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7: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糖尿的治療與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7(b)-073-01
糖尿病足部病變是最令糖尿病患者痛苦的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變化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使足部感覺障礙,合并周圍血管病變,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動。其主要表現為間斷性跛行,痙攣性疼痛,神經性水腫,皮膚慢性潰瘍,皮膚溫度降低,足背動脈搏動微弱等。在此基礎上,足部外傷合并感染導致潰瘍,壞疽甚至截肢[1]。近年來,我科通過對15例糖尿病足采取全身療法與局部處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2年4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符合WHO診斷標準的562例的糖尿病患者,其中15例合并糖尿病足。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齡51~73歲。平均糖尿病史10年,其中干性壞疽2例,混合性壞疽9例,濕性壞疽4例,壞疽部位分別為指趾和足底部,皮膚糜爛,呈暗褐色,足間變黑,潰瘍,分泌物多。本組病例,通過監測血糖、全身治療、局部護理,血糖控制較好,空腹血糖控制在7.3 mmol/L,餐后2 h血糖10.6 mmol/L,1例患者避免了截肢,3例足部干燥結痂,創面縮小。3例足趾壞死后無進展,8例痊愈。
2 治療與護理
2.1 全身治療與護理
2.1.1 控制血糖積極控制血糖是避免、阻止或延緩血管、神經病變的前提。所以要密切監測血糖變化,常規監測患者三餐前血糖,必要時監測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等,根據血糖變化調節胰島素用量,盡可能使血糖降至理想范圍內。
2.1.2 抗感染治療首先給予經驗抗感染治療,通常選用廣譜抗生素,然后留取創面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后再選擇合適的抗菌素進行治療。要合理安排給藥時間,維持有效濃度,保證藥物最好療效。
2.1.3 改善循環,營養支持糖尿病足感染后消耗增加,要加強支持治療,注意營養供給。密切監測肝、腎功能及電解質變化,注意營養狀態評分,必要時給予白蛋白等,以增強身體免疫力,促進創面修復。每日可給予黃芪、丹參、愛維治等活血化瘀,營養神經藥物,以改善受損神經組織功能。
2.1.4 抗凝治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每日兩次皮下注射,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2 局部治療與護理
2.2.1 局部的換藥對潰瘍的愈合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用軟墊或軟枕抬高下肢30~40℃,減輕潰瘍部位負重。每日上午用0.1%新潔爾滅溶液清理創面,對于膿皰,可用5 ml注射器沿皰下緣進行穿刺,抽取膿液,直至創面出血,充分清除膿性分泌物,并注意保持表皮完整性。用0.9%生理鹽水清理創面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病人輸注的抗菌素溶液反復沖洗創面,用浸有抗生素的紗布覆蓋。下午,再用5 ml注射器抽取用0.9%生理鹽水+鹽酸山莨菪堿+胰島素+愛維治配制的溶液均勻噴灑于創面,反復進行沖洗,滲透創面。以此減輕疼痛加速局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脂肪分解,K+核苷酸進入細胞,破壞細胞賴以生存的環境,加快組織修復和創面愈合[2]。對于營養較差的患者,可抽取患者輸注殘余的白蛋白沖洗創面,局部給予營養支持,促進創面愈合。
2.2.2 預防危險因素穿鞋不當是導致糖尿病足潰瘍的主要原因[3]。合適的鞋子可減少足部異常壓力,減少胼胝、潰瘍的發生,防止足部外傷[4]。多數患者對選擇合適的襪子不夠重視。一雙合適的襪子,不但能保護雙足,還可以減少足部與鞋子摩擦,更有吸汗作用,因此,鞋襪要合適清潔,寬松合腳,通氣良好,避免長時間行走,盡量臥床休息。
2.3 心理護理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情緒為不穩定型,易激惹,易產生焦慮傾向。由于糖尿病為終身性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多臟器功能受損及各種并發癥,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很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患者由于控制飲食、長期服藥帶來的煩惱,對合并癥的憂慮,產生恐懼、憂慮不良心理,使其對生活失去激情、信心,以致于消極、悲觀,易于煩躁。針對這些心理特征,護士要密切護患關系,增進情感交流,做好護患溝通,爭取博得患者信任,給予說服、勸告、鼓勵、支持、穩定情緒,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3 討論
糖尿病足常常是由于患者對糖尿病認識不足,知識缺乏,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足部細菌感染,引發糖尿病足部病變。本文通過對15例糖尿病患者精心細致的治療和護理,療效滿意。縮短了住院時間,節約了患者費用,減輕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加強患者糖尿病知識教育,增強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做好自我防護,對預防糖尿病足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范麗鳳.糖尿病患者足病預防護理知識與行為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7):493-497.
[2]張虹.糖尿病足的護理10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5):13.
[3]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6.
【關鍵詞】 糖尿病足;治療;防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4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097-02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變或神經病變和感染等因素,導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1]。糖尿病足是一種威脅糖尿病患者的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給患者及其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和負擔。現就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隨機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53±97歲;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42±101歲。臨床表現:腳部輕微疼痛、皮膚表面潰瘍、穿透性潰瘍合并軟組織炎、骨組織病變、局限性壞疽、全腳壞疽;患者病程在6個月-5年,平均32±11年;對照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23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2例,觀察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24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1例。兩組患者在病程、性別、病情、年齡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針對性分析,采取相應的藥物治療和護理,對患者定期進行血糖以及膽固醇的監測,檢查腿腳的皮膚狀況、循環情況和神經狀況,檢查眼睛,觀察視網膜是否有病變痕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1221 心理護理糖尿病足患者由于長期服藥和飲食控制非常苦惱,加上缺乏糖尿病足防治知識,思想包袱很重,易產生煩躁、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對此,護士應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向患者講解有關糖尿病足的科普知識時,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用高尚的情操喚起患者戰勝疾病的樂觀情緒,幫助他們丟掉包袱,樹立信心戰勝疾病,減少和延緩并發癥的出現。
1222 飲食控制護士要指導患者掌握血糖、尿糖、體重的自我監測方法來控制飲食。多吃膳食纖維可有助糖尿病病人降低血脂、血糖,提倡食用綠葉蔬菜、豆類、塊根類、粗谷物、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不但提供飲食中纖維素含量,并有利于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取。
1223 應用胰島素[2]治療的護理糖尿病足患者在用胰島素治療時,護士必須嚴格執行醫囑。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劑量一定要準確,注射后30min進餐。注射胰島素后,要按時巡視病房,詢問患者有何反應,特別是首次用藥的患者,以便及時發現低血糖癥狀、過敏反應及局部反應等。出院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培訓工作,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時間、用藥劑量及注意事項。
1224 足部護理[3]老年患者皮膚抵抗力減低,一旦破損易發生感染,傷口愈合困難。因而要注意足部衛生,幫助患者提高防護能力,每天檢查雙足有無裂口,選擇適當的鞋襪,避免因微小的創傷而引起潰瘍、感染甚至壞疽等。
1225 加強基礎護理老年患者體質弱,抵抗力差,除給予一般常規護理外,更要保持皮膚清潔,講究口腔衛生,預防各種感染。對臥床老人每晚用溫水擦浴,并觀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壓瘡形成。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結果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經護理治療后,觀察組痊愈10例,顯效5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痊愈9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2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優質護理在治療糖尿病足患者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大提高治療效果,也獲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提升滿意度。護理時幫助患者熟悉環境及周圍的人,對其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其足夠的心理支持與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采用優質護理不僅改善護患之間的關系,而且提升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本文優質護理從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藥物治療、足部護理、基礎護理這5個方面來護理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療效有顯著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范麗鳳,李崢,鄭亞光護理教育干預對糖尿病足預防的效果研究[J]現代護理,2005,11(7):1377
關鍵詞 糖尿病 結節性癢疹 治療與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7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71
結節性癢疹(PN)是一種以劇癢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當糖尿病(DM)合并PN時,由于患者常存在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經病變,以及高血糖引起的滲透性利尿,致使皮膚細胞脫水,皮膚更為干燥,瘙癢更加劇烈,易造成頑固性的皮膚損害。
結節性癢疹(PN)是一種以劇癢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當糖尿病(DM)合并PN時,由于患者常存在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經病變,以及高血糖引起的滲透性利尿,致使皮膚細胞脫水,皮膚更為干燥,瘙癢更加劇烈,易造成頑固性的皮膚損害。
2007~2011年收治糖尿病合并結節性癢疹患者23例,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治療。由于精神緊張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兒茶酚胺等抗胰島素激素增多,使高血糖難以控制而影響治療。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導,向患者解釋結節性癢疹和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消除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從而保持較為平穩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經精心治療與護理,本組患者的合并癥均治愈,且血糖控制平穩,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2007~2011年收治糖尿病合并結節性癢疹患者23例,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治療。由于精神緊張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兒茶酚胺等抗胰島素激素增多,使高血糖難以控制而影響治療。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導,向患者解釋結節性癢疹和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消除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從而保持較為平穩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經精心治療與護理,本組患者的合并癥均治愈,且血糖控制平穩,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臨床資料
2007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結節性癢疹患者23例,女19例,男4例,年齡52~77歲,糖尿病病史8~12年,皮膚病變8~15個月,均為2型糖尿病。
2007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結節性癢疹患者23例,女19例,男4例,年齡52~77歲,糖尿病病史8~12年,皮膚病變8~15個月,均為2型糖尿病。
臨床特征:初起為數目不定的淡紅色丘疹,好發于四肢身側及手足背部,逐漸擴大到黃豆大小紅褐色半球形結節。伴有陣發性劇癢,局部皮膚抓撓后破潰、感染,其中15例體溫高達38.5℃以上;發病期間空腹血糖(FPG)15.7~18.6mmol/L。入院后查體,可見四肢多發散在的孤立性結節樣紅色皮疹,結節周圍皮膚表面粗糙呈疣狀,因搔抓而有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瘙癢劇烈。
臨床特征:初起為數目不定的淡紅色丘疹,好發于四肢身側及手足背部,逐漸擴大到黃豆大小紅褐色半球形結節。伴有陣發性劇癢,局部皮膚抓撓后破潰、感染,其中15例體溫高達38.5℃以上;發病期間空腹血糖(FPG)15.7~18.6mmol/L。入院后查體,可見四肢多發散在的孤立性結節樣紅色皮疹,結節周圍皮膚表面粗糙呈疣狀,因搔抓而有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瘙癢劇烈。
治療措施:入院后均口服降糖藥物和服用營養神經藥物,及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使用有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等治療,患者血糖及并發癥控制良好;皮疹全部消退,瘙癢完全緩解,破潰處皮膚愈合呈色素沉著。平均住院30天均治愈出院。
治療措施:入院后均口服降糖藥物和服用營養神經藥物,及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使用有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等治療,患者血糖及并發癥控制良好;皮疹全部消退,瘙癢完全緩解,破潰處皮膚愈合呈色素沉著。平均住院30天均治愈出院。
治療與護理
治療與護理
瘙癢部位的皮膚可用自制中藥無菌溶液消炎止癢,可用黑故子15g,鴉膽子、黃連各9g,冰片、雄黃各6g,輕粉3g,75%乙醇100ml,將前6味(鴉膽子去殼用核仁)搗碎,置容器中,加入乙醇,密封浸泡七天后即可取用,配制成具有解毒、腐蝕、止癢、消炎作用的無菌溶液,只可外用。用棉簽蘸取藥液涂于結節表面,3~4次/日,勿涂至正常皮膚,動作輕柔,勿損傷病變皮膚以免造成破潰。23例患者在涂擦14天后,瘙癢完全緩解。其次,可用0.5%普魯卡因10ml加潑尼松龍5mg,作癢疹結節周圍封閉,每處0.5~1.0ml,每周封閉2次,同樣起到解痛、止癢的效果。
瘙癢部位的皮膚可用自制中藥無菌溶液消炎止癢,可用黑故子15g,鴉膽子、黃連各9g,冰片、雄黃各6g,輕粉3g,75%乙醇100ml,將前6味(鴉膽子去殼用核仁)搗碎,置容器中,加入乙醇,密封浸泡七天后即可取用,配制成具有解毒、腐蝕、止癢、消炎作用的無菌溶液,只可外用。用棉簽蘸取藥液涂于結節表面,3~4次/日,勿涂至正常皮膚,動作輕柔,勿損傷病變皮膚以免造成破潰。23例患者在涂擦14天后,瘙癢完全緩解。其次,可用0.5%普魯卡因10ml加潑尼松龍5mg,作癢疹結節周圍封閉,每處0.5~1.0ml,每周封閉2次,同樣起到解痛、止癢的效果。
控制與預防感染: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劑量、療程長短應根據病的性質、病情輕重、治療效果及個體內在的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將療程分為階段性,短程用藥可分治療階段和減量階段,長程用藥可分首劑量、控制量及維持量3個階段。此類患者常采用沖擊療法,在確定血糖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最常用甲基潑尼松龍0.5~1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日,視病情可連用5~7天。同時按時按量使用抗生素,密切觀察皮膚感染的控制情況及體溫的變化,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調整抗生素的劑量或更換抗生素。
控制與預防感染: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劑量、療程長短應根據病的性質、病情輕重、治療效果及個體內在的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將療程分為階段性,短程用藥可分治療階段和減量階段,長程用藥可分首劑量、控制量及維持量3個階段。此類患者常采用沖擊療法,在確定血糖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最常用甲基潑尼松龍0.5~1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日,視病情可連用5~7天。同時按時按量使用抗生素,密切觀察皮膚感染的控制情況及體溫的變化,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調整抗生素的劑量或更換抗生素。
胰島素劑量決定于血糖水平,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1]。入院后23例患者均給予三餐前30分鐘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及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控制血糖。在使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后,隨著藥物用量的增加,胰島素用量也逐漸加大。治療期間23例患者短效胰島素從初始用量的18U/日增加至26~30U/日,并且劑量的分配為早餐大于晚餐大于中餐,中效或長效胰島素用量由初始時的10U/日增至14~16U/日,2次/日,或僅睡前1次,在短期內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8~6.7mmol/L,皮疹消退后,仍需要嚴密觀察血糖變化,并遵醫囑逐漸減少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及胰島素用量。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后,囑患者30分鐘后進餐,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餐后如出現高血糖,可小劑量追加短效胰島素。使用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時,應在每晚同一時間進行注射,以確保基礎胰島素的使用。
胰島素劑量決定于血糖水平,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1]。入院后23例患者均給予三餐前30分鐘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及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控制血糖。在使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后,隨著藥物用量的增加,胰島素用量也逐漸加大。治療期間23例患者短效胰島素從初始用量的18U/日增加至26~30U/日,并且劑量的分配為早餐大于晚餐大于中餐,中效或長效胰島素用量由初始時的10U/日增至14~16U/日,2次/日,或僅睡前1次,在短期內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8~6.7mmol/L,皮疹消退后,仍需要嚴密觀察血糖變化,并遵醫囑逐漸減少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及胰島素用量。皮下注射短效胰島素后,囑患者30分鐘后進餐,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餐后如出現高血糖,可小劑量追加短效胰島素。使用中效或長效胰島素時,應在每晚同一時間進行注射,以確保基礎胰島素的使用。
病情觀察:遵醫囑密切監測血糖及尿常規變化,以防止血糖增高及酮癥酸中毒的發生。皮疹消退后隨著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及胰島素用量的減少,需密切觀察有無低血糖的發生,低血糖反應是最主要的不良反應,與劑量過大和(或)飲食失調有關,多見于接受強化胰島素治療者。一旦出現低血糖現象,積極采取干預措施:囑患者臥床休息,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20~40ml,并給予進食黃瓜或西紅柿,每30分鐘監測血糖1次,至血糖回升至6mmol/L以上。脈注射50%葡萄糖20~40ml,并給予進食黃瓜或西紅柿,每30分鐘監測血糖1次,至血糖回升至6mmol/L以上。
飲食護理:糖尿病的綜合治療觀點是藥物治療+營養管理(血糖自我檢測、知識教育)+適當運動[2]。血糖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飲食的質和量對糖尿病控制極為重要[3]。一般情況下,應按飲食習慣及運動量所需熱量使主食及蛋白質食物較均勻地分配在三餐里,定時定量,1天3餐熱量的分配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中、晚各1/3分配進餐。在嚴格糖尿病飲食基礎上,進食清淡含纖維高的食物,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及水果,如白菜、冬瓜、黃瓜、芹菜、維生素及胡蘿卜等。
飲食護理:糖尿病的綜合治療觀點是藥物治療+營養管理(血糖自我檢測、知識教育)+適當運動[2]。血糖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飲食的質和量對糖尿病控制極為重要[3]。一般情況下,應按飲食習慣及運動量所需熱量使主食及蛋白質食物較均勻地分配在三餐里,定時定量,1天3餐熱量的分配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中、晚各1/3分配進餐。在嚴格糖尿病飲食基礎上,進食清淡含纖維高的食物,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及水果,如白菜、冬瓜、黃瓜、芹菜、維生素及胡蘿卜等。
出院健康指導:本組23例患者在病情完全控制,結束抗生素治療后出院。據此應對患者或家屬耐心宣教,使其認識到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治療需持之以恒,學會監測血糖及尿糖,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空腹要低于7.0mmol/L,餐后控制在10.0mmol/L以內,并隨訪觀察,以防止病情反復,教會患者正確的飲食調配及適量的有氧運動方法,按需調整治療方案,科學用藥,生活規律,忌煙忌酒限鹽,樹立信心,學會放松,保持良好心態,講究個人衛生,積極預防各種感染。
出院健康指導:本組23例患者在病情完全控制,結束抗生素治療后出院。據此應對患者或家屬耐心宣教,使其認識到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治療需持之以恒,學會監測血糖及尿糖,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空腹要低于7.0mmol/L,餐后控制在10.0mmol/L以內,并隨訪觀察,以防止病情反復,教會患者正確的飲食調配及適量的有氧運動方法,按需調整治療方案,科學用藥,生活規律,忌煙忌酒限鹽,樹立信心,學會放松,保持良好心態,講究個人衛生,積極預防各種感染。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793.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793.
2 蔣紅.飲食與腫瘤[J].實用醫技雜志,2007,3(7):885-886.
2 蔣紅.飲食與腫瘤[J].實用醫技雜志,2007,3(7):885-886.
3 李雪琴.糖尿病營養教育實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2):100-101.
摘要:目的:為探討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糖尿病的護理特點并評價臨床價值,提高糖尿病專科護理水平。方法:通過對16例糖尿病胰島素泵治療的患者進行心理、技術,配合動態血糖監測等綜合護理及資料收集。結果:16例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發生次數明顯下降,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結論:加強臨床觀察,動態血糖監測以及相關知識宣教等綜合護理,保證了胰島素泵控制高血糖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糖尿病;胰島素泵;臨床觀察;護理
Clinical Observing and nursing Care of Insulin Pump Intensive Therapy in 16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care characters of diabetic insulin pump therapy and evaluat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promote nursing care levels of special diabetes course. Method: We selected 16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the insulin pump, and collected the data of colligation nursing such as psychic nursing, technique nursing and dynamic blood sugar monitoring. Results: The blood sugar controlling is well, the number of times of hypoglycemia is apparently decreased, and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s developed. Conclusion: Colligation nursing of intensively clinical observation, dynamic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diabetic knowledge educations can ensure the well results of controlling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using insulin pump.
Key words: Diabetes; Insulin pump;Clinical observes;Nursing
胰島素泵是治療糖尿病的一大突破,它模擬正常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持續輸注基礎量胰島素和快速輸注追加劑量胰島素,保持體內胰島素水平,提高血糖控制的穩定性,是目前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理想方式,我科于2001年引進瑞士海創(H-TRON)PLUS V100胰島素泵以來,先后為16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連續輸注給藥的方法進行強化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16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女性6例,男性10例,年齡11~69歲,平均40歲,病程4~10年,Ⅰ型糖尿病6例,Ⅱ型糖尿病10例。其中酮癥酸中素(DKA)8例,糖尿病足4例,糖尿病腎2例,糖尿病并肺結核2例,空腹血糖13.7~38.4mmol/L,平均26.1mmol/L,病人在泵治療前7d均需先注射短效胰島素3餐前皮下注射。
1.2 安置胰島素泵方法:海創胰島素泵由胰島素的泵容器,一個小型電池驅動的泵,計算機芯片(用于準確控制泵放胰島素劑量)及輸注導管組成,其大小如尋呼機,泵容器通過稱為“注入部件”的細料管向人體釋放胰島素。安裝前囑患者洗澡更衣,患者取平臥或坐位,取腹部(距離臍部至少3cm)為穿刺點,常規消毒皮膚,左手捏緊皮膚,右手持針,將針頭刺入皮下組織,用3m敷貼固定,在安泵過程認真檢查胰島素儲液管和充注導管有無氣體。所有病人均短期帶泵,觀察7d。
2 結果
16例病人經胰島素泵皮下輸注胰島素空腹血糖達到4~7.8mmol/L,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并更接近正常,同時也縮短了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的時間,平均為3.1d。全日胰島素總量較治療前減少,低血糖反應明顯減少。如表1所示
表1 16例患者置泵前后1周有關觀察指標比較 略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我們觀察16例患者在置泵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其表現為:① 8例患者擔心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② 5例患者擔心使用胰島素泵會上隱,長期使用經濟負擔重。針對以上各種心理問題,護士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胰島素泵的治療目的、意義,并提供相關資料,選擇適當時機與治療成功患者互助交流,消除患者恐懼、焦慮,更好地配合治療。
3.2 疾病知識宣教:責任護士向病人宣講糖尿病的飲食知識、日常保健及自我管理、血糖監測的方法,尤其是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應保持多纖維、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飲食,堅持少量多餐。每次快速追加胰島素30min后必須進食,詳述有關低血糖的癥狀及處理措施,并由營養師根據理想體重給予合理配餐。可保證胰島素泵治療效果的有效性。
3.3 嚴密觀察血糖的變化:由于泵不能使用中、長效胰島,因此泵一旦出現機械故障不能正常輸注胰島素時,人體內胰島素很快被消耗,在缺乏胰島素的情況下,容易使血糖驟然升高,因此要求在接受治療時每天密切監測血糖。置泵后7d每天日監測血糖7次,為醫師調整胰島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據。置泵后3~7d為胰島素劑量調整期,容易發生低血糖反應,尤其應密切監測睡前和凌晨前的血糖,可以減少低血糖的危險,并根據血糖的情況指導患者睡前適當加餐。本組病例中14例于置泵后7d內無出現低血糖反應,其中1例餐后血糖曾低于3.2mmol/L,經進食15g餅干及時得到糾正。
3.4 局部皮膚護理:注意觀察置管皮膚有無紅腫、壓痛、過敏反應,注射部位有無疼痛、癢、等不適,如出現上述情況或導管內有回血,應立即更換注射部位。充注軟管在皮下保留5d后,連同舊的裝置一起撥出,常規更換新的充注軟管,新的穿刺部位與原的部位相隔2~3cm以上,注意輕輕將原穿刺點里面的組液擠出,以75%酒精消毒。本組無皮膚感染病例。
3.5 輸注裝置故障處理:輸注裝置故障可導致胰島素輸注中斷,短時間內可出現高血糖,處理不當可導致DKA。在胰島素泵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定期觀察其運行情況,認真執行床邊交接班,熟悉各種常見故障的警報,報警顯示10,提示胰島素乘畬不足20U,須及時更換新的儲藥器。報警顯示04,提示針頭或輸注管阻塞,應仔細檢查導管是否扭曲或氣泡阻塞,應將空氣排出或及時更換輸注導管。報警顯示06,提示12H沒有關懷胰島素泵。如出現高血糖應及時經其它途徑注入胰島素。本組患者使用泵期間均有出現導管阻塞等故障,由于護理得當,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
4 討論
胰島素泵是目前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的最佳手段[1],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研究(DCCT)[2]結果表明:胰島素強化治療能有將效地延緩Ⅰ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并減慢其進展。UKPDS[3]研究證實這一結果也適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對應激狀態提供持續的胰島素支持,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增強療效。.雖然CSⅡ糖尿病治療中的一種安全有效的選擇[4],但使用時護理人員仍需從患者的心理、糖尿病相關知識指導、臨床的密切觀察等方面的綜合護理來確保胰島素泵的最佳療效。
參考文獻:
[1]Boland E A, Grey M, Oseterle A, et al. Continuons subcutane ous insulin infusion: a new way to lower risk of severe hypoglycemia, improve meta bolicconerol , and enhance coping in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1999, 22(11): 1284-1779.
[2]The DCCT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 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I med, 1993,329: 683-689.
[3]Holman RRH for the UKPDS Group.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3 year update[A]. Schwartz C J, Borm G V R.Eds. new horizons in 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M]. London: Cnrrent Scrrent Science, 1995. 193-198.
[4]胡仁明.內分泌代謝病臨床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35-538.
【關鍵詞】 胰島素
摘要:目的:為探討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糖尿病的護理特點并評價臨床價值,提高糖尿病專科護理水平。方法:通過對16例糖尿病胰島素泵治療的患者進行心理、技術,配合動態血糖監測等綜合護理及資料收集。結果:16例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發生次數明顯下降,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結論:加強臨床觀察,動態血糖監測以及相關知識宣教等綜合護理,保證了胰島素泵控制高血糖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糖尿病;胰島素泵;臨床觀察;護理
Clinical Observing and nursing Care of Insulin Pump Intensive Therapy in 16 Patients
HUANG Shao-we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Guangdong Shantou 515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care characters of diabetic insulin pump therapy and evaluat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promote nursing care levels of special diabetes course. Method: We selected 16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the insulin pump, and collected the data of colligation nursing such as psychic nursing, technique nursing and dynamic blood sugar monitoring. Results: The blood sugar controlling is well, the number of times of hypoglycemia is apparently decreased, and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s developed. Conclusion: Colligation nursing of intensively clinical observation, dynamic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diabetic knowledge educations can ensure the well results of controlling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using insulin pump.
Key words: Diabetes; Insulin pump;Clinical observes;Nursing
胰島素泵是治療糖尿病的一大突破,它模擬正常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持續輸注基礎量胰島素和快速輸注追加劑量胰島素,保持體內胰島素水平,提高血糖控制的穩定性,是目前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理想方式,我科于2001年引進瑞士海創(H-TRON)PLUS V100胰島素泵以來,先后為16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連續輸注給藥的方法進行強化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16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女性6例,男性10例,年齡11~69歲,平均40歲,病程4~10年,Ⅰ型糖尿病6例,Ⅱ型糖尿病10例。其中酮癥酸中素(DKA)8例,糖尿病足4例,糖尿病腎2例,糖尿病并肺結核2例,空腹血糖13.7~38.4mmol/L,平均26.1mmol/L,病人在泵治療前7d均需先注射短效胰島素3餐前皮下注射。
1.2 安置胰島素泵方法:海創胰島素泵由胰島素的泵容器,一個小型電池驅動的泵,計算機芯片(用于準確控制泵放胰島素劑量)及輸注導管組成,其大小如尋呼機,泵容器通過稱為“注入部件”的細料管向人體釋放胰島素。安裝前囑患者洗澡更衣,患者取平臥或坐位,取腹部(距離臍部至少3cm)為穿刺點,常規消毒皮膚,左手捏緊皮膚,右手持針,將針頭刺入皮下組織,用3m敷貼固定,在安泵過程認真檢查胰島素儲液管和充注導管有無氣體。所有病人均短期帶泵,觀察7d。
2 結果
16例病人經胰島素泵皮下輸注胰島素空腹血糖達到4~7.8mmol/L,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并更接近正常,同時也縮短了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的時間,平均為3.1d。全日胰島素總量較治療前減少,低血糖反應明顯減少。如表1所示
表1 16例患者置泵前后1周有關觀察指標比較 略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我們觀察16例患者在置泵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其表現為:① 8例患者擔心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② 5例患者擔心使用胰島素泵會上隱,長期使用經濟負擔重。針對以上各種心理問題,護士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胰島素泵的治療目的、意義,并提供相關資料,選擇適當時機與治療成功患者互助交流,消除患者恐懼、焦慮,更好地配合治療。
3.2 疾病知識宣教:責任護士向病人宣講糖尿病的飲食知識、日常保健及自我管理、血糖監測的方法,尤其是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應保持多纖維、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飲食,堅持少量多餐。每次快速追加胰島素30min后必須進食,詳述有關低血糖的癥狀及處理措施,并由營養師根據理想體重給予合理配餐。可保證胰島素泵治療效果的有效性。
3.3 嚴密觀察血糖的變化:由于泵不能使用中、長效胰島,因此泵一旦出現機械故障不能正常輸注胰島素時,人體內胰島素很快被消耗,在缺乏胰島素的情況下,容易使血糖驟然升高,因此要求在接受治療時每天密切監測血糖。置泵后7d每天日監測血糖7次,為醫師調整胰島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據。置泵后3~7d為胰島素劑量調整期,容易發生低血糖反應,尤其應密切監測睡前和凌晨前的血糖,可以減少低血糖的危險,并根據血糖的情況指導患者睡前適當加餐。本組病例中14例于置泵后7d內無出現低血糖反應,其中1例餐后血糖曾低于3.2mmol/L,經進食15g餅干及時得到糾正。
3.4 局部皮膚護理:注意觀察置管皮膚有無紅腫、壓痛、過敏反應,注射部位有無疼痛、癢、等不適,如出現上述情況或導管內有回血,應立即更換注射部位。充注軟管在皮下保留5d后,連同舊的裝置一起撥出,常規更換新的充注軟管,新的穿刺部位與原的部位相隔2~3cm以上,注意輕輕將原穿刺點里面的組液擠出,以75%酒精消毒。本組無皮膚感染病例。
3.5 輸注裝置故障處理:輸注裝置故障可導致胰島素輸注中斷,短時間內可出現高血糖,處理不當可導致DKA。在胰島素泵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定期觀察其運行情況,認真執行床邊交接班,熟悉各種常見故障的警報,報警顯示10,提示胰島素乘畬不足20U,須及時更換新的儲藥器。報警顯示04,提示針頭或輸注管阻塞,應仔細檢查導管是否扭曲或氣泡阻塞,應將空氣排出或及時更換輸注導管。報警顯示06,提示12H沒有關懷胰島素泵。如出現高血糖應及時經其它途徑注入胰島素。本組患者使用泵期間均有出現導管阻塞等故障,由于護理得當,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
4 討論
胰島素泵是目前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的最佳手段[1],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研究(DCCT)[2]結果表明:胰島素強化治療能有將效地延緩Ⅰ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并減慢其進展。UKPDS[3]研究證實這一結果也適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對應激狀態提供持續的胰島素支持,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增強療效。.雖然CSⅡ糖尿病治療中的一種安全有效的選擇[4],但使用時護理人員仍需從患者的心理、糖尿病相關知識指導、臨床的密切觀察等方面的綜合護理來確保胰島素泵的最佳療效。
參考文獻:
[1]Boland E A, Grey M, Oseterle A, et al. Continuons subcutane ous insulin infusion: a new way to lower risk of severe hypoglycemia, improve meta bolicconerol , and enhance coping in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1999, 22(11): 1284-1779.
[2]The DCCT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 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I med, 1993,329: 683-689.
【關鍵詞】糖尿病足;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54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177-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的基礎上,由于足外傷、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破壞等引起的嚴重下肢病變,引起足部疼痛、足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截肢者是非糖尿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約50%是糖尿病患者,而85%以上因足部潰瘍惡化造成深部組織感染或壞疽所致[1]。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護理非常重要,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9月在本科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3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符合WHO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55-78歲,糖尿病史數十年,血糖控制不良,0級8例,1級13例,2級4例,3級2例,4級3例。
1.2 方法
3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控制血糖、飲食控制及綜合治療、抗感染及創面處理,全面的足部護理。
1.3 結果
本組30例患者,血糖控制均比較滿意。24例糖尿病足患處痊愈,5例創面縮小,局部干燥,1例截肢。
2 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
2.1嚴格控制血糖
根據病情及時調整降糖藥劑量,給予糖尿病飲食,定時定量進食,嚴格控制各種甜食,控制體重,將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1)抗生素應用。患者入院后應對創口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看藥物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一般2周做一次藥敏試驗,以防耐藥。早期、足量、高效、聯合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治療本病的關鍵[3]。(2)局部治療。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紗布局部濕敷,每日換藥一次。(3)營養神經治療。(4)擴血管改善微循環治療。
2.2足外傷的預防
足外傷和感染是引發足潰瘍的危險因素。(1)每天檢查足部,每天用溫水(30-40℃)泡腳10-15分鐘仔細清洗趾間,足部冷時,應穿襪子,不要用熱水袋、電熱毯等;不要赤足走路及避免使用腳操作的勞動工具。(2) 穿軟底鞋,經常檢查鞋內有無異物及趾甲撕裂;如患者視力明顯受損,家人應每天幫助檢查足和趾甲,如果足干燥,在洗干凈后可涂護膚油,每天更換襪,最好穿棉毛襪,不要穿夾趾涼鞋,不要赤足穿鞋,不要剪破或刺破角化組織,足部皮膚有水泡或潰瘍時必須及時治療[4]。
2.3 糖尿病足的護理
2.3.1 足部護理
由于足部感覺遲鈍,對疼痛、冷熱、壓迫感等不敏感,糖尿病患者應養成每天檢查足部一次,觀察足部皮膚顏色、溫度改變、及有無水泡、潰瘍,足趾之間有無皮膚破損,穿鞋不當是糖尿病足的原因之一,強化足部護理保健,促進患者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做好預防,選擇合適的鞋子,襪子寬松,以棉質、透氣性好的面料為佳,襪子應每日換洗,保持清潔,預防和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
2.3.2 創面護理
用生理鹽水適量,洗去潰瘍表面的膿痂,徹底清洗痂皮及其壞死腐爛組織。創面的壞死組織需逐步修剪,必要時可用潰瘍糊或清創膠,尤其要檢查有無潛道,潛道內可填入潰瘍糊及引流條[5]。創面無壞死腐爛組織時,在表面噴灑表皮生長因子,促進表皮的生長及修復。白天創面盡量暴露,每1-2小時向創面滴特制的糖尿病足藥水,夜間可根據創面選擇合適的敷料,早期滲出較多,可用消毒紗布和棉墊,后期可用潰瘍貼或特制的藥水、紗布等濕性敷料。早期每日換藥1次或2次,以后根據創面情況逐漸延長換藥時間,每日1次。在換藥的同時,可局部激光照射,距離15-20厘米,距離太近易引起燙傷,過遠則達不到治療效果。每次照射8-1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及肉芽生長。
2.4 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糖尿病足病程長,遷延不愈,費用高,所以針對不同的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如有些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感染壞疽,伴有惡臭,患者常有自卑心理,有些患者因住院時間較長易產生焦慮情緒,嚴重影響睡眠和飲食,從而影響血糖水平,,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安全的修養環境,同情、關心體貼患者,耐心、細致地給患者講解治療和護理的療效,增強治療信心。教會患者學會放松,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使患者保持樂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5 健康教育
加強糖尿病足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自我防護意識。入院時反復向患者宣教糖尿病足的成因、治療原則和可能的預后,特別告知糖尿病足的預后緩慢,應當有信心和堅持不懈,經過耐心、細致的宣教,患者都能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保持足部清潔,積極預防糖尿病足,以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識。患者家屬的教育在糖尿病足的治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護理中,能良好的接受醫護人員指導,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認真監測血糖、血糖控制平穩的患者,疾病恢復快,所以在糖尿病足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通過全方位的評估,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和宣教,這對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2.6 其他護理
2.6.1 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糖尿病患者應嚴格長期執行飲食計劃,給予低糖、低脂、高蛋白質易消化的飲食,控制總熱量,規律進食,定時定量,早、中、晚三餐按各1/3或按1/5、2/5、2/5的比例分配,應定時、定量、定餐,限制飲酒。
2.6.2 應用胰島素的護理
胰島素治療在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有效的糖尿病治療手段之一,應嚴格遵醫囑使用,以避免低血糖。可在腹部、上臂外側、大腿外側輪流注射胰島素。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如局部硬結,可用熱敷,注射胰島素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發生感染。或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若表現心慌、出汗、饑餓感、頭昏甚至昏迷,應立即測血糖并囑其進食餅干、糖果或靜脈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
2.6.3 運動護理
糖尿病患者加強體育鍛煉,并進行適當運動非常必要,可進行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等運動。初期活動量宜輕,逐漸增加,若出現足部難治性潰瘍,應限制日常活動,使用助步工具[6]。可進行下肢肌力訓練,避免壓迫或負重。運動時注意防止低血糖并且檢查足部,防止損傷造成感染而引起糖尿病足。
3 討論
糖尿病足部皮膚潰瘍是糖尿病中的常見嚴重并發癥,臨床治療較為棘手,發生率為30%-45%,它可表現為感覺神經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但只要堅持嚴格的血糖監測和飲食指導,盡可能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還應加強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護理和重視局部創面的處理,配合抗生素應用。合理的足部護理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以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糖尿病足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糖尿病足的護理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臨床護理實踐工作,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對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麗紅.張國玲.付明燕.等.低分子肝素鈉股動脈注射治療糖尿病足0級病變的研究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6.7.1734.
[2] 蔣琪霞.耿廣莉.常 艷.等,188例糖尿病足潰瘍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2):86.
[3] 朱鳳娩.糖尿病高危足的臨床綜合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6(12):54.
[4] 魯 萍.糖尿病足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4.5.769.
[關鍵詞] 糖尿病腎病;綜合護理;常規護理;焦慮、抑郁;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149-02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類型之一,臨床發病率呈逐年遞增發展,并且已經成為了終末期腎臟病的第二位原因,一旦發展成為終末期腎病其臨床治療工作就會變得更為復雜,所以延緩糖尿病腎病發展尤為重要[1-2]。關于糖尿病腎病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腎病的發生有一定遺傳因素、部分危險因素[3]。關于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主要是飲食調整、控制血糖、控制血壓等對性治療[4]。該文就該院收治治療的6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按照護理干預方案不同分為兩組,選擇最優護理干預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實驗研究對象是該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間收治治療的糖尿病合并腎病患者,總計60例。患者及家屬均知曉該次實驗研究目的,自愿參與實驗。60例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齡在25~72歲之間,年齡均值49.0歲;患者病程在2~18年之間,年齡均值10.0年。按照臨床護理干預方案不同,將6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兩組人數均等,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該組3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均行常規臨床護理干預,包括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身體監測、用藥護理以及住院環境護理等。實驗組:該組3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均行綜合護理干預。第一,飲食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及家屬飲食治療的重要性以及對于疾病緩解、控制的影響。綜合患者現階段的血糖、尿糖、體質量等情況,為患者計算總熱量每天的攝入情況。另外,按照醫師制定的食譜控制患者的飲食。一般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占供給量一半,部分主食以粗糧代替,少食含糖高的食物。腎功能減退人員,蛋白質攝入量0.5 kg/d。對于已經出現了水腫、高血壓的患者,要限制鹽分、水分的攝入量,另外,為患者多補充維生素,禁止患者吸煙、飲酒。第二,用藥護理干預[5]。DN患者口服降糖藥物(藥物對腎臟影響小、作用時間短),一般選擇磺脲類藥、糖苷酶抑制劑等。對于降糖藥物效果一般的患者,可以替換為胰島素。護理人員對患者空腹狀態下、餐后2 h進行血糖監測。指導患者、家屬測血糖、胰島素注射方法。患者腎功能受損,所以胰島素降解、排泄能力較差,容易出現低血糖情況,所以胰島素注射劑量要遵循從低至高的劑量標準。第三,水腫、褥瘡護理干預。DN患者由于長期低蛋白血癥問題,所以水腫發生幾率較高,另外血管病變問題的發生,所以造成了患者明顯的精神營養不良,出現皮膚破損、褥瘡的情況。所以,要注意對患者進行對癥處理,水腫輕的患者護理人員鼓勵其下床活動,情況較為嚴重患者要在臥床休息期間抬高患肢,對于已經發生褥瘡的患者,護理人員及家屬幫助患者更換,并對患者進行按摩、紅外線照射局部。第四,心理護理干預。DN患者病程長,患者短期治療總體效果不明顯,另外還有較高的醫療費用,所以患者在治療中出現了明顯的消極情緒,還有些患者不愿意參與臨床治療,也有患者由于治療效果不佳出現了抑郁甚至自殺的情況。而患者長期消極情緒的出現,將直接影響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要求護理人員與患者多多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負擔問題,對患者進行語言暗示鼓勵或者擊掌等動作鼓勵,讓患者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意識。第五,高血壓護理干預。多數糖尿病患者均會發生高血壓問題,這也是糖尿病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報道顯示,降低體循環血壓控制很好的控制腎功能下降速度并改善生存率[6]。當前,糖尿病腎病患者首選的降壓藥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用法、用量叮囑,告知患者不可擅自進行藥物劑量、用法調整,對于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及時匯報,實現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控制高血壓的護理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降壓不能過快;改變時動作緩慢;出現頭暈、惡心的低血壓現象,需要立即平臥;遵醫囑服藥。最后,出院指導護理干預。告知患者出院后,要堅持服藥,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運動習慣。告知患者及家屬掌握糖尿病防治基本知識,降糖藥物使用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對于血糖監測或者身體指標異常情況及時就醫治療。
1.3 觀察指標
護理干預后觀察并記錄兩組糖尿病合并腎病患者的并發癥、腎功能改善、血糖控制、護理滿意度以及焦慮、抑郁情況。
1.4 統計方法
臨床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6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實驗后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腎功能改善情況、血糖控制情況、護理滿意度以(%)形式展開,進行χ2檢驗;實驗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等觀察指標行形式展開,進行t檢驗。P
2 結果
2.1 組間并發癥、腎功能改善情況對比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護理干預后的并發癥、腎功能改善情況見表1,綜合表中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組并發癥發生幾率低于參照組,P
2.2 組間血糖改善情況對比
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改善情況見表2,對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實驗組優于參照組,P
2.3 組間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對比,詳細數據結果見表3,對表中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P
2.4 組間實驗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對兩組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實驗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詳細數據結果見表4,實驗組優于參照組,P
3 討論
我糖尿病腎病患者逐年增多,死亡率也隨之增加,患者常年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但是短時間內治療效果不佳,所以很多患者都無法堅持治療,另外患者長期治療會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影響治療效果的實現,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則能提高總體治療效果,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展[7]。
結合該文實驗研究內容來看,我們以護理干預方案不同,將6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分組,最終采取綜合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治療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指標均優于參照組,P
[參考文獻]
[1] 趙秀范.探討糖尿病合并腎病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3(34):208-209.
[2] 于水泳.糖尿病合并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4):274.
[3] 李靜.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腎病尿毒癥的影響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78.
[4] 王曼.護理干預在糖尿病合并腎病尿毒癥老年患者的臨床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信息,2015(41):220.
[5] 李賢民.護理干預6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腎病尿毒癥的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244-245.
[6] 陳瓊.50例Ⅱ型糖尿病并發腎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及護理干預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9):410-411.
方法:選擇2009年2月到2012年4月本社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全部患者均維持臨床的藥物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積極的護理管理措施。
結果:經過治療后,本組患者顯效78例,有效39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7.5%。治療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明顯少于治療前(P
結論:本社區2型糖尿病發病呈增長趨勢,在治療中要加強護理,以科學研究為手段促進護理工作的進步和創新。
關鍵詞:2型糖尿病 發病分析 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17-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區2型糖尿病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呈上升趨勢[1]。同時當前臨床一線護士數量不足,已成為影響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的重大風險和隱患[2]。一項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發達地區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只為2.33人,病房床位與病房護士之比為1∶0.36[3]。為提升服務質量,更好的滿足廣大居民的健康需求,近年來,本地區積極拓展服務范圍,建立社區護理團隊,開展社區護理工作。本文具體探討了社區2型糖尿病發病情況與護理管理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2月到2012年4月本社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入選標準: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15-85歲;患者同意;無嚴重并發癥。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45.85±2.52歲。
1.2 治療與護理管理。全部患者均維持臨床的藥物治療方法,主要為二甲雙胍結合降糖藥物口服。在此基礎上采用積極的護理管理措施,建立2型糖尿病教育小組。由2型糖尿病專科醫生、全科醫生、相關護理人員組成,定期舉辦2型糖尿病教育講座,教育手段采用授課、講座等方式。介紹糖尿病對人身體的危害,隨后詳細講解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戒煙限酒等,每天適量的有氧運動是有利的健康保障,如慢跑、太極拳等,良好的心態及定期檢查也是預防糖尿病的必備措施。建立2型糖尿病病人檔案,長期隨訪,改變患者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自我監測血糖,由被動的“治病”轉到主動的參與“健康管理”。社區糖尿病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每月對轄區建立健康檔案居民免費健康保健宣傳一次。幫助病人擺脫不良心理,恢復自信。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1.3 療效標準顯效。2型糖尿病癥狀完全消失;有效:2型糖尿病癥狀明顯減輕。無效:2型糖尿病癥狀無變化甚至惡化[4]。同時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
1.4 統計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研究分析,血糖變化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經過治療后,本組患者顯效78例,有效39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7.5%。
2.2 血糖變化。經過治療后,本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明顯少于治療前(P
3 討論
200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強調,糖尿病治療的遠期目標是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達到預防慢性并發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5]。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2型糖尿病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在治療中,二甲雙胍優于其它的單藥治療方案,二甲雙胍是唯一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的降糖藥物。
在護理管理中,社區護理管理要本著預防為主、立足社區、誠信服務的服務宗旨,重點為社區糖尿病病人提供經濟、方便、快捷、綜合的基本衛生服務。為病人建立起“無病預防、有病早治、慢病監控、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服務體系,提供省時、省錢的衛生服務。同時要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打造一支優質的社區護理隊伍,所有團隊人員均取得社區護士資質;二是堅持長期護理制度,每個團隊向患者發放了聯系卡,做到隨時服務;三是要求團隊堅持以“六心”服務全過程;四是堅持群眾滿意度見證工作成效,每月進行電話隨訪、每季度進行測評表調查,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組織培訓、講座等學術活動,將社區醫療委員會建設成為權威性的社區護理學術團體,并成為團結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社會團體、醫療機構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之間的紐帶。本文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本組患者顯效78例,有效39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7.5%。治療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明顯少于治療前(P
總之,社區2型糖尿病發病呈增長趨勢,在治療中要加強護理,以科學研究為手段促進護理工作的進步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孟聽.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6)上:27-28
[2] 謝新榮.糖尿病患者體重指數與胰島素抵抗、血脂的關系[J].廣西醫藥,2007,29(1):104-105
[3] 呼慶紅,梁真,歐慧婷,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識知曉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7,14(5):3-6
關鍵詞:系統化護理模式;2型糖尿病;治療依從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224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in our hospital in October 2011 ~2013 year in October were patient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department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took mode, systematic nursing model, and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reatment compliance, disease treatment,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other indicator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 reasonable diet,medication,exercise,regular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indicator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and 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BG),bedtime blood glucose,glycosylated serum red protein (HbAlc) and other clinical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s. Conclusion The systematic nursing model in improvi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has a grea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Systematic nursing mod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reatment compliance
糖尿病(DM)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基本病理生理改變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和繼發的維生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糖尿病的發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變以及診療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1]。它是一種慢性疾病,嚴重者可出現各種并發癥,危及到全身各個系統與器官。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產生了威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我國已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2]。雖然人類尚未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我們對糖尿病并不是無計可施。為了有效改善和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了系統化的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90例,年齡40~92歲,平均年齡(58.33±12.67)歲,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999年)中2型糖尿病。所有患者S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11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采用內科一般護理常規模式,一般護理模式即示:①患者入院時熱情接待患者,給予入院健康宣教;②配合醫師做好各種化驗檢查及治療;③責任護士給患者統一訂制糖尿病餐;④完成出院用藥指導。
1.2.2研究組 患者采用系統化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2.2.1認知糖尿病知識干預 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對患者與家屬進行糖尿病知識宣教,使患者及家屬對糖尿病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醫護人員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糖尿病的定義、發病機制和治療過程,急慢性病并發癥的預防與治療,糖尿病降糖藥物的分類及作用時間和不良反應,胰島素治療的適應癥及注意事項等,使其讓患者與家屬對糖尿病有正確的認知。
1.2.2.2心理護理干預 糖尿病患者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國外報道[3],與正常人群比較,糖尿病患者憂郁癥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焦慮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其發生率大大高于普通人群[4]。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長、反復發作、見效慢等特點,缺乏對疾病的認識,都存在著焦慮、憂愁、煩悶等消極情緒,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會背景、性格特點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護理,并應用適當的形體語言,贏得患者的信任,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使之振奮精神,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5]。
1.2.2.3飲食護理干預 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活動承受力情況,參照營養學會推薦的膳食營養標準,為患者制定每日膳食營養素攝入量;采用協和醫院營養科制定的食品交換份法,確定3餐/d的食品種類與數量,并及時予以檢查指導。合理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均衡膳食,增加粗糧食物,限制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忌暴飲暴食,保證有效的營養攝入。糖尿病飲食治療最終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落實到制定食譜和選擇食物上,合理地選擇食物,使患者易于接受,有助于飲食治療方案的落實,從而更好的控制血糖變化。
1.2.2.4運動護理干預 根據年齡、體質、性別、病情及有無并發癥,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以有氧運動為主,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體操、太極拳等運動方式進行長期有規律的鍛煉。為了避免出現低血糖反應,運動不宜在空腹或者血糖特別高的時候進行,運動的時間不宜過久,一般在30~60 min,可選擇在飯后1 h較為合適。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糖尿病卡和一些糖果、餅干,以防低血糖的發生時可以自救。發生低血糖反應(如頭昏、心悸、大量出冷汗、饑餓,面色蒼白等),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及時服用隨身攜帶的糖果、餅干。
1.3評價指標 在不同護理模式的干預下,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情況、疾病治療療效、臨床其他檢驗指標及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①治療依從性的觀察指標:合理飲食、按時用藥、堅持運動、定期監測血糖。②糖尿病疾病治療療效評定的標準:優,糖尿病血糖和尿糖等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并且波動范圍小;良,糖尿病血糖和尿糖雖未控制的正常范圍內,但總體血糖有所下降,有穩定下降的趨勢;差,糖尿病血糖和尿糖控制不佳,沒有有效的控制或有上升的趨勢[6]。③臨床檢驗指標:分別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的血糖(PBG)、睡前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lc)等的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差異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在血糖監測、合理飲食、堅持運動及按時服藥方面,研究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顯著優于對照組,而差的比例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勺榛頰嘸膊≈瘟屏菩情況比較 對研究組患者給予疾病知識的普及后,相對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治療依從性、積極性以及治療效果均更優,而治療情況差的比例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 采用系統化護理模式后,相對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FBG、PBG、糖化血紅蛋白、睡前血糖等臨床指標均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繼腫瘤、心血管疾病后,糖尿病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威脅人類生命的慢性疾病,也逐漸成為嚴重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糖尿病大國,糖尿病及并發癥所造成的健康損失正在一步步牽涉著患者身體,所以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醫護人員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時間久、治療較為復雜,急慢性并發癥多,長期的一個治療方案會使患者失去治療的耐心;同時患者的年齡與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的限制等各方面的影響下,多數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糖尿病的依從性會大大降低從而導致治療效果差,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前,臨床上較為公認的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按照醫務人員的囑咐而確定的改變了某些習慣和行為以及遵從醫囑的程度[7]。多數臨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故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顯得尤為重要。如患者能成功的在整個治療過程當中遵照醫囑堅持治療,不僅可以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的質量,并且可以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壓力。反之,若患者不遵從醫囑堅持長期治療,再加上這種患者往往同時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欠佳,會極大影響臨床治療療效,嚴重者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甚至致殘或者危及生命[8]。
系統化護理模式是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而提出的一種先進的護理方法,它體現了護理工作的系統性、完整性、決策性與科學性。本次研究總共選擇22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研究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系統化護理措施,而對照組采取內科一般護理。表1說明了研究組系統化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很大的幫助,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內患者能夠進行定期血糖監測、合理服用藥物、控制飲食、堅持運動的比例較大,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在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宣教后,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顯著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所增強,提高了治療依從性。表3則進一步說明采用系統化護理模式后,2型糖尿病患者對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增加治療效果的達標率,從而延緩并發癥的出現。
系統化護理模式能夠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識水平及控制血糖平穩的技術,可以解除患者許多心理問題,使患者充分了解到糖尿病目前雖不能“根治”,但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癥,而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使患者既能面對患病的現實又能樹立戰勝治療疾病的信心;也讓患者了解影響其健康和壽命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各種急慢性并發癥,而不是糖尿病本身。有效的控制好血糖則可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和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有資料表明,因患者由于焦慮、心理壓力等緊張可引起的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大量分泌,在緩解這些情緒之后,也將更加有利于控制血糖[9],患者血糖的控制和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改善。
4 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護理措施得到的治療依從性與治療效果之間存在差異,通過系統化護理模式,患者可以獲得糖尿病相關知識,使患者了解了糖尿病的發病因素,飲食、運動對血糖變化的影響,血糖監測和評估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性。因此,通過系統化護理模式的嘗試,研究組遵醫行為有了普遍提高,增加對疾病知識的掌握,且臨床指標改善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鄧淼.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09.
[2]楊文英.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討論稿)[R].蘇州: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0.
[3]Peyrot M,Rubin R R.Modeling the effect of diabetes education on glycemic control.[J].The Diabetes Educator,1994,20(2):143-148.
[4]Popkin M K,Callies A L,Lentz R D,et al.Preval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simple phobia,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long-standing type I diabetes mellitu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88,45(1):64-8.
[5]周錦,林莽看.淺談影響糖尿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4(2):4A.
[6]連麗虹,黃劍施,等.系統化護理模式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8(21):28-24.
[7]熊玉干,陳雷,周正先.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老年人2型糖尿病依從性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33(10):1590-1592.
方法:從某醫院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間收治診斷明確,且目前治療病情穩定但仍然處于出院跟蹤治療階段的患者中抽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成立糖尿病護理小組,并為120例患者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在為這些患者進行持續治療的同時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基礎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運動護理、按時復診等多項護理措施,同時通過統計分析的方式分析患者護理前、干預6個月、1年后的FPG(空腹血糖)、2hPG(2h血糖),同時統計患者在接受干預一年后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程度及對社區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結果:患者經6個月、1年的護理干預之后,FPG、2hPG兩個值都低于干預前,兩者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患者接受干預治療之后,掌握糖尿病基礎知識的為91.69%,掌握糖尿病適宜飲食知識的為96.00%,掌握糖尿病生活知識的為91.12%;患者進行一年干預治療后對社區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6.15%。
結論:對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社區護理服務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同時對輔助患者的持續治療及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也有很積極的意義,因此該種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醫學中加以推廣。
關鍵詞:2型糖尿病患者 社區護理服務 實驗統計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01-0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糖尿病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癥。而糖尿病本身是一種難根治的終身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進行適當的飲食控制來控制病癥發作,很多患者在接受醫院的急性期治療之后,還必須定期進行醫院復診來控制病情,但這種復診有時很難滿足患者對健康的需求。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內有將近300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其中會有5%―8%的患者會變成2型糖尿病患者。針對糖尿病的疾病特點,應當如何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療?本研究從某醫院中抽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對其進行社區護理干預,經數據發現,社區護理輔助治療對治療糖尿病有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臨床資料。本次實驗中選取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8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年齡均在40歲到70歲之間,患者病程在半年―14年之間。所有被抽取患者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且經調查發現,所有患者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糖尿病知識系統教育,所有患者均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思維清晰,意識清楚,有醫療保險。
1.2 方法。對選取的120例患者進行基礎護理,護理主要包括:①運動護理:幫助患者及時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根據自己的病情進行循序漸進的合理運動鍛煉,同時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鍛煉時間和鍛煉內容;②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往往內心焦慮且憂郁,這不利于患者的日常治療,因此社區護理針對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能夠用平穩的心態接受治療;③用藥護理:通過及時宣傳教育和發放宣傳教育手冊讓患者了解最佳服藥時間及服藥量,同時教會患者自我檢測血糖的方法,讓患者結合自身血糖情況及時進行日常飲食調節;④飲食護理:讓患者教授飲食護理的基礎治療內容同時積極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讓患者能夠進行合理的飲食控制;⑤按時復診:通過電話指導和家庭隨訪兩種方式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另外通過定期追蹤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1.3 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主要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數據資料利用(X±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利用X2進行檢驗。
2 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及實驗數據統計,得到了所有患者在進行護理干預前、干預6個月和干預1年后的FPG和2hPG,具體數據可見表1。
此外,對社區服務的滿足程度調查統計發現,接受干預護理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很好,且大部分患者都很滿意社區護理服務。接受社區護理服務的患者的FPG、2hPG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由此可見對患者進行社區輔助護理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健康,更甚者會導致患者終身殘廢和死亡。因此提高糖尿病治療質量,減少患者治療痛苦,降低并發癥給患者生活帶來的不便是醫院義不容辭的責任。糖尿病的治療不僅需要醫生的盡責同時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只有兩方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社區護理就是在常規醫護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的心理、飲食、用藥、運動等方面進行的知識普及和日常護理治療。對患者施行社區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讓患者對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知識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本次研究也發現,經過社區護理治療的患者,FPG、2hPG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程度及治療依從性也有很明顯的提高。
綜上所述,社區護理能夠讓患者深入了解糖尿病有關的基礎知識,并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而接受社區護理的糖尿病患者也提高了自我監控和自我管理能力,且隨著社區護理治療的深入,患者的FPG、2hPG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見對糖尿病患者施行社區護理輔助治療對糖尿病臨床醫學治療確實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其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其負擔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紅玉.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社區護理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8)
【關鍵詞】 健康教育;糖尿病;護理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研究表明, 糖尿病是由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作用缺陷, 從而引起代謝紊亂。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攀升, 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質量。給予糖尿病患者普及性的健康教育, 能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識, 積極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進展, 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以2010年8月~2012年8月河南省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 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對照組44例, 其中, 男28例, 女16例;年齡24~77歲, 平均年齡38.5歲;體重54~74 kg, 平均體重64.5 kg;護理組44例, 其中, 男24例, 女20例;年齡25~82歲, 平均年齡40.5歲;體重53~70 kg, 平均體重62.4 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平均體重及其它臨床資料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 2 方法 88例患者均給予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 護理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干預, 方法如下:設立健康教育宣傳小組, 由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和1名護師組成, 根據指定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健康教育干預, 健康教育可通過集體教育、個體教育以及隨時教育三種方式開展[1]。集體教育模式:每周患者集體培訓1次, 由糖尿病相關專家進行授課, 講授有關糖尿病的相關知識, 授課時間為60 min, 授課結束后, 可由患者隨機發問, 經專家解答。每周家屬探訪患者的時間集中播放有關糖尿病的相關知識, 并鼓勵家屬參與健康教育過程。個體教育模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糖尿病健康教育宣傳小組每周對患者進行個體教育, 每次10 min左右, 主管護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 并通過觀察、詢問、操作的方式來開展健康教育。隨時教育模式:在患者護理過程或治療過程中, 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教育, 比如向患者講解藥物作用、副作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等。
1. 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給予為期6個月的治療和護理, 之后, 觀察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臨床并發癥以及滿意度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血糖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護理組患者空腹及進食2 h后血糖水平明顯較低,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有4例并發癥新發病患者, 護理組0例;6個月后, 對照組患者生活滿意度為41.6%, 明顯低于護理組的73.8%,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 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提升患者生存和生活治療。目前, 臨床在治療糖尿病的方案中, 藥物治療、運動治療、飲食控制、血糖監測以及健康教育是五個重要的方面[2], 健康教育在臨床治療糖尿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一方面能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 有效控制患者疾病狀況, 預防各種并發癥發生, 這為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 健康教育能極大程度上節約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各項費用[3]。糖尿病患者因疾病的長期折磨多有懈怠的情緒, 消極負面的情緒使得患者不遵醫囑, 延遲疾病的臨床治療, 而經過健康教育的干預, 患者在藥物治療、血糖監測、飲食控制以及復診等方面的依從性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這極大地促進了糖尿病治療。
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地治療和護理, 護理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 研究結果表明, 護理組患者空腹及進食2 h后血糖明顯低于對照組, 且并發癥發生例數低于對照組, 患者對生活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 P
綜上所述, 對糖尿病患者給予積極的健康教育能增強臨床護理效果, 令人滿意, 因此,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春燕.糖尿病之家對促進社區糖尿病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護理與康復, 2010,9(1):59-60.
關鍵詞:糖尿病;臨床護理;胰島素
糖尿病(diabetes)是臨床常見的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1]。以前糖尿病的診斷、治療、病情監控等問題主要是通過生化指標來判定的,對機體健康、精神、心理、社會、家庭等的影響重視程度不夠。而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追求逐漸提高,目前在糖尿病的認識中,對并發癥、臨床癥狀、心理適應等方面重視程度在逐漸加深。而這些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與良好的護理水平密切相關。細致、有效的護理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全面有效的護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列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39~75歲,平均(54±11.3)歲。1型糖尿病32例,2型糖尿病68例,合并周圍神經病變9例,糖尿病足2例,糖尿病眼底病變11例,糖尿病腎病4例。
1.2方法
1.2.1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遷延難愈,需要長期治療和控制飲食,且療效不明顯,患者極易產生心理壓力。不少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認識不足,存在焦慮、自卑、緊張等心理。針對這些情況,護理人員應及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安慰與疏導,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知識,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發展過程,使患者明白只要主動配合藥物治療、控制飲食、保持良好心態就能控制好血糖、減少并發癥[2]。逐漸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2.2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是從胰島β細胞種提取的多肽激素,主要功能是能促進葡萄糖轉換為脂肪和糖原,并抑制分解,產生降糖效果,Ⅱ型糖尿病常用,用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注射胰島素前應先用安爾碘消毒藥瓶蓋,然后抽取胰島素,抽取時平視刻度,注射時針尖傾斜度在≤45°,皮下注射時間在3~5s,拔針要快,棉球按壓針眼;②抽取時要安靜,劑量精確度要求高,皮下注射部位不能一成不變,以免組織硬化;③胰島素合用順序是抽取正規胰島素,后取魚精蛋白鋅胰島素。
1.2.3預防并發癥 主要并發癥類型有足部水腫、皮膚粗糙、泌尿系統失調、呼吸道感染等。護理重點:①注射前嚴格消毒;②對用用藥患者密切監視,對低血糖狀的發生立即采取措施,讓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進食糖類食物,不能進食者給予50%葡萄糖20~40ml靜脈推注。
1.2.4食療護理 在食療方面,需要注意一下幾點:①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飲食分配,偏瘦患者可以放低減食要求,補充足夠熱量。肥胖患者應嚴格控制飲食,控制肥胖;②飲食搭配應該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避免極端,要有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避免出現酮癥。護理人員應該熟悉患者的身高、體重,在保證患者正常機體熱量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飲食[3];③主食與副食應合理安排,否則也起不到預期效果;④應限制患者飲食中的膽固醇含量,避免引起糖尿病血管并發癥。
1.2.5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疾病積極接受康復治療,倡導開朗輕松的心理狀態,減輕情緒沖擊,培養患者的快樂心情,提高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用藥時間、用藥劑量、藥物不良反應和疾病的并發癥等方面進行宣教。
定期頂住患者清潔皮膚,尤其、口腔等部位防止感染。通知制約患者定期進行病情復查,平時要有降糖藥物隨身攜帶,患者的糖尿病治療情況卡也很重要。
2 結果
經過細致的護理,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并發癥,在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臨床療效均具有顯著改善。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系統疾病,影響機體代謝,體內胰島素含量不足,導致糖原、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解呈葡萄糖的功能失控,從而影響血糖平衡。糖尿病發病初期癥狀不是特別明顯,不易被發現,對當前對糖尿病也缺乏有效的預防手段,如果不被重視,會形成嚴重不可恢復性病變,導致傷殘或死亡。因此,加強對糖尿病的重視,早發現早治療對控制與治療以及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4]。
通過本次護理,所有患者均對糖尿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心理壓力明顯減輕,所有患者均未發生或合并其他并發癥,因此,我們認為,正確有效的護理能有效治療糖尿病,延緩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彥華.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08):68-69.
[2]李玉蘭,馮晚蘭,曹翠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全科護理,2009,7(01):89-89.
摘要目的:探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入選的92例社區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延續性護理。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血糖及血紅蛋白的情況,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結果:護理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延續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有著積極影響,可明顯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
關鍵詞 延續性護理;2型糖尿病;依從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1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糖尿病患病率急劇上升,且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的疾病,故該病應從“以血糖為重點、以醫院為中心”的管理防治模式,逐步過渡為以“社區綜合防治干預”為重點的新型延續護理模式。通過重心前移,多方干預,實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積極影響患者出院后的治療依從性。通過本研究觀察延續性護理干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為社區2型糖尿病的防控提供借鑒意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4月~2014年8月某社區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92例,均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排除認知障礙、合并嚴重并發癥等患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92例患者中男52例,女40例。年齡48~76歲,平均(56.21±6.52)歲。隨機將其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治療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即出院時告知患者糖尿病注意事項、謹遵醫囑用藥、定時檢測血糖等,如患者血糖波動較大,建議其來院復診。
1.2.2研究組采用延續性護理:(1)出院評估[1]。出院前,認真對每例糖尿病患者進行1次綜合評估,并詳細記錄患者情況,如血糖臨床控制效果、出院時血糖水平、各項檢查指標、日常生活習慣、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等。(2)建立檔案。針對糖尿病患者,建立個體化檔案,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學歷、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家庭情況、興趣愛好、用藥依從性、住院
期間治療及護理情況等,以便后期延續護理的進行。(3)成立延續護理小組[2]。由醫院聯合社區服務中心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對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隨訪指導。(4)隨訪護理。護理小組指導社區糖尿病患者每周定時檢測血糖,每3個月按時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記錄患者出院后6個月的血糖變化。飲食方面,護理小組指導糖尿病患者嚴格改善自身不良飲食習慣,合理進食,少食多餐,宜低糖低熱量飲食。鍛煉方面,督促糖尿病患者每天堅持戶外鍛煉,如打太極、乒乓球等,每次不低于30 min。(4)有效溝通。延續性護理干預期間,與患者保持通暢的溝通,如有問題隨時處理,對患者每個月上門隨訪1次,并于最后1次(6個月后)統計血糖(空腹及餐后)、糖化血紅蛋白情況。
1.3療效標準結合相關文獻[3-4],制定依從性評判標準:(1)能否按醫師要求的服藥次數、劑量、時間服藥。(2)能否嚴格按照糖尿病的飲食進餐。(3)是否堅持運動鍛煉。(4)能否按計劃控制飲食。(5)能否按時進餐。(6)能否稱量或準確估量食物。(7)能否使用食物交換表安排飲食。每項采用4分制評分:根本做不到(1分),偶爾做到(2分),基本做到(3分),完全做到(4分)。將評分分為3個等級:優>22分,良16~22分,差<16分。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或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表2)
3討論
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病數已達1.14億,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1/3。國內糖尿病防治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社區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差,達標率低,而2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疾病, 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終身性疾病,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5-6]。糖尿病目前醫學尚無根治方法,臨床上多以控制血糖, 減少并發癥為主。患者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和藥物治療是保持血糖穩定, 減少并發癥的重要因素。因此,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糖尿病的治療和預后至關重要。多數糖尿病患者出院在家進行調養和恢復,故在社區中進行延續性護理可為患者提供較為完善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就傳統醫療護理而言,患者出院后基本上就結束了醫療服務,故大大降低了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遵醫率,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而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對現代醫學常規護理進行延伸護理的一種“醫院+社區”新型護理模式,為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血糖控制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及時了解患者的血糖情況,給予指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顯示,對出院后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作用,與文獻報道一致[7-8]。
由此可見,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提高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有著積極影響,可明顯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
參考文獻
[1]魏梅,陳煥娣,譚靜,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3,34(9):1473-1475.
[2]張微.綜合性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血糖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9):114-117.
[3]王眾.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治療依從性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6):61.
[4]劉云萍.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治療依從性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5):120-122.
[5]李伍各.持續性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1,4(5B):39-40.
[6]付偉,李萍,鐘銀燕.延續性護理研究綜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4(6):27-30.
[7]李雪芹,周敏.延續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0,11(8):98-99.
[8]尹厚英,聶利.延續護理對糖尿病出院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6):91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