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展示設計探究

展示設計探究

時間:2023-06-06 09:39: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展示設計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展示設計探究

第1篇

一、意境化概述

“意境”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詩歌創作中。王昌齡在《詩格》一書中提到:“詩有三個境: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這一詩歌的美學思想使意境論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提到“思與境諧”、“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的唐司空圖也對意境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深刻論述。宗白華把“意境”設計的藝術思想提高到了更高的層次,他認為:“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玩賞它的色相、秩序、節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從中可以看出,“意境”探討的不僅是形象的特征和非形象的美學意義,而且也是我國最具有傳統特色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說,利用中國傳統美學在服裝櫥窗展示設計的“意境”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個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二、女性服裝消費心理訴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消費的動機角度把女性對服裝消費心理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對服裝功能基本遮羞避寒的需求;第二層次,在與外界接觸時,心理安全的需求;第三層次,在滿足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礎上,女性消費者開始關注自己的個人形象,開始對審美有要求。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審美的追求成為女性消費者最為廣泛的消費需求;第四層次,女性消費者的自我意識較強,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的賞識和高度評價。這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表現,她們希望獲得尊重,這一點體現在對服裝品牌的追求上。她們選擇服裝產品不再僅僅局限在服裝本身,而是服裝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品位和社會地位;第五層次,女性消費者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她們要求服裝要有創造性,以達到自我的著裝獨具個性和魅力,區別于他人。

女性對服裝的消費需求都是從低層次不斷向高層次發展的,而且在每次服裝消費活動中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只是各種服裝消費需求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不同。女性在消費活動中最迫切的需要是促使她們付諸購買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女性消費者對服裝消費的需要程度是可以加以誘導和調節的。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營銷活動,使沒有必要購買轉變成需要購買,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要,使企業從被動的適應、迎合消費者需要,轉化為積極地引導、激發和創造消費者需要。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是企業誘導女性對服裝消費由無需要到有需要,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要的誘因,也是女性對服裝消費高層次的需求。

三、女性消費特征下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

服裝櫥窗展示的綜合效果會影響女性的購買行為。櫥窗設計的要素有商品、色彩、燈光、裝飾道具等,這些構成要素運用效果的不同,會給女性消費者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視覺判斷和購買行為。

1.服裝櫥窗展示中色彩的意境設計“著名的7秒定律指出,人們通常會在7秒內決定對一個物品的喜好與否,而在這短短7秒中,色彩占67%的決定因素”色彩對消費者的心理、情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色彩在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中不僅能夠創造出品牌的格調,還能起到強調烘托商品的作用?;谂缘南M特征,設計師在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時要利用色彩的物理屬性對女性消費者的心理影響,運用色彩的情感屬性、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等因素來突出商品,烘托整個櫥窗的氛圍,增強視覺效果,提高藝術審美性。(1)色彩的情感與心理屬性不同的色彩體現不一樣的色彩格調,而且會給觀看者帶來不同的心理反應。在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中要利用色彩的情感特性以及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來調節控制櫥窗的展示空間,強調重點展示區域,烘托櫥窗的展示氛圍,以達到優美的展示效果,獲得高效的信息傳播效率。(2)色彩的統調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強調是通過“意”和“境”的結合,營造櫥窗展示的氛圍和情調。各種色彩在櫥窗展示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與周圍的色彩相對比而存在。服裝櫥窗展示意境設計的視覺效果想要既生動,又不失平衡,就需要設計師對整個櫥窗的色彩進行整體的規劃和統調,更好的發揮色彩在櫥窗展示意境設計中的藝術魅力。

2.服裝櫥窗展示中燈光的意境設計(1)光源的選擇我們常見的光源方式主要有三類,一是自然光源;二是人工光源;三是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相結合的方式。服裝櫥窗展示意境設計的光源選擇主要以后兩者為主。在大型商業中心的服裝櫥窗展示的照明主要采用的是人工光源,而臨街的服裝櫥窗展示的照明也會釆用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相結合的方式。(2)光色氣氛服裝櫥窗展示中燈光的意境設計不僅要美,也要滿足消費者觀看商品的視覺訴求。櫥窗是展示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它的亮度一般要比賣場照明的亮度高出2-4倍,但是也不宜使用太強的光,光的顏色要柔和、富有情調,讓光成為服裝品牌自身價值的訴說者,滿足女性對服裝消費的心理需求。①光色與氣氛不同的光源會產生不同的光色效果,而光色效果的不同主要是由“色溫”造成的。一般色溫低的光源比較傾向于暖色,會使櫥窗的展示氛圍形成溫聲、向上的感覺。色溫升高,光源也會由暖變冷,從而使櫥窗的氛圍變成涼爽、輕快的感覺。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要在基于女性的消費特征下,運用好色溫的這種變化規律,以及它所帶來的冷暖感受功能,營造不同的意境氛圍。②色溫與亮度色溫與亮度之間的關系也能影響到服裝櫥窗展示意境設計的氣氛。當色溫比較高,而亮度不高時,整個櫥窗的氣氛就會顯得比較陰森,反之則會比較沉悶乏味、沒有生機,不僅消費者看不清服裝的整體效果,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消極的購物情緒。一個舒適的照明環境會增加顧客停留的時間,讓其可以更仔細的觀看商品,從中找到更多的購買理由。高亮度的照明作為局部點綴,能夠充分突出商品的特性,加強消費者的關注度;低明度的照明以暖光為主,可以營造溫馨浪漫的櫥窗氣氛。服裝櫥窗展示的意境設計要充分利用照明亮度的不同所產生的視覺感受,來引導女性消費者的購物情緒,給其一種心理暗示,突出主推商品,增加其購買服裝的幾率。③光色的對比服裝櫥窗展示中燈光的意境設計要使商品的視覺感受得到強化,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就需要燈光富有層次感、表現力。在同一空間不會僅僅有一種光色,這樣就會產生光色的對比,有光就會有影,把他們整體統一考慮時,就可以擴大櫥窗展示的空間感,增加展示空間的層次,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服裝櫥窗展示中燈光的意境設計要充分掌握燈光的這個技巧,運用光色對比產生不同的空間層次,虛實變化,營造空間的趣味性。(3)服裝櫥窗展示中裝飾道具的意境設計裝飾道具的主要作用是營造櫥窗展示氣氛,配合其他櫥窗展示元素,對空間意境進行設計,使櫥窗展示氛圍戲劇化、情景化,提高展示空間的品位和感染力,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我們可以大致把它分為具象裝飾道具和抽象裝飾道具兩類。抽象裝飾道具的運用注重的是對服裝品牌文化理念、品牌視覺形象的詮釋。但并不是所有的裝飾道具都有實際的意義,有的可能僅僅是增加視覺亮點,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比如,帶有金屬光澤的球狀物布滿整個櫥窗的上空,增加了櫥窗的設計亮點,但并沒有體現實際的文化理念,只是利用這些新奇有趣的裝飾道具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具象裝飾道具的運用往往與服裝的設計主題有關。根據設計主題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裝飾道具,提升服裝的格調,在平凡中創造出獨特的趣味,使服裝的品牌形象更加鮮明。

四、小結

第2篇

關鍵詞:博物館;展示設計;藝術形式

博物館展示設計是一種設計范疇的學科,隨著設計手段和技術的發展,博物館展示設計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內涵。相對于一般地點的展示設計來說,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對設計的風格、手法以及類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涉及心理學、傳播學、建筑學、心理學、美學以及人機工程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在進行博物館展示設計時,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底蘊,進而使設計的藝術形式感更強烈,符合當前人們的審美觀。

一、博物館展示設計原理分析

(一)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目標

博物館存在的主要意義是為了能夠科普知識、傳播社會文明,是一個具有公共性的機構。其具有特殊的藝術展示形式。也可以說博物館就是一種藝術作品,其建筑的風格、展品的設計以及整體的規劃都能夠帶給人一定的視覺享受。

(二)博物館展示設計要素

博物館展示設計主要可以涵蓋展示的空間、展示的設備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間也就是概念空間,是一種沒有形體的空間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內容來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同時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也是展示活動的主要載體,在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中,其結構、色彩以及燈光等都是必要的組成元素;展示設備包括展墻、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設備具有組合化、方便化以及標準化的特點。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過程中,展示的設備可以根據具體的展示要求進行搭配組合,方便化是指結合現代的拼裝技術和先進的設計方案,使設備的安裝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標準化是指展示設備的規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館展覽中的主要內容,是博物館展示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二、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藝術

展示空間是博物館展示活動的主要場所,在設計上不僅要滿足展品的展示承載功能,同時還要符合參觀者的審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館的展示空間設計上必須做一定的藝術處理。

(一)注重空間的和諧性

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設計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進行設計,而是要注重設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因此在空間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和諧的因素,將空間中不協調的因素進行統合。但是這種統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間都要具有統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樣性又要具有統一性。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需要從空間的規劃、色彩、材質以及結構等多個方面的變化來構建統一的空間模式。

(二)展示設計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則

設計的均衡性能夠使視覺的構圖更加和諧,均衡性設計是指以某一個點為中心,兩邊的設計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時在均衡原則的設計上,也分為規則均衡和不規則均衡。規則均衡設計在視覺上能夠給人一種兩邊完全相等的感覺,無論是在體量、形狀還是色彩上都具有較強的對稱性,形成規則的鏡面式對稱,這也是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重要設計原則;而不規則均衡性主要是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在兩邊的設計中元素相近,但是卻又存在差異。這種設計方式能夠增加展示空間氣氛的活躍性,同時又不失整體平衡感。

(三)強調展示設計的節奏以及韻律

展示空間設計的節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圍或者單位內,空間的設計具有規律性的重復或者形體的運動分解。在具體的設計中是在空間構成重復的基礎上再進行的分段運動,因此能夠使空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韻律則主要是指通過對相似元素或者空間環境的組合,使其具有一定規律的同時也有一定的變化。在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節奏性以及韻律性是單元空間設計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復和漸變的表現形式。重復的單元空間能夠給人一種穩定的、持續的視覺感覺,從而在紛亂的展品中,使人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賞,同時也能夠為人們的參觀起到導向的作用;漸變的單元空間可以分為單一空間的漸變以及復合空間的漸變,通過這種漸變的方式能夠給人一種既靈活又不乏整體性的感覺有序的空間變化不會影響人們參觀的心理,而且能夠突出展示的主體。[2]

三、博物館展示內容設計藝術

(一)硬件內容設計藝術

1.陳列室設計藝術博物館展品在展覽時主要的儲藏位置就是陳列室,因此在陳列室的設計中需要注意室內的環境、通風、干濕度以及采光等因素,這樣不但能夠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時還能夠對展品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由于博物館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傳承價值,所以在陳列室的設計中必須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選擇材料,嚴格操作規范。同時在陳列室的設計中還需要對空間進行一定的藝術處理,比如陳列室的地面、墻壁以及天花板等具體的色調以及肌理等,都需要與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夠烘托出展品的背景,從而使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能夠進入到展品展示的主體中,起到強烈的視覺引導效果。2.光環境的設計藝術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視覺條件,因此在博物館的創造、改變以及優化空間的設計中都離不開光環境。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光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種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過太陽照射而形成的光環境,因此室內的光線會隨著地球的轉動而發生變化,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廳會選擇自然光照,因為這個方向的展廳受光照變化影響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電燈形成的光照環境,通過對燈具的調節和設置達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國內外博物館使用比較廣泛的燈具包括基本照明燈具、裝飾燈具以及慢射照明燈具等。同時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為直接照明、間接照明和重點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種經常應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頂燈、導軌射燈以及吊燈等,這種照明方式能夠保證95%以上的燈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館的大廳、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頂部,一般都會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這樣能夠保證燈光的光線分布更加廣泛,不會產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選擇上,還需要根據照射面積、照射物以及展廳的高度來設定,一般的照度設定在300lx。因為如果光線過弱,會使得展廳視線不清,無法達到預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線過強,則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疲勞,同時也會對展物產生一定的損害,特別是書刊、漆器等容易產生褪色變質的情況。其次,間接照明。間接照明是指將燈光投射在墻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館展廳的吊頂、地臺、展板側面等,使燈的光線由內而外發光。間接照明的光線擴散性較好,不會產生陰影,光亮適度,光質柔和。[3]因此在展覽館的設計中,需要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合理設置,可以根據展品的位置、類型對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進行設計,使展廳形成層次變化的光環境。最后,重點照明。重點照明也稱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較強的燈光對展品的某個部位進行投射,進而形成特寫的效果,能夠突出產品的展示重點,產生一種立體感。這種燈光設置的方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一般用于展覽館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這種方式能夠體現出實體和虛空的連貫性。但是在應用重點照明時,必須注重光照的方向性,這樣才能夠塑造出一種立體感。需要從頂光、順光以及逆光三個方向進行組合,同時在燈具前添加濾片,通過對紫外線的過濾,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點照明的設計中還需要根據展臺的間距、尺寸等適當設定距離,形成主次分明、松緊適度的視覺效果。3.陳列設備設計藝術陳列設備一般體積較大,數量較多,因此陳列設備的設計對藝術的整體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館的設計中需要對展柜、展墻以及展臺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燈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陳列設備能夠與展品內容和特點相符,進而體現其陳設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優勢。

(二)軟件內容設計藝術

1.陳列組合設計藝術陳列組合設計是空間展示設計的核心,同時在設計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費精力的。陳列組合中包括整體和局部陳列組合部分,整體陳列組合是總設計風格下設計的組合方式;而局部組合設計則主要是根據具體的標本、文物為展覽的基本資料,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設計框架或者大綱而有順序和層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性。[4]2.輔助展品資料設計藝術輔助展品資料包括燈箱、圖表、沙盤以及照片等輔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資料,能夠補充展示作品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也有一些輔助展品本身就是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三)其他方面的設計藝術

除了軟硬件的設計外,還有一些介于軟硬件之間的設計內容,比如安全標志、文物等。以陳列室的路線布局為例,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防盜報警、消防等設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時要保證緊急疏散口的通暢,其次要注重這些設施與博物館整體設計的契合,保證博物館整體的藝術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作為一個傳播文化、鑒證歷史的永久性機構,其展示的空間以及展品需要與觀眾心靈產生共鳴,因此在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要從藝術的角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置身于博物館,不僅能夠欣賞到展物的風采,同時通過博物館的設計藝術尋找與其相同的藝術語言。營造出創新的格局,使博物館的展示風格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同時又貼近于生活,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弘揚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楊正宏.多元體驗下的博物館展示設計———以鎮江博物館為例[J].東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盧伍強.博物館展示設計藝術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3):163-164.

第3篇

一、設計合作探究任務,激發學生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之所以得到大力推廣,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學生優勢的發揮,促進學生互補學習,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在課堂上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耗時比較長,而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因而并非所有的任務都適合開展探究學習。因此,教師要篩選任務,優化地理課堂上的任務設計,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具有價值的合作探究任務,讓學生變得更有針對性、選擇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激情。

例如:在學習魯教版高中地理“水圈與水循環”一課時,教師設計合作探究任務,激發學生合作學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課中,學生將學習三種水循環的方式。針對這部分內容,教師設計合作探究學習任務:請合作探究三種水循環的方式,并展開對比分析。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圖畫形式輔助表達出水循環的形式,并建立表格,展示水循環的類型、水循環主要環節和對陸地水的意義。針對這個任務,小組學生可以分步驟完成。步驟一:學生結合地理知識,自主嘗試畫出三種水循環的方式。步驟二:小組內合作交流、討論,完善水循環圖示。同時,小組內成員一起討論表格內容,完善表格,初步整理出表格內容。步驟三:教師引導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功,并點評。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合作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生分步驟完成。如此一來,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合作過程,保證教學進度。

二、注重意識技能培養,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在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時,教師還必須注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滿堂灌”方式教學,學生合作的機會較少,因而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慢慢弱化。當教師設計小組合作探究任務時,很多學生則難以適應,因為習慣性地等待“灌輸”。長期如此,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根本沒有得到培養,更談不上提高。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滲透合作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魯教版高中地理“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這一課時,教師以合作探究學習營造氛圍,并注重合作方法技能的滲透,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設計完合作任務后,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事可做,形成“利益共同體”,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分工。如:學生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找出人口流動、人口遷移的概念、區別與聯系。觀點提出后,再由一名學生負責整理,并填好表格。針對有些任務,則集體討論,各抒己見,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然后整合觀點,形成清晰的思路。學生經過多次的鍛煉后,慢慢意識到合作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自身的合作意識不斷強化。如果在學生合作時,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學生“爭吵不休”,各持己見;課堂混亂;不善于傾聽、表達等現象時,教師要及時“干預”,并引導合作。通過滲透合作意識和技能,學生的合作能力不斷提高。

三、展示合作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合作交流

第4篇

宣 蕾(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二中)

人教版教材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在每一單元都設置了“主題探究”,不論是探究的內容還是探究的形式,都是精心設計的,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去探究了,那么不管是對知識的滲透還是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會產生積極影響??上У氖?,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落實這些“主題探究”。如何在不影響主體內容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探究”起來,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前不久,筆者參加了一次教學展示活動,在對教材反反復復思考過程中,有幾點心得體會。

首先,把“主題探究”融合為主體教學的一部分。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每周一般只安排2課時,在這樣有限的時間里,要解決新課、作業和復習,常常導致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只有動動腦子,把它安排在主體教學的適當環節中。這樣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能力,使其自覺參與課堂,又能凸顯教學重難點,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舉例來說:我這次教學展示課的主題是八年級上第五課“世界文化之旅”,教學重點設置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本單元的“主題探究”的主題是“神奇的文化”。我將“主題探究”轉化為說明“文化多樣性豐富性”的例證,由學生課前完成探究,并制作探究作品,在課堂上展示。以此將“主題探究”融入課堂教學,既實現了教學重點的突破也有利于帶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效果很好。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展開活動探究。這一想法源于“微課程”的啟發,既然我們可以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制作微課程視頻指導,也可以利用網絡、截屏工具等對學生加以引導,以此解決“主題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惑,這無疑能解決“課時不夠”的難題。例如,在解決“神奇的文化”這一探究任務時,教師可以預先設計一個ppt模板,其中包括飲食、服飾、節日、建筑、代表人物等不同的文化代表,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來搜集相關資料;也可以先自行制作一個主題文件,利用截屏工具、錄播工具等在線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思路,引導學生完成探究任務。

最后,既然給學生布置了“主題探究”的任務,就應該有適當的反饋評價,否則就是有始無終。評價可以采用師評、學生互評、自評或者家長評價;展示可以采用展示手抄報、撰寫調查報告、ppt幻燈片播放……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來評價和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才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有興趣有信心去開展后面的“探究”和學習。

就上文提到的展示課來說.我的方式是由學生課前利用網絡等媒體來收集、整理材料,制作ppt文件“神奇的文化”,再上傳至我的郵箱,經篩選后,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解、展示自己制作的ppt作品。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融為教師課件的一部分,又有機會親自向大家展示,感到課堂已經成為了學生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效果還會差嗎?

(責任編輯:羅松濤)

第5篇

關鍵詞:新課改;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130-01

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以物理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理應改變,新課改下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意識,而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每一位學生走向成功。在新課改的歷史背景下,我校通過多年探索和研究所創立的“以預習為突破口,學案導學”的物理教學模式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下面就此教學模式我給大家作以介紹。

“以預習為突破口,學案導學”的物理教學模式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學案編寫和課堂教學。

第一階段:學案編寫。

編寫一個好的學案,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學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效果的好壞,因此,在上課之前認真編寫學案是一個非常重要地工作,不容小視。一份完整的學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標題、預習目標、預習重點難點、預習方法、預習內容、課題反饋練習。

預習目標、預習重點、預習難點就是直白地告訴學生本節課應該預習什么,那些是重點、難點,讓學生預習有章可依,有的放矢。預習目標、預習重點、預習難點一定要明確具體,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預習方法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具體方法,例如閱讀、記憶、查閱資料、計算等等。預習內容是一份學案的核心,一定要設計得科學合理,預習內容設計得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學案質量的高低,因此,這部分的設計是編寫學案的“重中之重”。對于物理學科,預習內容就應該包括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圍繞預習目標、重點和難點所設計得思考題和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課前對新課內容進行充分地預習。課堂反饋練習是每節新課上完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所做的練習,對本節內容進行鞏固訓練,練習要是緊緊圍繞本節內容所精選地具有典型性的題目,這個在預習時不要求學生去做。

預習學案的設計不能只是“一家之言”,必須發揮集體的力量,在每周的教研會上,同課頭的教師坐在一起集體備課,對下一周的新課學案進行討論,討論學案的內容應該設計什么、本節課應該注意哪些地方、上課時本學案應該怎樣使用等等,大家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完了之后把意見統一起來,指定一位教師執筆編寫學案,這樣,一份有質量的學案就完成了。在上新課的前一兩天給學生下發學案,讓學生結合學案對新課內容進行充分地預習,以便在上課時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主要分為四個環節:學生預習展示、分組討論和實驗探究、教師精講點撥、課堂反饋練習。

學生預習展示就是上課利用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結合學案把自己預習理解了地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充分地展示,展示得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單個展示,也可以小組合作展示,可以上黑板計算,也可以在講臺上給大家講,視情況而定。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展示得平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展示的過程中,有不對地地方或理解得不到位地地方,教師要予以點播,對于展示得比較好地同學,教師要用不同地方式給予表揚,這樣漸漸地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榮譽感和表現欲望,在今后的課堂上他就會更加積極地展示,課堂氣氛就會變得越來越活躍。

第二個環節:分組討論和實驗探究。教師事先要把全班同學按照不同成績每4―6人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應該有成績好地同學,也應該有成績差地同學。上課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學案上設計得思考題或探究性實驗進行充分地討論和探究,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討論和探究完之后,各小組派代表對他們的討論成果進行展示,以便大家共同學習,不對地地方,教師加以點撥,對地地方教師要給予充分地肯定。

第三個環節:教師精講點撥。一節課的基礎知識學生通過預習展示、分組討論和探究就已經掌握了,教師就不用再嗦了,教師只需要在這一環節把本課的重點、難點以及本節課應該注意的地方給學生精講點撥,講透講實,讓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本節課的內容,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師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圍繞幾道經典的例題或某個探究性實驗給學生進行精講點撥,那效果就更好了,這樣一節課就會上得有血有肉,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第6篇

【關鍵詞】教學設計 鹽類水解 問題導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65-02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并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引導學生正確書寫鹽類水解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探究”的活動,引導學生體會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并感受分析、歸納、綜合等方法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動手實驗的能力;通過探究實驗活動及結果分析獲得對鹽類水解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體驗科學認知過程。

2.教學重難點

鹽類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的書寫。

3.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實驗探究法、演繹推理法。

4.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展示氯化銨溶液作為金屬表面清洗劑的圖片,這是利用了鹽的什么性質?(與生活聯系,激發興趣)

【問題1】我們常用酸溶液清洗金屬表面,為什么可用氯化銨溶液作為金屬表面清洗劑,所有的鹽溶液都顯中性嗎?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對氯化鈉溶液顯中性的認識出發,產生認知沖突)

【合作探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做實驗、觀察、思考)

(1)分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pH試紙上,觀察顏色變化,并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得出溶液的酸堿性。(教師指導學生pH試紙使用的正確操作)

提供:第一組溶液:濃度都為0.1mol/L NH4Cl溶液、NaCl溶液、NaClO溶液

第二組溶液:濃度都為0.1mol/L CH3COONa溶液、KNO3溶液、Al2(SO4)3溶液

(2)根據上述實驗完成下列表格。

【成果展示】學習小組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和動手實驗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原來鹽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還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斑@是為什么呢?”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問題2】 CH3COONa溶液為什么顯堿性?

【點撥】引導學生結合以下問題思考分析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

(2)離子反應的發生的條件是什么?CH3COONa溶液中的離子間是否會引起“關聯”反應?

(3)結果導致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溶液中C (H+) 和 溶液中C(OH-)還相等嗎?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理論探究活動,可以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探究鹽類水解原理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學生展示】展示本學習小組的探究結果,并闡明自己的觀點。

【動畫展示】CH3COONa溶液水解反應的歷程。

【總結】由于生成弱電解質CH3COOH,使得溶液中C (H+)減小,從而使得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促進水的電離,則溶液中OH-與溶液中H+濃度不再相等,即是[OH-]溶液>[H+]溶液 ,所以溶液呈堿性。

【學生活動】書寫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及 離子方程式為: CH3COO-+H2O OH-+CH3COOH

【學生展示】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CH3COONa+H2O CH3COOH+NaOH

離子方程式為: CH3COO-+H2O OH-+CH3COOH

【問題3】(1)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的逆反應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為什么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用“?葑”?

(3)分析并比較C (CH3COO-)與C (CH3COOH)的大小。

【點撥升華】反應的特點:“可逆”、“微弱”

【合作討論】同學們能不能用類似的方法分析氯化銨溶液為何顯酸性?NaCl溶液為何顯中性?(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分析完畢后小組討論。本部分的探究過程可以讓學習小組完成,教師只強調這一過程的電離方程式書寫即可。)

(設計意圖:這個探究活動的從設計來看,好象比較簡單。實際上學生的思維量和前面探究醋酸鈉溶液為何顯堿性是一樣的。這樣處理的原因是讓學生利用剛剛獲得的經驗,體驗成功感,感受學習的樂趣。)

【成果展示】投影展示學生的小組討論結果。

【總結】鹽溶液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的實質:與水反應有生成弱電解質。

【點撥升華】一、鹽類的水解反應:

4.1定義:在水溶液中鹽電離產生的離子與水電離產生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反應,簡稱鹽類的水解。鹽類的水解反應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4.2實質:鹽電離出的離子與水電離出的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促進了水的電離。

4.3結果:破壞了H+或OH-濃度的等量關系使溶液呈酸性或堿性。

【問題4】怎樣的鹽才會發生水解反應?鹽溶液酸堿性如何判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分析鹽類水解的形成條件及實質。)

【交流討論】學生思考、討論

【遷移應用】(1)判斷下列鹽是否能水解?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2)判斷下列鹽溶液的酸堿性?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⑥NaHSO4

(設計意圖:NaHSO4溶液呈酸性是自身電離的緣故,非鹽溶液的水解,進一步突出鹽類水解的實質。)

【點撥總結】鹽是由酸和堿反應得到的產物,酸堿有強弱之分,故形成的鹽也就有別。主要分為強酸強堿鹽(如NaCl、KNO3)、強酸弱堿鹽(如NH4Cl、CuSO4)、強堿弱酸鹽(如CH3COONa、Na2CO3)、弱酸弱堿鹽(如CH3COONH4)。有的鹽溶液不顯中性,是由于鹽中存在弱離子。

【點撥升華】

4.4鹽類水解的條件:鹽中必須含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4.5規律:(1)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雙強顯中性。

【問題5】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O溶液PH值為什么比CH3COONa溶液的PH值大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分析實驗中的數據差異,拓展思維,進一步理解鹽類水解與鹽中弱離子對應的酸或堿的強弱有關。)

【交流討論】學生思考、討論。

【點撥升華】NaClO中ClO- 對應的酸為HClO , CH3COONa中CH3COO- 對應的酸為CH3COOH ,同濃度的HClO 比CH3COOH 酸性更弱,其水解程度更大。

規律:(2)越弱越水解。

【學生活動】(1)嘗試判斷下列相同濃度的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①NaCN ②CH3COOH ③NaF (查課本P80頁的電離常數)

(2)書寫下列鹽溶液的離子反應式:①NaClO ②Al2(SO4)3 ③NaHCO3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典型例子繼續強化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深化。)

4.6課堂小結

5.作業

P89 2

6.板書設計

一、鹽類的水解

1)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產生的離子與水電離產生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作鹽類的水解。

2)實質:鹽電離出的離子與水電離出的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促進了水的電離。

3)結果:破壞了H+或OH-濃度的等量關系使溶液呈酸性或堿性。

4)條件:鹽中必須含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5)規律:

(1)有弱才水解,誰強顯誰性,雙強顯中性。

(2)越弱越水解。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第7篇

合作完成,構思支架性學案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要設計教學思路,從構思支架性學案入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學習內容的支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教師要重視基礎,還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學案為學生提供一種思路指導。

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 Unit 2 After school ,在設計學案時,首先教師把學習目標,需要完成的任務清晰明朗地擺在學生眼前,讓學生知道這一節課學習什么,應該學會什么。如知識目標:掌握單詞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today, come, go and, a football match;句型:I have, He has, They have, I/They/You don’t have, He/She/It doesn’t have。導入中,教師運用常識幫助學生認識單詞,學生都知道上學是從周一到周五,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按照順序排列下來,We go to school on Monday,… and Friday.同時要求學生掌握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如puts, makes, dances, goes, has, carries, sits。結合單詞幫助學生理解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的構成規則。在導學案中體現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就能夠帶著任務和目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聽課中的效率就會更高。

建立知識性框架,合作展示成果

導學案中體現的是一種學習內容的框架,對于新知識的學習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對于合作是否順利,合作是否成功,分工是不是合理,完全體現在對探究成果的展示中。對于不足的地方,通過各組之間的合作補充,使知識框架更加堅固,理論更加透明,理解更加透徹。

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 6 My e-friend Grammar time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下完成導學案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合作展示一般現在時的行為動詞的肯定和否定的陳述句、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的構成。陳述句:主語+謂語,謂語用動詞原形,但是如果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謂語動詞用第三人稱單數。如,He likes English. We like Chinese. 一般疑問句:助動詞Do/Does + 主語+ 動詞原形+ 其他? 肯定回答:Yes,主語+do/does. 否定回答:No, 主語+don’t/doesn’t. 如,Does he like reading? Yes, he does. /No,he doesn’t. Do you like swimming? Yes, I do/No, I don’t.特殊疑問句:特殊疑問詞+do/does +主語+ 動詞原形+其他?如What subject do you/does he like? 在課下的合作中,學生能夠把這幾個知識點弄清楚,基礎好的同學還能夠舉例子,舉一反三。在展示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一種成就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給學生一個知識性框架,引導學生M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在探究中培養合作精神,同時在合作展示中驗證探究結果,加強組和組之間的合作和師生合作,強化對知識框架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精選限時性習題,合作鞏固所學

教師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知識結構框架,通過展示完善這一理論,學生頭腦中形成了完整的一套知識體系。這時學生的知識只是處于一種領悟階段,還需要經過充分的練習后,才能夠把知識熟練掌握,達到能夠靈活運用的程度。

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語法一般將來時教學中,學生在老師建立的支架下,完成合作探究,弄清楚一般將來時的含義、構成、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問句的構成后,進行課堂限時訓練。如一是運用所給動詞的適當形式填空:①It _____ (rain)tomorrow.② He will not ______(have) a dancing lesson.③Will they _____(go) home? 二是句型轉換①I will come with my uncle tomorrow.(改為否定句) ②My parents will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對劃線部分提問) ③Helen will play the piano in the party.(改為一般疑問句) 等。對于課堂的限時訓練習題,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合作對答案,對于有出入的題目要求合作出結果,最后展示結果,對于難解決的問題師生合作,把題目逐個解決,完成鞏固。

課堂限時訓練的習題一定要精選,緊扣學習重點,以多種形式練習同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考點變形,趁熱打鐵,以獨立和合作的形式完成理解,從掌握到靈活運用。

第8篇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活動 價值定位

十年課改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逐漸走向常態,眾多的實踐者經過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錘煉也逐漸由青澀走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課程實施的成果不斷涌現,成熟的課型逐漸增多,但細細觀察,不難發現走形式、走模式的現象依然存在,對涉及相鄰學科內容的教學把握起來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些情況,本人想以學生“成果展示活動”及“實驗探究課”為例,談談自己對一些常見的教學活動定位的思考。

【問題】學生成果展示的價值定位到底在哪里?

觀點1:學生成果展示的真正價值應體現“1+x”的效果。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成果展示至少有兩方面價值。第一,價值主要體現為成果分享時,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知識互補、智慧共享等。通過交流,可以讓同伴組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發現與收獲,通過傾聽,也可以讓自己組了解同伴組研究的基本情況,從而產生知識互補、智慧共享的效果。要說學生一學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成果到底有多少,我覺得這是一個“1+x”的概念,1表示通過努力,本小組獲得的成果,這種成果包含知識、能力方面的進步,x表示通過成果交流活動,分享到的班級中其他小組的成果,包括知識經驗方面的,兩個方面加起來,才是一個學生一學期真正的收獲。第二,價值主要體現在能力鍛煉方面,其實學生設計成果展示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鍛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呈現能力、動手制作能力、活動策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等都將有飛躍性的提升,所以,我認為給學生提供適當的自主展示平臺,對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作為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集體性的教學指導外,很多時候需要做的工作是對小組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或提一些啟發性的建議。

觀點2:不同年段的學生需要不同要求的教學指導

不同年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所思所想及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那么,怎樣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征來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呢?這里我想介紹一下江蘇省教研室研制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分類與分層設計”,現在我就結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分類與分層設計”中關于成果展示這部分的內容,對不同年段的課程目標作一簡單的介紹。

以成果展示教學為例,目標分類主要從“成果的提煉”“呈現方式”“成果的輻射運用”這三個方面展開。三年級的目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研究內容分類整理研究成果,能通過手抄報、簡單的小品、圖片展、作品展等方式,在班級中開展一些研究成果會。四年級的目標是:小組合作,根據研究內容,提煉研究成果,能通過手抄報、簡單的研究報告、觀察日記、主題展板、小品等方式,在班級、年級、家庭中開展一些研究成果會(五、六年級不再贅述)。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本班學生的基礎及研究內容的特征,靈活把握各年段的課程目標,必要時也可適當交叉運用。

觀點3:成果展示活動也是優質成果再利用的契機

對學生來說,成果展示活動是向同伴展示活動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主要是展示成果、分享成果;作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善于觀察、發現、感悟、挖掘成果的深層價值,以便為學生在其他活動中,通過對成果的運用過程及對成果的再加工過程,為學生的成長搭建更多、更廣的發展平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果展示活動也是甄選優質資源的過程。

學生的能力發展是多方位的,準備成果展示的過程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平臺之一,作為活動的指導者,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指導與提示是教師應盡的義務,“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現狀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和幫助,這在綜合實踐活動這門沒有材、參的活動類學科中顯得尤為重要。

【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小學科學中的“實驗探究課”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觀點1:不同學科中“實驗探究課”應充分凸顯學科的課程特征。

雖然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小學科學課都會涉及“實驗探究類課型”,但因為課程目標及實驗探究的出發點不同,其教學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實驗探究課是根據研究需要、基于問題特點而采用的課型,主要目的是收集更多、更真實的第一手材料,為延續研究、解決問題奠定基礎。通過運用實驗數據或現象所反映的結果,引發后續的實踐探究活動。以探尋問題結果、培養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實驗探究活動,充分凸顯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特征。

而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探究課則是針對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并通過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獲得實驗結果,最后通過對實驗結果的交流與分析,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原理對一些現象與結果進行科學解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不管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實驗探究活動,還是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都將涉及學生問題意識、質疑精神、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數據、信息的表達能力的培養,而這些也正是實驗探究課的價值所在。

觀點2:當覺察自己的科學素養不夠時,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善于尋求解決方法。

一般來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同時也承擔語文等學科的教學任務,實驗探究的素養較為薄弱。那么,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應如何彌補自身的不足呢?

第一,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自身的學科素養積淀不容忽視,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極高的學科,教師了解多一點、涉獵面廣一點,在指導過程中會有很大幫助。就“觀察與實驗”這方面的基本素養而言,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清楚科學實驗的基本環節,例如實驗的一般步驟有:實驗猜想――實驗設計――實驗驗證――實驗記錄――實驗分析――結論呈現;常用的實驗種類有: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等。

第二,如果自己不了解如何指導學生做實驗,那么可以“借力”,借力的對象一般是科學教師,可以請教科學教師實驗操作的步驟,也可以直接請科學教師扮演“導師”角色,給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

第三,學生在“觀察”時一般會用到多種感官,作為指導教師,必須要明確怎么做才比較安全,要盡量避免實驗中可能對學生身心造成危害的因素。

第四,要了解如何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如何可以更便捷地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與學生分享、交流,以便師生間達成共識。

第9篇

1概述

1.1學習內容

《各種各樣的紙》是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第10課的教學內容。

1.2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通過對各種各樣紙的觀察,發現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學會用各種感覺、借助簡單的工具、器材對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實驗和研究。學生能舉例說出紙的各種特點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利用紙的不同點制作一些紙制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與同學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探究、發現、應用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獲取科學知識的意識和學習興趣。

1.3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紙,發現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2)讓學生學會用各種感覺,借助簡單的工具、器材對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實驗和研究。

1.4學習難點

讓學生能對紙的不同點進行大膽的猜想,并能設計出多種科學實驗的方法;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操作研究,觀察、分析、論證,得出紙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1.5教學準備

紅色墨水、橡皮檫、火柴、直尺、放大鏡、各種各樣的紙條、鐵架臺、中性筆、水、水槽、鉤碼、實驗報告單、小木棒、宣紙、課件、視頻資源等。

2學習過程

2.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圖案好看嗎?猜一猜,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設計意圖:科學學習應從學生身邊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現象,進行猜測,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

(2)紙是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大家想知道紙是怎樣發明嗎?播放視頻資源。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3)說一說,你見過、用過哪些紙?哪些地方用到了紙?請同學們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搜集學習生活中的用紙,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辨別的能力,以達到搜集更多的生活用紙的教學目的。]

(4)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用紙。(板書課題:10、各種各樣的紙)師:我們生活學習中的用紙多種多樣,你想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

[預設(生1:紙有哪些種類?生2:紙有什么不同點?生3:紙有什么相同點?生4:紙是怎樣做的?……。)]

同學們發現、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學習。我們這節課大家就先來共同研究紙有什么不同點。

3引導學生探究紙的不同點

3.1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各種紙的不同

(1)請同學們從書包中任意找出兩種紙,你發現了什么?

(2)展示交流自已的發現。請各位同學先小組相互交流,填寫實驗報知單,然后全班同學分組展示交流你們的發現方法。

預案[生1:紙的顏色不同。生2:紙的軟硬不同。生3:紙的粗糙程度不同。生4:紙的原度不同………。(簡潔板書學生的發現)

(3)討論如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9頁展示了哪些紙?這兩位同學在做實驗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過程,進而引導學生發現測量一張紙厚度的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已身邊去找素材,通過目測、手摸、直尺量比較出紙的不同,充分發揮教材的傳遞信息的作用,并聯系數學中的測量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測量紙厚度的方法。]

3.2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操作探究紙的吸水性不同

(1)筆者給每組同學分發1張宣紙、卡紙,請用中性筆在上面各寫1個字,你發現了什么?用手擦一擦,有什么現象?

[設計意圖:讓中性筆代替毛筆,更接近學生的學生生活,效果等同,節省時間,為探究紙的吸水性不同起拋磚引用的作用。]

(2)設計探究紙的吸水性不同實驗。請同學們看教材第30頁下面的實驗圖,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小組實驗注意事項。)

(3)請各組長有序領回實驗器材,在大家的協作下共同完成實驗操作。

(4)各小組進行實驗、填寫實驗報告單,教師觀察、指導各組學生的實驗操作。

(5)小組同學討論、實驗、交流、展示匯報實驗的結果,伴以課件展示。

(6)請各組同學整理、上交本次實驗器材。

3.3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各種紙的抗拉力不同

(1)教師展示出兩種不同的紙(衛生用紙、銅版紙),請一名同學上臺配合老師,讓這兩張紙拉斷(先請一名女生展演),衛生紙輕易拉斷,但銅版紙,拉不斷,誰再來試試(請班上最有力的男生)。

[設計意圖: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初步感知同樣是紙,抗拉力會有這樣的差別嗎?學生產生懷疑,做實驗時學生的有意注意會更有效。]

(2)設計探究紙的抗拉力不同實驗。請同學們看教材第31頁上面的實驗圖,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證實自已的猜想,明確實驗的目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小組實驗注意事項。)

(3)小組討論交流如何完成這一實驗?(引導學生可以參照教材中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

(4)進行實驗探究。請各組代表到講臺領實驗器材,各小組進行實驗、填寫實驗報告單,教師觀察、指導各組學生的實驗操作,對表現突出的同學和較好的實驗方法給予適時評價和鼓勵。

(5)小組同學討論、實驗、交流、展示匯報實驗的結果,課件同步展示。

(6)請各組同學整理本次實驗器材。

[設計意圖:我們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開拓學生的思維。這個實驗設計,筆者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小紙條由寬2 cm一直裁至0.1 cm,目的是在我們預案中達到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實驗探究的科學性,提高小組實驗的成功率,再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4歸納小結

通過我們親自動手實驗探究,說一說各種各樣的紙有哪些不同。隨著同學們的回答進行課件展示。

4拓展和應用

(1)人們利用紙的這些特點,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服務。舉例說說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紙的什么特點?

(2)請同學們展示出前天布置的實踐活動,制作1~2件紙制品。(目的在于聯系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3)紙還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課后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提前準備、制作手工制品,在課堂上展示同學們頭腦的聰明、手工的技巧,再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各種用紙,結合本節課的實驗操作,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學習應用的教學目的。本節課堂教學這樣設計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高、參與面廣、實驗成功率高,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總評:本節課教學目標具體,重難點突出,分層引導到位,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獲知,紙有哪些共同點,哪些不同點。本節課教學準備充分,從課件的制作,視頻的錄制,小組實驗器材的準備,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充分體現了科學課標所倡導的教學方法。例如:紙的厚度、抗拉力不同實驗材料的準備設計獨具匠心,充分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交流所看、所聞、所聽,所想,所做,真正地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圍繞紙的不同點讓學生自主提出、發現解決科學問題。課堂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環節相扣,逐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由紙的不同點,到紙的種類,再到紙的吸水性,抗拉力實

驗探究,最后回歸生活用紙的繁雜多樣,真正做到水到渠成。課堂教學中氣氛活躍,教師和諧可親,語言富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得到心花怒放,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作用,全員參與實驗探究活動,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第10篇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創新思維;探究意識;自主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各個行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在探究中發現新知識,促進他們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優化設計教學課件,使學生在課件的引導下進行深入探究,有效掌握所學知識,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把學生放到課堂的主置,讓他們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生動、豐富的課堂情境中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積極地投入知識探究中. 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有效從已有的知識中調取和新知識相關聯的內容進行分析,并通過思考有效理解教學內容. 在遇到思路不暢的地方,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多媒體課件的引導進行深入探究,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 在綜合全面地進行探究后,學生能順利解決問題,促進他們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采用啟發的方式比灌輸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能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學習,敢于挑戰數學難題,使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例如,在教學“24時表示法”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來學習,使他們學會24時表示法和12時表示法之間的轉化,強化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多媒體展示的生動教學課件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了直觀的圖像,使學生從直觀角度進行分析和探究,降低了學習難度,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使教師擺脫了進行大量板書的繁重工作,節省了教學時間,能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讓教師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同時,多媒體包括的素材豐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能學到教材中的內容,還能接觸到更多和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通過網絡收集豐富的教學素材,并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課件設計,使課堂教學實現良好的人機互動和師生互動.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后,要給他們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時間,使學生能深入分析教材知識,順利解決多媒體課件提出的問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平行和相交”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直觀地展示直線在平行和相交時的位置關系,促進他們空間想象力的發展. 然后,在多媒體的引導下,讓學生從生活中選擇平行直線和相交直線. 在多媒體教學中,構建了活躍、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主性,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小學生在分析數學知識時,經常采用直觀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圖片進行展示. 在直觀情境中,學生能有效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并嘗試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的數學探究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的物體,如小別墅的屋頂、高壓電線桿的支架、三角形的警示牌,等等. 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三角形的形狀.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學習,使他們輕松地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使他們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的內容.

四、進行動態演示,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入

多媒體具有動態演示的功能,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數學的推導過程進行動態展示,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深入思考,有效掌握學習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動畫展示效果:兩個小女孩平分一個蘋果,每人分到一半. 然后顯示對動畫中內容的說明:每個小女孩吃了二分之一的蘋果. 在動態的演示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 接著,多媒體繼續進行教學內容的展示:四個小朋友平分一個蛋糕,每個小朋友分到( ).讓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示的內容進行填空. 在出示問題之后,學生積極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思考,通過討論和探究解決了這個問題,得出答案:每個小朋友分到了四分之一. 在多媒體的動態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趣味性的課堂學習環境,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探究意識,使他們通過深入思考有效完成了學習任務,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

五、創設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第11篇

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校園藝術節》中的《插花藝術》一課。學習領域為設計?應用,課時為1課時。本課教學以討論、總結等形式,培養學生發表自己對插花藝術探究過程的感受和體會,并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共同設計精美的插花作品,來陶冶情操,學會感恩,熱愛生活,提高審美能力。

依據本課內容和學生情況確定:

(一)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插花的基本知識。

2.過程與方法:提高審美和鑒賞能力,凈化和陶冶心靈情操,體會插花藝術的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插花表達主題和贈送作品,對學生進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二)教學重點

1.插花的基礎知識。2.插花作品設計制作與作品完善。

(三)教學難點

1.插花制作過程。2.插花作品主題的體現。

二、教法運用

1.情境導入法。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用精美的插畫作品及圖片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2.啟發引導法。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習過程設置“想一想、看一看、議一議、思一思、做一做、評一評”,小標題更貼近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習興趣。

3.直觀演示法。巧妙運用多媒體展示插花造型,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熟悉插花的常見造型。通過大屏幕演示插花過程,讓學生直觀了解,便于學生產生興趣。

4.體驗探究法。讓學生親身體驗,調動學生積極動腦進行創作。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設計完成插花作品,加深知識的應用。

5.觀察討論法。教師設計討論問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研究插花原則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加深知識的理解。

三、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不同形式的插花作品,花泥、葉、盆、彩紙、泡沫及自然植物(蘆葦等)。

2.學生準備:話、花器、葉、自然植物(野草、蘆葦等)、彩紙、剪刀。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擺放制作好的插花作品,讓學生欣賞,然后用多媒體展示,引出課題。

學生活動: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插花上。

媒體設置:播放視頻;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定向目標

教師活動:展示本課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學生活動:學習本課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媒體設置:PPT展示。

(三)親身感受,體驗新知

1.教師活動

(1)先欣賞圖片然后提出問題:你在哪些場合見過插花作品?它起到什么作用?(2)討論:結合欣賞過的插花作品討論插花的種類?(依據用途分類: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依據材料分類:鮮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插花、混合插花。)(3)學習插花作用。

2.學生活動

(1)積極回答問題。(2)學習領會新知識。

3.媒體設置

(1)PPT展示問題。(2)多媒體展示不同場合的插花。

4.設計意圖

(1)通過回答,使學生聯系生活,從而引入新知識。(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設疑解疑

1.教師活動

(1)插花用具主要有哪些?(花器、花卉、花泥等)(2)常見插花有哪些造型?(三角形、垂直型、L型、橢圓形等)(3)教師示范插花制作過程。(4)展示專業技師制作插花作品過程。

2.學生活動

(1)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問題。(2)進行小組討論分析。(3)學生觀察插花制作過程和要點。

3.媒體設置

(1)展示問題。(2)展示不同造型的插花作品,請學生分析其造型特征。(3)運用影片展示主題插花的制作過程。

4.設計意圖:(1)總結插花藝術基礎知識。(2)讓學生系統而準確的了解知識。(3)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討論的能力,讓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五)發展階段

1.教師活動

(1)分組實踐。4~6人一組進行主題插花練習(以“母親生日快樂”或“祝老師工作順利”為主題)。(2)由科代表宣布本課的練習方式。(3)教師組織各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評價學生作品。

2.學生活動

(1)學生開始實踐練習。(2)進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學生自己解說,進行自評、互評。

3.媒體設置

播放優美樂曲。

4.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2)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3)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課后拓展小結

教師活動:總結本課,鼓勵將插花藝術應用于生活,美化生活。

學生活動:談自己的感受。將作品送給母親或老師。

設計意圖:進行情感的交流,學會物以致用。

五、教學反思

通過簡單的一節美術課,讓我感觸頗深,其中成功的就是充分利用這45分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有表現的欲望,本來我有所顧慮,生怕學生上講臺膽怯或無話可講,可實踐下來,效果得好。平時膽子較小,不怎么愛表現的同學,這時候都勇敢地走上講臺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實在是有太多話要講了,他們的一些觀點要比教師還分析得新穎、透徹,也大大滿足了一些學生的表現欲望。

第12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B-0043-02

中學物理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學習方式。而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領會科學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就必須為學生鋪墊好適當的“臺階”,引導學生沿著臺階往上走,從而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那么,如何鋪墊“臺階”呢?本文就《楞次定律》結合新課程理念,談談我的探索實踐。

一、前置作業及思考活動的設計

為了使課堂更高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提前布置了這節課相應的前置作業,通過前置作業預習,讓學生發現“自己能解決什么問題”和“哪些地方不理解”,在前置作業的設計上力求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的前置性作業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內容構筑層面――少而精;學生心理層面――接受并喜歡;教師設計層面――開放并有價值;學科層面――體現學科特點。

《楞次定律前置學習活動》如下所示:

請大家想想、做做、畫畫:

①怎樣判定通電螺線管內部磁場的方向?在圖1中畫出線圈內部的磁感線。

②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是什么?

③圖2是靈敏電流表,沒有電流通過時指針停在刻度盤什么位置?當電流從“+”接線柱流入時,指針向哪一邊偏轉?反之,當電流從“-”接線柱流入時,指針向哪一邊偏轉?如何保護靈敏電流表?

【提供給每一個活動小組一組儀器:靈敏電流表(量程很?。?、導線若干、干電池,用于在課前空余時間探究】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電路中電流的方向呢?

④想想:如圖3所示,當條形磁鐵插入線圈時,指針向“+”接線柱偏轉,這說明什么呢?如果把磁鐵,指針又會如何偏轉呢?

巡堂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地討論,對于前兩題同學們能很輕松地完成,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基礎知識準備,對于第三題學生熱情高漲,在課間他們沒有拘束地大膽設想、實驗,對“用指針偏向判斷電流方向”的方法掌握得較好,為課堂上高效地進行楞次定律的探究奠定了實驗基礎。學生思考了第四題之后又產生了新的疑惑和強烈的探究欲,他們有了不同的猜測設想,并躍躍欲試,這為新課的學習建立了良好的內驅力。

二、新課活動

(一)小組討論并展示前置作業

為了充分發揮前置作業的作用,我先利用課前5分鐘讓小組內同學(4~6人)交流討論他們前一天完成的前置作業,發現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質疑討論,從而得出小組統一答案。然后,讓小組代表上講臺用實物投影儀將統一后的結果向全班同學呈現,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同學進行補充。這時,筆者會對每個小組的發言進行評價,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并通過傾聽他們的發言發現:哪些問題學生已經理解得較好了,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哪些問題還需要點撥一下;哪些問題需要重點講解。

學生活動一:展示討論(前置活動的第3個問題)如何明確“電流方向”與“靈敏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的關系。

同學們通過展示實驗,知道了如何用“干電池”與“靈敏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點觸法,通過指針擺向判斷電流方向:“正進正偏,負進負偏。”令人欣喜的是,甚至有學生說到利用發光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將二極管串聯接入閉合回路,當二極管發光,表明感應電流的方向與二極管的導流方向一致。

學生活動二:展示討論(前置活動的第4個問題)。

同學們提出課前討論的猜想,并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進行驗證,在實驗中發現:當條形磁鐵插入線圈時,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與拔出時不同,如果換一個磁極插入或拔出結論則與之前相反。

學生提出疑惑:電流的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如何利用這組實驗儀器探索他們之間的規律?(由此引入新課)

(二)分組實驗探究

學生活動三:探究“條形磁鐵”插入、拔出螺線管時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學生設計實驗:連接電路,操作實驗,設計并填寫表格。

實驗前要注意幾個“方向”:線圈的方向,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方向和電流方向,磁極和磁極運動的方向。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答疑,并要求學生把B1、B2及感應電流方向用不同的顏色標于圖中。優秀者給予展示。

學生活動四:將學生中做得較好的實驗結果記錄用投影儀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師展示】用做好的flas展示實驗結果,讓學生進行比較。

(2)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歸納實驗結論:

“增加”和“減少”我們如果用“變化”來替代,總結如下:

楞次定律的內容:

師生共同分析,從個性中找出共性,總結規律(先由小組匯報結果,并給予積極的評價)。

(3)學生討論、深化理解(學生討論5分鐘,再由小組匯報結果,其他小組補充)。

根據楞次定律的表述請思考:

①誰起阻礙作用? 。

②阻礙什么? 。

③如何阻礙? 。

④“阻礙變化”是“阻止了變化”嗎?

(三)由例題運用,歸納分析步驟,并試著補充完整“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基本步驟圖(圖4)

(四)拓展運用:運用“楞次定律”解釋“楞次環”實驗現象,加深對定律的理解

兩個很輕的鋁環A、B處于靜止狀態,A環閉合,B環開口,A、B可繞中心軸自由轉動。將條形磁鐵的N極靠近A環的過程中出現A環被推斥的現象;磁鐵的N極遠離A環的過程中出現A環被吸引的現象;換用磁鐵的S極做同樣的實驗,出現的現象相同。(學生很熱烈地討論,并開始嘗試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教學反思

楞次定律一節教學頗有難度,運用楞次定律來判斷感應電流方向要經過一番推理,這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而且涉及的知識比較多,比如電流表的偏轉與電流方向的關系、安培定則的運用等。

由于搭設了前置活動這個“臺階”,教師能更自然高效地進入課堂和組織教學活動。比如探究電流計的偏轉與電流方向的關系,我將一節干電池與靈敏電流表發放給學生小組,讓大家在課前通過實踐主動嘗試認真觀察、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安培定則的運用則通過課前前置活動習題加以回顧等。這些活動都簡單易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為課堂上探究楞次定律贏得了時間,提高了課堂實效。

引入課堂時,我由前置活動的展示和發現的問題引入課題,承接了學生在課前猜想中的疑惑,讓學正帶著疑問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再由課前活動的拓展深入,引導學生猜想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穿過螺線管的磁通量的變化及條形磁鐵的磁場(原磁場)方向之間存在什么規律呢?學生通過進行多方面的猜想,設計實驗、選擇器材、思考探究方向,得出探究目標。這樣,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狀態。

同時設計課件,再現學生實驗過程的細節,并且設計表格進行記錄,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感受實驗的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宗县| 乌鲁木齐县| 红安县| 安岳县| 铜鼓县| 深水埗区| 民权县| 水城县| 靖远县| 兴城市| 扬中市| 兴山县| 松滋市| 麟游县| 绥德县| 从江县| 马关县| 安顺市| 平南县| 石首市| 南通市| 伊金霍洛旗| 恭城| 青海省| 合阳县| 双柏县| 博兴县| 金山区| 二连浩特市| 海淀区| 铜川市| 团风县| 房产| 罗江县| 鲁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阿拉善右旗| 那曲县| 珲春市| 五家渠市|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