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土保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時間:2023-06-06 09:30: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土保持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土保持研究

第1篇

要鼓勵流域群眾參與,發揮鄉土知識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學技術能夠和當地的鄉土知識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養和提高當地群眾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護和鞏固水士保持項目的成果,在實現流域群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

各縣政府對流域綜合治理要高度重視,一個流域或者社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就必須建立相應的多部門協作機制。因為在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關部門(如水利、農業、林業、畜牧等行業)通力合作,才能實現“綜合”治理。而這種部門的合作包括了技術合作和政策層面的協調和統一。相比較而言,技術層面的協作要比政策層面的協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實現政策層面的協作和統一,就需要政府部門內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并得到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

二、加強生態修復,提高森林涵養水源的能力

山區土地資源為林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林地不僅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對調節氣候,水源供給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省會西寧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環境惡劣,水熱條件不充足等,樹種結構相對單一,森林功能有待進一步提高。應注重植被生態系統修復,增加遠高山區封育管理面積,促進灌草生長,提高山區植被覆蓋率,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促進生態系統優化,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保持水土、水源供給等生態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按照清潔型小流域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建“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小流域治理應結合實際遵循“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的原則,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綜合配置各項措施并合理布局,實施污水、垃圾、廁所、河道、環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結構良好、各項功能較強的整體防護體系,達到保持水士、保護水源、改善環境、促進生產的目的。

四、加強宣傳,推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傳為突破口,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保護監督管理力度,嚴格控制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嚴肅查處非法破壞水土資源、造成水污染的行為。同時做好群眾生態保護和環境知識的教育工作,強化群眾環境意識,形成人人參與水源保護、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局面,促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另一方面,加強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內容,編輯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讀物,形成各級政府投資、多種載體和途徑宣傳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議

6.1深入研究新形勢下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農村“兩工”取消后,農民的自加大,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如何將生態效益與農民的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何給生態效益以必要的經濟補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可見,深人研究國家的生態效益和農民的經濟效益結合問題,努力調動農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很有必要。

第2篇

關鍵詞: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對位配置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對位配置,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不是什么高深的學術問題,而是現實的實踐操作內容。加強植被針對性種植養護,改變農耕方式,采取系列水土保持措施,體現的是環保意識。什么是生態位,水土保持中有什么樣的對位配置,具體實施對位配置用什么的研究方法,在南方如何進行植物措施對位配置,是本文要具體研究的問題。

1 生態位的屬性

生態位是指個體或種群在群落中的時空位置和功能關系,也就是在區域范圍內,生物本身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和能量。在一定區域內,隨著生物種類的多元化呈現趨勢的持續發展,每種生物都會在這個生物體系中表現出自己的個性特征,這就是1個生物的1個生態位。生態位是由生物體和其周圍生存環境構成的,研究生態位自然要對生物生存環境進行相關分析,找到生物生育對環境資源的需求以及與環境資源條件之間的發展變化規律,這些相關元素構成生態位的總體框架。

2 關于水土保持對位配置

2.1 對位配置

所謂對位配置,就是指生物主體與生物生存環境資源之間存在的需求關系是不是達成一致與和諧。生物主體要依賴一定的環境進行生長和發展,而生物生存所面臨的環境資源是1個動態的變化過程,2個動態因素相互之間的磨合自然就有一個適宜度的問題。生物主體和其生存資源環境達成較高契合度,生物主體就會表現出更明顯生物特征。相反,如果生物主體生存環境出現不匹配,生物主體就會表現出抗逆,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所以,對位配置就是要生物主體和生物存在環境資源之間能夠達成高度和諧,提高這個對位配置指數。

水土保持中的對位配置就是在小流域水土保護中,區域內的各類生物能夠和水土保持環境形成高度契合,讓區域內的生物能夠發揮最大生態效益,為小流域水土保持起到應有的積極的作用,實現區域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2 層次結構

小流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多層次的組合體,每個層次的系統又是上一級層系的一個因子。在每個層系中都有眾多的生物主體和生存環境因素構成的對位關系,而且有些層系中的對位關系會表現出特別性,這些特殊的對位匹配往往是關注的重點。因為,每個生態層系水平都是由個體、種群、群落和區域生態景觀等因素決定的,所以,一些干擾因素在不同層系中所產生的制約功能和制衡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正常情況下,低層系上生發的干擾比較快速但能量較小,而高層系上生發的干擾就會顯現出大型和緩慢特點。

根據水土保持生態位的能級、層系分布,可以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位配置分為這樣幾個對位關系:宏觀對位、空間對位、技術對位、管理對位、時序對位。

宏觀對位自然是指小流域綜合治理總體規劃設計;空間對位是針對小流域空間情況實施對應的時空防治措施,與所需立地條件形成對位配置;技術對位是指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根據不同時空需要采取不同技術措施,像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就需要有特別的技術支持,才能實現對位配置的良好融合;管理對位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治理過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措施與施工環境的對位配置;時序對位是指不同時空實施步驟與實施條件形成對位配置。

3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對位配置研究方法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程,在對位配置研究方面也有相當大的難度。針對環境變量的多維性,優良物種和劣勢物種的共生性,采用多元維統計方法進行相關計算,可以得出相應的匹配指數;或者采用自由利用函數生態位方法,研究出自由利用函數生態為表明生物主體耐受性限度發生的情況,反映生物主體如何作為和如何利用環境資源的。這2種計算方法都比較抽象繁瑣,可操作性也不強。因此,現在大多采用實踐方法,也就是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對區域內生物類型與資源環境結果,進行相關分析研究,查明相關適應度,總結出生物主體與資源環境的對位配置適宜度。這也是實現生物體生長需求位于環境資源位對位配置的最有效途徑。

4 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植物對位配置研究

4.1 氣候因子和植被對位配置

金沙江下游區域在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征,降水比較集中,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原因,呈現垂直氣候變化,氣候類型眾多,對林農業有利。在金沙江下游區域水土保持治理中,生物主體與氣候對位配置被普遍采用,收到比較好的效果。這里的對位配置模式也是多種多樣:

對位配置模式1:在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區域,立地坡度在25°以下的,利用金沙江河谷干熱氣候、晝夜溫差大、光照強的特點,集中種植“雷波臍橙”,有利于水果糖分積累。這些果樹的良好生長,大幅減少了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形成良好對位配置。

對位配置模式2:在海拔800m以上的半山坡,光照較差,選擇適宜度較高的花椒、核桃栽植或者是選擇一些干果,像板栗、桐等,也都獲得不錯的收益。這些高海拔植物,對水土保持起到重要作用,對位配置較好。

對位配置模式3:在河谷與半山之間的荒坡上,坡度大于25°,選擇核桃和新銀合歡栽植。核桃耐干旱,好管理,新銀合歡有較好的水保護功能,在減少水土流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能夠給農民帶來一些經濟收入。對位配置自然是令人滿意的。

4.2 農耕措施與水土保持對位配置

根據金沙江下游當地農作制度和市場需要,在區域內大力引進高產作物品種,像玉米、大豆、花生、紅薯,不僅能夠提升產量,讓農民增加收入,而且對治理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這個地區先后引進20個玉米新品種、3個花生品種、6個大豆品種、3個紅薯新品種。在種植模式上,大多推行間作套種的方式,提高了植物覆蓋度。像玉米與大豆套種、玉米與紅薯套種、玉米與花生套種。特別是實行等高種植,對護坡阻住徑流非常有幫助,減少了水土流失,還能改善土壤墑情,提高作物產量。針對區域土層較為淺薄的立地,還大力推行了薄膜覆蓋種植和秸稈覆蓋種植,對水土保持都非常有效。農耕措施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形成良好對位配置。

4.3 工程措施與水土保持治理對位配置

針對區域內山坡耕地較多的特點,在治理過程中,主要采取修建灌排渠、蓄水池等措施,改善立地條件。在海拔800m修建引水渠,在選擇合理位置設置排灌渠、蓄水池,能夠有效攔截徑流和泥沙,不僅解決了農耕水源問題,還減少了水土流失。加上中低產田改造,將山坡地改成梯田,甚至可以栽植水稻等農作物,有效保持了水土流失。這些工程措施與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位配置高度契合。

4.4 其他配套措施與水土保持治理對位配置

水土保持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提倡造林綠化,是積極有效的主動防治措施。保護森林資源,禁止亂砍亂伐可以有效保持水土;指導當地農民興建沼氣池,也能夠減少農民砍伐植被的現象;對牲畜進行圈養,減少放牧,對有效保土保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結語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對位配置,是以生物手段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舉措。通過用自然植被來改善自然環境,用生物因素對應自然因素,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水土治理手段,更是體現環境保護的理念。提高植物對位配置契合度,就可以針對性實施生物發展戰略,在給農民朋友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水土環境的整治,是多贏的局面。大力推行水土保持植物對位配置治理模式,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帶有極高的針對性,代表水土保持治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富,余新曉,孫蘭東.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對位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03).

[2] 張富,高嶙,趙克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與徑流調控工程對位配置數量化分析[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1(04).

第3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規劃研究

1我國水土保持的現狀

合理利用山丘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事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水土保持應該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在水利方面,我國存在著水多、水少、水污、水濁的四大問題。其中水濁既獨自為害水體,又增加其他“三水”對河流的不利影響,處于關鍵地位。水土流失破壞土壤結構,降低植被質量,影響流域對徑流的調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質量,影響水生物活動,又作為污染物的載體,提高污染的濃度與防治的難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似不應就問題論問題,而應當追根溯源,將水土保持作為水利的中心環節與戰略措施,提高其在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水土保持面廣量大,情況復雜,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用問題,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既注重于經濟發展,更關注生態環境,既要有辯論思維,又要考慮政策法規。從人與自然以及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共處,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當然,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艱巨的任務,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經條件。但是只要我們努力研究,積極爭取,總有一天能夠達到或部分達到這一艱巨而偉大的戰略目標。

2土壤侵蝕量與輸移比防治的方向與對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蝕量與進入河道的輸沙量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彼此密切相關。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蝕量沒有顯著減少。一般總是從源頭開始,正本清源,將侵蝕、輸移、沉積貫穿為一個整體,以觀其全貌的攔截與滯蓄,然后進入干流。干流輸沙量與流域侵蝕量的比值稱為輸移比。有些專家從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積、時空差異等多方面對輸移比作了理論分析;有些專家根據眾多考慮與測試成果分析了水沙從源頭至主干流一系列變化及相應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蝕,二是攔泥。攔泥作用顯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療急性病癥,狹義的水土保持,顧名思義是減蝕,一般包括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減少水土流失,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態環境,間接作用是減少進入河下游的泥沙,減少河道的淤積抬高和洪水威脅,利在當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攔泥壩庫對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沒有攔泥壩庫對當地人文社經的某些不利影響。

3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水土保持與水土利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同為國民經濟服務。保護為了利用,利用必須保護,兩者相輔相成,總體效益更為完善,是科學發展觀,人地合一保證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內容與要求已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復雜多樣:一是建設基本農田,發展農業生產;二是植樹種草培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環境;三是營造水窖、坑壙、澇地,就地調蓄雨水,提高當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墾荒既增加耕地數量,也提高土壤質量;五是開發小型水電,直接緩解能源匱乏,間接維護林木發展;六是大中型灌區的渾水灌溉、中小水庫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資源,增肥保墑。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與淤地壩是水土保持工作中兩項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調整坡地與溝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滲和就近入滲方式達到減輕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壩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攔泥庫的作用,長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續利用,兩者時空搭配,相輔相成,共同對黃河中上游的減泥增產發揮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廣大群眾的自發性成果,不夠理想。有時拿泥沙填死庫容,難以發揮肥力作用;有時削坡填溝,劈山筑路,破壞表土;有時管理不當,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壓,變利為害令人遺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與評價

水土保持是一項面廣量大、復雜的系統工作,要全面測試分析評估其效益,確實不易。一般將水保效益分為經濟、社會、生態三部分,對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還增加一項攔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單項效益,以便為水保評價提供依據;從土壤流失至進入干流之間各河段的水沙變化及其對周邊的經濟、社會、生態和人文的影響,以便了解輸移過程,可能產生的負效益或不利影響,如對大小水庫、坑塘、澇池的運用壽命,對河岸的沖刷破壞,對農作物沙壓減產等。效益計算:采用有無措施或增減措施后在時空方面的對比。為實現科學管理和國家決策要求,必須客觀地、定量地認識和評價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單項問題,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況與動態變化、水土保持的成效與進展,水土保持的潛力與展望。總效益是各項效益的融合,研究分類效益及其間的相互關系應是主要內容。生態環境既是總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與不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經濟既是各類措施的物質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和構建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

5結論與建議

第4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景觀;生態旅游

1園區概況

琵琶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位于湖北大洪山地質公園(琵琶湖園區)風景林地生態景觀區,距隨州市城區(曾都區)66km。園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5℃,年均降水量1007.9mm,其中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3%。園區屬殘丘、崗地地貌,地形起伏小,土壤母質主要為第四系更新統沖積物,主要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包括紅砂巖黃棕壤性土、泥質巖黃棕壤性土及泥質巖山地黃棕壤,土壤有機質含量0.92%~1.49%,pH值6.8~7.4。園區四周環水,由大小不一的7塊小丘崗組成,高程170~194m,坡度集中在5°~25°,總面積10.39hm2。主要地類為園地和林地,園地種植板栗、油茶等,林地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櫟、杉木、刺槐、楊樹等,林下草種主要有白茅、狗牙根等,林草覆蓋率約為23.6%。園區水土流失較嚴重,侵蝕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局部存在崩塌等重力侵蝕。水土流失面積4.69hm2,占總面積的45.1%,其中輕度0.90hm2、中度2.34hm2、強烈1.03hm2、極強烈0.36hm2、劇烈0.06h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示范園的荒地等,平均侵蝕模數2199t/(km2·a),以中度以上侵蝕為主。2012年起隨縣水保局整合多方資金實施了項目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目前示范園內環島交通及坡面水系工程基本完善,坡面基本整治為梯地,但水力侵蝕仍較嚴重,且景觀效果較為單一,示范帶動效果不明顯。因此,本設計著眼于園林景觀視角,在優化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道路交通的前提下,輔以生態綜合護坡、生態排水、生態護岸、植物籬等生態水保工程,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模式,以發揮園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水保示范作用。

2園區總體布局

常規的園區規劃思路是結合項目區典型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條件,劃分水土流失試驗區、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區及其他功能服務區等功能分區。由于該示范園是在已有AAA級景區基礎上建設的,是眾多電影外景拍攝地和游覽勝地,因此在實際總體布局規劃時應創新功能區劃分,以生態園林景觀分區為先導,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等功能融入其中,使得水保示范措施與生態景觀格局有機結合,以因地制宜治理、經濟適用為導向,滿足水保科技示范與生態景點觀光的綜合需求。示范園總體布局示意見圖1。根據園區地塊分布、道路布置和地塊特征,構建“一軸、七島、六區”的空間布局?!耙惠S”:根據園區南北走向的丘崗地貌特征,以主干道為主要景觀軸線,打造景觀大道,沿主干道布置基礎設施,將沿線各區的環島路串聯起來。圖1示范園總體布局示意“七島”:為園區內分布的7座丘陵崗地,通過對現有林草植被情況及地塊條件的分析,結合區位特點和環島交通,加入水土保持試驗小區、示范小區、水保培訓中心和水??萍颊估鹊炔煌愋偷乃m椖看胧瑺I造突出各島特色的園區風貌?!傲鶇^”:根據水土流失現狀、地形坡度和水保措施將園區分為六大片區,分別為碼頭登島區、竹林月季種植區、經果林種植區、濕地生物展示區、生態林草鳥類棲息區、觀賞樹種種植區。同時,將水土保持試驗、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及園林休閑服務等功能融入各區,打造新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示范園總體分區布局見表1。

3分區建設

3.1碼頭登島區

該區地勢較平,主要功能是園林休閑服務。該區種植設計是在保留現狀植被的同時增加種植密度,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栽植生態林、碼頭兩側拋石護岸。入口設計2m寬透水步道銜接碼頭平臺,利用入口地形高差布置臺階踏步,兩側種植二月蘭、美女櫻等灌木,形成臺地式景觀。踏步盡頭接景觀花廊,廊道花架種植凌霄花、紫藤等藤類和觀花植物,加強入口空間進深感。步道踏步和花廊兩側大空地補栽樟樹、刺槐、廣玉蘭等喬木,搭配紫穗槐、荊條、狗牙根、鳶尾等灌木及地被植物,打造登島入口景觀軸。在此基礎上改造區域內地被層植物配置,在滿足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搭配常綠樹種,營造島內特色入口景觀。

3.2竹林月季種植區

該區南側緊臨碼頭登島區,東側臨湖。場地內順應地形規劃布置水保培訓中心、科普展廊等建筑,為古典中式風格。科普展廊內展示多種水保措施圖片,展廊的一側種植竹子,搭配月季等花灌木,形成錯落有致的竹林、花叢景觀,在實現科普展示功能的同時營造竹林特色景觀。在竹林及花叢北側梯地搭配種植草本花卉形成梯級綠化。竹林植物選取木竹、松花竹、蔥竹、毛竹、淡竹、慈竹、湘妃竹、箬竹、剛竹,灌木及地被植物選取月季、梔子、美麗月見草、黑麥草、狗牙根、麥冬等進行組合搭配。該區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為主,展示內容主要包括生態排水溝道及消能措施。生態排水溝道展示小區位于月季種植區內,草溝、硬化溝、土溝均為U形溝,坡度12°,溝長20m,溝口寬2m,出口處設置八字墻消能,通過對比草溝、硬化溝及土溝3種形式的排水溝防沖及排水效果,展示生態排水溝道的抗沖刷能力及生態效果。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籬、生態排水溝、干砌石排水溝、沉沙池等。

3.3經果林種植區

經果林種植區的坡地已初步整理為梯地,在保留現狀果樹的同時,選取多種果樹進行大量復合種植,并采用植物籬護埂保持水土。經果林的植物選取獼猴桃、藍莓、核桃、油茶、板栗等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品種。林地內設置步行道,采用透水材料鋪設,步道兩側種植二月蘭、美女櫻、金銀花等花灌木,搭配林地內狗牙根、白三葉等地被類植物進行草花組合,打造自然生態的觀賞性通道。在現狀田坎上種植金銀花、黃花菜等經濟作物,既可保持水土,防止田坎坍塌,又能形成自然生態的植物籬,美化園區。該區水土保持示范功能包括水土保持試驗、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園林休閑服務。在經果林種植區的西南側布設9處坡面徑流觀測小區,其中6處為經果林+植物籬徑流小區與撂荒地小區(坡度8°~15°),3處為灌草植物籬徑流小區與撂荒地小區(坡度為12°)。將經果林種植區中段北側環島路上方的開挖邊坡設置為邊坡防護示范小區。3.3.1“經果林+植物籬”徑流小區根據實地踏查及試驗需要,在示范園內布設板栗+金銀花植物籬、油茶+金銀花植物籬作為野外徑流場觀測典型樣地,并設撂荒地小區作對照。徑流小區長5.0m、寬20m。為防止區外徑流進入小區,沿周邊設高出地面20~30cm、埋深30~50cm、厚11.5cm、用磚圍砌水泥抹面的擋水圍埂。圍埂外側為與小區處理相同的保護帶,帶寬1.5m。每一徑流小區內安裝有水分張力計,末端設有集水槽及直徑120cm、高110cm的九孔分水桶和徑流桶,徑流桶內裝設有浮標,可進行自動觀測和數據傳輸。根據區內坡度分布情況,分別按照8°、15°兩種坡度修建各植被類型小區,共計6個標準小區。3.3.2灌草植物籬徑流小區在坡度12°的坡面共布設3個徑流小區(尺寸同上),進行不同種植模式徑流泥沙蓄水保土對比試驗,分別為對照、麥冬草帶、紫穗槐+麥冬草帶。3.3.3自動氣象站設置小區徑流場的同時在就近地段建立小型氣象站,主要測定降雨、風、氣溫、地溫、空氣濕度、蒸發等要素。3.3.4開挖邊坡防護示范小區該區布設于經果林種植區內,利用環島路兩側的開挖邊坡進行設置。開挖邊坡高4~6m,地面高程172~178m,根據目前常用的邊坡防護技術,主要選取生態袋護坡、石籠網擋墻護坡、綠化砼護坡及普通砼結構護坡4種形式進行防護展示,以展示不同類型防護措施的水土保持生態效果。3.3.5土坎梯田示范小區土坎梯田及節水灌溉示范小區位于經果林種植區的南側,小區集中展示土坎梯田及水系、道路配套等坡地綜合治理技術,根據項目區土壤質地優化田坎邊坡生態防護。3.3.6坡地生態果業技術示范小區立足湖北省的果樹品種,選擇獼猴桃、藍莓、核桃、油茶、板栗等經果林品種,并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坡地生態果業開發新技術、新成果,展示果園配套等高植物籬技術防治水土流失效果。

3.4濕地生物展示區

該區主要布置在示范園東南部小丘崗的親水緩坡地上,該地塊地勢相對較平,設計目的是增加濕地植物多樣性、保持山地水土和營造生物生存環境。該區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為主。水土保持生態駁岸防護是在水陸交界區域設置緩坡,在緩坡上種植狗牙根或黑麥草,利用植物根部的持土力進一步保持水土,依托植物的莖稈,減緩水流速度。同時為了增強生態駁岸的穩定性,采用“柴枕法”對駁岸進行加固處理,即利用木樁或捆扎樹枝向陸地方向釘入駁岸。利用石塊、樹木等天然材料,打造自然生態駁岸,根據季節水位變化形成水陸交界區域,保障生物棲息交流空間,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空間。在淺水區域營造生物展示區,規劃一處淺灘,為人們提供親水活動空間。灘地上布置景石小品,增加景觀空間的多樣性,加強人的參與性。依托濱水資源構建人工濕地和生態浮島,濱水區域根據水位變化,種植各類水生植被營造濕地景觀,滿足濕地觀賞休憩的需求,也為各類生物營造良好的繁殖和生存空間。植物配置上選取萱草、石蒜、梭魚草、薰衣草、石菖蒲等濕生植物,濱水區種植蘆葦、菖蒲、香蒲、水蔥等挺水植物,搭配鳳眼蓮、睡蓮等浮水植物,形成良好的濕地生境景觀。

3.5生態林草鳥類棲息區

該區位于示范園的最南端,設計從生態景觀修復的角度出發,對現狀生態林進行補植、密植。鳥類棲息林是濕地鳥類重要的歇息地和繁殖地。按照鳥類的生活習性,為鳥類提供適當的棲息和繁殖場所。棲息林區以隱蔽性強的樹種為主,生態林樹種選取當地鄉土樹種,如刺槐、濕地松、圓柏、櫟樹、樟樹等。林下植物設計注重水土保持效益,種植紫穗槐、荊條等灌木,搭配狗牙根、白三葉、黑麥草、麥冬等地被植物。該區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設有生態林示范小區、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試驗小區。(1)生態林示范小區。以現有植被為主,改造植被群落。在實施中,不對原有樹種作砍伐和移植,較大的群落中不增種樹木,只在疏林地種植新樹,讓新樹與原有樹木自然協調生長,發揮生態修復的功能。(2)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試驗小區。對適宜坡面溝系種植的草類品種、坡面溝系植草技術和坡面溝系植草的生態經濟效益等開展試驗和研究。共設置草本植物樣區8個,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籬、坡面水系工程等。

3.6觀賞樹種種植區

該區位于地質公園景區大門正對面,與游客碼頭隔湖相望,通過種植大量成片的觀賞樹種營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植物季相景觀,與對岸碼頭入口形成對景,使進入景區大門和碼頭的游客一眼就能觀賞到對岸的景色,直觀展現園區園林景觀效果。植物品種上選擇櫻花、桂花、銀杏、蠟梅、日本紅楓等觀花植物,其中櫻花、銀杏、蠟梅進行成片栽植,點綴桂花及日本紅楓,林下種植紫穗槐、紫薇、紅花檵木、蔥蘭、石蒜、麥冬等植物,形成層次豐富、錯落有致的風景林。該區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有園林休閑服務、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在坡地經濟林示范小區以季相景觀的觀賞樹草種為主,并配套等高植物籬和坡面水系工程,體現了坡地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觀光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示范園美化綠化的高標準。采用的水保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草、植物籬、坡面水系等。

4結語

第5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研究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啟動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強配套,積極開展封山禁牧、輪封輪牧,努力探索和總結生態修復的技術和經驗。

1 水土保持的生態修復

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個受損的特定對象部分或全部恢復到原初的狀態過程。環境生態修復起源環境修復,生態恢復又受環境生態修復的影響。生態修復主要對被污染的環境或由于水土流失而破壞的環境而采取措施,使得風化的區域或是地表或是水土流失破的環境慢慢恢復到被破壞之前的狀態,使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末污染前的狀態,從而整體中提高水土流失保護水平,提高環境的綜合治理。

2 國內外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土保持中生態修復理論主要集中在對森林、草地、灌叢、水體等生態系統在采礦、道路建設、機場建設、放牧、采伐、山地災害、工業大氣及重金屬污染等干擾體系的影響下退化和自然恢復的機制和生態學過程,涉及植被、土壤、氣候、微生物、動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積累性好、綜合性和連續性強的特點。

目前,我國在處理水土流失中生態修復問題時,主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共生的指導理念。人和自然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人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遵守各種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人對自然的改造必須符合自然法則和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在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礎上,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新最先進合理的技術來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加快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的周期。我國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更傾向于利用自然的恢復能力,修復自我,再輔助人類的相關技術和管理,加快自然自身恢復速度。

3 我國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

3.1 自然原因

3.1.1 獨特的地形地質地貌的影響

我國地形復雜,地貌多變,從整體來看,是個以山地為主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山地面積占據了整個國土面積的2/3,山區地勢高,坡度大,雨水來臨時候容易受到沖刷,水土的滑動容易。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多地形地貌并存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交錯而生,卡斯特地貌等多種地貌共生,許多地區土質疏松,風化嚴重,加上我國年降水量不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在春夏兩季,雨水高峰來臨,多暴雨,容易對疏松的黃土或松散的風化地區形成很大的沖擊侵蝕。因此,地質的疏松,地形的復雜,暴雨集中的降水氣候條件,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3.1.2 綠色植被覆蓋率偏低

經過幾十年的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我國的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2011年為止,我國的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了70%。中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5%,草、灌木等低矮植被的覆蓋率為45%,另外還有約15%的農業莊家覆蓋率,還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為沒有植被覆蓋的沙漠戈壁雪山。綠色植被的覆蓋率對改善地表徑流,減緩水土流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1.3 全球氣候變化異常,水旱災害變多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不斷攀升,我國的氣候越來越明顯,整體氣溫不斷升高,降水減少,連續持久的高溫干旱造成地表的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當季節性暴雨集中來臨之際,很容易對地表形成沖擊和剝蝕,帶走更多的土壤,水土流失更加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3.2 人為原因

3.2.1 過度開墾,亂砍亂伐,過度放牧

我國人口基數大,對糧食、燃料、能源的需求量大,種類多,在我國生產力上不夠發達的情況下,糧食的增產,能源的索取,多是一種不科學不合理的開采模式,不斷加大開墾的面積,不斷砍伐各種樹木以滿足規模日益擴大的人口基數和各種生產生存需求,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過度養殖,過度放牧,片面強調糧食產量,盲目擴大種植開墾面積,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3.2.2 交通道路規劃設計建造不合理

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大了我國對高速運輸方式的需求,原有的交通網絡已經不能再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因此,伴隨著經濟進入繁榮階段,我國的各地交通道路建設迅速的開展起來,但由于受到相關技術水平、投資規模、管理方式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我國的道路建設缺乏統一科學的設計,很多交通路線的修筑難以符合當地的水土流失保護的實際情況,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廠、挖煤、采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加重了整個區域的水土流失速度。

3.2.3 執法力度不強,有法不依,執法不力

雖然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已經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從中央到政府都呼吁加大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但現實中,更多的是空有多部完善的法律法規,破壞環境的人和事時有發生,有法不依,執法力度不嚴格,法律失去了其威懾監督的作用,在水土保護的法律貫徹落實狀況尚待提高。

第6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體系;素質;水土流失

1、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監測是指對水土流失發生、發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進行長期的調查、觀測和分析工作。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摸清水土流失類型、強度與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響情況、發生發展規律、動態變化趨勢,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宏觀決策以及科學、合理、系統地布設水土保持各項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耳目,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行業管理、社會地位、工作水平的集中體現。只有將連續、定位、定量的監測活動和嚴格、穩定、持續的管理制度相結合,才能客觀地反映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動態,分析評價水土保持效果,才能保證及時、科學、準確地提供相關信息,為政府、社會和公眾服務,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貴陽市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現狀

2.1貴陽市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貴州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網的《 2015年貴州省各縣水土流失面積及強度統計表 》,貴陽市水土流失面積1905.41km2,占全市總面積的23.69%,其中長江流域10870.12km2,占24.59%;珠江流域35.29km2,占7.92%。全市合計輕度流失面積1071.26km2,占流失面積的13.32%;中度流失面積520.42km2,占流失面積的6.47%;強烈流失面積151.23km2,占流失面積的1.88%;極強烈流失面積113.41km2,占流失面積的1.41%;劇烈流失面積49.09km2,占流失面積的0.261%。

2.2 貴陽市監測站點現狀

貴陽市總土地面積為8034km2,經過十余年的建設,依托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二期工程,貴陽市初步建成野外監測站( 點) 3處,分別是修文農場監測點、清鎮簸籮監測點、烏當毛栗科監測點(在建中),納入到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的水文站 2個,監測專職人員 6名,現有監測站( 點) 建成后均已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 但是,目前尚存在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開展時間較短,監測站( 點) 數量不夠、布局不夠合理,監測人員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監測設備、設施存在問題影響監測精度等問題。

3、貴陽市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尚不完善

雖然貴陽市做了一些監測站網建設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專項資金,全市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化建設步伐緩慢。目前部分區、縣(市)的監測體系不完善,基本由水土保持監督站帶為開展工作;常規監測站點還未設立,目前只有 3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如何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指標要求和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工程的建設方案,結合貴陽市的土壤侵蝕狀況、類型區的劃分、重點防治區的分布和水文監測站網,有效地布置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還需在查勘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完善站網布局。

3.2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力量較為薄弱

水土保持監測的技術標準不夠健全,當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監測技術隊伍還很薄弱,高新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中的應用相對滯后,水土保持專業人員缺乏等,部分監測站(點)監測人員普遍學歷較低,部分委托觀察,由于工資低,沒有專職人員,導致觀察人員責任心不強,數據不真實,模糊等情況。

3.3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經費不落實

由于部分地方財政未將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經費落實不到位,導致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水土保持監測設施、設備得不到妥善維護和及時更新,水土保持監測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等情況,導致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不能正常積極開展。

3.4水土保持監測能力不夠強以及監測的手段落后

雖然取得水土保持監測資格,但真正會做水土保持監測的人員少,監測的手段也落后,還是以地面定點觀測監測、巡查監測、調查監測等傳統的、常規的監測方法為主,利用的設備儀器也是自計雨量計、測繩、水準儀、角規等較為普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甚至工作中不客觀,不能實際地作出水土保持監測評價。

4、貴陽市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工作對策

4.1加快建設貴陽市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體系建設

為更好地服務于生態建設,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要不斷拓寬監測工作內涵和外延,需領導重視,爭取資金投入,以監測站點為依托,建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等,加快建設貴陽市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體系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將全市水土保持監測站( 點) 的運行管理與水土保持公報整合為全市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和公報項目,通過保證經費、加強培訓、強化責任,形成經費渠道固定、監測行為規范、數據成果標準的常規性工作,促進全市水土保持動態監測點的運行管理,有效提高監測數據質量。

4.2提高其自身素質,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要加強水土保持監測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提高其監測技能,更好地發揮水土保持監測的作用。為政府、社會和公眾服務提供真實、準確的監測數據,責任重大,需不斷提高監測人員的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這不僅要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而且要有熟練的監測技術。

4.3提高監測手段,實現水土保持監測的現代化

加快對水土保持監測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提高現代化水平。積極開展RS、GPS、GIS在水土保持監測中的運用研究,將現代化高科技與傳統的常規監測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監測、傳輸、處理、為一體的數據信息系統或動態反映水土保持狀況的空間數據庫,提高水土保持監測的現代化水平,只有通過科學的監測,為政府提供各項準確的數據,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從而做好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參考文獻

[1] 郭索彥.水土保持監測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2] 郭索彥,李智廣.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的發展歷程與成就[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5):19-24

第7篇

關鍵詞:邊坡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層次分析法;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S1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6-433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6

近些年,隨著生態道路、綠色礦山等理念的倡導,針對礦山、水電站、公路、鐵路、采石場等各類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大量坡面治理不再只是依靠單純的土木工程,而是要更注重生態理念,因此,邊坡生態修復成為當下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1]。針對這一狀況,國內外學者開發研制了一系列的邊坡生態修復技術,如植被混凝土生態修復技術(CBS)、框格梁植草技術、厚層基材植被修復技術(TBS)、客土噴播技術及植生袋技術等。調查表明,這些技術都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但這些技術目前也存在著一些較難避免的問題。

為了能夠科學地評判不同邊坡生態修復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對水土流失防治動態進行監測預報,為水土流失的治理部署和決策提供依據,就必須對水土保持效果進行評價[2]。柳小強等[3]以金安橋水電站為例,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指數法對金安橋水電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進行了評價;余海龍等[4]以土壤-植被系統質量和景觀質量為構建主體,建立了高速公路邊坡生態護坡工程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張艷等[5]對不同護坡類型的植被恢復過程中植被與土壤特征進行了評價。然而,至今水土保持效果評價仍然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具體措施的效果評價涉及較少[6]。總的來說,有關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評價研究相對較少,評價指標也缺乏統一性[3]。

本研究通過對向家壩水電站四個不同生態修復邊坡進行水土保持效果綜合評價,為邊坡生態修復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邊坡水土流失后續治理提供了參考,同時為其他生態修復邊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評價提供了可行的思路與方法。

1 邊坡樣地概況

向家壩水電站壩址位于金沙江干流下游的向家壩峽谷出口處。水電站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45.88萬km2,最大年降雨量在1 168.5 mm,年最小降雨量為852.4 mm。庫區土壤土層普遍較薄,一般厚度在30 cm內;土壤質地粗糙,存在大面積的石渣子或石骨子土;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項目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項目區6個縣水土流失面積共計4 660.49 km2,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

對于向家壩水電站邊坡的水土流失治理,根據專家的建議主要采用了厚層基材噴播技術(TBS)、植被混凝土生態修復技術(CBS)、客土噴播生態修復技術、框格梁植草護坡技術等,本次評價研究的邊坡樣地基本情況見表1。

2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2.1 評價指標選擇的原則

研究表明在不同流域與不同尺度下,水土流失的產生過程及影響機理并不相同,水土保持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樣,這很大程度限制了水土流失的過程分析和空間尺度外推[7]。所以評價指標的選擇應該因地制宜,需要突出各自的重點與特點。

生態修復邊坡水土保持效果評價指標的選擇上除了遵循科學性、客觀性、系統性、有效性[8-11]的普遍原則外,還需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主要效果原則。此次研究只重在評價邊坡生態修復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但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反映出來的效果都不是單一的,大多都是相互關聯的。所以就只需根據影響邊坡的重要因素選擇出可以較全面體現水土保持效果的主要指標。

2)可量化原則。當前水土保持效果評價總的形勢是以定性為主,定量的科學評價還比較缺乏[6]。為此,只有對所選的主要效果定量處理,得出的評價結果會更有科學性與實用性。

2.2 具體指標

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根據上述的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構建了由水土流失量、土壤-根系質量和植被生長效果三大類組成的水土保持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選取意義及測量方法見表2。

2.3 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所選擇的指標,建立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圖1)。

3 評價方法

本次評價采用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層次分析法[12,13]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是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AHP方法不僅原理簡單,而且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是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的優秀的決策方法,此方法對于那些難以完全用定量方法進行分析的復雜問題特別適用。

3.1 確定指標權重

在已經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從層次結構模型的標準層開始,對于從屬于(或影響)上一層每個因素的同一層各個因素,用“成對比較法”和1-9比較度構造成對比較陣[14],直到最下層。根據專家評分的統計結果構造出判斷矩陣,層次分析法評價計算中的權重確定采用yaahp 6.0版本軟件,通過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15],得到的計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生態修復邊坡水土保持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中權重較大的是坡面植被覆蓋度和坡面侵蝕模數,分別為0.370 0和0.259 0,土壤根系干重增加率和土壤容重的權重較小。

4 計算綜合評價值

4.1 評價對象原始數據值

通過現場實地調查及室內試驗得到以下數據(表4)。

4.2 數據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本評價體系所選用的指標涉及方面、取值和單位不盡相同。為了能夠比較各指標要素和計算指標的綜合指數,需要進行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

數據無量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分級打分的過程,在劃出某一指標要素的給分范圍后,根據統計數據給指標分級,采用極差標準型法和等級法對所得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標準型無量綱化的公式為[16]:

Ri= 0 xi≤bixi-bi/ai-bi bi

Ri= 0 xi≥aiai-xi/ai-bi bi

Ri=x-ai/a-bi bi≤xi

式中,ai和bi分別為第i個指標的上、下限,Ri為基礎數據無量綱化之后的結果,取值范圍為0~1,它表示該指標值距理想狀態值的接近程度。

對于發展型指標(如邊坡植被覆蓋度、土壤―根系復合體抗剪強度、土壤根系干重增加率、穩定滲透率、物種多樣性),當基礎數據值xi越大,對生態修復邊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越具有促進作用,此時的Ri按式(1)計算。對于制約型指標(如坡面最大沖刷深度、坡面侵蝕模數、土壤容重),當基礎數據數值xi越大時,對生態修復邊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越具有阻礙作用,此時的Ri 按式(2)計算。對于發展型與制約型同時存在的指標,當基礎數據數值xi在某個值時,所起作用最為積極有效,此時的Ri按式(3)計算(本次所選指標中沒有此類指標)。

各評價指標的上下限值見表5(各指標上下限值均來源于所有邊坡同指標的最大和最小值,土壤容重指標取值參照專業規范,坡面植被覆蓋度根據實際情況)。

4.3 綜合計算

各指標的實際值經過數據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無量綱化數值Ri,以及通過AHP評判距陣法得到各指標的權重Pi后,兩值相乘就得到各指標的綜合值。即生態修復邊坡水土保持效果評價綜合指數計算模型為[17]:

SQR=Ri×Pi (i=1,2,…,n)

式中,SQR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值,n為評價指標個數。

根據以上所得的數據,代入上式計算得到每個樣地的綜合評價值(表6)。

5 結論與討論

由表6的數據可以看出,四種邊坡生態修復工程中水土保持效果綜合評價值排序依次為:CBS>TBS>框格梁植草>草種撒播,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邊坡的水土保持效果綜合評價值最高。實地調查發現厚層基材噴播樣地生物群落垂直結構不完善、水平結構失穩;框格梁植草坡面植被群落物種數少;草種撒播邊坡只有少量草本植物,致使水土流失嚴重;植被混凝土生態修復樣地生物群落層次復雜,結構完善,坡面基質力學強度較高,水土保持效果較優(圖2)。

可見運用建立的生態修復邊坡水土保持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對4塊樣地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結果基本符合邊坡樣地實際情況,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所選擇的評價指標和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對生態修復邊坡水土保持效果的評價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為以后邊坡水土保持效果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法,也可為生態修復邊坡后期的監測與調控提供科學的支持。由于邊坡生態修復涉及多學科的理論,隨著對邊坡生態修復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認識更加全面,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還需要不斷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各指標的計算結果更加精確。

參考文獻:

[1] 杜林峰,沈 彥,王 麗.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理論的生態修復邊坡預評價[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26(1):56-59.

[2] 唐克麗,李玉山,史立人,等.中國水土保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柳小強,陳奇伯,王克勤,等.水電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評價研究―以金安橋水電站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0,30(6):195-198.

[4] 余海龍,顧 衛.高速公路邊坡生態防護效果定量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1):203-206.

[5] 張 艷,趙廷寧,史常青,等.坡面植被恢復過程中植被與土壤特征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3):124-131.

[6] 景 可,焦菊英.水土保持措施與效益評價研究:以陜北安塞縣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132-136.

[7] 陳端呂,彭保發,李際平.植被水土保持效應尺度性研究綜述[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432-436.

[8] 和 浩,和樹華,柳小強,等.沖江河水電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評價[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0(1):1-4.

[9] 周云艷,陳建平.植被護坡工程質量評價模型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3):762-765.

[10] 賈致榮,張 瑋.公路邊坡植被恢復質量評價指標及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1):115-118.

[11] 魚 哲,雷啟祥,包文林.羅玉溝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工程效果評價[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7,25(6):237-239.

[12] SAATY T L,VARGAS L G.Estimating 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s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79,13(6):333-336.

[13] SAATY T L. How to handle dependence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Mathematical Modeling,1987,9(3-5):369-376.

[14] 萬年峰,蔣杰賢,徐建祥,等.層次分析法在上海市農田有害生物治理中的應用[J].生態學報,2005,25(11):2998-3002.

[15] 陳 萍,陳曉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系統的干旱脆弱性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8):8-13.

第8篇

關鍵詞:海南島;中部山區;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1-0101-02

1 引言

海南島中部山區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的中山、低山及部分丘陵,其范圍包括五指山市、瓊中縣的全部轄區以及三亞、陵水、樂東、昌江、白沙、保亭、東方等市、縣的部分鄉鎮,總面積為96.8萬hm2,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8.5%。海南島中部山區因其重要的生態功能,2001年11月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函[2001]265號文件《關于批準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區等第二批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的復函》批準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海南島中部山岳是海南島主要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的重要預防區和重點監督區,在保持流域和全島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確保全島生態環境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部山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造成了海南中部山區水量有所減少和水土流失增加,日益威脅到海南中部山區以及海南省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2 材料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采用相關數據資料收集、野外樣品采集和實驗室分析以及課題組多次科考調查的數據等。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王如松等在《海南省生態省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利用的計算方法與測算結果推算出中部山區各生態系統土壤保持能力。具體計算方法是在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持下,運用通用土壤侵蝕方程及其修改式計算得到海南島中部山區潛在土壤侵蝕量和現實土壤侵蝕及其空間分布特征[2,3]。

2.3 結果與分析

根據1995年和2008年中部山區各生態系統類型面積估算得到十幾年間中部山區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及變化和各市縣位于中部山區的土壤保持功能(表1、表2)。

根據表1,可以看出海南島中部山區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土壤保持功能,但從1995年到2008年土壤保持功能出現下降趨勢。計算得到1995年中部山區各類型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總和為9 362 556.2t,以天然植被保持土壤為主,其中常綠季雨林保持土壤6 255 067t,約占保持土壤總量的67%;其次是中山季雨林保持土壤,占12%。從1995年至2008年因植被覆蓋變化,天然植被轉變為人工植被,使得主要天然植被生態系統土壤保持量產生較大的減少。從表1中可以看出,減少最大的是常綠季雨林的土壤保持量,減少了1 113 605t,占1995年的17.08%,天然灌草地減少了288 268t,占1995年的56.51%。中部山區各生態系統類型共土壤保持功能共減少1 124 539.1t,占1995年12.01%。

表2是各市縣位于中部山區的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及變化情況。根據估算結果,因植被覆蓋變化,中部山區各市縣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均出現下降,其中瓊中、五指山、樂東和白沙4個市縣減少的最多,均比1995年減少10%以上。

3 結語

(1)中部山區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土壤保持功能,但因人類活動影響,近十幾年間土壤保持功能出現較大的下降。計算得到的2008年土壤保持功能為8 238 016.3t,以天然植被保持土壤為主。經與1995年比較,中部山區各生態系統類型共土壤保持功能共減少1 124 539.1t,占1995年12.01%,其中減少最大的是常綠季雨林的土壤保持量,減少了1 113 605t,占1995年的17.08%,其次是天然灌草地減少了288 268t,占1995年的56.51%。

(2)因人類活動影響,植被覆蓋變化,近十幾年間海南島中部山區各個市縣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瓊中、五指山、樂東和白沙4個市縣下降的比較多,均比1995年減少10%以上。

參考文獻:

[1] 海南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 李慶康,吳 雷,劉海琴,等.我國集約化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利用現狀及展望[J].農業環境保護,2000,19(4):251.

第9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措施;水資源;水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新世紀,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將水土保持作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偉大號召,水土保持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因此,充分認識水土保持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緊緊圍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防止人為水土流失,注重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是新世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1、 枯水季節水量減少, 容易發生澇災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節水量減少, 嚴重的水源枯竭, 河道斷流, 具體表現在2個方面:(1)使土壤蓄水量減少。土壤顆粒間的空隙占土壤總體積的30% ~ 50%, 空隙是水分存在的空間, 是:涵養水源的關鍵, 由于土壤隨水而去, 貯水空間就隨之喪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減少, 從水文角度而言, 增強了徑流的年內變化, 使洪水季節水更多, 枯水季節水更少。(2)水土流失使梯田、水塘、水庫、湖泊、河道等發生淤積, 蓄水容積減小, 蓄水量也相應減少, 也同樣使汛期水更多, 枯季水更少。因此,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澇災。

2、增加地表徑流, 加劇洪水泛濫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節水量減少, 但在洪水季節恰恰相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特別是山區, 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壞, 當暴雨發生時, 由于地面坡度大, 植被覆蓋率低, 坡面截流能力較差, 土壤表層涵水能力低, 使降雨強度遠遠大于土壤入滲速度, 雨水來不及入滲, 迅速形成產流, 形成山洪, 洪水過程陡漲陡落, 歷時短暫,兇猛的洪水夾雜泥沙傾瀉而下, 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3、造成河庫淤塞, 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層土壤, 在水力的侵蝕下, 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向塘庫、江河, 一方面淤積的泥沙使庫容減少, 削弱了水庫的防洪能力,嚴重時易造成漫壩、垮壩等災害; 另一方面造成溝渠江河河床抬高, 嚴重影響行洪能力, 致使洪水宣泄不暢, 水位上漲,因此, 經常出現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現象。

4、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由于植被破壞、徑流改變, 土壤乃至地質結構受到影響, 一遇暴雨, 極易形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山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除沖毀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外, 也將破壞農田、水塘、水庫等水利設施。

5、水環境質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 發生次數增加, 表層土壤以泥沙形式進入水體, 水體中含沙量增加, 增加了水的濁度。同時, 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及殘存的農藥、肥料等物質, 這些物質隨土壤一起進入水體, 使水體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嚴重, 進入水體的污染物就越多, 水污染越嚴重, 水污染速度加快。

二、水土保持措施對水資源與水環境的影響

1、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農林牧副各業得到全面發展

通過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可以使農林牧副各業得到全面發展,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應。水土保持的水資源效應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對流域或區域水資源數量變化的影響,水土保持措施能夠有效地減少小流域的產沙模數、徑流,降低徑流含沙量,改變洪水歷時,影響流域或區域的水循環和水資源量。水土保持的水環境效應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對轉化土壤與水體中的一些有害物質進行吸收、過濾、遷移,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并對流域或區域非點源污染行防治。非點源污染根據污染物的來源,一般劃分為:有水土流失的存在而產生的水土流失型非點源污染,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業型非點源污染,農村居民生活產生的農村生活型非點源污染,進入水體而產生的城市徑流型非點源污染,隨著降水下落而造成的大氣中的污染物質產生的降水降塵型非點源污染網。非點源污染的控制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農業措施。

根據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情況,對水土保持效應可以進行計算。工程上常用方法有:水文分析法、成因分析法和流域對比法。其中水文分析法是利用水文泥沙觀測資料分析水土保持蓄水攔沙作用;成因分析法是根據各項水土保持措施,考慮人類活動新增水土流失數量,以及產沙在河道中的輸移及沖淤變化來計算水土保持減水減沙效益,這種方法的關鍵是確定蓄水保土定額和水土保持措施數量的統計;流域對比法水土保持后減水減沙效益的直接計算方法;非點源污染物計算中的非點源污染負荷由溶解態物質和. 吸附態物質組成。非點源污染發生的不確定性、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對流域非點源模擬、監測與控制產生一定的不利因素。

2、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減少河流水庫泥沙淤積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這三個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地表徑流,減少入黃泥沙,攔截降水,增強土壤肥力。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與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是水土保持措施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改變一定范圍內小地形增加土壤降雨入滲,建立良性生態環境,減少或防止土壤侵蝕;生物林草措施主要是通過林冠截流、林下草灌和枯枝落葉層的攔蓄。指在水土流失區植樹造林種草,保護地表土壤免遭雨滴直接打擊,增加土壤抵抗水流沖刷的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農業技術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為主要目的,提高水分入滲時間,達到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有效地攔截地面徑流, 減少河流水庫泥沙淤積, 有效地提高行洪能力, 降低洪災發生頻率。據觀測, 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可攔蓄85%以上的徑流, 攔蓄95%以上的泥沙; 修坡式梯田可攔蓄78%以上的徑流, 攔蓄85%以上的泥沙; 修地埂可攔蓄75% 以上的徑流, 攔蓄80%以上的泥沙; 星羅棋布的截流溝、竹節壕、魚鱗坑等坡面工程及溝道工程中的塘壩、谷坊均可發揮各自的蓄水攔泥作用。據水保所在8 個典型侵蝕溝治理模式中觀測, 經治理的侵蝕溝可攔蓄地表徑流75%以上, 攔截泥沙90%以上。

3、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能夠有效控制土壤的侵蝕和搬運,減少污染匯系統的污染物通量。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通過改善土壤質地、提高植物覆蓋度、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水分條件等功能,并可以明顯改善區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質,防治流域內非點源污染。

4、水土保持可提高農田抗御干旱能力

土壤水資源對抗御農田干旱具有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可提高土壤入滲速率和“土壤水庫” 庫容, 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0%~ 50%, 為作物特別是旱地作物生產提供了基本水源。水土保持通過保水、保土和改善農業生產土壤環境,提高了農田的綜合抗旱能力。

總之,由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也始終面臨著挑戰。目前我國水土保持效應研究手段落后,相關成果爭論較大,有些水土保持措施在發揮其正面效應的同時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因此,有必要開展水土保持對水資源與水環境影響的研究工作,探索水土保持水資源與水環境效應定量評估的技術體系,這是評估區域/小流域資源環境綜合管理的重大支撐,是國家和各級水土保持管理部門提高水土保持規劃和決策水平的客觀要求,也將對當前國家正在開展的非點源污染控制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位鐵強.水土保持對流域水資源的影響[J]. 中國水土保持. 2006(04)

[2] 楊愛民,王浩,孟莉.水土保持對水資源量與水質的影響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8(01)

第10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 生態修復; 退化生態系統; 技術方法;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提出與實施是對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創新,應結合各地實際,根據具體的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類型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的生態修復技術。此外,地方環境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監測和管理力度,在生態修復的同時避免發生新的水土流失和退化問題。

一、水土流失的類型及原因分析研究

雖然不同的水土流失生態退化類型其生態系統受損機制不同,但均會造成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劣變,林草植被覆蓋率下降,群落結構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不斷降低,水土流失日趨加重。

1、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退化。我國幅員遼闊,國土多數處于溫帶、亞熱帶環境,以東北地區西部為例,由于季風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春季干旱多風,年降雨量少,降水多集中在 7 月~9 月,易造成地表沖刷,且蒸發量是降雨量 3 倍以上。土壤多為暗棕土壤和黑土,表土質輕而松散,抗沖、抗蝕能力低。底土質地粘重,透水性差,易被水沖蝕,形成鹽堿地。

2、過度墾殖、樵采引起的生態退化。退化原因是農業為主的區域人口壓力大、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作物產量低下、產業結構單一。農民為追求產量和解決溫飽問題亂墾亂種、毀林毀草、過度墾殖導致大面積的生態林草地植被、土地退化。造成區域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和水土流失。且由于部分區域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導致能源短缺,農民生活能源比較落后,主要依靠采伐所得的薪柴為能源,因此濫砍濫伐及樵采毀林等現象較為嚴重。導致大面積森林植被數量減少或群落結構破壞,但是因為植被的自然恢復速度較慢。毀林速度遠大于植被恢復速度,導致生態功能退化或永久性喪失,地面,水土流失加劇,甚至導致山林在雨季滑坡和泥石流現象嚴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嚴重。

3、沿河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河流生態退化主要是指常年性河流的生態退化而言。常年性河流的生態系統常因各種人為驅動力的作用而退化,原因主要有修路、開礦、樵采、河岸放牧、化肥與農藥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點源污染、過度捕魚等。

4、經濟林過度開發引起的生態退化。在以林果業為主的區域,由于產業結構單一,人口壓力過大,土地資源的缺乏,導致過度盲目墾殖生態林草植被以發展經濟林。但是由于農民過分追求經濟效益,造成了對山地資源的掠奪式開發, 如局部山地坡度較大、自然植被較好但沒有經濟效益的次生灌木林地被開墾種植經濟林。在無序開發和缺乏水土保持工程設施的情況下,有些農民為了立苗,中耕除草,形成地表,有些農民墾復間種農作物,形成變相的陡坡開荒和坡耕地。這些開墾經濟林的行為均會導致次生灌木林逐漸形成的淺薄的富含腐殖質的土層,在汛期暴雨的直接濺蝕下流失殆盡,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

5、開發建設引起的生態退化。部分地區為發展經濟不顧自然資源、植被的破壞,大肆開采礦山、建設交通線路及進行各種建筑業建設。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由于人為擾動地面、開挖表土、取土取石,造成植被破壞、水土保持功能受損、水土流失嚴重。同時,在開發建設項目的臨時施工區和棄土棄渣場,因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流沖刷作用下,也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是一種典型的人為干擾下的加速侵蝕,由于生態系統受損嚴重,水土流失較為劇烈。

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分析研究

1、自然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根據不同自然因素導致的生態退化,應因地制宜的治理。例如鹽堿地可采取以稻治堿、種堿茅、植檉柳、挖溝排澇、施用化學制劑等方法。通過圍欄封育,淺翻、深松、挖溝。水資源較好的地方,還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進行節水灌溉。實行全年或季節性禁牧、舍飼或半舍飼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復植被的綜合環境,劃分若干區塊進行修復。

2、過度墾殖、樵采生態系統修復技術。可實行坡地生態脆弱帶退耕還林(灌、草)與修筑梯田相結合的技術。按照國家退耕還林(草)有關政策方針,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嚴格退耕發展生態林草;嚴格限制開墾農田,封山育林育草,保護生態植被,15°以下的坡地,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則,實施坡改梯,進行水土保持耕作,保證人均基本農田,以此確保糧食安全與提高水土保持安全意識??刹扇∩偈┗?增施農家肥料;種植綠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種;實行輪作、套作,間種、混種相結合的種植方法。減少化學防治,增加生物防治對退化耕地進行生態修復。對于因樵采導致退化的林地、草地等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可實行封山育林,封禁時間的長短因生態系統類型、受損程度、氣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喬木林為 8 年以上、灌木林 5年以上、草地生態系統為 3 年以上。在封禁的基礎上,補種樹種、草種,同時改變薪柴能源利用方式與生活能源結構。在農戶家庭中大力推廣節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對不同的經濟發展地區, 可依照自然資源程度和技術程度,鼓勵發展沼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推廣“以沼代薪”“以電代薪”“以氣代薪”等新技術。

3、沿河生態修復技術。生態修復手段最重要的是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讓河流休養生息,可人為的創造河流形態多樣性,通過恢復河流縱向連續性和橫向連通性,盡可能多的保持河流彎曲度。構建主河槽和護堤地在內的復合斷面形態,設置必要的馬道,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季節性河道。在需要護岸的地段,宜采用魚巢、生態混凝土等岸坡防護結構,充分利用亂石、木樁、蘆葦、柳樹、水蔥等天然材料與植物護坡。在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質化的同時,使河流生態環境恢復多樣性,還有助于增加水生植物群落和生物群落的種類。可在河流兩岸種植生物隔離帶,既防治了面源污染,又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了營養源。通過工程結構使河流的生態系統沖擊最小化,爭取對水流的流量、流速、沖淤平衡、環境外觀等影響最小,為動物棲息及植物生長創造多樣性的生活空間。

4、經濟林過度開發生態修復技術。通過建立立體開發、循環利用經濟的方式。實行糧果、林果的立體間套種植,利用山地自然坡度進行開發。實行土地輪作化來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和物質轉化率。模擬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建立循環經濟型模式, 實行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和多級利用。利用產業鏈間組合效應,走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路子,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態村、生態溝、生態小流域建設模式。

5、開發建設生態退化修復技術。對于開發建設項目與取土取石場已造成生態環境退化的,先停止開挖建設,再利用適應性強的鄉土植物(喬、灌、草、藤)進行生態修復,控制水土流失。對棄土棄石區則需加強表面的生物覆蓋, 通過恢復植被使項目區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礦區生態系統的土壤、植物等組分完全受損,缺乏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對這種嚴重退化的生態進行生態修復,可采取的方法有:覆蓋土壤,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添加營養物質,去除有害物質,種植適應性強的先鋒樹種或草種、間種鄉土樹種或草種。

第11篇

【關鍵詞】線形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監測

水土資源監測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是水資源、土資源的監測,那監測的原因、目的當然就是極其重要的。近年來,城市建設的不斷興起,給人民的生活水平帶來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又因為公路、鐵路、房屋的建設而導致環境的惡化,其中水土流失又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所以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那么后果將是極其嚴重,因此,水土監測需由國家批準執行。因為線形開發建設項目呈現線形,部分呈點狀。面狀的開發項目各有不同,其空間跨度很廣,因此加大了水土監測的難度,伴隨著地形的不同,水土流失量也會出現相應差別。現記錄了不同地形不同施工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為以后能相對減少水土流失提供了一定實際依據。

1 線形開發建設項目監測內容

線形開發建設項目主要就是兩方面:水土流失監測和水土保持措施。

1.1 責任范圍的動態監測

一個項目的開發建設必然有其的負責內容,開發項目的負責以及周邊影響的負責,這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過程動態的變化,它是隨著施工的進行密切注意其影響周圍的影響,這個范圍是根據施工占地和影響區的大小決定的。

1.2 水土流失監測

水土流失的監測包括水土流失因子和水土流失狀況兩個內容。水土流失因子監測是指自然方面和人為方面,即降雨、地形地貌、地表土壤、植被類型和人類活動。水土流失狀況即是土壤流失量以及被侵蝕程度等具體的情況,并且要注意對周邊的環境造成的影響。

1.3 施工進度和質量監測

施工進度就是治理措施,實施工程的面積及恢復情況。質量監測就是水土保持的質量情況。

1.4 總效益的監測

根據項目的實行帶來的效益影響,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方面是生態效益,由于項目的實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具體到土壤,植被以及氣候的變化,工程結束后水土的保持。另一方面是社會效益,項目給經濟帶來的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福利。

2 監測對象

由于線形開發建設項目是呈直線開發的,所以它在時間、空間上有一定的變化。因此監測時間必須規劃好,從施工前的準備一直到竣工以及后續的處理都是需要記錄的。根據施工的地點不同,監測的內容也隨之變化。首先在施工前需要先了解該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整個環境的狀況,后是在工程開始后對該處造成的土地變動,水土的流失,工程結束后廢棄物的處理等一系列的監測來保證最大力度的減少水土的流失,環境的改變。同時在工程結束后對該處環境的養護也是保護重要步驟之一。在空間上,不同的地形要采取相對的監測,可將監測內容分為4大部分,原始地貌環境、綠化養護區、防護工程區和恢復治理區。

2.1 綠化養護區

為了保證施工的安全性和建筑的美觀性,因此現狀建設項目需要綠化管理、服務、生活以及主要工程區,即草坪布設、園林化種植、林帶等。

2.2 防護工程區

為了保證工程的安全性,主體工程兩則均需布設防護措施區域。其中護坡工程包括滑坡整治、工程護坡、削坡開級、綜合護坡、植物護坡;防洪工程包括清淤清障、攔洪壩、護岸護灘、排洪渠、防洪堤、排洪涵洞;防風固沙工程包括平整沙丘造地、種草固沙、沙障固沙、造林固沙;泥石流防治工程包括梯田、造林、種草、小型蓄排工程、淤地壩、格柵壩。

2.3 恢復治理區

工程單位在施工過程中難免會占用一部分土地,比如施工便道、伴行路、土場、鋼筋加工場等,這些土地需要在工程竣工之后進行合理安排和治理。通常情況下,竣工之后施工單位不會重視這些區域,因為其不會對主體工程造成影響,但是這些地方卻是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所以必須得到重視。

2.4 原始地貌環境

在檢測工作開展之前,應掌握直接影響區和項目建設區的水土保持和流失的本地數據,但是,水土保持檢測技術在項目開發以發展過程中均不成熟,突顯出監測工作的滯后性,所在建設開展前獲取水土流失數據存在很大難度。在實際開展前,原始地方環境可由主體工程外未治理的區域代替。

3 監測方法

因為線形開發建設項目跨度大,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也廣,一般人工監測比較困難,所以在監測方法上結合遙感監測、抽樣調查、現場巡邏等方法。

3.1 遙感監測

遙感技術是現代比較先進的遠程視察技術,它是通過遠程使用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來研究該地形。它能監控并且顯示出水土保持狀況,確定綠化工程和防護的質量。

3.2 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是一項我們對于工程量大的項目常采用的方法。它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地點來調查全局,這樣減少重復工作并高效的顯示了該特點。它是通過選點來進行現場采集,包括工程不同時間段完成的情況,期間的防護措施,地面的情況即地表結構、植被覆蓋情況等。

3.3 現場巡邏

由于線形開發項目具有水土流失的不確定性,在施工時,施工材料的放置需進行詳細的視察,工作人員采取定期重點的排查,防止因為水土流失的緣故造成施工的不便,甚至會影響施工的進行。

4 監測項目

線形開發項目有不同的實施地點,所以監測的項目也會有所區別,根據目前的監測項目把其歸納分為7類。

(1)地形地貌:根據地貌的情況即地表的結構、坡度的高度、土壤的類型

(2)植被:植被有地域性,有考古學家說,植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所以根據植物的年齡,種類可以看出地形如何。植物的覆蓋率,自身的蓄水量、分布等都是很好的監測對象。

(3)降雨量:降雨是所有監測中都必須考慮的,可以根據降雨量得到該區域最大年月降雨量、最小年月降雨量,季節的因素對降雨量的影響等

(4)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是有自然還有人為原因,風蝕,雨蝕、重力侵蝕都會造成水土流失,監測出侵蝕面積以及侵蝕強度。人為的因素就是人類活動。

(5)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就是人為的修復環境,減少水土的流失,人們種植植物、修筑梯田、建造壩地等來維護環境,把治理的經過時間,建造的面積記錄,

(6)工程效果:為修復環境建造的一系列設施,工程結束后廢物的處理所建造的設施,保護坡地的建設工程。

(7)效益:水土保持措施帶來的效益,可將其分為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態環境,在發展的同時保證了環境的質量,在不犧牲環境的基礎上加強經濟的建設,這是我們國家檢查的原則。社會效益就是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總而言之,環境與經濟的共同進步。

5 結束語

線形開發建設項目是一類特殊的開發項目,耗費時間長,空間相對廣,所以應加強對水土保持監測的重視度,在進行監測過程雖然存在較大難度,但通過地面勘察,可以準確掌握水土流失因子及其狀況,同時采用對應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行補救,從而保證了工程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水土保持生物的成活性等,對線形開發建設帶來很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吳永紅.線形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技術[J].水土保持通報,2003(4).

[2]張小英,孫保平,趙方瑩.等.線形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技術――以108國道改建工程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3).

[3]冷光義,魏建群,祝小明.等.線形工程水土保持監測技術研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6(5).

[4]陳子平,鄒戰強,張展羽.等.廣東LNG站線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及其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08(3).

第12篇

【關鍵詞】風電場;水土保持;特點;措施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現階段,我國風電發電已經初具規模,直至2005年,我國已經陸續建成將近60個風電場,風力發電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在建設風電場的過程當中,通常難以避免的會在不同程度上破壞植被和土壤,帶來水土流失問題。當前,市場建設、修路以及采礦等類型的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雖然風電場建設在影響水土流失方面與這些建設開發項目有著一定的共同點,但是風力發電也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風電場工程項目的水土保持措施與其他開發建設項目是不盡相同的。由此可見,研究風電場工程項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風電場工程項目建設中水土流失的主要特點

豐富的風能資源是選取風力發電場地址的必要條件,通常為5米每秒的年平均風速,并且30米高處的風力有效時數應當超出6000小時,風能有效密度要切實的達到240瓦每平方米,才能夠構建大型的風電場。所以,水土流失的類型為兼具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在建設風電場工程項目的過程當中,施工活動諸如安裝場地平整、風機基礎開挖、臨時堆土和施工道路施工等,均會在不同程度上擾動地表,損壞植被和地表形態,造成土層結構的破壞及地表的,使得場區內水土流失的增加。[1]

2.1基礎開挖

風電場工程項目風電機組開始進行基礎開挖以前,首先應當全面的清理地表,施工中的施工工藝諸如覆土回填和基礎開挖等均會對地表帶來擾動,微地形便會遭到破壞,導致土壤肥力的降低以及土壤結構的破壞,進而發生新的水土流失問題。

2.2道路施工

風電場的場區中改建及新建檢修施工道路均需要剝離表土,而對于有著較大起伏地形的路段,則應當應用填低削高的填筑及土方開挖措施。這些施工活動都會對地表的植被帶來極大的破壞,擾動地表。風電場工程項目的實施中如果沒有嚴格的確保施工工藝的合理性和臨時防護措施的到位,那么便會帶來新的水土流失問題。

2.3施工作業粉塵

由于風電場工程項目的施工中表層土壤結構與地表植被被破壞,使得土質疏松出現,不但導致水蝕的發生,并且在遭遇大風天氣時會出現揚塵。在施工的過程當中拌和灰土,拌和瀝青戶籍凝土,道路填充,土地平整,裝卸和運輸材料,通常在風力作用為2級以上的情況下會導致揚塵的發生,其中主要包括施工作業揚塵和運輸車輛道路揚塵,嚴重的影響了下風向的空氣,帶來了環境污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產生直接的影響。[2]

2.4臨時設施

建設風電場工程項目中,主要的臨時設施有臨時施工道路、施工生產生活以及臨時堆料等諸多場所。構建臨時設備也會對地表植被帶來破壞,進而引發新的水土流失,比如未到位的保護堆放的表土及施工材料的管理不妥善,均會導致水土的流失;不合理傾倒生活及生產垃圾,不合理排放生活污水和生產污水等,均會對工程項目區帶來負面性的環境影響,最終出現一系列的水土流失問題。

風電場工程項目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配置

3.1箱變及發電機組施工區

吊裝場地和風機基礎周邊是箱變及發電機組尤為關鍵的兩個發生水土流失的環節,因此,針對其特點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尤為重要。[3]

3.1.1吊裝場地

一般風力發電機、葉片、塔筒等有著較大的重量,需要汽車吊和履帶吊加以配合進行吊裝,這些機械設備都是重型的施工器械,原地面如果不通過山皮石等進行壓實和填墊,那么便無法順利的將施工展開。通常吊裝平臺是由吊臂拼裝平臺和安裝平臺構成,其中,吊裝平臺與風機基礎有著相對較近的距離,為了不對開挖風機基礎造成影響,那么就應當在回填風機基礎以后加以施工填墊。在填墊土石方中,一定要保證平臺邊坡土石方的扎實,防止周邊區域中有土石滾落。另外,還可以在四周的吊裝平臺臨時設置石、土圍擋,可以采用土方壓實及堆筑。結束施工后處理吊裝平臺可選用兩種方式:(1)對無法重復利用墊料的工程,在開始填墊吊裝平臺以前,要注意剝離占地范圍內的表土,因表土層有限的承載能力,如果共同壓實墊料和表土,那么就會浪費資料,因此,可將表土用墊料加以替換,盡可能保護表土剝離;(2)重復利用墊料,也就是按照施工時序將施工分組展開,對平臺填墊的山皮石加以重復利用。

3.1.2風機基礎周邊

一般開挖風機基礎的深度為3.5米,16米的內切圓直徑,約700立方米的土石方在每個基礎上形成,一旦處理不善,那么在降雨時便會導致水土流失,對周邊的草地和農田構成嚴重的威脅。所以,開挖風機基礎的臨時推土,應當適當的采用攔擋等措施,比如選用防塵網、彩條布,或者用裝土的草袋子加以攔擋。盡量不要采用裝土編織袋,由于破損的編織袋通常難以得到降解,極易導致白色污染的發生。另外,還可以將整個施工區域用擋板進行圍擋,避免施工區的殘渣混凝土和泥沙向施工區擴散。結束施工以后,要注意砌護周邊的箱變基礎和風機基礎。[4]

3.2場內道路施工區

機械碾壓導致的硬化地面和新填墊的路基是主要的道路施工水土流失區域。對于硬化的地面,應當按照占地的類型對治理措施加以選擇,如果耕地是所占用的土地,那么應當深度翻松土地,粉碎大塊的土體,并與少量的有機肥料相配合,以有助于耕地恢復后作物的順利生長;占用的土地如果是林地或者荒地,那么就應當在覆土或整地的條件下,適當的栽植苗木;對于新填墊的路基,由于沒有經過使用和碾壓,基本上這些路基呈現的是松散的狀態,非常容易出現侵蝕。在路基填墊的過程中,過度的轉運和挖填土石方,防護如果不當便會導致水土流失。一般水土流失會出現在圖土質邊坡中,其形式為細溝侵蝕。所以,為了水土流失進行嚴格的防治,就應當將路面的防蝕工作做好,可以借助于挖填路基或者整修路面,將路面修成拱形,并且盡可能的采用泥結碎石路面,壓實這種路面以后,堅硬而又粗糙,有著較強的抗傾覆力以及抗沖刷力。

3.3集電線路施工區

架設風電場集電線路采用的主要為鐵搭,因此,此施工區域水土流失產生的區域主要是材料堆放場、臨時推土場地和基坑邊坡。(1)臨時占地的作用為混凝土的拌和及施工材料的堆放,由于集電線路的臨時占地經常性的出現開挖和碾壓等擾動,破壞了原有的土壤理化性質,為了促進土壤肥力和通透性的提高,并且有助于今后綠化及耕作,那么在對土地進行翻松時,要散施無機肥和有機肥于土壤中,將土壤的氮庫及有機庫迅速的加以建立,從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并且適當的采用化學農藥消毒滅菌土壤。在恢復建設施工中所破壞的植被時,要避免加劇所帶來的水土流失;(2)不管是臨時占地還是永久占地,都應當在整理場地時保護好表土剝離,為日后的復墾及綠化將前期工作做好。結束占地后,應當盡可能迅速的將原有土地的功能恢復,以更好的協調原地貌景觀,并且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符合。

結束語

總之,水土資源是人類得以發展及生存的物質基礎,所以,在風電場的建設過程中,要對水土資源的保護提起高度的重視,相關部門和建設單位應當積極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引進現代化的治理技術,全方位的防范水土流失。

【參考文獻】

[1]曲慧遠.瓦房店市風電場水土保持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2,(2):52-53.

[2]史彥林,賈洪.黑龍江山區風電場工程水土流失特點及防治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2010,(9):120-1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济宁市| 巴林右旗| 西安市| 双峰县| 枝江市| 平顶山市| 阿拉善盟| 历史| 小金县| 阜城县| 庄河市| 忻城县| 兖州市| 建宁县| 鲁山县| 涟源市| 米易县| 黔西| 历史| 泸水县| 石阡县| 莲花县| 涡阳县| 通榆县| 浦东新区| 翁牛特旗| 阿图什市| 民勤县| 南岸区| 南宫市| 东乌珠穆沁旗| 集贤县| 南召县| 福鼎市| 榆树市| 叶城县| 长宁县| 涟水县| 本溪|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