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02: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漢語文學,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沐浴著新課改的春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我國母語教育的正確道路,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很可喜的成就,尤其是教材教法的研究,更是出現(xiàn)了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的局面。然而,總觀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仍舊存在著許多疑而未決的問題,少、慢、差、費的局面并沒有大的改變,教師還是在慨嘆“語文難教”,學生還是在埋怨“語文難學”,社會還是在責怪“語文教學質(zhì)量差”。語文教育仍舊面臨著深深的困惑,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思考之一:語文教育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回顧漢語言的發(fā)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民族的母語教育也有幾千 年的歷史,我們漢民族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也是靠著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字得以流傳和光大的,不能不承認,我們傳統(tǒng)的漢語文教育是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古代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言的基礎,現(xiàn)代漢語言是脫胎于古代漢語言的,現(xiàn)代漢語言的學習應該承繼古代漢語言學習的成功經(jīng)驗,萬萬不可拋棄,歷史是不容割裂的。
幾十年來,語文教育的問題,恐怕就是出在割裂了沿續(xù)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忽視了少兒入學前的語言基礎,浪費了語文學習的黃金時期,以致中學語文教學的大廈一直是在極薄弱、極低劣的基礎上施工,縱然建筑者們技藝高超,但總是難以擺脫少、慢、差、費的窘困境地。
思考之二:語文教學到底是干什么的?
由于社會的變遷對于漢語文教育的巨大作用力,語文教育這只航船,忽左忽右地找不到正確的航向。人們只是注重研究海洋氣候和風向,而對于航船本身的特點和航向卻沒有完全搞清楚,語文教學大綱的多次修訂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僅僅是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就翻來復去地研究了幾十年。就閱讀而言,應該指導學生大量地閱讀和背記語言精品,而不要去作那些繁瑣的剖析講解,少講精講,多讀多背,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背下幾百篇精美詩詞,背下幾百篇精典文章,終生受用。就寫作而言,應有法、有序、有效地指導學生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寫出越來越漂亮的文章。而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并不單純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而是與學生的人格品質(zhì),思維品質(zhì)、心理品質(zhì)、審美品質(zhì)密切相關的。語文學科就是以語言文章為介體,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學科。
思考之三:怎樣才能徹底改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xiàn)狀?
如何走出語文教學的誤區(qū),徹底改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xiàn)狀呢?語文教改的出路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我以為,語文教學整體改革的根本是教材,徹底改革語文教材是語文教改的根本出路,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必須來一個教材的革命,而不是改良。著名特級教師歐陽黛娜對此有真知灼見:“教材是體現(xiàn)教學大綱與教育思想的藍本,是師生教與學的依據(jù),沒有一套能有效地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好教材,一切有價值的構(gòu)想都會成為空談,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夙愿也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夢幻。”
語文教材的改革首先要從小學開始。小學語文教材是基礎,這個基礎沒 有搞好,初高中語文教材就如同沙上建塔。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必須徹底地改革,必須盡快組織力量,編寫出民族化科學化的小學語文教材。小學語文教材的徹底改革,必然帶來初中高中語文教材的徹底改革。中小學教材整體上的徹底改革,必然會帶來語文教法的根本性的變革,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狀況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思考之四:語文到底該學什么?教什么?怎樣學,怎樣教?
大家不妨作一番考查,看看全國各地學校的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是怎樣 的。考查一下學生是怎樣學的,老師是怎樣教的。培養(yǎng)老師的師范大學里都開設有語文教學法的課程,備、教、輔、改、考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一套教程。
我認為,學語文的第一要務是多讀。我不大贊成“課文是例子”,讀通幾篇課文就可以“舉一反三”,語文學習得靠量的積累。讀三百篇文章和三篇文章是大不一樣的。你把三篇文章讀得再透,也比不上粗略地讀三百篇文章。古人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確是真理。
我以為, 這四個問題就是語文學與教的最基本的問題。能找到這四大問題的答案,也就找到了語文學與教的基本要素,有了語文學與教的基本要素,并弄清楚這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那么,語文學與教的基本模型就可以建立了。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問題;解決方略
古代漢語課是我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及語文教育等專業(yè)所開設的主干專業(yè)基礎課之一,始終受到教學管理者的重視。然而,近年來我國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的成效不夠明顯,一些大學的古代漢語教學甚至出現(xiàn)了問題,其中既有大學生層面上的問題,也有教學層面上的問題。為了切實改變當前古代漢語所面臨的各類問題,必須要對癥下藥地加以治療,才能真正地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實現(xiàn)提升古代漢語教學成效之目的。
一、古代漢語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一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古代漢語基礎不佳,心中存有畏難情緒,缺少學習的足夠動力。大學生們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存在著畏難的情緒,大量高校學生甚至教師均覺得古代漢語課是高校中文專業(yè)所設置的各類課程之中最為難學和最為枯燥乏味的課程之一。古代漢語課程所包含的內(nèi)容相當多,所涉及到的知識面也相當廣,其所涉及到的字、詞、句以及修辭等知識和現(xiàn)代漢語差距相當大,因此,古代漢語學習起來十分枯燥乏味,讀起來非常困難,有時甚至覺得是在讀天書。即便是經(jīng)過了十分刻苦的學習,其古漢語素養(yǎng)也難以在短期之中得到大幅提高。如此一來,大量學生肯定會產(chǎn)生畏難的情緒。二是古代漢語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多變,顯得死板而單一。有一部分高校古代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足夠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因而只能敷衍應付,所以在教學中難以積極主動地去積極探索教學手段,無法主動地駕馭與主宰教材,難以依據(jù)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去改進教學方法與調(diào)整教學的內(nèi)容,只能在上課時照本宣科地講授,一個蘿卜一個坑,去條條框框地羅列各類知識。所以,也就難以激發(fā)出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而大學生們也就只能被迫接收枯燥無味的知識,而沒有時間去進行思維與想象。如此一來,所導致的結(jié)果是大學生也變?yōu)榱斯糯鷿h語教材的附屬,學習起來顯得力不從心,也就無法取得好的成績。
二、解決古代漢語教學中常見問題的方略
(一)切實轉(zhuǎn)變古代漢語教師的教學觀念
鑒于我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與推崇,而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以及軍事等各類成就均是由文言所寫成的,若不懂得文言文也就難以理解我國古代的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現(xiàn)代漢語中很多難以進行解釋的語言現(xiàn)象,若運用古代漢語知識進行深入理解,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大學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也要比以前更為突出,古漢語教師的教學觀念也要與此接軌。教師們在課中采取的是什么態(tài)度,運用什么方式開展教學,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習效果,進而影響到大學生對于我國古代文化的理解。因此,大學古代漢語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古代漢語教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制訂出古代漢語教學的各項任務,從而改變以前那種消極化的教育教學態(tài)度,促使大學生們積極學習古代漢語。
(二)明確目標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生群體對于古代漢語常常會出現(xiàn)一種誤解,覺得這一學科只能講字、詞、句等枯燥而乏味的知識,顯得呆板而不靈活,缺乏足夠的想象,顯得了無生趣。這是學習者在初步接觸古代漢語知識之后的一種正常心理表現(xiàn)。實際上,隨著對古代漢語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學習者均會覺得古代漢語之中的諸多知識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出古人所具有的情感觀、思維觀以及文化心理,從而體現(xiàn)出中國古人的文化生活與修辭實踐、民俗風情等。我國古人所具有的造字心理、詞義派生等方面的思維特征,詞類活用后的修辭效果反映出的審美追求等均需深入加以探究才能體會到的。一旦探究愈深入,所領會到的情趣與意味也就愈多。因而,在深入學習古代漢語知識之后,不僅不會感到乏味,而且還會覺得其樂無窮。所以,高等院校古代漢語教師在授課一開始就可運用目標激趣法來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于古代漢語課程學習之興趣,隨后,在每次作業(yè)探究之前,還可引入目標激趣法或者情景導入法來引領大學生們更加明白其中的相應內(nèi)容,并且激發(fā)出探究之欲望。
(三)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如果古代漢語教師無法將其講得通俗易懂和妙趣橫生,而只能是照本宣科,大學生們也只得匆匆忙忙地將古代漢語知識填入到腦中,時間一長,大學生們就會討厭這一課程。所以,高校古代漢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形成十分和諧的古代漢語課堂氣氛,從而想方設法地調(diào)動起大學生群體學習的主觀性,讓大學生從原來的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槲乙獙W,這就需要在古代漢語教育中切實改變以往那種陳舊和落后的教學方式,進行更加積極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為了解決古代漢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過于枯燥乏味的常見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從而為大學生群體創(chuàng)造出一個輕松愉悅、靈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比如,當今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應用與持續(xù)發(fā)展,運用于古代漢語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手段之中的科技含量,進而改善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以及環(huán)境。所以,古漢語教學中,不僅可運用錄像、幻燈片以及投影等設備,讓教學的形式更為直觀和活潑,而且還應當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編寫和制作課件,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使之成為廣大師生進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加形象地展示出古代漢語的魅力,極大地調(diào)動起大學生群體的視覺與聽覺器官,促進大學生們的積極思維,激發(fā)起其對于古代漢語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實施教學手段技術性改革的基礎上,還應當追求對固有的教學模式加以更新。一般來說,古代漢語教學可運用開放性和互動性相結(jié)合的模式,從而實現(xiàn)教師學生的全面與多層次交流。在教學方式上,應當具有開放性,這不僅是指教育教學方式具有開放性,而且還指古代漢語教材具有開放性;不僅是指教學內(nèi)容具有開放性,而且又指教學觀念具有開放性。因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意識相當強,其智力的發(fā)展、接收或者認識新事物能力具有了相當?shù)母叨龋麄兂32⒉粷M足于完全照搬教材進行授課,所以,一定要切實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在上課時,應當依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大學生認識規(guī)律等提出相應問題,讓大學生們自行加以研究,進而提升教學的效率與提升大學生們的能力。
總的來說,從大學生群體的實際出發(fā),切實改革古代漢語的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出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化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這是加強古代漢語教學的必然選擇。所以,在高校古代漢語教學中,一定要通過改進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大學生理解、分析與應用古代漢語知識的能力,為其今后從事語文教學或者相關研究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振羽. 古代漢語教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1).
[2]宿愛云,程樹銘. 高校古代漢語的教學現(xiàn)狀及新教學模式的探索[J].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9(3).
關鍵詞:文化現(xiàn)象 訓詁學 透析
訓詁的涵義,具體是指將枯燥而難懂的語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如果說訓詁學是一門理論的話,訓詁則是一種實踐。訓詁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古代文學語言,其核心內(nèi)容是對詞義進行解釋。因為詞義是采用語音形式,對特定語言的全部內(nèi)容進行表達的,是人們通過特定的思維方式,概括反映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1]。而這種概括反映會受到文化背景、文化心理、聯(lián)想、評價和主觀體驗的影響,所以作為復合體,它包括了多種成分。而作為一種相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文化主要依存于語言。而語言是對多種文化信息進行記錄的載體,作為一種文化,代表了各種文化,其功能是可儲備各種文化信息,猶如一面鏡子一樣,語言可折射文化。同時又像窗子一樣,可窺見文化的內(nèi)容。語言還起到了襯托和鋪墊的作用,能夠闡述文化。應依靠語言來留存和完成各種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行為。文化和語言是息息相關的,而訓詁學是對語言進行解釋的學科。訓詁學和文化聯(lián)系非常密切。通過訓詁,可反映不同時期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行為。目前,隨著西方語言學的傳入,訓詁學已經(jīng)成為古代漢語的一個分支,本文重點研究的是現(xiàn)代漢語言學和訓詁學的關系[2]。
一、訓詁學與古代漢語的關系
分析訓詁著作,一般將訓詁著作分為兩類:訓詁專書和注釋書。訓詁專書如《說文》和《爾雅》,注釋書如《毛傳》。另外還有一類訓詁著作、札記類和筆記,如王引之的《經(jīng)義述聞》,由于是零散的記錄,世人關注較少。陸宗達先生根據(jù)訓詁專書和注釋書的實際,將訓詁內(nèi)容分為解釋詞義,既對語法進行闡述,又對詞義進行解釋。可謂是“無所不包”,并將它分成七大部分。而訓詁學在對文獻語言的解釋上,要相對復雜。既包括義理思想、典章制度,又包括字、詞、句、篇等,而這些內(nèi)容是密不可分、渾然一體的。訓詁學是對訓詁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科學,是訓詁實踐的一種科學化、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可駕繁因簡,所以我們應該對前人的訓詁實踐進行充分研究,尤其是歷代的注疏,可以對其歸納和分析,評其優(yōu)劣,知其取舍、明其源流。進而對其調(diào)理和系統(tǒng)進行歸納,依照漢語的特點,對訓釋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規(guī)律、途徑和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3]。
通過分析以上內(nèi)容,我們可以這樣說,訓詁學和古代漢語詞匯學并不是同一種學問,那么如何對訓詁學進行歸納呢?訓詁學和西方的語文學更加相像,西方的語言學作為一種文獻注釋研究,是從對圣經(jīng)的解釋開始。從西方延續(xù)至今,這種不同于訓詁學的學科在中國的式微。現(xiàn)在,很多中國語言學者的觀點是,中國的語文學需要走現(xiàn)代化的道路。索緒爾說,語言學和語文學的區(qū)別非常顯著。但是這兩門學科有共同的接觸點,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索緒爾的這種觀點,為我們研究訓詁學對現(xiàn)代語言學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指明了方向[4]。
二、訓詁學對現(xiàn)代漢語學的價值
作為兩種不同的學問,訓詁學和古代漢語并不一致,研究訓詁學對現(xiàn)代語言學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
(一)為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關于語言結(jié)構(gòu)要素的內(nèi)容,在訓詁學中的研究成果,能夠為機構(gòu)主義語言學的研究奠定良好的根基。因為目前現(xiàn)代和古代文獻已經(jīng)相隔非常遙遠的時間,同時又有著現(xiàn)代文化斷層,所以生活在現(xiàn)代的中國人已經(jīng)不能真正理解古代文獻語言,并有著較為模糊的語感,不能對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在訓詁著作中的訓釋,可直接提供語料,幫助分析語言結(jié)構(gòu)。
(二)可為篇章語言學提供有價值的素材。訓詁學中的注釋書,主要是對整篇的文本進行研究。例如《毛詩詁訓傳》,其研究成果可為篇章語言學提供研究理念和有價值的素材。當前,我們還沒有深入研究篇章語言學的總體,同時也有相對狹窄的研究范圍[5]。而與之不同的是,文本的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都可深入注釋書的訓詁。同時,在對文獻進行解釋的時候,訓詁學對文本的時代條件給予過多的考慮,同時在里面融入了自己對文獻的體會,而這一點恰恰接近“倫敦學派”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
(三)可為文化語言學提供鮮活的素材。針對文化語言學的研究,訓詁學著作為思想義理和典章制度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語言與文化》是由羅常培先生編輯,自出版以來一直被中國語言學者所重點關注。其中的文化語言學業(yè)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在近幾年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所研究的文化語言學并不很多。吸收訓詁學中的精華,可以為文化語言學的研究,使其走向繁榮、擺脫困境提供一個推動力[6]。
(四)可為語言學理論提供有益的視角。綜合訓詁學的特點,可為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提供有利的視角和有益的素材。自從形成了結(jié)構(gòu)主義流派以來,在分析的框架下,促成了現(xiàn)代語言學的發(fā)展和演變。而針對語言學的發(fā)展,索緒爾對語言學的一系列二分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著不少的瑕疵[7]。目前在對語言學的研究上,句子是上限,雖然篇章語言學的研究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句子的范圍,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xiàn)過有說服力的結(jié)果。所以這個事實從側(cè)面反映了結(jié)構(gòu)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訓詁學綜合處理能力、對語言文本全面分析的能力,對結(jié)構(gòu)分析上的缺陷進行了彌補。
三、透過訓詁學所折射的文化現(xiàn)象
按照一般的標準進行劃分,文化形態(tài)分為心理層文化、行為層文化、制度層文化和物質(zhì)層文化,而透過訓詁學,可對這四種文化形態(tài)進行清晰的折射。
(一)訓詁學所折射的物質(zhì)層文化。人類與自然及各個時代做斗爭所取得物質(zhì)成果及采取的物質(zhì)手段,就是物質(zhì)層文化。它是一種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為文化創(chuàng)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透過訓詁學,可對古代的物質(zhì)層文化進行深入闡述。通過《釋樂》對古代音樂表現(xiàn)形式進行闡述,通過《釋山》、《釋丘》和《釋地》,對先秦地理學史研究進行進一步的推導。
(二)訓詁學中所折射的制度層文化。相比于物質(zhì)層文化的變動性和活躍性,制度層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推移,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制度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訓詁學這門語言學中,可以透視已經(jīng)消逝了的舊的制度層文化。例如,在殷周時期有著非常周詳而嚴密的禮儀和宗法制度,它對每一個人在社會政治中的尊卑位置和地位進行了規(guī)定。在《左傳》中,依照周禮將人分為六等,即庶人、士、大夫、卿、諸侯、天子,在不同的社會,對于不同的社會等級,其規(guī)定也有所不同。無論是葬具、舞樂、車馬、食酒具、衣飾等,都有其相對固定的規(guī)格。“死”在訓詁中的分析,能夠看到對尊卑上下位置的強調(diào)。
(三)訓詁學中所折射的行為層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交往和生產(chǎn)實踐中,逐漸地、自發(fā)地形成的一種社會精神現(xiàn)象,有著錯綜復雜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其表現(xiàn)形式多是民俗民風。通過訓詁學,人們對行為層文化有著更深的了解,特別是對民俗和民風的了解。
(四)訓詁學所折射的心理層文化。它是一種較為深層次的文化,具有保守的特征。具體涵蓋了民族性格、思維方式、、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等。心理層文化具有延時性的特征,可對具有時間跨度的訓詁通過非常恰當?shù)男问奖憩F(xiàn)出來。
以《廣雅釋詁》為例,其中的“善也”條,“善”的范疇包括了“順”、“柔”、“謹”等。我們由此得知,在漢族傳統(tǒng)文化有的倫理觀念包含著功利目的和感彩,它由行為的美而轉(zhuǎn)變?yōu)槔硇缘纳疲趯κ澜邕M行評價和認知的過程中,融入了情感生活和自我評價。在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里,人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的,對善和美的范疇,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支配功能。
四、結(jié)論
我們之所以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輝煌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讓全世界所認知和了解,文獻資料在媒介中占了很大成分。迄今為止,從甲骨文演變?yōu)榘自捨模袊奈淖忠恢痹诓粩嗟刈兓蛡鞒衃8-9]。而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訓詁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沒。訓詁學世世代代對華夏文明的精髓進行了發(fā)揮和繼承,同時也讓世界人民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透視訓詁學這種文化現(xiàn)象,它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念、方法,同時對心理層、行為層、制度層和物質(zhì)層等四種文化形態(tài),有了更加深入的體驗。對訓詁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現(xiàn)代語言學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許華.試論訓詁學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35-137.
[2]劉曉凡.淺談訓詁學在高中古文教學中的運用[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1(02):97-99.
[3]龐光華.訓詁學新證六篇[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04):1-3.
[4]蔣宗許,胡俊俊.方一新教授《訓詁學概論》讀后[J].古漢語研究,2010(04):89-91.
[5]程晉彪.訓詁方法淺議[J].魅力中國,2009(25):1.
[6]于峻嶸.實踐訓詁研究與文獻閱讀相結(jié)合的教學理路[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 2009(03):130-132.
[7]沈薇薇.淺論訓詁和出土文物的關系[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06).
第25題:雍正二年九月,兩廣總督奏請廣東開礦,世宗批諭:“憫念窮黎起見,諭爾酌量令其開采,蓋為一二真實無產(chǎn)之民,許于深山窮谷覓微利以糊口資生耳。……若招商開廠,設官征稅,傳聞遠近,以致聚眾藏奸則斷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嚴格限制民間開礦 B.保證官方開礦壟斷權(quán)
C.體恤社會下層百姓 D.防止地方出現(xiàn)變亂
第27題:1928年的《L壽縣志》載:村落農(nóng)民祠祭“拜跪無節(jié),衣冠不肅,等于兒戲,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虛糜,強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潤,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飽,已無他望。”這一現(xiàn)象主要反映了:
A.鄉(xiāng)村百姓思想開始解放 B.民主革命進程影響鄉(xiāng)村習俗
C.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漸趨失落 D.近代社會生活新舊并存特點
在閱卷的過程中,閱卷組對在這兩道題上失分的考生比較多,唉聲嘆氣,之后,我對自己所教班級的47名學生的得失分情況作了認真的統(tǒng)計,并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讓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況統(tǒng)計如下表:(表略)
不難看出,兩道題的得分都不高,但做題所用時間超過了做選擇題的平均用時量,尤其是第27題只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得到正確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認為失分的原因應該是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認真分析了學生的問卷,學生的回答與老師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這幾道題失分的原因時,絕大多數(shù)的回答是“讀不懂材料”、“不會翻譯”、有的還寫到“最讓我頭痛的是翻譯不準,導致選錯。”、“這種文言文類型的題最大的障礙就是讀不懂它所要表達的意思”。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生古文知識欠缺出現(xiàn)的翻譯卡殼導致失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而錯選,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在整段材料翻譯上出現(xiàn)障礙,對材料整體上強調(diào)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觀點概括不出來,出現(xiàn)了片面理解題目的意思,再加上時間緊,產(chǎn)生急躁心理,心靜不下來,盲目選擇 ,囫圇作答。一個學生在分析第27小題的原因時說:“材料讀不懂,整體意思都不了解,我又耐心地去讀,排除了A、B,就只覺得D符合,就選了D。”又有一個學生對27題整段材料完全理解錯誤,材料是說民間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漸趨失落,具體表現(xiàn)在祠祭時“拜跪無節(jié),衣冠不肅,等于兒戲”,族中人強者借此撈一把,愚懦者僅吃一頓飽飯,而無他望,而錯誤理解為上面描述的那些傳統(tǒng)禮節(jié)由于遭到新的生活方式的沖擊而使人“無望”挽回,故錯選D。
二是對材料中個別詞語或個別句子的意思理解錯誤,導致錯選,如第25小題中“許于深山窮谷覓微利以糊口資生耳”的本意是說只允許個別確有實際困難的農(nóng)民在深山偏僻的地方開采,而一個學生則翻譯成只允許那些生活在“深山窮谷”地方的人開采,于是認為清府體恤貧窮地方的百姓,所以錯選C項。有個學生把“以至聚眾藏奸”理解為如果招商開廠,那么商家就會中飽私囊,所以只有保證官方壟斷開礦,才能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故錯選B。還有一位學生把“以致聚眾藏奸,則斷不可行”一句理解為清政府是允許民間開礦的,但是“要是聚眾藏奸,就不可行了”,所以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民間開礦”,故錯選A項。
三是學生由于讀不懂材料,就憑所學知識,作出選擇。按理說,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來作答是做材料題的基本要求,問題是有些學生讀不懂材料,于是就撇開材料,僅據(jù)所學知識作答。類似這種情況的還不在少數(shù)。比如,一個學生對25小題的材料讀不懂,但認為這題是考查工商業(yè)方面的知識,認為歷代統(tǒng)治者都采用重農(nóng)抑商政策,所以“保證官方開礦壟斷權(quán)”的選項為最佳選擇。還有一位學生讀不懂材料就干脆憑經(jīng)驗作答,他認為“當時開礦是利潤很大的,清政府不允許百姓開礦,就是政府想壟斷礦業(yè)”,故錯選B。
考生做古漢語的材料題出錯除了上述這些共性之外,還有很多種錯誤的表現(xiàn)。總體來說,就是古代漢語學得不好,一談古代漢語就色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作為歷史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樹立學生信心,克服怕古漢語的畏懼心理,信心比黃金重要,無論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敗。古代漢語雖然很難,但只要有信心,找到學習古代漢語的一些科學方法應該是能克服的。首先要提醒學生重視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其次學習古代漢語重在多讀,重在記憶背誦,關鍵要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是要結(jié)合古代史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相應的部分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而教材上又沒有出現(xiàn)的重點知識。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時期的重要經(jīng)濟政治制度,還有牛耕的推廣,都是大綱上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nèi)容,為了讓學生很好的理解這些制度,除了讓學生全面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外,適當?shù)匮a充反映主干知識的文言句,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等,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內(nèi)容。
關鍵詞: 成語 語法
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一大寶庫,它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青睞。極大部分成語是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因而古代漢語的語法現(xiàn)象在成語中保存的也較為完整,這也正說明了語法是語言三要素中最為穩(wěn)定的一個。
古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主要是詞類的活用,即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其基本功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此外,名詞用如動詞和用作狀語的現(xiàn)象亦是較為常見的,而古代漢語中諸多的語法現(xiàn)象在成語中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
一、成語中的使動用法
所謂的使動用法就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焉用亡鄭以陪鄰”(出自《左傳》)中謂語動詞“亡”此處就是典型的使動用法,不再是簡單翻譯翻譯成“滅亡”,而是翻譯成“使……滅亡”,表明了謂語動詞對其后賓語的作用和影響。再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出自《史記》)中謂語動詞“活”也同樣具有使賓語項伯活的作用。成語中也不乏此類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但用作使動之后,往往后面就能帶賓語了。上面例子“項伯殺人臣活之”中謂語動詞“活”本來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但此句中“活”字后卻跟著賓語“之”,可見此處“活”字被活用了。
成語“斗雞走狗”一詞中“斗”和“走”就是這樣的一種用法。“斗”和“走”本來就是不及物動詞,一旦后面能夠帶上賓語,就是說它們已經(jīng)被活用,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具有了使雞斗、使狗走的意思。再如“以理服人”中的“服”字,是指使人信服的意思,“飛沙走石”中的“飛”字是指使沙塵飛揚,“走”字是指使石頭移動,都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此外還有“破釜沉舟”中的“破”字、“沉”字,“沉魚落雁”中的“沉”字、“落”字,以及“興風作浪”中的“興”字、“作”字等等,這樣的成語不勝枚舉,這是對古漢語語法的一筆珍貴遺跡。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常用作使動,它使賓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作用。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出自《戰(zhàn)國策》),是觸龍說趙太后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可見這里的“尊”是使尊貴的意思,這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成語“高枕無憂”中“高”本來是形容從上到下的距離大的,在該成語中被活用作動詞,具有了使枕高的意思,再如成語“安居樂業(yè)”中“安”字也是使安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字、“薄”字,“精兵簡政”的“精”字、“簡”字亦然。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名詞也有用作使動的,它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語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出自《史記》),其中“王”字就是使王的意思,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且是一種使動用法。成語“春風風人”中的“風”字以及“門可羅雀”中的“羅”字均是名詞的使動用法的在成語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成語中的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還區(qū)別在,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或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例如“世果群怪聚罵。”(《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句中“怪”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怪”后省略賓語“韓愈”即“以韓愈為怪”(認為韓愈這個人很怪異),所以這里的“怪”不再單純地解釋為“怪異”,而應解釋為“認為怪異”的意思。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后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漁人甚異之”(出自《桃花源記》)中“異”就是認為奇異的意思,是漁人對桃花源的一種主觀的心靈體驗和感受。
成語“重男輕女”中“重”字和“輕”字都可以解釋為以男為重、以女為輕,是一種傳統(tǒng)觀念,正屬于主觀的范疇。此外“自高自大”中的“高”、“大”亦然,也是認為高,認為大的意思。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將其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矣。”(出自《史記》)中“魚肉”一詞后帶賓語“之”,可見是名詞用作動詞,并且可以翻譯成“以之為魚肉”,即把他當作魚肉的意思。
成語中也不乏此類現(xiàn)象,無獨有偶,成語“魚肉百姓”中恰有“魚肉”一詞,這里的“魚肉”和上文中出現(xiàn)的如出一轍,也能夠解釋為把……當作魚肉的意思。此外成語“草菅人命”是指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毀的意思,“草菅”本來是指草芥,這里用作意動,是指將……視為草芥的意思。
三、成語中名詞用如動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用作使動和意動的現(xiàn)象很特殊但不是很常見,它們都屬于名詞用如動詞的語法現(xiàn)象,真正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用如動詞的現(xiàn)象才可謂是比比皆是,浩如煙海。所謂名詞用如動詞是指名詞在敘述句中臨時具有了一般動詞的語法功能,可以帶賓語和補語,可以受到副詞的修飾。例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子路從而后》),該句中“從而后”是指跟隨而在孔子的后面,這里的“后”不再是常用的方位名詞,而是動詞。
這在如今保存下來的古代文化精髓成語中能夠得到極好的驗證和說明。成語“不脛而走”、“簞食壺漿”、“衣錦還鄉(xiāng)”、“腰金衣紫”、“谷馬礪兵”等等,其中均有名詞用如動詞的情況存在。
四、成語中名詞作狀語
現(xiàn)代漢語只有時間名詞才能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的很少。古代漢語中不僅時間名詞可以作狀語,此外,普通名詞也常作狀語,并且此類現(xiàn)象也很普遍。成語中這種情況也很顯著,具體體現(xiàn)為普通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作狀語三種。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本句中“犬”是名詞,但是卻放在了動詞“坐”之前,用作了狀語,用來修飾動詞,表示“坐”的狀態(tài),解釋為“像狗一樣”。
(一)普通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
1.表示比喻
成語“文山會海”中是將文件比作山,將會議比作海洋,形容公務多得泛濫。再如“鬼哭狼嚎”該成語中“鬼”字和“狼”字同樣具有了比喻義,解釋為像鬼一樣,像狼一樣。
2.表示處所
成語“街談巷議”指街巷中的談論,其中“街”和“巷”均是名詞作狀語,表示處所是街巷。“外強中干”是指貌似強大實質(zhì)微弱,作狀語的“外”中“中”表示的分別是外表和內(nèi)心。再者,“程門立雪”是講宋儒楊時尊師重道的,這里的“程門”是指宋代大儒程頤的家門,表示的正是處所所在。
3.表示工具
成語“車載斗量”中“車”和“斗”分別是動詞“載”和“量”前面的狀語,解釋為用車裝,用斗量。再如成語“口誅筆伐”中的“口”和“筆”也均表示的是用來聲討和指責的工具。
(二)時間名詞作狀語
成語“日新月異”是形容變化發(fā)展很快的,這里的“日”和“月”均作狀語,這里表時間,說的是日日不同,月月更新。成語“朝三暮四”本來是指只變名目,不變實質(zhì)以欺人。后來比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其中“朝”和“暮”分別代表時間為早上和晚上。
(三)方位名詞作狀語
成語“南轅北轍”其中的“南”和“北”即表示方向向南和向北;成語“前赴后繼”中的“前”和“后”亦然,同樣表示位置在前和在后。
五、成語中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
在古代漢語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詞序,即賓語在一定條件下要放到動詞的前面,主要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以及賓語用代詞復指這三種情況下,賓語須提到動詞之前。這種特殊詞序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逐漸消失,但在自古傳承下來成語中我們卻能捕捉到它的蹤跡,順著這樣的蹤跡,我們也就能夠清晰掌握古漢語賓語前置的脈絡。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就是“不肯顧念我”的意思,本句中是否定句中代詞用作賓語必須前置到動詞之前的用法。
1.疑問代詞作賓語
上古漢語的疑問代詞“誰、何、安”等做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之前。成語“何去何從”中的兩個“何”字是疑問代詞,代指處所,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哪里”。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滿足這一情況的成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成語中必須有否定副詞,再者賓語必須為代詞。如成語“時不我待”中有否定副詞“不”,同時“我”是一個代詞且作賓語,因而“我”在該成語中被提置了動詞“待”的前面。
3.賓語用代詞復指
這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必須在賓語后面用代詞“是”或“之”復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到動詞的前面。如成語“唯命是聽”一詞中,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其實應為“唯聽是命”,可見這里的“是”和“命”兩個字均提前了,“命”是真正的賓語,而“是”只是用來復指賓語“命”的代詞。
我國古代成語言簡意賅,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不僅在意義上進行過錘煉,而且在語音上也進行過雕琢,讀起來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成語的這些特點也是其為人民大眾喜聞樂道的重要原因,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歷經(jīng)歲月河流的洗滌在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中熠熠生輝,為我們保留了古漢語中多種多樣的語法現(xiàn)象。如今我們對成語中語法的再認識是對我國古代語法面貌的再塑,對于我們?nèi)媾骞糯鷿h語語法面貌是極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孫永都,黎福東.成語淺談[M].山東師院學報哲社版(濟南),1981.
[2]趙永毅.成語中古漢語的詞匯特點[J].語文學習,1996(6).
[3]渠明德.成語活用探微[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6).
[4]周希文.成語中使動意動用法[J].語文知識,2001.
1.語文知識素養(yǎng)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要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全部內(nèi)容有深入的了解。“資之深,則左右逢源”。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從傳統(tǒng)的知識觀來說,有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等;從現(xiàn)代知識觀來說,則包括言語知識和言語行為知識。統(tǒng)而言之,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學
語言學概論,了解語言的本質(zhì)、結(jié)構(gòu)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語言與社會及其它學科的關系,了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語言學的發(fā)展趨勢;學習現(xiàn)代漢語,掌握現(xiàn)代漢語的系統(tǒng)知識。懂得普通語音學,熟悉漢語的聲、韻、調(diào),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了解語義學和詞匯學的基本原理,通悉語義和語境的關系,掌握詞的構(gòu)成和組合規(guī)則,明確詞的基本意義與引申意義、比喻意義之間的關系,熟知辨析詞義的方法,把握詞語的感彩,熟悉詞匯的發(fā)展變化。
學習古代漢語,具有較為系統(tǒng)的古漢語基礎知識。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了解古漢語的句型結(jié)構(gòu),熟悉古代重要辭書的查檢方法。
(2)文字學
學習文字學,把握文字的性質(zhì)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學好漢字學,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的構(gòu)成,熟悉漢字的筆畫,筆順與各種結(jié)構(gòu),掌握規(guī)范漢字,掌握查檢漢字的各種方法,掌握識字法,正字法和寫字法。另外,要明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3)文章學
學習文章學,首先要了解文章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章本身的構(gòu)成規(guī)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學習閱讀學,研究文章的閱讀、分析和鑒賞。掌握各種實用文章的閱讀方法,熟悉各種閱讀方式、明確各種閱讀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閱讀的反應過程和訓練方式,懂得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學習寫作學,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及常用文體知識,對內(nèi)容與形式、素材與題材、思想與思路、語言與文風等有深刻的理解,對中學生的寫作起到切實而有效的指導作用。
(4)文藝學
學習文藝學,了解文藝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學作品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學習中外文學史,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基本內(nèi)容,熟悉各個時期主要的作家與作品,涉獵世界文學寶庫,對馳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見的作品。
學習美學,懂得一些美學知識,懂得結(jié)合語文教材的特點進行審美的教育。懂得一些文藝和文藝批評的的基本理論,提高對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的分析與鑒賞能力。還應對電影、電視、戲劇、曲藝、音樂、美術知識也有所涉獵。
2.普通文化知識素養(yǎng)
語文教師知識面寬,視野開闊,才能厚積薄發(fā),左右逢源。語文教師在“精”于文化科學知識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學知識,以豐厚的文化知識為背景,在教學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學生學有所得,受益終身。
(1)思維科學
首先,要通曉它的基礎理論――思維學;其次,要懂得它的技術理論――科學方法論;最后,要熟悉它的應用理論――思維培育學。思維培育學,包括抽象思維的培育、表象思維的培育、直觀動作的培育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育等。
(2)社會科學
語文課程有著廣泛的社會內(nèi)容,語文教師除要具有很強的理解語言的能力外,還必須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才能準確地把握思想內(nèi)容。要學習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涉獵經(jīng)濟學、法學、文化學;學習民族習俗、風土人情;學習人際交往,等等。此外,還要關注哲學、倫理學、地理學、環(huán)境學、軍事學等的發(fā)展。總之,要博覽群書,了解社會,體味人生。
(3)自然科學
語文教師雖不直接向?qū)W生教授系統(tǒng)的自然科學知識,但無論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語文教材中的有關介紹自然科學的說明文,就必須弄懂文中所介紹的有關科學知識,如宇宙學、氣象學、物候?qū)W、生物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大而言之,我們要培養(yǎng)21世紀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建設者,使他們從小就具有很強的科學意識,而自己對課文涉及數(shù)學、物理、化學、地質(zhì)學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甚至一竅不通,就勢必會在教學中出現(xiàn)科學性、常識性的錯誤。
3.教育學科知識素養(yǎng)
教學工作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專業(yè)工作,“僅通曉一門學科并非必然的使他成為該學科的好教師”,“學者未必是良師”。一個教師除了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在所教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學科方面的知識,既知道教什么,又知道怎么教。教育學科知識,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教育學
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學習教育的基本理論,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的方針、教育的目的、過程、內(nèi)容和方式方法;學習比較教育學,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從中獲得借鑒;學習課程與教學論,了解課程的基本理論;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從中吸取有益的養(yǎng)料。應關注教育和科學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觀。
(2)心理學
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語文教師要搞好語文教學就必須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了解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了解學生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的途徑,努力用心理科學的規(guī)律指導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zhì)。
1中國的傳統(tǒng)語言學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在今天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我們首先應該繼承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最值得我們發(fā)揚的傳統(tǒng)有以下三點。
1.1重視實證和歸納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上的實證法來自西洋。但是,作為學術研究的一般方法,實證法在中國本土有厚實的基礎、悠久的歷史和持續(xù)的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從許慎開始就特別重視實證和歸納。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過實證和歸納而成就的。如在《說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學派通過實證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乾嘉和傳統(tǒng)實證方法一直處于被否定的地位,這是不尊重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對此,王力先生曾強調(diào)“:能不能因為乾嘉學派太古老了我們就不要繼承了呢?決不能。我們不能割斷歷史,乾嘉學派必須繼承。特別是對古代漢語的研究,乾嘉學派的著作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段王之學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永放光輝。他們發(fā)明的科學方法,直到今天還是適用的。”魯國堯先生也認為,研究漢語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jié)合。可見重視實證是中國語言學的重要特色。
1.2重視書面語言及其意義研究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評價文言文及其在歷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漢語的一個傳統(tǒng),一個與漢字的表意性質(zhì)有關的傳統(tǒng)。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性質(zhì)差異巨大。中國學者把意義作為獨立的對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漢字的形、音、義為研究對象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說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離開語言環(huán)境后,還可以見到它的本義,看到其本義如何引申出新的意義。古代學者一直把意義當作可以獨立研究的對象看待,而不認為它從屬于語法。在訓詁學中,意義是可以分析的,它運用“義界”的訓釋方法,就是在意義內(nèi)部進行結(jié)構(gòu)分析。傳統(tǒng)語言學還特別重視語音在詞匯語義系統(tǒng)、詞源系統(tǒng)、詩詞韻律中的表現(xiàn),古人很少做純形式的運作,而是在務實的基礎上以音證義,以義證音。這是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的又一特色。
1.3重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在中國古代的語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濃厚、很自覺的人文傳統(tǒng),“離經(jīng)辨志”“、隨文釋義”“、微言大義”等說法,都表明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追尋語言背后的東西。因此,傳統(tǒng)的文字學、訓詁學研究歷來與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如文字構(gòu)成的理據(jù)、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訓釋,都直接牽涉到文化,或是直接為文化服務。這就是語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結(jié)合的學術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由于受到西方語言學影響很大,在解釋漢語現(xiàn)象時并不能完全適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語言本身較重形式,而漢語和漢字則具有較濃厚的人文色彩。為了促進漢語研究,找到一種較為切合漢語實際的解釋框架,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興起了文化語言學。漢語中的很多語言現(xiàn)象都可以通過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結(jié)合文化來研究語言一直是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一個傳統(tǒng)。
2文字語言學的未來發(fā)展對策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從漢語現(xiàn)象出發(fā),借鑒解構(gòu)主義思潮建立適合漢語特點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解決好下面問題。
2.1如何看待繼承傳統(tǒng)與借鑒西方的關系問題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已經(jīng)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其發(fā)展中積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是我們繼續(xù)發(fā)展的最重要基礎。但我們的傳統(tǒng)研究也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如傳統(tǒng)的語言學有注重實證和歸納的優(yōu)點,也有不善于演繹和推理的不足。單獨的歸納法,難以產(chǎn)生現(xiàn)代意義的語言學。訓詁學中字、詞不分的問題,還有語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節(jié)的模糊性和籠統(tǒng)性限制,而沒有細致精確的聲音分析的習慣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弱點,反映出我們傳統(tǒng)語言學理論的不足。
2.2如何看待書面語言和口語的關系問題現(xiàn)代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曾對中國語言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結(jié)構(gòu)主義以來以語音為中心的重口語和共時的方法對當代語言學的獨立具有重要貢獻。但這種過分重視口語和語音、輕視書面語的情況也產(chǎn)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漢語現(xiàn)象不是單純的形式結(jié)構(gòu)所能解釋的。如啟功先生所說,一個五言詩可以變換十種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為什么漢語中那么多四節(jié)拍,多于四拍的壓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雖然現(xiàn)代語言學重言輕文,是苦苦掙脫了因文廢言的傳統(tǒng)語文學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如果把結(jié)構(gòu)主義強調(diào)到極點,就會導致另一個極端,即限制了語言學研究的范圍,影響了語言學研究的豐富性,導致漢語言文字學研究出現(xiàn)貧血現(xiàn)象。而解構(gòu)主義則給我們一種更廣闊的視野。我們對于口語和書面語都不能偏廢。
2.3如何看待實用語言和文學語言的關系問題在目前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對文學語言的研究是不足的。漢語有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常用部分即實用語言,非常用部分如古代漢語、現(xiàn)代文學語言等。文學語言與實用語言不同,實用語言以明白清楚為目標,因此邏輯、語法重于形象;文學語言則以有意味有情趣為目標,因此形象重于邏輯。“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個整體。如果我們把母語比做一顆大樹,樹干、樹枝、樹葉、花朵,都屬于表層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層的非常用部分。”因此對漢語的研究,實用語言和文學語言是不可偏廢的。
2.4如何處理好漢語本體與應用研究的關系問題當前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還有重本體、輕應用的傾向,似乎只有本體研究才是真正的語言學。實際上任何本體研究如果脫離了應用就很難取得真正的成果。正是由于沒有很好處理本體和應用的關系,目前語言文字學許多應用領域,如語言的規(guī)劃和規(guī)范問題、漢語的國際傳播和對外漢語教學問題、漢字規(guī)范和國際通用標準問題、辭書編纂問題等,都存在由于本體研究的滯后或游離而產(chǎn)生的諸多難題,影響了我國社會語言生活的健康發(fā)展,阻礙我國向高科技信息時代前進的步伐。因此,今后的漢語研究必須重視本體與應用的結(jié)合。為了解決好上面的幾個問題,我們必須堅持語言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多樣化。“語言學的方法必須多樣化,用一種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種方法是不妥當?shù)摹_@是因為,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都比認識自身容易,認識自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是某個單一的研究路線能夠解決的。”只有我們的漢語言文字學有了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才能和西方語言學界進行平等對話,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這就是解構(gòu)主義給予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啟示。
在此,提供畢業(yè)時,參考文獻的范例一則,部分內(nèi)容如下:
[1]吳普紅.高中文言文的文化功能[J].中國民族教育,2011(01)
[2]劉磊.“古文字教學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3]代秀琴.高中文言文教學初探[J].成功(教育),2011(04)
[4]楊秀麗正視存在問題,尋求解決策略——簡要論述如何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5]張秋.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論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1(09)
[6]錢國利.高中文言文詞語歸納教學探討[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7]梁玉敏,杜剛.關注人文精神構(gòu)建完滿人格——解析人教社新課標高中語文文言文教材的特色[J].語文學刊,2011(06)
[8]林玲.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J].成才之路,2011(21)
[9]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tǒng)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10]《2009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遼寧卷)試題分析》[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1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7 年第 3 版
[12]李緒坤.《學記》解讀[M].齊魯書社,2008 年 11 月
[13]杜萍,張道榮.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5)[14]丁念金.論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保障體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5)
[15]包玉紅.新課程改革與教師自身發(fā)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3)[16]孫葉飛.大眾文化的人文關懷[J].理論導刊,2010(02)
[17]具春林.中學語文泛文學現(xiàn)象芻議[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18]薛凡平.淺談文言文教學[J].現(xiàn)代語文(理論研究版) ,2008(04)
[19]柯群英.有關文言文教學的一點想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2)
[20]齊世濤.文言文教學芻議[J].中國培訓,2010(06)
關鍵詞:大學語文;文言詩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234-02
一、《大學語文》文言詩詞中字詞教學研究現(xiàn)狀
目前通行的五套《大學語文》教材中(這五套教材為:徐中玉編華東師大2005年版《大學語文》、夏中義編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大學人文讀本》、錢理群等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學語文》、溫儒敏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語文》、王升高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學語文》),古代文言詩詞的篇幅總量占一半以上。而《大學語文》中文言詩詞的字詞教學卻處于滯后的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字詞解釋多有失誤(或因襲舊注或解釋錯誤或當注不注);第二,字詞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至今不甚明確。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編纂《大學語文》教材的語文工作者沒有很好的漢語文字學、詞匯學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認識不到以文字詞匯教學為切入點,可以深挖文言詩詞中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進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從事文字、詞匯研究的語文工作者又較少涉及《大學語文》的教學實踐。本文打算在《大學語文》的教學原理和漢語言文字學兩個不同的專業(yè)背景下進行。
近幾年,關于大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是“人文性”還是“知識性(工具性)”的問題,討論各執(zhí)一詞。王升高先生認為:“其實都是對的,問題在于如何兼顧二者。”事實上,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人文性和知識性(工具性)兩者兼顧幾乎沒有落實過,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一直以來存在倚重倚輕的現(xiàn)象,當前,《大學語文》的人文性遠遠多于知識性。關于知識性中《大學語文》文言詩詞的字詞教學研究論文,只有十來篇,相對于數(shù)以千篇以上的大學語文教學研究論文,十來篇有關字詞教學方面的研究論文所占的比例顯然非常小,而就這十來篇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而言,也都是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考察《大學語文》文言詩詞中字詞的注釋,還不是從教學法的角度加以考察。蘇新春教授在《文化語言學教程》中認為:“漢語的字義、詞義,歸根結(jié)底是文化的結(jié)晶。”大學語文的人文性,除了可從作家作品的思想、文化、審美等角度加以體現(xiàn)外,還可從字義、詞義中體現(xiàn)出來。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知識性,并不是并行的關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關系。所以我們認為,大學語文文言詩詞中的字詞教學改革的研究,無論理論認識上,還是實踐應用上,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語文文言詩詞中教學改革意義
(一)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選文內(nèi)容
字詞的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礎,《大學語文》文言詩詞中許多字詞的注解或語焉不詳或解釋錯誤,嚴重影響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比如多個版本的《大學語文》選讀了《段于鄢》一文,其中“公入而出,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句,該句中“融融”和“洩洩”兩詞的注解,在本人調(diào)查的五套大學語文教材中,或不解釋,或因襲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注釋:“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樂得樣子”,如此解釋“洩洩”和“融融”,不僅沒有疏通文意,反而讓讀者不知其所以然。“融融”是形容快樂的樣子,快樂的方式多種多樣,到底快樂成什么樣子?我們有必要對“融融”兩字作出準確的注釋。融,《說文》:“炊氣上出也。”段注:“《釋詁》、《毛傳》、《方言》皆曰:融,長也。此其引伸之義也。通作抴。”此處當用為引申義“長”,與下文“洩洩”意義相符合,“洩”為假借字,其本字為泄,通過系聯(lián)詍怈等同聲符字來看,“泄”詞源意義也當為“延長”,此處“洩洩”和“融融”都是形容快樂悠遠綿長,同時更好地形容了鄭伯與其母和好如初的情景。從文言詩詞中字詞的注解,因襲舊注或解釋錯誤或當注不注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當前大學語文的注釋當利用古代漢語研究的成果,全面解決注釋中的一些錯誤或不當?shù)牡胤剑玫貛椭鷮W生深刻地理解選文內(nèi)容。
(二)通過字詞源流的梳理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字詞教學不僅屬于語言知識教學內(nèi)容,文言詩詞中一些關鍵字詞的準確理解或其源流的梳理直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例如:《詩經(jīng)·靜女其姝》:“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大學語文》(吳振清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解釋愛為“愛悅”之義,不當。此處“愛”一詞是我們透析中國古代青年男女視婚姻愛情為神圣行為的重要字眼,也是理解這首詩中關于描寫古代愛情情趣的關鍵,“愛”在此并不是“愛悅”之義,而是“曖”之本字,《說文》中愛字為“隱蔽模糊”之義,如廣西美術出版社本《大學語文》中選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中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句,其注解:“曖曖,輕柔貌,一說隱約可辨貌;”可見輕柔貌的注釋在此訓釋“曖曖”實在是望文生訓。關鍵字詞的理解在文言詩詞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揭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字詞源流的梳理蘊含著中國古代民族智慧和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通過探究漢語詞源的方式來觀照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思維方式,成果頗豐,如王念孫的《釋大》和《蜾蠃轉(zhuǎn)語記》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在《大學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可以傳授學生探求字詞本義、詞源義的形式來挖掘古代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思維方式。例如,講到紅色馬之“騢”字。《詩經(jīng)·魯頌》:“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袪袪。”可以引導學生推導出瑕、霞、蝦等一組同聲符字皆有“紅色”的詞源義,這樣我們不但了解到先民的思維特征:物有同狀,予之一名,同時也可以了解先民觀察事物的智慧。
(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大學生充滿幻想的內(nèi)心世界,求知欲望強烈,《大學語文》必須給學生新知識,忽略間接知識傳授而空談能力是無根的,也會阻礙了大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積極性。古代文言詩詞的字詞教學可以選擇能引發(fā)討論的課題,切入點就是通過一些承載文化比較豐富的字詞,用少量的知識點燃大學生自我學習和思考的熱情,單純的字詞知識灌輸甚至忽略字詞教學,則會失去激發(fā)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這除了能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漢語詞匯量,同時能更深刻地掌握《大學語文》中文言詩詞中的字詞,為現(xiàn)代漢語寫作中簡練、生動、古雅的表達奠定了基礎。
當我考慮這次講演的題目時,便浮現(xiàn)這樣一個念頭:我屬于正在迅速從漢學領域消失的一代學者。我們這一代學者接受學術訓練的環(huán)境和現(xiàn)在的學者們大相徑庭。這一念頭促使我潛心思考和梳理自20世紀初開始的漢學研究各領域所經(jīng)歷的巨大變化。
在這篇文章里,我將對漢學研究的初期建立進行簡略的描述,并且探討未來漢學研究在中國方言學、歷史音韻學和語法方面的研究前景。最后還將涉及近古時期漢語書面語和口語之間關系的考辨。
請允許我先談談我的老師高本漢先生(1889-1978)及其漢學研究歷程。1909年秋,高本漢先生在烏普薩拉大學獲得了日爾曼語、斯拉文尼亞語和希臘語的學士學位之后,到圣彼得堡大學學了兩個月漢語,翌年2月他就跟隨一艘瑞典貨船前往中國上海。
在貨船上的兩個月里,高本漢研讀了狄考文(Calvin Mateer,1836-1908)的著作《北平官話教程:以方言為基礎》,這是最優(yōu)秀的漢語入門書之一。此后兩年他住在山西太原,而其足跡遍及整個華北地區(qū),他所調(diào)查的方言超過33種。從他寄回家的書信來看,當時高本漢對中國文化還沒有產(chǎn)生特別的興趣,他去中國的主要目的是對漢語方言進行田野考察。他在這段不長的時間里所收集的方言資料,后來成為他重構(gòu)古代漢語語音的資源之一。
1911年12月,高本漢先生離開中國,在倫敦國王學院呆了幾個月。他本意是想在美國的學術機構(gòu)中謀求一個教職。當他了解到全美國只有耶魯、哈佛、伯克利和哥倫比亞四所大學設有漢學專業(yè),而且當時都沒有空缺的教職,他便打消了原來的念頭。最終,高本漢決定去巴黎,當時那里活躍著兩位最偉大的漢學家:沙畹(1865-1918)及伯希(1878-1945)。
在此,我想補充說明的是,20世紀初的巴黎,在當時是歐洲漢學研究的中心。高本漢先生旅居巴黎進行的研究,對于他本人的研究影響甚大,后來他的學生也間接受到影響。1912年至1914年,高本漢在法蘭西學院深造,在這里,沙畹主持漢語研究,伯希和則主持中亞語言和歷史研究。那幾年沙畹主講儒家經(jīng)典《書經(jīng)》、《詩經(jīng)》和《春秋》以及它們作為歷史研究資料的重要角色。沙畹在文本分析課程中,選擇了《烈女傳》作為細讀材料,這本書的作者是漢代博學的目錄學家劉向。
伯希和幾年前曾深入中亞地區(qū)和敦煌莫高窟進行考察,回到法國后,他整理并主講了3個系列題目。其一是有關蒙古帝國的組織,其二是對蒙古時代用漢語和突厥語雙語書寫的碑銘進行研究,其三是考察基督教從最初傳入到15世紀末在中亞地區(qū)的傳播情況。1912-1914年,在實用高等教育學院的歷史學和文獻學部都沒有任何課程。1913年,宗教學部主任由沙畹先生的學生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1)接替。葛蘭言在1913-1914年間主講了宗教儀式中的洗禮,他本來還準備開設一門婚姻儀式的課程,其依據(jù)是中國的經(jīng)典著作《儀禮》中所記載的貴族婚姻禮儀,但最終這門課還是取消了,原因很簡單,唯一有能力和資格研習的學生已經(jīng)去越南河內(nèi)進行自己的研究了。
選修沙畹及伯希和課程的學生屈指可數(shù),他們主講的題目都與自己的最新研究相關。在法蘭西學院和實用高等教育學院都從未開設過最基本的語言指導課程。在那個填鴨式教育時代的課程里最接近的要算是文本分析課程了,教授們將從各種可能的角度討論預先給出的文本,其中自然也包括語言的分析。高本漢選修了沙畹的文本分析課程,這一分析方法深刻影響了高本漢和他的弟子們。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學術訓練的背景和現(xiàn)在大相徑庭:當代各國中文系的學生在進入更深層次的語言研究之前,都會花上好幾年時間接受強化的語言訓練。
我很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上高本漢先生的文本分析課,那是在1946年的秋天。當時我對古漢語的唯一了解就是,它是單音節(jié)語言,每個字都有特別的聲調(diào)。選修這一課程的學生大概有五、六個,討論材料選自公元前400年的編年史巨著《左傳》。當高本漢高聲朗讀一段材料時,我心里計算著他所念的音節(jié)的數(shù)目,然后在材料相同數(shù)目的字符后做一個小標記。過了一陣,我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某個字符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標記的位置前面。從高本漢先生的講解中我意識到,古代漢語所具有的后加成分指示不同類型的句子,并且,有時候還具有表達語氣的功能。漸漸地,高本漢關于語音和語法結(jié)構(gòu)的解說、圖表分析以及對歷史文化背景的描述,對我們的影響超過了任何一本關于古代漢語的教科書。即使我們這些初學者也都意識到,我們實際上正身處這一研究的前沿。
當?shù)茏觽冊儐柸绾尾拍苁寡芯扛蠈訕菚r,高本漢先生給了我們最簡潔的忠告:“閱讀!閱讀!閱讀!”——我同樣把這一忠告?zhèn)鬟f給我自己的學生。獲得對文本的“感覺”的唯一途徑就是甘坐冷板凳,反復閱讀原文。開始階段也許進展遲緩,你不得不在辭書里翻查大量的生字詞,但是不久你會獲得對文本的結(jié)構(gòu)、韻律和特質(zhì)的感受。
1946-1948年間,高本漢的幾位弟子請求他開設一門漢學研究書目課程。他勉強答應,不過僅僅給出一些西方漢學研究者的名字,他把這些名字高聲念給大家:“沙畹!是的,沙畹是一個偉大的學者!讀他!萊比錫的August Conrady!很棒!讀他!伯希和,仔細地讀他,不要忽略他的腳注,它常常比正文更加重要!你們在圖書館會找到他們的著作的!”于是我們就去圖書館找來這些學者的著作細加研讀。
漢學研究初期階段與現(xiàn)在的不同,其實不僅僅表現(xiàn)在研究主旨和方法的指導上。高本漢在1913年寄自巴黎的一封信中抱怨說,因為在巴黎找不到一本研究必需的文獻資料,因此可能需要啟程去倫敦或者萊頓圖書館里尋訪這本書。我不知道后來他是否真的為這本書去了倫敦和萊頓,但是我知道,假如他找到了這本書,他還必須親手抄寫一份,因為當時并沒有復印工具。對我們這一代學者來說,很難想象,沒有便利的館際互借對于早期研究者們意味著多大的困難,更不用說缺乏公開出版的目錄、索引、大漢和辭典一類的大型辭書、數(shù)據(jù)庫、復印機、傳真機、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子郵件。但是,盡管沒有這些現(xiàn)代工具,沙畹、伯希和以及他們許多天才的弟子都在各自廣闊的學術領域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學者的成就引發(fā)一個問題:“現(xiàn)在巨人們都到哪兒去了?” 漢語方言學
也許可以說,漢語方言的現(xiàn)代研究是從高本漢的博士論文開始的。這篇論文后來作為高本漢四卷本《中國音韻學研究》的第一冊出版,并由中國學者趙元任、李方桂和羅常培譯為中文出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
1929年,趙元任先生被任命為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獻部主任,史語所是等人于1928年所創(chuàng)建的中央研究院重要的組成部分。趙元任不久開始組織一次大規(guī)模的漢語方言調(diào)查,其目的是描述漢語各大方言的語音結(jié)構(gòu),同時對漢語方言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了初步考察。就我所知,這次調(diào)查所獲得的資料僅僅公開出版了一本專著,主要是關于湖北省的方言,大量未發(fā)表的資料仍然存放在臺北史語所的檔案館里。
1939年,趙元任應邀任耶魯大學的客座教授。耶魯是當時美國漢學界語言研究的中心,并有一個非正式的語言學家俱樂部,其中有天才的語言學者如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和薩丕爾(Edward Sapir)等。
在上半個世紀里,中西方學者已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了大量的漢語方言,這些研究的共同點是致力于語音結(jié)構(gòu)的分析,而方言語法研究領域基本上仍是一片空白。毫無疑問,一部有深度的方言語法研究著作將會推進我們對語法歷史演變的理解。我在這一領域的貢獻是1961年發(fā)表的題為《四川方言造句結(jié)構(gòu)的限制形式》的論文,這也許可以看作我本人有代表性的微薄成果吧。
在此,我想強調(diào)一點,方言語法的特點有時是從文學作品中發(fā)現(xiàn)的。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分別出版于1933年、1938年和1940年,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小說的敘述語言是用當時的國語寫成,但小說中的對話包含了許多標準西南官話的語法特點,例如成都話。這些類似的特點都有待于深入研究,無論它們在哪里出現(xiàn)。
漢語語音學和音韻學
在漢語語言研究領域中,歷史語音學和音韻學已經(jīng)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在一部中途輟筆的未完成著作中,高本漢先生依據(jù)大量的資料構(gòu)擬了中古和上古漢語語音。他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公元6世紀晚期的文學語言、公元601年出版的韻書《切韻》以及宋代出現(xiàn)的一些韻圖等作為資料,構(gòu)擬了中古漢語語音;在構(gòu)擬上古語音時,他使用的材料包括周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學語言——主要是借助于公元前1000年出現(xiàn)的詩集《詩經(jīng)》中的押韻,以及諧聲字也就是含有同一個聲符的字。高本漢的研究從清代的偉大音韻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受益匪淺,例如江永(1681-1762)和他的弟子戴震(1724-1777),清代最偉大的學者之一段玉裁(1735-1815)、王念孫(1744-1832)和他的兒子王引之(1766-1834)以及江有誥(1773-1851),他們對《詩經(jīng)》韻部的分類成為高本漢和其他語言學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起點。
上古語音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由段玉裁取得的,他認為共有一個聲符的諧聲字可以構(gòu)成一個音系,歸屬于《詩經(jīng)》的同一個韻部。這意味著《詩經(jīng)》語言的語音結(jié)構(gòu)和那些諧聲字的潛在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這條規(guī)則當然也有例外,暗示著一些諧聲字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更早的語音階段,也應當注意到,另一些諧聲字的產(chǎn)生晚至公元前480-前221年的戰(zhàn)國時期。
高本漢先生對上古漢語語音和中古漢語語音的構(gòu)擬,在他的《古漢語字典重訂本》(1957)中可以清楚地看到。Tor Ulving根據(jù)高本漢的構(gòu)擬重新編寫為一本非常有用的書:《上古和中古漢語字典:根據(jù)高本漢古漢語字典音序排列》。
應當注意到,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的第一冊是1915年問世的,一年以后,索緒爾的遺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出版;《中國音韻學研究》的第四冊也是最后一冊于1926年出版,比布龍菲爾德的先鋒性著作《語言論》(1933)要早7年。高本漢是在印歐比較語言學傳統(tǒng)的學校中接受教育的,因此,一輩子對結(jié)構(gòu)語言學不感興趣。這也非常自然地解釋了,為什么他的不少研究結(jié)果被后來使用音位分析方法的學者批評和修正——代表人物是趙元任,集中在他發(fā)表于1941年第5期《哈佛亞洲研究學報》的重要論文《古漢語的特性》中。
許多學者,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人,上半個世紀在漢語歷史語音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董同龢、李方桂、羅常培、李榮、周法高、周祖謨;橋本萬太郎;Paul K.Benedict, Nicholas Bodman,Andre Haudricourt,Sergej Yakhontov,Jerry Norman,Edwin Pulleyblank,Soren Egerod,Hugh Stimson白一平(William H.Baxter)。
在白一平的著作《古漢語手冊》中,他列出了對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詳細構(gòu)擬,這一構(gòu)擬比此前的所有分析都更為中肯。白一平的構(gòu)擬有的跟此前的分析大相徑庭,這也正說明了在這一問題上要達成一致認識的巨大困難。
在過去,學者們都注意到《說文解字》(公元121年)中小篆的諧聲現(xiàn)象,并廣泛用作周代早期語音構(gòu)擬的材料。由于20世紀古文字學的發(fā)展,許多金文文字——跟后來的小篆形態(tài)大不相同——都已經(jīng)得到認定和分析,毫無疑問,古文字學界和歷史音韻學界學者之間的進一步緊密合作將會取得重要的成果。
漢語的分期
按照純粹的語音標準,我們可以把現(xiàn)代之前的漢語發(fā)展歷史分期分為如下幾個階段:(1)上古漢語時期,大概在周代早期和中期,公元前1000年的前一半時間。(2)中古漢語早期,在公元601年的韻書《切韻》中定型化,是6世紀晚期的標準文學語言。(3)中古漢語晚期,晚唐時代(公元9世紀)的語言,在宋代的韻圖中定型化。(4)古代官話時期,在1324年出版的《中原音韻》中得到體現(xiàn),從這一時期戲曲作品的用韻看,反映了13世紀中葉的語音狀況。這一語音階段的構(gòu)擬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Hugh Stimson的深入研究中。
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更好地揭示出公元前206-219年的漢代標準文學語音結(jié)構(gòu),從而架起溝通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之間的橋梁。在羅常培和周祖謨兩先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兩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之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第一分冊中,已經(jīng)給這一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著作中,基于漢代早期和晚期的詩歌韻律,作者已經(jīng)考察了兩個時期詩歌韻部之間的差異,并且詳細說明了當時許多方言都偏離于標準語言。根據(jù)周祖謨的口信,計劃中本書第一分冊的續(xù)集早已完成了,但非常遺憾的是,其他分冊依然沒有出版。轉(zhuǎn)貼于 語法研究
這是一個奇怪的而令人窘迫的事實:甲柏連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在1881年出版的著作《漢語語法》至今依然被視為古漢語語法最全面可靠的描述。
傳統(tǒng)語法研究的主要集中在編撰程度不同的綜合性語法書、虛詞功能概論、個別的虛詞或句法結(jié)構(gòu)的專著和文章。
現(xiàn)代已經(jīng)大量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綜合性語法書,尤其是本世紀40年代及此前。大多數(shù)此類著作的通病是采用完全不同時代的材料作為例證;語助詞概論的用處也被這樣一個事實所抵消,其例證是脫離上下文的。比較有價值的是研究虛詞或句法具體個案的專著和文章,代表人物有Joseph Mullie,Walter Simon, George Kenned,Angus Graham。我希望借此機會向耶魯大學前任教授George Kennedy表達我的敬意,他對許多漢學論題天才的貢獻使我個人受益匪淺。
先秦著作如《孟子》、《莊子》、《左傳》等的語法和文體互相之間差異頗大,就像愷撒、塔西佗和李維的拉丁語著作之間的差異一樣。假如我們想要真正理解古漢語語法,我們所要做的首先是深入分析大量重要作品的特殊語法和文體:《孟子》語法、《莊子》語法、《左傳》語法。在這些具體的語法研究之外,我們還需要大量探討虛詞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專著,考察所研究的文本中每一個特殊虛詞或每個出現(xiàn)的句法結(jié)構(gòu)。在這些個案研究基礎上,我們最終也許可以比較充分地了解古漢語語法的演變。
我對近古時期的《左傳》文本和白話文巨著《西游記》語法形態(tài)的研究,或許對于進一步理解這一被忽視的現(xiàn)象會有所裨益。
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關系
這些年來引發(fā)學界重大爭論的一個問題是:周代晚期的大師們所寫的巨著,比如《孟子》、《莊子》和作者未詳?shù)摹蹲髠鳌罚烤故欠从沉水敃r的口語還是完全脫離口語習慣的人為創(chuàng)造。高本漢認為,如果忽略音調(diào)差異的話,現(xiàn)代的中國國語只有不超過420個不同的音節(jié),而他所構(gòu)擬的上古漢語則有多達2250個不同的音節(jié)。這意味著上古漢語同音字詞素的數(shù)量也許并不比現(xiàn)在的英語高出許多。高本漢寫道:
《孟子》這部書,如果根據(jù)我在《古漢語字典》里構(gòu)擬的語音系統(tǒng)用西方字母寫出來,并且用同樣的方法在書后列出詞匯表,就是不用漢字表達,對于古代漢語初學者還是很好懂的、最好用的教科書。因此,毫無疑問,《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發(fā)音,如果幾十年以后大聲讀給弟子們聽,盡管已有語音差異,仍然是很好懂的。個別字詞發(fā)生了語音的變異,但書中所記錄的孔子的講演依然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那有教養(yǎng)的標準的口語。(《漢語語法探索》,1951年)
1994年9月16日,在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一次題為“什么是最小語法:近古漢語中的例證”的講演中,加里福利亞大學的Charles Li教授得出了相同的結(jié)論:
無可置疑的是,近古時期漢語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差異,不應比我們所知的當代書面語和口語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更大。特別是《論語》,作為一本對話的記錄,理當比其他近古著作更準確地反映當時的口語形態(tài)。
讓我們來看看《左傳》中的例子,《左傳》的文本很可能在2300年前就已經(jīng)成文了,對于一個現(xiàn)代讀者來說,《左傳》的文體可能顯得非常簡潔而古奧。但它所記錄的對話段落是如此的真實、生動、自然,以至于我個人深信它們反映了當時的口語形態(tài)。我選自《左傳·成公十六年》中的一段對話就是最佳的例證。楚王正準備和晉國打仗,楚王登上巢車觀察晉軍動靜,了解其意圖。從晉國逃亡到楚國的太宰伯州犁站在巢車邊,對話就發(fā)生在楚王和伯州犁之間。對話以“王曰”開頭,伯州犁答以“曰”,楚王的觀察和伯州犁的解釋交替出現(xiàn),對話如下:
王曰:“騁而左右,何也?”
曰:“召軍吏也。”
“皆聚于中軍矣。”
曰:“合謀也。”
“張幕矣。”
曰:“虔卜于先君也。”
“撤幕矣。”
曰:“將發(fā)命也。”
“甚囂且塵上矣。”
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
“皆乘矣,左右執(zhí)兵而下矣。”
曰:“聽誓也。”
“戰(zhàn)乎?”
曰:“未可知也。”
“乘而左右,皆下矣。”
曰:“戰(zhàn)禱也。”
這段對話如果用現(xiàn)代漢語語音來讀,會有許多同音詞,聽起來不易明白。但是,如果以高本漢構(gòu)擬的古漢語語音來讀,我們將發(fā)現(xiàn)同音詞會大幅減少,這段對話中的幾個詞素在語音上是非常獨特的。根據(jù)對《左傳》同音現(xiàn)象的仔細研究,我堅信這段話如果念給當時的人聽,一定是非常容易明白的。長久以來我有這種直覺,不過此前尚未深入研究過。我認為,無論是誰嘗試把《左傳》翻譯成西方文字,都應當注意其中的一些對話中所包含的口語特質(zhì)。(我認為《左傳》是挺立于世界文學之林中的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如果我的生命還能重來一次的話,我最樂于把部分生命貢獻給《左傳》的翻譯。)
在歐洲和美國或者其它地方,有偏見的學者們常對翻譯皺眉蹙額。他們主張,學者應當致力于研究而不應把時間浪費在翻譯上。在過去40年里,我已經(jīng)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為我的母語瑞典語。我堅信,無論是用古文、早期白話文還是用現(xiàn)代漢語所寫成中國文學作品都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理應如此對待。我有幸熟悉中文并從中受益匪淺,這使我覺得有責任花時間把漢語作品翻譯給我的國人,讓他們至少可以從中享受到我自己曾經(jīng)得到的美感怡悅。
布拉格已故的教授Jaroslav Prusek曾經(jīng)極力主張,文學研究和翻譯應當盡力手挽手并肩前行。他在1970年出版的《中國的歷史和文學》序言中寫道:
翻譯一部作品會喚醒我內(nèi)心對作者和作品更濃的興趣,同時發(fā)現(xiàn)有待解決的問題。這是一種通例。我也發(fā)現(xiàn),一個本來只對某部外國文學作品主旨略有所知的人,當他開始翻譯時,也就與這部作品的結(jié)構(gòu)和風格發(fā)生了更深入切實的接觸。
高中語文老師面對的是一群青少年的孩子,而他們接受什么樣的信息直接決定了他們以后人生的軌跡。你的一言一行,哪怕一個微小的眼神,一個不經(jīng)意的用語,都會在他們成長道路上留下印痕。語文老師對青少年學生人格的影響之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新形勢下,語文老師的自身素養(yǎng)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應該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對自身各方面的素養(yǎng)提升下大力氣,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育家葉圣陶這樣說過:教師和學生是朋友,在經(jīng)驗和知識上,彼此雖然有深淺廣狹的差別,在精神上卻是親密體貼的朋友。由此可見,高中語文老師自身素養(yǎng)提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可見一斑。
1.品德與心理素質(zhì)的提升
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決定了語文老師必須比其他學科老師在品德與心理素養(yǎng)方面要求更高,更嚴格。語文是一切學科之本源,語文老師不僅讓學生學到語言文字的知識與文學常識,說得更加確切一點,語文老師就是學生品德與心理素養(yǎng)形成的根基。葉圣陶這么說,國文是兒童所需要的學科,國文是發(fā)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所以說,語文老師品德與心理素養(yǎng)的提升就使學生的品德與心理素養(yǎng)也水漲船高,教育教學的效果也會顯露出來。那么,語文老師的品德與心理素養(yǎng)怎樣提升,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是必須的。
1.1 語文老師必須做到經(jīng)常檢查自己對學生是不是在正面引導。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我認為,選擇新時期的師生關系不能停留在舊時代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層面了,我們現(xiàn)在應該是一種自由民主,相互信任的平等的關系,就更應該對學生多多正面引導,而且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是特殊個性,老師對學生的悉心愛護就是保護了他們的個性,而不能對他們橫加指責,冷言冷語,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甚至于到了敵對的狀態(tài),那樣,什么言傳身教,什么潤物細無聲都是根本談不上了。
1.2 語文老師必須成為學生的品德與心理素養(yǎng)的楷模。語文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亞于語文課本,語文老師的楷模作用在學生身上會完整地體現(xiàn),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而且這種影響會延伸至他們的家庭,延伸至社會,就是說,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方向和社會的發(fā)展方向與語文老師都是密切相關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語文老師的品德和心理素養(yǎng)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才能夠給學生當好楷模。我們必須經(jīng)常學習先進的政治理論,教育理論,這樣才能夠適應新課標形勢下的新社會和教改模式,更有效地去開展工作。我們還要學習和完善心理學的知識,來補充和完善我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使我們的精神境界進一步提高,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進步的同時,在心智和性格形成方面也取得長足的進步。
2.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現(xiàn)如今,教師的專業(yè)化是一個教改的核心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教改的重要策略,而語文老師的學科專業(yè)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2.1 要致力于自身語文學科知識的積累和提升。漢語知識的學習提高是語文老師的必修課,語文老師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注重學習更深層次的漢語知識,對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都應該努力研究,積極學習。學習的時候不能一目十行,而要精益求精,逐字逐句地仔細研讀,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經(jīng)典的段落情節(jié)要摘抄下來,做成讀書卡片,便于以后查閱。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淵博的學識應該是逐步積累起來的,文化底蘊支撐著一個人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化育成高尚的價值觀,這樣,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展胸懷,涵養(yǎng)品行,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廣泛閱讀語文專業(yè)報刊雜志也是必須的功課,閱讀語文類的報刊雜志是最直接提高專業(yè)水平,擴展自身知識面的最佳途徑。
2.2 要致力于語文課堂掌控能力的提升。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讀書寫字,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而語文老師是語文課堂的總舵手,這就對語文老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如果說,語文老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形式,刻意使用自主學習,快樂教學,看似熱熱鬧鬧,轟轟烈烈,那么,這樣的課算下來有沒有解決什么實際性問題?有沒有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知識基礎?可想而知,這樣與新課標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研究課堂掌控方法,讓自己在課堂游刃有余,揮灑自如。
3.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
老師是傳播知識的蜜蜂,更是文明之花的培育者,是人類文化文明,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開拓先鋒,而語文老師更是在這方面的最重要的推手。
反思教育和資源選取能力素養(yǎng)是語文老師的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特殊性的首要提升點。新形勢下教改越來越廣泛而深刻,語文老師面對百花齊放的各種教育思想,各種教育資源,然后對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斷調(diào)試,找到符合自身特點和形勢需要的最佳教育方法。網(wǎng)絡上各種新思想新方法層出不窮,然而也是參差不齊,人類的創(chuàng)造才能讓人嘆為觀止,這樣就要求我們睜大雙眼,做學生的領路人,做學生的合作者,還要做學生的殺毒軟件呢。
文化判斷能力也是語文老師亟須提升的方面。現(xiàn)在這個資訊發(fā)達的社會讓學生查閱資料的時候覺得無所適從,琳瑯滿目到讓人眼花繚亂,而幫助學生去判斷優(yōu)劣是我們語文老師的任務,而我們自身多讀多看才能夠讓我們明辨是非,練就火眼金睛,去偽存真。而學生喜好追求新奇刺激,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響,比如網(wǎng)絡文學和網(wǎng)絡語言,在我們的正面指導下,就要讓學生知道這個是一種現(xiàn)象,但是很多都是不符合語文習慣的,有的甚至是背離倫理道德的,我們要抵制而不能學習。
一、熟讀成誦,培養(yǎng)學生鉆研語言文字能力
所謂“熟讀成誦”,也就是使學生讀熟、讀懂古詩,并達到脫口而出、倒背如流的程度。正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那樣:“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古詩四首》的時候,要扎扎實實抓好了如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預習環(huán)節(jié)會動手。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要求他們能夠認真研讀詩句后面的注釋,動手查字典、詞典,從而對詩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對于古詩中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要求學生用筆在書上標出來。
二是上課環(huán)節(jié)會動口。在上課的時候,要求學生結(jié)合預習,向大家介紹詩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講解古詩的意思。
三是釋疑解惑環(huán)節(jié)會動腦。古詩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難點,也是進一步理解古詩的關鍵,要和學生一起進行突破,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的情感在體驗中得到升華。
杜甫《春望》一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為感時恨別,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是: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哪一種對呢?學生不是很清楚。在教學中,不是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展開討論。在廣泛的討論中,大家認為兩種解釋都非常美,都能講得通,都能夠表達詩人觸景傷情、感時傷事的心情。
二、熟能生悟,培養(yǎng)學生感悟欣賞祖國語言文字能力
所謂“熟能生悟”,就是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結(jié)合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有機地滲透情感、道德、價值觀教育,使學生有所感悟,獲得更多啟迪,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學這四首古詩的過程中,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讓學生感受領悟詩人的愛國之情。
1.把愛國之情讀出來。在理解古詩、朗讀古詩的過程中,時刻要求學生能夠讀出詩歌中詩人的感情。
朗讀中使學生體會到真摯灼烈的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杜甫的《春望》、杜牧的《泊秦淮》、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都是流傳千載的經(jīng)典愛國詩篇,正是因為他們對國家興亡、人民悲苦感受至深,所以才把這一腔報國之志、哀怨之情匯聚為一句句詩行。
2.欣賞著名的愛國詩詞。把愛國詩句找出來大家一起賞析,學生熱情很高。通過查找和深入學習,學生學會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等名句。
3.就《古詩四首》寫作。讓學生就其中的某一首詩歌寫讀后感,可以通過對詩歌中字句的考證寫對詩歌的理解。因為這些都是在閱讀教學中嘗試過的內(nèi)容,學生興致很高。情動于中,自然也就筆下如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熟練技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力
所謂“熟練技能”,就是通過這四首古詩的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今后學好其他古詩和文學作品,做一個很好的鋪墊和準備。通過《古詩四首》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提高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通過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對古詩詞等工具書的了解和運用。學生把《新華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唐詩鑒賞辭典》、《宋詩鑒賞辭典》等工具書都帶到了課堂。筆者還向?qū)W生介紹了《辭海》、《辭源》這兩部中國著名工具書的作用和運用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解決學習古詩中遇到的問題。
2.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能力。首先是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課堂上的朗讀使學生在無意識中讀通、讀懂、讀熟這四首古詩。在學生初步讀熟之后,教會學生查找古詩的韻腳,知道在古詩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押韻規(guī)律,這樣在朗讀和背誦的時候,就能夠加深對詩句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