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8:5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療事故鑒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面對鑒定費用,通常患者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受害人,醫療機構出資進行鑒定理所當然:而醫療機構則認為,在醫療過程中醫療機構本身就沒有醫療過錯,醫療事故鑒定是患者及其家屬的要求。費用應由患者自己承擔。于是,醫患雙方常常在醫療事故鑒定的繳費上發生糾紛。那么,在醫療事故鑒定過程中,鑒定費用的繳納是怎樣規定的呢?
免交鑒定費用需提交證明
按照我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稱《條例》)第34條規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可以收取鑒定費用。但是,在醫療事故法律實踐中,如果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困難、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的,可以在申請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的過程中,提出免交鑒定費用的申請。如果經過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審核通過,可以免除繳納鑒定費。
費用承擔與鑒定結果相關
畢竟醫療事故鑒定費的繳納是“誰提出,誰先繳納”的原則。最終的鑒定費用的承擔是與鑒定結果是相關的。按照我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4條的規定:經過鑒定,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用由醫療機構支付;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用由提出醫療事故處理申請的一方支付。也就是說,如果是患者及其家屬提出進行醫療事故鑒定,患者及其家屬應當預先繳納鑒定費用,一旦構成醫療事故,則由醫療機構承擔鑒定費用,醫學會將退還患者及其家屬的預繳費用。反之,經過鑒定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由患者自行承擔鑒定費用,預繳費用不予退還。
若由醫療機構主動提出鑒定申請,醫療機構應當預先繳納鑒定費用。同時,鑒定的后果不論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鑒定費用均由醫療機構承擔。
如果是患者及其家屬申請免除鑒定費用,并且衛生部門同意的,應當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或者醫療機構承擔。
收費標準遵循“本土化”原則
我國的相關法規也規定了鑒定費用“本地化”的原則,也就是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鑒定費用的收費標準。《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4條規定:醫療事故鑒定費的收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規定。因此,醫療事故鑒定費的各地標準是各不相同的,在費用繳納前應當向當地醫學會咨詢相關事宜。
積極配合鑒定,以利己用
其實,醫療機構對于醫療事故鑒定費用并非太過在意,因為通過鑒定解決醫療糾紛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如果醫療機構遇到的醫療糾紛案件,完全是屬于患者及其家屬對于醫療技術的不理解、誤解造成的,通過醫療事故鑒定可以使患者家屬搞明白案件情況。醫療機構完全可以積極要求做醫療事故鑒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稱《若干規定》)第四條(8)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結合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稱《條例》),我們發現,近兩年,患者醫療機構的案件日益增多,根據《若干規定》第四條(8)之規定,醫患糾紛案件舉證責任倒置,即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作為被告,絕大多數醫療機構都要向合議庭提出申請,要求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于是醫患糾紛案件中的一個重要程序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便啟動了。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鑒定材料的來源與收集便是一個很重要又很敏感的問題。筆者經常委托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發現醫學會在收集鑒定材料時雜亂無章:有的讓雙方當事人直接提供至醫學會,有的讓辦案單位提供,在鑒定之前又要讓雙方當事人對鑒定所依據的材料進行質證,當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不認可時便不再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醫學會應當自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之日起5日內通知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提交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所需的材料。”據此可以看出,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所依據的鑒定材料是由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而訴訟中法院委托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材料是否亦應當由當事人提供呢?筆者認為,涉訴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材料應當經庭審質證認定后由法院向醫學會提供,而且經庭審認定后的鑒定材料具有強制性,即使醫學會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核實鑒定材料,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對鑒定材料提出異議,醫學會亦應當以鑒定材料已經法院庭審認定為由依據材料進行鑒定,不再顧及異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當事人互相質證。”鑒定結論作為證據之一,其所依據的鑒定材料當然屬于法庭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雙方當事人互相質證,由合議庭認定后,交由鑒定部門鑒定。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取得鑒定材料的途徑和方式均是非法的,依據此而出具的鑒定結論當然不具備法定效力。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國務院頒布的一項行政法規,旨在通過行政手段處理訴前的醫患糾紛,是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反行政處理、監督醫療機構依法行醫的重要依據。其效力低于法律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使用法律。醫學會受理衛生行政部門移交的鑒定及醫患雙方共同委托的鑒定時,依據該《條例》的有關規定收集鑒定材料進行鑒定,無可厚非;但醫學會在受理法院委托的訴訟中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應遵循《民事訴訟法》關于證據有效的規定,即依據法院提交的經過庭審認定的鑒定材料進行鑒定,而不能自行收集由雙方當事人提交的未經庭審認定的鑒定材料。
對一次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15日內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再次鑒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醫療機構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
(來源:文章屋網 )
患者交納鑒定費有以下幾種情況:
1、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而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預先交納鑒定費。
2、患者要求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爭議,衛生行政部門移交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患者預先交納鑒定費。
3、經鑒定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醫療機構支付;經鑒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當事人支付。
4、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對需要移交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費由醫療機構支付。
5、法院首次委托鑒定的,由醫療機構繳付。
6、對首次鑒定不服,再次申請鑒定的,由申請再次鑒定人繳付。
同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應當自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之日起45日內組織鑒定并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可以向雙方當事人調查取證。
案例:
王敬祥老人因為下壁心梗被送進某醫院住院治療,不久出院。一年之后,老人發生陣發性心前區疼痛又被收入該醫院的內科病房治療。入院的時候他被診斷為冠心病、陳舊性下壁心肌梗賽、不穩定性心絞痛。醫院針對該癥狀進行治療,老人的病情尚屬穩定。第二天,老人的心絞痛頻繁發作,以后每天發作兩三次,醫院按急性心肌梗塞搶救治療,老人的癥狀明顯緩解。
一個月后的一天,老人的心前區出現持續性疼痛,醫院給老人口服硝酸甘油,但癥狀仍不見緩解。醫生立即肌肉注射杜冷丁,又口服活心丹后,癥狀有所緩解。第二天凌晨,老人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幾個小時后神志不清,醫院立即肌肉注射強爾心、呼吸興奮劑及靜滴擴容升壓藥物并進行胸外按摩,但老人還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猝死。
老人死亡后,家屬以醫院的某些醫務人員在治療過程中責任心不強、沒有積極救治為理由,提出病人的死亡屬于醫療事故。由于醫院予以否定,雙方產生爭執。老人家屬申請進行醫療事故鑒定。
評析:
本案屬于患者一方要求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爭議,應由患者家屬預先交納鑒定費。如果屬于醫療事故,該費用由醫院支付,如果經鑒定不屬于醫療事故,則患者家屬自己承擔鑒定費用。
醫療事故爭議 如何進行行政調解
醫療事故賠償行政調解是在衛生行政部門的主持下,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促使醫療機構和患者友好協商、互諒互讓而達成對醫療事故賠償的和解協議。
已確定為醫療事故的,衛生行政部門應按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請求,可以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調解時,應當遵循當事人雙方自愿原則,并應當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計算賠償數額。
經調解,雙方當事人就賠償數額達成協議的,制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調解不成或者經調解達成協議后一方反悔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調解。
如何通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申請行政調解?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申請人的基本情況、有關事實、具體請求及理由等,
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
申請人:
被申請人:醫院,地址,聯系電話。
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姓名:職務醫院院長。
申請事項
申請對申請人與被申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事實和理由
20XX年11月11日下午,申請人之子___(病人)因身體不適到被申請人處就診,并住院治療。至11月13日下午,經檢查,診斷為“肺血栓”,并將病情告知病人。至11月14日凌晨,申請人接到醫院病危通知后,趕到醫院時,看見病人躺倒在離病床2米遠的地上,左臉有一傷口,血流至耳朵(已凝固),且手腳冰涼,已死亡。因被申請人工作人員違反醫療護理常規,草率治療,未及時做轉院處理,搶救不力,導致病人不治身亡。
一、被申請人工作人員違反醫療常規,未給病人進行病理檢查就讓其住院,且至住院第二天即11月12日已經在給病人用肺血栓針(已經證實得了肺血栓,當天費用清單為證),第三天下午,才檢查出病人患的是“肺血栓”,延誤了病情,使病人未得到及時救治,而不治身亡。不僅如此,被申請人在明知病人病情很嚴重的情況下,不僅沒有及時給病人予以救治,而且直至病人死亡時,采取的均為二級護理,病房中無任何救治設備放置,且病人死亡時,并非死在自己的病床上,而是死在離自己病床2米遠的地上,且臉上有血。從以上情形不難看出,院方未盡到應盡的醫治和護理義務,嚴重違反醫療常規,對病人未給予及時救治和護理,是導致病人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二、被申請人診斷出病人的病情為“肺血栓”后,根據診療常規,在明知自己無醫治條件的情況下,對病人未及時做出轉院處理或特級護理,也未及時通知申請人陪護,亦未及時將病人病情嚴重的情況告知申請人(即下發病危通知書)。使病人的感染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情惡化,且搶救不力,也是導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被申請人未履行告知義務。被申請人在診斷結論出來后,在明知病人病情很嚴重的情況下,還不及時告知病人家屬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使病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了草率的治療和護理,造成病人身體損害,病情迅速惡化,最終導致死亡。
四、被申請人在病人死亡后,其工作人員對病人的死亡原因的解釋前后不一致,先前說是“肺血栓”,過后又不承認(此有病人的親屬及校方、同事的質詢為證)。對院方的此做法,讓人難以理解,使申請人有理由相信院方在對病人的死亡原因上,有推托醫責的嫌疑。
綜上所述,被申請人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違反醫療護理常規,搶救不力,未及時做出轉院處理,并且未履行告知義務,造成病人病情惡化,最后不治身亡,因果關系明顯。鑒于以上事實和理由,現申請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此致
作用。醫療事故鑒定是涉及醫學的法律問題,現行醫療事故爭議完全由醫學專家鑒定具有不公平性和合理性.應當由醫
學專家和法學專家共同鑒定。
【關鍵詞】 醫療事故鑒定;醫學專家;法學專家
【中圖分類號】d91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l一0011-04
on the n~essity of law experts in mescal malpractice expertise.d1ng chao-gang,l1u qin.,.department of medical
law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550009;2.hospital afiliated to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550009
【abstract】medical malpractice expertis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ealing with civil refunds in cases associated
with medical tangle,administrative solutions and crimes in medicine,pharmacy and public health.it concerns medical law.
judged only by medical experts,the current medical malpractice expertise is unfair and unreasonable.it should be judged
together by both medical experts and law experts.
【key words】medical malpractice expertise;medical experts;law experts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衛
生行政部門審核,對符合本條例規定作出的醫療事故
技術鑒定結論,應當作為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
和醫務人員做出行政處理以及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
解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為配合《條例》的實施下發
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
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第2條第1款規定,“人民
法院在民事審判中.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
定進行醫療事故司法鑒定的,交由條例所規定的醫學
會組織鑒定”;我國《刑法》涉及醫藥衛生方面的一些
犯罪.特別是“醫療事故罪”也可能涉及醫療事故的鑒
定。因此,醫療事故爭議鑒定在處理涉及醫藥衛生的
刑事犯罪、醫療糾紛的民事賠償和行政處理中具有重
要地位和作用。鑒定形式和過程的合理、公平,有利于
保證鑒定結論的科學和準確,對于處理醫療爭議問題
就顯得十分關鍵和重要。筆者就醫療事故鑒定人員的
組成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
、醫療事故鑒定是涉及醫學的法律問題
(一)鑒定涉及法律技術問題
鑒定時由于醫療活動已經成為過去,因此。只能
f作者簡介】丁朝剛(1964一),法學學士,貴陽醫學院醫事法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兼職律師,曾多次參加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
tel 1 39851 1 3996 +86—851—6909361 e—mail: dcg31 8@sohu corn
f基金項目】 本課題屬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f20__—7)
· 12 ·
由證據來還原當時的情形。也就是說醫療事故爭議鑒
定的基礎只能是由證據證明的法律事實:損害后果也
是如此.有一些損害后果.鑒定的時候已經恢復,無法
通過醫學專家當場的檢查或鑒定時儀器的檢查來確
定.也需要通過證據來還原當時的情形。醫療活動中
的有關事實和損害后果認定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
鑒定結論是否正確。對鑒定材料的審查,包括形式的
合法性和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兩個方面,前者主要
是法律問題.后者主要是醫學問題。因此,對醫療活動
有關事實和損害后果的認定.既有法律的技術問題,
又涉及醫學問題。
醫學專家一般都不是法學專家.甚至絕大多數的
醫學專家沒有法律的基本知識,不知道如何來審查證
據.也沒有這種意識。因此.在鑒定中不注意對證據形
式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只要是送來的材料都看.當事
人陳述的意見都聽.最后根據所看的材料和所聽的當
事人陳述,結合自己的經驗.最終認定當時的醫療活
動和損害后果.并在此基礎上作出鑒定結論。這種缺
少對證據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的審查得出的“事
實”很難反映客觀事實.當然也不是法學理論中認可
的“法律事實”.只能是專家的“感覺事實”或 者說是
“經驗事實”。雖然法律事實不等于是客觀事實,但“感
覺事實”(或者說“經驗事實”)則可能偏離客觀事實,
并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感覺事實”的基礎上作出的
鑒定結論很難保證其正確性.也難以服人。筆者
了一起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患方為證明被醫方
手術切除,委托他人向“知情人”作了幾份調查筆錄,
第一次鑒定的時候,專家就以這幾份調查筆錄認定了
切除事實的存在.而不采信醫患雙方簽字認可的病歷
所記載的沒有切除的事實。第二次鑒定的時候,筆者
提供了患方提供的調查筆錄不能采信的法律依據.并
且分析其不具有真實性和合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
第二次鑒定的專家才放棄了采信調查筆錄。其原因就
是醫學專家不知道一般的公民不具有調查取證權,所
作的調查筆錄不具有合法性;患者自愿在病歷上簽字
的行為.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病歷上記錄的事實應
當被采信。某市醫學會關于一起隆胸術的鑒定書出現
這樣的表述:“無違法、違規事實,但醫療機構存在術
前未向患者詳細介紹該手術的常見并發癥,工作欠缺
及無手術記錄。”并認定不屬于醫療事故。很顯然,該
例鑒定的醫學專家不知道侵犯患者的知情權就是嚴
重違反了《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條
例》的有關規定。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聘請律師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參加鑒定是醫患雙方
的權利,但每一次鑒定不一定雙方都有律師或其他法
律工作者參加,即使雙方都委托律師或其他法律t作
者參加,但由于采信證據的決定權在專家組,也就是
說.決定權在醫學專家.因此,僅依靠醫患雙方及其代
理人來保證鑒定的合法性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靠的。
(二)醫療事故的認定本質是一個法律上的定性
這是醫療事故爭議鑒定與其他司法鑒定的不同
之處。《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
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
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醫療事故處理
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的
醫療事故,是指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務人員診療
護理過失.直接造成病員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導
致功能障礙的。”什么是“醫療事故”?過去的《辦法》和
現在的《條例》對此作了不同規定,同樣的情形可能按
《辦法》規定不是“醫療事故”,而按《條例》的規定就可
能是“醫療事故”。由此可見,某種情形是不是“醫療事
故”要根據當時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來確定,而
不是按醫學科學技術標準來確定,只是在認定中與醫
學科學有密切的聯系。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或
違反醫學科學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具有直接
的因果關系.有什么樣的因果關系的判斷,是醫學科
學問題,只能由醫學專家來判定。對于醫方行醫(包括
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是否合法.醫療行為是否違反
國家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的判斷,則完全是醫事法
律問題。 ‘
二、醫學專家和法學專家共同參與鑒定。是由醫
療事故爭議鑒定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條例》規定構成醫療事故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
件:第一.發生在合法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行醫
過程中;第二,醫療行為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
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第三,違反法
律、法規、部門規章的行為或違反醫學科學的行為與
損害后果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并且損害后果達到
一定的嚴重程度。現行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可分為4
步:首先是根據我國有關醫事法律的規定判斷提供鑒
定的醫療行為是合法行醫還是非法行醫,只有認定是
合法行醫才能進行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其次是通過
醫療活動和損害后果的事實認定.從而判定醫療活動
中是否有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違反診
療護理規范、常規的行為,是否有損害后果的發生;再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次是對醫療活動中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
及違反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行為與損害后果進行兇
果關系的分析;最后是根據《條例》和《醫療事故分級
標準》的有關規定作出鑒定結論,包括事故的等級和
責任分配。從以上的鑒定過程可看出.對醫療活動和
損害后果法律事實的認定,是進行因果關系分析的前
提和基礎,直接關系到鑒定的結論正確與否。對醫療
活動和損害后果事實的認定應當建立在證據的基礎
上,而對證據的審查屬于法律技術問題.醫學專家很
難獨立地完成。另外.在因果關系分析的基礎上根據
《條例》和《醫療事故分級標準》的規定確定是否屬于
醫療事故,是什么等級的醫療事故,雖然涉及醫學.但
本質上是法律問題,因為確定所依據的《條例》是我國
的行政法規,《醫療事故分級標準》是我國的部門規
章。對于鑒定中如此多的法律問題.醫學專家沒有法
學專家的幫助是不能正確解決的。顯然全由醫學專家
進行鑒定,由于鑒定過程難以保證其合法性.從而難
以保證鑒定結果的合法性和正確性.因此,鑒定人員
全部由醫學專家組成不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應當是
由法學專家和醫學專家共同鑒定。
三、國外處理醫療糾紛把法律放在首位
國外對醫療糾紛的處理主要有3種形式
(一)直接通過法院認定
這主要是指通過法院來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
或者說判定醫方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法院是醫療
糾紛定性的惟一機構,沒有專門的組織或機構來認定
醫患之間發生的糾紛是否是醫療事故,也沒有對什么
是“醫療事故”進行明確的規定。如美國、英國、澳大利
亞等。美國是醫療糾紛賠償最高的國家.對醫療糾紛
的處理.沒有專門的鑒定組織或其他組織來進行有法
律效力的認定,只能由法院通過審理來認定。法院可
以根據案情的需要聽取醫學專家的意見.一般把承擔
賠償責任的醫療糾紛都稱為醫療事故。美國政府也支
持 “庭外和解”,由既具備醫學知識,又具備醫事法
學知識的人員組成的專業組織來主持。澳大利亞政府
在法院設有由具備醫學知識的律師擔任的衛生顧問.
由擔任衛生顧問的律師對醫療糾紛進行認定。
(二)司法機關組織專家認定或法院認定
這種認定是司法機關選擇醫學專家認定.醫學專
家的認定是司法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處理
醫療糾紛的一種方法.醫學專家處理不了的提交法院
認定。這種方式表明.處理醫療糾紛法律是第一位的.
· 13 ·
醫學專家的意見是進行法律認定的基礎。如在丹麥設
有由司法機關選擇的醫學專家組成的醫學法律委員
會,專門處理疑難醫療糾紛。醫學法律委員會不能解
決的復雜的醫療糾紛,才提交法院判決。我國現行的
法律也規定,在醫療糾紛案件的法院審理中.當事人
可以申 請醫學專家出庭對專門的問題進行說明 也就
是說,在訴訟程序處理醫療糾紛的過程中,人民法院
可以通過當事人的申請組織醫學專家出庭.聽取醫學
專家意見做出判決。①
(三)由醫學專家和法學專家共同鑒定.但最終的
認定還是在法院
如日本由醫學專家和律師組成醫師會.屬于社會
團體,醫師會下設調查委員會和鑒定委員會.通過調
查、鑒定認定醫方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然后由醫師會
協同地方醫師會與患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通過起
訴到法院解決
以上方式的共同之處是.醫療糾紛的認定不能沒
有法律人士參加,法院的判決是最終的處理程序。這
些事實說明,無論是司法認定、行政認定還是社會團
體的認定,都應當由醫學專家和法學擘家共同參與完
成,對醫療糾紛的處理本質上是法律問題。
四、醫療事故鑒定有法學專家參加才能實現兩個
確保
(一)確保鑒定過程的公平、合理、合法,鑒定結論
的公正、正確.使醫患雙方信服
法學專家的參與是以合法證據為基礎進行鑒定
的保證。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在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
件中是一種證據.在衛生行政機關主持調解醫療糾紛
中是調解的依據,在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行政
處理中是處理的依據。作為證據或依據,都應當具有
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它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是通
過鑒定程序的合法性和鑒定采信證據的真實性、合法
性、關聯性,以及法律依據的正確性來保證的。保證鑒
定程序的合法和鑒定采信的證據具有真實性、合法
性、關聯性,以及法律依據的正確性,鑒定人員必須具
備有關的法律知識,掌握有關法律技術。因此,只有法
學專家參與鑒定.才能使鑒定的合法性得以保證.從
而保證鑒定結論的公正和正確。鑒定中,法學專家對
所提供的證據進行審查和評判.并在此基礎上明確醫
療行為是否違法:醫學專家采信合法的證據來認定醫
療活動和損害后果的事實,用醫學科學分析其因果關
系,然后,醫學專家和法學專家共同根據《條例》和《醫
①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1條: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
問題進行說明。
· 14 -
療事故分級標準》的規定做出鑒定結論,并在鑒定報
告中進行詳細敘述。通過醫學專家和法學專家各自的
知識結構在鑒定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鑒定結論的
公正性和正確性就能得到保證,這樣的鑒定報告才能
以理、以據服人。讓醫患雙方以及公眾信服。
(二)確保對鑒定有正常的社會評價
醫療事故的鑒定只有法學專家參與才能克服同
行的相互保護和同情,才能真正增加鑒定的透明度.
才能使患方因 “老子給兒子鑒定”或“叔叔給侄兒鑒
定”而產生的鑒定不公的心理定勢消除。從而接受鑒
定結論。由于醫療行為的專業性強,疾病的醫治具有
其復雜性,長期以來對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都是醫學
專家進行鑒定,加之過去《辦法》規定的不明確、不具
體、不合理,鑒定基本上是暗箱操作。還要受到衛生行
政機關的干預.因此。鑒定結論大多不利于患方。這種
長期不公正的鑒定以及鑒定過程的透明度差.在人們
心中產生了不相信醫學專家鑒定的心理定勢。《條例》
規定在一些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中吸收法醫參加鑒
定,原因之一就是認為法醫參與會增加鑒定的公正
性。如果在鑒定中吸收法學專家參與,將會取得更好
· 醫事法律·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的社會心理效果.使鑒定結論有正常的社會評價.并
且在客觀上也能夠克服同行鑒定存在行業保護。
總之,醫療事故爭議的鑒定應當遵循其自身的規
律。應當充分地認識到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而且
更是一個法律問題。從國外對醫療糾紛的認定和我國
處理醫療糾紛的歷史來看,完全由醫學專家或法學專
家來認定都是不可取的。而現行的鑒定方式.雖然比
過去有所進步。但無論在保證鑒定合法性、公正性、公
平性,還是解決鑒定的社會心理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
題。因此,只有吸收法學專家,特別是醫事法學專家參
與鑒定,才能真正地實現鑒定的合法、公正、公平。
參考文獻
[1] 柳經緯,李茂年.醫患關系法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__.94—97
[2] 王傳益.最新醫療糾紛防范與處理實務全書[m].北京:警官教育出
版社.1998.182~191
【3】尤中華.當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的問題及建議【jj.法律與醫學雜
志,20__,11(1):11~12
[4] 王錫泉,林樂武.論司法鑒定程序公正的實現[j].法律與醫學雜志,
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醫學會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醫學會應說明理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醫學會不予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醫學會提出鑒定申請的;
(二)醫療事故爭議涉及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一所醫療機構所在地的醫學會已經受理的;
(三)醫療事故爭議已經人民法院調解達成協議或判決的;
(四)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司法機關委托的除外);
(五)非法行醫造成患者身體健康損害的;
(六)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情形
某女患者剛剛18歲,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某醫院做闌尾切除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一小時后,手術室突然大亂,醫護人員頻繁地進出,醫院的領導也相繼趕到,患者的父母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雖然心急如焚,卻沒有辦法。幾個小時后,患者的父母走進了手術室,發現女兒雙目緊閉,靜靜地躺在手術臺上,原來是麻醉出了問題。接連幾天,醫院對患者一直進行搶救,但其病情始終未有好轉,最終死亡。
患者死亡后,上級衛生部門組織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是:對患者選用硬脊膜外麻醉方法是恰當的,手術前用藥正確,麻醉穿刺點選擇恰當,麻醉操作無誤,病人呼吸心跳驟停,搶救是及時的,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是正確的。因此,該事件不是醫療事故。
患者的家屬不能接受該結論,向法院提訟,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患者家屬提出了若干本案違反法律規定的事實,其中之一就是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鑒定時,違反了回避制度,事故發生醫院的院長等兩個人以鑒定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參加了對本院事故的鑒定。
律師解答:
回避是訴訟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保證案件得以公正的處理。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也借鑒了回避制度。《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6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20條,規定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的回避制度。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的回避,是指本人對醫療事故爭議的當事人及其近親屬、與醫療事故爭議有利害關系或者與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鑒定的專家鑒定組成員,不得參與對這個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工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回避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證客觀公正地做出鑒定結論,為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提供依據。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專家鑒定組成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
(1)是醫療事故爭議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醫療事故爭議的當事人主要是指造成醫療事故爭議的醫務人員,但在特定情況下醫療機構也可以成為案件的當事人。例如,發生了醫療事故爭議但責任人員不清,此時醫療機構就成為該醫療事故爭議的當事人。當事人的近親屬,包括具有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或同胞兄弟姐妹關系的人。
(2)與醫療事故爭議有利害關系的人。這里的利害關系一般可以理解為醫療鑒定結論會影響到某位專家鑒定組成員的利益。例如,某位專家是醫療事故的直接責任者的直接領導者,該專家可能要對該起醫療事故承擔領導責任。在存在利害關系的情況下,該鑒定專家就可能在感情上偏袒一方,從而影響鑒定結果的客觀公正性。
(3)與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鑒定。這里的“其他關系”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專家鑒定組成員與當事人是同學同事關系,可能影響鑒定結論的公正性的,該專家就應當回避。
第一條為規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確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有序進行,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應當按照程序進行,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做到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責任明確。
第三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首次鑒定和再次鑒定。
設區的市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級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醫療事故爭議的再次鑒定工作。
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以下簡稱醫學會)可以設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組織和日常工作。
第四條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依照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運用醫學科學原理和專業知識,獨立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第二章專家庫的建立
第五條醫學會應當建立專家庫。專家庫應當依據學科專業組名錄設置學科專業組。
醫學會可以根據本地區醫療工作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實際,對本專家庫學科專業組設立予以適當增減和調整。
第六條具備下列條件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可以成為專家庫候選人:
(一)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執業品德;
(二)受聘于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學、科研機構并擔任相應專業高級技術職務3年以上;
(三)健康狀況能夠勝任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
符合前款(一)、(三)項規定條件并具備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法醫可以受聘進入專家庫。
負責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原則上聘請本行政區域內的專家建立專家庫;當本行政區域內的專家不能滿足建立專家庫需要時,可以聘請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專家進入本專家庫。
負責再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原則上聘請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專家建立專家庫;當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專家不能滿足建立專家庫需要時,可以聘請其他省、自治區、直
轄市的專家進入本專家庫。
第七條醫療衛生機構或醫學教學、科研機構、同級的醫藥衛生專業學會應當按照醫學會要求,推薦專家庫成員候選人;符合條件的個人經所在單位同意后也可以直接向組建專家庫的醫學會申請。
醫學會對專家庫成員候選人進行審核。審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發給中華醫學會統一格式的聘書。
符合條件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法醫,有義務受聘進入專家庫。
第八條專家庫成員聘用期為4年。在聘用期間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由專家庫成員所在單位及時報告醫學會,醫學會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勝任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
(二)變更受聘單位或被解聘的;
(三)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
(四)受刑事處罰的;
(五)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聘用期滿需繼續聘用的,由醫學會重新審核、聘用。
第三章鑒定的提起
第九條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共同書面委托醫療機構所在地負責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后,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書面移交負責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第十一條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涉及多個醫療機構的,應當由涉及的所有醫療機構與患者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醫療機構所在地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醫療事故爭議涉及多個醫療機構,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的,只可以向其中一所醫療機構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
第四章鑒定的受理
第十二條醫學會應當自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之日起5日內,通知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8條規定提交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所需的材料。
當事人應當自收到醫學會的通知之日起10日內提交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
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醫學會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醫學會應說明理由。
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醫學會不予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醫學會提出鑒定申請的;
(二)醫療事故爭議涉及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一所醫療機構所在地的醫學會已經受理的;
(三)醫療事故爭議已經人民法院調解達成協議或判決的;
(四)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司法機關委托的除外);
(五)非法行醫造成患者身體健康損害的;
(六)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條委托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應當按規定繳納鑒定費。
第十五條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預先繳納鑒定費。
衛生行政部門移交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當事人預先繳納鑒定費。經鑒定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醫療機構支付;經鑒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費由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當事人支付。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對需要移交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費由醫療機構支付。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醫學會中止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一)當事人未按規定提交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材料的;
(二)提供的材料不真實的;
(三)拒絕繳納鑒定費的;
(四)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專家鑒定組的組成
第十七條醫學會應當根據醫療事故爭議所涉及的學科專業,確定專家鑒定組的構成和人數。
專家鑒定組組成人數應為3人以上單數。
醫療事故爭議涉及多學科專業的,其中主要學科專業的專家不得少于專家鑒定組成員的二分之一。
第十八條醫學會應當提前通知雙方當事人,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從專家庫相關學科專業組中隨機抽取專家鑒定組成員。
第十九條醫學會主持雙方當事人抽取專家鑒定組成員前,應當將專家庫相關學科專業組中專家姓名、專業、技術職務、工作單位告知雙方當事人。
第二十條當事人要求專家庫成員回避的,應當說明理由。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醫學會應當將回避的專家名單撤出,并經當事人簽字確認后記錄在案:
(一)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與醫療事故爭議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鑒定的。
第二十一條醫學會對當事人準備抽取的專家進行隨機編號,并主持雙方當事人隨機抽取相同數量的專家編號,最后一個專家由醫學會隨機抽取。
雙方當事人還應當按照上款規定的方法各自隨機抽取一個專家作為候補。
涉及死因、傷殘等級鑒定的,應當按照前款規定由雙方當事人各自隨機抽取一名法醫參加鑒定組。
第二十二條隨機抽取結束后,醫學會當場向雙方當事人公布所抽取的專家鑒定組成員和候補成員的編號并記錄在案。
第二十三條現有專家庫成員不能滿足鑒定工作需要時,醫學會應當向雙方當事人說明,并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從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他醫學會專家庫中抽取相關學科專業組的專家參加專家鑒定組;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專家庫成員不能滿足鑒定工作需要時,可以從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專家庫中抽取相關學科專業組的專家參加專家鑒定組。
第二十四條從其他醫學會建立的專家庫中抽取的專家無法到場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可以以函件的方式提出鑒定意見。
第二十五條專家鑒定組成員確定后,在雙方當事人共同在場的情況下,由醫學會對封存的病歷資料啟封。
第二十六條專家鑒定組應當認真審查雙方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妥善保管鑒定材料,保護患者的隱私,保守有關秘密。
第六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第二十七條醫學會應當自接到雙方當事人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之日起45日內組織鑒定并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
第二十八條醫學會可以向雙方當事人和其他相關組織、個人進行調查取證,進行調查取證時不得少于2人。調查取證結束后,調查人員和調查對象應當在有關文書上簽字。如調查對象拒絕簽字的,應當記錄在案。
第二十九條醫學會應當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7日前,將鑒定的時間、地點、要求等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通知的時間、地點、要求參加鑒定。
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雙方當事人每一方人數不超過3人。
任何一方當事人無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絕參加鑒定的,不影響鑒定的進行。
第三十條醫學會應當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7日前書面通知專家鑒定組成員。專家鑒定組成員接到醫學會通知后認為自己應當回避的,應當于接到通知時及時提出書面回避申請,并說明理由;因其他原因無法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于接到通知時及時書面告知醫學會。
第三十一條專家鑒定組成員因回避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醫學會應當通知相關學科專業組候補成員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專家鑒定組成員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及時告知醫學會不能參加鑒定或雖告知但醫學會無法按規定組成專家鑒定組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可以延期進行。
第三十二條專家鑒定組組長由專家鑒定組成員推選產生,也可以由醫療事故爭議所涉及的主要學科專家中具有最高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專家擔任。
第三十三條鑒定由專家鑒定組組長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雙方當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分別陳述意見和理由。陳述順序先患方,后醫療機構;
(二)專家鑒定組成員根據需要可以提問,當事人應當如實回答。必要時,可以對患者進行現場醫學檢查;
(三)雙方當事人退場;
(四)專家鑒定組對雙方當事人提供的書面材料、陳述及答辯等進行討論;
(五)經合議,根據半數以上專家鑒定組成員的一致意見形成鑒定結論。專家鑒定組成員在鑒定結論上簽名。專家鑒定組成員對鑒定結論的不同意見,應當予以注明。
第三十四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根據鑒定結論作出,其文稿由專家鑒定組組長簽發。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蓋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用印章。
醫學會應當及時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送達移交鑒定的衛生行政部門,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對符合規定作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應當及時送達雙方當事人;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的,直接送達雙方當事人。
第三十五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及要求;
(二)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和醫學會的調查材料;
(三)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四)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
(五)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六)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責任程度;
(七)醫療事故等級;
(八)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
經鑒定為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應當包括上款(四)至(八)項內容;經鑒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的,應當在鑒定結論中說明理由。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格式由中華醫學會統一制定。
第三十六條專家鑒定組應當綜合分析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因素,判定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分為:
(一)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二)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三)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四)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第三十七條醫學會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會的工作人員,應如實記錄鑒定會過程和專家的意見。
第三十八條當事人拒絕配合,無法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終止本次鑒定,由醫學會告知移交鑒定的衛生行政部門或共同委托鑒定的雙方當事人,說明不能鑒定的原因。
第三十九條醫學會對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認為參加鑒定的人員資格和專業類別或者鑒定程序不符合規定,需要重新鑒定的,應當重新組織鑒定。重新鑒定時不得收取鑒定費。
如參加鑒定的人員資格和專業類別不符合規定的,應當重新抽取專家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重新鑒定。
如鑒定的程序不符合規定而參加鑒定的人員資格和專業類別符合規定的,可以由原專家鑒定組進行重新鑒定。
第四十條任何一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原受理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或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行政處理時,應當以最后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作為處理依據。
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無異議,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學會應當及時將收到的鑒定材料中的病歷資料原件等退還當事人,并保留有關復印件。
當事人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的,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學會應當及時將收到的鑒定材料移送負責組織再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學會。
第四十三條醫學會應當將專家鑒定組成員簽名的鑒定結論、由專家鑒定組組長簽發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文稿和復印或者復制的有關病歷資料等存檔,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關鍵詞: 醫療事故 技術鑒定 法律
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概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醫療體制進一步改革,社會福利性的醫療單位逐漸向營利性的經濟實體轉變,加上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公民的整體素質和法律意識的提高,人們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醫療糾紛不斷增多,且大幅度上升的趨勢。同時由于新聞媒體等社會輿論的誤導,醫患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復雜化,并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難點。原有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經不適應當前糾紛處理的需要,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經成了一紙空文。為了妥善處理解決醫療糾紛,2002年月日國務院出臺了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依據條例衛生部了相應的配套規章。
(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概念
衛生部制定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對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制度作出了相應的規范,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是相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對醫療事故鑒定的概念性質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依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我們可以這樣介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概念: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由對發生的醫療事件,通過調查研究,收取物證(包括尸檢結果),查閱書證(病歷等病案資料),聽取證人證言,當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屬陳述,分析原因,依據法定標準,判定事件性質,作出是否屬醫療事故及何類、何級、何等事故的科學鑒定結論的過程。本文所稱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指醫學會組織專家組依法(《條例》)進行的鑒定。
(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機構
《條例》明確了由醫學會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條例》第21條規定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機構為醫學會,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組織再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實行市、省二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制度。省級鑒定為最終鑒定。醫學會建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專家庫,參加鑒定的專家由醫患雙方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
(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程序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提起可以有以下三種:第一種,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書面委托負責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醫學會對單方面委托的鑒定申請不受理。第二種,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的申請后,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書面移交負責首次鑒定的醫學會組織鑒定。第三種,法院審理涉及醫療事故問題訴訟案件時,依職權或當事人申請移交委托負責首次鑒定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醫學會在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對發生的醫療事件,通過調查研究,收取物證(包括尸檢結果),查閱書證(病歷等病案資料),聽取證人證言,當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屬陳述,分析原因,依據法定標準,判定事件性質,作出是否屬醫療事故及何類、何級、何等事故的科學鑒定結論。鑒定實行合議制度,過半數以上專家鑒定組成員的一致意見形成鑒定結論,專家鑒定組成員對鑒定結論的不同意見予以注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根據鑒定結論作出,其文稿由專家鑒定組組長簽發。
衛生行政部門對鑒定結論的人員資格、專業內別、鑒定程序進行審核,不符規定的重新鑒定,符合規定的及時送達雙方當事人。
任何一方對首次鑒定結論不服均可以進行再次鑒定。
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性質
研究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首先必須研究其鑒定行為的法律屬性。
(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具體行政行為
根據行政法理論,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管理活動行使行政職權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1]。有一種意見認為,由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作“醫療事故鑒定是一種行政行為,當事人對醫療鑒定結論不服,向法院起訴的,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 [2]。這種觀點是由原《辦法》中規定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自治州、市)、縣(市、市轄區)三級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負責,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和衛生行政部門之間具隸屬關系所得出的。目前醫學會是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受理機構,是獨立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法人社團,不是行政主體,所以鑒定行為也就算不上具體行政行為。
(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一種特殊的法律行為
1.醫學會從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分析
——兼談正確處理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的關系
【關鍵詞】醫療鑒定;醫療糾紛;法律適用
【中圖分類號】d918.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3—0204—03
司法鑒定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
國家安全機關、監獄、仲裁機關以及當事人對案件立
案前取證、訴訟、執行、仲裁過程中所遇到的專門技
術、專門知識問題,委托有鑒定權的機構或鑒定人依
法檢驗或判斷的活動。? 當前.醫療糾紛訴訟到法院
的案件日趨增多。在司法實踐中,司法鑒定也作為判
斷醫療糾紛中醫院是否具有過錯及過錯和損害后果
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種常用方法。那么對醫療糾紛進
行司法鑒定是否有法律依據呢?本文對于醫療糾紛進
行司法鑒定的法律依據進行探討。
一
、 從醫療糾紛的定義上看:醫療事故只是醫療
糾紛的一種
廣義上講.凡是患者對有關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
服務不滿意而產生的糾紛都可叫做醫療糾紛。【2]醫療
糾紛是一個大的概念.醫療賠償糾紛只是醫療糾紛的
一部分。同時引起醫療賠償糾紛的原因很多.醫療事
故只是其中的一種。《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對醫
療事故作了立法式的定義.因而醫療事故是一個具有
特定含義的概念.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糾紛只是全部
醫療糾紛的一部分。 而我國只是對“條例”施行后發
生的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明確了由醫學會
組織鑒定。對于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
療糾紛,若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而現行法律并未規定
如何處理,當然可以借助司法鑒定這種最常見的手段
來達到定紛止爭的目的。事實上,再未出鑒定結果之
前,我們也無法明確哪一類醫療糾紛是醫療事故引起
的醫療賠償糾紛,因此從理論上我們可對所有醫療糾
紛進行司法鑒定,這更加證明對醫療糾紛進行司法鑒
定是可行的
二、從現行法律規定上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
法解釋的規定
1.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
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
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
門鑒定”.并未確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惟一
鑒定地位。 最高法院最近頒布的民事司法解釋精神
是.判斷醫療賠償案件不依是否存在醫療事故而定.
而是根據醫院是否存在過失判決。那么醫院過失由誰
來確定?沒有法律規定。而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的問
題肯定是專門性問題.對于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
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
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也就是說對醫療糾紛進
行司法鑒定完全是有法律依據的。
2.20__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正式施
行。就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__年1月6 el向各省、自
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等法院下發了《關于參照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
知》。就人民法院參照“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
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條例”施行后發生的醫療事故
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到法院的,參照“條例”的
有關規定辦理: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
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
審判中,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
事故司法鑒定的.交由“條例”所規定的醫學會組織鑒
定。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糾紛需要
進行司法鑒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對外委托司法鑒定
管理規定》組織鑒定。由該“通知”看出對醫療糾紛進
行司法鑒定完全也是有法律依據的。
三、從法理學上看:權利救濟途徑的多元化
從法理學上講權利必須給予救濟才有意義.否則
空有其名,而且權利救濟途徑應越多越好。如果患者
的生命或者身體健康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
[作者簡介]陳建波(1976一),男,浙江金華人,民商法碩士,上海徐曉青律師事務所律師。
tlel;+86—21—64335298;email:lawyerchen9@1 63.tom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3期)
了損害。致害人就應當對患者受到的損害承擔賠償責
任。在有的情況下。雖然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的過錯
行為受到了損害,但是經過醫療事故鑒定,醫療機構
的過錯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當然不能作為醫療事
故進行處理。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患者
也得不到賠償。
但本人認為患者救濟途徑不因只有通過醫療事
故鑒定這一條.患者還應能通過司法鑒定的途徑讓自
己的權利得到救濟。若通過司法鑒定得出醫療機構仍
應當對患者的身體受到的損害承擔醫療過失致人損
害的民事賠償責任時,不能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
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對受害人受到的損害承擔賠償
責任。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人的是最基本的權利,尊
重保護人的權利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確定的基本原則。
不論什么性質的侵權行為。只要損害了公民的生命、
健康。就應當給予經濟賠償。這既是我國法律給受害
人最基本的救濟方式。也是憲法中關于保護人的基本
權利的具體體現。
四、從法律專家的角度看:醫療事故不一定要找
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做鑒定
四川i省合江縣李全清老人因得膽結石病需要做
膽囊摘除手術。可是醫生卻將老人的肝膽總管給誤切
了。家人將醫院告上法庭。可是因為鑒定問題。連法官
也糊涂了。最后法院和醫療部門展開了一場關于醫療
鑒定問題的大爭論。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邀請
的我國杰出的法學家梁慧星教授語出驚人:醫療事故
不一定要找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做鑒定
梁教授認為,按《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審理案
件遇到技術性的問題可以聘請專家和鑒定機構來作
鑒定,法律條文上沒有說必須聘請委托醫療事故鑒定
委員會作鑒定。因此法律條文所說的,這些專家和鑒
定機構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法醫、最高法院、公安部、
高檢中設立的那些鑒定機構,甚至包括民間的、大學
的這些鑒定機構,當然也可以委托醫療事故鑒定委員
會來作鑒定。最終采信哪一個鑒定由法院來決定。
綜上所述,對醫療糾紛進行司法鑒定是有法律依
據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所謂的法律依據確實
不是很充分,所以使得我國面臨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
鑒定孰高孰低的窘境,而且普遍認為司法鑒定的效力
高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因此很多患者只要醫療事故
鑒定結論不是“醫療事故”就不能接受,在法庭上要求
法院重做司法鑒定。從法律上看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
技術鑒定都是證據的一種,都應經法庭質證,不存在
誰的效力高于誰。
· 205·
但在司法實踐中。司法鑒定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結論不一致時。法院往往采納司法鑒定而不采納醫療
事故技術鑒定。這樣的做法雖然給法官審理案件和律
師在案件中有靈活的空間和選擇的機會。但在法
律上卻有失嚴肅性。而且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事實上。我們無法回避得是,嚴格意義上講,司法
鑒定人不是臨床醫師。不具有臨床醫師的執業資格,
不應也不能對臨床醫學作出鑒定。(5 3我國醫師法規
定。只有具備臨床醫師資格。并獲得臨床醫師執業證
的人才能從事臨床醫學工作。法醫沒有臨床醫師證,
又如何能夠鑒定臨床醫療過失呢?臨床醫學的復雜性
和特定性決定了法醫是無法勝任醫療過失鑒定的。一
位技術水平高的臨床醫師,需要多年的臨床實踐,方
能勝任該專科的主任醫師資格。臨床醫學是非常復雜
的學科。現行醫學分科越來越細。不是該專科的醫師
很難診治其病。也很難評估疾病演變過程的轉歸,而
法醫只是側重對非疾病引起死亡的尸體及相關物的
現狀研究和評定。他們不具有疾病發生過程的自然轉
歸和各種專業診治技能的基本知識。尤其是對臨床醫
治過程中產生的并發癥候群缺少經驗。
五、三種模式的選擇
基于現行醫療事故鑒定和司法鑒定之間相互關
系面臨的窘境。為保證法院審理醫療賠償案件所依據
的證據公正、科學、客觀和提高法律的權威、節約司法
資源,筆者認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司法鑒定之間相
互關系如下幾點三種模式可供選擇:
1.平等選擇終一型。即醫療事故鑒定和司法鑒定
由患者任選一種,一旦選好后必須服從,不得改變。
2.上下位關系型。與其讓醫療事故鑒定和司法鑒
定之間相互關系不明確,還不如從立法上真正明確兩
者之問的地位關系。
3.共同設立一個機構型。鑒于現行的醫療事故鑒
定和司法鑒定各有缺點,不如取消現有的這兩個機
構,重新建立專門進行醫療過失鑒定的醫療糾紛鑒定
委員會這樣一個機構。該機構的具體組成如下:(1)該
委員會成員由各醫學專業專家、法院法醫組成。每個
省、市設立醫療過失鑒定專家庫,按專業分組,每次鑒
定時,可由醫患雙方任意抽取相關專業的專家及法院
派遣法醫共同參加,體現醫學過失鑒定的權威性、合
理性。(2)醫療過失鑒定機構可設立在司法部、司法局
或學術團體,每次鑒定由法院或任何一方當事人委托
即可開展。(3)鑒定內容:醫患爭議的醫療糾紛中是否
存在醫療過失;確定醫療過失方的過錯比例和確定患
者自身條件及疾病本身發展轉歸因素所占的比例:患
· 206·
者傷殘程度評定;患者是否還需要繼續治療及所需相
關的合理費用。
這樣的醫療糾紛鑒定機構將會有利于醫療賠償
案件中過錯責任的確定,為判案提供科學依據,本人
比較贊成。
參考文獻
[1] 王錫泉,林樂武.論司法鑒定程序公正的體現[j].法律與醫學雜志,
203.9(3):169
· 醫事法律·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3期)
[2] 何頌躍.醫療糾紛與損害賠償新釋解[m].第2版.北京:人民法院
出版社.2oo2.29
[3] 蔣德海.關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踐思考[j].法律適用,20o2,
ll:55~56
[4] 唐德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理解和適用[m]一e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o2.97
原告:巫翠云,女,1965年5月6日出生,漢族,福建省連城縣人,連城縣造漆廠工人,住連城縣環保局宿舍。
被告:連城縣衛生局。
法定代表人:羅柏秋,局長。
1994年10月22日,連城縣醫院對原告巫翠云施行剖腹產手術。1995年11月,原告以下腹部悶痛一年余為主訴入住龍巖地區第一醫院。龍巖地區第一醫院對原告行部腹探查術,發現切口右側腹壁筋膜下肌層內遺留有一略有腐爛的紗布。1996年8月4日,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基于原告的申請對上述醫療事故進行技術鑒定,并作出醫療事故鑒定報告書,結論為三級乙等醫療責任事故。該鑒定報告書于1996年9月2日被送達原告。原告不服該鑒定結論于1996年9月9日直接向龍巖地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1996年10月3日,被告連城縣衛生局在龍巖地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期間,依據《福建省〈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三款和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作出連衛(1996)63號關于對連城縣醫院1994年10月22日醫療責任事故的處理決定:(1)巫翠云1994年10月31日起至連城縣醫院通知其出院之日止,在龍巖、三明及連城縣醫院等處診治的醫療費用憑正式發票由連城縣醫院負擔。(2)連城縣醫院應給予巫翠云一次性經濟補償600元。(3)連城縣醫院給予巫翠云人民幣2000元的一次性困難補助。(4)對連城縣醫院有關事故責任人員另作處理。巫翠云不服該處理決定,于1996年11月8日向連城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請撤銷該處理決定。1996年11月27日,巫翠云不服龍巖地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巖地衛鑒(1996)002號鑒定,在法定期限內向福建省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
原告訴稱:1996年9月2日,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作出三級乙等醫療責任事故的鑒定結論。原告不服該鑒定結論,于1996年9月9日向上一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重新鑒定,符合《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但被告于1996年10月3日對原告作出連衛(1996)63號處理決定。該處理決定系原告在申請重新鑒定期間作出,也未告知訴權訴期。因此,被告的處理決定違反法定程序。訴請判決撤銷被告對其作出的連衛(1996)63號處理決定。
被告辯稱:連衛(1996)63號處理決定有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為依據;原告對被告認定的事實也沒有異議;原告于1996年9月2日收到鑒定書,被告直至同年10月3日才作出處理決定,期間,被告不知原告申請重新鑒定;該處理決定適用《福建省〈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五條正確。請求判決維持其對原告作出處理決定。
審 判
連城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連城縣衛生局未經了解原告巫翠云對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報告是否有爭議,而在原告申請重新鑒定期間,依據該鑒定報告作出處理決定,違反了法定程序。被告對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報告在有爭議的情況下不能作為處理醫療事故的依據。因此,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證據不足。原告的訴訟請求合理合法,應予采納。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1目和第3目的規定,該院于1996年12月6日作出判決:撤銷被告連城縣衛生局1996年10月3日作出的連衛(1996)63號處理決定。
宣判后,連城縣衛生局不服判決,向龍巖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訴稱:根據《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上訴人有權對該起醫療事故作出處理;上訴人作為處理依據的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與龍巖地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重新鑒定,結論是一致的;原判認定上訴人違反法定程序和主要證據不足是錯誤的。訴請撤銷原判,維持其作出連衛(1996)63號處理決定。被上訴人巫翠云辯稱:上訴人未查明被上訴人是否對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有異議;在被上訴人對該鑒定申請重新鑒定的情況下,上訴人以該鑒定為依據作出行政處理決定,顯屬錯誤;原判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龍巖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連城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對連城縣醫院1994年10月22日醫療責任事故作出三等乙級醫療責任事故的鑒定結論,既不是法定的最終鑒定,又因被上訴人巫翠云申請重新鑒定而存在爭議,依法不能作為處理醫療事故的依據。因此,上訴人連城縣衛生局以該鑒定結論為依據作出的連衛(1996)63號處理決定,不能成立。且該處理決定既沒有依法告知巫翠云訴權訴期,又屬巫翠云申請重新鑒定期間作出,違反法定程序。原審以主要證據不足,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撤銷上訴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并無不當。原判認定事實清楚,法律正確,程序合法,應予維持。上訴無理,訴請不予支持。據此,依照《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一條、第十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該院于1997年3月2日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 析
1。關于本案性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