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育兒知識

育兒知識

時間:2023-06-07 09:08: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育兒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育兒知識

第1篇

托班11月育兒知識

三款美食幫寶寶抵御秋季過敏

1、冰糖枸杞京蔥紅棗水

原料:紅棗50克,京蔥10克,枸杞5克,冰糖20克

制作方法:(1)京蔥洗凈、切斷、紅棗略洗待用;(2)在沸水里加入蔥段、紅棗和枸杞,中小火一起煮,到湯汁變濃,加冰糖融化即可。

營養功效:紅棗營養豐富,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有助于提高寶寶免疫功能;京蔥抗菌價值很高,有抗菌健脾、保肝補血、抗過敏的功效;冰糖潤肺生津,有益于呼吸系統健康。整款湯棗香撲鼻、蔥香濃郁,很適合嬰幼兒食用

2、湯爆富貴魚

原料:活殺桂魚500克,胡蘿卜20克,番茄20克,京蔥5克。

調料:蔥、姜、黃酒、鹽、蛋清、淀粉、精制油、醬油。

制作方法:(1)桂魚切魚片,魚片中加入少許鹽、雞精、黃酒、蛋清、淀粉,拌勻待用,胡蘿卜、京蔥切絲,番茄去籽、切絲備用。(2)魚片入鍋燒煮,熟后撈出,鍋中湯中放入蔥段、姜塊、燒開,撈出蔥姜,加入少許醬油、鹽、黃酒,燒開后,淋在魚片上。(3)洗凈炒鍋,加入少許精制油、燒熱,放入京蔥絲、胡蘿卜絲、番茄絲,炒出香味,再放在魚片上即可。

營養功效:桂魚富含蛋白質、脂肪、鈣、鐵、磷、維生素;胡蘿卜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A原),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番茄維生素C豐富,京蔥理氣健胃,葷素搭配,養胃補腎,強身防病。

3、胡蘿卜泥雞茸豆腐羹

原料:凈雞脯肉25克,胡蘿卜50克,豆腐400克。

調料:精油少許,蛋清,雞湯適量,鹽少許,水淀粉適量。

制作方法:雞脯肉剁成茸,加入少許水、鹽、蛋清、水淀粉拌成薄糊狀待用,胡蘿卜削皮煮熟剁泥,豆腐切丁待用。(2)炒鍋上火燒熱,放入鮮湯,加鹽燒開,放入雞茸、胡蘿卜泥、豆腐丁,燒開,去浮沫,水淀粉略勾芡,淋入熟精油即可出鍋。

營養功效:雞肉富含優質動物蛋白,豆腐味優質植物蛋白,兩者互補營養倍增;胡蘿卜維生素A含量高,經常食用能增強幼兒體質。

以上三款防過敏的美食,家長們可以放心為寶寶烹食。與此同時,爸爸媽媽們還可以通過為寶寶選擇合理的營養素來預防呼吸道和食物過敏,食補藥補同時進行,更好的為寶寶提供健康保障。此外,對于那些還無法進食上述美食的寶寶來說,藥補也是能夠保證身體健康、遠離過敏的唯一途徑。

從醫學角度而言,寶寶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免疫力差,從而導致易過敏,而維生素A則是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A有助于增強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完整性,從而使粘膜的屏障保護作用更強,增加抗病能力。所以通過服用富含維生素A的制劑可以有效預防寶寶過敏。另據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究,孩子缺乏維生素D容易過敏。研究發現,對成年人而言,維生素D水平與過敏無關,但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維生素D缺乏與對17種過敏原中11種的敏感性有關,其中包括豚草屬植物、橡樹、狗、蟑螂等環境過敏原和花生等食物過敏原。維生素D缺乏的兒童對花生過敏的可能性,是不缺乏維生素D的兒童的2.4倍。由此可見,合理補充維生素AD制劑在預防佝僂病和干眼病、夜盲癥的同時,對預防嬰幼兒過敏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維生素AD制劑的選擇,育兒專家建議,家長可選擇安全的國藥準字號維生素AD制劑來為寶寶補充,比如達因藥業的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伊可新嚴格按照維生素A和維生素D 3:1的科學配比,在補充寶寶所需維生素A的同時,還能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同時,伊可新還專門為0~1歲、1~3歲寶寶設計了不同含量的劑型,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靈活選擇!

秋季過敏嚴重危害寶寶身體健康,有了這些抗病食譜,相信家長們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幫助寶寶抵御秋季過敏的侵害,健健康康地度過秋季!

托班11月育兒知識二

孩子智商高不高 關鍵看營養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各位家長們最為關心的事,比起體重、身高、相貌等,大腦的發育更引為關注。大腦的發育,不但關乎智商高不高,也能影響孩子的學習、行為表現和心理健康。大腦發育的好,智商才會高,可是怎樣才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呢?

嬰幼兒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0-3歲,神經元快速分化過程基本完成;4歲,完成神經纖維的髓鞘化;8歲,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神經發育基本完成。其中,營養是影響孩子腦發育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一、營養不良影響智商

曾有人對3歲前和3~5歲期間被美國中產階級收養的韓國孤兒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在被收養前普遍營養不良,被收養后,營養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結果發現,初期營養不良,能影響孩子在11~12歲之間的智商。在營養良好和營養不良的孩子之間,智商差別能達到10分,相當于高中和大學水平的差別。同時,營養狀況改善越早,智商發育越好,3歲前被收養的孩子,智商明顯高于3歲后被收養的。

二、五大營養最關鍵

據研究發現,除了保證孩子的整體營養狀況外,還有一些關鍵的營養素對孩子的腦發育影響更大。

1、蛋白質

缺乏蛋白質會造成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影響孩子腦發育,導致認知方面的損害,出現冷漠,缺乏熱情。優質的蛋白質主要存在于魚、禽、肉、蛋及大豆制品中。

2、鐵

我國調查顯示,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程度增加,尤其西部五省中嚴峻。美國第三次全國健康與營養普查對5398名6~16歲兒童的資料研究發現,就算不發生貧血,邊緣性貧血也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下降。孩子如果在嬰兒期貧血,會有易哭鬧、不高興等表現;兒童期貧血,會導致孩子完成指令性訓練困難、注意力難集中,不安、激惹情緒和破壞行為增加。為了預防貧血,要讓孩子適當吃些紅肉、動物血、動物內臟等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同時,也要多吃一些綠葉菜、青椒等富含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

3、鋅

調查顯示,兒童缺鋅也很嚴重。研究發現,所有神經元都含鋅,特別跟認知功能相關的部位含鋅最高。缺鋅會導致兒童智商下降、注意力降低、抑郁、環境適應能力下降、運動能力下降。牡蠣、牛肉、螃蟹、豆子等食物富含鋅。

4、 碘

嚴重缺碘會引起克汀病,造成兒童自幼生長發育落后,智力低下。因此,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內陸和山區,推行碘鹽是非常必要的,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重要意義。曾有研究證明,在遼寧省這樣碘缺乏嚴重的地方,推行碘鹽后,兒童的出生智力明顯提高。含碘豐富的食物主要是海帶和海魚等。

5、多不飽和脂肪酸

腦組織中60%以上都是脂肪,僅次于脂肪組織。我們熟知的DHA就是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一種。大量干預研究證實,充足的DHA對視覺、認知、記憶及辨別性學習能力有重要的有益作用。注意力缺陷的兒童往往缺乏DHA,導致容易出現學習障礙,總智商、言語智商、操作能力等明顯低于正常的兒童。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三文魚、鯖魚、鱒魚、金槍魚、鱈魚、蛋黃、核桃、亞麻籽等。 大腦發育有兩個黃金期,第一個黃金期是從懷孕到嬰兒出生,也就是說,孕期時營養充分對大腦發育很重要,這個時期營養好,寶寶容易聰明;第二個黃金期是寶寶出生后3-4歲之前,寶寶的大腦進入章質量的時期,把握好這兩個時期,營養到位,不愁寶寶智商不高。

托班11月育兒知識三

含鈣高的食物有哪些

鈣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無論成人還是小孩,這個東西都是必需的,有了它小孩才會長高,成人骨骼才會健壯,老人才不會骨疏松,還有我們牙齒也是需要鈣質的,對于嬰幼兒來說,身體和牙齒正是成長階段,所以對鈣的需求更是非常大,那么平時我吃的東西里都哪些是含鈣多的物質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奶類

無論是人奶還是牛奶、羊奶等奶制品里,都是含鈣較多的食品,這個也是我們平時補鈣的主要方式。每1千克牛奶里含鈣1克,寶寶對奶品里的鈣有很好的吸收率。

動物肝臟、蛋黃、魚肉、肉及豆制品

這此食物含有大量的維生素D,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吸收鈣。魚肝油中含有維生素AD,所以一般保健醫生都會推薦讓寶寶吃魚肝油,也就是這個原因了。

海產品

像海帶紫菜、小蝦皮等,含鈣豐富。我們可以煮些紫菜蛋湯,里面放些蝦皮給寶寶吃。

蔬菜類

像菜花、豆類等,含鈣也非常多。蠶豆連皮一起吃,可提高鈣的吸收。

平時我們說什么補什么,所以可以經常吃一些含骨頭的制品,像糖醋排骨、還有各種骨頭湯,在煮的過程中加點醋熬湯,會使骨中的鈣溶解在湯中。

魚類的鈣質主要集中在骨頭中,可以將魚炸酥,這樣可以連骨頭一起吃下去,就可以提高鈣質了。

我們在給孩子補鈣的同時,還可以與一些改善腸道的有益菌一起吃,效果更好,像茯苓液、合生元等。

食補總是比吃藥好得多,平時只要我們我注意給寶寶進行這些食補,再加以維生素D或魚肝油,相信一般的小寶寶都不會出現缺鈣的現像,如果在檢查身體的時候出現缺鈣的現像時,相信我們的保健醫生也會給我們許多建議,平時我們也可以選擇早晚時間段,陽光不太強烈時,帶著寶寶出門去曬一下太陽,這樣也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對鈣質的吸收。

看了“托班11月育兒知識”的人還看了:

1.11月份托班育兒知識

2.11月份小班育兒知識

3.小班11月份育兒知識

4.小班十一月份育兒知識

5.托班冬季月份育兒知識

第2篇

夏季暑期來臨,為了使孩子能健康,愉快地度過夏季,希望大家能掌握一些夏季育兒知識。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班夏季育兒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小班夏季育兒知識一

漫漫炎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做為家長和老師要為孩子考慮周到:

一、勿過多食用冷飲:

冷飲是小兒喜歡的食品,一定要攝進量。過多攝進冷飲會惹起小兒胃腸道疾病,也可損傷牙齒。冷飲一般要比胃內溫度低二、三十度。胃黏膜遭到過冷刺激后,黏膜血管劇烈收縮,胃內排泄混亂。胃酸、胃酶排泄銳減,使胃的消化、殺菌、免疫能力大幅度降落。兒童胃黏膜非常嬌嫩,很易形成“冷食胃炎”,出現腹脹、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癥。若冷飲分歧格,還可形成細菌胃腸疾病。過多食冷食還可影響小兒牙齒發育,特別是換牙期。

二、小心食用熟食:

夏季蚊蠅較多,細菌超卓繁殖。食用熟食一定要倍加小心,盡量不食用熟食,熟食要經過高溫后再給孩子吃。

三、不要食用剩飯:

即使是放正在冰箱中,也要加熱后再吃。冰箱不是消毒箱,冷躲室中的細菌異常可凈化食品。

四、制止腸道傳染病:

夏季是腸道傳染病的好發季節,如細菌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注重飲食衛生,是阻斷腸道疾病的有效要領。

五、制止蚊蟲叮咬:

小兒被咬后由于毒素作用,局部會出現嚴重的紅腫。以致發熱。另外,蚊蟲也是傳染病的散播媒介,沒有接種過乙腦疫苗的小兒,更易被散播上,即使是接種了乙腦疫苗也有被傳染的可能。

六、防御日光皮炎:

夏季日光中紫外線指數大,應注重避光。特別是對小兒眼睛的掩護。配戴太陽鏡一定要注重太陽鏡的質量,劣質的太陽鏡不但不克有效的防御紫外線的輻射,反而會損傷眼睛。涂抹防曬霜時也要注重質量和防曬系數。

七、防御哮喘:

夏季花粉、粉塵、驅蚊藥等等,都可成為過敏原,引發小兒哮喘。

八、慎用驅蚊藥:

以防夏季哮喘,或中毒反響。

九、防御“紅眼病”:

不要混用毛巾,到游泳館游泳時要注重館內衛生。走年夏季,秦皇島市中小學生有將近八成患“紅眼病”,持續高熱,惡心嘔吐,病程達半月以致更長,主要是游泳孩子密度大,游泳池中水的消毒不敷時。要通例使用滴眼液。注重斷盡。

十、夏季穿得少,要注重小兒摔傷:

特別是膝關節是最易受傷的部位,并且不易康雙,要注重掩護。

十一、科學使用空調、電電扇:

不要把室內溫度調得太低,一般情況下,室內與室外溫度之差不超出7攝氏度。

十二、注重小兒皮膚護理:

特別是到野外玩耍時,野外蚊蟲有毒,

十三、生瓜果,生菜中可能附有蟲卵:

吃進后可正在人體中生長、繁殖,到秋季時,蟲卵釀成成蟲,是小兒罹患腸蟲癥、膽道蛔蟲癥等的主要緣由。

小兒不宜食半生食品,如涮海鮮產品、肉等,吃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傳染上肺吸蟲病。小兒手上和指甲縫中可存正在蟯蟲卵,經過口腔進進腸道使小兒患腸蟯蟲癥。

十四、夏季透風:開窗睡覺時注重不要有對流風,空調的冷風口和電扇不要直接對著小兒吹,特別正在小兒出汗時更應遠離風口。

十五、多飲用白開水:

任何飲料都不克代替白開水。

十六、補鹽:

小兒夏季出汗多,適賣添加鹽的攝進。

十七、晝寢:

夏季日照光 長,晚間睡眠光 盡對少,要讓小兒晝寢。

十八、苦夏:

因夏季炎熱,小兒食欲差,但耗費不少,要攝進富含卵白質的食品,以包管小兒生長需求。

十九、進商場、游樂場、冷飲廳、麥賣勞等場所:

室外是烈日炎炎,進進帶有空調的場所時,小兒汗毛孔忽然封閉,會發生外感風冷,很易患傷風。一定要注重小兒出汗時不要馬上進進帶有冷氣的房間,要擦干身上的汗水,穿上長褲長袖襯衫;到室外后再換上短衣。這樣固然費事,卻能制止小兒患病。

幼兒園小班夏季育兒知識二

夏季暑期來臨,為了使孩子能健康,愉快地度過夏季,希望大家能掌握一些幼兒夏季的保健知識,以確保我們的孩子愉快的度過炎熱的夏季。一、慎用蚊香

夏天蚊蠅多,家長為保護孩子往往點上一盤蚊香。但要注意,蚊香特別是劣質蚊香中摻有敵敵畏等有機磷農藥,燃燒時農藥散布在煙霧中,被幼兒吸入易致中毒。孩子年齡小,身體器官功能較差,對有機磷特別敏感,故不宜應用。

一、夏季食物注意事項

孩子在夏季曬太陽時間過長,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兒童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促使骨骼加速鈣化,但血鈣大量沉淀于骨骼,會使經腸道吸收的鈣質量相對不足,造成血鈣下降,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此時如果兒童從食物中攝入的鈣質不足,或不能及時補充鈣質,極易導致低鈣性驚厥癥、出現雙眼上翻、面肌顫動、肢體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因此,夏季要及時給兒童多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蝦米皮、海帶、魚、骨頭湯等。另外,蛋白質可促進鈣的吸收,如豆制品、雞蛋等;炎熱的夏季里西瓜是孩子常用的消暑佳品,但是現在吃西瓜也要當心惹“禍”來了.據介紹,一般帶有激素和農藥的西瓜,從外表看西瓜皮上的條紋黃綠不均勻,從里面來看瓜瓤比較紅,瓜子卻是白色的,而且吃起來沒有甜味;冷飲吃得過多,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并刺激腸道,使蠕動亢進,縮短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影響孩子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吸收。

二、喝水并非越多越好

人離不開水,但過量飲水卻會中毒。大家知道,水約占體重的65%至70%,且在體內相對穩定。所以,在炎熱的夏季,孩子喝水時最好放點鹽或飲用含鹽汽水。若不習慣于喝含鹽飲料,則應將菜炒咸一點食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水中毒。

三、夏天不宜給孩子剃光頭

不少的家長認為孩子夏天剃光頭涼快,殊不知此法不利頭部保健。夏天陽光強,孩子光頭失去了頭發遮陽屏障。孩子皮膚防御功能不夠完善,剃光頭增加各種外傷碰傷頭皮,從而增加各種細菌在頭皮上的感染機會。如果細菌侵入孩子頭發根部,破壞了毛囊,會影響頭發的正常生長。因此,孩子夏天不宜剃光頭。

四、飲食不宜過于清淡

夏日炎炎,家長怕孩子上火,往往只給孩子吃些清淡飲食,實際上這樣做并不好,因為寶寶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對營養的需求量較大,過于清淡的飲食,會導致孩子出現營養障礙。夏季寶寶的飲食,仍應多樣化,新鮮的魚、肉、雞蛋、豬肝等,都是應該吃的,可做成粥,這樣既便于寶寶消化,又有營養。

五、飲料不宜多喝

各種飲料,如汽水、果汁、可樂等,由于含有較多的糖分及電解質,寶寶過多攝入,會影響其食欲和消化功能,而且過多糖分也會使寶寶發胖,因此夏季兒童出汗較多時,最好多喝白開水,給其補充水分。

小班夏季育兒知識:夏季育兒小知識

貫莊幼兒園老師提醒家長,關注幼兒的夏季健康,讓孩子健健康康過夏天。

一、夏季注意補充湯水。夏天水分流失比較快,隨著汗水會有鈉、鉀以及其它一些礦物質排出,所以夏季幼兒應該多補充湯水,在補充水的時候,建議讓幼兒多吃些水果,或者是以湯類來補充,并且最好少量多餐。要注意補充水時,白開水也不能喝多了,過量的水有可能會引起水中毒。

二、夏季幼兒需要補充蛋白質。幼兒身體發育快,蛋白質又是必不可少的,在高溫環境中蛋白質的損失變大,分解變快,所以夏天容易出現蛋白質攝入不足的情況。應該注意補充蛋白質最好用牛奶、雞蛋、豆制品、肉類。

三、多吃水果雜糧以補充維生素。粗糧、雜糧中維生素含量比較多,汗液中損失較多的是維生素C和B1、B2,多食水果針對性補充維生素C,粗糧中的維生素B1比較多,牛奶以及綠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2。

第3篇

幼兒園大班秋冬季育兒知識有哪些?孩子的身高是父母很在意的一件事情,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長到一個理想的高度。可是除了遺傳,影響長高的因素還有很多。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幼兒園秋冬季育兒知識大全,歡迎查閱!

6歲前的寶寶補鈣育兒知識

補鈣,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如今看看電視里眼花繚亂的廣告,就可以知道中國人有多缺鈣了。從小孩子到老人,每一個人都在不停的強調補鈣的重要性。有的小兒患者的父母找到我,提出自己的孩子的一些反常的表現。說的最多的是她的寶寶嚴重缺鈣的問題,補鈣是必須的!我告訴她,寶寶的枕禿、愛出汗等問題與缺鈣可能有關,但這并不意味著寶寶必然缺鈣。我們的醫生特別喜歡給寶寶補鈣。導致很多小孩子從小就開始補鈣,這樣做大多是醫生的建議。而這些寶寶不是吃母乳、就是喝奶粉,他們根本不需要補鈣。

誠然,中國人對于鈣的補充是不夠,那主要是因為沒有喝牛奶的習慣。那么,寶寶們每一頓飯都離不開奶,缺鈣從何談起呢?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都是靠母乳哺育后代,生生不息。這是大自然的法則,提倡純母乳喂養才是真正的回歸自然,健康合理。或許是出于對營養學的一知半解、也出于對后代的倍加呵護之心,很多醫生建議人工補鈣,這用意雖好,但并不合乎自然規律,也不科學,更沒有更好地保護寶寶,導致事倍功半。

其實不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吃多了的蓋會自動的排出去,不會造成危險。過多的鈣會減少鐵和鋅等營養素的吸收,影響身體健康成長,增加缺鐵和缺鋅的風險;缺鋅可以導致生長遲緩,鐵吸收差,使本來鐵供給就不足的嬰兒更容易發生貧血,得不償失。不當補鈣還會增加腎臟負擔,干擾鈉等元素排泄的平衡,對腎功能及其發育不利。

另外,寶寶從0歲到兩歲的時候,是身體成長發育的黃金期,也是嬰兒的學習調節自我營養均衡的關鍵其。如果正是身體發育時期,就一味的大量補高鈣的話,會給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今后一旦停止補鈣,身體就會馬上有反應,長遠看來這種方法是很不科學,不可取的。

或許是媽媽們沒有覺得多補鈣有什么不對的,補鈣過量問題才沒有得到重視。的確,醫學對寶寶過量補鈣的危害還沒有定論,因為世界上只有中國出現了這種不該發生的情況,它的影響恐怕還要過很多年才能看出來。估計對多數人的危害有限,但問題是有沒有必要讓寶寶冒未知傷害的風險。

對小寶寶來說需要多少鈣呢?這是由母乳中的含鈣量多少決定的,寶寶喝多少,就需要多少。所以寶寶喝飽母乳,鈣也就夠了。就這么簡單。現代技術制造的配方奶粉,其成分是模仿母乳,按其說明吃,不需要額外補鈣。媽媽奶水不足,應該用配方粉補足,也不需補鈣。

半年后,保證每天母乳或者300克,或者牛奶等奶制品;1-3歲,保證300-400克母乳,或者牛奶等奶制品;再加之均衡膳食,都不需要補鈣。在寶寶不愛喝牛奶 、挑食等狀況下,在使用鈣劑也不晚。每天200-400毫克的補鈣量就可以了;tip:鈣劑請別喂寶寶含香精的產品,會讓寶寶養成口味偏好的不良習慣。

總結:

雖然我們總是強調鈣鐵元素是人體營養成分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是亂補鈣,可能影響發育。事實上不像一些醫生所說,鈣補多了就會排泄出去,沒有不良影響。過量的鈣會減少鐵和鋅等 營養素的吸收,增加缺鐵和缺鋅的風險;缺鋅可以導致生長遲緩,鐵吸收差,使本來鐵供給就不足的嬰兒更容易缺鈣缺鐵了,因此您還是看看我們以上的介紹合理補鈣!

幼兒園大班秋季育兒小知識

隨著秋天的到來,氣溫開始下降,天氣也變得干燥起來。幼兒適應能力差,需要正確的育兒方法。以下是由小編整理的關于幼兒園秋季育兒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適應能力差,皮膚稚嫩,與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現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陰虛內熱”的征象。而且秋季早晚和中午溫差較大,給孩子穿衣服,是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事情,耐心細致的護理好我們的寶貝,讓他們在秋天這個疾病多發季節,健健康康。

多給孩子喝水

秋季皮膚干燥,口干舌燥,即秋燥,肺功能受影響,容易出現燥咳,媽媽一定要給孩子多喝水,補充身體水分,要慢慢喝,不能一下子喝太多,少量多次,最好喝白開水。

多給孩子吃水果蔬菜多給孩子攝取具有滋陰養肺功效的蔬菜和水果,如甘蔗、梨,但不宜吃得過多,以免傷脾胃,引起胃部不適,一定要選擇新鮮的蔬果,這些果蔬可以幫助小朋友驅走身體里的秋燥。

多給孩子進食防秋燥粥秋燥可引起小寶貝體內津液不足,粥能夠有助于清火、養胃、健脾,如果在煮粥時,適當加些梨、蘿卜、芝麻等能夠生津養肺的食物一同煮,可以有效地改善秋燥給小寶貝帶來的不適。

秋冬適宜養陰,進入秋季媽咪可給小寶貝補一些防燥養陰的食物,如山藥、蓮藕,山藥可健脾補肺益腎精、滋潤五臟,具有很好的滋補功效,而藕具有開胃健脾的補益功效。

孩子脫穿衣問題

對于孩子穿脫衣服問題,我們一定要不怕麻煩,幼兒早晚應比白天多加一件衣服。我們會提醒并幫助孩子根據氣溫的變化及時的穿脫衣服和增減衣服,家長也可以在家對孩子進行訓練。也不要給孩子穿太多的衣服,例如有不少人早早就添加許多衣服,唯恐傷風感冒,卻不知這樣反而易患“熱傷風”。常言說“春捂秋凍”、“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這是因為人體體溫調節是皮下毛細血管的收縮與擴張來實現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讓機體逐漸適應環境,就能減少傷風感冒的發生。但這并不是說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涼”,問題是要加得適當。而幼兒園每天都有必要的活動,如果穿衣太多,稍微運動就容易出汗,引起幼兒感冒等等;對好動、易出汗的幼兒,在其玩耍時可在其背后墊一塊毛巾或玩后及時給他更換衣服。同時幼兒的鞋子應以輕便的運動鞋為主,少穿皮鞋。

護理哮喘寶寶的冬季育兒知識

首先,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避免讓寶寶接觸過敏原。室內要清潔、通風,嚴禁吸煙;盡量不用皮毛、羽絨等制成的被褥;桌上、床下等處的灰塵要經常打掃;家里不要養貓、狗、兔子等動物;不要在孩子的生活場所擺放油漆、化學藥品、汽油、有濃烈氣味的化妝品等;不要在孩子面前抖面袋、拍打灰塵等。

家長要為孩子建立一份“病案”通過細致觀察,把孩子每次哮喘發作的時間、地點、輕重程度和發病當天的天氣變化、周圍環境等記錄下來。注意孩子當時的情緒,有無接觸化學物品,有無疲勞或劇烈活動,以及其他特殊事件,從而逐步積累經驗,以便找出與哮喘發作有關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要注意生活習慣和過敏原牛奶、雞蛋、大豆是容易引起兒童過敏性哮喘的食物,一旦發現某種食物能引起哮喘,就要立即停止食用,其他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還有魚、蝦、螃蟹、蔥、韭菜等,也要少吃或不吃。但長期禁食高蛋白食物不利于兒童的生長發育,由于大多數的食物過敏都可在2至3年之內逐漸消失,所以發現兒童對某種食物過敏時,停食6~12個月后,還可以試著再次進食,如不過敏就不必禁食了。要養成按時睡覺、吃飯、排便的習慣。不嗜食過甜、過咸的食物。

第4篇

身在這個資訊滿天飛的時代,生兒育女這樣自然的事情,也常常眾說紛紜,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或許你已經面對許多育兒問題,左右不定,焦慮異常。聽聽老話怎么說:“只怕不養,不怕不大”。不妨用娛樂的心情,重新審視那些困擾我們的育兒問題吧!比如――孩子,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照書養還是照豬養?

小麗懷孕時就買來一堆育兒書籍,訂了幾份育兒雜志學習,抽空還常常去各個育兒網站和其他媽媽交流心得。作為知識女性的她,信奉育兒要講究科學,而且只聽專家的話。

寶寶人工喂養后,小麗嚴格按照喂奶間隔時間給寶寶泡奶粉。只要時間未到,即便寶寶哭著要吃的,小麗也堅決不給。這下,奶奶可看不下去了,說哪有孩子餓了不給吃的。爭來爭去,寶寶吃奶的問題上升到婆媳矛盾,小麗老公嘆氣:“兩個人說得好像都有道理,到底該聽誰的?”。

“照書養還是照豬養”的說法,不過是個極端的比喻,卻形象地表達了困擾許多新手父母的問題――書,代表著科學知識與精細;豬,意味著經驗與散漫。應該按照科學規律來養育孩子,還是聽任祖輩用他們的經驗來解決問題?科學知識與經驗,往往還是大家庭矛盾的導火線。

事實上,科學知識的一大來源就是大量的經驗積累,那些歷經時間考驗的經驗,也常常是科學的。科學知識和經驗,都是你育兒過程中的參考,真正的育兒過程,是體驗。

育兒書中提到的孩子,是個群體概念。而我們家中的那個寶貝,才是大家需要特別對待的――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所以孩子也是獨特的。他的生長發育,會遵循他的個體生長發育規律來進行,細心觀察且耐心試探的父母會較快發現自己寶寶的需求,然后找到適合寶寶的辦法來滿足他。

書上描述的狀態,都是理想狀態。事實上,父母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氛圍等都會影響到育兒理念的實現。要讓一對雙職工父母做到時刻精細本來就不現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常常要權衡自己時間、精力上的得失,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大致讓人滿意,不是嗎?

孕婦懷孕時,焦慮的情緒比起漏吃了一次葉酸片,哪個對胎寶寶更不利?肯定是準媽媽的焦慮。同樣,你在育兒過程中為了怎么養孩子而生出許多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對寶寶的成長,也會帶來更多負面的影響。

至于困擾小麗一家的孩子喂養問題,定時喂哺在西方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新的喂養研究提示,寶寶餓了就給吃的,除了給寶寶生理上的滿足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滿足。6個月內的寶寶,有需求就能給予滿足的,有助于構建早期健康的心理,例如長大后對他人的信任。而且大人不必擔心1歲內的寶寶會被寵壞。可見,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也是在不斷更新的。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討廣州市蘿崗區兒童家長健康教育需求。方法:設計自擬問卷,對廣州市蘿崗區260例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需求調查。結果:該地區基本的兒童保健已得到滿足。但社區兒童保健面臨諸如:兒童心理行為、肥胖、影響母乳喂養的社會因素等新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適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兒童保健的實施上起著重要作用。結論:應進一步拓展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服務內容,滿足新時期兒童家長對兒童保健的需求,做好兒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使兒童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健康的全面發展,是今后兒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兒童保健;服務需求;健康教育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of 260 parents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DongHai-peng Ma Xin-liSu Hong-mei Yuan Hui-rong Zou q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Methods: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 260 parentswere enrolled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Results: The region basic children's health care been met. But the community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besity, the soci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breastfeeding , these to further study and to solv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ldren's health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clusions: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community children's health care service contents, meet the children's health needs of parents in new period,completes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To make children get good protection and heal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of children's health research and focus of the work.

【Keywords】 child health;health service demand;Health education 我國人口眾多,中國兒童人群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約3.42億),以農村地區為主[1]。2010年我國兒童保健事業持續發展,約2/3 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3歲和<7歲)已進入兒童系統管理[2],兒童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隨著人們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城市家長對兒童保健的需求越來越高,兒童的健康及嬰幼兒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每個兒童有權擁有最佳人生開端”[3],如何才能做好兒童保健? 今后兒童保健的發展方向如何? 為此,我們做了以下調查,以了解社區內兒童保健服務現狀;母親育兒知識、態度、行為;母親對兒童保健的需求,提高今后兒童保健的工作質量。

1對象和方法

1. 1對象:在廣州市蘿崗區夏港街道社區,對在轄區內本市戶籍509名兒童進行隨機抽樣,抽取6 個月~3 歲兒童260例。對這260名兒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1. 2 方法:采用面對面調查的方法,于2009年12月進行調查。為了保證調查質量,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嚴格操作規程,問卷填完后當場校對。資料采用SPSS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問卷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四個方面:①被調查者的年齡、職業、孕產次和家庭情況;②家長對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及其方式的需求,對健康教育方式設12項內容;③ 家長對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共設28項內容;④嬰幼兒期保健知識的需求,設16項內容。

2結果

2. 1 兒童基本情況:260 例嬰幼兒有230例為足月產,占88.46%; 其中自然分娩為118例,占51.13%;平均出生體重(3 165.87 ±437.95)g。對被調查兒童進行體格測量,用2005年九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評價結果:發育正常兒童231例,占88.85 %;肥胖兒童23例,占8.85%;營養不良兒童6例,占2.31%。被調查兒童母親、父親的文化程度以大學及大專以上為主,占64.5%和74.6%。

2. 2 兒童期保健服務提供及利用情況:被調查兒童新生兒期訪視次數為0~3次,平均為(1.87 ±1.08) 次;其中接受過1次以上的占86%。被調查兒童中257例(占98.85%)參加定期體格檢查,其中207例(占80.54%)兒童在體檢中未發現過問題。94.6%的母親自認為了解有關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常見病預防等育兒知識。了解這些知識的渠道依次是:書籍或宣傳冊90.5%、家屬朋友介紹44.5%、孕婦學校或家長學校等講座42.5%、廣播、電視、VCD 34.5%、醫生個別講解或咨詢31 %、醫生入戶訪視時宣傳15.5 %、熱線電話14.5 %、宣傳欄板報8.5 %、上網及其他3.0%。

2.3 母親育兒的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問卷中母親對育兒知識回答的正確率分別為:保健常識88.5 %; 心理行為發育82. 34%;喂養(母乳喂養及輔食添加) 方面75%;疾病預防57.88%; 其中母親的文化程度對一些問題的正確率差異有顯著性( P< 0.05) 。在處理兒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的態度上,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其正確率差異無顯著性( P>0.05) ;在處理兒童不合理要求哭鬧態度上,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其正確率差異有顯著性( P< 0.05) 。被調查兒童中81.5%喂過母乳,3 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為50% ,4 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僅為19 %。第4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率急劇下降的原因是有職業的母親產假大多為3個月甚至更短,城市中職業母親工作中的緊張因素和事業壓力等種種社會因素是造成各種“奶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中母乳喂養率難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母乳喂養率的提高有賴于一些社會因素。調查兒童開始常規添加半固體食品的平均時間(4.39 ±0.88) 個月。斷奶的平均月齡為(6.07 ±5.42)個月。

2. 4 母親對兒童保健的需求:98.0%母親想了解有關養育兒童方面的知識,需要得到的育兒知識依次是:兒童智力發育90. 5%、兒童心理保健81.0 %、常見病的預防73.5%、兒童營養66.0%、輔食添加23%、母乳喂養5.5%。母親自認為適合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順位是:書籍或宣傳冊74.0 % ,醫生個別講解或咨詢51.5 % ,廣播、電視或VCD 46 .5 % ,孕婦學校、家長學校等講座37.5 % ,熱線電話18.0%等。被調查的母親希望兒童保健門診開設的項目依次是:常見病的預防84.0% ,營養咨詢80.5 % ,心理咨詢75.5 % ,智力篩查74.0% , 眼、耳、口腔保健70.5%。母親在育兒過程中常遇到哪些問題? 有73 %的應答率,主要問題依次是:42. 46 %屬于兒童智力、心理行為方面的問題;29.45 %屬于常見病的預防和處理; 28.08 %屬于喂養、營養與保健方面的問題。母親希望解決的途徑最主要還是咨詢醫生或尋求權威醫療機構的幫助等。

3討論

該文調查的社區地處廣州市蘿崗區,經濟文化水平較高,因此,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以及家長的兒童保健意識正在逐步提高。調查結果顯示: 64.5 %的母親和74.0 %的父親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被調查的兒童新生兒期訪視率為84 % ,參加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達到99 % , 其中,81 %的兒童在體格檢查中未發現問題,可見該地區基本的兒童保健已得到滿足。然而,隨著居民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兒童保健服務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基本的保健工作范圍,拓展兒童保健工作的服務范圍,滿足人們對兒童保健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使兒童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健康的全面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

3. 1 探討社區內兒童保健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方式,滿足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和科學的育兒方法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5.5%的母親自認為了解常見的育兒知識,但調查中育兒知識正確率均低于這一比例( 57.9%~ 88.5%) 。這一結果與家長獲得育兒知識的渠道有一定關系。調查顯示獲得這些知識的主要渠道首先是“書籍和宣傳冊”(占90.5%) ,其次是“家屬朋友介紹”( 占44.5 ) ,而與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相關的渠道占的比例均不足50 %。單純通過市售的“育兒書籍”讓非專業的家長得到育兒知識有時難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斷章取意;而通過“親屬朋友介紹”,尤其是長輩朋友的介紹,獲得的育兒知識往往缺乏科學性,有時還會造成誤導。這可能就是大多數家長自以為很了解兒童保健知識,實際上很多方法都不科學的原因。由此可見,健康教育應是兒童保健的重要內容;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兒童保健的實施上起著重要作用。“只有當傳播內容和情感沖擊之間架起橋梁,聯系這兩個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傳播才可能發生[4]。”諸如:經常在社區舉辦育兒知識講座(調查顯示91 %的母親愿意參加此類知識講座) ;給予家長更多機會、多種形式的咨詢和講解。總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今后兒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點。

3. 2 重視兒童的心理、發育保健工作,促進兒童健康的全面發展:據文獻報道,全國22個城市兒童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12.97 %[5] 。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5 ,6 ] 。相關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能促進嬰幼兒心理及智能發育, 提高其運動、認知、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 并有利于兒童良好氣質的培養和適應行為的形成[7]。專業指導人員更應以傳播學的理念和方法對兒童健康知識普及進行指導,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兒童獲得必要的衛生知識,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和鞏固健康行為[8]。本調查中“兒童心理發育行為方面的問題”排在育兒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中的首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兒童心理保健”是問卷中母親最希望得到的育兒知識;母親的一些育兒態度正確率只有63. 5 %~78.0 %;而且該地區兒童保健在兒童心理行為方面的服務很少。

因此,社區兒童保健的服務內容應拓寬、加深,應由原來只對兒童軀體健康保健,發展到不僅關注兒童軀體健康和營養狀況,而且加強對兒童心理發育行為保健的服務,滿足新時期兒童家長的需求。這也正是今后兒童保健的發展方向。

3. 3 應該重視兒童肥胖問題:目前肥胖已成為城市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有資料表明,兒童期肥胖的發生率從10 %~20 %不等,而且近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9] 。本調查結果顯示, 兒童肥胖的發生率達11 % ,更重要的是,從問卷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家長對肥胖的認識不夠,其中有54.5 %的家長不認為“過胖”應該去看醫生。因此,兒童保健工作應重視兒童肥胖發生率逐年升高的現象,在社區內加強兒童肥胖的防治、探討兒童肥胖的管理方法。

我國目前保健知識普及率不高,醫院只能針對就診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保健指導, 而兒童保健工作的服務對象是轄區所有散居兒童, 由其所開展的散居兒童健康教育具有覆蓋面廣的顯著優勢, 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 通過加強基層散居兒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長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強了家長的保健意識, 使其建立了正確的育兒態度, 改變舊的、不良的養育習慣和方法, 促使嬰幼兒身心兩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長。因此, 在基層散居兒童保健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干預可以提高嬰幼兒的行為發育水平, 適應社會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10]。早日構建完成健康知識普宣教的大環境, 就能讓兒童健康這一社會工程得以實施,為創建更加和諧的社會、為公眾及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OL]. Special Edition. New York: UNICEF.(2009-11-20)[2010-02-22]. http:// unicef. org/publications

[2]2009 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EB/OL]. (2009-10-01)[2010-02-22]http:// moh. 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hbgt/ s8274/200905 /40765. htm

[3]鮑秀蘭.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 新生兒行為與0~3歲潛能開發指南[M].北京: 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1. 2

[4]Harry E. Chamber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M] . Perseus Publishing ,2000.26

[5]姚凱南. 大家都來關注兒童心理行為保健工作[J]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8 ,6(3) :141-143

[6]潘黎明, 唐劍波, 葉掌梅. 湖州市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4, 12 (3) : 229

[7]季成葉,劉寶林. 兒童少年衛生學[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171 - 173

[8]許積德. 在社區衛生工作中開展兒童保健[J]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8 ,6 (1) :123

第6篇

感知覺的發展是從寶寶出生后開始,并在生后的頭幾年內迅速發展的,絕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覺能力在嬰兒期完成。

寶寶1個月時可注視人臉或鮮艷的玩具,2個月時目光能跟隨移動的物體90度,3~4個月目光能追尋活動的物體或人180度,6個月時目光可以跟隨落地的物體,8~9個月的寶寶能看到小物體,1.5歲時能注意3米外的小玩具。

新生寶寶24小時后即對刺激聲有反應,2周時可集中聽力,3個月時會辨別聲音的方向。頭轉向有聲音的方向,4個月時聽到悅耳的聲音會微笑,6個月時能區別爸爸或媽媽的聲音,12個月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早期測定寶寶的聽力可及早發現他聽力是否異常。知覺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顏色知覺。其中空間知覺又分形狀、大小、深度、方位。5~6個月的寶寶出現了手眼協調運動。18~24個月開始初步有了時間知覺,如天黑了要睡覺,天亮了要起床等。

因此,當你的寶寶――

0~6個月:你要多給他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刺激,對他撫摩、說話,讓他追視移動的玩具或人臉,和他玩尋找聲音的游戲。

推薦游戲:找媽媽

爸爸抱著寶寶,媽媽躲在寶寶視線之外的地方。媽媽說:“寶寶,找找媽媽在哪里?”觀察寶寶的頭是否會轉向媽媽發出聲音的方向。媽媽由遠及近地呼喚“寶寶,找找媽媽在哪里?”看寶寶的反應。

等寶寶看到自己時,媽媽要鼓勵寶寶,引導他看媽媽的臉。媽媽說:“寶寶看,媽媽在這里!”邊說邊從左邊走到右邊,再從右邊走到左邊,讓寶寶的視線跟隨媽媽的臉移動。

6~12個月:你要在感知覺和運動訓練的基礎上加強他對語言的理解訓練。

推薦游戲:五官在哪里

爸爸抱著寶寶,媽媽和寶寶面對面。

媽媽問寶寶:“媽媽的眼睛在哪里?”然后指著自己的眼睛清晰地說:“眼睛。”

媽媽再抓著寶寶的手。用寶寶的手指著自己的眼睛再說一遍:“眼睛。”

以此類推,和寶寶玩鼻子在哪里,耳朵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游戲。

1歲以后:你可以讓他在多看、多聽的基礎上,多摸各種形狀和質地的物體,鼓勵他玩水、沙子以及家庭中的安全物品,以了解物體屬性、大小、形狀和用途,促進感知覺的發育。科學育兒家庭教育活動專家咨詢在10城市開展

2008年,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心系新生命”活動辦公室聯合恒安集團共同開展第二階段中國科學育兒家庭教育活動,指導年輕父母主動學習育兒知識,主動參與育兒活動,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培養體魄強健、心智健康、富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

第7篇

〔中圖分類號〕 G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58—01

家園溝通是家庭和學校為了實現共同的教育目標而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過語言等多種媒介而進行的信息傳遞、思想交流的行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長期以來,我園十分重視家園溝通與合作,經常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欄、幼兒成長記錄冊等方式與家長溝通。現談談我園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家園溝通應遵循的原則

1.平等性原則:幼兒園與家長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幼兒園要尊重家長,要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目標及合理的育兒知識和方法,讓幼兒能夠在系統、一致的家園共育環境下成長。

2.因人而異原則:我園地處隴南市武都城鄉結合地區,周圍人口密集,文化背景差異明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留守兒童較多。在特殊的環境下,家長的育兒觀念、教養態度、方法和措施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我園根據不同的家庭情況,設置了不同的溝通內容和方法,這樣既可以達到家園共育的教育目的,溝通通暢,又避免產生教育誤解。

3.長期性原則: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過程。因此,家園溝通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的活動,幼兒園應該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和家長建立長期的聯系,使家園溝通常態化,以便雙方及時采取措施促進每個幼兒在其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實現家庭和幼兒園的同步教育。

4.互動性原則:首先,幼兒園要鼓勵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共同關注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溝通提供開放的大環境。其次,在溝通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商討孩子的教育方法及解決問題的措施等,讓溝通具有互動性。

二、家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有效的溝通,是實現家園合作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有利于教師、家長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且有利于家園教育的協調一致。

1.主動溝通,建立信任感和認同感。教師要有主動溝通的意識,要多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做到語氣柔和,話語親切,要讓家長建立認同感,這樣家園溝通的渠道才能保持暢通無阻,才能真正實現“因人施教,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展”的教育目標。

2.產生共鳴,探尋需求。教師要使家長在教育觀念、原則、方法諸方面與自己達成認識上的一致,要讓家長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教師要深挖其興趣點,從而一同為幼兒的教育出謀劃策。還要充分了解家長的需求,通過家園溝通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念、增加家長間的交流,提高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3.幼兒園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育兒知識培訓與咨詢,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幼兒園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宣傳欄、家園聯系手冊,定期舉辦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來園活動、親子游戲等活動形式,讓家長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了解并體會幼兒園的教育及幼兒在園的生活。除此之外,針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困惑,幼兒園還可提供專家來園、現場咨詢、電話咨詢、書信咨詢、育兒知識的討論會、辯論會等形式,幫助家長答疑解惑。還可以在園內醒目的地方放置反映幼兒園概況、教師隊伍狀況的展板,滿足廣大家長想了解幼兒園的愿望。另外,還可以幫助家長主動了解教育資訊,了解的形式包括讓家長經常翻閱有關的育兒書刊,向教師或有經驗者了解育兒知識,收看有關育兒的電視節目和上網查詢有關育兒的內容等。

第8篇

幼兒園、家庭、社區三結合教育模式,指在幼兒園施教區范圍內,以幼兒園為主導、社會為依托、家庭為基礎,全社會齊抓共管,關心幼兒健康成長的教育網絡。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三結合教育模式:一是教育過程的連續性。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的結合是自然的、連續的,而不是間斷的、破碎的,它貫穿于教育的各個環節。二是多種影響的滲透性。幼兒、家庭、社區構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是通過三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相互交織、滲透形成正面合力,達到教育效果。三是運行機制的內在性。幼兒園、家庭、社區志同道合,行動一致,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的正確實施上達成共識,相互激勵、競爭、監督和評價。四是形成合力的多態性。由街道、社區、教育、衛生等各方共同組成的家教工作網絡站,使幼兒園、家庭、社區相互聯動形成多態的早教模式。

幼兒園、家庭、社區三結合教育模式運行的基本特點是整個過程貫穿了五大活動:

1、服務性活動:指幼兒園、家庭、社區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相互提供服務的活動。包括教育咨詢――幼兒園定期向社區開放,舉辦家教咨詢和個性測量等活動,解決家長在家教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圖書超市――在幼兒園開辟一個活動室,陳列各種促進孩子身心發展教育教學資料及各類理論書籍等供家長和社區居民翻閱、借讀,同時歡迎他們積極捐贈家教資料和設備,形成家園互通,雙向交流。媒體宣傳――幼兒園利用園報、宣傳欄或社區宣傳園地等媒介向家長宣傳家教知識。家訪――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圍繞事先確定的目標主動走訪家長,真實了解幼兒在家的各種表現,與家長溝通,密切感情。送教上門――針對0~3歲嬰幼兒居住相對分散的狀況,采取個別指導的方式,使嬰幼兒接受早期教育。家長志愿者――幼兒園吸收一部分家長和社區志愿者定期參加一些服務性活動或教育性活動,并承擔部分為幼兒園、家長和孩子服務的工作。成長必備導購――推薦經專家審定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具有智力開發作用的玩教具及其他用品的玩法或用法,提供示范、咨詢服務。

2、開放性活動:指幼兒園對外開放,即提供場地、設施,營造溫暖、和諧、寬松的教育氛圍,吸引家長關心教育。包括育兒沙龍――由幼兒園或社區組織并提供場所、確定時間,家長自愿參加,開展各類漫談、娛樂及聚會等活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育兒觀念,掌握科學育兒知識和方法。親子俱樂部――專門向0~3歲嬰幼兒家庭開放,提供各種適宜嬰幼兒發展的活動,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使嬰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參觀觀摩――幼兒園組織一些活動,向家長、社區居民開放,邀請他們前來觀摩,或與他們一起合作外出參觀等,如教學活動開放日、幼兒親子運動會等。

3、參與性活動:把家長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積極的社會教育資源并加以利用,使家長逐漸成為教育教學過程的積極貢獻者,在一定范圍內參與幼兒園的教育過程與活動,把科學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從幼兒園推及家庭和社區。包括開放日一一幼兒園定期向家長、社區開放,邀請家長或散居未入園的嬰幼兒到幼兒園參觀、觀摩、參與幼兒園活動,一方面使在園幼兒的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目標、內容、形式和方法,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另一方面讓未入園的幼兒及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幼兒園與家庭建立起互動的橋梁。嘉賓有約――邀請各行各業育才能和特長的家長,到幼兒園來當“老師”,組織教學活動,既發揮家長的專長,充分利用潛在的教育資源,又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拓寬其知識視野。家園同樂――幼兒園不定期地邀請家長參與一些大型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六一聯歡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家委會――由家長民主推選或由幼兒園與家長協商產生,由各班各類型家長代表組成、參與、協助、監督幼兒園工作,促進家園進一步溝通。建議箱――在園內、社區內設立建議箱,請家長參與、監督、評價幼兒園及社區早教機構的日常教育管理等各項工作。

4、教育性活動:根據社區發展和幼兒園辦學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一系列活動。包括:1~2歲親子班――幼兒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定時按年齡段組織社區內報名的孩子舉辦各種親子游戲活動,幼兒園與家長在立足于嬰幼兒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上,利用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家園共育的理念來實現科學育兒。2~3歲托兒班――幼兒園專門開辟活動室,提供各種書籍、玩具、游戲材料,并配備專任教師按照2~3歲嬰幼兒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組織2―3的入園幼兒開展教學活動。專題講座――邀請有關專家、教師定期或不定期來幼兒園或社區講座,向家長及社區成員宣傳幼兒教育、家庭教育知識以及保育知識等,糾正家長在教育子女中的錯誤觀點和方法,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家園聯系窗――在每個托班班級開辟家園聯系欄,定期向家長介紹班級教育教學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家長學校――由幼兒園組織發動舉辦系列講座,傳授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為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的三結合打好基礎。兒童成長檔案――社區及幼兒園對本社區0~3歲嬰幼兒建立個人成長檔案,進行統一管理,以利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5、研究性活動:針對家庭教育以及幼兒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家長研討。包括:經驗交流――定期組織家長開展不同形式的育兒經驗交流活動,在交流中互相學習成功經驗,提高家長育兒素質。家長論壇――圍繞一個主題,家長發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教育觀、育兒經驗、育兒教訓等,共同分享育兒的酸甜苦辣。家長辯論賽――開展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是否應采取體罰:早期識字是否合適等問題的辯論。深度訪談――研究者與教師、家長及其他社區成員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深入訪談,使研究更深入。此活動適應對文化層次較高的成人。成果推廣――通過園報、宣傳欄、家園聯系等形式,把幼兒園取得的育兒經驗、優秀成果介紹給家長,并取得家長的支持。

通過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三結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三者有機聯系和綜合功能發揮的運作機制,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推進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在三結合嬰幼兒教育模式的機制運作中,社區自然形成了下列功能中心:(1)嬰幼兒教育中心;(2)兒童營養保健指導中心;(3)兒童發展測評與咨詢中心;(4)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預防與矯治中,(5)親子文化娛樂中心;(6)家庭教育培訓指導中心;(7)兒童潛能開發信息情報中心;(8)兒童發展工作者研究與培訓中心。使社區這個社會大家庭發揮出全方位的育兒綜合功能。

完善托幼機構管理網絡,全面推進0~3歲幼教事業發展,以嬰幼兒發展為中心,構建一個由政府統籌,教育部門為主,衛生、物價、建設、發展計劃、民政各部門為輔,鎮、街道為責任主體的早期教育管理體系,爭取全社會支持0~3歲幼教事業。遵循“以保為主,保教結合”的教養方針,促進嬰幼兒健康發展。保教人員要有更多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性,寓教育于游戲和一日生活之中,創設家庭式的寬松、溫馨、安全、童趣的環境,以孩子為主,以觀察為重,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空間,讓幼兒在自由自在中開心、開口、開步、開竅,使家長放心、稱心、高興。

第9篇

從1998年開始,張思萊醫師就經常作為嘉賓被邀請參加電臺、電視臺育兒類節目,如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廣播電臺等。同時張思萊醫師還是眾多孕育類刊物的專家顧問,為多份雜志撰寫文章或開設問答專欄。

張醫師是國內最早的在線咨詢專家之一,現為新浪網育兒中心專家顧問,這位新浪超人氣博主,同時也是全國數百萬家長們信賴的專家朋友。從2000年初至今,張醫師在育兒咨詢的第一線已經義務為廣大的父母答疑解惑十余年,回答了成千上萬位家長的提問和咨詢,現今七旬高齡的她還堅持每天在微博上為年輕父母們解答育兒難題,所以她最清楚家長們的困惑,最理解每位家長的心情。

工作之余,張醫師潛心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整理成書,先后出版了《您育兒的方法正確嗎》、《從新手到育兒專家》、《育兒路上答疑解惑》、《張思萊育兒手記》、《張思萊談育兒那點事兒》等。這些著作將年輕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一一向讀者娓娓道來,有理論根源,有經驗總結,有難題解答,使無數的家長讀者受惠。同時她還不辭辛苦到全國各地為家長們開辦講座,傳授科學的育兒方法。

“時尚”姥姥隔代育兒新理念引領時代

在生活中,張思萊醫師是溫柔而兼具嚴格的媽媽,也是慈愛又不失理智的姥姥。女兒在她的培養下,被保送北大,又進軍哈佛,后成為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在經濟領域成就不凡。兩個外孫由姥姥親自撫養照料,如小樹般茁壯成長著。退休后的張醫師在養育外孫的過程中又閃現出了新的智慧火花,她開始以醫學、養育、營養、心理等跨學科的全新視角來潛心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成長關鍵期。

說張醫師是個“時尚”的姥姥,在于她從未落伍甚至引領時代的隔代育兒理念。談到祖孫之間的種種碰撞、交融,她的真知灼見讓人欽佩。張醫師的教育思想來自于她對隔代教育的深入研究和近年來的親身實踐,她號召家有孫輩的老年人們把自己“武裝”起來,從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開始,不斷學習充電,把自己打造成現代派的祖父母。

張醫師分析道,當代年輕父母生活工作壓力普遍很大,又缺乏育兒經驗,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與孫輩之間有著堅實的親緣關系,他們對孫輩付出的是百分百的真愛,又有充裕的時間,樂于承擔起撫養孫輩的任務。但祖父母帶孩子也有很多弊端,如身體日趨衰老,在陪伴孩子玩耍時力不從心;多數老年人思想保守,沿襲傳統的育兒觀念,落后于時代;對孩子過度保護,包辦孩子的一切等等。

張醫師把家庭教育比作一個偉大的工程,工程中的任何一個項目都至關重要。祖父母在料理孩子的生活起居上承擔多一些,但在教育上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老年人們切忌倚老賣老,不要大包大攬。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年輕的父母也要把教育孩子當做事業來經營,不能完全推給祖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祖父母的教育要一致,出現分歧時要協商達成統一,不給孩子增加難題。父母和祖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真摯的,孩子與上兩代人之間的感情也都是親密無間的,兩代家長切忌因為孩子而“爭風吃醋”。一些家長很愛問孩子最愛誰,如“媽媽好還是奶奶好”等,這個問題孩子很難回答。如果孩子憑自己的感受說出喜歡其中一個,可能另一個就會不高興,而且還會譴責孩子;倘若孩子違心地說也喜歡另一個,那豈不是讓孩子說謊,甚至讓本應純真的孩子也耍起小心機。

科學文化和心理品質培養齊頭并進

張醫師堅信,教育孩子不僅要傳授給他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其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而這種教育貫穿于孩子的生活中。張思萊帶八歲的大外孫去公園游玩,湖邊輕風拂面,可剛轉個彎就山風呼嘯起來,姥姥于是給外孫講起了“峽管效應”的科學原理,這樣身臨其境的體會,讓孩子對這個小知識印象深刻。雨后公園小路邊隨處可見蚯蚓緩慢蠕動爬行,有的被路人無意間踩扁或踩斷了,姥姥就告訴外孫蚯蚓有“再生”的特性,同時引導孩子用小樹枝挑起蚯蚓送回泥土中,讓孩子學會愛護生命。大外孫出門扔垃圾,必定按照姥姥交代的分類投放到不同的環保回收箱。

第10篇

【關鍵詞】嬰幼兒;母親;育兒期;精神緊張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564-01

在出生率減少、小家庭化和女性參加社會活動增加的社會背景下,因各種育兒問題而煩惱的母親呈增加趨勢,母親的這種心理狀態也影響到了嬰幼兒。因此在把握母親育兒期精神緊張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宣教指導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是研究嬰幼兒母親在育兒期精神緊張的特征和表現。

1 研究方法

1.1 對象與方法

以2012年8月至11月,攜帶嬰幼兒來荊州市某保健醫院和某綜合醫院進行檢查的母親作為研究對象,向她們說明研究目的,并發放關于育兒期精神緊張和家庭特點的問卷665份,一周內進行入戶回收。

1.2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時使用中文版的Parenting Stress Index (PSL).這是Abider.在美國為測定雙親精神緊張程度而設計的問卷。曾以美國的幼兒雙親為對象,進行過測定和檢驗,具有可信性和實用性。回答分為5個等級,即以“完全一樣”得5分到“根本不同”得1分,得分高則意味著精神緊張度高。中文版PSL,是根據因素分析構成并檢驗了概念的穩妥性。它是由關于孩子特征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的7個標準的38個項目,最高分190分,和關于母親因素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的8個標準的40個項目,最高分200分構成。家庭特征的調查內容,是家庭的構成、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職業。

1.3 分析方法

1.3.1 精神緊張得分的特征。

1.3.2 由于孩子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的得分,與由于父親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得分的關系。

1.3.3 家庭背景和精神緊張得分的關系。

1.3.4 將得分高的母親和得分低的母親的差別項目列表,分析其個人型態。

統計學處理時使用SPSS統計進行T檢驗,一元和二元配置分散及相關分析等。

2 結果

問卷回收382份(回收率為57.6%)。除去回答不完全者,分析對象為308名。家庭型態為夫妻單居者259名,與父母合居者37名,不詳12名。.嬰幼兒母親年齡30歲以下者117名,30歲以上者191名, 家庭主婦197名,職業女性99名 不詳13名。母親來院檢診時,嬰幼兒的年齡3個月以下87名,1歲到2歲兒童95名,2歲到3歲幼兒126名,男嬰186名 女嬰122名

2.1 精神緊張全體平均得分為189.9(±28.8),以每一個項目的平均值來看,與孩子氣質特征相關的因素平均得分是2.3,與父母自身因素相關的精神緊張程度得分的是2.6.。另外得分在3.0以上的是“P1:因目前角色的限制”,“C4:子女精神不集中(多動癥)”,“P4:嬰幼兒母親的能力”等。得分最低的是“C1:很少讓父母高興”平均值為1.59分。

2.2與子女因素相關的精神緊張和與父母因素相關的精神緊張的關系,相關系數為0.4以上項目,關聯最多的是“P7:對子女難于產生依戀之情”一項中,得分最高的是“C1:孩子很少讓父母高興”、“ C2:孩子情緒不佳”、“C3:孩子總是不按照母親的話去做”、“C4:覺得孩子傷腦筋”等。另外“C2:孩子情緒不佳”、 “P4:嬰幼兒母親的能力”、 “C3:孩子總是不按照母親的話去做”和“P5:憂郁、罪惡感”等也相關聯。

2.3 從整體情況看,與老人合居的幼兒母親,比三口之家的幼兒母親得分高(P∠0.05)。特別是與母親因素相關的項目 “P4:嬰幼兒母親的能力”、和“P7:對子女難于產生依戀之情”有顯著差異(P∠0.01、P∠0.05)。但是關于“P4嬰幼兒母親的能力”一項中家庭型態和孩子平均年齡之間進行2元配置分散分析發現,與老人合居的嬰幼兒母親在嬰幼兒1歲以下時,精神緊張得分高,而當孩子2歲以上時,比三口之家的嬰幼兒母親低(P∠0.05),另外,孩子不滿2歲的母親在“P1:來自母親的責任的限制“的得分高(P∠0.05)。在這個項目上無工作的母親得分也高(P∠0.01).

2.4 從得分低的項目內容方面,看個人特征可以發現,在得分高的母親中,既有與孩子相關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各項均高,也有與母親引起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的各項均高的實例。而在得分低的母親中,既有“C4:孩子精神不集中/多動”,“ C5:糾纏父母(不易與他人交往)“和P6:母親的健康狀態”得分高,也有“P3:與丈夫的關系”和“P4:嬰幼兒母親的能力”等得分高的實例。而得分低的母親中“P7:對子女難于產生依戀之情”沒有得分高的。

3 討論

“由母親的責任產生的矛盾”的精神緊張度得分高是嬰幼兒的母親,這是因為三口之家的家庭中,無人幫助照顧孩子,而無工作的母親照顧孩子偏多,屬于自己的時間較少。另外,從“做母親的能力”產生的精神緊張度得分高和與老人合居的嬰幼兒母親的此項緊張度得分高的現象可以看出,為與老人合居的嬰幼兒的母親提供育兒父母的知識和能力的幫助是不可忽視的。同時,結合各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在育兒方面給予家庭全體成員以支持和指導,也是非常重要的。

與“對孩子難于產生依戀之情”相關的“孩子情緒不佳”、“很少讓父母高興”、“孩子總是不按照母親的話去做”等精神壓力的產生,是因為母親對小兒的特點和成長發育的知識了解的比較少,或無育兒經驗的母親進行咨詢的機會比較少的緣故。依戀之情是母子關系中的重要部分,是減輕精神緊張的重要因素。另外,得分高的母親與得分低的母親各有各自的特點。如果了解到母親在育兒過程中的精神緊張的特征有可給予有效的幫助,目前我國的家庭育兒社會支持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現有社會支持體系尚不能滿足家長多樣化的育兒要求。以社區為中心建立兒童保健機構提供專業的育兒知識和技術,將成為社區發展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第11篇

我們把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如今已生兒育女的獨生子女――稱作中國的第一代“獨生父母”。

中國第一代“獨生父母”能不能獨立?他們與他們的父母,在生活方式上、特別在生兒育女的觀念和方法上,究竟有什么不一樣?生活給予這些“獨生父母”的,是如意的笑容,還是尷尬的澀苦?

懷著理解,讓我們一起走近“獨生父母”,聆聽人類歷史上一個獨特群體的心音,聆聽他們充滿喜怒哀樂的講述。

故事1

尷尬的角色轉換

在親友和父母眼里,朋朋和蔚蔚是兩個“長不大”的人,朋朋喜歡玩電腦,網上聊天,沒完沒了;蔚蔚整天嘻嘻哈哈,天塌下來也不怕的樣子。當蔚蔚生下寶寶后,朋朋和蔚蔚開始了他們啼笑皆非的角色轉換。

有一天,來一大幫蔚蔚的女朋友,大家七嘴八舌地圍著看寶寶。寶寶突然哇哇哭了起來,蔚蔚一把抱起孩子進了衛生間。大家正猜測,蔚蔚抱著孩子,捏著鼻子走出了衛生間。

蔚蔚抱歉地對大家說,孩子拉屎了,實在太臭,還是等朋朋回來后再給孩子換尿布吧。

大家疑惑不解,尿布臟了為什么不給換一塊干凈的?

蔚蔚解釋說,我和朋朋是有分工的,我只負責抱孩子,奶孩子。朋朋負責給孩子換尿布。

眾人“哄”的一下笑開了。

我們調查走訪中發現,不少“獨生父母”的生活境況和蔚蔚相差無幾。過去,他們的日常生活基本靠父母的照顧,現在卻反過來要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了,這太勉強,太有點力不從心了。有的 “獨生媽媽”,擔心母乳喂養會影響自己的身材,轉而買進口奶粉喂寶寶;有的 “獨生爸爸”,妻子還沒有出院,大大咧咧地在嬰兒室抽煙、打手機;寶寶哭鬧,小夫妻倆半夜里也會打電話給自己的父母,詢問對策。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對717名做了爸爸媽媽的“獨生父母”和1109名非“獨生父母”進行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獨生父母”沒有作好做爸爸媽媽的心理準備,與非“獨生父母”相比,他們在結婚、生兒育女的問題上,無論是觀念,還是處事能力、處事方法,都帶有鮮明的“獨生”特征。

調查表明,“獨生父母”處理夫妻關系和家務能力較差,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獨生父母”對結婚生子一事漸有悔意,原因多半是埋怨家務多或者分擔不均勻。大部分的“獨生父母”選擇把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帶養,幫助照顧,僅約有37%的“獨生父母”是自己帶孩子。

故事2

她曾選擇當全職媽媽

她也是一個“獨生父母”,但她不僅沒有把孩子交父母照顧,還曾選擇當了全職媽媽,孩子一直由她自己親手帶養。

當孩子牙牙學語時,她常常給孩子聽一些充滿春天氣息的音樂,在溫馨的氣氛里朗誦兒歌給孩子聽;孩子慢慢長大了,她鼓勵孩子滿地爬,放手讓孩子蹣跚學步;孩子3歲了,她教孩子自己刷牙,自己穿衣。孩子刷牙沒有放牙膏,衣扣上下錯位,鞋子穿得一正一反,她會將這些細節用攝像機攝錄下來,和孩子一起看。她那3歲的孩子比起其他同齡的獨生寶寶能干多了。

她的育兒生活從容而有章法。

她很有感觸地說,不要小看生活小事,我們這一代人,穿衣穿鞋都是由父母一手包辦的,對于父母全過程的服務,我們似乎已經習慣,養成了任性、驕橫、霸道、蠻不講理的壞脾氣!現在,我不能將這些毛病再“遺傳”給孩子,我得讓孩子知道,他應該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了,必須自己爬起來,爸爸媽媽是不可能去扶的。

我不希望孩子認為自己是家庭中的特殊人物,他只是家庭的一員,對家庭要有責任感。現在,我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對孩子說,哎呀,今天媽媽累壞了!孩子很懂事,馬上給我拿來拖鞋,親我。我的心里頓時感到有一股暖流在涌動,差點兒掉下淚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父母的育兒方式是兒童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保證,育兒方式不僅包括育兒風格、育兒態度,還包括各種育兒模式,如照料模式、知識來源等。家庭育兒方式不僅受社會環境、兒童特征的影響,還受父母本身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特點的影響。

社會公認的那些獨生子女的毛病并不是孩子獨生造成的,而是父母錯誤的育兒方式和觀念造成的。在家庭生活中,將孩子放在不恰當的位置,孩子很容易成為家庭中的“特等小公民” ,也容易發生教育問題,即使非獨生子女也一樣。所以,家長應該使子女從小就能掌握正確的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社會習慣,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發展孩子的自立能力。

播種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養成一個習慣,歷練一種個性;有了一種個性,笑傲一生命運。

相關鏈接

互聯網顯然為“獨生父母”拓寬了一條獲取育兒知識的新渠道。在對新媒體的使用上,“獨生父母”明顯是“先行者”,調查表明:45.7%的“獨生父母”曾使用過互聯網查詢育兒知識,比非“獨生父母”高出7.2%,其中多次通過網絡查詢育兒知識的“獨生父母”比例達12.2%,32.2%的“獨生父母”知道一到兩個育兒網絡,11.2%的“獨生父母”知道更多的育兒網絡。

調查同時發現,網絡的影響還很有限,“獨生父母”的主要育兒知識渠道仍然來自書報雜志、長輩傳授和電視廣播。但與非“獨生父母”相比,將網絡當作重要育兒知識來源的“獨生父母”相對更多,“獨生父母”比非“獨生父母”更喜歡使用這一新興媒體尋求育兒知識。

故事3

三代同堂,相鄰“一碗湯”的距離

劉崢結婚前經常和朋友瘋玩,泡吧,唱歌,逢周末常常玩一個通宵,第二天便蒙頭大睡,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在父母眼里,他純粹是一個新新人類。結婚買房時,他抱著與許多“獨生父母”一樣的想法,希望能與雙方的父母分開住,他和妻子姜波波認為,不論哪方父母,都不太可能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劉崢的想法發生了動搖,姜波波也不再向往“單飛”的日子了。

孩子的出生,為劉崢和姜波波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不盡的煩惱。孩子要吃,愛吵鬧,拉屎撒尿,劉崢手足無措,姜波波筋疲力盡。

然而,第三代的出生給劉崢和姜波波的父母帶來極大的快樂。兩親家時不時到小倆口的家來走走看看,每次來,老輩都搶著幫著給孩子換尿布、洗澡。劉崢和姜波波突然覺得,自己的生活少不了父母,要是少了他們,自己和姜波波的倆人世界是不齊全的。

有一天,岳父母來了,一邊幫著料理孩子,一邊囑咐劉崢和姜波波干這干那。劉崢倏地發現,岳父母的背有點佝僂,這使他想起了朱自清筆下的《背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的眼眶有點紅了。自己和姜波波也要老去的呀,何況父母!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父母們漸漸老了,不能料理自己了,他們怎么辦?劉崢忽然覺得,他太向往那種三代同堂的生活了,有喜悅,有幫助,有責任,更有天倫之樂的親情。他覺得奇怪,有了孩子,自己竟然變得婆婆媽媽起來了。

享受親情的感覺是美好的,他需要體會這種感覺,就像體會泡吧和朋友談天說地時的輕松感覺一樣。現在,他渴望與父母、與岳父母一起住,實在不行,那就住得離父母、離岳父岳母家近一點,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從這幢樓到那幢樓,也就是說,從自己家到父母家或是岳父岳母家,端一碗湯不會冷,保持著溫暖。

以劉崢和姜波波為代表的年輕的中國第一代“獨生父母”,外表明朗如陽光,內心卻缺乏生活能力和對生活的真正理解。正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喚醒了他們沉睡的生活意識和責任意識,他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很現代”、“很前衛”、“很時尚”。他們開始醒悟,家庭和事業同樣重要,人的一生,兩者不可缺一,人生需要尋求平衡。

也許,別的都可以缺少,惟獨這人世間的親情,須臾不可缺,須臾不可少,孩子是生命的根、生命的延伸,為了孩子,“獨生父母”呼喚親情,呼喚“一碗湯”的親情,呼喚“一碗湯”帶來的三代濟濟一堂的歡樂。

的確,很多在父母羽翼下呵護長大的“獨生父母”,為人之父和人之母后幡然覺悟。生活,悄然改變著劉崢和姜波波,改變著年輕的中國第一代“獨生父母”。

相關鏈接

中國第一代“獨生父母”,他們一方面在父母的關懷呵護中留連忘返,一方面又面臨著眼前和今后需要照顧“四老”的窘困。他們享受親情的同時,又不得不面臨四重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生兒育女的壓力和照顧老人的壓力。

時下,“二小陪四老”的現象并不乏見。身患疾病,臥床不起,或者住院治療的老人,指望“獨生父母”端水端尿,在身旁陪伴,已是一種奢望。要年輕的“獨生父母”照顧四個老人,“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獨生父母”有“獨生父母”的苦衷啊。

據上海盧灣區創業指導中心披露,一位下崗女工,每日陪送兩個老人去醫院看病,一個月的收入可達1000元,這為下崗女工創造了再就業機會,但同時,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二小陪四老”帶來的社會困惑。

數據

* 2005年1月6日子夜,中國第13億個公民誕生。

*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世界人口日”。

*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個國家依次為:中國,13億;印度,11億;美國,2.97億;印尼,2.23億;巴西,1.81億。

* 上海是中國人口最為集中的一座特大型城市,常住人口為1700多萬,面積7000平方千米。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上海最大人口承載能力在2800萬到3000萬”。目前,上海的常住人口為1700多萬, 2020年前后,上海的人口規模預計將達2200萬到2400萬。

*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1972年美國的“獨生子女”數量在800萬~900萬,到了1985年,“獨生子女”的數量增加到了1300萬。如今,“獨生子女”的數量已經接近1600萬。

* 歐洲出生率大幅下降。意大利平均每個婦女生1.2個孩子,為歐洲最低;西班牙和德國其次,平均每個婦女生1.3個孩子;愛爾蘭從1975年的3.5個下降到1.8個。

觀點

* 蘇珊?紐曼是美國的人口學專家,著有《獨生子女――歡樂與挑戰》一書。她認為,“獨生子女”家庭是一種急速增長的家庭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選擇只生育一個孩子。

* 2003年,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進行了一項社會采樣調查,關于獨生子女的親子關系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獨生父母”家庭的親子關系更加緊密和平等,另一種觀點認為家長的教養缺陷以及兒童的自我為中心導致了城市家庭中更多和更大的代溝沖突。

相關鏈接

第12篇

【關鍵詞】新時期;幼兒園;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6-0122-02

當前,家園共育工作實效性不強,幼兒家長對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缺乏了解,普遍存在“重園教、輕家教”等現象。只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時期社會變化的家園共育新模式,才能推動幼教改革、促進素質教育進程。

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觀念對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目前來看,傳統觀念對家長的影響還比較大,這也是當前家庭教育難以真正落實的主要原因。各級幼教機構必須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引領,大膽創新教育理念,積極推行家園共育,實現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結合。幼兒園必須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充分重視家長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認真與家長溝通,相互協商,共同教育幼兒。為此,幼兒園必須建立和健全與家園共育的相關制度,并依據實際情況明確家長的責任和工作內容,還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

在家園溝通過程中,幼兒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首先,不能把自己成家庭教育的權威,儼然以教育家的姿態居高臨下,也不能忘記自己作為家庭教育指導者的責任,遷就家長不科學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說,要充分尊重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積極與家長溝通,認真聽取他們的相關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幼兒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其次,幼兒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制訂行之有效的家園共育方案,將幼兒教育的理論與現實有效結合,以此贏得家長的尊重和信任,架起家園合作的橋梁。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引起對家園共育工作的足夠重視,制訂家園共育中長期計劃,確定每一階段的目標、任務。加強對家園共育的宣傳,提高人們的重視程度,號召全體家長與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家園合作教育,并廣泛爭取政策、資金、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支持,推動家園共育工作穩步發展。

二、真誠溝通,平等合作

1. 加強溝通,增進感情

幼兒園和家長必須建立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合作關系,確保家長與幼兒教師之間和諧、平等的交流與溝通。盡管借助電話、網絡等工具可以實現快捷、方便地交流,但面對面的交流不僅能增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感情、消除誤會,還能促進家庭親情、師幼情誼的相互遷移,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因此,絕不能忽視面對面交流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解決新入園幼兒焦慮問題上,甘肅省臨夏第五幼兒園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首先是“家訪”:教師拜訪家長,與家長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習慣等;其次是“邀請做客”活動:在新生報到前,邀請新生及其家長到幼兒園中參觀做客;再次是“試入園”: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在幼兒園中游戲,熟悉同學及環境;最后是“幼兒園里的我”活動:一段時間后,教師將相關的信息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對幼兒園加強了解,同時增進家長與教師的溝通與交流。

2. 借助信息手段,共同育兒

當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在家園共育過程中,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除了采取分發家園聯系手冊、家訪,設立家長開放日等傳統形式,還可以借助電腦、智能手機等社交工具進行交流。比說,建立微信交流群、微信公眾號、QQ群等交流平臺,與孩子的父母實時溝通。通過這些交流平臺,父母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教師也能經常與家長交流,共同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時,幼兒也可以在家中與教師進行交流,也能大大增進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

三、整合資源,優勢互補

家園教育資源的整合不管是對家庭還是教師,都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子女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及時將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反饋給教師,并盡早解決,增強家長信心。對教師來說,能夠不斷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這樣,教師、家長都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并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1. 充分發揮家委會作用,吸納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

幼兒園要吸納各年齡班,各行各業的家長代表,成立家委會,參與和協助幼兒園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家委會章程,明確工作目標,增強班級工作的有效性,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工作網絡,促進幼兒園向更高層次健康和諧地發展。

2. 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

幼兒園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家教育兒知識的輔導。開學之初,有目的地對家長展開育兒知識調查,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全園家長進行培訓,通過舉辦班級講座、開展家長會等活動,讓家長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增強交流效果,從而達成共識,共同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加大指導力度,提高家長教育水平

當前,家庭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家長過于注重學習成績,對良好習慣和優良品德的培養不夠重視,對孩子過于寵愛,不重視孩子的想法,等等。家長在幼教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幼兒各項素質的前提。因此,幼兒教師應“為家長提供一定的指導,幫助構建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傳授關于科學育兒、科學教育的相關知識,教師和家長雙方一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這是幼兒教師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例如,每隔一段時間召集家長開會,針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聘請幼教專家,組織家長進行科學育兒知識的培訓,將相關育兒知識印制成冊,讓家長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在家教中的作用。

幼兒教師是家長和幼兒之間交流的紐帶,與雙方都要保持密切的交流和聯系,特別是對幼兒的家庭情況、近期變故和家長想法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并承擔起家教工作的指導責任。指導工作時,要根據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和建議。對于過度關注幼兒知識教育方面的家長,要向其說明幼教特點,因為過高的期望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育兒手段要科學合理;對于將教育責任推卸到教師身上,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要向其講解家長以身作則的意義;對于沒有掌握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的家長,要幫助其加深對孩子的了解,使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開展教育。此外,還要增加關于家教知識的展示專欄,將先進的教育經驗、專業的育兒知識、最新的家教手段展示出來,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建立科學的育兒觀念,為孩子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五、促進雙方交流,確保家園共育

幼兒教育專家方明認為,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好比一輛車的兩個輪子,雙方要共同協調,步調一致,才能夠確保幼教質量。在開展家園共育活動中,要將上述兩種教育的優勢都發揮出來,與家長做好溝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將教師近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目標張貼在公告欄中,讓家長對教師工作有一定的了解,開展教育活動時,注意親子之間的聯動效果。又如,以家庭為單位開展野外教育,之后再由教師組織班會、繪畫等活動,鼓勵孩子表達對活動的看法和感受。孩子們親身體驗后,不僅開闊了視野,還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家長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充分認識到家長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做好指導家長的工作,使家園教育一體化,才能切切實實地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為此,幼兒園及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家長的教育作用,努力發揮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的主動性、能動性,增進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系,如此才能促進家園共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类乌齐县| 分宜县| 和平县| 磴口县| 揭西县| 札达县| 蛟河市| 安远县| 鸡东县| 崇仁县| 许昌县| 阳山县| 沾化县| 新泰市| 郁南县| 瑞昌市| 丰城市| 赣榆县| 祁门县| 逊克县| 集贤县| 大洼县| 广灵县| 海原县| 垣曲县| 互助| 吴旗县| 资阳市| 托里县| 永平县| 张家界市| 梧州市| 景德镇市| 襄汾县| 玉门市| 临清市| 越西县| 招远市| 略阳县| 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