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8:5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館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基本情況
沿黃半島景觀帶是以北環路、太陽路(州風景區園內東西干道)、黃河大堤、州大道、南環路為紐帶,串聯沿線分布的黃河公園、虢國博物館、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文體中心、商務中心區、文化公園、百貨樓中心商業區等景觀節點而形成的城市景觀帶,長約15公里,穿越上村、向陽、南關等7個村莊,覆蓋城區大部分生態區。
二、功能定位
利用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生態資源,把城市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景觀距離拉近、連成一片,充分展示中心城市的優美生態環境、深厚文化底蘊和沿黃濕地景觀風貌,彰顯“城在水中、園在城中、景在園中、人在景中”的沿黃城市獨特魅力,把沿黃半島景觀帶打造成為集生態、文化、旅游等景觀于一體的旅游觀光帶。
三、建設任務及實施步驟
(一)建設任務
1.“兩路、兩園、一館”建設,即打通北環路、改造提升南環路;新建黃河公園、擴建文化公園;建設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
2.改造提升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
3.改造提升沿黃半島景觀帶沿線的其它景觀。
(二)實施步驟
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分步實施。
1.年底前,完成沿黃半島景觀帶重要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等相關內容以及征地、拆遷等基礎工作;啟動“兩路”(南環路、北環路)建設。
2.年,建成“兩路”;完成“兩園”(黃河公園、文化公園)主體工程;完成州公園、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和景觀帶沿線其它景觀的改造提升;啟動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
3.年底前,完成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及沿黃半島景觀帶所有掃尾工程。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組織領導
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成立以市委書記為政委,市長為指揮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為常務副指揮長,分管副市長為副指揮長,市政府有關部門、縣和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等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指揮部。指揮部下設道路和文化公園建設辦公室、虢國博物館二期建設辦公室、黃河公園建設辦公室等3個辦公室,分別負責各自項目建設工作。
(二)明確責任分工
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加快項目建設和審批辦理進度,共同推進工程建設。各成員單位主要職責分工如下:
1.市住房城建局負責打通北環路、改造提升南環路和擴建文化公園。
2.市林業園林局負責新建黃河公園,改造提升州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
3.市文化新聞出版局負責虢國博物館二期工程建設。
4.市發展改革委負責項目審批工作。
5.市財政局負責按時撥付財政支持資金。
6.市國土資源局負責辦理項目土地審批。
7.市環保局負責辦理項目環評審批。
8.市規劃城管執法局負責辦理項目規劃審批。
9.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州大道、迎賓大道及209國道城區段沿線景觀的改造提升。
10.市旅游局負責改造提升沿線旅游景點。
11.市黃河河務局負責辦理涉及黃河沿岸建設的相關審批手續。
12.縣和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轄區內的征地拆遷和維穩工作。
13.其他各成員單位要對照目標任務,積極配合,齊抓共管,推動項目加快實施。
(三)抓好規劃設計
1.沿黃半島景觀帶規劃設計。以彰顯特色、提升品位、建設標志性景觀、打造城市新形象為目標,邀請國內外知名規劃設計單位重點做好沿黃半島景觀帶上重要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規劃設計要充分結合我市實際,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沿黃山水園林城市的鮮明特色。
2.各個景觀節點的規劃設計。沿黃半島景觀帶建設指揮部各辦公室要按照整體規劃設計,堅持以人為本、植物造景的理念,綜合考慮地貌、車流、人流和基礎服務設施等因素,做好各個景觀節點工程規劃設計工作。
(四)資金保障
1.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扶持資金;
2.市財政安排部分項目啟動資金;
3.市城建投資公司對“兩路”、“兩園”沿線土地采取資源配置、項目平衡等方法融資解決部分建設資金;
4.各節點工程建設責任單位自籌部分建設資金。
關鍵詞:建筑設計,博物館,規劃
Abstract: Foshan Nanhai Museum Design uphold the gist of diversity, ecology, open subject, in the grasp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was sublimated, show the spirit of the "urban living room" fully.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museums,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博物館背景
南海區原博物館由于2006年8月4日,受臺風“派比安”影響,西樵山發生泥石流災害,南海博物館所在的西樵山蟠龍洞景區災情嚴重。經佛山市地質局勘探,認為該地存在嚴重地質安全隱患,不適宜在原址重建博物館。南海區政府根據地質專家意見,作出了南海博物館的館址永久封閉,新館擇地重建的決定。經多方調研,實地勘察,專家論證,區政府決定在西樵山南麓選址重建南海博物館新館。
二、南海博物館的規劃設計
博物館新館址仍然選在西樵山,西樵山是南粵四大名山之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距今五六千年前南海先民創造的“西樵山文化”早已聞名海內外,成為南海文化的代名詞,被譽為“珠江文明的燈塔”。各個歷史時期先民們在西樵山留下的文物古跡不計其數,區博物館的職責就是保護和利用好祖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南海博物館建在西樵山,有利于保護和利用好西樵山歷史文化遺產。
建筑設計從西樵山最具代表性的石燕巖、滴水巖等古采石遺址中吸取靈感,將建筑體量縱橫交錯,層疊搭砌,形成了堆砌的石塊、層疊的山石意象,隱喻了南海古老的采石文化,引發人們對南海歷史的追憶,產生了強烈的本土文化認同感。整個博物館雕塑般的建筑體量,有如山腳下生長出的巖石,形成山體的自然延續。
南海博物館設在西樵山,有利于大力發展西樵山旅游事業。要做大做強南海和西樵山的旅游業,無論是今天還是將來都需要南海博物館作為宣傳南海和西樵山燦爛歷史文化的窗口和平臺,這也是南海區委、區政府將南海博物館遷建至西樵山南麓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依托歷史文化遺址和風景名勝區建園林化博物館是當今博物館選址趨勢之一。西樵山不僅自然風景優美,而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理想的建館之地。在西樵山南麓建一座具有古樸嶺南古建筑風格與優美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南海博物館新館,將為國家風景名勝區西樵山增色添彩。此外,南海博物館新館將能滿足游客休閑、娛樂、增長知識的需求,能增大博物館的觀眾流量,能更好地履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公眾服務的職能。
三、博物館概況
1、新南海博物館的遷建選址在西樵的南部,黃大仙圣境園以東,登山大道與環山路交匯處。建成后的南海博物館將成為收藏展示南海歷史文物、研究南海歷史文化的中心,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也將為西樵山的旅游觀光增加一個新的景點。2008年,南海區政府召開“南海博物館新館建設工作會議”,決定在西樵山南入口處東側建設南海區博物館新館。新館占地面積約38879.3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3609.7平方米。如圖:
圖1南海博物館入口透視圖
2、博物館嶺南文化的呈現
南海博物館落成,館藏文化依舊以展示南海數千年文明歷程為己任。“南海博物館和西樵山都是南海文明的集中展示地。
“西樵山給南海博物館以歷史的厚重,南海博物館則為西樵山打造嶺南文化高地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載體。一個地區的博物館和這個地區的文化歷史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個濃縮了的歷史文明,因此南海博物館本身注定也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
嶺南園林是中國傳統三大園林代表之一,建筑體量的縱橫交錯,相互層疊、搭砌,使得建筑在地面層產生了許多變化豐富的架空庭園,形成了大量室內外交錯的灰空間。不同的庭園之間以及庭園與外部自然環境之間通過這些架空空間相互聯系、滲透,景觀視線若隱若現,營造出生動的庭園深深、別有洞天的中國嶺南園林意境,用現代的園林設計手法再現了石燕巖、石祠堂等西樵山古園林景區的空間體驗。
嶺南庭園與現代建筑空間都是強調這種多空間的體驗,通過將多空間構成整體網絡,體現出場所意義所在。同時建筑的這種首層架空,也使得大自然的風、水、樹、石都穿透建筑得以延續,建筑對自然山地風貌的尊重,與自然的和諧在這里得以充分的體現。
用南海區文體旅游局副局長江爵盛的話來說:“西樵山廣府文化厚重,南海博物館對它來說是絕佳的配套設施,兩者是統一和諧的共同體。”他表示,博物館不一定非要選在城市的政治經濟中心,哪里能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哪里就是它最好的選址。
去年,南海區政府立足本土,制定了《“獅舞嶺南?龍騰南海”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其中,以西樵山為龍頭的西部片區,要打造成“文翰樵山嶺南旅游文化高地”。“南海博物館最終落在西樵山,這是打造西樵山嶺南文化高地的神來之筆。如圖:
圖2南海區博物館設計效果圖
圖3 南海博物館設計效果圖
3、建設精神內涵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有“美石為玉”之說,在《說文解字》中注釋曰:“玉者,石之美者,”意即:玉是石之精華,石之佼者。在建筑設計中借鑒美玉這一美好的傳統文化觀念來提升南海區博物館的精神內涵。將入口大廳設計為一個優美的半透明玻璃體,半懸于空中,有如一塊美玉鑲嵌在石塊中。石代表著南海悠遠的歷史,而玉則正象征了南海美好的未來,由石到玉的轉變、升華,也正昭示著南海人發展奮斗的歷程,寄予了對南海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希望。
四、結語
大連現代博物館位于星海廣場西北部,北鄰會展路,西臨城市主干道中山路,總用地面積2.7hm2,總建筑面積30398m2,地上4層、地下1層。其東側為大連市會展中心,南側為高層商務中心。由于用地位置的特殊性,建筑形態必須體現出時代感和標志性。
作為大型博覽類公共建筑,應充分考慮到場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組織豐富的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中將主入口設在會展路一側,次入口放在場地南側。東側設少量工作人員入口。考慮到中山路為市內交通主干道,車流量較大,所以沒有在西側設置出入口,而是退后道路18.00m做精品綠化帶,使博物館的長向立面臨中山路,展示其獨特的風采。根據對該場地的分析,將該館北退會展路紅線44.60m,辟出一塊前廣場,對應主要入口方向,起到疏導人流和集散的作用,減弱建筑物對于道路的壓迫感,給人們提供一個觀賞的空間(見圖1、總平面圖、圖3)。空間的序列由會展路一側前廣場發生,至博物館南側次要道路結束。分別經過全開敞的室外空間、半封閉的柱廊內院、博物館入口大廳、內部展廳空間、服務性備展空間、次入口門廳、次入口室外空間幾個部分所組成的完整空間序列。設計中把建筑物的北側和東西兩側采用柱廊的形式加以圍合,主入口退讓柱廊形成室外院落并形成南北兩側一實一虛的態勢。在建筑物中軸線上用圓形玻璃大廳加以聯系,隱含了古代“太極圖”的哲理,從而形成由虛到實的空間形式演變。在建筑物東西兩側由內院開始設室外臺階,沿柱廊可通達四層,打破了立面形式的單調感,豐富了外部空間形式,成為跳躍的元素,設計的亮點。前廣場的設計以硬鋪花崗巖為主,兩側設有一黑一白兩個漫水平臺。結合地面分格布置了燈帶,如同點點星光,烘托夜晚的廣場氣氛。建筑物兩側用棋盤狀的草坪配以精品綠化帶,手法簡煉平實,與建筑主體風格相得益彰。
在形態設計中,我們摒棄“非建筑”的語言和浮華的裝飾及所謂的符號,采用最純粹的方形與圓形來構成建筑的形體,用簡練的手法,樸實的外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在形態各異的建筑群中彰顯不凡的氣質,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大連現代博物館的外形采用虛實對比的手法,以方形為母題,列柱圍廊式的構成,純白純黑的無彩色系,高達22.70m的通天柱廊,使人聯想到古代的巨大石陣,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設計中對每處細部的比例與尺度做了反復推敲,對中心34.45m高的穹頂做了360°的視線分析,以達到理想的觀看角度。
建筑本身有其特有的內涵,建筑思潮又千差萬別,本文僅是對本工程在設計中的理念和手法做以如實的記錄,希望從中探索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作者單位:大連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
外景
光影效果
內院及入口
首層平面圖
關鍵詞:景觀設計;傳承;借鑒
一、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現狀
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水平在不斷變化提高,也越來越在意生活環境和生活的品質,這也對當代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代的園林景觀設計既可以從傳承發展的角度出發,從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去尋求創新發展,也可以借鑒西方景觀設計手法來結合自身的特色創造發展,同樣也可從山水畫藝術中去尋找現代景觀設計的契合點,相互作用,創造出具有符合時展而又具有自身民族文化氣質的現代景觀。園林景觀設計是與居民的生活緊密聯系的,所見最多的為住宅區景觀設計。規劃設計什么樣的景觀,傳遞什么樣的文化價值思想,滿足什么樣的人群需求,都是我們景觀設計者的工作任務和價值體現,要做到真正以人為本任重道遠。中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受西方現代景觀設計影響比較重,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大多有別于中國傳統的景觀設計手法,設計作品多數偏西方設計手法。在內容和形式上依托現代建筑的形式,追求對稱幾何式的景觀設計形式。隨著社會生態環境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裝飾材料比較過去而言發生了重要的改變,由傳統的土木結構發展為鋼筋混凝土、玻璃幕墻結構。在小區建筑中不管是中式或歐式建筑,也與傳統的設計方法完全不同。從傳統園林建筑中去尋找可用的設計元素作用于今天的設計中,是一種傳承的創新。
二、我國現代景觀設計發展趨勢
(一)可持續性和生態發展
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學觀,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活動中,設計應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要素,因地制宜,也是對自然的尊重。充分去挖掘利用當地的景觀元素,發揮出新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功能。結合自然的景觀設計應該按生態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以順應自然的發展而不至于去破壞生態環境。它以就地取材為原則,運用本土植物和鄉土材料把景觀設計成一個有機體,充分利用自然水和適度依靠人工水結合,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續地運轉及生長,創造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二)景觀設計逐漸走向社區化
景觀將作為城市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來的景觀設計將更加開放與多元化。無論是江南水鄉小鎮,老北京城的胡同,上海弄堂,還者是意大利中世紀小城,繁華都市巴黎、倫敦、洛杉磯,好的城市景觀都是由不同空間交織而成的有機整合,而不是孤立的、隔絕的自我封閉空間。因此,未來的景觀設計將是把城市化、社區化的發展,突破住宅小區圍墻的范圍,建設開發的公共空間環境,突破壁壘。它所追求的是在尊重自然環境條件下創造城市和諧建設發展,實現社區與城市的融合,工作生活與商業發展的融合。從單一的花園式景觀發展成社區化加上花園式的環境,倡導人的社會,在自然生活環境組建社交平臺,為廣大居民提供真實、開放的生活空間,使人們自覺參與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之中。
(三)景觀設計的復雜化
由于地域文化差異性明顯,社會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人的審美和追求差異明顯。園林景觀設計在尋求產品的精品化、個性化的同時,還需面臨不同人的需求與不同行業間的協作,不斷拓寬設計的深度與廣度。在滿足現代工業化生產的基本設計思路下,也要避免因工業化而導致特色消失、設計雷同,應發掘出特色地域文化,提煉出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形成特色景觀元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景觀設計所面對的群體越來越廣,曾經只為少數富貴階層服務的景觀變為了社會化的商品,成為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行業競爭和審美提高的壓力,也促使設計師不斷去追求設計質量,進行大膽的創新,運用各種相關的新技術不斷嘗試推陳出新。使用工業化時代所創造發明的新材料與新技術,結合各種不同元素和設計風格,因地制宜,創造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富有時代特征的新景觀。
(四)發掘民族文化資源
倡導地域性和多元化的文化包容精神是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堅持的原則,尋找特色文化,保持差異化設計建設,不能抹殺掉地域文化精神。現在城市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對于不同的城市沒有新鮮感,到處都是一個模子刻畫的,對于游人來說可能只有品嘗當地的小吃才能感受下地域文化的差異了。城市園林景觀的發展應該堅守地域民族文化精神,就應當承認地域文化差異,倡導個性化的發展。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是對外交流、對內傳承文化最好最為直觀的載體,對外交流而言要能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新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形式;就自身景觀設計發展來說要擔負傳承優秀文化、展示民族特色形象和氣質;針對地方發展要展示出地域環境、人文精神、名族文化。這要求我們的設計要去研究民族化東西,更好的發展鄉土化、個性化的當代景觀。
三、蘇州博物館對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的啟示
(一)在繼承中創新的原則
蘇州博物館設計的“中而新”的理念,即有古典園林的傳統元素,也有現代設計的元素與方法。中國古典園林在歷史發展中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經濟、文化藝術、審美意趣的全部精華,可以說是實物陳列的歷史。其傳承多年的造園手法在現代設計中依然值得借鑒使用。蘇州博物館中,借拙政園白墻面,結合疊山理水的手法,創造了一幅寫意水墨山水畫卷,運用到了中國山水畫表現手法以及園林意境營造手法,而傳達出的又是充滿現代意境的園林形式。蘇州博物館一方面在造園設計上注重現代人的行為需求習慣、審美情趣,在繼承發揚古典園林藝術的基礎上創造符合現代人生活的園林景觀形式。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園林景觀設計技術,新手法、新材料豐富了景觀設計的手段,結合現代設計手法是園林發展的必然。
(二)發展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
西方的園林景觀設計追求幾何對稱的規則,而中國園林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這是和地理環境、文化價值、民族傳統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差別。今天的中國園林要想在在世界園林上保持自身的特色,必須在運用現代技術的條件下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差異化特色,不能模式化發展。蘇州博物館就是用現代的技術手段重新詮釋了粉墻黛瓦的江南園林特色景觀,結合山水畫藝術表現手法,繼承并發揚中國特色園林文化。結合地域環境因地制宜,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設計元素,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出現,營造出具有中國自己民族風格的現代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李敏.中國古典園林30講.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摹仿拼接到融合創新——中國西南地域建筑創作歷程與途徑羅德啟,LuoDeqi
3.從時尚唯美走向地域理性——演進中的新世紀哈爾濱建筑創作啟示劉大平,李國友,LiuDaping,LiGuoyou
4.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解讀及啟示章明,陳亦文,黃楠,ZhangMing,ChenYiwen,HuangNan
5.城市景觀作為生命系統——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灘公園俞孔堅,YuKongjian
6.2010年上海世博會浦東場地公共空間設計林選泉,劉月琴,LinXuanquan,LiuYueqin
7.平衡之道——基于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工業建筑改造實踐章明,張姿,ZhangMing,ZhangZi
8.神秘的魔方——2010年上海世博會太空家園館任明,王大宇,RenMing,WangDayu
9.走進·走在·走出——象山丹城基督教堂設計過程回顧及感悟莫洲瑾,楊易棟,MoZhoujin,YangYidong
10.探尋——金地·湖城大境情境展示區的實踐王戈,WangGe
11.地域文化的窗口建筑——長白山機場航站樓建筑設計傅紹輝,趙海鵬,李辰琳,FuShaohui,ZhaoHaipeng,LiChenlin
12.傳統水鄉意象與現代商業功能的鏈接——"紹興咸亨新天地"設計思考陳堅,ChenJian
13.湖畔筑臺——論湖北省博物館擴建工程的建筑創意向欣然,XiangXinran
14.地鐵站上的漂浮城島——香港九龍站發展案例研究薛求理,翟海林,陳貝盈,CharlieQ.L.Xue,HailinZhai,GloriaPuiYingChan
15.上海盧灣區第47、48街坊改造保護項目程之春,鋒,ChengZhichun,YeTingfeng
16.上海世博會場地公共空間降溫設計研究劉月琴,林選泉,LiuYueqin,LinXuanquan
17.文化觀演建筑設計初探景泉,徐元卿,JingQuan,XuYuanqing
18.哥本哈根丹麥皇家劇場Lundgard&TranbergArchitects,李華東
19.華盛頓新建劇院程翌,湯姆·卡姆,ChengYi,TomKamm1."中國近代建筑史"題辨劉亦師,LiuYishi
2.中國近、現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對中國近、現代建筑歷史的整體性審視鄧慶坦,DengQingtan
3.文化景觀——淺析中國古典園林史之現代書寫李澤,張天潔,LiZe,ZhangTianjie
4.面向理論建構的風景園林研究徐振,XuZhen
5.略評中國當代園林設計中的"失語"現象邱冰,張帆,QiuBing,ZhangFan
6.GIS技術在大遺址保護規劃中的應用探索——以揚州城遺址保護規劃為例張劍葳,陳薇,胡明星,ZhangJianwei,ChenWei,HuMingxing
7.當代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更新——以廣州市華僑新村為例袁媛,朱竑,王玉,YuanYuan,ZhuHong,WangYu
8.歷史環境保護更新規劃的另一種策略——廣州黃埔村(港)規劃設計事件樣板研究沈康,馮江,ShenKang,FengJiang
9.建筑遺產的預防性保護研究初探吳美萍,朱光亞,WuMeiping,ZhuGuangya
10.城市交響曲——新加坡館王興田,許志欽,WangXingtian,XuZhiqin
11.和諧城市,多彩生活——韓國館王興田,許志欽,WangXingtian,XuZhiqin
12.兒童夢想中的未來之城——俄羅斯館鄭巋穎,王健,ZhengKuiying,WangJian
13.生態多樣性城市——印度尼西亞館付睿,姚鳴東,FuRui,YaoMingdong
14.通感·意象·建構——浙江美術館建筑創作后記程泰寧,王大鵬,ChengTaining,WangDapeng
15.寫意與幾何——對比浙江美術館和蘇州博物館王暉,陳帆,WangHui,ChenFan
16.疊石釋義——山東廣電設計構思談任祖華,崔愷,RenZuhua,CuiKai
17.物質性消隱與地域性呈現——四川國際網球中心李麟學,吳杰,LiLinxue,WuJie
18.中小型火車站"系列化"設計策略探討——以寧杭鐵路客運專線客站設計方案為例夏兵,郭蘇明,XiaBing,GuoSuming
19.濟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建筑消防設計宋延斌,宋嶺,張少偉,SongYanbin,SongLing,ZhangShaowei
20.高層寫字樓電梯系統優化配置要點——以北京新保利大廈為例劉杰,陳珊,王樂文,LiuJie,ChenShan,WangLewen
21.建筑結構體系之演化特征初探蘇朝浩,鄭少鵬,SuChaohao,ZhengShaopeng
22.數字化:面向未來的建筑初始狀態石永良,ShiYongliang1.始于世博歸于社會宋春華,SongChunhua
2.綠色的宜居城市——世博會的啟示鄭時齡,ZhangShiling
3.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館建筑解讀沈迪,ShenDi
23.一個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態類型學在中國的應用陳飛,ChenFei
24.當代多元生態觀下的景觀實踐劉海龍,LiuHailong
25.國外的"都市農業"與中國城市生態節地策略張玉坤,孫藝冰,ZhangYukun,SunYibing
26.杭州市京杭運河北段休閑游憩空間發展模式研究徐鑫,黃杉,梁影君,XuXin,HuangShan,LiangYingjun
27.城市景觀的生態演進——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吳正旺,WuZhengwang
28.區域整體開發:"重慶金融街"城市設計解析黃瓴,許劍峰,吳宏,HuangLing,XuJianfeng,WuHong
29.重慶合川區城市特色塑造的探討扈萬泰,付帥,HuWantai,FuShuai
30.從建國60周年慶典看天安門廣場的空間王麗方,WangLifang
31.一個建筑藝徒的中國現代建筑史心結鄒德儂,ZouDenong
4.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與設計曹嘉明,郭建祥,郭煒,方健
5.世博會——作為推動建筑發展的媒介冷嘉偉,LengJiawei
6.從"觀其大略"到"全面虛擬"——傳播學視野中的世界博覽會建筑趙勁松,胡天舒,李剛,ZhaoJinsong,HuTianshu,LiGang
7.事件建筑——關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建筑"一軸四館"的思考與對話章明,張姿,ZhangMing,ZhangZi
8.沙丘建筑生活——阿聯酋館李瑤,陳渝,LiYao,ChenYu
9.建筑秀場上的文化容器——沙特館王振軍,張會明,董召英,孫成偉
10.打造"夢想城市"——丹麥館BjarkeIngels,郭家耀,李煦,BjarkeIngels,GuoJiayao,LiXu
11.創新之光——瑞典館朱荷蒂,陳帥飛,張通,ZhuHedi,ChanShuaifei,ZhangTong
12."籃子展館"——西班牙館司徒婭,郭穎瑩,SiTuya,GuoYingying
13.跨界演繹的創意設計——英國館顧英,GuYing
14.未來之城——意大利館孫榮凱,羅韶堅,陳志亮,SunRongkai,LuoShaojian,ChenZhiliang
15.和諧的都市創意的空間——德國館楊慧南,林文蓉,YangHuinan,LinWenrong
16.從理性假設到感性回歸——法國館汪啟穎,WangQiying
17.流動的空間——奧地利館黃穎,彭華,HuangYing,PengHua
18.生生不息的城市生活——加拿大館陳劍秋,孫倩,ChenJianqiu,SunQian
19."魔方"——上海企業聯合館張永和,ZhangYonghe
20."麥垛"——萬科館北京多相建筑設計工作室,BeijingDuoxiangStudio
21.炫動的魅力——上汽-通用汽車館戎武杰,劉纓,RongWujie,LiuYing
22.剖面的視野——寧波滕頭案例館王澍,WangShu
23.城市中的實踐,展示中的建筑——城市最佳實踐區中部展館顧英,GuYing
24.借助自然之力的"原生態"改造——寶鋼大舞臺楊明,YangMing1.當代建筑敘事學的本體建構——敘事視野下的空間特征、方法及其對創新教育的啟示陸邵明,LuShaoming
2."十次小組""流動性"解析與延展朱淵,王建國,ZhuYuan,WangJianguo
3.當代建筑中的結構性表皮現象陳強,ChenQiang
4.秩序的審美價值與當代建筑的美學追求石孟良,彭建國,湯放華,ShiMengliang,PengJianguo,TangFanghua
5.城市高密度環境下的建筑學思考董春方,DongChunfang
6.建筑策劃中的空間預測與空間評價研究意義蘇實,莊惟敏,SuShi,ZhuangWeimin
7.天津文化中心規劃設計沈磊,李津莉,侯勇軍,崔磊
8.構筑"世紀之窗"——天津博物館設計何鏡堂,郭衛宏,吳中平,鄭少鵬
9.天津美術館設計德國KSP尤根·恩格爾建筑師事務所,KSPJuergenEngelArchitekten
10.天津圖書館設計山本理顯,土岐晃司,牛征
11.天津大劇院設計德國馮·格康,瑪格及合伙人建筑師事務所,vonGerkan,MargandPartnersArchitects
12.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天津陽光樂園設計周愷,蔡勇,ZhouKai,CaiYong
13.天津銀河購物中心設計W.MarkCarter,Jeffery.Fan,朱鐵麟,凌海,姚琳
14.天津文化中心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黃昊,HuangHao
15.文化中心場所的創造——天津文化中心景觀規劃與設計迪特爾·格勞,李京平
16.歷史的凝思——洛陽博物館新館建筑創作李立,LiLi
17.北京臨空皇冠假日酒店設計隨筆竇志,DouZhi
18.基于"兩觀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設計營造——煙臺文化中心規劃與建筑設計何鏡堂,王揚,李天世,向科
19.因為世界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選擇塑造世界王芳,董灝,WangFang,DongHao
20.廠房改造中的"簡單思維"——西山某除塵器車間改造徐磊,于海為,XuLei,YuHaiwei
問:良渚文化何時被發現?
答:良渚文化最早是由西湖博物館(今浙江博物館前身)工作人員施昕更先生在1936年發現的。施昕更先生是良渚人,曾參加杭州古蕩遺址的發掘工作,受到古蕩遺址發掘的啟發,他先后三次到良渚進行調查,并由西湖博物館報請當時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批準,取得采掘執照后,在1936年12月1日~12月10日對良渚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12月26日~12月30日和1937年3月8日~3月20日又作了第二次、第三次發掘。1938年,施昕更先生的考古報告《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印刷出版。這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最早的科學考古和發掘報告,為良渚文化命名、研究等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資料。1959年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隊長會議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學文化命名。
問:良渚遺址的分布情況如何?除良渚古城外還有哪些其他重要遺址或發現?
答:良渚遺址分布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良渚鎮境內,湖州市德清縣境內也有一部分。從目前的考古調查情況看,良渚遺址分布面積約40余平方公里,已發現的遺址點有135處,包括有貴族墓地、平民墓地、大型祭壇、古城遺址、普通村落、防護工程等各類遺跡,可以說是規模宏大,遺存密集而有規律。
在良渚遺址內,歷年來屢有重要發現,至今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各類文物數以萬計。除最近發現的古城遺址外,1986年發現的反山遺址被稱為良渚文化王陵,1987年發現的瑤山遺址是良渚文化最大的祭壇與墓地復合遺址,1991年發掘的匯觀山遺址也是一處祭壇和貴族墓地的復合遺址,1992年~1993年發掘的莫角山遺址(位于古城遺址的中心)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這四次發掘都先后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外,良渚遺址內發現的卞家山、廟前、姚家墩、塘山等遺址,都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轟動。這些發現為認識良渚大遺址和良渚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問:對剛發現的良渚古城準備如何保護和利用?區政府有怎樣的規劃?
答:對于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我們有一個基本思路,就是依法保護,積極利用。
國家文物局和省、市都有明確要求,余杭區委、區政府和良渚遺址管委會也作了專門研究,總體是要按照《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要求,強化保護;按照今后《良渚國家遺址公園規劃》要求,積極展示利用。
近期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幾方面:一是抓緊與遺址保護規劃設計單位聯系,在確保將整個古城納入良渚遺址重點保護區的基礎上,在局部地段再視保護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保證古城及其環境風貌的完整性。在保護規劃中尤其要突出古城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二是配合考古部門做好后續考古發掘的規劃和實施工作。三是強化項目管理,今后對良渚古城遺址內及城墻遺址上的新報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已批未建項目做好說服清退工作;現存建筑物只減不增,嚴加控制。四是對東南西北四面城墻的已發掘區進行圍護,設立告示牌,設專人值守,防止人為破壞。同時對發掘面積較大的西城墻和北城墻地段以租地方式加蓋簡易保護棚,防止雨水的自然沖刷破壞。五是結合良渚國家遺址公園建設要求,就已發掘地段編制保護性展示方案,為今后的工作實施提供操作依據。六是根據良渚古城遺址的價值,對良渚文化和良渚遺址重新定位,調整完善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陳列展示方案,把古城遺址列為新館展示最為重要的內容。(本刊采訪整理。文中所用圖片均由余杭區政府提供)
一、實習景點簡介
1、世界之窗
深圳世界之窗是深圳必游景點之一,整個景區占地48萬平方米,按世界地域結構和游覽活動內容分為世界廣場、亞洲區、大洋洲區、歐洲區、非洲區、美洲區、世界雕塑園和國際街區域。作為以弘揚世界文化精華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世界之窗薈萃了世界幾千年人類文明的精華,有歷史遺跡、名勝、自然風光、世界奇觀、民居、雕塑等130多個景點,其中包括園林藝術、民俗風情、民間歌舞、大型演出以及高科技參與性娛樂項目等。世界之窗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雍容恢宏的規劃設計,精美絕倫的景觀項目、不同凡響的藝術演出,動感刺激的娛樂項目,為中外游客再現了一個美妙精彩的世界。
2、深圳博物館
深圳博物館于1981年建立,1988年11月開館。 深圳博物館是一座以地志性為主的綜合類博物館,是深圳文物收藏和歷史研究中心。主要目標是辦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化博物館。他以面向大眾的最廣義的教育和傳播知識為宗旨。通過展覽、出版刊物、講座和研討會,讓大眾了解了深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窺視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3、錦繡中華
錦繡中華微縮景區占地30萬平方米,匯集了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實景微縮景區,景區的80多個景點按中國版圖位置分布,它集中反映了中國多民族國家風格迥異的建筑、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一步邁進歷史,一是暢游中國“是錦繡中華微縮景區的生動寫照。進入新世紀,錦繡中華微縮景區呈現出一片綠的世界、花的世界,園內花團錦簇,綠樹成蔭,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形成一幅壯美的圖畫。
4、中國民俗文化村
中國民俗文化村是國內第一個薈萃各民族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園的大型文化游覽景區,它占地20萬平方米,村內25個各具特色的山寨、庭院和街市按原貌以1:1的比例建成,并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薈萃精華,有所取舍”為建村原則,從不同角度多側面地反映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村寨的風情表演、印象中國劇場的民族歌舞表演和鳳凰廣場的大型廣場藝術匯演,海邊廣場的大型馬戰實景表演等從不同層次將民族歌舞藝術的神韻展示得淋漓盡致。
5、東部華僑城
東部華僑城坐落于中國深圳大梅沙,占地近9平方公里,由華僑城集團斥資35億元精心打造,是國內首個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生態探險等主題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主要包括大俠谷生態公園、茶溪谷休閑公園、云海谷體育公園、華興寺、主題酒店群落、天麓大宅等六大板塊,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華僑城以"規劃科學合理,功能配套齊全,城區環境優美,風尚高尚文明,管理規范先進"為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建成為一個現代海濱城區,被譽為深圳灣畔的一顆明珠。
6、大鵬古城
大鵬古城博物館 大鵬古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占地11萬平方米,是深圳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城,深圳今又名“鵬城”即源于此。1989年,大鵬古城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大鵬古城博物館宣告成立。幾年來,該館共征集和整理各類文物300多件,編撰出版了反映古城歷史的《大鵬所城》。
二、實習體會和收獲
1、車上當導游
在這次的深圳見習,學校要求我們學生每人都模擬一次導游。我們都輪流當一回導游,起初我們都踴躍參與其中,并詳細地介紹我們各自的家鄉特色。我們的講解猶如真正的導游般帶著同學們走進自己的家鄉,成功地當了幾分鐘的導游。在返回學校的途中,我們每個模擬的小導游都輪流結束了。跟我們相處四天的真正導游小周給我們一個經驗總結,他說我們的模擬小導游一次比一次進步,起初是慌張不自然,到后來越來越自然大方。但我們的不足是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說話條理不明。顯然,我們發覺了自己優點的同時,也能找到不足。我們懂得了如何當一名出色導游。
2、來回交通
關鍵詞:傳統園林;現代園林;繼承創新;蘇州博物館
現代主義園林與傳統園林在形式上、功能上、構圖上、類型上、材料上以及服務對象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現代主義園林相對傳統園林來說,形式更為簡潔自由,注重功能和空間感,追求非對稱的動態平衡,園林的類型和材料也極其豐富,并主要服務于人民大眾。現代主義園林具有新的眾多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但在設計中也應當注重對傳統的繼承,并非盲目的模仿傳統,而是在吸收傳統形式和精華部分的同時,來表現當代社會的文化需求,使傳統與現代、過去與今天鏈接,目的是使當代新的設計具有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設計師既要對傳統文化有較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也要諳熟現代設計中的各種思想與手法,從而達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滲透乃至超越。本文以蘇州博物館為例,試從各類造園要素出發來探討現代造園在繼承傳統園林的同時所運用的新的手法。
1.項目背景
蘇州博物館館址位于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是蘇州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在這么敏感的區域,新館如何延續傳統文化,又能具有時代特色,正是大家所關注的。
2.設計分析
2.1疊山
對于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園林各要素的創新,北側墻下的“疊山”是新館庭園規劃設計當中最為精彩且最難處理的部分,既不能仿古,又不能做成現代雕塑。他從中國北宋畫家米芾的山水畫中汲取靈感,創造出“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寫意手法。在摒棄了蘇州園林中常見的假山營造手法之后,他將許多塊大小不一的石頭經過切割和打磨,相互疊加并排成一排放置在水邊,渲染出宋代山水畫的意境。
2.2理水
水在造園中具有拓展空間的作用。在古典園林中,治水一般都是山腳臨水,石磯浮水,皆環以林木。水面則以掩映、舒朗、深遠及大小等為主要特征。而新館庭院中以水造景的方法與古典水景是大相徑庭的。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中,貝聿銘放棄了傳統的形態和手法,而是采用了長短不一的直線圍合而成復雜的平面,并用石材構造水池,呈現出了簡潔的現代感。獨特新穎的建筑群在平如鏡的水面上產生了虛實影像與高低層次變化,然而,微風徐來,建筑與倒影蕩漾在水中,這靜、動之間構成了一道美麗的畫卷,與建筑構成了不可分離的緊密關系。
2.3亭
亭的造型不同于傳統的建筑形式,是將傳統古亭的解構和重塑。結構上,它以現代的鋼骨架作為支撐并放置照明燈具,玻璃頂覆蓋木飾面格柵,中間是洗漱臺。亭的位置懸置于水面之上,四面景色盡收眼底,坐在亭中北面可觀賞石與橋,東側的建筑與植被形成借景,南側與建筑大廳的親水平臺以及建筑立面互為對景,西側皆竹林為背景。
2.4置橋
主庭院中的橋通過直線的交叉,并把橋作為體塊來進行處理,橋并不是主要景觀,而是作為聯系構件和觀察點來設置的。用橋將水面分割成一大一小兩塊水面是傳統置橋手法中最大的特點,目的是為了使大的水面顯得更大,而小的水面顯得更加悠遠。而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中橋的設計,是使人走在橋上既能觀賞建筑和亭臺在水中的倒影,又能觀賞緊臨拙政園的山石,同時橋的尺度與人們的視域比例也十分恰當,讓人有種移步換景的感覺。以突顯景觀的層次,并表達造園所追求的“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的思想。
2.5植被
在植物配被上,貝聿銘放棄了傳統園林追求的層次性和豐富性,突出了單株植物的觀賞性。進入主庭院設有四棵樹,分別是東門兩側松樹,一棵高大挺拔的靠近大門,作為進入大門的借景之用;一棵為盆景造型,美輪美奐;南側是一棵梅花,涼亭西側的一片茂密的竹林;南側一棵桂花,以及西部展區的一個小庭院中,栽種了一棵石榴,樹旁以太湖石作為配景;東廊對景的“紫藤園”中,兩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親手種植的百年紫藤;在建筑上通過屋頂構架的呼應,使整個建筑空間與歷史產生了共鳴。在《園冶》中說到造園要“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要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要體現“小中見大”,堆砌植物反而可能會弄巧成拙。貝聿銘將這幾種植物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作為一個“雕塑”來隱喻傳統精髓,同時用植物來營造“虛實結合”的意境,賦予了不同于傳統園林的現代感。
2.6疊瓦
蘇州博物館新館在風格上保持了傳統粉墻黛瓦,但屋頂卻不用傳統的瓦片做裝飾,原因是傳統的瓦片易碎,又不易保養。而是鋪設黑中帶灰的“中國黑”花崗巖,來隱喻瓦片。淋雨的時候是黑色的,經過太陽照射后變成深灰色,這與蘇州的粉墻黛瓦的格調相協調。另外,在建筑的高度處理上也做了一些文章。蘇州古城的主要建筑特色便是高低起伏和錯落有致。形斜坡屋頂也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它與周邊建筑的形式有著鮮明的反差,卻又有相似之處。屋面與墻體邊飾以及白墻相配,為粉墻黛瓦的江南的建筑意境增添了新的詮釋,并精心營造出意境。
2.7門
在博物館大門的設計上,貝聿銘有別于傳統建筑大門的造型語言。傳統古建筑大多是高墻圍合成,朱門緊閉。而博物館是公共建筑,在設計上要運用新的造型語言,讓博物館顯得更開放,有一種邀人人內的感覺,用現代材料而又具傳統韻味的大門形式,營造出大氣的特點。還有大堂前用鋼和玻璃設計的現代月洞門,亦反映了這種“雅致而微妙”地用現代設計來隱喻傳統的手法和思路。博物館主入口的門利用鋼結構頂棚、格柵伸縮們和朱紅色推拉門,與右側白墻上的黑色題字融合。
2.8窗
在新館中的設計中,窗起到了模糊室內空間與外界空間的作用。貝聿銘用現代材料將傳統建筑花窗形式賦予了新的生命,以達到“借景”的效果。如在大堂的北側墻上開的兩個“六方式”花窗,巧妙的將涼亭和花樹納入眼簾,營造出“探幽”的意境。東廊透過紫膝園,可看到茶室的東墻上鋼結構的“海棠花”漏窗,它以傳統的冰裂紋為圖式為裝飾。其妙處在于以空寓虛,借物寄實,避外隱內。還有一處方窗設計十分巧妙,在“虎丘云巖寺塔”展廳,方窗上覆一層薄紗,借朦朧之亭臺水石.不僅給幽暗的展廳采光,而且讓人不經意間抬頭遠眺窗外美景。
今天的伯爾尼雖是一國之都,但戶籍人口卻只有15萬左右,遠不及每年前來伯爾尼觀光游客的人數。也正是如此,伯爾尼既像城市又如鄉村,祥和安靜,極少喧囂,沒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卻不乏片片綠蔭。在這種優雅寧靜的氛圍熏陶中,伯爾尼集百年的歷史積淀、文化內涵于一身,成為一座古色古香,別具韻味的歷史文化古城。
老城故事多
如果說秀美的自然景觀構成伯爾尼外在美的話,那么,古老的建筑則從人文角度折射著伯爾尼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的中歐小城市的特色。
徜徉在伯爾尼古城,隨處可見碎石鋪成的舊式馬路,使人不由得回想起電影里機車時代以前歐洲人的生活畫卷,好像“嗒嗒”的馬蹄聲和“吱吱”的車輪聲都在耳畔回響。漫步伯爾尼老城,古跡處處可見。特別是從火車站到熊苑這一條幾公里長的路上,吸引游人的古跡名勝最多也最為壯觀。順正義街走到阿勒河彎曲處過橋,就到了伯爾尼最古老的地區。
14世紀的奈戴格教堂里豎立著伯爾尼的締造者扎靈根公爵的雕像。而大門上的青銅浮雕,描繪耶穌的故事,至今保存照舊。在老城里還有許多歷史文化價值很高的景點。比如伯爾尼火車站的地下通道里,陳列著600年前伯爾尼防御工事的遺址,行人進出站口隨時可以觀賞。火車站斜對面,有一座基督教教堂,建于1720年。據說它是全瑞士最重要的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筑。伯爾尼歷史博物館則是16世紀哥特式風格的建筑,門前有高大的青銅雕塑和古典式的噴泉水池。在這個博物館群落里,有珍藏著伯爾尼著名畫家保羅•克利大量作品的伯爾尼美術博物館、展示滑雪知識的瑞士阿爾卑斯博物館、集郵愛好者樂園瑞士郵電博物館、獨樹一幟的伯爾尼自然歷史博物館、伯爾尼兵器館等等。
街道兩側騎樓里的商店門面韻味十足,纖巧而精致。推門而入,里面寬敞明亮,超級市場里高中低檔商品應有盡有,只是價格不菲。瑞士人的富有排世界前幾位,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伯爾尼老城的規劃早在800多年前就開始了。1191年,統治瑞士中東部的澤林格公爵希托爾德五世,選定伯爾尼建城筑堡,1218年伯爾尼開始第一次擴建。在成為薩瓦家族彼得二世伯爵的保護地期間,伯爾尼城進行了第二次擴建。1291年來完成第三次擴建的伯爾尼加邦。1528年后,伯爾尼與猶太教改革派結盟,并由此進入繁榮期。到公元18世紀時,伯爾尼城的規劃設計達到了當時世界建筑水平的顛峰。
生活樂趣從“拱廊”開始
來伯爾尼古城購物,會讓人興致不亞于香港、米蘭、倫敦等世界著名購物中心,因為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古式購物中心――拱廊。
拱廊結構獨特,是典型的中世紀建筑。沿街的樓房底層門前是便道,便道的頂部向外延伸,便形成了走廊。走廊臨街的一面有拱柱支撐,兩柱之間好似寬大的拱門,廊道相連,拱門相接,蜿蜒漫長,形成拱廊。
沿拱廊向東去到市場街,會看到一座300年前建造的獄塔。當年獄塔也是望臺,如今成為了伯爾尼旅游咨詢中心的所在地。獄塔前的巴倫廣場上有露天餐座和棋壇茶座。大棋盤就畫在地上,棋手提著特大棋子,來回走動對弈,成為伯爾尼老城街頭的一景。
走過老城,來到街頭熊苑東邊高坡上的玫瑰園。園里種植各色名貴玫瑰,品種格外齊全。玫瑰園是伯爾尼的驕傲。從玫瑰園眺望伯爾尼,老城的全貌盡收眼底。哥特式的建筑錯落有致,房屋街道上下排列,建筑群中片片綠蔭,整個城市宛如一個立體花園。
各位領導、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推動我區持續發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會議,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們倍增聚力發展、共克時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認為,促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以下6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大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進一步突出×工業文化特色,著力對×號、×號、×號街坊進行保護修繕和改造利用,逐步實現工業遺產資源到工業遺產資產的轉變,讓×工業文化“言之有物”。盡快促成×號街坊×號樓修繕保護和改造提升項目開工建設,建成工人生活體驗館和精品酒店,將×號街坊打造為紅色研學游亮點;×號街坊修繕保護工程9月開工,完成內部插建、違建拆除工作,恢復沿街蘇式建筑風貌;積極向省文物局爭取×號街坊保護修繕資金,支持×集團將其中×棟×式建筑引入文旅業態,實現文物保護、居民生活、商業經營相互融合。
二是突出旅游城市建設。
利用工業文化旅游資源,探索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的新路徑,突出“兩帶四街”建設,落地一批根植工業文化沃土的文旅項目,將工業資源轉化成工業文化旅游資產,形成“快進、慢游、長留、緩出”的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加強工業遺產保護,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工業文化旅游魅力之區。重點打造建設路工業遺產風情街,邀請設計規劃單位為建設路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提綱契領明確建設路功能定位、產業布局、改造方案、環境提升、文化景觀、旅游交通等內容,同時在建設路上選取500米到1000米作為示范段開展施工。逐步恢復×路蘇式建筑群沿街風貌,對未定為文物保護單位蘇式建筑確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不影響城市發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保護保留×路歷史風貌。積極參與×市“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利用先進展陳技術手段,建設數字博物館,概括展示×工業發展歷程,同時建立健全工業遺產博物館體系,利用工業閑置資源建設×工業博物館總館,其他廠礦企業在臨街處或合適位置分別建設的特色博物館為分館,打造×工業博物館群。
三是堅持以項目為抓手,扎實推進文旅融合。
繼續推動×和×整體搬遷,騰籠換鳥,發展文旅產業,加快×項目進展,協助×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繼續盤活工業文化遺產,加快×重工發電設備廠、一拖靶場地塊的招商引資,布局新型業態,充分考慮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費需求;借助×廣場地鐵站、×交通樞紐等重大工程,擴大居民文旅消費習慣區域,同時加快國際高檔連鎖酒店×五星級酒店的建設,提升我區文旅消費檔次。
四是抓住抓牢“夜間經濟”發展契機。
繼續開展“古都夜八點”工作,加快各類夜間文化、旅游設施建設,培育×步行街、×等文旅消費集聚地,瞄準90后、00后消費市場,鼓勵文創園區建設小劇場、音樂吧,促成“×”與×影劇院的合作,引進培育沉浸式話劇、音樂劇、歌舞劇等各類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夜間文化藝術項目。推動×商業街、×商圈、×商圈等鏈式銜接業態融合發展,促進提升ד夜間經濟”文旅消費水平。
五是大力發展研學旅游。
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跨省、跨地區的非必要旅游,如休閑、獨家、觀光等旅游需求銳減,導致旅游產業持續負增長,因此研學旅游作為現代基礎教育的重要補充成為激活旅游市場的“強心劑”,也是我區有效整合科技、工業、教育、文化、商貿等資源,拉動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們將大力發展研學旅游,打造“研學×、了解工業”文旅品牌,豐富以×工業游景區為核心的工業研學游課程產品,打造以大學科技園為核心的科技研學游,同時利用上級扶持資金,對研學旅游基地、研學旅行社及積極組織研學游的學校給予獎勵支持。同時搭建旅游從業者平臺,舉辦沙龍活動,利用旅游從業者資源將×研學游線路推廣出去。
六是著力推進文旅服務融合。
協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為民服務和為游客服務,發揮綜合效益。發揮我區已建成的文化館、圖書館以及城市書房的作用,兼顧游客服務功能,增強舒適性、便利性,利用文化館、圖書館開展面塑、剪紙、×花茶制作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活化。推動游客服務中心、咨詢中心增設文化展示、圖書閱覽、文化活動等項目。利用公共文化站點,加大文明旅游宣傳力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景區,在游客聚集區積極引入影院、劇場、書店等,統籌攻堅文化和旅游共享的新空間。
×將以此會議為契機,緊緊圍繞“創新發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規劃引領,推動改革創新,全面提升發展能力和治理能力,進一步提效能、優服務,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完成×下達的工作任務。在此我鄭重表態:
一是抓保障、優環境。
著力推進旅游城市建設,加大人力、物力保障×文化旅游雙創園“××”項目、工業博物館、×路打通項目、×河征遷工作。以雙創產業作為核心產業,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探索新的融合領域。以打造工業遺產風情街為引領,詮釋工業文化、展示時代精神,使工業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以×路打通項目,完善城市功能建設,統籌推進城市建設管理。以×河征遷為契機,加快推進×河綜合治理,形成清水綠岸的河渠景觀。
二是強化解、善落實。
積極服從擁護重點工作推進的新思路,細化項目推進流程和節點任務,努力化解影響項目推進的制約因素,對項目建設中涉及到的群眾征地拆遷、房屋補償等問題,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落實好各項拆遷安置和生活保障政策,加快征地拆遷進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多想解決之策,多謀推進之舉,以敢于擔當的勇氣,善于落實的銳氣促進項目高效有序推進,確保建設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環保工程、放心工程,讓領導放心,使群眾滿意!
三是勇擔當、重督導。
為全面了解我縣城鎮化重點工程建設進展情況,根據西黨辦發[2009]45號文件的要求,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帶領督察組成員對全縣城鎮化重點工程建設進展情況進行了第三次實地督促檢查,現就督查情況通報如下:
一、縣城重點工程進展情況
(一)廣場建設工程
1、迎賓廣場:已完成規劃設計方案的審定,涉及拆遷戶29戶,已完成房屋丈量,正在進行房屋評估,土方回填完成4萬立方米,施工圖設計未完成。
2、體育廣場:已完成規劃設計方案的審定和大橋東側土方回填,西側土方回填完成10萬立方米,涉及拆遷戶26戶,已拆遷2戶,4戶正在拆遷,其余入戶動員,施工圖設計未完成。
3、商業廣場:規劃設計方案已審定,施工圖設計和房屋拆遷評估未完成。
4、民族廣場:已完成二層營業房施工圖設計,規劃設計方案未完成。
5、文化廣場:文化藝術中心綜合樓已完成規劃設計方案,施工圖設計未完成;東面營業用房拆遷全部結束,南側二層住宅涉及拆遷戶6戶,已完成2戶。
(二)重點建設項目工程
1、縣醫院遷建:已完成規劃設計方案和住院部施工圖,門診樓施工圖設計未完成,招標公告已。涉及拆遷戶12戶,完成3戶。
2、葫蘆河縣城過境段綜合整治:濱河路全長2.1公里,已完成1.65公里路基土方、防洪渠開挖、綠化帶土方回填及綠化任務,目前正抓緊防洪渠的砌護;團結路西側延伸段長800米,路基土方已開始回填。涉及拆遷戶3戶,完成2戶。
3、縣城集污管道建設及污水處理工程:集污管道已完成2公里敷設任務;污水處理廠完成征地拆遷、場地平整及供電線路的敷設工作,已開工建設。
4、北山休閑綠化景點:綠化建設工作按時限要求進行施工。
5、廉租住房保障工程:完成規劃選址及廉租住房建設方案,征地拆遷工作未完成。
(三)縣城道路建設工程
1、續建道路:秀山路已完成路基土方工程;濱河路涉及拆遷戶3戶,完成拆遷2戶。
2、新修道路:東三路、繁榮路、勞動路、西北環路、文化路、大灘路已完成施工圖設計,東三路征地工作已完成,其他道路的拆遷評估未完成。
3、消防隊路、公園西路延伸:消防隊路拆遷評估已完成,路基以下的建筑垃圾已全部外運;公園西路已完成房屋拆遷評估和征地丈量工作。
(四)縣城開發改造工程
1、重點地段開發:打井隊已完成施工圖設計、招投標,已啟動建設,涉及拆遷戶24戶,已完成20戶;種子公司涉及拆遷戶26戶,已完成拆遷16戶,規劃設計方案已審定;五金公司、原交通局、原城郊衛生院、大眾旅社已完成土地掛牌出讓,原城郊衛生院正在進行規劃設計方案。
2、華林甜玉米加工廠:已完成征地丈量工作。涉及拆遷戶5戶,完成3戶。
3、東西街及北環路提升改造:東西街改造正在按照既定方案進行建設;北環路規劃設計方案未完成。
(五)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三線”下地:吉強東街、吉強西街電力、電訊、網絡線改造方案未完成。
2、供水管網改造:北山水廠高位蓄水池已完成建設任務,新開道路已完成供水管網施工圖設計。
3、縣城垃圾收集設施和公廁:完成五處水沖式公廁及兩座垃圾中轉站的選址。
4、集中供熱:完成東區供熱站的選址,目前正抓緊土地劃撥及房屋拆遷工作;西街供熱站正在選址和招商階段。
5、市場建設:
(1)蔬菜市場二期:進入二層主體施工。
(2)豐源綜合市場:已完成全部商品房地基與基礎建設任務。
(3)汽車美容、農副產品加工創業園區:完成規劃選址和規劃方案的審定。
(六)綠化亮化工程
1、單元小區綠化:已完成規劃方案設計。
2、街道綠化:公園、街、行道樹補栽已全部完成;正抓緊綠化。
3、街道亮化:路燈線路敷設已完成。
(七)服務功能調整優化工程
1、教育帶動工程:職中擴建征地工作尚未完成,涉及拆遷戶6戶,正在入戶動員;新建四小涉及拆遷戶9戶,正在入戶動員;三小擴建涉及拆遷戶5戶,正在入戶動員。
2、錢幣博物館遷建、文化藝術中心:錢幣博物館遷建正在規劃方案涉及階段;文化藝術中心正在施工圖設計階段。
3、公安偵查指揮中心、法院審判庭:公安指揮中心征地工作已完成,正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法院審判庭涉及拆遷戶6戶,已全部完成,正在施工圖設計階段。
4、人大、政協辦公樓:原辦公樓拆遷已完成,建設方案已審定,正在施工圖設計階段。
5、汽車站搬遷:已完成建設任務,完成搬遷任務。
二、存在的問題
1、工程前期工作進展緩慢,部分工程拆遷難度大。一些重點工程的房屋評估、拆遷及規劃設計等工作進展緩慢,如:迎賓廣場拆遷工作至今尚未開始;部分工程拆遷難度大,影響工程進展。
2、部分單位責任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實。一些責任單位對承擔的任務不夠明確,工程的任務、時限和責任沒有具體的細化、量化,沒有落實到人頭;一些單位責任心不足,對幾次督查出的問題不解決、不重視,不能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部分工程建設責任單位與有關部門、施工單位的銜接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致使工程進展緩慢。
3、施工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存在安全隱患。督查中發現,部分施工單位安全意識不強,存在施工人員沒有佩戴安全帽,工地無安全警示標語,工作人員在無任何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施工等安全隱患問題。
三、幾點要求
1、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統一工作。各責任領導、責任單位、施工企業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形成共識,把做好各項重點工程建設當作實現全縣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切實增強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努力保障重點工程建設按計劃目標推進。
2、明確責任,強化措施,狠抓落實。要切實按照西黨辦發45號文件一項一項的梳理工作,對各自承擔的重點工程建設任務的每一項工作進行細化、量化,將責任明確到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責任領導要親臨一線,做好督促指導工作,對于存在的問題要一線解決、一線落實,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精力,搶時間、爭進度,提倡吃苦耐勞的精神,有計劃、有步驟、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 工業文化遺產園向文化創意產業園過渡案例研究 廣州報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初探 創意產業園 城市中心的遷徙之旅 固安衛星導航產業港展示中心 尋找廣州創意潮地之羊城創意產業園 關于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研究 深圳市創意產業園規劃研究 創意產業園會計核算問題研究 沈陽1905文化創意產業園研究 廣東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研究 廣州開發區創意產業園:不是最遠,而是最核心 廣州白云創意產業園:8立方無限空間 廣州TIT創意產業園的城市文化功能初探 廣州萬達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 上海創意產業園亂象 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初探 萬科VMO體驗展示中心 葡Z家食品展示中心 陜西省物聯網產業展示中心揭牌儀式在西安舉行 創意孕育新生:建筑創意產業園發展軌跡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⑧參考文獻[7],第138頁。
⑨參考文獻[12]中將展覽空間布局類型分為五類:串聯式、放射式、走道式、大廳式和混合式。
⑩參考文獻[13]將展覽建筑劃分為展覽館、博物館、會展場館和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場館四種類型。而在這四種類型的展覽建筑中,與舞臺表演配套的化妝室等后臺附屬空間并非都有。
{11}參考文獻[14]中第四章關于“空間組合”的內容。
{12}參考文獻[7]中將展覽館流線分為一般觀眾路線,專業觀眾路線,工作人員路線及展覽路線。
{13}參考文獻[15]。
{14}參考文獻[16]。
參考文獻:
[1]斯圖亞特?坎寧安.從文化產業到創意產業:理論、產業和政策的涌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M].洪慶福,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3]張京城.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4]王榮華.上海培育發展創意產業的探索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5]黃世輝,吳瑞楓.展示設計[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2000.
[6]彭麒.廣州市創意產業園區規劃研究[D].廣東:華南理工大學,2010.
[7]建筑設計資料集編委會.建筑設計資料集4[M].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8]楊浩然,楊曉川,湯朝暉.高校博覽建筑過渡空間設計初探[J].南方建筑,2015,01:124-128.
[9]費菁.媒體時代的建筑與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10]張利.信息時代的建筑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11]程世丹.展覽建筑[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
[12]蔣玲.博物館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3]晉潔芳,王啟照.展覽場館空間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三版.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