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31: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感恩節的含義和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按照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我校于開學第一天,全面啟動“感恩世界,感恩社會”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活動搭橋,細節滲透,文等有效的策略,讓孩子找回感恩的心,學會感恩。
一、活動搭橋,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
我們首先利用開學典禮,告知學生此次活動的意義,讓學生明白感恩是一個健全人的必備品格,同時我們舉行了“感恩世界,感恩社會”的全校師生的簽名儀式,大家鄭重地在上面寫下了自己的承諾。我們還讓部分孩子現場進行書法與美術表演,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感恩”的含義。
其次,我們還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活動,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我們還精心策劃了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樂的感恩活動:講一講自己從生活中,媒體中了解到的“感恩”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還開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黑板報比賽等。這些“感恩活動”從感性的品評,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靈的碰撞,讓孩子們經歷了深刻的體驗過程,心中不禁蓄滿了深深的感恩情結。釋放出孩子積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二、細節滲透,讓孩子在生活中踐行“感恩”。
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我們運用以大見小,以點帶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項感恩作業,就是讓孩子用一句話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一天當家為父母分擔家務。最讓孩子們受益的是,通過與父母交流,他們開始關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們的心愿,記住他們的生日。孩子們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送去最溫馨的祝愿。他們還試著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父母帶去進步的喜訊、成功的喜悅。
三、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懈怠。
為了使活動長期有效的開展,落到實處,我們根據上級要求,把每一項活動我們都留下了詳實記載。雖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創新,讓全體同學在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造的充滿愛心的大環境中,成為知恩圖報,心存博愛的人。
【校園感恩節活動總結二】
感恩是一種文明,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為了讓廣大隊員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積極地面對生活,感恩節到來之際,我校組織開展了“心存感恩,永不言棄”主題教育活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和積極響應。
在活動中,我校以“感恩六個一”為活動主題。讓學生感受大愛無聲和身邊周圍平平凡凡的愛。我們都是這一些愛的受益者。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疼愛我們的父母;沒有父母、親人、朋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包括太陽在內的自然界萬物,誰給人類提供吃、穿、住、行,一切的一切告訴我們都來之不易,要知恩感恩。
即感激父母的養育,感激老師的教誨,感激同學的幫助,感激社會的關愛;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集體,從而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感恩教育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話題,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永恒主題。
一、領導重視。
為了讓同學們提高對感恩活動的認識,我校成立感恩教育領導小組,制定了細致的。
二、活動異彩紛呈。
1、利用紅領巾廣播站進行一次宣傳。做完課間操,紅領巾廣播站播報了感恩節的來歷、一個感恩的故事,激發全體隊員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每一個隊員都將感恩放在心中。
2、利用課間操學生向老師說一句感謝的話。在《感恩的心》音樂的渲染中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辛苦,增強了學生的感恩意識。
3、各班召開一次感恩主題班會。使學生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4、辦好一份感恩節手抄報。營造了濃濃的校園感恩氛圍。
5、制作一份感恩節賀卡,送給你要感謝的人。
感恩一切關心和幫助自己的人!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未來的生活! 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感恩節活動,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幼兒園感恩節活動1設計意圖: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含義。
2、知道在自己的成長中有許多的人在付出,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3、初步培養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活動準備:
1、課件:口渴的螞蟻2、音樂:感恩的心3、心形彩色紙、勾線筆等。
活動過程:
一、欣賞課件,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含義。
1、分段欣賞,了解故事情節(欣賞第一段)今天孫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段好看的動畫片,我們共同閱讀,提問:螞蟻碰到了什么困難?那你知道什么是口渴嗎?小螞蟻口渴的時候他的心情怎么樣?表情怎么樣?(讓幼兒感受口渴)后來小螞蟻有沒有喝到水呢?(幼兒體驗喝到水時的心情)提問:那一滴水是哪來的呢?(幼兒討論)(欣賞第二段)提問:姑娘的淚水救了螞蟻,姑娘為什么流淚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來幫助小姑娘呢?
(欣賞第三段)提問:小姑娘有沒有被吃掉呀?是誰想了什么辦法救了小姑娘?小螞蟻為什么要救小姑娘呢?為什么說姑娘的淚水救了螞蟻,也救了她自己?(因為小姑娘的淚水救了螞蟻,所以小螞蟻為了感謝小姑娘,就想辦法幫助了小姑娘。可以說小姑娘的淚水既救了小螞蟻,也救了她自己。)
2、完整欣賞,進一步理解故事含義。
提問:你們喜歡故事中的小螞蟻嗎?為什么?(故事中的小螞蟻在得到小姑娘的幫助以后,他也能想辦法主動去幫助小姑娘,他真是一只聰明、勇敢、善良、樂于助人、知道感恩的小螞蟻,所以我們大家都喜歡他。)
二、遷移經驗,說說自己生活中被關心、被幫助的情景。
1、幼兒回憶自己生活中被關心、被幫助的情景。
在我們生活中,你又被誰關心過,被誰幫助過呢?(幼兒討論)在家里你被誰關心過、幫助過,他們是怎樣關心幫助你的?在幼兒園,誰又來關心幫助我們小朋友呢?
(1)家中:媽媽洗衣服、爸爸拖地、爺爺喂飯。
(2)幼兒園:老師教本領、阿姨鋪床、叔叔做飯
(3)社會:清潔工掃地、警察指揮交通·······
2、小結三、探討交流感恩的方法原來在我們生活中有這么多人在關心幫助著我們,那我們應該怎樣感謝他們呢?那你們就將感謝的方法畫在這張卡片上,制成一張精美的感恩卡,送給你們想要感謝的人,好嗎?
(1)集體交流(2)畫出感謝的方法(3)總結,送卡片活動延伸:
制作感恩卡在日常活動、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懂得感謝,學習主動關心、幫助別人。
附故事:口渴的螞蟻有只螞蟻口渴了,它到處找水喝,可就是找不著。突然,就在螞蟻要渴死的時候,一大滴水落了下來。螞蟻喝了水得救了。這滴水實際上是一個正在哭泣的年輕姑娘的淚水。螞蟻抬起頭,看見一個年輕姑娘坐在一大堆種子前。"你為什么這么傷心啊?"螞蟻問道。"我是一個巨人的囚犯",姑娘告訴螞蟻,"這一大堆種子里夾雜有谷子、大麥、黑麥的種子,我必須把他們分開,撿成三堆,他才肯放我走。""這需要你一個月的時間哪"螞蟻看了看堆得像山一樣的種子說道。"我知道"姑娘哭著說:"如果我明天還不能把它分完,巨人就會把我當作他的晚餐吃掉。""不要哭"螞蟻說,"我和我的朋友會幫助你的。"很快,成千上萬只螞蟻忙碌起來,將這些種子按類分成三堆。第二天早晨,巨人看到分派給姑娘的活干完了,就把她給放了。就這樣,這個姑娘的一滴淚不但救了螞蟻,還救了她自己的命。
幼兒園感恩節活動2活動名稱:手工活動——愛心送給您活動目標:1、讓幼兒掌握撕貼以及團圓的技能。2、教育幼兒關心媽媽,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3、學會感恩。活動準備:1、心形的紅色卡紙(數量與幼兒數量相等)
2、各色皺紋紙若干。
3、漿糊。
4、做好的范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教師:小朋友,明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你們知道嗎?
教師:明天是三月八號,就是“3/8婦女節”!“3/8婦女節”是所有女性的節日。小朋友的媽媽都是女性,所以呀,明天也是所有媽媽的節日。媽媽平時照顧我們可辛苦了。每天要做飯給我們吃,還要幫我們洗衣服,陪我們玩游戲,講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對嗎?
教師:那小朋友愛你們的媽媽嗎?
1、出示范例。
教師:明天也是我媽媽的節日,我給我的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你們想看看嗎?
教師:明天也是你們媽媽的節日,你們想送一份禮物給你們的媽媽嗎?
教師:那小朋友要看仔細哦,胡老師是怎么制作禮物的哦!
二、教授幼兒制作禮物。
1、一邊制作一邊講解。
教師: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制作禮物。第一個方法是把,小紙條團成圓,然后站上一點漿糊粘到愛心上。也可以直接把紙條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粘到愛心上。但是要注意把顏色搭開來。各種顏色都要粘一些。不能只粘一種顏色,否則的話禮物就沒有漂亮了。
1、幼兒制作,教師巡視。
根據幼兒的制作情況進行指導。
三、評價幼兒作品。
四、進行談話,讓幼兒知道感恩。
幼兒園感恩節活動3活動目標:
1.通過視覺教材,讓孩子們說出圖中所表現出的美德。
2.通過視覺教材幫助孩子們理解所學的美德。
3.鍛煉反應能力和傾聽能力。
4.感受節日的歡快氣氛。
活動準備:
可視教具和支架、可視教具PPT、美德名稱展示卡片、《感恩》故事、歌曲《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1.問候孩子們,唱美德主題歌。
小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來上美德課,讓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唱響美德主題歌。
2.介紹主題:《感恩》
邀請孩子們一起讀出主題。
3.展示可視教具(PPT),邀請孩子們分享對感恩的理解。
(1).展示卡片時讓每個孩子都看清楚。
(2).按順序引導孩子說出圖片上是怎樣表現出這個美德的。
(3).如果孩子說錯了,不給予否定,繼續引導,適當時給予提示。
教師小結:感恩就是感謝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感謝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并照顧我們、感謝我們身體的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感謝生命的必需物(陽光、空氣、水)。舒適和困難都是一種祝福,如果我們克服了困難,他會引領我們成長和幸福。感恩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和平。
4.提出對話中的問題并鼓勵孩子們分享他們的理解。
(如果孩子們回答的不夠充分,給出相關答案)
如果:
——沒有空氣呼吸?
——沒有飲用和清潔用的干凈水?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照顧我們?
——沒有陽光照射在所有成長的生物上?
我們是否可以感謝我們所擁有的:
——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嘴巴用來?(說話和吃東西)。鼻子可以/(聞)。手指和手可以?(觸摸和拿東西)。腿和腳可以?(走和跑)。大腦可以?(思考)。
還有什么其他的是我們應該感恩的?
通過以上對話問題掌握美德新技能:認識到給予我們的所有禮物。對這些被給予我們的禮物要表現出感恩的心情。
5.講感恩故事《一束野花》。
講完故事后提問:這個故事是怎樣表現出感恩這個美德的?
6.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結束課程。
附故事:
一束野花
佑琪的媽媽很勤勞。她不但照顧佑琪和她的小妹妹,還要打掃房子,洗衣服做飯,在晚上還抽出時間和朋友們一起學習。她對每個人都是那么友善和富有愛心。佑琪想要感謝媽媽,但她不知道該怎樣做,能做些什么,能買些什么,或者能說些什么?
有一天,佑琪有了一個好主意。她去了離家不遠的一條小溪邊,那里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花,有紫色的、有黃色的、還有白色的,芳香撲鼻。佑琪小心翼翼地采了一束鮮花,并用自己頭上的絲帶在花束上系了一個蝴蝶結。她把花束小心地貼在胸前,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到了家里,佑琪把花了一個小花瓶,然后擺放在了媽媽的床頭邊。佑琪還一筆一劃寫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媽媽,謝謝您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愛您!”
幼兒園感恩節活動4活動目的:通過為期一周的活動,讓孩子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受,從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情感,無論對待父母或者老師,朋友或者對手,快樂或者悲傷,都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
活動時間:11月(11月的第4個星期四是感恩節)。
活動地點:幼兒園內(根據活動需求確定場地)
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感恩節的背景知識,相關故事,歌曲征集等。
2、購買“黃絲帶”,用于征集“感恩箴言”。
3、環境布置:幼兒園二樓走道懸掛教師、家長的“感恩箴言”。
4、《感恩的心》手語版示范。
活動過程:
一、環境:幼兒園二樓走道懸掛教師、家長的“感恩箴言”。(11月23日)班級教師集中懸掛。
二、開幕式(11月21日)
1、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幕2、在升旗儀式中啟動,園長、教師、幼兒代表講話,并邀請家委會代表參加并見證啟動儀式。
3、《感恩的心》手語版表演(全體教師)。
4、感恩宣言:小班——愛自己,愛家人中班——愛自己,愛家人,愛同伴大班——愛自己,愛家人,愛同伴,愛生活
5、請一名幼兒介紹“愛的信物”——黃絲帶的意義(寬容、理解、感恩、溫暖等寓意),儀式當天讓所有的孩子們把黃色的絲帶帶回家征集“感恩箴言”
三、主題活動:
1、各班教師給幼兒講一些有關的“感恩”故事。
教師提前收集有關的故事內容
2、“愛在海麗達”教職工抒懷(11月23日中午)
4、各班級開展有關感恩節的英文活動(感恩節當天)
5、周四感恩節當天是每月的分享日,各班下午開展感恩分享的特色活動,邀請家長參與。
四、閉幕式:周五上午各班分組欣賞二樓“感恩箴言”(班級教師念給孩子聽),順序:N2—K1A—K1B—K1C—K2A—K3A。
幼兒園感恩節活動5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發展的情感脈絡,理解并表現詞"氣喘吁吁"等。
2.初步懂得向曾經幫助、關心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恩之情。
活動準備:
與故事內容匹配的動畫課件、小動物圖片"感恩備忘錄"記錄紙、視頻儀等。
活動過程:
一、以"小豬"形象,導出課題內容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看看是關于誰的呀?
二、欣賞故事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述故事第一段,表現"氣喘吁吁"等詞語的表情與神態。
2.就故事內容進行提問。
"你認為是誰幫助了小豬?"發表各自的意見。
三、繼續感受故事后半部分,學會感恩。
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述故事第二段。設問:你喜歡這些小動物嗎?為什么?
四、聯系實際回憶別人對自己的關愛,表達感恩之情師:生活中有沒有別人關心愛護你的事呢?和你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想感謝誰?為什么?怎樣感謝?
五、制作感恩卡,感受互愛的情感1.介紹"感恩備忘錄",師幼共同探討記錄方法。
2.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作記錄。
3.鼓勵幼兒大膽地介紹自己的"感恩備忘錄"。
目前,我國小學英語的教育現狀是注重英語的基礎知識、詞匯、語法等考試內容的學習,使得學生分數提高了,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卻沒有增強,忽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讓英語這一科目成為一門純語言知識科目,學生運用語言能力差,在真正交際時卻不能流利的與外國人對話,而只會回答英語試卷上的問題,這是典型的“啞巴英語”。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確切認識到文化導入的必要性,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能促進素質教育,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英語。
小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的目標
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文化背景不僅表現在藝術、建筑、風土人情上,更多表現在語言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一種傳承手段。同樣,語言的學習也離不開文化,從文化中能更好地理解與體會語言的魅力。人們對于母語的學是無意識的,沒有太明顯的學習過程,這是因為生活環境的影響,通過自然獲得,而且交流也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中進行。而英語的學習沒有生活環境的優勢,所以只能通過學習手段。為了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將文化導入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形成重視文化習俗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除此之外,導入文化的教育對于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也很重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進展,各國語言不斷碰撞,擦出文化的火花。此時,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對于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能有包容,服從的態度,可以制約、影響語言行為的發生。不同的民族文化,用所學外語進行交流,對其本民族文化的學習也有幫助。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對文化學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文化學習,了解他國的文化背景、歷史演變、人生價值觀等,與傳統文化的對比,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愛國精神,提高人文素質,對形成世界觀也產生有益的影響。文化的學習還可以為單調的學習內容增添樂趣,通過文化學習了解國外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了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
小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的方法
教科書中關于文化描述的篇幅越來越多,但教師仍著重講詞匯和文章中的語法,對于教科書里所提到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語言表達方式、生活習慣等只是一帶而過,不給予重視。例如,在提到Berlin(柏林)時,教師只要求學生記住這個單詞,而不對這一單詞進行深入解釋,有些同學甚至不知道柏林是德國的首都,更不要說這個城市的地理位置,生活習慣了。但是,教材中有明確的語言目標與文化目標,因為考試要求,語言目標一直是重點,而文化目標卻被輕描淡寫地帶過。例如,在提到外國節日Thanksgiving(感恩節)時,學生們只知道感恩節要吃火雞,可為什么吃火雞學生卻不清楚,一般來說,教學用書中有對于感恩節的來源、意義,但老師卻很少給學生普及。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提高課堂質量,增加學生的教學印象和趣味性,用卡片掛圖來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有利于課堂效率的,無論是卡片還是掛圖都具有色彩鮮艷,趣味記憶的特性,但同時也具有靜態,只限于表面的局限性,無法普及到文化含義里,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補充,讓學生從小就培養文化意識。課堂上常用的同樣還有磁帶,磁帶的作用是讓學生從聽力方面加深印象,鍛煉語感。磁Ю锏姆⒁簦語言方式都比較貼近國外風俗習慣,通過聽磁帶中的對話和歌謠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語感,但是歌謠和對話方式中的文化內涵卻沒有得到重視,只限于聽,卻不管講。例如:Ladybug/Ladybug Ladybug/Ladybug/Fly away home/Your home is on fire/And your children all gone/All except one/And that's Ann/For she has crept under/The frying pan。這首童謠就是在焚燒秸稈前為避免燒傷Ladybug(七星瓢蟲)而唱的,體現出英語國家對益蟲的保護意識,同時,在歌謠里,色彩斑斕的Lafybug象征著好運。如果在放這首歌謠時能將這些講到,學生對其文化印象會更深,而不僅限于消遣娛樂歌曲。
小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的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將文化導入進課堂中,讓學生所學的內容不再局限于知識,而有更多機會去學習文化。教師在講詞匯時就可以隨時為學生補充文化知識。例如,一些歷史原因改變的單詞black,black不僅指代顏色黑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因為種族歧視,還指代黑人。但隨著反抗種族歧視活動的興起,the Blackpeople才成為表達黑人的意思。若在講單詞的同時將這層含義添加進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單詞的影響,而且對美國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也可以通過展開活動來提高語言表達技巧,在模仿國外對話中,讓學生學到國外的表達方式以及文化對其影響。例如,學生所學的“見到你很高興”習慣用“Nice to meet you”來表達,然而在國外更為正宗的表達是“How do you do”,而且最為明顯的一點是姓在名字中的位置也可以體現出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導入對教師的要求也更為嚴格,需要教師加強學習,認真研究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隨時革新課堂方式和教學模式,并且對文化要有深度了解,通過和課堂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去認識文化,將語言和文化統一,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小紀中心小學)
懂得感恩是我們最起碼的道德品質,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與非最基本的覺悟。來,讓我們學會感恩,在感恩中茁壯成長!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學會感恩》讀后感,請您閱讀。
《學會感恩》讀后感1感恩節,這個節日對中國人來說可能不太熟悉,可對美國人民來說,就是“像你們中國的春節”。
感恩節不但隆重卻意義重大。它起源于300多年前,來自英國的清教徒歷盡艱辛,來到了今天美國的普羅文斯港,但在生活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他們是北美大陸的第一批移民。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祖居在那里的印地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幫他們渡過了難關,后來經過辛勤勞動,生活得到安頓和富足。為了感謝上帝的保護和恩惠,感謝印地安人的友好幫助,這些新移民在第二年的11月份,舉行了一個感恩節。
感恩節不但使每一個收到問候的人感到高興,帶來了團聚和快樂,同時也使更多的人學會了感謝。感恩節雖然是西方人的節日,但現在西方以外的許多國家的人也在過這個節日。從感激開始,讓一切事情變得美好。
在生日的那一天,既是我們見到這個精彩世界的日子,也是我們母親的難日,他們為了我們的誕生,受了許多痛苦。感謝父母,是他們養育了我們。
有一種職業,操著這種職業的人燃燒自己青春,照亮別人的人生之路,這就是——老師。是他們傳導給我們知識,教我們人生的哲理;在我們做錯了事時,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該怎么做;當我們有了進步時,表揚我們,讓我們再接再厲;當我們的家長詢問時,會把我們在學校的情況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感謝老師,是他們教育了我們。
知心朋友,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當我們孤獨時,他們陪伴著我們;當我們煩惱時,他們傾聽著我們的訴說;當我們犯錯時,他們真誠地指出,并希望我們改正;當我們改正時,又內心里為我們高興;感謝朋友,是他們避免了我們誤入岐途。
走向社會,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件事。社會上有形形的人:
卑鄙的人,陰險的人,軟弱的人,無私的人,正直的人,下流的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你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經挫折。就是這些挫折,讓我們變得堅強。感謝社會,是她磨練了我們。
話說回來,我感覺中國這方面還做得不夠。許多孩子長大成人后,便丟下父母不管;許多人因為生活和工作不順心,對社會抱有仇視心理;親朋好友之間翻臉不認人;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進行報復……如果我們學會了感恩,就學會了理智和寬容,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十分美好。
中國人要學會感恩,推廣過這個美好的節日。
《學會感恩》讀后感2感恩,是一種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但在學會感恩朋友,感恩生活之前,應該學會感恩父母。
父親、母親、父愛、母愛,多么偉大的的字眼,在讀了《感恩父母》這本書后,我被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感動了,這本書,沒有一處不散發著愛的氣息,展示著愛的偉大。
感恩,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感恩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父母把我們養育大,花費了那么多的精力,金錢,他們毫無怨言,為什么?因為愛,有多少時,父母為我們而默默流淚。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死亡之吻》第一章,一位叫多莉的婦女,強烈要求提前分娩,這是十分危險的,稍不注意,便會母子亡,風險很大,終于,孩子成功的出生了,多莉卻懇求醫生,護士,趕快把她和孩子送回家,眾人不解,最終,多莉終于說出的原因,原來孩的父親,身患癌癥,危在旦夕,為了能抱上孩子,他們夫妻倆商量,提前將孩子生出來,當父親抱著孩子,吻了吻孩子之后,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但他抱著孩子的手,卻握得緊緊,緊緊的……
這使我十分感動,在生死離別的那一刻,父親把所有的愛全部融于給孩子的唯一的吻中。
父母的愛,是那樣的無私,它,不求回報,只求你能平安,快樂每一天,雖然很簡單,但卻重于泰山,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卻從不放棄對孩子的愛,感恩父母,是我們對父母起碼的尊重,我們感恩父母的方式有很多,如,晚上和父母談談心,捶捶背,洗洗腳,哪怕就是說一句“謝謝”或是“生日快樂”,我想,他們也會高興一整天的吧!
我們有時或許會想,長大了,我一定要給父母買轎車、豪宅,讓他們安享晚年,但你可曾想過,你父母操勞了一生,能否等到那個時刻呢?
所以,趕快行動,去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熱茶,他們也會開心的,因為在孝心的天平上,一杯熱茶和一輛轎車等值呀!
感恩,就是對父母的包容,堅守和愛的最好的回報,事不宜遲,趕快行動吧!
《學會感恩》讀后感3午后溫暖的陽光灑在寬大的投影幕上,看著投影幕上的黑體字,我的心早已不能平靜。看著看著我想到了我的老師們,和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
小時候,爸爸對我很嚴厲,要求我學會獨立生活,小學一年級開學沒幾天,爸爸就讓我獨自一人去上學。天真的我在車站旁看見了一個20來歲的小伙。“叔叔,您可以帶我去學校讀書嗎?”旁邊等車的人笑了起來,而那位叔叔卻沒有笑,而是把我抱上他的摩托。
沒多會兒,我就到了學校門前。
“謝謝你,再見!”
伴著我歡快的話語,我跨進了校園,那時的我好像覺得完成了一件大事。
在學校里,我也常常有些出人意料的舉動。
一年級,便問到“還有誰要?“
”我“!我一邊大叫一邊高高地舉起”稚嫩“的小手。
誅如此類在我的童年中數不勝數,但最讓我感動的卻不是這些。
不知是為什么,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寫字就都不是很好。幾乎每次老師寫評語都要提到我的書寫不認真。
每個老師也都曾想幫我解決這個”老大難“,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雖然結果并不是很滿意,但每次矯正書寫的時候我都深有感觸。讓我如今還記憶猶新的是小學五年級的那位老師。
那是一個星期五的晚上,老師讓我去辦公室找他,我以為是關于做操的問題(因為我那時候操的不認真)。原來他是讓我堅持每天練一頁字。除此以外他還囑咐了我幾句,全是關于書寫潦草的弊端的,當時我也沒放在心上,不過出于“應付”心理我連連點頭,回家練字也堅持一筆一劃寫端正可不知為什么,每當我練字時寫得端端正正,可一到正規作業,我就“龍飛鳳舞”起來了。
可禍不單行,正當我為這件事發愁時,數學中考試成績又給了沉重的打擊。其中我大多數題目都會做,可因為字跡潦草把“了”當作“5”,把“6“當作"b",這些錯誤頻繁出現,使我的成績大幅度下降。那時我才明白那天放學老師對我說的話的含義。
盡管我現在的字還不是很好,但我仍然感謝對我付出的那些老師。
這么多年來,對我付出的不僅僅是這些老師,還有我的父母,甚至是陌生人,以前我小,還不懂得感恩,然而現在的我已經長大了,已經學會感恩,我只有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那些幫助過我的人,那些為我付出的人。
《學會感恩》讀后感4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一聲“謝謝”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那,也是最好的回報……——題記西方有個感恩節。那一天,人們要吃火雞、紅莓果醬。那一天,不管是在天涯海角的孩子,再遠,也要趕回家。
心底里還是有那么個遺憾,中國的節日很多,唯獨缺個感恩節。我們可以跟西方一樣,吃火雞,也可以日夜兼程地趕回家。但總覺得,那不是在感恩,而是在湊熱鬧、扯家常、聽嘮叨。書上那篇文章,一讀就難忘。不是有多少華麗的詞匯,豐富的語句,而是內容。兩姐妹小時侯落水,被好心人救起,那人沒有留名。姐妹父母覺得,命是人家救的,卻一聲感謝的話都沒說,良心不安。二十年匆匆流過,她們千方百計找到恩人,跪拜在地下,為的就是感恩。路人和那位恩人禁不住落淚……故事很感人,兩姐妹漫漫二十年都用于感恩。看到后,不禁叫道“太不可思議了!”是呀,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她們完全可以放棄尋找,好好享用花樣年華。試問,人生有多少個二十年呢?什么時候都別忘了感恩,就同首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現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背的滾瓜爛熟的詩句,都告訴我們要感恩。有時候,旁人幫助了你,可是覺得太微不足道了,常常忘記。總認為在這種小事上做感恩,有和沒有沒區別,別人也不會在意,缺一種想法。好似振振有理的話,細想,會發現區別堪大。感恩的敵人是忘恩負義。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很深很深,對一些瑣碎小事做得都堪稱完美,但我們卻不知。媽媽說出我的毛病,是一種關心,我們卻感覺嘮叨,老愛反著干,發脾氣。同學生日都記得很清,偏偏有人記不住父母的生日。讀到文章上的故事,總覺得自己不能比較。就舉一個簡單的小事吧。春天,氣溫高出奇。翻箱倒柜,找不到合適的衣服。周末,媽媽約我一起去看外套。睜眼看世界,角度各不同。我喜歡一件長款,而媽媽看上一件短款外套。說實話還蠻漂亮的,我很快便回心轉意,看中了。買了漂亮衣服,心滿意足。高興過后,還是忘了說句謝謝。雖說大恩不言謝,但說句謝謝會給別人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不是說非要像文中小姐妹那樣做,但有一份感恩的心就足夠啦!同學借你一根尺子,說一句謝謝估計是很好的事;父母幫你解開一道難題,說句謝謝真是在合適不過;好友生病了,捎去一聲問候,別人也很難忘吧!
再微不足道事,也別忘了感恩。
《學會感恩》讀后感5讀了“學會感恩”,使我想起了部隊著名作家羅光輝大校在他的《秋色之旅》中曾說過“有思想的東西有影響力,有價值的東西有生命力,有激情的東西有凝聚力”的語句。博主的”學會感恩”是有思想、有價值、有激情的作品。”學會感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說實在的,感恩,也使我回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的心不應該僅僅拘泥于親情、愛情、友情、鄉情,更應該輻射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既然是感恩就要永遠感恩。感恩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感恩是溫柔而挺拔的生命姿態,感恩的人永遠是快樂的,感恩的人從來不懂得什么是抱怨,感恩的人永遠或一輩子都生活在陽光下,即使在遭遇黑暗也只是暫時的、也能依靠感恩的心走出災難,從容穿越這黑暗。
感恩的心讓我寫作,寫作讓我懂得了感恩,也使我懂得了怎樣的生活,怎么樣面對人生的困境和窘迫。懷揣感恩,我的內心就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懷揣感恩,我的內心就會變得純凈而又寬廣;懷揣感恩,我的內心就會變得安靜而又和諧。
一個時期,生活中有許多要感恩的東西而卻沒有很好的把握,以至于找不到人生的坐標而苦悶彷徨,曾經一度處于一個不斷抱怨的狀態,回想起那時候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怕。后來我找回了感恩的心,我暢達了,是“學會感恩”讓我學會了感恩,是文學讓我找回了自我,是感恩的心讓我重新找到了人生航向。不容置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然而,在困難的時候,是親朋好友的幫助讓我們有了勇氣;在徘徊無助的時候,是親朋好友讓我們尋回了感恩的心。
我國的學校英語教學一般從小學階段開始,對于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眾說紛紜,大致總結,基本上認為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外乎為了培養小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怎樣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處于入門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往往淪為單一的語音、詞匯、語法的教學,而對英語文化、語用的教學涉及很少,學生往往覺得英語學習枯燥無味,不得其法。這要求我們根據語言的本質屬性――交際出發去看待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的技能性和交際性,不能忽視語言背后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的文體學專家王佐良教授曾這樣說:“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文化的教學可以大大提升語言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引進英語文化的教學十分必要。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候、稱呼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習慣用“吃了嗎”“去哪兒”;而英語國家的人見面時主要是談論天氣、健康、交通、體育等話題。如英國人見面很喜歡談論天氣,原因在于英國的天氣多變,就算是最厲害的氣象家也難以精確地推測出第二天的天氣。這樣的文化內容放在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內容,也能讓學生了解語言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的稱呼語和漢語有很大的不同,漢語的親屬稱謂比英語要復雜且更加細化,這和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關系有關,而英語國家多是“人本位”“個體本位”的民族文化。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可以引進漢英語言的對比,使學生了解稱呼語差異的文化原因。
二、節慶文化
英語國家有幾個重要的節日在西方世界影響深遠,比如圣誕節、復活節,和宗教有密切關系。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宗教中的小故事介紹這些節日的來歷和節日的風俗習慣。“感恩節”“母親節”等源自美國,教師在講述月份牽涉相關節慶日時,可以講透,如“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在美國是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法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在這天,家家親人團圓,彼此感恩(Say “Thank you!”),并品嘗以“火雞(turkey)”為主的感恩節美食。同時告訴學生一些國外的節慶文化體現出了西方人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友情的特點。在這里,英語教師也可以在語言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結合文化的教學,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中讓學生拓寬視野,了解本民族文化外的多彩世界。
三、答謝和致歉
在回應他人邀請或問及個人需求時,中國人習慣客氣地推辭,這和中國文化的含蓄內斂有關;而英語文化中,對待別人的邀請和給予時,如果需要,則回答“Yes,please”,如果不需要,則直接回答“No,thanks”。這也體現了西方人直率的個性。在英語文化中,“Thank you”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極高,不論是對家人,還是在公眾場合面對陌生人,這也體現了英語文化中的紳士風度。這一點和漢語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
四、隱私和禁忌
在交談中,隨意地詢問他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等,在中國文化中十分常見,而在英語文化中,這些都屬于個人的隱私,除非是談話的對方樂意,否則不可隨意提及;而人際交往中的禁忌,也是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之一,“13”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數字,這源于宗教故事《最后的晚餐》,足見宗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五、詞匯的文化含義
有些詞匯本身就是文化符號,如各類專有名詞,而有些詞匯除了有概念意義,還包括文化的色彩。在教學中,這兩類現象我們都要注意解釋其文化內涵。
文化的教學能促進小學英語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
(1)依托教材,按照教材的內容滲透文化的內容;
(2)英語課要有“樣子”,這個“樣子”就是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
(3)要結合中英文化對比,在差異中領略英語文化的魅力;
(4)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各類感覺、知覺;
關鍵詞:雙語詞典;文化詞語;釋義
中圖分類號:H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2-0370-02
雙語詞典編纂涉及到兩種語言,它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兩種語言在詞匯體系中所存在的差異。雙語詞典為了準確地反映英漢兩種語言詞義要素的等值、非等值、不完全等值,就必須進行對比。對比不僅需要對比詞的語義結構、內涵,詞的組合特點,還要對比由于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非等值或不完全等值。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它們不僅用不同的符號命名同一事物,而且往往賦予其不同的文化語義。李明指出,雙語詞典實際上承擔著跨文化交流的任務,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雙語詞典理所當然應該提供異域文化的信息,尤其是與本族文化相異的內容。雙語詞典應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加以界定。
筆者將文化詞語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只屬于一種文化的詞。在源語中的所指內容在目的語的社會里并不存在。例如漢語中的“仁”“龍舟節”“粽子”等,英語中的“individualism”“privacy”“Thanksgiving”等詞。第二類是指在不同語言中存在的大量看似詞義相近而實際隱含著不同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語,比如英漢語中的數目詞、顏色詞等。第三類是指語言中存在的成語、典故和諺語。雙語詞典必須點明其文化淵源,揭示其社會文化內涵。第四類即人名、地名,大學、報社、廣播電臺名等,這類詞語也是一國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
下面分別從詞條立目、釋義和配例三方面考察國內幾部詞典對上述四類文化詞語的處理現狀,并與柯林斯英漢雙解詞典做適當對比。
一、立目
收詞立目是詞典編纂的第一步,收詞的寬窄與詞典的質量密切相關。一部大、中型的英漢詞典應該適當收錄英美文化中重要的人名、地名、城市名、名勝古跡名以及知名大學名。筆者隨意選了Thatcher,Napoleon,Toronto和Manchester四個英美文化中的常見詞語,它們在四部詞典中的立目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英漢大詞典》和《英華大詞典》(最新修訂版)收錄了全部四個詞條;而《新英漢詞典》(世紀版)和《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只收錄了其中的三個。另外,《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未收錄individualism一詞。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雙語詞典還沒有能夠全面、均衡地收錄源語中的國情、文化詞語。
二、釋義
釋義是雙語詞典的靈魂,釋義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詞典的質量。以上界定的第一類和第二類文化詞語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詞或者只能找到部分對應詞。因此,雙語詞典編纂者在處理這兩類詞語時會感到比較棘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四部詞典是如何對individualism,Thanksgiving,thirteen這三個詞以及.carry(take)coals to Newcastle這一成語進行釋義的。
(一)釋義不盡全面。我們先看這四部詞典對Thanksgiving給出的釋義。《英漢大詞典》對感恩節的歷史由來及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具體慶祝日期都作了說明,因而給出的文化信息最為全面;《英華大詞典》僅給出了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具體慶祝日期,未對節日本身做出描述;而《新英漢詞典》和《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只給出了―個對應詞“感恩節”,沒有提供任何釋義。另外,這四部詞典對thirteen提供的義項也詳盡不一。
(二)釋義未給出充足的文化信息。例如在處理individualism和thirteen兩詞時,四部詞典中只有一部給出了詳細的社會文化內涵的說明,而不是簡單的幾個對應詞。在解釋carry(take)coals to Newcastle時,提供Newcastle是英國產煤地這一背景文化知識的,四部詞典中也只有兩部。
(三)雙語詞典對某些文化詞語釋義的準確性還有待提高。例如individualism一詞,它在英語文化中有特定的含義,能否將“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作為其對應詞,還有待商榷。
三、例證
詞典中的配例起著佐證釋義的作用,而且可以給釋文提供語境,幫助讀者準確運用詞目。從跨文化角度來看,配例應適當設置一些與源語文化相關的例證,以幫助傳播源語文化。上面四部雙語詞典除了《英漢大詞典》提供了稍多一點的例句外,其他三部詞典例句較少,它們幾乎沒有對這些文化詞語配例,更談不上在例句中傳遞文化信息了。在隨意查看了這四部詞典對the apple of ones eye的配例后,筆者發現《英漢大詞典》和《新英漢詞典》的例句幾乎是相同的:His daughter is the apple of his eye.《英華大詞典》和《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未給出例句。在對thirteen一詞進行配例時,四部詞典給出的竟是同樣的例證:the thirteen superstition,另外,《英漢大詞典》和《新英漢詞典》對thanksgiving提供的例證也是相同的:in the thanksgiving before the meal.由此可見,存在于我國雙語詞典中的例證不充足,例證缺少文化信息以及例證重復現象應該引起詞典編纂者的高度重視。與此相比,《柯林斯》的編纂者由于利用了柯林斯伯明翰大學國際語料庫,例證較充足又有新穎性,并傳遞了較多的文化信息,其對上面列出的四個詞條全都提供了例句,而且例句恰到好處地向讀者傳遞了一定的社會文化信息。
以上僅僅是選取了極少的幾個文化詞語對四部我國雙語詞典進行了抽樣調查,所以還不足以得出系統的結論,但筆者深感我國目前的雙語詞典在文化詞語的立目、釋義和配例上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
(一)在收詞立目上,要增加收錄外國國情、文化的詞語。但雙語詞典要和語言文化詞典區別開來,不能將所有有關外國國情、文化的詞語都收錄進來。對于大、中型雙語詞典而言,收錄面可以廣―些,可以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某些術語和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知名大學名以及富含英美文化的成語、諺語、名言、警句,同時還要注重詞目的實用性。雙語詞典還要及時收錄―些新詞,去掉一些古詞和廢棄詞。
(二)雙語詞典要注意文化詞語釋義的準確性,要融入盡可能多的社會文化內涵,不僅要給出詞條的外延意義,還要給出詞條特定的文化內涵的意義。有效的方法是可以進行配圖釋義。另外,雙語詞典還可以設立文化詮釋,對一些西方獨有的文化現象加以介紹或者提供專文,對英美國家的重要背景知識做簡明扼要的說明。
(三)雙語詞典除了在詞條釋義上需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外,在例句翻譯中也應充分考慮讀者對源語文化信息的需求。雙語詞典編纂者可以利用一些大型語料庫。語料庫中的語料對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頗有幫助。
總之,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雙語詞典編纂者應進一步增強跨文化傳播意識,在詞典立目、釋義及配例上更多地關注文化詞語,關注雙語詞典的文化傳播功能,關注讀者了解異域文化的需求。大量的文化信息對于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雙語詞典只有融入更多的文化信息,才能更好地為語言學習者服務。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語音障礙。有些學生平時不注意英語單詞的正確讀音,甚至不會正確發音,這樣即使詞匯量再大,也會影響正確理解所聽內容,有的學生讀單個的詞讀得準,但不懂連續、弱讀、失去爆破、重音移動等可使單詞的讀音在語流中發生變化,也無法正確辨認和理解所聽的材料。隨著對外開放,新課程的改革,新目標英語的啟用,美音逐漸增多并有流行的趨勢,有些學生因不熟悉英美語音的差異,就產生了聽力障礙。有些學生自身發音不準,又不能正確把握語調,就會失去一定的辨音能力,這勢必影響整體的聽力理解。
2、母語干擾的障礙。許多學生在聽到一段語音信息后,常受母語干擾,習慣用中文逐句逐詞翻譯出來,而不能直接將語音信息轉化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語進行思維,多了個中間環節,這種心譯影響了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
3、文化背景知識障礙。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把英語作為來學習外語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的語言文學知識,還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中學生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聽力理解便產生一定困難。如一些聽力材料中常會出現 AprilFool 學生對西方的愚人節等不甚了解,就會對這些感到茫然。又如中國的中秋節和西方的感恩節,難度相當的兩篇聽力材料,由于學生對西方的感恩節不甚了解,所以聽起來肯定覺得相對難多了。又如,在英美國家,人們見面打招呼通常會說:“It’s a nice day, isn’t it?”而中國人則常以一日三餐為話題,往往會說:“Have you had your lunch?”文化差異造成聽力理解的障礙。
二、初中生英語聽力障礙的成因
1、一般人總是認為,聽的越多,聽力能力就越強。勿容置疑,多聽的確是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積極的手段,但聽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聽的次數的多少,也不完全在于聽的內容長短、難易程度如何,它是一個人英語知識的全面體現,而所有英語知識的基礎便是詞匯。每一個對話、語段、語篇都是由句子組成,而句子的基本單位正是詞或詞組。在聽的過程中,我們能模仿出聽到的發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詞匯量,便無法把與其所代表的符號――詞聯系起來,也就無法得知符號所代表的事物――意義。就如蓋房需要一定數量的磚瓦一樣,若想聽懂一定難度的聽力材料,必須擁有一定量的詞匯。按“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掌握2000英語單詞和一定數量詞組對于初等難度的聽力材料是基本夠用的。但是許多學生并沒有達到這一標準,聽力的基礎不牢。
2、未能掌握正確的聽力理解技巧,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推測技巧低。推測能力是學生根據自己學過的語言知識和邏輯思維對所聽材料的上下文詞匯和語言含義進行判斷的能力。遇到陌生的詞匯或難以理解的詞句,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聯想猜測其含義。推測能力不強,難以疏通上下文,是中學生聽力理解的又一障礙。其次,反應速度慢。不少學生在聽音時,不能及時領悟學過的詞匯,一旦見到時才恍然大悟,這是由于從學習新的詞匯到達到相當熟練的程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要使學到的詞匯變為熟悉的,隨時能辨清與運用的詞,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學生還處于詞匯認識的初級階段,較快的言語速度經常影響他們的聽力理解,使他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從記憶中搜索出他們學過的詞匯及用語。最后,取舍不當。對于聽力材料,并非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同樣重要的。只要抓住關鍵詞與主要線索,聽懂中心內容,就能理解全文。許多學生不懂取舍,平均分配注意力,什么都想抓,結果什么都抓不住。
三、矯正英語聽力障礙的策略
1、要寓聽力理解訓練于日常教學中。訓練學生聽力要與日常教學結合在一起。⑴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這是聽力訓練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最有效的聽力訓練方法;⑵在課時安排,可充分利用課前或復習時間,讓學生聽一些材料;⑶在內容選擇,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聽力材料,不要輕易放棄。在內容的呈現上,應遵循聽、說、讀、寫教學順序,做到先聽后說,先說后讀,先讀后寫;或者把教材中的內容改成聽力材料。
2、培養良好習慣,克服緊張情緒。養成良好聽音習慣,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提高聽力非常重要。在聽音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直接用英語理解聽力材料,而是借助漢語先經過“心譯”的中間過程,這無形中增加了理解的中間環節,要跟上語流就會產生困難。這種不良習慣只有通過較大量的實踐逐步克服過來。
1."...it is hard enough to start ……
2."we are old fossils.we are part of another world.a world ofdinosaurs"用“化石”“恐龍”將“落伍于時代”“歷史的古董”“僵化守舊”等含義體現得淋漓盡致。
3."i was a little surprised that he had married her,but these may-december alliances are commoner than one likes to admit."一個是風華正茂,一個是風燭殘年;一個是陽春,一個是隆冬。這種忘年之合,通過"may"和"december"這兩個詞,表達得十分貼切,體現出作者洞察事物本質的敏銳。
4."and what would it be to grow old?for after a certain distance,every step we take in life we find the ice growing thinner below our feet,and all around us and behind us we see our contemporaries going through."“如履薄冰”形容晚年生命朝不保夕;用“穿冰落水”暗喻生命的終結,含蓄而不晦澀,即使對沒有冰上經驗的讀者也不費解。
5."it is an idle question to ask whether his books will be read a century hence;if they were all burnt as the grandest of suttees on his funeral pile,it would only be like cutting down an oak after its acorns have sown a forest."這一比喻生動地表明他的著作將永垂于世。"oak"一詞本身就有“堅固”“持久”的象征意義;橡樹種籽入土,百樹挺起,生動表達了他的著作影響廣泛、深遠。
6."every one got hurt in 1970,but the investor who was up to his elbow in fast food seems to have escaped with relatively slight first degree burns."用相對輕微的“一度燒傷”來表示快餐業在其他行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雖然和以前相比,盈利減少,卻并未遭受嚴重損害。這一比喻新奇、準確,給人印象深刻。
7."...so &n
bsp;to me,on that day,he was just an executive who had been successful in the white man's world of major-league baseball-a world as far beyond my reach as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on."在棒球隊黑、白隊員嚴格分開的四十年代,一個黑人新手被挑選進第一流白人棒球隊,這在他看來比登天還難。"the moon"已遙遠之極,何況還是"the other side of the moon",這個比喻極其生動地反映了機遇之難。
以上各例均屬“普遍性比喻”(universal metaphors/similes),盡管其中許多具有獨創性,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但就其內容而言,仍屬于人類經驗和知識的共同范疇,異族讀者和作者思想上的溝通毫不困難。
另有一些可稱作為“特定文化型”的比喻(cultural metaphors/similes)。這些比喻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或歷史性、地區性特色。
1."born into a large middle-class family in lincoln,kerry received an early baptism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round the dinner table."這里作者借基督教的洗禮來說明此人因受到家庭的熏陶,早年即受到政治教育。對西方讀者而言,其聯想意義十分清楚。
2."from the time she was a year old,the princess had been showered with presents.her nursery looked like cartier's window.""cartier's window"這一比喻會使許多西方讀者聯想到這一世界聞名的繁華首飾商店櫥窗里琳瑯滿目的高級首飾,由此可見小公主的嬌慣和生活的豪華。
3."toad face fedunka just sort of sat there deflated in a high-back wing chair like a life size ball on the night after 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將此人比作美國梅西百貨公司感恩節游行后泄氣的真人大小的氣球,其沮喪之態躍然紙上。
4."if i have to be knocked out in the first round,it's a consolation to know it's done by a world champion."西方拳擊運動流行,許多人對拳擊比賽非常熟悉,所以,作者希望他的對手是世界冠軍,這樣在第一回合就被對手擊倒也不丟人。這個比喻非常準確、生動。
5."my car and my body are in about the same shape."both have quite a few miles on them but they are running well and 
【關鍵詞】高中英語;聽力能力
1.影響聽力的因素,弄清這些因素,提高英語聽力教學質量
1.1詞匯量不足、語法不過關是影響學生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障礙。
聽力訓練中,如果遇到的生詞太多,就很難懂得整篇文章大意。同樣,沒有一定的語法分析能力,即使聽懂了單詞,也未必能快捷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lie”一詞除表示“躺,平躺”之外,還可以表示“位于”“撤謊”等意思。有時句子表面上有否定詞,卻表示肯定,例如:You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while driving at night .(夜晚開車要非常小心)。
1.2發音不正確,辨音能力差是影響聽力理解的前提。
有些學生對于一些易混淆音素特別是音近的詞不能正確辨識,從而影響了對句子意義的理解。英文中有一些相同發音不同含義的詞,即同音字,如:hear,here;還有一些相似的拼寫,易混淆的發音,即近音詞,如: soup(湯),soap(肥皂);如果學生聽音不準,就會接受錯誤的信息,就會判斷錯誤。
1.3不良的情感因素,聽的習慣及對英美文化的不了解是影響聽力理解的重要因素。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因為心理和情緒上的障礙,就會出現“情感過慮”,致使原本可以聽懂的內容在理解上也大打折扣。還有的學生對英語國家的各方面文化了解不夠,有一些聽力材料中常會出現Thanks giving, April Fool等 ,學生若對感恩節,愚人節等不甚了解,就會對這些感到茫然。
2.消除聽力干擾因素,提高學生聽力水平
2.1夯實基礎,幫助學生過好詞匯關。
2.1.1引導學生去發現單詞拼寫與發音的關系,以此提高單詞拼寫的準確率。
2.1.2多練習,先從聽寫單詞入手然后聽寫句子、短語。
2.1.3讀各種題材的文章,積累各個領域的詞匯。
2.1.4牢記場景詞匯,熟悉特定的場景用語和關鍵詞。
2.2巧過語音關
2.2.1學會分辨出相似音。聽音時,學會分辨出相似音很重要,如稱呼Ms和Miss聽起來很像,再比如: said和sad等。
2.2.2識別非完全爆破。英語中的爆破音 如|K|,|g|,|t|,|d|,|p|,|b|為另外一個輔音跟隨時,它的音不完全發出來,如:Jack can speak good French.
2.2.3識別英語發音中的連續。在語流中,同一意群內部的各詞之間并不停頓,以使言語更流暢自然。通常是前一單詞詞末的輔音與后面一個以元音開頭的單詞的元音音素拼一起。例如:When I put my card in ,
2.2.4正確的理解語調。不同的語調說出會有不同的含義。例如:W:Are you ready? M:Ready?(在英語中升調重復詞句往往表示否定的含義)。
2.2.5了解英美英語讀音的差異。
2.3調整好心理狀態,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社會風俗。
聽力理解是一系列復雜心理活動的綜合,為了使學生在聽力過程中不產生焦慮情緒,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可以插入輕松美妙的音樂作為調劑品。在聽力材料安排上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過渡;選材內容應以培養學生的聽力興趣為主,找一些反應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以此增加學生興趣,通過這樣的聽力訓練讓學生漸漸擺脫對文字材料的依賴。與此同時,教師也應多給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知識。
3.加強聽力解題技巧的指導,促進聽力水平提高
3.1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克服焦慮情緒。在聽錄音材料之前,讓學生微閉雙眼并做深呼吸有助于減輕情緒焦慮的程度,鼓勵學生相信自己。
3.2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聽材料前快速瀏覽題目及選項,瀏覽選項時可采用縱向觀察法,分析和對比三個選項的不同點,做到心中有數,捕捉一切可以從題目及選項上獲得的信息,打有備之仗。
3.3隨聽隨記,無把握就猜。聽力時要培養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如一些數量,人名、地名、時間、等,及時摘錄,數字可以用阿拉伯數字記,地名、人名可記下個別字母作提示。還可以借用一些常用符號或縮寫形式,
如:> 表示 more than/bigger thanm表示metre
3.4抓住要點,細辨信息。借助非語言信息進行推理,如根據背景聲音,說話者的語調口氣去推測談話發生的地點及說話者之間的關系。在聽音時要聯系上下文,分清主次,不能顧此失彼。聽,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若想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了解學生困難是關鍵,針對學生的實際設計訓練方案,做到層層突破,循序漸進。
一、在學前英語教學中滲透師德教育的必要性
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師德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質,在教師素養中處于首位,不可或缺。針對當前存在的師德弱化和缺失問題,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德育體系至關重要。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內容,在語言的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訓練學生的思想素質,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學前英語教學中滲透師德教育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育才的必然要求。
二、在學前英語教學中滲透師德教育的具體做法
本文以陳艷麗、鄭毅主編的學前英語教材《幼師英語》為例,具體分析如何在學前英語教學中滲透師德教育。
(一)樹立正確“四觀”。要做人民滿意的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在學前英語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堂資源,讓學生充分認識人生的真諦、勞動的價值和職業的意義,充分認識教師的平凡、偉大和光榮。幼兒教師的職業是苦中求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有遠大的理想,才能積極地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的義務,才能自覺地、不斷地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苦樂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心血去澆灌幼兒的心田,在奉獻自己、燃燒自己的同時,感受到工作中的有苦有樂,樂在其中,以做一名幼兒教師為榮。《幼師英語》中有許多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如第二單元MyFamily中提到家的布置和家庭成員,通過學習單詞,強化學生對家庭成員的愛。同時,通過討論“離開父母家人到外地求學,該如何做到讓父母放心”,引導學生養成獨立的意識。ThanksgivingDay則是讓學生了解感恩節的由來、西方人如何過感恩節,教師則可以引出:“Whowillyouthankandwhywillyoubethankful?”通過討論讓學生對于“感恩”有更深刻的體會。感恩是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它能使人心胸開闊,從容熱情地面對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幸,是人健康成長與成才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課間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感人視頻,如《媽媽做的菜最香》《媽媽的臨終告白》等,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并最終升華為一種敬業精神。第七單元EnjoyFestivals中涉及中西方的傳統節日及傳統食物,對此可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油然而生一種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明白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第九單元FantasticNumbers通過學習簡單的加減法來認識數字之間的關系,課文LuckyNumbers則指出了過度相信數字的含義是一種迷信的行為,我們應該“workhard,insteadofdependingonnumberstofulfillourwishes.Ourlifeisinourhand.”同時通過課堂討論,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保持勇于挑戰,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總之,要充分利用英語課堂資源,積極開展“四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為做人民滿意的教師筑起牢固的師德底線。
(二)培養師德素養。新形勢對教師隊伍的師德和業務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關鍵。培養師德素養,成為學前英語課堂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充分利用英語課堂,培養師范生愛崗敬業、熱愛幼兒、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師德素養,打造仁愛之師。《幼師英語》第一單元WelcometoSproutKindergarten中提到:“Kindergartenteachershouldhavefiveimportantqualities:love,patience,caution,considerationandresponsibility.”(幼兒教師應具有五項重要的品質:愛心、耐心、小心、關心和責任心。)“Kindergartenteachershouldteachchildrentobehealthy,honest,braveandconfident.”(幼兒園老師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健康、誠實、勇敢和自信。)第三單元BodyLanguage中介紹如何關注孩子的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給予孩子特別是低齡幼兒更多的關注與愛。教育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要關注每一個幼兒,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對特殊孩子給予特別的關愛。第五單元EatMoreFruitsandVegetables通過學習一些蔬菜水果單詞,進而學習課文TheFoodPyramid,從課文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以及保教能力。第八單元KeepChildrenSafe介紹了交通標志及出行方式,課文WhatShouldWeDo提到幼兒教師遇到緊急情況時應該懂得如何進行急救,從而保證孩子的安全,讓學生懂得急救的相關知識及其重要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探索、學以致用和優化知識的良好習慣。總之,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培育學生的師德素養。
(三)培養師德人格。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幼兒教師無聲的人格力量。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說明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幼兒可塑性大、模仿性極強,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此,幼兒教師一定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給幼兒以楷模之影響。日常工作中要文明禮貌、誠實友善、團結互助、樂于奉獻,做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在《幼師英語》教學中,通過第六單元GoodHabits關于“Goodbehaviors&Badbehaviors”對比,讓學生了解良好的習慣應該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及行為習慣等,明白養成按時作息和勤于鍛煉好習慣的重要性。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就如何保持教室、宿舍和公共區域的衛生給出自己的建議,讓好習慣真正融入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傳遞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正能量。課文HelpingYourChildrenDevelopGoodHabits給出五點建議,即“providemotivation,beconsistent,encouragechildren,joinchildren,celebrateoften.”(給予激勵,持之以恒,鼓勵孩子,加入孩子游戲或學習過程,時常慶祝),因為“Childrenaren’tperfect.Theywillmakemistakes.Theywillfail.Childrenneedpositivefeedback.”孩子不是完美的,他們會犯錯、會失敗,因此教師的積極反饋就顯得尤其重要。從心理學角度講,教師若能對幼兒進行正確的評價、及時的表揚、熱情的鼓勵,則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調動其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課后,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閱讀《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并寫出自己的體會,讓學生領會到這樣的道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不歧視的教育原則,用教師的愛心、細心和耐心沐浴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成才。
(四)培養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一種精神支柱,是一種動力源泉。一個教師熱愛祖國,才能與祖國共呼吸、同命運,將“青”“教師夢”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最終實現“園丁遍栽桃李樹,學子盡作棟梁材”的教育愿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利用教材和電視新聞等諸多素材,有針對性地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內化到課堂教學之中。在講讀課文時,更應不失時機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師范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其愛國熱情,為爭做人民滿意的幼兒教師樹立奮斗的旗幟。在《幼師英語》第四單元TheWorldinMyEyes教學中,通過對國名、國旗的學習與對比,教育學生要心懷天下,放眼世界,加強時事政治的學習,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學習動物名稱及課文ALetterfromaChild,了解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增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在課文延伸中,還要讓學生明白,有些不起眼或大家不屑于去做的小事,如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破壞公物、節約用水用電等都是愛國行為。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如何看待亂丟垃圾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個人自身的素質與國家形象息息相關,提高個人素質也是一種愛國的具體體現,切實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總之,在教學中,要滲透愛國主義主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引導廣大幼兒教師自覺承擔起為國家的發展、為民族的振興培賢育才的使命。
總之,學前英語是師范院校的必修課,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傳遞思想,充分發揮其教書育人的作用。師德是教師的核心,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任重而道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學前英語教學中滲透師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高素質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有效選擇。
作者:張千映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李云.新時期高校師德教育的難點與途徑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5)
[2]李靜,黃艷蘭.五年制學前教育師范生教師行為規范教育——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師范生師德教育實踐案例[J].湖北函授師范大學學報,2015(23)
[3]潘寶紅.育學教學中師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
1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1.1了解文化知識是學好語言的關鍵,語言與文化不可分
東西方之間的觀念存在很大差別。中國傳統文化視雙數為吉利數字,事事要好事成雙、十全十美;人們結婚都要選雙日子等等。而英美文化視單數為吉利數字,如in one's seventh heaven(在無限幸福中)。例如: Although he is not friendly to us,we heaped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 by helping him in his difficulty。(雖然他對我們不友好,我們以德報怨。在他困難時,幫了他的忙。)可見,學習者要想真正學好英語就必須提高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1.2有益于學生恰當地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學語言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文化意識,許多學生在和英語國家的人士交談時往往遇到困難。譬如:有一位外教,聽說某公司有個英語角,便去那里觀光一番,回來后有人問她感覺如何,她不高興地說:我好像去了一次海關或警察局,因為他們老是問我下面問題:
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在語法上這些句子都是正確的,但是所提問的內容涉及到英美人所謂的隱私,違反了他們的說話規則。
2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2.1口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內容
在口語和聽力課中,教師要著重介紹與交際密切相關的英語文化知識。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教會學生如何跟英語國家人士互致問候。如對話時,許多學生會這樣問候老師:Good morning, Teacher.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英語和漢語中稱謂的差異,以避免交際中的用語不當。漢語中老師好一類的招呼語是表示對教師的尊敬,而英語中teacher一詞僅表示某種職業,而不是稱呼語。在英語國家,稱呼教師一般在姓前加上Mr./Mrs.或Miss。所以上面句子應改為:Good morning, Miss Huang!又如在學習英語國家人士如何打電話時,教師發現,許多同學在自我介紹時說:I am xx。詢問對方是何人時說:Who are you?等等表達不恰當的句子。此時,教師可就打電話言語方面作跨文化用語對比教學,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人士的打電話用語。上面笫一個句子應改為:This is讇護r this is讇譻peaking.第二個句子正確的是:Who is that or who is that speaking?
2.2閱讀課中的文化滲透
要閱讀英語文章當然要有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但閱讀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語言水平的問題,文化背景知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學生能看懂文章的表層意思,但不知深層意思,做題時經常做錯。原因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在講授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時,應首先向學生介紹其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意義。例如在上Thanks giving Day,要告訴學生西方國家感恩節的來龍去脈。總之,教師在課文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知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既學了語言,又了解了文化,學習英語的效果大大提高。
2.3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的學習占很大一部分。所以,英語教學應介紹詞匯的文化意義。如漢語中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等詞,而英語只用cousin一詞來表示。在西方,人們習慣用藍色(blue)來表示沮喪、消沉或者下流,但在中國文化中藍色卻用來表示肅穆、嚴肅,用黃色表示猥下流。在漢語中,龍以及與其相關詞語,明顯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因而百姓們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龍。然而,在英美國家,龍則是古代碩大、兇殘的古怪野獸,專門干危害人類的事,西方人對于龍絕無好感。在中國, peasant(農民)含有正面的、積極的含義,但對西方人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的是鄉下人、鄉巴佬。相反,landlord(地主)對中國人來說是貶義詞。總之,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文化的積累。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交際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見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英語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一、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二、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三、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
四、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五、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六、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七、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