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39: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竹子的精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時候,屋后有一片竹園。我們幾個小伙伴,時常在竹園戲嬉玩耍。時而在鋪滿竹葉的地上打滾;時而開展爬竹子比賽;時而撥開地毯般的竹葉,在地里挖起竹筍。竹筍一年四季都有,春天是春筍,最容易挖;夏天、秋天是挖竹鞭筍;冬天則是挖冬筍了。冬筍是最難找的,時常花上大半天也挖不到一個筍芽兒。
一天,老師在課堂上講起竹子:古代文人最愛竹,它有著自強不息、頂天立地的精神;清華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脫俗、虛懷若谷,不作媚世之態之精神……我似懂非懂地聽著,對竹子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也更喜愛起我的天堂——屋后的那片竹園。
往后,只要一有空,我就往竹園里跑,有時是帶著幾個小伙伴;有時是獨自一人;有時要拉上母親一起,名曰一起去挖竹筍。有時玩累了,鬧夠了,就呆呆地坐在金黃色的“地毯”上,凝望著竹子,想著老師贊美竹子的情神,不免疑惑起來——普普通通的竹子,哪來的那么多“精神”?面前的竹子,只不過有高有矮,有大有小;竹子的外表各不相同,有黃,有藍,有青,有綠;竹子的葉子有長有短,顏色有異;竹筍也一樣,長得有早有晚,有大有小……
帶著滿腹的狐疑,我跑到正在挖竹筍的母親身邊,先向母親講述了老師在學校對竹子的贊美勁兒,接著問:“竹子真的有那么多的可貴精神嗎,我怎么就沒發現呢?”
母親被我問得一頭霧水,疑惑了一下,接著說:“書本上的理兒我也不懂,你自己好好想,將來會明白的。不過,竹子的確與樹呀,花呀,草呀不同,你只要把書念好,一定會懂的。”母親的話雖然沒有解答我的問題,但的確是一種鼓勵,我開始認真地觀察起花草樹木來,而且讀書也更認真了。
江南夏秋時節,臺風暴雨多。一天夜里,臺風暴雨隨期而至。風雨過后,母親邀我一起去竹園里看看,說是一定有許多竹鞭筍可挖。來到竹園,只見竹園滿目瘡痍,竹葉撒了一地,許多竹子東倒西歪,慘不忍睹……竹子的形象在我心中一落千丈;竹子的精神在我腦海里一掃而光。我開始認為老師是無稽之談,是在騙人。
待母親挖了一大把的竹鞭筍后,我還呆呆地站在那里胡思亂想。“來,兒子,我們去山上看看!”聽到母親的呼喚,我才回到現實,跟著母親上了山。
來到山上,那些樹木的形象更令我失望:大小樹木不僅是東倒西歪,連那些我抱不過來的大樹也都被攔腰折斷,橫七豎八樹木,比起竹園來,那才叫真正的滿目瘡痍。竹園里的竹子是沒有一根被攔腰折斷的,只是彎了,斜了,至多也只是破了,裂了,沒有一株倒在地上。
我為竹子感到幸運,不,我為竹子感到自豪;我真正認識到了竹子的堅強無畏、頂天立地。
打從這一次開始,我真正愛上了竹子,而且義無反顧。后來讀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無可醫。”更堅定了我愛竹的信念,每每遇到竹子,總是肅然起敬。
(原載《邱來根的博客》)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無論在哪個季節,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竹子能夠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鄭燮的這首詩形象地描繪出了竹子扎根在巖石縫中,不懼怕外界環境的艱險,努力生長,表現出竹子堅韌不拔的特點。同時也贊頌了社會中堅強不怕打擊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聲的自然流露。
當春天還沒到來,竹子就在地下萌發了。第一場春風拂過,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劍一樣,穿過頑石,刺破硬土,穿上綠色的竹衣,準備直插云天,不畏艱險,堅韌不拔。頎長的竹干,雖然纖細,那并不孱弱。狂風來了,竹子橫眉冷對,毫不在意,在風的呼嘯中依舊快樂的舞蹈著。暴雨來襲,竹子也充分顯示著高潔的品格,不為之所動。
竹子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頑強生命力,這是人們看不見而確實存在的一種品格。我想這種品格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嗎?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需要這種精神。
這時,我們不禁想到了禁煙英雄林則徐,他把國家的興亡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時刻也不松懈。面對鴉片泛濫,國家的大廈岌岌可危的時候,他毅然冒著危險來收繳鴉片,逮捕煙販,采取嚴厲的措施逼外國煙販交出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冒起的滾滾濃煙,昭示了中國人民禁煙的決心和矢志祖國富強的信心。外敵的軟硬兼施,也沒有磨滅中國人富國強民的決心。
林則徐的作為驚天動地,給當時行將就木的中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他領導的禁煙運動,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這不就是竹子的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說起自己的家鄉,人們總愛把家鄉的風物的點當作話題,滔滔不絕。是啊,沒個人的家鄉的有令人陶醉的地方。而我卻生長在一個竹的世界里。這里的竹各式各樣,千奇百態。因此降香的竹子令我陶醉。有滿身張刺的“刺刺竹”有“楠竹”還有“羅漢竹”……
但令我最喜歡的還是那翠流的翠竹。它雖然是一種很平凡的植物,但是他的作用不是哪一種植物可比私的。竹皮可編織竹器竹瀝和竹茹可供藥用竹筍味道更是鮮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你真不愧是綠色的寶礦啊。人們的生活也跟竹子密不可分。因此,我從小就與竹產生了不解之緣。我小的時候,媽媽總是用竹背簍背著我忙里忙外夏天,天氣很炎熱,媽媽就把我放進竹床里,既涼爽有舒服。
竹子的精神更是偉大的。你瞧,竹子生長在山巖旁,亂石叢,不論是炎炎烈日的酷曬,還是暴風驟雨的吹打。竹子始終生機勃勃,一片蒼翠。這不禁使我想起了鄭板橋的詠竹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跟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獨自徜徉在竹林里,猛然地想到了:竹子的生存壯大是這樣的,那人的成長,事業的成功,就更需要從小打好堅定的基礎。
我贊美竹。竹是極其平凡的。然而,我卻欣賞竹子那種頑強不屈的品格。從古至盡,它和松‘梅被人譽為“歲寒三友”,歷年竟相詩人所題詠畫家所描繪游人所向往。當春
風還沒融盡殘冬的余寒時,它就悄悄地在萌動了。等到春風一過,它就像一把鋒利的劍,穿破頑石,刺破沙土,脫去層層筍衣,披上一身綠裝,直插云天。暑往冬來,迎風斗寒,經霜雪而不調,歷四時而常茂。這一切都充分顯示了竹子不畏困難,不懼壓力和強大的生命力,這是人們看不見的而又確實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體現的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嗎?作為我們中國人,沒個人都需要的是這種精神。
啊,我愛家鄉的竹,因為它富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會永遠鼓勵著我們這樣做人。
漢字是凝聚著祖先智慧的象形文字,而且它還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漢字數不勝數、千變萬化,宛如天空中的點點繁星。在那么多的漢字里,如果問我最喜歡哪一個漢字,那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竹子”的“竹”。至于為什么,就待我娓娓道來吧!
竹是一種植物,它又細又長,是熊貓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竹子也經常被人們加工,做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并且它的韌性很強,可以做腳手架、家具等。竹子的英文名叫bamboo,跟我名字的讀音有點像,所以同學們也喜歡叫我“竹子”。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之一。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節目:一個人在野外求生,來到了一片全是水的地方,還有鱷魚等危險生物,而天馬上就要黑了,他便砍了幾棵竹子架在樹上,讓我感覺到竹子的用途也是很多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清朝詩人鄭燮寫的《竹石》。這首詩稱贊了竹子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也讓我學到了不少。
“竹”這個字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字,它讓我懂得了做事要堅持不懈、堅韌不拔,讓我有了一個要像竹子的精神學習的目標。
由廣場上的竹子想到……
奉節縣青少年宮寫作五(1)班 陳思思
走進人民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幾株翠流的竹子。它們矗立在人民廣場的東北角長方形大花壇中,恰似一位位殷勤的小主人,在微風的吹拂下,頻頻點頭,熱情地迎接求知若渴的學生和傳播信息的老師。
從遠處看,竹子穿著一件件永不褪色的綠衣服,像一座座綠油油的小寶塔。筆直的驅趕不歪不斜,像廣場的士兵。我低下頭驚奇地發現它們腳下的泥土竟然是一些干涸的沙子,是那樣的貧瘠,但它們仍能頑強地生長。我看著看著,嘴里情不自禁地念著清代鄭板橋爺爺的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中。
竹子的種類很多。有挺拔的楠竹、柔韌的荊竹、綠竹和斑竹等。竹子的用途也十分廣泛,竹竿能做成笛子、籮筐;能制成扁擔、竹杠、腳手架,還可作為人民蓋房的材料;枝丫扎成掃把,還能除污去沉;竹筍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讓人們越吃越愛吃;甚至連它的落葉也和大地擁抱在一起,腐爛成肥料。
竹子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高山竣嶺,還是懸崖峭壁,都有它們挺拔的身姿。不管土地肥沃還是貧瘠,它們也不介意。每當大雪紛飛的時候,筍芽兒在地下貪婪地吮吸著大地的精華,等待著萌芽。春雨弟弟淅淅瀝瀝地下著,竹筍總能沖破重重阻礙破土而出。幾個月后,就能長得亭亭玉立,像一位位綠色的精靈。
竹子默默無言,心甘情愿,從根到稍,從干到葉,把一切都獻給了人類。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具有竹子精神的人。他們為了建設祖國,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比如:工人、農民、教師和守衛在邊疆的邊防叔叔。他們為社會貢獻出了自己的寶貴青春,是多么無私啊!
廣場上的竹子,你們那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要向你們學習,長大了也為社會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指導教師:田鐸權
.
在我們的家鄉的屋前有一株竹子。它穿著碧綠的一裳,幾片葉子露出來,就像娃娃在媽媽的胳膊上。它有五層樓高,一看,就像一座高高的樓房。要是下起雪來,這株竹子又披上白披風,整株竹子變成亭亭玉立的仙女。到了萬物蘇醒的春天,這棵竹子旁邊有一群群小鳥在嬉戲。我還在科普書上看到竹子比一般植物凈化空氣效果大五倍呢!不過,書上還說竹子渾身都是寶呢。
有一次,鄉下突然風,吹斷了許多樹木。風停了后,我去看那株竹子,啊!它竟然還屹立不倒,它是多么頑強啊!
我喜歡這株竹子,那頑強的精神,它值得我們去學習。
指導老師:劉朝玲
每當春天來到,竹子抽出嫩綠的葉子時,竹子就像一位位士兵站在草地上,秋天,下起了蒙蒙的細雨,趕路的人便在竹林里避雨,等雨停下來,再繼續趕路。
每一棵竹子都長得十分挺拔,它們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好像在說:“看,我長得多直呀!”一陣風吹來,竹子的葉子沙沙作響,聽上去十分清脆。你聽,竹子在唱歌呢!“沙沙沙——沙沙——沙——”真好聽!
在竹林中的小草,野花正在媲美哩!白花說:“看,我長得那么白,漂亮吧!”黃花不服氣了,說:“我比你漂亮!”紅花說:“我才是最美的!”藍花說:“我比紅花好看,比白花漂亮,比黃花美……”
竹子也有不少的用處,木匠叔叔可以用竹子來做:竹椅、竹床、竹杯,竹……手巧的人們還會用竹條,竹葉編成小巧玲瓏的工藝品,比較大的竹葉可以用來包粽子,竹子的用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一天一夜也說不完。
竹子堅韌不拔,為人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四年級:孫香米
“竹頂壺”高12cm,寬18cm,以竹為形塑造壺體;壺身方中寓圓,刻隱角竹節紋,飽滿圓湛;壺底、肩、口、蓋呈塔疊砌,端莊穩重,有節奏之美;以橋梁竹節為鈕,旁塑對稱的幾片竹葉,一番高風亮節之風油然而生,氣韻俱到;壺蓋圓,口蓋連接處有可轉換吻合的母子線,貼切緊密;壺嘴粗,飾四條竹紋線;壺把方中帶圓,剛勁有力,竹節紋也與壺身統一;凹肩,長頸,壺底為盤狀;壺身的正面陶刻“山水春郊圖”,署“岐陶刻”,底款為“萬貢珍”。
“竹頂壺”采用泥片圍坯成型法,用線梗清理所有線面裝飾,作工粗獷,不拘小節。壺嘴、鈕、把塑以竹節肌理,層次變化極為豐富。竹之蒼勁挺拔、生氣盎然,也表達出“竹頂壺”剛柔相濟、豐滿踏實的意象。
“竹頂壺”突破了傳統造型,結合方器和圓器的特點,將中國文人極為欣賞的竹和山水圖裝飾于一身,氣度非凡,是件顯示技藝和功力的作品。汪生義在“竹頂壺”的創作中將壺身塑成猶如一節粗壯的竹節,底部略微顯得更為粗壯,堅如磐石;壺嘴和壺把也是竹節狀,是一種優美的變型;壺鈕則顯得更為夸張,將竹子宛如月,幾片竹葉逶迤而下覆蓋在壺蓋上,竹趣盎然,意味無窮。
竹子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竹子與中國詩歌、書畫和園林建設的關系源遠流長,很多文人都是以竹作題、作喻,竹子對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生了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歷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詠竹、贊竹的詩文,寫竹、畫竹的作品層出不窮,大多是詠竹言志、以竹言情,憑借竹子的形象寄托一種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人們比較熟悉的是鄭板橋的“詠竹”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竹子就是詩人堅韌不屈、剛直不阿人格的寫照。
“竹頂壺”以竹為形塑造壺體,體現了陶藝人對竹文化贊賞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也折射出中國人對翠竹的喜愛之情。此外,“竹頂壺”壺身陶刻的“山水春郊圖”也反映了優秀的民族傳統———山水文化。
在人與自然山水的關系上,中國山水文化體現出一種積極的精神———天人合一。發掘中國山水文化,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在“竹頂壺”上陶刻山水圖,使人們在日常飲茶活動中也能領略山水之美,對發揚中國山水文化,感悟大自然之美,陶冶性情和品格具有深刻的意義。
紫砂陶泥源于大自然,陶泥經過陶藝人的藝術創作之后,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泡茶壺器,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求。在紫砂壺的藝術寶庫中,匯集著歷代藝人的創造智慧,這種智慧以壺體的形式呈現給世人,這既是一種文化創意,又是一種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奉獻。(本文作者:周建明)
每年春天一到,山地里到處可見冒出來一個個尖尖的筍尖,好象在拼命的住外面擠,想早日探出頭來看看這春暖花開的世界。竹筍長得特別快,聽長輩說,竹筍可以在短期內長成一根又高又粗的竹子,但是,剛長成的竹子很嫩,怪不得寒假我們回老家時,總是有聽到竹子被大雪壓斷的噼噼啪啪的聲音,就象在放鞭炮一樣熱鬧。它們拼命往上長啊長啊,好象是在和誰比高呢!只幾天時間,山地里的竹子就會變了一個樣!一陣風吹過,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它們好象在唱歌;而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它們個個昂首挺胸,好象一位位守衛著邊疆的特級戰士;在這里,一座接一座的山巒都是竹子,就象進入了竹子的海洋,所以這里還有另一個美稱叫“竹海”。誰能說這里的竹子不多呢?!
竹子的用途很廣,它可以用于生活用品,比如用它可制成竹筒,刻版畫,竹梳子,竹水桶,竹地板,竹棚,竹屋…….隨處可見它的蹤影;它也可用于工業,作成紙張,供我們讀書寫字; 竹子的好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有一次,我聽我姑姑說:“用竹子可以做成梳子,時常梳梳頭發,就會變得很聰明能干。”我認為竹子中含有一種元素可以讓頭腦清醒,自然就記憶猶新了。
大家想知道錢是用什么做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鈔票是用竹子提煉出來的,不信,你可以聞聞新鈔的香味,是不是有竹子的香味呢?假如鈔票被水弄濕了,曬干后還可以繼續使用,這也是因為錢是從竹子中提煉的啊!你們說竹子是不是比黃金還要珍貴呢!
我喜歡竹子,更喜歡家鄉的竹子,不僅因為它給人類帶來那么多好處,而且它那不屈不饒的自信的精神,時刻鼓勵著我!
竹
作者:春天的雨
今天,我們學了一首名叫《竹石》的古詩,這首詩寫出了竹子的精神和作者的剛正不阿。
竹子剛勁,清新,生氣盎然。自古以來便是“歲寒三友”當中的一友。
竹子生長分為發芽,長葉,成林,換葉這四個階段。
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寒的時候,新筍就悄悄地在地里萌生了;當春雨一落,它便破土而出,活像一座座黑里透綠的小塔。
竹子長到大約三米多高,它就讓春風拂去層層筍衣,逐漸換上一身嫩綠的新裝。活像天真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一片春光之中。竹子長到一丈多高,就開始長葉了,剛長出的葉子是翠綠色,十分鮮嫩。
到了盛夏,正是竹子成林的時候。它舒展開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不久,竹子的葉尖慢慢地彎下,遠遠望去,就像一位成熟的姑娘羞答答地站在那里。
到了天高氣爽的秋天,竹子開始換葉了。黃葉紛紛落下,秋風吹來,那竹葉滿天飛舞,很是壯觀。
暑去寒來,萬木凋零,它卻綠蔭蔥蔥,蒼翠欲滴,笑迎嚴霜寒雪。
我愛竹子,愛它的挺拔,愛它的秀麗,愛它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無限的生機。
我愛家鄉的竹子
宜興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綠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的美稱。其中,我最愛家鄉的竹子.
竹子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枝干挺拔秀麗,婀娜多姿,四季青翠,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時,新筍就悄悄在地里萌發了。當春雨一下,它們就破土而出,那尖尖的腦袋,活像一座座綠色的小塔。它們好奇地觀望著這一新奇的世界。竹子大約長到三米多高時,就讓春風拂去層層筍衣,逐漸換上一身嫩綠的新裝,活像天真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一片春光中。竹子長到一丈多高,就開始長葉了,剛長出的葉子是翠綠的,十分鮮嫩。
到了盛夏,正是竹子成林的時候,它舒展開長臂,抖走一片濃郁的清紗。遠遠看去,像一個成熟的姑娘站在那里。陣陣風兒吹過,竹子翩翩起舞,發出“沙沙”的聲音,就好像在演奏美妙的樂曲。
秋冬時節,許多樹木的葉子紛紛飄落,竹子依然一身翠綠,傲然挺立在寒風中。
竹子的用處可多了,富有韌性的枝干可用來做家具,如:床、背籮、椅子、竹席;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如造房;可用來做樂器,如竹笛、笙、葫蘆絲…… 可用來造紙;竹皮可編織竹器;竹瀝和竹茹可供藥用;竹葉可治病;竹筍味道鮮美,助消化,防便秘;就連燒完的竹炭還可以做肥料呢!竹子真是渾身是寶呀!
竹子不僅外型美觀,用途廣泛,生命力也十分頑強,清代詩人鄭燮贊嘆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愛家鄉的竹子,愛它的蒼勁挺拔,愛它的勃勃生機,愛它的頑強生命力,愛它無私奉獻的精神。
如果有人問我“你喜歡什么植物?”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喜歡竹子。”
雖然我沒有去過竹林,沒有親身體驗竹林給我的歡樂,可是我知道文竹的樣子。因為在我家客廳的角落有一處“小小的竹林”,夜晚在裝飾燈的照耀下,竹影映在墻上,別有一番風景。竹有高高的枝干,摸起來滑溜溜的,沒有一點雜物,在枝干上還時而串出幾處綠油油的長葉子,那些竹子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有粗有細?
竹子是不開花的。它雖然沒有牡丹的高貴,沒有荷花的美麗,沒有郁金香的富麗,也沒有茉莉花的誘人的清香,可它樸素,不賣弄自己,因而有些人都不注意它。可竹子卻頑強地生活下來。有首詩是這樣說的: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在春天,人們是不注意它的,可是冬天呢?寒冷的冬天淘汰了弱者,竹子是強者,能在冰封大地的季節里成長,能斗霜傲雪,不失其蒼翠本色,給白茫茫的大地增添幾分活力。
竹子里面是空心的,如果你把竹子縱向剖開,里面雖然一無所有,但我卻覺得虛若空谷,腹中無物就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永不滿足。有詩為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我愛竹,更愛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