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8:59: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在家里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個案護理管理:55000美元
越來越多的健康保險公司和醫院正招聘一些在家辦公的個案護理案例,為客戶提供關于治療、效果、費用、轉診的有酬工作。在科羅拉多博爾德市的內容社交媒體主任雷諾茲(Brie Weiler Reynolds)說,“特別對于護士來說,適用于長時間不固定與變化的工作時間表,這種類型的工作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可以在穩定時間提供服務,并且在家工作很舒服而同時還可以幫助到病人?!?/p>
2、在線教師:48000美元
對于那些擁有高級學位、有經驗、并渴望在某一個特定領域教學的人,在線教師的職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研究大學和社區學院都提供在線課程并尋找輔導員來給學生們輔導。雷諾茲說,隨著大學增加了教學經驗的網站,這是一個日益增長的遠程辦公工作。
3、銷售顧問:19000-75000美元
如果你有二十年的銷售經驗或者相對最新行業的經驗,這種職業選擇對你更具有靈活性,對那些希望拓展到世界各地其它地區與國家的公司提供成長機會。雷諾茲建議。此外,還可以考慮客戶經理、業務拓展、區域經理和銷售經理。
4、課程/教學設計師:58830美元
具有碩士學位并有多年教學領域工作經驗的你可以在家辦公,擔任課程/教學設計師。隨著政府和民族要求多樣化,教育機構在不斷尋找合格的專職人員來幫助學生們。教育是前五位最靈活工作的行業之一,在課程開發方面有很高需求。雷諾茲說。
5、作家:69060美元
你需要的是一個筆記本,良好的網絡鏈接和舒適的座位坐下來。不同的寫作機會提供全職工作、兼職工作或是你喜歡的任何媒體、任何地點。除了報紙和雜志的作者,還有像博客、文案、提案、內容作家和技術作家?!肮尽⑷腴T網站、新聞媒體、在線目錄和其它一些尋求各種主題和承諾水平的文章?!崩字Z茲說。
6、客戶服務代表:33120美元
過去的許多呼叫中心,客戶服務代表提供電話咨詢服務的辦公場所是固定唯一的。而現在這些雇員可以在舒適的客廳、臥室或院子里辦公。“現代技術讓企業的客戶服務部門走向海外更加容易,目前許多公司雇傭美國當地工作人員坐在家里為客戶提供服務?!崩字Z茲說。
7、互聯網輔助/搜索顧問:75660美元
如果你是一個網絡天才,大部分時間上網,那么可以幫助一些公司開發并完善他們的網站,把愛好變成工作。研究人員通過互聯網瀏覽和為客戶搜索提供特別幫助讓消費者體驗更好,雷諾茲解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受歡迎的在家辦公的工作。你可以在舒適沙發上花時間來沖浪。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境設計;藝術性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學習實際展開教學設計優化活動,以提升課堂教學的適合度。教師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多元教學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多元互動感知,構建個性語文學習認知體系。語文教學離不開形象和情感,如何進行藝術性創設,成功激活學生內驅動力,為語文教師教學設計創新提出新課題。
一、問題情境,啟動學生學習思維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預先設計思考問題,這是語文教學最常見教法運用。即使在傳統課堂教學設計中,利用問題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也是普遍做法。教師在具體操作時,如何做到精巧,還需要教師做出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對教材文本展開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大多屬于經典著作,其藝術價值毋庸置疑,從什么樣的角度展開思維切入,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探究。其次是對學生個性學習情況進行學情調查。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之中,對學生學力實際進行調查,這樣才能針對學生思維實際進行科學設計。再就是問題投放時機需要把握,學生自主學習之前、學生思維啟動過程之中、學生課堂訓練遇到困難之時,都是比較關鍵的節點,如果此時給出問題設計,對學生一定可以形成重要幫助。
高中學生有一定思維能力,教師設計問題時,需要切準學生思維脈搏。在學習《拿來主義》時,教師先讓學生分析課題,然后給出問題設計:本文課題屬于議論文標題的哪種類型?看過這個標題,你感覺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學生快速介入自主閱讀學習之中,急于要找到問題答案。經過一番閱讀分析,很多學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具體討論反饋時,學生個性觀點很多。有學生說:文本題目是“拿來主義”,這是引出了議論的對象。魯迅先生給出的^點是:要用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文化傳承。也有學生認為:“拿來主義”是一種繼承意識,對文化精華需要不折不扣地繼承,對文化糟粕也要采取剔除的方法,不能全盤接受。當然,也有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拿來主義”就是照搬照抄,不然怎么叫“拿來主義”呢?魯迅提出這個問題,其著眼點是批評文化傳承中的教條主義,對那些不正確的傳承意識進行抨擊。學生出現意見分歧,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大討論。學生開始爭辯,教師及時介入,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解析,促使學生很快形成了學習共識。
教師針對課題展開設問,有效啟動學生學習思維。“拿來主義”這個課題非常有創意,如果不認真閱讀文本是難以準確把握其要義的,教師針對性給出問題設計,抓住了學生關注點,具有很強的激發效果。學生快速介入自主閱讀學習之中,并自發展開相關討論,形成了個性認知。教師問題設計帶有啟發性,其運用價值是極高的,這說明教師問題設計具有較強藝術性。
二、媒體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所謂媒體情境,是指教師借助多種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實物、掛圖、多媒體等,都屬于媒體范疇,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媒體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全面介入,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已經成為教學常態。多媒體具有強大展示和聯網功能,教師將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信息,以聲光電形式傳遞到學生面前,對學生感官造成重要沖擊,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重要促進作用。在多媒體運用中,教師要注意追求實用性,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甚至患上多媒體依賴癥。
多媒體應用要適時適度,教師在具體設計時需要掌握好尺度。如《寶玉挨打》學習,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相關片段,學生觀看熱情很高,教師發動學生講述《紅樓夢》相關認知,特別是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展開評價。學生大多對這個內容有一定了解,發言比較積極。有學生說:《紅樓夢》中主要人物有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薛寶釵、賈母、史湘云等,這些人物性格個性鮮明。如賈寶玉,他性格表現為叛逆,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不愿意走向仕途,比較清高。林黛玉則表現比較柔弱、善良,給人的感覺是凄美、可憐,體弱多病,注定其悲慘遭遇……也有學生說:要說個性,我說王熙鳳最為典型,她精明、干練、靈動、潑辣,當然也有見風使舵、兩面三刀、尖酸刻薄的一面,這個人物性格刻畫最為成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師跟進引導:《紅樓夢》人物眾多,咱們單說這賈寶玉,他因為叛逆,自然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所以他才會“挨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誰打了呢?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感受到什么呢?學生快速進入文本閱讀之中,教師巡視,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啟動多媒體播放《紅樓夢》電視劇片段,成功激活了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對《紅樓夢》相關情節有了一定認知,也為教師發動學生展開人物性格討論創造條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順勢引導,將學生關注視線慢慢牽引到賈寶玉身上,學生為獲得相關認知,只有展開自主閱讀學習,課堂教學引導進入正軌。多媒體運用有其獨特魅力,學生被相關情節所感染,學習關注點被集中,這為課堂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互動情境,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課堂互動情境創設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所謂互動情境,就是合作學習情境,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習活動,不僅能夠集合學生集體智慧,還能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質。集體學習活動時,要體現集體、協作精神,每一個成員都需要主動參與交互活動,這對提升學生交際能力也有一定幫助。在互動情境設計時,教師要注意互動形式的創新和優化,用豐富的合作學習形式性,調動學生參與交互學習的主動性。小組辯論、小組競賽、小組對話、小組演繹、小組展示、小組調查等,都屬于合作學習形式,教師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學習實際需要給出適當設計,自然可以激活課堂學習氣氛。
《阿Q正傳》全文共分九章,教師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讓每一個小組挑選一個章節展開賞析教學設計,并將相關教案計劃提交班級評價。學生拿到任務后,小組組長進行相關分工,閱讀文本、搜集信息、展開設計、討論取舍,各個小組行動有序,學習研究氣氛正濃。在成果展示時,很多小組都有創造性發揮。有小組賞析第一章:序――介紹阿Q身份、地位。教學目標:自主閱讀文本,掃清文字障礙;理解文本基本意義,熟悉鋪墊寫法;初步了解阿Q身世。教學過程:首先是自主閱讀文本,疏通文意;其次是提出閱讀思考問題,引導思維逐漸滲透;設計合作學習,討論相關議題;給出課堂訓練,鞏固學習認知。教師對這個小組教學設計進行評價:設計思路比較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夠細致,切入點交代不夠。有學習小組選擇第五章節:生計問題――寫阿Q走投無路,再寫阿Q
畏強凌弱。這個小組賞析設計主要是圍繞課堂演繹展開的:首先是閱讀文本相關內容,理清人物關系,進行角色分配;其次是分析人物性格特點,設計相關臺詞;最后是展開多重排練活動,磨合演出效果。教師同樣給出評價:設計創意無限,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感官參與到文本賞析活動之中,但人物性格分析、臺詞設計等環節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
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賞析設計,為學生提供重要鍛煉機會。教學設計是教師的專利,學生一般是難以參與其中的,這里放手讓學生操作這個任務,給人以新鮮感,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參與熱情。讓學生集體設計教案,需要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因為教學設計包括眾多內容,需要每一個成員都給出支持,才能順利完成相關操作,所以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互動交流品質。
四、演繹情境,豐富學生學習感知
高中學生大多對課堂演繹活動往往持排斥態度,這是虛榮心在作祟,但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還是充滿期待的。因此,教師在演繹情境創設時,需要關注不同群體學生實際需要。班級活躍分子,對演繹活動是比較歡迎的,而部分學生不愿主動參與演繹,卻對觀看課堂演繹有敏感性。教師在具體設計時,需要觀照不同群體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課堂演繹是對教學內容的形象化解讀,為學生提供更為鮮活、立體的學習感知機會,對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也有一定積極作用,教師要合理運用課堂演繹教法,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在學習卡夫卡的《變形記》時,教師課前讓幾個學生編排了課本劇,課堂教學開始時展開演繹活動。教師簡單致辭:一個小人物,勤勞、善良、有責任心,不僅沒有得到善報,還被變成了甲蟲。他的命運最終向何處發展呢?請看課本劇《變形記》。第一個出場是主人公格里高爾,他身上背著一個碩大的甲殼(紙糊的),引發學生一陣哄笑。人物自我介紹:我是一個善良的人,但命運卻不夠公平,我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欺負,在家里也不被重視,我被變成了一只甲蟲,要我如何面對世人呢?我這日子該怎么過呢?“妹妹”出場:哥哥是一個可憐的人,辛辛苦苦工作,在公司是好職員,在家里是好孩子,可他卻遭到了不公待遇。如今,他身體越來越差,還在為還清父債而操心,我要給他以照顧?!案赣H”出觶何藝獠徽氣的兒子,不知干了什么壞事,遭到了天譴,現在變成了甲蟲,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真正成為廢物了?!n堂演繹在繼續,學生觀看熱情高漲。教師適時給出引導,學生學習進入佳境之中。
1.向大人學習做家務活。
2.經常干些簡單家務活。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勤勞節儉”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勤勞節儉教育在小學三個年段反復進行,逐步提高。低年級是啟蒙階段,本課是在一年級進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家務勞動的意識和能力。
課文是一個兒童故事,雖然短小,但涵蓋的內容全面,認知、情感、行為方面的要求都能體現,要充分利用課文提煉觀點。
1.交待什么是家務活兒。
2.講明學做家務活的好處。(1)能學習勞動本領;(2)能減輕家長負擔;(3)能培養愛勞動的品質,養成勤勞的好習慣。
3.指導學生怎樣學做家務活兒。
第一、細心看。
第二、虛心學。
第三、經常干。
本課設五個欄目。
第一個欄目“說一說”,設在課文前邊,起導入作用。力求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問學生會做哪些家務活兒,還有哪些家務活不會做,了解本班學生在家務勞動方面的一般情況,以便加強針對性。二是通過學生的回答,滲透家務勞動的范圍,為講“什么是家務活兒”做鋪墊。
其余四個欄目均在課文之后,起練習作用。
教法建議:
1.為了讓孩子體會父母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在課前可以安排一項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活動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從而激發學生學做家務活動自覺性。
2.學生是否能夠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建議教師在本課結束后發給學生一張家務勞動的評價表,讓家長評價學生做家務的情況,督促學生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一周后,請學生匯報勞動的情況,頒發家務勞動光榮卡。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八課 學做家務活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小學生應該學習做簡單的家務活。
2.知道學做家務活是愛勞動的表現。
情感:
1.愿意學做家務活。
2.做家務活后感到愉快。
行為:
1.向大人學習做家務活。
2.經常干些簡單家務活。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小學生應該學習做簡單的家務活。
教學難點: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做家務活。
教育過程:
一、匯報調查結果,導入新課
1.教師談話: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進行家務勞動的調查活動,同學們都調查了嗎?請大家拿出自己的調查表,進行一下匯報。
2.學生匯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3.學生談調查體會。
4.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了解到在每個家庭中都有很多家務活,而且在大多數家庭中,承擔家務活的主要是父母,父母不僅要工作還要做家務確實非常辛苦。
5.教師提問:
你平時在家里做家務活嗎?你會做哪些家務活?
6.教師小結并提問:
你們會做這么多家務活呢,你們可真棒!那么,你們還有哪些家務活不會做嗎?
7.學生舉例。
8.教師小結:
同學們因為年齡小,現在還有很多家務活不會做,沒關系,我們可以慢慢學著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八課《學做家務活》
板書:八學做家務活
二、分析課文,講明道理
1.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教師出示討論題:
張英學做家務活好嗎?好在哪里?
3.學生小組邊看書邊討論。
4.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小結:
張英平時經常幫大人做家務活,他雖然不會摘韭菜,但她能夠仔細觀察奶奶是怎么干的,還虛心向奶奶學,她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板書:經常干 仔細看 虛心學
6.教師提問:
請大家想一想,經常干家務活有什么好處?
7.同桌兩位同學互相交流想法。
8.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學本領、減輕父母的負擔、養成勞動習慣
9.教師小結:
經常干家務活,不僅可以使自己學會很多勞動的本領,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而且還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
三、指導練習,深入明理
評一評
1.教師演示課件(教材第35頁“評一評”的內容)
2.請學生讀題目要求。
要求內容:下面幾位同學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不對?如果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3.學生分組自選一位同學的想法和做法進行討論。
4.各小組派代表談看法。
5.教師小結:
做家務是為了培養自己愛勞動的好習慣,不能怕臟、怕麻煩,也不能從興趣出發,只有耐心學習,克服困難,堅持去做,才能做好家務活。
過渡語:
老師知道同學們都非常愛勞動,但是有時家長怕你們做不好,不讓你們做,比如下面兩位同學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想一想
1.請學生打開教材第36頁看“想一想”中的圖。
2.教師介紹圖意:
(1)小青在家中掃地,剛掃了幾下,奶奶走過來說:“你掃不好,我掃吧!”
(2)小勇的爸爸正在喂豬,小勇說:“爸爸,我幫你喂吧!”“這活你不會,不用你干?!卑职终f。
3.教師提問:
你在家里遇到過類似這樣的情況嗎?當時,你是怎么做的?
4.學生思考后用表演的方式來回答。
5.教師小結:
在家里,有時家長不愿意讓我們干一些活是怕我們干不好,給他們添麻煩,但是如果總是不去干,是不可能學會勞動本領的,希望同學們能耐心說服家長,認真向家長學,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學會,而且會做得很好。
做一做
1.請學生討論一下,從今天開始,你準備學做一件什么家務活。
2.學生同桌相互討論后自由發言。
3.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家務勞動評比表,鼓勵學生堅持做。
4.教師出示學生家務勞動光榮卡,卡上畫著一朵愛勞動的光榮花。
5.教師進行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八課《學做家務活》,知道了做家務活有很多好處,希望同學們回家后,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活,不會做的,學著做,當你學會一種家務活時,老師將發給你這朵愛勞動的光榮花。老師希望你們能早點戴上這朵光榮花,成為愛勞動的好學生。
板書設計:
八學做家務活
經常干
一、要重視教材等紙質資源
教材、教學參考書、備課本、教學心得等是教師教學最常用的課程資源。依據課標編出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凝結著專家學者和廣大教師的心血和智慧,是值得研究和挖掘的“金礦”。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教育智慧,將不同特色的教材,引入課堂,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用教材學”的觀念。
例如,在講“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時,我帶領學生討論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找出教材上表述不科學的地方進行思辯,使學生對物質性質和變化在表述上的區別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同時使學生享受到成就感,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參考書是教師教學的“參謀”。它是連接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橋梁,課標要求的細化、教材編寫的理念、各地教改的先進經驗、一些新穎的教學設計等,盡在其中。認真研讀參考書,能使教師站到一定的高度去認識和總體把握教材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知識結構、認知順序等,能夠有條不紊地安排教學。
對于教輔、資料、練習題等,教師在題海里遨游過,才能將學生從題海里解救出來。在備習題課時,我準備充足的資料,認真翻閱,精心找出有代表性的、具有拓展空間或能啟迪思維的題目,做到精練精講,以舉一反三、提高效益,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
在開發利用教材等資源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勇于找出自身不足,做到團結協作,善于從集體智慧中汲取經驗,勤于學習、思考、總結,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這是教師走向專業化的必由之路。
二、要善于開發教學資源
第一,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做中學。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能分組做的實驗,不做演示處理,教師能實物演示的,不用多媒體圖片、視頻等代替;多給學生提供實驗設計、藥品選擇、儀器安裝等動腦、動手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制儀器代用品(如用飲料瓶或小藥瓶作為反應容器),選取易得的藥品(如用食醋代替鹽酸,用食用堿代替碳酸鈉),進行家庭小實驗等。
例如,在講“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探究活動需要時間較長,實驗探究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在家庭中都能找到,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家里完成探究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探究過程,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
第二,善于利用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法,捕捉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瘜W課堂生成資源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思維碰撞迸發出的火花。作為教師,既要在教學設計中預設課堂生成性問題,引領學生探究和思維,又要善于捕捉預設之外的課堂生成性資源,啟迪思維,升華課堂。
例如,在講“燃燒與滅火”時,我設計了一個實驗:點燃長短不同的兩支蠟燭,再扣上一個大燒杯,哪個蠟燭先熄滅?學生根據以前做過的二氧化碳滅火的實驗,得出矮的蠟燭先熄滅的結論。我先做實驗,讓學生眼見為實,然后進行分析,順勢引出火場逃生的方法,以及孔明燈、熱氣球的原理,使學生印象深刻,認識得到升華。
第三,善于捕捉、巧妙利用學生的“誤區”。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易犯錯誤的階段,只有經過錯誤的磨礪,學生的思維才會走向成熟和完善。
例如,在講“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時,演示實驗需要新制的氫氧化銅,我請一位同學協助,他順手從試管架上取了一支試管,當這個學生在向試管中滴加少許NaOH溶液時,出現了 “意外”,滴進去的無色溶液怎么變成了紅色?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學生爭先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他們認為會出現的一切可能性,經過師生探討、生生交流,猜想、聯想、設計實驗……雖然繞了一個彎,最終回到了硫酸與氫氧化銅的反應上,但師生卻意猶未盡,思維感受到了沖浪般的快意,也留給我很多的啟迪。
1.實習期短(實習時間通常為6個月),學生得到講課的機會少。企業培訓完學生不久就離開,企業經濟利益損失大。由于實習期短,而且學生大多來自于省內其它市,外語培訓機構在剛剛培養完學生之后,學生就以回家就業等各種理由離開了實習崗位,造成企業需要重新招聘人員進行培訓。
2.學生思想不成熟,實習中遇到問題不是向學校老師訴苦,就是自己以淚洗面,消極面對。由于現在的學生都是九零后,在家里都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在實習過程中難免會與培訓機構的領導還有學生家長出現矛盾,在消化矛盾的時候學生的自我意識太強,以至于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提出了更換實習單位的想法。
3.個別學生實習態度不端正,沒有把實習與就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專業頂崗實習看作是一件沒有多大作用的事,所以總出現遲到、早退、請假等情況,缺乏責任心,對其他同學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二、少兒英語教育人才頂崗實習中的問題解決策略
針對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積極解決,從而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少兒英語教育人才的有效策略。
1.實施“教學設計能力終極考核”制度:外語系成立少兒英語教育人才教學設計能力達標評委會,由學校教師和企業一線骨干教師組成,在學生實習之前要求學生必須展示一堂完整的少兒英語課程,以優異成績通過“終極考核”的學生可以優先推薦到聲譽好、層次高的外語培訓機構,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要反復磨練,直到通過“終極考核”為止。
2.嚴把英語質量關,極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學生實習前學校教學要嚴格把關,尤其是英語語音和口語課程一定要培養學生過硬的口語教學能力和交際水平。針對不能通過語音和口語課程的學生要多次給學生達標機會,直至學生完成專業需要達到的標準。
3.注重企業利益和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以往的集中實習方式不能很好地兼顧學生的職業發展,頂崗實習后學生往往離開實習機構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鑒于此,我們將采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形式,優化少兒英語教育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在集中實習出現很多不能解決的矛盾的情況下,爭取兩年之內遼寧省內每個城市都建立一家規模較大的外語培訓機構,解決好實習和就業難以統一的矛盾。
4.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教育設計能力。實習學生可以安排有趣的上課方式,通過唱英文歌、玩游戲、做動作等方式來教孩子學習。首先,課前熱身是必須環節,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可以帶孩子跳舞,做做動作等。上課過程中,游戲是必須環節,通過游戲,孩子們會學得很愉快。對于學新概念的學生,由于涉及到語法,不能用游戲進行教學,而要編排出有趣的語法規則,比如,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變疑問be提前,句末問號莫丟棄;變否定更容易,be后not莫忘記;疑問否定隨你變,句首大寫莫遲疑等。這樣孩子會學得很輕松。
5.備課問題對策。學生在校期間就要熟悉目前少兒英語教學常用的幾種教材,認真研讀,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做好教學設計。此外,實習期間,學生在備課時要估量好時間,把每部分的時間都分配出來,再看究竟能完成多少,同時要備得認真,不能急于完成。
6.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實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是難免的,所以學校在實習之前就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專業頂崗實習的重要意義,并鼓勵她們要勇于面對實習中出現的困難,克服困難會為她們的一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教學起點的設定應克服盲目性
教學起點是教師教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的出發點,它是建立在教師課前對學生發展現狀的分析和發展可能的預測之上的。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洞察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愿望,才能準確地把握好教學的真實起點,使教學有的放矢。
案例:二年級上冊《青松》一課的導入。
這是寫的一首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執教者在揭題以后說:“題目如文章的眼睛,讀了題目,小朋友知道了什么?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孩子除了說出知道這首詩寫的是青松以外,就說不出其他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接下來該老師又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提了不少問題,其中有一個孩子提出:“青松是什么? ”執教者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有些離譜,所以處理也是以簡要的介紹一帶而過。其實這不是一個離譜的問題,而是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它也不是一個個性的問題,而是一個共性的問題。因為在接下去的教學中,不少學生在理解“要知松高潔”時,一會兒把青松說成能開花的植物,在來年春天雪化后開出了美麗的花朵;一會兒又把青松說成了小動物。這使我們意識到,二年級的學生,特別是生活在城鎮的二年級學生,他們學習這首詩的起點應該是認識“青松”,不然,對于詩句的理解根本無從談起。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教學起點的設定不能想當然,需要我們走近學生,了解學情,洞察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認為,這首詩的教學導入可作這樣的修正:揭題之后,出示圖片,指出:這就是青松,它高大挺拔,雖然沒有艷麗的花朵和芳香的果實,卻四季常青,在山上、公園、校園,我們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二、教學姿態的選擇應超越淺層次
在許多課上,我們都發現小學生受年齡、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的影響,很多時候他們的需要僅停留在一些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如果停留在這種淺層次上,那么教學的進程、目標都無法完成,學生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此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超越淺層次的感性認識,實現生命個體的成長發展。案例:四年級上冊《誠實與信任》的閱讀理解?!翱斓郊視r,汽車剛從快車道進入慢車道,便聽到“咔嚓”一聲。我以為汽車出了故障,趕快停了車。一檢查,發現右側的反光鏡碎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見一輛小紅車停靠在路邊,左側的反光鏡也碎了。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
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p>
執教者首先讓學生自讀以上段落,說說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交流的感受都是文中的“我”很誠實。其實,這是不言而喻的,不管學生是否深入地讀了課文,都不難得出這個答案。此時,執教者并沒有滿足于學生這樣淺層次的理解,而是進一步追問:“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文中‘我’的誠實。那么,你讀懂了這種誠實嗎?你感覺到了這里‘誠實’的分量了嗎?這是一種怎樣的誠實?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出了這份“誠實”是無人監管情況下的一種自覺、自律。教師相機把這種“誠實”概括為古人所說的“慎獨”,由此真正豐富了“誠實”的內涵。
三、教學設計的改進應走向靈動怎樣的教學設計決定怎樣的課堂實施。因此,在備課時,我們必須突破習慣性思維和固有經驗,考慮怎么教的問題。作教學設計應反問自己,為什么要這么設計,學生會有什么樣的答案,從而使教學設計得到優化。
案例:一年級上冊《家》的教學設計。
在一次低年級段語文會課活動中,執教者上課內容都是一年級上冊的《家》:“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 ”在對此段的理解上三個執教者分別作了這樣的設計:
設計一:為什么說藍天是白云的家?為什么說樹林是小鳥的家?為什么說小河是魚兒的家?為什么說泥土是種
子的家?(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很難應答。)
設計二:出示插圖,讀讀想想:白云、小鳥、魚兒、種子在家里干什么?(學生對小鳥和魚兒這兩種事物交流熱烈,而對另兩種則沒有精彩的發言。)
設計三:
師:(出示圖片)“藍天是白云的家。”看,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云,它們有的像――
有的像――還有的像――
(學生自由接答。)
師:這些美麗的云朵有時靜,有時動,一會兒聚攏,一會
幾分開,它們仿佛在做什么?
生:散步、游戲、睡覺……
師:是啊,藍天就是他們舒適的家。
師:“小河是魚幾的家?!比绻闶且粭l小魚,你會在河
里干什么?
(學生自由接答。)
師:我們學過一首詩《江南》,一起來背一背,演一演,好嗎?
(師生背誦、表演。)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來讀句子。
師:(播放烏叫聲)“樹林是小鳥的家。”聽,小烏在說什么?
(學生回答略。)
師:多么快樂的家啊!
師:(播放視頻:種子破土而出,萌芽、抽葉、開花、結
果……)“泥土是種子的家?!狈N子會對泥土說什么?
(學生回答略。)
師:土地就是種子溫暖的家啊!
關鍵詞:儀表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1研究現狀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跟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采用的方法是學生在家里看視頻完成課程的學習,在課堂上跟教師進行交流或跟同學進行討論,完成內容的學習,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系統地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改革,顛覆了傳統的課堂講授,采用課下練習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學習模式的變革,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學生不必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擁有飽滿的學習熱情,能夠明顯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率。翻轉課堂來源于美國的兩位化學教師,當時他們的上課形式跟其他教師的上課形式不同,他們使用錄視頻的軟件完成課堂的講解,并將網上的視頻提供給不能按時到學校的學生,讓他們自主完成學習。隨著兩位化學教師開創性的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方法迅速演變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薩爾曼•可汗為翻轉課堂的領軍人物,他的可汗學院以翻轉課堂聞名。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現如今翻轉課堂已經是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新型教學模式。微課程在翻轉課堂提出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錄制的網上課程如何設置,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微課程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微課程應該說是翻轉課堂的載體,它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在網絡設備上完成知識的學習,是翻轉課堂重要的自學資源。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跟評價、管理等都為翻轉課堂的視頻制作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以及理論基礎。與傳統的課程相比,微課程具有時間短、目標明確、可反復學習的特點,并且這種學習模式碎片化,跟傳統課堂上系統的知識講授不同。但是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微課程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正是因為微課程知識碎片化的特點,因此容易讓學生忽略知識間的聯系,這需要教師特別注意。
2儀表類課程翻轉課堂的實驗教學設計
本文以儀表類實驗“SR253Z智能調節儀在熱電偶檢定系統爐溫控制中的應用”課程教學為例,進行整個教學設計。首先對課程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本次的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他們有基礎的信息獲取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班級人數控制在36人,本次實驗將學生進行分組,分成12個組,教師可以兼顧每個小組的學生并與之進行交流;學校準備基本教學設備與儀器。因此,這樣的基本構成能夠有效開展翻轉課堂。課前準備教師首先應該在課程之前進行教學資源的準備,這些準備主要包括智能調節儀與熱電偶的有關資料、智能調節儀、熱電偶等。在基本工作準備完成之后,進行微視頻的制作。每個微視頻應該簡單介紹幾個知識點,本次實驗采用軟件CamtasiaStudio6.0來進行微視頻制作,畫面效果好、操作簡單。畫面呈現了智能調節儀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市場上的應用情況。微視頻制作完成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觀看視頻,隨后開始實驗。圖1為微視頻中調節儀的控制系統示意圖。課中1)合作探究的階段。顧名思義,合作探究階段是教師提出相關任務,小組之間合作完成。對于“SR253Z智能調節儀在熱電偶檢定系統爐溫控制中的應用”課程來說,學生應該首先了解講解到的儀器的概念與用途,學生之間開展討論,了解智能調節儀與傳統的控溫儀的不同,隨后進行實驗,3個人一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應保證分工明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實驗,從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2)個性化指導階段。個性化指導階段指的是教師為不同的小組解答問題的過程。每個小組在實驗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整齊劃一、系統講解,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小組的問題進行指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有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是智能控溫儀跟傳統控溫儀的結果基本相同,認為智能型的控溫儀沒有突出的優點。這時候教師應該觀察他們在實驗中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問題以及實驗方法,從而幫助他們找到智能調節儀的優點。教師在傳授給不同小組內容之時,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學生旁觀,有助于他們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強化正確認知。3)鞏固學習階段。在經過教師的個性化指導之后,小組內部應該對本次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鞏固知識重難點,加深印象。如果自由學習時間充分,還可以跟不同的小組進行交流,將問題與人分享。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應該對理論與實踐進行總結,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采用獲得的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在此次“SR253Z智能調節儀在熱電偶檢定系統爐溫控制中的應用”課程中,學生發現使用智能型控溫儀代替原來的控制器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智能型控制儀的主要特點是:能夠任意設定給定值,設定控溫時間,數字顯示,且測量數字準確,控制溫度穩定。這就解決了實驗中經常存在的升溫慢以及控制不穩定、測量不準確的弊端。
3翻轉課堂的優劣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轉課堂并不是利用了更先進的技術,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上的創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種適合所有學生的完美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雖然有其優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教師將課程資源上傳到指定的網站上,學生一般只會學習教師上傳的資源,而不主動去搜集其他的資源,因此不能有效提升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其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習中下的學生沒有明顯的效果。翻轉課堂采用自主學習模式,而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自主學習,因此,實驗結果顯示對中下學生沒有明顯的效果。最后,翻轉課堂受到人數的限制,這種教學模式只適用于小班教學,不適應于大班教學,教師很難有精力照顧到所有的學生。
4結語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如何設計儀表類課程還處在研究階段,設計原則重點在于發揮翻轉課堂的優勢,避免存在不足,并利用高科技平臺幫助實現翻轉課堂。翻轉課程的應用得到快速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作者:任連輝 單位: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19.
[2]陳立軍,馮玉昌,韓曉菊,等.測控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3(11):82-83.
關鍵詞: 微課 外貿制單 課堂教學 運用
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名詞不斷涌現,微時代已悄然來臨。在教育界,微課、翻轉課程也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流行語。微課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如何利用數字化時代的優勢,將先進技術運用于學科教學中以達到最佳效果,成為職高外貿制單教學的風向標。
一、微課的定義及特點
微課是“微型教學視頻課程”的簡稱,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含活動、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微課的核心是“微視頻”,同時可包含與該教學視頻內容相關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內容。這些資源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營造”了一個半開放的、相對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與學應用生態環境。
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比,微課具有如下特點:(1)教學時間短。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2)教學內容少。微課的內容一般為一個知識點、一個概念、一個題型精解等,短小精悍,主題突出。(3)資源容量小。微視頻容量一般在幾十兆以內,有利于學生流暢地進行在線觀看,也方便下載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4)資源構成情景化。微課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整合教學設計、多媒體素材、課件及課后反思等資源,構成一個“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一個“微教學資源環境”。
二、外貿制單教學現狀
1.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興趣淡薄。
外貿制單課程專業性強,英語水平要求高,而職高生基礎較普高生薄弱,學習相對困難,興趣無從談起,教學工作雪上加霜,“獨角戲”更是家常便飯。
2.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操作脫節。
外貿制單課程采用理論講解、手工制單為主。另外,專業教師大多缺乏企業實戰經驗,教學內容的講授可能脫離實際工作,培養的學生無法順利勝任崗位,影響了企業單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3.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
課堂教學一般以講授法為主,“滿堂灌”為常態,學生被動接受各種單據的繕制方法,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受挫,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這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背道而馳。
三、基于微課的外貿制單教學實踐
基于微課與多媒體素材有高度的一致性,筆者嘗試將微課理念引進課堂教學,試圖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打造高效外貿制單課堂。以項目五任務一《制作結匯用資金單據――匯票》為例。
1.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主要包括課程相關的微視頻資源及其他文本資料。微視頻內容包括“任務情境”、“匯票繕制方法”、“小王提交匯票”和“企業中的匯票”。這些文件或來源于互聯網,或由教師使用Camtasia Studio、會聲會影等軟件制作;文本是經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設計的內容,如難點、重點的練習等。
2.課堂導入。
通過播放玉環誠信進出口公司外貿部經理林先生與單證員小王對話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初步了解匯票制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接下來的協作學習奠定基礎。
3.自主學習――匯票繕制方法。
設計此微視頻,旨在培養學生的制單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小組協作意識。(該微課還可用于課前自學)
4.鞏固練習。
5.拓展總結。
通過播放微視頻,由玉環蘇泊爾公司外貿部吳經理講解企業中的匯票與教學中繕制的不同,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四、微課在外貿制單教學中的反思
1.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微課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優秀的微課基于優秀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能夠設計出新穎、不乏趣味,且有效解決專業上困惑的教學設計。同時要求教師具備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利用情境、協作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還需掌握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以備制作微視頻等能力。另外,大多數專業教師沒有企業背景,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所以有必要派遣教師下企業頂崗實習,提高業務水平。
2.課外組織力度有待加強。
在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普及的時代,學生可以先在家里完成課前學習,如通過微信平臺、QQ、360云盤等,下載微視頻或在相應的網站上在線學習,所以在課堂上只需解決學生的疑難,更多時間用于深入挖掘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職高生普遍缺乏自主性,因此,對于通校生,家長有必要進行監督,配合教學工作。通過長期監控與反饋,學生的不良行為將會得到改善,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另外,對于住校生,組長監督學習,任務完成后到組長處匯報,并作為過程學分評定的依據。
3.微課資源開發需借力。
微課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微視頻,同時包含教學設計、課件、教學反思、練習等教學資源。要做好一堂“微課”并不難,但外貿制單教材體系繁雜,內容繁多,單憑老師個人力量做好一門課的微課可謂杯水車薪。因此,校內或是校外相關專業的教師都要參與到微課制作中,群策群力,實現資源優化與共享。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黎加厚.微課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體育素養 體育技能 自制教具
1加強業務學習,轉變思想觀念,全面落實體育教學現代化
當今社會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伴隨教育現代化步伐的加快,體育教學的現代化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F代教育技術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趣味等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點,綜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通過整合教育資源,改變教學模式,真正實現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服務,收到很好的教學實效。
2開展專題活動,改變考核機制,培養學生體育學科素養
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體育教學更應這樣,學生能夠通過體育學習,了解體育發展史,理解學習體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自覺理解強身健體、為國爭光的深刻內涵。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更加有效地優化了學生學習的環境,優化學生學習的技巧,提高學習效能,確實提高了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
2.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優化學習環境
在常規體育活動課上,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事先給學生演示動作要領,之后大膽放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能讓學生完成的任務或動作就交給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不包辦學生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這樣教學,有利于規范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電子白板軟件庫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進行技巧性、過程性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合適的圖片或者視頻,利用電子白板演示每一個動作要領,優化學習環境,突破教學難點;為了減輕教師的語言工作,方便節拍的播報,可以利用智能語音教具系統制作廣播操的有聲課件,通過點讀筆的點觸,直接播放音樂和節拍,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使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充滿活力。
2.2改革測評機制,提高學生體育技能水平
體育教學是國家課程標準的必修內容,也是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因素。幾年來,唐山市一直進行中考體育加試,并且考試項目不斷改變。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按新課標的要求,開全課程,把每一個知識點科學準確地傳授給每一個學生,對每個理論知識點或者動作要領,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發展的情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學結構,彰顯體育教學特色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確實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體育教學的效益,優化了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體育教學,彰顯體育教學的特色。
3.1發揮現代教育資源作用,科學突出教學難點
很多體育課程是過程性知識,對這些過程中的動作技巧教學難度很大。由于教師在演示動作時時間短、連貫性強,學生表象思維很難形成,學習效果較差。尤其是那些危險性較大的動作,或者是年齡較大的教師很難演示這些動作過程時,教師只能用語言去描述,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教師利用動畫課件進行細節展示,能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領。通過控制播放速度,或者進行暫停回放等操作,使學生對某個動作觀察得更仔細,突出體育教學特色。
例如,在技巧訓練“魚躍前滾翻”的教學時,教師在示范動作時一氣呵成的,學生看不清每個動作環節的具體要求。因此,本節課上大部分學生的動作或者不對,或者不完整,很多學生不能體會到“魚躍”的成功感,教學效果極差。對此,在這類課型的教學時,筆者制作Flash課件進行展示,在每個細節處進行暫停,對于學生理解較為困難的地方可以回放,使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整個活動過程的要領,深刻理解魚躍前滾翻的起跳、手撐低頭、團身翻、蹲立這四個環節的基本要求,通過這樣教學順利突破教學難點,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2整合現代教育資源,輔助體育競技比賽
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學會和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鍛煉學生的毅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育競技比賽為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提供了平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體育競技比賽,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比賽更具有活力,更科學規范,突出了體育教學特色。
例如,傳統的體育比賽,賽場上只是學生努力地跳著、跑著、投著等,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現在體育競技比賽現場活靈活現,鼓舞聲、助威聲、喝彩聲不絕于耳,競技場上一片沸騰,場面壯觀熱烈。尤其是位移傳感器、紅外線傳感器、自動計時器的運用,更增加了體育比賽的精度和準度,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競技熱情,更能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和素養。
3.3發揮體育自制教具優勢作用,增強體育教學效果
自制教具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走進體育課堂教學。體育自制教具制作簡單,價格便宜,取材廣泛,應用方便,收到很好的教學實效。尤其是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發揮體育自制教具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學會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或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關鍵詞 初中科學 科學實驗 設計 實驗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structional Design
WANG Hong
(Zhejiang Hangzhou Jingfang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6)
Abstract Curriculum standards stated: Science is a discipline based on experiments, students focus on science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ability create conditions so that all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to guide students to observe experiments and exchange experiments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skills.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s completed surveys from enhanced team collaboration, clarity experimental purposes, highlighting experimental inquiry, and strengthen the normative and concerns experimental experiments starting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green, take a series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rough the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ere superficial analysis.
Key words junior science; science experiment; design; experimental reflection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探究能力,創設條件使所有的學生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和交流實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 初中科學教學設計過程中存在的現象
為了完成科學課本上的活動和探究,出現了有的老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只重視實驗結論,不重視實驗過程;有的老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參與度明顯不強,喜歡從網上下載視頻,使學生缺少親身體會的過程;有的老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很少進行反思,以至于課后沒有任何印象,對來年的教學設計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對于這種現狀,科學實驗教學已經成為科學教學的“瓶頸”。尋找有效教學策略,進行科學實驗教學設計的優化和實踐,成為目前科學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優化科學實驗教學設計的對策
根據現狀,從增強小組合作性、明確實驗目的性、突出實驗探究性、強化實驗規范性和關注實驗綠色化等不同層面入手,對優化科學實驗教學設計采取一系列的對策:
2.1 教學設計中增強小組合作性,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
由于每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動手能力參差不齊,我對任教班級的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成6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幫助組里能力稍微弱的同學一起完成實驗。每個組長負責協助老師開展探究活動,帶領本組成員根據實驗目的、要求改進與組合、對實驗過程進行優化,實驗完畢后及時進行交流自己的意見, 對實驗效果進行評價 ,完成科學探究的任務。在進行測定土壤酸堿性的實驗的過程中,同一個小組的每個成員分別在操場上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取樣,配制待測液,運用PH試紙來測定土壤的酸堿性,然后取平均值。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充分明白多次實驗可以避免實驗的偶然性,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因為有的學生的基礎較差,不能掌握實驗的技巧,甚至有的同學直接把土壤放在PH試紙上進行測定, 這時組里的“小老師”們就出馬了,通過他們的交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掌握實驗操作的規范性。 這個實驗和日常生活結合比較密切,還需要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實驗探究和資料的查詢整理相結合,充分發揮組內每個成員的能力,通過學習來了解土壤的酸堿性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在我們的宗旨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忱。
2.2 教學設計中明確實驗目的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設計任何一個科學實驗教學,都要有它的目的性,究竟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要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要學生學會記錄數據、分析數據,還是讓學生學會評價實驗結果等等。
在復習《二氧化碳制取》時,也可以通過將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的方程式呈現來讓學生思考給他們一個提問的策略:為什么用碳酸鈣?為什么用稀鹽酸?怎樣探究生成物是氯化鈣(學生會通過已有的知識把它化整為零來驗證氯離子和鈣離子的存在)、二氧化碳、水?隨著這種問題意識的產生,以后學生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很踴躍地提出問題。
對于為什么用碳酸鈣,如果從正面來分析,學生很難回答為什么不用碳酸鈉和碳酸鉀?學生就會迎刃而解了,會從價格的角度、取材方便的角度、反應的速度和反應的量來分析解決。為什么用粉末狀的大理石?(因為很多時候老師都是取塊狀的大理石把它敲碎),學生如果從大理石的狀態來思考就比較容易了(此處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小心錯用了硫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會出現什么現象,許多學生都能熟練的回答出并且把現象描述得非常清楚,也能想到隨著反應的進行,二氧化碳的產生量卻慢慢減少,可是裝置中碳酸鈣和硫酸卻還有很多,老師如果在此時提出不打開裝置,能不能加一種物質把硫酸鈣除去,或者能不能想辦法把硫酸除去,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會提出了把裝置稍微振蕩一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培養學生考慮問題的思路,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主要是采用簡單、方便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還可以把所學的酸堿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融會貫通,深層次的思維含量增加。
2.3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突出實驗探究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科學實驗具有科學的探究性,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習的積極性都是有效的措施。我們科學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多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二的課本中涉及到電解水的知識,實驗提出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氧氣,能被點燃并且產生藍色火焰的是氫氣,后來通過初三的學習后學生發現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燒也產生藍色的火焰,這時學生非常積極地設計一個探究實驗來說明產生的氣體是氫氣,此時學生表現出非常有成就感,能夠用學過的知識來審視課本實驗的不足之處。
還有一個實驗關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課本上用澄清石灰水和水讓學生去分析哪里設計得不合理 ,其實當時學生的知識背景還不夠,不能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通過初三的學習,為什么不用澄清的石灰水而用氫氧化鈉溶液,水是對照組。如果繼續拓展為二氧化碳的濃度是否會對實驗產生影響,怎樣來改變二氧化碳的濃度呢?方法有很多種,增加三個實驗組,一個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一個減小二氧化碳濃度的,一個常態下二氧化碳濃度,這樣實驗比原來更加豐富了。當然實驗的探究是無止境的,上面我們是從定性的角度進行粗略的探究實驗,如果我們從定量的角度精確地來探究,就更能優化科學探究,使學生有一種可以挑戰權威的感覺。
2.4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強化實驗規范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每個探究實驗都要有規范性,精心設計好對照組,滲透控制變量的思想。在關于綠豆種子萌發的實驗,曾經有學生設計了氣溫、水、空氣三個因素,可是在種子的數量安排卻是水上、水面、水里各一顆種子,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因為學生在潛意識中認為種子的萌發實驗只需一顆綠豆就可以,忽視了實驗的偶然性,而實際上應該要有足夠多的種子來進行實驗,當然種子的數量越多,成本越高,實驗越準確,這是和平時我們所說的低成本的實驗相矛盾的,因此在取材方面學生要尋找一個矛盾的結合點 ,學會怎么取材。分組方面,學生潛意識中都會分組,特別是在考試卷中表現得非常棒 ,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卻亂七八糟、丟三落四,無法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分組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對分組的能力和實踐缺乏。
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控制變量,在設計實驗時怎樣控制變量呢?在控制變量的過程中不僅因素要相同,而且要符合,例如2013年杭州中考題第10題在探究硝酸鉀的導電性實驗,許多學生都選擇了D,忽略了C。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對于觀察現象的記錄往往停留在定性、粗略、片面的觀察,于是我特別強學生盡可能做到定量、精確、全面觀察。當然,好的實驗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慢慢地滲透和培養形成。
2.5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關注實驗綠色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隨著霧霾逐步侵擾我們的生活,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和環境污染有關的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學生逐漸養成環保意識。
關于白磷自燃的實驗,課本中的實驗(如圖1所示)存在的問題:對教室中的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很多學生出現咳嗽的癥狀。主要原因是磷燃燒的產物不但對于呼吸系統有很強的刺激性,而且還會與空氣中的水蒸汽反應生成有毒物質,污染環境。于是在教學設計中改進試驗。
圖1 圖2
如圖2:將分別放有質量相等的白磷(濾紙吸去表面上的水)和紅磷的兩個金屬瓶蓋放于培養皿中,倒扣在一個大燒杯中,往培養皿內倒入60℃熱水,金屬瓶蓋漂浮。差不多30秒后,白磷自燃,同時產生濃厚的白煙,紅磷沒有燃燒。60秒后白煙消失,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與水反應生成磷酸,實驗完畢后向培養皿中加入弱堿性溶液來中和磷酸。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沒有散發到教室中避免了污染,實驗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學生的實驗興趣也得到提高,使學生意識到環保問題已經深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
2.6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選材的多樣性,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科學課本的實驗只是單純依靠老師來進行演示,學生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如果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進行實驗的改進,尋找各種材料,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日晷”,學生非常難以理解,可以用酸奶盒、白紙、刻度尺等材料,在光線充足的室內根據太陽光的直射點不同,來畫出不同時間太陽光行走的痕跡;做氫氣爆炸實驗,可先在娃哈哈AD鈣奶的空飲料瓶的瓶底戳一個小洞,然后用纏著棉花的火柴梗塞住,倒扣在實驗臺上,收集半瓶氫氣,點燃。諸如此類的材料垂手可得,有的實驗學生甚至可自己在家里完成(例如雞蛋在醋酸中跳舞),使學生學會用生活中的材料來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
3 科學實驗教學設計優化的成效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將今年收集的相關數據與去年進行對比,其結果看到依賴在教師引導下能完成探究實驗的學生比率明顯減少,經過Z統計表明 Z=3.263>2.85差異極顯著 ,學生能自己動手獨立完成的探究實驗的學生比率有所上升,經過Z統計表明Z=2.355>1.96 差異顯著,愿意自己動手并用課外時間完成與課本內容有關且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家庭小實驗的學生比率雖然有所上升,但經過Z統計表明Z=1.666
下面通過卡方檢驗判別學生實驗能力是否得到顯著改善,樣本數據的自由度為V=(31)#)=2,我們選擇顯著水平 =0.05,查表可以確定卡方分布的臨界值為5.99。進行卡方統計檢驗,通過卡方分析=10.768>=5.99,2013年學生實驗完成情況得到顯著改善。經過一年的時間,對我校部分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認真觀察、細心分析,逐漸實現科學實驗優化,對科學實驗充滿興趣,通過實驗成功體驗的愉悅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
當然,學生實驗的優化這個永恒的話題,應該滲透到教學模式、智力情感、意志品質等各個領域,學生實驗優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不是上述的舉措都是萬能的,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每個舉措都要有細化的要求,例如小組合作的效果沒辦法來監控,實驗探究的目的性效果在本文中也沒有涉及。愿意自己動手并用課外時間完成與課本內容有關且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家庭小實驗的學生比率雖然有所增長,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做家庭小實驗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例如時間的安排、家里的實驗器材、試劑,雖然有的家庭小實驗不需要正規的器材和試劑,但畢竟和我們實際有些差異,學生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眾所周知,優化實驗的探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與我們平時的教學任務比較緊張是相沖突的。中考雖然強化突出探究,但是學生并沒有完全領會探究的精神實質,更多地根據應試要求來進行探究,把探究題作為題目來完成,不能使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沒有養成探究的思維習慣,體現探究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韓程明.不可忽視的“化學實驗教學設計”[J].科學教育,2010.9:69.
[2] 丁德宵.探討新課程下化學實驗設計的作用[J].數理化研究,2012.6:42-43.
關鍵詞:CIPP模式;實踐教學;評價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其考核評價必須充分考慮實踐課堂教學的特點?!氨嚎臼称芳庸ぜ夹g”課程是一門高職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實操性極強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烘焙技能、裝飾手法、創新能力為主。在成果導向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對此類實踐課堂教學評價已經突破了過去僅憑出勤和實驗報告為依據的成績評定方式,納入了學習態度、團隊合作表現等評價內容,但主觀性較強,評價內容設置上比較盲目,不能結合烘焙實踐活動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特色評量,無法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急需更科學的評價方法?;贠BE理念運用CIPP評價方法進行“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教學評價,對實踐課程教學全過程和結果實施有效監控,優化教學設計,保證OBE教學改革循環改進。
1“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實踐教學評價的原則
“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為食品加工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旨在引領學生熟知蛋糕、餅干、面包、糕點等產品制作流程,能正確選用、處理原料,熟練使用工器具、烘焙設備等,靈活掌握烘焙技法及裝飾手法,實踐性極強。高職學生大多活潑好動,信息技術接受快,有個性,但自主學習和約束力較差。在成果導向改革過程中,通過改變課程教學實施模式,融入企業管理理念和方式等規范課堂技能學習和操作,在課程中潛移默化引導學生熱愛烘焙行業,堅定從事本行業的信心,誠實守信制作良心食品,不浪費原料、嚴格食品安全、明確行業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堅定久久為功的信念,不斷擴展成果學習機會,通過強調自我參照的學習績效評量,達到培養目標,提高課堂質量。
2CIPP評價模式在“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實踐課程評價中的應用
CIPP評價模式是美國著名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這與成果導向教學理念是相符的,成果導向教學關注學生的自身進步,在課程設計評量量化指標時也要充分體現這一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努力不斷收獲的進步。CIPP評價模式包含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
2.1背景評價
背景評價主要評價教學對象的需求。通過實證調查,進行學情分析,細致了解學生對烘焙技術的認識、興趣等,以學生為主體,深入學生生活和學習環境,了解學生對烘焙課程學習的真實需求,對學習方式、烘焙知識和技能、興趣愛好和教學環境等方面的需求,從而確定適應于學生學習的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如有的學生有今后想自主創業的想法,有的同學在家里有喜歡動手做產品的經歷等,學生希望通過在校的具體學習,能更深入了解烘焙行業及行業的發展;利用學校的實訓資源,熟練制作自己喜歡的烘焙產品等。
2.2輸入評價
輸入評價以背景評價結果為依據,對教學方案進行修改并評價課程相關資源是否合理,通過了解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習計劃的要求與期望,確定可行的教學實施方案。“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實踐教學中輸入評價指標包含教師技能水平,教師是否取得中高級西式面點師、面包師等職業資格;實踐教學條件,包括所開設實訓項目所必需的烘焙設備、攪拌設備、恒溫設備、器具、操作臺等條件;實訓室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安全生產規則、衛生管理辦法等;教材資源建設,是否有配套活頁教材等;教學設計中教學方法選取、教學實施過程設計是否合理,是否能實現執行統一。
2.3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是在輸入評價選擇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進行檢驗和監控,將評價活動置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幫助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情況、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和學生對學習過程需求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和修訂教學方案。如可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融入企業化生產及管理理念,加強學生不浪費原料、清潔衛生、嚴格依照國家標準正確使用添加劑、注重食品安全、做良心食品等職業自律性的養成教育,通過崗位角色扮演,在模擬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分工協作完成月餅、蛋糕、餅干、面包等典型產品制作的實操訓練,強化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責任心和團隊榮譽感,引領學生成為一名有良心的烘焙工匠甚至成長為大師。
2.4結果評價
結果評價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教學改革進行評價,主要是評量學生學習烘焙知識、技術和職業素養的達成度。以診斷性、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增加評量參與對象,多方面多角度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能力水平的提升度、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提升,對教學改革提供決策依據??傊?,在“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實踐課程中評價中應用CIPP模式,能夠動態反饋實踐教學效果,讓教師在成果導向教學改革中不斷對課程設計等進行自檢、反思、改進,同時也能對學生獲取知識、掌握課程的能力進行正確評價,達到促進成果導向教學改革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語教學;微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入0163-02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應運而生而且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微課能夠運用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承載復雜知識點的講解或者是滿足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的需求。將英語教學與微課結合起來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W習質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平臺。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需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結合微課教學特征以及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創新和優化英語微課設計,確保學生英語素質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
一、優化英語微課教學設計
微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同時也要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整體教學效果。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要想真正滿足以上要求和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最為主要的是,英語教師必須根據微課特征以及內容來全面優化英語微課教學設計。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全面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思路,根據教學內容和新課程教學要求提出教學目標,并能夠清楚地了解到運用網絡獲取教學資源的方法,同時也要知道如何有效借助微課開展英語教學,讓學生獲取豐富的學習信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需要對英語教學和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之上找出英語教學的知識點,并沿著這一線索將知識點進行轉化,推進微課的制作,并保障英語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精簡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制作英語微課時除了要保證知識點準確之外,還要堅決避免知識性錯誤的出現,在制作完成后對多媒體的文字、語言等進行重新校對,確保微課制作的質量,并保證能夠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課程講解。
例如,在學習“Weather and Spoas”一課時,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微課制作,運用學生感興趣以及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形式豐富和拓展微課內容,在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確保高效英語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微課:首先用一首韻律優美和朗朗上口的四季歌《the Song of Four Seasons》將學生帶人到天氣和運動話題當中,并組織幾組運用重點句型的對話:How is theweather today?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ich season doyou like best?在對話完成后可以增強學生對重點句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guessing game活動,并為學生提供幾組對話,并讓學生從中猜測季節、天氣以及與天氣相匹配的運動項目,從而再一次點明主題。
二、重視微課視頻錄制測試
英語微課教學主要以教學視頻為依托將豐富的教學內容凝聚到一個精煉的教學視頻當中,而教學視頻的制作效果則會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能否準確抓住教學重點,因此,英語微課視頻的錄制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運用攝像機時,要突破傳統課程錄像形式的束縛,在視頻錄制時增加特殊的硬件使用,以便能夠在視頻上進行生動形象的演示,如復寫板等,以便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時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逐步深入地對英語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與此同時,微課教學視頻當中聲音質量必須得到保障,確保聲音清晰、語調分明、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而為了方便學生對教師講解內容的理解,在視頻制作時可以搭配字幕。除此以外,微課教學視頻的制作不僅需要重視拍攝環節的優化,也需要在視頻拍攝完成后進行后期制作,并在制作中搭配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等形式,進而方便教師能夠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多樣化教學。在視頻拍攝完成后還需要展開對教學視頻的測試,在觀察學生反應、態度后進一步對微課進行修改,修改完成在對學生進行測試,最后經過反復測試論證進一步完善教學視頻,確保最大化的提高教學效果。
三、準確組織英語微課語言
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主要以多媒體視頻教學作為內容展現形式,但是同樣不可忽略的是微課對內容語言以及教師語言的運用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并關系到微課教學設計的質量。簡明精準的語言是微課語言的標準,同時也直接考查了教師的基本功和專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微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會忽視教學過程中運用生動性的語言以及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組織語言,從而在具體的知識講解中忽視邏輯性語言的運用,進而使得教學質量大打折扣。以上問題同樣需要在英語微課教學中普遍存在,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運用口頭語言表達的形式進行知識講解和教學活動的組織,但是在講解抽象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使得語言變得遜色。英語微課往往用語言形式作為主要的教學組織手段,教師首先用微課概括知識點,并在微課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運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微課教學相互配合,進而實現同步語言教學。這樣形式的語言教學在知識傳授上沒有缺憾,但是不能夠提高課堂氛圍的活躍度。
因此,英語教師必須積極探索能夠切實發揮微課教學實際效用的方法,在微課內容語言的組織和設計方面必須提起高度重視,確保語言的精煉、準確以及豐富,同時,教師的口頭語言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確保口頭語言的趣味性、邏輯性、準確性,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積極探究如何將口頭語言與微課內容語言實現緊密配合,最終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服務于英語教學,為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四、應用微課營造教學情境
學生是教學主體,而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才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英語教學成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主人翁失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中。因此,英語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微課來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快速帶入到相應的語言學習環境當中,確保學生高效地完成語言學習。在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生容易受到漢語環境的干擾,再加上他們接觸英語的時間較短,不能夠進行正確的語言背景聯想。微課則為生的英語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對微課的科學應用實現了抽想到直觀的轉化,并將貼近學生生活的知識場景化,突出了重點,也進一步幫助學生克服了學習中的難點。對此,英語教師在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時要有效融合影像、音頻、圖片等多樣化的形式從而為學生營造形象直觀和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學習。
例如,在教學過去進行時時態時,在微課中可以用動畫形式展現昨天小明同學在家里吃晚餐、做作業、看電視的情景,之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繼續提出問題: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What were you doing 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由于微n教學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于是大家紛紛踴躍回答,從而通過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并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語法學習。
五、創新運用多樣教學方法
微課在英語教學課堂中的應用及其教學效用的發揮離不開多種教學方法的配合,而教學方法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到微課教學效果。目前英語微課教學常用的幾種方法有:第一,自主學習法。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課下自主觀看微課視頻和完成自主學習,并將自己自學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記錄,進而在課堂當中提出并和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提問法。教師在學生進行微課學習之前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為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微課學習中,并在學生完成學習后提出探究性問題,并促使學生從求知欲到學習動機的轉化。第三,合作學習法。為了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促使學生共同進步,教師可以在微課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將其與微課教學有效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