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時間:2023-06-07 09:14: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第1篇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規模經濟;途徑;支撐要素

一、房地產規模經濟概念

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包括各種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的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資源貯備、開發建設、資金、人才規模。它表明開發建設諸要素以及開發建設的房屋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程度。根據這種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劃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劃分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標準,既可用勞動力、資金來劃分;也可用其完成的開發量或正在開發的數量劃分;也可用其中兩個以上的要素同時作為劃分的標準。

二、房地產規模經濟要求

1.房地產企業初始規模的確定。為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適宜規模,必須首先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起始規模。起始規模是經濟合理條件下的最小開發建設規模,是確定房地產企業最適宜規模的基礎。起始規模應保證房地產開發建設各環節中的人才、資金、資源、設備等,并使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規模的合理確定,是決定投資房地產開發的重要依據。當房地產項目的最小規模低于起始規模時,不宜投入開發,而開發規模大于起始規模時,則應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按不同的規模,組成開發建設的合理性方案,并選擇最優規模。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非常強,加上東部與西部差異,城市與縣鎮差異。因此很難準確確定具體的初始規模。原則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較為適當;在小型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以小型較為適合。

2.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確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產企業規模,并非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就越好。還必須根據所在區域房地產市場情況而定。為了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適應開發規模,需要以企業最適宜規模為核算評價的標準,企業最適宜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開發建設過程,管理組織最為合理,各種生產要素能充分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超過了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界限,投資和勞動力消耗的增加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將呈遞減趨勢。由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各種社會化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顧問策劃公司、工程有招投標的公司、監理公司、宣傳有廣告策劃公司、銷售有營銷中介公司。企業從人員數量上考慮,大型企業人才數量只需要中型企業人數,中型企業人數只需要小型企業人員,沒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確定企業最適宜規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技術經濟特點合理選擇。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消耗類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對比分析,在盈虧平衡的基礎上不同規模方案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最佳開發建設規模。當前企業最適宜規模應當以所擁有的資金、土地資源作為衡量標準。

3.企業最優規模的選擇。企業最適宜規模是計算企業規模的依據,但并不是選定的企業實際規模。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在企業起始規模和最適宜規模之間,經過多方案的對比分析來確定。比較企業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計算同一年開發建設成本與基建投資額之和來進行。總費用最低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三、房地產規模經濟實現途徑

1.房地產企業購并是資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價收購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使購并企業獲得的資產大大超過購并成本和購并價格,或超過新建企業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實施購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機。獲取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動機。企業購并可能以直接實現規模經濟,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逐步增擴股,增大股本結構,實現擴張,并以實現滾動開發的提高資金的利用率;(2)橫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橫向購并是同一產業中生產同類或存在替代關系的企業之間購并,具有直接的規模經濟效果;(3)縱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企業縱向購并的規模經濟實現也必須首先具備上述企業規模經濟的支撐條件,否則,會陷入規模不經濟的誤區;(4)混合購并中的規模經濟要獲得混合購并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果,構成企業規模經濟的各種支撐條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產規模經濟也可以在政府統一運作下完成。各級地方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規模開發。然后通過土地招投標市場,按照規劃片區由各開發企業在競標所得的地塊上進行組團式或居住小區式開發。較為成功的實例就是南京市開發建設的“月牙湖小區”。它由建委、國土、規劃局等部門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區的規劃要求,統一進行布局,綜合配套,由十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式、居住小區規模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企業戰略同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網絡式的聯合體稱為戰略聯盟。戰略聯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羅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內格爾提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聯盟在西方和日本企業界得到迅速發展。戰略聯盟是一種關系松散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不具有傳統企業那樣明確的層級和邊界,對于聯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機動靈活。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踐中,這優勢互補的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很強,因此戰略聯盟中的各方可以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進入對方的地區市場。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軍外地市場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同時,戰略同盟可以克服較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雙方招投標大型土地項目資金不足的劣勢,在大型國有土地招投標中避免殘酷競爭,哄抬地價,提高土地投資成本,達到規模經濟,戰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產規模經濟的支撐要素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的主要支撐條件是:

1.擁有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直接開發和經營的對象,同時也是各類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礎載體。房地產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卻可以作為未被開發的原始形態而獨立存在,可以說土地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萬源之本,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房地產企業僅能依據開發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的不同,購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權(依用地性質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周期長達40~70年,因此,要實現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經濟,必須在其可預見的預見期里,充分貯備土地資源。如果沒有土地只能是空談規模經濟。

2.資金支撐。資金是房地產血液,房地產規模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通過資金參與控制更多的具有規模經濟的開發項目,即房地產規模經濟離不開龐大的資本投入。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積聚能力,以及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能力,就其成為能否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

3.企業家能力的支撐。當房地產企業開發建設規模以算術級數或幾何級數增長時,特別是當房地產企業通過橫向、縱向及混合購并若干企業,實現房地產企業規模急劇擴張時期,其管理的復雜程度、組織協調工作量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企業的外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主要支撐條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由政府政策高度壟斷性行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場規模支撐。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由于規模經濟是房地產開發的明顯趨勢。但由于其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即受開發建設地區人口因素影響。因此,并非開發建設規模越大越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出現規模效益遞減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提出如下規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規模:50萬人~100萬人)一般不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300萬人)一般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于500萬人)一般宜進行特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開發規格以居住區為宜(建筑面積為50萬m2~150萬m2),資金籌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標準。

上述僅是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就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本著經營城市考慮,其開發規模應適當地提高一個檔次,以利于城市綜合布局。

3.市場范圍支撐。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權得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而市場范圍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無限擴大,也會陷入規模不經濟。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4.產業及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產業與產品的概念。在房地產產業經濟運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則不十分明顯,甚至不存在規模經濟性。

參考文獻:

1.喬梁.規模經濟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第2篇

[關鍵詞]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理論 企業并購

一、引言

當前,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規模經濟的重要性逐漸顯示出來,追求規模經濟的行為日益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中去。特別是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實現規模經濟更是成為主要研究熱點,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多是通過企業并購,通過并購,使企業在優化產業組合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在生產規模擴大的過程中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

二、規模經濟理論綜述

規模經濟理論最早起源于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亞當·斯密認為,分工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時認為分工又受制于生產規模與市場需求量的大小。自亞當·斯密之后,馬克思以及斯密理論的繼承者阿林楊格也都從分工角度對市場與經濟規模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規模經濟”概念,他利用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理論來說明規模效應,。認為報酬遞增是由于企業擴大其不動產而獲得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生產經濟。馬歇爾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節約生產成本的角度論述大規模生產的好處。還有些經濟學家,比如科斯、張五常、黃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萊因等從交易費用的節約和內部化優勢方面探討組織管理的規模經濟。巴克萊、卡森和拉格費等則沿用科斯等人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內部化引起企業規模經濟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進一步發展了規模經濟理論,他創立的機會成本說為企業并購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見,關于規模經濟的理論已經日趨成熟,現在重點已經從理論方面轉向了應用方面,當前在規模經濟理論的應用方面的一個重點就是企業并購,美國的企業并購從19世紀下半葉產生至今已經經歷了五次并購浪潮,企業并購已成為企業規模擴張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并購理論,詳細分析了企業規模擴張的一條重要途徑——企業并購。并通過一個具體實例——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狀況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三、企業并購與規模經濟的關系

對于企業并購與規模經濟的關系主要有兩種理論:

1.規模經濟理論

研究證明了企業規模(或產業集中度)與企業的利潤率成正相關關系。在資本較為密集的工業里,集中度較高的大企業可以比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產業中,大企業的生產成本比中小企業低,企業規模擴大帶來了單位成本的下降,超過了集中度提高價格上漲的效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數。這種成本優勢就能增加工業產出的份額和減少單位成本,同時,聯合生產經濟即范圍經濟帶來的成本減少也是顯著的,這方面的成本利益來自于企業在更大范圍內共享研究費用、管理費用、營銷費用,從而降低了每一單一產品的單位成本,增大單位投入的收益。而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將在并購之前沒有運營在規模經濟水平上的企業整合,使其獲得規模經濟,這將大大提高企業的效益。

2.經營協同效應理論

經營協同效應的理論基礎最早見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通過兼并來組織企業會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經營協同效應可以通過橫向、縱向或混合并購來獲得。對橫向并購而言,經營協同效應的來源代表了規模經濟的一種形式,通過對同類資源的合并,使并購雙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補充,并購后對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這會帶來在短期內通過企業內部投資所難以得到的收益。對縱向并購而言,將同一行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合并在一起,可以獲得行業上的規模經濟性。企業并購后如果能將并購雙方的優勢和特長協調與結合起來,并同時消除各自的劣勢和不足,這將可以使得企業獲得規模經濟。

四、企業并購理論在實現規模經濟的應用

以中國的汽車產業來看, 自1953年我國從前蘇聯引進汽車制造技術和成套裝備 ,建立以年產3萬輛卡車的長春第一汽車廠以來,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的汽車工業體系。但是,我國的汽車產業卻存在致命的弱點,即企業數目太多,廠家過于分散,生產廠家遍及除西藏和寧夏之外的省區,目前,我國的汽車制造企業廠家數量已超過了日本、美國、歐洲等汽車大國的所有汽車廠家之和,可謂汽車企業數上的“超級大國”,然而我國1998年汽車產量僅為156萬輛,只相當于通用汽車公司當年產量的1/6,豐田汽車公司當年產量的1/3.我國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間累計生產汽車1580萬輛,而美國1978年一年的汽車產量就是1290輛,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車產量就是1118萬輛。目前,國外一般單個汽車企業的最小生產規模是年產40萬輛到60萬輛,而我國汽車年產量超過10萬輛的企業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眾和天津夏利四家。與我國125個汽車廠一年生產 156萬輛汽車相對應,美國3個汽車廠生產 987萬輛;日本7個汽車廠生產1011萬輛,德國 3個汽車廠生產427萬輛;意大利1個汽車廠生產150萬輛。由此可知,中國的汽車產業遠遠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因此,如果通過資本之間的并購重組,汽車企業可以實現迅速的規模擴張,規模的擴張有利于企業有效降低成本,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為自身的生存發展贏得寶貴的利潤空間,而有了利潤保證,才能使資本有效循環周轉起來,才能進一步支持在研發、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額投資,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85.

[2]趙全民.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規模經濟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147).

[3]張海如.規模經濟:理論辨析和現實思考[J].經濟問題,2001,(1).

[4]王美桃、王海龍、呂瑞亨.規模經濟文獻綜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養殖業為例[J].北方經濟,2006,(12).

[5]湯惠.規模經濟理論對企業購并活動的啟示.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6] 徐鑫波,宋華. 企業并購動因理論綜述[J]. 現代商貿工業,2007,(7).

[7] 周世中吳國萍.企業并購與并購法[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第3篇

關鍵詞:企業規模;交易費用;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28-03

產業組織的發展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于新的市場機會出現和分工的發展導致一個產業內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二是行業內現有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生產要素的進一步集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對于產業組織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現有的文獻中存在著兩條相對明確的研究路向:(1)新古典的規模經濟和遞增報酬范式,自馬歇爾(Marshall,1890)以來,新古典范式主要討論在既定的分工結構下如何通過價格機制實現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解釋經濟增長的來源和機制時,新古典經濟學強調規模經濟和遞增報酬的作用,企業會隨著規模的擴張而形成規模經濟效應,這種規模經濟效應則是經濟發展的動力(Marshall,1890;Samuelson and Nordhaws,1992;Krugman and Obstfeld,1997)。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狄克西特(Dixit,A)、諾曼(Norman,V)、蘭開斯特(Lancastes,K)、艾瑟爾(Ethier,W)及克魯格曼(Krugman)等發展起來的新貿易理論,尤其重視規模經濟的思想,基于規模報酬遞增效應,他們建立了內生的經濟增長模型。與馬歇爾外部規模經濟的思路不同,他們更加強調企業內部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企業規模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并最終導致長期經濟增長。(2)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傳統,他們遵循古典經濟學的傳統,主要從分工演進的角度來解釋經濟增長,并結合了交易費用概念,形成了“分工―交易費用”的分析框架。亞當?斯密最早指出促進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分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要解釋經濟增長問題,首先必須說明決定分工水平的因素。斯密由此發展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取決于市場范圍。阿林?楊(Yang,A,1928)進一步發揮了斯密的分工學說,認為市場容量又是由分工水平決定的,因而分工水平最終決定了分工的動態演進,因此,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就歸結為對經濟系統中分工演進的研究。繼承這一古典經濟學的傳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鮑姆加勒(Baumgarden.J)、基姆(Kim.S)、洛凱(Locay.L)、楊小凱、博蘭德(Borland.J)以及貝克爾和墨菲等人,相繼提出了一條基于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經濟的內生增長思路,形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用專業化表征生產條件,解釋長期經濟增長的思想。在這一思想背景下,廖伯偉發現1970年以后廠商平均規模逐步下降,而同期這些國家的總產出和人均收入都在不斷增長,企業規模變化和產出增長不一致。張永生(2003)用企業雇傭的勞動力數量來衡量企業規模,在分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關時間序列數據的基礎上,揭示了這種意義上的企業規模和經濟增長的負相關關系,提出了經濟增長的“廠商規模無關論”,指出在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中廠商平均規模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廠商規模無關論”將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分析結合起來,并且為了便于進行這種分析,用企業雇傭的勞動力人數來表示企業規模。在此條件下,企業規模的變化取決于分工在企業內還是在企業間發生,而這又取決于勞動和中間產品各自交易效率的高低。如果勞動的交易效率較高則分工在企業內發生,企業就會多雇傭勞動生產中間產品,企業規模會隨之擴大;反之,則分工在企業間進行,企業就會選擇外購中間產品,減少雇傭勞動,企業規模減小,企業數量增加。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市場交易效率越來越高,交易費用越來越低,企業規模越來越小,主流經濟理論中的規模經濟效應在現代經濟增長中不起作用。一些新的商業實踐如外包(Contracting out)、特許經營(Franchising)、外購中間產品和服務(Outsourcing)及貼牌生產(OEM)等為這種觀點提供了部分事實上的支持。

1.企業的橫向規模。主流經濟學所使用的企業規模概念實際上是指企業的橫向規模,企業被看成一個投入產出裝置,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從事生產,企業規模就是企業的均衡產量,它由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來決定。

古典經濟學通過規模經濟(生產)來解釋企業擴張的機理。有關企業存在與擴張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斯密(Smith)和馬克思(Marx)。他們主要是從分工深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規模效應的角度來解釋企業的存在和擴張的。斯密以制針廠的例子說明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報酬遞增現象,技術進步引起勞動分工的深化,由于分工所形成的一些工序、工種是密不可分的,必須在同一組織中進行,因此企業規模隨著分工的深化而擴大。他還指出“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因而分工深化的邊界就是企業規模的邊界。馬克思也認為協作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協作的經濟效果大于單個生產者的經濟效果之和,協作的不可分性決定了協作的規模,這就是企業的最小規模。

在利潤最大化的假設下,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的橫向邊界主要是由生產中的技術因素決定的。當企業依據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去組織生產時,它所選擇的生產規模是最佳的,規模報酬遞增空間的消失與否成為判斷企業最佳規模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家們已經認識到, 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 確定企業邊界時所需考慮的因素是不同的。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同一行業內部存在著眾多的生產同質產品的廠商,每家廠商是既定的市場價格接受者(price taker)。從長期來看,由于資源在各行業間可以自由轉移,因而每家廠商最終只能獲取正常利潤,在產品價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處進行生產,對單個廠商而言,企業的最佳規模是由其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來確定的。完全競爭模型的中企業規模定義并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根據完全競爭理論,當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為傳統的U型時, 企業尚可在市場競爭中選擇最佳規模;而當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線為水平線或向右下方傾斜時(即始終存在著規模報酬不變或遞增現象),企業就無法確定其最優規模了,因為這時它無限地擴大生產,始終會使平均成本等于或低于產品的價格,是有利可圖的。針對上述問題,經濟學家們開始放棄了完全競爭的假設,在其他市場結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斯拉法(1920)指出,企業之所以停止進一步的擴張,不是因為這將使產品的平均成本上升而超過既定的產品價格,而是因為這將使產品的市場價格下降而低于企業的生產成本,現實中的企業并非完全競爭意義上的價格接受者,在非均衡狀態下, 企業產品面臨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使市場是競爭性的,但由于差別產品的存在,企業產品面臨的需求曲線也將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市場競爭仍會使廠商按照價格等于平均成本的原則組織生產,但需求曲線與平均成本曲線的切點,不在平均成本線的最低點上,而是在其左側的某一點上。可見在壟斷競爭模型中,企業在確定邊界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產品成本,同時還要研究市場需求因素。在成本既定的情況下,市場需求的增加,可以導致企業規模擴大,當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為水平線或向右下方傾斜時,市場需求的大小制約著企業的橫向規模。

2.企業的縱向規模。企業的縱向規模揭示了企業內部所包含的生產環節的多寡,它由企業所涉及的交易費用決定。自科斯(1937)以來的新制度經濟學將企業看成是有別于市場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一種經濟交易的治理機制,企業的存在體現了對市場交易費用的節約。科斯以前的經濟學把企業的存在本身作為一個前提,而科斯的貢獻在于對這個前提進行了重新論證。他認為,企業的產生是為了節約市場運行的交易成本,企業組織可以內化市場運行的成本,但同時企業代替市場也是有成本的,即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只有當企業節約的市場交易成本大于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時,企業才有利可圖,規模才會擴大,企業會包含更多的生產環節。企業的最大規模為“企業將傾向于擴張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者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科斯,1994)。”張五常認為,由于市場交易的對象是商品,“企業交易”的對象是要素,因此,企業代替市場是要素市場代替產品市場。由于要素市場的合同和產品市場的合同都是私有產權借以讓渡的工具,兩者沒有本質區別。當勞動要素的交易費用低于產品市場的交易費用時,企業規模就會擴大,企業就會增加雇傭勞動的數量,直到二者的邊際交易費用相等時為止。

在使用不同企業規模概念的基礎上,他們分別強調了企業的規模經濟性和分工經濟性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事實上,無論是經驗證據和理論分析都說明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規模經濟性導致了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性,分工所引起的勞動熟練程度的提高,間歇時間的減少和物質資料的節約都可概括為規模經濟性(盛洪,1994)。不同經濟學家分別將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古典經濟學家將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性作為自己分析的起點,而作為回應,新古典之集大成者薩繆爾森認為,規模經濟性很大程度上來自合理的專業化和分工。新制度經濟學通過引進交易費用概念揭示了企業和市場是現實中資源配置的兩種替代機制,企業的出現是為了節約市場的交易費用。在現實中,專業化的生產者個體之所以不通過市場買賣他們生產的專業化產品―中間產品和服務,而選擇聚集在一個企業內,是因為市場的交易成本超過了在企業內組織生產的成本,企業一旦形成便具有超過單個生產者的規模,因而在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看來,由于交易費用的節約而出現了一定規模的企業。因此,在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一定的情況下,規模經濟就是對交易費用的節約;而當我們考慮了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規模經濟實質上就是分工和專業化經濟,是對生產費用的節約。企業的全部成本表現為生產費用和交易費用的總和,因而規模經濟(分工專業化經濟)實際上表現為企業總成本的降低。

我們在現實中可以看到企業規模的擴大及企業數量的增加和區域經濟增長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我們就用中國工業發展的經驗數據進行分析,來探討企業組織的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具體來說,我們用工業企業數量的變化來表明行業的分工水平,用企業規模的變化來表示行業的規模經濟狀況,并在此基礎上來具體分析企業數量、企業規模變動與工業產出增長的關系。

由于1978年以前中國實行的是嚴格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沒有保障私人產權確定和實施的法律制度,更沒有自由的價格機制,因此在這種經濟制度條件下,企業的投資權完全由政府實施控制,企業規模和數量的變化不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工業產出的變化同樣也不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他們都依賴于國家計劃的實施,這一時期的數據不適合我們的分析。為此,我們選擇了中國進行市場化改革后的數據進行分析,時間跨度從1978―1997年。

為了計算1978―1997年間工業企業數量增加和平均規模擴張對中國工業GDP的貢獻率,我們設定了一個簡單的回歸方程:

LogGdp=C+B■LogSi+B■LogNi+ε

其中,Gdp表示工業GDP的增長,Si表示企業平均規模的增長,Ni表示企業數量的增長,ε表示殘差項,下面是對數據進行回歸的結果:

logGdp=-14.082+2.818logNi+1.218logSi+ε

(-16.96) (13.15)(8.47)

R2=0.97 F=305.706

我們可以看到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表明了中國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擴張與GDP顯著正相關,二者的變化共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根據回歸結果,我們分別計算了1978―1997年間工業企業數量增加和平均規模擴張對工業產出的貢獻率。在1978―1997年間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對工業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為53%,工業企業平均規模擴張的貢獻率為46.49%。

企業縱向規模理論上的邏輯起點源自于亞當?斯密的古典分工學說,并結合了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決定企業縱向規模的最終因素是勞動和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各種變量的交易效率的不同組合會導致不同的分工水平和經濟績效,分工水平內生地決定了企業制度。楊小凱、黃有光(Yang and Ng,1993)的間接定價理論將張五常(1983)的“企業用勞動市場代替中間產品市場”的企業理論形式化了,賦予企業理論以經濟增長的意義。當勞動的交易費用小于中間產品的交易費用時,企業就從分工中內生出來;在給定的企業制度出現后,如果中間產品的交易費用下降得比勞動的交易費用快,則企業會在市場上外購中間產品,減少雇傭勞動進行生產的數量,企業規模會隨之變小,分工主要在企業間發生,單個企業越來越專業化。反之,企業規模會擴大,分工主要在企業內部發生,企業更多地是自制所需的中間產品而不是通過市場向外部購買。

“分工―交易成本”分析框架對于企業的一體化現象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卻不能解釋企業橫向規模的確定問題。現實中的企業的確具有交易和管理職能,企業進行市場交易和內部交易(即管理)都是要花費成本的。企業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與市場相比較, 企業具有交易成本的比較優勢,交易成本的大小決定了企業的均衡。但企業在本質上是一個生產單位,而不僅僅是一個交易單位,僅用交易成本去解釋企業的邊界是不夠的。實際上,企業作為一系列契約的集合,是加入契約的各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集合,是各生產要素交易契約的履行過程, 這一過程融交易功能與生產功能于一體(謝德仁,2001)。交易費用分析僅僅抓住了企業組織的“交易性”一面,而忽視了企業的“生產性”。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認為,市場的交易和企業內交易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企業組織與市場的最大差別在于其生產功能,企業組織通過聯合生產(隊生產)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剩余,生產的聯合效果和團隊監督與激勵的同時存在導致了資本主義古典企業的形成。因此,無論在企業進行生產活動內部化之前或之后,企業的最優規模都是建立在包括生產成本計算在內的利潤最大化基礎之上的。新古典范式與經濟現實的脫節為交易成本理論的產生預留了空間,但“分工―交易成本”框架并不能完全取代新古典經濟學關于企業均衡的分析,生產成本仍然是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的決定因素。企業內部各個生產要素的結合導致生產成本內生于專業化分工的收益,而為了結合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和銷售,企業在不完備的信息世界中必須付出搜尋、談判、簽約和契約實施等交易成本,這種交易成本又內生于生產要素的結合(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是內在統一的,二者統一于企業的產出,二者的結合才最終決定了企業規模的縱向和橫向均衡。在這種企業均衡的意義上,企業規模的變動包含了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變化的因素,分工經濟性和規模經濟性才能真正統一起來。正是二者的統一使我們在現實中看到,企業數量的增加和企業規模的擴張共同推動了長期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North,D.,“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2]Dixit.A and Stiglitz.J.E.(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7,No.3,pp.297-308.

[3]Xiaokai Yang and Borland.J.(1991),“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99,

No.3,pp.460-482.

[4]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5]張永生.廠商規模無關論――理論和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R.科斯,A.阿爾欽,D.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M].高鴻業,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第4篇

【關鍵詞】企業并購;動因;理論

一、企業并購的概述

并購的內涵非常廣泛,至今國內外學者對此仍未形成一個統一、權威的概念,不過總體看來,各種解釋在本質上基本一致,區別在于闡釋的角度和側面不同。并購(M&A)是兼并(Merger)與收購的簡稱,兼并是指兩個或多個企業按某種條件組成一個新的企業的產權交易行為,而收購(Acquisition)是指一個企業以某種條件取得另一個企業的全部或大部分產權,從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為。這里,“以某種條件”常表現為現金、證券(股票、債券)或二者的結合。

按照并購雙方的行業性質,并購可以劃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借殼上市大多數都屬于混合并購)。企業并購涉及的理論主要有協同效應理論(經營、財務和管理),委托理論,稅負利益理論,戰略發展理論(多元化),市場勢力理論和資源稀缺理論等。

二、企業并購的動因與理論闡釋

企業并購的根本動機在于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或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企業并購的另一重要動力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尋求發展壯大的企業可通過內部擴張和對外并購兩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內部擴張需經歷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而對外并購可以比較迅速完成預期目標。追求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經濟是企業并購的基本動因。支持企業并購的人常以并購會帶來協同效應(Synergy)而作為贊同并購的理由。并購產生的協同效應主要包括經營協同效應(Operating Synergy)和財務協同效應(Financial Synergy)。企業并購已成為企業發展戰略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行業的企業的具體并購動因也各不相同。

(一)規模經濟的動因與理論闡釋(橫向并購)

在經營領域,通過并購可以實現雙方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優勢,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在財務領域,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稅收利益和債務能力;在人事領域,可吸收關鍵管理技能和優秀人才等。

規模經濟指隨著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企業收益不斷增加。具體指企業規模增大時,單位投資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也可以是,企業規模達到某一水平后,單位成本的下降。規模經濟又劃分為工廠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新古典經濟理論主要從技術和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企業并購的動因。在工廠規模經濟層面,企業可通過兼并對工廠的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或有效解決由專業化引起的各生產流程的分離,充分利用生產能力。在企業規模經濟層面,企業通過兼并壯大規模,采用新技術、更好控制生產成本、改進與政府的關系,從而提高企業生存發展的能力。

規模經濟并不是規模越大越經濟,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新古典經濟理論對規模經濟的論述適用于企業橫向并購的解釋,企業為了獲得規模經濟就有動力擴大企業的規模,而擴大企業規模較快的方法是企業并購。

(二)交易費用動因與理論闡釋(縱向并購)

交易成本理論起始于科斯,而后在威廉姆森等人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企業并購在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體說,并購是企業內的組織協調對市場協調的替代,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該理論借助于“資產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概念,對縱向并購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當交易所涉及的資產專用性越高,不確定性越強,交易頻率越大,市場交易的潛在成本就越高,縱向并購的可能性就越大;當市場交易成本大于企業內部的協調成本時,縱向并購就可能發生。科斯認為,企業是市場機制的替代物,企業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

根據科斯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可認為縱向并購的動機在于降低交易費用,邊界條件是降低的交易費用與增加的行政組織費用相等。此后,其他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拓展。不過,交易成本理論不能合理地解釋橫向并購和混合并購的動機。

(三)多元化動因與理論闡釋(混合并購)

多元化經營戰略是指企業采取在多個相關和不相關的領域中謀求擴大規模從而占取市場創造效益的長期經營方針。多元化又分為相關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對相關多元化的解釋較多地用到范圍經濟的概念,非相關多元化一般出于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的考慮。

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的原因主要有:充分利用企業的現有資源和剩余生產能力,增加相關產品種類而形成的“廣度經濟”,降低風險實現多元投資組合的綜合效益,尋求企業成長的新空間。該理論的解釋多適用于混合并購。

(四)其他動因與理論闡釋

除上述并購理論之外,西方學者試圖從其它角度來揭示隱藏在大量并購活動之后的真正動因。

1、價值低估理論

該理論認為并購的發生主要在于目標企業的價值被低估。通常采用兩種比率來衡量公司價值是否被低估,一種是托賓比率(即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之比),另一種是價值比率(即市場價值與資產的賬面價值之比)。當目標企業的價值被低估時,就會出現有競爭實力的企業采取并購手段,取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

2、市場勢力理論

該理論認為并購活動的主要動因在于通過并購可以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障礙,通過利用目標企業的資產、銷售渠道和人力資源等優勢,實現企業低成本、低風險的擴張,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增強對企業經營環境的控制,提高市場占有率,保持長期的獲利機會。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增大企業規模將會增大企業勢力。

3、資產組合理論

該理論借助資產組合假設,認為市場環境是不確定的,為了降低和分散風險,企業通常采用混合并購的方式,實現多元化經營。

三、小結

企業并購的最根本動因在于股東價值最大化。在內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企業并購是一個多因素的綜合平衡過程,既有有利因素影響,也有不利因素影響。因此,在做出實際并購決策時,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論證,明確并購動因,對并購績效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 自然壟斷;壟斷結構;壟斷行為;電力行業

一、自然壟斷理論與政府管制

(一)自然壟斷產業的界定

自然壟斷理論是經濟學中較為經典的理論之一。自然壟斷已經經歷了自然條件決定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成本劣加性三個發展階段。最早談到自然壟斷問題的是穆勒(J.S.Mill),他提出“地租是自然壟斷的結果”。早期的自然壟斷是由自然資源條件所決定。一般意義上的自然壟斷則是與規模經濟緊密相連,即由一家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比幾家較小規模企業同時生產更有效率。這種對自然壟斷的認識和看法是建立在單一產品的基礎上,與早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在現實世界中,單一產品生產是非常少見。多產品自然壟斷更符合現實,在多產品生產中,產品間的相互依賴就非常重要,也就是所謂的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即聯合生產比單獨生產節約成本。于立,肖興志,姜春海(2004)提出了“三位一體”理論,它突破傳統經濟理論僅僅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角度解釋自然壟斷的局限和不足。從網絡經濟、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三個概念角度分析自然壟斷,形成更加完整的自然壟斷理論,以適應網絡經濟性較強的現代自然壟斷產業分析的需要。對自然壟斷的理解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文中主要是對自然壟斷的經濟特征來認識這種新的變化。

(二)政府管制的形成

自然壟斷理論從一開始就與政府管制制聯系在一起,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引用了穆勒的話,“市政當局應該運營自然壟斷部門如天然氣和自來水公司,或者他們的利潤率應該由國家來規定。”而且自然壟斷本身內含或內生壟斷,談自然壟斷自然不能回避政府規制問題。傳統的規制理論認為自然壟斷的特性決定了在自然壟斷行業內競爭是缺乏,自然壟斷企業的運行是低效,需要政府采用市場進入管制,避免其他企業盲目進入,同時采用價格管制措施,以迫使壟斷企業能在平均成本的最低點生產,使消費者能以最低的價格購買產品,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發展,政府管制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由于外部性、稅收、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的作用,導致政府管制往往失靈,管制成本不斷上升。喬治?施蒂格勒在《監管能監管什么》一文中通過對英國電力產業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受管制企業并不比無管制企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價格。

(三)電力產業的基本特征

自然壟斷行業的生產時由一系列緊密相關的環節構成,一般情況下,并非所有的業務都具有自然壟斷性,電力行業更是如此。一般認為,電力行業中的發電、售電環節由于技術的進步,競爭性逐步增強;輸、配電環節由于其

網絡經濟特性,具有較強的自然壟斷性。

二、自然壟斷產業績效的理論分析

在自然壟斷中,一家生產比多家生產成本更低,一家生產本身是競爭的缺乏,于是其本身就是壟斷。壟斷有壟斷結構與壟斷行為之分:壟斷結構是指某一目標市場上少數幾家甚至一家廠商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狀態;壟斷行為則是指同一目標市場上的廠商為獲取壟斷利潤而對市場供給和價格的控制和支配活動。自然壟斷作為壟斷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壟斷結構并不會必然導致企業的壟斷行為和低效,相反,自然壟斷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就結構而言,壟斷是科技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必然產物,在這一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分析壟斷結構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

1.自然壟斷結構對生產效率的影響。自然壟斷結構對生產效率提高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規模經濟機制實現,規模經濟是自然壟斷主要的經濟特征之一。規模經濟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生產效率:一是在一定規模內,生產規模的擴大,可以采用更大型的高效設備,節約投資,降低消耗,減低成本費用。二是大規模生產經營有利于實現標準化、產業化和簡單化;三是生產規模擴大,生產批量增加,有助于采用先進工藝。一個產業,越是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越大,規模經濟效應就越顯著。電力產業的投資規模巨大,規模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要求,規模經濟中的規模是有一定范圍的。

2.自然壟斷結構與市場交易費用的節約。壟斷對市場交易費用的節約主要是通過范圍經濟機制來實現的。范圍經濟也是自然壟斷的重要的經濟特征,對于企業來講,利用范圍經濟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多角化經營。壟斷大企業規模龐大,結構層次多而繁雜,加之信息不對稱,往往會導致企業管理體系效率低下。

3.自然壟斷結構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從產業動態發展的過程來看,壟斷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根據經濟學家莫爾頓?卡曼 (M.Kamein)和南賽?斯瓦茨(N.Schwartz)的研究揭示,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和壟斷力量共同決定著技術創新。壟斷力量影響著技術創新的持久性,即企業的壟斷程度越高,它所進行的創新越能耐久,越不容易在短期內被仿制。如果沒有獲得壟斷利潤的前景,很多創新活動就很難出現,很少有人想成為冒很大風險花費很大代價的創新者。

壟斷勢力一經形成,缺乏競爭的壓力也會使自然壟斷企業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守成傾向。特別是我國的自然壟斷產業,如電力行業長期處于政府的直接庇護之下,行政壟斷嚴重,對外界的競爭壓力反應不敏感,導致其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高額的壟斷利潤。從更長的時間跨度、更廣的空間范圍和更高的程度上,壟斷結構可能使競爭更為激烈。從以上三點來看自然壟斷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利于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壟斷行為是企業濫用市場勢力以謀求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的一系列活動。壟斷結構與壟斷行為并沒有必然聯系,壟斷結構下的企業行為既可以是競爭行為,也可以是壟斷行為。因而自然壟斷下的壟斷行為往往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1)X-非效率。X-非效率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萊本斯坦(Leibenstein)提出,該理論表明:某一產業內企業數量越少,市場壟斷力量就越大。壟斷企業在不存在市場競爭機制約束的狀況下,就會放松內部管理和技術創新,導致了生產和經營低效率。

(2)福利損失。壟斷的福利損失也稱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是指實際收入的損失,或由于壟斷、關稅、配額或其他破壞所引起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損失。

當然,自然壟斷結構與壟斷行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壟斷行為既可以產生于企業數量較少企業規模大的壟斷結構,也可以產生于企業數量多企業規模小的競爭結構。要提高自然壟斷產業的效率,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從其結構使其更有利于競爭;另一方面就是要重點規制壟斷企業的壟斷行為。

三、對我國電力規制改革的建議

對于電力行業的改革,從其壟斷結構方面來說,隨著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的變化,需要重新衡量電力行業生產環節的自然壟斷性,區分各自然壟斷環節與非自然壟斷環節,對非自然壟斷環節適當引入競爭,放松規制,使其發揮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首先應該完善產業規制法律體系,監督規制者公正執法,規范自然壟斷廠商運營,必須針對自然壟斷各產業的經濟技術特征,對政府規制機構設置、責權劃分,有關價格、服務質量等政策內容作出規定。其次是組建中性的規制結構,使電力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運營主體。

參考文獻

[1]于立,肖興志,姜春海.自然壟斷的“三位一體”理論[J].當代財經.2004(8)

第6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開放主要包括引進外資、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其結果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逐漸融為一體。因此,對外開放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市場國際化過程。而市場國際化對決定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進入壁壘和市場集中這三個主要因素的影響,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國際化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規模經濟要求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并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假如企業只在國內市場上追求規模經濟,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

1.國內資源可供量的限制。因為一國的資源往往存在相當程度的稀缺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有可能因獲取資源的代價太高反而使產品的邊際成本上升,甚至有可能根本無法獲得所需的大量資源。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就能以較低的價格得到所需的資源,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例如,目前上海“寶鋼”所需的鐵礦石9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等國,其規模經濟的實現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大。

2.國內市場需求量的限制。在特定時期內,一國對任何產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企業若一味追求擴大生產規模,往往會造成產品嚴重供過于求,迫使企業又不得不縮小其生產規模。而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上,產品的需求量就會大幅度增加,從而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突破了產品需求的制約。

3.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生產能力的擴大通常是以技術進步為推動力的,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總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術。而一國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在那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產業中,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就會受到生產技術的限制。這對技術總體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突出。企業通過國際市場引進高效率的新技術,提高生產能力,就能較充分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總之,市場國際化突破了國內市場的種種限制,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國際市場的進入壁壘具有多層次的特點。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許多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并大有繼續發展之勢,這意味著世界經濟將進入區域一體化、集團化新階段。歐洲經濟共同體于1993年1月就宣布建立在12個成員國之間的商品、資本、勞務和人員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并設想在21世紀中期,把歐洲經濟區擴展到東歐和南歐的周邊國家,把歐洲建成“全歐洲經濟聯盟”;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簽署了《美加墨自由貿易協議》,標志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1989年11月,亞太地區12個國家的部長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舉行首次會議,組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2年1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達成了“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形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于“東盟”成員國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因此,兩者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此外,還有不少新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尚處于醞釀或籌建之中。各種區域性經濟組織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成員國之間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間的進入壁壘,加強經濟合作,而對非成員國則形成新的區域壁壘,如歐洲共同體(歐盟)達成建立西歐統一市場協議后,先后制定了限制紡織品進口、保護西歐電子產品市場、提高進口產品關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從70年代末開始,在80年代普遍化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在90年代將繼續發展,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為擺脫經濟“滯脹”、高失業率和貿易逆差急劇上升的局面,紛紛制定各種國際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對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設置很高的進入壁壘,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便形成了“大區域進入壁壘小區域進入壁壘特定國家的進入壁壘”這樣一種多層次、復雜的進入壁壘體系。

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是跨國公司寡頭主導型競爭。由于國際市場為企業充分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可能,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多層次的進入壁壘,這就使僅靠對外貿易很難開拓國際市場。因此,80年代以來,經濟發達國家紛紛以跨國公司為載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設立境外子公司,利用當地資源組織生產,并實行就地銷售,從而使對外直接投資取代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對外貿易,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就市場集中度而言,據美國《幸福》雜志的有關資料,早在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跨國工業公司的銷售額為5萬億美元,相當于整個西方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4左右。1992年在全球2萬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中,跨國公司占主體,僅占1%的大型跨國公司,其對外直接投資額就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0%以上。而世界最大的幾百家跨國公司分布在各主要產業中,特定產業被少數幾家寡頭企業所壟斷,這就意味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是跨國公司寡頭主導型競爭。

二、中國市場結構與市場國際化不適應性分析

市場國際化把我國企業逐漸推向國際市場大舞臺,而從國內市場競爭到國際市場競爭的轉變,要求相應地調整我國的市場結構。但就企業自身而言,有一個相當時期的適應過程;就國家宏觀管理而言,有一個探索、總結、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國市場結構存在著與市場國際化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企業規模偏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這突出地表現在那些規模經濟明顯的重化工、電子等產業中,例如,根據目前的國際標準,汽車工業中單個整車生產企業的最小經濟規模為40萬輛以上,而目前我國整車生產企業有120多家,超過美國、西歐和日本廠家的總和,但年產超過10萬輛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眾3家。據統計,90年代初我國有鋼鐵企業1598家,約占世界鋼鐵企業總數的1/3,而我國的鋼產量只占世界鋼產量的1/10。這些都反映了我國企業分散、規模偏小的現實。不僅如此,我國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又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企業的總體平均規模很小。例如,在1990年我國500家最大的外貿企業中,進出口額在1500萬至1億美元的就有357家,占71.4%。這同經濟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較反差很明顯,這些國家為了保證企業擁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非常重視“企業規模效應”,其跨國公司的規模往往比國內其它企業的規模大得多。可見,我國企業的規模本來就較小,而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又大都是中小型企業,這兩重因素必然導致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因企業規模小,難以實現規模經濟而缺乏國際競爭力。

(二)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度過高,內部摩擦大,交易費用高。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我國的外貿經營權逐漸下放,這對加快我國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推動作用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國內企業之間競爭激烈,造成很大的內部摩擦。這在出口方面表現為,同類產品在向同一國家或地區出口時,多頭對外,為了搶奪生意而對外競相削價;在進口方面,則多家進口企業競相抬價,相互爭奪貨源,其結果是讓外商從中漁利。在引進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也存在類似情況,過度競爭現象十分嚴重。同時,由于我國許多剛開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過去同國際市場基本處于隔絕狀態,不了解國際市場行情,缺乏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些企業單槍匹馬進入國際市場,需要花很大的代價去熟悉市場環境,收集國際市場信息,尋找顧客,簽訂并執行交易合同。而且,由于單個企業的貿易批量小,單位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購銷費用就高,因而一筆交易的交易費用很高。

三、市場國際化條件下優化中國市場結構的基本戰略

基于對市場國際化給市場結構帶來的影響和中國市場結構現狀與市場國際化不適應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場國際化要求我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并降低國內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度,形成協同競爭格局,以實現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競爭;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卻規模偏小,企業間存在過度競爭,內部摩擦大,與有效競爭相差甚遠。因此,在市場國際化條件下,優化我國市場結構的基本戰略思路是: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企業,作為跨國經營的主力,以充分發揮國際市場所提供的規模經濟潛力;適當提高進入壁壘和市場集中度,降低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度,減少內部摩擦與交易費用,以協同競爭力,沖破國際市場上的多重進入壁壘,增強與國際寡頭壟斷企業的競爭能力。為此,需要研究以下兩個具體戰略問題:一是我國如何形成大型企業;二是在特定產業如何確定國際化經營的核心企業,以協調產業內各企業間的關系。

(一)形成我國大型企業的主要戰略及其途徑。借鑒當代經濟發達國家大型企業的成長經驗,我國可采取水平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和混合一體化戰略以形成大型企業。這三種一體化戰略不僅存在各自的經濟性,而且具有層次性。作為大型企業的發展戰略,水平一體是垂直一體化的基礎。通常,企業規模的擴張是從水平一體化開始的,由于企業可利用原有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原來的業務范圍內擴大其規模,故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但企業通過水平一體化達到一定規模后,要進一步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就需要進而實行垂直一體化。如美國,大型企業形成的歷史就是把大規模生產過程和大規模流通過程結合于單一企業中的歷史,到1917年,在資產額為2000萬美元以上的美國企業中,將近90%的企業是經由垂直一體化而形成的。而在經濟波動幅度和頻率日益增加的今天,企業要保持原有的市場地位并持續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就要求企業努力分散經營風險,穩定企業收入流量,這就迫使企業采取混合一體化戰略。同時,當今跨國經營的迅速發展,要求實行跨國產業經營的大型企業作為物質載體,這也刺激企業采取混合一體化戰略,以最終形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國際化大型企業。就實行各種一體化戰略以形成大型企業的基本途徑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種可供選擇:一是通過企業自身積累以增強經濟實力,逐步擴大其生產經營范圍,實行各層次的一體化戰略,以形成大型企業;二是憑借其經濟實力,通過兼并產業內橫向、縱向企業以及不同產業的企業,以形成大型企業;三是突破部門、地區界限,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顯然,前兩種途徑(特別是第一種途徑)形成大型企業需要較長時期,而通過第三種途徑則能在較短時期內形成大型企業。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還受“條條”和“塊塊”限制,造成分散經營、多頭對外的過度競爭局面,而通過組建跨部門、跨地區、經營多個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則有利于消除這種混亂現象。因此,這一途徑體現了我國今后形成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方向。

第7篇

一、市場國際化對市場結構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開放主要包括引進外資、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其結果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逐漸融為一體。因此,對外開放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市場國際化過程。而市場國際化對決定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進入壁壘和市場集中這三個主要因素的影響,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國際化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規模經濟要求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并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假如企業只在國內市場上追求規模經濟,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

1.國內資源可供量的限制。因為一國的資源往往存在相當程度的稀缺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有可能因獲取資源的代價太高反而使產品的邊際成本上升,甚至有可能根本無法獲得所需的大量資源。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就能以較低的價格得到所需的資源,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例如,目前上海“寶鋼”所需的鐵礦石9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等國,其規模經濟的實現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大。

2.國內市場需求量的限制。在特定時期內,一國對任何產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企業若一味追求擴大生產規模,往往會造成產品嚴重供過于求,迫使企業又不得不縮小其生產規模。而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上,產品的需求量就會大幅度增加,從而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突破了產品需求的制約。

3.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生產能力的擴大通常是以技術進步為推動力的,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總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術。而一國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在那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產業中,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就會受到生產技術的限制。這對技術總體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突出。企業通過國際市場引進高效率的新技術,提高生產能力,就能較充分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總之,市場國際化突破了國內市場的種種限制,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國際市場的進入壁壘具有多層次的特點。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許多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并大有繼續發展之勢,這意味著世界經濟將進入區域一體化、集團化新階段。歐洲經濟共同體于1993年1月就宣布建立在12個成員國之間的商品、資本、勞務和人員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并設想在21世紀中期,把歐洲經濟區擴展到東歐和南歐的周邊國家,把歐洲建成“全歐洲經濟聯盟”;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簽署了《美加墨自由貿易協議》,標志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1989年11月,亞太地區12個國家的部長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舉行首次會議,組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2年1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達成了“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形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于“東盟”成員國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因此,兩者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此外,還有不少新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尚處于醞釀或籌建之中。各種區域性經濟組織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成員國之間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間的進入壁壘,加強經濟合作,而對非成員國則形成新的區域壁壘,如歐洲共同體(歐盟)達成建立西歐統一市場協議后,先后制定了限制紡織品進口、保護西歐電子產品市場、提高進口產品關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從70年代末開始,在80年代普遍化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在90年代將繼續發展,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為擺脫經濟“滯脹”、高失業率和貿易逆差急劇上升的局面,紛紛制定各種國際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對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設置很高的進入壁壘,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便形成了“大區域進入壁壘小區域進入壁壘特定國家的進入壁壘”這樣一種多層次、復雜的進入壁壘體系。

(三)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是跨國公司寡頭主導型競爭。由于國際市場為企業充分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可能,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多層次的進入壁壘,這就使僅靠對外貿易很難開拓國際市場。因此,80年代以來,經濟發達國家紛紛以跨國公司為載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設立境外子公司,利用當地資源組織生產,并實行就地銷售,從而使對外直接投資取代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對外貿易,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就市場集中度而言,據美國《幸福》雜志的有關資料,早在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跨國工業公司的銷售額為5萬億美元,相當于整個西方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4左右。1992年在全球2萬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中,跨國公司占主體,僅占1%的大型跨國公司,其對外直接投資額就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0%以上。而世界最大的幾百家跨國公司分布在各主要產業中,特定產業被少數幾家寡頭企業所壟斷,這就意味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是跨國公司寡頭主導型競爭。

二、中國市場結構與市場國際化不適應性分析

市場國際化把我國企業逐漸推向國際市場大舞臺,而從國內市場競爭到國際市場競爭的轉變,要求相應地調整我國的市場結構。但就企業自身而言,有一個相當時期的適應過程;就國家宏觀管理而言,有一個探索、總結、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國市場結構存在著與市場國際化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企業規模偏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這突出地表現在那些規模經濟明顯的重化工、電子等產業中,例如,根據目前的國際標準,汽車工業中單個整車生產企業的最小經濟規模為40萬輛以上,而目前我國整車生產企業有120多家,超過美國、西歐和日本廠家的總和,但年產超過10萬輛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眾3家。據統計,90年代初我國有鋼鐵企業1598家,約占世界鋼鐵企業總數的1/3,而我國的鋼產量只占世界鋼產量的1/10。這些都反映了我國企業分散、規模偏小的現實。不僅如此,我國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又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企業的總體平均規模很小。例如,在1990年我國500家最大的外貿企業中,進出口額在1500萬至1億美元的就有357家,占71.4%。這同經濟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較反差很明顯,這些國家為了保證企業擁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非常重視“企業規模效應”,其跨國公司的規模往往比國內其它企業的規模大得多。可見,我國企業的規模本來就較小,而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又大都是中小型企業,這兩重因素必然導致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因企業規模小,難以實現規模經濟而缺乏國際競爭力。

(二)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度過高,內部摩擦大,交易費用高。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我國的外貿經營權逐漸下放,這對加快我國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推動作用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國內企業之間競爭激烈,造成很大的內部摩擦。這在出口方面表現為,同類產品在向同一國家或地區出口時,多頭對外,為了搶奪生意而對外競相削價;在進口方面,則多家進口企業競相抬價,相互爭奪貨源,其結果是讓外商從中漁利。在引進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也存在類似情況,過度競爭現象十分嚴重。同時,由于我國許多剛開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過去同國際市場基本處于隔絕狀態,不了解國際市場行情,缺乏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些企業單槍匹馬進入國際市場,需要花很大的代價去熟悉市場環境,收集國際市場信息,尋找顧客,簽訂并執行交易合同。而且,由于單個企業的貿易批量小,單位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購銷費用就高,因而一筆交易的交易費用很高。

三、 市場國際化條件下優化中國市場結構的基本戰略

第8篇

【關鍵詞】產業組織結構;規模化;市場競爭

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中,產業主要指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而言,每個部門都專門生產和制造某種獨立的產品,從某種意義上每個部門也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部門,如“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等。但隨著經濟不斷向深處發展,對于產業的研究也越來越細,從而對產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化,更具有針對性,因此,又可以把產業細分為旅游、文化、醫藥、食品、資源、交通、汽車、機電、農林、家電、建筑、環保、房地產、信息產業、冶金、財經、化工、輕工、紡織等。本文就是針對細分產業進行討論的。

從現代產業經濟學來看,產業組織結構是指相同產業(或市場)內企業之間的結構和關系。既包括企業規模和規模結構,即大中小型企業各自的比重和市場競爭關系,又包括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間相互分工和協作的關系。

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是指特定產業內,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通過長期的競爭和優勝劣汰而形成的以少數大企業為主導、眾多小企業為補充的壟斷與競爭、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一種市場結構。

一、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的目標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蔓延,且我國經濟改革還處于不斷的深化之中,在國家層面上一直在提產業結構調整,都是針對當前我國產業組織結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產業集中度低、應對全球化競爭、產業政策不完善等。當前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的目標是:

1、建立比重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

產業組織結構是一國產業體系中的企業組織形態,包括特定產業內部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的規模結構,以及不同產業之間的關系和規定這些關系的因素。各部分比重是否合理是影響產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產業組織結構各部分比重就是整個產業鏈上的各種類型企業數量的多少。由于形成一個產業需要由上游和下游企業組成,且它們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不能由政府按計劃配置資源,而應該由政府制訂相應的產業政策引導大、中、小型企業發展,合理配置資源,進而實現各部分比重合理。

2、建立適度競爭的市場環境

在產業組織結構這個系統中,包括了各種不同企業之間的關系、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效果、有效競爭與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與適度壟斷等,這些都會影響到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在生產要素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要實現合理的資源配置,就要充分利用規模經濟,避免企業之間過度競爭帶來的低效率。因此,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主要是為了避免過度競爭和壟斷帶來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適度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各種規模企業在不同層次上進行經濟活動,相互補充,充分競爭。對于大企業來說,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實力,實現規模經濟同時承擔重大新技術的開發,并積極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再者,大企業能夠承擔較大的風險,有助于維護市場的穩定,防止企業間的過度競爭。產業組織結構中大量的中、小企業是適應市場需求多樣化產生的,它們與大企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即與大企業進行協作并為之提供各種配套服務,這樣可有效地利用資源,降低社會生產成本。另外,中、小企業的存在,也限制了大企業操縱市場價格的能力,進而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抑制壟斷的發展。

3、產業組織結構中企業專業化、規模化

企業專業化生產作為市場分工的產物,是利用規模報酬遞增的有效形式,企業內生的專用性能力制約著企業規模擴張的邊際與路徑,建立在資源稟賦優勢基礎上的專業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一樣能夠實現宏觀戰略目標。企業生產的專業化,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從而確定企業在產業組織結構中處于領導地位,同時產生專業化帶來的效益。

現代企業發展理論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擴大規模,使每一單位產品上平均的固定成本到逐漸降低,不斷產生規模效益。而產業發展也同樣存在規模效益,在產業組織機構合理配置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整個產業的規模,如政府出臺政策引導特定產業內的大中小型企業實現產業集聚,也能帶來規模效益。

二、實現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目標的手段

1、制定科學的產業組織發展政策

產業組織政策是政府為解決產業內企業間的矛盾,為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和開展有效競爭,為尋求產業內最佳資源分配狀態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總和。國家通過制定和實施產業組織政策,積極干預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對于形成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獲得理想的市場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政府所制訂的產業組織發展政策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是反壟斷政策,另一類是抑制過度競爭政策。前者一般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企業規模較大的背景下采用, 而后者一般是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企業規模較小的背景下運用和實施的。對照我國產業組織結構的現狀看,主要是規模不經濟和行政性壟斷與低水平過度競爭并存,所以,相對而言, 我國更適合于采取抑制過度競爭與發展規模經濟的產業組織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在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產業,形成以少數大企業為競爭主體的市場結構。在產晶由大量零部件組成的產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協作,規模適當的市場結構,其基本特征是,市場上存在少數幾個大企業和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具有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大企業圍繞市場進行高層次競爭,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進行低層次競爭,提供最終產品的少數大企業,其市場集中度較高。在規模經濟效益不顯著的產業,鼓勵小企業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并存,企業數目較多的競爭性市場結構,其基本特征是,整個市場被眾多企業所分割,單個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很小,產業集中度和進出人壁壘低。

2、制訂并完善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良好的產業組織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

法律法規是要求它所規定的范圍內所有人和企業都必須要遵守的、具有一定約束力的強制性的行為規范。建立統一、完善、有序的全國性市場體系,為企業平等競爭創造條件,維護競爭秩序。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要有相應的約束市場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作為基礎。通過詳細的科學調研,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制訂出有針對性的產業法律,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消除地區、行業間的行政性壁壘,完善企業并購機制, 為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乃至跨國的并購創造條件,在一段時期內允許并鼓勵適度市場壟斷的并購行為。這是迅速提高我國行業集中度、實現規模經濟、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也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經驗。正如施蒂格勒所言: “縱觀美國的大企業,幾乎沒有一家不是通過某種形式的兼并發展起來的”。(施蒂格勒:《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上海三聯書店1996 年版)

3、引導并支持產業組織結構中關鍵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和產業集聚

企業是產業組織結構中的主體,特別是大企業,更是在產業組織結構的升級和合理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只有做到以大的龍頭企業為中心,小企業圍繞大企業而形成的合理的產業組織機構才能做到各部門比重合理。因此要支持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在市場機制下進行兼并重組,進而實現產業的規模經濟。

再者,通過政策引導,提高產業的集中度,也就是目前所不斷進行研究的產業集聚。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通過產業集聚,不斷地將特定產業的相關企業集中在某一區域內進行生產配置,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李力.試論我國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J].現代財經,1988.06:10-14.

第9篇

關鍵詞:旅游企業 集團化 動因 發展戰略

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的動因

(一)追求規模經濟效益

馬歇爾對規模經濟的定義為“某一企業在一定限度內,由于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現象”。在不同行業都有一個規律,也就是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其規模也相應不斷擴大,而相應的經濟報酬也將經歷規模經濟報酬遞增、規模經濟報酬不變、規模經濟報酬遞減這三個階段,不同的是不同行業這三個階段的時間期限差別較大。我國旅游行業的特征是小、弱、散、差,這表明我國旅游企業明顯規模不足,即處于規模經濟報酬遞增階段。因此,推動我國旅游企業改革,實現集團化,擴大企業規模,能夠增加企業的規模報酬,同時也能增強企業的談判能力、抗風險能力等,從而使優勢企業的技術和人力不斷向劣勢企業轉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增加我國旅游企業競爭力,使其在于國外巨頭競爭時處于優勢地位。

(二)降低交易費用

現有的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通過市場手段把原來的市場交易費用轉化為內部行政管理費用從而獲得成本的降低,這樣容易形成企業縱向一體化。目前,我國旅游行業快速發展,但市場的開發卻很有限,這一現狀給旅游企業帶來了很多的機會。在這種現狀下,各旅游企業之間的交易增多,相對應的交易費用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對于旅行社而言,費用的增加尤其明顯,他們不斷地聯系賓館,聯系旅游客車,聯系各地的旅行社,而旅游行業又是一個季節性很強的行業,在旅游的旺季,如果由于合作方的原因造成旅游合同無法履行,不但會增加旅行社的運營成本,而且會損害旅行社的聲譽,因而,組建旅游集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旅游企業的交易費用。

(三)產生關聯效應

關聯效應是基于范圍經濟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同時生產幾種產品時的支出比分別生產他們的總支出要少”。增進范圍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當生產多個有關聯的產品時,旅游企業可以充分調動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旅游企業在生產不同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可以通過集團化共享某些資源,這樣做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單位成本;旅游企業可以通過集團化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我國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的障礙

我國旅游企業的集團化發展面臨諸多的障礙,總結起來看,主要有產權障礙、資本障礙和管理障礙等三個方面:

(一)產權障礙

由于旅游集團是多個企業共同組成的大型組織,之間必然存在著產權問題,如國有資產和非國有資產區分不清、產權歸屬不明等問題。產生產權不明確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旅游企業面臨轉型與變革,這期間資產產權發生變更,然而各利益主體卻在此過程中有尋租行為,制約著市場化進程,同時相關理論支持又比較落后,存在非常多的問題;二是,目前在旅游行業中,國有資產條塊分割嚴重,相互之間互不隸屬,從而難以形成跨區域、行業和所有制的旅游集團。

(二)資本障礙

目前,我國旅游行業的現狀是旅游企業整合需要資本,但是資本市場發展尚不完善,對于旅游行業的運作方式不了解,造成了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使得這些旅游企業難以獲得所需要的資產擴大規模進行集團化。另外,資本障礙對旅游產業來說的另一層意思是旅游集團的成長需要長期資金來支持,這些旅游集團是以戰略聯盟形式進行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資本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也只有以強大的資本為基礎,才能使旅游集團真正的成長起來成為聯合體。

(三)管理障礙

總的來說,上面所闡述的產權和資本問題都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的,然而當兩者都具備的旅游企業是否能夠真正順利成為強大的集團呢?很顯然,這樣的公司還需要強大的管理團隊作為保障,即從企業的內部建設來把握企業的整體發展。這樣的管理團隊的建設存在很多的問題,可以囊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人力資源障礙,即首先要培養專業的人才,其次,要將人才組織好,發揮人才最大的效用,最后,要建立職業經濟人制度,通過專業的人才保障制度,確保集團的有序發展;技術障礙,即硬的信息技術和軟的管理制度;本土化障礙,即跨國旅游集團的本土化戰略對于中國的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是一個有利的促進,不僅有利于我國自身旅游集團的發展,對于跨國集團來說,也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決定。

我國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的戰略思路

(一)規模化戰略

第10篇

信息化處在快速發展變化中,運營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適應到什么程度,決定著它的前途。

運營商如何適應信息化的變化?

當前,信息化處在快速發展變化中,運營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適應到什么程度,決定著它的前途。

全業務經營帶來的第一個顯著變化,是固話與移動的技術融合,這必將導致二者的業務融合。類似“移動價值鏈”的說法,將馬上過時。因為在技術融合后,哪里還有孤立的移動價值鏈呢?所以運營商要想適應技術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形勢,需要從技術融合導致業務融合的角度出發,設計商業模式。

全業務經營帶來的第二個顯著變化,是產業融合的機會驟然增多。三網融合,將使原本分家的電子、郵電、廣電產業出現融合態勢,其中最大的挑戰還不在技術的產業化,而在文化的產業化。運營商要適應信息產業發展,就要做好跨行、越界的準備。目前運營商還沒有做好進入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準備,信息資源和內容產業資源也是其突出薄弱環節,亟需加強。

全業務經營帶來的第三個顯著變化,是信息技術應用出現新的增長點。隨著“647號文件”的出臺,運營商、軟硬件廠商與地方政府合作開拓中小企業規模化信息化應用將成為熱潮,運營商的支撐平臺作用將日益’顯現。貫徹落實“8號文件”,要求大型企業加強集成應用,特別是要求央企業在近兩年內在三項主要指標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會產生對集成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大量需求。目前的移動、視頻商業模式的重心還在消費,很快就會出現商用。

以前業務單一時期的電信業,主要是靠規模經濟,粗放發展。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興起,電信業的運營特點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例如中國電信就清醒地意識到,電信服務的行業階段依次是范圍經濟、規模經濟、體驗經濟。

就電信業來說,范圍經濟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地域廣大、用戶規模大,業務種類繁多、需求多變而復雜,運營的實時性要求高等方面。舉例來說,中國電信的九七系統中,企業關鍵數據存在于20多個源系統中,分屬不同管理部門。計費有9種形式,營業開通有8種方式,客服系統超過5種。它們彼此排列組合起來,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意味著,“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不能再單純依靠規模經濟這個一級火箭了,必須靠品種越多越經濟、系統越復雜越經濟的范圍經濟這個二級火箭來推動。

第11篇

關鍵詞:物流;物流成本;物流管理會計

abstract: the goal of logistics cost study i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ervice level at certain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cos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ut the present study of it has such major problems as unclear knowledge of the logistics cost components, incomplete calculation of and slack control on the cost, and a lack of authoritative data in the industry. the techn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exis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of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requires a new accounting method that can provide detail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for the decision-makers of enterprises, clarify logistics responsibilities, assess logistics performances and control logistics costs. that method is called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refore, the paper establishes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s dominant methodology and points out some basic approaches to lower logistics cost so as to optimize logistics activities and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1物流及物流成本

物流就是對處于運動和靜止過程中的存貨的管理。物流成本是指產品在實物運動過程中,如包裝、裝卸、儲存、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所支出的人、財、物的總和。通常由運輸成本、存貨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構成。物流成本的分類方式大致有三種:(1)按物流活動可劃分為:情報流通成本、物流環節成本、物流管理成本。(2)按物流范圍可劃分為:供應物流成本、生產物流成本、銷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廢棄物物流成本。(3)按費用支出形式可劃分為:直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包括人工費、燃料動力費、管理費、折舊費、利息支出及其它。委托物流成本包括運輸費、倉儲費、保管費及其它。

2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及現狀

現代物流研究的核心圍繞著物流成本展開,所有物流合理化手段的最終目的都是: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實現預期的物流服務水平,或者以一定的物流成本實現最高的物流服務水平。對于企業而言,要實施現代化的物流管理,關鍵在于全面、正確地把握企業內外發生的所有物流成本。因為物流成本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

縱觀我國物流成本的現狀,主要癥結在于對物流成本的構成認識不清,以及對物流成本的計算和控制分散,缺乏相對權威的行業數據。在現有的會計制度下,成本按照人工和產品來分攤,不設單獨的物流成本會計科目,相關成本都列在費用欄中,所以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并無物流成本的直接記錄,較難對企業發生的各項物流費用作出明確、全面的計算和分析。在財務預、決算表中,物流費用核算的是企業對外部運輸業者所支付的運輸費或向倉庫支付的商品保管費等傳統的物流管理費用,對于企業內部與物流相關的人力資源成本、設備折舊費用、固定資產稅費等包含在其它經營管理費用中,沒有進行單獨核算。

3物流管理會計及其意義

國內外會計界已經發現,現有會計核算體系與物流成本管理的現實之間存在著技術沖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潛力的誘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現行會計制度框架內很難確認和分離,不利于企業發現物流問題和尋找合理的物流方案,進而難以進行積極、有效的物流管理。客觀上需要有一種新的會計方法能夠為企業決策機構提供詳盡的物流信息、明確物流責任、考核物流業績、控制物流成本,這就是物流管理會計。

物流管理會計是一個以物流成本為中心,通過對物流成本的分析,對物流活動進行預測、決策、規劃和控制的會計信息系統。它是管理會計在物流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和發展,其建立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物流成本習性的研究、費用水平的推測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較,為有關部門制定決策服務,以實現物流活動的最優化和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物流管理服務的,它強調“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事后反饋三部曲的統一,體現了一套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由于我國長期沿用傳統的會計制度,而物流概念接受比較晚,因此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物流管理會計。這個工作要全國統一規范,還需要一些時日,但是各個企業可自行實施,逐步探索,取得經驗。

4以物流管理會計為主導,尋求物流企業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徑

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高于發達國家8~10個百分點。這種狀況表明,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時也表明降低這一成本的潛力巨大。

根據中國物流權威機構于2004年的計算,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則可以在貨物運輸、倉儲方面節能降耗1 000億以上,可以增加1 300億元左右的社會效益。以上測算表明我國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并且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來降低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那么,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根據我國物流企業的總體情況,筆者認為物流企業一般可以采取下列基本途徑降低成本。

4.1適當擴大企業規模。很多企業存在著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說明規模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在存在規模經濟的行業中,一個企業比競爭對手具有較大的經營規模,就能獲得一定的成本優勢。當然經營規模也不能過大,否則會適得其反,產生規模不經濟。

物流企業也存在著規模經濟問題,因為物流業務規模的擴大可以使企業能夠利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來使企業內部分工更合理、更專業化,從而提高服務效率。此外,人數較多的技術培訓和一定規模的業務經營管理,也可以節省成本。但是,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的調查表明,我國物流企業規模在5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11%左右,大部分企業規模在500人以下,從事公路運輸的企業擁有的車輛不多。企業規模過小,運輸能力、倉儲配送能力、服務范圍都有限,造成服務成本相對較高,規模效益難以實現。因此,擴大規模是物流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為了改變我國物流企業規模過小的問題,具體辦法有兩種:一是通過制訂現代物流行業規范和制訂市場準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于規模經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與注冊;二是通過鼓勵合資、合作、兼并、整合等措施擴大現有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

4.2充分利用范圍經濟。范圍也存在經濟性。物流企業也可利用范圍經濟。例如,從事倉儲服務的物流企業可以兼營配送、流通加工、庫存管理以及其他增值服務,從降低相關物流成本。目前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務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企業結合自己現有的業務,拓展相關的經營范圍,可以使企業走出一條降低成本,擴展利潤來源的新路徑。

4.3大力培養人才。眾所周知,我國物流人才非常奇缺。因此,物流企業自身更要注重員工學習。并且既要重視物流方面顯性知識的學習,更應重視與企業核心業務相關的隱性知識(經驗或技能性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發揮學習對提高物流服務效率,降低物流服務成本的作用。

4.4提升物流技術應用水平。物流企業提升物流技術應用水平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物流技術一般是指與物流要素活動有關的所有專業技術的總稱。可以包括各種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術、物品包裝技術、物品標識技術、物品實時跟蹤技術等。此外,還包括物流規劃、物流評價、物流設計、物流策略等。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普及,物流技術綜合了許多現代技術,如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edi(電子數據交換)barcode(條碼)等等。適當地應用這些技術會顯著提高物流服務的效率,從而降低物流服務的成本。

4.5提高物流設施設備利用程度。物流設施設備利用程度是在一定期間內對現有物流設施設備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單位產出分攤的有關固定成本就越低。在物流企業中,與物流設施設備相關的固定成本比重很大,因此提高它們的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4.6改善企業內外部聯系。物流企業的內部聯系是指物流企業內部價值鏈各項活動之間的聯系。對于相互聯系著的活動,改變其中一項活動的實施方式,便可能降低兩者的總成本。有意地提高一項活動成本,不僅可能降低另一項活動的成本也可能降低總成本。

物流企業的縱向聯系包括與供貨商需求方之間的聯系以及與其他物流企業之間的聯系。第三方物流是連接供貨方和需求方的橋梁,通過加強與供貨方、需求方的聯系,可能發現降低各方物流成本的機會。另外,組建戰略聯盟是加強物流企業之間聯系的基本策略。通過戰略聯盟,物流企業可以在未進行大規模資本投入的情況下,利用聯盟企業的物流服務資源,增加物流服務品種,擴大物流服務的地理覆蓋面,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物流服務,提升市場份額和競爭能力。顯然,通過戰略聯盟尋求發展相對于單個物流企業憑一己之力發展是一種速度快、成本低的發展之路。

4.7調動職工參與積極性。職工參與成本管理的程度高、責任心強,積極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措施是物流企業降低成本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當前我國正在開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培養職工成本意識,讓全體職工積極參與成本管理,可謂恰逢其時,不僅利于企業發展,而且將為節約型社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5小結

以物流管理會計為主導,結合物流企業的總體情況提出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徑,但具體到每個物流企業來講,應結合具體情況探討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菊池康也(日). 物流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 唐納德(美). 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3] 楊廣君. 物流管理[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第12篇

關鍵詞:供應鏈;戰略聯盟;伙伴關系

Abstract:When the globalization of larg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y enterprise can not in all business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If all operations by th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to bear, it is bound to face all the relevant field of competitors. Only the other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enterprises, establishment of a close business relationship, the economic benefits related to the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coordinated operation, to adapt to the community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other side to make better use of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maximize the integration and was the most effective use and common strengtheni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 of strategic alliance, the role of enterprises and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described.

Key words: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 partnership

1供應鏈戰略聯盟的介紹

供應鏈戰略聯盟是指在同一條供應鏈中企業之間形成的合作伙伴,它們的資源、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都能結合在一起使用,從而獲得企業在設計、制造、產品或服務提供上的共同利益。因此,供應鏈戰略聯盟的形成是以供應鏈戰略伙伴關系(Supply Chain Strategic Partnership)為基礎,每個成員企業都在各自的優勢領域為聯盟貢獻自己的核心能力,相互聯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供應鏈戰略聯盟和供應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供應鏈戰略聯盟是一種企業之間的關系狀態,而供應鏈則是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為規定各自的行為所采取的一種組織形式。

供應鏈戰略聯盟體現了一種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整合思想。在全球化的時代,獨當一面不再是實力的象征。一方面,每個企業都不能忽視戰略聯盟,否則就有在競爭中被淘汰的危險。另一方面,那些積極主動地尋求合作伙伴的企業可以更好地拓寬業務范圍,擴大客戶群,發現新的合作渠道,從其他公司的優勢中獲益,以及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品牌。這樣一來,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都分別由效率最高的合作伙伴來完成,就可以實現各個環節對價值鏈增值的最大貢獻。相應的,價值鏈上各節點企業也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增值,從而達到“共贏”的協同效應。

2實施供應鏈戰略聯盟的作用

供應鏈聯盟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合作模式,打破了現存價值鏈的結構。供應鏈戰略聯盟的形成,對于降低供應鏈總成本、降低供應鏈上的庫存水平、增強信息共享水平、改善相互之間的交流、保持戰略伙伴相互之間操作的一貫性、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生更大的競爭優勢,以實現供應鏈節點企業的財務狀況、質量、產量、交貨、用戶滿意度及業績的改善和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1)實現更加快速有效地響應市場,這是供應鏈戰略聯盟作用的最主要體現。無論是供應鏈,還是戰略聯盟,各種合作組織的存在,其最終目的都是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供應鏈戰略聯盟也不例外,通過建立戰略聯盟,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大大加強,形成了更加統一的整體。所謂商機稍縱即逝,對于企業而言,一旦發現新的市場機遇,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否迅速設計出一套解決顧客個性化要求的方案,但這一點往往不是單個企業的能力所能完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找到具有與本企業互補能力的企業,與之組成聯盟,方為上策。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外部資源,實現快捷、低成本的獲取所需的資源和能力。各企業并行協調工作,能大大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可以快速及時地響應市場需求。而且,為顧客提供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也是對需求變化的有效反應。

(2)實現優勢互補。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企業要想獲取企業以外的資源,所花費的代價也是很高昂的。因此,企業不能一味地去獵取各種資源,要解決資源問題,一個明智的做法就是建立戰略聯盟,以通過外取的方式將其他企業的優勢資源為我所用。聯盟伙伴間互通有無,既實現了內外資源的優勢互補,又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這種優勢互補突出表現在企業的核心能力方面,供應鏈企業間建立一種合作競爭的戰略伙伴關系,最大限度地培育和發揮各自核心能力,通過優勢互補獲得集體競爭優勢,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衡南县| 论坛| 宁海县| 贡嘎县| 申扎县| 和平区| 乐业县| 贺州市| 湖北省| 襄垣县| 北宁市| 西丰县| 栾城县| 石河子市| 名山县| 邻水| 晴隆县| 韶关市| 海丰县| 武夷山市| 寻乌县| 准格尔旗| 酒泉市| 遂溪县| 于都县| 台中市| 武隆县| 闽侯县| 松潘县| 平阴县| 东丽区| 山东省| 瓮安县| 商都县| 八宿县| 兴安盟| 湘阴县| 鲜城| 华蓥市|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