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模擬醫學教育

模擬醫學教育

時間:2023-06-07 09:09: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模擬醫學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模擬醫學教育

第1篇

關鍵詞:情景模擬教學法;教學模式

中國分類號:G642

基金項目:瀘州醫學院教改課題(項目編號2011004)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通過對事件或事物發生發展的情景、環境、過程的虛擬再現,讓學生在接近現實情況下扮演某種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產生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通過創設出真實性和準真實性的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幫助學生把知識融于生動的情景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教學枯燥無味的局面[1,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口腔醫學教學過程中嘗試應用情景式教學,探索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應對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瀘州醫學院口腔醫學院2009級本科,共46人,所有學生均完成口腔專業理論課學習,尚未進入臨床實習。

1.2 教學方法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采用傳統教學,將學生所學臨床知識串講,另一組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由教師扮演臨床患者,提供案例,學生扮演醫生,與教師互動模擬臨床接診過程,并在仿真頭模及綜合治療臺上完成臨床檢及治療的操作。

1.3 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學生完成臨床實習后由帶習教師對其實習成績評分,實習成績評分項目包括醫患溝通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操作技能。帶習教師不清楚學生分組情況。

2.結果

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85.64±2.56,對照組學生平均成績78.32±1.87,兩組成績具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口腔醫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綜合性課程,因此在口腔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同等重要。然而,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現狀是理論與實踐分離,學生先在課堂上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然后進行臨床實習,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和記憶理論知識,卻難以靈活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如何構筑一道橋梁引導學生能順利從理論知識的學習過渡到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討內容。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扮演醫生的角色,對模擬患者進行問診,檢查,獲取信息,再利用理論知識綜合分析,對患者進行診斷,最后制定治療方案并在模型上進行操作演練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生動活潑,學與用相輔相成,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互印證、溝通,提高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收集,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背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提高綜合思考及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學生與模擬患者的互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臨床應對能力及決策能力得到鍛煉,有利于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臨床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從心理上由一個醫學生向職業臨床醫生進行轉變,為接下來的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3]。

盡管情景模擬教學法較傳統教學法有其顯著的優點,但也有限制其推廣的局限性。首先情景模擬教學法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因此它適用于傳統理論教學結束后,臨床實習前的階段。其次情景模擬教學法對教學環境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有能模擬臨床工作環境的設備及模擬患者,目前我國口腔醫學教學使用的模擬設備主要是仿真頭模及綜合治療臺,這類模擬設備不具備與使用者進行交互應答的功能,無法真實模擬臨床環境。而能與使用者交互的口腔醫學實習模擬系統價格昂貴,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條件。再次,情景模擬教學法的考核體系與傳統教學法不同,情景模擬教學法主要是對能力的培養,而能力的考核不能僅憑卷面的考試,如何構筑科學的考核體系是今后教學實踐中需繼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萬學紅,姚巡,卿平.現代醫學模擬教學的發展及其對醫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6):413-415

第2篇

[關鍵詞]醫學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課程;學習技術;評估;專業精神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最高階段,是我國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我國醫學高水平人才普遍缺乏,所以醫學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1]。醫學研究生教育要與時俱進,要改變我們的教與學的方法其實并不容易,因為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和過去作為學員和培訓者的個人經歷拋在腦后。重要的是,要引導和培養研究生獨到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醫學研究生教育。醫學生在完成基礎醫學教育后,一般要接受8年左右的專業和職業的技能培訓,以發展必要的知識能力、動手能力和職業精神,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研究生。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壓力變化和出現的緊張局勢需要結合起來看,要廣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時強調教育功能,保留實踐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核心要義,不斷引進新的主題培訓計劃,承認各專業的重要貢獻,并強調各專業間的交叉合作,基于上述一系列的思考,確定了從醫學研究生課程、學習技術的應用、能力的評估以及醫學教育的專業精神等四個方面進行主題研究,圍繞這四個方面的主題來探索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醫學研究生課程

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的趨勢是走向以成果為基礎的教育模式,并認識到有必要在醫學教育的不同階段之間加強整合。過去的許多關注都集中在教育過程上,并對教育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和假設。而人們認為醫學研究生的學習是自然發生的,是日常臨床工作的一部分,沒有任何有明確目標的有組織的教育計劃,高級醫生的參與是無組織的和隨意的,沒有對受訓者的教育需要給予應有的關注。醫學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關鍵趨勢是轉向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重點已轉變為注重產品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在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中,學習成果是明確規定的,培訓的內容和組織方式、采用的教育策略、教學方法、評估程序和教育環境都是根據所述的學習成果來決定的。推行以成果為基礎的模式,以及采取一種方法,把研究生訓練的學習成果清楚地闡明,并告知研究生培養相關人士,包括醫院、學校等培養機構的管理者,讓大家均面臨重大壓力。這樣會使得在決定研究生課程和培訓方案時,這些教育成果應該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2]。以成果為基礎的教育作為醫學培訓的一種教育方法仍處于起步階段。這種方法是否能實現其美好的愿景還有待觀察。然而,迄今為止的消息是令人鼓舞的,在實施了成果為基礎的教育的地方,已經產生了重大和有益的影響。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醫學研究生培訓都將有明確的成果,而有關醫學培訓計劃的實施將會受到學習成果的影響。學習成果可以嵌入到課程的可視化表示中。研究生課程集教育策略、課程內容、學習成果、教育經歷、評估、教育環境以及學員個人的學習風格、個人時間表和工作計劃于一體。課程圖通過展示課程的這些關鍵元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來幫助培訓師和受訓者。通過這種方式,課程對所有利益相關者更加透明,課程圖的使用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教育策略。醫學單一的教育模式阻礙著醫學教育的發展,醫學教育必須被分解和重新設計,作為一個真正的連續統一體,從中學延伸到大學、醫學院、醫院培訓和醫學研究生教育,過去20年來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幾乎沒有取得進展。然而,由于教育、物流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以及新的學習技術的推動,這種情況將會改變。我們將看到未來醫生教育的連續性,從學生決定學醫開始到退休結束。教育計劃的不同階段將與學生從一個階段晉升到下一個階段相結合,而其中一個學習階段結束的學習成果將作為下一個階段的入職要求。

二、學習技術的應用

新學習技術的迅速推廣是我們將看到醫學研究生教育發生重大變化的第二個主要領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深入研究。一方面是模擬器的使用,在醫學上使用模擬器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這項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成熟有效的階段。1970年代早期的模擬器之一,“哈維”心臟病學患者模擬器,已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工具,在本科和研究生培訓課程中教授和評估臨床心血管技能。直到最近,模擬器還被認為是一種新奇的東西,是主流醫學培訓項目的主要手段之一。高水平視覺逼真模型的應用,以及模擬檢查過程的觸覺和感覺的精密設備的使用等,越來越多的模擬器正在得到醫學相關方面的使用。一項最佳醫學教育的系統綜述闡述,高保真醫學模擬是有效的醫學教育手段,可以有效的補充醫學教育的病人護理場景設置。在模擬中,通過提供有效的反饋、重復的練習、設置一系列的困難、設置臨床變化、一個受控的學習環境,從而獲得多種學習策略和個性化的學習經驗。虛擬現實模擬代表了研究生培養的范式轉變,虛擬現實技術將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電子學習,互聯網和新的信息通信技術的普及已經改變了人們交流的方式、產業運作的方式、政府與公民互動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學習的方式。電子學習并不是一時的潮流,也不僅僅是知識的轉移,在線學習是可以更高效的,學生不需要在單獨的學習,他們可以成為在線社區的一部分,教師和培訓師也有著重新定義且重要的角色,對于醫學教育來講醫學技術或許是女王,但與時俱進的教學法才是王道。電子學習帶來了適合醫學研究生教育內容開發的新方法,包括基于可重用學習對象(RLOs)和語義網的教學設計。RLOs是學習資源的小塊,范圍從單個圖表或插圖到這些資源的序列或集合。要創建一個課程,可以將RLOs鏈接或聚合在一起,就像將兒童的積木組裝在一起創建城堡之類的結構一樣。與構建塊一樣,可以重用相同的RLOs來創建其他課程。語義網是對internet發展的一種延申,其中基于WEB的材料,包括電子學習資源,可以根據上下文以某種方式自動鏈接或關聯在一起。這個上下文不僅由資源本身的內容提供,還由描述該內容的數據提供,即所謂的元數據。語義網技術將允許更智能的網絡搜索,并允許學員更有效地檢索和分享來自網絡的相關信息。它還將促進地理和文化上不同的受訓人員之間的在線協作學習。電子學習將是醫學研究生教育中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它不僅是一種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提供更有效和精簡系統的方法,還是一種可能改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工具。目前電子學習的形式有很多種,采取哪一種形式最為有效還不能確定,但不可避免的是,未來大批研究生學員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上環境中接受教育。

三、能力的評估

在長期的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為獲得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入學資格或畢業文憑,學員需通過正式的書面、口頭和臨床技能考核。而未來的醫學研究生教育將更注重學員能力的評估,這與過去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特點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基于學員能力和表現的評估。在過去,人們更加強調以業績為基礎的評估方法。通過研究生教育課程的評估程序來提供相應證據,主要是研究生受教育期間的課程成績及規范化培訓成績等,來證明學員在每項指定的學習成果中已達到最低可接受的標準。目的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最初是在本科教育中引入的,現在廣泛應用于醫學研究生教育。包括從詢問病人的病史和體檢情況到掌握病患溝通技能、實驗室調查的解釋和調查的實際程序、在受控情況下使用檢查表或評級量表進行測試等基于績效的評估和其他富有創新性的評估等等。學員將被評估為一個多專業團隊的成員,將應用非常規的設置或虛擬現實模擬器,去處理一系列實際的臨床方案,如,在醫院車庫模擬事故上演急救等。另一方面是項目組合與自我評估。項目組合評估就是為了有一個真正的基于表現的評估,鼓勵學員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包含一段時間內收集的工作資料是學員為證明自己已進行學習而準備的證據收集。它不僅記錄了受訓者的教育經歷,而且還記錄了這些經歷如何有助于受訓者掌握所需的學習成果。它有效抵消了評估簡化方法的局限性,促進了綜合和復雜活動的評估,支持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方法,積極地讓受訓者參與自我評價的過程。自我評估是研究生學習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學員將能夠規劃自己的發展,以實現結束學習后的預期成果。且學員自備電子檔案,作為他們教育活動的記錄,輔助他們開展自我評估。

四、醫學教育的專業性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醫學教育和醫學培訓負有特定責任的個人必須要發展必要的、有時更專業的醫學教育技能。可通過廣泛的面對面和遠程學習課程,來獲得醫學教育的證書、醫學碩士或博士學位等。醫生去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且教學技能要巧妙的融入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當中,所有專門負責培訓的醫生都需要證明他們已經獲得了必要的教學技能[3]。而所授的教學課程往往側重于超越特定教學技能的內容領域,需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模式,需要負責培訓的醫生不斷地豐富自己,努力去成為一個發展卓越的臨床教育工作者。與醫學教育的新專業主義相聯系要認識到需要從基于意見的教育轉向基于證據的教育。BEME合作組織(bemecollaboration.org)致力于創建一種重視實證教學的文化,并促進醫學教育中可用證據的獲取。BEME是指教師在實踐中根據現有最佳證據實施的教育方法。承認不同類型的證據可能被用來選擇決定相應的教學和學習方法、決定課程設置以及醫學教育中的其他問題。醫學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發展道路還很長,需要醫院和學校一起努力。在實踐教育中,不管是醫院還是學校都要以研究生為本,結合醫院的實踐需求,整改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此實現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4]。從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新學習技術、評估與專業精神四個主題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限制實現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愿景可能不僅是在技術、教育和后勤等方面,更有可能是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缺乏規劃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想象力、設計能力和實施能力。我們可能會看到,在教育方面可能實現的目標和實際實現的目標之間,差距越來越大。但是我們需要一種新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所有的醫護工作者、醫學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和培訓者、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要作出貢獻,一起努力,并且必須對即將要發生的事情承擔一定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堅,熊鳳珍.醫學研究生教育淺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0):91-92.

[2]周倩慧.新形勢下醫學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問題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48):329-330.

第3篇

標準化病人[1](standardized patient,簡稱SP),又稱模擬病人或病人指導者,是從事非醫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經過培訓后,能發揮扮演病人、充當評估者和教師三種功能。標準化病人已在美國醫學教育中應用有40余年的歷史,我國于1993年在華西醫科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及九江醫學專科學校(簡稱三校)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標準化病人,并應用于診斷學教學中[2]。現將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概述如下:

一 SP的選擇

在臨床技能學教學中,選擇部分學生作為學生標準化病人(students standardized patient)(簡稱 SSP),對他們進行培訓之后,作為被檢查者、指導者評估者與教師同時對其他學生進行體格檢查的培訓與考核,通過此過程提高體格檢查操作的教學質量。

二 SP 在診斷學教學中作用

1.問診訓練。SP 可模擬多種病史, 包括成人疾病、兒科疾病及精神疾病等, 在提供病史的同時, 對詢問者的問診行為進行監督, 根據教學要求評價其問診內容和問診技巧。

2.全身體格檢查。讓每個學生對 SP 進行一次全身體格檢查, SP 根據自己被查的感覺判斷檢查者手法, 并依據教學大綱指出檢查順序、內容、器械使用是否正確。

3.重點問診查體。模擬門診病人的情景, 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重點問診及查體, 并作出初步診斷和處理計劃。

4.培訓診斷課新任教師。開課前對新任教師進行脫產集中培訓,結束時用 SP 考核評定, 合格者上崗, 確保新任教師的帶教水平, 并使示教方法規范化及體檢手法標準化。

三 SP 的應用展望

醫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基本技能操作中學生多動手、多訓練,在反復的實際演練過程中把多項技術牢牢掌握,培訓學生標準化病人使學生在實驗室充分練習和掌握檢體診斷的要點,增強其對病人進行體格檢查操作的自信心。目前已有大量實踐證明,標準化病人對醫學生查體技能的訓練是非常有效的[3-4],對解決當前醫學教育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是一種極有價值的資源,學生標準化病人可以增強體格檢查訓練的真實感受,促進、激勵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有望在今后的醫學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趙小英.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及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4,5:22-231

[2]趙民,周鋼,張曉蔚.標準化病人在診斷教學中的應用之我見〔J〕.醫學教育,2000,(4):31

第4篇

【關鍵詞】婦產科;實踐教學;模擬教學

臨床實踐教學是醫學生學習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養臨床思維等能力的關鍵階段[1,2]。婦產科的操作大多涉及患者的隱私,而醫學模擬教育可以利用局部功能訓練模型、模擬人、計算機虛擬模擬人,模擬臨床真實環境作為教學鋪助,達到提高學生臨床基本操作技能和培訓科學思維的目的。

1模擬教學在婦產科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醫學本科生學習期間,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在婦產科,對患者子宮后穹窿的穿刺、輸卵管通液術、上環術、下環術及產前檢查等。可采用多元化示范為導向的模擬教學模式,用局部功能訓練模型訓練學生,使其有效率地掌握相應的臨床操作技能[2],熟練操作技巧[3]。示范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局部功能訓練模型示范教學,該環節是以實驗技能為主的操作教學,教師先通過微視頻進行示范,讓學生了解基本操作要求,再有選擇的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并示范操作[4]。各小組選擇代表先照樣練習,掌握要領后再向組內同學講解并在全班示范操作。學生在練習時,老師注意觀察,對關鍵部分要提示學生注意,隨時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講解。要給出充足的實踐操作時間,用于組內和組間的示范流,相互間進行評價,并可以拍攝視頻,收集教學素材,用于以后的實驗教學,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在示范性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微課、慕課等新教學手段的優點,利用好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局部功能訓練模型能給學生提供反復強化操作訓練的機會,讓學生能熟練操作技能。現有的高級綜合模擬人擁有強大軟件功能。模擬人具有生理系統和功能體征系統,根據實踐教學內容的要求,設置相應的參數,設計不同病情的“患者”,滿足各層次的醫學實踐教學的需求。此類綜合訓練模擬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難度[5,6]。綜合訓練教學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式方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一星期前告知學生案例,學生事先做好預習準備。實驗室模擬人連接監護儀、呼吸機、麻醉機,學生可對模擬人進行觀察、做各種體格檢查、采集數據,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綜合分析和鑒別判斷[4],實施相應的臨床診治方案。教師根據學生的診治表現給予指導和糾正錯誤,培訓醫學生的良好的臨床思維,提升現代醫學教學受訓學生的教學質量。

2醫學模擬教學的優點

2.1婦科患者病種多樣

學生可以通過模擬教學觀察到多種婦科疾病,特別是臨床上少見疾病的特征[6],學生可直接進行體格檢查和操作,熟悉各種婦科疾病患者的診治。

2.2通過模擬教學反復練習

學生在模型上重復練習[6],能較好的掌握操作要點,直到技能熟練,如婦科患者子宮后穹窿穿刺術、診刮術、會陰側切縫合術等。

2.3模擬教學安全性強

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直接在患者身上進行操作,如助產術,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病史采集不熟練及診治時間急促,易引發患者不良情緒,可能觸發醫患矛盾。而模擬教學利用模擬系統直到學生進行練習,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7,8]。在婦產科的本科生教學中,模擬教學創造了一個安全、貼近真實臨床的教學環境,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模擬教學不能完全代替臨床實踐床旁教學。

作者:匡文娥 單位:井岡山大學醫學部

參考文獻

[1]鄧貝貝.醫學模擬教學: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J].衛生教育,2015,21(34):85-86.

[2]盧書明,馬亮亮,李艷霞,等.案例教學法聯合模擬教學法在消化內科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醫學倫理與實踐,2015,28(23):3299-3301.

[3]李益平,劉冬瑩,庫華義.醫學模擬教學在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康復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中安國醫學教育雜志,2014,34(1):105-106.

[4]張明亞,羅良平,趙輝.高級綜合模擬系統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5):132-133.

[5]尹悅,韓霏,郭鳳林,等.臨床實習前醫學模擬教學集中訓練的效果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67,101.

[6]劉靜馨,陳沁,羅艷華.護理教育者在高仿真模擬教學中的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11,26(12):1082-1084.

第5篇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 醫學教育 實訓

2010年衛生部制訂的《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及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的《2011年工作要點》,對醫學教育作出了有關要求。目前醫學教育的關鍵點之一在于對臨床醫學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大和提升臨床實訓條件勢在必行,虛擬現實技術正應這一要求逐步廣泛應用于現代醫學教育實訓教學。

1 虛擬現實技術概述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是由計算機產生的集視、聽、嗅、觸、運動覺等感覺于一體的沉浸交互式虛擬環境。操作者借助必要的交互、傳感與跟蹤、顯示設備,以人類自然的方式,從任何角度與虛擬三維環境中的物體進行交互,產生身臨該虛擬環境的感受與體驗。虛擬現實技術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想象性和浸沒感的基本特征。

2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醫學教育實訓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醫學教學實訓中,如人體標本解剖和各種手術實訓,受標本、場地等的限制,實訓費用高昂;同時,醫學生不能通過反復在病人身上進行操作來提高臨床實踐能力、臨床實踐具有較大風險等。臨床診療能力培養面臨較大的困難,必須尋求有效的實訓方法。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技能訓練及考核上,具有諸多優勢,對直接觀察病變和體驗操作均具有極大便利,解決了傳統醫學教育實訓過程中出現以上的問題,因而目前應用和發展迅速。

3 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教育實訓上的應用

近十年來,醫學技能實訓從教學模式、培訓理念到訓練手段都有了很大發展,而虛擬現實技術在仿真模型、多媒體教學軟件等實訓手段逐漸普及的基礎上,成為拓展和提升醫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醫學技能訓練、虛擬外科手術、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治療等。

3.1 虛擬人體解剖學

傳統解剖學掛圖和大部分多媒體課件上應用教學圖片都是二維模式,缺少直觀的、立體的體驗,造成了解剖學習的困難。模型、標本雖具有立體結構,但形式單一僵硬不能滿足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和實訓需求。

虛擬人體解剖學,可在顯示人體組織器官解剖結構的同時,顯示其斷面解剖結構,并可以任意旋轉,并提供器官或結構在人體空間中的準確定位、三維測量數據和立體圖像,令解剖教學直觀真實,由外及里、由大體到微觀,實現了形態教學和科研的跨越性發展。

3.2 普通外科操作虛擬訓練系統

培養能夠獨立熟練操作的外科醫生需經多年的臨床實踐。但醫學生,不可能反復在病人身上進行操作,而手術虛擬訓練系統可為他們提供反復訓練、驗證考核的條件[3]。

系統提供虛擬環境、虛擬人、虛擬人體圖譜及虛擬人體器官,為醫學生制訂手術方案、術前在虛擬人體上進行練習、避免手術事故,同時對于復雜手術過程的訓練,虛擬訓練系統可進行規劃、演練、預測及指導手術的進行。

3.3 腰椎(硬膜外)穿刺虛擬訓練系統

腰椎穿刺操作技術極為重要,涉及內科、兒科、外科、神經科、麻醉科等學科,是醫師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但同時又是風險較大、病人心理負擔重、不易配合的操作項目。

腰椎(硬膜外)穿刺虛擬訓練系統包括腰椎穿刺和硬膜外穿刺,分為成人和幼兒訓練模塊。腰椎穿刺具有基本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麻醉、蛛網膜下腔給藥、腰大池引流等訓練功能。醫學生在操作訓練中,能夠實時監測穿刺情況并做出相應反饋,計算機的顯示與操作者的實際操作完全同步,并可提供人體模型分層瀏覽、實時檢測等,避免了直接在病人身上操作引起的各種問題。

3.4 靜脈穿刺虛擬訓練系統

靜脈穿刺是護理專業學生的基本功,面對復雜多樣的疾病、年齡、病情的人體,穿刺技術及臨床處置能力需反復訓練。

該系統提供了逼真、全面、有效的訓練條件,根據訓練需要,可自由選擇穿刺進針的部位和血管,選擇不同的疾病類型、不同的穿刺難度、不同年齡的病人等,醫學生得到全方位訓練。從醫學生接觸模擬病人開始,到整個操作結束,所有的操作程序都有標準的操作手法示教和評判,可反復練習,接受標準的考核評判。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能自動保存,隨時導出,通過回顧,對教與學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3.5 眼科手術等虛擬訓練系統

導管插入動脈的模擬器,可以使醫學生反復實踐導管插入動脈操作;眼睛手術模擬器,根據人眼的前眼結構創造出三維立體圖像,并帶有實時的觸覺反饋,醫學生利用它可以觀察模擬移去晶狀體的全過程,并觀察到眼睛前部結構的血管、虹膜和鞏膜組織及角膜的透明度等。還有麻醉虛擬現實系統、口腔手術模擬器等。

4 結論與展望

虛擬技術在醫學教育領域的發展,其現實目標就是為臨床實踐服務,包括臨床醫療和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目前虛擬產品費用較高,研發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產品有待繼續完善。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虛擬現實技術,尤其是實踐技能訓練的有效手段,必將在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訓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約翰·布里格斯. 虛擬現實(VR)技術[J].現代技能開發,1997(8):41.

[2]張云龍. 虛擬解剖學實驗室在高等醫學院校的應用現狀與分析 [J].解剖學研究,2011,33(4):310-311.

第6篇

 

醫學模擬教學(Simulation based medical education,SBME)是利用模擬技術,通過標準化患者、臨床操作模型、典型病例診治情景模仿的有機結合,創造出高仿真模擬患者和模擬臨床場景,代替真實患者進行臨床教學和實踐的教學方法[1]。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可重復性、訓練內容真實性和規范性、成本低耗性等優點,在幫助醫學生掌握基本操作規范等方面具有其獨特優勢,并且能夠彌補缺少教學病種、缺少診療操作例數等諸多不足,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和綜合處理能力[2,3],目前已經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以模擬人為主的教學模式更是受到了醫學教育界的廣泛認可,第一款具有"生理驅動功能"的模擬人HPS((Humanpatientsimulator),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4],正式拉開了醫學模擬技術高速發展的序幕。本文對以模擬人為主的模擬教學在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1醫學模擬教學的概念

 

醫學模擬教學由最初的粘土和石頭制作的簡單模型發展到現代高科技模擬人,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模擬人中的應用,為模擬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目前醫學模擬教學的形式多樣,有仿真模擬人、局部技能訓練模型、計算機交互模擬系統、虛擬訓練系統、模擬病房、模擬手術式等[5]。全科醫學自引入我國大陸的時間僅僅20余年,全科醫學教育也處于發展階段,缺乏系統性、完善的教育體系[6]。關于全科醫學教育的探索在持續進行著,其中就包括在全科醫學教育中應用模擬人教學的探索[7,8]。

 

2醫學模擬教學的優點

 

2.1可及性、可重復性由于醫學生擴招,使得臨床教學資源相對緊缺,加之一些疾病發病率低,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同時由于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不允許醫學生在患者身上進行風險性的有創操作。而模擬教學可以為醫學生提供各種臨床表現和操作背景,包括一些不典型病例、罕見疾病、危急情況甚至危象,有助于全面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和綜合處理能力。

 

2.2安全性醫療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而醫學生未熟悉并熟練掌握的技能直接在病患身上進行操作將增加臨床風險。醫學倫理學要求提高醫生或醫學生技術水平不能以經驗不足傷害患者為代價[9]。模擬教學避免直接作用于患者,可以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沒有壓力地進行練習,避免增加臨床風險,符合倫理學要求。

 

2.3多維性醫學模擬教學的手段多樣,可以培養醫學生臨床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人文關懷及溝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5]。徐學虎等發現,醫學模擬組學員的徒手心肺復蘇、胸腹腔穿刺、呼吸機使用3項成績優于傳統授課組學員。全科醫學屬于醫學二級學科,臨床思維也有著和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李菲卡等[10]運用DxR Clinician軟件來評估全科住院醫師的診斷表現、臨床思維、病例處置等能力,在全科醫學領域應用模擬教學做了很好的探索。

 

2.4團隊合作臨床上,治療時特別是在急救時,通常需要多人協作,而不是一個人單獨完成。模擬教學的培訓方式,參與的學生各司其職,有利于培養團隊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11]。

 

3全科醫學教學領域應用模擬人教學的意義

 

全科醫學是面向個人、社區和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性臨床二級學科,在研究生培養上與專科研究生有很多不同。①專科研究生的培訓內容主要是專科知識和技能,只需要在二級學科內部進行輪轉,而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要參加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等主要臨床科室的診療工作,臨床實踐的總計培訓時間為27個月。在短暫的時間內學習各個臨床專科的知識和臨床技能,必然給全科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②二者教學重點不同,由于全科醫學服務的特殊性和分級診療對于不同級別醫院職能的定位,全科專業研究生在臨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的同時,應著重強調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危重病例的基本知識,不應過分強調或學習專科基本技術如氣管鏡、胃鏡等,同時也不應過多學習危重急癥的處理[12]。③目前三甲醫院住院患者以急危重癥和疑難病例為主,而全科醫生在社區的工作主要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為主,導致在主要在三甲醫院學習和輪轉的全科專業研究生必然面臨著培訓內容與以后工作重點不同的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應用模擬人教學手段進行了相關探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是衛計委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是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得到衛計委資助并購置了先進的全科醫學教學設備,包括全科醫師培訓中心服務器、全科醫師臨床思維訓練系統、內科技能訓練Step-By-Step指導系統、開放式診斷學教學系統、臨床心電圖診斷及考核系統、智能化醫學綜合模型系統、QCPR復蘇安妮、全功能診療穿刺術模擬病人等模擬教學設備,可以實現系統查體、物理診斷、檢查及檢驗結果判讀、診斷及鑒別診斷、病人宣教、各種臨床操作等諸多能力的訓練。如全科醫師培訓中心服務器是全科醫師臨床思維訓練軟件專用服務器,既可以作為全科醫師訓練信息記錄服務器,也是全科醫師技能訓練Step-By-Step指導系統中心服務器。心電圖診斷系統、內科技能訓練以及CPR復蘇安妮等在研究生教學環節的引入,很好的解決了臨床病例不足、操作機會少的問題,使研究生能夠得到充分的操作實踐機會,教師能夠在模擬狀態下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實時評定。

 

4未來發展方向

 

從我們的實踐中也暴露了模擬人教學的一些問題:①病例數不足:模擬教學可給學生提供現有的病例,但目前成形的病例遠不能滿足臨床教學的需求,需要編輯更多的本土化的新病例;②重視不足:模擬人教學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長,需要專業的設備及教師,進行教學理念、流程以及整個系統的更新,加大投入,充分調動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③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作為臨床訓練的重要補充而存在,避免長期應用模擬教學導致的學生愛傷觀念淡化,以追求速度和標準為目標,養成簡單的思維模式。醫學模擬中心的建立僅僅是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臨床技能培訓平臺,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才是進行模擬教學改革的核心。

 

綜上所述,應用模擬人進行的醫學模擬教學是當今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已經在急診、麻醉等專業進行探索和應用,在全科醫學研究生教學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應進一步對模擬人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進行研究和探索,讓模擬人教學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7篇

隨著互聯網以及互聯網媒介的普及和醫學應用軟件的開發,互聯網教學在臨床醫學生和醫生群體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論是本科教學還是繼續醫學教育都從互聯網教學資源和方法中獲益。具體而言,目前互聯網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可以起到鞏固知識、更新知識、討論交流的目的。然而在互聯網教學迅速發展的同時,臨床醫學教育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1]。

一、醫學基礎以及臨床知識的鞏固

醫學知識可以說是浩如煙海,除了專業書籍可以獲得的系統化、整體化的醫學知識以外,通過互聯網教學視頻、音頻、模擬互動以及專題總結等模式可以對醫學知識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通過以多種形式的互聯網教學方法改變醫學知識抽象枯燥的學習模式,也對課堂教學起到補充的作用。在臨床見習中,通過互聯網教學也可以復習醫學基礎理論以及獲得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避免教學課程安排帶來的理論知識脫節,方便提前預習相關理論以在實踐中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互聯網教學目前也是醫學英語“讀”和“聽”學習的途徑,在學習學科新進展的同時可以加強醫學英語的儲備。一項納入38篇外科醫學教育研究的系統評價顯示,在線教程等互聯網教學方法已成為一種有效的外科教學模式[2]。

二、繼續教育和醫學進展知識的獲得

在日新月異的醫學知識和技術面前,醫生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才不會被淘汰。互聯網讓臨床醫生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有了獲取臨床醫學最新進展更為方便快捷的途徑。目前國內外包括臨床工作中經常應用的部分醫學圖書館、文獻資源檢索工具以及專業期刊也開發了手機端應用,可以隨時查找學科進展和彌補交叉領域知識的不足,使得醫學信息越來越便捷地被獲取。此外,對于最新的臨床指南、專家共識和醫療進展講座等,國內外不同的學術組織和機構在網站分享的同時也紛紛在有了便攜設備的應用推廣,以利于醫學信息的傳播。

三、臨床問題的討論與分享

對于臨床案例的討論是臨床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基于臨床案例診斷治療開展討論不但可以反思診斷治療流程,也將獲得交叉學科的知識以及臨床經驗的總結。互聯網論壇、社交群的醫學討論為不同地域以及領域的臨床醫生提供了交流平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本科教學中,課堂教學有繁重的教學任務,互聯網教學作為補充也可以增強師生的討論和答疑互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還有臨床科室或者學院等設置的信息平臺,以更為便捷的頒布例如教學講座、教學查房等信息以及開展會后討論。

四、互聯網教學優勢和挑戰

互聯網教學的優勢在于獲得知識手段的便捷和傳播信息的快速,同時互聯網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方法而言更能體現個性化教學,醫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利用互聯網教學有針對性的進行加強鞏固,并對感興趣的知識進一步探索。然而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互聯網教學系統性不強,部分內容準確性有待核實。因此在醫學教育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的優勢,合理分配教學方法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內容,將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信息化手段相結合。醫學教學中比時效性更為重要的是教學的準確性和原創性,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和鑒別互聯網醫學信息也是目前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此外,涉及醫學倫理問題的內容信息應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咨詢和審查。

五、互聯網教學的發展趨勢

由于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將醫學理論知識最終應用于臨床實踐才是醫學教育的目標,互聯網教學需要更加規范以及合理的應用,以此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隨著互聯網醫學教育便捷性的提高和電子學習成本的迅速下降,需要更多基于本科醫學生確切需求的教學內容。

互聯網醫學教學未來發展的趨勢將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及模擬教學相結合,使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之前有更多的模擬機會,同時未來將借助可移動設備,向真正的面對面教學發展[3]。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目前國際國內公認的醫學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在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考核評估都有很大的不同,將臨床問題作為一個線索,把不同階段醫學知識整合到一起,提高醫學生對知識應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臨床思維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模擬教學是利用各種技術和手段創造模擬患者和真實臨床場景,以進行臨床教學和實踐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目前已經逐步通過先進的醫學模型、模擬還原病案的診治流程、虛擬現實等方式將醫學生帶進現代化的教學課堂。現代化的模擬教學具有低風險、可控、還原性強的特點,方便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提高醫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安全的教學環境,最終降低臨床風險。未來不僅在臨床教學中心,醫學生可能在移動設備中也可以真正體會到互聯網教學和模擬教學的真正融合,各臨床教學中心也能更加便捷的開展交流。

互聯網教學在臨床教學中的蓬勃發展給臨床教學帶來了C遇和挑戰,在今后的臨床教學中,不斷規范和標準化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Trelease RB. From chalkboard, slides, and paper to e-learning: How computing technologies have transformed anatomical sciences education. Anat Sci Educ. 2016;9(6):583-602.

第8篇

1虛擬仿真技術在基礎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基礎醫學教育中的教學方式一般分為理論授課和實驗操作兩部分。其中理論教學的方式是課堂講授加傳統醫學插圖,學生大多感覺學習過程枯燥、不好理解、不好記憶。而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下,將人體各器官的解剖、生理學、病理學的數學模型存在數據庫中,利用計算機顯示屏上有意識地顯示某些細節,學生可以將病人的各種病變部位分開或合在一起觀察病變情況,同時可以利用此技術培養學生的人體解剖理論的認知能力。舉例來說,目前解剖教學上應用的虛擬仿真人體解剖圖的數字化的解剖圖譜,利用這一圖譜,學習者在虛擬的環境中可以自由地選擇、觀察、移動虛擬對象,并且虛擬的組織器官還能及時給予學習者感官上的反饋,這樣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剖結構。比較典型的應用實例就是利用“虛擬人”數字化數據集進行三維重建,即“人體數字化解剖學”研究,創立虛擬仿真解剖學,同時提供CT、MRI及PET等方面的斷層圖像,進行一系列醫學臨床、教學及研究的虛擬模擬。具體步驟就是利用一臺人體虛擬解剖電腦,教師可以講授人體各部分結構的解剖知識,學生也可以在虛擬的組織和器官間的模擬操作感受觸覺反饋,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手術要領和技術。學生在課堂上能以三維的形式看到人體數千個解剖結構的形狀、位置及器官間的相互空間關系等,學習興趣和效果顯著提高。

2虛擬仿真技術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在臨床醫學教育中,臨床實踐是重要的教學方式,臨床實踐是對醫學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已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虛擬仿真技術引入醫學臨床實踐教學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虛擬仿真技術在臨床醫學教育中最顯著的應用是虛擬手術教學,即通過虛擬臨床手術技術讓學生在手術之前學習新的手術方法和流程,練習所制定的手術計劃,在虛擬仿真手術之后,也能讓學生溫習或重復全部手術過程,并且能夠對學生的臨床技能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定。現今醫學院校的學生和教師都不能只是局限于書本的知識,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臨床技能,而在實踐中常會遇到教育資源有限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模擬復制手術場景,讓學生不斷在虛擬現實場景中進行實踐訓練。這種應用虛擬仿真技術的臨床實踐教育方式不僅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中演示不同策略的手術流程,教授學生應對各種突況、避免手術失誤、降低手術風險、減少病人損傷、提高手術成功率,而且同時還節約了教育資源,具有零風險、可反復操作等優勢,學生可利用它完成手術的各個操作步驟,并對操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達到更多地積累臨床實踐技巧和經驗的目的。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醫學臨床實踐教學能使學生有更多接觸臨床的經驗,可以提高學生臨床技能操作的能力、臨床綜合診斷思維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力,使他們能夠運用課堂上所學的臨床理論知識較快地掌握臨床診療實踐規律,還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養成。

3虛擬仿真技術在遠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在遠程醫學教學中,經常會由于教學設備、試驗場地或教學經費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應該開設的教學內容無法進行。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獲得與現場學習一樣的效果,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往對于一些醫學實驗,在遠程醫學教學過程中一般采用電視錄像的方式來取代實驗課程,學生無法直接參與實驗,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進行虛擬遠程醫學實驗,則可以增加學生動手學習的機會。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遠程醫學教育的基礎是基于遠程醫療的分支網真醫學,即遠程呈現醫學,它把專家的知識通過通訊網絡傳輸到需要的遠程位置,在遠程醫療應用領域發揮其獨特的優勢。網真醫學是虛擬仿真技術的一個全新領域,它結合了高清視頻、音頻和交互式組件(計算機軟件和硬件),在網絡上創建獨特的“面對面”體驗的新型技術。使用者可以進入某個共享網絡空間的圖形環境,以遠程控制操作或觀察為目的的進行人機通信和交互,用這個方法幫助醫生有效地進行手術和診療。網真醫學應用與遠程教育可以確保醫學生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培訓,例如記錄操作過程、讓學生探討操作細節并擁有沉浸于運作房間的感覺。醫學學生可以進入虛擬的手術是或實驗室,在虛擬環境下激勵一個完整的操作過程,教師也可以將操作中常見問題反饋給學生,從而提高每個人對某個問題的訓練。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創建大量的三維人體組織結構,用于醫學教學。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把創建的三維醫學教學資源應用與遠程醫學教育,可以使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遠程醫學教育可以將生動的動態三維場景展現給學習者,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4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的意義

醫學教育注重的是直觀、形象、生動,傳統的醫學教學往往不夠生動,難以具體化,難以直接展示人體的結構,疾病發生及發展過程等教學內容,同時又存在著醫學教學成本大,不可重復執行的問題,這些弊端對學生更好的掌握醫學知識極為不利。為了改善原有醫學教學模式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使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醫學教學中的教學模式意義重大,該教學模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也給教師在教學中提供方便,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作者:姜燕 李亢 單位:湖北醫藥學院

參考文獻:

[1]趙群,婁巖主編.醫學虛擬現實技術及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200-203

[2]王曉,姜燕.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J].科技世界,2013(18):15,30

[3]張晗.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研[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39-43

[4]范敏,戴培山.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的教改探索[J].科技文匯,2014(10):103-104,111

第9篇

關鍵詞:高等醫學教育 美國 GMER

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是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訂的,要求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都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多個研究表明: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在培養國際型的醫學人才方面尚存在不足,與GMER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為了促進中國醫學教育的發展,本文借用GMER,分析了美國的醫學教育特點,希望能對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1.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內容簡介

全球化進程正對醫學及醫學教育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為了推動醫學教育全球化,1996年6月9日,經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理事會批準資助,在紐約成立了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該委員會的任務是為制定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n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GMER)提供指導。2001 年6月IIME制定出GMER。GMER是指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都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7個宏觀的教學評估結果和能力領域: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交流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研究等。這個標準關注的是醫學教育的最終產出――醫學畢業生,而不是教育的過程。[1]通過對學生個體的評估,利用大規模學生的集合分數來反映培養醫學生的學校在醫學教育方面的長處與不足,對在校教育進行評價,以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它強調培養新型醫學人才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相統一的重要性,突出人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特質,它的內涵也與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相呼應。

2.美國醫學教育的概況

2.1醫學院校考生來源

美國的醫學教育要求考生具有學醫志向,樂于助人,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獲得學士學位,參加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 成績優異,同時要有教授的推薦信。通過了MCAT的考生醫學院的錄取率大約在10%~30%之間,醫學院的入學競爭很嚴峻。[2]

2.2培養目標和定位

在美國培養臨床醫師和醫學研究人才是兩套幾乎完全獨立的系統。前者通過M.D.培養模式實現,培養過程完全圍繞疾病正確診療的學習,終極目標是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而后者通過Ph.D培養模式完成。醫師的培養不要求醫學生進行與科研有關的課程學習、科研工作和科研論文答辯。如果學生對醫學科學研究感興趣,那么他們可以選擇繼續攻讀Ph.D。

2.3課程設置

美國醫學教育4年,前兩年系臨床基礎教育,學習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課程;同時也學習醫患關系、營養學、醫學倫理學、遺傳學、預防醫學、老年病學、社會醫學等課程。大課講授大約占一半的時間,剩下的部分由小組討論、自學、實驗教學、病例分析等組成;后兩年系臨床實踐教育,參加內科、兒科、外科、婦產科等學科的臨床實習。[3]

2.4教學方法

美國醫學院的教學方法靈活,以學生為中心,以充分促進學生提高臨床思維、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早期接觸病人,訓練醫學生接觸病人和與患者交流的能力,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相互滲透。[4]使用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標準化病人、模擬病人、錄像監控系統及網絡教學在臨床階段教學中廣泛得以應用。以問題為中心(PBL)教學法是臨床教學的主要模式,重視圍繞具體病人的小組討論學習。[5]較早樹立起臨床整體思維的概念,從病例討論中深化,導出若干與基礎醫學緊密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問題,進而強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系。增加學生在基礎醫學學習期問的感知興趣與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

2.5醫學生畢業后的再教育

美國高等醫學教育結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很強,目前其高等醫學教育都是由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高等醫學教育三部分組成,實行以醫學院校教育為起點,以畢業后教育為重點,并通過繼續教育,把教育培訓同持續終身的職業生涯統一起來,從而形成了完整的高等醫學教育體系。住院醫師培訓階段是在臨床醫師的監督和管理下進行的,一般需要3~7年或者更長時間。[6]專科醫師培訓階段是經過住院醫師培訓階段的醫生若想成為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科醫師,所需要的1~3年分科培訓。總體來看,美國醫學生教育和培訓是一個長期過程,其中涉及許多理論知識和經驗技巧。

2.6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在美國,醫師的高收入、崇高的社會地位、激烈的行業與社會競爭促使醫學生及醫生發奮學習、嚴于律己、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在某一領域努力成為同行公認的專家與權威。

2.7執業資格獲取

美國實行醫師資格考試已經80余年,執業資格獲取比較困難,分為3個部分:第1部分,考查學生是否理解醫學的重要概念,并且能進行基本的實踐操作,其中它特別強調疾病致病機制和治療方法;第2部分,考查學生是否能使用所學的醫學知識、技能在老師指導下對病人進行醫療操作,并且它還包括關于健康保障和疾病預防方面知識的測試;第3部分考查學生能否用

醫學知識獨自進行醫療實踐,重點在門診病人的管理和治療,要求考生能獨立承擔醫療和護理的責任。[7]醫生在獲得執業執照后,還必須在一定年限內進行注冊審核。在注冊過程中,要求醫師提供他們達到倫理學要求的證明、從事醫療服務的證明、沒有違法的證明等材料。[8]

3.美國醫學教育在促進醫學生達到

GMER的要點分析

3.1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領域

美國醫學院校的生源為有明確學醫志向、樂于助人、具有良好溝通技巧的本科學士學位獲得者,而且從進入醫學院開始就有接觸患者、加強愛患、對患者負責的觀念培養的課程安排,在整個求學過程中反復實行淘汰制,即便在畢業后醫師的職業道德還要被反復考核,所以美國公眾對臨床醫師的職業素養評價很高,醫生的社會地位也很崇高。

3.2醫學科學基礎知識領域和臨床技能領域

美國的教學以小組討論、醫學生自學為主,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標準化患者、模擬患者、網絡教學、小組討論、以問題為中心的病例分析等,促進了醫學生靈活掌握醫學基礎知識,提高了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交流技能領域

美國醫學院在每一學年都有相應的醫患溝通課程學習,小組討論學習也促進了美國醫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3.4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領域

該領域美國的醫學教育仍亟待加強。

3.5信息管理領域

美國醫學生的理科素質好,計算機網絡技術較中國更普及,此領域美國醫學生能力強。

3.6批判性思維和研究領域

美國醫學生在考取醫學院前均已經獲得理工科的學士學位,思維嚴謹,求知創新意識、邏輯分析適應能力強。但是美國的醫學教育按照兩條思路發展:臨床和科研,只有少數醫學生同時兼顧臨床和科研。

4.討論和建議

根據GMER的標準,美國醫學教育有許多可取之處,結合我國的國情和醫學教育,筆者建議:

4.1加強醫學院生源的選擇

從美國的醫學生生源來看,學生普遍具有完整的、高水平的、系統的理科素質;而我國的醫學生普遍理科素質較低、知識面窄,無法適應21世紀創新人才和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也很難躋身國際醫學人才的競爭。[9]為了提高醫學生生源質量,首先應該加強高考志愿填寫指導,鼓勵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選擇醫學院校,將來從事神圣的醫學事業;然后,建議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提高社會地位,吸引優秀考生主動選擇醫學院校;最后,建議輿論媒體減少惡化醫患關系的造勢,提倡全社會尊重醫務人員,理解醫學這一行業的特殊性。

4.2醫學課程改革

中美醫學課程比較而言,中國醫學生學習的課程總學時數和課程種類較美國醫學生多很多,實踐表明,有些和臨床聯系欠緊密的課程學習效果并不好,反而減少了醫學生學課程的時間和精力。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這是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醫學課程必須緊密圍繞培養作為一個醫生所應具有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核心任務來設置。所以建議減少某些課程的設置,加強核心課程的建設。

4.3改進教學方法

中國醫學院校的教學方法還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實驗課大多也是機械的重復,國家投入高,課時占據多;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時,由于醫患關系緊張,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實習學生看多做少,分析解決問題以及臨床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建議加強小組教學,積極開展PBL教學模式,運用計算機網絡、標準病人、模擬病人等手段,為學生自主、獨立、創造性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4.4統一醫師的準入標準

由于我國歷史背景的影響,中國的醫學院校分為三年制大專、五年制本科、六年制本科(現基本取消)、七年制碩士研究生和八年制博士研究生、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等,醫學畢業生的質量參差不齊,水平高低不一。這的確滿足了當時缺醫少藥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醫療的需求。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醫療衛生知識的增加,對醫師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綜合性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就是明證。醫師資格考試法律地位的確立促進了醫師統一的準入標準,逐漸同國際社會接軌。國家在培養體系上也在逐步取消三年制,減少五年制,增加七年制。

4.5完善畢業后教育的評估體系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醫師職業要求醫師終身學習,否則,醫學知識陳舊,如何能真正地做到救死扶傷?美國高等醫學教育結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很強,有完善的畢業后教育的評估體系。中國應該加強這一領域的建設,保證醫療隊伍的高質量。

【基金項目】 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

(CMB)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CMB#00-721)。

參考文獻:

[1]中、英/四川大學醫學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等編.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于榮國,顧思郁.從重癥醫學角度透視中美臨床醫學教育的差異.管理探討.2006.

13(5):297~299.

[3]趙慧,吳運濤.美國加州大學醫學教育體系對我國的啟示.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3:26~27.

[4]廖利民.借鑒美國醫學教育優點,提高康復醫學教學水平.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8):451.

[5]陳妹,婁世鋒.對“以學生為本”的美國醫學教育模式的思考.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5(3):326.

[6]劉濱,王家耀.淺析美國醫學教育概況.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7.24(1):22-24.

[7]Edward P,耿景海,金莉.美國醫學教育方面的最新動向.西北醫學教育.2005.13(5):457~458.

[8]王海威,王宏.美國醫學教育體制對我國臨床教學模式的啟示.醫院管理雜志.2006,13(2):174.

第10篇

【關鍵詞】檢體診斷學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高新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普遍應用,推動著醫學教育高速發展。計算機體層掃描(CT)、數字減影血管造(DSA)、磁共振成像(MRI)、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其他有關臨床檢驗等新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這給傳統的檢體診斷教學提供了更新、更快、更細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探討檢體診斷學的教學模式及其改革無疑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一 醫學教育中檢體診斷學的重要性

檢體診斷學是診斷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由基礎醫學過渡到臨床醫學的一門十分重要的打基礎的橋梁課程,是所有臨床學科的基礎。它著重訓練的是醫學生臨床操作技能,臨床診斷思維方法和步驟,在醫學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地位。先進的醫療診斷設施和手段,雖然提供更新、更快、更微觀、更細致的病理改變或圖像,甚至可作出病因學或病理的決定性診斷。但基本物理檢查方法,如視診時檢查者視覺所感受到的直觀改變,觸診時檢查者經觸覺所獲得的特殊信息,叩診時所發現的叩診音的變化,以及聽診時所聞及的雜音、啰音的真實音響等,尚難從上述的高新技術的檢查中如實地反映出來。高新尖技術并不能取代問診和臨床診斷思維。特別是鄉鎮基層醫院,并不一定有高新技術設備,因此,問診和體格檢查尤為重要,它不需要特殊設備、簡便易行、無創傷、無痛苦,是診斷疾病最基本的,也是極為重要的方法,掌握正確的體格檢查方法和正確分析檢查結果是診斷疾病的基本功,必須加強操作技能訓練,提高學生檢體診斷水平。

二 醫學教育中教師素質的與時俱進

檢體診斷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問診、體格檢查、病歷書寫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對于培養醫學生的診斷技能,防止疾病的誤診誤治至關重要,是臨床各科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是臨床醫師成長和成功的關鍵,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逐步地進行和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培養,完成向臨床醫生過渡。如何才能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揮他們的才智,把基礎和臨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并進一步轉化為臨床能力,是教學中的需要探討的課題之一。

教師是檢體診斷學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素質。檢體診斷學教師畢業于不同的醫藥院校,教學理念、觀點有些不一致。因此,需加強認識,統一標準,要求任課教師精心備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授課條理分明,由淺入深、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還要結合學科發展,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學生獨立思維能力,通過集體備課,相互聽課,更新醫學教育理念,共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現代信息教育的新技術叩開了學校大門,作為全新的教學工具與手段走進課堂。多媒體課件、互聯網主頁、網上多媒體教學、教育資源數字化、數字化服務,一波又一波的沖擊,已使我們的教育形態與學習環境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因此,重視教師專業知識、教育理念的培訓,如采取教師崗前、在崗以及院校間、國際問的交流等多種形式,以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更新醫學教育理念。為此,我們在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心"的教學指導思想下,借助信息技術環境,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使命,使檢體診斷學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三 醫學教育中多種方法和手段的運用

在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改革不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與技術,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有效地促進學生臨床思維發展 。其轉變為:(1)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靈活性、容量大、內容豐富等特點,突破其時空限制。如病理性體格檢查及視診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的聲音、圖像、動畫,使病例演示變得生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典型病例教學:在教學中以典型病例為依據,利用典型病例形象地說明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去詢問病史并給予準確描述;怎樣進行體格檢查并注意陽性體征;怎樣結合輔助檢查并給予初步診斷,如何書寫完整的住院病歷。教師通過對案例的講解分析,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并掌握有關知識。(3)互動式教學: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已不適合現代醫學教學。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以問題為中心,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和推理,學會歸納和整理,更多、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如學尖瓣狹窄的體征時,首先從瓣膜病變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來理解心臟形態變化,這種異常結構的改變產生病理體征,以后按照視、觸、叩、聽的檢查步驟判斷可能出現的體征,達到訓練學生臨床思維的目的。(4)采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在心肺聽診和腹部觸診電子模擬人、心肺復蘇急救模擬人、各種穿刺模擬人等。模擬體檢室、技能操作室、多媒體心肺聽診室組成的臨床技能中心。利用電子標準化病人讓學生充分練習各部分檢查內容,體會各種陽性體征的表現;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和理解相關知識,完成把書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臨床實際知識,使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加大教學信息,提高了教學效果。與形式呆板、過程復雜、口頭難以表達和傳統教學難以奏效的內容相比,現代信息教學有著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高新技術應用于在檢體診斷教學中是確實可行,也是目前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 考 文 獻

[1] 陳文彬.診斷學. 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3.

第11篇

【關鍵詞】教育;情景模擬教學;住院醫師;培訓;急救技能;成績;滿意度

近年來以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為主的情景模擬教學法開始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應用,其最早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EtienneWenger和JeanLave兩位教授提出[1]。情景模擬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不僅僅是讓學生達到對理論知識或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更是一種對社會實踐技能的培養;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大環境下,基于模擬的醫學教育利用各種仿真模型和智能化的計算機軟件結合,替代真實患者,為住院醫師提供更為安全高效臨床疾病場景進行培訓教學[2]。我院于2018年6月開始在住院醫師規范化急救技能培訓工作中應用情景模擬教學模式,以實施前后1年分別設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急救技能考核成績和培訓效果滿意度,探討情景模擬教學用于住院醫師規范化急救技能培訓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于2018年6月開始在住院醫師規范化急救技能培訓工作中應用情景模擬教學模式,以實施前后1年分別設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即2017年6月—2018年5月為對照組,2018年6月—2019年5月為干預組,每組各選取住培第2年醫師40名;其中對照組中男性22名,女性18名,年齡24~28歲,平均年齡為(25.91±2.40)歲,根據學歷劃分,本科18名,研究生22名;干預組中男性24名,女性16名,年齡24~29歲,平均年齡為(25.65±2.27)歲,根據學歷劃分,本科20名,研究生20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干預,授課老師在集中講解急救技能理論知識,同時利用人體模型等開展臨床實踐演練,完成床旁示范。干預組采用情景模擬教學干預,帶教老師根據臨床病例編寫心臟驟停模擬情景劇本;課前向學員介紹學習目的和重點內容;首次帶教時由老師相學員介紹理論知識,播放操作視頻,現場示范心肺復蘇和電除顫操作,講解操作要點,同時由學員完成單人心肺復蘇和電除顫術操作;第2次帶教老師將學員每5人分為1個復蘇團隊完成情景模擬教學;模擬場景為急診候診大廳內待診患者突然意識喪失倒地,心電監護證實心室纖顫發生,學員們自行啟動評估、心肺復蘇及電除顫等操作;每次模擬病例環節共15min,其中前10min為場景角色扮演環節,學員們進過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及溝通完成搶救;后5min帶教老師指導學員完成回顧分析及討論;課程結束后帶教老師總結,并梳理正確急救流程及策略。1.3觀察指標。(1)理論考核內容包括院前救護、病情評估分診、轉運及心肺復蘇等,由我院規培中心建立題庫,考核時抽取100道題,總分100分;實踐操作考核方式為虛擬情景或案例,共4題,每題25分,總分100分,由2名帶教老師負責監考[3];(2)采用自評法評價教學培訓效果,由培訓學生在培訓完成后進行打分,滿分10分,其中9~10分為非常滿意,7~8分為基本滿意,6分及以下為不滿意[4]。1.4統計學處理。選擇SPSS18.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x±s)和例(%)表示,統計學方法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2兩組干預前后急救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兩組干預前的理論及實踐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7.42±4.75)分vs.(65.25±4.30)分,(63.23±5.31)分vs.(64.97±5.73)分,P>0.05]。干預組干預后急救技能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91.82±5.68)分vs.(73.98±3.91)分,(89.62±5.95)分vs.(73.89±3.38)分,P<0.05];見表1。2.2兩組培訓效果滿意度比較。干預組培訓效果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100.00%(40/40)vs.80.00%(32/40),P<0.05];見表2。

3討論

自200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開始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項目,現培訓重心已轉向培訓質量的提升[5]。以往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主要通過帶教老師指導學員操作、針對性糾正和指導完成;但此類灌輸式教育難以增強學員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最終急救技能掌握水平往往較差,難以滿足急診工作需求[6]。對中國多個城市青年基層臨床醫師急救技能調研發,大部分住院醫師對于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的掌握情況無法滿足急診工作需求[7]。基于模擬的醫學教育方法在國際和國內均迅速發展,以臨床病例為導向的情景模擬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現階段的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學員培訓中對各專業基地包括急診基地的學員都需要掌握心肺復蘇術和電除顫術等急救技能,以達到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要求[8-9]。2015年版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指南突出強調高質量心肺復蘇,以增加自主循環恢復的概率[10]。情景模擬教學近年來被逐漸用于臨床教學工作,其主要依據教學目設計具體情景,由學員通過角色扮演更為深入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及提高實踐操作能力[11]。基礎/高級生命支持是臨床最為常見急救情景,本次研究中帶教老師基于以上情景設計模擬劇本,指導學員將急診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有效增強學員對于相關知識點理解掌握能力[12];同時學員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患者病情評估和方案制定,強化臨床急救思維能力;此外帶教老師在情景模擬完成后針對其中存在問題與學員們進行溝通交流,梳理急救流程[13]。情景模擬教學一方面提高教授知識和技能學習形式豐富性,改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學員學習主觀能動性,真正培養急診臨床思維和綜合分析救治能力[14]。

本次研究結果中,兩組干預前的理論及實踐成績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7.42±4.75)分vs.(65.25±4.30)分,(63.23±5.31)分vs.(64.97±5.73)分,P>0.05]。干預組干預后急救技能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73.98±3.91)分vs.(91.82±5.68)分,(91.82±5.68)分vs.(89.62±5.95)分,P<0.05],證實情景模擬教學應用有助于改善接受規培住院醫師對于急救技能掌握水平,提高培訓效果;同時干預組培訓效果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100.00%(40/40)vs.80.00%(32/40),P<0.05],進一步說明住院醫師規范化急救技能培訓過程中采用情景模擬教學能夠提高學員對于培訓工作滿意程度,更為積極主動參與到培訓學習工作中,與以往學者報道結果相符[15-16]。情景模擬教學方法更適用于急診、麻醉、外科等專科實踐性和操作性強的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學員,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重要輔助方法。綜上所述,情景模擬教學可有效提高住院醫師規范化急救技能培訓掌握水平,改善培訓滿意程度。但因納入樣本量較少、且為單中心報道,所得結論仍有待后續研究確證。

參考文獻

[1]張策,房慧瑩,焦明麗.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9,22(6):87-90.

[2]曾慶奇,劉婧,高杰,等.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不同類型規范化培訓人員能力評估情況的比較與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6):461-465.

[3]江朋,韓存巧,何亞榮,等.四川省基層醫院急診醫務人員培訓現狀調查與需求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1):101-106.

[4]羅林枝,張抒揚,潘慧,等.基于過程方法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改進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8):566-569.

[5]左中,羅蓉.基于情景模擬的臨床討論會在心內科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34):4882-4885.

[6]何新華,杭晨晨,郭樹彬,等.北京地區急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導師制"現狀及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7(6):708-712.

[7]ShangF,LiuCY.Blendedlearninginmedicalphysiologyimprovesnursingstudents'studyefficiency[J].AdvPhysiolEduc,2018,42(4):711-717.

[8]ShoreyS,SiewAL,AngE.Experiencesofnursingundergraduatesonaredesignedblendedcommunicationmodule:adescriptivequalitativestudy[J].NurseEducToday,2018,61(5):77-82.

[9]胡鳳琴.急救護理技能情景模擬教學的實踐與效果評價[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7,24(3):392-394

[10]ShoreyS,KowitlawakulY,DeviMK,etal.Blendedlearningpedagogydesignedforcommunicationmoduleamong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aquasi-experimentalstudy[J].NurseEducToday,2018,61(4):120-126.

[11]王婷,周蓉,馬玉紅,等.信息化平臺在護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報,2017,24(23):9-12.

[12]何小玲,漆洪波.團隊式模擬情景培訓在產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產科急救電子雜志,2017,6(4):238-242.

[13]曹怡妹,王晶,秦儉,等.CBL結合生理驅動高仿真模擬人在住院醫師心肺復蘇非技術能力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8,30(12):1238-1239.

[14]周慧飛,李桂琴.案例教學法結合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急診科臨床帶教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5):108-109.

[15]金荒漠,李民,王軍,等.情景模擬教學在成人未預料困難氣道培訓中的作用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7,16(7):710-716.

第12篇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5(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for medical students under clinical internship in our hospital,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Methods 50 medical stud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or internship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orm group.Training and assessment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and their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50 students(control group)who received regular training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3. Result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refor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Internship;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Training

醫學生實習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生從理論向實踐、從課堂向社會進行過渡的關鍵環節,對醫學生臨床技能的提升至關重要。臨床實習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整個醫學教育質量和醫學生未來的發展。醫學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是醫科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1]。

作為醫學院校附屬醫院,本院每年承擔著醫學生實習的任務,醫院已有較為合理的考核體系,2013年之前,本院學員畢業實習是采用全院各科室輪轉實習的形式,每個臨床科室實習結束后進行出科考核,研究發現每年醫學生考核成績都差強人意,技能操作水平難以達到臨床要求,其培養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提高醫學生實習的質量,除合理的考核體系外,更重要的是制訂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針對此種現象,本研究依據臨床要求擬定了全新的醫學生內科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及培養模式,探討此醫學生實習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及培養模式的優劣,以期建立更為科學合理有效的培養模式,向全院各科推廣實施,以進一步規范本院醫學生實習制度,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7月進入本院實習的醫學生,以學號為標準,參照隨機數表,隨機抽取50名學員作為改革組,按照新擬定的醫學生內科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及培養模式進行培養考核,考核成績與2013年前以常規模式培養的50名已畢業學員(對照組)考核成績進行對照比較,具有可比性。

1.2 培養模式及考核方法

1.2.1 內科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的制訂 學員內科實習分為呼吸科、消化科、心內科、血液科、內分泌科等,由各科室臨床及教學經驗豐富的副主任醫師以上的專家組成教研小組,以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操作技能、體格檢查、病例書寫、醫患溝通能力為基本內容,參照教學大綱要求及各學科臨床實踐具體特點,制訂各學科的實習方案和臨床技能量化指標,建立“一貫制、多模塊、分層次、遞進式”的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按照臨床職業素質、臨床基本技能、臨床專科技能、臨床實踐技能、綜合指標評價等板塊對實習生進行遞進式的教育培訓模式。以此為規范,對隨機抽取的50名受試學員進行培養。

1.2.2 出科考核方法 為加強對醫學生實習的監督管理及所學技能的掌握程度,本研究制訂了較嚴格的考核制度即“綜合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的構建向醫師資格考試模式靠攏,分為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筆試,即基礎知識考核,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和病歷書寫;第二站于醫院模擬培訓中心進行臨床技能操作和體格檢查考核,模擬中心依托醫學生理及計算機技術,創設出模擬患者和模擬臨床場景[2],代替真實患者進行臨床教學和實踐,改變了傳統教學及考核的方式[3];第三站醫患溝通能力。每個臨床科室實習結束前,對出科學生進行考核,由各科室副主任醫師以上的帶教老師主考,分為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技能操作、體格檢查、病例書寫、醫患溝通能力等5板塊,按照OSCE考試評分標準[4]進行量化評分。每個版塊分值100分,分別取20%納入總成績。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考核成績的比較

改革組及格率達98%,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各考核部分及總分均值的比較

改革組基本知識、臨床技能、體格檢查、病歷書寫、醫患溝通等方面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醫學教育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教育學科。醫學人才的培養應站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高度,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臨床醫療隊伍素質和臨床醫療水平為主[5]。

美國的醫學教育模式實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體制,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過程,特別重視學生臨床實踐能力[6],這也是我國現行醫學教育所欠缺的。臨床技能是醫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是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本院對實習學生的臨床技能教學培養,由于內科各臨床科室普遍臨床診務繁忙,各級臨床醫師工作重心多在于臨床工作,易忽視對實習學生的培養。各學科專家主任對實習學生未制訂出明確的學科臨床技能培訓內容和考核指標量化方案,實習生呈“放羊式”的培養模式,不利于醫學生臨床技能規范化、標準化及人性化向更高水平發展[7]。近年來我國許多醫學院校對醫學生臨床實習進行了創新和改革,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為適合新醫改形式要求構建了新型臨床實踐教學模式,建設了臨床技能模擬培訓中心和臨床考核體系;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為優化醫學生臨床教學管理,提高臨床實習質量引入了PDCA循環法[8-9]。針對本院醫學生實習教育現狀,新的教學模式推廣已迫在眉睫。基于此種現狀,在醫院領導和各內科主任支持下,本研究擬定了全新的醫學生臨床培訓指標體系,旨在對本院醫學生實習的體制進行改革,探索更加科學完善有效的臨床培養模式,并向外科、婦科、兒科及其他科室推廣應用。

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的實施有賴于內科各二級科室的協助,各科專家依據本學科臨床特點,以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操作技能、體格檢查、病例書寫、醫患溝通能力為基本內容制訂科室實習方案,避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建立多學科融合、布局合理的臨床技能教學平臺。按教學資源的統一性、技能培養點一貫性和教學手段的立體化建設思路構建臨床技能實踐教學中心,建立“一貫制、多模塊、分層次、遞進式”的臨床技能培訓指標體系,按照臨床職業素質、臨床基本技能、臨床專科技能、臨床實踐技能、綜合指標評價等板塊對實習生進行遞進式的教育培訓模式。

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教學改變傳統醫學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的教育模式[10],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推行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教學方式,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貫穿基礎和臨床課程,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臨床決策能力,學習和協調能力,專業文獻閱讀和醫學信息獲取及評價的能力,自我學習及醫患溝通能力等。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注意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更新,強調臨床操作技能實訓,本院建立了集教學、示教、操作、考核臨床技能模擬培訓中心,開展技能模擬訓練,采用標準化患者訓練法,即運用經過培訓合格后的標準化患者來訓練醫學生的基本臨床技能,這是一條與國際接軌的臨床技能培訓及考核的新途徑[12],既增加了學生接觸患者的機會,解決了見習時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問診、體格檢查技巧進行正規訓練等確立了標準模式[13]。

改革前重醫療技術操作教學,輕醫患溝通,改革后加強對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廣泛參閱國內外有關溝通技巧、心理學、人文醫學的書目及文獻,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參考書目,為醫學生系統學習提供教材,教學采用場景培訓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靈活應用病例分析和標準化患者,建立理論學習與醫療實踐相輔相成的醫患溝通教學模式,拓展醫學生的人文知識結構,有助于醫學生真正做到“精醫術、懂人文”[14]。

應選擇愛崗敬業、醫德高尚、以身作則、經驗豐富的臨床帶教老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推行全面競爭上崗和崗位責任制[15],提高帶教老師服務育人的意識,嚴格按照實習方案進行培訓管理,使實習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養。實習結束按照“綜合評價體系”進行出科考核,將各項考核內容進行量化打分。通過此種模式培養的50名實習生成績明顯優于往屆畢業學員,改革方案初見成效,為進一步向全院推廣提供了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中卫市| 商城县| 菏泽市| 锡林浩特市| 常州市| 兴仁县| 嘉定区| 漯河市| 大英县| 麻栗坡县| 乌兰察布市| 万荣县| 肥东县| 岢岚县| 湟源县| 手机| 西青区| 岳阳县| 通山县| 安陆市| 清丰县| 邵阳县| 天门市| 辛集市| 万宁市| 鹿邑县| 成安县| 兰坪| 甘谷县| 贞丰县| 凌源市| 涞水县| 江门市| 都安| 舟曲县| 正宁县| 北海市| 上高县| 垣曲县|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