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秋季養生知識

秋季養生知識

時間:2023-06-06 09:30: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季養生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秋季養生知識

第1篇

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人們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保健和養生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姿態、呼吸以及人體的意念來調節人體機能,進而起到一個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1現階段,中醫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哪些問題

現階段,我國中醫院校的體育大多都是以技術教學和技能培養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并且慢慢顯示出來,經過調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幾點問題:

1.1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過分注重運動、體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方法過于單一,乏味,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

1.2沒有考慮到學科間的融合貫通,利用中醫院校的特點,將傳統養生與保健知識和體育結合不深入。

1.3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導者”。

1.4沒有重視體育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消弱了學生的積極性。

2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更是歷史悠久,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諧以及整體把握等等一些理論和思想于體育之中,因此我國傳統的體育能夠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注重預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點。另外也強調整體,形神具養。例如,傳統保健體育中的一些運動,武術、太極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強調動作的順暢和諧,讓人達到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還有,我國傳統的體育養生與保健注重實踐,強調動靜相互結合。也就是說,體育健身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現代社會,生存壓力以及競爭壓力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點,正是強調了順暢和諧,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因此可以緩解人們的焦慮,在幫助人們鍛煉身體的時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

3.1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強調適度和適時的運動適度,即是剛柔相濟,滿足醫學中的有氧、安全和適量的原則;而適時,則是要求運動要遵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原則,注意運動的時節、地點以及人體自身的特性。例如,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心率的最佳次數為120-140次/分鐘;春季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不適合做一些激烈的運動,而人們也應該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適合鍛煉的好時候,人們則應早睡早起,時常進行室外運動。

3.2結合中醫院校的專業特性,以及現在的教學模式,通過具體的探索和實踐,將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養生和中醫院校現在的體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的內涵。

3.2.1根據中醫院校的學科特點,把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引入體育教學中,并且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最終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3.2.2和武術專業相互結合,利用其師資力量,將傳統保健與養生的相關知識制定一個教學計劃,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普及一些傳統的項目,例如太極拳和太極劍等。還有,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氣功、易筋經等等。

3.2.3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時代性,選擇一些易于開展同時適合年輕人的保健與養生運動項目。

3.2.4結合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特有的教學方法。另外,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生學習。

3.2.5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結合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專業的教材可以讓學生清晰知識脈絡,更好的學習。還有,利用體育第二課堂,開展一些保健養生方面的活動,加強學生的鍛煉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術表演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一些比賽則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合作意識等等。

3.3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的益處

3.3.1將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項目加入體育教學中,使得學生學習了太極、長拳等等項目,掌握了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

3.3.2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內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傳統體育的興趣。另外,一些相關的比賽讓學生鞏固了學習內容,也傳揚了國粹文化。

3.3.3加強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得到了鍛煉,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使得整個的體育水平有了顯著的升高。

3.3.4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和體育相互結合,完善了體育健身教學體系,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了全面發展的人才。

第2篇

一、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的養生觀

藏醫養生學認為:人的機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和衰老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有“天地人和”的理念。認為人與自然界是自然的統一,人與客觀環境、人與宇宙、人與周圍的動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萬物生命的源泉。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變化、寒暑燥濕的氣候直接影響著人的生長發育和健康外,還要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的養生觀念。傳統藏醫學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疾病是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所致。藏醫學的本質是生態醫學,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的生、老、病、死的影響。藏醫將人體與自然界看作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醫學理論指導醫藥實踐活動。人生存于自然界,依賴于自然界,自然界的運行如果發生陰陽失調,就會影響人的生命活動,引起身體的病理變化,導致身心狀態異常或疾病。藏醫藥學尊重生命法則與生態規律,采用綠色食品、天然藥物、心理行為、傳統物理療法治療疾病、保養身體。因此,人必須與大自然協調一致,同時還要順應自然的變化,調節臟腑的機能。養神、安神、益氣補血、平衡陰陽,人體就健康。相反,人如果與大自然不能很好的調諧,就不能克服大自然帶給人的負作用,也必然給人體的生長發育和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心靈善良和舉動謹慎利于健康

由宇妥?元丹貢布于公元8世紀編著、李永年翻譯的藏醫藥經典巨著《四部醫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27頁“體業分析”中指出:“人體之業身語意共三,善與不善自行非予言。”42頁“日常行為”中講到:“治病調養身體有良方,第一先講人生之行為,只為長壽保命求安然,且把靈丹妙藥密咒煉。常把起病二緣思且拋,身語意內棄惡要就善,舌等感官受磨非安樂。”指出養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以善為本,對身體的活動、語言和思想情操有所節制。43頁中接著說:“千言無憑善為作體察,萬語先慮自我經要嚴。戰勝非議勝則有分寸,博學謙虛富則要知足,心力正而義長廣胸懷。十惡需從身語意中拋,常懷慈悲賢良菩提心。此等皆為賢哲行為則。”也就是說人的一舉一動和心靈善惡、言行都會影響到身體。

《四部醫典》17頁“概說”中也講到:“治病療養共計有四友:行止、飲食、藥物和診治。”把人的舉止放在首位。提倡人們舉止言行要謹慎。一切要從每一細微做起,一毫之惡與人莫做,一毫之善與人方便。為人處事,心地善良、光明浩然、正氣常存于心中,這樣才會元氣充沛,五臟六腑的功能才能保持正常。對身心健康對人有益的事多作,損人害人的事則不做。對身體虛弱的人,每獲得一份精神的滿足便可多增加一份生機和活力。

三、順應四季變化,調節臟腑機能的養生觀

藏醫養生學認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變化和寒暑燥濕的氣候直接影響人的生理發育和健康。認為自然界是萬物生命的源泉,人的機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都與自然界的四季變化休戚相關。

《四部醫典》44頁“時令之行”中講到冬季人體處于“初冬嚴寒使得毛孔閉,少食必將導致體質減。”飲食應該做到:“是故當進辣澀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湯油食添”。平時起居應注意“常著皮衣皮鞋避風寒,取暖烤火日曬亦酌量。”冬季人體處于代謝緩慢狀態。體內陽氣收斂、潛藏于體內時,養生要注意“收”和“藏”。做到精神安定、早睡早起,以利陽氣潛藏、積蓄,為春來生機勃發作好準備。

春季人體肌肉表層逐漸舒展疏松,陰退陽藏,寒去熱來,是百病叢生的季節。《四部醫典》44頁“時令之行”中指出:“冬季易將培根積體內,春季日光漸暖體熱衰。”在起居、飲食和精神上做到“陳年青稞旱地肉蜂蜜,開水姜湯飲而粗食餐”。要“勤競行走搓身祛培根,常坐芳香園林蔭涼中。”指出春季養生要注意防寒、防暖,抵御各種傳染病對肌體的侵襲。多食姜、蒜、蔥、辣椒等辛溫發散的食品。心情要舒暢,少在室內悶坐,多到室外空氣清亮的環境中活動。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的生理機能是外趨,也就是說陰虛陽盛,相對內臟機能下降,許多人飲食不振。加之由于大量出汗可引起體內電解質平衡失調,導致鈉離子大量丟失,會使人體四肢肌肉發生抽搐和痙攣,嚴重的還會出現血壓降低、脈搏細弱、昏迷等癥狀。因此,夏季養生十分重要。《四部醫典》44頁明確指出“季夏嬌陽之光漸炎熱,只為耗力宜進甜涼食,忌食咸辣酸物忌曝光,涼水浴身酒水摻而嘗,身著薄衣宜住清香房”的夏季養生法。

秋季養生法在《四部醫典》44頁中講到“雨期體內赤巴秋天發”;除了室內保持濕潤外,在飲食“秋季可進甜苦澀三味。”

藏醫養生學提出“天人相應”的調節飲食方法。《四部醫典》45頁“時令之行”總結出:“總之飲食冬夏熱食餐,春進粗食季夏秋宜涼。冬夏宜食辣澀苦三味,春食酸咸甜食初夏甜。秋季可進甜苦澀三味。”提出人的飲食必須隨著四季的變化而進行有規律的調劑,則有利于健康長壽。

四、調整人的精神心理是健康長壽的保證

藏醫特別強調養神、養德、養性和養心,十分注重調整人的精神心理,認為心性養生是健康的保證。《四部醫典》26頁“身體哲理”中說“情忠奔巴住于心臟間,心廣自豪做事按意愿”,35頁“病之哲理”中說“憂心生悲使得容顏衰”,29頁“身之惡兆”中也講到“無憂豁達豐美呈煥發。”強調人應該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于身體健康。

藏醫在疾病的病因、癥狀歸類中認為:人的情緒變化有貪、嫉、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等。人的情緒過于激動、敏感、憂慮、興奮、憤怒等,都會導致疾病。所謂情喜傷心、驚恐傷腎、悲憂傷肺、思慮傷脾、憤怒傷肝,就是說人的不良情緒對人體的健康不利,直接影響健康。藏醫養生學認為:過于悲哀、憔悴不安、憤怒、憂慮,可以導致人體七情內傷致病早衰;精神耗損造成早逝。所以,調節情緒、修養德性是保護身體、防病和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性格開朗、活潑外向,無憂無慮的人,大都健康長壽,且很少有病痛的原因也在于此。

第3篇

關鍵詞:腦卒中;中醫;神經功能恢復

腦卒中主要是發生于老年人中的一種疾病,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近年來腦卒中的檢出率與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升,死亡率得到顯著下降,但是發生率還是比較高。于是腦卒中的康復護理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中醫養生它是以中醫學基礎理論為指導,以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理論和方法為宗旨,已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理論[1],對增強身體健康、延年益壽起著決定性指導作用[2]。這些養生理論對腦卒中的康復護理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深入探討中醫養生方法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積極作用,力求為腦卒中患者起到防病健身、預防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為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5月,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岳陽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00例腦卒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組和對照組患者各50例。對照組采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康復組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實施依據中醫養生理論制定的護理措施。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疾病分類與診斷》制定及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公布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制定。

入選標準:①符合中風病的中醫診斷標準和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在40~78歲的男性或女性中風患者;③病程在4w~8w,病情穩定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④無明顯意識障礙,生命體征平穩;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未按干預措施完成本研究者;②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并發癥者;③由于其它原因中途退出者;④正在參加其他臨床康復者;⑤有語言障礙者。剔除標準:①病例選擇時違反了納入、排除標準而誤進入康復的受試者;②納入后未曾按康復方案執行者;③在隨機化后無任何數據者;④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者。脫落標準:①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并發癥或特殊生理變化不宜繼續接受康復;②有事不能繼續參加臨床康復、或無任何原因患者自行退出者視為脫落;③依從性差,不能堅持實驗者。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性質等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神經內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得基礎上實施依據中醫養生理論制定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環境養生 中醫認為,自然與人是同生共長的,自然界本身的運動規律跟人的生命運行規律是一致的運行規律就是與人體生命運行一致,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二》中就有相關的描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其主要是支出了自然的四季與陰陽的變化,這是萬物運行的根本。因此張仲景也曾經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肝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這主要是說的人的主要臟器跟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在不同的季節對不同臟器保養,才是最為適合的。保持適宜的自然環境,這是健康的首要條件。腦卒中患者居住的環境要安靜清潔,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濕度適宜,生活起居方便。

1.2.2 情志養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語,《靈樞》中記載:"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之說。可見注意調節情志,減少患得患失及喜怒無常,才是情志調護的根本。此外中醫還認為情志生于五臟,分屬于五行,如怒為肝志屬木,思為脾志屬土,木能克土,故怒勝思,思慮甚用發怒來制約;大怒不止用悲憂來制約。可利用情志之間相互抑制關系來治療情志疾病。現代醫學也認為,情緒抑郁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抵抗力下降,外邪易于侵犯,誘發卒中復發等意外。由此可見,要重視腦卒中患者情志變化,加強患者對情感的控制與運動量,可以通過運動來轉移分散注意力,消除患者心中不良心理,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1.2.3 起居養生 《黃帝內經》中記載,"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孫思邈說:"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所以有規律的生活在養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要力求"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日常生活如洗臉、刷牙、穿衣、進食、上廁所等應盡可能自己獨立完成,避免對家屬及護理人員的依賴,家人的照料不可過于周到。

1.2.4 飲食養生 《素問?生氣通天論》論述"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一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揍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五味如果過于偏激,那么則會導致相關臟器出現衰竭,從而誘發疾病。因此,要順應季節調節飲食情況,不宜過偏。夏季指導患者多食寒涼滋潤的食物,如:綠豆等;秋季指導患者使用平補溫補的食物,如:黑木耳等。對痰濕型患者,忌油膩肥甘等聚濕生痰之品;對癱軟乏力、氣短的氣虛型患者,可不限制肉類,如牛肉,瘦豬肉、雞、魚、海參等。因此應依據中醫的理論來指導腦卒中患者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發揮不同食物的作用,全面均衡的獲取營養,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1.2.5 康復養生 朱丹溪《格致余論》"天主生物,故恒于地,人由此生亦恒于動。"他認為大之于天地,因為運動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萬物。小之于人體,因為運動,生命才更加富有活力。因此,過于靜養反而影響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恢復,而且還會造成廢用綜合癥。只有動靜結合,動靜適宜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效果。家屬或護理人員每日為患者擺放,使患者的關節處于功能位,盡可能的避免彎曲與伸展模式,從而避免患者出現血運瘀阻。幫助患者在床上進行活動,關節被動活動2~3次,5~10遍/d,一般情況下都以患者自覺到疼痛為最終目標。在床上,患者要經常改變,一般1~2h翻身1次,在進行翻身的過程中,整個動作要顯得輕柔。在對患者進行肢體鍛煉的時候可以對患者的患肢進行2~3次的按摩,20min為宜,依照先輕后重、由淺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則進行。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一些緩慢柔和的運動,量力而行,勞逸結全,運動有度,長久堅持才能將病痛祛除。

1.2.6 其它:修大德,笑口長開 德行主要講的是人的道德行為。孫思邀在《千金要方》中就專門針對德行說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因此,進行德行的修養是養生的主要內容,在生活中要處處充滿愛,對人要保持一顆寬容的心,對生命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凡事樂觀,這樣情志舒暢,對腦卒中的恢復有良好效果。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入組時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養生康復治療后3個月評分均有所顯著下降,兩組組內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康復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有些患者甚至要堅持終身。但通過中醫養生理論的康復護理,調暢情志,調動患者康復的積極性,使其主動適應患病后的生活變化,積極配合治療與功能鍛煉。這種方法使患者關注的焦點不再拘泥于疾病和藥物上,而足在積極尋求健康行為上,有利于患者肢體恢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調整心態,從而進入軀體與心理康復的良性循環。

中醫養生主要倡導的就是"天人相應,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而其中的"動靜結合,形神統一"是全局觀念, "居安思危,未病先治"是預防觀念[3],中醫養生的觀念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趨之若鶩,對于人們的身體保養與疾病的治療也有良好的效果 [4]。因此,對中醫養生進行大力推廣能夠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有效干預創造了重大機遇。

參考文獻:

[1] 黃艷,黃衛東.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知識、態度及行為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255-4256.

[2] 鄧月娥.中醫養生中庸思想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6):370-372.

第4篇

藝術設計作為設計的子類,首先是一門實用藝術,它所涉及的內容關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它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次藝術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相互融合的邊緣性學科,也是學科內部相互交叉性的學科,并不是理工科或純藝術的分支門類。

2園林植物的美學認知

“美學”來源于希臘詞“aesthesis”。18世紀,哲學家鮑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這個詞,并將其含義改變為感官的滿足或感覺上的愉悅。心理學中對認知或認識的定義,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園林植物的美學認知包含了涉及觀賞者與園林植物相互影響的所有過程,觀賞者首先是對園林植物做出感覺上的分析,甚至可能將其與之前的經歷或所感進行比較,隨后對園林植物進行理解和評價,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美學直覺和美學知覺。園林植物的美學認知與其他認知亦有相同點,即是感直知覺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需要人為的引導才能完成。合理利用現有的美學認知,對人類的感知覺進行引導并提升美學認知,才能成就了園林的發展甚至審美的進步。

2.1美學感覺

感覺(Sensation)是對客觀現實個別特性(聲音、顏色、氣味等)的反映,由來自物質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機體的一定感覺器官,如光線引起視覺,聲波引起聽覺,刺激在感官內引起的神經沖動,由感覺神經傳導于大腦皮層的一定部位產生感覺。以內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徑而言,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天論》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今人或謂之耳、目、鼻、舌、膚,分別為聽、視、嗅、味、體(觸、壓、冷、熱)等五種感覺。2.1.1視覺

通過視覺(Vision),人和動物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古典園林多留給人綠意盎然的場景印象,綠色平靜安定,不向任何方向移動,沒有相當于諸如歡樂、悲哀或熱情的感染力。而陳淏子在《花鏡》中形象地描寫了園林花卉隨著季相時序之變化呈現出的美麗色彩,“春之柳破金芽,海棠紅媚;夏之荷蓋搖風,楊花舞雪;秋之云中桂子,月下梧桐;冬之尚有枇杷壘玉,蠟瓣舒香。怡情適志,樂此忘疲。”所謂“一年無日不看花”為孤苦的隱逸生活帶來的愉悅。可見,園林植物豐富的色彩變化帶來了更多的視覺美學體驗,亦給園林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2.1.2嗅覺

長期以來,嗅覺(Olfaction)一直是我們所有的感覺中最為神秘的東西。原因不外乎在于“嗅覺”是通過長距離感受化學刺激的感覺,即是一種遠感,據悉約有1萬種氣味未能被識別和記憶。運用這種神秘的感覺器官的原理,通過它來認識大自然無疑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首先從嗅覺寫夏夜所帶來的,而寫荷以“氣”,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細香可嗅,融氣于境,豐滿詩句表達的境界。園林植物花木在帶來宜人芳香的同時,其本身又能殺滅多種病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各種花香由數十種揮發性化合物組成,含有芳香族物質,如酯類、醇類、酸類、酮類、核烯類等物質.可刺激人們的呼吸中樞,促進入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充足的大腦氧供應能使人保持較長時間旺盛的精力。都對人體具有養生保健作用。

2.1.3味覺

味覺(Gustation)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并產生的一種感覺。包括食物、某些礦物質以及有毒物質的味道,與同屬于化學誘發感覺的嗅覺相比是一種近覺,作為一種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由五種味道——甜、咸、苦、酸和鮮組成。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是一種橢圓形的紅色果實,長不過2厘米,表面上看去沒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后大約4小時之后,卻可以改變味覺:酸的、苦的、辣的都變甜了。在獨特視覺面紗之后的園林植物還有更多驚喜讓人回味 無窮。

2.1.4聽覺

聽覺(Auditory)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覺通道。聽愉悅之音,心情則愉悅;而聽糟粕之聲,心情亦敗壞。顯而易見,人之心態與其所處環境中的聲音是息息相關的。創造大自然的“聲景”,如松濤竹韻、桐雨蕉霖、殘荷聽雨、柳浪聞鶯、高槐蟬唱等,都是天籟之音,應和了聞聲者的不同心境。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句中化境,無邊落木窸窣之聲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深沉地渲染詩人情懷。而園林植物自身特殊的物理特性多孔還使其具有一定的消音作用,常綠闊葉樹具有良好的減噪效果,濃密的人工林帶可降低噪聲10—20分貝,因而使環境變得安靜。增強了人們在聽覺環境中的舒適性,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園林植物之美所帶來的饕餮盛宴。

2.1.5觸覺

觸覺(Tactile)是接觸、滑動、壓覺等機械刺激的總稱。痛覺、觸覺等多種感覺觸覺的產生想必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無比重大的事件。實驗表明,非同一般的觸覺體驗可以讓人活躍并促進循環系統。園林植物具有調節改善小環境的氣候、凈化空氣等作用。科學家們檢測發現,—片杉幼林,每天由于蒸騰作用能消就太陽輻射能的66%,由于樹冠的覆蓋,減弱了光照,從而也降低了周圍的空氣溫度。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園林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熱舒適度。

2.2美學直覺

直覺(Intuition)一種不用經過太多思考過程,很快就能出現的直接想法、感覺、信念或者偏好。是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一種方式,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以及以后的黑格爾、謝林、斯賓諾莎等,盡管突出強調理性關于獲得知識的作用,但并不否認人可以通過直覺獲得知識.美學直覺同樣是指不以人類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它是基于人類的職業,閱歷,知識和本能存在的一種思維形式。樹蔭讓人們感到涼爽,哪怕是站在烈日曝曬下冒煙的水泥地上,有典故曰望梅止渴,大抵都是這個意思。美學直覺是不通過感官的,它的來源是“識”。曾經在某處感官感受到的愉悅,或者未曾見過的新鮮植物或植物配置方式都能引起美學直覺的迅速活動。美學直覺能夠將植物配置時刻意的留白補充,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互動,而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的美學直覺帶來的亦是更加多樣的美學認知。

2.3美學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與感覺不同,知覺是人們對園林植物的整體認識,反映其整體形象。與直覺相比,美學知覺更具穩定性并不僅僅是對園林植物經記憶綜合后產生的聯想,更多的是經過意識加工后的結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花木又是人們寄寓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以及托物言志時使用頻率很高的媒介。古代哲人意識到了人的倫理道德精神生活向自然規律有一種內在的密切聯系,兩者在本質上是互相滲透、協調一致酌,自然也具有社會精神的意義。清人張潮《幽夢影》所謂“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談,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家,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說。園林植物已不僅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人們心之所往的物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對桃花又一次爛漫場景的描寫,雖半字未提重尋未遇的失落,卻更能讓人體會到求而不得的悵惘。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美學知覺,都使情感認知與園林植物相互交織,園林植物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人們得到美感熏陶。

3園林植物美學認知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園林植物出現的最初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因此在植物設計配置過程中,不難發現,人們為了更完整地營造美感環境氛圍而煞費苦心。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藝術設計中首先應因時、因事而異,滿足人們的根本物質需求,而更進一步,藝術品應具有一定的意境涵韻,傳達設計者的精神內涵,對使用者的知覺具有一定的引導組織作用。借助于美學,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現這一類物材料和結構,突出其實用功能及技術上的合理性,給人以感情上的愉悅。而意境涵韻的營造不能單單依靠使用者自身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是設計者對使用者的引導使其充分展開想象,在意識中形成新的審美意象,從而創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

3.1園林植物美學感覺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3.1.1視覺(觀)

(1)觀農梗大尺度的經濟菜田(如春油菜花,秋小麥等),成為春秋季特有的大地藝術,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讓游人進入景點時頓然豁然開朗。

(2)賞花田利用花木林加以草本鋪地形成以春景為主、夏景為輔的景觀,形成結合林木的觀賞花田,即可識別花木種類,亦可在指定點拍照留影。

3.1.2嗅覺(聞)

(1)嗅花草從遠遠的林間道上就能聞到百花隨風傳來的香氣,進入之后,四季草花組成的美麗花園 (圖2),百花簇擁,芳香四溢,讓美妙的氣味得以充盈全身,沐浴在花香的海洋當中,也可以近距離的與某一朵自己中意的花朵親密接觸。通過實地勘察、親身體會,了解花草的屬性與其香味,觀摩插花表演,熟悉精油的制作流程,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香味。

(2)聞墨香自古以來,書與墨的香氣一直是一種深遠文化的象征。花團錦簇的世界里,雖然不能摘花帶回,但是可以由著自己的興致畫花,品花畫,聞墨香,談花意,現實中,再艷麗的花草總有凋謝之日,而在這些美麗的花鳥畫中它們卻是永恒而美麗的。

3.1.3味覺(品)

(1)飲果茶在秋季可以摘果,品新鮮的水果,在冬季則可以品嘗水果茶飲。徜徉于自然之間,品原生之味,堪稱是滿足味蕾的饕餮盛宴。

(2)品蔬果在果林之中設有果農駐點,給人們更進一步了解自然的機會,不僅是簡單的選果摘果品果來滿足自己的口腹,還可栽種果苗來體驗果農的辛勤勞動,品味蔬果背后的味道。

3.1.4聽覺(聽)

(1)聽自然營造溪流叮咚之聲,雨落芭蕉之聲,竹葉細語之聲,常言道:“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林中游人只有放慢腳步,放平心態才能體會鳥鳴之音的優美,鳥之音伴隨著游人的腳步愈發清脆,游人的內心也越發的平靜而輕盈。這些自然界的天籟之音能使得有人心情平靜下來,慢慢的體會自然,親近自然母親的懷抱。

(2)聽傳說人杰地靈的土地上,傳說的豐富程度不可小覷。不管是民間軼事還是亙古傳說,只有在林間,心靜如水的時候,這些傳說才越發神秘,才能體會到它們的真實與魅力。

3.1.5觸覺(觸)

(1)觸古木對于未有人見的古樹加以復原,通過觸感增進人與古樹之間的聯系,歷史的年輪娓娓道來曾經的故事,以此與歷史零距離接觸,利用古木的機理搭配園林石的瘦皺漏透,給人帶來愉悅的同時蘊含更深的美學內涵。

(2)靠綠垣通過觸摸植物的枝、葉、果,其奇妙的質地和形狀使游人產生不同的觸覺感受。用植物材料做成植物墻、植物凳、植物欄等,讓游人通過坐、立、靠、躺、臥等不同姿態,與植物有近距離的接觸而對于自然有一種好奇與贊嘆的感覺。

3.2園林植物美學直覺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法國美學家邁耶曾說過,“藝術作品不是獨白,而是對話”。隨著人類對事物探知,藝術作品并不僅僅是設計者的個人獨白,普通的感官體驗并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學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園林植物的美學直覺意在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識”,并不拘泥于單一形式,并與“識”發生關系,并為產生知覺奠定基礎。美國藝術家Jim Campbell在中國香港的愛丁堡廣場為行人和游客設計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即一座由各式各樣散光燈構成的閃亮“迷宮”。通過2000多個LED發光燈,設計者布置了一座80英尺寬20英尺高的巨大藝術“迷宮”,遠遠望去,各燈管好像是無序隨機排放的,宛若一處夢幻之境,令人想要走過去、穿過去一探個究竟。利用發光燈這樣一種普通材料卻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在吸引人們參與體驗的同時,看似無序中也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多樣的藝術聯想領悟為這一作品添上多姿多彩的色調。亦如紅樓夢一樣,易學家看到了淺;道學家看到的是;理學家看到的是逆;哲學家看到的是亂;韻律學者看到的是混;文學家看到的是滿;社會學家看到的是短。藝術具有主體性,觀賞者有著不同的“期待視界”,即與觀賞者的審美眼光和既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有關,而藝術品自身形式及結構的特殊,保有的空白和不確定因素,給觀賞者的參與以自由,看或不看是一種選擇,今時看與彼時看的不同又是另一番意境。

3.3園林植物美學知覺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園林植物的美學知覺將人們從簡單的觀察,直白的反映中拯救出來,強調的是通過感知、理解、想象、情感與空間時間環境融為一體,如當人置身于“雖為人做,宛若天然”的江南園林中,面對宛然如畫的景致,觸景生情,人們不自覺地將回憶、想象、溫愛統統融入這咫尺山林的意象之中,進而使人的靈性與環境同構產生審美體驗。濟南奧林匹克中心體育館為圓形建筑,在設計理念上,吸收市花“荷花”的視覺元素,外觀上由大、小各36片荷花瓣圍合而成,在蘊含了濟南市市花“荷花”的深刻寓意的同時,為體現體育館夜晚的“荷花”造型,采用全彩LED線性燈將大、小36組花瓣進行勾勒,為豐富整體照明的立體感和畫面的飽滿度,故在每個大花瓣上層疊的結構體上按一定間距排列安裝LED模組,使花瓣更具觀賞性。通過控制系統可以使大、小花瓣輪廓實現整體和分別變化色彩,并形成花瓣間的層次變化。模組通過控制可以實現上下、左右的跑動變化,營造出猶如花開的生長變化。體育館主館鋼結構屋蓋采用弦支穹頂結構,大、小花瓣為單層網殼結構,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狀層疊的機理,隱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長趨勢。與兩側的游泳館和網球中心,三館呈“品”字形,體育館像綻放的荷花,游泳館和網球中心則像兩片荷葉,將荷花托起,把荷花綻放的瞬間完美呈現。總體布局上又利用市樹市花的意向內涵與位于西邊的體育館形成了“東荷西柳”的恢弘氣勢。柳葉、荷花的造型讓濟南奧體中心充滿了生態的美感,而其中許多環保技術的應用更是讓這個建筑群從里到外都體現了科技全運、綠色全運、人文全運的理念與精神。越相同的事物越容易產生共鳴,無法想象讓一個從未見識過荷花潔身于淤泥景象的人去領悟其高潔,而這高潔本就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產生的新的理解認識。合理利用人們既有的認識,展示設計內在更深層次的意蘊內涵,才能為提高美學認知奠定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不再會成為阻礙人類實現想法表現意愿的絆腳石,更深層次的意蘊內涵的挖掘才是設計應追求的最終目標。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康马县| 云龙县| 三门县| 安宁市| 水城县| 东丰县| 五大连池市| 远安县| 灯塔市| 高台县| 来安县| 盘锦市| 黑龙江省| 朔州市| 安仁县| 天津市| 丰都县| 海南省| 云安县| 桓台县| 马山县| 婺源县| 西乡县| 文山县| 吴忠市| 临湘市| 宝山区| 乐昌市| 沙坪坝区| 榕江县| 四川省| 兰考县| 金坛市| 汕尾市| 乌海市| 任丘市| 个旧市| 万安县| 伊吾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