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病理學重點

病理學重點

時間:2023-06-07 09:08: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學重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病理學重點

第1篇

關鍵詞: 中醫院校 高職護理專業 病理學 教學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在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發揮重要作用[1]。高職護理專業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實用型的護理專業人才,并為其今后接受終生教育奠定良好基礎。病理學是高等醫學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醫學學科,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問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由于其涉及的知識面甚廣,在教學、臨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中醫院校的病理學教學除了有病理形態學內容,還包括西醫院校的病理生理學內容,教學內容繁多且較為復雜;再加上我校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對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有限,導致很多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學習病理學。如何提高中醫院校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較好地掌握病理學知識,并能為醫學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增強病理學教學效果,是每一個在中醫院校從事病理學教學的教師都必須思考并努力解決的問題,也是病理學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

一、明確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修訂教學大綱,選擇合適的教材。

中醫院校高職護理專業的目標就是培養實用型的護理專業人才。我校在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把護理高職學生培養成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具有護理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熟練掌握臨床護理技能;能運用護理程序為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能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畢業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護理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病理學教學時,既保障學生學到病理學的基本知識,又使學生學好有關的臨床病理聯系,為護理專業課學習和臨床實踐打下基礎。當前,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課時普遍壓縮。以我校為例,目前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理論教學為34學時,實驗教學為10學時。在如此有限的學時內如何達到其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究竟有哪些內容需要講授?講多少內容比較合適?學生究竟要學哪些內容?學多少合適?這些問題始終都在困擾著廣大病理學教師。在現有情況下,解決這些問題是最為緊迫的。因此我們對教材的選擇必須以“夠用”為原則,以適應需要為教學重點,選擇適合護理專業的教材,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重新修訂病理學教學大綱,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細胞組織的適應、損傷及修復,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等是屬于病理學總論的內容,是屬于病理過程的內容,是后面各論學習的基礎,因此我們要重點講述,要講透徹,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對于各論來講,要結合現有臨床實踐特點,重點講解各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在心血管系統疾病中,可以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作為重點講授內容,而對像原發性心肌病這類發病率相對較低的疾病作為簡單講授疾病。同時,進行疾病講解時,應把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因為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只有明確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出現的根本原因,才能把護理工作做得更完善。

二、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增強病理學學習興趣。

對于中醫院校的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來說,絕大多數同學的形態學比如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的基礎知識學習有限。另外由于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如生理學、生物化學等機能學知識掌握也不夠深入。同時在我們所教授的學生中,有一些是文科學生高考進入這個專業的,他們相對其他學生來講,對這些理科知識的理解、掌握就更加困難。基于學生的以上特點,我們就要選擇更為豐富多樣并且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與現代化的教學輔助設備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

病理學的傳統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同時包含了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內容,以病理變化講解為主要內容。往往是課上大量的文字和病理圖片交替出現,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學生稍有停頓,思路可能就無法跟上。這就要求病理學教師選擇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在理論課教學上,我們要將知識點大點分成小點,小點相互結合聯系,有層次有對比地闡述給學生。同時可以應用一些已經被病理學教學廣泛使用的比較有效的現代化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問題分解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及討論式教學法等[2]。這樣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同學們加入到講課活動當中來。但是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要求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且隨時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學輔助設備進入病理學的日常教學。目前,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最為廣泛。在病理學的講授中,我們需要制作符合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特點的多媒體課件[3],同時切記不能把過多的信息引入課件。多媒體教學節奏比較快,同等時間內信息量大于傳統教學設備,如果課件內容多而繁雜,重點不突出,很容易導致學生的理解力下降;有時教師為了完成課件講授,還會加快講課速度,更容易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另外BB網絡教學平臺現在也被很多學校應用,通過BB平臺可以定向而有目標地對某一個學生進行輔導,實時交流,實現因材施教[4]。自2007年我校BB教學平臺創建以來,我們放入部分病理學教學內容,同時使用其他的功能,如布置作業、在線練習等,有效增強了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為了使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和進行臨床實踐,實驗課教學也是不能忽視的部分。理論教學要做到病理變化與臨床病理聯系講解透徹,實驗教學要將學生引導到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相結合的中心上來,從光學顯微鏡和大體標本兩個層次掌握病理學知識。我們編寫了適合高職護理專業的使用的病理學實習指導材料,重點掌握的切片標本和大體標本提供相應的臨床病理資料。比如講解大葉性肺炎灰色肝樣變期的大體標本時,臨床病理資料會提到胸痛,問學生患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癥狀,之后讓學生重點看標本上胸膜處大量滲出的纖維素。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相應的實驗課效果也會不斷增強。同時結合顯微互動系統等現代化的實驗課教學手段,開放標本陳列室等方式,努力使學生掌握更為牢固的病理學知識,以便更好地為臨床工作服務。

病理學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不斷總結、不斷創新的過程。對于高職護理專業的病理學教學來講,我們需要以專業培養目標為中心,改革傳統教學方法,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學生反饋,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增強病理學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為臨床培養更多有知識、有技能的專業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VOL7,(2):5-8.

[2]郭剛.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病理生理學雜志,2009,VOL25,(11):2285.

第2篇

關鍵詞:病理學;大葉性肺炎;說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09-02

《病理學》是一門從疾病本質探究疾病發展規律的醫學基礎學科,也是溝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重要的橋梁學科。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孝騫院士為代表的一代醫學教育家皆因《病理學》對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十分重視這門學科。在《病理學》教學中,如何把基礎與臨床、形態與功能相互緊密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特別是在高校大規模擴招導致生源質量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如何使醫學院校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這門學科,一直是我們病理專業教師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持續做好病理學教學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所謂說課,是指教師在鉆研教材、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在沒有學生參與的情況下,以類似課堂教學的方式對專家、同行、教研人員等,以口頭形式系統闡述某課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的行為。但說課又異于講課,它是針對具體課程內容或一個觀點、一個問題,圍繞教學目標,面對同行、評委、專家或領導,教師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講清“教什么”、“怎樣教”和“為什么這樣教” 三個問題[1-2]。說課自提出以來,以其能實現教學經驗的多向交流,提高教研效益;使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高度融合;不受時空限制,時效性高等教研意義已成為高校教師提高自身教研素質的重要手段[3]。本文以病理學中大葉性肺炎為對象,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方案的設計,闡述我校《病理學》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以提高教學水平,供大家參考。

一、說教材

1、教材

本門課程采用的《病理學》教材由李玉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秉承著思想性、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實用性的編寫宗旨,已經成為國家統編或規劃教材的精品,所以我們選取該教材作為本校西醫類專業學生《病理學》用書。

2、授課內容與作用

大葉性肺炎是病理學各論部分第八章第一節“細菌性肺炎”中的內容。根據教學大綱,大葉性肺炎是病理學疾病各論中呼吸系統疾病這一章節的重點內容。編者從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疾病轉歸等方面詳細闡述此病。此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把病理學總論內容靈活運用于臟器病變中,做到學以致用,并通過實際病例牢記復雜的總論概念,又是下一步學習與比較其他細菌性肺炎,如:小葉性肺炎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掌握機體在大葉性肺炎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態結構、機能和代謝的改變及臨床病理聯系,熟悉肺炎球菌的生理活性及致病性,大葉性肺炎的并發癥,了解疾病發生的誘因。

(2)技能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強調掌握疾病的病理變化為病理學學習重心。使學生逐步形成從病理變化切入疾病的本質,進而分析疾病的臨床表現的意識,為將來臨床科目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提倡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大葉性肺炎各期病變及臨床病理聯系、合并癥為本課重點。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肺部解剖學及肺組織正常組胚學知識或多或少存在淡忘現象,結果導致學習的困難和新知識掌握程度底下,尤其體現在本課中對大葉性肺炎的病理變化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情況。因舊知識點短板,新知識的接受必然受限。有學生表示盡管從考試結果來看成績理想,但因內容抽象而投入過多的時間。故在強調基礎知識的同時,把抽象的四個階段病理變化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闡明其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根據本章節課程重點難點和學生具體情況,擬采用以傳統講授法為主、輔以病例導入法、多媒體演示法、板書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第3篇

1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通過此種教學方法,學生都認為上課前大家都在進行認真準備,怕完不成組長分配的工作任務,會影響整個小組的成績;講授內容時,學生都在認真聽講,說話、玩手機、思想開小差等現象都消失了。所以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和健康個性的養成和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動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成員之間合作的機會,增加課堂上學生之間合作、互助的頻度和強度,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2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

中職衛校護理專業的病理學教學,從最初的68學時逐漸減少為32學時,面臨課時少、內容多,知識點分散、難學、難記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能較為系統的掌握病理學的內容,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嘗試,將教材內容重新整合,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比如,在上“腫瘤”這一章時,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優化,并在長期的教學中實踐發現,將腫瘤概論與各系統的腫瘤的內容整合,讓學生建構框架,只有建構了框架,復雜的知識才能條理化。讓學生建構學習“腫瘤”的框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引導學生先了解腫瘤的概念、特性及異型性等,然后過渡到各系統的腫瘤,重點講授腫瘤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聯系。從前的教學總是先講授總論中的腫瘤概論的基本病理過程,再按照系統講授各系統的腫瘤,學生感覺好像前后聯系不很緊密,有學后忘前的感覺,而且在講授的內容上還存在重復的問題。為此我們在課程改革時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優化組合,實行教學內容的整合,打破章節界限,把腫瘤概論的學習作為基礎,各系統的腫瘤內容的學習就是腫瘤概論的內容的復習和應用。運用感性和具體的體驗,幫助學生更容易建構知識的框架,這種方法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授課質量。

3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以往應用傳統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死板,采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如在利用多媒體講授病理學引入新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課件以大量視聽信息來沖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加上虛擬現實技術和病理學圖譜相結合,將靜態的、抽象的病理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可以對關鍵的細節部分做放大、慢動作處理,這樣都有利于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獲得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使課堂教學能夠給學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學時間主要集中于對重點問題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明顯地改變了課程教學的狀況,從而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在利用多媒體授課時,也會出現弊端,如學生只聽不記、缺乏強化記憶,多媒體課件集圖、文、聲、動畫、視頻于一體,鮮活、形象、直觀,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易激發學生興趣,但過多、過強的動畫和視頻刺激,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忽略了動畫視頻所表達的知識內容[1]。總之,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地廣泛應用,已經成為當今教育領域的發展主流,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運用、總結,采用多媒體課件優化教學過程,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一些疑難問題,既能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4合理設計病理學課程內容,強化病理學與專業課程的對接

病理學屬于形態學科,它著重從形態學的角度闡述疾病的特點及發生發展規律,揭示疾病發生的本質和規律,其形象直觀性和真實具體性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2]。病理學是主干醫學基礎課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功能、代謝、形態結構的改變、病理臨床聯系,從而闡明疾病的本質,為認識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因此,病理學是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必要基礎。為此,我們對病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淡化了學科意識,增加了病例討論及實踐內容,把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緊密聯系起來,強化了病理學與專業課程的對接。

總之,在中職護理專業的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病理學的教學應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利用信息能力、自我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等來提高教學效果,這樣才能培養出適用于醫學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優秀醫學人才。

本文作者:林瑛工作單位:新疆庫爾勒巴州衛生學校

第4篇

【關鍵詞】病理學 教學模式 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63-01

我校病理學教研室對病理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整合病理學教學模式,采用案例版教材,把臨床具體病例引入理論教學課堂,豐富形態學實驗課、完善實驗教學,以適應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的未來發展需要,我們獲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

一 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

1.引入案例

整合病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目標是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然后強調理論知識。病理學理論分為總論和各論,總論是所有疾病的一些共同發病規律,各論是各系統器官疾病的具體表現。

傳統的病理學教學是依次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經過和轉歸進行講授,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相對較少。為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教研室對具體疾病的授課方法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引入案例。如在講授消化性潰瘍時,先從疾病典型的臨床表現入手,之后給學生展示病理標本,然后對病因和發病機制作一解釋,再結合病理改變,分析相應的臨床表現,從形態到功能、到生化改變,全面透徹地闡述疾病,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靈活應用。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強化了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又可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臨床醫學,掌握疾病的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

2.圖像和模型相結合,開展實驗課教學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以解剖學、組織學為基礎,對疾病進行形態觀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研室把大體解剖模型標本和組織學切片融入教學中,進行復習鞏固。尤其是講解病理學各章節時,在觀察器官切片標本之前,首先利用解剖模型標本復習各器官的解剖學知識,然后復習組織學知識,從宏觀到微觀,使抽象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結構的認知程度,直觀地做到了人體結構從宏觀到微觀的過渡。

老師應利用實時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顯微電視攝像系統,向學生展示病例相關的病理標本,并予以解釋,也方便回答學生對標本的疑惑。老師利用圖像處理軟件,比較正常解剖結構及病理標本、正常組織學結構及病理學結構,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印象,有助于對病變的理解。尤其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放大倍數拍攝,點擊典型結構區局部放大或縮小,指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大量的知識信息通過多媒體技術綜合演示出來,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充實教學內容,聯系多個學科,從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認識疾病,將基礎醫學與臨床診斷聯系起來,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3.多媒體互動系統引入實驗課考核

我們應用數碼互動系統的教學編輯軟件將切片圖片編撰成多套練習題,便于學生進行自檢練習,檢測學習效果。考試過程中,教師利用這一教學系統同時發放一對一考試試題,進行實驗考核。考核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最終匯入總成績,這樣使考試更公平、公正。

二 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

我們將傳統教學和改革后的教學進行了對比,選取北華大學醫學院2009級醫療專業196名學生,由計算機隨機組合編為4個班,確保學生入學分數各班比較無差異。選取1、2班為實驗組,共68人;選取3、4班為對照組,共68人。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實驗組:78.32±5.36,對照組:69.71±7.32,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有顯著性差別(P

三 結論

通過對病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牢固掌握病理專業知識,提高了自主學習、分析推理、準確判定等綜合能力,為今后臨床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宋漢君、姜思政、羅佳濱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培養模式和目標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3):15~17

[2]李玉林.病理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3]Schneider S,Bazarian J, Spillane L,et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ns: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Emerg Med,2002(10):1053~1061

第5篇

【關鍵詞】 病理實驗;病理教學;自制圖譜

【Abstract】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pathologic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radi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was dull, can not show microscopic pathological changes accurately and difficult to explain. To produce experimental pathology atlas based on our own pathological slices and pathological supporting CD images, which have many merits such as convenience, economy, match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meeting the actual needs of our own teaching, and acquired a fine teaching effect during application, its have a reference meaning in experimental pathology teaching for the college.

【Key words】 pathology; experiments mapping; production; teaching; Application

長期以來,傳統的病理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兩多兩難”,既學習內容多、形態描述多;概念抽象,理論知識記憶難、顯微鏡下病理組織圖像掌握難[1]。針對顯微鏡下病理組織圖像掌握難這一問題,我們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作了適當變革。

一、自制病理實驗教學圖譜,替代掛圖教學。

病理實驗教學分兩部分,病理大體標本與病理顯微鏡標本,而病理顯微鏡標本又是學生最難掌握的部分,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對病理顯微鏡標本的教學方式為:教師通過病理掛圖詳細講授鏡下病理組織特點;學生領取病理組織切片自己觀察;學生將觀察到的鏡下病理組織結構特點描述在實驗報告上。

這種教學方式存在以下弊端:病理掛圖數量有限,學生不能觀察到更多疾病的組織鏡下觀察;病理掛圖與實際組織鏡下觀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能更理想指導學生實踐;病理掛圖成了學生實驗報告的模板,學生不能更真實地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病理鏡下組織特點。

為了改善這種現象,我們決定自制實驗教學圖譜,替代病理掛圖教學方式。

二、病理實驗圖譜的制作:

1.選片

選片由兩部分完成:切片照片。從切片庫中精選取最適用于教學的、能夠代表各類疾病的、最具典型的組織切片88張。光盤照片:選取《病理學教學彩色圖譜》(韓安家,王連唐,薛玲 主編),配套光盤中的一部分病理學圖譜電子照片(JPG格式)122張。

2.攝片

將選取的切片,通過鏡下仔細觀察確定典型病變區域,采用OlympusBX51光學顯微鏡拍照系統進行拍照,照片文件為JPG格式,像素為1000萬以上。

3.照片注解

給選取的切片照片及光盤圖片兩部分病理圖片(JPG格式),作注解說明,注解要求精確、簡練、要點突出。

4.照片分類

對選取的病理圖片(JPG格式)進行分類歸整。第一步,按系統分開;第二步,病理顯微鏡標本(組織切片)與病理大體標本分開。

5.圖譜說明

編寫圖譜說明。本圖譜與高等醫學院校《病理學》(第5版)教材同步配套,所收集的病例主要是病理學課程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并適當增加了一些新病種。全書收錄彩圖200幅,其中,組織學圖片140幅,病理大體標本60幅(包括X線片3幅)。在組織學圖片中,HE染色圖片120幅,特殊染色圖片8幅,免疫組化染色圖片4幅,其余的有免疫熒光、原位雜交和電鏡等圖片。

該實驗圖譜內容豐富,圖譜文字說明精練,圖像清晰、典型。適用于醫學院校學生病理學實習使用。

6.印刷成冊

委托印刷廠進行彩色印刷,印刷版面大小為15×15cm,根據我校學生人數按比例確定印刷數量(由于病理學實驗課學生為分組進行,一般每5人為一組進行病理學圖譜的觀摩學習,故照片可按5∶1的比例進行印刷。

三、病理學彩色圖譜在實驗教學中應用時需注意的幾點事項:

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明確指出:1.雖然圖譜僅記錄病理變化過程中某一瞬間的圖像,在學習時應動態地觀察圖譜的病變,把靜止的、孤立的病灶理解為病變發展的全過程,以鞏固、深化理論知識。

2.圖譜作為實驗課堂重點及難點的講解、自學以及鞏固復習的工具。一方面,圖譜所示的病變是局限的,無法取代實際標本。在課堂上仍應以觀察標本為主;不能本末倒置,舍標本而重圖譜。

四、病理實驗圖譜在病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從2007級、2008級病理實驗教學圖譜在我校推廣以來,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此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基本解決了過去學生對鏡下病理組織圖像掌握難這一問題,從而更好地掌握各類疾病的病理學組織特點。此本實驗教學圖譜,內容豐富,疾病典型,圖像清晰,深受學生喜愛。

參考文獻

[1]張金波,周秀芳.在病理實驗教學中幾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中國傷殘醫學,2006.14(2):89-90.

第6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11-01

病理學主要是針對疾病的發病因素、發病機制、病理變動等方面進行判斷,實際上就是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合理結合的重要渠道,能夠為患者醫治過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據以此進行有效的診療。因此,在開展病理學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病理學注意形態、功能、局部或整體、病理變動及臨床情況等內容之間的關聯教導,構建醫學知識網,為臨床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目前的基礎教學大部分都是以大班授課,填鴨式、廣播式、傳教式等講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學生容易大腦疲勞,抓不住重點,或零散的知識點對于總結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相對吸收困難,使得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另外,課時的壓縮使得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形態學實踐的時間減少,導致無法真正融入形態學的宏觀和微觀世界,對實習課上大體標本和切片的觀察無從下手,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描述表達能力,對臨床本科病理學教學極為不利。為了能在有限的課時數內提高教學效果,這里將討論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即微課。

一、“微課”的概念

實際上,微課最早是由國外相關人員提出的,隨著長時間的發展被廣泛運用到各類學科教學中。我國教育學者站在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層面對微課概念進行了講解。微課又被稱之為微課程,也就是利用衛星視頻網絡教學方式對各個學科的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的一種情景化、支持自由化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教學資源,并可整合一系列資源形成一種新型教學平臺[2]。微課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重要形式,近年在全國被廣泛應用到醫學教學實踐中。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可以滿足學生除課堂以外的學習需要,消除大課堂聽課疲勞,并且重點突出,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二、“微課”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病理學教學中運用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陷。病理學是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渠道,知識點繁多、零散且抽象,又是基礎醫學中極重要的一門課。目前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的授課方式是“理論 + 實習”相結合。這種授課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 ①理論課以大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師在理論課中既要講授各系統疾病病理變化的理論知識點,特別是相關形態學的知識點,又要把病例分析穿插其中,在有限的課時數內很難把病理學的重難點結合病例分析完整、清晰地進行講授; ②對于學生而言,病例討論往往是學習興趣非常濃厚的教學活動之一,所以探討式問題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具有優越性,但也很難在一節 40 分鐘的課堂上將大量零散的病理學知識點與相關病例分析深入理解、吸收消化,形態學描述表達能力的培養也相對欠缺,很多學生認為“吃不飽”; ③課后缺乏復習資料,無教師講解病例,復習效果相對不佳。

2.“微課”的可行性 針對以上三點不足,“微課”以它短小精悍以及形式的新穎性,方便學生課后補充遺漏的知識點,加強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又以大量形態學的教學資源進行視覺沖擊,可以吸引學生主動使用,作為學習發現問題和復習鞏固知識點的一種途徑。這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理念,從被動性學習轉為主動性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效率更佳; 同時“微課”迅速切入課題,講授路線清晰,收尾快捷,可以說是傳統課堂授課的一個精華濃縮,既保留了課堂的精髓,又極好地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微課”又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的一種特殊途徑,可以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給學生開辟了第二課堂。此外,錄制視頻技術簡單易學,成本低廉,并可搭配一定的教學技術,教師利用公共網絡平臺制作一堂微課并不困難。

3.教學實踐應用。病理學屬于形態學學科,要求充分利用視頻、多媒體等資源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應用相應軟件錄制針對各章節重點、難點知識的總結性理論小課堂視頻或音頻、錄制實習課的大體標本、切片的講解視頻,通過“微課”學習,學生可以在學習該課程的前一天通過在線視頻觀看微課視頻,第二天在課堂上與教師一起探討病理學中的難點、重點理論知識,鞏固和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課后仍然可以再次通過“微課”復習理論課和實習課內容,加深對疾病病理變化的印象。

4.“微課”的不足。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不可取代傳統課堂,也不是傳統課堂的純截屏,更不是孤立的環節,而是圍繞某個或某些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后開展的教學活動,然而新事物總有不足之處。“微課”是以點形式傳授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不利于系統掌握知識。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基礎學科,通過對各系統疾病病理變化的學習,更好地為臨床有效治療提供依據。因此,介于病理學學習的特殊性,授課時需要學生既具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又要具備很強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以接受病理學抽象而又繁多、零散的知識點。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在教育技術領域的發展與成熟,教學方法的改革必將沿著網絡化與多媒體的方向進行。特別是對臨床醫學本科醫學生的培養教育,在教學方式上應著重培養描述表達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微課是三種能力培養方式的綜合體,其短小精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絡或下載到移動設備上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微課程,學習和鞏固知識; 微課的應用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促進教學改革的進程。

第7篇

關鍵詞:病理學 教學內容 教學理念 網絡資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2(a)-0103-02

病理學(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的一門的醫學基礎學科。同時病理診斷在臨床上對疾病的診斷中又占據重要地位,學好病理學是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提升病理學教學水平成為眾多病理教學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病理學的課程特點是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各種病變的肉眼和鏡下形態描述復雜且相似。教學模式的設計、網絡平臺的建立、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等都是提升高校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但教學理念是高校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病理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實際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掌握病理學習方法,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該文就從實際出發,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 教學內容相輔相成

病理學的教學主要有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學習,理論課內容多,系統性強,結合病理學本身的特點,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在講病變特點之前需要首先講解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正常的組織結構特點,也就是相應的組織學和解剖學,同時在講授病變的過程中有時也要運用相應的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等知識對其進行解釋。比如講解泌尿系統疾病時,首先需要學生熟悉相關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因為腎臟復雜的結構是完成其多方面功能的基礎,熟悉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對于學習腎臟病理學極為重要[1]。講解大葉性肺炎時,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紅色肝樣變期比灰色肝樣變期病人缺氧、呼吸困難要重?學生首先要理解氣血交換,明白什么是通氣血流比值,更好地理解臨床表現。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增多,病理信息量越來越大,而授課學時相對固定,造成病理學普遍存在課時相對不足的問題。如何以學生為中心,將理論課與實驗課相結合,反復強化病理學核心內容顯得尤為重要[2]。相比理論課,實驗課的學習更加的形象直觀,更能加深病變的印象,而且實驗課相對課時比較充足,學生在觀察的過程,除了要鍛煉敏銳的觀察能力,還要運用理論課所學知識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病變,并適當聯系有可能出現的臨床癥狀。根據以上特點,提示學生在病理學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主動的查閱相關基礎學科知識來解決病理問題,同時利用實驗課的學習真正的做到鞏固理論課知識。

2 教學與臨床相結合,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與臨床各科室聯系非常緊密。病理學可以明確疾病的診斷,查明死因,術中快速冰凍還可以快速病理診斷,決定手術切除范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與臨床相結合,而這種結合在教學中運用較多的就是通過臨床病例分析。教師平時應搜集一些病史等相關材料充分的典型的案例,在教學中引入這些案例,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將所學知識放入具體病例中加以分析,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病理教學效果。尤其是在學習各系統常見疾病的病理學改變時,為了引導學生初步靈活運用病理總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病理學的學習興趣,授課時可以先引入典型的臨床病例,介紹相關病程及主要臨床表現,并提出相應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3]。而在實驗教學中,該校引入的綜合實驗將正常結構與異常結構,單一學科與邊緣學科,基礎知識與臨床技能有機地、統一地融合在一起。把正常組織學,病理改變以及病例分析三部分內容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了疾病的動態演變過程,以及運用基本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3 病理教學中動與靜相結合

病理學授課的重點是形態學特點。病理實驗教學就是突出這種形態學改變,從大體標本(肉眼觀察)和組織切片(鏡下觀察)兩個方面授課。授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同學們所觀察到的病理形態學改變往往是一個時期的改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有機結合,讓學生用動態的觀念去理解病變,用發展的觀念去解釋病變,是病理學需要培養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同學們有相對較多的自己觀察時間,而如何對這段時間進行把握?有的學生,用動態的思維過程,前后聯系,既充分利用課堂觀察時間,又鞏固了理論課的知識;而有的學生不善于把握自己的觀察時間,把時間白白浪費。作為老師,我們在授課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比如,學生觀察大葉性肺炎這張片子的時候,可以提問觀察到的病變是否和書上描述四期改變一致,讓學生體會四期改變之間的演變過程。通過例子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病變要注意多思考,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去觀察病變。

4 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

隨著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學習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病理學作為一門形態學科,授課過程中需要有大量圖片、視頻等來增加學生的認知能力,而病理學網絡課程含有圖片、視頻、音頻,習題等大量素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網上資源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更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學習情況,查漏補缺。同時網絡學習論壇還方便師生相互交流。

總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病理學學習的直觀性和有效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點前后聯系并與臨床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聯系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玉林.病理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8.

第8篇

然而,這兩門課程的教學仍一直沿用“理論課滿堂灌,實驗課看切片,老師說了算”的舊的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舊的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理論與實踐脫節、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時間銜接脫節,學生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脫節等弊端,已不能適應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對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進行適當調整,使學生牢固掌握組織學與病理學基本理論,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訓練,培養其利用所學的組織病理知識獨立分析相關臨床疾病、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正確合理的設計理論與實驗教學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現出來。本文謹對我院2001年以來組織學與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做法總結如下。

一、理論教學

1、正確處理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是搞好組織病理學教學的先決條件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講述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區別。在教學實踐中,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系就成為組織學與病理學的教學難點。病理學內容涉及臨床教學跨度較大,教學內容中所描述的病理變化與臨床癥狀、體征。

對初學者來說往往覺得既陌生枯燥,又難以理解和記憶,對此,醫學院通過臨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課教師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從而能在講課過程中將各章節、各系統疾病中主要的病理變化及相對應的臨床表現加以總結歸納,使其條理化,用設問的方式將每一個主要的病理變化與相應的臨床表現之間的聯系,詳細闡述,層層展開,并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注意正常和異常之間、各系統疾病之間的比較,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不斷結合臨床實例講解說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合理的課程設計是組織病理學教學的關鍵組織學與病理學同屬形態學范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正常組織細胞形態的學習掌握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病理變化,具有很強的教學連續性。長期以來,這兩門課的教學始終處于分離狀態,雖然我院組織胚胎教研室與病理教研室已合并為組織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師、實驗、課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為政。特別是第二學期開設組織學,第四學期開設病理學的課程安排影響到在上病理課時,學生對一年前所學的組織學知識已淡忘。在這種情況下,病理學教師在上課時不得不占用很多課時來復習組織學的主要內容,即便如此,學生對組織學的細節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教學內容難以理解。

針對存在的弊端,我們設計對組織學病理學課程進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組織學與病理學教材合并為組織病理學,組織學內容后緊接相關的病理學內容。第二,組織學與病理學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交叉進行,或者兩門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授課。這樣做既能省去病理課復習組織學內容所占用的時間,加快病理學教學進度,又能減輕教師與學生的負擔,有利于教學質量和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廣的教學安排。

二、實驗教學

組織學與病理學實踐性較強,組織病理學理論通過實驗得到驗證,學生也通過實驗課直觀地認識組織細胞正常與異常的形態結構,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實現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以往的實驗教學一直停留在老師簡述理論,學生看看標本的舊模式上,學生動手少,興趣低等弊端逐漸顯露,致使實驗課流于形式,背離了實驗教學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

1、實行實驗項目導師制和招標制。組織學與病理學的實驗課都由理論課老師擔任.由教師根據每門課不同章節的特點設計實驗項目,并將相關內容串聯為實驗單元,實驗項目從標題到步驟、結論設計完成后交學院審查,通過后向學生張榜公布,學生對各實驗項目全面了解比較后報名參與其認為設計合理、新穎,具有創新性的實驗項目,然后,學院根據每個實驗項目的實驗成本及報名人數劃撥實驗經費,確定教師實驗課酬,正式啟動實驗項目。

2、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創造性實驗新模式,遵循學生動手,教師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實驗開始由教師簡單介紹實驗概況,并做教學演示,然后,由學生從解剖動物、建立動物模型,直到制作標本,獨立動手完成實驗的全過程。以病理學心血管實驗為例,學生自己動手建立高血脂動物模型,在直觀高血脂癥大中型動脈主要病理變化的同時,加深了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定義、病因、發生機制及病理變化等基本理論的理解。在此過程中,以建立動物模型為主線,將組織細胞正常與異常形態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際演練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了知識認知過程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

第9篇

關鍵詞:病理學;理論課創新;實驗課改革;大體標本展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114-02

一、前言

病理學是醫學院校的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病因、發展、轉歸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醫學基礎性學科,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1]。病理學授課效果和學生接受情況將對未來學生的醫療工作產生直接影響。此文將主要討論病理學教學改革中需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二、病理學之理論課創新

一門學科的教學通常是理論指導行為,理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理論課的創新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根本,實現了病理理論課的創新改革,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多媒體課件的應用,病理學理論課的改革主要應從采用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開始[2],既往的病理理論課多是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接受程度等方面,使理論課枯燥、無味、晦澀,授課效果差強人意。如今在病理教研室老師的努力下,下載海量的國內外病理及相關圖文資料,結合教學需要,制作多媒體課件,使病理學理論教學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教學內容不再枯燥、難懂,而變得形象、豐滿、鮮活,圖文并茂,既整合了教學資源,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率。做到了深入淺出,化繁為簡,使既往抽象枯燥的理論課轉換為直觀、生動的畫面。重點、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2.設置創新的課程安排,在病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實踐課程和整個教學計劃相結合,不能將理論知識的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分離,要科學恰當地將實踐課程穿插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因為,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專業知識的學習,要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來更好地提升實踐能力。也只有將兩者的課程設置完全結合起來,才可以真正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病理理論與臨床表現的融會貫通,病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如果學生只掌握了病理理論知識,但對臨床表現缺乏感性認識,就沒有體會到病理學的精髓,所以在理論教學課件中增加大量臨床病例圖像資料及臨床病例,使學生在臨床特點鮮明、印象深刻的基礎上,學會聯系、討論臨床表現與病理變化之間的關系。

三、病理學之實驗課改革方向

既往的病理學實驗課是通過顯微鏡及投影儀進行教學的,存在不少弊端,學生和老師互動不好,畫面不同步,投影儀成像不清晰,圖像質量差,學生接受程度不高。我校于近年建成了第二綜合實驗大樓,承擔學校的數字化教學,病理實驗課教學包括在其中,每次同時開放3間實驗室進行病理實驗課教學,3間實驗室可同步或單獨教學,每間可容納50名學生進行實驗教學。每間實驗室由一臺教師顯微鏡同步連接50臺學生數碼顯微鏡,構成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此系統圖文并茂,使抽象的病理閱片變得具體、直接、同步,師生同一視野,成像清晰,既方便了老師講解,又方便學生理解,為師生之間搭建了一座同步互助橋梁,使得教學相促相長,成為有機的整體[3]。既往實驗課,師生顯微鏡各自分離,示教結束后,學生需要獨立操作顯微鏡,老師不能控制學生瀏覽切片的過程,不知道學生是否找到病變,只能不停巡視,回答學生提問,屬于被動教學,如果發現典型病變,需要學生輪流觀看,耗時又干擾課堂秩序。如學生遇到相同問題,老師需重復解釋。引入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后,師生同步共覽一張病理切片,老師在顯微鏡下閱片、尋找病變的全過程學生可以一覽無余,解決了師生在顯微圖像上不同步的問題,使教學變得簡單、直接、容易接受。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的應用,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促進師生互動,為師生搭建了一個互動的學習平臺。

四、病理學之教學改革措施

1.病理學之大體標本展示,尸體來源越來越受限制,診療水平的提高使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下降,典型標本獲取困難,教研室標本更新減少,大體標本陳舊、老化,使得一些標本顏色、性狀發生變化,以致學生在大體標本示教時感覺與書本描述差距大,典型病變不明顯,影響教學質量。教研室為了彌補大體標本存在的問題。采取了不少措施,對陳舊但還可以使用的標本重新維修;制作新的大體標本,補充用于教學,在數碼互動系統中,老師儲存了大量常見病的大體標本圖片,當學生遇見病變不典型的標本時,老師可以迅速、準確調出典型的大體圖片及資料,給予指導,彌補大體標本觀察不足的缺陷。老師在講解大體標本時,盡量做到同時安排相應組織切片的學習,方便學生對病變組織從宏觀到微觀的一個聯系認識過程,將一種疾病的大體標本同組織切片對應出現,使學生可以明白細胞、組織、器官之間的病變關系。同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實習課沒有但臨床上常見的標本和圖片。老師在講解大體標本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復習解剖知識,告訴同學什么是正常的結構,學生才能分清什么是異常的結構,如我們展示一個胃癌(潰瘍型)標本,需要復習正常解剖學知識,告訴同學哪里是大彎側,哪里是小彎側,哪里是黏膜面,哪里是漿膜面,潰瘍長在黏膜面,這時,老師再提示良、惡性潰瘍的鑒別點,學生就會做出癌性潰瘍的判斷。因此老師要用啟發、引導的方法解決問題,避免說教法。

2.病理學之教學模式轉變,既往的教學多是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沒能很好地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何將枯燥、空洞的理論知識變的生動、簡單、易接受。如何將單調、難以理解的實驗課變得有趣、直接、生動。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運用綜合的教學方式,重點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運用“案例式”、“導向式”、“探討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性,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掌握病理學的本質和規律。

3.強化病理學課堂討論,要對教學內容展開一定的討論,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學生交流與溝通,對于所觀察的不同尸體解剖情況進行分析與總結。互相的交流與討論死者所誘發死亡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同時按照尸檢情況,肉眼查驗器官所存在的一些病變情況,然后討論在顯微鏡中所發現的微觀病理情況。最后,依據自身所具有的相關醫學知識,對不同的死者做出相應的死亡診斷。經過老師對于所有的觀點加以分析與總結,最后做出科學、準確的診斷結果。

4.注重醫德教育,我們還應當關注每位學生置自身的醫德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未來從事哪一行業,均須具備職業道德。而作為醫生尤是如此。而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授知識的職責,同樣更兼負責教育人才的職責。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其未來從事的是醫生這一特殊行業,其自身的職業道德與其自身的技術能力一樣的非常重要。不過,如果單純采用說教方式,就易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當采取一定的實例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醫德和責任的重要性。例如,在前不久我院的病理科門診就接到了一位來自很遠地方的病人親屬,他坐了將近50個小時的汽車,同時攜帶了病人手術的標本,讓我們做下相關的病理檢測。不過,其所帶來的標本沒有采取相應的保存措施,導致其受到了嚴重的損壞,而不能完成相應的病理檢查工作,使該病人蒙受了經濟上的損失,也受到了精神上的打擊。通過上述事例,我們能發現以下問題:其一,要是當地制作標本醫生不知怎樣處理標本,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們應當進一步的強化病理學的學習;其二,要是當地制作標本的醫生知道怎樣處理標本,而并沒有對病人將具體情況說明,那么可以反映出該醫生職業道德的缺失。

5.病理學之考核模式轉變,如果不進行考核,就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學生學習的情況,也不可以評估病理學課程教學的作用如何。但是,過于單一的考核評價體系,又會在很大程度上磨滅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利于病理學教學的深入開展。因此,在制定考評制度時,要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方法,不僅通過考試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情況,還要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過程評價體系,考查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對學生做出綜合性的評價,使學生對于病理學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具有積極性與熱情,推動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

五、結語

在病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進行病理學課程的教學時,往往課堂上所出現的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相對單調。通常采取提問和答疑的方式進行交流,導致互動性明顯不足。采用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學生即使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也不會主動和教師溝通。那么,長期下去學生也就無法真正地掌握病理學課程的學習方法,同時也嚴重地影響到接下來的知識學習。因此,對于病理學課程的教學來說,其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該專業的自身特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設置相關課程,同時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模式,使學生擁有學習的能動性與熱情。多關注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以及對于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在日后從醫時更充分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唐海林,宋穎,羅招陽,等.尸體解剖在病理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7,21(5):396-398.

第10篇

關鍵詞: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261-02

動物病理學是一門研究患病動物機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代謝和功能變化,進而闡明疾病發病機理和本質的學科,也是一門介于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對于本科生來說,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好病理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病理組織學切片觀察、病理標本觀察和病理剖檢。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激發其系統的思維能力,是目前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2010年初,動物病理學實驗室在北京市教委專項資金的資助下引進了數碼顯微互動設備,首次建成了動物病理學互動實驗室。經過近12個教學班的運行,顯示出了極大的互動優越性,顯著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實驗教學質量,為北京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傳統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方式的缺點

1.師生互動性差。在我們以前的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講述本次實驗課所要觀察的內容及注意事項,然后學生再按實驗指導逐一對標本、切片的病理變化進行觀察。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受到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師生探討一般局限于有問題的學生,其他學生如果沒有機會提問或者不提問,教師往往很難去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教師缺乏監控學生對本次實驗課的學習過程及對實驗內容的掌握程度,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也不容易了解學生是否觀察到了典型的病理變化,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性。同時,往往在一節實驗課中,大部分學生只能看到自己手中的幾張切片,有時甚至為了盡快完成作業而只觀察一張切片,很難了解其他切片內容,所學到的知識信息量小,實驗課效率非常低[1]。

2.資源不能共享。傳統的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只能觀察到自己的顯微鏡下的病理變化,而其他同學的病理切片變化不能被同時看到,同時教師也不容易發現某個學生所觀察的切片典型變化并展示給全班學生。比如淋巴結結核病灶中的多核巨噬細胞、纖維瘤細胞的病理性核分裂相等。在教學中收集到一些比較典型的病理圖像或變化也不能實現遠距離儲存和傳送,只能局限于某一實驗室或某一次實驗課中,無法留下任何顯微鏡下的圖像資料,也無法在不同的實驗教學中或其他時間再現,更談不上實驗課資源的共享。

3.教學效果差。由于每張病理切片中不同區域病變有差異,因此學生顯微鏡下看到的切片病理變化往往與教師講解的并不完全一樣。學生總是用書中許多非典型病變的圖片與觀察的切片對比,不能從動物機體的不同生理狀態、細胞、組織、器官的不同染色去綜合分析,觀察到的組織標本和病理切片取自于動物疾病過程的某一時期,并不能完全顯示出整個疾病過程的病理變化,不能表現機體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病理實驗課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無法去綜合分析組織病理變化與功能改變和臨床表現的關系[2],而且教師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指導每個學生顯微鏡下的每張切片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常常混淆病理變化,教學效果差。

二、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的組成

數碼顯微互動系統主要由數碼互動圖像處理系統、數碼顯微鏡、計算機軟件系統和語音問答系統構成[3]。本實驗室的動物病理學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由1臺教師數碼顯微鏡和36臺學生數碼顯微鏡組成,顯微鏡下觀察的圖像均可經圖像處理系統及時傳輸到教師端的電腦顯示器上,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顯示不同畫面,并通過多媒體投影儀顯示在屏幕上。每臺數碼顯微鏡的目鏡都內置有亮度可調的LED指針,可指向顯微鏡視野中的任意區域,方便師生進行討論。計算機軟件系統包括互動教學軟件、圖像采集及分析軟件,可實現圖像的采集、顯示、圖像分析功能。語音問答系統為教師及每位學生配備了耳機和呼叫系統,包括師生對講、學生示范、分組討論等模式,實現了良好的師生互動交流。

三、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優勢

1.有利于師生間互動交流。師生之間可以通過數碼互動系統進行語音交流。在學生對顯微鏡下的細胞或組織結構分辨不清時,可以通過按桌面上的提問按鈕,教師在講臺上就能看到電腦顯示器上該同學的呼叫請求,立即打開通道中學生的畫面,用耳機通過師生對講模式進行詳細的解答。如果該問題是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的,通過教師端顯微鏡教師可以為全體學生進行重點講解,教師也可以通過屏幕轉換隨時把某一學生顯微鏡的畫面展示給全班學生觀看,也可以由該生本人在學生示范界面下向全班學生進行展示,從而改變了傳統顯微鏡一對一觀察的局限性,也便于學生間的分組討論及師生間的相互交流,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動4],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2.資源共享。教師可以通過視屏監控把某一學生看到的典型病理變化切換放大,讓其他學生都能看到該生的觀察過程。有一些病理切片數量不夠,為了每位同學都能觀察,教師可以通過顯微鏡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共享。通過顯微互動系統,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很好地解決了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對不容易見到的特殊現象或典型結構還可以利用內置攝像頭,通過教學軟件中的“拍照”功能將學生鏡中的圖像高清晰地拍攝并保存下來。而且每個學生在計算機上可以建立自己的文檔保存圖像,便于復習與交流,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隨時看到教師或學生的實驗過程[5,6]。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使他們不管是在學校學習和進入社會都可以游刃有余。

3.教學效果好。教師利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動物病理學實驗備課時,可以利用本系統及其輔助設備事先找到典型病變或者與實驗內容相關的正常組織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教師在實驗課上可利用通道模式將病變組織結構與正常組織結構進行比較而展示給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病理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而且可以在觀察切片遇到困難時,隨時進行系統化的查找和分析[7]。在課上也便于教師進行指導,能夠取得個別化教學和因材施教的效果。課堂上,教師只需控制講臺的主機,就能掌握學生實驗中的所有動態變化。在課堂上每個學生的顯微鏡下畫面隨時可以被教師觀察到,能及時監控實驗課的整個過程,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也能被及時發現,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而且通過語音問答系統學生也可以提出不同問題,請教師指導,教師也可以進行集體示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四、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動物病理剖檢中的應用

動物病理學是農業院校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實驗性及直觀性很強的形態學科。因此在平時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除了通過觀察病理組織切片認識病變外,還必須通過觀察病理標本(肉眼病變)和尸體剖檢加深對病理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記憶。由于受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傳統病理學教學過程中,實驗室保存的標本由于固定時間過長、病變不典型、顏色的變化和新采取的標本存在較大差別,在課上學生們觀察到的標本病變往往是不清楚的。通過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可以將臨床上收集的病理標本以及實驗室陳列的標本等的典型病變通過數碼相機拍照采集后輸入計算機系統,通過系統編輯處理、文字說明,從而使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更加突出。

總之,通過數碼互動系統,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能夠有的放矢。該系統使傳統的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應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師生間互動、實現資源共享,極大的優化了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是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的重大改革。在今后的實驗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互動系統的功能,期待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唐澤渡,溫娜,鐘秀宏,等.多媒體數碼顯微互動技術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8,28(3):91-93.

[2]金萍.數碼互動形態教學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3):290-292.

[3]趙文娣,吳繼鋒.Motic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911-912.

[4]張耀杰,張秉義,馬思敏,等.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開創了形態實驗教學新模式[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5):427-428.

[5]楊勇琴,楊開明,張靈,等.Motic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在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大理學院學報,2008,7(4):54-56.

第11篇

病理實驗教學是重要醫學高等院校基礎教學基地,傳統實驗教學存在知識點多、內容枯燥等弊端。開放性實驗是指在開放實驗室條件下完成的,且在其教學中所有實驗資源向學生開放而不受實驗室、實驗時間和實驗內容限制的一類實驗形式。實驗教學是一類需要學生自擬實驗方案、查閱實驗資料、提出設計路線和實驗步驟,根據獲得的實驗結果,自己概括出實驗結論的新型實驗。開放性實驗教學是對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和補充,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對于培養實用型臨床醫療專業的本科生尤其重要。該項目致力于實施病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積極探索、實踐,取得一定成果。

【關鍵詞】

教育,醫學;實驗室;教學方法;學生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醫學教育、臨床診療、科學研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1]。實驗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要途徑,是對理論知識的印證、鞏固和有益補充,是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對器官標本(又稱大體標本)和組織標本(又稱組織切片)進行全面細致觀察[2],了解人體各系統主要病變的特點和診斷要點,為學習臨床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病理學具體分為基礎病理學和診斷病理學。傳統教學偏重于基礎病理學理論,病理學實驗及診斷病理學教學較為薄弱。近年來,本院加強病理學實驗教學,建設病理開放性實驗室,增設開放性實驗教學課程,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現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制訂病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工作計劃

開放性實驗是高等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重點項目,在本科生中設立創新學分。開放性實驗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實驗,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儀器設備,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科研創新精神[3]。作者總結多年病理教學、實踐經驗,查閱多方資料,認真擬定《病理學實驗技術》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講義、授課計劃等材料,由項目組多位資深教師聯合審定,經院方批準,面向臨床醫學、護理學、麻醉學、影像學、預防醫學、藥學等多個本科專業開設病理學開放性實驗課程。本課程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具體根據本院學生專業水平特點,制定“一體化、三層次”課程體系[4-5],因材施教。

1.1“一體化”病理學是醫學院校多數專業都需要學習的課程,傳統病理學實驗課僅為使用顯微鏡觀察病理切片,由教師指導,帶領學生讀片。但臨床病理工作不僅“讀片”單一操作,還包括觀察手術標本、組織取材、石蠟制片、HE染色或特殊染色、生物醫學攝影等多種步驟,學生需系統學習、實踐。課程整體安排為:給予學生原始臨床病例資料,帶領學生從收集病史開始,研究病例,確定方案,實驗操作,完成實驗,并聯系臨床癥狀,分析結果,最終作出臨床診斷,討論總結,書寫實驗報告。即為“病例導入式自主設計性實驗[6]”。

1.2“三層次”醫學院校不同專業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各有差異,在病理實驗教學中,側重的教學內容也應各不相同。為突出各專業特色,開展特色教學[7],實驗教學內容設“三層次”:(1)基本技能培養層次,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所有專業學生均需掌握內容,重點強化學生動手能力。(2)綜合能力培養層次,體現為由學生主導的完整實驗項目,從實驗設計到實驗操作,直至實驗報告;此項要求較高,也屬學生必需的實驗內容,但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水平差異安排不同等級實驗項目,激發學生自主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3)創新能力培養層次,在掌握基本實驗技能之外,根據書本知識點的先導、后延或學生專業特色、個人興趣等,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創新項目,提供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空間,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此項要求最高,由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

2開展病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實踐工作

本院病理學教研室自成立以來一直同時從事臨床病理檢查工作,積累了大量完整的臨床病例資料,從中挑選出完整、典型的臨床病例進行開放性病理實驗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2.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課教師介紹病歷摘要等基本資料。為促進學生建立完整的邏輯思維體系,切實加強實踐教學,課中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只提供原始病例資料、手術標本,另有基本實驗材料、儀器,指示基本實驗方向,指導儀器操作方法,要求學生自擬實驗方案、獨立操作、完成實驗、得出結論。

2.2學生建立學習小組學生建立學習小組,設小組長,具體管理小組成員的實驗操作和項目進展情況。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或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從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相關檢查、診斷、治療措施及與病理學內容相關知識等多方面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取材、脫水、透明、包埋、切片、貼片、烤片、染色、封片、鏡檢、診斷、攝影、報告等一套完整臨床病理診斷操作。實驗過程中,提倡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既提高實驗效率,又增強學生之間團隊合作精神[8]。

2.3“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育學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病例為中心,發揮病理學“橋梁學科”的作用,培養學生建立系統的醫學邏輯思維能力。以“子宮肌瘤”為例,提供患者主訴“腹部腫塊,月經紊亂,貧血”等資料,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點,綜合分析患者主訴、查體、影像學等輔助檢查資料,整理出“因子宮壁腫塊推擠周圍組織,產生壓痛,子宮內膜脫落致大出血,嚴重者可有貧血”的思路,學習辨認病灶組織,準確地定位于子宮肌壁增厚區、結節狀腫塊區,進行病理實驗檢查,作出正確的診斷結果;還可對同一臟器癥狀相似的不同疾病作引申,如“子宮內膜癌”。引導性提問:二者臨床癥狀有何異同?病變性質有何差異?需要做哪些輔助檢查以鑒別診斷?“子宮內膜癌”與“子宮肌瘤”在病理檢驗方式上有哪些異同?在開課初期,由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促進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2.4應用Motic數碼互動教學系統進行病理讀片時,雖然仍為人手一鏡獨立看片,但教師顯微鏡下圖像和每位學生鏡下圖像,可經圖像處理系統實時傳輸到教師端電腦顯示器,并通過多媒體投影儀投影到課堂大屏幕,或反向傳輸至學生端電腦屏幕,教師可隨時講解任何一位學生鏡下圖片,每位學生均可輕松、準確觀察到課堂上任意一例典型病理實驗圖像,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選擇語音問答系統中不同的通話模式,可輕松地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小組內學生可相互討論而不會干擾到其他組,教師可隨時加入任何一組的討論,組間也可自由討論,互相質疑,互相幫助,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實驗教學“人人參與、人人獲益”的目的。

2.5開放性實驗考核方式實驗操作結束后,要求學生對實驗、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撰寫診斷報告、實驗總結。教師僅給予評論、指點,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總結能力、表達能力、拓展能力。對于實驗結果的成績評定,為達公平、公正原則,按“實驗設計20%、操作技能40%、實驗報告30%”的比例執行,其余10%定為附加分,用于評估學生實驗態度、創新思維等方面。在指導學生進行診斷、總結、提交報告時,強調“堅持不懈”、“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對于某些片面追求完美實驗成果而剽竊他人報告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對于認真承認失敗并進行深入仔細反思、分析的報告,則給予鼓勵、表揚。

3病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實踐工作實施體會

新型的實驗內容一反傳統病理學實驗簡單枯燥的顯微鏡讀片,實驗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獨立性與協作性兼備,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促進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也鍛煉學生實踐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協作精神,促進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監督、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開放性實驗教學在本院實驗教學體系中是一門新興項目,正蓬勃開展。作者對于開放性實驗教學體系的完整構想是“一體化、三層次、多模塊”[4-5],尚未完全實現。在以后的工作中,預計實驗教學將進一步按學生的專業分班,根據學生專業特色增設“多模塊”的實驗教學項目,如檢驗專業可開設細胞學相關實驗,臨床專業可開設需行免疫組織化學或特殊染色實驗檢查的疑難病例項目,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項目選擇、更實用的操作鍛煉機會、更廣闊的科研空間。本院將繼續實踐創新,致力于打造高品質病理學學習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黃玉芳,劉春英.病理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劉慧萍,顏利晶,張國民,等.基于顯微互動系統的數字化病理實驗教學初探[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5,5(3):7-10.

[3]張妍,栗彥芳,朱艷琴,等.中醫院校病理生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初探工[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8):103-104.

[4]顧倩,盧林明.病理學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8):2859-2860.

[5]劉芳.開放性實驗室建設芻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12):50.

[6]黃輝,鄭峻松,蔣麗莉,等.病例導入式自主設計性實驗在臨床基礎檢驗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7):1004-1005.

[7]李建紅.病理實驗教學的改革及優化探討[J].當代醫學,2014,20(10):162-163.

第12篇

1病理學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1.1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的培養

病理學知識點繁多,我們以往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方法完成實驗教學,學生沒有太多的積極性[4]。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將每個實驗室學生分組,分組完成小組講課和綜合考試,讓學生參與講課和病例討論的教學活動中,增加師生的交流合作,通過綜合考核、學生小組講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終身學習、互助協助等職業素質能力。

1.2綜合能力培養

實驗考核是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是評測實驗效果的重要舉措[5]。我們在病理學實驗課中設置靈活多樣的教學考核模式,嘗試培養具備敏銳的臨床思維能力,良好的協助精神、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初步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撰寫論文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臨床醫學生。

2病理學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2.1修訂原有病理學教學大綱關于成績的組成方式原有組成方式:期評成績由段考成績30%、期考成績50%、標本考試10%、平時成績10%組成。修訂后組成方式:階段性測驗10%+標本和切片考試10%+學生小組講課10%+綜合考試10%+期末考試60%。

2.1.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加病理學實驗安排的教學實踐

學生按照學號分成6組,每組7-8人,推選小組長一名,負責協調和安排小組成員的任務,包括學生小組講課(小組制作PPT課件并向實驗室同學講解所學章節知識、輔導同學學習切片和標本)和綜合考試(小組尸檢病例討論分析并撰寫尸檢報告、相關疾病新近研究進展的綜述撰寫)。學生小組講課由該實驗課的任課老師和實驗室學生共同評分,尸檢報告及相關疾病綜述由老師批改評分,各占病理學期評成績構成的10%。

2.1.2階段性測驗

安排4次病理實驗課節段性網上抽題小測驗,檢查學生對各個章節病理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過網上考試系統進行批改,占病理學期評成績構成的10%。

2.1.3標本和切片考試

病理教研室收集整理典型教學標本和切片資料制作數字化病理實驗教學系統,通過系統抽題完成2009級和2010級臨床醫學本科1145人次的網上無紙化標本和切片抽題考試。試卷由教師進行網上閱卷批改,占病理學期評成績構成的10%。

2.1.4期末考試

按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病理學》章節要求,結合授課教師強調的重點內容進行出題,客觀題占65%,主觀題以臨床病例分析為主,重在考核學生運用基礎病理學知識判別臨床病例的能力。

2.2實施步驟

設計制作網上標本切片考試系統、網絡試題庫、實驗測評系統和期評評分系統。根據病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改革的需要,病理教研室老師設計、制作了網上數字化三維立體標本和數字切片系統(收集整理病理學實驗教學資源,用于輔助實驗教學和網上標本和切片無紙化考試)和病理學網上實驗測評系統(用于學生小組講課的評分,如表1)

2.2.1開放病理學實驗室

每周一、三、五晚上19:00-21:00開放病理學實驗室,安排病理學教師答疑、輔導學生小講課的備課、尸檢病例分析,開放實驗室提供給學生進行標本和切片自學。2.2.2收集臨床尸檢病例的病理資料收集和完善6例尸檢報告,包括臨床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病理檢查等,并提供典型病變的標本圖片和各個臟器的顯微鏡下圖片,讓學生自主觀察、結合病史資料進行小組內討論,查詢課外資料,最后作出病理診斷并撰寫完成尸檢報告。

2.2.3學生臨床實踐

安排2009級和2010級臨床醫學本科的學生到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參加臨床病理科工作實踐,共80人次,分為8個組,每組見習2周。通過參加病理大體標本取材、切片制作和病理診斷,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病理診斷技術的操作技能,也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病理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學會將所學基礎知識轉化為臨床專業技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2.3臨床醫學專業病理學期末和期評成績分析

2.3.1平時成績學生小組講課評分區間為77.5-88.7分,平均分為83.5分;尸檢報告平均分為82.3分;網上小測驗平均分為61.5分;網上標本和切片考試平均分為89分。以上平時成績反映了學生學習病理學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實驗教學活動的認真態度,通過小組講課和小組討論尸檢病例、查閱文獻,鍛煉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自學積極性,有利于培養科研思維能力。但是,學生的網上小測驗平均分較低也提示我們在病理理論和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要督促學生學習和掌握病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及其臨床應用。2.3.2期末成績2009級和2010級臨床醫學本科學生病理學期末考試成績優秀率為47.7%,及格率為94.52%,不及格率為5.48%。

2.3.3期評成績

按照期評成績=學生小組講課(10%)+尸檢報告(10%)+網上小測驗(10%)+網上標本和切片考試(10%)+期末理論考試(60%)計算,2009級和2010級臨床醫學本科生病理學期評成績優秀率為48.4%,及格率為94.68%,不及格率為5.32%。臨床本科專業學生的病理學期末與期評成績相符,說明期評成績組成能充分反映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進行臨床應用的能力。

3調研總結,不斷完善病理學課程改革方案

病理教研室老師對病理學課程改革的成果進行分析總結,認為臨床專業的病理學課程改革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不僅促進了學生素質、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也進一步完善了病理學教研室軟件系統的建設。與此同時,還通過組織期中師生座談會、期末學生問卷調查和組織學生調研等方式收集同學對病理學教學和考核模式改革的建議,進行教與學的溝通。參與課程改革的臨床醫學專業的同學,對于病理教研室組織的靈活多樣的實驗教學內容評價良好。在病理學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不足并進行不斷改進。在2009級臨床醫學生病理學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實驗教學活動多樣化,實驗課時相對不足;病理形態學實驗室的部分網絡設備老化,不能滿足網絡化考試的要求;考核模式改革實施后,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昆山市| 措美县| 安康市| 通山县| 边坝县| 隆子县| 冕宁县| 赣州市| 体育| 寿阳县| 策勒县| 伊宁县| 万山特区| 舒兰市| 临漳县| 宜宾县| 敦化市| 清镇市| 凉山| 铅山县| 德令哈市| 武乡县| 万全县| 芦溪县| 青冈县| 莱州市| 濉溪县| 伊宁县| 宁晋县| 双江| 鱼台县| 樟树市| 墨脱县| 双江| 承德市| 河池市| 托克逊县| 房产| 玛曲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