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10: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滴水穿石的啟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李時珍編撰出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愛迪生創造了數不清的生活用品;滴水穿石的精神讓白石老人的繪畫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我們憧得了持之以恒,目標專一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最近,我們學完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從前,我也讀過類似的課文。不過,我覺得這種課文既無趣又難理解。可是,這一次,我被觸動了。我深刻地了解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有多么重要。通過這三位名人,我體會到成功前必須專注、刻苦。三位名人的例子讓我思緒萬千……
在兩年級暑假,我上了一個數學補習班。在補習班里,我們要讀很多東西,要背很多東西。這需要很大的功夫。有一些同學半途而廢,退學了。我也免不了有這樣的想法。那時,我真的很糾結。不過,為了學好數學,我堅持!我在一次次跌倒中汲取了教訓,在一次次成功中明白了道理。我就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是吹噓,現在在學校里我的數學成績還是有進步的呢!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會碰到許多事,會遇到許多困難。當然,如果你半途而廢,此事就會變得難上加難。不過只要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這事就會變得簡單,你就會無往不勝!
江蘇南京玄武區北京東路小學五年級:北小之友
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李時珍編撰出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愛迪生創造了數不清的生活用品;滴水穿石的精神讓白石老人的繪畫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滴水穿石的精神讓我們憧得了持之以恒,目標專一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最近,我們學完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從前,我也讀過類似的課文。不過,我覺得這種課文既無趣又難理解。可是,這一次,我被觸動了。我深刻地了解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有多么重要。通過這三位名人,我體會到成功前必須專注、刻苦。三位名人的例子讓我思緒萬千……
在兩年級暑假,我上了一個數學補習班。在補習班里,我們要讀很多東西,要背很多東西。這需要很大的功夫。有一些同學半途而廢,退學了。我也免不了有這樣的想法。那時,我真的很糾結。不過,為了學好數學,我堅持!我在一次次跌倒中汲取了教訓,在一次次成功中明白了道理。我就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是吹噓,現在在學校里我的數學成績還是有進步的呢!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會碰到許多事,會遇到許多困難。當然,如果你半途而廢,此事就會變得難上加難。不過只要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這事就會變得簡單,你就會無往不勝!
江蘇南京玄武區北京東路小學五年級:北小之友
滴水的力量對于巖石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但它竟能夠穿石,原因就在于它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只要能像小水滴那樣不懈努力,成功的大門必定為他敞開;反之,不去努力,盡管天資聰明,也會一事無成。
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王曦之,他那自成一體的書法,是他長年累月刻苦練習而成的。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傾心于習字。他還常常來到河邊,用鵝卵石練習投擲,用薄石片練習打水漂。長此以往,他的腕力、臂力過人,所以他的字蒼勁有力、入木三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從小就顯露出了在音樂上的才能,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可是他在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而是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寫出了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在發明炸藥時,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可是他并沒有放棄,依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在炸藥發明上取得卓越貢獻,為人類的文明付出了努力。司馬遷,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他父親司馬談死后,開始動手編寫《史記》,后來觸怒了皇帝,被捕入獄,受盡了,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活了下來,發憤著書。正是因為他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偉大的著作——《史記》。
由此可見,只要有專一的目標,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可以成功。
湖濱中心小學五年級:吳陽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觸: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正如課文所說的,名人都是這樣做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萊特兄弟吧!就是他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萊特兄弟從1896年便開始熱心行研究。通過多次研究和實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他們通過多次危險的實驗,終于在1908年發明出能夠長時間飛行,持續飛行距離較遠的雙翼機;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他只有初中文憑,之后,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十個小時以上。后來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后來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還于一九八四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這些名人為什么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發揚了“水滴石穿”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努力。
而有些同學上課時不認真聽,三心二意,學了什么東西都不知道,寫作業時問張三,問李四,考試時一塌糊涂,就連學校的題目都學不好,別說哥德巴赫猜想,方程你也不會;而有些勤奮的同學,上課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做課堂作業,到考試時就能取得好成績。
只要我們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就一定能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厘清要點,清楚觀點
這類課文都有一個中心觀點,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這個觀點來展開敘說的,所以教學這類課文必須要明確課文是圍繞什么觀點、抓住哪些要點來敘說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思考:①課文談論的對象是什么;②課文針對這個對象說了什么理;③課文為了說這個理選擇了哪些材料,呈現了哪些畫面。整體切入,把握說理要點,讀懂并清楚地說出課文所要說的理。《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談論的對象是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天下奇觀,作者根據對這一奇觀的觀察和分析后說了這樣一個道理:“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課文為了說明白這個道理,選擇了三個正面事例和一個反面事例,呈現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位成功人士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畫面和雨水三心二意、半途而廢的畫面,抓住這些要點來闡釋觀點。
二、明晰結構,有序敘說
學習說理,不僅要明白說了什么理,還要知道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說理,才能做到說話有條理。這類課文的結構就是作者說理思路的外在表現。所以要明確說理思路就必須關注整篇課文的結構和主要段落的結構,厘清各段落之間的聯系。在小學階段,這類課文大多是總分總結構,全文一般是按照“提出觀點―舉出例子―總結觀點”這樣的思路來說理。開頭段一般是總領全文,引出對象,常通過以下4種形式來提出觀點:①直接點明;②古訓引入;③現象剖析;④話題導入。中間段大多是以描述例子為主,并有適度議論,所舉的例子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時還從正、反面來敘說,每個段落一般只表達一個中心意思,段中所有詞、句、句群都圍繞這個中心意思來闡述。有些課文的中間段落也是總分結構,段首句常常總領后文,提出觀點,段尾句得出結論,強調觀點或總結上文。結尾段一般以議論為主,呼應開頭,照應課題,總結全文,常單獨成段,有時文章的中心句就隱藏在這個段落里。《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就是典型的總分總結構,課文開頭通過對滴水穿石這種現象進行剖析后引出觀點,總領全文;課文中間以三個正面例子及一個反面例子來證明“滴水穿石”的重要性,其中第三自然段也是總分結構,先是描述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位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事例,然后借助段尾小結句總結觀點。課文結尾強調“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這個觀點,呼應開頭,總結全文,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所在段落。整篇課文緊扣中心觀點來展開敘述,結構緊湊,思路清晰。
三、把握事例,形象論證
這類課文一般都是借助實例來闡述自己觀點的,這些實例很多是事例,事例就是作者說理的證據。在列舉這些證據時作者常常運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努力把道理說得形象具體。所以學習說理還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把準事例
這類課文在表達上都是敘議結合,借助具體事例的敘述來說理,這些事例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敘述這些事例時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要關注事例之間的相同點,從內容和寫法兩個角度來把握事例敘述的相似性;二要明確事例之間的不同點,通過不同角度的敘述來證明所舉事例的典型性;三要厘清事例敘述的順序,明確敘述的條理性;四要突出事例敘述的側重點,明確敘述的目的性。這類課文在敘述事例時以描述性語言為主,有的先敘述后議論,有的先議論后敘述,但都是圍繞觀點來進行,不是為了讓人感動,而是就事說理,以理服人,以“服人”為目的。《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所舉的三個正面事例都是說這三位名人像小水滴一樣,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耗盡畢生的精力,最后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每個事例都是按“認準目標―努力過程―取得成就”的條理來敘述的。這三個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國籍、年代、職業、起點等方面都不同,李時珍是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基礎好;愛迪生是美國現代的發明家,基礎差;齊白石是中國現代的書畫家,起點晚。從時間的跨度、空間的寬度、職業的角度、起點的程度等不同方面選取的這三個人物,實際上就是各行各業、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人物代表,這些不同的代表可以說包含了“古今中外所有事業有成的人”。三個事例敘述的順序相同,條理清晰,先說三位名人確定的目標分別是“立志學醫、迷戀電學、揮毫作畫”,再說三位名人努力的過程分別是“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堅持不懈”,最后說三位名人取得的成就分別是“寫成巨著、千項發明、爐火純青”。整篇課文先是借物喻理,然后是敘事說理,無論是正、反面事例的描述,還是關鍵詞句的議論,都是為了證明“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這個觀點。
(二)形象敘述
說理除了要有理有據外,還要形象有力。所以在把握事例時必須注意以下三點:一要展現畫面。這類課文的說理不是純粹的描述性說理,更多的是一種敘事性說理,通常用一個或幾個名人的事例來闡述一個道理,每個事例基本上都是簡短而有論證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心服口服,在敘述故事時很注意通過幾個關鍵性詞句來展現故事所隱藏的畫面,讓讀者通過這些畫面看到其中所隱含的道理,化抽象說教為形象展示。《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在敘述李時珍的事例時,通過“翻山越嶺”“訪名醫”“嘗藥草”等幾個關鍵詞語,為讀者展現了李時珍不辭辛勞、常年奔波、登門請教及冒著生命危險品嘗百草等畫面,讀者通過這幾個畫面就很容易感受到李時珍滴水穿石的精神。二要勾畫形象。這類課文不是僅僅在議論,而是將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結合在一起,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對描述的事物形象進行勾畫,通過勾畫形象來說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敘議結合,借助寥寥幾筆,惟妙惟肖地勾畫出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三個人物形象和一個沒有滴水穿石精神的雨水形象,并通過這些形象來說理,使道理說得具體形象。三要運用技巧。這類課文的語言表達很有技巧,方式多樣,在說理時要注意通過修辭、句式、標點等表達方式來增強表達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提升說理的文采和力度。《滴水穿石的啟示》在引用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事例后,以“你看”一詞為導引,運用反問句式,借助引號的特殊用途,使滴水穿石從自然景象上升到精神層面,將精神與景象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理說得形象有力。
風雨后定見彩虹
——讀《滴水穿石的啟示》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千文章,就叫做《滴水穿石的啟示》文章還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人通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事。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定能做成事。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人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清朝著名史學家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貧寒,只好四處抄寫。經過20多年的努力,六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可是,一天晚上,小偷拿走了《國榷》,20多年的心血頓時化為烏有。但談遷沒有被厄運打垮,而是爬起來,重新編寫。最終完成這部鴻篇巨制,談遷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而我們,是那么的沒有勇氣,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自己摔倒了卻不會爬起來。拿我們和談遷比,我們是多么的渺小啊!
在我生活中,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難忘。那是在三年級的一天,那天正好要發改好的試卷。什么,我看清了那8字開頭的分數!我心里一驚。這對于一個沒得過80多分的人打擊不大嗎?湖區后怎么和媽媽交代?回去后媽媽會不會批評我?……千萬思緒在我的心里就如同十八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回到家,媽媽一臉高興的問我分數,我支支吾吾的說了分數,沒等媽媽批評我,我就沖進房間里面大哭起來了。媽媽走進房間,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做什么事都不一定會一路順風,天下沒有不敗的將軍,人生道路難免會有崎嶇坎坷,這次失敗了,下次努力不就行了?”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
大家一定記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吧。如果我們也有那個磨鐵棒的老奶奶的精神,有著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就一定能成功!
上星期天,我和爸爸去郊游,在一個小山洞出口處,我發現了許多石頭上都有明顯的小洞。我想,是什么把那么堅硬的石頭鑿穿的呢?突然,一滴水滴從上面的石壁滴下來,“啪”的一聲炸出了一朵水花,給了我答案。原來擁有這么大力氣把石頭鑿穿的是水滴。水滴,在人們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人們萬萬沒想到,經過幾十年后,堅硬的石頭終于被水滴滴穿了。
滴水穿石,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懷疑,水滴它有多大力氣,石頭它有多堅硬!人們常說“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更何況小小的不值一談的小水滴呢。盡管如此,滴水穿石并不是虛構的。但是,水滴是憑什么把石頭滴穿的呢?它憑的是一種精神,一種鍥而不舍,永不倦怠,堅持不懈,一心一意的精神。
與水滴相比,雨水是從很高的地方落下來,力量自然比水滴大得多。但它為什么不能把石頭滴穿呢?只是因為它沒有專一的目標,更沒有持之以行的毅力。 小荷
水滴石穿,確實是耐人尋味,在學習上給我的啟示也不少:我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不正像一塊塊頑石嗎?如果我們能像水滴那樣堅持不懈,一心一意地學習,思考,一定能把學習上的“頑石”“滴穿”。最終取得成功!
【關鍵詞】提問 導向 矛盾 興趣
一、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
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所涉及的內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間存有一定的內在順序。因此,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組織課堂的提問要講究章法。課堂上所提問題要盡可能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同時,組織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
例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提問:“大家讀了課文,誰告訴老師滴水穿石表現出的是怎樣的一種精神?”
學生很快回答:“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要有恒心。”“做事要認真,不能馬虎。”“目標要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要有一個奮斗的目標,并且要為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你們為什么這么認為?”
“因為課文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三個人的例子,他們的成功靠的就是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
“那誰可以從文中找出最能反映這三個人的滴水穿石精神的詞語?”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繩鋸木斷”“冰凍三尺”……
根據幾個富有層次的問題,學生不僅輕松地理解、積累了詞語,而且透徹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深深地感受到面對困難,古今中外的偉人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了學生對人生的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向往。
二、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師應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和廣博的知識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可誘導學生思考:“后來,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也許有的學生認為沒有跳出去,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也許有的學生認為跳出了井口,青蛙會驚奇地說:“小鳥姑娘,你說得對,天果然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會相信你說的話。”這樣會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大拓寬了。
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教師會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主次不分。缺乏啟發性、控究性的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提問要有導向性
課堂中的提問除了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外,還要能起到診斷和導向作用。要通過靈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合作、探究,使學生從中獲科自身發展的信息。
例如:教學《鷸蚌持爭》這篇課文時,預設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但是在請學生發表對鷸蚌的看法時,有學生提出,鷸蚌都沒有錯。理由是:鷸去啄食蚌是因為它餓,為了生存,它不得不這樣做;蚌夾住鷸,也沒有錯,它只是為了保命。所以它也沒有其它選擇。它們都是為了生存。這個發言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同學贊同,有同學遲疑,有同學仍試圖維護寓言的本意。我緊張地思考之后發現,這位學生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由于他關注的不是寓言的文本,而是將寓意借以傳達的載體——故事,放置在客觀的自然界中去看,這種想法本身并無不可,但是若按照這種思路,顯然無法理解寓意,無法認可“不為了一已小利爭執不下,以免兩敗俱傷”的道理。
我索性讓這位同學順著自己的思路,尋找鷸蚌相爭的原因。
孩子毫不猶豫地說:“為了生存。”
我表示贊同:“確實,生命是可貴的。可是,請告訴我,它們苦苦抗爭的結果是什么?”
孩子猶豫了一下:“都沒有能生存下來。”
我走過去摸摸他的腦袋說:“孩子,你們想法沒有錯,你能更進一步地想一想它們之所以沒有能成功生存下來的原因嗎?”
孩子得到我的肯定后,迫不及待地說:“它們不該糾纏個沒完,只要有一個退一步,先放開就好了。”
在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所偏差的時候,教師接下來的提問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在此時沉默或者敷衍而過,就會失過診斷和導向的大好時機,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自從我學習了《滴水穿石的啟示》后,讓我深有感觸。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水滴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嗎?其實并不是,而是用它那頑強的毅力,才把這塊頑石滴穿。
這個小小的水滴不就象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嗎?李時珍從小就立志學從醫,嘗百草,多次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嘗試藥物,用自己的身體來鑒定藥物的性質。為了體驗藥物的麻醉作用,有一次,他竟然吞服了曼陀羅,結果中了毒后來又照古人說的,服用大豆和甘草,才解了毒。經過重重困難的李時珍,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這部書是李時珍花了30多年的心血,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記下近2000種藥物,一萬多個藥方。它不僅僅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知識,還留下了為科學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讓我崇敬呀!
梅花香自苦寒來。如果你有恒心有毅力,有耐心,有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成功就會向你走來。
愿滴水石穿這個成語所蘊含的精神千古流傳,讓小水滴的精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揚光大!
江蘇南京江寧區秣陵鎮中心小學五年級:江山風雨情
讀了滴水穿石啟示我一有這種感想:無倫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樣讓我想去年放暑假的那一件事。
放暑假的第一天,我就拿起過年買的那輛自行車,拿出來學習騎;因為我十分佩服會騎自行車的人了,那閃電般的速度讓我欽佩。所以我要學習騎自行車。我首先把自行車放到寬闊廣場上,然后,把車位放到最底;這是因為我還不是很會騎自行車,所以把車位放到最底得慢慢的練習。開始了,我首先做上去雙手握緊車頭一只腳踩了上去,還沒有坐穩就掉了下來,屁股疼了起來,這時我就有點想放棄了;我又想起老師上的那節課,不能放棄要學習小水珠那樣持之以恒就能滴穿一塊塊“巖石”我又開始練習了。功夫不有心人,經過幾天的努力我終于會騎自行車了。
由此可以看出,有志者事竟成。
八步區桂嶺鎮中心學校二年級:楊峰
我喜歡很多很多名言,因為一些有哲理的語句,總能給人們一些啟示,讓人們明白很多道理并克服困難。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成功的秘訣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句話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和“滴水穿石”的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滴的力量雖然微不足道,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所以能把石塊滴穿,取得成功。試想,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一樣,無論做任何事都保持有堅持不懈的態度,那么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我忘不了那一次,老師發了一張數學卷子,讓我們回家去做,一開始還暢行無阻,我心里暗自慶幸,這道題小菜一碟,可是半路殺出個“攔路虎”,一會功夫就把我搞得暈頭轉向,解法寫了好幾種,還是不通。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天氣雖冷,可一會工夫,就滿頭大汗。我又氣又急,猛的一甩筆,說:“你厲害,我還不奉陪了呢”。我坐在那里眉頭緊鎖,這時,耳邊響起了約翰生的一句名言:“成功的秘訣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不懈的努力”。想一想,那些成功的人士在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多少困難,付出了多少心血。難道這點小困難就把我難住了?媽媽喊我吃飯,不吃!做不出來這道題我就不吃飯。于是,我又上了“戰場”。我瞑思苦想,草紙用了一張又一張,思維方法不斷改變……就這樣做呀做,終于做出來了!那一刻,就像是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一樣,我高興的手舞足蹈。
親愛的同學們,也許我們曾經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想退縮,想放棄。而當我們想放棄的時候,我們不妨想想這句話“成功的秘訣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了,加上科學的方法,那么我們將克服所有困難、勇往直前!
單縣實驗小學六年級:孫家雷
一、插圖導入,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在講解新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插圖來導入新課。導入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能讓學生在深入課文前,對文章內容形成初步印象,導入得當,便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從而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
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書中配有插圖,插圖內容與本課緊密相連,教師以插圖導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引發學生思考:“這塊石頭長相奇特,是如何形成的?”根據課文題目“滴水穿石”引發想象:“水滴真的能將石頭滴穿嗎?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學生在進行思考的同時,產生對文章內容的興趣,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師講解,以此形成一種期待,接下來文章內容的講解自然水到渠成,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
二、利用插圖,激發學生創作熱情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習慣,并且能夠不依賴教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學會自己創作,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
如《伊索寓言》中關于“狼來了”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喜歡撒謊的牧童在多次騙過村民之后,無人相信他,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他喊破喉嚨也沒有人來幫忙。教師經過充分的講解之后,讓學生體會文章內容,仔細觀察插圖,想象狼來時牧童的內心活動。教師設疑:“同學們,假如你是這個牧童,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能把這種心中的想法寫下來嗎?”根據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創作,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寫出來,使學生明白語言中的深刻寓意,激發學生獨立創作的熱情。
三、妙用插圖,感染學生純凈的心靈
小學生的心靈是純凈的,就如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上什么色彩,他就是什么色彩,沒有大人世界的烏煙瘴氣,是一個純粹的有著潔凈空氣的世界。語文教師在講解勵志文章時,要著重渲染那種純粹的心靈斗志,讓學生擁有一顆純凈美好的心,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課,教師首先要明確本課的中心主旨,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教師可以提問:“在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圖中瘦骨嶙峋的恩科西的情況。教師繼續問:“還能看到其他的東西嗎?”有學生靈機一動:“看到了恩科西面對病魔的堅強勇氣。”“從他的微笑中看到了恩科西與病魔斗爭的頑強斗志。”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總結,讓學生通過對本文的學習,體會到關愛他人以及勇敢面對困難的美好品質,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讀寫欲望,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四、插圖情境,讀寫結合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插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讀”與“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讀”不僅是文字的閱讀,讀圖也是十分重要的,讀懂文字和圖畫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寫”是在“讀”的基礎上的獨立創作,是對“讀”后感想的文字總結,二者相互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