時間:2023-06-07 09:31: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醫學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醫學研究生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8-0183-02
一、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應用前景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電子傳播媒介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知識傳播的途徑和結構。傳播知識迅捷、海量和易得的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沖擊了傳統科學知識傳播的格局。處在新媒體沖擊下的醫學科學教材、書籍、雜志等也在多媒體教學中脫穎而出[1]。國際數字出版論壇(Inter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Forum,IDPF)2010年1月的統計顯示,雖然僅占全部圖書市場銷售的3%,教材較上一年也有四倍的增長。2011年7月開始,隨著iPad走進美國高中,隨即引發了電子教材的開發。
世界正進入“無紙書籍”的學習新時代,電子課本以及教材包已經悄然邁入教育的殿堂。在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實施《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近期開展的“三通二平臺”建設之際,電子課本以及教材包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2]。醫學研究生教育也應該充分利用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的優勢,從國內教育應用狀況中探索醫學電子課本的示范應用。
二、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必要性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醫學教育資源也愈加豐富。醫學教育逐漸成為由教室、實驗室、計算機室、模擬接診室以及教學醫院等組成的完整、豐富的教學單元。選擇最新、最前沿的內容進行講授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生先進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階段,教學活動大型化、課程安排和教學形式單一化的狀況仍然在很多高等醫學教育中存在,傳統封閉型、記憶型和以“教師、教室、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還被很多醫學院校繼續采用。
近年來,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正逐漸進入現代醫學教育。世界上許多國家在醫學院醫學教學中逐步推廣和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利用計算機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3]。同時,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正在國內興起,不出國門,也能接受世界頂尖名校的免費教育。一場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運動正席卷中國。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和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的一種產物。
三、醫學研究生教育難點
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在科學知識和實踐能力等各方面都合格的醫學人才,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技能,進而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4]。這些醫學研究生畢業后必須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醫學實踐并完成更高層面的專科培訓和繼續教育。同時,現代社會還要求他們具有扎實的科學基礎,能夠以患者為中心、實踐為導向,具備向公眾提供全面的衛生保健服務所應有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5]。
但是現階段,一部分醫學研究生教育仍然以講授、實驗、分組實習的傳統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實驗課時相對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自學能力,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其創新精神。絕大多數醫學院校也提到有必要持續減少課堂講授時間,而不斷增加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加以問題為導向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病案CBL(Case-Based Learning)以及基于團隊合作TBL(Team-Based Learning)的學習等,將模擬或模型教學應用于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各個方面[6]。與此同時,更好和更時髦的教育系統――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作為新一輪的全球學習革命,正在用技術完成教育資源民主化。這場從硅谷和MIT發端的在線學習浪潮,旨在“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MOOC終將滿載著頂尖高等學校的精英課程,往免費精英大學教育的未來一路奔去。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勢必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優勢
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優勢不言而喻。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使得醫學研究生教育中一些難以口頭表達、難以肉眼觀察到的實物、過程實現最方便、生動和形象的動靜態模擬,對于形象理解這些實物和運動過程有著極大的幫助,能以其廣泛的適用性、開放性極大地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生動、形象,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可以借助計算機驚人的運算速度和海量的存儲,提高醫學信息量;在計算機特有的查詢功能協助下,可以使人們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和內容;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集合了多媒體的技術優勢,由聲音、圖像、視頻及動畫等豐富的多媒體元素構成[1]。基于寬帶網絡技術的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在保留了類似傳統書籍和雜志“翻頁”閱讀方式的同時,增添了紙質書籍和雜志所不具備的動畫、音樂、聲效、圖文等精彩效果。
五、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部對改革教學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從多媒體元素聚合角度看,明顯優于常用的演示文檔(Power Point),在教學活動中有著很大的發揮余地;此外,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可以在調動研究生的視聽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7]。例如在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中建立和應用全數字化人體真實結構三維模型,即數字化可視人體(digitized visible human),無疑將大大改革解剖學的教學,醫學研究生可以在計算機上手動跟蹤每一個結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神經等),將對現代研究生醫學教育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有著十分誘人的應用前景[8]。
六、結語
及時準確地將世界新技術革命、醫學研究發展以及醫學新學科發展信息反映在醫學研究生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借助計算機技術新興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特有的優勢,將在多媒體教學中脫穎而出。從事醫學研究生教學的導師應主動學習并且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新技術不斷創造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相信醫學數字化可視三維教材勢必會在現代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發揮出越來越顯著的應用優勢,為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掀開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步金梅.Iebook醫學科普教材在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0):300.
[2]吳永和,馬曉玲,楊飛.電子課本出版與生態發展的闡釋與研究――基于標準研究、產業發展與教育創新的視角[J].遠程教育雜志,2013,(1):17-28.
[3]梁茜,張萬紅.淺談中外醫學教育的基本情況及其差異[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32-435.
[4]黃婉霞,張立威,王家驥.中澳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的比較與思考[J].中華全科醫學,2012,(3):472-474.
[5]Nikendei C,等.德國醫學 教育[J].汪青,編譯.復旦教育論壇,2010,8(1):93-96.
[6]M.Brownell Anderson Steven L. Kanter.北美醫學教育,2010[J].劉瑞梓,譯.復旦教育論壇,2011,9(4):91-96.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現代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信息存儲、傳輸和互動交流等一系列軟硬件技術的綜合。目前,現代信息技術正帶動醫學教育技術進行革新,已發展成為當代教育的熱點問題。現代信息技術對醫學教育尤其是基礎醫學教育有何影響,現代信息技術如何與醫學教育整合,以及信息化的醫學教育應該有什么樣的標準化體系?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對于廣大教師而言,不是是否選擇而是如何面對的問題,并且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配備先進設備,開設信息學講座和信息技術培訓就是信息化了,而是要系統地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高級認知工具,并帶動教育的全面改革。本文從數字化人體三維模型、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網絡在線課程平臺、立體化教材、微課制作等方面介紹了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高職院校基礎醫學課程的特點分析
高職醫學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師服務于高職教育,首要任務是明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即高職院校應該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能簡單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學體系,也不能成為崗位職業資格培訓的附庸。高職醫學教育具有技術性、實用性,其主要目標培養的是數以千萬的高素質技能性專門醫學人才。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性和交叉性,將教育學、醫學兩門截然不同的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社會期望值更高,任務更加艱巨。因此,高職醫學教育對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我國的《科學技術辭典》將醫學定義為“醫學是旨在保護和加強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醫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醫學所研究的是與自然和社會相互聯系著的人。”這一定義充分體現了現代醫學模式的特征,反映了當今醫學領域的內涵與發展。經典的醫學科學主要由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兩大部分構成。相對于臨床醫學而言,基礎醫學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內容,是研究人體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生理病理規律的科學體系,是醫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整個醫學發展的基礎。基礎醫學課程肩負著引導學生進入相關醫學殿堂領路人的角色,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后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教學效果。
2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2.1數字化人體三維模型(數字人)
尸體解剖和標本觀察是解剖教學中最重要的實驗手段。但是,隨著現代醫學教學模式的轉變,尸體標本來源匱乏,庫存不斷減少,學生參與尸體解剖和實物標本觀察的機會逐漸減少。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解剖教學中的這些矛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前解剖學教學手段變革的重要問題。傳統的系統解剖教學通過制作尸體標本供學生觀察,標本在使用過程中受場地和時間等條件限制。為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利用計算機三維模型技術輔助解剖教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數字化人體計算機三維模型是在連續薄層斷面圖像精確配準數據分割基礎上用計算機三維重建軟件構建的虛擬模型。可在計算機顯示屏或虛擬現實環境中交互顯示。在三維模型上可從多角度觀察解剖結構的空間位置關系,還顯示了一些在標本上不容易立體展示的結構。所重建的結構可以用偽彩色任意搭配顯示,可任意旋轉觀察或錄制特定角度旋轉的視頻。數字化人體三維模型應用于解剖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三維空間觀察人體器官結構的形態及位置關系,學生還可在課后自主地觀察學習,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加強與臨床的關系,體現基礎醫學課程服務于專業的理念。
2.2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
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是肉眼觀察標本和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存在著一些難以避免的缺點。多媒體顯微教學互動系統可以避免傳統實驗教學的缺陷,并具有諸多優點。集電腦、高級顯微鏡、攝像機、語音系統及網絡為一體的顯微形態互動多媒體教室可以實現圖像、語音的網絡互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控制一臺電腦,可以投影教學;可以直接使用課件進行課堂教學;也可以對采集的顯微圖像實時觀察,觀察到課堂上每個學生的顯微鏡畫面,及時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改正,有效實施動態分析和講解。學生可就所觀察的病變圖像及遇到的疑問通過系統及時主動地與老師進行交流,通過人機對話、師生對話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實現圖片的遠程共享和遠程教學。顯微互動教學與病理網絡教學相結合,既達到資源共享,又有助于加強實驗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教與學的互動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強化了實驗教學的目標意識,淡化了學科意識,在今后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成為了一個重要輔助手段。
2.3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醫學實驗教學中許多昂貴的實驗試劑、儀器設備,由于受價格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無法普及。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虛擬實驗室,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操作虛擬儀器,觀察實驗結果。虛擬仿真實驗既減少了耗材,又不受場所等外界條件限制,而且還安全可靠。其中模擬仿真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更是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合格的醫生的培養,必須經過嚴格的、反復多年的臨床基本技能實踐操作,但是由于醫療對象的特殊性,許多臨床操作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在病人身上進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通過仿真人進行模擬實驗,替代真人進行基礎實驗研究,為醫學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提高了教學效果。
2.4網絡在線課程平臺
在教學中,依托網絡在線課程平臺,堅持“邊建邊用,以用促建”的原則,根據教材編排,組織章節架構,每節設置《知識要點》(知識卡片)、教學課件、測驗及擴展閱讀等欄目,每章設置章節練習、案例討論等內容。在網絡在線課程平臺建設中,(1)突出臨床醫學專業特色,(2)從學生出發,精簡精致,吸引學生。兼顧了學生專接本及臨床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需求,在章節內容及測試練習難度上有一定加強。每章設計案例討論,將學生由基礎引導至臨床,也將基礎生化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上網時間和學習興致,課程內容、欄目設置力求精簡、有吸引力,把學生在線課程的學習計入平時成績,以資鼓勵。在實際應用中,也指導學生怎樣用,并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及時溝通,在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2.5立體化教材
立體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平臺,以傳統紙質教材為基礎 ,以學科課程為中心 ,以多媒介 、多形態 、多用途 、多層次的教學資源和多種教學服務為內容的結構性配套的教學出版物的集合,并以滿足教學需求和教學能力為目標,促進教學改革的發展。我國在2002年首次提出立體化教材建設的理念。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曾經指出 :“立體化教材是一個新事物,它不僅作為高科技時代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標志,更重要的是實現教學信息化、網絡化的途徑。立體化教材作為一種新型的整體教學解決方案,將為構建人才培養創新機制提供良好的條件 。”立體化教材的內容包括主教材 、教學參考書 、學習指導書 、電子教案 、電子圖書 、CAI 課件 、網絡課程 、試題庫和資料庫等。
2.6微課制作
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醫學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基礎醫學課程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基礎醫學課程本著為專業課服務的原則選擇教學內容,推動課程間的交叉、滲透和鏈接,力爭用有限的教學學時,向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知識,使學生能聽得清楚、學得明白,能做到知識內容的融會貫通。因此,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入手,結合日常生活,將一些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一些與臨床關系特別密切的內容,如“高血壓”、“痛風”、“原發性肝癌”、等疾病制作成微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基礎醫學與?R床應用的聯系,便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疾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及治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按需選擇學習、反復隨時隨地學習,既可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收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深入了解醫學院校數字校園資源存在的問題,筆者網絡調研了部分醫學院校的資源,發現醫學院校的資源數量相對豐富,但從資源的質量與分布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資源開發模式單一。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多以校內教研室人員為單位自主開發,較少校內聯合或跨越學校范圍協同開發,以實現學科優勢互補,導致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大部分資源仍然陳舊落后。(2)資源開放共享不便。醫學院校出于安全考慮,將資源的使用權限大多設置為校內或需登錄才能查閱。此外,部分資源校級標準存在差別,導致資源開放但無法共享,使用極為不便,在線學習人數相對較少,資源利用率不高。(3)資源類型還不豐富。醫學院校教育信息資源的類型主要有學科專業網站、網絡課程、虛擬實驗室和教學素材庫等類別。這些資源的設計大多以教為主,除了教學素材相對松散外,其他3類資源框架大、內容多、篇幅長、結構復雜,需要學習者安排固定時間并保持長時間學習才能完成。但是,按照網上學習規律,這些資源存在2個問題:①缺乏個性化和靈活性的資源,不適合學習者隨時隨地快速學習;②反映學科前沿的資源較少。
2、MOOC對醫學院校數字校園資源服務的啟示
2.1MOOC的組織形式
MOOC是指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4],是某些機構將世界上名校、名師擁有的最優質的教學資源,以微型視頻課程(通常是15min左右的教學視頻)+測驗構成的課程小單元(微課)的形式,依靠課程平臺和網絡開放給用戶,讓人們都能獲得學習和能力提升的機會[5]。MOOC起源于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正式出現于2011年[6]。總結國外MOOC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精品內容、課程管理平臺、課程機制3個方面。(1)課程內容。以一個問題或一個知識點作為課程單元[7],包括由教師準備的教學視頻、小測驗、作業、講義和考試等資源,也包括由學生構建的課程百科知識、討論區、其他互動內容等。其核心是教學視頻,包括完整的教學導入、主體和小結等教學環節。(2)平臺。主要是指實現課程資源管理、用戶服務等必需的網絡服務平臺,包含用戶認證與管理、課程共建、課程學習服務與管理等功能。(3)機制。主要包括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學服務合作機制、學分互認機制、課程考核與認證機制等。
2.2MOOC應用于醫學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MOOC資源及其應用模式,它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1)統一資源平臺,消除資源壁壘。MOOC的課程資源放置在統一的資源平臺上,實現了資源的統一存儲和統一服務,避免了分布式存放資源帶來的資源壁壘,可以大范圍地開放資源。(2)協同開發資源,確保資源質量。MOOC資源的制作體現了名校和名師的協同創新,打破院校圍墻,借助不同學校同一學科教師和專業資源開發人員合作,使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通過名師主講、其他教師助課等形式,確保了資源的質量。(3)開放免費使用,服務社會大眾。每一門MOOC課程都是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學習者沒有學校的學籍也可以免費使用課程,滿足了隨時隨地學習的需要。(4)內容短小精悍,適應學習需求。MOOC授課方式以啟發式為主,教材大都以Video形式呈現,時長多在10~15min,是名副其實的微型課堂,滿足了學習者快餐式的學習需要。MOOC適用于醫學教育,借鑒MOOC理念,改變醫學院校數字校園資源服務模式,可以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知識教學的海量性、復雜性、整體性和開放性要求[8]。為培養醫學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臨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創造了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提供的豐富資源、生動案例、網絡平臺和虛擬環境等,使“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整體”“、學科課程綜合”等現代醫學教育理念通過數字校園得以實現,從而為改革醫學課程教學模式、提高醫學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3、醫學院校數字校園資源服務模式設計
第四軍醫大學于2010年建成了數字校園基礎工程,2012年開始引入MOOC的資源服務理念,并參照其成功經驗,以提高資源質量為突破口,以開放資源和創新資源應用方式為基本途徑,探索了學校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模式。
3.1醫學院校數字校園資源的創新設計
3.1.1在線微型課程設計針對醫學院校教育信息資源質量和形式上存在的問題,借鑒MOOC高質量、微型化的基本要求,學校集中建設精品醫學資源庫,按照“名師領銜、團隊協作、培育典型、集中示范、分頭實施”的思路,建設了大量在線微型課程資源,見表1。其主要包含精品講座、精品黨課、精湛醫術、精新藥物等22個專題,從病、藥、術、護、名師、名醫、大獎等多個選題范疇,組織幾百個專題,錄制微型課程上千場,并大規模上傳學校教學平臺,向公眾開放。這些課程時間限定為10min以內,選題以知識點或一個問題作為基本來源,內容結構包括導入、主題和小結3個部分。而且為了內涵深入,適合不同學習者按需在線學習,還應滿足3點:一是切題迅速,不能“繞圈子”,可以通過分析案例或采用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方法進入課程[9];二是線索要清晰,盡可能使用一條線索;三是收尾快捷,收尾以解決導入部分的問題或者引發新的思考為標志,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3.1.2在線微型課程資源制作流程微型課程制作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由校領導和教學專家集體研究制定課程專題,下發給相關責任單位;然后由責任單位根據活動組織方案遴選出在該專題方面有領先水平的負責人主講,可以讓校內、校外同行協同準備授課內容,以微型教學的形式在學校禮堂以專題授課形式分期做示范授課,學校主要職能部門領導、教師和學生均可參加示范授課,并同步錄制教學視頻,將幻燈、講稿一起經coursewaretool軟件合成,最后按照講授者制作包含視頻區、內容區和幻燈區的三分屏課件,至網上。3.1.3微型課程的資源上線方案借鑒MOOC統一提供資源服務平臺的做法,分別在數字校園中搭建教學視頻服務系統(實體資源存放位置)和建設微型課程的專題網站———第四軍醫大學精品工程網(),由學校網絡中心集中收集每次活動的課程資源,同步至軍、地兩網的視頻服務系統,并在專題資源網站推介,供學習者使用。
3.2醫學院校數字校園的資源應用模式
針對醫學院校教學資源的3類服務對象和校內外2個服務范圍,參照MOOC的服務模式,總結目前學校在線微型課程使用經驗,筆者基于數字校園以用戶為中心的思路,設計了3類微型課程的服務模式,嘗試在資源服務中逐步向此模式過渡。3.2.1面向在校師生的“一站式門戶+個性化推送”服務模式面向校內用戶,根據統一與個相結合的原則,按照教師開展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規律,重構微型課程的配置和呈現方式。參考MOOC提供資源和服務平臺一站式服務的理念,設計學校教學門戶網站,將微型課程與其他資源按學科(一級目錄)、課程(二級目錄)、章節(三級目錄)、知識點(四級目錄)的層級關系梳理教學資源的體系結構,將微型課程配入知識點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登錄教學門戶完成信息化教學設計,將微型課程作為教學素材,組織開展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活動,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可以登錄教學門戶將微型課程作為課外學習的主要資源,自主學習課程資源。另外,微型課程和其他教育資源將越來越多,為了方便校園用戶使用,可以設計基于數字校園的教學資源個性化推送服務,其基本服務流程如圖2所示,人機交互界面(userinterface,UI)為用戶展示資源和便于用戶互動交流。用戶使用教學門戶時注冊的用戶信息會通過用戶行為日志存儲系統,將用戶在UI上各種各樣的行為記錄到用戶行為日志中,日志可以存儲在內存緩存、數字校園數據庫或文件系統中,資源推薦系統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日志,給用戶生成資源推薦列表,最終通過資源推送系統將資源標簽信息推送給用戶,可以推送至學習門戶、個人學習空間或移動終端。3.2.2面向畢業生的專題服務模式醫學院校已畢業學生在實習期滿后需要參加執業醫師考試,學校仍然有義務為其提供教學服務。他們雖然已脫離母校的數字校園環境,但可以結合考試大綱要求,使用微型課程享受專題服務。第四軍醫大學已開發了執業醫師考試專題網站,正打算將微型課程配入學校執業醫師考試服務專題網站中,尤其是輔助解答部分考試難點問題,為畢業生職業資格考試提供服務。3.2.3面向繼續教育學生的資源訂單式服務模式遠程醫學繼續教育是醫學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繼續教育的重點是滿足醫務人員的崗位需求。因此對于繼續教育學生,除集中面授之外,還可以為不能到校參訓的基層醫務人員提供訂單式的資源服務。遠程教育資源服務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主要由學校遠程和繼續教育處提出繼續教育計劃;通過網絡向受訓學生提供資源需求調研書,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待意見反饋集中后,由學校組織微型課程開發,向繼續教育學生提供在線資源服務;學習者的學分認證可以依靠數字校園完成。這樣可以提高繼續教育的針對性,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3類資源應用模式有力推動了學校教學資源的應用。從第四軍醫大學網站運行監控平臺來看,學校微型課程專題網(精品工程網)日訪問量超過3000人次,執業醫師考試輔導網日訪問量達5000余人次,微型課程教學平臺年注冊用戶4300多人次。全校教師每年使用微型課程開展教學的比例達到73%,使用微型課程的數量占全校課程總數的46%。
4、結語
1醫學教育統計軟件系統開發框架的問題
設計一個功能完善、結構優良,開發效率高,穩定性強,擴展方便,維護簡單,生命周期長的軟件系統,是系統管理、設計和開發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軟件發展的歷史證明,模塊化的分層設計是提高系統可用性和可維護性的重要途徑。分層設計,既將整個軟件系統劃分為若干個相互獨立的層次進行描述,層與層之間通過事先約定的接口相互通訊。某一層只負責一個或多個功能,各負其責。分層設計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而治之,降低了復雜性,功能清晰、易于實現、修改和維護。[1]就本軟件系統來說,也是分層設計的。首先根據調查的情況設計出合理的數據庫,然后由數據庫設計各種表單和報表,最后通過菜單把各個模塊進行整合。由于整個醫學教育統計系統比較龐大,開發耗時長,因此僅開發其中典型代表作為實例,來驗證自主開發的可行性,在掌握開發的技術與技巧的基礎上,再開發其它的模塊。
2數據庫的結構設計方法
數據庫的結構設計是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環節。數據庫結構設計的好壞直接對應用系統的效率和實現的效果產生影響。數據庫結構設計追求的目標是:系統有較快的響應速度、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高、簡化基于此數據庫的應用程序的實現等。醫學教育統計軟件在數據庫設計上,采用了三步法進行設計,即首先進行需求分析,然后進行概念結構設計,最后進行邏輯設計。實現數據庫的邏輯結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VFP的項目管理器,一種是利用SQL工具實現。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主要使用了前者,后者也有少量應用。醫學教育統計軟件分為三個版本:中專版、高校版、綜合版。中專版適合用于衛生職業中專、社會力量辦衛生職業中專、普通衛生中專、衛生職工中專;高校版適合用于各類醫學大專和本科院校;綜合版適合用于上級單位作綜合統計。中專版和綜合版、高校版和綜合版是通過學校名稱字段聯系在一起的。并且各版本內部各個統計分支也都是圍繞著一個相同的字段:學校名稱。因此設計數據庫和數據表時,不僅要考慮各版本內部的情況,還要考慮版本之間的情況。
3類、表單、報表的設計與開發
3.1VFP類的設計及應用數據的增加、刪除、編輯、查詢等各種處理功能命令按鈕,在表單錄入界面中有大量的應用。重復設計相關命令按鈕,費時費力,編程效率低。可以通過創建新子類來簡化設計的復雜性。具體是在項目管理器中創建派生于按鈕組類(CommandGroup)的子類,編寫相關的通用代碼。然后單擊表單控件中的“查看類”按鈕,單擊“添加”按鈕添加剛建的子類。象使用其它表單控件一樣,直接拖動到表單中合適位置即可。[2]這樣既簡化了命令按鈕組的設計,提高了編程效率,又便于以后的維護。所以對于程序中能夠抽象出來的共用功能,如:表格外觀的控制、控件的拖動及待錄入數據的有效性控制等,都可以將它們設計成類。
3.2表單的設計表單是用戶和數據表之間互動的橋梁。通過表單可以用于數據的顯示、輸入、修改,表單界面可以自行設計和定義,還可以通過表單向導來生成表單。從應用程序角度來說,要注重界面風格的一致性,堅持使用一種風格貫穿應用程序的始終,同時界面排版要做到簡潔明了。我們可以通過表單向導來生成風格一致的界面,再用表單設計器根據具體要求進行修改。例如表單向導默認生成字段類型是字符或數值型字段的映像是文本框,如果要改成下拉組合框,可以先刪除文本框,再制作一個下拉組合框并設置ControlSource、RowSource和RowSourceType屬性即可。
3.3各類報表的開發報表是輸出數據的一種重要方式。報表提供有控制打印輸出數據的功能,它允許用戶將各種格式的文本、圖形等對象組合在一起輸出,以便打印出清晰美觀的報表。本系統中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報表需要制作,經過多次實踐通過以下三種方法成功完成了各種報表的制作。[3](1)對于大量報表的制作:可先用報表向導快速生成報表,再用報表設計器根據設計要求用工具詳細修改報表。這樣可以節省大量建立字段標題和字段對象的時間,而且各對象的位置排列也很整齊。這樣使用報表向導可以充分發揮向導工具的優越性,提高編程的效率。(2)快速報表是創建簡單布局的快捷方法,所以對簡單報表用快速報表命令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對于要求復雜并不能用報表向導或快速報表生成的報表,可以通過報表設計器來制作。這樣可以設計出符合要求的任意格式的報表。
4針對工作現狀解決錄入規范數據的方法
此軟件是針對醫學院校統計人員的,大部分使用者不具備數據庫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希望統計軟件操作越簡單越好而不需要掌握復雜的函數。統計軟件開發要繞開“專業性”這個難點,并且要符合統計人員的操作習慣,方便地得到統計結果。軟件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必須超過常用的統計工具,因此筆者在開發時,注意把開發中專業的部分放在開發過程中,而不是留在統計人員的使用過程中。原來統計中經常出現的數據不規范的問題,經過反復試驗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實現錄入符合要求規范的數據。
4.1下拉組合框記憶選擇法對于某個表內某字段只有固定的幾個值時可以用組合框記憶選擇法來解決快速規范輸入的問題。例如:學歷字段只有專科、本科兩個。錄入連著輸入學歷字段相同的一些記錄時,第一次選擇相關學歷值后下拉組合框會自動記憶錄入員選擇的值,直到再次修改為止。采用下拉組合框的好處是,不但可以節省屏幕的編排空間,不用的時候縮到最小,而且直接調用組合框里的數據,可以確保項目選擇的準確性,不存在輸入錯誤或錯別字的問題,如果采用手工輸入項目名稱時,錯一個字或單詞順序不對,在統計中,系統會認為是兩個不同的信息,結果造成統計結果不準確,這樣給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使用下拉組合框既能節約輸入時間,又能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正確性。
4.2相似記錄快速輸入法有時表內剛輸完的記錄和下一個要輸的記錄基本一樣,只是個別數據不同,這時可以使用相似記錄快速輸入法。這樣只要修改個別數據就可以達到快速錄入的目的。
4.3數據校驗法某些表要求表內的相關字段符合某些規則,這種情況可以用數據校驗法來及時解決有時數據錄入錯誤的問題。例如:普通高等醫學院校學生變動情況表中本學年初報學生數字段值=上學年初報學生數字段值+增加學生數字段值-減少學生數字段值,如果錄入有錯誤就會出現錄入錯誤提示對話框,直到改對為止。
4.4一次性替換法如果所有數據表的錄入工作都完畢后,可以用程序把各個表中的學校名稱字段用RE-PLACE命令一次性替換完畢。而不是在所有表的錄入界面上重復輸入學校名稱。
5模塊整合的問題
各個模塊可以通過VFP中的菜單整合起來,下拉菜單只能對當前菜單項進行操作,點擊其它項則自動關閉前一項功能。避免了數據共享沖突帶來的問題。使用標簽控件的優點在于可以同時打開若干標簽項,同時進行各種管理,但是有時會造成數據共享沖突。而本系統又存在數據共享的問題,所以從安全的角度考慮最終選擇了用菜單來整合各模塊。
【關鍵詞】大數據 醫學影像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129-02
隨著互聯網技術、云技術和移動終端系統的飛速發展,以云存儲為代表的數據存儲方式的變革,大數據(big data)時代已到來。海量的原始數據通過科學的整理、分類、分析后形成的數據集,已成為各行各業快速獲取重要信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改革的重要支撐。大數據與高校教學結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1, 2]。對于醫學影像學教育來講,大數據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也給醫學影像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3],對教學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大數據的新形勢下,醫學影像學教學如何適應并產生變革,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讀懂學生、滿足學生、指導學生。
1.大數據概述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 Alvin Toffler就前瞻性地預言過“大數據”時代的來臨[4]。 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宣布美國政府決定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將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6月,歐盟斥資10億歐元致力于大科學(big science)問題研究,用以建立超級計算和大規模數據挖掘的平臺。 “大數據”是指以多元形式,自S多來源搜集而來的龐大數據組,往往具有實時性。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具有4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 。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主要在學習分析學、教育數據挖掘以及教育技術領域研究方法的更新變革[5]。
2.大數據時代下教學思維的轉變
傳統醫學影像學的教學采用“醫學影像膠片+觀片燈”的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先由教師選擇醫學影像膠片,然后在觀片燈下進行現場講解。這在“一對一”教學模式中效果明顯,但是每組學生人數少則分組過多,使得教師教學任務加重,且醫院臨床實際也難以達到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學習;每組人數過多時則難以看清膠片上的圖像,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同時,膠片的反復使用必然會造成損壞、污染、錯放、甚至丟失等現象,由于膠片的成本相對較高以及存放較為困難等原因,使得近年來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已很少使用[6]。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在教學方式的探索上最典型的是“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7]。“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以PACS系統為基礎建立數字化影像網絡系統
醫學影像學臨床實踐教學的特點就是見識大量的影像資料,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通過對影像資料的閱讀 、分析、對比,逐步完成依據影像資料進行疾病的診斷。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大量正常圖像與疾病圖像,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出現,使數字化醫學圖像的提取和處理以及現代化醫院影像科室對其他臨床科室的服務模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由于醫院各類數字化成像系統所產生的數據量極大,因此數據存儲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下,隨著云計算技術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將目光聚焦在基于云平臺的可伸縮計算和海量存儲數據中心架構上。有學者提出了PACS 即服務(PACS-aas)的云平臺架構[8],這不但可以很好地解決數據接口不兼容以及數據傳輸時間延遲等問題,而且能夠為醫院節省自身數據中心建設的成本,利用PACS云平臺架構,可實現以網絡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醫學影像學的現代化教育目標,可進一步增加教學內容,把本院甚至網絡上豐富的知識聯系起來,將相對獨立的教學系統相互聯系起來,使學生接受知識的范圍更廣。
4.遠程醫學影像教育模式
遠程醫學教育是遠程醫學的重要方面,它是利用現代衛星通訊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實現“點對多點”全程同步遠程醫學視頻教學及監控模式。遠程醫學教育是實現繼續醫學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建立終生教育體制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能為學習者提供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課程的個性化教育服務,已經成為國家、軍隊衛生事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衛生人才戰略的重要措施[9]。促進遠程醫學教育發展改革遠程醫學教育不僅會成為全國基層醫療單位、醫學院校教育的補充和拓展,而且會促進醫療單位、醫學院校的教育改革。醫學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傳統的醫學原理,更需要讓學生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了解有關醫學的最新動態。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完美結合使醫學教學的內容及手段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功能、空間、時間及交互性方面為醫學教學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環境,對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9]。
5.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強勢推廣,絕大多數高校已經配備了穩定扎實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實現了有線及無線網絡覆蓋,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平臺不斷完善并廣泛使用,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多樣,傳統教育遇到了新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2012年8月針對團體用戶推出的一項微信用戶訂閱服務。用戶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可享受到二維碼訂閱、消息推送、品牌傳播等個性化服務。醫學影像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主要為最新動態信息、會議通知、領域前沿資訊、學術會議日程安排,專家學術講座、疑難病例討論和會診、專家解疑答惑,以及影像學最新動態、技術等信息服務等[10]。管維紅等[11]提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改革選修課教學模式,采用現場課堂教學、網絡平臺在線學習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三者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適應了時代的變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學習,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6.展望
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已受到大數據下的新興教育模式的沖擊,數據驅動決策已經成為教育界的流行語。大數據的新形勢下,醫學影像學教學如何適應并產生變革,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一組新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Zurlinden J.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Make Big Data Meaningful. J Contin Educ Nurs. 2016. 47(5): 199-200.
[2]Ruan J, Jin V, Huang Y, et 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lligent biology and medicine in the era of big data. BMC Genomics. 2015. 16 Suppl 7: S1.
[3]Chen PH, Loehfelm TW, Kamer AP, Lemmon AB, Cook TS, Kohli MD. Toward Data?鄄Driven Radiology Education?鄄Early Experience Building Multi?鄄Institutional Academic Trainee Interpretation Log Database (MATILDA). J Digit Imaging. 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4]Toffler A. The Third Wave. 1984. USA. Bantam.
[5]Vaitsis C, Nilsson G, Zary N. Big data in medical informatics: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visual analytics.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2014. 205: 1163-7.
[6]胡俊峰, 武斌, 唐Q云, 等. 基于網絡的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1):62-64. DOI: 10.3969/j.issn.1004-5287.2012.01.019.
[7]Donovan S. Big data: teaching must evolve to keep up with advances. Nature. 2008. 455(7212): 461.
[8]溫永賢,杜偉業,王君琛,姜偉,李潔. PACS即服務的云平臺架構.中國醫療設備.2015.(4):71-73.
[9]張梅奎,彭芳,姜琛,等.建設遠程醫學教育平臺探討遠程教育發展策略[J].中國數字醫學,2013,8(3):81-83. DOI: 10.3969/j.issn.1673-7571.2013.03.026.
世界名牌大學的辦學理念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其主要內容之一,如哈佛大學教育理念包含有:“學校致力于創造培養學生自我依靠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平臺”。劍橋大學的辦學理念也含有“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即“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繼續醫學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醫學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適應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為技術人員從業后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終身教育制度[3]。
1醫學影像學現狀與發展趨勢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放射學發展為診斷和治療兼備的醫學影像學,包括普通X線診斷學、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線計算機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數字X線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聲學、發射體層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兩種影像技術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檢查獲得多種影像信息的成像技術和介入影像學,包括介入放射學和介入超聲學等。傳統X線攝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斷更新換代,如螺旋CT(SCT)、多層CT,現已發展到128層CT等。MRI發展趨向于高場強、實時成像、功能MRI(fMRI)、顯微結構成像、波譜分析(MRS)以及同質同性抑制技術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顯提高,灌注、彌散、仿真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超聲向超聲造影、三維超聲成像和介入超聲學發展。核醫學主流發展方向是分子核醫學。
影像學診斷由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分子/基因成像過渡,出現了分子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診斷模式由膠片采集圖像和閱讀逐步向數字采像和電子傳輸方向發展。信息科學的進展,促進了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遠程放射學(teleradiology)的發展,網絡影像學(networkimaging)以及計算機輔助診斷(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將成為可能[4]。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和臨床應用,介入治療及其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的融合發展改變了影像學實踐和服務方式,影像診治手段日益先進,影像診治水平明顯提高,使醫學影像學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學科創建于1935年的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緊跟學科發展,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創建了醫學影像學科技創新團隊,通過學科建設、醫學領軍人才、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和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等措施,將“醫學影像學與介入放射學”學科建設為江蘇省135工程醫學重點學科(2001年),放射科建設為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2002年),“醫學影像學科”獲準為江蘇省醫學影像學科質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創建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006年)。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創建于1990年,當年開始培養醫學影像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經采用特色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改革、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件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和教學名師培養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現已創建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特色專業(2006年)和江蘇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專業建設點(2007年),分子影像與功能影像實驗室獲準成為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007年)。本專業1984年開始招收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2003年成為江蘇省唯一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
2醫學繼續教育的范疇與其在重點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醫學影像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知識和新理論不斷涌現,醫學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社會對從醫人員的知識結構和醫療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從醫學院校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醫學工作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人才培養和學科隊伍建設是關鍵。為了使醫學影像學專業醫技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高尚的醫德醫風,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跟上醫學科學發展腳步,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5],我們在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鑒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即“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結合國情讓全體教師和職工樹立終身教育、自主學習的理念,即“活到老、學到老”。其特點決定了在高校從事教學、醫療和科研的教師和職工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我,把終身學習作為自我提高的一種方式。
(2)配合繼續教育學院進行脫產、非脫產形式的成人學歷教育,對象涉及本院醫護人員與全國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進行在職職工研究生學歷教育,對象涉及本院職工與江蘇省乃至全國考生。
(4)與國外著名大學、學術團體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請國外知名專家來院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2~3次,對象涉及本院相關醫護人員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學科學術地位決定了繼續醫學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申報和開展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就要求本學科及學術水平在本專業領域中處于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領先地位,這樣才能吸引眾多的醫技人員來院學習或進修。我們利用“中華醫學會實用介入技術推廣培訓中心”基地,每年認真組織申報并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次以上,對象涉及本院醫技人員和全國需要參加培訓的各層次醫技人員。在實施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中,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申報和開展是學科學術地位和水平的具體體現,也是展示推廣學科成果、宣傳自我、擴大影響、構建學科品牌的優勢,同時也是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水平的主要體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國內各單位進修生來院學習、工作,積極鼓勵、支持青年教師和職工到國內外著名大學或醫院進行短期進修、考察或進一步深造。
(7)切實加強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執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和年輕醫師五年住院醫師輪轉培訓制度。科室每月組織一次青年醫師讀書報告會,以督促年輕人好學、向上。
(8)參加學術會議、撰寫學術論文是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鼓勵并支持教師參加國際性和中華醫學會組織的高質量學術年會或專題學術會議以及省市年會,并制定了《參加學術會議及差旅費使用的規定和的獎勵辦法》。凡在放射學全國年會上進行大會發言的論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會進行專題講座或被評為大會優秀論文者,科室承擔參加會議的所有費用,包括差旅費、住宿費、會務費和資料費。每年根據北京大學版“醫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錄內期刊上所發表的論文及SCI上所發表的論文,在單位獎勵的基礎上,科室根據影響因子再進行不同幅度的獎勵,以此鼓勵教師、職工多撰寫、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科科研、教學質量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規模決定著學科和專業的發展規模,人才結構決定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層次,人才梯隊決定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后勁,故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學科、專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學科建設中,師資隊伍是前提,學科帶頭人是核心,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根本[6]。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重點攻關項目,既是學科水平的體現,又是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同時也是人才培養、梯隊建設、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確立學術地位的基礎[7]。
堅持推進科技創新與培養、聚集創新人才相結合,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建設科技創新團隊相結合。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教師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將人才資源作為提高學科自主創新能力的最大優勢,形成科技創新與教師隊伍建設及人才培養密切結合、互相促進的良性機制。多年來,我們本著“用好現有人才,培養青年人才,引進優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的原則,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促進學科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并采取主動培養、積極引進、大膽使用、熱情關懷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
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學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質好,學科力量雄厚,學術造詣較深,結構合理,集教學、科研和醫療為一體的專業隊伍。教師隊伍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發展趨勢好,形成了具有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科技創新團隊。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醫師1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人,博士10人,碩士22人。近5年在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合作1項,省部級以上課題20項。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14項;發表科研論文250余篇,其中SCI收錄16篇、中華級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6部,衛生部視聽教材2部。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一貫注重于教學改革的研究,近5年來,主持教學改革課題14項,獲教學成果獎15項。其中《面向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和《創建特色專業,培養醫學影像學創新人才》分別于2001年和2005年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教改論文20余篇。
關鍵詞 醫學美術;醫學教育;計算機技術;視聽教材
中圖分類號:G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3-0031-03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Medical Fine Arts Applied in Design of Audio-visual Materials//Tian Youping
Abstract The brief of this article expresses the works of medical fine arts effecting to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mpacting to medical fine arts which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of Audio-visual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ulture of medical fine arts and the knowledge of medicine which related to own work.
Key words medical fine arts; medical educa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audio-visual materials
Author’s address Center of Network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China 050017
1 醫學美術的作用與意義
醫學美術就是運用在醫學中的美術,它在醫學中應用的關鍵是實現視覺的藝術性展示,并且為特定醫學訴求目標的外化表現提供表現手法和具體技術的資源性支持[1],即利用美術繪畫語言,通過特定媒介形式來闡述和表現醫學理論、醫學表象、醫學實踐,并傳遞醫學內涵等的一門學科。它以美術基本要素、技巧、表現手法、藝術構思等為創作要素,在醫學科學、醫學理論指導下從復雜的醫學現象中抽象出其本質的、概括性的東西,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象,把醫學中普遍性的、典型的部分集中起來加以表現,并借鑒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利用美術的色彩學原理和美學原理,創造出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醫學美術作品[2]。
醫學美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醫學視聽教學和教材的設計、制作過程中起到取長補短、補充、完善、美化和潤飾的作用,即把在醫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許多復雜、抽象、難以理解且很難用文字、語言表達清楚的醫學問題用科學的美術作品稍加演示、說明,便使問題變得淺顯易懂,生動而形象。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對醫學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醫學美術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又促進醫學的發展、進步
用醫學美術創作的作品,包括醫學圖形、圖像、模型等,都是醫學知識學習和傳播的橋梁和手段,它使抽象、晦澀的醫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而為大眾所接受。醫學美術在醫療實踐、醫學論著尤其是在醫學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使用醫學美術來完善自己的醫學著作。如在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醫書中,其中存有一副《導引圖》,其中就有一卷含44幅彩色人形圖的保健運動工筆彩色帛畫,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含有醫學美術作品的醫學著作。《唐新修本草》(編寫于657~659年)共54卷,包含有大量藥圖、圖經。北宋王惟一主編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繪制大量經脈腧,同時還鑄造兩具刻有經脈俞穴的針灸銅人放于醫官院,用于醫官針灸教學之用,在世界上第一次將醫學美術造型直接運用于醫學臨床教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書中收藥物圖1 109幅,圖文并茂,為我國中藥學巨典。
在國外,文藝復興之后,達?芬奇大膽地進行解剖學研究,并繪制了近千幅解剖學素描圖譜。1543年,維薩里編著的《人體構造論》一書中附有許多由弗蘭德斯畫家J.S.加爾加繪制的精美插圖[3]。這些圖譜、圖片、醫學模型等醫學美術作品在人類歷史上為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及醫學教育作出重要貢獻。
今天,隨著計算機技術及數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醫學美術的發展主流也由平面媒介轉移到數字媒介,醫學美術作品也由靜態圖譜、掛圖等向數字化媒介與視覺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的動態數字視頻轉化。醫學歷史的發展表明,醫學美術伴隨醫學科學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是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又促進醫學科學的進步與發展。
3 醫學美術在視聽教材制作中的作用與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教育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進步和變革。視聽教材作為參與醫學教育和教學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它以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來進行醫學教學而深受學生的歡迎。而醫學美術是醫學視聽教材內容表現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為特定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服務。它的題材是圍繞醫學教育及教學內容而設計創作的。它不同于普通的美術作品而獨立存在,但在創作時又需要具有同普通美術一樣的內涵,即利用美術的色彩、構圖、透視關系等美術手法,結合醫學理論,創造出既具有美學價值,又易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的視聽教材作品,使醫學內容包含于繪畫語言之中,繪畫語言與醫學內容又相互統一。
在醫學視聽教材中,聲像教材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最易被學生理解和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之一,也是寓教于樂、寓樂于教的教學形式。一部好的聲像教材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聲像教材是否具有美感,調動起學生的感情因素,把復雜的教學內容更準確、更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材的美術設計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教材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它貫穿于醫學視聽教材設計制作的全過程。下面以聲像教材制作為例,探討醫學美術參與視聽教材編制的作用與意義。
例如,由河北醫科大學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制作,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音像教材《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一片中,為了能更好地表達影片內涵,便于學生理解和加深印象,美術工作人員對其中的字幕、色調、動畫造型等在前期設計階段同主編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有些畫面在分鏡頭稿本上用美術簡筆畫繪制簡圖,加以詳細說明,以便于在拍攝前與主編和其他工作人員對腳本進行交流、修改、討論,同時也便于相關人員領會編導意圖,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后期制作階段,在片中有些地方特別是學生看不清且不易理解的地方,通過設計美術動畫,利用醫學美術具有形象、概括、夸張和色彩豐富、重點突出的特點,來加強學生對視聽教材所述醫學知識的理解,以提高特定醫學教學行為的效率和質量,增強學習效果。
Flas作為一種美術動畫的表現形式,以制作成本低、制作速度快、占據介質空間小、適宜網絡傳播等優勢,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常常被用來設計和制作視聽教材中的美術動畫。在本片先后近30余處動畫設計中,大部分美術設計采用Micromedia公司Flash MX軟件來進行Flas設計。如在片中有一片段通過畫中畫形式來演示“房間隔缺損心臟病的治療方法”的動畫,由于視頻中心臟x線造影影像無法清晰顯示心臟內部構造和房間隔缺損位置、治療所用蘑菇傘型封堵器放置位置及打開蘑菇傘型封堵器的過程,學生對手術過程在理解上存有一定困難。因此,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此的理解和記憶,主編要求采用美術動畫來對手術過程進行強調和說明。
經過討論,決定在這段畫中畫視頻窗口添加設計一段Flash美術動畫,來闡述這段手術過程。1)先用Adobe Photoshop軟件繪制一個含有左心房、右心房、主動脈血管及心房缺損位置在內的心臟剖面圖,并進行色彩優化處理,輸出圖片備用。2)在Flash MX軟件中新建文件,導入該心臟剖面圖,并在該剖面圖上用繪圖工具繪制手術輸送導管運行軌跡線。3)建立帶有蘑菇傘型封堵器的輸送導管運行軌跡動畫及蘑菇傘型封堵器放置在心房間缺損位置的動畫。4)輸出動畫影片供視頻編輯時使用。5)視頻編輯:采用Adobe Premiere軟件進行視頻編輯,在需要添加動畫的視頻位置添加視頻軌道,并導入所制作的Flas并置于合適位置制作成畫中畫效果,添加轉場特效,并對影片進行色彩調節,以達到最佳的視覺和美術效果,提高視聽教材的制作質量,最后完成該段動畫制作。通過這一動畫短片,加深學生對這一手術過程的理解和記憶,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視聽教材的制作過程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表述及設計過程。醫學美術參與視聽教材制作,就是對某些醫學對象的外化表象的設計、制作過程。如中心制作,由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視聽教材《常見錯牙合畸形的矯治――牙列擁擠》教學片中,由于片中有些內容如牙列擁擠的形成和臨床治療過程中牙列的變化過程,因客觀原因不能用攝像器材通過攝影去達到目標,用文字描述無法表達清楚,顯得蒼白無力,學生也無法理解,印象不深刻。
經過和主編教師商討,決定通過繪制動畫來表現這兩個實例。經過繪草圖及反復研究討論,最后決定還是采用Flas來展現這兩個臨床醫學現象的變化過程。盡管在動畫制作過程中,許多地方只是采用簡單線條勾畫出所表述對象的外形,再通過對象外形和位置的變化來表現其臨床病理及手術治療的變化過程,最后配上解說、背景音樂,聲、畫并茂,其效果遠遠超出用文字或靜態圖片來表達的效果,取得比課堂講授更精彩、更具說服力的教學效果,得到主編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4 醫學美術的創作離不開醫學基礎
通過醫學視聽教材制作的實踐,深深感悟到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在醫學美術作品的創作和視聽教材實際制作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Frank H. Netter的醫學圖譜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僅由于其超常的美學水平、豐富的知識內涵,更重要的是他既精通美術,又精通醫學;他既是畫家,又是外科醫生。他的作品正是對醫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藝術反映,正如他本人于1949年所說:“……闡明主體是圖畫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目標。作為醫學藝術作品,不管繪制得多么美,藝術構思和主體表達多么巧妙,如果不能闡明其醫學觀點,就將失去價值。”[4]
所以,在醫學美術創作時,如果能對醫學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就能快速理解專業教師的意圖,準確、生動地表達醫學觀點。在實踐中,筆者也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醫學美術工作者,深入了解醫學知識對創作實踐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繪制二維圖形和建立3D模型時,對醫學知識的理解特別是解剖學知識的了解,顯得尤為重要。如在上述列舉的實例中,原本準備采用3D動畫來進行制作,但由于對醫學知識了解不夠,在3D建模時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建立準確的3D模型,最后只好放棄。所以,作為醫學視聽教材制作人員,除對專業知識熟知外,對醫學知識的學習和了解也非常重要。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學美術為特定醫學教學目標的外化表現提供表現手法和具體技術的資源性支持,其目的就是運用各種技術的、藝術的手段制作出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更優質的醫學美術作品,為具體的教學目標服務。用醫學美術和相關計算機軟件技術創作的醫學平面掛圖,醫學數字化圖形、圖像,醫學二維、三維計算機動畫及醫學音像教材等,都是為特定醫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的。醫學美術參與醫學視聽教材制作并為最終目標的實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醫學視聽教材工作人員特別是美工人員進一步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鍛煉,尤其是美術和醫學知識的學習。
雖然我國目前尚無專業的醫學美術機構和醫學美術專業,但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很早就成立專門機構加強醫學美術的研究,培養專門人才。如英國在1944年成立全英醫學技術美術協會,匈牙利于1954年、波蘭于1959年成立技術美術學委員會,美國、日本和西歐不少國家也在20世界50年代先后有醫學技術研究組織成立[3]。因此,醫學美術工作者應加強自我美術知識、醫學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加強彼此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只有這樣,在實際工作中才會得心應手,有利于工作目標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梁珂.論美術在醫學CAI課件制作中的作用與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6,5(6):846-847.
[2]陳慧知.論醫學美術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J].溫州醫學院學報,1999,2(29):176.
【關鍵詞】導師制;繼續醫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塊設計;實踐
繼續醫學教育是一種連續性、全員性和終身性的基本醫學教育制度,是醫務人員提高業務水平、補充專業知識、拓寬領域視野的重要渠道,是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舉措[1]。醫務人員是醫療服務體系的基石,其業務水平是醫療衛生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脈。根據國家繼續教育信息化行動戰略的部署,分析我院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開展以來的問題與不足,深度剖析原因,以需求和任務為導向,以導師制為基礎,初步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框架并組織實施,不斷推動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快速發展。
1我院繼續醫學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1缺乏正確導向,思想認識不足
根據目前國家對醫務人員每年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學分要求,多數醫務人員參與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動機是為獲取繼續教育學分,忽略了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是更新專業知識、獲得新技能和提升業務水平的有效手段[2-3]。在國家政策性的剛性要求下,缺乏參與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正確導向,終身學習的意識不強有待加強。
1.2臨床業務繁忙,工學矛盾突出
由于臨床工作的緊迫性及高壓態勢,醫務人員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在醫院集中組織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學習時,部分員工無法做到脫崗學習或因臨床工作突發狀況被迫終止學習,嚴重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1.3缺乏系統培訓,內容形式單一
缺乏科學系統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培訓方案,部分培訓項目之間內容重復,針對性不強,脫離臨床工作的實際需求,打擊學員學習的積極性[4];傳統的授課培訓形式、培訓方法與手段單一,缺乏創新,未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手段。
1.4缺乏效果評估,監管力度不夠
各臨床科室舉辦的理論講座、技能培訓等流于形式,活動開展不規范、考核不嚴謹。培訓結束后,培訓內容、培訓學時、培訓考核成績等信息記錄不全,缺乏有效的全過程監管機制[5]。培訓結果不易評價、考核記錄不夠詳實,無法獲取數據進行原因分析,不易實施效果評價,無法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6]。
2導師制繼續醫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的構建
2.1以需求為導向,設計管理平臺模塊
以本院數字圖書館平臺為建設基礎進行拓展延伸,借鑒文獻經驗、歷經專家討論、聽取技術公司建議,經院周會上集中討論,初步擬定以導師制為基礎的繼續醫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塊(試運行)。管理平臺分三個模塊:導師管理、培訓項目管理和培訓課程管理。醫院為每位職工設定個人賬戶,采取電腦端和手機客戶端通用的靈活方式登錄管理系統,瓦解工學矛盾與時空壁壘。
2.2以任務為導向,界定管理平臺角色
繼續醫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以任務為導向,界定了醫院教育科、導師、職工三個角色。教育科管理部門負責平臺日常導師申報、培訓項目與課程的審批。對導師履職情況和培訓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過程管理,對年度實施的培訓項目和培訓課程進行數據分析,從而進行醫院繼續教育工作的持續改進。導師通過平臺,可以網上申報培訓項目及培訓課程。培訓項目按層級分為院級、部門級、科室級,按性質分為資質類、權限類、業務類。導師根據培訓內容選擇相應分類,填寫培訓項目的詳細信息并進行申報,由教育科審核通過后在培訓周期內完成培訓。職工通過平臺,一是可以結合自身專業需求選擇正在進行的培訓項目和培訓課程報名,通過參與培訓、學習、考核和申請學分的過程,成為導師制的學生參與繼續教育活動;二是滿足副高以上職稱的職工可申報導師資格,成為導師制的導師。
3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過程管理
3.1培訓項目的導師制管理
導師身份確認后結合學科專業,由導師掌控醫院或科室層級的培訓項目進程,起到“以點帶面”,傳幫帶的作用。在平臺導師通過疑難病例討論交流、技能操作多媒體視頻資料上傳等多渠道方式增強職工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7-8];在教學活動中,導師根據職工具體情況,給予個性化指導,提高職工業務水平,了解本專業前沿理論和技能發展的新方向
3.2培訓內容的小班制管理
師生按1:10比例組合,實行“小班制”管理。即每名導師最多帶10名“學生”。職工根據個人業務需求自由選擇導師進行報名,超過10名職工報名的培訓項目系統將自動終止其導師招生資格。“小班式”的教學管理模式有利于師生間充分地討論和交流,師生協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3培訓課程的彈性化管理
導師的培訓項目一個周期內只允許申請一個,但每一個培訓項目下可申請多次培訓課程,培訓次數不能少于12次。職工報名成功后,線下可根據培訓課程公布的時間、地點靈活地參與同一培訓專題下不同的培訓課程,確保每個培訓專題深入培訓,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職工真正學以致用。
3.4培訓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培訓項目及課程全部實行線上申報、審批,簡化工作流程。培訓過程中,各導師申請的培訓課程會自動生成動態二維碼,職工通過二維碼簽到、在線電子考試、電子評價等形式參與課程,教育科監督各導師培訓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培訓結束后,教育科通過平臺導出全院所有導師和職工的培訓數據,包括導師開展的課程、完成學時、考試成績及評估結果、培訓職工名單等信息進行分析反饋[9-10]。
3.5培訓結果的質控化管理
培訓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平臺即時通報完成情況。導師掌握本科室的培訓進程和培訓質量。對培訓學時不足、培訓項目未及時完成、培訓課程未按時開展、培訓質量差的科室扣除本項績效考核分值,同時每季度進行網上通報,以督促各科室達到繼續教育完成率和覆蓋率的指標。對考核不合格的職工認定學時無效,需重新選擇導師的培訓課程進行學習,直到成績合格為止。醫院定期組織專家綜合評價導師培訓項目,頒發繼續教育學分。對滿30學時以上的導師培訓項目,專家從職工的思維理念、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工作提升、管理能力、考核成績等多維度進行綜合賦分,確定評價等次,按照一般、合格、優秀等次分別給予導師和學員登記學時學分。頒發學分對激發導師的教學熱情、推進繼續醫學教育改革、改進教學模式、提高職工參與度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1-12]。
4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優勢與不足
4.1集約培訓資源,實現過程管理
集約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培訓資源,實現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優化繼續教育活動流程,導師申報、項目申報、課程批準、課程開展和培訓效果評估有序進行;在過程管理中,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考核成績等信息全程記錄;在效果評估中,考核結果、數據匯總、繼教完成率、覆蓋率等一鍵導出。通過優化流程、過程管理、效果評估的信息化管理,對平臺數據進行分析管控,從而達到持續質量改進的效果[13-15]。
4.2破解時空壁壘,緩解工學矛盾
導師在平臺定期公布培訓課程,包含培訓內容、時間、地點并提前上傳課件和考題,對于因故不能按時參加培訓的職工可通過平臺上傳的培訓課件自主學習,達到規定學習時間考題會自動彈出進行考核。職工通過平臺在線學習,學習時間相對靈活,緩解了工學矛盾,破解了時空壁壘,固定場所學習變成了移動場所學習,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參與繼續醫學教育活動。
4.3培訓分層管理,信息有效整合
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啟用,將院級、部門級、科室級舉辦的培訓項目、課程、學員名單、學習效果等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平臺中詳細記錄個人、科室、醫院三個層面繼續醫學教育的軌跡,避免出現混亂的管理狀態。平臺的啟用對員工培訓制度的完善、醫院職工培訓信息的檔案管理工作都起到助推作用。
4.4平臺試運行階段存在的問題
平臺在試運行過程中尚不穩定,尚需業務公司提供技術支持。職工總是出現“綁定用戶信息錯誤”、無法登陸,登陸后課件無法查閱、無法在線答題等問題,延誤培訓進程;平臺的運行框架和邏輯使用順序尚需優化。綜上所述,目前我本院繼續醫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運行已在醫院管理中初顯成效,豐富了我院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手段、優化了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流程、提高了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參與度。醫院未來將結合醫院工作需要,持續改進管理平臺,不斷優化使用模塊,提升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推動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雄.現代教育技術與繼續醫學教育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5):1-3.
[2]張春玲,王旖旎,呂競,等.探析如何有效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8):97.
[3]王勇軍,陳明雄,夏瓊瓊,等.淺析基層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現狀與對策[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3):4-6.
[4]王誼雯,季學磊,朱峰嶺,等.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開展情況及新模式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22):3571-3572.
[5]楊,高明月,梁陶媛,等.三甲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8,46(6):754-756.
[6]王雄.現代教育技術與繼續醫學教育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5):1-3.
[7]孫文民.“互聯網+”背景下繼續醫學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8,5(43):186-187.
[8]王金月,于婷婷,盧菲,等.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中國衛生產業,2019,15(14):116-118.
[9]傅曉明.醫院圖書館服務繼續醫學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3-5.
[10]梁艷.網絡時代綜合性醫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基本現狀及改進措施[J].科教文匯,2018,(12):79-81.
[11]賈璟軼,王慧卿,張聰,等.繼續醫學教育電子學分管理現狀與發展前景[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24):3849-3851.
[12]邢冉,王亞軍,馬新明.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院,2016,20(8):63-64.
[13]金春榮,王磊.在三級綜合醫院做好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實踐體會[J].醫學教育管理,2016,2(2):446-448.
【關鍵詞】共建共享 數字化學習資源 資源管理
【課題項目】2013年河北聯合大學教改項目(項目編號:z1315-15)
【中圖分類號】C-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0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由原來的計算機、網絡等硬件建設向服務教學、科研的軟件建設轉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地位變得愈加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與共享[1]。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推進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能促進教學資源的合理分布,推動學習者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發展,支為網絡教育、終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撐,是實現學習型社會有效途徑。
二、數字化醫學學習資源現狀
縱觀教學資源建設的歷程,資源建設模式經歷了從分散到集成的動態過程。最初企業、個人處于自發建設階段,個人根據自我需要建設教學資源,由于全少全局戰略眼光和相應的規范和指導,出現了大量的重復建設和無效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學習資源轉變成了以資源庫建設為主的建設模式,該模式以素材和積件為基礎對學習資源進行集成,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現階段,學習資源的建設則是突出以服務學習者為核心:資源庫+資源平臺建設模式,在資源庫的基礎上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的教學需求。特別是在醫學資源建設領域,由于涉及知識量大,內容寬泛,學習資源的建設則顯得尤為重要,而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進步,在醫學學習資源建設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一)資源建設數量不能滿足學習需求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教學資源平臺,例如: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高等教育資源庫、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等。這些大型的資源中心為學習者提供了權威性、準確性較高,涵蓋各個學科的學習資源。但是,單就醫學門類來講,僅靠這些國家財政投入建設的免費資源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企業和個人建設的學習資源則因為課件質量、重復建設、缺乏共享、利用率低等問題,不能完全對醫學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撐。教師、學生會經常苦于尋找一些圖片、視屏、課件等多媒體教學資源。
(二)學習資源之間相互獨立,沒有實現效整合
醫學教學具有自身特點,醫學教育同時兼具抽象性、實踐性、專業性、社會性,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范圍廣泛。中醫、病理、生理等學科的內容多是比較抽象,同時,護理、口腔等學科則對技能要求非常強。例如,在美國一些牙醫的培訓依然沿用行為主義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在訓練中熟練的掌握操作技能。因此,不同學科的醫學類學習資源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目前,許多醫學院校都配有多個教學、資源、模擬實驗系統。例如:精品課程網絡系統、遠教學系統、數字心肺聽觸診斷系統、病人模擬系統等各類系統。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各個應用系統是獨立的,各個應用系統產生的數據缺乏標準設計,數據交換難度很大,信息資源不能有效共享,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受到限制。
三、平臺建設構建及特點
美國賴斯大學Connexions項目是一個典型的共建型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項目的兩個核心理念:一是認為各種學學科、課程的知識都是互相關聯的;二是共建共享改變以往集中封閉的資源創作、和學習過程將人們互相聯系起來,人人參與資源建設,最終形成一個高知識共建共享的全球學習共同體[2]。在以上思想的指導下,筆者分系統闡述了共建共享型數字醫學學習平臺的構建及其特點
(一)平臺建設――促進多系統的融合
1.該平臺的設計以門戶網站作為各種資源的訪問入口,通過用戶登錄門戶,訪問各個系統模塊。該平臺統一用戶認證,將各應用系統的用戶統一管理,實現單一的電子身份,建立了統一的身份認證系統。
2.平臺以共建共享型的學習資源庫為最底層,提供總線式集中的數據交換,實現系統間的數據共享。
3.數字化醫學學習資源平臺以多個子系統:遠程教學系統、醫院信息系統、病人模擬系統、虛擬實驗室系統等多個子系統(下圖中統一歸結為教學系統和環境系統)為功能支撐。實現自主化學習及個性化學習。平臺系統間參照各個系統的運行環境及行業標準、兄弟院校情況和行業發展趨勢,制訂了規范統一的信息標準,這是實現信息在系統間共享和交換的基礎。
4.平臺的核心為資源管理系統,該系統包含資源加工、傳輸、搜索、瀏覽、評價、統計等各種功能,另外還為學習者之間提供交流、協作,以及人機互動的子平臺。除了服務學習者以外,資源管理系統還會提供用戶管理、課程管理、工具管理等形式的系統服務。在醫學學習資源中還會有一些非系統化的碎片資源,這些資源在以課程為中心的系統教學活動中往往被忽略掉,資源管理系統可以對這種碎片化的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并通過門戶呈現給學習者。
(二)學習資源的共建
在本平臺中資源的共建具有兩方面的內涵:
1.各方共同參與,資源的共建共享離不開社會各個層面的積極作用,包括社會各個管理層面和社會教育、企業等各個層面[3]。該平臺的建設融入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學校投資購買,免費下載,教師自建,企業支持,醫生自建,學生自建等,通過多種途徑建立了數量充足、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數據庫。
2.共建不僅僅指學習者具有教學資源的權限,而且平臺融入基于web的協作開發工具,多用戶能夠同時、異地,加工修改教學資源,不僅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而且提高了平臺的互動、參與程度。
一、創新教育的涵義
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想理念,我們首先要從教育思想觀念或教育哲學層面上去理解創新教育。應強調從守成性教育、維持性教育向創新性教育的目標轉向;從注重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轉向;創新教育是一種全局性的、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是對創新教育系統設計的高屋建領。第二,在實踐操作層面上,應注重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可持續發展。凡是體現有利于受教育者創新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和趨近這種教育目標的任何教育實踐活動,都應該有意識地吸納其中的合理內核,使之成為創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組成部分。
二、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教學模式設計
要研究臨床醫學的創新教育,首先要為臨床醫學創新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尋求一定的理論依據。因此,我們應從現代社會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創新觀念出發,圍繞醫學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操作程序、教學策略、評價標準等教學模式構成要素進行理論探索。
(一)指導思想。程體系21世紀的高等醫學教育應該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求、醫學模式的轉變,特別是要重視社會進步和醫學科學迅猛發展的宏觀背景,培養以人文性為先導、以綜合型的智能結構為基礎、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創造性醫學人才。
(二)目標內容
要建立與醫學創新教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個部分:(1)醫學思維與創新的理論知i識通過創造學基礎知識的構建,發展醫學生的一般創造力。(2)臨床專業與技能的指導。通過臨床專業和技能的指導,發展學生的專業創造力(3)創新個性的素質培養及其社會實踐該部分的課程設置將有利于醫學生創新個性品質的培養。
(三)操作程序。
提出問題(臨床病例或社區專題卜搜集數據(診斷依據與調查資料h形成解釋(可能結論h評估結果(討論引導)—驗證結果(實踐檢驗)以上操作程序主要從學生見習病例報告撰寫和社會問題調查報告兩方面進行設計。
(四)教學策略。
教學主要以認知、技能和素質三種不同的目標進行符號性、觀察性和活動性三種方式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第一課堂,以知識傳授為主,并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第二課堂,以技能操作為主,教師將對第一課堂的知識進行再現性操作示范,并為學生在課后進行提示性技能練習創造條件。第三課堂,讓學生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相結合,在實踐應用中得以鍛煉提高。教學部門還要導向性地組織學生參加臨床和社區醫學從業崗位整體任務和局部內容訓練,并進行持續性的反饋,使學生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
(五)評估。
主要通過建立三個領域的評估來實施:(1)認知領域臨床醫學決策思維能力考核(2)專業課程和思維科學相結合的理實踐論文評審。(3)態度領域病人評議學生學風醫德、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及志愿者服務社會的價值評價等。
三、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實踐
根據21世紀的醫生培養目標要求全面適應社會的要求,我們應當減少應試教育的痕跡,重視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醫學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經驗、教學雙方的個性特征等。在此基礎上從現代教學論的要素結構出發,調整和改革現行的臨床醫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和運行模式,追求創新教育系統動力機制的整體優化
(一)目的是導向因素,臨床醫學創新教育首先要確定培養目標
我們要重視把教育從智力領域擴展到非智力領域,從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育擴展到學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維方式的教育。因此,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追求的是科技素質與專業素質的結合;人文觀念與職業特征的結合;個性心理與社會責任的融合;創新精神與應變能力的培植,強調后繼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是核心因素,專業課程的調整和改革從時間和空間上提供動力。
高等醫學教育培養人才的任務主要是通過課程的組織和實施得以實現的。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其質量關系到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創造課時條件和實踐空間,我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調整課程結構:(1)削減課程間重復內容。開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在內的各種醫學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實施以問題為引導的臨床與社區醫學教學改革。并以此為契機,削減課程間重復內容,空出一定的學時數,增加實踐課和自學選修課程。(2)加強實踐技能訓練w加強了醫學生的臨床醫學技能實踐和社區全科醫學服務實踐課程計劃。例如,堅持授課學時與實踐學時之比不低于1:1;加強臨床見、實習帶教老師的上崗培訓工作,使其明確帶教要求和操作規范;在嚴格執行病區專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實行內、外、婦、兒分科床邊技能考核和畢業綜合技能操作考試;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基層和專科教學醫院、社區教學基地輪回實習,加強學生全科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我們還加強了初級衛生保徤和流行病學調查的實踐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應用醫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獨立撰寫科研論文或調查報告的能力。(3)開設醫學前沿理論選修i課不斷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樹立學習的綜合意識、超前意識和終身意i識根據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對衛生保徤需求的變化,調整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開設醫學新興學科和跨學科的綜合課程講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選修課設置的基本原則。(4)開設引導掌握思維方法的相關課程為了使醫學生在進入臨床課程學習時,熟悉醫學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已在九五~??級的六屆醫學生臨床課程階括思維科學、醫學思維與學習、創造性思維和技法訓練、創造力培養與成功者品質修養、研究型實踐學習習作等。(5)隱性課程的建設隱性課程,是相對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顯性課程教學活動而言的。隱性課程的主要教學環節有:開展文明校園建設活動,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考察和國情、創業教育,結合臨床見、實習開展醫德醫風教育等等隱性課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的文化活動來加強醫學生的德育實踐,并以此作為人文教育的載體。
(三)方法是技術要素,積極探索結合教學改革成果的教學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獲得系統知識,而且要讓學生獲得探索和檢驗這種知識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對21世紀知識的驟增,臨床醫學教育要強調方法教育,使醫學生有能力區別重要和次要的知識,使其頭腦留有持續學習的空間,提高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納能力,這對于臨床醫學的創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們積極鼓勵臨床教師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如實施情境模擬法和標準化病例教學法,就是在創新教學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擬法是通過一個具體臨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導學生對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開討論和研究的教學方法。標準化病例教學法的開展動因源于臨床上一些非常見病例的教學要求,臨床教師將這一類非常見病例的典型體征、診療方案進行歸納總結,是在見習帶教中由學生進行模擬演示并參與診治的一種案例教學方'法兩者都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主要特征,強調師生對案例素材共同進行探討。研究表明,病例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起到較好的效果,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情境之間的差距,能幫助學生體驗從業環境中醫患關系處理的方式方'法
(四)學生是根本因素,教師是關鍵因素,教與學互動機制為系統提供原動力和主導力。
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應以創造型教師的培養為前提條件。創造型教師不僅要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能發現和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而且要善于培養醫學生的創造性^我們在實踐中編寫了《臨床教師與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質培訓教程》,并分批對臨床教師進行思維科學和創新意識培訓,規定45歲以下教師必須以計算機輔助臨床教學的要求,在客觀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考慮的是如何開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發展新知識,將教學過程作為學生對于知識的再發現的途徑,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目的。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不僅可以反饋教學信息,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改進授課質量,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強調教與學的互動機制,定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參與教學工作的熱情。例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無論是理論課、見習課還是實習階段,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評教工作,與教師的評學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五)環境是支持因素,教學環境和機制的整體優化是系統持續運行的保證^
要進一步發揮教師與學生在創新教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制定和規范適宜的管理制度,通過充分發揮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培育創新教育的新機制。目前,我們的做法是從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學生開放部分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部分科研課題實踐;開放電子閱覽室,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社區全科醫學服務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醫療服務,并結合社區問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由專家負責指導。對于臨床教師,我們加強了臨床骨干師資創新能力的培訓;建立和加強教學質量評估,優化教學過程控制,建立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教學質量的互評機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此外,為臨床教師提供獲取信息便捷途徑的現代教育技術條件,努力提高臨床和結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介紹相關的實驗技能,如如何看電路圖、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電路的連線技巧和各類電子元件的識別等。
第二階段,以數字電路實驗為主。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我們為實驗準備了各類集成電路模塊,讓學生利用面包板,按實驗線路圖在數字實驗箱上自行搭建線路,進行調試、觀察及測量。通過這樣的實驗方式,學生可以自主完成門電路、觸發器、555振蕩器、計數器、譯碼顯示及A/DD/A轉換等實驗,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驗教學既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又是理論部分的補充通過課堂和實驗相結合的教學,學生們對電子技術從模擬到數字、從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儀器設備體積由大到小、功能由單一到系統的飛速發展過程有了具體形象的認識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初學時的各種抽象術語及名詞如負反饋、脈沖、二進制等,就都變得簡單易懂,激發了他們學好醫學電子學的興趣和信心。
(六)反饋是控制因素,教與學的評估是發揮系統動力正向效應的質量保證。
【關鍵詞】教育,遠程;教育,醫學,繼續
1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現狀
目前社會對醫護人員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務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明顯增加,參加各類在職教育的各級醫護人員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由于醫療衛生行業的特殊性,醫護人員往往無法抽出一個有規律的時間參加系統的學習,遠程教育自身的優勢無疑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工具和環境。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是以衛星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對衛生技術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1]。通過遠程教育手段整合醫學院校的各類教育資源,搭建生動、形象的醫學教育平臺,科學、有效地增加教學的信息流量,能充分發揮各類醫學教育資源的整體優勢,實現醫學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極大地擴展了各層醫務人員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受益人數多。它能突破時空的局限,實現信息的同步傳遞和教學資源的共享,充分考慮學員的實際情況,充分有效地發揮現有各種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現代遠程教育能用多媒體手段為教學服務,文字、圖像、聲音、三維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帶來了直觀、形象的教學效果,具有更強的靈活性。有利于學員理解和掌握知識,也有利于啟迪創造和創新。現代醫學遠程教育相比于傳統教學有其獨特優越性,符合廣大醫護人員工作的實際需要。現今如何構建完善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體系成為極具價值的討論課題。
2國外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狀況及特點
英國是遠程教育的開創者,始創于1969年的開放大學(theopenuniversity)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其成功的主要經驗是能平衡教育資源,根據學員需要,精心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程材料,課程體系和資源建設隨時根據社會需求來合理調整課程計劃,課程設置靈活。同時,英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重視對醫務工作者的循證醫學、倫理、職業精神的教育,志在培養適應全球化趨勢的優秀醫學人才[2]。西方國家對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都很重視。美國與西歐國家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最為迅速,尤其美國的計算機、網絡、軟件制作及通信技術高度發達,使其無論在內容、手段、普及程度上都處于世界先進水平[3]。美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主要由政府下設的與衛生相關的管理機構進行組織。在國家立法及其他有效措施的保證下,通過遠程教育方式對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及公共衛生管理人員進行終生醫學教育。設立美國繼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ME)對提供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組織者以及課程、考試、導師的測評等方面均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美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主要從規章制度建設、教學資源、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結構4個方面進行質量評估。除了制定并完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標準與評估、還對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提供者進行認證。美國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資格認證制度是目前國際上較為完善、全面、系統的認證制度,其認證機構主要包括機構式認證機構和專業式機構認證。前者是根據辦學申請機構本身的任務和標準對學院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后者又叫項目式認證機構,此種機構只評價學院內部的單位、分校(院)或項目,通常要與國家級專業協會合作共同完成認證任務[4]。而所有的認證機構的行業許可均由社團性質的全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和政府組織聯邦教育部(USDE)共同承擔,兩者負責對全國性、區域性和專業性的認證機構提供認可服務,從而從體制上保障認證的質量[5]。澳大利亞對遠程教育進行立法,能夠使遠程教育機構在法律的保障和約束下健康有序地發展,能夠為明確遠程教育目標定位作出規定,確立遠程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各級政府加大對其發展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保障。遠程教育法規通常主要涉及法律規定的目標定位與辦學層次、遠程教育資金投入、機構設置、教師和學習者的權益等[6]。同時,遠程教育立法又對規范遠程教育行為和指導遠程教育實踐提出要求,使遠程教育能夠按照一定的軌道運行。印度為有效應對非傳染性疾病發病人數上升的趨勢,需要訓練有素質的專業衛生系統人才。傳統教育和培訓的方法很難滿足這種需求,遠程教育方法已經證明是一種有效的、能提高衛生專業人員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手段。繼續教育對于印度衛生保健領域的工作者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25家機構在印度通過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提供69門關于公共衛生各個領域的課程,這些計劃的提供者包括政府和私人教育機構。這些課程內容包括廣泛的公共衛生領域,如營養、孕產婦和新生兒保健、醫療和醫院管理等等[7]。各國學者投身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實踐,探索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規律,為現代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奠定基礎。國外在現代醫學遠程教育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如管理制度完善、有法律保障、課程覆蓋專業廣、精品課件多。這些可以借鑒用于我國現代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發展,結合中國的國情,有選擇地采用國外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先進的辦學方法,突破傳統教育體制和辦學模式的束縛,轉變教育觀,對中國構建學習型社會和教育事業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3國內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代醫學遠程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與轉變。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遠程教育進入了以計算機及網絡多媒體技術為支持的階段。以雙向交互電視、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機會,對中國醫學教育發展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但目前我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3.1硬件設施不完善
我國現今依然有大部分邊遠地區的基層醫療單位缺少國家和政府的支持,經濟條件落后,計算機設備無法滿足醫務人員的學習要求。互聯網覆蓋不全面,許多邊遠地區尚未有互聯網,無法觀看教學視頻。
3.2部分醫務人員認識不高
據調查,部分醫務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是應單位的要求,因有晉升評聘要求學分達標、執業注冊掛鉤而不得不參加,并不是考慮實際工作需要參加,以混學分為目的,違背繼續醫學教育的辦學初衷[8]。
3.3管理相對滯后
由于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有些繼續教育網站出現買賣繼續教育學分的情況,使學習流以形式,失去繼續教育的真正意義[9]。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學版塊網站獲得國家批準,開設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體現了國家對醫療體系的重視,也體現了對醫療專業人士知識水平提高的迫切需求,但是大批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平臺的涌現,也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亂,平臺素質的參差不齊。
3.4教學內容未能滿足需求
我國繼續醫學教育在舉辦內容上仍然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主,基本上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查漏補缺,在醫學人文及管理知識方面的內容很少,表現為課程設置不合理。而對醫護人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忽視,造成許多在職人員缺乏從業過程中必備的相應知識與醫患關系的處理能力。市縣鄉村4個層次的衛生技術人員對知識的需求不同,很多學者意識到遠程醫學教育的學習材料開發應符合學習者的要求,但專門針對學習者需求的學習材料開發尚不成體系[10]。教學內容覆蓋面小,現臨床及護理相關專業課程較多,預防、醫技、管理等相關專業課程不足,導致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無法參與相應的專業課程學習[8]。
3.5教學模式單一
雖然多媒體網絡技術將會改變醫學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最終導致整個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甚至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但由于受財力、物力、人力的制約以及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影響,目前的遠程教育改革主要還停留在媒體手段的改進上,缺乏對教學內容、模式和策略的設計,交互性不強,學生還是主要采用瀏覽的方式進行學習,不能實現實時提問、交流、在線考試、答疑等[11]。這些都是限制遠程教育發展的瓶頸。一直以來,在教學實踐中普遍采用的基本教學模式是“傳遞-接受模式”,即講授式教學為主。出現教學規章制度與教學設計不完善,在教學中缺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等問題。
3.6醫學實踐技能難以通過遠程教育進行培訓
由于繼續醫學教育課程信息量大,對實驗和實踐教學的要求高,實驗教學及實習的內容較多等特點,使醫學遠程教育與其他學科遠程教育有所不同,網絡教育可以滿足學員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求,但難以滿足學員操作及動手能力學習的需求。
4完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4.1加大政府投入
各級政府應重視網絡遠程教育的重要性,制定政策支持社會投入,推動教育公平。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財政支持,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擴大網絡覆蓋面,為基層醫務人員創造學習條件。
4.2樹立觀念,提高認識
為醫務人員普及終身學習理念,讓其意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性。繼續教育不僅僅是為完成任務獲取文憑和職稱的途徑,更是提升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對于衛生技術人員來說,參加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是維護職業信譽和提供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體現,必須轉變對繼續醫學教育學習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
4.3完善管理機制
由于當前遠程教育市場尚未規范,管理機制不完善,我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出現不法行為,如買賣學分。只有健全法律與完善管理,才能保障醫學遠程教育的良好運行。楊陽[12]提出嚴格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機構的資格準入,資格認定評審,完善相關的培訓質量評價等標準,強化培訓過程監督,保證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沈群峰[8]認為有系統完善的政策保證和支撐,及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的約束,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完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審工作,對濫授學分、亂發證書的單位,停止其辦學資格。彭文婷[9]提出可以在行政層面上使我國衛生技術人員在一定的強制性規范管理下,保持著自覺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促使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健康有序地進行。徐霽[13]指出國外開展遠程繼續教育比較早,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如美國繼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ME)除了制定并完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標準、對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提供者進行認證外,還對學分授予情況進行監督。我國還未成立專門的審定機構,而是由衛生部直屬的全國繼續教育醫學委員會及各省市的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的下設若干個學科組承擔[9]。我國可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外國經驗本土化,促進我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
4.4優化教學內容
黃宇[14]提出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設計不同的課程,以人為本,針對不同崗位的衛生技術人員需求建立多層次多樣性的教學內容;同時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支持幫助服務。黃禾[15]提出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強調醫學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強調科學嚴謹性和臨床實用性。郭常平等[16]提出打造精品課件,注重課件建設。課件應體現豐富性、多樣性、先進性與科學性,以滿足遠程學員自主性學習的需求。可開發遠程教師易學易用的在線教師課件制作系統,使課件具有擴充性和開放性。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課程和理念,增設醫學類新興課程、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及醫學軟科學課程,以全面提升課程質量。
4.5改進教學模式
楊陽[12]提出教學可融入醫學案例,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分析,可設置問題讓培訓人員進行討論,使其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學效果。劉建明等[17]指出學習要通過學習者與同伴在特定的情境下積極互動,而不是只對各種抽象化的技能進行訓練,可采用“有指導的教學談話”、“自由交談”、“演員策略”等方式進行培訓,促進網絡學習的情感交流。郭常平等[16]指出浙江大學遠程繼續教育采取衛星集中授課、課件分散自學、英特網答疑和實踐環節構成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能逼真再現原始的教學環境,充分考慮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體現遠程教育的開放性和自主性。高澍蘋等[18]提出3種混合型教學模式,分別是講練型教學模式、輔導型教學模式、社交型教學模式。建議依據培訓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靈活的技術平臺和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可為混合教學模式的運作提供可靠保障。孫眾等[19]介紹了利用MOOCs學習平臺、無線放映機和多種移動端設備構建高度交互的教學模型。MOOC課程不像傳統網絡課程那樣由老師從頭講到尾,而是以知識點為節點,循序漸進,將課程視頻分段,每段不超過20min,每個視頻后有對應的任務或問題。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背景或喜歡的順序選擇課程,有助于學員有目的地學習,與人類學習注意力關注時間較短的習慣相符。楊海平等[20]指出MOOC課程包含多種交互方式,學習者可以對課程進行點評,在討論區討論,通過論壇進行教學交流,通過這種互動,不僅幫助學習者解決困難,還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在討論中產生新認識,也能讓課程逐步完善。
4.6在線與現場培訓相結合,引進虛擬現實技術
王淼等[21]搜集整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13年來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在現代醫學人才繼續教育中的相關資料,研究顯示華西醫院遠程醫學培養模式受眾覆蓋面、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以及繼續教育資源可及性等方面遠大于傳統繼續教育模式。在實踐中發現遠程繼續醫學教育仍存在不足,最突出的是部分醫學知識、技能難以通過遠程教育方式進行培訓,外科手術技能培訓尤為突出。為解決這一問題,華西在線在位相結合,在開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同時,也開設了各類項目制培訓,選擇了部分外科適宜技術進行專題培訓推廣,有效地彌補了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不足。劉建明等[17]提出為彌補遠程教育缺乏實際操作練習,可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遠程教育中。虛擬現實技術是應用計算機以及專用硬件和軟件,模仿各種現實境界,使用戶接受環境中的各種刺激,與虛擬環境中的人及事物進行行為和思想的交流。目前這一技術已從虛擬醫學圖像發展到虛擬人體、虛擬醫療系統、虛擬醫院、虛擬實驗室等。如美國開發的可視虛擬人體,為人類提供了男、女完整的人體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數字化解剖圖譜,可進行實時人體三維重構和展示,可用于人體解剖學、放射醫學的教學和引導外科手術等。香港城市大學葉意盛將虛擬現實學習環境(VRLE)應用于兒童心理康復實驗中。該研究團隊在實踐中利用虛擬現實設計幫助受虐兒童恢復心理健康的學習環境,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可。他認為設計虛擬環境應考慮學習內容和教學流程以決定學習環境的類型[19]。
5小結
醫學教育與網絡遠程教育手段相融合,是進一步提高在職醫務人員能力的一個方便途徑。我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迅速,但在教學實踐中還需不斷優化技術路線,以滿足需求,解決瓶頸問題。積極探索提高網絡教學質量的手段與方法,逐步建立健全與網絡教育相配套的教學保障制度與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教育者隊伍建設,打造精品課件,以網絡技術為支撐開展多樣化的互動性教學,采用新型混合教學模式,在人文修養、科學素質和臨床操作技能等方面豐富教學內容,以確保教學質量和提高學員學習的積極性。為滿足學員對實驗操作及動手能力學習的需求,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可以與技能培訓課面授方式相結合,同時加快促進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建構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體系,要完善有關規章制度,規范遠程醫學教育工作,充分整合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建立以人為本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互聯網和教育作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個核心動力,將深刻改變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命運,改變一個國家、單位、個人在未來的競爭力。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不斷促進和完善醫學教育體系的構建,面對醫學遠程教育的新課題、新起點和新挑戰,需要在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的進程中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在改革發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適應醫學科學快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唐聞捷.全面構筑遠程醫學教育體系的若干思考[J].成人教育,2004(1):16-17.
[4]潘康明.美國遠程高等教育質量認證研究[J].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08(5):23-28.
[6]王煥.澳大利亞遠程教育資源的建設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0.
[8]沈群峰.2011—2013年浙江省遠程繼教醫學教育的現況調查[D].杭州:浙江大學,2014:1.
[9]彭文婷.中美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比較及我國的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0(4):217-218.
[10]譚琳.現代遠程教育學習者學習材料開發文獻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10(9):12-13.
[11]景匯泉,孟群.我國遠程醫學教育的發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09,1(4):11-14.
[12]楊陽.基層醫務人員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對策思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3(1):51-52.
[13]徐霽,駱達,等.國外遠程醫學教育管理與評估[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0,2(1):22-26.
[14]黃宇.國外遠程教育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7(2):593-594.
[15]黃禾.十二五遠程醫學教育的探討與思考[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5):15-16.
[16]郭常平,茅曉延.我國遠程醫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7-28,73.
[17]劉建明,王金才.構建完善的醫學遠程教育系統[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7,5(11):5-6.
[18]高澍蘋,孫寶芝.探索遠程混合教學模式提升遠程醫學培訓質量[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0,2(2):29-34.
[19]孫眾,尤佳鑫.混合學習的深化與創新[J].中國遠程教育,2015(9):5-9.
[20]楊海平,李佳玉.MOOC的教育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9):58-60.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臨床醫學;繼續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09-0000-01
Computer&Network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Ren Lihua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Ji’nan250002,China)
Abstract: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used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of its bright future,not only applicable to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efficiency is quite high.Multimedia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dern clinical teaching,the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special envoy of teaching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way the conten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mputer technology medicine has in-depth diagnosis,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o carry out computer literacy learning problems,and health worke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which health worker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is also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Computer;Network;Clinical medicine;CME
臨床醫學教育與其它學科教育既有同一性也有特殊性,它不僅僅是傳授傳統醫學理論與原理。更需要了解現代醫學發展及其醫學的最新動態。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傳統臨床醫學教學技術和傳播手段已經遠遠跟不上技術更新的速度,傳統臨床醫學教學難以直接展示人體的結構、疾病發生及發展過程等教學內容,嚴重影響了醫學教育的效果;由于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改革正在迅速發展,傳統臨床病例示范教學方式越來越難以開展,個別醫學院校不得不以病人模特來滿足臨床教學的需要。然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將使臨床醫學教學的直觀性問題迎刃而解。可見,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對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改革已經或者將要產生巨大影響。
一、多媒體技術與現代臨床醫學的結合
傳統臨床醫學的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教學方法一樣,教學過程的主要要素是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三個部分。隨著計算機的迅猛發展并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育技術和教育方法正在不斷改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現代教學過程由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術四部分組成。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將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方式和認知過程。激發學習動力。彌補傳統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不足,突破舊的教學方式,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認為,多媒體技術是臨床醫學教學的重要手段。
運用多媒體技術重新設計教學,采用科學的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將收到傳統教學方式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既有助于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又有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擴大微觀、縮小宏觀,使臨床教學突破了空間限制。如在婦產科教學中。示教臨床病例非常困難。教師無法向學生直接提供感性材料,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將盆腔解剖、分娩機制、分娩過程、婦科腫瘤等章節表現得生動有趣,幫助學生形成感性的科學概念。應用多媒體技術可隨意調控和組合教學圖象、聲音、文本、動畫,特別適合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景模式教學。學生在自學或復習時,在多媒體閱覽室里可獲得圖象及文本資料,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大大提高各科教材信息的存儲、檢索、加工、復制及傳遞功能,教師可隨時更新教學內容,增補學術前沿知識,改變臨床教學中許多僵化、陳舊的教學方式,豐富和增強教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分解知識技能信息的復雜度,減少信息在大腦中的加工轉換過程,充分傳遞教學意圖,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閩和空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由于多媒體技術在臨床醫學教學方面創造了一個在功能上、空間上及時間上交互的嶄新環境,因此,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臨床醫學教學方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是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二、網絡技術與現代臨床醫學教育的結合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信息高速公路不斷強大,信息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大學校園與lntemet全球性的信息網絡緊密連接,信息化、網絡化將為現代臨床醫學教育開辟廣闊的空間,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使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及手段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利用電腦網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更生動地闡述一些特別的概念,通過網絡取得最新的數據資料,用于分析和討論,通過網絡共享,獲取人體教學資源,使臨床教學更加形象、生動。lntemet中較著名的醫學多媒體教學資源主要有:(一)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可視人體教學資源,它將男、女兩具尸體,以一定距離進行切片,3D重建后建成巨大的人體結構圖像庫,供醫學教學、科研及臨床使用。(二)華盛頓大學的數字解剖學,是有關解剖教學的網絡資源。(三)哈佛大學的網絡大腦解剖圖譜,對神經病學的臨床及教學有較大的幫助。(四)杜克大學的交互性解剖課程,可在線學習解剖教學內容,但需要新版瀏覽器或特殊的插件。(五)SYNFA~E公司的心音教程,可以在線聽各種心音。(六)KANSAS大學的心臟雜音教程,可以在線聽各種心臟雜音。
CAI教學在醫學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網絡使用CAI教學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醫學CAI資源有:(一)MARSHALL大學的交互病人系統,這是一個設計精制的CAI課件,從病人病史的采集、心肺的檢查及醫學圖像的展示等方面與臨床密切結合。(二)電腦模擬病人,設計精制,界面友好而直觀,使用方便。(三)醫學臨床病例教學,免費注冊后使用,收集了許多臨床病例。(四)內科臨床病例教學,主要提供內科病例的臨床教學。(五)放射醫學的臨床教學,放射醫學的教學涉及大量的圖片。(六)病理學的臨床教學,病理學的教學涉及大量的病理切片,多媒體教學對病理學的教學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通過電腦阿絡與學生取得聯系,繼續課堂討論或個別指導;也可以向學生分派任務、布置作業;學生們通過網絡調閱教師提及的文章或數據;通過電腦網絡進行病例探討等。可以預見,以課堂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將轉向以網絡為主、以學生為中心,個性化及人性化的網絡教學。
目前,國外大部分醫學院建立有自己的網絡系統,且在其核心課程中廣泛引人電腦網絡技術。如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信息學課程,將醫學信息學核心課程及相關課程內容放在阿上,課程中涉及的機構及需要了解的其它內容做成超級鏈接,并設置考核內容。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通過inter。net網即可學習及完成教學內容,既方便又有效,這也應該是我國醫學教育發展方向。
Intemet作為世界最大的計算機信息互聯網,具有眾多與醫學教育有關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在線分布于世界各地數百萬臺計算機上。瀏覽器的出現,多媒體的檢索方式極大滿足了醫學教育工作者查詢及使用Intemet醫學教育資源的需求。可以認為,充分利用Intemet的醫學信息資源,對現代臨床醫學教學的改革及發展,全面提高醫學教學水平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實現繼續臨床醫學教育的計算機技術的結合
進入21世紀后,在繼續醫學教育中開展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其必要性顯得更為突出。首先,醫學科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國外有研究表明,知識的更新速度和遷移的頻率在增加,發達國家的崗位遷移平均數是每個人一生中有六七次,但只有一個職業的崗位遷移較小,但其知識更新速度卻非常之高,那就是醫學。其次,在現代醫學中,出現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的技術手段,并且大多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也已日臻完善,這些對于剛走出校門的醫學生來說,只有通過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才能使自己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并自如地利用這些有效手段來充實自己,最終使自己能緊跟衛生科技的發展步伐。再次,在繼續醫學教育中開展計算機知識的學習,還將有助于培養廣大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信息素養,提高其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
(一)繼續醫學教育中計算機知識
醫學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內容仍然包括硬件知識和軟件知識2類。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的學習,又分為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兩部分的學習。操作系統應以主流操作系統如微軟的視窗操作系統為主,應用軟件應以學習通用的辦公軟件Office、統計學軟件SPSS等與工作、科研息息相關的應用軟件為主,突出實用性。
(二)各年齡層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計算機知識學習中所遇問題及對策對于內容繁多的計算機知識,各年齡層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呈現出明顯不同的感受,學習過程中所遇問題也不盡相同,為此,有必要加以甄別并予以有針對性的引導。
(三)開展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深層次影響
在繼續醫學教育中開展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對于提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掌握現代科研、臨床工作手段,無疑會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它對于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深層的、隱性的影響更為重要。
首先,它可以極大地培養和提高衛生工作者的信息素養。在知識更新迅速的今天,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滲透到各行各業,現代醫學診斷、治療系統無不與計算機技術息息相關。其中,計算機網絡技術更已成為衛生工作者掌握醫學最新發展動態,獲取醫學科研信息,以及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過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無疑會促使衛生工作者更新觀念,補充新知識,培養信息素養,對于進一步掌握現代診斷治療和實驗技術,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充分運用各種現代科研 方法 和手段,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通過在繼續醫學教育中開展計算機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培養衛生工作者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醫學知識比較抽象,這是由生命活動的復雜性所決定的。相對來講,理工科知識則更注重邏輯思維,比較具體。所以通過學習計算機的軟、硬件知識,將有助于培養醫療工作者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