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08: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梅花魂課堂筆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觀察生活,將生活積累與寫作結合起來
文學的創作來源于生活,我們無法憑空想象和捏造,而且最美的、最能激發出人們創作意識的內容都是隱藏在生活中的,只有學會發現和尋找生活中的閃光點,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學生的寫作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如鄭振鐸的《燕子》,蕭紅的《祖父的園子》,陳慧瑛的《梅花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峻青的《海濱仲夏夜》等)的同時,明白這些內容都是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人物和景物,從而在學習之后觀察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并依靠這種對景物、人物的觀察仔細體會、感受,然后記錄下來。教師還要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會多元化觀察和積累,用他們這個年紀特有的視角對世界進行觀察,然后將觀察到的事物結合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那樣絢爛多姿的學校生活、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和形形的社會生活,就會在學生的筆下得到呈現,文思如泉涌。
二、學會閱讀,在積累素材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
好文章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素材積累,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積累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多收聽新聞,關心時事,將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覺得可以理解的新聞內容都記錄下來;提倡學生自主閱讀,包括必需的報紙、雜志和書籍。《兒童文學》、《中國少年報》、《少兒智力開發報》、《少年文摘》等,都是小學生可以閱讀和理解的報紙、雜志和書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朗讀一些自己覺得有文學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積累閱讀素材。
三、學會模仿和借鑒,學以致用
創新和模仿不是互相對立的過程,模仿作為創新的一個前提,對學生的寫作教育而言更是如此。模仿作為人類學習新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特點在于有跡可循,便于理解和操作。任何藝術上的創作過程都離不開模仿,但是這種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種借鑒和學習的過程。小學生的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仿寫,其實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教學了老舍的《我們家的貓》后,讓學生模仿借鑒,嘗試著寫一些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對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進行觀察,并從觀察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仿寫和借鑒并不是簡單地模仿原文的開頭、分段、結尾,而是借鑒其內容上的特點和感情表達,學會在同一種話題中表現自己獨特的感情和寫作特點。
四、個性化表達,實現對常規思維的突破
應試教育對作文的形式往往有自身的一套模式,包括先審題,然后選材、列提綱,最后在內容上起承轉合等形式,或者要求不能少于多少字,這種模式的限制太多,是對學生寫作創新能力的扼殺。我們要提倡個性化的寫作,無論是在思考上,還是在表達上都可以彰顯個性,讓學生自由抒感,將傳統意義上的寫作教學改為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如一次作文的題目是《大樹和小草》,在寫作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寫的內容都是大樹為小草創造一個沒有風雨的舒適環境;有些學生思考的角度比較新穎,寫的是大樹占據了所有的陽光和水分,不顧及小草,太自私;還有些學生將作文寫成童話,為大樹和小草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對話和故事。這些構思都是值得提倡的,能更有效地突破學生的常規思維,使學生的創作不落俗套。
五、學會換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但以往的寫作教學都是教師主導課堂,學生只能聽教師講,然后按照教師的指令去完成。學生的寫作能力之所以提高緩慢,與學生主體性得不到發揮有很大的關系。因此,下階段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轉換角色,讓學生輪流主持5分鐘的課堂,把自己的寫作思路展示出來。講臺上的“小老師”可以提問下面的學生,下面的學生也可以提問“小老師”。這樣,為了講好課,學生必須下很大的工夫,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會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逐漸對寫作產生興趣。
鄉村,是現代教育的發源地,那里有許多值得挖掘與傳承的精神財富。徐其軍,作為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拒絕了功利的價值判斷和平庸的世俗追求,堅守著內心深處純真的鄉村教育信仰(本刊2010年第2期“成長故事”欄目曾予報道)。當我們有意“忽略”他獨特的患病經歷給我們帶來的心靈沖擊之后,更能閱讀到他內心的夢想、愛心的力量、奉獻的幸福。值得欣慰的是,這樣的“蘇派”鄉村教師還有很多很多。對于他們的獨特身份,我們不該居高臨下地憐憫、同情,而應發自內心地尊重、敬畏。沈健廳長在2011年12月20日召開的學習徐其軍老師先進事跡座談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給我們以深遠的啟示。且讓我們銘記海德格爾的那句勸告:讓我們拋開這些屈尊俯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對“鄉人”的關心,學會嚴肅地對待那里的原始單純的生存吧!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系列報道之二
敘事
一個教師的鄉村教育信仰
――記南京市竹鎮中日友好希望小學教師徐其軍
本刊記者蔣保華
秋風蕭瑟,落葉飄飛。汽車蜿蜒在群山之中,幾小時后,終于抵達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中日友好希望小學。一下車,立刻被久違的鄉愁和美好的童年記憶包圍著。村里的娃娃們跳著橡皮筋、踢著毽子、猜著拳……雖然衣著樸素、滿臉稚氣,卻自由自在、歡聲笑語,散發著泥土的清香,彌漫著山嵐的氤氳。
迎面走來一位“最美麗鄉村教師”:質樸無華的外表,靦腆淡定的神容,即使身體消瘦,面色昏暗,也不失“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的謙謙君子氣質,他就是我們今天要采訪的主人公――徐其軍老師。
我的鄉村,我的夢
鄉村,一個略顯沉重的字眼,開始逐漸淡出時代和媒體的視野。有人以為,它代表著貧窮、閉塞、保守、愚昧,于是避讓、拒絕、逃離;有人以為,它代表著詩意、溫情、古樸、恒遠,于是向往、愛戀、回歸。在徐其軍老師的心中,“鄉村”無疑屬于后者。
1977年4月,徐其軍出生于六合區泉水鄉四合村,這是南京市西北角最偏遠的一個山村,交通閉塞,雞犬相聞;經濟落后,鄰里相親。徐其軍在這里度過了溫情脈脈的童年。村外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是山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徐其軍從這里走進止馬嶺旁的棗林小學就讀。小鎮上流行著一句順口溜“家有一缸糧,不來‘棗小’上”。因為這是六合最貧窮、最偏遠、規模最小的小學,校舍破舊,教具簡陋,而且只有五名農村民辦教師。徐其軍的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境貧寒,生活困苦,兄妹三人常常繳不起學費。幸好當時遇到通情達理的黃老師,允許緩交,待收成季節賣糧了再補齊。可有些鄰居孩子就沒這么幸運了,幾個非常聰明的童年伙伴因此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永遠留在了大山深處。這些老師雖然學識不高,但種過莊稼,特別能體會“要那么收獲,先那么栽”(語)的道理,他們對待學生猶如農夫對待莊稼,愛得自然,愛得無私,愛得有法。在日常教學中,他們也遵守天時,遵循天性,呵護生命,守望成長。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時空里,一起閱讀著、游戲著、探究著……這段幸福快樂的六年小學生活,伴隨著“寒門難出貴子”的酸澀記憶,讓徐其軍在畢業時就種下了“回到鄉村當一名教師”的夢想。
1994年,正值中等師范最為輝煌鼎盛之時。徐其軍以超出全區最好的六合一中錄取線27分的中考成績,考進了溧水師范學校。這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家境的選擇,更是夙愿的兌現。如此可以更早地扎根山村,走進教育,將自己所學所悟惠及山里的娃兒。在三年師范生活里,他常常會想起山村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經濟條件,周圍的文化氛圍,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和城里孩子的差距都非常懸殊,自己雖然無法改變大環境,但可以改變小環境。將來自己一定要盡綿薄之力,牽引這些娃兒到“山的那一邊”,一起欣賞心靈的日出。
1997年,即將畢業的徐其軍因文學功底深厚,基本功扎實而被學校推薦去南京曉莊師范繼續深造。徐其軍想起這將意味著山里的娃兒要再等他兩年,意味著將來可能被分配在城里,于是,他果斷而委婉地拒絕了。因為只有回到大山里,他的內心才能安寧。徐其軍聽從了山里孩子的呼喚,聽從了心中夢想的招引。于是,風華正茂的他背起簡單的行囊,毅然回到大泉湖畔止馬嶺下的棗林小學。他說:“人人都不到偏遠的地方去,那里只會更糟糕。留在城市,改變的只是我一個,回到大山里,能改變很多個‘我’。我是從棗林小學出來的,那里有渴求知識的山里娃,山區太需要對農村孩子有感情的老師了!”
雖然當年未能遂愿,泉水鄉中心小學因擴容缺少英語教師,徐其軍最終被分配在了那里。但在2000年,他終于如愿調到棗林小學這個“教師夢”開始的地方,終于有了一塊屬于自己心靈的教育土地。有了這塊“土地”才有了人生的價值,才有真正的靈魂,才可以把自己的愛心和教育的種子一起種進山村娃兒的心田。他堅信,哪怕只埋下一粒種子,也總有生根發芽的機會。
徐其軍的到來,改寫了棗林小學的歷史,他成為該校第一個“正規軍”,執教五年級語文、英語,兼班主任。如久在他鄉的游子,終于“歸園田居”一般,徐其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與棗林小學的生命相遇,與山里娃兒的靈魂晤對,是何等幸福的事兒!油然而生出何等的生命能量!平日與學生暢游課堂,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假期與娃兒游戲山林,風乎舞雩,詠而歸。備課、批改、談心、家訪……徐其軍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卻也怡然稱快,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為了這些山娃兒有明亮的未來,自己苦點、累點值得!正是這種坦然和滿足,他才能從容地行進在鄉村教育的深處,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他常常想方設法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條件,優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能力,還經常利用進城辦事的機會,自費購買學習資料給孩子。通過參加縣區作文、演講等競賽,為這些深居簡出的山里孩子找到自信,看到更遠的地平線。
我的講臺,我的命
甘地曾說:“就物質生活而言,我的村莊就是我的世界;就精神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莊。”徐其軍滿懷著濃郁的鄉愁和對鄉村教育的摯愛,回到自己充滿溫情與敬意的精神家園――棗林小學。此心安處是吾鄉,徐其軍在鄉村教育這塊幸福的自留地上,找到棲息靈魂和雙足的地方,從此不再是大地的“異鄉者”,也不再“生活在別處”。正是這種純凈、崇高、敬畏與恒心,徐其軍每天和山里的娃兒一起,過著寧靜、簡單而快樂的山村生活。
然而,這又是一個考驗人的靈魂的時代。2002年,25歲的徐其軍鄉村教育事業風生水起,也將收獲甜蜜愛情的果實。婚檢時,醫生意外地發現,徐其軍由于長期勞累過度導致腎衰竭,加上沒有及時治療,已并發尿毒癥。更可怕的是,先天基因排列紊亂,要找到匹配的腎源置換難于上青天,只能以藥維持,生命最多還能維持兩三年。面臨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徐其軍崩潰了、絕望了,甚至有點歇斯底里。過往的一切追求,山盟海誓,此時都化為烏有。萬念俱灰的他,將自己反鎖在房間里,把多年來凝聚自己心血的讀書筆記、發表文稿、獲獎證書全都焚燒成灰。看到火燼在眼前慢慢熄滅,他似乎感覺自己的生命也在慢慢終止,被無邊的黑暗吞噬……
生命需要信仰,它是靈魂之鄉的一種亮色。有了這么一點亮色,當我們遇到沉重黑暗的東西時才不至于走向絕對虛無。生存,還是毀滅?徐其軍遭遇到自己生命最為黑暗也最感虛無的時候。然而,他對鄉村教育的守望,對山里娃兒的摯愛,給他的生命帶來一絲亮色,讓他超越了巨大的恐懼與無盡的痛苦,獲得繼續生存的理由與勇氣。他說:“從來看望我的孩子那充滿渴望的眼神里,我看出他們是多么地需要我。能和學生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講臺上。”這既是他的自我救贖,也是他的“鳳凰涅”。當死亡的陰影突然落在徐其軍無邊的靈魂畏懼之上時,他清晰地看見了自己的生命是怎樣地超越陰影,又是怎樣地終結悲傷,于是他更加地熱愛自己的生命。他想,既然生命的長度無法延長,那就拓展它的寬度;即使短暫而不可逆轉的生命注定不能燦爛輝煌,那也力求以自己的一點星星之火,去點燃孩子們求知做人的明燈!在經歷了近兩個月的痛苦折磨、抉擇、歷練之后,他和未婚妻解除婚約,重新回到講臺。
重返校園的徐其軍,深知屬于自己的日子已經非常可憐。可他已經從生命的廢墟上挺立起來,越是逆境在給自己做減法時,越要想著給自己做加法,和時間賽跑,向生命挑戰!他忍受著巨大的病痛折磨,踏刃而起,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教語文、英語、音樂,一周十九節課。他要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獻給山村教育,時刻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時光。病情越來越惡化,他的聽力、記憶力日趨下降,頭發大面積脫落,每早起床很是費力,得折騰十多分鐘,平時二十分鐘的上班路程,現在步履蹣跚地要花上一個多小時。上課經常疼痛難忍,只好一手扶著黑板,一手撐著講臺。雖是如此,徐其軍依然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教學質量始終名列前茅,管理工作更是細致入微。
2006年10月,徐其軍終于到軍區總醫院接受系統治療。手術之前,當醫生讓他選擇血透還是腹膜透析時,徐其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雖然這種方式需要無菌環境,極易感染,但可以獨立完成,不會耽誤自己的教學。徐其軍必須每天兩次將兩公斤的藥水注入體內,隔四小時后再將代謝出的血水放出。每天經歷體內生命的“輪轉”,徐其軍逐漸退隱自己的心靈,保持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
2007年六合區進行鄉村小學合并調整,棗林小學被“消失”了。被安排到竹鎮中日友好希望小學的徐其軍,既為山里的娃兒有了更好的成長環境而欣喜,也為他們能否適應、融入新的集體而擔憂。他一直牽掛著原來班級的十六個孩子,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新的學校,徐其軍依然忘我地投入教學,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一起奏響生命的交響樂。即使在2011年3月份換腎手術之后,一有老師外出參加培訓或會議,徐其軍就會主動要求代課。
在徐其軍的宿舍,我看到他正在閱讀的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是一本讓許多人靈魂得以安頓、心靈變得純凈高貴的書籍。徐其軍劃下了這樣的句子:“不要再隨便地游蕩,因為你將面臨自己記憶力的衰退,……那么抓緊你前面的最后一些日子,丟開無用的希望,來自己援助自己,如果你完全關心自己的話,而這是在你的力量范圍之內的。”對徐其軍而言,拯救自己生命、安頓自己靈魂的最好方式,就是棲息在鄉村里,堅守在講臺上,生活在孩子中。在他看來,“活著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找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去做。離開了講臺,我將失去生命的全部意義”。
我的學生,我的魂
當今,日新月異的生活正逐漸淹沒著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尋求,即使在有著“象牙塔”美譽的校園也開始“傾斜”。而徐其軍作為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卻能如西西弗斯般不斷追尋著內心的信仰。
徐其軍內心深處存有的信仰是什么?是對鄉村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是對山鄉學童的熾熱情懷。這是一種來源于他內心深處的召喚,而這種召喚使得他每天身處在鄉村教育的情境中,總能真誠地諦聽來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動和低語,和山村的娃兒們一起享受溫暖美麗的精神文化之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這里沒有耳提面命的疲憊,沒有自欺欺人的虛偽,徐其軍和孩子們的內心都向著真、善、美敞亮著。他說:“能跟孩子們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教書是治病良藥,站在講臺上,活著才有意義”。徐其軍正是在這日漸清晰而堅定的人生目的的探尋中,擁有了一顆高尚睿智的心靈,一種博大純凈的精神,一份真誠溫潤的情愫,一種高貴雅致的人格。
鄉村家庭大多家境貧寒,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青年家長們開始大量涌入城市打工,留守在家的兒童成了徐其軍新的牽掛。對于這些孩子,不僅要教給他們知識,更要教給他們做人的常識,甚至還要為他們的生活排憂解難。每屆學生進班后,徐其軍都會利用周末或節假日,自帶干糧和開水,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地家訪,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徐其軍認為,教育之愛,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從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開始。班上每個學生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誰是孤兒、誰是單親子女、誰是留守兒童,他都知道;誰煩了惱了落后了,他也都清楚。孩子們常常像小鳥兒一樣圍在他的身邊,纏著他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2011年4月23日,得知教過的幾個學生要參加初三英語考試,徐其軍從醫院偷偷地乘車來到竹鎮民族中學給他們鼓勁加油。學生回憶說,“當時徐老師戴著大大的口罩,挨個兒跟我們講解注意事項,進入考場時還沖我們做了一個要自信的手勢”。
童年捉襟見肘、家徒四壁的生活記憶,拖延學費、食不果腹的難堪經歷,讓徐其軍常常默默地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雖然自己只有千元的月薪,還要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日子過得相當窘迫,但一聽說學生中有兄弟倆的父親病故,母親出走,家里還欠著巨額債務,眼看就要輟學時,他還是硬擠出錢來接濟他們,直到畢業。徐其軍還利用各種機會,給學生們買回文學、科普、社科以及其他書籍,拓寬孩子們的視野;抽空分批帶學生們到城里,讓他們看看山外的世界,激發學習的動力。其實,徐其軍家里至今仍然很貧困:幾間普通的平房,一個碗櫥改成的書櫥、一張堆滿書籍的小方桌、一臺只收到一個頻道的八十年代生產的十四英寸熊貓牌黑白電視機……然而,徐其軍的內心卻很富有:有自己摯愛的事業,有自己欣賞的學生。
徐其軍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鄉村的孩子們,孩子們也用生命溫暖著徐其軍。在他生命最低谷的時候,孩子們對他的期盼、對知識的渴望鼓起了他活下去的勇氣,獲得了生命的力量。學生是他的救命草,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有個學生發來這樣的手機信息:“爸:不要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與命運也許不公平,但只要心中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不斷地去努力,生命就會創造奇跡!對嗎?”有的時候,孩子們看到徐其軍面色不好,就會走過來給他擦擦汗,捶捶背。換腎手術之后住在無菌隔離病房時,一個已經升入高中的學生來看望他,將一張寫著“徐老師加油!”的紙條舉在窗前。這些不經意的話語,細小輕微的動作常常震顫著徐其軍的心弦,給了他莫大的精神鼓舞和前行的不竭動力。學生成了徐其軍魂牽夢繞的孩子,他說:“我最應該感謝的就是自己的學生,我和他們血脈相連,親得就像一家人。如果不能讓我站在講臺上看到自己的學生,那才真的是要了我的命啊!”
淡淡斜陽中,我們驅車離開了徐其軍,走出了大山,迎來了都市滾滾的車流。我想起了托克維爾的一段話:生活不是苦難,也不是享樂,而是我們應當為之奮斗并堅持到底的事業。徐其軍從教十幾年來,雖然命途多舛,但始終扎根在鄉村教育的生命林子里,與孩子們一起追隨內心,相互取暖,守望未來。其實,只要我們用信念和生命堅守講臺,如證嚴法師說的那樣“有愿,立志,力行”,不斷提醒自己的信仰,不斷揣摩自己的靈魂,我們的鄉村教育一定能迎來“放牛班的春天”!
觀點
源自堅定信念的大愛
楊瑞清
徐其軍老師雖然身患絕癥,卻譜寫了壯麗的人生樂章。是什么力量讓他創造了奇跡?是愛!徐老師用愛的力量拯救了自己的靈魂,用愛的力量拯救了自己的生命,用愛的力量為創建南京教育名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徐老師愛孩子,愛教育,愛鄉村,愛父母,愛女友,也愛自己。他的愛,是真愛,是會愛,是大愛,是自愛。當我讀到徐老師日記“棗林小學的孩子們,在我不多的日子里,我愛你們”,禁不住熱淚盈眶!因為愛得真,愛得純粹,所以徐老師孱弱的身軀釋放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動了無數的生命,激發了無限的能量,也使自己贏得了尊重,贏得了抗擊病魔的巨大力量。
無論對于國家、民族、事業,還是對于個人,信念都是極其重要的。徐老師愛的力量,來源于他內心堅定的信念。用他自己在2008年“周濤說故事”訪談節目中的話說,他覺得這樣做“舒服”。是的,徐老師用生命詮釋了一種人生觀,一種價值觀:人,活在信念中,活在“夢想”“希望”“意義”“價值”“盼頭”“理想”中,就能得到精神力量的滋養,就會真正覺得“舒服”。
我們要學習徐老師這個典型、這個模范,我們更要看到一個健康的徐老師,一個自在的徐老師,一個專業獲得更大發展的徐老師,一個淡泊平凡的徐老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
責任擔當之路上的堅毅人格
丁偉明
在社會轉型、價值多元的時代,在建立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聲、成為剛剛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重要主題的時刻,徐其軍以其事跡啟發我們應該確立什么樣的價值觀。他曾放棄讀當地最好的高中,而選擇讀師范;放棄被推薦繼續深造,而選擇去最偏遠的山村小學任教;當他得知自己患病時放棄了姻緣,而選擇了把幸福留給他人。這些選擇,隱含著他崇高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當今,教育越來越關乎社會的發展和個體的幸福,優質教育越來越成為百姓的訴求,由此,教育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大。教育者應該如何擔當?徐其軍告訴我們,教師的責任是關愛學生,改變兒童的命運。徐其軍主動選擇到條件最艱苦的鄉村小學任教,主動擔當為把“牧童引向山外”的“吹笛人”,這是熱愛家鄉、熱愛學生的體現,也是追求教育公平的體現。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是社會文明的象征。學習徐其軍,要把增進公平作為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辦好每一所學校,關愛每一個教師,發展每一個學生。
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與壓力并在的充滿變革的時代,特別需要堅毅的人格。徐其軍身患尿毒癥、腎衰竭,他痛苦過、彷徨過、頹廢過,但內心強大的他,憑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憑著對教育事業的鐘愛,最終堅毅地站了起來,詩意而幸福地挺立在他喜愛的講壇上。這種堅毅是我們在人生和事業旅途中克服艱難險阻的需要,是提升生命質量的需要,是成就偉大事業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局)
對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
竇平
走近徐其軍,我們不禁要追問:是什么讓在校期間表現突出的他放棄了被推薦繼續深造、留城工作的機會,來到條件相對落后、師資不足的鄉村小學任教?是什么讓他在藥物的作用下聽力、記憶力不斷下降,還能強忍晨吐,堅持上課,心系他的學生們?是什么讓他放棄了醫院透析,果斷地選擇明知道易感染的自我腹膜透析治療的方式?這一切都源于他對教育理想執著追求的信念!他像苦寒中磨礪出的梅花,以堅定的信念,克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拖著病軀在講臺上一站就是十多年。正是這種信念,讓他用頑強的生命力,筑起一道意志的“長城”,在與病魔的斗爭中、在與痛苦的抗爭中、在與死神的賽跑中,以一個精神巨人之姿,屹立不倒。有人要為他捐款,他卻說:“你們不要為我捐款,如果一定要捐的話,就給學校的孩子們捐點書,或者教學光盤,因為山村的孩子太缺書了!”他心里總是想著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即便是生命如同風中之燭,他最關心的依然還是孩子們。在飽受煎熬的日子里,他選擇了孩子和講臺,他對學生們的愛是無限的,更是偉大的。他情系學生,大愛無言的紅燭人格被人們贊譽為“山村中最耀眼的紅燭”,他為農村的孩子們燃燒著自己的生命。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
書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
笪尚花
在徐其軍的身上,我讀到了一名優秀教師的責任與愛心。我們該如何像徐老師那樣,去書寫屬于自己的對教育事業的忠誠?
像徐老師那樣堅定信念,擁有博大的教育情懷。“我想快點好起來,盡早回去給孩子們上課!”徐老師樸實的話語充滿教育的情懷。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我覺得,這是對教育理想執著追求的堅定信念!是對莘莘學子的熾愛情懷!在他的內心里有著一股堅強的、足夠支撐自己面對一切困難的力量,激勵著他一往無前、創新實干、追求卓越!
像徐老師那樣志存高遠,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我從來沒有想過做英雄,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做著瑣瑣碎碎的小事情……”徐老師坦誠的話語展現出他偉岸的師表形象。是的,小學老師的工作是瑣碎的,但就是在那平凡的小事里,我們將一切真善美的東西展示給學生,以真求真,以善求善,以美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