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1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黃瓜栽培管理技術要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聚焦農業園區建設壽光蔬菜已跨入“園區”時代
莘縣食用菌產業化生產情況
新城細毛山藥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日光溫室無公害黃瓜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絲瓜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無公害辣(甜)椒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無公害茄子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洋蔥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大蔥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大蒜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無公害菜豆生產技術規程
陳集山藥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蔬菜秸稈直填槽式栽培技術規程
有機蔬菜的品種選擇及栽培技術
西芹及其新品種介紹
黃秋葵的優良品種介紹
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推薦使用及禁用農藥
健全體系完善制度全面加強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監管
高山延季番茄越夏新品種
適應現代化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的優勢
夏秋蔬菜管理要點
日光溫室絲瓜秋冬茬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黃瓜秋冬茬栽培技術
大棚西葫蘆秋延遲栽培技術
厚皮甜瓜秋延遲栽培技術
優良地方品種——兗州朱砂紅茄子
葉用萵苣制種高產栽培技術
夏秋甜椒大棚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菜豆越夏茬栽培技術
蔬菜新品介紹
日光溫室秋冬茬番茄栽培
夏豇豆高產栽培技術
秋延遲馬鈴薯栽培技術
花椰菜秋延遲栽培技術
大棚萵筍秋延遲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
簡易大棚西芹秋延遲高產栽培技術
蔬菜節水灌溉技術
青島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系列新品種
關于蒼山縣凱華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調查報告
夏秋季節蔬菜育苗技術要點
夏末秋初蔬菜栽培管理技術關鍵
日光溫室無公害菜豆生產技術規程
無公害洋蔥生產技術規程
越冬茬茄子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棚室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
壽光青花菜的越冬茬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蔬菜多茬栽培新技術
櫻桃番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楓葉2號厚皮甜瓜日光溫室栽培技術
“淄研”系列西葫蘆新品種及大棚秋延遲高產栽培技術
淄博市綠色西葫蘆生產技術規程
棚室水果型黃瓜栽培新技術
日光溫室苦瓜冬春豐產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絲瓜越冬茬密植高產栽培技術
淄博市綠色桔梗生產技術規程
淄博市有機青蘿卜的栽培技術操作規程
立足城陽優勢,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蔬菜生產
有機蔬菜基地建設與生產技術
秋冬溫室電熱溫床育苗設置方法與注意事項
冬春蔬菜育壯苗技術
濰坊市寒亭區拱圓大棚西瓜早熟栽培技術
早春小拱棚西葫蘆無公害栽培技術
西瓜新品種德優3號及其栽培技術
佛手瓜的栽培與管理技術
大棚瓜菜寒害的防治
無公害韭菜規范化栽培技術
如何防治冬春保護地番茄落花現象
芽球菊苣無士栽培技術
番茄、茄子、辣椒再生栽培技術
棚室蔬菜生產“四預防”
香椿溫室密植囤栽技術要點
日光溫室甘藍與瓜果豆類蔬菜套種技術
拱圓大棚早春西瓜——越夏甜椒高效栽培模式
關鍵詞:迷你;黃瓜;品種;栽培;技術
迷你黃瓜,也稱水果黃瓜,瓜條短小,光滑、無刺瘤,皮薄,瓜底部無苦味,營養豐富,富含纖維素、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元素,有抗氧化、防衰老、降血糖、減肥的功效。可當水果,也可作蔬菜食用,口感脆嫩爽口,具有清涼解暑、美容的作用,深受人們喜愛,是大眾餐桌上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水果、蔬菜之一。因此研究及推廣迷你水果黃瓜品種,對菜農發展多樣化經濟,增加效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引進法國生產的溫室迷你黃瓜品種,在海拔550 m的熱帶地區,通過夏秋季節和冬季設施栽培試驗,該品種表現耐熱、耐濕,耐肥,產量高,抗病性強的特點,適應夏秋季節設施栽培。
1 品種特征特性
法國生產的莉娜2號品種,適應夏季設施栽培,早熟,播種后32~35 d采收上市;無限生長類型,分枝性強;純雌性,單性花,主、側蔓均開雌花,但以主蔓結瓜為主;結瓜節位2~3節,節節有瓜,每節位結成品瓜2~3個,商品瓜直,青綠色,光滑無刺瘤,瓜長13~15 cm,直徑3.6 cm,肉厚1.2 cm,籽小而癟,品質脆嫩爽口,單瓜質量120 g;抗白粉病、霜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耐熱、耐濕、耐肥。每667 m2產量2500~4000 kg。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棚室和土壤消毒
棚室消毒:在播種前7~10 d,每100 m3空間用硫磺0.25 kg與鋸末0.5 kg混合,分成幾小堆點燃熏蒸1夜,或用45%百菌清煙霧劑250 g用量,分散點燃,密封熏蒸1夜,以殺死棚室空間的病菌。
土壤消毒:播種前15~20 d,按1 m3床土用福爾馬林液300 mL用量噴灑,然后覆蓋塑料薄膜悶3~5 d,掀除覆蓋物7~10 d后可播種;或按1 m3床土(基質)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均勻混合后,覆蓋地膜10~15 d,進行土壤消毒殺菌。
2.2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該品種在低海拔熱帶地區設施栽培,5月中下旬-9月播種,商品產量較高,迷你黃瓜種子價格貴,采用穴盤育苗移栽較好。1.2 m包溝做畦,雙行定植,株行距50 cm×60 cm,每667 m2種植2222株為宜。
2.3 施足底肥,適時追肥
結合整地,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每667 m2施用有機肥1500~2000 kg、三元復合肥30~40 kg、普通過磷酸鈣40 kg、硫酸鉀20 kg作底肥,溝施并與土壤均勻混合后理廂做畦。黃瓜掛果期,需肥、水量大,肥水不足,畸形果多,商品產量低。根據長勢每667 m2用復合肥10 kg+尿素8 kg,對水追施提苗肥1~2次,膨瓜期每667 m2用綠沖1號黃瓜專用肥8 kg對水追施,或用復合肥15 kg+尿素10 kg混合對水澆施或滴灌,每采收2~3次需追肥1次。采收中后期,結合用藥配用大肥葆或硼肥進行葉面噴施,可延緩植株早衰。
2.4 整枝疏果
該品種生長快,分枝性強,結果多,要及時上架、修剪和疏果,否則影響商品產量。采用棉線吊蔓,可節省成本,方便管理。注意每隔1~2d繞蔓1次,剪除植株基部的老黃葉和病葉,以及不斷產生的側蔓和卷須,有利通風透光和植株各節位多結瓜,結好瓜。適時疏除根瓜、病蟲瓜和畸形瓜,有利提高商品瓜產量。
2.5 棚室溫濕度管理
大棚蔬菜栽培,要注意白天和夜晚、晴天和雨天的天窗或通風口打開和關閉,并采用膜下滴灌方式,凋節棚內空氣溫、濕度,減少葉部和果實病害。
2.6 病蟲害防治
熱帶地區棚室黃瓜栽培,主要發生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細菌性角斑病和病毒病。化學藥劑防治霜霉病和白粉病可用嘧菌酯懸浮劑、甲霜靈?錳鋅或百泰(唑醚?代森聯)等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細菌性角斑病用可殺得可濕性粉劑或噻菌銅乳劑噴霧防治;病毒病可用病毒必克或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主要發生的害蟲有黃守瓜、瓜絹螟、蚜蟲、飛虱、斑潛蠅,蟲害防治采用物理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方法,使用黏蟲板或吊、掛黃板、燈光等誘殺蚜蟲、飛虱和瓜絹螟害蟲;化學藥劑可選用阿維菌素乳油、啶蟲脒、吡蟲啉或阿克泰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黃守瓜、瓜絹螟可選用氯氰菊酯水劑、毒死蜱乳油或除盡水劑等噴霧防治。但是必須注意病蟲害防治原則,以防為主,綜合防治。不同藥劑要交替使用,根據藥效期每隔7~10 d噴藥1次,連續用約3次。
2.7 適時采收
大棚迷你黃瓜達到商品標準時,要及時采收,否則影響下批瓜的生長。采收黃瓜應用剪刀帶瓜柄2~3 cm處剪斷,注意輕拿輕放,挑選商品瓜整齊的擺放在塑料籮筐內,盡量少翻動,否則影響黃瓜的自然色澤和商品銷售價格。
為適應傳統媒體信息化的形勢需要,提高辦刊質量,擴大學術影響,《蔬菜》雜志建立了編輯部遠程稿件處理系統,已于2012年10月啟用運行。未來將逐步實現所有的作者投稿、專家審稿、稿件處理、編輯校對、日常辦公等各項工作直接在網絡上進行。
“編輯部遠程稿件處理系統”有利于提高編輯部辦公效率,節約成本開支,方便作者投稿、查稿,方便專家審稿,縮短審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同時能實現編者、讀者、作者和專家等多方聯動和及時溝通。希望廣大作者、審稿專家能逐步適應這一新變化,共同實現信息化辦公手段。在編輯部遠程稿件處理系統啟用初期,為了給廣大作者和審稿專家一個適應的過程,編輯部將仍保留原有的工作模式,實行雙軌制辦公。
關鍵詞 保護地;黃瓜;嫁接育苗
中圖分類號 S64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127-02
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綏中縣保護地黃瓜栽培面積逐年增加,由于多年連作,土壤傳染性病害日趨嚴重,其中以黃瓜枯萎病危害最重,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嫁接育苗是防止土傳病害、克服保護地土壤連作障礙的最有效措施。黃瓜嫁接栽培技術容易掌握,只要嚴格地按照操作要點進行,嫁接成活率可達90%以上。嫁接的黃瓜苗利用砧木對枯萎病不感病和發達的根系,增強了植株抗寒性、抗旱性和生長勢,達到高產的目的。
1 砧木選擇
目前,砧木主要應用黑籽南瓜和白籽甜瓜,經多年的試驗示范證明,采用適合冬春茬栽培的耐低溫、弱光黃瓜品種與黑籽南瓜、白籽甜瓜嫁接,其表現出較好的抗病性、親和性、豐產性,且黃瓜品質優良。嫁接黃瓜對接穗要求不嚴格,綏中地區以青白、密刺等系列品種為佳。
2 嫁接場所與嫁接工具
嫁接場所最好在育苗室內。嫁接時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0~25 ℃,濕度在80%以上,光照需弱光。白天熱光強,要遮蔭降溫。嫁接工具有噴壺、竹簽、棉球、嫁接操作臺、坐凳、噴霧器、濕毛巾、刀片、醫用酒精、盆、嫁接夾、水桶等。
3 浸種催芽
確定定植期,然后提前35~40 d播種。一般黃瓜的播種量要比計劃的苗數增加20%~30%,而砧木的播種量要比黃瓜量增加20%~30%。黃瓜的浸種催芽可采用常規方法。由于黑籽南瓜種子有休眠期,所以采用隔年種子提高發芽率。先將種子在室外曬3~4 d,以破除休眠,也可采用70~80 ℃水燙種。具體方法:準備2個容器用于盛熱水和種子,將種子放入其重量4~6倍的熱水中,左右手分別拿著2個容器來回傾倒,10 min后水溫降到55~60 ℃,改用小木棍不斷攪拌,15~20 min水溫為30~35 ℃,再浸種約8 h。為提高新采種子的發芽率,用0.1%雙氧水浸種10 h,撈出后與洗滌靈和細沙混合,輕搓種皮,然后用清水洗凈。搓洗完畢,需在室內晾種16~18 h。然后用干凈的濕毛巾包蓋起來,放在30 ℃下催芽。嫁接量大時應分批浸種催芽,分開播種,排開嫁接,以免錯過嫁接適齡期。
4 播種
4.1 苗床撒播
用事先配好的營養土做成播種苗床,整平床面,澆足底水,水滲后撒藥土,均勻擺放黃瓜種芽,先蓋1層藥土,再蓋厚1.5~2.0 cm的過篩細土,床面蓋地膜保墑。播種后,室內溫度保持30 ℃,夜間18 ℃,當有50%的種芽拱土時,揭去地膜,白天溫度降為25 ℃,夜間15 ℃。同樣方法播種黑籽南瓜,用種量18 kg/hm2左右,苗床可播種200 g/m2左右。播種前澆足底水,只要幼苗不萎蔫一般不澆水,嫁接起苗前澆1次透水,以免起苗時傷根。如育苗的環境適當,經1周左右即可嫁接[1-2]。
4.2 沙床播種
在溫室地面上鋪厚10 cm的細沙,四周做成高5 cm的埂,耬平畦面,澆透水,把剛出芽的種子均勻撒播在畦面上。此法播種能夠防止苗期病害侵染,且起苗時不易傷根。黃瓜播種量為150 g/m2,播后蓋厚1 cm的細沙,然后覆蓋地膜。其他管理可參照苗床撒播。
4.3 營養缽直播
將營養土裝入缽中,澆透水,水滲下后,用手指按一小坑,將已出芽的黑籽南瓜種芽朝下擺入缽中,覆土后蓋地膜保濕。接穗苗播于苗床或沙床內。此法播種嫁接后砧木不需緩苗,成活率高,但操作不便。
4.4 苗床噴藥
為防止病菌侵染,接穗出現萎蔫,調節小拱棚空氣濕度和基質濕度,嫁接前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接穗、砧木苗缽、苗床,可用噴壺或大噴霧器進行噴霧,以水滴沿胚軸下流為宜。
5 嫁接
5.1 靠接法
采用此法嫁接,黃瓜比南瓜提前4~5 d播種,出苗后要適當提高夜溫,使接穗和砧木的下胚軸伸長到7~8 cm,以免定植時接口觸地感病。嫁接前準備好足夠的裝好營養土的營養缽并澆透水。當砧木第1片真葉半展開,黃瓜苗剛出現真葉時為嫁接適期。把黃瓜苗和南瓜苗起出,洗凈、擦干、保濕。去除南瓜生長點,并在離子葉節5~10 mm處的胚軸上,按35~40°自上而下斜切1刀,切口深度為莖粗的1/2;在接穗子葉節下12~15 mm處,在第1片真葉展開方向,按30°自下而上斜切1刀,切口深度為莖粗的3/5,然后將接穗舌形楔插入砧木的切口,使黃瓜子葉壓在南瓜子葉上面,黃瓜苗在里,南瓜苗在外,夾好嫁接夾即可。靠接砧木和接穗切面要求平整,切面平有利于傷口愈合[3]。
嫁接后立即將嫁接苗栽入澆透水的營養缽里。嫁接20 d左右給接穗斷根。靠接的優點是操作容易,成活率高;缺點是嫁接速度慢,后期還有斷根取夾等工作,較費工時,且接口低,定植時易接觸土壤[4]。
5.2 插接法
采用插接法砧木應早播2~3 d。砧木采用營養缽直播,每缽1粒種子。播種后10~13 d,第1片真葉長至1~3 cm,為嫁接適期。接穗播種后8~10 d,2片子葉展平,第1片真葉剛出現為嫁接適期。黃瓜苗挖出,洗凈根部,放入托盤,用濕毛巾蓋嚴保濕。去除砧木真葉和生長點,用粗細與接穗相同的竹簽,從右側子葉的主葉脈開始,向另一側子葉方向朝下斜插5~7 mm深,竹簽尖端不插破莖的表皮,之后選健壯的接穗,在子葉下8~10 mm處下刀斜切,切口長5 mm左右,接著從對面下第2刀,斷開莖,使接穗呈楔形,拔出竹簽,插入接穗。該方法不用固定物品,比靠接法速度快,節省時間和勞力,且對管理條件及嫁接技術要求比較嚴格。
6 嫁接后管理
6.1 嫁接后1~3 d的管理
嫁接后,為促進愈傷組織盡快形成,保證植株成活,這段時間的管理非常關鍵。溫度白天保持25~27 ℃,夜間14~20 ℃,地溫20 ℃左右,小拱棚內濕度調節為95%以上。前2 d,小拱棚應覆蓋紙被進行全天遮光,第3天可在早晚適當揭開紙被見弱光。
6.2 嫁接后4~6 d的管理
此期正是假導管形成期。此時棚內濕度應降至90%左右。為此,小棚頂縫應開3~6 cm,每天通風1 h左右。小棚內白天溫度保持在25 ℃左右,夜間16~18 ℃,溫度超過30 ℃應繼續用紙被遮蔭降溫。
6.3 嫁接后7~10 d的管理
這段時間是真導管的形成期。該時期棚內濕度約保持在85%,為通風降溫,應揭除紙被,拱棚全天留3~10 cm的縫。若管理合理,會出現淡綠色真葉,1~2 cm,有光澤,表明砧木、接穗完全愈合,可將嫁接苗移出拱棚。
6.4 嫁接后10~15 d的管理
嫁接苗移出小拱棚2~3 d后,接穗第1片真葉約3 cm,此時為培育健壯的嫁接苗,促進花芽分化,可與自根苗進行同樣的管理。靠接后12~13 d,在嫁接夾下方,將黃瓜下胚軸用手指捏傷,破壞輸導組織,間隔3~4 d,再從接口下方把黃瓜下胚軸割斷,斷根后要靈活掌握苗情變化,用揭蓋紙被的方法調節種植大棚內的光線強度和溫度,提高成活率。此期砧木出現新芽,要及時將其去除,以免影響正常生長。此外,要加強苗床管理,進行合理地肥水施用和噴藥,防止黃瓜病蟲害發生。
7 參考文獻
[1] 楊成蔭.日光溫室冬春茬黃瓜直播嫁接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1996(1):21-23.
[2] 李玉英,任志凱,高杰.日光溫室冬春茬黃瓜栽培要點[J].農村科學實驗,2008(3):21.
關鍵詞:蔬菜茬口安排栽培模式技術要點
勉縣位于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屬北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4.2℃,無霜期237天,年均降水量849.5mm,是蔬菜生產大縣。全縣蔬菜種植面積10萬余畝。通過多年實踐.采用早春大棚番茄一夏小白菜一秋延黃瓜高效栽培模式,既能充分地利用地力和本地氣候特點,又能有效的補充蔬菜淡季市場。現將該模式和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茬口安排
早春大柵番茄可于上年l2月中、下旬用溫床育苗,當年3月中旬定植于塑料大棚內,4月下旬至5月下旬采收;夏小白菜可于6B上旬直播,7月上旬即可開始采收;秋延黃瓜于7月下旬開始育苗,8月下甸移栽定植.9月下旬開始采收。
2品種選擇
大棚番茄宜選用早熟性好、抗寒、豐產、商品性好的品種,如上海合作906、合作908番茄。夏小白菜宜選用出葉快、長勢強、產量高、抗病、耐熱的品種,如青雜2號、青雜3號。秋延黃瓜宜選用抗病、耐熱、豐產品種,如津優4號,津春4號等品種。
3栽培技術
3.1大棚番茄
3.1.1育苗移栽種子發芽至兩葉一心時即可分苗移栽,移栽后應掌握適宜的溫度和水分,白天溫度控制在25—3()℃,夜問I6—18℃。定植前一周開始煉苗,白天保持20-22℃,夜間8一l0℃,當苗高25~m,莖粗0.5—I.6cm,具5一6片真葉,6O%以上已顯蕾時可定植。
3.1.2整地定植番茄為深根性作物,根系比較發達,在整地時深翻2s一3IJcm并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nE25OOkg,配合施用復合4Okg,耙細整平.做畦,并于定植前l5一20天扣棚提溫,提倡帶藥定植,定植前一天噴50%的多菌靈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定植密度每666.7m栽4000一5000株,行距50cm,株距30cm,定植結束后即澆透水。
3.1.3定植后管理苗子定植后要求較高溫度,所以定植后3—4天不放風;棚內維持25一32℃,濕度可達8O%,緩苗后要降低棚溫,白天控制在25-32℃,夜間l3—15℃,濕度可降至60%,緩苗后澆一次緩苗水,并隨水施復合肥5-10kg,第l穗果座住前基本不需要澆水施肥。第l穗果座住后,結合澆水,進行追肥,以后每采摘2次,追一次肥,以每卣施腐熟的人糞尿lO00kg或15kg復合肥。植株凋整上宜采用單干整枝,整枝時要注意待側枝長到3寸長時再打掉,結合整枝打掉莖基部的老葉、病葉,以增強通風透光。當每穗上有一半左右的花半開或剛開時,用2.4一D或防落素涂抹花柄,座果后還要適當疏果,改良果實品質,可每穗果保留3—4個。
病害防治要做好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病毒病的防治,早疫病可用75%百菌清可溫性粉劑400倍液或64%殺毒礬400倍液防治。晚疫病可用64%殺毒礬40O倍液或農抗120等生物制劑防治,灰霉病可用25%多菌靈400倍液或50%速可靈2000倍液防治,病毒病可在發病初期噴2O%病毒A500倍液或5%病毒必克800倍液防治。
3.2小白菜
3.2.1整地做畦結合翻耕畝施2000-3000kg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磷酸二銨復合20kg作底肥,耙細整平后做成小高畦,以利排水防澇。
3.2.2栽培管理小白菜生育期較短栽培管理較為簡單,播種后25一30天即可采收。出苗后每5一7天施稀糞水,促進幼苗生長,開始采收時宜選擇間苗采收,每采收一次宜追施稀糞水2000kg或尿素10kg,促進生長。
3.3秋延黃瓜栽培枝術
3.3.1精細整地整地前每畝腐熟優質有機肥H)kg,復合肥4()kg,而后深翻、細耙、整平后做畦。
3.3.2育苗移栽秋黃瓜苗期正值夏季高溫季節,當氣溫很高,光照過強時,應注意遮陰防曬,澆水降溫。當苗子達4一s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定植時因黃瓜根系不發達.且對氧氣的需要量較高,故應適當淺栽。秋黃瓜由于生長較弱,可適當密植,每畝定植40{X)株以上
3.3.3定植后管理定植后即澆透水,緩苗后根據情況澆一次淺水,在座瓜前以不澆水為好.如遇高溫干旱可適當澆水。黃瓜耐肥力弱,追肥應掌握薄施勤施的原則。根瓜座住后,應每畝追施lOkg尿素和l0kg硫酸鉀或s()j旦人糞尿,開始采瓜后,結合澆水可每隔8—1I)天追肥一次,防治脫肥早衰,必要時還應加強根外營養追施,可用100倍的糖液加(J.2%的磷酸二氧鉀溶液加t}.1%尿素溶液噴施黃瓜葉面,既可預防霜霉病的發生,還有顯著增產效果。黃瓜開始抽蔓時,須及時插桿綁蔓,并打掉病葉,以利通風透光。
病害防治上主要是霜霉病、細菌性菌斑病、炭疽病的防治。防治霜霉病可用甲霜銅500倍液或7O%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防治細菌性菌斑病可用30%DT殺菌劑1500倍液4o%乙磷鋁25O倍液防治,防治炭疽病肘可用40%乙磷鋁2OO倍液~f125%多菌靈可濕性粉400倍液防治。
[關鍵詞] 設施黃瓜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172-02
一、栽培日期的選擇
設施黃瓜高效栽培時間應選擇在每年十月份中下旬進行,定植的時間應選擇在十一月的中下旬和十二月的上旬,黃瓜的初產期一般控制在第二年一月中上旬,然后進入高產期,高產期的時間一般維持在2-4個月之間。
二、良種的選擇
設施黃瓜高產需要的品種一般選擇耐低溫、耐弱光性能優良的早熟品種,同時應該保證品種抗病、豐產、商品性能好,其中長春密刺、新泰密刺、山東密刺、山農 5號、錦早3號、中農13號、津春3號、保豐等新品種,砧木選用黑子南瓜。種子確定之后就應該進行催芽和播種了。
三、催芽播種育苗管理
1.種植催芽
黃瓜種子播種之前應該進行曬種、浸種以及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經過消毒后做好鋪床的準備,然后將黃瓜已經催好芽的種芽均勻的播種與小高床上。浸種催芽過程中應該采用溫水催芽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應該保證水的溫度在55度左右,然后將黃瓜種植放置于溫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再在室溫環境下浸泡4-6個小時,催芽的溫度應該保持在30度左右,等到黃瓜發芽之后逐漸的降低至室溫環境。
2.播種育苗
我縣黃瓜苗齡一般維持在50-60天左右,在播種過程中一定要小心謹慎,避免在播種過程中將種子的白嘴碰傷,在播種過程中最好保持白嘴都朝向一個方向,間隔的距離也應該相等。
3.苗期管理
白天和晚上應該控制好大棚內的溫度,一般情況下在黃瓜苗期,白天大棚內的溫度位維持在25-30度左右比較適合,在夜間應該維持溫度在13-16度之間,在夜晚大棚內最低的溫度不能低于10度,如果夜間的溫度低于10度之后,會造成黃瓜幼苗出現嚴重的凍害。
4.科學嫁接
黃瓜播種一周左右之后,當砧木苗的葉子已經充分的展開,而第一片真葉剛剛出現時是進行嫁接的最佳時期,嫁接過程中應該按照靠接法或者插接法進行嫁接。
四、田間管理
1.整地施肥
在正式扣棚之前的兩周到三周之前應該進行整地施肥。每畝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8000公斤左右,然后將土地深耕處理,深耕過程中還應該向土地中散入30-35公斤左右的尿素,40-45公斤的磷酸二銨,20-25公斤的硫酸鉀,深耕完畢之后,在進行一遍淺耕,并在土壤表面覆蓋薄膜以提高地表溫度,這是加蓋的薄膜多數定植之后蓋小拱棚所需要的薄膜。在定植之前,如果發現地表溫度不高,可以采在黃瓜定植之前一周左右用熱風爐進行加溫,加溫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要在棚內10深度出地溫溫度達到10-12度之后才可以進行黃瓜幼苗定植。
2.科學合理的定植
黃瓜幼苗在定植過程時應該選擇在十一月份的下旬到十二月份上旬進行,選擇天氣晴朗溫暖的天氣進行。定植過程中采用南北延長的小高畦進行定植,畦面的寬度應該維持在70cm左右,溝的寬度應該保持在0.6m左右,高度維持在10-15cm左右。按照大小行進行栽培,每畦定植兩行,大行距的距離維持在0.8m,小行的距離維持在0.5木左右即可。每一行株距應該保持在25-27cm之間,每畝定植黃瓜幼苗4000株左右。在定植過程中不易過深,定植之后應該澆透水進行封溝,小行上覆蓋上地膜,大行上鋪上秸草控制地表的溫度,同時也降低濕度,然后關閉溫室,保溫防寒,要保持地表溫度維持在15度左右,白天的氣溫維持在30度左右,一周之后就可以進行緩苗了。
3.保溫增產
黃瓜處于緩苗期應該保證棚內的溫度維持在30-32度左右,夜間溫度維持在17-20度左右。緩苗結束之后夜間和白天的溫度可以控制在15度和25度左右,這樣有利于蹲苗和腰瓜的形成。每年十二月的中下旬到來年的二月上旬這一段時間,因為黃瓜的產量較低,但價格較高,因此在管理方面應該采取雙苫、雙膜的保溫措施。保證黃瓜正常的生產,以提高黃瓜的產量。
4.水肥管理
根瓜采收到腰瓜采收時期,應該適當的加大對黃瓜植株水肥的供給,每隔一周應該澆水一次,同時在澆水過程中每畝應該施入復合肥25公斤。當進入到高產期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比較旺盛因此應該采用加強水肥供給方法提高黃瓜的產量。在每次灌溉過程中可以每畝施入三元復合肥35-40公斤。在黃瓜結果中后期應該減少灌溉和施肥,每隔10天左右施肥一次,并使用濃度為0.3%和0.2%的磷酸二氫鉀和硫酸鋅混合液進行葉面噴霧,補充微量元素,延長瓜秧的生長期。
五、病蟲害防治
黃瓜的病蟲害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以治為輔。每次對黃瓜進行灌溉之后,應該在夜間用殺菌劑進對大棚進行熏蒸一次。發現黃瓜出現病害應該及時的進行治療,做到早預防,早治療。用濃度為80%的大生M-4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可以防治黃瓜的霜霉病和灰霉病。可以使用濃度大小為72%的粉銹寧乳油2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可以有效的防治白粉病。使用濃度大小為72%的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可以有效的防治細菌性角斑病。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不應該只使用一種藥劑,應該交替使用,每隔一段時間噴霧一次。對于防治白粉虱、瓜蚜以及斑潛蠅等害蟲,可以選擇使用濃度為25%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使用20%的滅殺利乳油2000倍液或者使用10%的菊馬乳油15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均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六、適時采收
一般情況下,設施黃瓜的采收期從一月中旬開始一直能夠持續5-6個月,一般2-3天就能采收一次,進入高產期可以每天采收一次。
參考文獻
[1]李加旺,張文珠,李愚鶴. 露地華南型黃瓜新品種津優20-11的選育[J]. 中國瓜菜.2010(05)
[2]吳川,朱瑜.設施黃瓜化瓜原因及預防措施[J].植物醫生.2010(04)
[3]崔惠杰,吳川,朱瑜.黃瓜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原因與防治對策[J].植物醫生.2010(04)
[4]王迪軒,李力.秋延遲大棚黃瓜栽培田間管理技術要點[J].北京農業.2010(28)
論文摘要:本文剎析學案導學的內涵,結合黃瓜栽培教學案例,從學案設計、實施、反思等方面探討了“學案導學”教學法在提高中職課堂教學效率中的應用。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源質量呈現下降趨勢。表現在學生文化基礎不好,自學能力、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差,中職學校課堂的實效性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學生技能的培養。因此,反思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提高中職學校課堂教學實效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1、“學案導學”教學法的內涵
什么是“學案”?“學案”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編寫的供學生課前預習,課上使用,課后復習用的書面的學習方案。“學案導學”實質是以“學案”為載體、“導學”為手段的、種教學模式。教師根據上課的實際安排分課時編寫學案,就是一節課一個學案。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這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做學生的組織者、支持者、評價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自學能力,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文化基礎不好,自學能力、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差,采用傳統的教學教育模式顯然已經很不適應課堂教學的要求。在中職課堂中使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為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2、黃瓜栽培學案的設計
學案設計,要求從教材的編排原則和知識系統出發,對大綱、教材和教參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做出正確判斷,在處理教材時,盡量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學習內容適中,導學方法得當,達標習題全面等等。根據以上要求在設計黃瓜栽培學案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明確制定黃瓜栽培學習的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并突出學習重點和難點,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及主攻方向。本節課目標就是掌握黃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黃瓜的多種栽培方式;黃瓜的生長發育;黃瓜的栽培技術。黃瓜的栽培技術是重點,在栽培中肥水的管理技術是難點。
2.2有層次、有梯度地設計黃瓜栽培的學案內容
學案內容是學案的核心。學案內容的設計,就是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問題,編排出合理的知識體系。要根據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刪減、合并、重組,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給學生留有創造性學習的空間,并能聯系生產實踐。在設計層次性、梯度性上的要求是: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進而養成獨立思考學習的習慣。
在黃瓜栽培學案中首先設計了以下基礎性問題供全體學生預習時思考:①黃瓜對環境條件(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營養)有何要求?②黃瓜培育壯苗要抓好哪幾個環節?③露地黃瓜栽培主要技術措施有哪些?④黃瓜喜濕喜肥,但吸收水、肥能力弱,應怎樣對黃瓜進行水、肥管理?⑤怎樣對黃瓜進行搭架整枝?⑥黃瓜的主要病蟲害有哪些?怎樣防治?這樣,學生帶著學案上的問題看書,預習的目的更加明確,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基本上能解決這些問題。這種層次性設計,能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到學習中來,體驗探究過程,感受成功喜悅。
其次,為了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使學優生從學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困生一也能從中嘗到成功的快樂,讓不同水平學生都參與并學有所得,提高每個學生學習的信心。在預習基礎上,提出一些拓展學生思維的探究性問題:①為什么黃瓜早產高產,但難以穩產豐收?②如何使黃瓜的雌花形成得早而多?③黃瓜有時會出現畸形瓜,如尖嘴瓜、大肚瓜、細腰瓜等,有時會出現苦味瓜,這些會使黃瓜的品質大大降低,探究畸形瓜、苦味瓜的產生的原因及防止?④黃瓜能嫁接嗎?嫁接苗用于什么栽培方式上?有哪些嫁接技術,具體怎樣操作?對于上述探究性問題,學生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才能獲取答案,適合于中等以上學生去探究思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創新的習慣。
2.3達標訓練
達標訓練題型要多樣,量要適中,題目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力培養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為此,筆者精心設計有“階梯性”、“層次性”的題目在課堂上完成:①為防止黃瓜種子“帶帽出土”,播種時種子必須放。②黃瓜應采取的追肥原則。③黃瓜嫁接的砧木主要是_,嫁接的方法主要有 和 。④黃瓜花芽分化期間,以下哪些條件有利于形成雌花:a短日照、低夜溫;b長日照、夜溫偏高;c氮磷營養供應較大;d較高的coz濃度;;e外源激素乙烯利。⑤為什么說黃瓜早產高產但難以穩產?
另外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如黃瓜栽培管理,在課堂上難以完成,可以放在課外讓學生完成,如組織學生在校外蔬菜基地參與黃瓜栽培管理,從播種育苗一直到采收,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有機結合,教師根據學生實踐動手情況進行總結評價,了解學生技能達標的情況。
3、黃瓜栽培“學案導學”的組織實施
“學案導學”的實施,有以下幾個環節:依案自學一課堂討論。點拔精講、練習檢測、課后鞏固。
3.1依案自學
依案自學是“學案導學”教學法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充分體現學案的導學功能,又是實現“主體先行”的關鍵環節。在課前把精心編好的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在學案問題的指導下對課堂內容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教材及查閱一些參考資料,掌握黃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黃瓜培育壯苗的環節及高產黃瓜栽培主要技術措施。通過自學,學困生可以找出書中重點、難點;中等生能標出自己的疑問,帶問題進課堂;學優生掌握自學的方法。
3.2課堂討論
課堂伊始,教師要先進行導課,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一些基礎知識可以提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往往也是學生的疑難問題,提出后采用分組討論,每5-6人一組,閱讀教材,討論疑難。討論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義,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二把握課堂討論節奏時機,講究藝術,注重靈活性。如何使黃瓜雌花形成得早而多?指導學生從黃瓜花芽分化對環境的要求及受外源激素兩方面來歸納問題。第三,導學應靈活多樣,并根據教學不同情形,靈活調整學案,及時完善課堂教學,不受既定學案束縛。第四,做好小結,將討論結果和疑難問題列出提綱,由代表向全班陳述。
3.3點撥精講
經過小組討論,集中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各組容易出錯的問題,由教師精講。教師的精講要有針對性,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啟發性,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并結合教學重點、難點,進行講解。
這節課的難點是黃瓜的水肥管理,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要點明黃瓜水的管理一般遵循薄水勤澆的原則。苗期保持濕潤,當根瓜坐住時開始澆水,盛瓜期是黃瓜一生中需水最多時期,應增加澆水次數,每隔1一2天澆一次水。肥的管理,根據黃瓜長相和生育期長短,進行平衡施肥,適時追施氮肥和鉀肥。一般掌握第1次摘收黃瓜前不施肥,第1次摘瓜后隨水追肥,結瓜初期結合澆水隔兩次水追一次肥,結瓜盛期可隔一次水追一次肥。每次每畝追施尿素5kg,開溝追施或穴施,生長中期追施硫酸鉀8kg。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噴施微量元素肥料。比如噴施葉面肥防早衰。
3.4練習檢測
課堂上要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以了解全班學生對各個知識、能力點的掌握情況。要限時完成課內達標訓練題,此間教師巡視,做好個別輔導工作。這樣既能使學生當堂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以便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給予指正,對學生薄弱部分進行補救,對錯誤部分進行糾正,力爭整體達標。
3.5課后鞏固
課后教師要根據課堂討論及課堂評價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適時將學案收回,仔細審閱,及時安排指導和講解來鞏固學習內容,使學生在“無疑一有疑一無疑”的過程中,由未知到有知、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
4、對黃瓜栽培“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幾個關鍵環節的思考
4.1“學案導學”要注重“學”
在設計學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摸清學生的認知情況、各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來編制體現學生需求的學案。此外,學生們之間的互學互研使得學生能夠學到同學獨特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4.2“學案導學”要講究“導”
教師適當的引導能夠維持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還能縮短獲取知識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導”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駕駛能力,要善于處理放與收、問與答、個體與全體、學生與教材等幾方面的關系,既要使學生暢所欲言,做到活而不亂,又要難易適中,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4.3“學案導學”教學實踐中要盡量關注學困生
一部分學生若不能認真完成學案中基礎知識的自學要求,在課堂討論環節中處于被動地位,更不用說課堂知識的延展和研究性學生。教學實踐中要促使這部分學生愿意學習,做到既發展了學優生,又使學困生有所進步。
4.4學案的編寫要集思廣益,避免閉門造車
目前,在蔬菜施肥上大多存在著盲目性,普遍存在偏施濫施化肥,重視氮肥輕視磷肥和忽視微肥,以及施肥方法和施肥時期不當等問題,致使肥料使用嚴重失衡,化肥利用率低,進而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農作物病蟲害增多,農產品質量下降,土壤板結,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平衡施肥技術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需要,是培養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現狀的關鍵技術,是提高農產品安全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現就我縣主栽蔬菜品種的平衡施肥技術,整理如下:
1 甘藍平衡施肥技術
甘藍又名包心菜,是喜肥和耐肥蔬菜,一般定植后35天左右,植株對氮肥、磷、鈣等元素和吸收量達到高峰,而對鉀的吸收量則在50天時達到高峰。在達到高峰值之前,植株的吸肥量隨生育期進程呈直線上升趨勢。不同發育期的甘藍對養分吸收有不同要求。以幼苗期和蓮座期氮肥的吸收量最大。其次是磷,而結球期需鉀較多。據研究,每生產1噸甘藍養分的吸收量為N3.5千克、P2O5 0.8千克、K2O 3.49千克,其吸收比例為N:P2O5:K2O=1:0.3:1.1,可見甘藍類蔬菜是需氮和鉀較多的蔬菜。甘藍有時容易發生心葉尖端枯死或葉球內部腐爛等缺鈣癥狀,大大降低其商品品質。而研究表明土壤干燥,氮肥過量,土壤含鹽過高等都會抑制甘藍對鈣的吸收。
1.1 施肥技術要點
甘藍的施肥方式主要包括基肥和追肥,基肥可占施肥量的一半以上。基肥主要應是腐熟的優質有機肥,還要使用適量的氮磷鉀化肥。此外,應根據植株在不同生長時期對養分的需要情況進行幾次追肥。
甘藍一年四季均可種植,所以其施肥技術要點也基本相同。早熟春甘藍,生長期只有65-80天,加上多采用地膜和小拱棚覆蓋栽培,除施足基肥(每畝5000斤廄肥和部分化肥)外,可于蓮座葉形成時進行追肥,追肥以氮磷鉀肥為主。我縣屬北方設施早春栽培,因棚內溫度高,通風不良,在防止因氮肥施用過多而使植株受害。
中晚熟秋甘藍,基肥和追肥十分重要,基肥每畝施廄肥10000斤和部分化肥。追肥分3次進行:第一次可在植株和緩苗后進行,追施少量氮肥;第二次可在蓮座葉形成后進行。這是追肥的關鍵時期,追肥量約為總追肥量的一半以上;第三次可在結球中期進行,以保證結球堅實,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應該注意的是,無論是什么栽培季節和栽培方式,追肥后都應及時澆水,以便提高甘藍對養分的吸收量,充分發揮肥料的作用。此外,應結合耕地使用有機肥,使土壤充分混合以便改良土壤,追施化肥時,應以溝施或穴施為好,施后覆土,以避免氮素揮發損失,減少土壤對磷鉀肥的固定。
2 黃瓜的平衡施肥技術
2.1 黃瓜生長特性
黃瓜生長快、結果多、喜肥,根系耐肥力弱,對土壤營養條件要求比較嚴格。據測定,畝生產1000千克黃瓜需要從土壤中汲取N1.9-2.7千克P2O5 0.8-0.9千克、K2O 3.5-4.0千克,三者比例1:0.4:1.6。黃瓜會生育期需鉀肥最多,其次為磷。
黃瓜定根后30天內吸氮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到生長期吸氮量最多,進入生殖生長期,對磷的需要量劇增,而對氮的需要量略減。黃瓜全生育期都吸收鉀。
2.2 黃瓜氮肥要點
2.2.1施足有機肥。用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一方面能為黃瓜提供全面的營養;另一方面對熟化土壤改良土性也很有好處。有機肥料用量依具體條件而定,一般每畝10000斤左右。基肥還應配施少量磷鉀肥或以磷鉀肥為主的三元復混肥。
2.2.2巧施坐果肥。黃瓜為無限花序,結果期較長,約兩個多月。要求每結一批果后,需要補以水肥。菜農一般采用將肥料溶于水中,隨水施入畦內,同時結合灌清水,以防止肥勁過猛,有利于黃瓜生長。 追肥應掌握輕施勤施的原則,每隔7-10天追一次肥,每次每畝施用尿素20斤,等配以腐熟的人畜禽等糞水,全生育期需追肥7-8次。
2.2.3重視施用鉀肥。在基肥用量不足或土壤缺鉀的情況下,必須施用鉀肥。因為鉀對增強黃瓜的抗病性和改善黃瓜的品質均有良好的作用。在化學鉀肥不足時,可用草木灰代替。
2.2.4噴施葉面肥。在生長中期噴施稀釋1000倍的種資891植物促長素(3.4%檸檬鈦水劑)2次,或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均有良好的增產效果。
3 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
馬鈴薯是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地下塊莖為產品的蔬菜,馬鈴薯的初生根和匍匐根需吸取各種營養物質。它吸收養分的特點是以鉀吸收量最大,氮次之,磷最少,是一種喜鉀蔬菜,隨著馬鈴薯生育期的延長,養分吸收率也隨之加大,一般幼苗期吸收養分較少,不足全生育期的10%,發棵期氮磷鉀吸收率分別占30%,一半以上的養分是在結薯期吸收。因此,在幼苗期和發棵期供給充足的氮素,對保證前期根莖葉的健壯成長有重要作用,而充足的鉀營養能促進淀粉合成,對塊莖膨大有明顯的效果。其施肥技術特點是:
關鍵詞:黃瓜;航天誘變;航育黃瓜2號;選育
1 選育過程
1.1 母本主要性狀
2005年由天水綠鵬農業科技公司引進的天水農家品種,編號03-33,其株型緊湊,長勢強,莖粗壯,葉片肥大,葉色深綠,第一雌花著生在第3~4節,以主蔓結瓜為主,瓜條長30 cm,瓜色深綠,瘤明顯,密生白刺,果肉綠白色、質脆、品質優,商品性好。
1.2 父本選育經過
2005年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調撥的搭載于神舟3號(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的黃瓜資源02-4,經在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和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加代選育穩定后的優良變異材料06-5-25-7-1。
①搭載前親本02-4性狀 早熟性好,第一雌花在第2~4節,瓜條長棒形,縱棱不明顯,瘤小刺密,皮色深綠,豐產性好,單果質量250 g。抗逆性強,耐低溫和弱光。
②選育過程及穩定后的性狀 2003-2004年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進行選育,2005年在西部航天育種基地經加代選育,共選育了6代,性狀穩定后轉入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雜種優勢利用。主要性狀表現為:早熟,生長勢強,分枝少,葉柄長,葉片中,葉色深綠,葉心臟形,卷須多,雌花多,瓜綠色,長棒形,頂鈍尖,瓜把短,瘤明顯,刺多。
③搭載前后不同性狀對比 與黃瓜資源02-4相比,06-5-25-7-1在搭載后大部分性狀變化不明顯,只有小部分發生了變化,具體如表1所示。
1.3 雜交優勢利用
2006年以03-33為母本、06-5-25-7-1為父本進行雜交。2008-2009年對航育黃瓜2號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0-2011年進行多點區域試驗,2010-2011年在武山、甘谷、秦州、麥積、成縣等地大棚及日光溫室進行生產示范。于2014年1月19日由甘肅省種子管理局認證登記為航育黃瓜2號。
2 選育結果
2.1 豐產性
①品種比較試驗 于2008-2009年在塑料大棚中進行,以津優10號為對照(CK),高壟地膜覆蓋栽培。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8.4 m2,每小區28株。2月10日育苗,3月18日定植。
從表2看出,2 a平均,航育黃瓜2號前期產量平均為2 506.95 kg/667 m2,較對照津優10號增產13.29%;總產量平均為5 492.5 kg/667 m2,較對照津優10號增產13.95%。
②區域試驗 2010-2011年在甘肅省多點進行區域試驗,以津優10號為對照,2 a共10點次,要求2月中旬育苗,3月下旬定植。
從2 a 10點次的試驗結果來看(表3),航育黃瓜2號前期產量平均2 504.81 kg/667 m2,較對照津優10號增產12.84%;總產量5 622.09 kg/667 m2,較對照津優10號增產14.23%,增產效果明顯。
③生產試驗和示范 2010-2011年在武山、甘谷、秦州、麥積、成縣等地大棚及日光溫室進行,以津優10號為對照,大棚2月中旬育苗,3月下旬定植,日光溫室1月下旬育苗,3月上旬定植。
從表4可看出,2 a平均,航育黃瓜2號前期產量平均為2 520.10 kg/667 m2,較對照津優10號增產13.42%;總產量平均為5 653.28 kg/667 m2,較對照津優10號增產14.67%。
2.2 抗病性
2012年6月由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對航育黃瓜2號進行了田間抗病性鑒定。鑒定結果表明,霜霉病病情指數航育黃瓜2號為11.2,對照津優10號為18.6。細菌性角斑病病情指數航育黃瓜2號為16.5,對照津優10號為17.4。因此,航育黃瓜2號對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的抗性水平明顯高于對照津優10號,屬高抗類型。
2.3 品質
由甘肅省農科院測試室進行品質分析,結果表明,航育黃瓜2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0.0 g/kg,和對照津優10號相同;維生素C含量50.6 g/kg,對照為49.1 g/kg;可溶性糖含量16.7 g/kg,對照為17.36 g/kg。
3 品種特征特性
航育黃瓜2號春季早熟品種,植株蔓生,為無限生長型,生長勢強,葉片大小中等,株型好,卷須多,以主蔓結瓜為主,回頭瓜多,瓜條商品性好,長棒狀,長30 cm左右,刺密,瘤中,瓜把短,瓜皮深綠色,瓜肉淺綠色,口感香脆,品質好,單瓜質量300 g左右,適宜春秋保護地或日光溫室栽培,667 m2產量5 400 kg以上。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于2009年4月至8月在房山區農科所示范基地16號、25號日光溫室內進行,日光溫室山墻和后墻厚75 cm,后坡厚30 cm,脊高3.8 m。育苗嫁接試驗在25號溫室內進行。定植栽培管理試驗地在16號溫室,面積400.2 m2,前茬作物為甘藍。
1.2試驗材料與方法
1.2.1試驗材料
試驗供試接穗材料為北京203,供試砧木材料為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2.2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以黃瓜自根苗為對照,選擇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兩個砧木,采用貼接法、靠接法、插接法、雙根嫁接法4種嫁接方式,共設置白籽貼接、黑籽貼接、白籽靠接、黑籽靠接、白籽插接、黑籽插接、雙根嫁接和不嫁接(自根苗)8個處理。設置保護行。
試驗于2009年3月4日開始育苗,3月18日、19日嫁接,4月11日采用小高畦的方式定植,定植株行距為40 cm×75 cm,每667 m2定植密度為2 220株。8月11日拉秧。
每個處理的田間管理水肥、病蟲害防治措施一致。在黃瓜定植前結合整地施展翅牌有機肥2 000 kg,腐熟雞糞1 000 kg,復合肥50 kg。
1.3黃瓜嫁接技術要點
1.3.1品種選擇
根據不同的種植茬口應選擇適宜的接穗品種,本試驗選擇適合春茬種植的北京203,該品種植株長勢中等,葉片較小,結瓜早。砧木品種必須選用抗病、抗逆能力強、與接穗親和力好的優良品種,本試驗采用的是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3.2種子處理
將種子放在55 ℃的熱水中不斷攪拌不少于20 min,當水溫降到30 ℃時,繼續浸泡12 h,用手搓去種皮上的黏液,將種子放在干凈的紗布袋中保濕,然后將紗布袋置于28 ℃的環境中催芽,待70 %種子露白時播種。
1.3.3播種技術
不同的嫁接方式接穗及砧木的播種時間不同。靠接法、貼接法、雙根嫁接法接穗比砧木早播4~6 d,而插接法砧木比接穗早播4~5 d。雙根嫁接的砧木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播在同1個穴盤內。
播種時將種子放在裝好基質的營養缽內,澆足底水,水滲下后將種子點播在營養缽內,覆土,覆土厚度1 cm,再覆蓋地膜,以利提溫保墑,促進出苗。
1.3.4黃瓜插接法嫁接技術
當黃瓜子葉展平,心葉1 cm左右,南瓜第1片真葉長出3~5 cm,第2片真葉0.5 cm時為嫁接適宜苗齡。
將砧木的生長點用竹簽剔掉,用竹簽向下斜插入深約0.6~0.7 mm深的插孔,不要插透胚軸外表皮,不能角度垂直而插在胚軸的髓腔內,竹簽暫不拔出。
在黃瓜胚軸上子葉下方1 cm處向下斜切1刀,刀口深至莖粗的2/3,長約0.6~0.8 cm,再在其背面斜切1刀,使胚軸形成兩面有切口的楔形。拔出竹簽,將接穗立即插入插孔中,用嫁接夾固定接穗。
1.3.5黃瓜靠接法嫁接技術
當砧木真葉半展開,黃瓜的子葉展平、第1片真葉破心時為嫁接適期。
嫁接時用刀片在南瓜幼苗下胚軸距子葉約0.5~1 cm處按35°角自上而下斜切1刀,切口深度為莖粗的1/2。
在接穗子葉節下1.2~1.5 cm處,按35°角自下而上斜切一刀,切口深度為莖粗的2/3。然后將接穗的舌形楔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用嫁接夾固定,使黃瓜子葉壓在南瓜子葉上面[4]。
采用靠接法嫁接的黃瓜苗,7 d左右傷口愈合,用刀片在愈合口下切斷黃瓜根,在愈合口上切斷南瓜生長點,去掉嫁接夾。
1.3.6黃瓜貼接法嫁接技術
當砧木長出第1片真葉,接穗子葉展開時為嫁接最適時期。用刀片削去砧木1片子葉和生長點,橢圓形切口長5~8 mm。接穗在子葉下8~10 mm處向下斜切1刀,切口為斜面,切口大小應和砧木斜面一致,然后將接穗的斜面緊貼在砧木的切口上,并用嫁接夾固定。
1.3.7黃瓜雙根嫁接法嫁接技術
黃瓜第1片真葉開始展開,砧木的子葉完全展開時為嫁接適期。用刀片削去兩砧木各1片子葉和生長點,橢圓形切口長5~8 mm。在接穗的子葉下8~10 mm處向下切成雙斜面楔形。接穗切口要與兩砧木切口吻合,將接穗置于兩砧木切口之間貼合,并用嫁接夾固定。
1.3.8嫁接后的管理技術
嫁接完成后,應將嫁接好的苗立即移入小拱棚內,并加蓋遮陽網進行遮蔭保濕。前3 d應密閉小拱棚保濕(90 %以上),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間溫度控制在20 ℃左右。3 d后適當通風,降低濕度至80 %。嫁接后5~7 d,黃瓜開始正常生長,逐漸去掉小拱棚農膜、遮陽網,及時抹去砧木發出的腋芽及側芽。當苗長到3葉1心時,即可定植。
2結果與分析
2.1嫁接成活率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以白籽插接黃瓜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為87.0 %,其次是白籽靠接,為83.5 %,嫁接成活率最低的是雙根嫁接法,成活率為72.2 %。雙根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雙根嫁接的難度較大,接穗的2個斜面均要與兩個砧木的斜切面對接。
由表2可知,從砧木角度考慮,黑籽南瓜的嫁接成活率比白籽南瓜的成活率高1 %,2種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沒有顯著差異。
由表3可以看出黃瓜不同嫁接方式的成活率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插接法成活率最高,達到83.7 %,靠接法與插接法沒有明顯差異,雙根嫁接法的成活率最低,為72.2 %。從嫁接成活率角度考慮,黃瓜適合用插接法和靠接法嫁接。
2.2黃瓜產量的比較
由表4可知,8個處理667 m2產量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列為白籽貼接、白籽插接、黑籽貼接、雙根嫁接、黑籽插接、白籽靠接、自根苗、黑籽靠接。產量最高的白籽貼接,達每667 m2 產量16 357.0 kg,其次為白籽插接和黑籽貼接,分別為每667 m2產10 878.0 kg和10 640.0 kg。自根苗產量較低,為8 893.0 kg,明顯低于貼接、插接、雙根嫁接黃瓜的產量,嫁接的產量優勢得到體現。
表5對不同嫁接方式之間進行產量比較,其中靠接法的產量最低,每667 m2為8 893.3 kg,產量最高的為貼接法,達到每667 m212 069.5 kg,比靠接法高35.7 %。
由表6可知不同砧木嫁接黃瓜的產量情況,白籽南瓜產量每667 m2為10 084.4 kg,黑籽南瓜產量為9 623.9 kg,沒有顯著差異。
2.3病害發生情況
試驗期間,嫁接苗和自根苗都有輕度的霜霉病和白粉病發生,用霜疫力克防治霜霉病,訊爾防治白粉病基本能控制。枯萎病的發生只在自根苗上有所體現,嫁接苗表現出抗枯萎病的明顯優勢。
3結論與討論
3.1綜合試驗的結果分析,黃瓜嫁接時采用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為砧木,其嫁接成活率和產量情況無顯著差異。
3.2從嫁接成活率角度衡量,插接法成活率最高,達到83.7 %,靠接法次之,雙根嫁接法最低。
3.3從產量結果分析,貼接、插接、雙根嫁接的黃瓜產量高于不嫁接黃瓜,其中貼接方式的產量明顯高于插接、雙根嫁接和靠接。白籽貼接處理的產量最高,有待進一步重復試驗確認。
3.4綜合嫁接成活率和產量來看,插接為較好的嫁接方式。
參考文獻
[1]翁祖信,李寶棟,馮東昕.嫁接黃瓜防病與增產效果的研究[J].中國蔬菜,1993,(3):11-15.
[2]吳翠云,阿依買不,程奇,等.不同嫁接方法對黃瓜成活率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塔里木農墾大學學報.2003.15(3):1-3.
【關鍵詞】 保護地 蔬菜栽培 技術要點
1.標準棚室的設計
1.1選址 選擇地勢平坦、地下水位低、排灌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無污染源的開闊向陽地,棚室南側不能有高大遮陰物。土質最好是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
1.2布局溫室前后棟距離不能小于溫室的跨度(以太陽出來不遮陰為限)。大棚左右棟距離2~3m即可,前后棟棚頂之間5~6m為宜,便于通風運輸。
1.3建造方位 溫室屋脊東西延長,坡面向南偏西5~10度為宜。大棚屬于全光照設施,應南北延長。
1.4建造尺寸 溫室長度50~70m為宜,跨度6m,相應的脊高2.8m,后坡投影1m,后墻高1.6m,接地角50~60度。大棚長度50~60m,跨度10~12m,相應的中脊高度2.5~3.5m,大棚不能過于平坦,避免抗風雪能力差。
1.5保溫防寒措施 溫室建造過程中要加強后坡和墻體的保溫效果。土墻厚度要達到1.2~1.5m(包括防寒土),山墻兩側堆放稻草等保溫;磚墻要建成50~60cm厚的夾心墻,中間夾隔熱材料。后墻不設通風口。溫室前坡底角應挖深50cm的防寒溝,填充保溫隔熱材料。透明覆蓋物選保溫好、透光好的無滴膜。室內可采用地膜覆蓋、夜間覆蓋小拱棚和二層幕等保溫方法。冬季進行生產的溫室夜間要用棉被保溫,春季生產的可用草苫保溫。
2.科學安排種植茬口
溫室栽培冬春茬果菜(以黃瓜、番茄為主)套種葉菜(劈幫白菜、小油菜等)、秋冬茬任意果菜、大棚冬茬葉菜或全年多茬葉菜,基本上是春提早、秋延后兩茬果菜,在溫室生產的淡季上市。
3.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3.1選擇優良品種 冬春茬作為棚室蔬菜生產的主茬,要選擇早熟、豐產、耐低溫弱光、抗病性強的品種;秋冬茬選用中晚熟、耐熱的品種。葉菜選擇抗寒性強、產量高的品種。
3.2育苗措施 冬季果菜類育苗要在溫室中部按育苗數量扣一拱棚,設置臨時加溫裝置進行育苗;一般采用馬糞(草炭)、腐熟優質農家肥、未種過蔬菜的大田土配方,比例為4:1:5,每方土可加少許化肥,但氮、磷、鉀肥總量不超過2kg;冬季育苗光照時間短,且光照強度低,覆蓋物要盡量早揭晚蓋(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極限溫度下),自動卷簾機的使用可延長光照時間,必要時可人工補光到每日8小時以上光照,弱光季節在栽培床北側張掛反光幕以增強光照;預防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營養土用多菌靈消毒,苗齊后用惡霉靈或百菌清噴灑苗床。
3.3整地施肥要精細整地,底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三元復合肥或蔬菜專用肥,在采收高峰期來臨前15~20天停止追肥,以保證蔬菜產品安全。葉菜類盡量利用前茬殘留的營養以保證質量。
3.4定植后的管理溫濕度主要靠通風調節,創造一個利于蔬菜生長,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病蟲發生時要及時防治,優先選用煙霧劑、粉塵劑;座果后要及時灌水追肥,追肥掌握少食多餐,避免產生肥害;棚室栽培由于栽培環境特殊,除黃瓜外的果菜類均需人工輔助授粉或激素處理,以促座果。
4.注意五害
4.1病害 生產上應以預防為主,加強育苗營養、溫度、光照管理以培育壯苗;采用嫁接育苗預防土傳病害,提高植株抗性;膜下灌水能有效地降低棚內濕度;棚內用藥要選擇適宜的噴藥器械及適宜的劑型,以不增加棚內濕度。
4.2冷害 早春最易發生冷害,主要是因為棚室保溫性能差、定植偏早,夜間或凌晨溫度偏低,尤其是地溫低,影響根系生長發育,造成植株生長緩慢或停滯而影響早期產量,嚴重時不能恢復生長。生產上應注意保溫防寒,可設置二重幕、地膜覆蓋、張掛反光幕、增施有機肥、早春防止大水漫灌,必要時要進行加溫以保證不受凍。
4.3氨害 主要是由于棚內堆積或施用未發酵的有機肥,或密閉條件下過量施用尿素,產生氨氣過多不能及時排放,輕者下部葉緣焦枯、葉肉白化,重者全葉甚至全株焦枯導致植株死亡。如發現應及時通風排氨,加強管理以恢復生產。
1優選抗病種
蔬菜栽培過程中,除了注重高產之外,還必須要注意選擇品種的抗病毒性。比如說:“津優2號”黃瓜、“利生8號”西紅柿等等,都是比較適合吉林本地栽培的無公害且高產品種。
2有效增施有機肥
蔬菜大棚施肥以農家肥為最好,約計每100m大棚可施農家肥15~20m3,具體生產期還要根據長勢適量配施氮肥、磷肥和鉀肥,注意逐層分施。
3建議用暗滲灌水
在棚內使用自動地下滲灌,地上沒有水分蒸發,大大降低棚內濕度,就能很好地控制各種因高濕引發的各種病蟲害。地下滲灌,設備簡單,成本低,一般每100m長棚,一次安裝費用為1000元,可用10年。
4嚴格滅菌流程
做好各種滅菌措施,對于預控病害、增產高產,效果會更好。常用的滅菌措施,參考如下:
1)高溫悶棚,悶棚之前最好灌透水,悶棚溫度嚴控在45℃左右。首次悶棚后1周,可再進行1次。之后每間隔2周進行一次,對于各種病害的防控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黃瓜霜霉病、黑星病的防控上,效果較為顯著。
2)空置地殺菌消毒,待到每年的7~8月份,正值高溫時節,此時棚內一般不會有種植蔬菜的任務。此時,正是滅菌的最佳時機。建議用石灰、稻草拌棚土,可有效殺滅土傳類病菌。對于殘留在棚膜、棚架、墻壁上的細菌,建議用硫磺粉,每100m用2kg,混拌一定量的干鋸末,分5~6堆于棚內點燃。其后,封閉大棚24h之后,可通風1周后,再進行定植或者是育苗。
3)煙熏殺菌,當發現種植蔬菜有病蟲害發生時,建議采用煙熏殺菌的方式。目前,較為常用的熏蒸藥物有百菌清、克星靈、細菌靈、敵敵畏等等煙劑。使用此種方法進行殺菌,最大的好處在于不會在菜葉上形成藥物殘留。通常情況下。大棚內相對濕度都在85~90%之間。如果再遇到陰天、澆水后,棚內相對濕度將處于飽和狀態或者是接近飽和狀態,此時的濕度正適合病菌孢子萌發。由此,保護地播種蔬菜,與露天栽培相比,更有利于病害發生,多呈現蔓延快、發病重的趨勢。由此,除了使用相應藥劑進行防治的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降低棚內濕度的方法。
5掌握降濕方法
上面已經介紹棚內降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必須要科學管理,掌握基本的降濕方法。
1)掌握正確的澆水方法,澆水必須要安排在晴天、上午進行,如此可于中午通風換氣時,排出多余的水分,有效降低棚內濕度。切忌不能再陰雨天澆水,或者是寒潮來襲時進行澆灌。
2)覆蓋地膜或者是麥糠的方法,為了有效預控土壤內水分,達到降低空氣濕度的目的。可通過覆蓋地膜的方式,或者是在澆水后直接覆蓋1層5cm厚的干麥糠,如此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控制空氣中的相對濕度。
3)適度中耕,對棚內未覆膜的栽培地,建議適度增加中耕次數。如此可有效切斷毛細血管,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發育,降低水分蒸發。
4)增溫降濕,通過大棚內安置火爐、散熱炕等等,提高棚內溫度有效降低相對濕度。
5)通風換氣,通過通風換氣實現棚內溫度與外界氣體的交換,借助外界低溫氣流的涌入實現降低相對濕度的目的,尤其是在高溫時節,更應該注意通風,爭取做到早通風、大通風、晚閉風,通常情況下,每次棚內澆水,在不影響棚溫度的情況下,增大通風量將棚內濕氣排出,換入棚外干燥氣體,實現降低棚內相對濕度的目的。
此外,還可以采用科學噴藥的方式進行降溫,通常情況下,人們常采用噴霧方式。傳統的噴霧施藥方式不但降低了大棚內的溫度,同時也增加了大棚內的濕度。而大棚內濕度過大是引發霜霉病、灰霉病等與霉有關的病害的罪魁禍首。如何處理好大棚內防病與致病的矛盾呢?噴粉施藥法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采用此種方法,具有降低濕度、減少病害;省工省力,延長藥效等方式方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該注意如下幾點問題:
1)注意選擇適宜的粉塵劑:防治黃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可選用10%防霉靈或5%百菌清粉塵劑;防治黃瓜炭疽病、黑心病,可選用5%百菌清或12%炭靈粉塵劑;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可選用10%乙滴粉塵劑;防治蔬菜灰霉病、葉霉病、早疫病和晚疫病,可選用12%得益粉塵劑。
2)注意選擇合適的噴粉器:宜采用圍產豐收5型或l0型手搖噴粉器。施藥前先關閉大棚或溫室,而后按噴粉1kg/667m2計量,把農藥裝入噴粉器藥箱中,排粉量調在200g/min左右。
一、大棚春提早栽培的蔬菜種類
大棚春早熟栽培的蔬菜種類主要是喜溫蔬菜,如番茄、茄子、辣椒(包括甜椒)、黃瓜、絲瓜、南瓜、苦瓜、西瓜、甜瓜、莧菜等,其定植(定苗)時間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
二、大棚春早熟栽培面臨的問題
該季節栽培的蔬菜大多為喜溫蔬菜,而此時外界氣溫低、光照弱,僅用一層農膜覆蓋遠不能滿足喜溫蔬菜正常生長發育的要求,所以需要多層覆蓋。但采用多層覆蓋,除了需要一定種類、數量的覆蓋材料外,還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有些蔬菜,特別是瓜類蔬菜需要搭架栽培,而且其植株(莖蔓)高大,生長中后期,很難在大棚內采用覆蓋(至多搭二道膜),這樣棚內的溫度就很難達到要求。
2.對于部分發芽慢、發芽時間長、發芽溫度要求高的喜溫蔬菜進行春提早栽培,僅僅采用多層覆蓋還不能滿足其種子發芽和植株生長的需要,所以除了采用催芽播種外,還需要在大棚內鋪設電熱線。
3.光溫矛盾、溫濕矛盾突出。為了滿足蔬菜生長對溫度條件的要求,需要采用多層覆蓋,甚至用草簾等不透明覆蓋物,但蔬菜的正常生長離不開陽光,如何協調好大棚內的光溫關系,是能否成功栽培的關鍵。同時,在一般的生產實踐中,低溫問題還比較容易解決,但高濕問題不易解決,大棚內溫濕度問題則有時難以協調。有時由于對春季晴天中午的高溫認識不足,措施不力,而且出現高溫傷害;在連續陰雨天氣,濕度很大,很易導致植株徒長、落花落果、病害嚴重等嚴重問題。由于天氣的千變萬化大棚內的光、溫、水的協調必須靈活掌握。
4.在瓜類蔬菜的春提早栽培中,由于前期雄花少,或花粉生活力低,加上氣候惡劣,無法正常坐果,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其正常坐果,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于大白菜、蘿卜等喜冷涼的蔬菜來說,早春大棚內的溫度條件對其生長一般并無多大問題,但這些蔬菜容易感受低溫,春化階段容易發生先期抽薹的問題。
三、大棚春提早栽培的技術要點
根據上述分析,在大棚春提早栽培中應主要掌握以下技術要點:
1.適當提早播種育苗:蔬菜的大棚春提早栽培播種時間是依市場的需要而定的,因此,各地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采收上市時間和蔬菜種類,確定最適宜的播種育苗的時間,一般是在10月上旬至翌年2月中旬。
2.適當密植:為了使早期的產量有所增加,獲得好的收益,大棚春提早栽培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
3.保溫降濕:保溫以覆蓋為主而降濕則以通風來實現,兩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管理上要加以協調。應該抓主要矛盾,一般以溫度為主要因素考慮,并根據外界氣候條件靈活掌握。如棚內濕度大時,只要溫度不低于10℃,可在中午前后采取通風降濕措施:但若濕度不是很大,則應該加強保溫措施,盡可能使大棚內的溫度在20—25℃,以滿足蔬菜生長發育的需求。
4.增加光照:初春時節,露地光照不是很強,而大棚栽培采取多層覆蓋,使得棚內的光照變得很弱,一般只能勉強維持生長,若遇連續的陰雨天氣,自然光照強度就無法保證蔬菜生長的需要。所以,大棚春提早栽培的光照管理很重要,應該盡量讓植株接受較多的光照,白天要減少覆蓋的層數,保溫材料要早揭晚蓋,低溫冰凍雨雪天氣也應在中午前后照光數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