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比較法論文

比較法論文

時間:2023-06-07 09:12: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比較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比較法論文

第1篇

培養語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領悟所隱含的意義。可以將有豐富內涵的詞語改換成另一詞語,讓學生在比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趕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驢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啟發學生:“奔”“灌”分別改換成“走”“喝”好嗎?讓學生明確,“奔”“灌”除了分別有“走”“喝”的意思,還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過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動作,映襯出天氣酷熱難耐。改了之后,遠不如原文感染力強。詞語對換,如《聽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靜寂……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和“……遠寺的鐘聲突然驚醒了海的酣夢……漸漸向我們腳下的巖石掀過來……”,將“吻”和“掀”對調行嗎?學生明確,對調后不符合語言情境,不能對換。以此引導學生錘煉詞語培養語感。

2改換句子。

有意改換句子,并與原文進行比較。議論文中的改換,可讓學生體會議論文語言的邏輯性;說明文中的改換,可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敘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換,可讓學生體會其語言的生動性,等等。如有一首寫“蜜蜂”的詩:“纖腰一扭/甜歌一路/吻過笑靨萬千/帶回溫馨兩簍。”改成“到處飛翔/嗡嗡作響/采花千萬朵/年產蜂蜜一兩。”啟發學生對兩者句子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確,雖然前者寫虛后者寫實,但這樣一改意境全無,語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漢六中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在湖北大學《中學語文》雜志社組織的“特級教師教學藝術演示報告會”上,講“語感教學演示課”《荷花淀》時,將文中“女人沒有說話……我回來謝你”的人物對話作了如下改寫:

①……“你走,我不攔你。小華,你帶去;爹,你也帶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親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這是何苦啊!”———這不是水生嫂,覺悟低。

②……“你走,我不攔你,咱們一塊兒走。”“我們去打鬼子,你一個娘們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幫你們做飯、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隊上也不答應。”“唔,不嘛!”———這也不是水生嫂,嬌里嬌氣的,想軟化水生。

這兩種經過改寫的對話,顯現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兩種婦女形象。再如《陋室銘》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在“調”前加“慢”或“輕”,并且去掉兩個“之”字行嗎?學生讀后明確,不行,這樣就破壞了語言節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諧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換成“故而吾以為,陋室不陋矣。”行嗎?學生明確,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較整齊,但遠沒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帶水之嫌。如是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語言的運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從文章的整體上把握。這樣一比較,學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語言的豐富內涵。以此引導學生推敲語句培養語感。

3改換標點。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也能為我們創設一種思維環境,通過其特有的功能幫助學生培養語感。例如《劉胡蘭慷慨就義》中有這樣的對話:“閻軍又問:‘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堅強的劉胡蘭,從容地躺到鍘刀下面,大聲地說:‘死有什么可怕!要殺就由你們吧,我再活17歲,也是這個樣子。’”啟發學生:將其中反問句末的“!”改換成“?”好不好?學生在比較中明確,反問句比陳述句語氣強烈,這里用“!”,表明語氣更強烈,有力地表現出劉胡蘭回答的斬釘截鐵,對死亡對敵人的藐視,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論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該”后面的句號改換成“!”行嗎?學生明確,不行,因為用句號顯示出冷嘲熱諷的輕蔑口吻,可以指導朗讀,“!”則往往將朗讀語氣誤導得過于強烈。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先生讀書,……“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啟發學生,將其中“”符號去掉好不好?學生比較后明確,這個符號不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讓讀者聯想到老先生讀書入迷時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這種情境感全無。以此引導學生借助標點符號培養語感。

4語調換讀。

第2篇

“比較”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辨析物理現象,概念,規律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質屬性。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假如一個人能看出顯而易見的差異,例如,能區別一支筆與一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學,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某類現象在不同情況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的一種研究方法。比較的過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確定事物(現象)之間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凡是比較,都是在一定關系上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的。

由于比較法很適合于初中生學習物理知識,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慣性、比熱、密度、壓強、等等,都是用比較法引出的,這種方法的作用應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夠重視。本文就比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的突出作用,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比較法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維的支撐點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實驗的方法,然后對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加以比較進行的。比熱概念的引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教材為了研究物體的吸熱多少跟物質種類的關系,就將不同物質水和煤油的吸熱現象進行比較;由于比較必需在同一標準下才能進行,就對實驗的條件進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質量相等,初溫相同,吸收的熱量也相等,以實現“單因子”實驗;這樣,排除了質量和溫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擾,突出了吸熱和物質種類的關系,通過水和煤油在同等條件下吸熱情況的比較,為“比熱”的引出提供了思維的支撐點。

又如:在“電磁感應”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先點明,在以下實驗中,使用的靈敏電流計、導線、開關、磁場及磁場中運動的導體都是完全一樣的,現在,按下述步驟進行演示:(1)電路閉和,當導體在磁場中不運動或平行于磁場線運動時,電流計指針不偏轉,表明導體中不產生電流。(2)電路閉和,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場線運動,電流計指針偏轉,表明導體中產生了電流。(3)在前步實驗的基礎上,分別取磁場線方向相同而改換導體運動方向,再取導體運動方向相同而改換磁場線方向,觀察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有何不同。(4)電路斷開,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感線運動,觀察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比較(1)、(2)兩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電磁感應這一現象的感性熟悉,比較(2)、(4)兩步的差同,可以使這一感性熟悉深化,即明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比較(3)步實驗的不同條件,不同現象,就可以理解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兩個因素。最后,教師指出聯系:左手定則。類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來解決感應電流方向、磁場線方向、導體運動方向這三者的關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則,并通過例題讓學生練習使用這一定則。這堂課,學生較牢固地把握了電磁感應這一重要物理現象,并能用定則分析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又一次體會到比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是按比較法來編寫的,如歐姆定律、電功、凸透鏡成像等等。這既符合發現物理定律的規律,也符合人們熟悉事物的規律。我們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傳授這一思維方法,并提醒學生注重:有些現象中,條件的改變,只使這一現象發生量的變化,如歐姆定律中,電壓、電阻的變化,只是使電流發生數值的變化;而有些現象因為一個條件的改變,將發生質的改變,如交、直流發電機模型,就因為銅環和半徑的差異,導致外電路得到的電流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二、比較法可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隱蔽在非本質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易使學生混淆,影響著學生對所學概念深刻、準確地把握。突出比較法,可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對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壓力,是學生極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學生常將壓力和重力間的某些非凡情況下的關系一般化,往往認為“壓力的大小總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認為“壓力就是重力”。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能暴露和糾正學生這一錯誤的比較性例題如下,通過做題,將壓力和重力進行比較,收到了明顯效果。

例1:在下列各圖中,物體A重15牛,力F=7牛,求物體對各接觸面的壓力各是多少?這樣,通過該題中對各種情況下壓力的求解,能夠從定義、力的三要素角度對壓力和重力進行比較,使它們間的區別和聯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見,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進行比較是使學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較法可使學生靈活運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個物理概念的表達式中,包含了定義方式、物理意義、及單位等內涵。將表達式間進行橫向比較,能促使學生記憶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達式V=S/t和功率的表達式P=W/t相比較,它們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變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們的單位都由另外兩個物理量的單位復合而成。另外,象密度、電阻率、比熱等概念,從公式上都可看出,對同一物質來說,它們的比值都一個“常數”,反映著物質本身的屬性。這可消除諸如“電壓為零時,導體的電阻為零”、“一杯水比熱(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熱(密度)大”等之類的錯誤。

四、通過比較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例如:把兩只標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樣的白熾電燈分別進行并聯或串聯后,接入220V的電路中,判定這兩種情況哪個燈泡較亮?根據平時的經驗都是100W的燈泡較亮一些,即使老師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出串聯時40W較亮,并聯時100W的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學對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假如我們通過可控實驗來進行對比,學生就會信服了。

五、利用比較法可以防止知識的負遷移

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對物理現象不同方面的精細比較,為概念的正確應用提供了出發點,正確的概念應用建立在對不同物理現象比較的基礎上。例如,用慣性概念解釋圖2所示,當忽然拉動小車時,木塊向后倒的現象時,思維的起點和要害,就是要通過比較拉動前后,小車狀態的不同之處,揭示小車拉動前后,木塊上部和下部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學生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就在頭腦的記憶中搜尋以前經歷過的相類似問題,通過某些同方面的比較,擬定解題方案,這是學生在物理練習中思維廣泛采用的一種比較方法。

假如學生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對新舊問題不仔細地進行比較,既看到它們間的相同,又看到它們間的相異點,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盲目代換,就會出現概念僵化,形成知識的負遷移。如:許多學生在判定圖3所示,當小車忽然向前移動時,瓶內液體中的氣泡向什么方向移動的問題時,會照搬前面圖2中小車忽然向前時,木塊向后倒的結論,得出氣泡向后移動的錯誤結果。可見,對概念的靈活應用離不開比較思維。

又如:在學習動滑輪之后,學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的影響,他們認為:只要用一個動滑輪,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利用如圖的練習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了結論的適用條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識的負遷移。

六、將物理概念與生活相比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奧難懂,若將其與一些生活常識相比較,則能起到化難為易的較果。如:由于“電壓”和電場力做功的概念有關,一般初中課本中對電壓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這對學生把握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學生學了“電壓”這一課后,仍然模模糊糊,說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義。所以說電壓的概念,是初中學生感到最抽象、最難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階段還無法講清,對初中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愛好。因此,我就采用這種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水流的形成,讓學生觀察實驗,得出要使水能夠流動必須要有水位差(水壓),然后再設問:要使容器中的水長久地流動而不是瞬間流動應采取什么方法呢?這樣一設問,學生紛紛討論,氣氛很活躍。最后,教師總結產生水流的條件是有水壓,提供水壓的裝置是抽水機。這樣,就為類比埋下了伏筆。

(1)元件的類比:把電流形成中的各個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個裝置相類比。小燈泡如同小渦輪,開關如同閥門,電路如同水路

(2)形成過程的類比:從水流的形成過渡到電流的形成。

(3)作用的類比:從水壓的作用過渡到電壓的作用,從抽水機的作用過渡到電源的作用。

(4)大小的類比:從改變抽水機抽水的快慢產生水流的大小過渡到電壓的大小產生電流的大小。

第3篇

摘 要:比較法不僅在閱讀教學中能使學生通過對課文中有關內容的異同鑒別,獲得新知,而且在作文教學中也能使學生辨別是非,清楚優劣,增強分析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本文結合高三的作文教學實踐,談談比較法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比較法 作文教學 實踐

一、題目的比較

近幾年高考作文大多是給了材料限定一個話題,讓學生自定題目。學生在練習中自我命題出現的問題很多,有的忘記了題目,有的定不了題目,有些題目過大過偏,有些竟是題不對文。出現這些問題,肯定與讀材料精準程度,對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對材料的暗示信息的捕捉程度有很大關系。例如:有段材料講的是美國的一個農夫“無私”地把自己的優良南瓜品種讓給全村的人,學生讀完材料后很快就動筆寫了。題目有:《只要奉獻一點愛》《幫助是人類最好的語言》《幫助別人美麗自己》《為了幫助而幫助》《幫助別人是成功自己的另一只手》《幫助+競爭=雙贏》等等。就這些題目而言,題目命得貼切的,成文后的體裁,內容,語言都堪稱“標桿”,像第5個題目和第6個題目。而第1個題目顯然是“小”了些,文章也寫得不痛不癢,套話空話滿篇;第2個題目顯然有些難度,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規定字數中不容易寫好,第3個題目也是如此,而第4個題目寫成記敘文,講得故事不能很好地詮釋題目,還造成讀者的誤解。這就需要在作文講評中,在比較分析中讓學生體會,以此加深印象。

二、構思的比較

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三則應該是聯系實際,寫評論各類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文章。從問題視角看,高中主要寫比較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從觀照的視角看,高中階段主要是表現社會,所以在作文的構思、材料的選定和文題確定中,要讓學生明確方向。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第5個標題和第6個標題的作者,他們選定的都是議論文,共同的特點是都有辯證成分,都反應了對立統一規律,論據豐富典型,語言符合文體特點。但在論據選擇上同中有異,例如《競爭+合作=雙贏》一文中學生用了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后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債券持有國,以此來說明“合作”在共同抵御經濟危機帶來危害的重要作用。通過比較讓學生有個理性的認識,將材料、標題、構思、寫作練習起來,使得文章更好地表情達意,文以載道。

當然還可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比較文章的深度和寬度,比較語言的風格,比較結構的緊松,比較過度的巧妙和笨拙,比較立意的新穎和陳舊,比較行文的曲折和平直,比較文面的美觀和丑陋,比較自己文章的初稿和修改稿等,讓學生在比較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第4篇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內容分析

根據文言文的內容,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可以分為五類,即記敘文,如《荊軻刺秦王》;山水游記,如《赤壁賦》;議論文,如《過秦論》;人物傳記,如《廉頗藺相如傳》;抒情散文,如《滕王閣序》。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根據文章的內容應合理地增加人物分析、語言風格、現實意義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去感知與體驗文章的美感、內涵與思想感情,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內容的豐富會增添課堂教學的精彩,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忽略教學的重點,侃侃而談。不同類別的文章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記敘性文言文的側重點是要介紹與文章相應的時代社會背景和歷史知識,梳理與概括文章記敘的事件,從語言、行動方面來對人物的進行分析。比如在教學《鴻門宴》時,可根據文中提到的五次“沛公入關”來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山水游記中,作者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山水之中,除了對景物的描繪,還有抒情與說理的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教學的重點。議論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找出中心論點,剖析好論據,理清文章的邏輯關系,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智慧思想,并得到啟示。人物傳記的重點在于對人物性格的剖析,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抒情散文的重點是對文體的分析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策略

高中語文文言文的內容與文體是豐富多樣的,在文言文教學方法上也應該是豐富靈活的。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效果較好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鑒賞法。鑒賞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文章的閱讀,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感悟,獲得審美體驗。鑒賞法一般用于學生解決閱讀障礙后或文字理解相對簡單的文章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教學,老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與學生討論,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并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與體驗。在鑒賞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對文章重點語句進行分析,要有獨到的見解,啟發與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2.朗誦法。文言文節奏感強,采用朗誦法教學,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文章語言的記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能體驗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誦讀教學法也不是單一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學生齊讀、分組朗誦、老師范讀、老師背誦、學生背誦等多種形式。朗誦并不是為了對文章的記與背,主要是對文章內容的體驗,在朗誦前,老師要適當介紹文章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也可以在朗誦之前設置一定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朗誦文章時進行思考。3.比較法。比較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學過的文言文內容進行歸類、比較。可以進行詞義、句式的比較,如《逍遙游》中的“知”字,在“蟪蛄不知春秋”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在“小知不及大知”中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可以進行寫作手法、文體風格間的比較;也可以進行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比較。比較法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字、詞、句的組成規律,使學生的文言文知識趨于系統化,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原則要點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又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的培養。文言文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字方面,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表達藝術也是文言文的重要價值。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思想,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第二,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發展規律,文言文教學必須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第三,要讓學生端正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不能是為了考試而學。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審美認識,做到學以致用。第四,運用豐富靈活的教學教法,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作者:王素文工作單位:寧夏彭陽縣第三中學

第5篇

    論文摘 要:對初中學生加強環境教育日益重要。對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環境主題活動法、問題教學法、比較法、探究法滲透環境教育。 

    在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公眾話題,環境保護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中學生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的課堂講授,還應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對此,筆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方式進行了探索。 

    一、通過環境主題活動法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主題活動就是以環境主題為中心,讓學生參與認識環境、愛護環境及保護環境的活動。這種環境主題活動主題鮮明、目的明確。既可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實施,也可在課外單獨進行,形式靈活;它和課堂內容聯系緊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所需的時間可長可短,有利于教學的安排,教學效果良好。當然,一個好的環境主題活動的設計不僅要選好主題,考慮活動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組成,還要遵循環境教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環境主題活動更有成效。 

    環境主題可以細分為多個方面的內容,如認識環境、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環境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環境意識。 

    二、通過問題教學法滲透環境教育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通過提供給學生一個個有爭議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最好與當地環境有關,讓學生親自參與調查,收集資料,并就獲得的相關材料和初步確定的解決措施進行討論,以使學生得到環境技能方面的訓練、環境知識的豐富和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爭議問題不僅可以由教師提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獨立從事他們自己選擇的問題的調查。 

    問題教學法之所以受到教師的歡迎,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教學法能培養學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這些技能又是實現環境教育目標必須的過程。如識別環境爭議問題的技能;分析爭議問題和以一定方式調查爭議問題的能力;確定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和執行行動計劃的能力。 

    三、通過比較法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問題具有區域性與差異性,不同的區域存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在環境教育中用比較法較為適用。比較法是邏輯思維方法的一種,通過比較可以突出某一區域環境問題的本質特征,深化對環境問題的科學認識,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在環境教育中,比較法又具體包括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

    1.縱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某一區域不同時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狀況。如講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時,那時,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發生火災,生物資源遭到破壞,使它們不得不遷往他地以謀生存。早期的農業生產中,刀耕火種,砍伐森林,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2.橫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如結合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比較我國東部和西部環境問題的差異。東部由于生產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發展迅速,主要的環境問題有資源開發過度、水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嚴重等;而西部氣候惡劣、人口稀少、生產力水平低,主要問題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積銳減、沙漠化現象嚴重等問題。這樣既可說明經濟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又可以明確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應同時考慮、統一規劃。傳統的以資源的高投入和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通過探究法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地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地理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多樣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其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當然,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地理環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對象內容的,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能夠解決或部分解決的問題,才適合于探究式學習。例如,在學習“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這部分內容時,通過探究討論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深化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就“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不力所引發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進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方式還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進行探索,這樣就可以發揮初中地理課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環保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6篇

>> 中國民法學在民法典創制中的分析 環境法學與民法學的范式整合 歷史法學派對近代民法學的影響 論我國民法法典化的路徑選擇 有關民法學教學的初步探討 基于民法學視角下的非法取證行為 民法學個案實例教學探索 基于應用視角的經濟法學教學與民法學教學之比較構建 《民法學》教學創新設計之“專題教學法” 淺析我國民法的本位 論案例教學在民法學教學中的運用 在《民法學》課程中應用“研究型教學方法”的難點探究 論夫妻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民法學原理 淺議高職院校民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學法在《民法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論民法學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德國民法典之債法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高校“民法學”課程網絡教學模式探析 淺談《德國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示 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與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08-04-28/2011-08-07,2013年12月15日.

{7}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學者們撰寫的合同法論文中,引用臺灣地區的文獻數量在原文域外文獻中的占比為11.4%。

{8}薛軍曾于2001年赴意大利比薩大學法律系作訪問學者,隨繼在羅馬第二大學(Tor Vergata)攻讀博士學位,并于2005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徐國棟教授曾于1994年至1997年間,二度在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任訪問學者;徐滌宇曾于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哥倫比亞開放大學作訪問學者,隨后于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阿根廷國立薩爾塔大學、薩爾塔法官學院和莫龍大學作訪問學者。

{9}謝懷教授在1939年后的三年間,曾師從梅仲協教授,接受了嚴格的大陸法學術訓練。謝先生雖然未曾出國留學,但是這3年的學習使得他在德日民法方面就有頗深的造詣。參見:張谷:《情系兩岸的民商法泰斗》,《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08年第2期。

{10}孫憲忠教授曾于1993年獲得聯邦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研究獎學金,赴德國漢堡馬克斯?普郎克外國和國際私法法研究所留學,主攻物權法、不動產法。德國學習的這段經歷,讓孫憲忠教授成為國內頂尖的德國法專家。

{11}韓世遠教授曾于2000年10月-2001年9月在日本法政大學擔任HIF招聘研究員;又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2009年6月-2009年9月先后兩次赴德國(漢堡)馬克斯?普朗克外國私法與國際私法研究所任訪問學者,其在日本和德國接受的嚴格大陸法訓練對其學術研究的影響也很明顯。

{12}王利明教授曾于1998年8月受教育部的委派,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

{13}許傳璽教授獲得美國耶魯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專業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

{14}蘇永欽:《韋伯理論在儒家社會的適用――談臺灣法律文化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載蘇永欽著:《經濟法的挑戰》,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中華民國83年,第64-65頁。

{15}合同法概述包的括了合同概念與合同分類、《合同法》概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等內容。

{16}對于物權法的引證分析,筆者的分析樣本是《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法律科學》、《法學家》、《比較法研究》、《現代法學》、《法學》、《環球法律評論》、《當代法學》、《法學評論》等11種CSSCI法學類期刊中有關物權法的論文的域外文獻引證數量。

{17}其中,研究物權法的諸論文一共引用了411個來自英美法系的域外文獻,其中“物權法總則”的論文共引證了227個來自英美法系的域外文獻,占比55.2%。然而,受英美法系普通法自身發展軌跡的影響,這些域外資料對于我國物權法具體制度的構造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英美法系的物權法(財產法)帶有較為濃郁的封建法色彩,其大部分詞匯仍帶有封建痕跡,給人的印象是似乎其財產法主要是關于田地、莊園、莊稼和畜牧的法律。因而即或是在英美法系,財產法也歷來被譽為最難理解的法律制度之一,許多學生認為財產法猶如吞嚼難以下咽的肥肉,既難學又枯燥。參見:F.H.勞森,B.拉登:《財產法》(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序言”Ⅰ~Ⅲ,第11頁。

{18}2005年10月《環球法律評論》與汕頭大學法學院舉辦的“英美財產法與大陸物權法比較研究”研討會上,對于我國財產立法的體例選擇問題,武漢大學余能斌教授提出了這一觀點,認為我國物權法還是應該主要采大陸法系之體系。參見謝增毅,冉昊:“英美財產法與大陸物權法比較研討會綜述”,載《理論參考》2007年第6期。

{19}F.H.勞森,B.拉登:《財產法》(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序言”,II。

{20}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學者撰寫合同法相關論文時引證的域外文獻的數量很少,而在這些為數不多的域外文獻中,來自于蘇聯的參考文獻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比如,高敏1988年發表于《中國法學》上的“關于違約金制度的探討”一文僅有的三個外文引證文獻中,源自蘇聯的域外文獻有2個。

{21}周少元:《二十世紀中國法制變革與法律移植》,《中外法學》1999年第2期。

{22}在“制度路徑的相互競爭與路徑依賴的形成”部分中,關于域外文獻印證情況的描述,參考了本文表1中的相關數據。

{23}江平:《制定民法典的幾點宏觀思考》,《政法論壇》1997年第3期。

{24}徐滌宇:《間接制度對仲裁條款的適用》,《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25}馮玉軍:《西法東漸與學術自覺――中國移植外國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26}可以說,法律移植以及法律的本土化,不僅是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形成與擴張過程中突出的現象,而且也是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代等各個時代、各種法律體系之間發生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是法律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一。參見:魏瓊:《關于法律移植的一個實證分析――以希伯來法對古巴比倫法的移植為視角》,《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6期。

{27}王澤鑒:《德國民法的繼受與臺灣民法的發展》,《比較法研究》2006年第6期。

{28}陸靜:《羅馬法與日耳曼法關于夫妻財產制的比較分析》,《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Abstract:To analyze foreign references citations of civil law papers collected in CSSCI journals (Law class),we could discover that Chinese civil law scholars had the preference of citing foreign references, which even led to formulating the trend of developing into a research pattern of“no foreign references,no papers”. According to this citation preference,we can find the competition and choice of system path in the civil law researches from one aspect. In the process of path competition,the scholars will gradually formulat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or common law system. Once the path dependence becomes excessive,it will do harm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ve civil law.

第7篇

[關鍵詞]西方審計 注冊會計師審計 比較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4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9-0109-03

為了保持各專業教學的前沿性,及時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變化,在多數專業課程體系中都會安排介紹國外相應專業的課程。例如會計學專業會安排《國際會計》等介紹國際或美國會計的課程,審計專業則安排《西方審計》等課程的學習。這些課程的設計,一方面能夠擴展學生視野,讓學生及時了解該專業國內外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掌握。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該類課程存在諸多問題。

一、《西方審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障礙

《西方審計》教學采用的是由美國學者阿爾文·A.阿倫斯(Alvin A. Arens)等編著的《審計學一種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該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雙語教學推薦教材,也是審計教學界公認的一本介紹美國審計較好的教材,在國內使用廣泛。學習英文版教材,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問題,學生難以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難以使用英語準確表達所學知識,這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二)背景障礙

《西方審計》的教材主要以介紹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帶有濃厚的美國文化、社會、經濟等背景。該課程的學生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有關美國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在理解美國審計準則的產生、發展、應用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同時,由于我國審計準則的發展采取的是趨同路線,借鑒國際審計準則較多,缺乏審計準則產生、發展的自然過程,這使得學生缺乏對審計準則產生與發展基礎的學習,進一步擴大了課程背景帶來的學習困難。

(三)思維邏輯障礙

美國等學者編寫的教材具有顯著的西方思維邏輯特色,這種邏輯更貼近實務,但難以形成一個全面的知識框架和體系。而我國教材的編寫,具有高度抽象的邏輯特色。這種巨大的差異,使得習慣于國內教材編著邏輯的學生較難適應國外學者編著的教材。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以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為基礎,采用比較教學法,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比較式教學”框架,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克服語言、課程背景和思維邏輯帶來的學習障礙,以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

二、相關研究現狀

(一)比較教學法的研究現狀

我國教育界對比較教學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就已有學者發表了有關比較教學法的文獻(頡愛民,1991)。從文獻來看,該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語文、英語等課程教學上,有少數涉及會計學課程,鮮有涉及審計專業課程的。在會計學課程研究中,陸曉萍(2006)對比較教學法在財務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思考,認為在理論課教學上應用好比較教學法,利用比較找出異同點,幫助學生加深認識、掌握規律。隨后,該作者將該方法應用在了高職會計教學上。傅晶(2008)以新準則為切入點,介紹了比較教學法在財務會計教學上的應用。還有學者將比較教學法應用到了具體課程上。

(二)審計專業教學研究現狀

美國會計教育改進委員會(AECC)在其第一號公報中強調“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里查德·E.弗拉赫揚,1999),審計教學也應具有相同的目標。而我國目前審計教學的現狀是,現行審計教學是一種應試教育,與能力教育、實務操作嚴重脫節(陳梅花,1999);傳統審計課堂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其難以適應21世紀對審計人才的需要(葉雪芳,2001)。

為了克服審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大量學者做出了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法受到了較多關注。何芹(2009)利用調查問卷法研究了審計案例教學的重要性、課時比例、教學效果和滿意程度,發現學生對該方法認可度較高,但效果較差。

除了案例教學法外,還有很多學者在其他方法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趙敏、張鳳、李雅麗(2008)通過建立“模擬會計師事務所”,深化審計教學改革和完善審計實驗室軟件建設,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體系;朱志紅、薛大維、任秀梅(2011)對體驗性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劉曉波(2011)研究了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張文秀、許莉、和秀星(2010)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創新融入審計中教學,而黃秋敏、楊俊峰(2012)則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引入本科審計教學中。可見,諸多學者為提高審計教學效果作出了大量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諸多學者在比較教學法和審計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將比較教學法應用到審計教學中,特別是應用到《西方審計》教學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該課程也屬審計專業課程,與上述研究對象具有共性。因此,結合上述研究,本文認為以學生為主體、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知識進行比較教學,將是該門課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加以聯系,對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標準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比較教學法具有比較對象、比較標準、比較方法和比較結果四個要素。

比較教學法按照比較的方向可以具體分為橫向比較法、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對象,根據一定標準對同一方面或層次進行比較分析,得到比較結果的比較教學法。縱向比較法是對同一對象而言,對其不同發展階段或不同層次進行比較分析的教學方法。

比較教學法最重要的原則是可比性原則,即進行比較的對象之間存在相同或相似屬性,針對這類相同或相似屬性才能比較出高低、大小、優劣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要求的是屬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屬性值。另外,比較標準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較的相同或相似的屬性時,衡量屬性值的標準應當是一樣的,不能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標準,否則,將失去可比性。

根據比較教學法的原則,在研究《西方審計》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學課程和現有知識架構為前提,采用橫向比較法,選擇《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比較對象進行研究。《西方審計》主要介紹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而《注冊會計師審計》主要介紹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理論知識。正如上文所述,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編制借鑒了國際審計準則,而國際審計準則吸收了大量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可見,美國與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在職業道德、基本原理、審計流程等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審計》教學方法設計

原有的教學方法以“滿堂灌”為主,即便使用比較教學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統的,不能給學生一個全面的感知,難以解決上述提出的語言障礙、背景障礙和思維邏輯障礙。而采用比較教學法能夠克服“滿堂灌”式教學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礙。

在比較教學法應用中,任課教師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首先,在課前教師應當深入分析《西方審計》教學大綱,明晰教學重點,并確定與之相關聯的知識點。然后,考查學生已掌握的相關知識理論,尤其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學習情況,進而確定一個比較范圍。以此范圍為基礎,構建出理論框架的比較模式和框架內各知識點的比較模式。根據比較的知識點,設計相應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授內容,概述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中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回憶起相關知識,對新課程的教授進行鋪墊;然后講授《西方審計》新知識點,并及時拋出已設計好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由學生在課下分組討論、制作PPT課件,上課時演講分析,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總結,給出中美注冊會計師審計在該知識點的異同。這樣,一方面教師利用比較教學法為學生知識遷移搭建橋梁,另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遷移效率、增強遷移效果。

在教學后期,可以鼓勵學生將課上比較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挖掘異同點背后的原因,或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進而形成論文。通過該部分,一方面能夠不斷鞏固學生所學《西方審計》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其以后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可根據學生論文寫作情況,選擇質量較高的論文不斷完善,推薦發表。論文的發表,將大幅提高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內在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西方審計》教學方法改革將涉及教學前期準備、教學過程和后期鞏固,比較教學法主要應用于前期準備和教學過程。教師首先要分析《西方審計》的教學目標和特點,然后從框架和內部知識點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相關知識點進行比較,設計問題;在授課過程中,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相關知識點進行鋪墊,講授《西方審計》新內容,及時拋出已設計好的問題;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制作PPT演講,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課后,還可以比較的內容為切入點,撰寫相關論文,擇優推薦發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個環節中,只有第一個環節由教師主導,其余兩個環節都是以學生為主導進行的。這能培養學生興趣,增強其信心,提高學習效果。

五、總結

《西方審計》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語言、文化背景和思維邏輯障礙,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克服上述問題。但其與學生前導課程《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緊密的內部聯系,這就為比較教學法的應用提供了基礎。比較教學法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到《西方審計》的課程教學中,能夠克服上述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習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頡愛民.比較教學法淺談[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73-74.

[2] 陸曉萍.對財務會計學比較教學法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6(27):49-50.

[3] 陸曉萍.比較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準則下財務會計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等職業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揚.美國會計教育改革與會計教育委員會[J].會計研究,1997(9):20-22.

[6] 陳梅花.知識經濟時代與現行審計[J].審計研究,1999(5):5.

[7] 葉雪芳.關于審計教學的幾點思考[J].審計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學法及其在審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趙敏,張鳳麗,李雅麗.模擬會計師事務所建設與審計實踐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紅,薛大維,任秀梅.體驗性教學模式在審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劉曉波.基于項目導向視角的審計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9):53-55.

[12] 張文秀,許莉,和秀星.信息化環境下審計實驗教學改革設想[J].財會月刊,2010(9下旬):99-100.

第8篇

關鍵詞:網絡學術資源;資源聚合;學科服務;圖書情報

中圖分類號: G250.25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60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changed since a surge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big data era. The new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tud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it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4 of four top journal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hinese LIS scholars further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recent five years; (b) LIS researchers indicated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citing web sources which are non-scholar resources, deep resources or resources from specific countries.

Key words web academic resources;resource aggregation;subject servic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1 引言

網絡信息資源中存在著大量對科研工作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信息[1],而大數據時代更推動了網絡學術資源迅速增長[2]。網絡學術資源的價值逐漸被廣泛認可,并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以學術論文為代表的科研成果中。Chen C等[3]研究指出,對網絡引文進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認識他們的引文習慣和模式,并能更好地評估引文證據的可靠性。基于此,一些學者通過引文分析的方法試圖探求科研工作者對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行為及其規律。國外學者對這一現象關注較早,其既有對單一學科的研究[4-5],又有對跨學科的比較分析[6-8]。Yang S等[9]研究對比了不同國家的研究樣本后發現,中國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程度偏低。國內研究則大多集中在圖情學科領域,如張洋、張潔[10]分析了2003-2007年間我國四種圖情類期刊的刊載論文引文數據,從網絡引文總數、篇平均網絡引文量、域名分類和作者情況等特征量對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了探究;丁敬達、楊思洛[11]從網絡引文的類型、分布與可追溯性角度對四種圖情核心期刊2005-2010年的引文數據進行研究;牟佩等[12]對2007-2011年圖情領域的網絡引文數據予以研究;曹樹金、李潔娜[13]在圖情期刊論文的基礎上補充了會議論文和博/碩士學位論文作為計量分析的對象。

綜觀以上研究發現,樣本數據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尚未有針對近五年來圖書情報領域網絡學術資源利用現狀與趨勢的研究。但大數據浪潮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網絡學術資源的體量、種類、更新速度以及價值,而其利用行為和規律的變化并沒有被發現和把握。上述這些以頻數統計為主、缺乏對數據深層挖掘的研究,使得一些潛在的關系難以被揭示。因而,筆者認為對近年來圖書情報領域網絡學術資源利用情況進行研究以指導相關資源聚合、導航等服務工作的展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公布的《CSSCI(2014-2015)來源期刊擬收錄目錄》中收錄的4種圖情領域權威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以及《情報學報》作為樣本,研究其近五年(2010-2014年)刊載的學術論文引文情況。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和規范性,首先確定萬方數據庫為數據源,在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采用高級檢索方式將“期刊-刊名”檢索字段分別限定為上述四種期刊,時間限定為“2010年-2014年”,對目標文獻進行檢索。而后通過編寫的爬蟲程序抓取文章簡介頁面的參考文獻和著錄信息。數據采集時間為2015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剔除期刊中的新聞、通告、快報、簡訊、卷首語等非研究性文章,并輔以人工檢查后,共得到文獻4763篇,其中《中國圖書館學報》350篇、《大學圖書館學報》646篇、《圖書情報工作》3022篇、《情報學報》745篇①。之后利用Excel2010和SPSS18.0統計分析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

3 分析與討論

3.1 總體描述

本文獲取的含引文論文數(a)共4763篇,包含引文(C)89263條,篇均引文量(C/a)為18.74。其中,含網絡引文的論文(Wa)2948篇,網絡引文(W)15216條,篇均網絡引文量(W/a)為3.19條,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W/C)為17.05%,含網絡引文的論文在論文總量中的占比(Wa/a)為61.89%(見表1)。盡管與Sadat-Moosavi 等[14]對Emerald收錄的四個圖書情報領域頂級期刊的研究結論在“篇均網絡引文量”和“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②這兩個指標上仍存在差距。但對比國內學者丁敬達、楊思洛[9]對同樣四種期刊2005-2010年的刊載數據研究結果③,發現統計數據在“篇均網絡引文量”和“含網絡引文的論文在論文總量中的占比”兩個指標上有較大提高,說明網絡學術資源在我國圖情學者中的認可程度逐步提升。特別地,“含網絡引文的論文在論文總量中的占比”這一指標更是進一步貼近了Tajeddini等人[15]對國外六種圖情領域頂級期刊的研究結論④,說明國內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的重視程度與利用能力正逐步向國際水平靠攏。

3.2 網絡引文的期刊分析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除發文量和單篇引文量外,各期刊在篇均網絡引文量、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含網絡引文的論文在論文總量中的占比這三項指標上差別較大。為客觀地反映出各期刊刊載論文對網絡引文的利用程度,本文借鑒吳淑娟等[16]在研究北京地區高校碩博士絡資源利用情況時使用的方差分析方法進行進一步分析。為避免期刊間引文數量總體差異的影響,本文選取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W/C)作為分析對象。

首先,對四組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同質性檢驗,Kolmogorov-Smirnov檢驗表明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Levene統計量的值為152.972,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認為四個組的數據不滿足方差齊性的前提條件。故采用非參數統計中的Kruskal-Wallis檢驗對各期刊的W/C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考察,結果見表2,卡方統計量為175.944,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表明不同期刊的W/C具有顯著性差異。進一步了解具體是哪些期刊與其它期刊在W/C上存在顯著差異,采用未假定方差齊性的多重比較法分析,結果見表3。由于當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時,表明期刊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四種期刊W/C數據的均值圖(見圖1),得到如下結論:

(1)《大學圖書館學報》的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顯著高于除《中國圖書館學報》之外的其它兩種期刊;

(2)《情報學報》的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顯著低于其它三種期刊;

(3)《圖書情報工作》和《中國圖書館學報》的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沒有顯著差異。

3.3 網絡引文的年度分析

從2010-2014年樣本期刊刊載論文的網絡引文年度分布可以看出,網絡引文數(W)、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W/C)以及含網絡引文的論文在論文總量中的占比(Wa/a)這三項數據大致呈現上升的

趨勢,而篇均網絡引文量(W/a)更是由2010年的2.3

篇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4.46篇(見表4)。這反映出網絡學術資源對本領域學術研究的影響作用正不斷加深。為進一步了解網絡學術資源利用情況的年度變化規律,考慮剔除掉年度發文量和單篇引文量的影響,本文選取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W/C)這一指標進行深入考察。

首先,對五組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同質性檢驗,Kolmogorov-Smirnov檢驗表明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Levene統計量的值為40.944,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認為五個組不滿足方差齊性的前提條件。故采用非參數統計中的Kruskal-Wallis檢驗對各年度的W/C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考察,結果(見表5),卡方統計量為79.756,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表明不同年度的W/C具有顯著性差異。進而采用未假定方差齊性的多重比較法分析,結果見表6。由于當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時,表明年度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年度W/C數據的均值圖(見圖2)得到如下結論:

(1)2013年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顯著高于前三年(2010-2012年);

(2)2010年和2011年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顯著低于后三年(2012-2014年);

(3)2012年與2014年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沒有顯著差異。

(4)2014年與2013年網絡引文在引文總量中的占比沒有顯著差異。

注:a. Kruskal Wallis 檢驗;b. 分組變量: 年度

3.4 來源網站類型分析

按照域名可以將常見學術相關網站分為7 類: .com(工商企業)、.org(非營利組織)、.net(網絡機構)、.edu(教育)、.gov(政府)、.ac(學術)、.int(國際組織)[17]。將2010-2014年四種期刊各類型網站引文數據進行整理,得到單篇論文中不同類型網站引文占全部網絡引文比重的均值圖(見圖3)。可以看出,平均被引用比重最高的四類網站類型由高到低分別為.com、.org、.edu和.gov,這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3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18]中的中國域名分類統計結果(.com>.net>.ac>.org)有較大差異,表明不同類型的網站提供資源的學術價值和被認可程度存在差異。從學術引文角度來看,本結論與兩份分別針對2005-2010年(.org>.com>. edu>.gov)[11]和2007-2011年(.com>.edu>.org>.gov)[12]圖情領域引文的研究結果也存在一定區別,表現為工商企業類和非營利組織類網站引用比例的進一步提升,反映出我國圖書情報領域研究注重與市場貼合的趨勢。

對七組的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和方差同質性檢驗,Kolmogorov-Smirnov檢驗表明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Levene統計量的值為1265.620,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認為七個組不滿足方差齊性的前提條件。故采用非參數統計中的Kruskal-Wallis檢驗對各類型來源網站數據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考察,結果見表7,卡方統計量為3050.376,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表明各類型來源網站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采用未假定方差齊性的多重比較法分析,結果見表8。由于當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時,表明網站類型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單篇論文中不同類型網站引文占全部網絡引文的均值圖(見圖3)得到如下結論:

(1)來源于工商企業網站的引文數顯著高于其它網站;

(2)來源于國際組織網站的引文數顯著低于其它網站;

(3)來源于網絡機構和學術網站的引文數沒有顯著差異。

注:a. Kruskal Wallis 檢驗;b. 分組變量: 域名

3.5 資源來源地區分析

除國際域名(如.com、.net)和中國域名(.cn)之外,網絡引文中還多次出現其它國家或地區的域名,本文選取一項針對2010-2012年圖情領域高被引域名分布研究[13] 的前十位國家或地區域名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不同來源國家或地區引文間的利用差異以及變動情況。對這十個國家或地區的數據進行統計,得到網絡引文的頻次圖(見圖4)。與2010-2012年的研究結果比較,發現來源于日本的網絡引文頻次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其次是澳大利亞。

進一步對十組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和方差同

質性檢驗,Kolmogorov-Smirnov檢驗表明數據不符合

正態分布,Levene統計量的值為138.154,p值小于

前提條件。故采用非參數統計中的Kruskal-Wallis檢

0.01,拒絕原假設,認為十組數據不滿足方差齊性的驗對各來源國家或地區引文數據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考察,結果見表9,卡方統計量為817.286,p值小于0.01,拒絕原假設,表明各來源國家或地區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采用未假定方差齊性的多重比較法分析,結果顯示十個國家或地區按引用頻次由高到低分別是英國、德國、臺灣、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香港、美國、日本、法國。(見表10)。由于當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時,表明國家或地區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十個國家或地區來源的網絡引文頻次(見圖4)得到如下結論:

(1)來源于英國的引文數顯著高于其它國家和地區;

(2)來源于意大利的引文數顯著低于除美國、法國之外的其它網站;

(3)來源于德國、臺灣、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和日本的引文數沒有顯著差異。

3.6 資源利用深度分析

URL統一資源定位符是對可以從互聯網上得到的資源的位置和訪問方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Yang等[19]指出,可以通過“/”在URL中出現的次數衡量URL的深度,即每增加一個“/”,URL的深度加1。被引URL的深度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對以網站為載體的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深度[13]。故本文嘗試對網絡引文數據樣本的URL深度進行統計分析,以期揭示我國圖情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深度規律。統計發現,URL深度為3的引文最多,其次是深度為2和4的,URL深度最大達到16,但從9開始,引文量明顯減少(見圖5)。

進一步按年度整理各URL深度引文在全部引文中的占比,觀察其年度變化。由于URL深度大于8的數據量較少,本文將URL深度為9-16的數據合并統計。根據統計數據可知,2010年、2011年URL深度為2的引文占比最高,2012-2014年則是URL深度為3的引文。從區間上來看,URL深度小于3的引文比例有所減少,尤其是URL深度為1的引文大幅下降,相比之下,URL深度大于2的引文比例增多,URL深度大于8的引文更是逐年增加(見表11)。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圖情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增加。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0-2014年圖書情報領域四種權威期刊的引文數據為研究樣本,通過定量的引文分析方法揭示大數據時代我國圖情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利用的情況與新趨勢。

整體來看,盡管五年前本領域研究者已發現網絡引文的增長以及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利用意識的提高,這一趨勢在大數據時代沒有改變甚至更為明顯。雖然作為研究樣本的四個期刊由于載文量、篇幅限制、主題風格等因素導致了指標間的差異較大,但總體而言,網絡學術資源較之以往更多的出現在圖情領域的研究論文中,一方面表現為利用網絡學術資源的論文占比的增長;另一方面表現為單篇論文中的網絡引文量的增長,且這兩項指標的增長幅度都超過了五年前。可見,我國圖情領域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的認可程度進一步提高。可以推測,大數據環境下隨著網絡學術資源的激增和資源獲取成本的降低,研究者對學術資源的獲取與利用行為、習慣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一變化將伴隨著資源數字化浪潮愈加深刻。但是,需要承認的是,大數據也會帶來網絡學術資源的認知超載,甚至導致科研工作過程中的信息迷航。為提高學術資源獲取的便利性,建設與開展面向學科領域、服務科研活動的網絡學術資源深度聚合與服務則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而為提高學術資源獲取的精準性,學科服務主體應充分把握大數據環境下科研工作者對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偏好與特征。

本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圖情學者的網絡學術資源利用行為呈現出以下突出的特征:

(1)從網站類型來看,我國圖情學者對不同類型的網站提供的網絡學術資源在利用上呈現出一定的選擇性。這側面反映出各類型網站提供資源的學術性、利用價值和可獲取性以及研究者偏好上的差異。相較以往,以工商企業類、非營利組織類和政府類為代表的“非學術類”網站資源在圖情研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這反映出我國圖情學者在研究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產業資訊、行業數據與政策法規的價值,使圖情研究更加貼合市場熱點。因而,在對網絡資源進行聚合時,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學術”類網站,更要考慮一些諸如政策類、財經類的“非學術”高被引網站,而此類資源常表現出的實時性和動態性則是聚合時的難點與關鍵點。

(2)從資源來源地區來看,除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網站的資源外,大量的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網站資源出現在我國圖情學者的研究中,表明其外文資源利用意識與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研究的十個國家或地區中,英國網站資源被引頻次顯著高于其它國家或地區,而來自于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網絡學術資源在近幾年我國圖情研究的引文中也有較大增長。因而在聚合時應考慮根據以上特征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來源網站賦予不同權重。

(3)從資源利用深度來看,URL深度的持續增加反映出圖情學者對網絡學術資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提高。因而相關網站主機的子目錄資源在聚合時更應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 黃奇奇,鄧仲華.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現狀及評價體系研究――以推薦學術站點為例[J]. 圖書館學研究, 2013

(22):44-49.

[2] 蘇新寧.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6):4-12.

[3] Chen C,Luo B,Chiu K,et al.The preferences of authors of Chines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articles in citing Internet sourc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4,36(3-4):163-170.

[4] Rumsey,Mary.Runaway train:Problems of permanence,accessibility,and stability in the use of web sources in law review citations[J].Law Library Journal,2002,94(1):27-39.

[5] Zhang,Yin.Scholarly use of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resour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52(8):628-654.

[6] Herring S D.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Journals:A Citation Analysi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2,63(63):334-340.

[7] Kousha K,Thelwall M,Rezaie S.Using the Web for research evaluation:The Integrated Online Impact indicator[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0,4(1):124-135.

[8] Yang S,Qiu J,Xiong Z.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cita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1):1-19.

[9] Yang S,Han R,Ding J,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Web citation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2,48(4):779-790.

[10] 張洋,張潔.近年來圖書情報期刊引用網絡文獻的計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2):40-44.

[11] 丁敬達,楊思洛.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網絡引文的類型、分布與可追溯性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24):60-64.

[12] 牟佩,劉文娟,梁雙雙.圖書情報學領域網絡引文現狀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3,33(3):69-73.

[13] 曹樹金,李潔娜.我國圖書情報領域研究者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分析[J].情報學報,2014(9):994-1008.

[14] Sadat-Moosavi A,Tajeddini O.Accessibility of online resources cited in scholarly LIS journals: A study of Emerald ISI-ranked journals[J].Aslib Proceedings,2012,64(2):178-192.

[15] Tajeddini O,Azimi A,Sadatmoosavi A,et al.Death of web citations:a serious alarm for authors[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6):17-29.

[16] 吳淑娟,王憲洪,蔣玲.基于碩博士論文的網絡免費學術資源引文分析與研究――以北京地區高校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32(2):85-91.

[17] 丁敬達.國內檔案學期刊網絡引文的類型和相關特征分析――以2002-2011年《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2(6):8-11.

[18]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3-25].http://.cn/hlw

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第9篇

1、參考歷年真題,總結規律。一般來說,高考英語作文體裁相對穩定,考生可參考當地最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從中分析規律,得出大的命題方向。如陜西對高考英語作文這一板塊的考察,從新課改后重點突出的是學生對日常文體的應用,從09年至11年分別以電子郵件或寫回信的方式讓學生表達出對老師的真摯友誼、與家長溝通學習壓力、或解決一些基本的學習難點等。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高考對學生作文的考察,會從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友、家庭、社會活動等高中生較熟悉的層面,結合應用文的常見考察點:申請類、投訴類、感謝類、祝賀類等進行綜合考察。

2、把對語言基礎的應用作為考前強化重點。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都非常注重考查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寫作技能目標的要求,英語作文寫作須“能根據所讀文章進行轉述或寫摘要;能根據用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能寫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在寫作中做到問題規范、語句通順。”2012年高考英語作文的命題趨勢,仍將會把學生對語言基礎的應用作為首要考察點。

3、關注熱點話題。縱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可以發現,題材始終貼近社會、貼近現代生活,是中學生所熟知的熱點話題。

高考作文與社會熱點的結合是學生不可忽視的層面,它往往以議論文的形式讓學生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高分網建議考生考前多看看相關熱點或流行話題類的文章,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獨特鮮明的觀點,文章內容一定要充實。其次,文章要有一定的亮點:正確把握基礎詞匯和高級詞匯在文章中的出現比例;高頻句型在文章中的恰當使用;簡單與難點語法在文中的合理搭配。今年對于議論文要重點關注正反觀點類和現象分析類兩種議論文。

除了把握好命題原則,掌握高考英語作文寫作技巧更不可少:

1、審題:審題是做到切題的第一步。所謂審題就是要看清題意,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并圍繞中心思想組織材料。

2、進行構思,列出簡單的提綱,打造文章之骨架:審好題、立好意后,就要寫提綱,打造文章的骨架。文章布局要做好幾件事:安排好層次段落,鋪設好過渡,處理好開頭和結尾。

3、擴展成文:根據字數多少擴展成篇。擴展的內容一定要緊扣主題,千萬不要寫那些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展開的方式包括:順序法、舉例法、比較法、對比法、說明法、因果法、推導法、歸納法和下定義等。可以根據需要任選一種或幾種方式。

第10篇

英語文學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中文題目

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

英文題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開題報告內容

1.選題背景(含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及評價)與意義。

對于成長和成長類型的小說,國外學者的理論研究層出不窮,如《麥田里的守望者》,《棕色的姑娘,棕色的磚房》等這些成長小說都有專門對它們的成長研究的相關文章。相比之下,我國以前的文學研究則有意無意忽視了成長小說,但近年來評論界對成長小說的重視有所加強。如我國就有芮渝萍的《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專門對美國的成長小說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還有周海燕的《論〈看不見的人〉的布魯斯象征》對小說中布魯斯的象征做了研究。

國外學者對《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成長的研究還未專門涉及,國內學者對《看不見的人》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主人公的個性覺醒方面,例如唐曉鐘的《文化沖突中尋求真正的存在-拉爾夫·埃里森〈看不見的人〉創作簡論》也對《看不見的人》的找尋自我及存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但是關于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的成長的研究卻很少專門涉及。

論文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學術性、現實性、前沿性、針對性,學術界越來越重視研究成長類型小說的成長過程,也希望能對《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豐富對這一小說的研究。論文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在研究小說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方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有利于人們更好地體會生活,體驗社會。

2.選題研究的方法與主要內容。

1、在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與指導教師討論,共同確定選題,列出論文提綱,并擬采用比較法,分析法,推導論述法等方法進行論文撰寫。

2、該論文主要從三個部分來研究《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從迷惑,成長到頓悟的過程,通過分析綜合總結的研究方法,試圖從分析主人公認識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成長的艱辛方面,就揭示主人公從無知到成熟的成長過程的論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皆在實現提出自己對《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的見解和觀點,豐富國內外對成長類型小說研究的目的。

3.研究條件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專業學習,具備基本英語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擁有所選課題需要的部分資料和相關理論書籍,校圖書館和網絡有豐富的資料可查詢。同時,有導師的指導和幫助,能夠順利完成論文寫作。

對于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有相關文獻和著作收集不足;理論理解、分析不夠深刻、透徹;理論研究較為膚淺;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缺乏充分、全面的實踐證明等問題。但論文盡量減少類似問題發生,盡量完善各方面。

參考文獻:

Ellison,Ralph.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Philips,Elizabeth.RalphEllison’s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7.

Pizer,Donald.TheCambridgecompaniontoAmericanRealismandNaturali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7.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拉爾夫·艾里森.看不見的人.任邵曾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唐曉鐘.文化沖突中尋求真正的存在-拉爾夫·埃里森《看不見的人》創作簡論.南京師范大學報,1990,1:107-111.

周海燕.論《看不見的人》的布魯斯象征.浙江萬里學報,2006,4:13-16.

4.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預期效果。

論文主要試圖研究《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分析,推導論述的方法,從主人公迷惑、成長到頓悟過程的三個方面,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和黑人青年成長的艱辛的過程,從而探究在當時社會黑人處境的艱難和內心的蛻化,最終按照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的要求,完成3000到5000詞左右的論文,并順利通過答辯。

計劃起止時間完成主要任務

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20日論文準備工作

2010年10月30日——2010年11月30日論文選題和收集資料

2010年12月1日——2010年12月20日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論文提綱填寫

2011年1月1日——2011年3月15日完成論文初稿

2011年3月20日——2011年4月26日修改論文并定稿

2011年5月下旬——2011年6月論文答辯及其他工作

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論文主要研究《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應認真查閱相關資料,運用綜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討主人公成長過程三部曲,并提出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成長的艱辛。該論文寫作應嚴格按照進度計劃進行,論文格式應該完全符合論文寫作規范,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順利通過答辯。

指導教師簽名:

年月日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

中文題目

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

英文題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題目來源

教師科研項目教師指定√學生自擬其他

基本任務

與要求

論文主題是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學方向。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分析,推導論述的方法,從主人公迷惑、成長到頓悟過程的三個方面,結合社會背景,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和黑人青年成長的艱辛的過程,從而探究在當時社會黑人處境的艱難和內心的蛻化。嚴格規范論文格式,嚴禁抄襲。

擬解決主要問題及預期成果

論文從主人公的成長著手,研究主人公從迷惑、成長到頓悟的三個成長過程,分析主人公認識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的不可見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會中成長的艱辛,揭示當時社會黑人處境的艱難和內心的蛻化。

寫論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參考資料不足,理論研究較為膚淺,論文容易出現分析不夠的現象。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字數在3000到5000字以內的關于分析《看不見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三部曲的論文。

階段性主要工作的起止時間

1.準備工作2010.10.13起6.論文撰寫2011.1月起

2.選題2010.10.30-11.157.完成初稿2011.3.15

3.資料收集2010.11.16-11.308.修改、定稿2011.4.26

4.開題報告2010.12.1-12.159.答辯2011.5月下旬

5.論文大綱2010.12.16-12.2010.其他工作2011.6月

學生完成論文最終時間:2011年4月26日

學生接受任務時間:2010年11月16日學生簽名:

指導教師簽名:

年月日

第11篇

一、在復習階段就要練習如何備戰高考作文

1.應讓學生明白“不必書法美,但求文面佳”。閱卷者欣賞的是“文面”,而不是“字體”。“字體”講究的是你的書法,而“文面”講究的是整體效果。那些字體不夠好的學生,在短時期內改變字體幾乎不可能,而在短時期內改善文面是可以做到的。

2.模仿印制高考作文紙讓學生適應這一特殊寫作形式。高三學生寫作訓練不要再用作文本做。讓學生使用仿真高考作文紙,其作用是:一能讓學生形成一個字數概念,究竟寫到什么位置字數是符合要求的。二能讓學生把每次訓練當作一次演習,這樣學生會特別重視自己的卷面整體效果。三能讓學生適應這種高考特有的行文格式,而且要求學生一律用高考規定的黑色水筆書寫。按這種要求堅持訓練,更有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高考的角色。

3.對于文面不理想的學生,要對他們分別制訂方案加以訓練。有些可能是因為字太大,太擠,有的可能是因為字太小不好辨認,應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突破口和具體的訓練目標并進行跟蹤訓練,每次訓練完交上作文紙要讓學生進行他本人前后的縱向對比,以及與別人的橫向對比,讓學生明白其真正的意義。

二、考場上要使用的方法

1.高考作文的結構模式要“簡”。高考作文先要整體構思,比如開頭結尾、過渡照應、主體展開、材料選取等,在動筆前要通盤考慮。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寫清楚,自己寫清楚了,閱卷老師才能看清楚。

2.高考作文列提綱要“快”。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場上列作文提綱,可先寫出簡單的結構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詞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詩詞、古今中外的事例簡省寫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寫在卷面上之前,可邊瀏覽邊修改,擇優錄用。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一氣呵成,避免文面上有多處涂改。

3.高考作文內容要“新”。

1)題目要新穎別致,能擬一個獨具特色的題目,就能以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老師的視線,分數自然偏高。

2)開頭要新穎獨特,結尾要深刻感人。從題目實際出發,選取自己最拿手的文體,精心打造開頭和結尾,確保獲得高分。

3)素材的選取要新穎貼切。材料新穎又切合題意,那就能顯示自己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閱卷老師耳目一新,作文分數自然就能上一個檔次。

另外也可以恰當使用以下方法快速進入主題:

1.聯想法。高考作文構思必須展開聯想,這就是一種開放性的思維活動。考生根據已確定的文章要點,對頭腦中現有的各種材料展開豐富的聯想,開始可能是零散的,不集中的,這時的思維活動是放開的,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不要有所束縛,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組合,刪除選擇,使之成為一個系列整體。聯想有縱式、橫式等聯想方式。考場作文多數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聯想交錯運用。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聯想和想象作文。所給材料是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圖,并舉例,具體要求是根據這位老師的啟發,把這圓想象成另一個物體。這就要求考生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圓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相似物體,有的考生聯想到運動會的跑道,飲水用的井,日落日出的太陽等,這些都是很合理的。考生只有較強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思路開闊,構思新穎。

2.比較法。比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在比較中見差異,只有學會了比較法,才能反映出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區別,表現出各自事物的特點,作文才會富有新意,別開生面。

第12篇

第一節 邏輯方法一.歸納法 P26(一) 歸納法的概念 (二) 歸納法的類型 1. 完全歸納法 2. 簡單枚舉法 3. 科學歸納法 二.演繹法 P29

(一) 演繹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繹的條件

(三) 演繹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歸納和演繹的辯證關系 三.類比法 P32 (一) 類比的模式 (二) 類比的特點 (三) 類比的類型 (四) 類比的程序 (五) 類比的作用 (六) 類比的局限 四.其他邏輯方法 P36 (一) 分析與綜合 (二) 抽象與具體

第二節 經驗方法一.觀察P39 二.實驗P42 三.測量P48 四.統計P49

第三節 數理方法 一.數學方法 P52 二.模擬實驗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學假說 P62

三 現代科研方法

第一節 系統論

一.系統論的出現及其意義 P68 二.系統論的概念、特征及分類 P69 (一) 系統的概念 (二) 系統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關性 3. 層次性

4. 整體性和系統功能 5. 環境制約性 6. 動態性 7. 目的性

(三) 系統的分類 三.系統方法 P71

(一) 系統方法的特點 P71 (二) 系統方法的原則 P73 (三) 系統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統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統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第二節 控制論 P76

一.控制論的概念與研究對象 二.控制系統

三.控制論在管理上的應用

第三節 信息論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點 三.信息技術革命 四.信息反饋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節 “新三論”簡介 P83 一.耗散結構理論 二.協同學理論 三.突變理論

四 科研選題

第一節 科學問題和科研選題 P87 一.科學問題的概念、結論及分類 二.科研選題的概念、分類及意義 三.科學問題與科研選題的區別與聯系

第二節 科研選題的來源 P90

第三節 科研選題的原則 P95

一.需求性原則 二.創新性原則 三.科學性原則 四.可行性原則 五.優勢性原則 六.發展性原則 七.經濟性原則 八.效益原則 九.學術價值原則

十.遠近發展相結合原則 第四節 科研選題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選題策略

(一) 選題的價值取向 (二) 課題調研要充分 (三) 選題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選題的方法 (一) 現狀調查法 (二) 歷史比較法 (三) 未來預測法 (四) 系統綜合法 (五) 優選決策法

第五節 科研選題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務 三. 定課題

四. 課題名稱的確定 五. 選擇計劃的制定

第六節 科研選題的注意事項 P108

五 科研文獻搜集和整理

第一節 科研文獻概述 P111 一.科研資料及其類型 二.科研文獻的概念 三.科研文獻的級別 四.科研文獻的種類 (一) 專業書籍 (二) 期刊論文 (三) 學位論文 (四) 會議論文 (五) 標準文獻 (六) 專利文獻 (七) 科技報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閱文獻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節 搜集文獻基本知識與技巧 P119 一.根據查閱目的明確查閱方向 二.利用圖書館搜集文獻資料 三.利用文獻數據庫搜集文獻資料 四.利用互聯網搜集文獻資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獻資料 六.搜集文獻資料主要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文獻檢索途徑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徑 1. 提名途徑 2. 著者途徑 3. 機構途徑 4. 代碼途徑 5. 引文途徑

6. 信息源類型途徑 二.按內容特征的途徑 1. 分類途徑 2. 主題詞途徑 3. 關鍵詞途徑

三.檢索途徑的選擇原則

第四節 文獻檢索步驟 P134 一.課題主題分析

二.選擇檢索系統和檢索工具 三.選擇檢索途徑 四.制定檢索表達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施秉县| 商河县| 布拖县| 稻城县| 泸水县| 屏东县| 基隆市| 泗水县| 大港区| 高平市| 道真| 榆林市| 黎城县| 乌兰察布市| 阳新县| 汝阳县| 开江县| 汨罗市| 浦江县| 克山县| 滦南县| 夏河县| 仪陇县| 江西省| 连城县| 苏尼特左旗| 饶平县| 义乌市| 威信县| 衢州市| 阆中市| 红桥区| 安溪县| 台湾省| 邵武市| 庆城县| 沂南县| 英吉沙县| 加查县|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