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7: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貿易組織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世界貿易組織法包括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知識產權協定、爭端解決諒解備忘錄等共約30個協定,以及成員方在降低關稅及開放市場等領域所作的單獨承諾(即減讓表)共約3萬頁的文件,①而世界貿易組織法課程安排的授課時間一般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正是學生備戰考研的階段,所以學生通常根本沒有精力對浩繁的規則進行詳細的解讀,也沒有興趣聽老師針對冗長拗口的條文進行細致分析,所以教學目的像很多人說的要“使學生能夠熟悉與掌握世貿組織有關法律規定,并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熟練運用這些法律規定的能力”是不現實的,沒有針對本科生學習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另一方面作為正規的法學教育科目,世界貿易組織法對于多數本科生而言均是第一次接觸;又不同于民法、刑法等國內部門法,世界貿易組織法針對的是國家政府機構的貿易管理行為,與個人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如何能使本科生對該科目形成清晰的認識及專業興趣才是本科階段開設世界貿易組織法的根本目的。所謂專業興趣即促使學生在了解世界貿易組織法各部分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認識到世界貿易組織制度和運作的特點,養成自覺關注世界貿易組織動向的習慣,并訓練從世界貿易組織法發展的角度觀察國內外相關事件、分析其中涉及的世界貿易組織法問題。
如何培養專業興趣,關鍵在于增強趣味性。首先,讓學生了解世界貿易組織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時期總共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功運作給世界帶來了實惠:比如因為關稅降低,在國內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外國產品;因為服務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的要求,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領域也出現了外國機構的身影;因為最惠國待遇的規定,國內可以看到來自美國、歐洲等多國的電影等影像制品等,使學生確立這個組織具有實際意義的信念。其次,以講故事的方式補充一些關于世界貿易組織成立過程、各回合談判經過、中國入世歷程、中國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經歷等背景資料,另外還可以專題介紹中國入選爭端解決專家組專家與上訴機構法官的個人履歷,一方面擴充信息量,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加強學習,以能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工作為奮斗目標。再次,在進行案例分析時,可更多地選取中國作為當事方或第三方的案例,特別以中國參與爭端解決進程中的觀點立場作為分析的重點,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特別是學生在搜集資料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最后,推薦一些參考書目、外國期刊及網絡資源,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開拓其視野。
二、搭建世界貿易組織法體系框架、針對重點規則進行深入淺出地分析——世界貿易組織法本科教學的基本模式
世界貿易組織作為政府間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法規制的是國家貿易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行為。因此世界貿易組織法直接影響的還是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外貿關系;就必然跟直接調整個人主體之間社會關系,以及國內政府機構與個體之間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的國內法有較大區別。這決定了世界貿易組織法的學習不可能是對所有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規則的全面解讀,就知識傳授的作用而言,本課程應以使學生對世界貿易組織法體系包括的層面——實體及程序、原則與涉及的內容方面有清晰的了解為主要目的,在整體框架搭建起來的基礎上,適當地對各主要協定的主要實質性條款進行分析。
例如作為烏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其就服務貿易領域達成的一攬子成果,不僅包括核心規則——《服務貿易總協定》;還包括專門就服務部門或具體問題對規則進行補充的協定,這些協定有的是《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附件,有的則采用部長決定的形式;以及成員方的國別減讓表。②雖然在框架形式上與貨物貿易的一攬子成果相似,但不同的是,《服務貿易總協定》的一些主干條款必須結合國別減讓表中的具體承諾才能進行確切地解釋,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前者作為成員方的具體義務,不再具有貨物貿易領域內普遍適用的地位,而取決于成員方減讓表中就具體服務部門所作的承諾;后者作為成員方的一般義務,原則上仍然享有基本原則普遍適用的地位,但依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第2條的規定,成員方可以豁免清單的方式具體列舉其不愿意適用最惠國待遇的國內措施。因此了解服務貿易領域的國民待遇與最惠國待遇,除了解讀《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相關條款外,還必須就減讓表的相關內容進行解釋。另外,將《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的規定與《貨物貿易總協定》(GATT)中的相應規定對照起來講解,更有利于對規則的理解。
三、通過案例對規則進行啟發式思考——世界貿易組織法本科教學的有效方法
針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都具有文字晦澀難懂、制度難以捉摸的特點,采用案例分析法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然而依據世界貿易組織法自身的特點,其案例教學也必然具有與一般法學案例教學法不同的地方。一般法學案例教學法旨在通過判例(通常指國內法院的判例)中司法機構的分析推理,使學生了解涉及法律條文的確切含義;而世界貿易組織作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其規則條文均為成員方談判的結果,屬于國際法的范疇。國際法區別于國內法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沒有統一的最高立法機構與司法機構,國際法規則相較于國內法規則來說其含義的確定性較差,而利益牽涉國家的立場聲明與態度闡釋,以及有管轄權的司法機構的具體運用都可以作為解釋國際法規則的有效依據。因此針對世界貿易組織法的具體規則就可能出現不同的解讀,這一點在專家組、上訴機構不止一次地自我否定或相互否定其之前的結論上得到印證。例如,在“中美出版物和視聽產品案(China-MeasuresAffectingTradingRightsandDistributionServicesforCertainPublicationsandAudiovisualEntertainmentProducts,WT/DS363)”中,專家組在解答GATT第20條(a)項“公共道德”例外條款是否可以適用于中國入世文件這一前提問題時,采用了“美國對報稅產品征收海關反傾銷稅/反補貼稅案(US-CustomsBondDirectiveforMerchandiseSubjecttoAnti-Dumping/CountervailingDuties,WT/DS345)”上訴機構報告的思路,即采用“辯論過程中的假設法(arguendo)”,先假定中國可以援引GATT第20條(a)項作為抗辯,然后再審查中國的相關措施是否滿足該條款規定的“公共道德”的要求。③然而上訴機構卻在終局裁決里又了這一思路,認為“辯論過程中的假設法”可以促使決策的簡單易行與有效,但卻不易對相關規則進行清晰解釋,而且也給規則實施帶來了困難。④因此在世界貿易組織法的案例教學中,應注意不要將上訴機構的裁決當成法律,應將關注點放在其適用世界貿易組織法的推理分析上;要鼓勵學生勇于對爭端解決機構的結論提出質疑。2011年6月28日,上訴機構成員張月姣在為2011年度上海國際法暑期學習班的學員做專題報告時強調,研究世界貿易組織法應加強對爭端解決機構案例裁決的研究,但不要囿于專家組、上訴機構本案中如何說,要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斷。因為下一個類似案例里己方的辯詞恐怕就在這樣的質疑中產生。在國外的一些著名法學院中,所開設的與世界貿易組織法相關的課程也基本上是以如何進行相關律師為授課目標。曾經在多個世界貿易組織案件中擔任專家組成員的約瑟夫懷勒教授表示,日本在“日本酒精飲料稅收案”中并不是沒有勝訴的可能,但其律師回應不當,故最終敗訴。因此,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⑤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至今處理和正在處理的爭端案例已超過400個,而每一個爭端案的材料,包括原被告雙方的訴求主張與抗辯事由、專家組與上訴機構的分析推理以及第三方提交的立場聲明等可謂卷帙浩繁,爭議的事項也往往涵蓋世界貿易組織各協定的多個條款以及具體的國別入世承諾。因此本科課程上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案例分析不可能涉及所有案例的所有爭議點,那么如何選取適當的案例開展教學是世界貿易組織法案例教學能否奏效的基礎。
首先,教學案例的選擇應當具有典型性,即切實體現所要講述知識點的基本內容。例如在講國民待遇原則時,日本酒稅案(Japan-TaxesonAlcoholicBeverages,WT/DS8)與加拿大期刊案(Canada-CertainMeasuresConcerningPeriodicals,WT/DS31)就是典型案例。前者對于判斷何為“同類產品(likeproducts)”及“直接競爭和可替代產品(directlycompetitiveproducts)”的要素認定上給與了詳盡的闡釋,構成爭端解決機構在之后相關爭議的裁決中經常援用的先例;后者的意義主要在于其產品本身的特性上,期刊不同于一般的有形貨物,其價值主要在于刊載的無形內容,因此如何判斷爭涉期刊雜志是否為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和可替代產品的標準不同于一般貨物的標準。其次,教學案例的選擇應注重時效性及與我國入世后發展的關聯性,畢竟我們學習世界貿易組織法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維護我國在這一組織中利益。我國自2001年12月入世以來以原被告身份參與的爭端解決案例已有30個,⑥從涉案產品范圍、涉案國內措施、法律爭議點、裁決后我國的應對等各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另外不同時期的案件數量與案件性質等也呈現不同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國內經濟建設、社會改革的階段性特征。例如2007年提起的“中美出版物和視聽產品案”里中國的涉案措施包括了我國文化進出口管理體制的基本管理方法(進口前的內容審查),我方敗訴的結果意味著我國對于沿襲已久的帶有計劃經濟時代色彩的文化外貿管理政策措施必須進行改革,該案發生在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就尤其值得關注。當然選擇與中國相關的案例進行教學,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最后,教學案例的選取還應注重與關貿總協定時期相關案例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發展過程中前后之間的對比性,可以使學生對世界貿易組織法的形成及其現實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法本科教學的重頭戲,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時應注意將案例講解與課堂討論結合起來,將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結合起來。課堂討論的方式應該不拘一格,在重視師生互動的同時,也要把生生互動放在顯著位置,組織活潑多樣的小組討論、組際辯論等。另外還可以將現有案例的分析與案例情景的設計結合起來。老師可設計具體情景,也可鼓勵學生自行設計,然后就相關內容發表演講或辯論。⑦
四、重視國際公法基礎知識對WTO教學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法本科教學的重要切入點
世界貿易組織作為一個以國家為主要成員的貿易體制,屬于國際公共秩序的組成部分。世界貿易組織法從大范圍講歸屬于國際法課程群。無論是世界貿易組織本身的形成歷史與國際組織性質,還是世界貿易組織各協定等法律文件的制定過程與實施要素以及爭端解決安排,無不顯露出國際公法的重要作用。只有具有一定的國際公法理論基礎,才能對世界貿易組織法進行系統學習;世界貿易組織法作為國際法的一部分,對它的研習也是對國際法基礎理論的應用研究。在具體授課實踐中,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理清國際公法基礎理論與世界貿易組織法之間的密切關系:⑧首先是條約法。《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諒解書》第3條第2款規定,爭端解決機構(DSB)“按國際公法解釋(條約)的習慣規則來闡明這些協議中的現有規則。”這一條是世界貿易組織法與國際法直接相關的有力證明,有助于糾正將世界貿易組織條約視為契約的錯誤認識,也決定了任何有關世界貿易組織法的解釋爭議都要依據條約法上有關條約解釋的規定來解決。什么是解釋條約的習慣規則?就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32條,因為它是對已有習慣的編纂。通過對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條文含義的闡釋,使學生對抽象的條約解釋規則有了具象的理解。
其次是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即國際法在國內的適用問題。理論上存在“納入”與“轉化”兩種方式,從內容來看,世界貿易組織法義務更適宜“轉化”。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本身似乎也傾向于“轉化”的方式,因為它強調了成員的法律要與其義務保持一致。各國、各地區適用世界貿易組織法義務的實踐也表明,“轉化”是一種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國入世前對國內法進行的立、改、廢,以及入世后特別是每一次爭端解決敗訴后對國內法的調整都是轉化適用世界貿易組織法的實例。最后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是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自由貿易問題,它體現了國際公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首先它為和平解決爭端而設,本身也是條約的結果;更重要的,它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法義務裁判,而裁判時必須根據條約法加以解釋和適用,必須根據國際責任制度確定有關的責任,必須考慮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理論及實踐。它適用的法律,不僅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各協定,還應包括國際公法的其他內容。例如美國蝦龜案(UnitedStates-ImportProhibitionofCertainShrimpandShrimpProducts,WT/DS58)中,上訴機構就引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21世紀議程》、《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來解釋GATT1994第20條(g)款,以證明海龜屬于“可用竭的自然資源”。
五、充分發揮雙語教學的功能——世界貿易組織法本科教學的最佳途徑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明確將雙語教學列為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考察指標之一,雖然相關的評估要求在2004年修訂時降低了一些但對于法學等四個專業仍然提出了明確地要求。⑨世界貿易組織的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法語及西班牙語,這三種語言的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文本(包括中國的《入世議定書》等入世文件)才是正式文本,中文譯本僅供參考,不具有法律效力。這就意味著一旦我國與其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發生爭端,只能按照官方語言文本通常是英文文本來解釋和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因此將世界貿易組織法作為雙語教學課程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使學生既能掌握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制度和運行機制,又強化了專業英語語言的運用技能。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
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5%。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CATP)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1.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按WTO農業國內支持總量AMS的“微量允許標準”(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0%,中國人世談判為8.5%),我國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農業總產值8.5%,即412億元的農業國內支持總量(農業生產性補貼)。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農業總產值僅有2%左右,即還有約315億元的農業國內正支持空間。這為我國擴大實施“黃箱政策”(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生產投人補貼、牲畜數量補貼、貸款補貼等),減輕糧棉油等比較弱勢農產品的成本壓力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我國傳統的農業國內支持“黃箱政策”主要以農產品價格補貼為主,貸款補貼(貼息貸款)為輔。價格補貼大多用于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支農服務的收費標準,以及農產品購銷環節的補貼。我國對農產品價格支持的另一途徑為糧食的壟斷性保護價收購。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補貼權利。因此,我國通過保護價收購支持農產品價格在加人WTO后將被取消。加人WTO后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的構建應把重點放在加大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生產投人補貼上,同時擴大黃色補貼范圍,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對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等實行補貼,以此來達到優化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結構,提高補貼效率,并借鑒國際經驗,減少農民收益較少的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2.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WTO《農業協議》中有一些條款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保護,如“特殊保障條款”、“特殊和差別待遇”、“特別處理”、“微量允許標準”等。靈活運用這些條款,能夠采取恰當的調整措施減少某些農產品的過度進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措施保護。WTO《農業協議》有許多“靈活”操作空間,如關稅配額管理,WTO各成員就有應用關稅、拍賣、先到先得、按歷史記錄等多種管理辦法。因時因地管理好我國的關稅配額,能減輕進口農產品對同類產品生產的沖擊。并盡快建立起綜合協調、適時高效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體系。如加強農產品出口信貸支持;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比率,加大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支持;制訂、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立法。這三種手段可作為抵制國外產品進口沖擊的強力“武器”。
3.建立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加強農業投入保護,增加農業保護力度。WTO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12項措施我國還有6項空白。在農業科研、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補貼、生產結構調整補貼、地區發展補貼等方面還有著較大的發揮空間,是間接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的有力措施。應從主導、控制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向管理、服務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轉變:
間接調控管理方面。加人WTO后,農業結構調整應通過設立糧棉油等農產品結構調整專項基金、間接的經濟手段引導,轉向比較優勢強的農產品;通過優質價的儲備收購制度提高農產品優質率,增強出口競爭力等。加快農村體制改革,如放開戶籍制度以增加農民進城打工的機會,間接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通過加強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基本教育制度改革以降低農民負擔,減少農產品的額外成本等,來達到增強農產品的國際比較優勢,提升出口競爭力。應盡快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農產品營銷市場網絡和管理體系,加強農產品出口的質量和衛生監督管理,以維護出口農產品的國際聲譽。
加強服務方面。加入WTO后,應建立起全球農產品國際貿易動態系統和國內農產品國際貿易分析預警系統,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完善和擴建農產品期貨市場,及時反饋農產品價格走勢信息,減輕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服務和環境認證服務,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檔次和躲過綠色壁壘。
電信限速1mbps能看視頻,但是網絡可能會比較卡。
電信(香港稱電訊)指利用電子技術在不同的地點之間傳遞信息。電信包括不同種類的遠距離通訊方式,例如:無線電、電報、電視、電話、數據通訊以及計算機網絡通訊等。2000年9月29日,我國電信首次參加奧運電視傳輸獲成功。
1992年,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通過的《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公法和行政規則》中對電信的定義是:利用有線、無線、光或者其他電磁系統傳輸。發射或接受符號、信號、文字、圖像、聲音或其它任何性質的信息。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中“關于電信服務的附件”對電信的定義是:電信是指以任何電磁方式傳遞或接收信號。法國1990年《電信法》規定:電信是指對符號信號、文字、圖像、聲音和信息由無線電、光學儀器、微波或其他電磁手段以任何方式進行傳遞、傳播或接收。另外,美國1934年《電信法》第三條,日本1987年《電氣通信事業法》第二條等對電信概念均有明確規定。
(來源:文章屋網 )
美國和巴西之間的“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巴西政府近日宣布,將對102種美國商品實施貿易制裁。其中對美國冰箱、彩電等電器的進口關稅由20%翻一番至40%,將汽車進口關稅由35%提高至50%,奶粉進口關稅則由28%提高至48%,棉花和棉制品進口關稅則由原先的6%~26%大幅提高到100%……
隨后,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緊急趕赴巴西利亞,表示希望和巴西談判解決爭端。美國貿易代表柯克也將在近期和巴西官員會晤,協商具體解決方案。
美國最近對外國商品頻繁實施貿易制裁,奧巴馬更是高調宣誓,要強化貿易規則,擴大美國出口。但美國怎么就在南美最大市場的巴西碰了壁?且還有點“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意思?其中原因,就在于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奉行了雙重標準,在與巴西的貿易糾紛中,在道義、法律上都處于明顯下風。
這次美巴“貿易戰”的起因,在于美國對棉農的巨額補貼。巴西認為,美國對棉農的補貼極大地損害了巴西棉農的利益,并于2002年將此案訴諸世界貿易組織。2009年世貿組織作出最終裁決,巴西勝訴,世貿組織并授權巴西對美國實施貿易制裁。
因此,說巴西現在對美國發動“貿易戰”,其實也是不正確的。美國傳統基金會貿易專家馬科海姆(Daniella Markheim)認為,美國目前如此處境,在于其本身違背了世貿組織協議,最終導致巴西失去耐心,因此這場貿易戰,實際是“美國開了第一槍”。當然,巴西的舉動也屬“有理有利有節”。其針對廣泛美國商品實施制裁,不過是借此向美國施加更大壓力。從制裁決定將在30天生效的時間點看,巴西的舉措其實也頗具靈活性,給了兩國政府繼續談判博弈最終達成妥協的時間。
與巴西在貿易問題上對美的攻勢相比,中國在與美貿易問題上可謂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守勢。在被美提交到世貿組織的糾紛中,中國也是屢戰屢敗。巴西能做的,中國做不到,這可能也跟中國貿易政策存在不足有關。因此,這次美巴貿易攻防戰,在我看來,對中國特別富有借鑒意義。
第一,這鼓勵中國,要敢于在世貿組織框架下采取法律行動。巴西此次制裁師出有名,就在于取得了世貿組織的尚方寶劍。作為世貿組織的資深會員,美國在世貿裁決中勝多負少,但并不說明其就不存在漏洞。在中美相關貿易糾紛上,對于占理的案件,中方其實不妨采取進攻態勢,訴諸世貿組織法律仲裁程序。
美國前貿易代表施瓦布說,中國從美國對華一系列貿易訴訟上其實也學到了許多,因為最近兩年,中國也開始在世貿組織美國。來而不往非禮也,從施瓦布頗為贊賞的神情看,中方適時的主動出擊,反而有助于贏得對手的尊重。
第二,中國可多合縱連橫,以此增加勝訴成功幾率。具體到美國棉農補貼問題上,美國是世界最大棉花出口國,巴西認為美國補貼沖擊巴西棉農利益,其實美國棉花出口的另一主要市場是中國,美國補貼問題同樣沖擊了中國棉農的利益。因此,在這些貿易摩擦問題上。中方不妨聯合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共同發起法律訴訟,借助其他國家成熟的經驗,取得更有利于自身的結果。
【關鍵詞】新自由制度主義區域國際經濟組織法多邊貿易體制組織機構
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的關系十分緊密,其是國際關系法制化的結果。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是當今國際關系的主流理論,對國際經濟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其價值論的不足導致多邊貿易體制偏離了社會正義,使得多邊貿易自由化陷入困境。與之對應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迅速,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法的發展。
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新自由制度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應全球形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國際關系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他們合著的《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的世界政治》一書是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巔峰之作。相互依賴、國際機制、全球主義等構成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核心概念。
新自由制度主義摒棄了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系的本質是沖突這樣一種理念,更加倡導國與國之間或組織與組織之間通過一種默契的行為使雙方之間或多方之間達成一種雙贏或共贏的利益關系。在國際關系中,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當中,國與國之間只有趨利避害,才能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達成一致,使參與其中的行為體在無政府狀態這樣一個國際大環境中,將這場博弈達成一種“非零和”(Nor-Zero-Sum)的結局,從而使其在博弈中達到最優。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保證國際合作的有效機制是國際制度,因為國際制度可以通過加大或減少國際之間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調整博弈效用結構、加強互信行為、加強對未來的重視,使行為體相互期望值趨同,達到促成國際合作的目的。①與新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自由制度主義更強調經濟利益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認為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至少同等重要,而且經濟利益顯然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保證。②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各國為促進生產力發展而制定符合世界市場統一趨勢的國際經濟規則便成為欲求之目標,拆除各種不利于經濟自由化的法律壁壘成為晚近國際經濟規則談判的主要內容。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一攬子協議是二戰以來國際經濟自由化立法的最重大成就。
新自由制度主義價值論的不足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
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在對國家行為的分析中,把道德因素排除在外,國際合作不需要依靠利他主義、理想主義、個人品德、共同目標、中立標準,或是共享深嵌在文化中的價值意識。這樣一來,新自由制度主義在價值觀上的缺失,對國際經濟法律自由化偏離“社會正義”的傾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即現有立法傾向是對發達國家有力的形式的“程序正義”,而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緊迫需要的“社會正義”。其表現在不顧南北方經濟實力的差距,不切實際地要求南方國家加快自由化步伐,而對自由化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嚴重考慮不周。③
首先,從世界貿易組織達成的協議上看,烏拉圭回合產生的服務、農產品、知識產權等捆綁協議都要求發展中國家改變自身的國內經濟政策以適應自由化發展需要,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非常不利。其次,WTO協議中包含了一些關于給予發展中成員及最不發達成員有關差別和優惠待遇的規定。但實踐中,這些特殊和優惠往往被大打折扣。第三,從WTO的決策程序看,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被邊緣化傾向。WTO在進行決策時,遵循的是“協商一致”的原則,在無法達成一致時,采用投票制,每個成員國擁有一票。協商一致和一國一票制相比,似乎更為民主,但在實踐中,由于一些非常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往往都不在場,對WTO而言,沉默就意味著同意,所以發展中國家很難得到真正的公平。④另外,WTO的爭端解決程序復雜,使發展中國家在啟動或辯護上存在很大困難。況且,爭端解決機制最終效力來源于成員方的報復能力,而發展中國家實施報復的能力很小,很難利用爭端解決機制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毋庸置疑,多邊貿易體制堅持的形式正義,沒有考慮或很大程度上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懸殊的事實,把發展中國家置于嚴重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從多邊貿易中得到的收益只占世界總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出現了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的情況。因此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各成員方動力不足,成為多哈談判失敗的關鍵。在多邊自由貿易進展緩慢、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受阻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開始尋找新的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徑,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個成員的首選,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向縱深發展。WTO規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主要為貨物貿易自由化,包括降低或取消區內關稅、消除非關稅障礙等,以及與貨物貿易自由化相關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然而,目前全球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內容逐步超越了這一范圍,除了貨物自由貿易外,還包括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與貿易的便利化與產業合作等內容。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法的發展
第一,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具有新的發展特征。其一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主體突破了國家的限制。傳統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主體是一定地理區域的國家,即國家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唯一主體。隨著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發展,出現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成為主體的情形,比如APEC的成員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等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近年來,伴隨著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一個國家內的不同關稅區亦成為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主體。如CEPA,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同屬于一個國家,但在WTO框架內,又屬于不同的關稅區;其二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打破了地理上相連的特性。早期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主要在毗鄰或地理距離較近的國家間組成,但晚近成立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大多打破了地理上的相連性,表現出跨地區、跨洲際的特征。如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美國―以色列自由貿易區等均打破了地理上相連性;其三是雙邊一體化組織成為新的亮點。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擁有易于達成、靈活多樣、運作機制高效、涉及內容既廣且深,較少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相鄰等方面的限制等無可比擬的諸多優勢,成為許多國家區域一體化戰略的首選,現有的大多數FTA都是兩國間或一個國家與一個經濟聯合組織間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美國近年來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有20個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的FTA均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導致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呈現出雙邊化發展趨勢;其四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交叉重疊。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邊界清晰、成員關系單一,一般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是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立的一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則互相交叉重疊,一個國家或地區參加多個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者大的區域組織包容次區域組織,相互關系錯綜復雜。
第二,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機構設置漸趨弱化。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了保證本組織職能的常設性和穩定性,都設有一套常設機構,有具體的運行機制。傳統上,按照每個機構所承擔的職能來講,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機構一般是按照“三權分立”的模式設置的,主要包括權力機構、執行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或準司法機構。但由于晚近達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多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其具有運作機制高效的特點,無需按照“三權分立”的模式設置組織機構。大多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采用強化自由貿易規則、弱化組織機構的方式來推動區域貿易組織的運行。各自由貿易協定的法律規則十分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對于龐大的組織機構的需求就不是十分強烈。
目前,大多數雙邊自由貿易區均設立類似于自由貿易區委員會這樣的機構,作為自貿區的最高機構。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對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及執行情況進行審議,考慮任何關于修改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其附件的建議,并監督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進一步實施;負責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執行有關的事項,并考慮任何可能影響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的其他問題;在必要時建立增設委員會及特別工作組,并向任一委員會或工作組就相關事宜征詢意見。但在自由貿易委員會之下,并沒有建立常設的執行機構和行政機構,只是就具體事項設立相應的委員會或工作組,如貨物貿易委員會、服務貿易委員會以及投資委員會等,負責處理相關事項,在各自領域發揮著具體的職能。
此外,從新近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中還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并沒有建立常設性的爭端解決機構,只是在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爭端解決機制,以完備的爭端解決機制代替常設性爭端解決機構。(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法學院)
注釋
①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00頁。
②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29~130頁。
一、關于國民待遇原則的爭論
在當前的討論中,對于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所實行的稅收優惠是否違背了國民待遇原則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我國企業所得稅制度中的中外有別,給與外商投資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1] 構成了一種“超國民待遇”,違背了“國民待遇”原則,應取消這些稅收優惠。[2] 此外,我國現行按企業性質劃分的所得稅制不規范,對外資的稅收優惠過多,內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差距過大,有悖市場公平稅負、公平競爭的原則,不符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客觀要求。實際情況直接導致了部分內資企業為獲取國家稅收優惠政策,采取改建、嫁接或搞假合資等方式進行避稅,使國家財政收入蒙受了巨大損失,客觀上引發了經濟秩序的混亂。[3]
與上述觀點不同,還有人認為,涉外稅收優惠并不與WTO的國民待遇原則沖突。從概念上看,有關國民待遇原則的各種法律表述中,采用的都是“不得高于”“不低于”或“不應有所不同或比其更重”的詞句,而沒有做出“必須完全相同的待遇”的規定,因此我們認為,稅收國民待遇原則并不約束和限制主權國家基于基本國情和政策傾向對外國投資者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者說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并不排斥涉外稅收優惠。并有學者近一步論述了所謂“超國民待遇”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合理的,取消“超國民待遇”應當緩行。[5]
二、澄清“國民待遇”原則
第一、“國民待遇”原則的一般含義。我們在討論我國稅制中的優惠政策是否違反了WTO“國民待遇”原則,有必要先確切的分析一下“國民待遇”原則,特別是WTO中有關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一般的說,所謂“國民待遇”原則,也稱不歧視待遇或無差別待遇,最早來源于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法中的術語。是指在國際貿易條約或協定中,締約國之間相互保證給予另一方的自然人、法人在本國境內享有與本國自然人、法人同等的待遇。其基本精神是鼓勵不同國籍的投資者之間的平等待遇與公平競爭,以消除國籍歧視與限制。OECD在文件中,定義為:“國民待遇”是指一個國家承諾對待在其境內經營,由其他國家國民控制的企業,不低于相同情勢下的本國企業。
第二、WTO規則中關于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具體到WTO中有關稅收的“國民待遇”,就不能直接借用“國民待遇”一般的含義來分析。因為 WTO作為國際組織,其所有的具有約束力規則都體現在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中。分析WTO中的“國民待遇”就不能不具體分析其法律文件是如何規定的。“國民待遇”本身固然是由比較穩定、確定的內涵,但是這一原則到底在哪個方面適用,哪個方面沒有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義務,應該基于WTO的法律文件深入分析。
目前,WTO中與稅收有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關稅減讓及作為特殊關稅的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措施;其二,對進口產品及服務的國內稅國民待遇;其三,對進口產品及服務的國內稅最惠國待遇;其四,作為出口補貼或進口替代補貼以及投資激勵措施的稅收減免或稅收優惠待遇。國內稅的國民待遇是 GATT1994規定的一項主要內容,同時也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中的一項具體承諾。因此,所謂WTO中的“國民待遇”原則即主要是指GATT 中“對進口產品及服務的國內稅最惠國待遇”。
GATT第3條是關于國內稅國民待遇的條款,其中第一款規定:各成員方國內稅和其他國內費用,影響產品的國內銷售、提供銷售、購買、運輸、經銷或使用的法令、條例和規定,以及對產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須符合特定數量或比例要求的國內數量限制條款,在對進口產品或國內產品實施時,不應用來對國內生產提供保護。第二款規定:成員領土的產品輸入到另一成員領土時,不應對它直接或間接征收高于對相同國內產品所直接或間接征收的國內稅或其他國內費用;同時,成員不應對進口產品或國產品采用其他與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有抵觸的辦法來實施國內稅或其他國內費用。
GATT 第三條第一款的文義是:國內稅……對進口產品或國內產品實施時,不應用來對國內生產提供保護。第二款的文義是:一成員領土的產品輸入到另一成員領土時,不應對它直接或間接征收高于對國內產品所直接或間接征收的國內稅,也不應對進口產品或國產品采用其他與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相抵觸的辦法來實施國內稅。這里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國內稅是指對進口產品或國內產品征收的國內稅,換言之,如果不屬于對產品征收的稅收或不能對產品征收的稅收,是不屬于GATT所指國內稅的范圍。就我國的稅收制度而言,屬于對產品征收的稅種只有增值稅與消費稅,而所得稅則是對企事業單位或個人的所得征收的稅種,它不是對產品征收的稅種因而不屬于GATT所指國內稅的范圍。因此有學者指出,GATT的國內稅是以產品為對象的,各締約國法律規定的,產品以外的稅收,如所得稅,不屬于總協定國內稅的國民待遇義務的范圍。
三、簡短的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稅收制度中對于外商投資企業給予的優惠措施,與WTO中有關稅收的優惠政策并不抵觸,甚至可以說這并不是不違反,而是WTO規則在這方面基本是空白。
「注釋
[1] 例如,凡設在經濟特區的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設在沿海經濟開放區和經濟特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的外商投資企業,減按24%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但其項目如屬于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外商投資在3000萬美元以上,回收投資時間長的能源交通、港口建設等項目,稅率也減按15%征收;外資企業將從外資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于該企業增加注冊資本或作為資本投資開辦其他外資企業,經投資申請,稅務機關批準,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稅款。
[2]周紅俊:《淺析我國企業所得稅中“超國民待遇”現象》,載于《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11月。
[3]陳衛華 張睿:《國民待遇原則與我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合并》,載于《經濟師》,2003年第2期。
[4]張藝雄:《稅收國民待遇的現實選擇和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載于《稅務與經濟》,1999年第2期。
[5]王志永:《超國民待遇研究》,載于《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5期。
[6]See:DIRECTORATE FOR FINANCIAL AND ENTERPRISE AFFAIRS:NATIONAL TREATMENT FOR FOREIGNCONTROLLED ENTERPRISES (2004 edition)
>> 中國與印度經貿關系的發展及前景 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關系研究 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CAFTA建成后對廣東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影響 中國和東盟經貿關系前景展望 與韓國經貿關系的特點 淺析我國與歐盟經貿關系的發展與前景 淺析美國匯率法案與中美經貿關系 2017:美國經濟走向與中美經貿關系 前景廣闊的中美經貿關系 奧巴馬第二任期美國經濟前景與中美經貿關系 美國重整制造業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影響與對策 中歐經貿關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中墨經貿關系的機遇與挑戰 中美經貿關系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展望 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與海合會國家的經貿關系 淺議韓國與中國的經貿關系 中英經貿關系的挑戰與應對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根據這些規則,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優惠待遇僅適用于它們來自自貿協議伙伴時,其他生產和包裝過程也必須在當地進行。對美國紡織工業來說,這樣的規則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對于越南和馬來西亞來說,它們的出口利益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TPP的談判方式與眾不同,難以統一市場準入時間表。由于存在不同的關稅削減期限,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加坡提出進行多邊談判,促進TPP談判更加透明化和簡單化。然而,美國更傾向于兩階段的談判戰略:首先與非FTA伙伴,如文萊、馬來西亞、新西蘭和越南,完成雙邊談判,然后才協商一個共同的市場準入時間表,目的是對非FTA伙伴國施加壓力,促使它們大幅開放國內市場,取得參加多邊談判的資格。盡管這種雙邊策略存在推遲TPP進程的風險,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美國的貿易利益。這種戰略可能會形成一種混合性的妥協結果,能否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仍然存在很多疑問。因此,TPP對市場準入時間表的談判可能會被擱淺。隨著新成員的不斷加入,現有的時間表反復被修改,TPP伙伴還需要重新進行談判。
第四,TPP關于知識產權的規定存在較大爭議。美國的立場是,TPP關于知識產權的標準要比《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標準還要高。美國建議在TPP中實施非TRIPS義務。例如,為了阻止“未經授權存儲和傳輸受版權保護的材料”,TPP國家應提供“與版權擁有人合作的法律激勵服務供應商”,威懾未經授權存儲和傳播專利材料的行為。{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harter Draft,” Article 16.3 (a), 10 February 2011, p.32, http:///sites/default/files/tpp-10feb2011-us-text-ipr-chapter.pdf}發展中國家伙伴會發現自己很難接受這些規定。當然,美國也允許TPP成員擁有TRIPS以外的權利。一個典型例子是TRIPS第27條授權WTO成員排除“植物和動物”,“用于治療人類或動物的診斷、治療和手術方法”兩大類的專利。{ WTO, “The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ticle 27.3(b) , Marrakesh, Morocco on 15 April 1994, http:///english/docs_e/legal_e/27-trips.pdf}然而,美國的草案規定,出于公共秩序或道德的理由,TPP成員可以“在有限例外的領域使用專利發明”。這些超越TRIPS的規定將增加TPP的監管成本。由于直到2011年,仍有五個TPP國家處于美國“特別301條款”名單之中,相互妥協變得特別困難。
最后,其他超越WTO規定的義務,包括政府采購問題,可能拖延談判。文萊、智利和新西蘭甚至至今沒有批準《WTO政府采購協定》。TPP伙伴可能會發現非常難以接受美國所堅持的環境和勞工權利條款。他們的擔心非常現實,因為在2010年,美國根據自己的標準,指控危地馬拉對勞動法執行不力,違反了《美國多米尼加共和國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DR)》第16條的規定。{ “Dominican Republic-Central America FTA,” Chapter 16, August 5, 2004, http://ustr.gov/sites/default/files/uploads/agreements/cafta/asset_upload_file320_3936.pdf}這些超越WTO的苛刻條件,加上美國兩黨對貿易調整援助(TAA)計劃的曖昧態度而變得更加嚴重,會增加美國國會批準TPP的不可預測性。美國與哥倫比亞、巴拿馬和韓國的自由貿易談判都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TPP伙伴與美國談判的信心。
總的來看,TPP在三個方面對東盟構成了挑戰。首先,TPP挑戰了東盟在東亞甚至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架構中的地位。東盟在東亞地區一體化中發揮著領導和驅動作用,“東盟+N”合作模式意味著東盟是核心,決定著東亞整合進程的速度和程度。東盟成員國對塑造亞太經合組織規范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滿足和維護了它們的切身利益。TPP明顯是要將亞太經合組織的貿易便利化進程擱置一旁,另起爐灶,超越了東盟成員國的發展階段。第二,TPP挑戰了東盟的團結和凝聚力。TPP部分成員是東盟的成員國,非常渴望得到美國的龐大市場,促進出口振興經濟。TPP成員之間的互補性明顯大于東盟成員間之間的互補性,會降低東盟成員對東盟自貿區的期待。第三,TPP將挑戰東盟提出的地區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2011年提出來的RCEP計劃已經開始談判,預計到2015年結束。它是以當前“東盟+1”自貿協議為基礎的“東盟+6”模式。然而,如果TPP談判早日結束,勢必會對RCEP談判造成壓力。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美國沒有與東盟的自貿協議,所以美國還沒有加入的可能性。如果美國真的想全面重返東亞,尋求與東盟發展自貿關系才是具有實質性的步驟。
美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前景
從本質上說,TPP談判遇到的問題可能是美國與東盟關于自貿協議談判問題的擴大版。從TPP的地理范圍和開放標準看,美國的做法不僅過于雄心勃勃,而且難以從東盟方面獲得集體支持。當前,奧巴馬政府選擇了一個優先政策錯置的自貿協議路線圖。美國尋求領導地位事實上將阻礙TPP談判的進程。通過雙邊TIFA或TPP方式參與東亞地區合作的“美國方式”證明并不可行,美國必須考慮依照貿易整合的“東盟方式”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談判策略。具體來說,中期目標應是達成美國東盟框架協議,為自貿協議談判提供法律基礎。從長遠來看,這種自貿協議將鞏固東盟在與美國TPP談判進程中的主動地位。東盟與外部大國談判自貿協議的歷史經驗可能成為未來美國東盟自貿協議的典范。東盟的做法源于其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內部整合。除了東盟澳新自貿協議,東盟五個地區自貿協議中的四個都起始于框架協議提供的簽署協議時間表。到2010年,根據框架協議,中國東盟自貿協議和東盟韓國自貿協議已經開始進入實施進程。東盟中國自貿協議框架在2002年簽署,是東盟與其貿易伙伴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議倡議。這個協議倡議隨后由貨物貿易(2004年)、爭端解決(2004年)、服務貿易(2007年)和投資(2009年)四個協議得到補充完善。東盟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實現了框架協議設想的建立自貿區的目標。
美國可能需要考慮未來的美國東盟框架協議,使其成為增強版的TIFA。這種TIFA與原先的美國東盟TIFA在許多方面會有所區別。雖然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法,TIFA沒有法律地位,但東盟的框架協議可以根據關稅總協定第XXIV條,成為促進簽署自貿協議的“臨時協議”,從程序上看與全面地區貿易協議之間沒有區別。根據關稅總協定第XXIV5(c)條款,臨時協議包含在合理時間范圍內簽署自貿協議的計劃和時間表,計劃和時間表包括如何實施階段性協議的信息。東盟與日本和韓國的框架協議為完成整體的自貿協議談判提供了詳細的計劃與時間表,與中國和印度的框架協議更是對商品、服務、投資自由化等分別規定了時間表。根據合理時間范圍的要求,以及關稅總協定第XXIV條的規定,要求除非在例外的情況下,建立自貿區不要超過10年。{ WTO ANALYTICAL INDEX,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1994,” https:///english/res_e/booksp_e/analytic_index_e/gatt1994_09_e.htm}中國和韓國與東盟分別在2002和2005年簽署了框架協議,在2010年開始實施,表明它們均遵守了這一規定。美國與東盟簽署框架協議將向東盟傳遞一個強烈信號,即美國承諾與東盟建立自貿區,有效緩解他們對美國貿易政策的擔憂。另外,美國與東盟簽署貿易便利化的框架協議,將為建立超越世界貿易組織的自貿區鋪平道路,美國行業協會或國會可能不會反對包括市場準入、知識產權、勞工權益或環境標準等有爭議的問題。根據框架協議,最終的自貿協議也需要滿足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美國與東盟的自貿協議應該也不例外。
事實上,東盟框架協議規定談判商品貿易協定和服務貿易協定的原則。例如,中國東盟自貿協議和東盟韓國自貿協議消除超過90%貿易商品的關稅和為服務部門提供便利化等措施,都滿足了這些要求。因此,東盟的自貿協議經驗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加強了循序漸進實現自貿協議的原則,應該成為指導美國與東盟談判自由貿易協議的基本要求。因此,以東盟框架協議為模式建立改進型的TIFA,在當前既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一致,也具有建設性。因此,美國與東盟的框架協議應該學習東盟談判簽署框架協議的“搭積木”和“多速”{ Robert F. Owen,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kes for Asia,” 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425, May 2013, p.17.}特征。
首先,美國與東盟的框架協議應為簽署具體領域的協議提供時間框架,和東盟與中國、韓國和印度的自貿協議一樣,包括一份框架協議和沖突解決、商品、服務和投資等四個協議。其次,東盟方式的靈活性也體現在東盟國家的商品貿易自由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上。例如,東盟框架協議包含“早期收獲計劃”,提前給予自貿協議伙伴優惠待遇,作為實施自貿協議的前期步驟。早期收獲計劃的范圍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締約各國選擇早期收獲計劃主要體現在不敏感且能夠互利的領域。東盟四個欠發達國家準備實施自由貿易協議的時間更長一些,如與中國的自貿協議到2015年才開始實施。這個措施讓東盟自貿協議與TPP根本不考慮參與方發展水平而使用相同的標準存在明顯區別。再次,爭端解決協議涵蓋了管轄國家之間因框架協議而出現的沖突,推進各方簽署商品、服務、投資等協議。投資協議通常在最后階段才開始談判,為各方在更具爭議性的問題上積累共識。最后,東盟與中日韓印澳新之間的自貿協議覆蓋了東盟所有成員。根據2006年美國與東盟投資與貿易協議的談判,美國對緬甸的經濟制裁對實現自貿區目標造成了潛在的政治障礙。自緬甸在2010年政治改革以來,美國與歐盟采取了軟化政策,逐漸解除了除武器禁售之外的幾乎所有經濟制裁措施。美國與東盟的框架協議需要建設性地面對緬甸困局,使其至少不會對美國與東盟達成自貿協議構成障礙。
美國與東盟的框架協議同樣可能采取“搭積木”的模式,為最終實施地區自貿協議奠定基礎。美國應擺脫受制于和單個東盟國家簽署雙邊自貿協議的思維定勢,實現雙邊自貿協議多邊化,形成地區性的自貿區。美國與新加坡的自貿協議就涵蓋了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和民丹島經濟特區,有助于印尼獲得更多的外國投資。美國與新加坡的自貿協議關于原產地原則的內容還包括了一個稱為“綜合采購計劃”的新式設計。根據自貿協議,綜合采購計劃允許原產地不是新加坡的一些醫療設備和信息技術產品可以作為新加坡的商品出口到美國。這種不追究“綜合采購計劃”產品來源的措施有助于吸引東盟國家公司密切與新加坡的聯系,從美國與新加坡的自貿協議中獲得優惠待遇。美新自貿協議的這些特點對東盟其他國家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擴溢效應,也應該納入其他的自貿協議中。
從建立地區自貿區的角度來看,美國也可能通過與和自己具有較大貿易利益的東盟國家達成雙邊自貿協議促進貿易地區自由化進程。中國使用的也是這種方式,不僅與東盟整體簽署了自貿協議,而且與新加坡簽署了雙邊自貿協議。為了促進美國東盟自貿協議和與東盟國家分別簽署的自貿協議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化,美國也可以幫助東盟增強能力。美國國際開發署自2008年就支持東盟單一窗口項目,美國與東盟的框架協議可以將之列入其中。地區貿易區的優勢在于,進口國在地區任何一個港口終結關稅程序后,就可以將商品運送到任何成員國,這樣就可以節省辦理通關手續的時間。這些都可以協調東盟國家的原產地原則,從而避免“意大利面碗”效應問題。這種共同但有區別的自由化計劃有助于加強東盟整合進程,并反過來有利于美國的出口和投資。
根據《議定書》的規定,《報告書》第242段屬于中國加入WTO法律文件的有機組成部分。[4]因此,對《報告書》第242段進行的法律解釋,遵循WTO條約解釋的原則。WTO法律體系中,約束相關條約法律解釋的協定為《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5](以下簡稱“《諒解》”或“DSU”),《維也納條約法公約》[6],以及GATT/WTO專家組和上訴機構案例的相關裁定。[7]
1.DSU第3.2條
WTO法律體系中,約束相關條約法律解釋的協定為《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諒解》第3.2條規定:
WTO爭端解決體制在為多邊貿易體制提供可靠性和可預見性方面是一個重要因素。各成員認識到該體制適于保護各成員在適用協定項下的權利和義務,及依照解釋國際公法的慣例澄清這些協定的現有規定。DSB的建議和裁決不能增加或減少適用協定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8]
上述規定闡明了對WTO協定進行法律解釋的三個基本原則:第一,維護WTO體制可靠性和可預測性原則;第二,保護成員適用協定項下的權利和義務原則;第三,解釋不能增加或減少適用協定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原則。
1.1維護WTO體制可靠性和可預測性原則
爭端解決體制的目的,是為了給多邊貿易體制提供可靠性和可預測性。這意味著一個協定義務,各成員對義務的適用應當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因此,當某具體協定條款出現兩種或多種不同解釋,在不違反條約解釋其它原則的基礎上,有利于維護WTO體制可靠性和可預測性的解釋適用。
1.2保護成員適用協定項下的權利和義務原則
《諒解》規定,WTO體制的功能之一,是“保護各成員在適用協定項下的權利和義務”。[9]而在對WTO條款規定義務進行法律解釋的時候,實現保護成員權利和義務的目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解釋必須滿足正當程序的要求。事實上,國際義務的適用必須滿足正當程序要求是一個早已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慣例。因此可以認為,上述“保護成員適用協定項下的權利和義務原則”要求對《報告書》第242段進行的法律解釋遵循正當程序原則。
1.3不增加或減少權利和義務原則
不增加或減少權利和義務的基本原則要求在對WTO協定條款進行解釋時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避免造成條款濫用的解釋原則;(2)特別規定優先一般規定適用原則;(3)例外規定從嚴解釋規則。
1.3.1解釋避免條款濫用原則
WTO多邊貿易體制采取“一攬子協定”原則。這就意味著很多的協定是各方妥協的產物,因此,往往出現協定用語不夠嚴密,有時甚至會過于松散,使得條約的濫用成為可能。因此,當某具體協定條款出現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解釋的時候,不增加或減少權利和義務原則要求盡量避免采用可能導致條款規定遭到濫用的解釋。當解釋必然使條款遭到濫用時,則不增加或減少權利和義務原則要求不采用這樣的解釋,除非該條款不存在其它可能的解釋。
1.3.2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適用原則
WTO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法律體系。因此,條款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按照《諒解》關于解釋條約義務不得增加或減少適用協定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原則,當條款之間相互沖突時,應當遵循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適用原則[10]。事實上,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適用原則也是國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
1.3.3例外規定從嚴解釋原則
解釋條約義務不得增加或減少適用協定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原則包含著另一個重要的條約解釋原則——例外規定從嚴解釋原則。這是因為所謂例外規定,是在一個義務的適用范圍之內,規定對該義務一個小范圍的不適用,因此,只有對小范圍不適用的情況進行從嚴解釋,才能保證其適用不會超越其所規定的適用范圍。在日本—酒精飲料稅案件中,上訴機構關于第3.2條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之間關系的裁定支持上述結論。上訴機構裁定:
第一句話針對的,是以對同類產品提供保護為目的的保護性措施,而第二句話針對的,是比第一句話產品范圍更廣、獨立而不同的保護性措施。因此,我們同意專家組的觀點:從嚴解釋第一句話的含義,以保證不譴責其嚴格條款所無意譴責的措施。由此,我們同意專家組關于從嚴解釋第一句話中“同類產品”含義的觀點。[11]
至于從嚴的程度,上訴機構指出,需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決定。
2.《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32條
DSU第3.2條明確規定依照解釋國際公法的慣例澄清WTO協定的現有規定。WTO上訴機構在美國-汽油標準案[12]中裁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32條是得到認可的國際慣例法,構成解釋國際公法的慣例的一個部分。因此,《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32條的規定,成為解釋WTO協定條款的法律依據。[13]《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條規定:“條約應依其用語按其上下文并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之”[14],由此確定了WTO協定條款解釋的以下三個基本原則:第一,善意解釋原則;第二,用語解釋原則;第三,條約的有效解釋原則。
2.1條約的善意解釋原則
條約的善意解釋原則要求在對一個具體條約義務進行法律解釋的時候,考慮解釋后的協定保持整體的和諧性,不會出現于理不通的情況。在具體實踐中,要依靠這個原則來對協定條款進行解釋的情形并不時常發生。但是,當一個協定,其條約用語過于松散,出現諸多含糊不清之處,尤其是諸多關鍵法律術語缺乏明確定義時,善意解釋原則是保證條約得到公平解釋一個重要的原則。
2.2用語解釋原則
條約的用語解釋原則要求對條款的解釋以條約用語為基礎。按照這個原則對條約條款進行的法律解釋,應當是在條款用語通常含義的基礎之上,考慮條款的上下文含義,并參照條約的目的和宗旨。[15]而條約簽訂歷史只有在用語解釋仍然不能清楚解釋條款規定含義的情況下作為參考適用。[16]
WTO上訴機構在日本—酒精飲料稅案件中明確指出:
《維也納公約》規定條約用語是對條款進行法律解釋的基礎。因此,對條約進行的法律解釋必須首先建立在條約用語的基礎之上。[17]
……
對第3條的理解必須按照其上下文并參照《WTO協定》的總體目標與宗旨所具有的通常含義。因此,條款的實際措辭是解釋條款含義的依據,這樣的解釋必須使所有用語都具有有效的含義。適當的條款解釋首先是用語解釋。[18]
2.3條約的有效解釋原則
條約的有效解釋原則要求對條款的解釋賦予條款所有的規定內容以意義。當對某一條款用語進行解釋出現兩個不同的結果時,條約的有效解釋原則要求選擇賦予條款所有規定以意義的那一個解釋。[19]
上訴機構在日本—酒精飲料稅案件中裁定:
第31條(《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條。作者注)關于條約解釋的一般原則衍生出來關于條約解釋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條約的有效解釋原則。我們在美國—精練與常規汽油標準”一案中指出:“《維也納公約》關于條約解釋的‘一般原則’所衍生出來的原則之一即是條約解釋必須賦予條約所有規定以意義。釋意者不得隨意解釋以導致條約整條、整款在內容上重復或變得無效”[20]。
在阿根廷—對進口鞋類采取的保障措施(以下簡稱阿根廷鞋案)案件中,上訴機構同樣裁定:
一個條約解釋者必須以一種和諧、賦予所有條文以含義的方式來解讀條約所有的可適用條款。因此,對這個“權利與紀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進行的適當的解讀必須是賦予這兩個具有同等效力的協定(此處的兩協定指GATT1994第19條與WTO《保障措施協定》。作者注。)的所有相關條款以含義。[21]
3.WTO司法實踐
WTO上訴機構在WTO日本酒精稅案裁定中指出,已被采納的專家組報告“是GATT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常常被之后的專家組借鑒。它們在WTO成員中起著預測法律在案件中的應用的作用,因此,任何與之相關的爭議都應對其加以考慮。”[22]在GATT/WTO大量的司法實踐中,形成了很多現實中指導WTO協定條款法律解釋的原則,其中之一即為WTO協定條款的相互適用原則。
3.1美國棉紗案
2001年美國—對巴基斯坦棉紗采取的過渡性保障措施(以下簡稱美國棉紗案)[23]案件其中的一個爭議焦點即為WTO《保障措施協定》(SGA)第3條關于調查的規定是否適用于根據《紡織品與服裝協定》(ATC)第6條實施的過渡性保障措施這個問題。在該案的審理中,上訴機構首先根據DSU第11條[24]以及SGA第3條[25]關于調查的規定,確定專家組對根據SGA實施的保障措施進行審查時的審議標準:
專家組必須審查主管機關是否對所有相關因素進行了評估;審查主管機關是否對所有相關事實進行了評估,并審查主管機關對這些事實如何支持其裁定結果所作的解釋是否適當;審查主管機關的上述解釋是否全面闡述了數據的性質和復雜性,并審查主管機關是否對這些數據可能存在的其它合理解釋做出了回應。但是,專家組不可對證據進行重審,也不以可用自身的觀點代替主管機關的觀點。[26]
上訴機構隨后指出,雖然ATC第6條過渡性保障措施條款既沒有關于主管調查部門的規定,也沒有關于調查程序的規定,但上述審議標準照樣對ATC項下實施的保障措施適用。[27]這個裁定事實上意味著SGA第3條關于主管機關調查程序的規定對ACT項下實施的保障措施適用。因為無論成員指定那個政府部門作為ATC項下過渡性保障措施的主管機關,也無論這個主管機關按照怎樣的程序進行調查,專家組都要審查其調查:
是否對所有相關因素進行了評估;是否對所有相關事實進行了評估;是否對這些事實如何支持其裁定結果做出了適當的解釋;其解釋是否全面闡述了數據的性質和復雜性;以及調查是否對這些數據可能存在的其它合理解釋做出了回應。
由此確定了主管機關的審查義務為:
對所有相關因素進行評估;對所有相關事實進行評估;對這些事實如何支持其裁定結果做出適當的解釋;在所做解釋中全面闡述數據的性質和復雜性,并對這些數據可能存在的其它合理解釋做出回應。
3.2阿根廷鞋案
在2000年的阿根廷—對進口鞋類采取的保障措施(以下簡稱阿根廷鞋案)[28]案件報告中,上訴機構裁定:
GATT1994與《保障措施協定》都是《WTO協定》附件1A中的《貨物貿易多邊協定》,因而二者同屬《WTO協定》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所有成員具有約束力”。因此,GATT1994第19條與《保障措施協定》條款都是《WTO協定》的條款。它們作為該條約的一部分同時生效。它們平等適用并對所有成員具有平等約束力。同時,由于這些規定都是關于同一個問題,即成員實施的保障措施問題,因此,專家組關于“將GATT1994第19條與《保障措施協定》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解讀并將它們所規定的權利與紀律相互聯系起來加以考慮更為合理”的認定是正確的。[29]
本案中,根據上述結論,上訴機構裁定,GATT1994第19條“不可預見的發展”的要求對根據WTO《保障措施協定》采取的保障措施適用。
同理,在對《報告書》第242段進行的法律解釋以確定其正確運用時,將《報告書》第242段、《議定書》第16條以及WTO《保障措施協定》“所規定的權利與紀律相互聯系起來加以考慮”也應該“更為合理”。
[1]具體為《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第3.2條的規定。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55頁。
[2]WTO,AgreementonTextilesandClothing,《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73頁。
[3]WTO,AgreementonSafeguards,《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75頁。
[4]《議定書》第1.2條規定:“中國所加入的《WTO協定》應為經在加入之日前已生效的法律文件所更正、修正或修改的《WTO協定》。本議定書,包括工作組報告書第342段所指的承諾,應成為《WTO協定》的組成部分。”《議定書》第1.3條規定:“除本議定書另有規定外,中國應履行《WTO協定》所附各多邊貿易協定中的、應在自該協定生效之日起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履行的義務,如同中國在該協定生效之日已接受該協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頁。
[5]WTO,UnderstandingonRulesandProceduresGoverningtheSettlementofDisputes,《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55頁。
[6]ViennaConventionontheLawofTreaties,見黃東黎著《國際貿易法》第141頁,法律出版社,2003年。WTO上訴機構在Japan–TaxesonAlcoholicBeverages(WT/DS8&10&11,1996)案件中裁定:Article3.2oftheDSUdirectstheAppellateBodytoclarifytheprovisionsofGATT1994andtheother"coveredagreements"oftheWTOAgreement"inaccordancewithcustomaryrulesofinterpretationofpublicinternationallaw".Followingthismandate,inUnitedStates-StandardsforReformulatedandConventionalGasoline,westressedtheneedtoachievesuchclarificationbyreferencetothefundamentalruleoftreatyinterpretationsetoutinArticle31(1)oftheViennaConvention.Westressedtherethatthisgeneralruleofinterpretation"hasattainedthestatusofaruleofcustomaryorgeneralinternationallaw".TherecanbenodoubtthatArticle32oftheViennaConvention,dealingwiththeroleofsupplementarymeansofinterpretation,hasalsoattainedthesamestatus.
[7]上訴機構在Japan–TaxesonAlcoholicBeverages(WT/DS8&10&11,1996)案件中裁定:AdoptedpanelreportsareanimportantpartoftheGATTacquis.Theyareoftenconsideredbysubsequentpanels.TheycreatelegitimateexpectationsamongWTOMembers,and,therefore,shouldbetakenintoaccountwheretheyarerelevanttoanydispute.
[8]英文原文:ThedisputesettlementsystemoftheWTOisacentralelementinprovidingsecurityandpredictabilitytothemultilateraltradingsystem.TheMembersrecognizethatitservestopreservetherightsandobligationsofMembersunderthecoveredagreements,andtoclarifytheexistingprovisionsofthoseagreementsinaccordancewithcustomaryrulesofinterpretationofpublicinternationallaw.RecommendationsandrulingsoftheDSBcannotaddtoordiminishtherightsandobligationsprovidedinthecoveredagreement.見《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55頁。
[9]英文原文:itservestopreservetherightsandobligationsofMembersunderthecoveredagreements.
[10]另外,《諒解》第1.2條規定:“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特殊或附加規則和程序,并應在避免抵觸所必須的限度內使用本諒解所列規則和程序”。該規定直接支持“特別規定優先一般規定”的國際法原則。見《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54頁。
[11]英文原文:BecausethesecondsentenceofSectionIII:2providesforaseparateanddistinctiveconsiderationoftheprotectiveaspectofameasureinexaminingitsapplicationtoabroadercategoryofproductsthatarenot‘likeproducts’ascontemplatedbythefirstsentence,weagreewiththePanelthatthefirstsentenceofSectionIII:2mustbeconstruednarrowlysoasnottocondemnmeasuresthatitsstricttermsarenotmeanttocondemn.見Japan–TaxesonAlcoholicBeverages,WT/DS8&10&11/AB/R。
[12]UnitedStates-StandardsforReformulatedandConventionalGasoline,WT/DS2/AB/R.
[13]《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條解釋通則:1.條約應依其用語按其上下文并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之。2.就解釋條約而言,上下文除指連同弁言及附件在內之約文外,并應包括:(a)全體當事國間因締結條約所訂與條約有關之任何協定;(b)一個以上當事國因締結條約所訂并經其它當事國接受為條約有關文書之任何文書。3.應與上下文一并考慮者尚有:(a)當事國嗣后所訂關于條約之解釋或其規定之適用之任何協定;(b)嗣后在條約適用方面確定各當事國對條約解釋之協定之任何慣例;(c)適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則。4.倘經確定當事國有此原意,條約用語應使其具有特殊意義。第32條解釋之補充資料:為證實由適用第31條所得之意義起見,或遇依第31條作解釋而:(a)意義仍屬不明或難解;或(b)所獲結果顯屬荒謬或不合理時,為確定其意義起見,得使用解釋之補充資料,包括條約之準備工作及締約之情況在內。
[14]見前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1條的條約內容。
[15]見前注17《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條。
[16]見前注17《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2條。
[17]英文原文:Article31oftheViennaConventionprovidesthatthewordsofthetreatyformthefoundationfortheinterpretiveprocess:"interpretationmustbebasedabovealluponthetextofthetreaty".
[18]英文原文:ThetermsofArticleIIImustbegiventheirordinarymeaning--intheircontextandinthelightoftheoverallobjectandpurposeoftheWTOAgreement.Thus,thewordsactuallyusedintheArticleprovidethebasisforaninterpretationthatmustgivemeaningandeffecttoallitsterms.TheproperinterpretationoftheArticleis,firstofall,atextualinterpretation.
[19]見Japan–TaxesonAlcoholicBeverages(WT/DS8&10&11/AB/R)腳注第16。另見YearbookoftheInternationalLawCommission,Vol.II,p.219(1966).
[20]英語原文:AfundamentaltenetoftreatyinterpretationflowingfromthegeneralruleofinterpretationsetoutinArticle31istheprincipleofeffectiveness(utresmagisvaleatquampereat).InUnitedStates-StandardsforReformulatedandConventionalGasoline,wenotedthat"[o]neofthecorollariesofthe‘generalruleofinterpretation’intheViennaConventionisthatinterpretationmustgivemeaningandeffecttoallthetermsofthetreaty.Aninterpreterisnotfreetoadoptareadingthatwouldresultinreducingwholeclausesorparagraphsofatreatytoredundancyorinutility".
[21]Argentina–SafeguardMeasuresonImportsofFootwear,WT/DS121/AB/R,2000年1月12日。上訴機構報告第81段。英文原文:Yetatreatyinterpretermustreadallapplicableprovisionsofatreatyinawaythatgivesmeaningtoallofthem,harmoniously.And,anappropriatereadingofthis"inseparablepackageofrightsanddisciplines"must,accordingly,beonethatgivesmeaningtoalltherelevantprovisionsofthesetwoequallybindingagreements.
[22]見前注11。
[23]UnitedStates–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onCombedCottonYarnfromPakistan,WT/DS192/AB/R,2001年10月8日。
[24]DSU第11條規定專家組的職能為:“對其審議的事項做出客觀評估,包括對該案件事實及有關適用協定的適用性和與有關適用協定的一致性的客觀評估”。《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62頁。
[25]SGA第3條規定實施保障措施的調查程序為:“主管機關應公布一份報告,列出其對所有有關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調查結果和理由充分的結論”。《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76頁。
[26]英文原文:“panelsmustexaminewhetherthecompetentauthorityhasevaluatedallrelevantfactors;theymustassesswhetherthecompetentauthorityhasexaminedallthepertinentfactsandassessedwhetheranadequateexplanationhasbeenprovidedastohowthosefactssupportthedetermination;andtheymustalsoconsiderwhetherthecompetentauthority''''sexplanationaddressesfullythenatureandcomplexitiesofthedataandrespondstootherplausibleinterpretationsofthedata.However,panelsmustnotconductadenovoreviewoftheevidencenorsubstitutetheirjudgementforthatofthecompetentauthority.”見UnitedStates–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onCombedCottonYarnfromPakistan(WT/DS192/AB/R)上訴機構報告第74段。
[27]UnitedStates–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onCombedCottonYarnfromPakistan(WT/DS192/AB/R)上訴機構報告第76段。
摘要:隨著中國成為歐洲的最大買家,與國際貿易和合作也日趨顯現出其快速的一面。但在這個經濟貿易往來交流的大浪潮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從法制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基于此,《WTO與中國法制建設研究》一書就是一個結合實際的研究,力圖通過對WTO制度的分析解決中國法制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不僅豐富了中國法制建設的理論,同時對指導中國經濟的全球化和國際化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WTO與中國法制建設研究》;中國;法制建設理論;評價
在整個歐洲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中國成為歐洲的最大買家,與國際貿易合作伙伴,“中國拯救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的呼聲越來越大,而中國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經濟和法制在這種情況下騰飛。
世界的金融危機,全球范圍政治和經濟格局會徹底的變化也必將會影響到WTO的發展。WTO條款遷就發達國家的時代必將結束,發展中國家也會以另外一種身份重新提出自己的要求,重新進行有利于自己的談判,將自己推向有利的發展趨勢。而中國當務之急要做的是將中國的法制和經濟改革迅速向WTO體系靠攏,并應當審視當今的國際形式,考慮WTO的發展方向,作出很好的預測和對應的自身調整,力爭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形勢下維持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由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歐陽琳副研究員編著的《WTO與中國法制建設改革研究》一書順應世界經濟、政治發展對WTO做更加深刻的認識,為中國法制改革提出更多更好的力所能及的建議。歐陽琳副研究員畢業于中國著名的西南政法大學,曾長期任職世界知名企業社會責任審核員,為企業職工普及勞動法律、生產安全知識、職業病防護知識。為了寫好這部著作,著者于2007年奔赴英國萊斯特大學攻讀國際人權法學的碩士,并于2009年取得英國英國萊斯特大學國際人權法碩士學位;在讀碩士期間系統地研究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以及國務院、商務部公布的一系列有關法律法規文件;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國內外WTO案件的判例。
中國學者研究GATT和WTO的熱情也高漲,十多年來有關GATT和WTO的文章和著作不斷地涌現對各國各界了解WTO起到了主要作用。法學界對WTO法律制度的研究熱情和研究成果都站在了學術界的前列。隨著中國加入WTO,原先掃盲式的宣傳和普法式的研究都已經結束。人們逐漸認識到對WTO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僅僅是對規則的解釋,而應當著眼于全面準確地掌握WTO并探索如何利用WTO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首先,《WTO與中國法制建設研究》就是一個結合實際的研究,力圖通過對WTO制度的分析解決中國法制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犀利地指出了中國法制建設中與WTO規則和要求的差距,并在應對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其次,它是深層次的研究,不僅需要處理好中國法制建設與WTO的關系,而且要擺正在WTO條件下中國法律體系內各法律的關系及地方法制建設與全國統一法制建設的關系;在此他是具有強烈探索性質的研究,因為WTO材料雖然很多,但相關的研究很少,尤其是能夠實際利用的研究成果更少。而本書做了大量的創新研究,包含了許多與現有成果不同的內容。最后,著作者在著書的過程中研讀了大量第一手的英文原版書籍資料,這對WTO規則的認識和分析起到了關鍵作用,使得讀者能更準確的理解WTO規則,也只有在準確的理解之后才能夠更好配合中國國情更好的運用WTO規則維護中國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犯。另外,我們也通過此書了解到了WTO規則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運用情況,通過歐美發達國家WTO的運用情況與中國現狀的比較,我們取其精華,去之糟粕,最主要的是讓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WTO規則在中國運行目前的不足,也給我們的法制建設改革指明了方向。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中國經濟越來越深刻地融入世界,貿易爭端、貿易糾紛將隨之會越來越多。如何利用WTO規則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何在WTO規則下構筑保護民族經濟的法律防線,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歐陽琳副研究員這部著作的出版正好回應了時代的挑戰,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機遇
1.入世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有利于軟件市場規模擴大,促進軟件產業發展。在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管轄的范圍內,《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是約束所有締約方的主要規則之一。中國入世后,就要全面履行TRIPS,這將對我國的知識產權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首先,我國要繼續完善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以適應協議的要求。其次,根據協議的規定,當我國與其他締約方在知識產權領域發生爭端時,可以適用世貿組織的統一的爭端解決機制。這一方面有助于減少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過去極少數發達國家動輒使用的單邊報復行為,使爭端能在協議的框架下通過多邊談判解決;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果我國不能對有關締約方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利提供有效保護,那么就有可能被中止應享有的減讓等優惠待遇,直至受到交叉報復或跨部門報復。因此,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假冒、盜版行為進行打擊和制裁,已經成為我國入世后必須要履行的義務。
2.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將為軟件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入WTO后,我國到2005年將取消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即將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關稅都降為零。達成協議國家和地區在信息技術產品交易中所占比重達92.5%.該協議的簽署將使消費者直接受益,因為隨著關稅降低,信息產品的價格將大幅度削減。信息產品的價格彈性非常高,降價必將促進信息產品銷售量大幅度增加,信息產品大規模普及將極大地推進我國的信息化進程。硬件的功能作用發揮及其發揮程度主要取決于軟件的功能水平,硬件是軟件發揮其價值的載體,所以硬件市場規模的擴大意味著軟件產業具有更加堅實的產業基礎。
3.電信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和費用降低,有利于在我國的軟件開發活動。電信是軟件產業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常常成為制約發展中國家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中國的軟件開發人員工資水平低,但軟件開發費用卻不低,甚至有時在北京的開發費用與在美國總部的開發費用持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租用專線和美國通訊,中國的通訊費用異常地高,使得中國的開發人員工資低的優勢被抵消了。因此入關導致電信服務質量的提高和費用大幅降低,必將促進軟件產業開發費用的降低,提高我國軟件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也將吸引外國軟件公司在華設立開發機構,進行軟件開發。
4.軟件關稅為零,有利于軟件進出口貿易。目前軟件的名義關稅是15%.不僅《基礎電信協議》規定軟件免稅,世貿組織于1998年5月19日至21日在日內瓦召開的電子商務會議,達成一項至少在一年內對通過因特網銷售軟件和貨物免征關稅的協議。完全電子商務形式銷售軟件免稅也已成為共識。免除關稅降低了軟件價格,必將增加我國的軟件貿易額。
5.有利于軟件產業進一步利用外資。軟件產業原本是有著良好發展前景的利潤率很高的朝陽產業,但在中國這樣一個軟件版權保護力度不夠、配套政策環境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取得應該達到的發展程度。隨著入世帶來的我國軟件市場規模擴大的巨大商機,版權保護的加強,軟件產業經營環境的改善,軟件產業必將成為能帶來巨大利潤的新興投資熱點。入世后風險投資領域外資的進入和資本市場外資的逐漸進入,軟件產業都將吸引大量的外資,中國軟件業可獲得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二、挑戰
1.競爭加劇。由于目前我國軟件盜版率極高,軟件產業的實際有效正版市場需求并不大,開發出好的軟件產品也不能獲取好的收益,因此,很多外國巨型軟件企業并未將中國軟件市場列為主要目標市場。入世后我國軟件版權保護將大大加強,軟件正版市場需求將大幅度增長,市場規模擴大,軟件產業發展環境改善,必將吸引實力強大的外國軟件企業參與中國軟件市場競爭,針對中國軟件市場開發產品。而我國軟件企業幾乎都是面向國內市場的,因此,競爭將異常激烈。
2.外資大舉進入我國軟件產業可能造成外國跨國公司成為我國軟件產業的主導力量。外資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很可能對我國軟件企業進行收購,高薪爭奪我國軟件企業的優秀人才。利用掠奪的軟件人才掌握的技術與對我國軟件市場的熟悉針對我國市場進行開發,進而占領我國軟件市場。
三、對策
1.完善法律法規,規范軟件產業的競爭秩序,辦好軟件聯盟。探索進一步發揮軟件聯盟對軟件產業促進作用的方法,包括在軟件企業間的協調機制、與政府的協調機制、國際協調機制及國際市場探索與推廣機制。
2.推進企業組織創新,培育大型軟件企業。外國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和歐洲軟件公司利用外部聯系來加快產業發展速度。內部聯系包括建立新子公司、重組,但創新動力和補償上有弊端。外部聯系指通過與其它公司進行企業間的某種形式的聯合,包括并購(M&A)、控股、建立合資企業、許可協議等合作協議,使軟件公司利用外部市場增加商業活動量以達到與其它軟件公司相競爭的最小有效規模(市場導向或尋找互補性資源型),或者和其它軟件公司合作研究開發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研究導向型)。我國的軟件企業規模小,也應該借鑒這種做法,達到加快發展、增加利潤的目標。利用現有資源,尋求與自身軟件產品有互補性或具有延伸產品應用的企業間的聯合,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擴大產品的應用范圍,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培育出更有聚集效應的、將技術改造、資產重組與產業結構優化緊密結合起來的大型軟件企業集團,帶動我國整個軟件產業的發展。但要注意不要被外國軟件公司整合到其產業鏈中來占領我國軟件市場。
3.培養和吸引人才。軟件產業較之其它產業更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有的美國軟件公司在北京的開發費用與在美國總部的軟件開發費用持平。外派高級人員的薪水加倍、北京昂貴的房租和異常高的通信費用抵消了中國人力資源便宜這一有利因素。在中國開辦軟件開發基地的好處只有一個:就是在中國還能招到一些很優秀的人才,在美國所招到人的質量比以前低了很多。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軟件人才是被認可的,另一方面說明人才對于軟件產業的重要性。印度吸引軟件人才方面(如股份、高薪等)確有獨到之處,因此印度軟件公司在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經營環境,吸引滯留海外的大量軟件人才回國服務。我國對專業人才的培訓和教育方式不能充分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高層次軟件人才的缺乏延滯了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應有計劃強化軟件人才的培養,確保國內軟件產業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如與高校合作,大力培養更多的碩士、雙學位等復合型人才;通過社會力量開展各種資格培訓、連鎖教育,成立連鎖培訓班;與國際先進的計算機教育合作,提高教育水平。必須大力開展軟件技術普及和大眾化的建設事業,爭取盡早在中學階段開始軟件基本知識教育。
[關鍵詞] 貿易自由化 其他社會價值 協調 相稱性原理
WTO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特文化的國際組織,它從關貿總協定(GATT)發展而來,但它的使命卻遠遠超越了它的前身。大量的世貿組織協議、討論議案、甚至正在進行的多哈回合談判無不表明,除了進一步促進貿易自由化以外,WTO開始關注了更多的社會利益和價值,諸如環境、公共衛生、國家安全、人權等。雖然從長遠來看,貿易自由化和其他社會價值、利益的保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增加全球的福利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短期利益上,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兩者之間卻存在著一個實實在在的沖突,為了經濟的發展要求追求最大限度的貿易自由,而為了維護其他社會價值和利益目標又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國際貿易。目前,大量的國際貿易爭議案件反映著這種矛盾。基于此,本文將主要聚焦在WTO體制中這兩個相互競爭的價值的關系上,闡明貿易自由化、其他社會價值在WTO中的地位,及在WTO法律框架中平衡兩者利益的最基本原則是相稱性原理。
一、貿易自由化與WTO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一項政策被大多數國家所青睞,那就是推進貿易自由化。毫無疑問,貿易自由化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首先,它導致了更大的經濟增長。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編著的《貿易走向未來》一書中指出:一個明確的數據顯示出自由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統計相關性,所有的國家,包括最貧窮的,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比較優勢”的資源(人力、自然、科技、及金融)生產商品和服務進行國際貿易買賣,從中獲利。其次,貿易自由化可以為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經濟和減少貧困作出貢獻。根據世界銀行2001的研究,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貿易的開放給他們帶來了高增長的收入、更長的人均壽命和更好的教育,這些國家也相應的調整了自己的國內政策和制度以便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與國際援助相比,貿易自由化具有更大的潛力,使窮人收益,使國家收益。第三,除了上述的經濟利益,貿易自由化也帶來了可觀的非經濟收益。由于大多數國家都在參與國際貿易,他們進行跨國界的接觸和交換意見,這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相互了解。在一個自由貿易的世界,人們更容易視他人為生意伙伴,而非敵人。因此,貿易的增長是減少戰爭的激勵機制。
WTO是一個以實現全球貿易自由化為宗旨的國際經濟組織,在它的法律框架下的諸多協議反映了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如在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協定《馬拉喀什協定》序言中規定到:“世貿組織的各成員方認識到在處理它們在貿易和經濟領域的關系時,應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穩定增長以及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為目的”;同時成員方“期望通過達成互惠互利安排,實質性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關系中的歧視待遇,從而為實現貿易自由化作出貢獻”。簡言之,貿易自由化是WTO的核心原則,其內容包括減少貿易壁壘、增加市場準入及消除貿易歧視;這些規定散見于WTO的各個附屬性文件中。
二、其它社會價值和利益與WTO
雖然貿易自由化使得所有的國家卷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其中大部分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增長,擺脫了貧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國家在融入全球經濟的過程中都是這樣成功的。依據2001年的世界銀行報告,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以及前蘇聯的一些國家約有2億人被拋在了后面;平均而言,這些國家的經濟體正在收縮,貧窮在加劇,教育水平提高的也很慢。很顯然,全球化的好處遠遠沒有被平均分配,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或團體開始對經濟的全球化表現出了不滿。在發達國家,西雅圖、布拉格、蒙特利爾、日內瓦、熱那亞和蘇黎世發生的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活動顯示了“反全球化的態度”。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2008年的研究表明,相當多的美國人反對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認為移民和外國直接投資給美國人民的就業機會和工資帶來了負面影響。在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疑慮變得也越來越強烈。這些發展中國家普遍指責發達國家利用“貿易自由化”打開了他們的市場,但仍然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農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緊閉著自己的市場;他們認為貿易自由使發達國家賺足了荷包,給他們卻留下了環境污染等沉重的后果;他們的人民對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也開始出現了敵意。
基于此,“貿易與其他社會價值、利益”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何保護其他社會價值在多邊貿易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WTO自成立之日起就提出了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旨在使國際貿易與其他社會價值、利益的保護取得協調。其在《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喀什協定》序言中明確提出“堅持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并以符合不同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 在WTO啟動的多哈回合談判中,世界貿易部長重申:“我們堅定地重申我們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正如在馬拉喀什協議的序言部分中表述的:“我們深信,WTO在堅持和維護一個開放的、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的目標,并為保護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我們認識到,在WTO規則下,沒有國家被阻止采取措施保護他們的人民、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他們的環境。”由此,可持續發展、其他社會價值的保護也成為WTO的宗旨之一,在WTO的規則下,各成員國可以為了保護自己國內的公共健康、環境等社會利益而制定法規或政策來禁止或限制貿易的進出口,而這些看似違背貿易自由化的措施是得到WTO肯定的。
三、WTO體制下貿易自由化與其他社會價值
1.兩者關系的基本原則
在WTO多邊體制下,從法律角度看,自由貿易與其他社會價值的保護到底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曾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激烈的爭論。一些經濟學家持貿易優先理論,此理論認為,WTO作為全球的國際貿易組織,其目標只能是實現貿易解放,追逐經濟利益,而有關污染控制和自然資源管理等其他社會價值利益的追求應在貿易決策程序之外,交由其他團體解決;由此,自由貿易的擁護者們反對在WTO的法律框架中卷入對社會價值的保護。而另一些社會學家卻持社會價值優先理論,此理論指出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利益的一味追求將嚴重侵犯全球環境和人權體系。他們指出在本質上,貿易自由化只是一種手段或者方法,社會利益的實現才是最終目標。當他們發生沖突時,貿易自由化必須無條件地讓位于社會價值。因此,社會價值優先論的支持者們主張調整WTO多邊貿易體制,修改多邊貿易原則和規則以便使保護社會價值放入首位,準許成員國使用貿易制裁保護他們的社會價值和利益。
而更多的經濟學家、法學家持“相稱性”理論,主張不觸動既有的貿易原則和規則,在現行的多邊貿易體制中嵌入對其他社會價值、利益的考量。此理論認為盡管貿易自由與社會價值存在沖突,在WTO體系內,這兩種相互競爭的權利卻能保持一種平衡的關系,即WTO將同時為促進貿易自由和保護社會價值而努力,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所謂“相稱性”,是指WTO在立法和實務的過程中,允許成員國為了保護社會利益而對貨物的自由流通作一定的限制,但這種限制必須控制在合理的程度,而不是自由決定其保護社會利益的程度,即成員國的保護規則必須與所追求的目標是相稱的,如果成員國在達到相同目標時,有多種選擇,那就應當選擇對貨物的自由流通具有最小的貿易限制效果的措施。
2.平衡兩者關系的立法范式
在許多的法律制度中,相稱性原理都是一項基本的立法原則,在WTO的法律體系中,相稱性也是用來判斷成員國的相關貿易政策是否合規的標準。MEinhard Hilf指出:盡管在世貿組織法律中沒有明確提出相稱性原則,它都是構建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原則之一;為了平衡不同的利益,相稱性原則是任何時候理解和應用WTO規則的準則;當然,WTO法律框架中沒有一個總的相稱性的比例要求,結合具體的情形,使用不同的WTO條款,對相稱性的比例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總的來說,為了平衡貿易與其他社會價值和利益,WTO提供了兩種立法模式。一類是為成員國提供廣泛例外情形的《關貿總協定》和《服務貿易總協定》(如關貿總協定的第二十條),在符合例外條款規定的情形下,WTO成員國可以背離其對條約義務。另一類立法形式是施加成員國積極義務的《衛生及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SPS)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等附屬協議,當成員國采取措施保護他們的社會利益時,必須滿足一定的積極義務.這兩類規則的范圍和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有的規則準許成員國背離GATT和GATS的義務,有的卻施加給成員國詳細的義務要求;有的規則是無限期的,有的卻只是暫時的;有的規則可以被所有的成員國所引用,有的卻只能被特定的成員國引用。因此,在不同的WTO法律領域,相稱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正如Mads Andenas指出的:在WTO體系中,沒有一個天然的平衡貿易與非貿易利益的相稱性標準,這標準要結合具體規定的不同利益情形,提出相應的比例要求。下面我們將具體分析兩類中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成員國最常使用來保護自己國內社會利益的條款:
(1)GATT第20條:一般例外的規定
本協定的規定不得解釋為阻止締約國采用或實施以下措施,但對情況相同的各國,實施的措施不得構成武斷的或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或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a)為維護公共道德所必需的措施;(b)為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c)有關輸出或輸入黃金或白銀的措施;(d)為保證某些與本協定的規定并無抵觸的法令或條例的貫徹執行所必需的措施,包括加強海關法令或條例,加強根據本協定第二條第四款和第十四條而實施的壟斷,保護專利權、商標及版權,以及防止欺騙行為所必需的措施;(e)有關監獄勞動產品的措施;(f)為保護本國具有藝術、歷史或考古價值的文物而采取的措施;(g)與國內限制生產與消費的措施相配合,為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的有關措施;……等11項例外情形。
盡管GATT原則上禁止成員國采取單方面的貿易限制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往往是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原則如非歧視原則、數量限制原則向抵觸的,但第20條規定的這11項例外條款準許成員國出于保護其他社會利益的目的而實施一定的貿易限制措施,同時,為了防止成員方濫用這一權利,危及貿易自由,GATT對例外條款的適用設置了嚴格的限制條件。例外:關于第20條b款的適用。成員國引用b款采取貿易限制措施時,必須滿足“為了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和此措施是“必需的”二個條件,此外,還必須符合第20條序言的規定,即“對情況相同的各國,實施的措施不得構成武斷的或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或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其實質就是規制自由貿易與其他社會價值之間的沖突,實現二者的平衡。
但在實務貿易操作中,由于對適用條件“必需的”理解不同,各成員國發生多次貿易爭端。根據歐共體影響石棉和含石棉產品案,WTO上訴機構對“必需的”解釋持相稱性原則,即在具體案件中,對一系列因素進行權衡,包括對成員國政府采取該措施所要保護的價值的重要性、措施對實現該價值的貢獻程度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程度;所要保護的價值越重要,作為實現工具的措施就越容易被認為是“必需的”。即從GATT時期對“必需的”理解為“最低貿易限制”的要求,轉變為現在“措施與保護價值的相稱性”要求。體現了WTO對社會利益的傾斜和關注。
(2)《衛生及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SPS)
SPS協議將影響成員國衛生及動植物檢疫的相關法律措施,從而影響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因此,盡管SPS協議清楚地表明成員國有權利采取措施保護他們的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但協議的目的是在限制成員國的這種權利以使其不成為對貿易限制的借口。相稱性要求運行于整個SPS的協議中去平衡公共政策目標和國際貿易自由。基本說來,成員國采取措施必須滿足兩個比例要求:一是成員國的動植物檢疫檢測措施必須建立在人類、動植物健康的風險評估之上,二是成員國所采取的措施必須是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這“必需的”一詞要求其措施與目的之間的必然聯系。
有關風險評估,總的說來,WTO要求成員國進行風險評估時必須滿足這樣的條件,一是風險評估的技術是以國際標準為準則的,二是風險評估必須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即成員國的衛生檢疫措施必須與科學證據之間有一個客觀的、理性的關系。在歐盟——荷爾蒙牛肉案中,歐盟頒布的禁止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含荷爾蒙牛肉的禁令被認為是違背SPS協議的,因為歐盟不能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癌癥的增加與含荷爾蒙牛肉的消費之間有一個必然的聯系。下一步分析的是成員國采取措施的“必需性”,即追求目標與措施之間的關系。SPS協議第2.2條要求“各成員應確保任何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實施不超過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程度”,第5.6條又進一步細化了這項義務,“要求成員國應確保這類措施不比要獲取適當的動植物衛生檢疫保護水平所要求的更具貿易限制性,考慮到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即成員國采取衛生檢疫措施對貿易的限制應是適當的,其措施與貿易限制的程度應保持相稱性,不能造成對貿易的過度或不當的限制。與GATT的例外條款不一樣,GATT是在推行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通過例外條款的來保護其他社會價值,而SPS是在保護其他社會價值的過程中通過施加給成員國具體的積極義務來避免造成對國際貿易的不必要的傷害,但兩類立法模式的核心都是為了維護WTO進程中的貿易自由與其他社會價值的平衡。
四、結語
總之,不論是老GATT時期,還是現在的WTO,貿易自由化一直是構建其的核心原則和任務。然而,伴隨著大量WTO協議的達成和WTO成員國的不斷增加(153國) 其他社會價值和利益的保護諸如環境保護、國家安全等也提上了WTO的議程。WTO的大多數協議也反映著對其他社會價值與貿易自由化的共同關注。盡管沒有一個總的相稱性標準來指導每一個WTO協議,相稱性原則都已經成為WTO體系內均衡貿易與其他社會價值的基本原則。目前,在WTO框架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主要聚焦在對社會價值和利益的保護上,這也是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所在。WTO面臨著一次機構機制的改革來反映這些現實。
參考文獻:
[1]喻永紅.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沖突的實質及法律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3)
[2]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編.貿易走向未來.法律出版社,1999
[3]P.Collier and D.Dollar.全球化,增長和貧窮:建立一個囊括所有在內的世界經濟.世界銀行2001年研究報告,econ.worldbank.org
[4]劉蕾.《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沈陽師范大學學報[J],2005(5)
[5]范旭斌.《WTO體制下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及協調——以WTO環保例外條款的適用為視角》.南京社會科學,2010(12)
[6]蘭花.淺析歐盟貿易與環境爭端的解決——相稱性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德國研究,2005(1)
[7]MEInhard Hilf.權力、規則和原則:誰主導著WTO/GATT?.國際經濟法,2001
【關鍵詞】 TBT 技術貿易壁壘 機遇和挑戰 技術標準化 清潔生產
在國際貿易領域,隨著數量限制的取消和關稅的降低,WTO成員國,已逐步放棄通過限制進口數量和征收高關稅為本國產品提供保護。為了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產業,不少成員國,尤其是少數發達國家,將技術和衛生要求作為重要的保護手段。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技術壁壘將成為保護貿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協議》承認為了合法目標可以采取技術性貿易保護壁壘,但又堅決反對以貿易保護主義為目的的技術性壁壘。
1.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式及特征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其形式大致可歸為五大類,即技術標準與法規,合格評定程序;商品檢疫檢驗措施;包裝標志和標簽要求;信息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
TBT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1.1廣泛性。從產品到生產過程,技術壁壘無處不在。隨著技術的進步,技術壁壘即將擴展到國際貿易的各個領域。
1.2形式上的合法性。貿易壁壘大多以國內國際公開立法的形式存在。這些法規是要求進口商強制遵守,這樣外國廠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1.3保護方式的隱蔽性。發達國家以高科技手段進行檢驗,使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難以適應。發展中國家廠商為了獲得市場準入資格,不得不改進生產技術,調整原材料,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
2. 技術壁壘產生的原因分析
WTO成員經常因衛生措施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發生爭端,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印度等已在WTO爭端解決機構中成為多起爭端的當事國。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其一、主觀原因:有關成員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依然存在,他們出于保護國內產業得到考慮,總是希望通過各種手段限制貨物的進口。
其二、客觀原因:WTO貿易規則原則上禁止配額,許可證和高關稅等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但WTO并不禁止個成員國為了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或為了保護環境而對進口貨物規定原則上已禁止的配額高關稅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而對進口貨物規定必要的衛生和技術要求,正因如此,有關成員為了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必然會更加關注衛生措施和技術性貿易壁壘。[1]
3. 我國成為技術保護壁壘受害國的主要原因
3.1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迅速提高,對貿易飛速發展,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國外匯儲備逐年增加。隨著科技的發展,外貿產品中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為了維護競爭中的支配地位,發達國家不斷加大對我國實施TBT的力度和密度,以達到限制我國出口,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的目的。
3.2我國產品的相對弱質性
據統計,我國產品質量平均落后于發達國家15年左右。隨著全球質量水平的和檔次的不斷更新,國際標準的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否則將難以在國際市場取得競爭優勢地位。
3.3對TBT認識和管理不夠
我國出口企業大多沒有認識到TBT的重要性,不注重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強調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的優勢。政府對技術貿易壁壘也沒有給出口企業以宏觀上的指導,這不利于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
3.4長期游離于多邊貿易體制之外
國際貿易已廣泛地將標準化作為貿易成交的依據。為了使產品能滿足險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安全的要求,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制定技術標準,為企業生產提供指南。這種標準十分強制性的有企業和用戶自由采納,但凡涉及公共安全,健康衛生領域的基本要求,由國內法作強制性規定。
4. 技術標準化的機遇與挑戰
4.1機遇
“對TBT的研究不能一味的強調它是一種壁壘,它也有其合理成分可以利用,但必須遵守國際規則。”[2]技術貿易標準化是各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出于保護健康安全環保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一系列強制合法的對產品性能進行檢驗的技術標準和測試方法。目前,國際組織,各國紛紛建立產品質量體系,如ISO9000等。這些被廣泛接受的產品技術方法可以使生產上采取統一的設計生產,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同時也保證了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技術性壁壘尤其是其中的綠色壁壘對人類的生存也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利于全球環境狀況的改觀,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有利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現在世界各國人們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或正在形成綠色的消費觀。人們越來越看好綠色產品,如綠色冰箱,綠色輪胎,綠色汽車等等。有關資料表明,70%的美國人表示公司的環保信譽會影響其購買決定,40%的歐洲人更喜歡綠色食品而不是傳統食品。[3]
4.2挑戰
隨著經濟,金融,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加快,運用TBT來維護合法利益和實施貿易保護必然成為一個大的趨勢。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出口產品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TBT的挑戰。我國的進口除關稅壁壘外基本沒有采取系統有效的技術性措施。在本世紀進入關稅大幅度降低和非關稅壁壘大量削減的情況下,若不建立有效,強有力的技術防范體系國內企業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5. 我國應對TBT影響所應采取的對策
5.1出口企業應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注意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要求企業注重環保節能,開發綠色產品,建立清潔生產機制。爭取取得環境質量認證。
5.2國家要為出口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第一,加速我國相關技術標準法律法規的建設。第二,我國政府還需積極推國際標準的實施。首要的是ISO9000標準和ISO14000標準。
5.3建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收集貿易伙伴的技術標準和相關立法的信息。這個機構可以為出口企業提供咨詢,也可以就相關國家利用技術壁壘為本國企業提供貿易保護的措施。以便尋求外交途徑或者爭端解決機制消除其對我國出口企業的不利影響。
5.4利用TBT保護我國民族工業。WTO的宗旨之一是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在其框架內,關稅作為明顯的貿易保護措施是要逐漸被取締的。而我國對國內產業的保護長期以來僅限于進口產品的高關稅。我國已加入WTO,在今后的幾年內,關稅將逐步消減,民族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在加強技術創新的同時應利用世貿的《技術貿易壁壘協議》和《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來保護我國的民族工業。
參考文獻:
[1] 司法部法規教育司:《WTO爭端解決機制規則、程序、諒解與實踐》。第一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 宣增宜主編:《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