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2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化教育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數字化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一、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分類
(一)數字化素材庫。庫內素材應包括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動畫、視頻五大類。
1.多媒體素材庫在功能設計及技術實現上應具備的特點。實現權限分配和分級管理,有管理員級和用戶級,用戶必須先注冊后使用;實現信息傳輸的網絡化,使用者可以通過校園網上的每一臺電腦上傳素材,描述信息與文件一一對應,所有素材均可進行在線預覽;管理員可以對素材進行管理,增減、編輯、修改相關條目。
2.媒體素材的要求。文本素材要求:存儲格式一般為TXT、DOC、WPS、HTM、PDF等。書本文字的數字化,我們主要通過OCR實現,把教學中要用到的一些文字背景資料輸入電腦,保存成html格式,方便在網上傳輸。
圖形/圖像的要求:圖片的數字化要求我們使用掃描儀、數碼相機,將圖片資料轉換成計算機存儲的圖像文件,并轉換成jpg或gif格式,使文件變小,易于存儲和傳送。
音頻素材的要求:存儲格式為WAV、MP3、MIDI或流式音頻格式,數字化音頻以WAV格式為主,用于欣賞的音樂為MP3,MIDI設備錄制的音樂使用MIDI格式。
視頻素材的要求:主要格式有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體格式。在網上實時傳輸供實時教學使用的視頻類素材使用流式媒體格式(rm、wm、asf)。
動畫素材的要求:存儲格式一般為GIF格式和Flash格式、AVI動畫格式。
(二)多媒體課件庫。課件庫中的課件可以和遠程教學管理系統通訊,可以在不同的遠程教學管理系統中運行。具備課件產生的評估數據機制,保證不同的工具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單機上運行的課件,必須能夠運行于win9x以上的版本。對于一些基于靜態網頁的課件,或是asp類型的交互式課件,必須能夠通過標準的web瀏覽器訪問,與瀏覽器運行的硬件平臺無關。課件運行沒有故障。課件中的有關媒體素材,必須符合媒體素材的要求。
(三)試題庫。試題庫用于存放與專業課程相關的試題和以庫中試題按一定原則組合而形成的試卷。試題要有一定量的積累,并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集合于計算機系統中。應具備對試題的查詢、單個錄入、批量錄入、刪除、修改、組卷、統計分析、自動屬性值校正等功能。
(四)案例庫。案例庫用于存放與專業課程相關的典型案例,案例應統一制作成HTML網頁。
(五)數字化教案庫。數字化教案庫用于存放各學科每章節的教案,應具備錄入、查詢、刪除、修改等功能。
二、數字化課程資源獲取的途徑
中小學自建資源庫中的教育資源主要來源于教師自制、因特網、各類教育光盤、電教資料和教育軟件等幾個方面。
(一)教師自制課程資源是重要的資源來源。特別是有些學科的教師,對于某一門學科的資料積累和收集比較全面,教學資源、教案和課件都具備,將這些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導入資源庫。
(二)因特網成為課程資源獲取的主要途徑。目前很多教師的博客、空間里都積累和整理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篩選和整理導入資源庫。
(三)各類教育光盤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電子出版物,品種較多,比如教育論文、多媒體課件等多有涉及,而且比較權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育光盤,將其中的資源導入資源庫。
(四)學校積累了大量的電教資料,如教學錄像片、教學音帶和各種擴展學習的音像資料等。平時,由于受學習場地和硬件設施的限制,這些音像資料的利用率是比較低的,現在可以將這些音像資料轉制成數字文件加入到資源庫中,教師通過校園網就可以隨時隨地地調用這些教學資料供教學中使用,學生也可以在個性化的學習中隨時使用這些音像資源。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利用實例
課程資源的開發首先要搞清楚何為信息技術課程資源,一切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都可稱為信息技術課程資源。
例如,我就我曾經開的一節課說一說自己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圖片信息的加工》這一節對于學生來說是和生活實際聯系比較多的,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所以我覺得在教學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挖掘可以為學習所用的素材供給學生學習,并讓學生在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的過程中去理解,內化知識。
(一)自制圖片素材引入新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圖片信息的加工,依據本節課實踐性強的特點,設計了以興趣圖片引入課題,展示隱性問題,由學生結合教材和示例圖片分組研討思考并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導學部分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激發他們親自實踐的欲望,屏幕展示一張教師與嫦娥一號的合成照片。該照片由教師用PhotoShop軟件合成,插入到教學PPT課件當中。
(二)使用數碼設備獲取資源。上一節的內容是圖片信息的獲取,教師通過使用數碼相機為學生拍攝照片,或者通過掃描儀得到的照片,都可以作為本節課最好的素材。教師經過簡單的整理、壓縮后上傳到雞西實驗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網站上。
(三)搜索網絡學習資源。由于任務一是圖片信息的合成,除了需要學生個人照片之外,還需要部分用來合成的背景圖片,這些圖片可以由教師從網上或光盤中獲取,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圖片資源網站的網址,為學生更好的完成任務一圖片信息的合成做好充分的準備。
開放的數字化課程資源體系是整個數字化教學的核心。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任何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的建設與應用將極大地推動數字化教學與學習的發展,對建立學習型社會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革建,魏雄鷹,王基一.新課程教師培訓對課程資源建設的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07,(1).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數字化教學資源 平臺建設
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為數字化教學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那么,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情況如何?師生需求如何?其資源平臺建設現狀又如何?為了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以職教師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并收集了一線職教師生的合理化建議,針對目前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需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打造契合師生需求的較為成熟的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做出努力,也為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調查分析
(一)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情況
1.使用頻率
只有26.3%的教師不經常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而有69.5%的學生沒有使用過網站、光盤等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從整體來看學生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人數偏少。
2.使用工具設備
78.3%的教師瀏覽數字化教學資源時使用的設備是筆記本電腦。而學生使用最多的設備是手機,占40.5%。因此,在開發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時應針對師生的不同使用習慣,開發網頁版和手機版等多種版本的教學資源平臺。
3.獲取渠道
針對“您所在學校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有哪些(多選)”這一問題,調查發現:7.4%的教師選擇購買企業開發的資源庫,18.3%的教師選擇教師自主開發建設的資源庫,12.6%的教師選擇共享其他學校資源,68.6%的教師選擇獲取網上免費的教學資源或教育部門建設的資源庫。這說明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主要以拿來主義為主,自主開發不夠。
4.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滿意度
教師對教學資源數量的滿意度最高(65.3%),其次是教學資源的種類和形式(47.4%),而對教學資源的質量和實用價值滿意度最低(28.57%)。
5.最令師生滿意的資源類型
最令教師滿意的教學資源前五位依次是教學課件(28%)、電子教案(27.5%)、試題庫(16%)、案例庫或資料庫(9.7%)、媒體素材(9.1%);最令學生滿意的教學資源前五位分別是案例庫或資料庫(28.3%)、試題庫(16.3%)、網絡課程(15.5%)、媒體素材(11.3%)、教學課件(11%)。
(二)師生期望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1.師生需要的資源類型
教師最需要的教學資源中前五位依次是教學課件(45.3%)、電子教案(42.5%)、試題庫(41%)、資料庫(37.5%)、媒體素材(29.3%)。而學生最需要的教學資源中前五位依次是資料庫(38.5%)、網絡課程(32.8%)、試題庫(25.3%)、案例庫(12.5%)、媒體素材(11.8%)。
2.師生期望的教學資源網站的欄目設置
如要建設一個教學資源網站,教師認為比較重要的欄目依次是教學課件(40.6%)、備課教案(37.7%)、考試試卷(32.6%)、教育教學論文(26.9%)、電子教材(25.7%)、視頻課程(23.4%)。而學生們認為比較重要的欄目有:視頻課程(36.8%)、考試試卷(31.8%)、素材資料(22.5%)、技能大賽(22%)、教學課件(15.8%)、畢業設計及實習(14.5%)。
二、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策略
針對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使用現狀、師生需求以及存在問題,我們認為,要建設適應信息時代要求,契合師生需求且符合學校實際的科學、合理的教學資源平臺,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建設
建設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學校應具備相應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學校數字化硬件設備的資金投入,如地方政府撥出專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同時給予政策傾斜與推行社會化措施,促進數字化教學設施的建設,逐步建立遍布全校的校園網、網絡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等,并進行科學管理、優化完善,充分發揮校園網絡設施應有的教學功能,從而整體提高職業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
(二)加快培養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師資隊伍
在調查和訪談中發現,不少教師課堂中使用軟硬件資源的能力、開發靈活多樣的課件的能力、在互聯網中順利快捷地搜索所需教學信息等能力均需加強。教師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主導力量,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的水平,因此學校應加大教師信息化培訓力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市級、省級、國家級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以及資源信息化建設、研發、管理人員培訓,從而打造出一支業務能力強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基礎設施管理、維護隊伍。使教師在所學專業知識之外,加深對教學素材收集與加工過程的了解,掌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及制作技術,學習應用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來傳授知識,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使大多數教師能積極參與相關課程課件、網絡課程、教學素材庫和其他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制作,并能熟練使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學校還需積極探索如何應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進行科學評價,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促使教師加強學習,加強應用,從而將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新方式全面引入教育教學中。
(三)做好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工作
數字化資源的整合是依據一定的需要,將各個相對獨立的數字資源系統中的數據對象與功能結構及其互動關系進行融合和重組,形成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資源體系。職業學校應當遵循“整體規劃、分工協作、資源共享”的整合原則,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整合策略,從而促進全校范圍內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實現,具體如下:
1.運用多種渠道對信息化資源進行采集和整合。如收集網上的精品課程、媒體素材等可利用資源。學校也可根據各學科教學的具體需要自行開發校本資源,將傳統教學資源數字化,鼓勵教師上傳課件、案例等資源,學生上傳個人作品等,并進行及時的匯總與整合,構建可交互、能共享、系統化程度較高的資源平臺,為研究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同時激發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加強數字化資源的二次開發利用。教師可收集和整理應用價值較大、使用頻率較高的網上信息,并進行合理分類、整合,避免資源重復,大大提高利用率。
3.共建共享優質資源。學校要緊密結合教學改革的最新精神,挖掘和整理已有的優質資源,如精品課程、大賽獲獎教學視頻、優秀課件等,建立規范化的網絡優質資源共享平臺,便于師生搜索、上傳、下載和引用。學校須激勵網絡優質資源的校本開發與積累,營造活躍的優質資源創新與共享氛圍;學校還需積極引進成熟的課程資源、數字圖書館、影視資源、互動學習資源等優質資源,并進行加工改造,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師生發展。此外,在已建成的教學資源網站上,應及時地對其欄目、內容進行優化、更新和升級,使師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動向,獲取更新更好的資源。
(四)建設滿足實際需求的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是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其根本出發點是為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師交流的需要。各職業學校在資源建設初期應做好需求分析,給師生提供有針對性、實用有效的資源。需求包括所需要的資源類型、希望的媒體呈現方式、軟件制作風格、面向的知識層次等。通過問卷調查、網上投票或座談等方式對資源實際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后,可采用“政府主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種模式進行資源庫的建設。政府須加強領導,發揮好主導作用,建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資源庫共享機構,制定發展規劃,使資源庫的建設朝著健康有效的方向發展。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須與企業、行業共同合作,盡可能地做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與企業要求的崗位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以有效解決可能面臨的應用性不高和資金不足等問題,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培養理念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達到校企互利雙贏。
(五)建設職業教育富有特色的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調查和訪談中發現,目前投入使用的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中適用資源明顯不足,且缺乏專業性,在教學實踐中無法發揮應有作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要立足于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要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要以相關技術標準和建設機制為基礎;要以共建共享型網絡平臺為支撐。根據以上要求,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應突出以下主要內容:
1.建設優質視頻資源庫
專業性強、影響力大的優質視頻資源,能對職校師生產生最直接的視覺沖擊,具有權威的示范作用,能形成強大的共享效應。建設優質視頻資源應重點突出四方面:一是以傳承地方文化為主題,錄制相關特色產業技能大師的技藝視頻,建設獨具特色的技藝教學視頻資源庫;二是以傳授專業技能為主題,錄制區域內相關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一線專家的現場操作視頻,建設專業技能教學視頻資源庫;三是以傳播經驗為主題,錄制名校長、教學名師的講座視頻,建設名校長和名師的講壇視頻資源庫;四是以傳播先進理念為主題,錄制職教研究和管理專家、企業高管的講座視頻,建設專家講座視頻資源庫。
2.建設教學素材資源庫
教學素材是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核心內容,是教師組織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職校教師普遍短缺的教學資源。以國家級和省級職業教育重點建設項目為主體,建設教學素材資源庫,既可以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實現效益最大化,又能加快建設速度,充分緩解優質教學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難的矛盾。建設教學素材資源庫,可從以下三方面出發:一是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特色(精品)專業教學資源,并將成果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二是建設國家和省級精品課程資源,為職業學校課程教學提供范例,便于優質課程教學素材共享;三是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名師教學資源,提供權威、個性化的素材資源庫。
3.建設特色專題資源庫
【關鍵詞】中小學;數字化校園模型;輕量級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2―0057―05
一 中國現階段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狀況
高等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校園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無論是項目建設經驗、實現技術,還是管理策略、發展趨向等多個方面都已經有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各大高校也紛紛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推進自己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越來越多的用于支撐校內數字化管理運作和各種信息服務的管理系統上線,如學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本科生教務管理、研究生管理、財務管理、學生收費管理、一卡通管理、科研管理、基建管理、房產管理、黨團管理、辦公自動化、信息門戶等等。由于高校數字化校園的發展走上了正軌,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套國家級的數據標準。而且,各高校也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發展面向自己學校的數字化校園數據標準[1]。
相比之下,中小學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起步較晚。不過,10年來中小學數字化校園也有很大的發展。“校校通”工程于2000年10月25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是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里程碑。自此10年,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截至 2007 年底,普通高中連網率接近100%,初中學校連網率達到80%以上。 其中,城市初中學校連網率達到90%以上,農村初中學校達到70%以上,小學連網率達到70%以上,基本滿足了中小學信息化教學需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2]。隨著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普及和完善,很多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入了轉型期。很多的學校都遇到了如下的一些問題[3]。比如,缺乏整體規劃,盲目投資;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忽視軟件建設及應用;應用分散、信息孤島;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尚待提高等等。在缺乏科學的建設模型的情況下,很多學校的數字化建設變得無所適從,“該往哪個方向走”是很多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頭痛問題。有的直接借用大學的系統,出現使用困難的問題;有的建設了多批的信息系統,又出現功能冗余嚴重的問題;有的在使用不同公司的產品的過程中又發生數據兼容的問題。這樣一來,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所得績效收效不大[4] [5]。
二 面向中小學的輕量級數字化校園建設模型
雖然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有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案例,但不能簡單地照搬到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因為高校和中小學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首先是辦學規模,辦學規模的大小決定了用戶數量的差異,大學全校的師生都是以萬級計算、學院多、專業多、管理部門龐大;而一所中小學的老師學生加起來也只能是按千級計算,只有部分特別大規模的中學會超萬人,管理部門也非常小,有的小學甚至才50多個老師。再有是資源差異,高校擁有雄厚的資金、強大的技術團隊;大多數中小學不可能擁有龐大的資金進行浩大的工程和探索性的建設。而且,學校的信息化技術負責老師通常還只是由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兼任。
但是,高校和中小學的數字化校園性質是一樣的,就是面向教育管理信息化。所以,在某些建設理念上,是可以借鑒高校數字化校園的。為此,我們借鑒高校數字化校園模型[6],定義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模型,如表1:
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該模型。其一,是構成內容。在此模型里面,我們把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結構劃分成三個方面的內容:硬環境建設、軟環境建設和管理與文化建設,每個方面里面都包含了相應的系統或者模塊。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學校大多已完成大部分的模塊,如果資金條件比較充裕的學校可以考慮配套校園一卡通系統。
在軟環境建設中,我們劃分其為三個子部分,包括數字化協同交流、數字化教學和數字化管理。中小學的協同交流除了包括校內工作上的協同交流,同時還包括學校與家長、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數字化教學里面,教學資源積累是當前很多學校正在努力的方面。我們需要用平臺把這些資源有序的組織和管理起來,而且校校之間教學資源平臺能夠互通和共享,把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學生在線學習平臺有利于輔助學生進行課后學習和課余知識拓展。數字化教學除了有面向學生的部分,還需要有面對教師的部分,通過教育技術培訓與學習平臺可以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協助教師解決疑難問題,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數字化管理是數字化校園里面很大比重的一塊,其目的是希望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所有模塊貫穿學校管理中學生、教師、教務、校產、財務、圖書館、科研、實驗、檔案和后勤多個方面,如表2。
學校的統一門戶、統一認證目的在于把學校里面不同的異構的系統進行整合,使得用戶用一個賬號就可以方便在門戶里面使用不同的系統或者資源,所有的信息都整合到門戶、教師工作臺,便于用戶使用學校內的各種資源。
其二,數字化校園不僅僅是一個平臺、一套軟件,還是一個學校的管理策略。要實現數字化校園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進行管理與文化的建設,促進數字化校園的不斷完善,提高學校信息化的氣氛。所以,我們提出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包括規劃如何發展,建立數字化校園的績效評估制度,建立多維的安全體系,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行分責、落到實處,建立考核和培訓制度,提高學校人員包括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信息化水平。
其三,該模型在高校的應用中,可能每個小塊都會建成一個業務復雜、架構龐大的系統;但是中小學未必需要這樣建設,而應該更注重以精為先,著重靈活,適合以輕量級的“模塊”逐個上線。同時,此模型并非要求學校都一定要完全的實現以上的模塊或者一次性的實現以上的所有模塊,也不是非要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建設。由于每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因此也可以為建設的順序列一個優先級,比如在數字化管理里面,學生管理、教師管理和教務管理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可以優先建設。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中小學都跟大學的情況有所不一樣,他們沒有強大的技術團隊,能投入的建設資金也有限,跟大學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投入是無法比的。所以,建議不同的學校可以摸索自己的建設方式,包括多使用開源技術和開源產品。高校的建設中出于對服務保障的考慮,還未能全面放心使用開源軟件。但中小學可以勇敢嘗試,這樣一方面減低了成本,也便于學校負責網管的老師有充分的社會技術支持。在數字化協同方面,中小學相比高校應該增加對家庭、家長方面的協同交流部分。
三 東莞某小學的實踐案例
1 A小學的信息化現狀分析
A小學是一所典型的珠三角地區小學。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該校在硬件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配置了一網通/D時代多媒體綜合校園網,實現了計算機局域網、雙向電視教學網、智能廣播網和數字監控網的數字化多網合一。并按15教學班配置了全數字多網合一多媒體教學終端,初步實現了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同時,該校也建設了一批信息化應用系統。比如班級管理平臺、家庭教育網、后勤報障系統等(如表3)。但是,隨著建設“量”的積累,學校的信息化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與瓶頸,并有“質”的提高的需求。
其一,學校使用騰訊通作為校內協同通信的軟件,校內的老師上班的時候都會啟用騰訊通1。并且,他們通過騰訊通把校內的各個信息系統進程整合集成,把騰訊通擴展成老師的集成的工作臺。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比如騰訊通作為一種C/S架構的通信軟件,在與Web的交互上顯得非常吃力。同時,騰訊公司的二次開發接口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完全實現學校的需求。而且學校的已建系統都由不同的公司、不同技術框架來實現,建設的歷史時期也各不相同。有的是C/S架構的軟件、有的是基于B/S的系統;有的是PHP開發的,有的是ASP開發的。有的是用Acess數據庫,有的又是用MS SqlServer。部分系統僅是一個基本的靜態網站,并非真正的動態業務系統。這些異構的系統要在騰訊通上做整合以及實現單點登錄是不可能的。
其二,A小學雖然建設了相對現代化的信息化設備與環境,但是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的慢于信息化的步伐。老師們還未能充分的應用這些新資源、新技術到教學工作中。
最突出的問題是,學校雖然知道需要建設更加多的業務系統來貫穿校園的管理流程,但是應該建什么、如何建、實施策略是如何,缺乏科學的統一規劃。
根據對A小學的調研與分析,學校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的問題和需求。而這些問題就是當前中國中小學信息化所遇到的普遍問題,具有普遍的意義。
第一,學校從信息化的硬環境建設轉型到軟環境的建設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缺乏科學指引。學校十分渴望加強信息系統建設,用于支撐校內的管理業務。但是需要建什么系統、應該建立什么系統、如何配套系統沒有明確的規劃。致使部分已建系統的一些業務功能重疊。
第二,學校信息系統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學校已經建了多套應用系統,但是由于是多個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時期建設,所用的技術框架都不一樣。通常有多套用戶系統并存。致使一個用戶登錄校內不同的系統需要多套用戶密碼。
第三,學校的資金有限,不能購買大型軟件系統,也不能長期讓公司外包建設校內的信息系統。學校希望能建立自己的技術力量,發展面向本校的數字化校園環境。
第四,學校已經初具完備的數字化校園環境,支撐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但是,由于師資水平有限,學校缺乏提高校內老師發展自身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對于如何充分使用校內的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如何解決課件制作中遇到的問題,缺乏指引,沒有充分發揮數字化校園的效益。
2 面向中小學輕量級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解決方案
針對A小學的具體情況,基于前面提出的模型,我們設計了一個輕量級數字化校園建設解決方案,如圖1。
首先,是在數字化管理方面。我們規劃了數字化管理的校務系統平臺,在此平臺上逐步上線各管理模塊,包括OA辦公、協同郵件、教務管理、學生管理等。當所有這些模塊都上線運行后,實現校長綜合管理的功能,并實現移動辦公的功能,使得校長能隨時了解校內運作的情況和數據。
其次,是在數字化教學方面。Moodle(魔燈) [7]是流行的在線教學平臺[8],很多教育技術研究者和教師都組織了相關的俱樂部,一起學習和研究如何把平臺更好的運用到教學里面。
學校原來是使用簡單的FTP技術來實現校內資源共享的,我們則規劃學校裝配一套教學資源平臺,更加有效科學的管理學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校園幫助臺是一個面向問題的知識庫,里面不但存放了教師制作課件的問題教程、如何使用校內數字化資源的指南、學校管理政策指引,還增加面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常見問題,還包括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常見問題。當所問的問題沒有答案,系統管理員和相關負責的老師會對問題進行整理和回答。此平臺一方面幫助老師提高教育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服務了學生和家長。校園幫助臺的實現方案也有很多選擇,比如wiki系統、phpMyFAQ[9]系統、helpdesk等等。
然后,是在數字化協同交流。UcenterHome[10]是國內一個SNS社交活動平臺,它能夠幫助實現教師的個人空間主頁,班級的的空間主頁學生的個人空間主頁和家長的空間主頁,提供的很好的交流平臺,可以起到增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互。在校內協同工作和郵件服務方面,我們采用國際流行Zimbra[11]協同工作平臺,它能夠實現多人的文件共享,協同編輯、即時通訊和郵件服務等功能。
再有,一所學校除了學校的主頁,其實還會陸續有建立其他專題網站的需要,比如,黨建網站、特殊活動主題網站等。在我們的方案里,是采用開源的CMS平臺來幫助學校建立一系列的網站。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校在人力緊張的情況下,快速的創建完整的網站,幫助學校拓展校園文化、提高學校形象的對外信息開放。現在,國內外有很多開源的CMS方案,比如Joomla[12]和Magnolia[13]等。
最后,是全面整合。學校本身已經有一些信息系統在運行,又加上了我們規劃建設的模塊。需要對所有這些異構的系統進行整合。我們應用單點登錄統一認證的技術,把已有的系統集成到校務系統平臺上,使之前各離散的異構的信息系統整合到一起,形成統一的平臺。我們使用的是基于CAS[14]的統一認證框架,統一認證的登錄口就設置在學校的門戶上。
校務管理平臺與學校的主頁有服務接口,使得一些教務信息、辦公通知可以通過教務系統直接到學校的主頁上。而整個方案的統一認證入口就設置在學校的主頁,所有的學生、家長、老師通過主頁進行身份認證,系統根據用戶的身份權限識別能看到的資源內容和功能,比如只有老師的權限能夠看到校務管理平臺的入口、而家長的看不到。
最后,學校基于模型上層關于“管理制度與文化建設”的內容討論和擬定相關的數字化校園規定和發展規劃文檔。
3 整合方案的主要優點
本方案主要具有如下的特點:
第一,對學校數字化校園有一個統一的整合規劃,明確了各個業務系統職能,同時為日后發展新增業務系統提供方向。
第二,對于現有的各個異構的業務系統,建立了統一認證機制。通過門戶的統一認證平臺,讓用戶只需要一套賬號密碼就可以在不同的系統上切換。有利于日后建立面向用戶的管理工作平臺。
第三,方案大量采用開源框架和技術,一方面降低投入成本;另外一方面,依據其廣泛的技術支持,便于學校培養出自己的技術人員。在此案例中,使用開源的Zimbra能夠讓A小學擺脫無法擴展騰訊通的瓶頸,讓學校能夠根據自身情況擴展特定的功能而不受商業產品的束搏。
第四,建立了現代教育技術支持平臺,提高數字化校園的應用績效、提高校內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
四 總結
當前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大部分完成了硬環境建設,正在向軟環境建設轉型。很多學校都遇上了軟環境建設的問題。本文提出面向中小學的輕量級數字化校園建設模型,此模型基本覆蓋了中小學校園管理的各個方面,有利于指引此階段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同時,本文所提的模型已經應用到解決A小學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和規劃上,為此模型的實際應用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案例。
注
騰訊公司的企業即時通訊工具,rtx.省略。
參考文獻
[1] 蔣東興,宓,郭清順.高校信息化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8):27-30
[2] 張敬濤.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9,(1):5-8.
[3] 雷靜.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問題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0):3-4.
[4] 陳明選,王健.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項目投資績效評價的理論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6,(2):16-19.
[5] 王運武.中小學數字校園優化發展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0,(4):59-62
[6] 蔣東興,王進展,袁芳,褚慶軍.數字校園校級統一信息系統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s1):12-15
[7] Moodle[OL].省略.>
[8]Dougiamas, M. & Taylor, P. Moodle: Us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Create an Open Source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A].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C].2003:
171-178.
[9] PhpMyFaq[OL].
[10]UcenterHome[OL].省略/products/uchome.>
[11]Zimbra[OL].
[12]Joomla[OL].
[13]Magnolia[OL].
[14]CAS, 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OL].
Lightweight E-campu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IAN Chun-qing1 NIU Duan2 LIU Lu-tong3
(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China; 2. School of Educatr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Xixi Primary School, Liaobu, Dongguan, Guangdong 523400, China)
Abstract: Most of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already built the basic e-campus infrastructur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problem that these schools now confront. A Lightweight e-campus model which aimed at proving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wa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is lightweight model covered nearly every aspect of e-management and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case showing how to use this mode was also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and the case could be used as a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schools.
關鍵字 微格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微格教學系統;教育信息化
1 引言
“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又常被譯為“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微格教學產生于美國,它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把現代視聽設備應用于教學,對師范生“角色扮演”課程進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學的訓練方法被人們肯定并成為一門課程,被列入師范院校的教學計劃中[1]。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微格教學成為我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中教學技能培訓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學理論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教師技能培訓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微格教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
2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目前,我國以現有師范院校為主體的教師教育機構,存在著信息基礎設施和資源建設薄弱,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尚未普及,在教師教育中還不能廣泛應用現代遠程教育和網絡教育手段等方面的問題,難以適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進程,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為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改變。具有更強大教學功能的教育媒體進入課堂,教學環境從單一趨向復雜,以計算機網絡、數字媒體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環境得到廣泛的建立和使用,語言實驗室、多功能教室、虛擬實驗室等適應于不同教學需要的教學環境正在改變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師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識擁有者、傳播者,而是更多地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管理者、輔導者和學生的伙伴,教學的設計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信息資源的查詢者,知識的追求者和學習者等。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探究學習模式、協作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遠程學習模式、個別輔導模式等[2]。
教學環境的復雜化、教師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對教師教學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必然導致微格教學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微格教學,要基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全面整合的要求來確定微格教學的目標、內容、對象,設計教學策略與選擇教學媒體。在微格教學的技能訓練中,重點要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教學能力。
3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學
3.1 教學環境的數字化
微格教學環境變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學系統的數字化。將微格教學教室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相結合,配備視頻采集儀、數字化大屏幕投影機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建構集計算機、網絡、多媒體、音視頻、存儲、傳輸等多種技術于一體的數字化微格系統,為現代教學技能的訓練創造物質條件。
與傳統的微格教學系統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軟件控制。數字化微格教學系統改變傳統的機電控制的方式,采用軟件管理,既增強了控制的精確性,同時簡化了指導教師或專業人員的操作程序,體現了易學易用的特點;②數字傳輸。數字化微格教學系統采用數字傳輸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傳送質量;③資源共享。數字化微格教學系統將文件納入網絡文件服務器中,改善了傳統微格教學系統主要在控制室和觀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園網中的特定用戶隨時可以調用文件,從而實現了資源共享。數字化微格教學系統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視對講功能、遠程遙控功能、多播功能、評課功能、示范功能、系統多媒體監控及掃描功能、遠程傳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優秀教師的重要課程實況錄像,以利于其它教師觀摩、學習;外聘特級教師的示范課。
(2)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在主控室對青年教師進行聽課,記錄缺點、問題進行課后的對比、提高;專業教研組的實驗課和教研組針對該課的討論、修改。
(3)學院重點課程的資料留存;學院重大活動如外請專家、學者講課,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4)和閉路電視系統結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動和課程向全院實況轉播。
(5)學院送審的優秀公開課的節目錄制;精品課程視頻的制作;學院留存檔案和兄弟院校之間的資料交流。
3.2 微格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基于現代教育理念,使學生掌握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多元化的教學技能目標體系。基于現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強調師范生在技能訓練中,要注意學習如何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實施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學習如何適應現代教育要求去“導學”,而非“灌輸”。多元化的教學技能目標體系,既包括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技能培訓,也包括以導學為主的教學技能訓練;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學模式的嘗試,也包括社會型教學模式的體驗;既包括教學問題情境的設計,也包括課堂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5]。
通過這樣的多元化目標,幫助師范生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問題的處理方法;有關人際交流的主要溝通因素分析;訓練在課堂上如何與學生交流的方法,促進反饋評價。
3.3 微格教學培訓技能的重點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數字化環境下,注重課堂日常教學的信息化,要求教師能根據教學、學習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將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手段方法、數字化學習環境融合到課程教學系統中的諸要素中,開發設計數字化學習課程,掌握、運用數字化學習方法,構建數字化學習模式,構建“學教并重”或“主導——主體”型教學結構。
(2)構建數字化視頻案例庫。案例庫中包括專家教師、一般教師等的不同教學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選案例”、“名師授課”、“典型范例”、“實況錄像”等,每個案例附有背景介紹、分析說明、教師解說和評論、專家點評、適用對象、參考資料等。學生可以看到每項教學技能的教師的課堂教學的視頻示范片段,包括優秀教學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綜合技能的示范、問題示范等,來增強對教學技能的感性認識,提供學習的樣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學生對教學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實施能力。能實施教學設計方案,能運用有關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營造有利于學習和學生信息能力和創新精神發展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如基于資源的學習環境、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學習環境、基于任務的學習環境);能在不同教學模式和不同教學環節中熟練運用有關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
(4)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的教學評價能力。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評價采用多元化評價理論,對學生的評價是包括過程性評價的綜合評價。教師要能在教學設計中、教學前的準備階段、具體教學過程中和教學活動結束后等不同環節,將教學評價與教學的全過程有機整合在一起,發揮評價對教學和學習的促進作用。
(5)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辯證的價值觀和德育教育。能結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能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引導學生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能利用技術資源使全體學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學媒體的選擇、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媒體。在教學媒體的選擇上,要遵循施蘭姆公式,即教學媒體選擇幾率(頻度、次數)與教學功效成正比,與成本成反比。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來選擇合適的媒體。教師不但要會選擇媒體和使用媒體,還要能夠在微格教學活動中適時地、合理地優化組合不同的媒體,將媒體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媒體的作用,同時要使教學媒體和教師的口頭講述、板書、演示、學生的練習有機結合,實現教育的最優化。
3.4 微格教學訓練模式多樣化[7]
基于方法導向的多元技能訓練: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方法上倡導以學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師生相互作用和個別化的教學方法體系,如活動教學、發現教學、情境教學、問題教學、探究教學等等。教師技能方面強調教師“導學”的能力、設置問題情境的能力、認知工具選擇的能力、組織有效活動的能力、設計探究學習任務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溝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訓練的課堂上,除基本教學技能訓練外,受訓者們還應采用更加建構化的方法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技能訓練,如學習怎樣強調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怎樣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激勵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以何種方式鼓勵學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際溝通、怎樣發揮學生專家的作用、對活動和教學情境如何設計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訓練:由受訓者分別進行“師”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訓練中的常規做法。它的優點是使得復雜的課堂教學變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實際教學中,任何一項教學技能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多項教學技能的運用需要一個整合過程。實際上,在訓練中,讓每一位受訓者都完成多項教學技能從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訓練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師角色扮演協作的方法,以訓練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項教學技能訓練,并通過內容使之初步整合起來。在協作小組中,教學任務由小組成員共同分擔,分工明確,任務量適中,根據任務決定每人訓練的技能項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個體訓練,又針對某一完整教學內容完成了各項技能的綜合訓練,使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具體描述及評價,同時又不割裂訓練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基于合作學習的學導式訓練:學導式訓練,即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導生”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訓練小組的成員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專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進修教師,還可以包括其它不同專業的學生。使成員間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這種學導式的合作學習利于發展受訓者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間的溝通能力和對個體間差異的包容能力,同時使受訓者在合作學習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魅力,了解組織合作學習的技巧,而且不同學科間學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學訓練更具變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訓者嘗試如何協作組織設計多學科知識內容的以社會為中心的教學,而不是只局限于傳統的學科中心課堂教學組織中。
基于教學設計的說課訓練:“說課”是指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某一節課,按某種具體要求,向同行或專家進行全面講解的一種備課方式。說課要求教師不僅能組織教學,而且能明確每一個教學環節組織的理論依據是什么。不是作簡單的“應然”分析,而是客觀、完整、基于理論支持的“實然”分析。通過說課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教師備課中的思維過程,對教學內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對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掌握情況,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估價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況。因此,對于師范生而言,說課訓練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訓者對課的內容進行分析,包括該部分內容在整體教學中的地位、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處理思路、可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選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這樣做的教學理論根據等等。說課時間同樣可以控制在3~5分鐘內,討論分析,作為進一步改進的依據。
創新整合點
英特爾全球教育總監Brian提出的“顛倒的教室”理論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
>>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中教師個性化教學模式構建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 助力學生成長 一對一個性化教學對高中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案例研究分析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對小學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研究 小班化教學中的“一對一”幫扶“一對一”提高 婚姻是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讓語文學習無邊界 一對一個性化成功案例 開發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研究的領域與趨勢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的探索和思考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讓“錯”結“果”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研究 讓“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走向學的課堂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教師培訓 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 一對一學習環境下的生成性學習 巧用Quip App,創建“一對一”環境下的探究學習環境 在線一對一學習平臺海風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http:///programs/view/eBPNgqp37mA
設計意圖:eClass平臺的討論區,教師可以在這里討論主題,學生通過回復的形式成果,跟帖回復,討論交流,非常方便,可以更好地進行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而且學生完成后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進行,為單元展示課積累資源。這樣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在周末、在家里對學生的上傳情況進行統計,同時對學生的PPT、DV、錄音進行回復和評價,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和學習,然后還可以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這樣學生的學習由課上拓展到了課后,還實現了同學間、師生間的交流和評價,使評價和交流隨時隨地進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課堂,課堂上教師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從詞匯到句型,從句子到文段,層層遞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主體作用,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的學習。教師在學生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進行不同方法的過程指導、方法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同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和運用不僅僅在課上,還延展到課后以及課前的準備,使課前、課中、課后做到了有效的統一。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有效地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同時通過同伴互助、小組合作、師生合作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進一步提高其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學生通過對學件的學習和運用,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描述三明治等事物的制作過程,了解不同國家的飲食習慣。真正體現《英語課程標準》中所明確指出的英語課程所承擔的工具性及人文性雙重性質。整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動起來了,教師表面上輕松了,實際上更加忙碌了,需要教師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學生間的信息素養和學習技能存在差距,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進程存在差距,有少數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不高,教師需要花費不少的精力進行指導和幫助。這也是我們“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傳媒;數字化時代;應對策略;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9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146-02
新興媒體勢如破竹般的發展,給傳統出版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被譽為多媒體之父的加拿大學者哈威·費舍先生說:“數字化是一場溫和的革命,在第一時間便滲透到我們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已經展示了其徹底和不可遏制的爆發力。”2010年,數字出版進入了快車道。2012年,國內數字出版總產出達到1935.49億元,比2011年整體增長 40.47%。我國出版業的數字出版發展勢頭強勁,隨著不同類型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逐步成熟,我國出版業將快速走上數字產業的發展之路。
教育傳媒如何應對數字化時代,筆者以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所屬兩報六刊、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為例,分析教育傳媒的具體做法,尋求教育傳媒在數字化時代的突圍路徑。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必然帶來出版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傳統的紙質出版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單一紙質媒介生產的狀態,正在被多元發展、平面媒體與數字化出版并舉的格局取代。目前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所屬兩報六刊期發行量達350萬份,占據著以江蘇為主較大的市場份額。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突飛猛進,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是否能繼續保持現有的態勢,值的我們深思。
一、江蘇教育傳媒的現狀
江蘇教育傳媒以江蘇省教育廳直屬的江蘇教育報刊總社編輯出版的“兩報六刊”為主,涵蓋了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在江蘇乃至全國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仔細梳理江蘇教育報刊的發展脈絡,呈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權威主流 一家獨大
《江蘇教育報》《小學生數學報》《江蘇教育》《江蘇高教》《現代特殊教育》《初中生世界》《閱讀》《早期教育》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主辦,在江蘇教育系統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雖然有江蘇鳳凰出版集團主辦的相關報刊的挑戰,但其權威主流的教育傳媒地位還是非常穩固的。幾十年辦報辦刊的優良傳統,積淀了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團結、勤奮、高效、創新”的深厚底蘊,在傳統市場的大風大浪中有著極強的抗風險能力。
(二)傳統思維 手段陳舊
有60多年辦報辦刊歷程的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工作程序:規范的選稿、審稿、編審制度,精心組織稿件的優良傳統,去蕪存菁的編輯態度,是教育報刊多年積累的資源優勢,也是數字化出版時代無法替代的品牌價值。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時代大潮,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人正在積極探索數字化時代的轉型升級之路,但幾十年形成的慣性思維,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踏步的跨越似乎有著些許糾結的無奈。
(三)體制束縛 難展拳腳
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這樣的體制要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顯然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具有教育與傳媒雙重屬性的教育報刊正處于轉型時期的陣痛之中,由公益事業向文化企業的轉向,由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向文化產業經營者的角色轉變,呼喚教育傳媒要在一個嶄新的平臺上實現嬗變和超越。
二、教育傳媒應對數字化時代的策略
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教育報刊出版模式形成挑戰,但機遇和挑戰總是同生共存的。教育傳媒如何應對數字化時代,要從體制、產品、人才三個方面尋求突圍之路。
(一)建立適應市場化發展的現代企業架構
1.抓住非時類報刊改制的大好機遇。教育報刊屬于事業單位還是文化企業,很長一段時間困惑著我們的管理者和從業人員。國家關于非時政類報刊改革文件和實施辦法的出臺,旗幟鮮明地將非時政類報刊歸于文化產業范疇。教育報刊對照相關要求,傾向性明顯地屬于改制發展的一類,雖然對于大多數在原有體制下習慣了的同志還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時代的大潮已滾滾而來,容不得我們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和猶豫,我們必須作出劃時代的抉擇。
挑戰往往是風險和機遇并存的,教育報刊從過去相對安逸、封閉的環境中化繭成蝶,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也許會在一個更高的層面找尋到發展和騰飛的新的舞臺。
2.組建教育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有60多年的辦報辦刊歷程,目前有兩報六刊、一份內刊、一個綜合性的新聞網站,擁有150多人的各類人才隊伍,已經初步具備了組建一個報刊集團豐厚的基礎,我們要借非時政類報刊改革的東風,注冊成立“江蘇教育報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發揚光大原有的產業基礎,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積極應對數字化出版時代的要求,傳統報刊和數字出版齊頭并進,創造江蘇教育報刊事業發展的新輝煌。
3.尋找新的發展增長點。喻國明在《傳媒競爭力:產業價值鏈案例與模式》說:我們的媒介正面臨著一個“拐點”區:我們傳媒業的現實發展在理論上是有著極大的增量空間,但是如果我們僅按照現在的邏輯、現在的模式、現有的動作規則去畫延長線,以慣性發展的方式去操作的話,我們就很可能無法抓住現實的發展機遇,就無法將傳媒業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真正的現實。因此,對于我們教育專業媒體這樣的傳統出版單位,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平臺優勢,聚集產業發展的智慧和能量,尋找到教育報刊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優化內部運行機制、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在廣闊發達的傳媒市場中牢牢占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生產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信息化教育類產品
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所屬的“兩報六刊”,傳統的運營模式相當成熟,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業績。數字化出版時代的來臨,并不意味著傳統報刊、圖書的消失,只是順應時展的要求,出版人要提供更新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讀者的需求。應對數字化出版時代的挑戰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對策:
1.電子報刊的出版。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所屬的報刊在辦好紙質報刊的同時,早就謀劃電子報刊的出版,《江蘇教育》《早期教育》《小學生數學報》嘗試電子報刊的出版,出版的規模、訂閱的人數、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長足的發展,為總社事業發展決策、應對數字化出版時代的發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2.教育云產品。江蘇教育報刊總社的《江蘇教育》《初中生世界》專注教育云產品的研究和發展,立足江蘇、輻射全國,建立涵蓋教育資訊、課程資源、教學輔導、數字出版等全品類的信息化服務平臺,打造具有鮮明江蘇特色的教育云資源庫,為江蘇乃至全國的師生服務,無限度地拓展和放大江蘇的教育優質資源,將傳統教育報刊出版和數字化、信息化的出版方式高度有機地融合,實現信息化時代教育報刊跨越式的發展。
3.多元化發展。無論是教育報刊的紙質出版,還是數字化的教育云產品,都是教育報刊主業的延伸和飛躍,教育報刊要做強、做大,增強抗御風險的能力,還是要努力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教育報刊開拓新的經營領域,發展新的經營項目,豐富事業發展的新業態,有助于教育報刊走向規模化經營,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將教育報刊的事業做大做強,形成有特色、有實力、一業為主、多業發展的教育報刊傳媒集團。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的多元發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它們在教育廣告、會展、培訓等方面創造性的開拓,實現了報刊發行收入、廣告收入和其他多種經營收入三分天下,形成了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產業形態,降低了市場風險,擴大了事業發展規模,成為國內發展業態豐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的教育報刊之一。
(三)建立一支適應信息時代的編輯出版發行隊伍
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歸根結底要靠人才資源的支撐。教育傳媒要適應事業發展的要求,要建立三支隊伍:
1.管理決策隊伍。處于轉型期的教育報刊更需要超前的決策,教育傳媒的何去何從,時代大潮的有力推進,管理決策層的高瞻遠矚,將會對承擔著主流教育媒體的教育報刊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們要建立一支善于探索、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的管理決策團隊,帶領教育傳媒人求生存謀發展,實現教育傳媒更高層面的發展,走上適應時代要求的轉型之路。
2.編輯出版隊伍。數字化時代伴隨著出版方式革命性的變化,出版手段的多樣化,營銷渠道的立體化,對于傳統的編輯隊伍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育期刊應該怎么辦?教育期刊能怎么辦?所有的這些提問,都需要我們教育期刊的從業人員給出響亮的回答。教育期刊的從業人員要從過去的紙質傳媒的編輯出版者轉變為信息化時代號召下的教育信息的全方位傳播者,必須具備數字出版時代基本的職業素養。我們要花大功夫、大力氣,培養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廣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采編業務能力、健康的身心狀態的編輯出版隊伍。
3.發行營銷隊伍。應對數字化出版時代必須依靠專業的數字出版人才,包括能適應數字出版的軟件技術人才、編輯、營銷與策劃人才。其中營銷與策劃人才是實現教育報刊終端消費成功的關鍵,誰先搶占數字出版的市場,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一個擁有廣泛讀者資源的教育傳媒類產品,才有現實的話語權。無論是紙質的期刊還是多品類的電子產品,最終都要有讀者消費了,才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個過程的完成仍然要由具體的人承擔。建立一支信息化時代的營銷隊伍,是教育傳媒應對數字化出版時代迫在眉睫的重任。
三、結 語
教育報刊大多有幾十年的辦報辦刊歷史,積累了寶貴的資源、可貴的經驗、難得的人才,如果借助數字化出版這對生動而有力的翅膀,一定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江蘇教育報刊要依托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落戶南京的重要機遇,整合并優化傳統的教育出版領域的內容資源,積極探索數字出版內容產業服務新模式,建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俱佳的數字教育出版發行平臺,實現教育傳媒華麗的轉身,數字化出版時代教育傳媒事業的新騰飛與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加)哈威·費舍.數字沖擊波[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對幼兒家庭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化技術,降低數字化環境對幼兒家庭的不利影響,成為無數幼兒家庭思考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應當結合當前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實際,正確分析數字化給幼兒家庭教育帶來的利弊影響,并以此為基礎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保證數字化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更好地為幼兒家庭教育服務,避免因數字化技術利用不當給幼兒家庭教育造成較大的沖突。
關鍵詞:
數字化;幼兒家庭教育
從目前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來看,數字化對幼兒家庭及家長教育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數字化不但改變了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還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同時也對家長的教育理念有著深遠影響。結合當前幼兒家庭教育實際,數字化環境產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只有根據數字化技術的特點以及幼兒家庭教育實際,制定具體的數字化應用對策,才能保證幼兒家庭在教育過程中正確利用數字化技術,滿足幼兒家庭教育需要。
一、數字化對幼兒家庭及家長教育理念的影響
1.數字化改變了幼兒家庭傳統的教育方式
數字化技術的出現,標志著新教育時代的到來。依靠傳統教學手段的教學方式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基于對數字化技術的了解,依托數字化技術的教學方式已經開始逐漸走向家庭。無論家庭承認與否,數字化技術正在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幼兒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數字化技術的影響,幼兒家庭教育對數字化技術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別是在教學方式上也與時俱進地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對扭轉傳統的家庭教學思路和產生新的教學理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數字化為幼兒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數字化技術作為主打的教學技術也越來越先進,給幼兒家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支撐,對原有的教學方式產生了顛覆。許多幼兒家庭在數字化技術的影響下,已經開始嘗試用數字化技術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對滿足幼兒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兒家庭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對幼兒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為幼兒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3.數字化對幼兒家長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傳統教育理念中,幼兒教育的主體時間在幼兒園,家庭教育對幼兒教育產生的影響較弱。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中的不斷應用,數字化對幼兒家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改變了幼兒家長的教育理念,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家長認識到了數字化技術的重要性,并在實際的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中,主動積極地采用數字化技術,以此來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因此,數字化對幼兒家長的教育理念會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對改變幼兒教育現狀和推動幼兒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數字化環境給幼兒家庭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
1.數字化環境給了幼兒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以及數字化環境的構建,對幼兒家庭教育影響較大。在不知不覺間,幼兒家庭已經構建了數字化系統,數字化環境也隨之產生。在這一背景下,幼兒家庭教育開始借助于數字化技術改善原有的教學活動,既增添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能夠降低幼兒教育難度,使越來越多的家長將數字化技術作為開展幼兒家庭教育的法寶。所以,數字化環境帶給幼兒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兒家庭教育能夠以此為主要的技術手段,在數字化技術的輔助下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2.數字化環境提高了幼兒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幼兒家庭教育質量與父母的文化知識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一旦遇到了難題和知識盲點,幼兒家長除了尋找老師沒有可靠的途徑為幼兒答疑解惑。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給了幼兒家庭以有力的輔助。通過數字化環境的構建,在幼兒家庭中形成了現代化的教學終端,能夠隨時隨地從網絡上下載幼兒教育相關知識,并及時獲得在線解答,保證幼兒家庭教育在整體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數字化環境對提高幼兒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優勢相對明顯。
3.數字化環境解決了幼兒家庭教育的教學手段問題
在長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現金可靠的教學手段,幼兒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如何提高幼兒家庭教育質量,成為關系到幼兒家庭的重要事情。數字化技術的出現以及家庭數字化環境的具備,從技術層面解決了幼兒家庭教育教學手段不足的問題,對于提高幼兒家庭教育質量和推動幼兒家庭教育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支持作用。從這一點來看,數字化環境解決了幼兒家庭教育的教學手段問題,保證幼兒家庭教育能夠在整體教學過程中有較為先進的教學手段作為輔助,滿足幼兒家庭教育的實際需要。
三、數字化環境給幼兒家庭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
1.數字化環境容易使幼兒沉迷網絡不能自拔
雖然數字化技術較為先進,但是如果利用不當也會給幼兒家庭教育帶來較大的制約。從目前了解的案例來看,有些家庭由于沒有控制好上網時間,導致了幼兒小小年紀就出現了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的現象,令家長痛心疾首。
2.數字化環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響
數字化環境的構建雖然為幼兒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臺,但是數字化網絡以及數字化設備本身所產生的電離輻射以及電腦、電視、手機的光波,若長時間使用會嚴重傷害幼兒的視力。因此,數字化環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
3.數字化環境改變了傳統的家長與幼兒的關系
數字化環境構建起來之后,有些家長將孩子交給了電視、電腦和手機,幼兒整天與這些電子產品為伴,與父母的關系不親近,幼兒家長也不能第一時間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現“電視兒童”“手機兒童”,長久以來勢必會改變傳統的家長與幼兒的關系。
四、數字化環境下幼兒家庭教育的具體應對策略分析
1.合理構建家庭數字化環境,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
基于對數字化技術的了解,數字化技術在現代教學領域有著突出的優勢。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必須根據幼兒家庭的實際需要,構建相對應的家庭數字化環境,同時要增加教學比重,減少娛樂屬性,規范數字化技術的用途。
2.構建新型的家長與幼兒關系,正確處理數字化對家庭的影響
家長在數字化技術應用過程中,要全程參與。從思想意識上轉變,應將數字化技術作為家庭教育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將孩子簡單的交由電子產品玩耍。所以,在應用數字化技術之后,構建新型的家長與幼兒關系并正確處理數字化對家庭的影響是首要任務。
3.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現代化教學
考慮到數字化技術的先進性,幼兒家庭應率先采取數字化手段進行幼兒教學。不但要積極從網絡上獲取幼兒知識,同時還應緊跟時代步伐,做好各種幼兒教學軟件的下載和使用,保證數字化手段能夠成為多數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兒上網時間,引導幼兒正確使用網絡
鑒于數字化設備對幼兒視力和身體的影響,數字化技術在幼兒家庭教育應用中,必須得到家長的監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兒的上網時間,同時還要引導幼兒正確使用網絡,使數字化技術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優勢,減少對幼兒身心的不利影響。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幼兒家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具體影響中,不但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數字化技術以及幼兒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們應當根據幼兒家庭教育的實際需要,合理選擇數字化技術并構建數字化環境,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揚長避短,加強管理和監督,使數字化技術能夠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周筠 魏丹丹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聶川,吳小春.數字影像技術對基礎教育觀念變革的促進[J].當代教育科學,2014(20).
一、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建設數字校園,全面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
學校把信息化建設作為學校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人為本,構建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數字化的科研環境、數字化的管理環境、數字化的服務環境,最終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通過對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狀況的分析,結合當前高校信息化發展趨勢,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考慮,學校將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目標定位為:利用技術創新手段,通過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提高辦學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進科學決策;在技術實現上,建成學校的三大基礎平臺,搭建資源高度共享的業務及應用平臺,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構筑數字化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環境,從各個層面全面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學校信息化建設堅持黨政決策指揮和師生集成服務兩個基本點,將信息化工作分為:宣傳文化、學生管理、教學管理、教工管理、社會服務、財務資產管理、后勤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支撐等八個業務領域(圖1),幾乎覆蓋了學校所有的業務應用需求;每個業務領域按規劃逐步建設完善相應的信息資源庫,并通過學校數據中心初步實現各業務領域信息資源數據共享。經過近5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先后獲得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NERC:NationalE-learningResourceCenter)分中心、國家級教育信息化建設試點單位和北京市屬高等學校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單位等重大信息化建設項目。此外2012年學校還作為骨干校參與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管理信息行業標準》的制訂(JY/T1006-2012),是全國參與該標準制訂的眾多高校中為數不多的三所高職院校之一。
二、以信息化助教促學,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信息化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改進教學手段、拓展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全面加強教學信息化建設有利于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以開發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為抓手,帶動專業建設全面發展
學校建立了包括理實一體教材、網絡課程、實訓仿真軟件、專業媒體素材庫、資料目錄索引庫、文獻資料庫在內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為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教與學互動、教學資源展示、教學管理和溝通傳播的數字化教學環境,推動學校信息化人才培養環境與培養模式的建立。為改進教學模式,克服教學時空限制,方便學生學習,提升教學效果,學校重點加強了網絡課程建設。分別從經費上資助、從管理上納入教師聘期考核,以調動教師建設網絡課程積極性。同時,規定各級精品課程只能從網絡課程產生,以網絡課程建設為抓手,打磨更高水平的精品課程。目前網絡課程已基本覆蓋全校所有的專業課程。學校從400門網絡課程中評選出校級精品課程96門,并遴選15門課程推薦申報國家級、市級精品課程,其中獲批市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課程網站注冊人數3萬余人,訪問量已突破200萬人次。網絡課程建設同時帶動了精品教材建設,獲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4部,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11部,形成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級優秀團隊11個。
(二)以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為先導,提高教學資源的信息化質量和水平
學校把教學資源庫建設作為教育觀念轉變和教學方式改革的基本動力,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主動式、協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學習。學校的資源庫建設從頂層設計開始,形成滿足教師、學習者、企業等三方用戶需求的結構框架,并劃分三級教學資源,分別是:專業級教學資源、課程級教學資源和素材級教學資源。①專業資源庫包括專業介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頂崗實習、教學條件配置和整體專業資源等。②課程資源庫由市級和校級網絡精品課程資源課組成。③素材庫建設主要包括虛擬仿真軟件、題庫、企業案例、企業質量標準、企業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等元素組成。資源庫中嵌入行業企業信息、職業資格技能和就業信息等模塊,促進了專業和產業企業崗位的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學校在7大類專業群共開發了包括“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等9個校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了21門核心課程的課程教學資源庫。2013年《Windows移動應用開發》等4門課程被批準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經過多年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的探索實踐與積累,學校積淀了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與成果。2013年,學校成功獲教育部批準建設“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教學資源庫”。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教學資源庫是以“非遺”資源為載體,應用數字媒體技術,按照行業規范和職業標準,“政校企行”共建的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大容量、圖1學校信息化業務應用領域共享型、互動式、持續更新的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教學資源庫,實現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專業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接,也標志著學校教育系息化工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以實踐教學信息化平臺為依托,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水平
“助教促學,高效共享,傳播示范”是學校搭建實踐教學信息化平臺的基本思路“。助教促學”是信息化平臺搭建的首要任務,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師生“;高效共享”指提高實踐教學系統的運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時服務于全校,乃至兄弟院校、全社會“;傳播示范”指既要對學校有一定的宣傳作用,又要對兄弟院校實踐教學信息化建設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學校開發建設了高職實訓資源共享平臺。平臺共分為四大功能:展示、資源管理、課程管理和共享。四大功能聯系緊密、相互依托。整個平臺通過展示功能將實驗實訓課程資源、實驗實訓條件資源、實訓內容信息到網絡上,展現給用戶。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實訓學習內容,教師可以了解實踐教學條件、內容等,為自己的實踐教學提供參考。學校的實驗實訓資源由資源管理功能統一、集中管理,提供給平臺其他功能使用。實訓是教學模式之一,也要從課程的角度組織資源、服務于教學。共享功能使實驗實訓設施與設備發揮更大的效益,利用率大大提高,減少重復建設,降低學校建設成本;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共享使得教師的教學設計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有效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四)信息化貫穿于教學建設與改革,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指出,提升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是推進改革創新,突破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學校通過“全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多媒體教學軟件比賽”等項目,鼓勵、引導和指導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1)促進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教師開發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具有豐富的數字技術表現手段,在設計上從實際出發,在應用上沒有操作平臺的限制,應用方便;軟件中的典型案例來自企業,學生的優秀作品被企業采用,同時納入軟件的案例庫。既豐富了案例庫,又學中做、做中學,培養了現代職業人。學校老師開發的“多媒體產品藝術設計”教學軟件獲得2013年全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多媒體教學軟件賽項一等獎。(2)提高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水平。按照現代教學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資源,科學、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優化教學過程。小至單元教學中的學習目標、任務分析、情境設計、學習過程,以及重點、難點解析等,大至整個課程體系的開發設計,各方面都體現出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優勢。學校教師編寫的“葉片刀具路徑的設置”教學設計獲得2012年全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信息化教學設計賽項二等獎。(3)強化課程信息化教學載體開發的能力。信息化教學載體匯集多門學科理論知識,以多媒體形式(動畫、視頻及音頻等)直觀展示典型零件制作與裝配過程中的各項工序與工藝,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校教師開發的《奔馳車模制作與裝配》課程教學載體,提煉了6年多來與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課程的教學經驗,并以信息技術手段呈現于課堂教學和實訓過程,建立了《奔馳車模制作與裝配》課程的標準化教學模式并得到推廣。(4)加大課程教學素材庫的建設力度。支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供更多的實踐空間與機會,有效地讓學生借助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圍繞主題進行更有實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校教師開發的“體育教學素材庫”重點著力于“體育課通用素材”的開發建設。針對目前尚無專門的、卻是各層次體育課程教學均需涉及的“開始準備部分”進行素材庫建設,即:體育游戲庫、熱身體操庫、隊列隊形庫、典型教法庫等內容。該素材庫的開發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符合生產實際的數字化教學系統
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數字化教學系統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有些實踐教學無法在真正的生產環境中實施,學校充分發揮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利用企業的實力和技術能力,整合學校信息化實踐教學資源,以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推進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數字化教學系統,模擬企業真實生產工藝流程和典型工件制作加工裝配過程等,提高教學能力,拓展實踐領域,豐富教學內容,開展綠色實訓教學。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與北京奔馳汽車公司圍繞汽車制造四大工藝——沖壓、涂裝、焊裝和總裝而開發的數字化教學系統把汽車的整車制造過程進行分解,按照真實的工藝流程和生產環節進行虛擬仿真,將現代化的汽車制造模式、生產工藝借助多媒體,虛擬互動等手段展現給學生,學生可以了解沖壓、焊裝等關鍵汽車制造工藝,了解汽車制造現場管理的先進模式,學習汽車制造工藝路線的制定、生產節拍的計算、工具的使用,汽車制造質量控制環節等知識和技能。基于工作過程的數字化教學系統實現了專業和產業企業崗位對接、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為學生上崗掃清障礙。
三、以用促建、逐步拓展,促進教學管理工作信息化,保障教學管理工作科學規范
學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以教學管理工作為主線,秉承“以用促建、逐步拓展”的理念。首先從教學計劃、開課計劃、課程表、學籍管理、學生選課、成績管理等基礎模塊開始建設逐步拓展應用領域和層次,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學管理工作流程。(一)規范基礎信息,制定統一數據標準學校實施了教學管理信息化信息規范建設,對全校各學院、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學生信息、教師信息等進行匯總、整理,提出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信息代碼規范并實現全校統一。(二)實現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管理信息化建設通過工作業務流、工作信息流連接起各模塊工作,實現業務整體協同和數據互聯互通。學校7個學院、2個教學部和4個校區的教學管理工作依托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同步和統一。這種同步既包括學籍管理與排課管理等具體工作的同步,也包括階段工作的整體性同步。同步意味著工作時間節點一致、工作質量標準一致,全校的教學資源實現協調安排。(三)實現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全方位、數字化學校早在1993年就開發出管理信息系統并應用于教學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又開發了《現代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系統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臺。通過系統建設,教學管理工作流程得到新的改進,實現多校區教學管理網絡協同和工作同步;形成教學管理數據標準規范,實現教學管理信息集中管理和數據共享;最終實現了教學管理網絡化、數字化、綜合化。
四、結束語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知識管理;機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知識創新被當做是組織核心競爭力的源泉,高校知識管理的技術與水平影響著高校績效水平。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是其知識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存在著重建設輕應用、規模小、分散、閑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滿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關的管理機制,推動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發展。[1]以理論指導實踐是推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識管理原指企業對其所擁有的顯性的隱性的知識進行管理,促進企業知識的動態知識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知識總量,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隨著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其他的學科領域,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知識管理主要對象是教學資源等。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是教學資源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指導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可行的。
從管理的角度看待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主要應包含三個分方面,一是參與建設資源庫的人員(教師、學生和技術人員等)的建設意愿,二是,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知識流動的構面。三是,建立促使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形成動態知識創新的管理機制。本研究主要運用知識共享理論指導參與激勵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人員的建設意愿;運用知識分類理論指導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知識流動構面;運用知識動態創新理論(SECI模型)指導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動態知識創新機制。在此基礎上以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為例,運用理論指導樣例資源庫的建設,并對該資源庫的使用效果開展滿意度調查。本研究的意義在于豐富了知識管理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為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提供借鑒。
二、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機理研究
1.知識共享意愿―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動力源泉
知識共享也被稱作知識分享,是知識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共享的內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識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識效用的最大化,強調的是不同知識碰撞在一起產生的加和效應。二是知識共享的參與對象分為知識發送者、知識接收者和知識本身。三是知識共享是參與對象之間互動的連續的過程,而非能獨立完成的簡單過程。四是知識共享受組織環境因素的影響。[2] 從資源的角度出發看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可以把資源建設看做是知識共享和創造的過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識效用的最大化。知識的發送者是教師,知識的接收者是學生,而知識本身則是存儲于教師、學生和資源庫中的顯性的或隱性的知識。知識共享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動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動力源泉。
2.基于知識分類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知識構面
管理學領域對知識的劃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觀點,認為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的是語言、數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能通過各種媒體傳播和接收并顯示出來的知識。隱性知識是用語言難以表達,只能通過意會、隱喻、直覺和思維模式等形式表現,要經過人與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擴散。依據知識的分類,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知識構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師建設的基于各類知識點的電子文檔、課件、習題、微課程視頻等知識外在表現教師顯性知識構面。二是,教師輔導學習者在線學習的方法、知識點呈現的順序、思路和教師的人格魅力等無法外在顯示出來的教師隱性知識構面。三是,學習者使用教學資源庫開展線上學習產生的各種電子文檔,如做習題產生的答案、論壇帖子和課程問題等外在顯示的學習者顯性知識構面。四是,學習者在使用教學資源庫中逐漸形成的學習方法、經驗和技能等無法明喻的學習者隱性知識構面。
3.基于知識動態創新理論的高校數字化教W資源庫動態知識創新機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識動態創新理論(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該理論主要描述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流動與轉化過程及模式。其中,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轉化是組合化關系,顯性知識轉化成隱性知識是內部化關系,隱性知識轉化顯性知識的外部化關系,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轉化是社會化關系。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涉及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顯、隱性知識轉化。因此,知識的動態創新理論可以指導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機制建設。
4.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機理
從前面的文獻梳理和理論推導可知,教師與學習者的知識共享意愿是推動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動力源泉。以教師和學習者為主體,可以將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知識構面分為教師顯隱性和學習者顯隱性4個知識構面。在上述基礎上,引入SECI動態知識創造理論,得出本文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機理模型(圖1)。
三、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案例分析
1.案例設計與開發
根據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機理模型,嚴格按照軟件工程項目的開發流程,實施“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設計與開發”項目。并以此為案例對本研究推理的模型進行驗證。
項目需求分析階段,依據基于知識分類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4個知識構面,分別對教師和學生的已有顯性教學資源及學校已建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數量進行摸底調查,發放所羅門“學習風格測量表”對參與建設的師生進行個人學習風格測量。對師生開展以“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知識共享意愿”為主題的深度訪談。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項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項目需求分析文檔。
項目的設計開發階段,依據項目需求分析文檔和基于知識動態創新理論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動態知識創新的“4個轉化”機制,對整個平臺的基礎支撐平臺、資源、系統功能與應用平臺功能,做到統一設計、逐步細化、模塊化實現。其中,系統支撐層主要包括支撐系統平臺運行的基礎模塊,包括多媒體管理、數據庫管理、數據挖掘等。資源層主要實現平臺運行所依賴的各種資源的整合與管理,同時對平臺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資源進行組織與管理。資源包括學校自有資源、如教學視頻、大綱、作業、PPT、討論答疑等。基礎架構與系統功能層主要包括平臺基礎架構,蘋果架構+APP市場,同時還包括用戶管理、權限管理等系統功能。應用平臺層包括本項目建設的六大功能:網絡教學互動、資源共享、移動學習、教師發展、關系管理和公共服務。
項目的實施階段,“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設計與開發”項目線上網址為:http://:8013。知識共享意愿是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和運行的動力源泉,知識共享涉及到利他行為,需要制定知識共享機制及措施來保障知識共享者的權益。為此,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教學資源庫管理部門專門出臺了《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條例》確保項目實施的動力。
2.案例結果分析
項目實施1年后,筆者就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運行和使用效果,用隨機抽樣方法,在全校使用該數據庫的人員范圍內抽取100個教師樣本和500個學生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最后得到有效問卷576份。將評價內容測量指標按“非常滿意”賦值100分、“比較滿意”賦值80分、“一般”賦值60分、“不是很滿意”賦值40分、“不滿意”賦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為及格。計算每項評價指標的統計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數據。該數據表明教師對該教學資源庫的評價得分從低到高分別是,教師顯性知識構面、教師隱性知識構面、教師知識共享意愿和教師主動外化效果,每項的得分均超過了60分,表明,教師對該教學資源庫的評價總體滿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評價內容是教師主動外化效果,為80.88分,表明基于知識管理理論的教學資源庫能有效提升教師主動外化自己的隱性知識,使學生受益。同樣的,學生方面的評價得分也表明該系統能有效的激勵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內化。最后,教學資源的組合化效果和社會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過學生和教師的相互知識轉化,資源庫中的顯性存在的資源明顯增多,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影響得到加強,形成了良好的知識動態循環,促進知識總量增加和創新。
四、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從知識管理理論出發結合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機理,推導出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機理模型,并以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為實踐案例,對模型效果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該模型在指導百色學院數字化教學庫建設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本文雖然從教師和學習者角度劃分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4個構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構面,比如基于數據庫管理者的知識構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知識流轉應是雙向流動,模型中并未體現,具體流動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經過實證檢驗。
參考文獻:
[1]徐明,陶秋榮.網絡環境下高校數字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現狀調研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織隱性知識共享的管理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5]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129.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信息化;探索;創新
“數字化校園”是以寬帶網絡、校園無線網絡、現代通信技術等數字化網絡設施為基礎,借助相關管理平臺,對學校在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等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整合、傳輸、存儲、應用,從而使學院的各種資源得到充分的優化,得到充分的應用的一種數字化網絡教育校園環境。
教育發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要進行教育信息化,就必須進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就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發展要求,采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先進的通信技術構建現代“數字化校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研科研水平。
一、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現狀
近年來, 湖南高校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數字化校園”建設已成為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熱點,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率先開展了“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許多高校已啟動或準備啟動這項工作,全省“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發展迅速。
而民辦高職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礎差,將主要精力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經費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因此,目前民辦高職院校中“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數字化校園”對民辦高職院校來說也是必由之路。
第一,民辦高職院校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化應用不斷深入,原有的信息系統在業務功能、數據共享、統一門戶等方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且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業務和數據平臺。
第二,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要培養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務是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職業素質。因此,學校必須提升教學與管理水平、提高實驗實訓設施的使用效率、實現數字化教學環境,這些都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涵是一致的。
第三,隨著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國家示范性和骨干民辦高職院校的建設以及民辦高職院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具備了建設“數字化校園”的條件和能力。
2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建設的各種因素
(1)不注重整體規劃。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在建設“數字化校園”時只考慮某一階段的任務。在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時,只考慮如何購買網絡設備,如何做好綜合布線工作,對后期校園網上的應用沒有一個總體方案。在校園網硬件基礎建設完成后,才去考慮哪一個部門該上哪一個應用系統、采用什么技術、如何實現信息的存儲等,這樣就有可能出現已購買設備不能滿足即將使用的軟件的需求。
(2)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
許多民辦高職院校在建設“數字化校園”時,大多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認為設備買回來,師生可以上網就可以了,校園網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功能,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軟件的建設。
(3)缺少統一的管理體系。在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組織管理上,沒有統一的管理體系,缺少統一協調規劃,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建設步調、建設標準不一致,數據不能共享,勢必會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民辦高職院校在投資建設硬件基礎設施時實行統一協調規劃,但在應用系統建設時由各部門根據自身的業務建立自己的應用系統和數據資源,造成數據存儲分散,沒有統一的管理,信息不能在各部門之間實現交換或共享,“數字化校園”的作用不能很好地發揮。
(4)不注重標準化研究與應用。缺乏一套全國統一的教育信息化標準是導致目前民辦高職院校校內、校際間信息系統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島嚴重的客觀原因。信息化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碼標準。在校際間,目前很多民辦高職院校的上級機構在向高校采集數據時采用的數據標準往往不統一。如果有一套統一的標準,那么民辦高職院校就可以建立一個齊備的數據庫,根據不同主管部門的要求隨時調用相應數據。
二、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在新形勢下發展的應對措施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還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第一,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應立足于學院的實際情況,要進行統一規劃,然后分步實施。同時還要考慮到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在構建校園網時要堅持先進性、安全性、開放性、標準性、成熟性相結合的原則,建設覆蓋全院的、開放的、可擴展的網絡體系。第二,應用軟件系統建設和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是“數字化校園”的核心。要重視“數字化校園”的軟件系統建設,要整合已有資源,消除信息孤島。在應用系統資源建設上,要發揮高職院校應用型教育的特色,結合學院實際,開發切合學院需求的教育教學、教研科研應用系統。第三,“數字化校園”網絡和應用軟件系統建成后,還需建立完善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服務隊伍,還需建立一個完善的技術服務團隊,服務團隊應包括技術培訓人員與技術服務人員等。
三、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發展思路和建議
1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要明確建設策略
逐步建立“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CIO)機制。傳統民辦高職院校一般是由學院的“網絡中心”來負責“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管理工作的,但是“網絡中心”僅僅是一個與一般院、系、職能部門并列的二級單位,它們理論上負有統一規劃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數字化”建設的責任,但實際上缺乏統一規劃所必需的權限。網絡中心如要求教務處提供有關學生資料的數據庫,教務處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網絡中心”缺乏必要的權威性和號召性。
所以,當數字化建設成為民辦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由戰術地位轉變為戰略地位,由局部推進轉變為整體推進,由技術驅動轉變為制度驅動時,必須建立有效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即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機制。
“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CIO) 機制的建立能夠促進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領導機制的專業化、知識化,能夠保證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實施效果,也能夠追究其決策失誤的責任。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CIO)機制中,下設“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專家咨詢委員會、“數字化校園”建設辦公室、部門“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
“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是學院首席“數字化校園”建設執行官,是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管理最終決策者,負責審定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規劃,決定人力、經費的投入等。
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決策提供有益的咨詢。
“數字化校園”建設辦公室是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領導和監督“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的執行,對各個項目進行中期監督和項目驗收,具備有效協調的能力,能夠組織召開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的工作會議。
部門“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的領導下,負責本單位的數字化建設,保持與“數字化校園”建設辦公室的聯系。各部門“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應是該部門的第一負責人或是第一負責人的副手,最好具備計算機知識的背景。
2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要統一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
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發展規劃應當成為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循“統一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的原則,要從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自身的應用需求,決定分期目標,確定和實施具有自身特色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要有對“數字化校園”建設預算進行瘦身,提倡厲行節約辦建設的思想,各項投資要嚴格進行市場調研、技術論證以及利用效益評估等步驟,做到“應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建設和發展方針。
3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重點是資源共享
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的就是在學院范圍內有一個能共享的數據平臺,形成一個唯一的可信的數據資源,使整個“數字化校園”不同時期的數據資源能夠有機地集成,保持所有數據資源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并為整個高職院的信息查詢和決策分析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足夠多的數據保障。
四、結束語
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實施將會深入地影響到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為民辦高職院校實現“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的戰略目標提供技術環境。“數字化校園”實施同時, 民辦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將同時進行變革。“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也是如此。一流的設備需要一流的人才來管理,一流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隊伍共同鞏固和發展,這樣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項持續發展的工程,在不斷發展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同時,必須開展“人才工程”建設,把德才兼備的網絡技術人員和網絡管理人員充實到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民辦高職院校的數字化、信息化、現代化。
參考文獻:
林華東,吳偉斌.高等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策略――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之五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5(6).
徐艷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題 .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薄紅英.教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改革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6).
胡東成.主動適應信息時代加速建設一流大學 .中國遠程教育,2003(19).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對策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6).
杭國英.教育信息化與高校教師素質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關鍵詞]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35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2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德育課程抽象的教學內容、艱巨的德育任務有機結合,已成為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其對策之一,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技工院校德育教師集體的智慧力量,共同開發、建設德育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問題、關心社會熱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在學習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調發展。
1 構建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的意義
1.1 實現德育課程改革的內在需求
德育課程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技工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抓手,也是所有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全國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課程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體現學校的德育功能,突出時代感,培養探究與創新精神,突出職業特點,滿足社會功能。由此可見,技工院校德育課的教師肩負重任,教師們迫切希望教學中有配套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料,可以幫助其更好地進行教學。因此開發、建設德育課教學輔助資源,以成為推動新一輪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改革的內在需求。
1.2 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的必要手段
由于種種原因,技工院校的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輕視文化課的學習,更是把文化課中的德育課放在末尾的位置。有些學生覺得德育課可有可無,學不學無所謂。當然也有的學生認為德育課很重要,但教師的教學方式簡單,教學手段陳舊,課堂枯燥無味,教學內容不切實際,與他們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相差太遠,導致德育課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上課心不在焉,甚至出現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這樣的教學現狀是難以實現德育課的課程目標的。因此,需要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成效。
2 構建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的思路
2.1 資源庫建設的指導思想
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應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學生的個體實際為依據,以學生的德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線索,圍繞學生德育的內在需求,緊密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經濟政治和社會常識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和法制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職業能力的形成。
2.2 資源庫建設的基本原則
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最終用戶是為教師和學生,因此,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首先要遵循現代教育教學的規律,資源的組織、選取必須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能為師生創造滿足課程需求的教學情境。其次,資源庫中的資源要符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資源要科學、準確。最后,在資源庫建設中要以服務教學為中心,以為用戶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這都要求資源的內容要豐富、充實,形式要多樣,質量要高,檢索要便捷。
2.3 資源庫建設的主要內容
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網絡互動教學平臺和數字化德育資源兩大方面。
(1)網絡互動教學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及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全面支持整個德育教學過程(課件制作、教學組織、教學交互、學習支持及教學評價反饋等),全面整合網絡教學資源庫及其管理系統,讓其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網上教學支持環境。其主要包括:①虛擬教室,高度仿真的教學情境,允許身處異地的師生進行教學活動,實現在線備課、授課、視頻廣播教學、虛擬課堂監控及個別化、交互式網絡學習;②課程網站,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利用網絡、瀏覽器等將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時的表現出來,便于用戶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課程資源的選擇、整合;③交互中心,提供師生之間、師師之間、生生之間實時的、多種方式的互動,包括在線交流、答疑解惑、作業布置和批閱、教學評價和反饋等功能。
(2)數字化德育資源。數字化德育資源是資源庫的核心內容,其應包括整個德育課教學過程的所有資源,主要有以下幾部分。①課程資源庫: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課件、教學錄像、教學設計、電子教案、教學案例與參考教材等;②測試試題庫:包括練習習題庫、測試試題庫及考試試卷庫等;③素材資源庫:包括德育的視頻、動畫、音頻、圖片與文本等。
2.4 資源庫建設的主要過程
2.4.1 資源的搜集、整理、加工及開發
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所需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內容多、覆蓋面廣,在建設時,應從互聯網上進行搜集、下載一些優秀的課件、視頻、案例與素材等教學資源,取人之長,為我所用。還有一些資源可以從現有的德育課程配套的教學光盤、資料光盤上采集。對搜集不到的資源,則需要與學校信息技術的教師共同開發、制作。不管是用什么方式獲取的資源,都要嚴格按照資源規范化的要求進行加工整理,切不可原搬照抄,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師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地整合,最后建成具有良好共享功能、運行穩定、操作簡便、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庫。
2.4.2 網絡互動平臺的建設
網絡互動平臺的建設是一項對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及網絡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技術工作,這對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師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學校網絡互動平臺的建設一般會采用兩種途徑:一是直接利用現有成熟的網絡平臺,如MOOC平臺(大眾開放式在線課程),整合多種社交網絡工具和多種形式的數字化資源,形成多元化的學習工具和豐富的教學資源,簡便易用;二是請軟件公司開發,這種方式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要求進行定制開發,一旦建成,不僅德育課程可以使用,全校所有的課程都可以使用,但建設費用大,周期長,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考慮。
3 構建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的反思
3.1 立足實際,注重數字化資源庫教學的應用
技工院校在建設德育數字化資源中,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生活實際為基礎,立足于學生生活,反映學生生活,為生活服務,從而真正實現德育課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德育資源庫的建設和更新需要廣大技工院校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地總結經驗,研究和探索資源庫建設的方法和途徑,建成的資源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使用并充分發揮其效率,促進德育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資源庫真正成為能適應德育課程教育教學的不竭源泉。
3.2 轉變觀念,探索德育課程新型教學模式
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作為構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要素,已成為學習內容或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引起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尤其是能讓學習方式由單純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式學習、個性化學習。新課標提倡素質教育,弘揚工匠精神,召教師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資源的組織者。作為技工院校德育課程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平臺,探索新的德育課程教學模式。
3.3 加強評價,實現資源庫建設可持續發展
只有系統中所有的資源得到正常、合理、高效的利用才能真正體現資源庫的價值,資源庫的建設才有意義。因此,必須對數字化資源庫做好跟蹤、統計分析、優化和評價,這是保證資源質量,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資源庫建設和使用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德育課程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作,學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勵機制,要充分調動技工院校德育教師的積極性,加強對其信息技術的培訓,不斷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能力,從而讓這項工作可持續發展下去。
4 結 語
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的構建,要以教師為依托,以教學內容為根本,以優質的質量為目標,以科學的管理為保障。它的建設與維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學校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要不斷地進行更新、完善以適應教育教學的最新需要。因此,研究與構建一個互動的、數字化、共享型、開放性的德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庫,對推進技工院校德育課新課程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育信息資源;網絡;數字資源;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以來,不斷地推動著傳統的電化教育、計算機輔助教育的改革創新。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將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使之能夠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求、適應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共享的教育信息資源,已經成為當前信息教育與相關學科領域的迫切課題。
一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1 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方面:
2002年,基于“歐盟數字化項目合作行動計劃”而成立的“歐盟文化藝術與教育科學信息資源數字化部長級網絡(Minerva)”設計統一歐盟信息資源數字化平臺。2003年,Minerva構建了一個信息資源數字化的知識庫。
2003-2007年美國博物館和美國教育圖書館服務研究所兩次發表長編研究報告《檔案館與圖書應用技術與數字化現狀》,對美國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進行了全面的調研。
理論探討方面:
(1)項目規劃與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組為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規劃制訂了4個范疇17個指標;2004年美國教育圖書館學會(ALA)構建了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管理模型。(2)內容選擇: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為信息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制訂了一套包括5個大類49個細目的指標體系。(3)生產流程:2003年英國數字化技術咨詢服務公司(TASI)對信息資源數字化產生所需的軟硬件性能進行了詳細探討;法國國家數字化工程評析了現行各種元數據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組構建了生產過程管理的模型。(4)知識產權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對英國國內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中解決知識產權的法律依據及實踐進行了全面調查,給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全面考察了數字技術對美國現行版權制度的挑戰,探討了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5)數字資源保存:國際組織“數字保存聯盟”(DPC)每年舉辦一次數字資源保存的學術年會,至今已有11屆;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制訂了2002-2005年英國圖書館數字保存戰略;美國國家信息標準組織(NISO)也制訂了數字保存指導性框架;2002年初創刊的網絡期刊《數字文獻保存季刊》是研究該主題的一種專業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較為深入的研究成果。
實踐項目方面:
(1)咨詢與培訓:Minerva中心及各成員國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詢培訓業務;英國TASI公司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泊爾希爾分校圖書情報學院都是著名的圖書信息資源數字化咨詢培訓機構。(2)生產系統:歐盟每個成員國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專業性強的信息資源數字化生產系統,據資料顯示,丹麥有12個機構從事不同類型文獻的數字資源數字化生產,澳大利亞有15個,法國有10個。(3)項目:美國教育圖書館的“美利堅記憶工程(1989年)、美國科羅拉多數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實施的歐盟文化遺產與科學技術信息資源數字化工程等在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歷程中影響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五個著名大學簽定協議,將對他們的所有教育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并上網通過Google實行全文檢索。
總之國外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蓬勃發展,理論實踐都比較豐厚,跨國合作模式成功,生產系統比較完善,實踐項目眾多。
2 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相關立項課題有教育部國家級“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信息資源網絡建設對策研究”、“網絡資源與課程資源關系及價值實現途徑研究”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的研究”等課題;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廣東省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體系框架與共享機制研究”等。
2007年5月遼寧省電化教育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共同舉辦國家“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信息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研究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術環境對課程改革及區域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支持作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信息化時代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等問題。
2007年10月中國教育情報研究會年會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資源有效應用研討會圍繞主題“新時期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與熱點”和國家“十一五”課題“優質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有效應用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教育部科技司、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論壇”以“網格技術推動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主題,共同探討如何搭建基礎教育網格平臺,促進學校間的橫向聯合與協作,探索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廣東省電教館和珠島賓館召開“泛珠三角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程計劃”研討會就如何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交流,就如何實現互聯互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建立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泛珠三角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區域教育信息化進程。
2007年11月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楊曉宏主編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圖書,向廣大讀者系統介紹了教育信息資源的選擇、搜索、整合、收集、加工處理、設計、制作、組織、管理和教育應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實踐方面:
國家圖書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擁有大型生產系統。較大規模的項目有:全軍院校圖書館已經數字化圖書100多萬種;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經完成6TB信息資源數字化;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計劃在未來5年建成總量達200TB的數字資源;中國學術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國內外200萬種圖書的數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數字化平臺有:TRS、清華同方、成都國圖、北大方正、北京義華和杭州麥達等,其中后四家產品已取得Calis認證。
理論方面:
通過對國內有關數據庫檢索,切題論文有100余篇,內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資源網絡建設對策、教育資源建設體系、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教育信息資源開發相關標準、國內實施項目與國外情況介紹
和問題與對策、教育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原則、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配置、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等九個方面。其中對教育信息資源網絡建設、教育資源建設體系、數字產權論述較多且頗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劉啟、劉春、雷淑霞、王學東、賈晉、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鐵生、徐林、鄒霞等;對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優化整合與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相關標準、國內實施項目與國外情況介紹、問題與對策有系統的探討;而對教育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原則、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配置、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等三個方面研究涉獵甚淺。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的提出是在項目負責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城鄉優質教育信息資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與借鑒國內外研究的成功經驗,來研究在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內容選擇、項目規劃配置、生產流程與管理、數字資源保存與利用等內容是一項非常具有科學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研究。
二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分析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目標是:首先將教育信息資源中具有較高價值的教育資源數字化后通過因特網向公共用戶讀者提供瀏覽,已實現教育信息資源本身的教育傳播價值,也即教育信息資源的數字存取;其次是保護易碎載體資源,即教育信息資源數字保存。該課題目標對數字化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有直接關系。
1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規劃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主要研究內容有: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的目標確定、項目成本解析、項目成本節約方法、產權許可方式、項目實施方式選擇、項目實施原則等。
2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實施規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實施中采用規范的含義和等級,然后對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實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階段(項目準備標準框架、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主文檔保存與管理標準框架、元數據描述標準框架、教育信息資源數字資源標準框架、資源共享標準框架等)應采用的規范和指導原則進行研究。
3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生產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項目規劃、數字化內容選擇、數字化生產、元數據析取、數字保存、數字資源、項目管理和有關標準框架等階段。研究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生產流程,是整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中的關鍵環節之一。首先探討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準備、資源數字化轉換以及文本資源的抓取,詳細地對各個過程進行分析。
4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內容選擇
內容選擇是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一個重要步驟。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主要研究:以網絡知識理論為依據,探討其理論和實踐,并對其選擇原則進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的原因、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的理論與實踐、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的原則。
5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數字資源保存
數字資源保存體系的基本價值在于提供用戶可信任的數字資源的存取能力,確保數字資源的質量,并有利于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將運用網絡知識理論的原則方法設計教育信息資源數字保存的基礎模型、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策略、數字遷移與數字仿真比較研究、教育數字遷移風險管理、保存性元數據等,并從數字資源獲取模塊、數字教育保存模塊、資源數據管理模塊、教育系統管理模塊、保存計劃模塊和數字資源訪問模塊等的角度,對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內容保護與存取的基礎模型進行研究。
6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數字資源保存系統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主要研究:教育資源數字保存系統質量保證標準框架(包括:管理質量標準框架、性能質量標準框架、用戶服務質量標準框架、技術支持質量標準框架)、教育資源數字保存系統認證等。
7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數字資源
數字資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面向用戶教育提供服務的重要窗口。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主要研究教育數字資源平臺――網站的質量控制途徑。
8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應用與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應用。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結合教育系統論原理來分析和總結有關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理論。從最初的課件設計應用到當前的網絡環境下的教育信息資源建設,以多媒體課件、知識平臺和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為三個截面,對有關教育信息資源開發經驗進行初步分析和總結。
在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主文檔存儲與管理規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論為依據,探討文檔格式、存儲介質的選擇、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規范;分析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特性的基礎上,探討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開發的作用機理,并針對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有效開發提出科學的對策和建議。
三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研究的策略是:
(1)通過以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構建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規范框架、生產流程,改變知識資源工程中教育資源數字化生產的數字主文檔以及由該主文檔所派生的各種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資源的復制,理論上講保留了原始教育資源和教育信息資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對它們的存儲介質和文檔格式進行適當的遷移和對他們的信息內容進行必要的修復和備份,就可以達到永久保存的目的,進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目標、項目成本、生產流程、產權許可、項目實施方式、項目實施原則、人力資源組合和項目實施管理等。
(2)在考察國內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課題的基礎上,以建構主義教學教育網絡理論為依據,分析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討每個周期階段涉及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現階段一些可以解決方案。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課題規劃、數字化內容選擇、數字化生產、元數據析取、數字保存、數字資源、課題管理和有關標準框架等階段。
(3)在構建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的規劃時,除了應用教育學、邏輯學、信息學、傳播學的理論外,還應以系統論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學理論、原則作為指導思路。從教育信息化的環境與網絡知識理論、數字化教育思想相結合的角度,以數字教育理論為指導、網絡知識理論為依據,運用理論聯系實際以及現代系統科學的方法,以實驗、實施等實踐技術為目標定位,由此進行系統研究與實踐探索。站
在數字化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課題的社會價值。
(4)從社會需求對教育信息資源的要求,站在學科研究的前沿,廣泛搜集國內外研究資料,運用數字時代教育理論的變革與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資源,從面向社會需求的角度探討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標準;研究工作將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借鑒國內外經驗、數字時代教育理論與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的特點相結合等原則。
(5)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類成本高昂的項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項目解決的首要問題。將采用減少人力成本、項目外包、自動化、優化生產流程和強化質量管理等方面來進行探討是當前的現實問題。
(6)教育信息資源數字保存系統是實施教育信息資源數字保存的工具,構建質量保證標準并以此對其進行認證是實現其可信任的保證,也是確保教育用戶長期有效訪問的關鍵。
(7)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網站是公共教育用戶實現數字存取的平臺,其質量高低對教育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有重要影響,這類網站的質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研究的關鍵之一。
(8)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內容的選擇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因此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將如何從產權保護、原始文獻知識價值、用戶保障、原始文獻物理特性、數字保存、避免重復數字化、技術條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來探討是項目實施的重點。
2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研究將采用以下方法:
(1)通過深入實地訪問、座談和問卷調查、文獻調研、網上調研、信函調研與實地調研相結合,掌握當前國內外相關課題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等實際情況,供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參考借鑒,為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提供事實依據。
(2)通過專家會議,系統分析設計與比較分析研究相結合。對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研究提出的創新理論框架結構和內容結構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關系進行科學評價和預測。通過INTERNET網絡檢索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及時掌握國際最新動態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鑒管理學、信息學、社會學、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圖書情報學、傳播學、信息系統論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原理或方法。向國內外有長期實踐經驗的知名專家和信息機構咨詢并吸收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工具,收集、傳遞和整理信息。
四 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理論研究的發展前景
在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結合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現狀的基礎上,首次系統地從教育用戶需求、教育信息化發展角度,運用圖書情報學、信息資源學、教育學、信息經濟學、社會學、教育技術學、系統論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原理相結合,來構建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的規劃框架、生產流程、教育資源數字化內容選擇、數字資源保護與有效開發的創新服務系統,并結合影響項目規劃各階段系統構建的諸要素(包括:項目準備標準框架、教育資源數字主文檔保存與管理標準框架、元數據描述標準框架、教育數字資源標準框架、資源共享標準框架),來探討教育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的實施標準框架、數字保護系統的應用與管理、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為我國數字化教育實施規范提供參考、為數字化教育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創新與發展的路徑。具有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