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震預防知識

地震預防知識

時間:2023-06-06 09:33: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震預防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震預防知識

第1篇

1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機構,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制

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是指政府、專業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其他防震管理主體所構成的管理體系與制度,以及它們的運作。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靜態方面,即減災管理的制度、規范、法律、法規;其二是指動態方面,即管理機制的運作,管理制度及規范發揮它的調適與控制作用,管理職能的實現。

隨著《防震減災法》、《地震預報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我國的防震減災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軌道。但是,制定與《防震減災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規和政府規章仍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法律、法規的生命就在于執行與實施。由于我國區域性的差異,國家的法律、法規對有些問題只能作原則性的規定,需要與地方實際情況相結合。地方防震減災條例就是以國家大法為依法,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社會實際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所以,地方防震減災條例是防震減災法與地方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從而構成了地方立法依據的完整性,充分調動和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調整地方關系,解決地方問題,更有利于防震減災法的貫徹執行與補充,使法律、法規在一定區域內得以有效實施。

最近的10年,我國發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災害、每年因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于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6%,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發生在土耳其、臺灣的地震災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之巨、社會影響之大令人震掠。作為現代社會管理主體的政府,責無旁貸的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因此。以預防、減災為核心內容的災害管理不僅成為政府管理的戰略任務,而且成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根據總書記"堅持經濟建設同減災一起抓的思想,把減災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的指導方針和"堅持以預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的減災方針,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合理配置資源,處理好減災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加強國家對自然災害的管理工作,不斷提高綜合減災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級政府應當對防震減災工作給予高度重視,深刻認識到地震災害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機構,使地震工作機構與本地區防震減災工作的要求相適應,本著對人民,對地區經濟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各級地震工作機構也應當以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緊緊圍繞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努力提高業務素質,認真做好對外對內的宣傳工作,在解決深層次矛盾上下功夫,針對本地區的特點,爭取為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從組織上、隊伍上保證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

2預防為主,防救結合,綜合防御,切實做好災前防御

每當我們對國內外大地震災害事件進行現場考察、對災害現象進行分析對比研究和總結大地震災害的經驗教訓時,都給我們許多啟迪。通過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討一些值得重視和有價值的東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臺灣海峽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災害事件所印證的正反兩方面的事實,給我們揭示一個重要道理,即獲得明顯減災效果的就是在災害發生前,人們應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憂患的意識,樹立真正的預防為主的觀念,認真實施以預防為主的方面,落實預防為主的各種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區、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強,成為真正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安全城市。只有平時各項建設貫徹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并真正按抗震設防要求落實了預防措施、對策,才是實現和解決國家、城市減災難題的最有效的途徑和道路。

樹立預防第一或預防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轉變一些陳舊觀念和習慣勢力。這些陳舊觀念表現為;一是以"預防為主"之名,行 "災后救援為主"之實,預防為主的方針沒有落實。二是認為以預防為主,落實預防措施就必須要花大錢,其實落實預防措施所花的錢,與遭到地震襲擊造成的損失,以及震后重建費用相比,其差的倍數何止千倍、萬倍。三是我們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總結教訓,但每次災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動上的根本變化。預防措施仍然停留在書面總結上。這個狀況和做法一定要改變。

國內外大量的地震災害事件說明,地震對建筑的破壞是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多震國家的科學家和政府在城市規劃、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開展場址選址、場址土壤和巖石性質、場地地震地質構造環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災害、城市抗震設防及建筑用材、設計、施工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研究和開發,并應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設中,尤其是建筑物上。在災害發生之前,建設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這是達到防震減災的最有效手段。這也是以預防為主,落實防御措施的實際步驟。

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就是將我們以往災后應急行動為主的做法,轉變為災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將想到的、計劃中的、按規定應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災害發生前高質量完成。在災害事件前嚴格按照防震減災運作體系和各種信息網絡,做好城市抗震設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設防工作,并依法執行。

在災前做好震后應急工作

所必須的各種準備工作,依法監理、監督驗收,保證工程建筑的高質量。在抓好災前各項防震減災工作的同時,在遭到地震災害襲擊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災工作中去。由于災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襲擊,其損失也會在預測限度之內,按照應急預案實施救災,可收到更好的減災效果。因此,真正做到預防為主,減災目標的良性循環。人類在自然災害前就會變被動受災為主動防災減災,人類對自然災害也不會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觀。3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各級地震工作機構要通過宣傳教育和訓練來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努力加強社會對地震災害的應急準備工作,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減災規劃、計劃緊密的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減輕地震災害。

防震減災教育與宣傳的意義和作用在于:

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人類越來越認識到應當與自然協調共處,并應用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同災害作斗爭。人類對災害的認識、防災救災的知識日益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防災與減災意識和知識應成為衡量現代國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個標準。防災、減災意識和知識的普及將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們懂得地震災害對我們生存條件的影響,人類的行為與致災的關系,提高人們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覺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眾對地震災害謠言的識別能力,使謠言不攻自破,確保社會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眾與災害作斗爭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人們可以根據地震科普知識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時進行災前防御,災時避險自救。提高人們對災害的心理承受力、應變力和救災技能,使人們在災害面前處驚不亂,遇險不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第五,使人們有序、高效地實施緊急救災搶險,特別是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災害和其他衍生災害的發生。而不至于在突發性重大災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極被動。

第六,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體性的社會行動投入到防震減災的宏偉事業中。防震減災教育與宣傳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應考慮定期、定點及宣傳普及的覆蓋面,建立宣傳網絡。應針對不同的對象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方式,實施防震減災知識普及與宣傳。如:增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趣味性,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群眾參與到防震減災知識的科普活動中。真正使防震減災教育與宣傳深入人心,深入社會的每一層次,各個角落,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意識,化為全社會的防災行動。

做好防震減災工作還要做好針對政府官員、專業救災搶險隊伍、民眾、軍隊、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減災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同時,為了鍛煉人們的救災抗災能力;鍛煉各專業救災隊伍的技能和實戰能力;提高人們防止次生災害的能力;提高救災決策指揮的水平;訓練各方面救災力量的協調與配合能力;檢驗救災預案及各項防災措施的貫徹落實及效果,找出漏洞,總結經驗,反饋與救災預案的修正及各項救災措施的進一步修正;提高全社會的減災參與,適時適地的開展防震減災演習。

4結合地區特點,認真做好地震災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實應急預案

我國地處世界最強大的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地質構造復雜,活動頻繁,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我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主要為、四川兩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區:主要在河西走廊、寧夏、天山南北兩麓;華北地區,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京津地區、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等地。所以可以將我國大致分為,中強震區和少震弱震區。

各個地區針對不同情況,認真做好地震災害的可管性分析,是地區地震工作機構的重要工作。我國的地震大多數是構造地震,次多水庫地震、礦震等誘發性地震。構造地震的震源大都發生在地面iokm以下,是由地殼的構造運動引起的。一般來說,就人類現有的科學水平與能力,既不能消滅,也不能削弱。雖然有些國家曾試用斷裂注水等方法使地應力逐步釋放,而企圖達到削弱地震災害源強度的目的,但這也僅是在研究過程之中,如若考慮到我國地震的多發性和經濟技術能力,類似方法的實用性是很小的,基本上是不可管的。震源的能量是通過地震波的形式傳播而進行破壞的,人為阻止地震波的傳播也是很困難的,基本上也是不可管的。地震的承災體主要是構筑物破壞,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壞和引起次生災害,這些通過工程防震和其他措施是可以保護和減少損失的,具有一定的可管性。

第2篇

“512汶川大地震”已過去五年,期間又發生青海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等。我們面對災難,除了悲憤與堅強,還應該有理性的思考:我們有預防地震的觀念嗎?特別是學生群體,他們是容易受到地震傷害的群體。地震災區的老師有責任利用講臺,針對學生群體用最簡單的方法宣講防震減災知識,因為通過我們的調查與觀察,發現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普遍缺乏防震減災常識。

【關鍵詞】地震學生防震減災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慘重災情,舉世震驚!地震雖然可怕,但人在震災面前并非無能為力,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首先了解地震發生的成因,強化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其次,當破壞性地震來臨時,如果學生們能掌握一定防震減災知識,掌握簡單易行的震時應急避險和震后自救互救方法,就能最大限度保護自己和他人,就能增強對地震災害的應對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我認為作為老師,就應該在學生中大力講解通俗易懂的地震常識、宣傳簡單易行的避險自救互救方法,樹立防震減災觀念。下面我就如何向學生普及防震減災常識談點體會:

1.學生應該知道的幾點常識

1.1地震是否可以預測?這是學生們時常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們希望實現的科學目標。但1996年在倫敦召開的地震預測評估國際會議上,各國科學家達成一個廣泛的共識:地震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因為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極其有限,地球處于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任何微小的地震都可能演變成大地震。這種演變是高度敏感的、非線性的,其初始條件不明。正因為地震不可預測、突然性、突發性才是它最具危害之處,才是我們應當樹立防震意識的原因。老師就要告訴同學,不要依賴地震預報,解決的辦法是要求我們在預防上下功夫。

1.2“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這也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問題,老師可以用“尺子”、“炸彈”這樣簡單易懂的比喻來給學生講清楚這兩個生僻的概念:“ 地震震級”是科學家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表明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正如我們可以根據炸彈裝藥量知道其破壞力。震級小于3級我們稱為弱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我們稱為中強震;震級大于6級我們稱為強震。“地震烈度”是科學家衡量地震破壞程度的另一把尺子,它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有關。這與一顆炸彈爆炸后,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我國把地震烈度劃分為十二度,汶川地震震中的烈度達到了毀滅性的十一度。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們容易理解并感到很有趣。

2.理清幾個觀念

2.1“抗震防災”與“抗震救災”。在學生們口中時常說的是“抗震救災”,老師要告訴學生其實在這前面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口號:“抗震防災”!其實無論人類面臨任何災害都要把“防”放在“救”的前面;“防”是主動的,“救”是被動的,要讓學生搞清楚救災與防災的主次關系,提倡預防為主。然而,我們了解的情況,現在的學生中,知道預防地震、懂得震時應急避險和震后自救互救方法的,不到30%,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比對我們的鄰國日本全面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感覺我們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們要在學生中宣傳和疾呼普及防震減災常識。防震如同打仗,貴在訓練有素,強調平時多流汗,震時少流血。

2.2“生命第一”與“財物第一”。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有人感到可笑,認為當然生命第一。但在我們對地震造成的傷亡事件調查中卻發現有23%的傷亡事件是因為當事人去顧及財物而造成的,如在“512汶川地震”時,一位學生已經跑出教室脫離危險,但他想起書包里還有他心愛的玩具,又往回跑而造成傷害;另有一位學生也是在能夠逃生的情況下,由于去搶拿自己的書包而貽誤時間,丟了性命。現在在都江堰友愛學校讀書的殘疾學生中就有在地震時因為去拿東西而受傷至殘的,這些血淋淋的事實令人痛心。因此,我們應該反復教育學生在大災面前一定要放棄財物,分秒必爭,迅速逃生。

第3篇

一、組織領導和機構建設

縣“防震減災領導組”由于人員變動,年初進行了調整充實,成員分別為36個局(委、室)的局長(主任)和10個鄉鎮的鄉鎮長,共51人。縣政府辦已以左政辦下文發到各成員單位。并對照《左權縣地震應急預案》確定的職責,對各成員單位進行了培訓,使他們明確了各自在抗震救災中的職責與分工。

應急人員是從各單位的應急隊伍中抽調的骨干力量,原有專業應急人員70人,進行重新核定,確定為年齡在35歲以下的男性共計67人。

二、主要工作及其職責

“監測預報、震害預防和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是防震減災的主要工作。

1、監測預報

微觀監測(局里有一臺電滋波儀器)在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強震情值班,按時、保質完成了相關數據的采集及網上報送任務;宏觀監測,正向高質量、高要求邁進。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地震應急數據,建立了地震應急數據庫。

2、震害預防

①掌握和督促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按抗震設防標準進行施工,增強抗震設防能力。今年協助省地震勘察研究院晉中分院對全縣校舍安全工程和銘蘭商貨城等6家建設單位進行了地震參數核查、確定,抗震設防工作積極展開,督促建設單位把好規劃設計關,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和要求,科學規劃,合理設計,確保達到國家規定的抗震設防標準。

②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設,今年我縣共在10個鄉鎮和城區建立了11個示范點,并完成了農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

③加強了地震知識的宣傳力度。根據市地震局做好“5·12防震減災日”和“7.28防震減災宣傳周”的活動通知精神,我縣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5月12日和7月28日,縣地震局分別在縣城文化中心門前廣場舉辦了宣傳活動。縣防震減災領導組副組長、分管副縣長、人武部部長及有關成員單位應急辦、教育科技局、發改局、民政局、經濟和商務糧食局、安監局、司法局、國土資源局等14個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共50余人分別參加了活動,制作版面有60余塊50米長,版面圖文并茂,簡俗易懂,以地震知識、監測預報、震害預防、應急救援為主要內容,深受群眾喜愛。兩次共發放宣傳資料0余份,全體人員身披彩帶,現場為觀眾發放宣傳資料并解答相關提問。7月28日,王飛副縣長還做了“關注地震安全,遠離地震災害”的電視講話。與此同時,縣電視臺、政府網站、今日左權報都登載了有關活動情況。全縣各中小學、幼兒園也開展了“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教室內張貼地震科普知識掛圖、校門口懸掛宣傳標語條幅等系列宣傳活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縣軍事日活動儀式上,四大班子領導集中觀看了防震減災知識講座,使他們牢固樹立了“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

④建立起科普宣傳基地,與縣教育科技局共同發文,任命左中等25所學校為防震減災科普示范校,職中為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有力促進了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在全縣中小學校的推廣和應用。

⑤堅持平時宣傳與應急自救相結合,防患于未然。日本東京是地震高發區,他們的做法就是定期進行應急避險演練和加強抗震設防教育工作,所以防震效果很明顯。我們將學習日本經驗把學校作為重點防震對象,去年在左權二中進行了全縣性大規模應急避險演練的基礎上,今年4月份與縣教育局聯合指導了全縣各中小學的地震應急避險演練,9月18日又在左權宏遠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應急演練,通過演練,使師生掌握了基本的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3、高效快速處置地震傳言事件:2月20日11時左右,太原、榆次、陽泉等地傳播謠言說20日晚山西地區有地震發生。一時間,我縣地震謠言紛傳,部分群眾心理出現恐慌,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接到報告后,我局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匯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當夜召開了兩次緊急會議。按照會議精神,我局加強監視和震情值班,并隨時保持與上級部門聯系,及時反饋信息,做好維穩工作。同時,配合縣委、縣政府快速啟動應急機制,通宵值班,組織多方力量連夜開展宣傳,解釋和維穩工作。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互聯網辟謠信息,迅速平息了群眾恐慌情緒。次日又趕赴各鄉鎮進一步調查核實,并通過新聞媒體澄清事實,有效地穩定了群眾情緒,維護了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4、應急救援

①我縣始終堅持“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積極做好防震應急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震情值班,震情監視,震情會商等地震應急準備工作。一是修改和完善了“左權縣地震應急預案”,并下發到各個成員單位。二是各鄉鎮、縣直各成員單位都制訂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報縣地震局備案。10月份還組織防震減災領導組的成員單位領導進行了“應急預案編制培訓”提高了各成員單位編制應急預案的能力與水平。同時發放了“應急包”。包內配帶的應急工具和應急資料。有“左權縣地震應急預案”、全縣的一些基礎數據、地上交通、疏散場地、救援人員、領導組成員通訊錄等,使指揮人員和工作人員在緊急狀態下,對全縣的情況一目了然,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和決策。

②設立了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建立了濱河公園、祝融公園地震應急避險場所,可供縣城居住人員緊急避險。在采納省、市地震應急專家意見,吸收各地建設經驗,經縣住建、園林、地震等部門規劃,先后建設濱河和祝融兩個應急避險場所。濱河地震應急避險場所,由濱河公園、將軍廣場、宏遠學校操場組成,總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服務半徑為500~1500米,可接納盤城、蕓山、皇母圣、鐘鼓樓、牧童街、永清社區居民應急使用,人均使用面積不小于4m2;祝融地震應急避險場所,總占地面積1400畝,一期工程規劃為500畝,可接納康寧路、二中路、祝融街、廣圣巷、民圣巷、東圣巷等社區居民應急使用。各個應急避險場所均設有疏散通道和應急救援專用車道,保證快速暢通,使居民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到達。同時,在應急避險場所附近設置了明顯標志牌,為居民提示應急避險場所的方位和距離。各應急避險場所還配備了應急設施,劃定了應急避險功能分區,包括應急指揮部、應急物資供應站、應急廁所等,并設定了相應標志。

③進行地震應急物資儲備。我縣救災物資儲備采取實物儲備、協議儲備二種形式。其中,賬篷、棉衣、棉被等物資儲存在民政部門的救災物資儲備庫中,方便食品、飲用水等協議儲備的方式儲備在經營企業。目前,全縣儲備飲用水15噸,方便食品10噸。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這些儲備物資便可投入使用,保證市民正常的生活。

④推行了安全示范社區建設。鐘鼓樓社區為我縣安全示范社區建設示范點,制做了標志牌,成立了社區志愿者服務隊,設立了地震應急避險場所,編制了應急疏散方案,并進行了一次應急疏散演練和地震應急知識培訓。

5、“三網一員”網絡建設工作顯著:“三網一員”網絡建設工作是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了“三網一員”建設工作。一是明確“三網一員”相關制度,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二是加強對“三網一員”的管理,加強檢查,確保觀測正常。定期舉辦“三網一員”工作人員業務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組織經驗交流,加強教育和引導,不斷提高防震減災助理員的責任意識,千方百計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強化他們的專業技能。全縣共有防震減災助理員60名,基本上建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三網一員”網絡。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盡管我縣的防震減災工作有了明顯的進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要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

1、地震局工作人員盡管工作積極性高、責任心強,但工作經驗、業務素質還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工作需要,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地震局工作人員年齡結構老化,急需增加編制,配備年輕同志進入。

3、盡管我們加大了防震減災的工作力度,但也還有個別部門及其負責人法律意識不強,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震害防御的思想,缺乏憂患意識,不能全面履行法定的職責義務。

4、個別企業、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集中的地方應急預案還不盡合理,不便操作,各自在應急中的職責還不明確。

四、2011年的工作打算

工作中,我們感到做的還很不夠,為做好我縣的防震減災工作,我們曾到榆杜、祁縣學習取經。通過學習,進一步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為把我縣防震減災工作推上新臺階,2011年工作打算如下:

1、完善地震監測系統,提高地震預報水平,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達到群測群防。

①組織單位工作人員到本系統先進單位參觀學習,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②聘請專家為我縣有關領導和中小學校長進行有關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及應急避險知識講座,以提高各級領導對當前震情形勢的認識和責任意識。

③加強對“三網一員”進行培訓,由于“三網一員”人員變動頻繁,新上任人員對業務不熟悉,加之震情形勢相對嚴峻,為更好地適應工作需要,我們將對“三網一員”再次進行業務培訓,以保證村級宏觀監測,震害預防和震情速報的正常開展。

2、高度重視震害預防、提升全社會抗御地震災害能力。

與城建局聯合對建筑單位和家戶居住承建者進行重點培訓。配合上級抓好抗震設防要求確定的抗震設計和施工監管工作,切實提高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水平,提高城鄉抗御地震能力,積極推進地震安全農村居民建設,提高農村居民抗震能力。

第4篇

【摘 要】四川因地理位置獨特,為自然災害多發地帶,每年常有破壞性較強的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給人們的生活和財產造成巨大傷害。高校作為中國未來人才的集中地,該如何進行災前安全教育和減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防范自然災害;安全教育;高校素質教育

一、地理位置因素導致自然災害頻發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為我國發育最多、規模最大、類型最全、頻率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大省。四川地理環境復雜,山區廣布,平原狹小,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多變,新構造運動活躍,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類工程,災害規模也較大,危害嚴重,其主要的災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同時也享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在近幾年的自然地質災害中,地震災害最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壞力強、波及范圍大、持續時間久的地震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四川省,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嚴重影響。

二、高校普遍缺乏預防災害培訓

雖然我國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規劃基礎,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并且絕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時參加由校方組織的如何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應對知識。但這只是屬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規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強人意。實際上是高校的應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納入教育的考核指標體系中,目前的預防教育全憑各高校的意愿來進行,而絕大部分高校很少會重視這樣的教育和訓練,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舉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統在推動次教育。而高校自覺、長期地舉辦預防災害的培訓很少,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講座、宣傳展示欄、觀看影像資料等枯燥理論形式進行,并且參加講座的學生也只是少數部分,未能使全體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備預防災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積極主動組織學生結合實際參加演習,這就使高校在面對突發自然災害時,學生的應對能力不強,不會常見的自救技能,一旦發生重大災害時,后果將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實高校防災培訓

現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在防災和減災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并且高校選址時已充分考慮到防災的因素。這對于高校進行日常防災培訓提供了硬件支持。從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條件基礎,如果高校能夠關注并加強大學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防災減災的軟實力,從而使大學生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為最低。加大對大學生防災和減災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預防意識,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和減災技能,建議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納入課程教育體系,成為選修課或有條件的高校將此課程列為必修課,使學生從態度上認真對待安全教育,從思想上重視這門課程。校方應定期、大力舉辦各種豐富形式的安全主題教育,號召同學們親身參與此類活動當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四、結語

自然災難是現階段人類無法回避的自然現象,而有效的進行災前安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難發生時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防范自然災害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處在自然災害常發的四川盆地有著尤為突出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通過教學的相互滲透、災難知識的大力宣傳、災難的積極應對演習,對學生進行災難知識、應對災難技能、加強災難心理的教育。從而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安全素質教育。

第5篇

加強防震減災,關注生命安全

防震減災,利國利民

汲取教訓,依靠法治,積極防御,共促和諧

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普及防震知識,提高減災意識

大力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社會抵御災害能力

進社區,減災意識入人心

提高防震意識,落實減災措施

防震宣傳進萬家,平安相伴你我他

喚起全民防災意識,共建和諧平安

防災減災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構建平安和諧校園

加強防災減災,共建平安山西

加強地震災害防治,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加強城市防災減災,建設和諧美好家園

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

強化交通運輸管理,構筑平安和諧交通

災害之前早預防災害來了少傷亡

尊重規律講科學防災減災重行動

傳播減災文化共創人類文明

全面推進防災減災知識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

牢記汶川、唐山地震教訓,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減少災害利國利民

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

加強抗震設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防災減災靠大家和諧平安你我他

防震減災,造福人民

有備無患平安相伴

全民攜手防災減災

安全屬于你我他防災減災靠大家

重大建設工程必須依法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

減輕災害共創和諧

群策群力防災減災同心同德共建和諧

學習減災知識營造安全家園

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與觀測環境

防災減災從我做起

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法制保障能力

落實減災責任,加強減災教育

普及防災減災知識,保護人民生命安全

防災減災,平安常在。

普及防災知識,弘揚減災文化。

防災人人抓,幸福千萬家。

生命無價,平安是福。

全民動員防災,人人參與減災。

參與防災減災,構建和諧社會。

樹立防災減災意識,普及防災減災知識。

家事國事天下事,防災減災是大事。

和諧中華,共同的`家園;防災減災,共同的心愿。

防災減災須抓好,社會安定最重要。

愛護地球,減少災害,保護環境,共享和諧。

防災減災重如山,全民攜手保平安。

災難可以預防,生命不可逆轉。

災難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預防個個有責。

珍惜生命,愛護環境,科學預防,減少災難。

防災減災須從青少年抓起。

治病于無病之日,防災于無災之時。

人生路漫漫,防災莫怠慢。

常思災難之害,常修防災之功,常積救災之德。

國家要科學發展,防災要謀劃先行。

防災減災不落空,關注民生便有功。

生命生存非同小可,防災減災刻不容緩。

科學防災減少損失,輕視防災罪責難逃。

災害傷人又損財,防災到位少麻煩。

平安幸福從防災減災開始。

知險之心長有,防災之事首行,心中不忘災禍,重在排除隱情。

災難需要永記,防患始于未燃。

預防災害從頭抓,大難臨頭不用怕。

未雨綢繆防災害,國安家寧人開顏。

防災從源頭抓起,減災重過程控制。

拒絕災害,遠離傷痛。

天災無情人有情,大愛無疆傳真情。

防災,未雨綢繆;減災,莫失良機。

愛心減少災難,和諧拯救危機。

防災必須科學,減災也是發展。

防災依靠科學,減災依靠大家。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防災減災效果必現。

災害無情人有情,有災就要人幫人。

居安當思危,防災人為先。

災前的預防比災后的救援更人道。

早防災,減大災,早治災,少受災。

盡管我們無法避免災害,至少我們能夠提早防災。

天災人禍時常有,防災之心不可無。

防災減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防災重在教育,減災重在保障。

人人提高防災意識,處處化解災害危機。

防災減災人人參與,和諧社會家家收益。

防災防住孩子的眼淚,減災減去母親的傷悲。

第6篇

【關鍵詞】災害,地理教育,中學

Shallow talk disaster education in geograph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Qian Shisong

【Abstract】Our country is a nature disaster in the world most severity of nation of a,disaster category many,distribute a region wide,occurrence frequency Gao,result in loss heavy.“5·12” Wen Chuan especially heavy earthquake,give we miserably heavy of teach,this year of jade tree earthquake,southwest drought, now the anti- Hong in summer,all something to think deeply about.After the disaster occurrence,party and nation very value,through State Department approval,since 2009, every year May 12 day for whole country“the disaster prevention reduce a disaster for day”.So, how the deep concern aroused society the public to reduce a disaster work to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with maximum limit ease nature disaster of loss, is a mission which put at our each citizen in front.In each academics of high school teaching,geography teaching and disaster education have close of contact,there isn't commutable function in the disaster education.Make use of geography classroom,strongly open the publicity that the exhibi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reduce the disaster section Pu knowledge and universality,work well a disaster prevention to reduce a disaster with after-calamity from save to with each other save work,is the duty-bound responsibility of each geography teacher.

【Key words】Disaster,Geography education,High school

眾所周知,中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近年來發生的如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西南旱災、長江流域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更是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進入21世紀以來,自然災害無論是發生的頻率、種類,還是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都有增多增大的趨勢,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占我國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6%,嚴重影響了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人為災害也有年增長的勢頭,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然災害的頻率的破壞程度,最為典型的是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愈來愈重,這些都嚴重羈絆了區域社會及其發展威脅了國民經濟建設和公眾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見,對國民進行災害教育,讓他們懂得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機制,知道怎樣預防自然災害和災害發生時應該采取的措施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在中學各學科中,地理學科在進行災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地理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知識,涵蓋了主要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臺風、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塵暴等),并深入分析了他們的形成原因和機制,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進行災害教育十分必要的。

1.中學地理教學進行災害教育的主要內容

1.1 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災害觀。

在中學地理教學進行災害教育時,最重要的就是貫注防災減災思想,使預防災害的發生和減少災害的損害程度的思想深入學生頭腦中。讓學生知道有些自然災害的發生是必然的,災害發生有許多前兆,我們可能根據這些前兆做好預防工作,建立預警預報體系,使災害發生時的損失減到最低程度;有些人為造成的災害,如果有充分的重視和預防措施,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要結合人與環境的有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在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時,一定要注意防災減災。如在講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時,就要介紹埃及的阿斯旺大壩修建后的利(防洪、航運、旅游、水產養殖)和弊(對下游水位、對水生生物、對河口海岸、對下游土壤、對沿岸及庫區局部氣候、庫區泥沙堆積);介紹長江,就要介紹三峽修建前對各方面論證和對可能產生的問題所做的預防措施以及修建后遇到的新情況,介紹對我國瀾滄江、怒江上游擬修建水利工程誘發的擔心與反映,介紹我國古代的都江堰工程是世界古代遺留下來唯一現在還在產生作用且沒有任何環境負作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教師只要在課堂上結合有關內容做介紹,學生就會在進行比較和分析,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形成防災減災的思想,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災害觀。同時讓學生知道各種災害危害的程度,如在講地震時就要介紹震級、震源深度與破壞程度的關系,介紹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讓學生對地震的危害有清楚的認識;在講水旱災、寒潮、臺風時,可以結合我國國情作一專題介紹,通過這些介紹讓學生明白自然災害的危害性,鞏固學生的防災減災思想,同時也使學生產生學好地理的熱情與欲望,從而更加喜歡地理這門課。

1.2 教授知識,了解災害發生的原理。

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地理教材,使學生在感受自然無窮威力的同時,了解災害的形成原因和發生機制,由此學到防災減災常識,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萬一遇到災害發生時,自覺冷靜地逃生,使災害的危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如在講氣旋和反氣旋時,告訴學生臺風就是一種氣旋,只不過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所以水汽充足,除帶來狂風還會帶來暴雨;寒潮就是反氣旋,只不過是一種發源于寒冷的副極地的大陸氣旋,所以其更干燥寒冷。再如泥石流的發生需要高有強度持續降水和可以順利流動(一定的坡度和沒有什么障礙物)的條件,所在低山丘陵地區若出現大量的連續性降水,就要考慮預防泥石流的發生;在山坡大量植樹造林可以降低泥石流發生的概率。

地理教學中還要使學生明白,人口增加和人類的經濟活動頻繁,破壞和誘發了一些本不該發生的災害,這些災害發展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已到了能與自然災害相提并論的確嚴重程度。例如,低山丘陵地區由于過度開發和植被的破壞使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災害常見;平原地區不加節制抽取地下水、無序開礦使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下水資源衰減,鹽漬化及澇漬現象普遍;高原和山區由于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采伐使水土流失、涵水蓄水能力退化;水源枯竭、水源污染等環境問題比比皆是。

1.3 教給方法,知道災害時自救與互救。

在地理教學中要結合有關知識,教給學生每種災害發生時的自救、互救的方法,避免因束手無策而帶來的生命財產的損失。

一些自然災害往往有明顯的前兆,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知道這些前兆,以便日后當災害發生時讓他們及早地預報和預防,減少災害的損失,如每次寒潮來臨前都會悶熱,氣溫異常升高等,再如地震發生前往往會出現一些動物表現異常和地下水異常等現象。

在講山體滑坡的方向時,就可在黑板上繪出相應的示意圖,讓學生明白根據山地的水流方向,當山洪暴發和泥石流發生時的逃生方向在講大氣的保溫作用時,就可根據這個原理通過增加煙霧有效地預防和減輕寒潮發生時的損失,在講森林的防風效應時,可以讓學生明白在平原地區種植防護林可以有效地減緩寒潮前進的速度和減輕受到的災害,在沿海地區種植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預防臺風,同樣由于森林的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有效地改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水分狀況,在講地震波時,結合地震波可分為縱波和橫波,因縱波傳播速度快一些,橫波傳播得慢但破壞程度大,所以當地震發生時,如有可能在縱波傳來后橫波沒有到達時的幾分鐘內迅速疏散到空曠的地方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損害。而且地震發生后往往有幾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就不能掉以輕心,保護警惕能有效地減少余震帶來的損害。

1.4 傳授措施,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1.4.1 要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每種自然災害在剛形成時,很多并不具有對人類生命財產的破壞能力,只有隨著它的發展和移動才會對生命財產具破壞能力,如果我們能在其發展過程中有針對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夠預防和減少其破壞程度的,例如,水旱災害其本質是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勻,自然界的水資源本身是不均勻的,如果我們能人為地干預其過程就完全可能降低水旱災害的發生,如水災是大量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暢造成的,如果我們一方面讓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暢通,另一方面修建足夠的分布合理的蓄水工程,完全可以應對水災的發生。在人類密集的地方完全沒有降水的可能性是很少的,之所以發生旱災是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水時自然界提供不了足夠的水,如果在足夠的蓄水工程積豐水時的降水以備缺水時用,加上適當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是完全可以避免旱災發生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注意結合有關內容提示學生思考。

1.4.2 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災害發生的日趨嚴重性與人類不合理的行為有密切關系,教育他們懂得愛護地球,保護環境,協調人地關系,如果他們能從自身做起自覺地做環境保護者和義務宣傳員,那么就能很大程度地減少災害的發生。

1.5 總結災害發生后的經驗教訓。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不少的損害程度巨大的自然災害,每次自然災害發生后都有深刻的教訓,在結合有關知識進行災害教育時就應該把這些經驗教訓教給學生。例如,我國1978年唐山地震后人們發現在空曠的平地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所以進行城市建設時要留有足夠綠地,在中心人口密集的地方要有足夠的廣場,而且人們發現由預制板建造的房屋比倒制的房屋容易倒塌,原因是這樣的房屋僅靠預制板接口的鉤子進行連接,所以倒得快,那么在進行高層建筑時,為了防震就不能用預制結構。

又如,2005年印度洋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災難中地震發生后,遠在太平洋沿岸的美國和中國都很快測出了地震的震級并預測到會引起海嘯,而且計算出了海嘯到達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時間,可是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地區沒有辦法進行聯系,沒有預警機制,人員得不到通知和不能有效撤離,如果全世界或大區域有健全的預警系統與機制,通信又暢通的話,那么就不會造成那么大的損失,可見災害的預警和應急機制的重要性,對我們這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來說更有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2.重視方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第7篇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育; 防災減災 ;意識;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崔靜)民政部、國家減災辦8日的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15247.4萬人次受災,782人死亡,67人失蹤,245.1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1730.2億元。此外,上半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17.7萬間房屋倒塌,330.6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4199.7千公頃,其中絕收871千公頃。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呢?必須以預防為主。我們又該如何預防自然災害呢?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地理是以研究"人地關系"為核心,呈現地球各圈層的相關原理、災害的基礎知識、發生機制、危害等內容,揭示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規律,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因此,地理學科必須承擔起防災減災教育的神圣使命。為此,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自然災害與防治》一書,供中學地理教育教學使用。然而,我國中學地理在防災減災教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一、防災減災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問題一: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能力素質的提高。近年來,部分省區高考中涉及《自然災害與防治》的考題相對較少,而且過于簡單,導致很多學校對該部分知識技能傳授不夠重視,僅僅停留在勾畫重點,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層次上。

問題二:以課堂教學為主,忽略第二課堂。現階段的高中學習呈現出這一特點,學習時間很緊,但內容很多。因此,大家把時間抓得緊,就連周末和晚自習都在傳道授業解惑,那肯消耗寶貴的時間去開展第二課堂,做"無用功"呢?

問題三:以教師教授為主,忽略預防演練。預防演練無論是準備工作,還是演習過程都較為復雜,尤其是要實現高度逼真的模擬演練,收到良好的演習效果,難度就更加巨大。

因此,如下統計結果就不足為其了,2005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天津、山東、福建、河南、吉林、陜西、甘肅、四川等8省市進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調查,共發放問卷16640份,訪談1176人。38.1%的教師報告,學校從未開展過災害預防演習活動;55.6%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災害預防演習。

二、提高防災減災教育的有效措施

1、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讓防災減災知識落到實處

在應試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老師照本宣科,僅停留在對知識的識記識記,解題答題的能力訓練上,沒有教給學生終生受益的知識和技能。

針對這一點,和大家分享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臺風"韋帕"來了,上海市里緊急通知中小學放假一天。當學生們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們完全沉浸在不上課的快樂中,絲毫沒有感覺到"韋帕"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時,某地理老師感覺到一個絕好的自然災害教育機會。于是他匆忙把作業布置下去。①.你知道什么是臺風嗎?②.臺風來臨前,人們做了哪些準備?③.臺風來臨時,你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了嗎?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你將你看見的或聽見的事例寫下來。④.臺風走后,人們又做了些什么?⑤.你認為臺風有沒有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好的影響呢?帶著問題,孩子們在親身體驗和老師的指導中全面認識了臺風這種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頻發的自然災害。這樣的親身教育必將讓孩子們終生難忘。

2、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在班上,可以組織開展自然災害的主題班會;可以發動學生辦相關的黑板報、手抄報;還可以開展專題討論等等。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失蹤17923人。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強烈地震并引發特大海嘯,大地震及海嘯已確認造成8277人死亡,12722人失蹤。針對這兩組數據,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專題討論--為什么汶川地震比日本地震造成的傷亡更嚴重?通過討論,孩子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防災減災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更多的防災減災知識。

在校內,利用國旗下講話、大型展板、邀請專家講學等等形式,深化防災減災意識。

例如:每年5?12,我校國旗下講話的主題都會圍繞"汶川地震"展開;每年國際減災日,我校每個班級都會制作一張以"防災減災"為主題的大展板,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學校還定期征集"防災減災"小論文,發表于校刊之上。

在校外,可以開展實地教學。例如:每年我校利用小長假開展體驗教學,帶領孩子們參觀汶川地震遺址,舟曲滑坡、泥石流遺址,在結合實地情況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教會學生逃生、自救、互救等相關知識。

3、加強預防演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防災減災技能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僅靠平時我們所學的書本知識去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災害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行高度仿真的預防演練。例如:我校的火災逃生演練,第一遍,在沒有任何準備工作的情況下,全程監控了孩子們的逃生過程,對照視頻由班主任組織討論每一位學生的經驗和不足;第二遍,請當地消防官兵和師生共同模擬演習,同樣全程監控后再結合視頻總結教育。

在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斷加重的今天,我國中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依然相當薄弱,防災減災技能依然欠缺。因此,在中學地理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介紹自然災害的類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最重要的還要教會學生防災減災的技能。在自然災害面前,誰具備了防災減災意識,誰掌握了防災減災技能,誰就能在抵御災害的過程中沉著冷靜地處置、機智靈活地應對、及時正確地自救,讓生命多一份安全系數。

參考文獻

[1]于秀麗;中學地理教學中防災減災教育的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陳季;張英;中學地理與災害教育淺議[J];地理教育;2008年02期

第8篇

雙流縣實驗小學6.2班胡清科

生命是多么可貴啊!但是生命卻是很脆弱的,生命就有可能在一兩秒中消失。預防災難,珍愛生命,要預防災難,增強對災難認識。今天,我們學校給我們來了一次“驚心動魂”的演習。

今天,我們學校里舉辦升旗儀式時,毛校長對我們說:“經過這次日本地震,讓我們知道地震處于活躍期,應增強大家防震意識,學校決定今天任何時段拉響警報做一次演習。”我聽到時特別高興,但又有些恐懼。上午,我們上第二節數學課,同學們正聽得津津有味,突然,凄歷的警報聲打斷了我們,“嗚嗚……”“快躲到桌子底下去!”這是來自我們數學老師的聲音。有的同學已經躲到桌子底下,有的同學還不當回事,還坐在凳子上,像若無其事。我心想:這些人怎么想的,把生命當兒戲嗎?萬一哪天真的地震了,這些人絕對會出事的。這時語文老師也來了,和數學老師一起管理紀律,并叫那些若無其事的同學“逼”著躲到了桌底下。教室紀律非常好,仿佛那些若無其事的同學也意識到了危險,過了一會兒,兩位老師立即將前后門打開,并帶領大家安全疏散,每個路梯口都有老師在管理,并不擁擠,被老師們管理得井井有條。我們來到了操場,立刻坐在地上,等待警報結束。

今天這場演習,讓我們意識到危險無處不在。這次只是演習就這么“驚心動魂”,如果哪天真的地震了,可想而知,那有多么恐怖啊!一定要學好預防災難的知識,預防災難,珍愛生命,不要把生命當兒戲,生命只有一次。

第9篇

[關鍵詞]圖書館 危機管理 地震災害 應急預案

[分類號]G251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具有頻度小、突發性與破壞性大的特點。2008年5月12日發生四川省汶川地區的里氏8.0級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人民幣,遇難人員將近七萬人,由此而產生的間接損失以及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傷害更是難以計量。

在這次地震災害中,作為人類精神家園的圖書館同樣未能逃脫厄運。“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陜西、甘肅等地的圖書館受到了巨大損失。其中,在四川省,北川、汶川、青川、茂縣等4個縣級公共圖書館整體坍塌;26個縣級館受到嚴重破壞;損毀設備1.3萬臺(套);損失圖書182.24萬冊。在甘肅、陜西、重慶等地,各級公共圖書館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震給全國公共圖書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億元。處于地震帶上的高校圖書館同樣未能幸免于難。

1 建立圖書館地震災害應急預案的必要性與意義

我國政府為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于2006年1月8日制定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預案,其中就包括《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的出臺是為了在地震災害發生后,使地震應急能夠協調、有序和高效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減輕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重大地震災害所導致的災難是毀滅性的,災害所及,即使是對于一個為社會文化、教育和科研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公益性組織,也難以幸免。汶川大地震中,處于重災區的北川、綿陽等市縣的圖書館遭受了重大損失,館員遇難失蹤、館舍倒塌、文獻被毀等。事實提醒我們,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如何以快速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應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值得引起重視。因此在《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針對圖書館的特點,建立專門針對圖書館的地震災害應急預案是十分重要與必要的。

1.1降低圖書館內在的安全隱患所需

圖書館內在的安全隱患包括兩種:一是人身安全隱患;二是建筑安全隱患。首先,圖書館作為向公眾開放的公益性機構,人員比較集中,讀者流動性較大。圖書館除了為讀者提供幽雅、舒適的學習環境和優質的服務外,還要對讀者負責,不能讓讀者在圖書館學習、檢索文獻、獲取信息中受到任何傷害。一旦發生地震災害,如果沒有有序、協調的疏散與搶救措施,讀者甚至是館內的工作人員勢必會因為逃生而產生混亂,由此引發甚至比地震本身更大的損失。其次,圖書館內所藏文獻資料,多是紙質文獻,屬于易燃物品,由地震及其引發的一系列次生災害,如火災等會將館內的文獻資料毀于一旦。第三,圖書館建筑的設計與質量沒有國家相關的強制性標準,在1999年頒布的《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JGJ38―99)中,都沒有提到圖書館抗震的建筑要求,這說明在過去圖書館建筑抗震這一功能要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另外圖書館建筑設計存在著先天的抗震缺陷。周錫元教授認為,學校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著先天缺陷,如房間大、窗戶大、走廊設計使得學校抗震功能比較弱。類似的,圖書館建筑的設計也是大房間、大玻璃窗,甚至有些圖書館為了采光效果采用玻璃墻的設計,這些都不利于圖書館建筑抗震功能的發揮。

1.2地震災害對圖書館特殊破壞作用的要求

強烈性地震災害雖然發生的概率較小,但其一旦發生,造成的破壞卻是毀滅性的。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了人員傷亡外,四川地震災區的文化場館及設施損毀嚴重。據統計,北川、汶川、青川、茂縣的文化局、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等在地震中全部被夷為平地,綿竹、什邡、安縣、平武、江油、漢源等縣(市)的文化設施絕大部分已成危房,當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達13.3億元。甘肅省被毀的圖書館有17個。在倒塌的圖書館建筑廢墟中,不僅僅是殘磚斷瓦,更多的是圖書館保存的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不乏珍貴文化古籍,這些文獻資源有的可以通過再次購買等方式重建,有的則永遠無法恢復、再現。珍貴文獻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圖書館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工作。

1.3圖書館危機管理的重要使命

圖書館危機是對圖書館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或破壞、需要圖書館人立即反應的高度震蕩狀態。危機管理有兩大基本要素,即危機預警和危機處理。危機處理是在危機爆發后處理危機所進行的一切工作,其目的是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危機預警則包括在危機爆發前所進行的一切預測和報告工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機,將危機產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從而將危機損失降為零。圖書館地震災害應急預案,是針對有可能對圖書館造成威脅的重大地震災害,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應急方案。它是在分析、評估圖書館潛在的危險性、地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造成后果的嚴重性的基礎上,對圖書館應急機構與職責、人員、技術、裝備、設施、物資、救援行動及指揮與協調等方面預先做出的具體安排。可以說,圖書館地震應急預案的建立,對圖書館危機管理的這兩大要素的實現都有重要意義。

2 建立圖書館地震災害應急預案的目的

建立圖書館地震災害應急預案的目的無外乎兩個:一是盡量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直接災害;二是預防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

2.1減少直接災害

直接災害是指地震發生時直接造成的災害損失,強烈地震產生的巨大震波,造成房屋、橋梁、水壩等各種建筑物崩塌,人畜傷亡,財產損失,生產中斷。強烈地震帶來的直接災害對圖書館來說則是館舍倒塌,館員讀者傷亡、失蹤,文獻資料丟失、損毀,圖書館各種正常的服務中斷等。直接災害是對圖書館的破壞最嚴重的。如果在強烈地震來臨時,圖書館有一套完整的應急預案,能夠有序、協調地處理地震緊急事件,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災害到來的直接損失。

2.2預防次生災害

強烈性地震帶來的損失往往很大,次生災害的發生更是雪上加霜,帶來的損失有時比地震造成的還大。次生災害則指地震破壞后誘發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如火災、水災、毒氣和化學品泄漏污染、細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凍害、瘟疫流行以及震時人員蜂

擁外逃或跳樓造成的擠、踩、摔等傷亡,地震后或地震謠傳、誤傳出現的停工停產……。地震給圖書館帶來的次生災害包括火災、人員踩踏傷亡等以及震后讀者產生的來館恐懼心理。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甚至會大于直接災害的損失,因此圖書館預防震后次生災害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

3 圖書館地震災害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3.1第一原則

“生命高于一切”是世界各國處理公共危機的根本原則。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激勵人,是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地震災害發生時,圖書館必須將讀者和工作人員的生命保障放在首位,確保其生命和身體不受損傷,這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社會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

3.2重要任務

圖書館功能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文獻資料的收藏與保護。當地震災害發生時,圖書館在確保第一原則的基礎上,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本館館藏文獻。在地震災害發生后,及時清理廢墟、清點館藏;對于已破壞的重要文獻,文獻保護人員盡量予以恢復。

3.3建立長期的圖書館地震災害預防預報預警機制

圖書館地震災害預警機制的建立是為了及時發現圖書館可能出現的地震災害,最大限度避免其差生,從而將危害降到最低,圖書館地震災害預警機制的動態管理流程包括:地震信息收集檢測災害診斷地震預報。在圖書館構建地震災害預警系統時,以下幾個方面是應該注意的。

3.3.1地震知識普及地震知識普及的對象包括圖書館館員和讀者,其目的是幫助館員和讀者克服恐懼心理,知道在破壞性地震中求生的措施和技巧,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圖書館要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進行宣傳。地震知識普及的途徑包括:定期請專家開展地震知識講座,發放宣傳小冊子,地震災害仿真模擬,即通過各種基礎設施在地震作用下的物理破壞模型分析,以及地面振動特征、地基失效和次生災害的模擬。

3.3.2地震預防常態化危機管理不是危機爆發時才存在,它是一種對危機因子和危機事件從發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監控處理的管理思維、管理方法、管理實踐。所以真正有效的危機管理,在危機沒有爆發時,是一種常態化管理。常態化的危機管理要求樹立危機管理意識,要將危機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要有對危機的前因后果進行管理的敏感以及建立科學的應對策略。因此,圖書館,尤其是位于地震帶的圖書館,應該把地震預防常態化。所謂地震預防常態化就要求圖書館制定好危機發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的科學的預防和應急預案,適當進行應急處理的預演。這種常態化的措施目的是為了地震來臨時科學預防,盡量避免倉促應對,而成效就是要實現地震災害爆發時快速反應,杜絕拖拉敷衍。其中反應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地震災害常態化管理的成敗。

3.3.3地震相關信息搜集 圖書館在災害發生之前,必須進行廣泛的信息收集工作,重點收集災害可能發生的范圍、程度、影響本地的時間等信息,尤其需要重視通過正規渠道的消息和通知;全面而客觀地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充分認識所面臨的形勢和狀況,對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或危害進行評估和預測;根據充分、有效、結合本館和本地實際的原則,選擇或制定應急預案,主要應包括人員疏散方案、館舍財產的保護方案、電力供應方案、交通方案、醫療方案等。將所采取的應急方案以盡可能快捷和廣泛的方式進行,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對所有工作人員、讀者及其它有關人員進行告知,以協調一致地行動。

3.3.4異地備份重要館藏對于珍貴文獻、古籍等這些一旦破壞就無法復原的重要館藏,圖書館尤其是處于地震帶上的圖書館,平時應異地備份。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圖書館所收藏的北川歷史文化資料和羌族發展歷史資料等珍貴文獻損失殆盡。因此圖書館對于此類珍貴文獻應備份電子文檔,建立數據庫。同時,還要建立電子文獻異地備份制度。電子文件、重要紙質檔案的縮微件或數字化文本都要實施備份管理,以防重大災害對檔案史料造成毀滅性損失。

3.3.5重視館舍建筑質量

地震是難以準確預測而又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但并不是不能預防的。從根本上說,一個能夠最大限度抵擋地震災害的館舍是圖書館應對地震的最根本屏障。在防震、防火、防水等方面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強制性標準,最大程度地提高館舍建筑的安全性是唯一可以依賴的保護措施。在新建館舍或改建老館舍時,根據不同的需求,突出不同的特點,對抗震、排水、消防、疏散等相關的要求應及時向主管職能部門或承建單位提出,處于地震帶上的圖書館,最好能夠避免一些降低館舍抗震功能實現的設計,如大開間、大玻璃墻的設計。一個完全達到國家抗震標準強度的圖書館館舍,是有能力抵抗或減輕地震災害破壞的。

3.4做好善后處理

圖書館對地震造成的損害要做好善后處理工作,首先應該及時作出準確、科學的評估,總結經驗教訓,同時向上級報告地震的處理情況,請求領導幫助解決因地震災害造成的困難和問題,采取積極措施,使館員盡快恢復正常工作;要科學、有據地信息,求得讀者的支持和理解,增強圖書館的公信力。震后的善后處理,具體來說包括檢查與檢修,首先應對館舍設施進行全面的檢查,對受損區域進行全面的清理,檢查館舍墻體是否有開裂、滲漏等問題;檢查供水供電系統,檢查設備和網絡,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故障等。須確認是否具備全面或局部正常開放的條件,務必在危險解除以后才能投入使用。良好的善后處理工作對于減輕地震給圖書館帶來的損失有重大作用,對于克服讀者震后來館恐懼的心理有很大幫助。

地震災害善后處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信息公開,切忌封鎖消息。向社會提供真實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圖書館的責任。館舍遭受破壞程度信息、館員和讀者傷亡情況、館藏文獻資料損害信息等,此類信息及時、準確的公開與上報對幫助作出科學、果斷的決策有重要作用。因此,圖書館在震后的善后處理中信息的公開,可以使公眾對圖書館的行為有一個合理預期與估測,也可以避免人為的混亂。

4 哈佛大學圖書館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手冊

哈佛大學圖書館防災計劃手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手冊;二是哈佛大學圖書館防颶風計劃。哈佛大學圖書館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手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十一個部分。

當突發事件威脅到圖書館時時,采取以下步驟:

第一步:確保所有人員的安全。突發事件來臨時,圖書館采取恰當措施保護介入其中每個人的生命和健康。突發事件發生期間,可通過美國紅色通道網站搜索有關安全保護的信息。

第二步:通知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有關各方。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向政府指定的應急反應機構,如火警處、警察局等尋求幫助。同時,通知以下部門:圖書館行政部門、圖書館設備管理部門、圖書館地方應急反應小組、哈佛大學圖書館圖書資料應急小組

第三步:對突發事件狀況作出迅速評估。如有可能,且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威脅藏品安全的來源及受損范圍迅速作出評估。

第四步:保護圖書資料免遭進一步危害。

第五步:穩定環境。

第六步:對藏品受損情況作綜合評估。鑒定資料受損類型,并估算數量。

第七步:尋求有關搶救受損物的專業建議。

第八步:決定是否需要外部商業性應急服務。圖書館行政部門與哈佛大學圖書資料應急小組共同磋商決定,是否受損圖書資料的種類或數量已超越圖書館應對能力。

第九步:若需外部服務,安排購買服務。圖書館行政部門聯系:金融服務部門、保險機構等。

第十步:無需外部服務,履行搶救行動。

第十一步:保存詳細記錄。

第10篇

關鍵詞:地震災害;防震減災;措施

引 言

地震災害屬于突發性的自然破壞,它的破壞力強大,給人們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尤其是城市地震,由于人口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聚中,地震災害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做好城市地震的減災防災工作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都具有巨大的意義。

1 城市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征

1.1 人口傷亡巨大

地震具有較強的突發性,發生時間幾乎只有幾秒鐘,而且,一旦發生地震,人們不僅逃生時間短,逃生地點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嚴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強烈,造成的傷亡也將相當嚴重。如八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死傷數以千萬計。而且,地震將同時引發水災、火災等,同樣能造成巨大的人口傷亡。所以說,城市地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必將伴隨巨大的人口傷亡。

1.2 經濟損失巨大

城市地震災害的另一特點是經濟損失巨大,而且,城市越發達,現代化程度越高,災害的經濟損失也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化城市的財富集中度相對較高,現代化城市中的各種生命系統工程較多,相較于普通的鄉村或山區,人們對現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減災工作不到位,更會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

1.3 對生活環境的破壞嚴重

地震是從根本上進行破壞,不可避免地加劇環境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地震對城市環境的破壞嚴重,災后幾乎失去生存環境。

1.4 地震類型別具一格

城市地震直接發生在城市下方或積蓄在城市下方的能量突然釋放在地表,對城市地面的各類建筑和設施具有較強的破壞了。可以說,在很多其他的自然災害中,地震對城市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尤其是發達城市,地表負載本就巨大和不均衡,使得城市地震的震害無法估量。

1.5 地震后往往伴隨其他災害

城市地震不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還將導致其他災害隨即發生,如房屋工程破壞導致的火災、水災,特定工廠破壞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質泄漏,環境巨大變化引發的瘟疫等等,都嚴重威脅了人類生存。

2 城市地震減災防震的有效措施

地震屬于自然災害,人類還沒有能力阻止其發生,只能盡可能的降低發生的概率,同時做好預防,將災害降至最低,發生后能夠積極面對,做好搶險救災工作。一下介紹城市地震減災防震的幾點對策。

2.1 做好地震區劃,科學預防震害

地震區劃是預測地震災害的方法,它是將研究地區根據發生地震的概率和地震強度進行區段劃分,將地震多發區作為重點研究預防對象。地震區劃越準確,對地震的預測越準確,帶來的防御減災效果越明顯。

地震區劃也是城市建設的指南,對于地震發生幾率大的地區應降低城市化建設,增強城市抗震設計,盡可能的選擇地質穩定的地區進行城市建設等,這樣能有效降低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口傷亡等。

2.2 提高地震預報的管理和決策,加強短、臨地震的預報水平

做好地震預防,能有效的降低地震災害,尤其是短、臨地震的預報更是減少損失的關鍵。短、臨地震的預報難度很大,不可避免的出現漏報、虛報的情況,社會各界都應給予理解和幫助。地震預報必然帶來大規模大范圍的社會行為,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市市民的配合,竟然有序的做好預防,即使預報出現失誤,也應避免混亂,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傷亡。

2.3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或減少災害隱患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或減少災害隱患,是地震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城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國居民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建筑物內進行,因此,加強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設計和抗震強度,有助于降低地震引起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我國國情的實際情況,建設資金有限,應從實際出發,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做到有規劃有重點的抗震設計建設。

(2)加固現代化城市結構

經濟發達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結構。一旦發生地震,伴隨而來的其他災害更多更嚴重,因此,加固城市結構,尤其是工礦企業、要害部門建筑的整體性和結構強度,對地震防御和減少震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護生態環境

城市化建設更是加劇了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后期治理和保護相對很差,致使屢有自然災害發生。一些原本風景秀麗、環境保護良好的地區為加快經濟建設,不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過多的開發土地和環境,這些情況對防災、抗災極其不利。所以,在現代化城市進程中應高度重視對土地的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減緩城市地震的發生。

(4)改善城市居民的不利于環境保護等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我國融合了56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雖然繁榮了社會文化,但隨著社會進步,也出現了一些危害到自己生存的災害隱患。如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其他目的,私自開鑿門窗等,不僅削弱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而且還可能出現安全隱患;如隨意侵占通道等,影響人流疏通等。很多不好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嚴重影響到抗震救災等工作,因此,全國人民都應迅速行動起來,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降低災害隱患。

(5)加強心理輔導和震后心理治療

地震預報或謠言很容易擊垮人們的心理防線,產生不安全感,即所謂的恐震心理,這種心理疾病得不到重視和及時治療很可能造成人為災害。因此,應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提高對人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人們心理和精神的抗震能力。

2.4 加強全民族的總體防災意識

加強全民族總體的防災意識是具有戰略性的防災途徑。個體和社會群體的防災能力是防御城市地震災害的重要力量。全民族都具有較強的防災意識,有利于地震時采用自衛、互救等方式降低地震危害。

3 小 結

我國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可能出現的地震安全隱患。同時做好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才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梁鴻光.減災必讀[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248~407.

第11篇

  防溺水安全教育觀后感

  春去夏來,天氣越來越熱。我們實驗小學為了防止學生在游泳中發生溺水事故,開展了“珍愛生命,預防溺水”的主題班會課。

  在炎熱的夏季,游泳,,是廣大少年喜愛的鍛煉項目之一。然而,不做好準備,缺少安全防范意識,遇到意外時慌張、不能沉著自救。極易發生溺水傷亡事故。據調查,中國平均每天接近有150多名兒童因意外傷害而失去生命。意外溺水是兒童意外傷害的首要死因,10個因意外傷害而死的兒童中,有近6個是因為溺水身亡的。

  在這節班會課上,有一個慘劇讓我替他們感到遺憾:6月29日,四川省達州市3名十歲左右的女學生在水塘玩耍時溺水身亡。同學們!十歲呀!她們才年僅十歲!這么年紀輕輕的生命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有誰不為她們感到遺憾、惋惜呢?

  同學們!夏天是酷熱的,它的酷熱牽引著多少人去溝渠、曲江海河湖中游泳、嬉戲?正是因為這一個個不規范的“游泳池”奪走了一個有一個含苞待放的生命,是一個有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

  讓我們一起大聲呼喊:“珍愛生命,預防溺水!”

  防溺水安全教育觀后感

  炎炎夏日已經到來。涼爽的海濱、河流和小溪給人帶來歡樂享受之余,也潛藏著安全危機,游泳前多一分準備和清醒,就可以帶給我們歡笑,更可以避免可能的后悔與遺憾。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聲響了。聽說今天的班隊課,張老師要給我們看防溺水安全知識教育的錄像呢!張老師一進教室,果然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看防溺水安全知識的錄像。”同學們都很高興,馬上討論了起來。錄像里的叔叔告訴我們不要在不知水情的地方游泳,很有可能會發生漩渦,或被水草纏住等危險,外出游泳時一定要有大人陪伴。就算在的游泳館里游泳,也會可能發生意外。因此,在游泳之前,一定要做熱身運動。叔叔還告訴我們怎樣預防在水里抽筋的知識。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游泳抽筋時該怎么自救?

  一、小腿抽筋時,要馬上深吸一口氣潛入水中,用手輕輕地舒緩小腿抽筋的部分。腳掌用手向上扳,腳跟向下壓。等好一些后,再用仰泳游向岸邊。

  二、腳趾抽筋時,我們要馬上按摩腳趾。等好一些后,再游到岸邊。

  三、大腿抽筋時,我們要先按摩大腿,再用仰泳游,同時將大腿向上翹出水面,用沒有抽筋的另一條腿輕輕蹬水,游到岸邊。

  四、手指抽筋時,要馬上把手握緊,然后再張開,反復做幾次后,用沒有抽筋的部位劃向岸邊。

  這個錄像后,我們增長了不少預防溺水安全的知識。看來,我們以后游泳也要多多注意防溺水安全哦!

  防溺水安全教育觀后感

  昨天我觀看了安全知識專題視頻,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直到現在。

  安全知識視頻中,主要包括有:預防洪水,預防地震,預防溺水,預防火災和交通安全。發生最多的是地震和溺水,專家說地震時不能躲在墻邊,也不能跳窗戶,應該躲在墻角,床下,桌子下等堅固的物品下,如果逃到安全地方,應該雙手抱住頭,蹲下,不應該站著一動不動,這樣容易摔倒。

第12篇

一、活動時間

20*年5月9日—15日,其中5月12日為集中宣傳日。

二、活動主題

普及應急知識,提高應急能力。

三、牽頭單位及重點責任單位

市政府應急辦為活動牽頭單位,負責活動組織和總體協調工作。

市*、交通、水務、國土、林業、衛生、環保、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外僑辦、糧食、安監、人防、農業、地震、氣象、地礦、消防、交警、供電公司、建設、、旅游、經貿委、教育、司法、民政、信息中心、廣電等部門和象湖鎮政府為重點責任單位。

四、宣傳內容

宣傳介紹各類突發事件的種類、特點和危害,普及防災減災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應急常識;宣傳介紹《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相關應急預案等內容;宣傳介紹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方法、采用的各種應對措施等。

五、宣傳形式

(一)集中宣傳

1、時間:5月12日(星期二)上午8:30—12:00

2、地點:紅都廣場

3、參加單位及宣傳要求:市*、交通、水務、國土、林業、衛生、環保、藥監、糧食、安監、人防、農業、地震、氣象、地礦、消防、交警、供電、建設、經貿委、教育、民政等部門。宣傳要求:①5月12日上午7:30前,各單位由主要負責人帶隊,組織3—5名工作人員在紅都廣場布置好展臺;②每個單位設置應急知識宣傳圖板1—2塊(圖板規格高1.5米、寬1.2米),現場散發與本單位工作相關的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知識宣傳資料;③*電視臺、*報社、信息中心各派1名記者或工作人員現場宣傳報道集中宣傳日活動;④市*、衛生、環保、藥監、安監、人防、地震、地礦、消防、交警、教育、農業、水務、林業等有條件的單位要開展現場應急處置演示。

4、市安監局負責做好宣傳點會標、彩拱門、音響、話筒等現場氛圍布置工作。

(二)媒體宣傳

宣傳周期間,*報、*電視臺、政府網站等各種媒體要大力宣傳介紹《突發事件應對法》、應急常識等。

(三)多層面宣傳

1、全市各鄉鎮、各部門和社區、學校、企業、村(居)等均要采取張貼宣傳畫報、發放宣傳資料、組織學習應急知識等形式廣泛宣傳應急知識。宣傳資料由*、交通、水務、國土、林業、衛生、環保、藥監、糧食、安監、人防、農業、地震、氣象、地礦、消防、交警、供電公司、建設、經貿委、教育、民政等相關部門制作和提供。

2、有單獨院落的重點責任單位、各鄉鎮政府均要在機關頭門口懸掛1條橫幅宣傳標語;并張貼相關宣傳資料。

3、市電視臺、*報、市政府網站等新聞媒體要設置專欄、專刊,專題宣傳介紹《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應對處置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知識。

4、各部門、單位要在5月9日—15日,組織專業人員開展應急知識“四進”(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活動,舉辦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知識專題講座,分別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常識進行宣傳介紹。宣傳重點及責任單位:

①進社區:重點宣傳介紹地震、火災、供氣、供水事故等應急知識,由地震局、消防大隊、建設局和象湖鎮負責;

②進學校:重點宣傳介紹地震、食物中毒、交通事故、衛生防控等應急知識,由教育局、地震局、衛生局、交警大隊和各鄉鎮負責;

③進企業:重點介紹安全生產事故、環境污染事故等應急知識,由安監局、環保局、經貿委負責;

④進鄉村:重點介紹地震、山洪地質災害、防汛抗洪救災、森林火災事故、動物疫病防控等知識,由各鄉鎮和地震局、國土局、水務局、林業局、農業局負責。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普及應急知識、提高應急能力是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最大限度減少全社會災害的需要,各鄉鎮、各部門單位要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抓,集中精力抓好宣傳周各項活動的開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新县| 景泰县| 中西区| 和平县| 峨山| 会宁县| 绩溪县| 彭水| 从化市| 绥滨县| 嘉黎县| 巴林左旗| 洛浦县| 昌图县| 基隆市| 常熟市| 通江县| 扶风县| 化德县| 五寨县| 上饶县| 铜鼓县| 宜州市| 潮安县| 易门县| 平度市| 宜都市| 郓城县| 眉山市| 长沙市| 绵阳市| 青冈县| 台州市| 达拉特旗| 浏阳市| 阿拉善盟| 长汀县| 虎林市| 星座| 梁河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