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21: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早產兒 新生兒 疼痛 評估
過去幾十年因科技和藥物的發展,使得高危險性新生兒的存活率增加,因此一些使組織受損的疼痛處置也相對增加,但還是缺乏安全且有效的策略。
早產兒和新生兒尚未具有語言能力,若要評估他們對疼痛的感受就必須依其行為來推論,因此臨床上護理人員對于早產兒和新生兒疼痛,應該具備有敏銳的評估能力,并能給予有效減緩疼痛的處置,才能使早產兒和新生兒達到健康舒適的狀態。本文將針對早產兒和新生兒疼痛反應、各種減緩疼痛的措施和護理人員對疼痛的評估及處理逐一討論,以期能給護理人員在臨床上能提供早產兒和新生兒有效的疼痛處置。
1 早產兒與新生兒的疼痛反應
研究發現表明神經系統在胎兒早期即已開始發展(Wolf,1999),且分布到骨骼及皮膚,懷孕周數28-30周時神經密度已相當于成人。早產兒與新生兒的體表面積比例比成人大,且相較于成人有多且濃密的痛神經纖維傳遞沖動,加上早產兒與新生兒傳導痛的神經纖維所分泌的endorphine較少,因此比成人更能感受到治療過程所產生的微小疼痛。
疼痛會引起他們身體一連串的反應,例如:心跳加快、血壓的波動、腦缺血機會增加等,會造成腦血流的變動、壓力荷爾蒙的產生及行為的改變而影響復原情形(Gibbinsetal.2002)。
2 減緩早產兒與新生兒疼痛的措施
目前減緩早產兒與新生兒疼痛的處置,主要分成三類,分別為非藥物性減緩疼痛的措施,如:非營養性吸吮和口服蔗糖)或葡萄糖;局部減緩疼痛的藥物,如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EMLA),以及鴉片類止痛劑常用的Morphine及Demoral。
2.1 非藥物性減緩疼痛的措施
非營養性吸吮是近年來減輕疼痛的措施之一,而減輕疼痛的吸吮速率必須平均達32次/分鐘,才有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Pickler及Reyna(2004)研究指出非營養性吸吮可以增加經皮的血氧濃度、減低不安和減低清醒時間的抵抗行為以減輕疼痛。
研究表明,蔗糖有效止痛的濃度劑量由12,c-25c,葡萄糖有效止痛的濃度劑量為24% 0.3cc-30% 2cc皆可達到止痛的效果。Johnston等人(2002)建議以蔗糖止痛應該常規性地用在32周以上的早產兒,建議在扎足跟、靜脈注射或當有侵入性治療、組織損害或預估此醫療處置將會引起疼痛時,給予蔗糖或葡萄糖止痛將會是便捷且無副作用的措施。
表一 以蔗糖或葡萄糖減緩疼痛的相關研究之比較
2.2 局部減緩疼痛的藥物
EMLA 是一種含有 lidocanine 2.5% 和 prilocaine2.5% 成分各含一比一,穩定性高的混合軟膏,它可以在執行各種有關皮膚表淺的醫療處置時提供局部麻醉的效果(Kaur, Gupta,& Kumar,2003)。目前有關早產兒和新生兒使用 EMLA的研究不多,表二是相關研究報告,其研究皆采雙盲隨機控制實驗的設計,所使用的劑量,覆蓋時間和范圍之比較。
Gradin 等人(2002)指出瑞典已研究使用EMLA于新生兒是安全的,建議可使用在早產兒和新生兒減緩疼痛的 治療;但是卻不適用于對酰胺類局部麻醉劑過敏者和變性血紅素血癥者 。但是研究人員建議若一天需多次使用EMLA 或整周甚至幾個月連續使用 時,必須常規性的監測血中甲基紅血球的數值。
2.3 鴉片類止痛劑
鴉片類止痛劑可以減低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壓力,并用在手術后、插胸管甚至放置心肺體外循環機 時的止痛。用于新生兒的劑量一般由靜脈或肌肉注射給予的劑量為每公斤0.05-0.2mg,而口服的劑量為靜脈或肌肉注射的3-5倍(Young & Mangum,2001)。
Tibboe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臨床實際給予的鴉片類止痛劑劑量并不會產生副作用,所以若依照給藥的準則并嚴密監測其生命征象,應不至于因擔心產生鴉片類止痛劑的副作用而使其成為疼痛治療的限制。
表二 以EMLA 減緩疼痛的相關研究之比較
3 護理人員的疼痛評估與處置
Warnock和Lander(2004)曾指出評估及測量疼痛是治療疼痛的基石,特別是確認新生兒疼痛的反應。針對成人疼痛的研究指出除了與自己對疼痛的相關經驗外,護理人員解釋成人疼痛和決定介入之過程也與工作年資和教育程度有關,而導致不同的評估結果。
Mackrodt和White(2001)指出美國兒科學會所提出預防及處理新生兒疼痛和壓力的政策,并使用一致性且有效的評值方法。Reyes也認為統一疼痛評估量表是必須的。表三為多個針對早產兒和新生兒發展的疼痛評估量表,評估項目包含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
表三 針對早產兒和新生兒已發展的疼痛評估量表
4 結論與建議
回顧所有相關葡萄糖或蔗糖及EMLA減緩疼痛之研究,研究對象若有以下之情況,則排除在收案的條件外,例如:神經肌肉病變、脊椎受損、感染等,但也正因如此,對痛覺的刺激無法產生反應的早產兒和新生兒,未列為研究對象,所以在評估疼痛和使用文中介紹減緩疼痛的處置,其效果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由文獻中可以了解新生兒科護理在美國是一個專業的領域且已約莫達三十年的歷史,但是對新生兒和早產兒相關醫療處置的疼痛評估,至目前為止還在不斷研究發展中。回顧國內文獻,極少有以疼痛評估量表評值新生兒和早產兒疼痛程度并依此給予減緩疼痛的措施。
護理人員是照護新生兒及早產兒最親近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護理人員應多加強疼痛評估及處理的能力,通過專業的評估從而建議醫師何時該給予藥物性止痛劑。相信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護理下,可以提供新生兒及早產兒免于疼痛的情境,減少合并癥,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進而提高照護品質。
參 考 文 獻
[1]莫麗萍,李夢妮.新生兒疼痛干預措施研究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10(02).
【關鍵詞】 納洛酮;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指各種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部損傷[1]。至今仍是威脅新生兒生命和健康的嚴重疾病,除窒息復蘇外尚無公認的有效防治方法,雖然產科和新生兒監護技術不斷發展,但HIE發病率仍很高,病死率和成活者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率均較高[2]。因此,HIE的早期診斷以及及時規范治療,越來越引起所有兒科工作者的重視。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中,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治療療效明顯,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68例。診斷均符合1996年杭州會議修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胎齡(38.02±2.31)周,年齡(4.89±3.72)h,出生體重(3.21±1.25)kg,1 min Apgar評分(3.96±1.01)分;對照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胎齡(38.11±2.05)周,年齡(5.25±2.69)h,出生體重(3.56±0.98)kg,1 min Apgar評分(4.12±0.74)分。兩組基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已排除了各種感染、先天畸形、代謝性疾病及母親分娩過程中應用藥物史等病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維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維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維持血糖在正常高值,魯米那止驚,速尿、甘露醇降低顱內壓,甲氯酚酯促進腦細胞代謝等綜合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用納洛酮0.4 mg/d,加入10%葡萄糖液30 ml持續靜脈點滴,維持4~6 h,療程5~7天。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用藥48 h內患兒意識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復;有效:用藥48 h內患兒意識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復;無效: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病情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P
2 結果
治療組用藥5天后,顯效26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1%。對照組用藥5天后,顯效10例,有效1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3.5%。兩組資料均值比較用χ2檢驗,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中樞系統疾病,存活者常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其發病機制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窒息缺氧引起腦血流改變,腦組織生化代謝改變,使腦細胞發生水腫、凋亡和壞死。
HIE目前主要采用綜合治療措施,三個維持,三個對癥及抗氧化劑,腦細胞營養劑等,及早、序貫、足療程治療。三個維持是指:(1)維持良好通氣功能;(2)維持腦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3)維持血糖正常值。三個對癥是指:(1)控制驚厥;(2)降低顱內壓;(3)減少腦干損害[1]。
納洛酮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體拮抗劑。近年來在臨床廣泛應用于窒息、休克、昏迷、藥物中毒、腦病等搶救治療中,據報道均取得了明顯療效。
任何原因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都是導致內源性阿片受體釋放增加,納洛酮是阿片受體拮抗劑,能自由通過血腦屏障,與阿片受體呈專一結合,親和力強于嗎啡或腦啡肽。結合后能有效地阻斷內源性阿片樣物所介導的各種效應[4]。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新生兒窒息程度越重,生后第1天血漿β2內啡肽含量就越高[5],而β2內啡肽在HIE損傷中起一定作用。納洛酮是阿片受體拮抗劑,通過與腦內阿片受體結合而起作用,可解除β2內啡肽對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6],使中樞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輸出量增加,周圍循環得以改善,使缺氧的腦灌注壓和腦血流量增加,從而保證腦干等重要組織的血流量,減輕腦水腫、昏迷、偏癱、驚厥等癥狀,并能減輕神經細胞的損害。
本文中重度HIE用納洛酮治療,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病程縮短、中樞性呼吸衰竭、循環不良、胃腸紊亂、腎功能不全、意識恢復時間、反射及肌張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納洛酮能逆轉腦損傷,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阻斷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病過程。
納洛酮使用安全性較大,尚未發現中毒及不良反應病例,建議一旦HIE確診,應常規及早使用,以提高HIE患兒的治愈率及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7-228.
2 趙臨風.HIE預后.中華兒科雜志,1996,34:76.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中華兒科雜志,1997,55 (2):99-100.
4 錢培德,張少丹.納洛酮在新生兒疾病中的應用.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 (3):183.
[關鍵詞]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苯巴比妥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19-85-01
缺血性腦病是指由于低血壓、心臟驟停、失血、窒息等原因引起的腦損傷,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的可導致新生兒死亡,部分存活者也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神經系統后遺癥,給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負擔[1]。同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圍產期窒息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治療主要是盡可能改善已經受損害神經元的代謝功能,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同時應予以控制驚厥、減輕腦水腫、改善腦血流和腦細胞代謝等,單純依靠某一方法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別理想[2]。筆者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32例,取得了很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05年1月~2010年2月間我院收治的新生兒缺血性腦病64例,所選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1997年修訂的診斷和分度標準[3]。其中男40例,女24例;日齡最小2h,最大10d,平均3.5d;所有新生兒均有宮內窘迫及產時窒息史;出生體重2100~4000g,其中<2500g者44例,2500~4000g者20例。上述64例新生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新生兒之間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新生兒根據病情均給予常規治療,對照組入科6h內予苯巴比妥(15~20)mg/kg,緩慢靜脈注射,12h后予維持量5mg/kg,分兩次靜脈注射,共5d。治療組同時予中藥治療:地龍和制首烏及葛根各3g、刺蒺藜2g、決明子3g、鬼針草2g、仙靈脾3g、女貞子2g、石菖蒲4g、郁金和冰片各2g,水煎60mL,口服,每天1次,5d為一個療程。兩組共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顯效:用藥2個療程后新生兒意識完全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有效:用藥2個療程后新生兒意識基本恢復,癥狀體征部分恢復;無效:用藥2個療程后,新生兒意識無恢復,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甚至加重。同時對新生兒進行治療后的DQ(發育商)評分[4]。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DQ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93.8%,7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326,P<0.05)。具體情況見表1。
2.2兩組DQ評分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DQ評分為(96.2±10.6)分,對照組為(85.4±14.2)分,兩組比較,治療組DQ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2360,P<0.05)。
3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于圍生期窒息、缺氧所導致的腦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可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異常。常見于嚴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兒,嚴重者可死于新生兒早期,幸存者多留有神經系統損傷后遺癥,如智能低下、腦癱、癲癇、共濟失調等[5]。在發病機制上,缺氧時腦細胞能量供應不足,使腦細胞氧化代謝發生障礙,體液由血管內經組織間隙轉移到細胞內,產生細胞內水腫。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細胞外水腫,繼而使腦血管受壓,發生腦缺血。嚴重缺氧時心搏減少,腦血流量明顯減少,更加重腦組織的缺氧缺血,最終導致腦組織壞死。缺氧使靜脈淤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或組織壞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有腦水腫和腦組織壞死。不同部位的腦組織對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不同,細胞豐富、代謝率高的區域需氧量高,對缺氧缺血敏感。腦的動脈末梢邊緣區由于血壓低、供血少,成為缺氧缺血的敏感區。大腦病變表現為白質軟化、皮質壞死、變性、分解和液化[6]。嚴重者液化成空洞腦,形成多囊及出血性壞死、神經廣泛脫失萎縮。腦干病變表現為腦干神經核或血管末梢的白質區發生壞死和軟化,腦干萎縮。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常規治療包括保持安靜、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可給予維生素K1或輸鮮血或血漿,及時糾正低血糖、低血鈣等。
苯巴比妥是新生兒常用的一線抗驚厥藥物,能降低腦代謝率、細胞內外水腫及顱內壓,減少兒茶酚胺的釋放,增加葡萄糖的轉運,從而發揮鎮靜、抗痙攣作用。在中藥治療中,治療組所采用的中藥能熄風鎮驚、導滯通便。方中地龍、制首烏、葛根、刺蒺藜、決明子、鬼針草等有抗驚厥或鎮靜作用;仙靈脾、女貞子、石菖蒲能使自發活動明顯減少,且有明顯對抗戊四氮陣發性驚厥作用。此外,郁金和冰片等還有較強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結果顯示,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的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DQ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西藥結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
總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是因在圍產期缺氧窒息導致腦缺氧缺血性損傷,其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一直是新生兒學科的一個熱點。相信隨著我國現代醫學與祖國醫學的發展,即使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經過充分治療也可減輕或避免發生神經后遺癥。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 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485.
[2] “十一五”攻關項目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協作組.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方案(試行稿)[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15(6):380-382.
[3] 邵肖梅,周文浩. 我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療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中華兒科雜志,2008,46(9):640-643.
[4] 虞人杰.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與治療的現狀與新動向[J]. 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60-563.
[5] 鮑秀蘭. 降低早產兒腦性癱瘓發生率的臨床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45.
[6] 吳圣楣,陳惠金,朱建幸,等. 新生兒醫學[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398-418.
我曾經發了個微博,談到一個觀點,即新生兒發熱嚴禁應用阿司匹林和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品。之后陸續有閱者發來私信,表達對此話題的關注。有家長問“新生兒之前用過退熱藥,現在該怎么辦?”,有醫生說“教科書中說新生兒不用退熱藥,但現實中大家都在用,而且有效;如果不用,孩子退熱慢,家長往往會很著急!”還有醫生疑惑“新生兒發熱用什么藥呢?總不能用激素吧?激素的副作用不是更大嗎?!”
新生兒系指從臍帶結扎到生后28天內的嬰兒,是人類發育的基礎階段,要經歷從母體宮內寄生到宮外獨立生活的巨大轉變,各器官功能發育均不完善,適應性差,抵抗感染的能力弱,易患各種疾病,且病情發展快。新生兒期對疾病的反應有很多不同,更多時候是反應低下,所以臨床決策上與其他年齡的孩子有很多不同。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不成熟,在過分保暖、患感染性疾病或是在炎熱的夏天喂水不足時,均可以引起發熱。新生兒的體溫大于37.5℃可視為發熱,應積極尋找原因,給予積極有效而安全的處理措施。新生兒發熱的救治措施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其處理原則及大家關注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七點:
1.新生兒體溫在38℃以下時,一般不需處理。當體溫大于38℃時,可將孩子襁褓打開,通過皮膚散熱降溫;也可給予患兒溫水洗浴,以達到物理降溫的作用。
2.對于發熱的新生兒,最重要的是通過臨床觀察、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查明病因,積極針對病因進行有效安全的治療。
3.新生兒發熱時,嚴禁應用阿司匹林和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品。臨床上經常發現因服用退熱藥而引起新生兒青紫、貧血及便血、吐血、臍出血甚至腦內出血的現象,有時因未得到及時搶救而死亡。
4.新生兒常因喝水太少引起發熱,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因此喂水很重要,每隔2小時給孩子喂5~10毫升白開水或白糖水,一般24小時內即可退熱。
5.在降溫時必須注意,一旦體溫下降就應停止降溫措施,防止矯枉過正,使患兒體溫偏低。發熱后的新生兒易出現便秘,給予開塞露栓劑通便即可,禁用瀉藥。
6.有些持續高熱不退的感染性發熱,在明確病因、積極對癥支持治療的同時,可以用地塞米松等腎上腺皮質激素退熱、減輕孩子的炎癥反應和痛苦,但要嚴格把握用藥的時機、劑量和時間。
7.一般情況下,常用退熱藥的副作用在停藥3~7天后會自然消失。如果用藥1周內未見副作用,就不用為此憂慮了。
(編輯/戎毅)
兒童腹瀉不能只喝水
很多人認為,對于腹瀉的孩子,在24小時之內不進食而只喝水可以幫助其很快恢復。但實際上,大部分腹瀉的孩子都可正常進食。如果沒有發生嘔吐的情況,應該繼續讓孩子保持正常飲食,母乳或配方奶喂養也可以照常進行。家長可以比平時喂的稍微少一些,或者給予較易消化的食物。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207-01
圍產期保健指的是圍生育期保健,具體而言,便是指一次妊娠由妊娠前至新生兒期為胎嬰兒與孕母的健康提供的保健措施[1],這種健康教育措施實施的目的在于降低母嬰以及新生兒死亡率,維護新生兒與孕產婦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文獻顯示,圍產期健康教育的實施對孕產婦及新生兒的生活質量[2]、身心健康均有極大的影響,基于此,現探析本院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孕產婦采取圍產期健康教育的效果,匯總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常規資料 60例孕產婦入組起始時間在2016年4月,結束時間在2018年4月,分為兩組,各30例,參照組年齡均值(26.84±3.94)歲;孕次均值(2.03±1.14)次;孕周均值(35.15±4.18)周。研究組年齡均值(26.72±3.29)歲;孕次均值(2.11±1.24)次;孕周均值(35.64±4.07)周。兩組資料對比后接近,滿足研究要求,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僅提供常規健康教育:指導孕產婦認識以及預防妊娠后陰道出血;指導孕產婦的生活方式,保障其科學膳食;對孕產婦妊娠期用藥進行合理指導等。
研究組:在參照組干預前提下行圍產期健康教育:①產前健康教育:a.在孕婦妊娠周期?M28周后,臨床醫護人員需結合孕婦體檢的結果對其開展整體性評估,包括心理狀態的評估,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以使其恐懼、緊張等心理及時消除;b.開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課堂,由兒科、產科病房和產科門診等有關科室的護士長集中進行講課,主要溝通交流孕婦最為關心的問題以及圍產期保健知識,包括孕期自我保健常識、產前檢查項目以及就診的時機等;c.系統課程教育:每月向孕婦進行一次系統化的健康教育,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孕期運動及營養、監測體重的重要性、自然分娩的優勢、產程應對方法、母乳喂養知識及新生兒護理知識,使孕婦對分娩知識提前了解,進而充分理解護理人員的工作。②產時健康教育:a.孕婦妊娠周期達37周時,需與孕婦、家屬熱情主動交流,對其實施心理疏導,以使孕婦不良心理情緒及時緩解。b.告知產婦產房工作內容以及異常產程的處理措施等,使產婦、家屬的焦慮、擔憂等心理盡快消除,做到有備分娩。c.與產婦積極交流產程進展以及病情變化,產婦分娩時助產護理人員可指導產婦將產前所學知識運用到產程中,例如用力技巧、呼吸減痛法,使分娩順利有序進行。d.分娩時要積極引導有利于分娩的動作,將分娩進展及時告知產婦,使其減少擔憂;分娩時給予產婦充足的情感支持與鼓勵,至順利娩出胎兒。③產后健康教育:a.產后可進行床旁宣教,普及科學育兒、坐月子常識,分娩3d內,乳腺科及兒科醫師可至產科病房開展床旁宣教,掌握新生兒發育、哺乳等情況,并正確指導母乳喂養,并提供個體化的心理疏導。b.將產后注意事項告知產婦,尤其是新生兒照護,向產婦告知新生兒看護相關注意事項,并教授日常生活照料技巧、母子間溝通、喂養知識和新生兒疾病預防、疫苗接種等知識;將產后育兒知識與保健宣傳手冊發放給產婦家屬,增加其了解。
1.3 效果評價[3] (1)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自然分娩情況、總產程時間。(2)參照WHOQOL-100調查表展開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疾病導致的生活負擔(四項)、性功能(兩項)、治療滿意度(兩項)、睡眠(三項)、認知功能(四項)、疾病對日常生活影響(五項)、工作狀況(四項)、社交質量(三項)、癥狀與不適(十二項)、醫護人員鼓勵(五項)及社會支持(兩項)。每項指標評分為100分,生活質量與評分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對獲取的各組數據利用SPSS22.0實施分析,(x±s)表示計量結果,t檢驗,[n(%)]表示計數結果,X2檢驗,P
2 結果
2.1 分娩情況 研究組自然分娩21例,總產程用時(11.76±3.19)h;參照組自然分娩12例,總產程用時(13.58±3.20)h,兩組自然分娩率及總產程用時對比差異顯著,構成統計學意義(x2=5.4545,P=0.0195;t=2.2062,P=0.0313)。
2.2 生活質量 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分娩是每個婦女均需要經歷的特殊階段,亦是諸多并發癥高發時期,尤其是圍產期女性,這一階段的女性表現出的生理與心理變化不僅會影響母體身心健康,還會對胎兒的正常發育以及娩出帶來直接影響。隨著圍產醫學的不斷發展,孕產婦對保健知識的需求逐漸增高,使得健康教育在圍產期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
兒科醫生個人自我鑒定閱讀
為期1年的進修學習剛剛結束,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崗位。首先要感謝醫院、領導給予我這個寶貴的機會,還要感謝各位同事,因為他們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學業。
我進修的單位是中國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科,它是我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學科,陜西省優勢醫療學科,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第四軍醫大學基層建設標兵科室,是西北地區支氣管鏡診治培訓中心、呼吸機培訓基地。陜西省醫學會呼吸結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和全軍呼吸學科副主任委員單位。呼吸內科共兩個病區,設有床位80張,另有過敏反應疾病研究室,肺功血氣室、支氣管鏡室、呼吸內科重癥加強病房及呼吸內科實驗室。是陜西省和西北地區呼吸內科技術、設備最精良的先進單位。這兒的老師醫德高尚、知識淵博、平易近人,不僅診療水平在國內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視后輩的培養,保持著強大的人才梯隊,桃李遍天下。
他們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次,三線每周查房2次。查房時感覺氣氛和-諧,講求實事求是、重視循證醫學證據,很多原則性的問題已達成共識,但允許不違反原則的分歧。唐都醫院一向強調綜合治療,全科不定期組織有放射診斷科、病理科、外科、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參加的聯合大查房。查房時,先由一線或進修醫生報告病史;上級醫生仔細閱片,分析可能診斷,進一步檢查及治療方案。這樣能系統的有計劃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療,同時年輕醫生了解很多相關知識。合理的綜合治療是唐都醫院高診療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發展,必須重視再教育、再學習及后備人才的培養。我參加的學術活動主要有:每周2次理論學習、治療新進展;每周1次科內學術討論;不定期的對外學術交流,包括國內外著名專家的講課、國內外的學術會議。長期高強度、自覺的學習、交流也是他們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我也小有收獲。首先是系統學習了相關基礎知識、最新的診療技術,全面熟練掌握了呼吸科及相關科室常見并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熟練掌握呼吸科常規操作如胸膜腔閉式引流、胸膜活檢、經超聲、CT引導下經皮肺穿,基本掌握支氣管鏡、胸腔鏡等操作要領。
再次,各學科人員的通力協作是提高診治水平的保證。各個科室都有技術專長,每位醫生也有技術專長,才能使科室的診療水平得到保證。光有好的臨床醫生還不夠,必須有先進的設備和完善的輔助檢查,才能設計出理想的治療方案。同時醫院各科室間的協作也很重要,如手術科室、病理科、診斷科等。綜合實力的突出,才能有診療高水平。
先進的設備及技術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們基層醫院有許多困擾我們的難題,有了先進醫療設備及技術,會讓我們迎刃而解,豁然開朗。盡管如此,常規治療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手段。我覺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術、設備,只要能規范的、合理的運用常規技術,開展力所能及的新業務、新技術,也可以使大多數患者獲得滿意的療效。
進修體會及建議:
1、科室要發展,醫院要強大,在競爭的醫療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走專科化建設道路,學科門類齊全,科學在發展,學術有專攻,學科門類越分越細,必須加強各學科人才培養,必須重視再教育、再學習及后備人才的培養。
2、醫院要發展,必須要加強內科各亞科、外科各亞科、兒科、婦產科、放射科、CT室、超聲室、心電圖、肺功能室等各科室之間的合作,光有好的臨床醫生還不夠,必須有先進的設備和完善的輔助檢查,才能設計出理想的治療方案。才能有診療高水平,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更好地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提高醫院的知名度。
3、建議成立專門的呼吸內科,成立強大的胸外科,目前流行病學顯示,呼吸系統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第4位,在農村占第3位,肺癌無論是發病率(120萬年)還是死亡率(110萬年)均居全球癌癥首位,在我國肺癌已超過癌癥死因的20%,根據疾病譜及我院目前情況,為了爭取這部分病員,為醫院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建議盡快添置支氣管鏡、胸腔鏡等先進設備,并加快這方面人員的培養,開展新業務、新技術,胸外科、呼吸科沒有支氣管鏡是無法生存的,更不用談發展。加大及嚴格掌握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重危病人的適應癥,可以挽救大部分呼吸科患者的生命,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建議重危病人(尤其是呼吸科的病人)常規檢查動脈血氣分析,這樣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病情預后有更好的判斷,同時也提高了設備使用率。暫時可以開展胸膜活檢、經皮肺穿等新業務,可以開展腫瘤的胸腔灌注治療等綜合治療。可以開展呼吸機治療。
4、建議醫院成立綜合急救中心,建立急救留觀室,合并撤銷輸液室,這樣也有利于留觀室的病人的管理及得到更好地治療,符合住院條件的建議患者應該收住院治療,同時也給醫院創造了更好的經濟收入。全院各科室醫務人員輪轉,急診科醫生不固定,讓急診科醫生也學有專長,學而有所用,讓全院醫務人員得到全面發展,讓住院部的醫生得到急診方面的培訓,掌握急救知識及技術。
以上是我對醫院的一點小小的建議,如有不妥,還望各位領導諒解,因為我是中醫院的人,院興我榮,我愛醫院。
兒科醫生優秀的自我鑒定
自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響應省衛生廳發起的“全省婦幼骨干醫師培訓”活動,到XXXXX醫院兒童保健科進行為期6個月進修培訓,現將進修學習過鑒定如下:
我在兒童保健科 輪轉二個月,先后經過保健門診、骨密度室、小兒膳食營養分析指導、小兒運動神經發育干預治療、小兒智力測定等多個相關保健科室。日常工作包括:跟隨各主任醫師門診值班,普通兒科門診查體,協助帶教老師對患者進行體檢,獨立做幼兒運動功能鍛煉,協助帶教老師行幼兒膳食營養分析,協助帶教老師行幼兒骨密度檢查,對就診患兒進行保健指導等。
了解的新技術有:嬰幼兒智力發育測評、嬰幼兒膳食營養分析、嬰幼兒氣質類型分析、兒童心理健康咨詢、腦電圖在兒童癲癇的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嬰幼兒眼科檢查及眼保健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嬰幼兒口腔保健在兒童保健中的應運。可能應運于我院兒童保健工作的技術有:廣泛推廣骨密度在兒童體檢中的應運,大力提倡微量元素在兒童保健中的應運,加強早期新生兒保健管理,加強嬰幼兒各階段發育評價,實現從患兒出生到各年齡階段保健一條龍服務,充分發揮兒童保健手冊在嬰幼兒生長發育中的應運。
進修學習結束后,我認為自己感受到了醫學這個行業的重要性。 進入科室后發現科室內部濃厚的學習氛圍,感覺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每天在處理完醫囑后,針對疑難病例或特殊病例科室內部都會展開集體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發現的疑點,甚至主任會親自帶領大家到患者病床前反復詳細查體。每周都會在科室內部展開教學,由各組帶頭人組織發言,講解一些個人診療中的心得體會及一些國內外最新的治療方案及研究成果。科室內部有自己的圖書室,所有書籍對外開放,可以隨時調閱。上到科室主任,下到實習學生,任何人有疑問,都可以隨時提問,都可以得到滿意答復。感受最深的還是老師們對于知識的渴求,相比較對于學習的態度,我們的學習僅僅知識被動的接受知識,在需要的時候才想到學習,上級醫院的老師們他們的學習經常年累月的積累,已經形成一種可在骨子里、血液里的習慣,就跟我們每天必須得吃飯喝水一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整個科室工作人員會形成一種良性競爭模式,在相互督促、相互鞭策中業務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同時在XXXXX醫院進修的這段日子里,真正切實的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醫生肩負的那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尤其在新生兒科被體現的淋漓精致。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由于其崗位的特殊性,一線臨床大夫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值班往往一上就是三十幾個小時,幾乎是一刻不停的轉病房,查孩子。新生兒科的石主任曾經說:不是我們不想休息,責任所系、性命相托,家屬吧孩子交到我們手中,我們就必須竭盡全力,保孩子周全。在這樣高強度工作壓力之下,新生兒科的每一個大夫都有著高度的責任感,一旦病房孩子出現險情,總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病房搶救,在我到重癥監護室的兩個月里,每天在院的重癥新生兒平均90例以上,但是沒有遇到一例因為救治不利而導致死亡的,正是由于作為一名醫師的那種責任感,才使得以收住危重新生兒為主的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有著極高的存活率,才使得每天疲于奔命,高度緊張,身心勞累的醫生們繼續默默的堅守在崗位上。古代圣賢曾說過: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貪財則天下大定,我們醫生也是一樣的,我想一個醫院真正得以發展壯大,不是因為他的硬件設施有多好、也不是因為他的醫療器械有多先進,而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心存信仰的醫生們。
再者, 充分理解了緊抓細節的重要性。在XXXXX醫院隨處可以遇到許多的規矩,大到處方、醫囑,診療規范,小到穿著打扮、行為舉止,進修開始后我經歷了處處不懂規矩、處處碰壁、到開始理解規矩、遵守規矩,到后來高度認同這些規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細節的重要性。在新生兒科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不管哪一級的大夫,只要犯了規矩,任何人都可以批評指正,所以久而久之好多細小環節的規矩都變成了一種習慣。比如洗手,在進修之前,我從來沒想過,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日常動作,竟然有這么多說法,除了嚴格按照規定的“七步洗手法”之外,還要知道干什么的時候該洗手,該用哪種洗手液,該用哪種消毒液消手,就這么一個簡單的動作,在我入科一周內竟然考了三次。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時候該穿哪種工作服,衣服、鞋子拜訪的位臵,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的分類,以及在與患者家屬交流溝通時的坐姿,保持的距離,一些習慣性問候語的場合,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種種規定措施,從根本上杜絕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的滋生,也為科室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此,我聯想到了我們基層的實際情況,如果我們都能像省婦幼的科室那樣,充分發揮相互監督、權責分明的作用,嚴格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又怎么能有差錯事故的發生呢。
短短的半年進修時間結束了,在這半年里,經歷過痛苦、失落,也經歷了快樂、充實。在經過了繁重工作的磨練之后,自己感覺整個身心都有了巨大的蛻變,在見識了外面的世界后,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寬,在經歷了許多之后,才發現,不要說做一名優秀的醫師,就是做一名合格的醫師都有差距,所以我會更加努力。
兒科醫生自我鑒定范文參考
兒科醫師進修自我鑒定20xx年8月在xx中醫藥大學中醫醫療專業畢業,同年分配到xx市職業防治所任臨床和職業病防治醫師,20xx年至20xx年底在xxx端州區人民醫院工作,曾任傳染病科、內科、急診科、兒科醫師,擔任過內科、醫務科副主任,期間進修過小兒內科和呼吸內科專業。20xx年底至今在xxx醫院工作,曾任業務副院長,現任院
長、端州區人大常委,除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外,每周堅持四個半天臨床工作,臨床主要從事中醫小兒內科和中西醫結合呼吸內科二個專科臨床工作。在職業病防治所工作期間,主要是從事用中醫藥治療職業病和臨床常見并多發病治療工作。例如在治療職業病方面,應用益氣補血養陰法治療苯中毒、放射性白細胞降低癥,療效良好。在端州區人民醫院工作期間,根據在西醫院和臨床一線工作特點,堅持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亦把中藥現代劑型用于搶救危急重癥患者,并擅長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應用中醫辨證施治和專方專藥治療黃疸性肝炎,重癥肝炎、肝硬化等,使用中醫藥治療慢性心肺衰歇疾病等亦收到良效。使用名老中醫良方“蒼苓湯”治療小兒病毒性腸炎腹瀉療效明顯。此期間也從事了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科研,例如:進行了常規檢查和swan—ganz導管與肺動脈平均壓的關系研究,活血祛瘀法治療肺動脈高壓的研究探討。魚腥草注射液胸腔內注入對癌性胸水的療效觀察,中藥對晚期癌癥疼痛的治療觀察等。
【關鍵詞】HIE;納洛酮;輔助治療;療效觀察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55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9-2508-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在圍產期窒息而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系列腦病表現。本癥不僅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兒期后病殘兒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1]。給患兒的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目前治療HIE尚無特殊的方法,多以吸氧、糾酸、控制顱內壓、抗驚厥及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藥的運用。抗驚厥治療在過去一般選擇苯巴比妥鈉,但苯巴比妥鈉在治療過程中,副作用大,給患兒帶來許多弊端。近年來,我們采用納洛酮治療HIE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8例均為我院2007年4月-2010年1月收治的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中重度HIE患兒,并經過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治療與對照兩組患童的胎齡、出生時的體重、1分鐘Apgar評分、入院時間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并同時除外各種感染、先天畸形、代謝性疾病及母親分娩過程中應用嗎啡藥物史等病例。1.2臨床表現[1]:輕度:患兒過度興奮易激惹,肌張力正常或增高,擁抱反射和吸吮反射稍活躍,無驚厥、瞳孔無改變;中度:患兒嗜睡,反應遲鈍,肌張力降低,擁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減弱,常有驚厥、瞳孔可能縮小;重度:患兒神志不清,肌張力松軟,擁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反復發生驚厥、瞳孔不對稱。
1.3治療方法:HIE目前主要采用綜合治療措施、三個維持、三個對癥及抗氧化劑、腦細胞營養劑等,及早、連續、足療程治療[2]。三個維持是指:①維持內環境穩定,保持良好通氣功能;②維持血壓的穩定,保證腦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③維持體液平衡,維持血糖在正常值。三個對癥是指:①控制驚厥;②降低顱內壓;③減少腦干損害[1]。治療組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使用納洛酮輔助治療,治療的劑量為0.1mg/kg+5%葡萄糖溶液20-40ml中,并連接輸液泵以0.03mg/kg?h速度輸入,2次/d,7d為一個療程。一療程結束對患兒進行綜合評價。
1.4療效評價評定依據:顯效:用藥3~5天患兒意識完全恢復,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復;有效:用藥3~5天患兒意識基本恢復,癥狀體征部分恢復,原始反射部分恢復;無效:用藥3~5天,患兒意識無恢復,原始反射無恢復,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甚至加重或死亡。
2.結果
3.討論
隨著基礎醫學和臨床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們對HIE的認識也逐步變得清晰,現在醫學認為新生兒圍生期窒息是本癥的主要病因,由于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引起體內內源性β-內啡肽濃度極度升高和β-內啡肽的釋放。常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腦水腫、腦死亡等。臨床患兒表現為過度興奮易激惹、嗜睡、反應遲鈍、神志不清、肌張力松軟、擁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等多種病理反應癥狀和體征。
納洛酮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體特異性拮抗劑,使用后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與分布在腦干等部位的阿片受體結合,能有效地阻斷阿片樣物質所介導的各種效應。納洛酮能改善腦血流量,增加腦灌注壓,減輕腦水腫,還能使缺氧后腦血流量重新分布,保證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應;納洛酮能明顯增加新生兒呼吸頻率,降低二氧化碳分壓,改善通氣障礙,糾正呼吸抑制;納洛酮還能增加心肌收縮功能,增加心博出量,使腦灌注壓增加[3,4]。
兩組患兒治療后組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說明納洛酮輔助治療HIE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納洛酮能迅速消除患兒的癥狀和體征,許多患兒在使用第2天就表現出明顯效果,且與運用的時間有密切的關系,運用的越早,恢復越快。有作者報道使用納洛酮會引起患兒嗜睡、惡心、嘔吐、心動過速、高血壓和煩躁不安等臨床癥狀,本組未出現,可能與給藥的速度有密切關系。所以,筆者建議納洛酮使用應低濃度、低流量,連續平穩給藥。
總之,我們認為納洛酮輔助治療HIE效果顯著,療效確定,而且副作用少,是一種理想的輔助藥物。
參考文獻
[1]楊錫強,易著文,主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7~228.
[2]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與臨床分度[J].中華兒科雜志,2005,35(2):99-100.
1臨床資料
產婦因"孕40 w臨產、持續性枕橫位"剖宮產分娩,孕期產檢無異常,術中見羊水清,量中,新生兒Apgar評分9~10分/1~5 min,體重3300 g,臍帶長70 cm,繞頸1 w,手術順利,術后常規維生素K1 5 mg/次/d,共3 d,母乳喂養,無嘔吐,反應好,無發熱,二便正常。術后第3 d因新生兒進食較少,請兒科會診未發現明顯異常,后吸吮正常。術后第4 d晨,白班護士抱其沐浴后送返病房,放于其母身旁,約5 min后,產婦家屬突然發現新生兒臉色發白,四肢不動,無反應,隨即抱至護士站呼救。當時查看新生兒面色死灰,無心跳、無呼吸,無肌張力,拍打足底及托背刺激無反應。立即將新生兒置辦公桌上于心肺復蘇,使用簡易呼吸氣囊,氧氣吸入,注射納洛酮。3 min內予氣管插管,使用腎上腺素,患兒仍無心跳呼吸,搶救無效,死亡。建議家屬尸體解剖,拒絕。
2原因分析
統計學高危因素為早產兒和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伴心動過緩、已經歷過一次ACTE的小兒、發生過SIDS小兒的兄弟姐妹、俯臥姿勢、懷孕時吸煙含被動吸煙或吸毒等。引起SDN的病因很多,如暴發性感染、腦部病變、腹部內出血、呼吸功能紊亂、心臟疾患、代謝紊亂等。也與妊娠母親多產次、母親未成年、與上次懷孕間隔時間過短等有關。此新生兒母親頭胎,24歲,既往否認有病史、否認吸煙吸毒史,產檢無異常。新生兒評分正常,無發熱,母乳喂養,二便正常,感染、顱內出血可能不大;體檢心肺無明顯異;沐浴前1 h內未哺乳,沐浴時室溫、水溫均適宜,無嗆咳,穿衣時有肌張力,未見溢乳,搶救吸痰時吸出少量痰液。無明顯胃食管反流。家屬拒絕尸檢,無法確定死因。
3討論
3.1患兒持續性枕橫位、臍帶繞頸1 w剖宮產,存在危險因素。出生第3 d發現進奶欠佳,雖經醫生檢查,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但患兒的臨床表現提示有異常情況存在,醫護人員對其病情發展無足夠的預見性,未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根據新生兒生理病理特點,重點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況、膚色、肌張力、體溫、哭聲、吸吮力、大小便等基本情況,并將可能發生的變化告知家屬,提高對危險的預見能力,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3.2引起SDN原因包括嬰兒呼吸道的異常,口咽部肌肉的異常,而導致嬰兒哭聲體征的改變,故對嬰兒啼哭的聲學分析有利于SDN的識別和理解。如無原因的哭鬧、哭聲高調、發音短、集中度低、有較多的鼻息聲應引起注意[2]。
3.3肺泡換氣不足和繼發性窒息或周圍神經功能紊亂也可導致出汗,有些發生SDN的患兒有睡眠中易出汗。
3.4美國加利福尼亞流行病學研究,SDN與被動吸煙呈劑量相關性,澳大利亞、英國的醫學家發現,母系吸煙可能導致嬰兒發生SDN發病危險增加6倍。因此病房禁煙和戒煙的教育比較重要。
3.5嬰兒沐浴時脫去所有衣物,陌生無助的環境是一個應激因素,再加上如突然接觸熱水,大多新生兒表現出緊張的情緒,洗背部時,無支撐的頭頸部耷拉在操作者的手臂上也可能壓迫迷走頸動脈竇引起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呼吸的生理反射過度及迷走神經功能異常,被認為是導致SDN發生的主要機制。
3.6難產、產程延長等可致新生兒發生顱內出血的機率增加。
4新生兒沐浴流程
4.1操作前評估 ①核對手腕帶,與產婦和家屬交接,核對新生兒日齡。②評估新生兒一般情況、四肢活動度及皮膚情況。③有沒有溢乳等不適。④1 h內有沒有喂哺。
4.2備齊用物 衣褲、尿片、浴巾、爽身粉、2%碘酒、75%酒精、護臍帶等。
4.3沐浴準備 ①關閉門窗,調節室溫(26℃~28℃)。②測水溫(38℃~40℃)。③核對新生兒。
4.4沐浴 ①小毛巾揩面:四角分別清洗眼、鼻唇部及臉。②洗頭:注意避免誤入眼、耳、鼻。③棉簽清潔耳鼻。(固定頭部,以免誤傷)。④洗軀干、四肢:(操作者左手前臂托住新生兒肩臂部),順序:頸、對側上肢、近側上肢、手、胸腹部、背部、對側下肢、近側下肢、腳、會陰、臀(支撐新生兒的手臂不能移開,沐浴過程中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面色、呼吸及其他反應)。⑤浴巾揩干全身。
4.5操作后 ①觀察、消毒臍部。②皮膚皺褶處撲粉或涂嬰兒油,(注意撲粉時遮擋口鼻),觀察新生兒一般情況,紅臀等特殊情況處理。③穿合適的衣褲。
4.6再次核對手腕帶,與產婦及家屬交接。
4.7質量標準 ①沐浴室溫度及水溫適宜。②整個操作過程注意保暖。③操作過程中注意評估新生兒一般情況。④及時、正確處理特殊情況;臍部出血、溢乳、紅臀等。⑤操作時鼓勵家屬觀看學習。
5質量持續改進(CQI)結果報告
5.1評價指標 新生兒異常情況、護理差錯、家屬滿意度
5.2評價目標 新生兒異常情況能得到及時發現、護理差錯發生率0,產婦及家屬滿意率>95%。
5.3資料收集 臨床隨機質控、出院患者滿意度調查。
5.4結果發現 ①通過流程的修訂完善,降低了護理隱患,對新生兒的觀察更全面,護理更規范,此期間我們及時發現1例未降、1例舌系帶短小,已及時得到處理和宣教。②通過讓產婦家屬參與護理,使護理更透明,增加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產婦及家屬的信任感,出院患者滿意度達到95%。
6結論
雖然50% SDN無法確定死因,另外,監測對嬰兒個體發生SDN不能預防。但如果阻塞性呼吸、中樞性呼吸暫停、心動過緩或氧飽和度過低的發生作為瀕死情況的一部分,及早可靠地查出有利于指導干預。產科病區的醫護人員,熟悉和掌握新生兒猝死有關原因,對高危因素實施適當防范,提高觀察病情能力和預測危險能力對防止猝死發生和提高猝死救治水平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母乳強化劑;早產兒;母乳;生長
[中圖分類號] R17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5-203-02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CHEN Xiaoling1 SU Gexing1 YANG Fuzhi1 LIU Wen2
1.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 of Guangdong,Guangzhou 510507,China;2.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Guangzhou 51062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wo groups of controlled trials about human milk fortifier and formula feeding premature infants in hospital under the growth condition of comparison, to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human milk fortifier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21 premature infants with gestational age of
[Key words] Human milk fortifier;Premature infants;Breast milk;Growth
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快速發展,早產兒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超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在不斷提高。以往由于早產純母乳不能滿足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需要,常被迫放棄母乳改早產配方奶喂養。國際衛生組織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和歐洲兒科胃腸、肝病和營養學會等,積極倡導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進行母乳喂養[1]。母乳喂養仍然是早產兒的最佳選擇。我國《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喂養建議》指出胎齡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出生后轉入我科NICU,胎齡
1.2 研究方法
1.2.1 營養成分 母乳強化劑為雀巢FM85(1 g×70袋,德國產),早產院內配方奶為惠氏金裝保兒加(100 mL/瓶,愛爾蘭)。
1.2.2 喂養方法 生后6
1.3 觀察指標
每天早晨空腹稱重,每周測量身長、頭圍。
1.4 統計學處理
體重增長速度[g/(kg?d)]=[1000 g×1 n(出院體重-出生體重)]/(出院日齡-恢復至出生體重日齡)。身長增長速度(cm/周)=(出院身長-出生身長)/住院周數。頭圍增長速度(cm/周)=(出院頭圍-出生頭圍)/住院周數。
表1 兩組早產兒基本情況比較()
組別 n 出生胎齡(周) 出生體重(g) 出生身長(cm) 出生頭圍(cm) 恢復至出生體重日齡(d)
試驗組 10 31.9±1.3 1740.6±151.0 42.8±1.7 29.7±1.1 8.7±2.8
對照組 11 32.0±1.2 1764.4±144.0 43.2±1.8 29.8±1.2 8.9±2.6
t 0.026 0.369 0.390 0.189 -0.174
P 0.98 0.716 0.701 0.852 0.863
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早產兒住院期間生長情況
試驗組和對照組早產兒在恢復出生體重后平均體重增長速率、每周身長增長速率、頭圍增長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母乳是所有新生兒首選的食物[3],早產母乳同樣是早產兒腸內喂養的最佳選擇,其營養價值和生物學功能更適合早產兒的需求。早產母乳蛋白質含量高,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例有利于早產兒快速生長,脂肪乳糖量較低,更容易消化吸收,早產母乳中的激素、肽類等能促進早產兒胃腸成熟,抗炎因子、IgA抗體等還能調節早產兒免疫功能,母乳中還含有多種未分化的干細胞,潛在影響早產兒的遠期健康[4],由于母乳具有其他奶制品無法替代的優勢,早產兒在生后早期即應開始母乳喂養。
但未強化的早產母乳每100 mL提供68 kCal的熱量、含鈣34 mg等,對于生后需要追趕性生長的早產兒特別是極低和超低體重兒單純母乳喂養往往無法滿足早產兒能量及礦物質的全部需要,導致純母乳喂養的部分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出現生長落后和代謝性骨病[5],而含有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的母乳強化劑每100 mL提供85 kCal的熱量、含鈣100 mg,能補充早產母乳的不足。強化后的母乳提高了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含量,提高了能量密度,達到或超過了早產院內配方奶。強化母乳喂養與早產院內配方奶喂養在早產兒住院期間的生長速率相似母乳強化劑彌補了純母乳喂養的不足,經強化早產奶既能滿足早產兒生長能量的需要又能滿足礦物質的需要,還能保留母乳喂養不可替代的優勢,值得推廣。
母乳強化劑的應用在發達國家已有20多年的歷史[6],在國內運用的時間尚短,母乳喂養的早產兒在未強化前腸內能量攝入小于配方奶喂養早產兒,如何將喂養方案進行個體化強化,以達到母乳強化后的早產兒最理想營養生長狀況,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Meier PP,Engstrom JL,Patel AL,et al.Improving the use of human milk during and after the NICU stay[J].Clin Perinatol ,2010,37:217-245.
[2]《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建議[J]. 中華兒科雜志,2009,47:508-510.
[3]American Dietetic Assocition.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breastfeeding[J].Am Diet Assoc,2009,109(11):1926-1942.
[4]Patel AL,Meier PP,Engstrom JL.The evidence for use of human milk in very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J].Neoreviews,2007, 8:e459-466.
【關鍵詞】中重度早期綜合措施干預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8-0-02
在我國的廣大農村,由于相關知識匱乏和經濟落后等諸多原因,發生新生兒窒息從而導致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的病例仍居高不下。同時隨著圍產醫學的迅速發展,HIE救治水平的不斷提高, HIE患兒的存活率也明顯提高,而與之有密切關系的腦癱患兒在我國正以每年4.6萬的速度遞增[1],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對于如何預防HIE患兒腦癱的發生,已成為康復醫學的一項重要課題。我院兒科自1992年始對中、重度HIE患兒常規應用綜合方法早期干預腦癱的發生,經多年的隨訪觀察,取得了較好的預防效果,現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與分組
所有病例均為1992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且資料記錄完整的HIE患兒,按相關標準進行診斷和分度[2]。其中中度78例(男46女32),重度46例(男27女19)。所有病例入院后即嚴格按照“三維持三對癥”的原則[3]進行治療,并同時應用腦細胞代謝激活劑(腦活素、胞二磷膽堿、胎腦組織液等)。病情穩定后(一般在2周左右)即征求家長意見,同意采用預防性干預措施者為治療組;不同意采用干預措施或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一個療程的干預措施者為對照組。治療組77例,其中中度48例(男29女19),重度29例(男18女11);對照組47例,其中中度21例(男12女9),重度26例(男14女12)。兩組病例的孕周、就診時間、臨床癥狀、性別比例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干預方法
干預根據嬰幼兒發育規律及小兒存在的功能缺陷,參照首都兒科研究所修訂的《嬰幼兒發育診斷量表(0~4歲)》制定干預措施,綜合治療。具體如下:
1.2.1 運動功能訓練:訓練包括正確的臥姿、抱姿、頭部的控制訓練,腰部的力量訓練及四肢的訓練操作,軀干調整和平衡訓練等。
1.2.2 手法按摩:在新生兒扶觸手法的基礎上選用治療腦癱的常用穴位進行重點按摩刺激,并依靠手法的多變來促進患兒肌張力的改善。
1.2.3 高壓氧治療:病情穩定后常規進行高壓氧治療,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休息二周后進行第二療程,連續2~3個療程。
1.2.4 藥物治療:腦活素針2ml肌肉注射,每日1次,14天為1療程,與高壓氧同步進行,連續2~3個療程。
2 結果
由專人每三月對病人評估一次,評估標準根據首都兒科研究所修訂的患兒心量表測定智齡及發育商(DQ),DQ≥85為正常,70~84為邊緣狀態,
(1)兩組智能發育評估結果見表1
患兒心量表檢測結果表明,干預組在治療3、6、9個月后DQ明顯高于對照組,P
(2)兩組預后比較
對照組腦癱的發生率為中度6/21(28.57%),重度19/26(73.08%);治療組腦癱的發生率為中度3/48(6.25%),重度13/29(44.83%)。兩組經簡明Conciss Statistics 20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卡方值分別為4.60(校正法)和4.50,P值均
3 討論
早些年,對應用高壓氧治療HIE效果的評價褒貶不一。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表明,高壓氧對HIE的治療作用是肯定的[5]。研究表明,高壓氧可提高血氧濃度,改善各臟器組織氧的供應,改善腦組織代謝,促進腦損傷修復;高壓氧可使腦組織內供氧正常部位的血管收縮,腦血流量減少,但可使受損部位的腦血管擴張,增加缺血區的腦血流量,減輕腦水腫;提高腦干網狀激活系統等部位的氧分壓,從而在HIE時發揮對腦的保護和修復作用。
腦癱是HIE最常見的并發癥。嬰兒早期的腦組織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生后6個月內的HIE患兒的腦部病變尚未固定,有修復的可能;同時大腦處于生長發育的最快階段,神經細胞數目增加不多,主要是體積增大,樹突增多、加長以及神經髓鞘形成和發育。而腦損傷也處于初期階段,若此時給予適當的治療,損傷部位則更易修復和再生。從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特點來看,發現越早,腦和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越大,治療效果越佳。因此國內外的學者均提倡腦癱要早診斷早治療。但新生兒腦功能發育不完善,即使神經細胞有損傷也不一定出現神經癥狀。對于6個月以內癥狀較輕的腦癱患兒,專業醫師尚常常不能診斷,更何況是患兒家長?而家長發現不了更不存在就醫問題了。由此看來,腦癱的早期診斷僅僅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因此,對于出生前后有缺氧窒息史特別是生后患中重度HIE的腦癱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就顯得優為重要。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院對中重度HIE患兒(腦癱高危兒)在病情穩定后即常規運用綜合方法早期干預腦癱的發生。通過主動的或被動的訓練刺激,經神經的傳導,可激發大腦運動功能的建立及語言功能的成熟,有利于建立正常的運動神經條件反射,激發大腦的代償功能。對小兒早期干預的過程也增加了小兒與他人直接接觸和交往的機會,培養了與他人交流的習慣和能力。隨訪的結果表明,干預組于治療3、6、9個月評估其發育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對腦癱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從理論上講,與發現腦癱后再治療肯定是既經濟又效果好。因此建議臨床醫師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李燕春.小兒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9):461.
[2]韓玉昆,虞人杰,卜定方.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診斷依據和分度.中華兒科雜志,1990,28(1):31.
[3]韓玉昆,許植之,虞人杰主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第一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5~192.
[4]林慶整理.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紀要.中華兒科雜志,1989,27(3):162.
本刊接到泉州市吳女士投訴稱:2008年5月11日,她在泉州市第一醫院產下女嬰,但4天后女嬰離奇死亡。她認為院方對女嬰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007年9月,吳女士到泉州市第一醫院婦產科檢查確診懷孕。隨后,她遵醫囑定期進行產前檢查,每次檢查結果均顯示孕婦健康,胎兒發育正常。
2008年5月11日,吳女士腹痛入住泉州市第一醫院,剖腹產下一重5斤的女嬰。術后醫院的《嬰兒產時及產后記錄》顯示,院方認定該女嬰系正常嬰兒,并且新生兒的“Apgar氏評分”達到9―10―10的高分。5月13日,院方組織了兩次會診,得出的結論為該嬰兒健康正常。隨后,院方即對吳女士實施了絕育手術。
吳女士說,在嬰兒出生后長達4個小時內,醫院未給嬰兒提供必要的保暖物品,導致女嬰出現打噴嚏、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癥狀。家屬就此情形多次向醫生反映,但都未能引起重視,醫生知情后沒有做出任何相應的治療措施。
5月14日上午9時,該院婦產科主任查房后,建議邀請該院兒科醫生對嬰兒進行會診,直至此時,仍未引起該院兒科醫生的足夠重視,該院無一兒科醫生參與會診。同日下午5時左右,家屬發現嬰兒臉色不好,呼吸急促,情況危急,要求轉至兒科進行檢查,院方才派員對嬰兒實施了會診。
當晚23時,醫院告知嬰兒的心跳不正常。2008年5月15日零時50分,嬰兒心臟出現衰竭現象。1時45分,院方宣告嬰兒死亡。
嬰兒的死亡,對吳女士一家人無異于晴天霹靂。吳女士80高齡的祖母萬分悲痛地向記者哭訴:“小吳懷孕后,全家人都非常歡喜,期盼早日抱上曾孫,沒想到嬰兒生下才4天,竟然在醫院里死去。”愛女的夭折,也對吳女士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因為打擊而在坐月子期間落下了許多病根,所以她一直在家休養,至今無法工作,整日以淚洗面,到現在依舊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
事發后,吳女士及其家人多次找到醫院醫務科,要求院方對嬰兒之死給個說法,但是院方總以各種理由來敷衍應對,從未明確答復。
泉州市第一醫院分管醫務工作的蘇副院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院方會認真查處事發原因,院方若有責任,絕不回避。他建議家屬同意對嬰兒進行尸體解剖,查明其真正的死因。
2008年6月20日,嬰兒的尸體解剖報告出來了,確診女嬰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記者帶著吳女士的全部病歷和嬰兒的尸體解剖報告,走訪了有關部門的權威專家。受訪專家認為,就目前泉州市的醫療水平來看,即使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孕期被診斷出來的幾率相對較低,但發現及時,還可終止妊娠。針對嬰兒產后的“Apgar氏評分”達到9―10―10的高分,但兩次會診均未檢查出心臟有雜音,專家稱,不排除醫生的責任心和問診能力,“如能發現及時,并實施必要的治療方案,嬰兒或許能夠存活”。
2009年元月中旬,記者隨同吳女士的家人找到該院醫務科的賴科長,賴科長表示,“家屬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均可提出,他會在合適時間向醫院的領導匯報,有了結果自然會通知。”。
3月17日,記者再度與吳女士的家人一起到了該院的醫務科,賴科長稱院方重視此事,并積極安排兩個副院長參與協商。至于嬰兒的死亡,院方始終堅持“無過錯”。他認為,吳女士的新生兒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全國同類的病例新生兒最多也只能存活8天,醫院在對吳女士采取剖腹產及嬰兒救護過程中無過錯,嬰兒屬正常死亡。“如果吳女士及其家人有疑議,可申請醫學鑒定,用法律訴訟的方式來解決。”
在與院方的交涉中,吳女士提出3點疑問:第一,為什么醫院事前未查出嬰兒有先天性心臟病?為何院方在產后Apgar氏評分給予嬰兒高分,而后兩次會診均顯示嬰兒健康正常。這到底是醫院醫術不精,還是醫院?第二,婦產科主任醫師要求兒科醫師參與會診,兒科醫師遲遲不來,是否屬于延誤治療時機?第三,女嬰從產科轉出后,兒科在尚未確診病因的情況下就直接下藥,這是否是直接導致嬰兒死亡的原因?
對這些疑問,在場的蘇副院長均避而不答,堅稱女嬰致死系病情自然發展,他辯稱:“存活4天是靠嬰兒母體賦予的營養,當營養耗盡了,自然就會死亡的。”至于事件的協調處理,他依舊堅持走司法途徑解決。
[關鍵詞] 兒童;死亡率;降低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8)12(a)-089-02
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兒童發展綱要》的目標之一,是提高人口平均壽命的關鍵指標。利用監測數據,分析鞍山地區2007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為政府決策部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監測范圍
鞍山市三縣四區作為監測范圍上報的監測數據。
1.2監測對象
為監測地區內本地戶口及居住1年以上流動人口中全部孕滿28周,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臍帶搏動、隨意肌縮動4項生命體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
1.3資料收集
以三級婦幼保健網絡監測上報的資料經質控校正后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007年鞍山市在出生缺陷干預工作不斷加強的情況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出現了明顯下降,而且前5位主要死因構成比也較去年有所下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004年的12.55‰降至現在的10.54‰。
2.2各年齡別死亡率
鞍山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0.54‰,嬰兒死亡率為9.36‰,新生兒死亡率為6.98‰。各年齡組死亡率均為農村高于城市。
2.3 5歲以下兒童死亡主要死因構成
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依次為早產低體重、先天性心臟病、其他先天異常、出生窒息、顱內出血、肺炎、其他新生兒疾病和意外窒息。前5位的死因構成比與2006年相比均有下降。另外,1~4歲組兒童的主要死因為各種意外。具體見表1。
2.4醫療保健服務指標
2007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地點及死前治療情況詳見表2、表3。
3討論
2007年我市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9.36‰和10.54‰,比2006年分別下降了0.57‰和0.78‰。從近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變化看,呈逐漸下降趨勢,城市和農村的死亡率差距也在逐漸縮小。我市兒童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級主管部門領導對監測工作重視和全面推廣孕20周B超出生缺陷篩查工作,使畸形胎兒及時終止妊娠。
3.1兒童死因分析
2007年我市5歲以下兒童疾病死因主要為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先天性心臟病、其他先天異常、出生窒息、顱內出血等。建議:①加強孕產期保健知識宣傳,提高孕期保健檢查質量,及時發現影響胎兒發育不良的各種因素,及時干預,減少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和死亡率。②開展產前篩查及診斷技術,如唐氏篩查、孕20周B超胎兒畸形篩查等,做到早發現早期終止妊娠,減少出生缺陷兒發生,從而減少因先天異常而致死的死亡率。③提高產科質量,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加強產兒科合作,開展高危兒監護,減少新生兒出生窒息和顱內出血死亡率。④加強新生兒訪視、兒童系統保健和兒童意外安全教育。
3.2醫療保健服務
5歲以下兒童死前治療:城市中住院和門診治療的構成為93.5%,未治療占6.5%;農村中住院和門診治療的構成為93.1%,未治療為6.8%。說明無論城市和農村的兒童絕大部分死前都得到了醫療救治。5歲以下兒童死亡地點:城市中醫院的構成為79.3%;農村中醫院的構成為65.8%。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因交通不便或治療費用昂貴而中途放棄治療死在途中或家中。并且農村兒童死前就診多集中在縣、鄉級衛生院。①加強縣鄉衛生院建設,改善縣級醫院的設備,提高縣、鄉級衛生技術人員急救水平是降低農村兒童死亡率的有力保障。②建立孕產婦、新生兒綠色轉運通道,保證危重孕產婦、兒童及時得到救治是降低農村兒童死亡率的重要環節。③建立貧困孕產婦、兒童救助資金,將孕婦、兒童醫療費用納入城鎮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范疇,減少因貧困放棄治療的兒童死亡。④加強健康教育,增強家長對兒童常見病的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及早識別小兒病情,及早就醫。
[參考文獻]
[1]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裴艷麗.東明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7,22(19):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