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30: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獎金個人所得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如今,社會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要想留住高素質人才,除了企業擁有比較好的企業文化,還需要高薪水,這也是比較實際的問題。企業會按照人員的工作情況來給工作人員發放獎金,但是獎金的發放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按月計算,也可以是按年計算等等,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進行獎金的發放,對于員工的個人所得稅都是會有影響的。
一、獎金發放方式
人員工資的構成主要就是基本工資和獎金,獎金一般是完成工作任務量以后多出來的部分,企業為員工發放的就屬于是獎金的部分。獎金的發放有三種形式:一是每個月進行發放,也就是把基本工資和獎金加在一起進行發放;二是一次性進行發放,這也是目前中國很多企業都在遵循的獎金發放形式,企業年終按照企業的年收益決定給員工發放獎金的數額;第三種就是企業在每個月都會發放一部分的獎金給員工,剩下的另一部分到年底的時候一次性發放給員工。獎金的發放方式對于員工個人所得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企業應該選擇最佳的發放方案,這樣就可以減少員工的個人所得稅。
二、不同獎金發放形式對于個人所得稅的影響
(一)每個月發放獎金
獎金的發放形式對于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案例:一名年收入在10萬員的企業白領,按照每月發放獎金的形式計算個人所得稅就是用10萬除以12個月,再減去2000元,所得到的數值乘以20%,再減去375元,然后乘以12個月,就是一年時間這位白領所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的數額是10700元。
按照計算這位白領按照每個月都可以領導獎金計算,個人所得稅的繳納并不比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繳納的少。
(二)年終一次性發放
案例:王先生所在企業是選擇年終一次性獎金發放的形式,王先生一年的獎金數值是18000元,這樣算下來王先生每月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是1900元,平均到每個月就是165元錢。按照10%的稅率來計算,王先生全年納稅的金額是3755。
按照計算可以得出按月發放獎金對于員工來說并沒有減少個人所得稅的上繳,年中一次性進行獎金的發放的方式更適合企業使用,可以幫助員工盡可能的減少個人所得稅的上繳。
三、獎金發放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按月發放獎金不是最佳方案
企業對于員工進行按月發放獎金的形式,對于企業員工來說,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并不是最佳的發放方案,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數值并不是最少的。企業可以在年終進行一次性的獎金發放,年終獎金可以當作是一個月的工資來計算個人所得稅,這樣繳納的數值就相對每個月發放獎金要少很多。因此企業在進行獎金發放的時候要進行綜合考慮,不是只需要達到獎金均衡就可以的,更多的是為企業員工的收益考慮,降低納稅數額,增加員工的收入。
(二)科學組合獎金和工資
工資和獎金之間的組合,對于個人所得稅的數額的影響是很大的,只有進行合理科學的工資和獎金的組合發放才可以達到減少個人所得稅的目的。如果在組合以后出現了兩個不同稅率,需要按照最低的稅率進行計算個人所得稅的數額。對于企業工資和獎金的計算需要專業的會計人員進行,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最合理的獎金發放形式。
(三)注意納稅臨界點
企業在進行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納稅的臨界點,因為超過了臨界點,就會按照比較高一級的納稅稅率來征收個人所得稅。所以,會計人員需要對臨界點的變化比較敏感,否則哪怕僅僅超過了一元錢,就需要按照比較高的稅率進行納稅了。在企業中進行獎金發放和核算事務不單單由財務部門進行,好需要人事部門以及管理層審查批準才能進行的。人事部和領導需要按照工作人員任務量的完成程度,日常的表現來制定獎金,無論怎么樣在發放工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臨界點的合理使用。
案例:假設一位員工的年收入是9萬元,現在年收入增加了5元錢,也就是90005元,年終企業的獎金是25005,這個時候納稅的臨界點就是25000元,雖然只是比25005少了五元錢,但是25000元獎金就是按照10%的稅率進行征收,25005元就是按照15%進行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雖然看上去相差的不多,但是在稅率上相差很多,也就是在納稅數額上相差很多。所以,企業一定要掌握好納稅的臨界點,盡可能的幫助員工降低個人所得稅的納稅額。
四、結語
每個人在社會上進行奮斗除了要實現自身的價值,還有就是要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這就和工作中的工資和獎金是密不可分的。在企業員工獲得獎金的時候,還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數額,不要讓個人所得稅成為員工經濟的負擔。在進行獎金的發放過程中可以有幾種主要的形式,不同的獎金發放形式對于個人所得稅的影響都是不同的,其中按月發放獎金并不是最佳的發放方案,因為按月發放獎金在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上并不是最少的,年終發放是比較適合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國偉. 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D].西南政法大學,2010.
[2]周潔. 企業薪酬納稅籌劃研究[D].貴州大學,2009.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創新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2
一、背景分析
(一)稅法簡介
個人所得稅法對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規定如下:先將員工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再按照公式(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確定應繳納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個人所得稅。
(二)遇到的問題
由于個人所得稅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因此當全年一次性獎金超過某個臨界點,對應的稅率區間提高一檔,個人所得稅大幅增加。下面這種情況可能會非常普遍:員工A的全年一次性獎金盡管高于員工B,但是員工A真正發到手的工資卻少于員工B。
目前,單位和員工已充分認識到上述問題,稅務專家給出了方案:發放全年一次性獎金時,通過適當減少全年一次性獎金或者調節工資和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發放比例,繞過個人所得稅稅率區間的“盲區”,避免提高稅率檔次。
但是,專家的方案會遇到三大難題:一是,紙上談兵,無法實操。當企業人數很多時,人力資源部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分析所有員工薪酬狀況,進行有效稅收籌劃。二是,難于溝通,無法實施。如果選擇適當減少全年一次性獎金的方式或者采用將部分獎金放到次月發放的辦法進行稅收籌劃,需要與員工進行大量的溝通,如果溝通不到位會產生“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三是,跟著感覺,無法精準。通過簡單測算或者肉眼判斷規避稅率區間“盲區”,無法精確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到底發多少才是最優。
二、方案設計
(一)建立模型
1.假設條件
假設條件一:12月發放年終獎時還要發放正常工資,即12月發放兩筆薪酬:一是當月工資,二是年終獎。其中當月工資應當按照月收入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年終獎可利用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
假設條件二:年終獎作為員工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因為 稅收籌劃而人為增加或減少。
假設條件三:年終獎作為激勵員工的一種手段,必須及時發放,不能延遲發放。
2.整體思路
當月工資和年終獎共同構成了12月應發薪酬,由于采用不同的計稅方式,因此在應發薪酬一定的情況下,調整年終獎和月工資的金額,會得到不同的納稅額,只要能夠找到納稅額最少情況下對應的當月工資和年終獎發放金額,就得到了12月的最優稅收籌劃方案。
3.建立模型
設12月薪酬總額為P,當月工資為Pbs,年終獎為Prs, Prs可以拆分成兩部分,即:與12月工資一并計稅的P1和利用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的P2。尋找最優的P1和P2組合,使得員工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總額T最少(T= T1 + T2, P1 產生的個人所得稅為T1,P2產生的個人所得稅為T2)。
(二)設計算法
采用窮舉法求解上述假設。假定第一種發薪組合為:P1=0,P2=Prs;第二種發薪組合為:P1=0.1,P2=Prs-0.1;依次類推,以人民幣角為單位,逐漸增加P1,減少P2,直到P1=Prs,P2=0。對每一種發薪組合計算個人所得稅總額T,最小的T所對應的P1和P2的值就是假設的解,即最優稅收籌劃方案。
(三)算法舉例
1.某員工12月當月工資Pbs為7360元,扣除五險一金及3500元個稅起征點應納稅工資額為3224.31元,年終獎Prs為56350元。
(1)不進行稅收籌劃,其當月工資7360元按照12月月收入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年終獎56350元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12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10932.43元。
(2)采取窮舉法對該員工進行稅收籌劃
計算機共需要測算563501種發薪組合,通過對比可以得到第23501種組合,即P1=2350,P2=5400時,T=5854.86為最小值。
因此員工的稅收籌劃結果為:Pbs+P1=9710元按照12月月收入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P2=54000元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12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5854.86元,比不進行稅收籌劃節稅5077.57元。
2.某員工當月工資Pbs為4560元,扣除五險一金及3500元個稅起征點應納稅工資額為124.31元,年終獎Prs為38744元。
(1)不進行稅收籌劃,其當月工資4560元按照12月月收入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年終獎38744元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12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3773.13元。
(2)采取窮舉法對該員工進行稅收籌劃
計算機共需要測算387441種發薪組合,通過對比可以得到第13762種組合,即P1=1376.1,P2=37367.9時,T=3676.8為最小值。
因此員工的稅收籌劃結果為:Pbs+p1=5936.1元按照12月月收入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P2=37367.9元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12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3676.8元,比不進行稅收籌劃節稅96.33元。
(四)程序開發
1.思路及原則
為了達到既能夠處理大量數據,又易于操作的目的,程序以Excel為載體,嵌入VBA程序,宏通過自動計算每位員工12月薪酬所有可能發放組合,尋找出使得員工個人所得稅最少的一種組合。
2.流程圖
(五)方案優勢
1.計算精準,效益可觀
通過程序確定的全年一次性獎金發放方案為最優稅收籌劃方案,節稅總額約為發放總額的5%,即假設公司1000人,人均年終獎5萬元,全公司共計可節稅250萬元。
2.方便快捷,節約人力
通過計算機程序快速為每位員工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最優發放方案,不會增加人力資源部工作量,具有較強實踐意義。
3.合法合規,利于推廣
關鍵詞:工資薪金 個人所得稅 節稅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9-191-01
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然而在履行繳納個人所得稅義務的同時,人們還應懂得運用合理方法進行個人所得稅節稅策劃,尤其是工薪階層承擔較重的稅負,更需要通過稅務提前籌劃合理合法節稅。由于工資、薪金收入由雇傭單位發放,員工個人對工資發放無法掌控,所以對于工資、薪金的節稅應該由雇傭單位統一籌劃。下面我們從雇傭單位的角度探討個人所得稅的合理節稅手段。
一、由單位為員工開支相關費用,降低應納稅所得
采取由單位為員工提供一定服務費用開支等方式,雖然減少了員工的收入,同時也減少了員工的應納稅所得。比如,由單位向員工提供伙食、交通、住宿等其他方面的服務來抵頂一部分工資收入。對單位來說,開支并沒有增多,利益無損;對員工來說,這些伙食、交通、住宿等開支是納稅人的日常開支,若由員工用收入購買往往不能在繳納所得稅時扣除。
例如:某人是一家網絡公司的職員,每月工資收入4500元,每月的租房費用為800元。按照小王的收入4500元計算(計算方便暫不考慮三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因素),則:
每月應納稅所得額:4500―2000=2500(元)
每月應納個人所得稅:2500×15%-125=250(元)
如果他在和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達成一致,由單位安排其住宿(800元作為福利費用直接交房租),其工資收入調整為3700元(4500-800),則:
每月應納稅所得額:3700-2000=1700(元)
每月應納個人所得稅:1700×10%-25=145(元)
通過兩種工資發放形式的比較,第二種方案每月可節約個人所得稅105元(250-145)。
二、可以通過降低一個納稅級次的方法,適用較低的稅率從而少繳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所得采用的是九級超額累進稅率,隨著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其適用的稅率也相應提高。因此,某個時期的收入越多,其相應的個人所得稅比重就越大。減少名義收入、降低一個納稅級次就可以少繳個人所得稅,但并不是說就要減少收入,員工獲得的實際收入還是不變的,只是把超過部分轉換成企業單位的費用開支,員工以報銷方式獲得原本應是工資的那部分收入。
例如:某人是北京市某軟件公司的技術人員,每月工資收入是6000元(為計算方便暫不考慮三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因素),第一種發放形式按6000元發放。則:
每月應納稅所得額:6000-2000=4000(元)
每月應納個人所得稅:4000x15%-125=475(元)
(500×5%+1500x 10%+2000×15%=475)
第二種發放形式:從計算過程可以看出,有2000元適用15%的稅率,為降低一個納稅級次,小李準備了2000元合規票據到財務報銷,直接以報銷的方式獲得2000元,工資表中小李的工資收入只有6000-2000=4000(元)。則:
每月應納稅所得額:4000-2000=2000(元)
每月應納個人所得稅:500×5%+1500×10%=175(元)
通過兩種工資發放形式的比較,第二種方案每月可節約個人所得稅300元(475-175)。
根據我國稅法規定:凡是以現金形式發放通訊補貼、交通費補貼、誤餐補貼的,視為工資薪金所得,計入計稅基礎,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凡是根據經濟業務發生實質,并取得合法票據實報實銷的,屬于企業正常經營費用,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企業員工在報銷費用時,所取得的發票一定要合規、合法、有效,而且與本單位經營業務相關聯,以免被誤認為補貼性質的工資收入。
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策劃年底一次性獎金與月薪的發放額度調整。最大限度地實現稅負的降低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1200519號文件《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的規定,對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采取“先將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然后獎金的全部數額按照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計稅。
由于每月薪金和年終一次性獎金均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分項計稅,對于個人來說,在工薪和年終獎金總收入一定的情況下,二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這就為工資薪金發放的節稅設計提供了相應的空間。如果每月工資偏高,會使每月工資適用較高的稅率,而可能放棄將工薪轉化為年終獎金適用低稅率的機會,加重個人的稅收負擔;相反,如果一次性獎金過高,會使獎金適用高稅率,而可能放棄將一次性獎金轉化為月薪適用低稅率的機會,也會增加個人所得稅的負擔。因此,對于個人年收入通過月薪和一次性獎金兩種方式發放的籌劃就顯得很重要了。
例如,某人在北京市某工程技術公司工作,全年收入70000元,第一種方式發放:每月工資收入3500元,年底獎金28000元,全年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如下:
每月工資應納個人所得稅:(3500-2000)×10%-25=125(元)獎金部分應納個人所得稅:
28000×15%-125=4075(元)
全年總計繳納個人所得稅:125×12+4075=5575(元)
第二種方式發放:每月工資收入4000元,年底獎金22000元,全年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如下:
每月工資應納個人所得稅:(4000―2000)×10%-25=175(元)
獎金部分應納個人所得稅:
22000×10%-25=2175(元)
全年總計繳納個人所得稅;175×12+2175=4275(元)
【關鍵詞】 稅收; 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
稅收作為一國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也是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稅收的征收管理與每一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也有著較大幅度的增加,并逐步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基于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如何正確處理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核算,增強納稅人的法治意識,避免產生抵觸情緒,這既是對個人利益保護的表現,同時也是稅收公平、效率與法治原則的立法精神體現。
一、關于起征點與免征額的區別
個人所得稅改革作為“十二五”主要議題,經廣大媒體報道,“起征點”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然而,從個人所得稅法的角度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也許在現實的納稅過程不會因為認識的錯誤導致稅額的多征或少征(因為該術語適用的稅種不同),但正確區分“起征點”與“免征額”是對個稅相關法律法規認識的基礎。
減免稅是國家對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從稅基式減免的層次分有起征點、免征額、項目扣除等。起征點是指對征稅對象開始征稅的數額界限,即征稅對象的數額沒有達到規定的起征點不征稅;達到或超過則就其全部數額作為計稅依據征稅。目前,我國稅收征收體系中,起征點的概念僅在營業稅等流轉稅稅種中體現。免征額則是指對征稅對象總額中免予征稅的數額。由此可知,起征點與免征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且若理解錯誤則會導致核算個人所得稅稅額時出現差錯,并給納稅人帶來利益上的損失。例如,從2010年1月1日起,三亞市營業稅按期納稅的起征點為月營業額5 000元,如果一個從事飲食業的個體戶月營業額為4 999元,則該月不用繳納營業稅;如果月營業額為5 000元,則該月應繳納250元的營業稅稅額(5 000×5%=250)。而根據2011年6月30日公布的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的費用扣除標準從2011年9月1日起為3 500元,該3 500元即免征額①。例如,某學校教師張某2011年10月工資為5 000元,則核算當月其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時應拿1 500元(5 000元-3 500元)作為計稅依據,即1 500×3%=45(元)。若此處將3500元當作起征點則應按全額 5 000元作為基數繳納稅額。因此,從理論上講,通過這兩案例發現如果對起征點和免征額的理解出現錯誤,則會導致核算的差錯,它們兩者有著嚴格的區分。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是正確核算應納稅額的基礎,同時也是對稅收知識學習、理解的過程。
二、關于捐贈費用扣除的核算方法
除了對費用扣除標準的規定之外,個人所得稅法還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未超過納稅人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如果是向紅十字事業、農村義務教育、公益性青少年場所和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的捐贈則準予在稅前所得額中全額扣除。
例如:張某2011年11月的工資收入是6 000元,其中各項社保費用500元,則其應納稅所得額為2 000元(6 000-500 -3 500)。②
1.如果當月沒發生捐贈,則2011年11月張某應繳納95元個人所得稅(2 000×10%-105),稅后收入為5 405元;
2.如果當月張某通過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向汶川地震災區捐贈800元,則張某該月應納個稅36元[(2 000-800)×3%],其稅后收入為4 664元(5 500-800-36),若不按此規定準予全額扣除進行核算,則稅后收入為5 405-800=4 605元;
3.如果張某當月是通過非營利性團體向其他自然災害地區的捐贈,根據規定其可從應納稅所得額扣除的部分為600元 [(5 500-3 500)×30%],故其應納稅額=(5 500-3 500-600) ×3%=42元,張某稅后收入為4 658元。同樣,若沒按此規定進行核算則稅后收入為4 605元(同上)。
通過以上的案例分析得出,當發生捐贈時,核算個人所得稅若不按稅法的規定則會對稅款的征繳出現差錯,進而侵犯納稅人合法的經濟利益。當然,不能以這幾十元的差額來扭曲捐贈者的高尚道德,只是想通過該案例來加強納稅人的法治意識,更重要的是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并以此來加強對征納稅雙方主體的監督,是稅收法律制度賦予征納稅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
三、關于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基于現行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的類型是分類所得稅,將個人應稅所得分為11類。根據2011年最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薪所得類采取按月計征,實行七級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類則按次計征,實行20%的比例稅率(見表1)。
(一)工薪所得的納稅籌劃
工薪所得是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屬于勞動合同關系的范疇,計算個稅時按七級超額累進稅率,工資越高所繳納的稅款越多。一般的工薪所得繳納個稅的計算前面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只針對關于全年一次性獎金和“雙薪制”的計稅方法及步驟做一些說明。
1.年終一次性獎金計征個稅的方法
關于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步驟如下:
(1)將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2)將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按上述辦法計算個人所得稅。
例如:某高校教師陳某2012年12月取得工資4 000元,同時取得單位發放2012年全年一次性獎金7 000元。計算陳某2012年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首先確定獎金的適用稅率:7 000÷12=583.3,適用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0;其次計算陳某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為: (7 000×3%)+[(4 000-3 500)×3%]=225元,稅后收入為10 775元。
假設教師陳某2012年12月取得工資是3 000元,同時取得單位發放2012年全年一次性獎金7 000元,則如何計算陳某2012年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根據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標準(3 500元),則應將年終獎金減除“當月取得工資薪金與費用扣除標準的差額”后的余額,然后按上述方法確定年終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因此,陳某2012年12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1)[7 000-(3 500-3 000)]÷12=541.6,確定其適用稅率3%,速算扣除數為0;(2)12月陳某工資所得額為負不繳納個稅,只對其獎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7 000×3%=210元,稅后收入為9 790元。
2.“雙薪制”的計稅方法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明確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121號)規定,已取消年底雙薪的單獨計稅辦法,個人取得年底雙薪,如果其單位沒有發放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辦法計稅。如果其單位既有年底雙薪,又有全年一次性獎金,并且二者在同一個月內發放,可以將年底雙薪與全年一次性獎金合并,按上述方法計算;如果二者不在同一個月內發放,應將年底雙薪并入當月工資、薪金,統一計算個人所得稅。
例如:2012年12月某高校教師陳某工資所得4 000元,同時取得單位發放的第13個月工資4 000元。計算陳某12月應繳納的個稅。
根據規定,其第13個月工薪按一次性獎金扣繳,故其12月應納個人稅稅額為:(4 000-3 500)×3%+4 000×3%=135元,稅后收入7 865元。
假設a:在上述例子中,陳某12月份還取得學校發放的年終獎金5 000元,則其應納個稅為:(4 000-3 500)×3% +(5 000+4 000)×3%=285元,稅后收入12 715元;
假設b:在上述例子中其取得的獎金不是在12月份,則取得雙薪當月應納個稅為:(4 000+4 000-3 500)×10%-105=345元;發放的獎金應納個稅為:5 000×3%=150元;則稅后收入12 505元。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實行“雙薪制”又發放獎金的單位,不同的納稅籌劃會產生不同的稅負。
(二)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勞務報酬是指個人憑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從事非雇傭的各種勞務而取得的所得,屬于勞務合同關系范疇,根據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計繳個稅時按次計征,費用扣除標準按每次收入不足4 000元扣除標準為800元;在4 000元以上費用扣除標準為每次收入的20%。適用稅率為20%的比例稅率,若所得畸高(超過20 000元),則采用加成征稅方法,每次應納稅所得額③超過20 000―50 000的部分適用30%,超過50 000元的部分適用40%。
例如:某高校聘請外地一資深教授陳某來學校做報告一次,取得收入3 000元,則陳某應繳納個稅為:(3 000-800)×20%=440元;若取得收入為5 000元,則應繳納個稅為:5 000×(1-20%) ×20%=800元。
例如某高校聘請外地一資深教授陳某來學校講課(一周),取得收入30 000元,雙方簽訂合同,若規定的差旅、住宿費8 000元由陳教授自理,則其應繳納個稅為:30 000×(1-20%)×30%-2 000=5 200元,其稅后收入16 800元(30 000-8 000-5 200);若差旅費、住宿費由學校支付,取得的勞務報酬為22 000元,則陳教授應繳納個稅為:22 000×(1-20%)×20%=3 520元,其稅后收入為18 480元(22 000-3 520),通過納稅籌劃,陳教授實際所得增加1 860元(5 200-3 520)。
四、結束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稅對人們的影響愈發明顯。這既是法治意義的體現,也是經濟人本性的表現。從征稅者的角度看,準確、合理地核算稅額,能有效地調節收入分配,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有利于發揮國家稅收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同時也在籌集財政收入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納稅人來說,合理的納稅籌劃能夠直接降低成本,有利于實現收益最大化,納稅人既履行了依法納稅的義務,又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安體富,蔣震.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J].財貿經濟,2009(7).
[2] 陳建東,蒲明.關于我國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的研究[J].稅務研究,2010(9).
[3] 馬慶龍.淺議石油企業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J].會計之友,2011(2).
[4] 龐鳳喜.論當前我國社會結構的形成與個人所得稅的地位[J]. 稅務研究,2010(9).
[5] 孫萬新.高校個人所得稅管理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0(29).
[關鍵詞]年終獎 個人所得稅 稅務籌劃
一、從個人所得稅稅法說起
年終獎2.4萬元稅后實際收入為21625元,而年終獎2.5萬元稅后實際收入為21375元,出現這種情況,還得從現行個人所得稅稅法說起。
現行個人所得稅計稅采用超額累進稅率辦法,根據應稅所得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其中,應稅所得=薪金收入-免稅收入-費用扣除數。對照表如下:
序號 應稅所得 適用稅率 速算扣除數 節點 年終獎應規避區域 年終獎最佳金額 備注
附表: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規避區域對照表 單位:元
年終獎金個人所得稅計征方法,自2005年1月1日起,執行國稅發〔2005〕9號文件規定,即先將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如果在發放年終獎的當月,雇員工資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為便于分析,本文僅以此類為分析對象。
二、年終一次性獎金的應規避區域
具體的案例:如果年終獎6000元,那么6000÷12=500元,根據稅法,此時適用稅率為5%,速算扣除數為0,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6000×5%=300元,實發獎金為6000-300=5700元。
假如年終獎提高到6012元,那么6012÷12=501,根據稅法,此時適用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25元,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6012×10%-25=576.2元,實發獎金為6012-576.2=5435.8元。
年終獎適用工資薪金所得稅率時,每個累進點都是一個 “節點”,年終獎在每個“節點”附近都會出現一個多發不如少發的區域,本文稱之為應規避區域。應規避區域計算如下:
第一個節點500元,即年終獎為500×12=6000元時,適用稅率5%和速算扣除數0,年終獎超過6000元(附近),適用稅率10%和速算扣除數25。保證員工稅后收入與節點一致,設此時的年終獎為t,因此有:6000-6000×5%=t-(t×10%-25],解得t=6305.56。因此第一個應規避區域為(60006305.56],同理可依次核算其他應規避區域,結果見上表。
三、12萬以上年薪的稅務籌劃
新《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義務人,在年度終了后3個月內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在此,對年薪12萬以上個稅籌劃進行分析。
年薪制薪金結構應如何合理分配基本薪酬和績效薪酬(年終獎)的比例。假設基本薪酬總額為X1+2000×12,績效薪酬為X2,其中,X1為月度應稅所得總額(下同),則年薪為X1+ X2+24000。
方案一:如果月度適用稅率和年終獎適用稅率均為20%,則意味著X1∈(5000×1220000×12],即X1∈(6萬 24萬],同理X2∈(6萬 24萬],此時,年薪總額在6+6+2.4=14.4萬以上(扣除社保個人應繳納部分之后,下同),年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總額T1,則:T1=( ×20%-375)×12+ X2×20%-375=(X1+X2)×20%-375×13。
此計算公式意味著當員工年薪在14.4萬以上,在月度工資薪金和年終獎適用稅率一樣的前提下,雖然他們之間的比例不同,但并不會影響年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總額。
方案二:如果減少月度應稅總額X1,使月度工資薪金適用稅率為15%,增加績效獎金X2(此時適用稅率仍然為20%,否則年薪將超過24萬),年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總額為T2,則:T2=( ×15%-125)×12+ X2×20%-375= X1×15%+ X2×20%-1875,令T236000元,即每月應稅所得為3000元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對年薪在14.4萬以上24萬以下(收入在此范圍的群體較大),每月工資薪金發放5000元(3000+2000,即基本薪酬總額3.6萬+2.4萬=6萬)以上7000元以下,年度繳納個人所得稅更少。方案二比方案一優化。
方案三:如果增加月度應稅總額X1,使月度工資薪金適用稅率為20%,減少績效獎金X2,使績效獎金適用稅率為15%,年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總額為T3,則:T3=(×20%-375)×12+ X2×15%-125= X1×20%+ X2×15%-4625,令T3
上述分析表明,當年終獎在6萬以下,基本薪酬在8.4萬以上 21.4萬(19000+24000元)以下時,方案三比方案二優化。
一、個人取得獎金界定與征稅方法
(一)每月隨工資發放獎金 每月隨工資發放的獎金,通常被稱為“基本獎金”,是職工工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按月征收個人所得稅。全部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2 000元以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2008年3月1日起實行);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5%-45%(見表1)。
計稅方法為:應納稅額=(每月收入額-20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二)全年一次性獎金 全年一次性獎金,是指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扣繳義務人根據其全年經濟效益和對雇員全年工作業績的綜合考核情況,向雇員發放的一次性獎金。一次性獎金也包括年終加薪、實行年薪制和績效工資辦法的單位根據考核情況兌現的年薪和績效工資。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規定:納稅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應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并按以下計稅辦法,由扣繳義務人發放時代扣代繳:
(1)先將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如果在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應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除“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后的余額,按上述辦法確定全年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2)將雇員個人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按第1項確定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計算征稅,計算公式如下:一是如果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二是如果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這里,需要注意幾點:一是在計算應納稅額時,不得將一次性獎金或一次性獎金減去“差額數”后的余額再扣減費用扣除標準,而是直接將其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因為費用扣除標準已在當月雇員的工資薪金收入計算個人所得稅時使用過,故不得重復享受;二是采用上述計稅辦法,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只允許采用一次;三是雇員取得除全年一次性獎金以外的其它各種名目獎金,如半年獎、季度獎、加班獎、先進獎、考勤獎等,一律與當月工資、薪金收入合并,按稅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個人取得獎金稅務籌劃方法
(一)平均發放月獎金金額對于取得工資、薪金的收入者來講,企業所支付包括獎金在內的工資、薪金是計算個人所得稅的依據。這部分收入是按月計征個人所得稅的,即根據月收入水平的不同,課稅也不同。有些企業的獎金發放是根據其經營績效進行的,從而導致職工的工資不均勻,造成每月的應納個人所得稅額忽高忽低。這時,如果職工和單位進行一定的協調,將獎金的發放相對平均化,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目前,我國對工資、薪金實行5%~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當收入達到某一檔次時,要求支付與該檔次稅率相適應的稅負。但是,工資薪金是根據月實際收入來確定的,這就為稅務籌劃提供了空間,其主要思路是:企業要平均發放獎金,也就是讓職工的每月工資數額盡量平均,避免工資數額每月波動較大,將各月的工資收入大致拉平,從而適用較低的稅率,來減輕員工稅負。通過采用平均發放工資薪金籌劃方法,可以使職工獲得更多的實際收益,帶來更好的效果。《個人所得稅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特定行業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可以實行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的方式計征。明確了采掘業、遠洋運輸業、遠洋捕撈業等特定行業(季節性生產企業)可以實行年薪制計算工資和稅金。《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四十一條又明確:特定行業職工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預繳,自年度終了之日起30日內,合計其全年工資、薪金所得,再按12個月平均并計算實際應納的稅款,多退少補。雖然某些企業不屬于稅法規定的特定行業,但如果某些行業納稅人遇到每月獎金變化幅度較大的情況時,也可以借鑒該項政策的做法。這時,可以采取分攤獎金籌劃方法,減輕稅負。
(二)全年一次性獎金稅務籌劃 目前,很多企業采用目標責任管理辦法,對職工工作績效進行全面考核,根據經濟效益等指標對職工進行獎懲,根據年度經濟效益等指標完成情況決定年終獎金發放的數額。因此,對于職工取得的諸如年終獎金等全年一次性獎金,也存在著稅務籌劃的空間。
(1)巧妙調整全年一次性獎金發放數額。由于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政策采用簡易計稅辦法,與工資、薪金所得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稅辦法有很大差異。在某些獎金區間內,可能會出現“獎金多、收入少”的情況。假定某企業副總經理獲得的年終獎金為6000元,而總經理獲得的年終獎金為6001元(假定兩人的月工資收入均高于2000元)。分別計算一下副總經理和總經理年終獎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副總經理年終獎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6000×5%=300(元)
副總經理稅后獎金收入=6000-300=5 700(元)
總經理年終獎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6001×10%-25=575.1(元)
總經理稅后獎金收入=6001-275.1=5425.9(元)
如表2所示,對比總經理與副總經理的稅前獎金,總經理比副總經理只多1元(6 001元-6000元),而稅后獎金總經理反而比副總經理減少了274.1元(5700元-5425.9元)。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簡易計稅辦法的不合理性所帶來的,這時就出現了所謂的年終獎金“負效應區間”。年終獎金的“負效應區間”,主要是由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算公式引起的。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通知,個人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稅方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而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用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后的商數確定。這樣就在每個級次稅率的臨界點附近出現“1元稅差”,導致稅負在臨界點附近出現較大差異。通過測算,獎金如果在6 001元-6 305元之間,其稅收負擔都比獎金為6 000元的時候要重。
實際上,不僅6000元至6305元的獎金區間內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每到累進稅率進級的臨界點附近,都會出現同樣的現象。“負效應區間”包括以下八段(見表3)。
企業在為職工發放年終獎金時,如果通過調整獎金數額來降低稅款,可以算是企業合理進行的稅務籌劃。企業可參照上表所示,盡量避免將稅前年終獎金的金額定在所謂“負效應區間”內。
(2)調整全年一次性獎金發放次數。由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雖然全年一次性獎金先除以l2,以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但是,這只是扣除了1個月的速算扣除數。因此,全年一次性獎金其實只有1/12適用了超額累進稅率,另外,11/12適用的是全額累進稅率。所以盡可能多安排全年一次性獎金和盡可能少安排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稅務籌劃思路都是有問題的。在個人工資獎金總額一定的情況下,企業合理安排職工全年一次性獎金的分配比例,從而使工資薪金所得繳納最少的個人所得稅,最大限度地享受低稅率優惠。一是避免將年終獎金分攤到每個月的工資薪金中,作為工資薪金發放。這是因為:平均分攤到每個月的工資薪金的那部分獎金,要與當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合并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就導致原本屬于年終獎金的那部分收入不能按照簡易計稅辦法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享受不了國家的優惠政策。另外,如果企業發放給職工的年終獎金較多,那么,平均分攤到每個月發放,無疑增加了每個月的應納稅所得額,從而使得適用稅率升高,稅負加重;二是避免年終獎金多次發放,如將年終獎金改為季度獎金等,因為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稅方法,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只允許采用一次。其它各種名目的獎金,需與當月工資、薪金收入合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般來說,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年終獎金或者年終獎金一次性發放,個人所得稅負擔最低,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三是通過合理分配月工資和年終獎金,盡可能降低適用稅率。
三、案例分析
(一)平均發放月獎金案例 具體內容如下:
案例一:某食品制冷企業,一年中1月、2月、3月、11月和12月是淡季,工人沒事干, 每月發放400元生活費。其余7個月為主要工作期,職工平均工資為1800元/月, 基本獎金為1000元/月,共2 800元/月。
若按企業實際情況,在工作淡季,職工每月領取的400元低于費用扣除標準2 000元,故不用納稅;而在正常工作7個月中,企業職工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每月應納稅額=(2800-2000)×10%-25=55(元)
全年應納稅額=55×7=385(元)
籌劃方案:若企業將每名職工年全部工資24000元(2800元×8+400元×4)平均分攤到各月,即在不工作的月份也照發工資和獎金,每月發放2000元(24000元/12),則該企業職工每月工資收入在減除2000元的扣除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0,不必繳納個人所得稅。
經過稅務籌劃,該企業每位職工全年可節稅385元。從這個案例中看出,將獎金分攤到各個月份上,使每月收入相對均衡,使職工稅負降低,實際收入水平提高。
(二)調整全年一次性獎金發放數額案例具體內容如下:
案例二:陳某為某公司的總經理,月工資收入10000元,年終企業發給其年終獎金25000元。
陳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每月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10000-2000)×20%-375=1225(元)
年終獎金應納稅額=25000×15%-125=3625(元)
全年應納稅額=1225×12+1375=18325(元)
陳某的稅后收入為:
稅后收入=(10000-1225)×12+(25000-3625)=126675(元)
籌劃方案:實際上,該企業發放給陳經理的年終獎金25 000元,剛好處在年終獎金的“24001~25294元”這一階段的“負效應區間”。其年終獎金適用稅率的確定過程為:25000元/12=2083.33元,適用稅率為15%,速算扣除數為125。如果企業發現這一點,可以適當減少年終獎金的發放數額,使年終獎金適用稅率降低一個級次,避免獎金數額處在“負效應區間”。如企業可以將年終獎金調整為2 4000元(正好處于臨界點上,保證員工獲得最大收益)。
陳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每月工資薪金所得的應納稅額仍為1225元不變;
年終獎金應納稅額=24000×10%-25=2375(元)
全年應納稅額=1225×12+2375=17 075(元)
陳某的稅后收入為:
稅后收入=(10000-1225)×12+(24000-2375)=126925(元)
經過稅務籌劃,陳某全年實現節稅1250元(18325元-17075元),而稅收收益卻增加250元(126 925元-126 675元),可謂一舉雙得。
(三)調整全年一次性獎金發放次數案例具體內容如下:
案例三:某企業負責人孫某的每月工資為5 000元,年終獎金預計36 000元。年終獎金發放形式可以有以下四種方案:方案一是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36 000元;方案二是年終獎金按月發放,每月發放3 000元;方案三是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獎金,7月份發放10 000元,12月份發放26 000元;方案四仍是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獎金,7月份發放12 000元,12月份發放24 000元;
方案一:孫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每月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5 000-2 000)×15%-125=325(元)
年終獎金應納稅額=36 000×15%-125=5 275(元)
全年應納稅額=325×12+5 275=9 175(元)
方案二:孫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應納稅額=(5 000+3 000-2 000)×20%-375=825(元)
全年應納稅額=825×12=9 900(元)
方案三:孫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除7月份外,劉某每月工資薪金應納稅額仍為325元;
7月份發放上半年獎金時,并入當月工資薪金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5 000+10 000-2 000)×20%-375=2 225(元)
12月份發放下半年獎金時,應將26 000元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26 000×15%-125=3 775元
全年應納稅額=325×11+2 225+3 775=9 575(元)
方案四:孫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除7月份外,劉某每月工資薪金應納稅額仍為325元;
7月份發放上半年獎金時,并入當月工資薪金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5 000+12 000-2 000)×20%-375=2 625(元)
12月份發放下半年獎金時,應將24 000元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24 000×10%-25=2 375元
全年應納稅額=325×11+2 625+2 375=8 575(元)
可見,方案二,即年終獎金按月發放,個人所得稅負最重,企業應盡量避免采取該種形式發放獎金,這對職工來說最為不利;方案一和方案三比較,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年終獎金的稅負要重于年終獎金一次性發放的稅負,問題在于兩次獎金發放的數額分配,下半年獎金數額過高,導致適用稅率升高,加重了納稅人負擔,這也是企業應盡量避免的;方案四稅負最輕,下半年獎金數額的確定,正好巧妙地運用了年終獎金適用稅率的臨界點,使納稅人獲得最大收益。經比較,方案四比方案三節稅1000元(9575元-8575元),比方案二節稅1325元(9900元-8575元),比方案一節稅600元(9175元-8575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 工資薪金; 納稅籌劃
一、前言
個人所得稅是指對個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其中工資薪金所得稅在個人所得稅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為達到節稅目的而進行科學的節稅規劃,即在稅法規定的范圍內,通過對個人的經營、投資、理財等活動事先進行合理籌劃,以達到少繳個人所得稅稅款目的的一種合理合法的理財活動。2011年6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以下簡稱新稅法)規定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所得免征額從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并將9級超額累進稅率調整為7級,第1級稅率為3%(見 表1)。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免征額的提高,稅級和稅率的變化,為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籌劃分析
影響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因素有兩個,即應納稅所得額和稅率。降低稅負,就是運用合法及合理的方法減少應納稅所得額,或者事先通過周密的設計和安排,使應納稅所得額適用較低的稅率。在實行超額累進稅率的條件下,費用扣除越多,所適用的稅率越低;在實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經過事先的籌劃安排,使個人所得適用較低的稅率。基于上述有關稅收政策,從納稅人的角度分析,通過相應的納稅籌劃,可以使納稅人工資薪金所得的稅負水平達到最小化。
(一)減少名義工資的納稅籌劃
1.提高福利水平減少名義工資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所取得的工資薪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于與工作相關的支出,或者有一部分個人支出可以由所在單位支付,如交通費、午餐費等。如果能將這些收入從個人領取的工資薪金中扣除,以企業的名義對個人進行支付,這樣,名義上工資薪金就減少了,并因此降低所適用的稅率,減輕稅負。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企業為員工提供交通設施;
(2)企業為員工提供免費工作餐;
(3)企業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
(4)企業統一為員工租房解決住宿問題等。
例1:A先生某年來北京工作,擔任某公司工程師,月薪 8 500元。其每月主要支出為:房租2 000元,伙食費1 000元,交通費500元。請問在新稅法下,納稅人如何籌劃可以少交個稅?
工資薪金個稅=(8 500-3 500)×20%-525=475(元)
納稅籌劃:
(1)A先生和公司簽訂合同,房屋以公司名義租賃,房租以公司名義支付,實際由A先生工資支付。
(2)公司下發文件,單位食堂費用在福利費中支付,員工在食堂用餐領用餐券,費用在員工工資賬戶支付。
(3)公司下發文件,公司統一購買交通券在福利費交通補助中列支,然后費用在員工工資賬戶支付。
納稅籌劃后:
(1)A先生每月實發工資:(8 500-2 000-1 000-500)=5 000(元)
(2)A先生應繳納個稅(5 000-3 500)×3%=45(元)
納稅籌劃效果:
經過此籌劃,A先生節約個人所得稅430(475-45)元,效果明顯。
2.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來減少名義工資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企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或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免征個人所得稅;按照國家或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因此在不增加企業負擔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上述政策進行籌劃,減少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提高納稅人的實際收入水平。
例2:例1中,A先生月薪8 500元,住房公積金提取比例為7%,不考慮其他稅前扣除因素,請問在新稅法下,A先生應進行怎樣的個人所得稅籌劃?
A先生住房公積金個人繳存額=8 500×7%=595(元)
應納稅所得額=8 500-3 500-595=4 405(元)
應納稅額=4 405×10%-75=365.5(元)
公司的實際負擔=8 500+595=9 095(元)
A先生的實際收入=8 500+595-365.5=8 729.5(元)
如果A先生用足稅收優惠政策,使住房公積金的提取比例由7%提高到12%,為不增加企業負擔,則應使A先生工資A滿足下列條件:
8 500+595=0.12A+A
A=8 120.54(元)
納稅籌劃:按12%提取住房公積金時,A先生的繳稅及收入情況為:
住房公積金=8 120.54×12%=974.46(元)
應納稅所得額=8 120.54-3 500-974.46=3 646.08(元)
應納稅額=3 646.08×10%-75=289.6(元)
實際收入=8 120.54+974.46-289.6=8 805.4(元)
經過此籌劃,A先生實際收入提高了75.9(8 805.4- 8 729.5)元,即前后兩次個人所得稅額之差(365.5-289.6)。
(二)合理發放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籌劃
1.均衡各月工資收入水平
特定行業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款,可以實行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的方式計征。因此這些行業的納稅人可以利用這項政策使其稅負合理化,其他行業納稅人遇到每月工資變化幅度較大的情況時,也可借鑒該項政策的做法。
例3:B先生是某企業員工,每年6個月淡季每月工資為 2 000元,6個月旺季每月工資為8 500元,請問在新稅法下,B先生應該進行怎樣的個人所得稅籌劃?
方案一:企業采用月薪制績效工資,則應納稅額和稅后收入情況:
B先生應納稅額=[(8 500-3 500)×20%-525]×6 =2 850(元)
應得的稅后收入=(2 000×6+8 500×6)-2 850 =60 150(元)
方案二:企業采用年薪制績效工資,則應納稅額和稅后收入情況:
B先生應納稅額={[(2 000×6+8 500×6)÷12-3 500]×10%-75}×12=1 200(元)
應得的稅后收入=(2 000×6+8 500×6)-1 200 =61 800(元)
納稅籌劃的結果表明,采用方案二比方案一稅負減輕 1 650(2 850-1 200)元。由此可見,對于收入不均衡的企業,采用年薪制比采用月薪制更能為員工減輕稅收負擔。
2.獎金合理發放
對于納稅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稅法規定,以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再將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按所確定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的應納稅額。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該計算辦法只允許采用一次。
例4:假設某公司業務員C先生和D先生某年12月份工資均已繳納個人所得稅。12月底,C先生取得年終獎金18 000元,D先生取得年終獎金18 120元。請問在新稅法下,C先生與D先生的年終獎金稅后的凈收入情況及籌劃。
(1)C先生年終獎金稅后凈收入情況:C先生月均獎金 1 500元(18 000÷12),故適用3%的稅率,速算扣除數為0。則C先生的年終獎金應納個人所得稅額=18 000×3%=540(元)
稅后凈收入=18 000-540=17 460(元)
(2)D先生年終獎金稅后凈收入情況:D先生月均獎金 1 510(18 120÷12)元,故適用10%的稅率,速算扣除數為75。則D先生的年終獎金應納個人所得稅額=18 120×10%-75=1 737(元)
稅后凈收入=18 120-1 737=16 383(元)
納稅籌劃分析如下:
C先生的年終獎金比D先生少120元,可是,他的稅后凈收入卻比D先生多1 077(17 460-16 383)元,其原因在于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年終獎的速算扣除數的確定是以月平均數為標準,而用于計算的數據是全年獎金。如果企業發的年終獎剛剛處在兩檔之間的分隔點附近,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企業在發放年終獎金時應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年終獎金的額度以及合理制定年終獎金的支付時點和數額。
(三)工資薪金與勞務報酬轉換的納稅籌劃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在機關、團體、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中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各項報酬,是個人從事非獨立性勞務活動的收入;而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獨立地通過各種技藝、提供各項勞務所取得的報酬。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提供所得的單位與個人之間存在著穩定的雇傭關系,而后者不存在這種關系,由此可見,將雇傭變為非雇傭,或將非雇傭變成雇傭都能改變稅收負擔,兩者之間的轉換,實際就是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否。從納稅籌劃的思路看,在不同的個人收入水平下,選擇以工資薪金的方式或以勞務報酬的方式繳納個人所得稅所承擔的個人所得稅稅負是不相同的。一般來說,當應納稅所得額較少時,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稅率比勞務報酬所得所適用的稅率低,可以考慮通過簽訂勞動合同將勞務報酬所得轉化為工資薪金所得,這樣可以繳納較少的個人所得稅;當應納稅所得額較高時,以勞務報酬的形式比工資薪金的形式繳納的稅額少。
例5:E教授在某大學任教,月薪6 800元,同時應某營銷公司邀請,每月為該公司營銷人員講學一次,每次收入9 000元,在新稅法下,如何幫助E教授籌劃每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1)如果E教授與營銷公司存在雇傭關系,兩項收入應合并,按工薪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6 800+9 000-3 500)×25%-975=2 100(元)
(2)如果不存在固定的雇傭關系,兩項收入應分開計算 繳納:
工薪所得應納稅額=(6 800-3 500)×10%-75=255(元)
勞務報酬應納稅額=9 000×(1-20%)×20%=1 440(元)
合計稅額=255+1 440=1 695(元)
通過比較,采用第二種方法可以比第一種方法節稅405 (2 100-1 695)元,全年可以節稅4 860元。因此,E教授最好不要與營銷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節稅。
例6:F先生某年10月從單位取得工資收入2 200元,同月F先生在某廣告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當月取得報酬3 800元,在新稅法下,F先生應如何籌劃每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1)如果不存在固定的雇傭關系,兩項收入應分開計算繳納:由于工資薪金沒有超過免征額3 500元,所以不需要交稅,而勞務報酬應繳稅,即
應納稅額=(3 800-800)×20%=600(元)
(2)如果存在固定的雇傭關系,則由廣告公司支付的3 800元作為工資薪金收入,應和單位支付的工資合并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2 200+3 800-3 500)×10%-75=175(元)
通過比較,采用第二種方法可以比第一種方法節稅425(600-175)元,全年可以節稅5 100元。因此,F先生應該與廣告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節稅。
以上分析可得,當應納稅所得額較少時,工薪所得適用的稅率比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的稅率低,可以考慮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勞務報酬所得轉換為工資薪金所得;當兩項收入都較大時,將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分開計算可以節稅。
三、結語
以上通過不完全歸納法,介紹了2011年6月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情況下,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籌劃的幾種方法。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不影響對員工激勵的前提下,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籌劃既有利于單位節約工資成本,又增加了員工實際收入,是一項能夠實現雙贏的經濟行為。在稅收實踐中,納稅人必須熟練掌握國家稅收政策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尋求最佳方案,以達到納稅人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蘇永玲,張舒.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案例淺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1).
[2] 長森.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籌劃淺探[J].經濟師,2010(2).
[3] 朱敏霞.論工資、薪金的個稅籌劃路徑選擇[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
[4] 應小陸,趙軍紅.稅務籌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著名稅務專家,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稅務管理系主任,會計學(中國第一位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方向)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后,《陽光財稅叢書》編委會主任,創立“稅收籌劃規律”,首次提出“稅收籌劃契約思想”,是國內稅收籌劃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稅收理論與實務、稅務會計與稅收籌劃、企業會計準則、財務管理、產權與企業重組等。
獎金是職工工資薪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雖然是由職工個人自己負擔的,但如果企業能夠進行精心的籌劃,不但對職工有利,而且對企業也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一、“削峰填谷”式均衡發放
為獎勵和激勵職工,企業往往在年底給職工發放獎金等額外收入,但是從稅收角度考慮,這樣做并沒有起到激勵職工的作用,或者說沒能夠實現預期的目的,因為一部分發給職工的收入還要繳稅。
獎金屬于工資的范疇,應該按工資所適用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由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但是企業是按月份發放獎金,還是按季度、半年或全年發放獎金,在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上是不同的。
此外,對于采掘業、遠洋運輸業、遠洋捕撈業企業等季節性經營企業而言,應按照按月預繳、年終按12個月平均并計算實際應納的稅款、多退少補的方式扣繳職工的個人所得稅,以降低職工的稅負;對于其他從事季節性生產的企業而言,要注意調整職工工資的發放數額,避免由于各月工資差額過大而增加稅負。
對于員工拿到的工資薪金總額,可以合理安排月薪和全年一次性獎金的分配比例,使得工資薪金總額繳納最少的個人所得稅。總的思路是,企業可以將獎金進行細化,拿出一些獎金按月發放,留一些獎金按季考核發放,最后再保留一部分獎金用于“拉差距”在年終發放。這樣,從總體上說,稅負就會獲得減輕。
在具體操作辦法上,我們將低收入者與中高收入者分別論述:
1.低收入者全年薪酬的合理分配
對于低收入者,或許會存在各月工資均低于費用扣除額,而年終獎稍高的情況。另外在實行績效考核的企業,每月只給職工發放基本工資或底薪,年底再發放年終獎、績效工資或提成;或者每月按工資的一定比例扣員工的業務保證金,年底按完成任務比例一次性返還。這些做法都可能對員工產生納稅上的不利影響,即員工每月的工薪低于3500元,每月雖然無須納稅但是浪費了一定額度的費用扣除額,而年終一次性獎金大幅提高額度,加大了納稅金額。
這時,企業應該將年終獎平攤到各月工資一部分,從而充分使用各月費用扣除額,達到降低整體稅負的效果。
2.中高收入者全年薪酬的合理分配
對于中高收入者,每月工資與年終獎金均較高。由于月工資適用的是超額累進稅率,每月均能扣除速算扣除數,而年終獎雖然按平均每月獎金水平確定使用稅率,但只能扣除一個速算扣除數,相當于采用的是全額累進稅率,因而年終獎稅負較月工資稅負重。企業在設計其薪酬方案時,應從整體節稅效果進行試算,主體思路是讓年終獎將級距上限用足,確定年工資額;或者先讓月工資將級距上限用足,再確定年終獎數額。具體操作時,可先將年應納稅所得額對半分,再將年終獎降低一至兩個檔,之后再進行微調,最終達到整體稅負最輕。
【案例分析】
林先生的每月工資為4500元,該年林先生的獎金預計共有36000元。
下面我們對獎金按月發放、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及年終一次性發放三種不同方案進行比較(扣除額按照個人所得稅標準3500元計算)。
方案一:獎金按月發放,每月發放3000元。則林先生每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3000―3500=4000(元),4000元適用的稅率為10%,于是,每月應納稅額為4000×10%-105=295(元)。
年應納個人所得稅總額=295×12=3540(元)。
方案二:年中7月份發放一次半年獎10000元,年末再發放一次全年獎26000元。則除7月外,林先生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3500=1000(元),1000元適用的最高稅率為5%,每月應納稅額為1000×5%=50(元)。
7月份發放半年獎時,7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10000-3500=11000(元)。
7月份應納稅額=11000×25%-1005=1745(元)。
由于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方法是一種優惠辦法,一個納稅年度此法每人只許用一次,全年分次發放獎金的,也只能用一次。因此,年終獎金為26000元,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分別為10%和105(根據26000/12=2167確定),此時,年終獎金應納稅額為26000×10%-105=2495(元)。
年應納個人所得稅總額=50×11+1745+2495=4790(元)。
方案三: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36000元。林先生每月應納稅所得額仍為4500-3500=1000(元),每月應納稅額為1000×5%=50(元)。
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36000元。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分別為10%和105(根據36000/12=3000元)確定。于是,年終一次性獎金應納稅額為36000×10%-105=3495(元)。
年度應納個人所得稅總額=50×12+3495=4095(元)。
由此可見,年終獎金按月平均發放方式是稅負最輕的情形。從上述籌劃分析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結論一:獎金按月發放的方式稅負最輕,而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及年終一次性發放兩種方式的稅負則較重。
那么,在年中和年末兩次發放及年終一次性發放之間,還存在什么技巧呢?再來看第四種發放方式。
方案四:年中7月份發放一次半年獎12000元,年末再發放一次全年獎24000元。此時,除7月份外。林先生應納稅所得額仍為4500-3500=1000(元),每月應納稅額為50元。
7月份發放半年獎時,7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12000-3500=13000(元),7月份應納稅額為13000×25%-1005=2245(元)。
年終獎金為24000元,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分別為10%和105(根據24000/12=2000元確定),于是,年終獎金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24000×10%-105=2295(元)。
此時,年應納個人所得稅總額=50×11+2245+2295=5090(元)。
結論二:通過合理分配獎金,盡可能降低全年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尤其是在求得(年終獎金/12)的商數高出較低一檔稅率的臨界值不多之時,減少全年一次性獎金發放金額,使其商數調減至該臨界值,降低所適用稅率,這種節稅效果極為明顯。
根據月度工資和年終一次性獎金的計算規則,可以用數學分析方法求得在總薪酬不變前提下的最小應納所得稅,具體見表1(總薪酬X和月度發放Y以及扣除五險一金等免稅部分的Z后列示為,X=12Y+Z):
【案例分析】
某員工在扣除五險一金等免稅部分后的全年總薪酬為100000元,根據判斷,處于上表序號4檔,那么月度應發放6833元[(100000-18000)/12],年終獎應發放18000元。
在上述分配方案下,每月發放金額扣除3500元后,適用稅率表中的級數2,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105元,則每月納稅金額為228元[(6833-3500)×10%-105],年終獎發放金額除以12后,適用稅率表中的級數1,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為0元,則年終獎納稅金額為540(18000×3%-0),全年工資薪金合計納稅金額為3276元(228×12+540),全年納稅額占全年總薪酬的3.28%,該納稅額為工資薪金其他分配方案中的最低。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員工之間的工資薪金經常存在差異,各員工實際薪金準確的月度和年終發放分布可根據上表計算確定,以免過度發放。如按照籌劃方案計算的月度發放薪酬大于現行月度發放金額,則會造成年終發放時納稅壓力較大,可考慮在未來剩余的月份中按照上述稅收籌劃方案適度提高月度發放金額。
二、銷售成本與獎金分離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許多企業為開拓市場,對銷售人員實行報酬與銷售額捆綁的方法,即每年年終按銷售人員的銷售額一次發放銷售獎金。此種方法對于提高銷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十分有利,但是從稅收角度分析,該方法不僅會增加銷售人員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負擔,而且還會使企業多繳納企業所得稅。
【案例分析】
萬成公司是一家大型家具生產制造公司。今年初,該公司對銷售人員實行報酬與銷售額相捆綁的方法。公司規定,銷售人員每月從公司領取1600元的工資,然后年終按銷售額領取一定比例的銷售獎。銷售人員老王2011年經過努力工作,實現銷售額310萬元。按照規定老王應該得到31萬元的銷售獎金(按10%的比例兌現銷售獎)。然而,當老王年終高高興興地到公司財務部門領取獎金時,財務人員卻告知他在領取獎金之前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老王所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比較大,財務人員詳細地告知了老王個人所得稅的具體計算方法:應納稅額=310000×25%-1005=76495(元)。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規定,在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所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時,應先將納稅人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然后再計算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面對七八萬元的稅款,老王覺得無法接受。他提出,雖然按規定年終他能得到31萬元的獎金,但是在實際當中他還要支付差旅費、通訊費等費用,因此按年終獎金總額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有失公平。然而,財務人員也愛莫能助,按稅法規定像老王這種情況就應該如此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應該說,按報酬與獎金相捆綁的方法對銷售人員發放年終獎金,財務人員的這種計算應納個人所得稅的方法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老王所說的情況也是客觀的,在實際當中老王確實要支出大量的差旅費、通訊費等費用。那么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其實很簡單,公司只要對銷售人員的差旅費、通訊費等費用進行剝離,實報實銷,就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假設在銷售獎金中差旅費占20%,通信費占5%,其他費用5%那么老王的年終應得獎金應該為217000元([310000-310000×(20%+5%+5%)])。
老王應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217000 ×25%-1005=53245元。因差旅費、、通訊費等可以在繳納企業所得前扣除,所以萬成公司可以少繳納企業所得稅23250元[310000×(20%+5%+5%)×25%]。(假設2011年萬成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為4000萬元;萬成公司所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在采用此種方法之后,老王可少繳納個人所得稅23250元(76495-53245),萬成公司可少繳納企業所得稅23250元,老王和萬成公司都得到實惠。
另外,《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以免費旅游方式提供對營銷人員個人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4]11號)規定,按照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對商品營銷活動中,企業和單位對營銷業績突出人員以培訓班、研討會、工作考察等名義組織旅游活動,通過免收差旅費、旅游費對個人實行的營銷業績獎勵(包括實物、有價證券等),應根據所發生費用全額計入營銷人員應稅所得,依法征收個人所得稅,并由提供上述費用的企業和單位代扣代繳。其中,對企業雇員享受的此類獎勵,應與當期的工資薪金合并,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對其他人員享受的此類獎勵,應作為當期的勞務收入,按照“勞務報酬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摘要:職工取得的全年一次性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提前退休取得一次性補貼;原任職單位發放的一次性內退所得;解除勞動(買斷工齡)所得一次性辭退福利;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文章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找出差異進行比較,以便在實際工作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展扣稅和納稅申報。
關鍵詞 :一次性收入;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
一、提前退休取得一次性補貼情形
(一)相關依據:國家稅務總局2011 年第6 號公告《關于個人提前退休取得補貼收入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此種情況的個人應納所得稅額可按下面幾步進行:第一步,用(一次性補貼收入/提前退休實際月份數)-扣除標準(3500 或4800)=A,根據計算結果A 對照稅率表查找屬于第幾檔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第二步,應納所得稅額=(A* 第一步查找出的稅率- 速算扣除數)* 提前退休實際月份數。對符合提前退休條件人員的當月工資、薪金與一次性補貼收入應分開計算各自個人所得稅。
(二)限制條件
第一是單位范圍,第6 號公告適用于所有機關和各種類型的企事業單位,各種類型的單位均適應。
第二是個人范圍,第6 號公告僅適用辦理提前退休手續的個人,而不適用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及國有企業買斷工齡的職工。
第三是收入范圍,第6 號公告只適用于所有機關各種類型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統一標準支付給提前退休人員一次性補貼,而對于其他收入則不適用該規定。
(三)案例分析:某國有企業李會計,因健康原因,經批準于2014 年7 月辦理提前退休,并按照“相關標準”取得一次性補貼收入100000 元(離法定退休年齡還有25 個月),領取當月工資4500 元(包括扣繳“三險一金”1600 元),領到發放的半年獎3000 元,李會計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計算:第一,將3000 元半年獎計入7 月份工資合并計征個人所得稅,其應納稅額:[4500 +3000 -(1000+600) -3500]*10%-105=135(元)。第二,計算提前退休取得一次性補貼收入100000 元個人所得稅,其應納稅所得額=100000/25-3500=500(元),查找確定適用稅率3%,應納所得稅額=500*3%*25=375(元)。第三,最后兩項合計李會計個人應納所得稅額:135+375=510(元)。
二、內部退養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情形
(一)相關依據:國稅發〔1999〕58 號)文件《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和勞社部函〔2001〕45 號《關于開展勞動保障政策咨詢活動的通知》。此種情況的個人應納所得稅額可按下面幾步進行:第一步,用(內部退養的一次性收入/ 辦理內部退養實際月份數+當月工資薪金- 費用扣除數=A,以計算結果A 為基數差找稅率表確定適用第幾檔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第二步,個人應納所得稅額=(當月工資薪金+ 內退一次性收入- 扣除標準)* 適應稅率—速算扣除數。注意提前退休在第一步計算適應稅率標準時不考慮當月工資;內部退養在第一步計算適應稅率時要把工月工資加進去。
(二)案例分析:某事業單位嚴先生2014 年6 月份工資收入5200 元,并于當月辦理內部退養手續(比正常退休提前4 年),取得一次性收入48000 元。內退后,仍保留其原工資標準5200 元,但不享受今后的漲薪,此一次性收入當月應繳個人所得稅計算:第一步,將一次性收入按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的所屬月份進行平均:48000/(4*12)=1000(元);與當月工資收入合并查找適用稅率:1000(平均數)+5200(當月工資)-3500(扣除標準)=2700,適應第二檔稅率10%,速算扣除數105;第二步,將當月收入總額扣除費用標準計算稅額:(48000+5200-3500)*10%-105=4865(元)。
三、買斷工齡解除勞動合同一次性補償收入情形
(一)相關依據:國稅發〔1999〕178 號)文件,《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此種情況下計算個人應納所得稅額時,第一步,一次性補償收入與計算出來的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 倍數額比較,小于3 倍數額部分免稅,超過部分要交稅。但是因企業破產而按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費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注意職工領取一次性收入時,按政府規定繳納的“三險一金”可予以扣除(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
(二)案例分析:2014 年7 月,中財公司為減員增效分流了已工作了15 年的周先生,給予周先生一次性補償204000 元,當地上年職工年平均工資36000 元,則周先生應繳個人所得稅計算:第一步,計算免征額:36000*3 =108000(元);第二步,用周先生工作年限平攤一次性收入,工作年限走超過12 年按12 年計算。應納稅所得額:(204000 -108000)/12 -3500=8000(元),適應第二檔稅率20%,速算扣除數555;第三步,計算周先生個人應納所得稅額=(8000*20%-555)*12 =12540(元)。
四、含稅的全年一次性獎金情形
(一)相關依據:納稅人獲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并由法定扣繳義務人在發放時代扣代繳。具體可按以步驟進行:先比較發放年終獎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與法定的費用扣除額(3500 或4800)孰高孰低。(1)月工資、薪金≥費用扣除額,第一步,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12=A,以商數A確定所處第幾檔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第二步,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全年一次性獎金* 上述稅率-速算扣除數。(2)月工資、薪金< 費用扣除額,第一步,[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費用扣除額- 月工資薪金)]/12=B,以商數B 確定所處第幾檔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第二步,應納所得稅額=[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費用扣除額- 月工資薪金)]* 上述稅率-速算扣除數。
(二)限制條件
第一,同一個納稅人在同一個納稅年度,該計稅辦法只能一次采用。
第二,其他獎金,如半年獎、季度獎、加班獎、先進獎、考勤獎、等,不屬于年終一次性獎金,應并入當月工資、薪金,按稅法規定納稅。
(三)案例分析:某上市公司高管張先生2014 年1月份取得當月工資收入7200 元和2013 年的年終獎金120000 元,則張先生應繳個人所得稅計算:張先生月工資7600 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7600-3500)*10%-105=305;全年一次性獎金120000/12 =10000,不扣除費用標準直接查找適用稅率25%,速算扣除數1005,全年一次性獎金應交納個人所得稅=(120000*25%-1005)=28995,最后合計張先生本月應交個人所得稅=305+28995=29300(元)。
如果此例中張先生本月工資只有3000 元, 年終獎20000 元,則第一步:[20000-(3500-3000)]/12=1625(元)適用第二檔稅率10%,速算扣除數105;第二步,應納所得稅額=[20000-(3500-3000)]*10%-105=1845(元)。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注冊會計師考試教材,2014,3.
個人所得稅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類應稅所得為征稅對象而征收的一種所得稅,是政府利用稅收對個人收入進行調節的一種手段。在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實際業務中,工資薪金所得是職工收入的主體。工資薪金所得是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津貼、補貼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本文對國有糧食企業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的操作及有關涉稅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國有糧食企業;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
一、有關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的規定
為本單位職工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是企業的一項納稅義務,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也不例外。企業應按照主管稅務機關的要求對每個納稅人的個人基本信息及收入情況建立檔案,按月進行全員全額申報,根據收入計算應代扣代繳個稅的金額。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征,由扣繳義務人在次月十五日內繳入國庫,并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單位作為個人所得稅的代扣代繳義務人,從表面看與個人所得稅的計算繳納無關,個稅的扣繳不納入單位的盈虧,不影響單位的經濟效益,但也應將其納入單位的稅收范圍。例如,稅費支出報表中就有關于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金額的統計。這是因為:對于工資,從職工的角度來看,他們關心的是稅后工資,即每個月從單位領取的可支配收入。只有可支配收入增加,才能夠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職工的幸福感。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為3500元,就目前來看該標準總體偏低,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在個人所得稅申報和代扣代繳過程中需要熟悉稅法要求,保證個稅的正確申報。按照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的程序規定,個人所得稅依據職工上月工資薪金總額申報,企業財務人員需要依據工資薪金數據和性質選擇既符合稅法規定,又能為職工節約稅款支出的計算方式。
二、國有糧食企業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的操作方法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按照收入劃分為7級超額累進稅率,其中又分為含稅級距和不含稅級距。含稅級距適用于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于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在國有糧食企業按照含稅級距計算職工應交個稅。在實際工作中,納稅人從單位取得的收入會有一定的變動。
(一)只有基本工資,且基本工資﹥3500元例:某納稅人2015年3月工資為4500元,個人繳納養老保險300元、醫療保險50元、失業保險22元,住房公積金540元,按照“正常工資薪金”項目申報,經計算得知稅前扣除項目合計為300+50+22+540=912(元),減除3500元后,本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912-3500=88(元),按照3%的適用稅率,計算得出應納稅額為88×3%=2.64(元)。
(二)有基本工資,且基本工資﹥3500元,并有年終一次性獎金例:某納稅人2015年4月工資為4500元,個人繳納養老保險300元、醫療保險50元、失業保險22元,住房公積金540元,企業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4500元。納稅申報計算如下:1.按照“正常工資薪金”項目申報收入4500元,扣除300+50+22+540=912(元),本月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912-3500=88(元),按照3%的適用稅率,計算得出應納稅額為88×3%=2.64(元)。2.按照“年終一次性獎金”項目申報收入4500元,所得期間為12個月,4500/12=375(元),用“年終一次性獎金”375元與“正常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88元分析計算,確定375元選擇適用稅率3%,本項收入應納個人所得稅為4500×3%=135(元)。該職工4月份應繳納個人所得稅2.64+135=137.64(元)。
(三)有基本工資,且基本工資﹤3500元;并有年終一次性獎金例:一納稅人為實習期員工,2015年4月工資1600元,個人繳納養老保險128元、醫療保險30元、失業保險10元,住房公積金192元。2015年4月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1600元。按照稅務部門的要求,納稅申報計算過程如下:(1)按照“正常工資薪金”項目申報收入1600元,扣除128+30+10+192=360(元),本月應納稅所得額為1600-360-3500=-1540(元),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2)按照“年終一次性獎金”項目申報收入1600元,所得期間為12個月,1600/12=133(元),根據133元選擇適用稅率3%,本項收入應納個人所得稅為1600×3%=48(元)。該職工4月份應繳納個人所得稅48元。以上處理筆者認為欠合理。可將該納稅人的工資按照“正常工資薪金”一次申報,則該職工本月收入為3200元,扣除項目合計360元,扣除后達不到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標準。故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四)有基本工資,且基本工資﹥3500元;并補發以前補貼和工資例:納稅人2015年6月工資為8000元,另補發自2014年10月以來補貼每月1800元,共補8個月工資14400元,6月實際發放工資22400元,個人繳納保險的數據也有所調整,分別為:養老保險500元、醫療保險60元、失業保險28元,住房公積金540元;并補扣養老保險、年金4700元。對于該次工資薪金收入的申報,稅務部門主張應對本月實際發放工資22400元進行無區別申報,稅前扣除額為500+60+28+540+4700=5828元,減除3500元后,本月應納稅所得額為22400-5828-3500=13072(元)。確定適用稅率為25%,速算扣除數1005元。計算應納稅額為13072×25%-1005=2263(元)。對于2015年6月個人所得稅的計算,筆者存在不同意見,依據是: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中有多個項目可以選擇,例如:正常工資薪金項目、補發工資項目、年終一次性獎金項目等,代扣代繳義務人的財務人員有責任將各項收入準確劃分,既要保證國家稅款的準確及時入庫,又要保證納稅人稅款計算的準確性,保障納稅人權益。根據收入項目劃分,計算如下:在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中,按照“正常工資薪金”申報8000元,稅前扣除項目500+60+28+540=1128(元),減除費用3500元,應納稅額為8000-1128-3500=3372(元),參照稅率表,選擇10%的適用稅率,105的速算扣除數,計算得出應納稅額為3372×10%-105=232.2(元)。對補發的工資按照“補發工資”項目申報,14400元工資扣除補扣養老保險、年金4700元,按照25%適用稅率,1005的速算扣除數,計算得出應納稅額為(14400-4700)×25%-1005=1420(元)。兩項合計應納稅額為232.2+1420=1652.20(元)。比較第一種方法計算的稅額減少了2263-1652.2=610.80(元)。筆者認為這是準確的所得稅計算辦法。通過與主管稅務機關的溝通,稅務機關認可了此種計算方法。
三、國有糧食企業個人所得稅征繳的問題
通過長期的申報工作,筆者認識到:在很多論文中提到的“稅收籌劃”是企業根據稅收政策對本單位職工工資薪金的發放進行事前干預。作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工資薪金的發放嚴格依據人力資源部門的工資變動通知計算,具體發放時間、計算辦法及發放金額均有明確規定。會計人員無權變通。作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會計人員,只能熟練掌握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稅款繳納流程,做到準確申報,確保數據信息經得起職工和稅務主管部門雙方的考量。筆者注意到許多探討個人所得稅征收臨界點的文章,提到工資薪金收入多1元,多交稅款成百上千的說法,為了驗證這一說法的真實性,通過舉例分析如下:例:某納稅人某月總收入扣除三險一金后為4999元,扣除3500元的扣減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1499元,為1檔上限,適用稅率為3%。計算應納所得稅為:1499×0.03=44.97(元)。該收入層次的納稅人稅負比率為44.97/4999×100%=0.9%。另一納稅人本月總收入扣除三險一金后為5000元,扣除3500元的扣減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1500元,為2檔下限,適用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105元。計算應納所得稅為:1500×10%-105=45(元)。例:某納稅人某月總收入扣除三險一金后為8000元,扣除3500元的扣減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4500元,為2檔上限,適用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105元。計算應納所得稅為:4500×10%-105=345(元)。該收入層次的納稅人稅負比率為345/8000×100%=4%。另一納稅人本月總收入扣除三險一金后為8001元,扣除3500元的扣減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4501元,為3檔下限,適用稅率為20%,速算扣除數為555元。計算應納所得稅為:4501×20%-555=345.2(元)。從相鄰兩檔應稅收入的銜接來看,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的確定比較合理。不存在多發一元工資,個人所得稅多交過多的不合理問題。從以上計算來看,應稅收入越高,稅負率越高,符合個人所得稅調節個人收入分配、體現社會公平的立法原則,對高收入者多征稅,中等收入者少征稅,低收入者不征稅。
關鍵詞: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
個人所得稅是以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對象征收的一種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收入逐年增加,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越來越多。個人所得稅的征稅項目具體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等11個項目。在這11個項目中,工資薪金所得涉及的納稅對象最廣,在個稅中占有的比例也最大。因此,如何合理運用現有個人所得稅法律法規,做好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成為很多人密切關注的問題。
一、提高職工的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因此,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籌劃應積極做到“應扣不漏”、“應免不扣”。
首先,工資薪金應納個人所得額除每月可以稅前扣除3500元外,還可稅前扣除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因此,企業可以通過提高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的計提基數或繳納比例來提高職工的福利水平。尤其是住房公積金的繳納,因為無論是職工個人繳納部分還是企業單位繳納部分金額,都會直接存入職工個人的住房公積金賬戶,提取后可以用于住房類消費。且從2016年2月21日起,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存款利率調整為統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執行,上調后的利率為1.50%。這無疑是有利于職工納稅人的。當然,無論是計提基數還是計提比例,都以不違反相應法規政策規定為準。以杭州市為例,住房公積金由單位和職工分別按職工本人的繳存基數和繳存比例繳存,單位和職工的繳存比例為各12%。同一單位執行相同繳存比例。2016年7月1日起,杭州市公積金月繳存基數最低限額為1860元,最高為19717元。
其次,要注意差旅費津貼、誤餐補助、通訊費等費用的個人所得稅政策。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按國家規定發放的差旅費津貼、誤餐補助以及獨生子女補貼、托兒補助費屬于不征收收入。另外,地方稅務機關對通訊費補貼具有一定的免稅優惠。以浙江省為例,稅務機關規定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按月取得取得通訊費補貼的,并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不按月取得的,分解到所屬月份并與該月份“工資、薪金所得”合并后計征個人所得稅。但單位主要負責人允許在每月500元額度內按實際取得數予以扣除,其他人員在每月300元額度內按實際取得數予以扣除。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些不征收和免稅規定,降低職工的個稅稅負。
第三,企業還可以通過各種消費利手段提高職工的實際工資。比如,由單位支付個人在工作期間的寓所租金,并集體配備租住寓所的家具或設備及相關辦公用品和辦公設施,由企業提供具有不可變現性的免費膳食或者由企業直接支付搭伙管理費,等等。總之,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能福利化的盡量福利化,從而使職工在保持工資實際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使承擔的稅收款項最小化。
二、均衡工資薪金收入,降低個稅稅率檔次
我國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7級超額累進稅率。個人全月工資薪金所得額(含稅級距)不超過1500元,稅率為3%;超過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稅率為10%;超過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0%;超過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5%;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0%;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5%;超過8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45%。
根據上述規定不難發現,工資薪金所得額越高,納稅人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越多。其中第二級到第三級,第六級到第七級的累進速度最快,均是10%,其余其余則為5%。而當前工薪階層的應納稅所得額較為集中的區域正好是第二級距和第三級距對應的金額。因此,均衡工資薪金收入,降低個稅稅率檔次是個人所得稅籌劃的一個重要方法。
【案例】2016年甲公司采取銷售人員績效與薪酬掛鉤的方式為公司銷售部門員工發放薪酬。由于甲公司屬于季節性生產和銷售差別明顯的企業,銷售旺季集中在每年7月和8月。假設公司銷售部門員工李某7月和8月工資均為10000元,其他月份工資均在5000元。
分析:如果該公司按實際情況發放薪酬,則李某7月和8月應納個人所得稅分別為(10000-3500)×20%-555=745元;其余月份每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為(5000-3500)×3%=45元,總計應納個人所得稅=1940元。
如果該公司將各月薪酬按年估計總工資額平均發放,最后一個月多退少補。假設各月平均工資5800元,第12個月發放6200元,則全年累計繳納個人所得稅=[(5800-3500)×10%-105]*11+[(6200-3500)×10%-105]=1415元。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通過采取推遲或提前的方法,將各月工資收入大致拉平,可以適當降低納稅人個人所得稅稅負。
三、合理運用臨界點效應,避免獎金發放誤區
(一)合理規避獎金發放誤區
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法規定,納稅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但在計征時,應當先將雇員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因此,若該商數剛剛超過個人所得稅的某一計稅級數,就要按高一檔的稅率計稅,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個人收入的增加不及稅收的增加,使得個人稅后收入反而下降。
【案例】某企業職工劉某和張某2015年12月份的工資均為4000元,預計劉某當年年終獎為18000萬元,張某因經常加班,預計當年年終獎為19000萬元。
從年終獎發放總額來看,張某比劉某的獎金更多。但通過計算,我們會發現劉某年終獎稅后收入=18000-18000*3%=17460;張某年終獎稅后收入=19000-(18000*10%-105)=17305,劉某最后反而多拿了155元。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年終獎除以12月得出的金額所處的級距不一樣,臨界點稅率導致個人稅后收入下降速度差異明顯。
那么應如何進行3%和10%的納稅臨界點籌劃呢?假設張某的年終獎收入為Y,則有18000-18000*3%=Y-(Y*10%-105),通過計算得出Y=19283.33,即當張某的年終獎發放區間為(18000,19283.33)時,張某的稅后收入始終比劉某少,(18000,19283.33)為年終獎發放誤區。同理可以得出臨界點的多個獎金發放誤區。(見表1)
因此,企業在發放獎金時,應注意避開各年終獎發放誤區,采用其他福利方式對員工進行獎勵,從而使員工真正享受到企業的額外獎金。
(二)尋找最佳月度發放金額和年終發放金額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對中高層經營者實行年薪制。即企業經營者平時按規定領取基本收入,年度結束后根據其經營業績的考核結果再確定其效益收入。如何根據預測計算的全年應稅所得額來尋找最佳月度發放金額和年終發放金額成為經營者們日益關心的話題。
【案例】某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李明一年收入600000元,假設其平常每月收入12000元,各項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合計2000元,年終獎為456000元。則其每月工資應納個人所得稅合計=[(12000-2000-3500)*20%-555]*12=8940,同時根據456000/12=38000來確定年終獎的適用稅率為30%,年終獎應納個稅=456000*30%-2755=134045,應納個稅合計數=8940+134045=142985。
這種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呢?我們以臨界點為限來進行分析:
1.如果員工當年應納稅工資獎金所得額為0-36000元,假設其月應納稅所得額介于0-1500元,則其對應的稅率均為最低3%。此時年終獎的發放額若控制在0-18000元,也可獲得最低適用稅率3%。
2.如果員工當年應納稅工資獎金所得額為36000-72000元時,假設其月應納稅所得額介于1500-4500元,其對應的稅率最低為10%。此時要使年終獎能享受到3%的低稅率,那么其發放的最佳額度仍為0-18000元之間。
3.如果員工當年應納稅工資獎金所得額為72000-108000元時,假設其月應納稅所得額為1500-4500元,其對應的稅率最低為10%。此時應將年終獎發放額調整在18000-54000元,這時對應的最低稅率為10%。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出表2:
上例中李明一年收入600000元,扣除住房公積金和費用扣除標準后,年應納稅所得額為534000元,處于第7級中,此時假設發放月應納稅工資額10000元,則年終獎應為4140000元,其應交的個人所得稅總額=(10000*25%-1005)*12+414000*25%-1005=120435,比之前的142985節約稅款22550元。或者如果將發放的月應納稅工資額調整為20000元,則年終獎應為2940000元,其應交的個人所得稅總額=(20000*25%-1005)*12+294000*25%-1005=120435,與之前月工資10000應繳納的稅款相同。不難發現,只要月工資應納所得額和年終獎發放額在第7級的區間中,無論怎樣發放,其應納稅額都是相同的,且都是最低的。
一、案例分析
案例:某醫院2012年從省外引進一名中國籍博士生張某,根據當地政策的規定,符合條件的人才在當地購買住房,給予不同的購房補助。2013年張某取得住房補貼6萬元,該收入是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相關政策
《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免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稅法第四條第三項所說的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是指按照國務院規定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院士津貼、資深院士津貼,以及國務院規定免納個人所得稅的其他補貼、津貼。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4]89號)仍有效條款規定“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對按照國務院規定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務院規定免納個人所得稅的補貼、津貼,免予征收個人所得稅。其他各種補貼、津貼均應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征稅。”
有一種觀點認為,住房補貼可以理解為“安家費”,因此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七項規定“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干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可以免稅。此觀點曲解了“安家費”含義,實施條例及其它相關稅法文件未對“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干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作出解釋,可供參考有《關于頒發和》(國發[1978]104號)相關規定。離休、退休干部易地安家的,一般由原工作單位一次發給一百五十元的安家補助費,由大中城市到農村安家的,發給三百元。退職干部易地安家的,可以發給本人兩個月的標準工資,作為安家補助費。退休工人易地安家的,一般由原工作單位一次發給一百五十元的安家補助費,從大中城市到衣村安家的,發給三百元。退職工人易地安家的,可以發給相當于本人兩個月標準工資的安家補助費。因此,住房補貼不可以理解為“安家費”,不符合稅法上暫免征稅條件。
從上述分析可知,張某取得住房補貼6萬元,應理解為國稅發[1994]89號文中的“其他各種補貼、津貼”,同時又不符合相關免稅政策,因此根據目前政策,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筆者觀點
人才住房補貼按規定應繳個人所得稅,但筆者認為,對該補貼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是值得商榷的。
理由一:混淆了“工資、薪金”概念。
我們先明確幾個相關概念:工資總額、津貼和補貼、職工薪酬。
1990年國家統計局的《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規定,工資總額,是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
的勞動報酬總額。津貼和補貼,是指為了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的勞動消耗和因其因特殊原因支付給職工的津貼,以及為了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影響支付給職工的物價補貼。
《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規定的“職工薪酬”,是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職工薪酬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利;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其他與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相關的支出。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通過與前面幾個概念對比,個人所得稅法中的“工資、薪金”,與會計準則中的“職工薪酬”有多個共同點:都是職工因勞動而取得的報酬,即相關性;可以是貨幣性,也可以是非貨幣性;不僅僅指職工工資收入,還包括福利費等;因此,二者含義基本一致。
國稅發[1994]89號文的規定則突破了“工資、薪金”的含義,將不符合條件的補貼、津貼,不管收入來源方是何方,都應并入“工資、薪金”所得。因此,筆者認為,這種規定是值得商討的。
一般認為,工資、薪金與任職單位存有一一對應關系,同時也有前后順序之分。一方面,職工個人只有先在單位任職或者受雇,付出了勞務,才可以取得勞務報酬。另一方面,所得具有直接相關性:任職單位直接取得,而非其它單位;所得與勞務成配比,具體表現“多勞多得”。由此的所得才可以認定為“工資、薪金所得”。當然個人所得稅也規定有從二處取得收入,合并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情況。
還有我們可以參考在其它稅種上的規定,如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六條規定,銷售額為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向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暫行條件實施細則明確,價外費用,包括價外向購買方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費等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在《關于中央財政補貼增值稅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3號)進一步規定,按照現行增值稅政策,納稅人取得的中央財政補貼,不屬于增值稅應稅收入,不征收增值稅。3號公告從側面說明了取得渠道不同,不能合并作為應稅收入,繳納增值稅。
案例中,張某取得住房補貼,非醫院支付,且與張某的勞務非直接相關,因此不應該認定為“工資、薪金”所得。
理由二:只從方便納稅征管角度出發,沒有考慮真正的實際所得因素,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動。
國稅發[1994]89號文條款的設置,站在稅務機關角度,是有利于征收管理的。但從納稅人角度來看,政策沒有考慮納稅人購房的成本,將取得的一小部分收益全部界定為“所得”,未免有些冤枉。按照政策,張某取得的6萬元收入,不考慮實際任職單位取得的工資收入,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60000×35%-5505=15495元,如果考慮實際工資收入情況,該金額還要大。可以這樣認為,補貼收入的1/4部分變成稅款,稅后補貼收入最多只有3/4。這對于較大金額購房支出來說(最少幾十萬),可以說忽略不計了,起不到住房補貼的真正目的。
假如案例中自然人演變成一般經營性企業,取得補貼收入,同時不符合不征稅的相關文件,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號)中規定條件,則企業取得的補貼收入,應并入企業應納稅所得,最后匯總后有盈利時才繳納企業所得稅。而該類補助應該與資產相關的,根據企業所得稅法有關規定,相關資產的成本(折舊,攤銷)是允許在計算所得稅時扣除。然而,當自然人征收個人所得稅時,同樣也是所得稅,就不考慮資產成本,將補貼收入計人“工資、薪金”所得,扣除的只是3500元生計費,政策差異太大了。
理由三:筆者認為,張某取得的住房補貼,實質是對其購置資產的補償,按“工資、薪金”所得征稅,有背實質課稅原則。
二、各地人才住房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存在問題:
實際執行中,各地人才住房補貼相關優惠政策,筆者歸納一下主要有三類:
1.直接有相關文件規定,凡符合規定的引進優秀人才,取得的由縣、市、區以上人民政府以財政專項撥款形式發放的各類津貼、補貼暫免征個人所得稅。
2.對于報經省政府、國務院部委或國務院認可后發放的對高層次人才和優秀人才的獎勵,免征個人所得稅。
3.符合要求的優秀人才,可以享受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定比率(或全額)返還政策(地方留成部分)。
根據稅法,符合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才可以免征個稅,除此之外的各類獎金,均應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我們在對條款的理解時要注意,只有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的獎金,才能免征個人所得稅:一是必須是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獎金;二是免稅獎金的范圍必須在“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之內。上述第1項政策,直接違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第2項政策,將本由“省政府、國務院部委”發放,改成“報省政府、國務院部委認可發放”,雖然只是多了幾個字,但是實質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當然也是不符合免稅條件的;第3項政策,不考慮合法性(地方政府是否享有先征后返政策權利),僅從個人所得稅角度分析,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20號)規定,個人辦理代扣代繳稅款手續,按規定取得的扣繳手續費,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除此之外的其它各類個人所得稅返還款,仍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政策執行將會造成稅后再稅的循環現象。
三、建議
針對碰到實際案例及其它各地執行的政策,存在的問題,筆者以為:
(一)改變個人所得稅目前征收方法,可能是該案例的最優選擇
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都是對“所得”征稅,無所得不征稅。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采用的是分類所得稅制,即將個人取得的各種所得劃分為11類,分別適用不同的費用減除規定、稅率和計稅方法。按目前的方法,無論將補貼收入放在哪項都會引起岐義。改變征收方式,個人取得的各類收入,扣除相關成本,計算出所得額,再對所得額征收所得稅。這樣才會避免出現類似案例情形。所幸的是,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個人所得稅改革目標是改變現有分類分項征稅辦法,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
(二)現階段,為配合人才強國戰略,稅務政策應該有所體現
1.考慮給予地方一些減免權,在筆者看來也是可供選擇。各地在執行的優惠政策均存在一定程度問題,說明政策本身制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無奈而為之。考慮下放一些權限,如經省級政策批準發放的所得,可以減征或免征。
2.本案例的所得,筆者認為,可以考慮界定為“其他所得”,并賦予一定減免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