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桂花雨教學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

時間:2023-06-06 08:5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桂花雨教學反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桂花雨教學反思

第1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交流”,我認為要做到有“質”、有“量”:

一、交流要定“質”

課堂交流,它應當有可供客觀衡定的質量標準。這就首先要區別“課堂交流”與“提問應答”之間的區別。第一,“提問應答”常常是一種教師考問,學生則多數為被動的指名回答;“課堂交流”則是學生有充分的探究準備之后的主動要求和自我展示。第二,在傳統的逐段講文的課堂中,面對教師瑣碎的提問,學生習慣于簡單回答,往往只是從課文中找個詞語或句子以讀代答,很少有自己的見解和感悟。而“課堂交流”則應當以成段的話語,進行有頭有尾、有理有據的闡述。如果學生不會交流,教師則應當引導學生逐步學會交流,而不能消解了“質”的意識,淡化了“引導過程”。第三,“提問應答”多數形成的只是師生雙向之間的短距離交往,而“交流”則往往體現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思維碰撞,有助于激起頭腦“風暴”。

案例:蘇教版第五冊――《軍神》

(情景:師生滿懷崇敬地追憶那段艱苦的歲月、懷念那位為革命立下赫赫戰功的英烈。同學們紛紛被同志英勇無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

生:我爸爸是一名眼科醫生。我聽他說,眼睛是非常精細的器官,它帶給身體的那種疼痛是人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承受的。上次我的眼睛里面長了一個小皰,切除時,上了我都覺得疼。更何況那么多刀的大手術呢?萬一流血過多昏死過去或者因為難以忍受疼痛動了一下,影響了手術,導致雙目失明,情況不是更糟嗎?所以,我覺得同志這么做是不對的。

(頓時,教室里如炸開了鍋,有的學生頗感認同地使勁點頭,有的學生陷入沉思,更有的學生持反對意見。)

師:陳鋼同學聯系自己的經歷說得似乎也挺有道理,那你們怎么認為呢?

生:(思考、討論、交流)

生1:我覺得同志的這種做法雖然不科學,但這也實在是由于當時的戰爭環境所迫。

師:是啊,如果條件允許,任何勇敢的行為都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生2:課文里不使用麻醉,還忍痛數刀數,這的確不可思議,讓我們常人無法接受!也正是因為這樣更體現出了他那種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他熱愛的祖國,他忠誠的革命事業的英雄氣概。

師:我們常人無法接受的做法與斬釘截鐵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另一個側面更豐滿了他的形象,體現了他的英勇無畏。

生:(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師:大家談得很透徹。如果能把這么多根據連起來有頭有尾地說,這才是“交流”,

誰來試一試?

……

反思

這個教例中說明教者不僅注重交流,而且能夠堅持交流的方向和要求,在個體發表見解、群體辯論求解之后,再讓個體作全面述說,體現了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逐步學會交流的質量意識,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交流要定“量”

在學生自主讀書,合作探究的課堂里,交流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討論、開掘和點撥、提升的平臺。學生的解讀感悟,教師的順學而導,都值得借助于這個平臺,所以,交流就不能只是“蜻蜓點水”,也不可“虛晃一槍”,必須保證占有一定的時空的量,才能有充分的生成。

案例:蘇教版第七冊――《桂花雨

師: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課文中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看到桂花成熟了,我就纏著母親搖桂花。(教師出示該句)

師:怎樣才叫纏著母親,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生:媽媽不給我買我喜歡的玩具,我就纏著她,一直不讓她工作。

生:我要買新衣服時,媽媽不同意,我就千方百計地說服她。

……

師:同桌試演“纏著母親”。

生:練習、交流。

生:媽媽,我要搖桂花嘛!(拽著“母親”的胳膊撒嬌地說)

師:還早的,花還沒開足呢!

生:不么,我要馬上就搖!(故作生氣狀)

師:傻孩子,不開足的花是搖不下來的!

生:(靈機一動)怎么會呢,去年不也是這個時候嗎?我還記得那桂花紛紛揚揚灑落下來,像下雨一樣,多美呀!

師:桂花雨的確讓人陶醉,再等等吧!

生:(四下張望,繼續尋找理由)快看,云腳長毛,要下雨了!你不是說過桂花落地受潮香味就差多了。這多可惜呀!

師:(皺眉,抬頭觀望天空)好,好,好!那就動手吧!

生:哦!搖桂花了!(興奮地拍手歡呼起來)

……

反思:

抓住文中的空白進行想象、補白,往往成為我們選擇交流的重要話題。有充足的時空,加上合理的引導,往往能對理解內容,把握中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教者抓住“纏”字,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豐富感知,并師生搭檔再現課文中的情境。這種淋漓盡致的交流,頓時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芳香的桂花雨讓學生深深陶醉,難忘的搖花樂久久地在學生心頭蕩漾。

第2篇

關鍵詞:構建;有效; 小學語文; 閱讀; 課堂

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獲得體驗。在閱讀教學中,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能充分參與到閱讀活動中,為此,在實踐中,要結合課文背景而導入新課,以情境引導學生初步閱讀感知,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

一、以興趣為基礎,讓學生喜歡讀

興趣是閱讀活動有效進行的內部動機,興趣濃厚則閱讀中的自主性就較強,反之亦然。結合農村小學生的閱讀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不是很高,甚至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學生不喜歡閱讀,在讀中過程中不知道要讀什么。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綜合起來看,課堂氛圍、情境和評價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影響作用較大。為此,教學中就需根據這些影響因素而優化教學。

首先,要注重創設和諧的閱讀氛圍,借助情境而多鼓勵學生看、聽、說,讓閱讀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如《沉香救母》中先以《寶蓮燈》的動畫片片段引導學生觀看,看后引導學生說說這個故事,接著追問“沉香為什么要救母親?”由此而引入課文閱讀。又如《“黑板”跑了》的教學中,先指著黑板問“黑板會不會跑?”學生自然回答不會,再追問“那怎么課文會說黑板跑了呢?課文中的黑板是什么?”由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閱讀興趣就很好地得到了激發。

其次,就評價而言,就低段的閱讀而言,要針對學生的朗讀、課文的理解而采用小組打分、小紅花等形式給予學生鼓勵。高段學生則可分層進行評價。如學生基礎差一些,閱讀中的要求就低一些。如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對基礎好一點的學生,評價中不僅要他們能準確概括,還要做到精簡,而對理解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則只要求其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即可。

二、以體驗為核心,提倡合作探究

新課標中明確強度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且強度要提倡合作探究式的閱讀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過程中。的確,閱讀重在理解和體驗。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大多教師已經習慣了用“講”的方式告訴學生課文的內容、寫作方法、主題等,學生只能是被動地聽,體驗自然難以得到豐富。提倡合作探究,更多的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去閱讀,在問題啟發下探究,獲得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地去閱讀,問題引導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以《三袋麥子》第二課時中第1--4自然段的引導為例,先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引出“哪三種不同的結果”的話題,組織學生閱讀1--4自然段問“三個小動物收到的麥子是一模一樣的嗎?”(一樣)追問“小動物們看到的也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學生交流后突出小猴看出是“上等的麥種”,因為它看得仔細,有豐富的經驗。繼續追問“小猴會怎么做?”(種)“為什么要種?”(吃不完)交流:從小猴身上看到了什么優點?學生交流后教師明確“聰明而且有遠見”。對于小豬,先問“收到禮物的心情是怎樣的?它又是怎樣做的?”引導學生交流后并小豬的特點(雖然又胖又懶但喜歡吃,是一個美食家)。對于小牛,在上述探究的基礎上問“小牛是怎么處理麥子的?”引導學生閱讀相關句子并交流后教師明確其勤勞、節儉、有打算。

可見,在閱讀中先以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并交流,教師再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指導,這樣方可讓學生深入到課文閱讀中,在讀中體會和感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構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展開,要借助問題探究而促進目標的達成。如《桂花雨》的教學中,為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可問“課文圍繞‘我’和媽媽講了一件什么事?”由此而引導學生圍繞主人公歸納。當教師提出問題后,不宜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讓學生自主閱讀并結合內容自主歸納,教師再進行點撥。如《桂花雨》中對層次含義的概括,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教師再以“思故鄉”、“戀故鄉”及到杭州后賞桂花,戀故鄉幫助學生總結。

三、以拓展輔助,豐富學生體驗

結合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情況,課后拓展較少,多以書面練習方式來代替拓展活動。其實不然,在課文閱讀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而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拓展,不僅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的內涵,獲得體驗,也可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課堂練習中,除了對生字詞進行鞏固外,重點是要圍繞內容而引導學生練習。在練習中,一是可用主題交流的方式組織小組學生進行,如《荷花》中對荷花、荷葉的樣子和顏色就可分組交流。二是要注重結合課文進行拓展練習,如《普羅米修斯》的學習后展開講故事活動,如《荷花》、《珍珠鳥》學習后組織學生實地觀察。在練習中,為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M織學生展開小組競賽,如詩歌學習中組織學生背誦比賽,如好詞佳句的鞏固,可組織學生仿寫。

首先,課堂內容的拓展要緊密圍繞教學內容展開,要注重以復述、留白、說感悟等方式而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題的鞏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閱讀后引導學生圍繞“你喜歡薩沙嗎?為什么?你還喜歡誰?”的話題,結合課文內容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說中體會“保護弱小者,關愛他人”的主旨。又如在《三顧茅廬》的教學后以講故事形式引導學生鞏固課文內容。

其次,要結合學生生活而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后以“我是否這樣做了”為主題,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是否隨手丟垃圾、浪費水、沒有按順序排隊等日常社會公德進行反思,以此而教育學生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遵守社會公德。又如《花瓣飄香》的教學后為讓學生更好地懂得孝敬父母,可組織學生在生活中為父母做一些家務,也可引導學生在“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親自為父母做一些小禮物,如此,把人文教師滲透到生活中會讓閱讀更加有效。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基礎,閱讀體驗是核心,課后拓展則是豐富學生體驗的重要途徑。要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教學中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經歷文本閱讀過程,在讀中理解、感悟,獲得體驗。

參考文獻:

[1]張召旭: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方法策略探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年04期.

第3篇

追尋有“語文味”的有效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還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這些要求,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有情感,要有美感,要有語感,要上出 “語文味”。那么,如何上出“語文味”呢?對此,我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開啟情感之門,生發“語文味”

強調語文課要富有情感,要讓豐富的情感激蕩于課堂,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語文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品評這種情感,學生就不能對文章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名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就是飽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他們的情感體驗,激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而情感的生發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劑。如:品讀《桂花雨》,就要引領學生體驗濃濃的思鄉情;品讀《地震中的父與子》,就要引領學生感悟親情的可貴……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把握文學特性,注重情感的激發與感染,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二、品味語言之美,釀造“語文味”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因素得天獨厚。這里既有課文內描述的形形、多彩多姿的景色、人物、故事……也有語文獨有的語言文字的美,同時,還有充分體現教師教學自由創造的教學美。 要引導學生進行領悟,體驗,品評語言優美,音韻和諧、節奏勻整的詩文,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要引領學生品味領略寫景美文中自然的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要以舍己為人,英勇獻身,助人為樂,品質善良的人物為榜樣,提高自己審美的價值觀……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描繪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情景,畫面優美,詩意盎然。詩人寫景不像一般人那樣直接寫眼中所見之物,而是通過他的所聞所想去推想描繪,讓讀者從他的所聞、所想的描繪中去體驗。又如:《窮人》一文則通過質樸善良的漁夫形象的挖掘,不僅使學生了解了人物,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與感染。 當然,如果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聲音是美的,服飾是美的,教學親切而生動,淺顯易懂,有趣而有味,更能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學生以美的震撼。

三、感受音調之韻,彰顯“語文味”。

“讀”是感悟的最好方法。“讀”不僅能對文章內容進行把握,更能對語言文字的音韻美、節奏美、韻律美進行欣賞、品評。在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以類似的情感體驗,去領悟作者自我抒發或從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內心所感的至真至誠,從而激發敏銳的語感。 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用富于音樂感的優美甜潤、柔和動聽的聲音講課。那有節奏、有韻味的聲音引導著學生情緒的節奏、情感的律動。學生似乎聽到清靜的、優美的、秀麗的漓江水輕輕流淌的節奏、音調。

四、創造文字魅力,渲染“語文味”

教學語言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藝術。它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表達審美觀念,生動形象地引領學生體會文本意境,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詩人用意境形象說話,畫家用繪畫形象說話,教師應該用教學語言所描繪的“教學形象”來“說話”。如:《金色的魚鉤》,教師用語言所描繪的老班長等一系列形象和那一幕幕有聲有色的生活畫面,逐漸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似乎能真切地看到,聽到,感受到。學生們經過反思、聯想、類比,眼前似乎挺立著那弓腰駝背、瘦骨嶙峋、滿臉皺紋的老班長等一系列人物的光輝形象。在某種程度上講,教學語言是教師“心靈的直接抒發”――言為心聲,帶有情感的語言最能直接激起學生的情感,引起他們的聯想,喚起他們的審美體驗。因此,教師應是駕馭語言的高手。 總之,語文教學要上出“語文味”來,使學生不僅獲得“語感”,更獲得“美感”和“情感”,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一節優秀的語文課,應像天邊的朝霞,五光十色、絢麗多姿;也應像一首綺麗的小詩,和諧壓韻、抑揚頓挫;還應像一幅斑斕的畫卷,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更應像一曲動聽的樂章,悠揚婉轉,活潑歡快。

第4篇

是的,他的課堂亦如一杯清茶,平淡而真切,溫馨而恬靜;亦如田園生活,自然而愜意,寧靜而悠遠;亦如一幅簡筆畫,簡潔卻充滿張力,明朗卻又意味深長。他,就是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薛法根!很有幸,工作至今一路浸潤著他“組塊教學”的思想,經常能聆聽他的課,今天就讓我先回味這些年薛老師的一些課。

尋“根”課堂

教學實踐:積淀智慧的力量

課堂教學是教師最好的研究陣地,教學實踐是教師最好的研究方式。薛老師就是在課堂上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嘗試,他從不重復自己,總是在否定中走向超越,在不斷實踐中積淀智慧、積蓄力量,讓我們通過他典型的課例去發現他成長的足跡。

第一階段:重結構,走向綜合

《臥薪嘗膽》、《螳螂捕蟬》、《九色鹿》這些課例,著實讓我們的眼前一亮:語文教學眼里僅僅有教材、教本是不夠的,必須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領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形成“以語文核心知識為‘內核’”“以學生語文能力為‘內核’”“以語文問題解決為‘內核’”的內容板塊。于是,你會發現,教學不再是對課文內容翻來覆去地講解,不再是對文本思想內容流連忘返地咀嚼。應重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語文知識;訓練、發展學生潛藏著的語文能力。板塊式的架構,聚焦核心教學內容,形成教學活動板塊,課堂才有了靈動的可能,自由的空間。

第二階段:重文體,走向運用

《我和祖父的園子》、《桂花雨》、《愛如茉莉》這些課例的推出,讓更多一線的語文教師知道:“語文教學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文體不同讀法的視角,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什么樣的課文,就應該用什么樣的課堂教學來呈現。薛老師說語文老師要有專業的眼光,應用專業的眼光看教材,“從兒童的眼光來解讀、用教學的眼光來審視、用生活的眼光來選擇”。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就要從孩子的天性去看作品、選作品,什么樣的年齡讀什么樣的書,讀什么樣的書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而適切的教學內容,就是文本的深淺程度剛好是兒童能努力解讀透徹的;教給的具體方法剛好是兒童能自如運用的策略性知識。語文教學最終的目標,不是讓我們的孩子掌握一個個語文知識點,而是通過語文能力的發展去適應生活、學會生活,并能更好地生活。

第三階段:重言語,走向智慧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哪吒鬧海》、《猴子種果樹》是薛老師最新推出的一批課例。通過這些課例,薛老師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是“教課文”,而是“學語文”、“育智能”。語文教學,學的是語文,我們要發現文本中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要素,重組并整合成相應的語言學習內容板塊,每個板塊集中一個核心目標,設計多項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語文教學,學的是語文,學語文總是學生讀與思、說與寫的實踐在先,而不是說教概念,灌輸思想起步。每篇課文都隱藏著作者的言語意圖,而這種言語意圖則是借助特定的表達方式、一定的語言結構呈現的,發現、并準確地把握這樣的表達方式、語言結構,語文教學才能跳出跟著課文內容跑的怪圈,挖掘出具有語文學科特征的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體現薛老師所說的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即“為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而教”。

尋“根”課堂,我們發現,薛老師的組塊教學,就是建立在他個人典型的成功的課例解析基礎上,通過同一時期一系列課例的推出和深入解析,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方法,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明晰組塊教學思想,進而再將組塊教學中的新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新的課例設計,再通過教學實踐進行驗證、反思、改進。從早期的課例《螳螂捕蟬》,到最新的課例《哪吒鬧海》,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組塊教學那常態化的教學樣式,感受到薛老師那日趨豐富的教學實踐、日漸完善的教學思想、教學主張——“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這是薛老師鮮明的教學主張。語文教學應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為核心,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走向智慧。發展學生的智慧潛能是教育的價值追求,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是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語文教學應該重視“雙基”,但知識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語文教學必須超越知識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即“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兒童的創造精神”。

扎“根”組塊

組塊教學:尋找智慧的密碼

“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薛老師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教學主張就是在“組塊教學”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從朦朧到清晰,從淺顯到深刻,從隨性到自覺,從零散到系統……

小學語文組塊教學是建立在學習心理學原理上的一種教學策略,即以發展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散亂的教學內容整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促進學生言語智慧的充分生長。組塊教學中,教師將引領學生圍繞語文核心知識或生活情境,選擇、重組語文學習內容,設計、整合語文學習活動,變革語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語言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其基本特點是:(1)在內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將鮮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課文、引進課堂,及時充實、調整、重組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2)在結構上突破線性思路,采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凸現教學重點,拓寬教學時空,更具靈活性;(3)在功效上,實現一個板塊活動達成多個教學目標,減少無效勞動,具有增值性。小學語文組塊教學是常態化的教學樣式,具有“便教利學”、“學以致用”和“用能有效”的特點。

第5篇

一、學情分析:

本班絕大部分學生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平時課堂教學中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寫出內容具體、中心明確的文章;課后熱愛閱讀,樂于交流,能積極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但也有個別孩子學習態度有待加強,沒有良好的閱讀與思考習慣,思維能力發展比較緩慢,常詞不達意,沒有良好的閱讀方法……需要教師、家長同學多關注、多鼓勵、多提醒,加強閱讀思維培養,提升其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其語文素養提升。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養成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2)繼續培養積極發言,專心傾聽的習慣。

(3)繼續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萬字。

(4)培養認真寫鋼筆字、毛筆字的習慣,培養勤查字典,主動識字的習慣。

(5)繼續培養自主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2.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200個生字及詞語

(2)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200個,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寫勻稱。

3.漢語拼音

(1)繼續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

(2)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4.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的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

(2)發言時要控制時間,討論小姐要總結異同之處。

(3)講清楚故事細節,講故事時可以配上相應的動作和表情。

(4)選擇恰當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尊重別人的觀點,對別人的發言給予積極回應。

(5)分條講述,把推薦一本書的理由講清楚,聽人說話能抓住重點。

5.閱讀

(1)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故事,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閱讀有一定的速度,閱讀時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

(3)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初步了解課文,學習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

(5)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

(6)注意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7)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8)初步體會課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好處。

(9)積累優美詞句,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6.習作

(1)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做過的寫明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

(4)能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

(5)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突出重點。

(6)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三、教學措施:

1 .努力鉆研教材,分清教讀課和自讀課,依據課文內容、文體和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

2. 鼓勵學生大量閱讀。重視閱讀方法與閱讀速度的培養。

3.采用“1+X”方法,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提升語文素養。

4.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5.加強家校聯系。家校攜手,加強溝通與交流,鼓勵家長督促孩子積極參加活動,用心體驗生活,積累素材。

6.教師加強自身學習,主動向身邊老教師和名師大家學習,邊實踐邊反思,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教學進度:

內容

課時

重點目標

時間

安排

閱讀推薦

元萬物有靈

1.白鷺

2

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

寫出自己對一種事物的感受。

發言時要控制時間,討論小姐要總結異同之處。

9.1

-

9.12

米切爾 .恩德《毛毛》

2.落花生

2

3.桂花雨

2

4.珍珠鳥

1

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

1

習作:我的心愛之物

3

語文園地一

3

元策略單元

5.搭石

2

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能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

9.16

-

9.27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

6.將相和

2

7.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

2

8.冀中的地道戰

1

習作:“漫畫”老師

3

語文園地二

3

課外閱讀交流

1

元民間故事

9.獵人海力布

2

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提取主要信息,編寫故事。

講清楚故事細節,講故事時可以配上相應的動作和表情。

9.30

-

10.16

《中國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非洲民間故事》

10.牛郎織女(一)

2

11.牛郎織女(二)

1

口語交際:講民間故事

1

習作:縮寫故事

3

語文園地三

2

元深愛祖國

12.古詩三首

3

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

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

10.17

-

10.31

《中國勵志故事集》

13.少年中國說

2

14.圓明園的毀滅

2

15.無名島

1

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

3

語文園地四

2

《十萬個為什么》

課外閱讀交流課

1

第五

元習作單元

16.太陽

2

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

11.1

-

11.15

17.松鼠

2

習作例文

2

習作:介紹一種事物

3

舐犢之情

18.慈母情深

2

注意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選擇恰當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尊重別人的觀點,對別人的發言給予積極回應。

11.18

-

11.29

佐野洋子《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19.父愛之舟

2

20.“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1

口語交際:父母之愛

1

習作:我想對您說

3

語文園地六

2

四季之美

21.古詩詞三首

2

初步體會課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好處。

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

12.2

-

12.17

巴勒斯《飛禽記》

22.四季之美

2

23.鳥的天堂

2

24.月跡

1

習作: 即景

3

語文園地七

2

課外閱讀交流課

1

讀書明智

25.古人談讀書

2

閱讀時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

根據表達的需要,分段表達,突出重點。

分條講述,把推薦一本書的理由講清楚,聽人說話能抓住重點。

12.18

-

1.4

馬克吐溫《王子與貧兒》

26.憶讀書

2

27.我的“長生果”

1

口語交際:我最喜歡的人物形象

1

習作:推薦一本書

3

語文園地八

2

復習測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彭水| 饶平县| 阿拉善左旗| 东丽区| 阜城县| 西丰县| 贵溪市| 寿光市| 弋阳县| 霍山县| 武平县| 永丰县| 黑龙江省| 伊金霍洛旗| 龙泉市| 桐庐县| 阜南县| 顺义区| 武定县| 宁明县| 台前县| 包头市| 和静县| 巴东县| 敦化市| 杭锦旗| 万源市| 井冈山市| 焉耆| 兴宁市| 闸北区| 通渭县| 虞城县| 女性| 冕宁县| 卢氏县| 永济市| 平昌县| 偏关县|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