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6: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進出口貿易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省級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研究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2
山東省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是一個文化大省但并不是一個文化強省,山東省自身所具有的獨特豐富的文化產品是別的省份所不能具有的,讓省級文化產品得到很好的發展是一個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在越來越成熟的文化產業中完善文化產品的國際接軌問題是重中之重,文化產品實現國際化首先是要保證文化產品能夠走出家門打開國際市場,同時能夠從國際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引進先進的文化產品也是關鍵的,因此建立完善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平臺就成了發展文化產業國際化的唯一突破口。
一、構建山東省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在文化產業的形式不斷發展下,整個文化產品的內涵、延長文化產業鏈成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先機,因此構建山東省文化產品擁有一個完整的進出口平臺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首要問題,同時建立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平臺可以有效的提高我省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對于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我省的文化產業目前的形式相對缺乏正確的市場導向、文化產品的概念相對模糊、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研究力度也相對的薄弱、文化產品的包裝與宣傳方面也是缺乏特色,針對以上一點問題來看我省的文化產業需要實質性的改革,在隨著文化產業的國家化不斷發展下,我們需要運用的就是利用先進的國際化文化產業思想對于我省的文化產品的市場導向、產品概念、新產品的研發、包裝宣傳等問題進行改革,就目前的發展來看,構建一個完整的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是實現文化產品發展奠定文化產業基礎的最好選擇。怎樣建立一個完整的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對于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就是一個難題。
二、重視山東省文化產品在進出口平臺中的品牌建設
山東省的文化資源在我國來說是一個大省,但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就需要深化我省的文化體制,首先就要在國際化市場中建立一個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的品牌形式,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的影響上相對比較薄軟,但是我國卻運用著在國際上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資源,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就是重要的問題,對于我省來說也是重點問題。例如就對于我省的魯劇來說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但是將這種獨特的文化藝術推向正規化的國際市場還缺乏一定的動力,主要的動力就是缺乏品牌建設,魯劇要想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凸顯出自身的題材建設,要建立有藝術文化內涵,堅決反對低俗的魯劇文化就是一個完整的品牌意識,我們只有在國際市場中建立有教育意義、有思想內涵、有觀賞藝術氣息的優秀文化產品,才能建立我省的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品質與影響力。我省的文化產品在進出口平臺中實現品牌建設是我省文化產業與世界接軌的重要體現,也是增強我省文化產業競爭力重要手段之一。
三、為山東省文化產品打造集中式的進出易平臺
對于一個省級的發展來看,建立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主要需要有一個集中的管理模式與發展形勢,這就要求在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中,政府要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來組織建設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平臺,因為個人的力量一定是薄弱的,同時可能在國際市場的發展中有一定的約束力,因此政府對于進出口平臺的建立是完善進出口貿易的重點。政府的貿易導向也是正確的引導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前提條件,政府的進出口貿易具有集中式的特點,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和模式,同時一定是具有完整的體系、穩定的貿易洽談方式,這些都是能夠對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有一個穩定發展的平臺。
目前我省的文化進出口的貿易平臺的現狀主要是:觀念陳舊,沒有長遠的文化產業進出口發展眼光;文化產品的進出口體制相對比較單一和零散;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環境缺乏規模性。因此針對這些問題,就要對于我省的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做出新的研究,將我省的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平臺打造成一個具有長期的、整體的、有規模性的。根據這三點首先要求我省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國際化進出口貿易平臺的建設中要有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例如在開發山東文化旅游業,山東省是屬于沿海的開放型地區,同時占據渤海、黃海的經濟發展圈,因此在國際化的貿易中要實現長期化就要對于山東省的旅游業發展有一個相對全面的發展規劃與發展戰略;其次是在建立一個整體的進出口貿易平臺的時候,就是要不斷的去完善山東省的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要構建一個整體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目前我省的文虎產業相對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屬于一個不太成熟的階段,因此在建立的國際化市場的時候一是要嚴格按照國家化的準則,二是要根據我省的基本情況來建立合法規范的貿易環境,這就要求我省在文化方面建立一定的機構來實現有整體性的交易環境。整體性的交易環境就有效的增加了我省文化產品進出口的數量以及質量的優化,對于文化產業的再發展創造有利的因素。最后是我省的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要實現規模性,這個規模性要求就是對于像旅游業、影視業、魯劇的發展要有一定的貿易機制,在進出口的平臺中創建一個文化的產業鏈,這樣就會對于文化產品的發展有帶動性的作用。這樣一來,一是有利于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擴大化,二是可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文化新產品的更新換代。
對于建立省級文化產品的貿易平臺來說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是發展的關鍵,同時政府可以根據國家的文化發展要求盡早的做出一些相應的調整,來推動文化產品國際化市場的發展。除此之外,政府對于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的監督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監督可以避免文化產品的發展陷入低俗化,當然文化產品的發展也是代表一個省級政府的文化形象。
四、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的形式研究
建立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就要對于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平臺的形式做一些規范與合理化的安排,目前國際上的一些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形式主要是通過一些文化宣傳的窗口式網站、文化會展的交流、固定的文化活動月等等一些形式,在此基礎上我省對于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平臺的形式上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形式,當然這種形式的建立一定要在我省的文化具體情況的分析上,例如在青島、日照這些海邊城市上發展旅游業可以建立一些海灘文化的交流,交流的模式可以是在固定的日期內宣傳海灘文化、青島啤酒文化等等,也可以將這種宣傳利用網絡化的形式來展開,建立一個固定的文化交流網站,對于這個文化交流網站的設置也要有一定的特色化,網站APP設置要體現山東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對于像魯劇、影視業的交流形式上可以進行一些會展的展示,像山東的《孔子》、《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大染坊》、《鐵道游擊隊》、《闖關東》、《沂蒙六姐妹》等影視作品的宣傳作為一種模式,在文化會展中突出體現這樣的文化軟實力。當然除此之外,我省還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發展新的文化進出口平臺,例如在國際市場中申請屬于自己的文化專利,多與一些外國的文化進行交流,例如在影視動漫方面我們可以學習日本的宮崎駿的動漫思想以及美國的娛樂大片的制作宣傳思想,經常性的實現與國際接軌就能在先進的思想影響下,發展更強的文化產業。
五、結束語
建設省級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平臺是發展省級文化產業的國際化手段,也是增長省級文化產品競爭力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對于省級文化產品進出口平臺的建設中,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文化產業設定合理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建立獨特的文化品牌模式,同時也要根據政府的進出口貿易思想發展具有長期的、整體的、有規模的平臺,最后采用多元化、多層次的形式將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落到實處,發展省級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化市場是我們文化產業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韓福翠.山東文化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思路與對策[J].濰坊學院學報,2012(5):104-105.
[2]王穎.以山東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經濟視野,2012(10):12-13.
[3]胡俊海.打造品牌——增強山東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舉措[J].德州學院學報,2010(5):45-47.
[4]潘峰.凝目蓬勃發展的山東文化產業[J].走向世界,2010(31):78-79.
[5]杜啟洪,侯賀良.山東文化產業盛世山雨欲來[J].走向世界,2007(1):34-35.
[6]王麗梅,牟芳華.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企業經濟,2006(12):23-24.
摘要:糧食是1種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特殊產品,任何國家都10分重視糧食的穩定供給。中國人口增長、耕地減少、需求增加是今后1段時間內不可逆轉的因素,因此,要維護國內糧食安全,糧食進出口是1條重要途徑。按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有利于平抑價格波動,有利于出口國的生產和進口國的供應穩定。盡管我國糧食外貿數量占國內糧食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國際糧食市場上卻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世界糧食市場的影響也逐步加大。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運用比較優勢的理論,就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量和品種結構進行分析,剖析了糧食進出口總量變動與品種進出口量變動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分析,可看出我國糧食進出口量的變化趨勢與我國糧食產量、進出口政策等有關。并指出我國糧食進出口面臨的體制問題。最后,對促進中國糧食進出口貿易提出了政策措施。
關鍵詞:糧食進出口;演變趨勢;體制困境;政策措施
1前言
1.1糧食進出口問題的提出
1.1.1我國糧食進出口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糧食是1種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特殊產品,任何國家都10分重視糧食的穩定供給。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70年代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問題,在發揮國內農產品比較優勢,開展國際貿易的同時,必須考慮好國內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要擴大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糧食產品的生產,建立糧食生產基地,相應減少沒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糧食產品的生產。通過適當進口、有進有出的辦法來調節國內糧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1]
1.1.2研究糧食進出口問題的意義。具體采取什么糧食安全政策,要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狀況來進行分析。由于客觀歷史原因,我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歷來忽視經濟效益,而只講求政治效益,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和人為地加劇國內糧食供求矛盾。講求糧食安全,必須進行理性的分析,特別是在全球經濟1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既要考慮國際糧食市場的大環境,也要考慮國內的小環境,試圖封閉地來維持糧食安全是不可取的、代價也是相當高昂的。從動態的觀點來看,雖然現階段我國糧食安全程度較高,短期內能夠較好地維持糧食安全;但從長遠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帶來的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相當嚴峻,利用國際市場來調節國內糧食市場將不可避免。加入WTO后,我國進出口貿易面臨的體制困境,糧食貿易的數量和范圍將擴大,國際糧食市場對國內糧食供給的影響也將日益深重,而我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研究1直是國內理論界的薄弱環節,尤其最近幾年,我國糧食進出口不穩定。因此,有必要對糧食進出口貿易的趨勢進行研究,以增進人們對糧食進出口貿易的了解,同時為政府決策部門作借鑒參考。
1.1.3糧食進出口理論基礎。1般而言,貿易商是依據現時的價格和成本來做出貿易決策的,他們從廉價的地方購買物資和勞務,然后賣給價格較高的買方。較早的經濟學家便依據這1基本原理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據此,1個國家可以出口任何較之于他國便宜的產品,進口他國較之于本國更廉價的產品。如果1個國家能夠在現時的價格和匯率下,生產出1種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的產品,那么就說它對于這種產品的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相對優勢原理最初是由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首次提出的。相對優勢的原理研究的不是每1產品的絕對成本,而是機會成本,即每增加1單位的糧食生產,就得重新調整包括土地、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資源,其次,該國可能會減少其他農產品或工業品的生產機會。該理論指導人們用“機會成本”與相應的國際價格進行比較。如果1種產品的國際價格低于國內每多生產1單位該產品的機會成本,就進口這種產品。同理,如果1種產品的國際價格高于國內每多生產1單位該產品的機會成本就出口這種產品。經過專業化生產和貿易,貿易各國的消費者可以從國內產品的有限組合中解放出來,通過國際交換獲得更廉價、更豐富.
關鍵詞:林產品貿易 貿易比例 增加值核算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中間品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基于最終產品、原產地等原則的傳統統計一國貿易額的方法無法準確反映在全球生產鏈背景下各國的實際利得。各國學者及國際組織等紛紛探究并提出了各種新的貿易統計方式。其中,測算貿易增加值的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和認可。同時,我國林產品存在明顯貿易逆差等問題。中國目前的國際分工多屬于中間林產品的加工制造,為了在全球化生產鏈下更加準確地反映國際貿易進出口實際情況,我國亟需準確統計林產品國際貿易數量,以了解其發展真實情況,維護我國林產品國際貿易的正當權益。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增加值貿易是由Hummels等人提出的垂直貿易概念發展而來,由于垂直貿易的假設要求進口中間產品的增加值必須全部來源于國外,應用范圍狹窄。由此,眾多學者都在此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其中,較為突出的是Daudin(2011)等人明確提出了增加值貿易概念,利用更高質量的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數據庫的國內投入產出表數據,規避了垂直貿易下的嚴格假設[1]。Robert Koopman等提出了KPWW方法,將產品的每一個用途具體在每一個來源進行區分為中間進口品與最終產品,將一國總出口分解為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部分[2]。對貿易增加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單一國家的投入產出表或構造國家間的國際投入產出表進行的產業層面的研究,因此難免會忽略企業的微觀特征。國外學者將研究更多集中于以外國附屬機構統計、VAX比率、投入產出表等方法建立模型,忽略了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統計制度的影響,以及從微觀角度上對企業進出口貿易增加值部分的核算。
綜上,傳統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增加值貿易方法日益受到重視,但國內對增加值貿易理論研究尚未成熟,還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對增加值貿易的核算主要應用于中國工業企業貿易進出口總額方面,將其引用到林產品貿易的理論研究也較為少見。而伴隨著林產品貿易規模的擴大,進出口型林業企業有必要進行增加值貿易核算。由此,在全球價值鏈背景下,清楚認識我國林產品貿易出口現狀,合理測算出自身的林產品貿易增加值,應對新的國際貿易形勢成為林產品貿易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中國林產品貿易出口分析
(一)中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變化
如圖1所示,2000―2013年,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大體呈上升趨勢,但在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進出口貿易額相對下降,在2008年后,貿易額有所回升,并在2009―2013年迅速增長。其次,我國在2000―2013年,林產品貿易長期處于貿易逆差,我國的林產品進口額遠大于出口額,且兩者之間的差額逐漸擴大。隨著我國經濟迅速增長,對木材的需求急劇增長,我國內部市場的供需矛盾使得我國對國際林產品(原木、鋸材)的依賴度逐年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本土森林資源。林產品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我國整體貿易順差,但西方國家仍對我國林產品筑起了綠色貿易壁壘。而加快林產品國家貿易市場增加值統計方法的核算,可減輕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敵意,從而減少我國貿易糾紛案件。
(二)中國林產品出口市場金額占比
通過表1,得到我國林產品出口貿易金額和我國出口各國的林產品貿易金額,兩者相比,得到我國林產品出口貿易市場占比。
由圖2可知,2000―2013年,日、美、韓是我國林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英、加、德次之,從總體趨勢來看,以上六國對我國出口市場的占比先上升后下降,在2005年達到峰值。2005年日本市場占我國出口市場的48.78%,將近一半,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在2006年以后,美國市場占比超過日本市場占比,可達11.48%。自我國加入WTO后,雙方的貿易摩擦加大,對我國林產品出口市場結構進行微調,可有效緩解我國與別國的貿易糾紛。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國林產品貿易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由于我國制漿、制版技術相對落后,紙漿和膠合板大量進口,林業企業大多進行來料加工,中間投入較少,貿易增加值甚微,所以以貿易總額來衡量一國出口的產品價值的傳統統計方法嚴重影響我國林產品貿易的健康發展,建立統一的林產品貿易投入產出表對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圖3分別展示了我國出口原木、人造板、木質紙漿、鋸材等主要林產品的出口國金額占比較高的國家,由圖可知,我國原木主要出口國是美、日、韓,2000―2013年期間,美國對我國原木的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遠遠超過日本和韓國兩國,而日韓兩國進口我國原木的趨勢變化大致相同,近年來,我國對美日韓出口原木的比例逐漸下降,表明我國限制原木等自然資源的出口、關稅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國人造板主要出口國為美、韓、日,與原木相似,韓日兩國金額市場占比趨勢相近,近年都有下降的趨勢,而美國起伏波動較大;我國紙漿出口國主要是美、印、德,其中最為明顯變化的是印度,在2011年以后對我國紙漿的需求突然驟增,2012年金額占比約達85%,而2013年又驟然下降。了解我國林產品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我國林產品出口在各國的金額占比,有利于我國與頻繁貿易往來的國家進行合作,核算林產品貿易增加值,有利于各國清楚認識本國在全球價值鏈下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核算林產品貿易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種,但目前來說都存在一定缺陷或在現實情況無法實施的情況,所以在探索林產品貿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建立新的貿易統計制度的同時,更要求我們結合世界林產品貿易的現狀以及特點,來完善和發展貿易增加值核算方法。
參考文獻:
[1]Daudin G,Rifflart C,Schw-
eisguth D. 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2011,44(4):
1403―1437
[2]Koopman R,Powers W,Wang Z,
et al.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對外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和出口貿易與其相關主體在貿易中產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對外貿易與對外貿易發展也即外貿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將基于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作以簡要分析。
一、貿依存度與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平衡
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我國今年的外匯儲備達到7000億美元,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自然來自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量順差貿易。由此,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順差貿易自然引發高發性貿易磨擦。進口影響供給,出口影響需求。需求擴張引發貿易磨擦。
這里引入外貿依存度這個概念。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相當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基本指標,也是反映一國與國際市場聯系程度的標尺。世界各國的平均外貿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對比我們國家的情況:1970年5.0%,到1990年一躍升為29.8%,2000年又創歷史新高43.8%,2004年已達70%。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長過快,而且已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對比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維持在3個百分點變化范圍內。而且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個趨勢,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國,外貿依存度變動范圍越小。
進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僅會對我們國家的相關產業發展造成沖擊,而且在目前經濟過熱的條件下,將進一步增加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
出口依存度結構來看,我國輕工業和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賴國際市場,不僅容易引發貿易磨擦,增加就業壓力,而且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我國的出口市場主要依賴加工貿易的方式,不僅減弱了出口結構升級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國貿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國外貿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國的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且以制造業為主。第二,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發展程度較低,而且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單從國內GDP角度來講,美國的第三業占GDP的比重超過75%,而我國的僅為33%左右。第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GDP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而對外貿易增速越快則外貿依存度越高。
3.要減小外貿依存度,必須要在對外投資以及擴大內需,擴展國內市場上下功夫。
如果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國的對外貿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來看,外貿依存度過高也不一定就代表著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系數會下降;同樣,也不能說明國家的安全系數會上升。關鍵在于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正確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政策,建立規避外部風險的機制。
二、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增長的不平衡
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包括貨物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結構的不平衡。當然這其中有地區性的不平衡,也有貿易額方面的不平衡。
廣義的進出口結構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國進出口貿易處于何種程度的外在表現,即一國國內生產能力的大小。我國在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存在嚴重的不均。
1.貨物貿易
2004年,出口貿易中機電產品實現出口貿易額323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3%,占出口總額比重54.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為1665億美元,同比增長50.2%高于出口增幅14.8個百分點,占出口總額比重上升到27.9%。
進口貿易中原油增長34.8%,成品油進口增長34.1%,煤同比增長73%,鐵礦石增長40.5%,棉花增長1.2倍于上年同期,機械設備增長28%,主要作為中間產品的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增長36.7%,當然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貨物貿易中的一些結構優化的趨勢,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級產品所占比例過高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屬于內需拉動型國家。所以能在進口貿易中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需求,這也有利于我國在出口貿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相關產品,以達到平衡貿易、緩解貿易壓力、避免及減少貿易擦的目的。然而在進口貿易中卻要不斷考慮到國內市場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對國內相關產業的保護,以及對國內一些重要行業的扶持,引進必要技術,重要的是對技術的吸收及利用。中國出口貿易中也要不斷得到出口結構的升級,商品結構的優化。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圖實現科技興貿的目的。國內也要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較高領域中尋找利潤。爭創有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爭得一席之地。
2.服務貿易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提供者從一國境內通過商業現場或自然人現場向消費者供服務并獲得外匯收入的交易過程。
由下表可見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總體處于逆差狀態。這之中僅有少數的行業如旅游、建筑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處于順差地位,絕大多數行皆處于逆差地位。
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狀況金額單位:億美元
項目進出口出口進口差額
金額增速%金額增速%金額增速%
服務貿易總額1345.6731.88624.3433.60721.3330.42-96.99
1.運輸366.1140.06120.6752.63245.4434.61-124.76
2.旅游448.8837.72257.3947.87191.4926.0965.90
3.通訊服務9.13-14.374.40-31.014.7210.49-0.32
4.建筑服務65.0433.373.8121.7461.2434.16-57.43
5.保險服務28.9035.173.8121.7461.2434.16-57.43
6.金融服務2.32-39.650.94-38.181.38-40.61-0.44
7.計算機和
信息服務28.9035.1716.3748.5412.5320.943.84
8.專有權利使用
費和特許費47.3329.492.36120.9444.9726.73-42.60
9.咨詢78.8747.8531.5367.2547.3437.24-15.82
10.廣告、宣傳15.4763.858.4974.626.9852.511.50
11.電影、音像2.17110.550.4122.571.76152.
87-1.35
12.其它商業服務244.2913.52159.515.9484.7831.1674.73
13.別處未提及的
政府服務9.0911.893.785.505.3116.94-1.52
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
首先,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較低。2004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
易額占整個對外貿易總額(含貨物和服務)的10%,較2003年底下降2個百分點。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外資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等第二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服務產業利用外資約占全國外資流入總額的1/5左右,由于服務領域總體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影響了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制度的引進。另外,中國大部分服務領域(如電信、運輸、金融和保險等)主要以國有成份為主,缺少必要的市場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中國服務產業的發展速度,造成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非均衡發展。
其次,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項目和市場過于集中。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和其它商業服務,分別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32%、29%和17%,合計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78%。目前,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從國內地區發展情況看,上海、北京和廣東等地區服務貿易規模較大,而中西部地區服務貿易所占份額極小。服務貿易交易項目和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總體水平偏低、短期內難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時,由于服務貿易發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夠,導致中國服務貿易抗沖擊能力較差,易受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影響。
再次,高附加值服務產業落后,制度和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的項目集中在旅游、運輸、轉口貿易、經營租賃等勞動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項目上,而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專有權利和特許、廣告宣傳和電影音像等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務項目,受制度、技術、知識和文化等基礎因素的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三、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的不平衡
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外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其它性質企業的規模在擴大。
1.外資持續穩定流入對貿易增長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2004年中國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制造業領域吸收外資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386億美元,增長40.9%,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7.1%,較上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進口3246億美元,增長40%,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達57.8%,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2.國有企業出口擺脫了近年來相對低迷的局面,實現了22%的較快增長,增幅同比提高了19.3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6.6%,同比提高了13.9個百分點。集體私營企業出口增長59.8%,仍然大大高于總體出口增幅。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長34%,略低于出口總體增幅,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達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個百分點。
3.其它性質的企業中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除了全面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因素外,今年中國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體制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四、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建議、措施
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平衡,首先,應注意對外貿依存度的研究,盡快建立和完善外貿評價體系,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全方位、多層面地積極應對和優化解決貿易磨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利用外資,并適時的發展對外投資,,特別是在我國貿易增長高耗能的情況下,增加能源、資源導向型對外投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關鍵詞:經濟開放度 經濟增長 脈沖響應函數
中圖分類號:F71;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200-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逐漸實現全球化,對外貿易總額不斷增加。福建省作為經濟開放的先驅省份,對外經濟尤其是對臺貿易發展迅速。EFAC協議簽署之后中國內地與中國臺灣地區經貿往來的不斷深化,內地對臺貿易總額呈日益增長的態勢。福建是中國內地距離中國臺灣最近的一個省份,自古以來與臺灣有著割不斷的情緣,閩臺貿易也有著很強的合作互補性。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福建和臺灣兩地區經貿往來持續升溫。2014年福建對臺貿易總值達764.1億元人民幣,其中福建對臺出口234.7億元,從臺灣進口529.4億元。隨著福州、平潭和廈門三地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兩岸的貿易聯系不斷加強。因此,研究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優化貿易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總額,提高外資利用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具有較大意義。
經濟開放度能反映一國或地區經濟的開放程度,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同時反映一國或地區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和對全球經濟的依賴程度。但是選取什么指標來衡量一國或地區的經濟開放程度在學術界有較大爭議。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學術界一般有兩種方式來選取衡量經濟開放度指標。一種方式,運用我壞鬧副昊蜃酆現副晏逑道春飭懇還或地區的經濟開放度;另一種方式,選取一定的經濟指標,運用計量方法測算指標的理論預測值,最后通過比較該類指標實際值與理論預測值的差異來衡量經濟開放度。但是不管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對于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經濟開放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二、福建省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1.指標的選取。國內外許多學者的實證分析認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對經濟增長有較為顯著拉動作用,且一國或地區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也存在正相關關系。本文選取福建省GDP作為經濟增長指標,以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總額兩個指標來衡量福建省的經濟開放度。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分析,建立VAR方程,并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來研究這兩個指標對福建省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選取1990―2014年的數據來進行研究。
2.平穩性檢驗。檢驗時間序列是否平穩最廣泛的方法是ADF檢驗法,本文選取福建省1990―2014年時間序列數據,將各經濟變量數據分別取對數,記為LNGDP、LNINVEST、LNTRADE。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LNGDP序列在10%水平下不平穩,LNINVEST和LNTRADE在10%水平下平穩,LNGDP一階差分平穩。由于向量自回歸(VAR)模型需建立于平穩序列的基礎上,將GDP、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進行對數一階差分,即指標的對數增長率,建立VAR模型。
3.VAR模型。為了研究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對序列建立如下VAR模型:
式中三個方程的擬合優度分別為:RGDP=0.919398,RTRADE=0.690139,RINVEST=0.489687,只有GDP的回歸方程擬合優度較高。殘差的同期相關矩陣可以檢驗擾動項之間是否存在同期相關關系,用ei表示第i個方程的殘差,i=1,2,3,4。結果表明GDP增長率和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總額增長率的殘差項之間存在的同期相關系數比較高,但仍表明GDP增長率和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總額增長率之間存在著同期的影響關系,這為我們下一步的實證分析打下基礎。
4.格蘭杰因果檢驗。由VAR模型檢驗結果知道,GDP與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是具體指標相互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以及因果關系的方向如何,需要對模型的相關變量進行進一步的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實際利用外商投資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GDP增長率的增加能格蘭杰引進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總額增長率的增加,反之亦然。GDP增長率與進出口總額增長率也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即不論是GDP增長率或者進出口總額增長率的增加都會格蘭杰引起另一指標的增加。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進出口總額增長率不是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的格蘭杰原因,但反之則成立。這一檢驗結果表明作為經濟開放度的幾個指標與經濟增長的指標GDP存在著相互關系,接下來我們用脈沖響應函數對這些影響進行模擬衡量。
5.脈沖響應函數。在計量分析中,VAR模型是無需對變量作先驗性約束的非理論性模型,因此在我們在分析VAR模型時,通常采用脈沖響應函數,即不直接分析一個變量如何影響另一變量的,而是對模型施加一個沖擊,進而分析沖擊對系統的動態影響。
下面我們對三個變量均加入一個正的沖擊,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GDP,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總額相互間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在圖中,縱軸表示對一個變量施加沖擊后另一變量的響應,橫軸表示變量受影響的滯后期數,實線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變量受到沖擊后的反應強度,虛線為反應的正負兩倍標準差值。
從圖1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加入一個正的沖擊后,GDP增長率的值在前3期內向上波動后又向下波動,到第7期時轉為負值,在第8期達到最小并趨于穩定。這表明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經沖擊后會給GDP增長率帶來短期的上升,但長期對GDP增長率是起反向作用,并且有較長的持續效應;反之,GDP增長率受到一個正的沖擊后,在第3期會使得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向下波動并達到最小值,接下來就進入穩定的增長期,長期影響趨于零。這說明GDP增長率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也有一定反向作用和較長持續性。
當期對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率施加一個正的沖擊后,GDP增長率在前兩期向下波動達到最小值,而后進入穩定的增長期,但其波動的幅度比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影響小。反之,當期GDP增長率受到一個正的沖擊時,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會在前3期出現較大的向下波動并達到最小值,隨后呈上升趨勢,直到7期后開始穩定,影響時間較長。
當期對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施加一個正的沖擊,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在前2期下降后上升,到第5期達到最高值后逐漸減小,第10期影響基本趨于零;反之,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施加一個正的沖擊,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在前3期上升到最大值后持續下降直至趨于零。
終上所述,由于市場化程度和政府保護政策等各方面的問題,使得進出口貿易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外部沖擊會給GDP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在短期內引起GDP增長率增加,進出口貿易總額則從長期引起GDP增長率增加。政府可以利用這一關系,擴大外貿,增加外商投資來對生產總值,也就是經濟進行刺激,促進經濟增長。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結合經濟增長與經濟開放的相關理論基礎,采用1990~2014年GDP數據(數據來源于福建省統計年鑒)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作為經濟開放度指標。通過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并建立VAR模型,然后對序列進行格m杰因果檢驗,對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1.福建省GDP增長提升了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外資的進入也會促進GDP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 福建省加大力度引進外資,外資依存度在大量外資引進后不斷上升。外資(主要是臺資)的進入,使得福建省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逐漸形成了以外資帶動經濟的增長模式,短期內能促進福建省GDP不斷提升。
2.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從長期來看會促進福建省GDP的增長,但短期內對GDP增速的影響可能是反向的。福建省位于海峽西岸,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要省份,在對外特別是對臺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十三五”規劃提出“一帶一路”經濟帶概念,福建省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省份,應抓住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對傳統出口產業的升級改造,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對外貿易產業的技術升級,有利于福建省GDP的長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 特別是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福建省的經濟增長。當前, 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 區域間經濟合作不斷發展, 區域內各成員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加快;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ECFA協議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形成和海峽西岸經濟合作加快發展, 使得福建省能更好地發揮地區優勢。另一方面, 全球化背景下必然引起國際資本競爭日趨激烈, 針對中國企業的貿易爭端和貿易保護愈演愈烈,這也成為福建省對外經濟發展的一大絆腳石。在這一大背景下,福建省必須協調好對外開放和發展的關系,提升對外開放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改善:一是從引進外資的質量著手,提升質量,提高對外投資的能力,促進地區對外經濟發展。通過實證結論可以看出,GDP增長率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長率互為格蘭杰原因,因此要吸引優質的外資進入,首先要提高地區的經濟水平,提升綜合實力,才能將引進外資與本地產業相結合,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引進外資的增加,也會促進地區的經濟增長。二是從增長模式著手,通過改變外貿增長模式,進而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通過對外貿產業進行升級,對外貿體制進行改革,更好地拉動地區經濟的增長。三是大力提高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一帶一路”核心省份競爭力, 推動區域內和沿線經濟帶的全面合作。
參考文獻:
[1] 李羽中.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度量與比較[J].經濟研究,1998(1):28-31
[2] 陳耀庭.9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度和國際化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8):11-15
[3] 孫煥民,李國柱.匯率波動與國家經濟開放度――基于Panel-data數據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經濟研究,2004(4):132-140
[4] 范良.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基于VAR方法對中國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5(11)
[5] 應健,張國林.經濟開放度及其度量方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2(10)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1)
〔關鍵詞〕 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產能過剩;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753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寧波和開封的兩家工廠開始制造太陽能電池,這是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開端。1986年中國從丹麥進口了風電機組,隨后不久進口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但直到21世紀初之前,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都處于低速發展階段,技術和工藝水平雖然有一定提高,但與國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轉折點,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開始起草,2005年開始頒布施行,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2004年至今中國風電裝機規模增長了七十多倍,光伏裝機規模增長了一百多倍。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了上游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并逐漸具備一定的出口能力,成為世界新能源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中國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不僅面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市場、產業和政策等問題,而且還面臨國際市場上貿易摩擦增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經濟合作受阻等瓶頸。提升中國新能源裝備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和發展是破解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難題的關鍵,也是當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相關研究
新能源裝備主要包括太陽能裝備、風能裝備、核能裝備、生物質能裝備、海洋能裝備和地熱能裝備,中國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陽能裝備和風能裝備,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領域。2008年國際市場環境非常有利于太陽能光伏產品的生產,特別是美國新能源政策帶動了光伏產業的發展,大量中國企業快速進入這一行業,成為光伏產品的代工廠,還有一些企業在美國成立承包光伏發電項目的子公司。這一時期的國內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種商業模式來促進光伏產業的發展,劉仰焰和沈玉良[1]對光伏企業加工貿易生產控制模式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對光伏企業產生較大影響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場價格,而進口料件和出口光伏產品的模式更適合民營企業的發展。盡管這一時期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勢頭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產業的潛在危機,孫廣彬[2] 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存在企業規模偏小、低價無序競爭和自主創新能力低等問題。顧列銘[3]認為中國光伏產業缺乏核心技術,光伏產品約九成都依靠出口,過于外向的市場導向使中國光伏產業隱憂多多。
2012年7月德國光伏電池組件企業聯合向歐盟委員會申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從此中國光伏產業遭遇出口危機,2012年出口額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數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價格則同比下降三成。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國光伏產品出口貿易現狀與問題,邢章萍[4]認為應正視光伏“雙反”。陳曉梅和孫夢溪[5]認為高額懲罰性關稅引發了光伏產業困境,提出應引導光伏產業進行優化整合,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擴大內需,解決產能過剩。孟祥銘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數據,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特征和影響因素,結果發現市場規模效應一直為正,說明世界光伏市場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而出口市場結構效應存在波動性,主要是由于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也表明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在下降。
中國風電裝備的發展與太陽能光伏裝備類似,十年前中國風電裝備基本依賴進口,在風電裝備發展早期,學者們多數在探討如何實現進口替代。葉瑛瑩和趙媛[7]認為中國風電機組國產化率太低,2003年國產化率為12%,風電機組的進口依賴過高導致發電成本和價格過高。劉家澄[8]認為中國不能長期依靠進口發電設備,必須走風電機國產化的道路,并對風電機國產化進程提出建議。這一時期也有學者擔心國內風電裝備制造業是否會受到國外沖擊,施鵬飛[9]認為國外風電市場空間較大,外國制造商對中國市場暫時還無暇顧及,應抓緊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隨著中國對風電裝備制造的持續扶持,以及大量國內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進入,2003年之后中國風電裝備制造業開始逐漸有競爭力,并高速發展,2010年培育本土風電裝備制造業和降低風電成本的目的已經達到。
2011年之后中國風電市場發展放緩,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開始減速,這一領域的企業不得不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不過此時世界風電產業也都進入低谷,風電裝備制造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時Z麗[10]從風電的技術、裝備和市場發展等角度總結了世界風電產業的進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等風電大國政策的調整和支持風電發展的實際行動,認為中國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應及早準備,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周原冰等[11]對西班牙風電發展情況、電源結構和電網特點進行了介紹,分析了其在促進風電消納和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方面的舉措,提出了推動中國風電與電力系統協調發展的啟示和建議。2010年之后很多學者開始注意產能過剩問題,但對于“過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曉慧[12] 提出風電產業不能簡單地定性為產能過剩,如果說過剩,也是相對過剩,更準確地說,是在較低水平上的相對過剩。王立國等[13]認為只是低端的風電裝備出現過剩,他們建議發揮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的作用,加大行業發展專項研發投入,落實新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培養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理性投資觀念,打造國內企業的成本和質量優勢。
三、新形勢下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趨勢
國際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雙反”等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是否意味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堪憂?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如何,中國新能源裝備的國際市場地位如何?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有助于中國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發展路徑的選擇和產業升級的風險預測。
1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國際需求不平衡
根據英國石油和天然氣巨頭BP的《2014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3年世界發電量約為23 127太瓦時,同比增長22%。可再生能源消費(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從2002年的2409太瓦時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時,年均增長率達到15%,占全部電力消費的比重從17%提升到53%,遠遠超過了同期世界總發電量年均增長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與近年來各國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密切相關。面對未來能源供應不足的危機和環境污染,為了尋求穩定充足清潔的能源來源,世界各國都把發展可再生能源列為本國能源政策和戰略的重要內容。
2013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新能源消費量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核能方面,歐盟和美國的核能消費量比較大,約達到200百萬噸油當量,占世界核能消費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嘯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費持續下滑,2013年僅為33百萬噸油當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國處于領先位置,占世界消費量的24%。風能方面,歐盟和美國消費量相對較大,中國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13年比2012年增長378%。相對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消費量較小,歐盟表現尚佳,2013年其太陽能消費量為187百萬噸油當量,比2012年增長173%,占世界太陽能消費量的662%,地熱能和生物質能消費量為384百萬噸油當量,占世界消費量的352%。其他經濟體雖然基礎薄弱,但也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13年非OECD國家太陽能消費量比2012年增長846%,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消費量增長91%。整體來看,雖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發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傳統能源結構的作用尚未發揮。一方面,作為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尚無堅固的發展基礎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可預測的外部沖擊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并且這種影響不能在短時期內消除。另一方面,各個經濟體之間的不同消費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產業發展進程中新能源技術及其導致的成本收益差異的重要性。雖然新能源具有清潔和可持續的良好特性,但在技術條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國家仍然依賴化石能源發展國民經濟,中國有80%的發電量來源于煤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裝備進出口額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總體呈下滑趨勢,主要新能源裝備進出口額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導體器件(主要為太陽能電池)、其他非電熱的快速或貯備式熱水器(主要為太陽能熱水器)和風力發電設備等。2013年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中國新能源裝備進出口額2012年分別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進出口額達到1396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23%,增加額主要來自于進口額的大幅增加,從2012年的484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億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產業停滯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轉向其他能源發電,2013年太陽能消費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國際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基于此引發的新能源產業貿易摩擦沖突將會越來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國受到反傾銷調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長354%,反補貼調查為33件,比2012年增長435%,也是1995年以來件數最多的一年。盡管世界經濟復蘇在望,但財政懸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場補貼削減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風險、新興市場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等相互疊加的經濟下行風險已然出現。出于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重視和對市場脆弱性的擔心,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對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造成了不利影響。
四、中國新能源裝備的國際市場地位
1國際市場占有率低,國際競爭力弱,易受外部沖擊
2009年中國風電裝備出口額比2008年增長-284%,2010年繼續大幅下降,年增長率為-626%,2011年轉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額幾乎沒有變化,增長率僅為01%。中國已經成為連續多年遭受“雙反”調查最多的國家,除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外,與出口的新能源裝備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銷的貿易政策也不無關系。制造優勢是中國新能源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導致了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過多集中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易受外部經濟沖擊的影響,表現為出口額增長率上下波動幅度很大和國際競爭力弱。中國多晶硅、風力發電設備和非電熱熱水器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均低于10%。隨著新能源技術和市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并沒有快速占有國際市場,暴露了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偏低的事實。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缺乏,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匱乏,難以獲得多晶硅高端提純、風機整機的研發與設計和關鍵零部件制造等先進技術,在關鍵環節受制于人。在核心技術和有效行業規制欠缺的情況下,大量企業涌入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形成了惡性的低價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危害了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政府扶持環境一片向好,但財政補貼、政策扶持工具與方法有時過于簡單化和流程化,不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
2結構性失衡嚴重,產能過剩和技術缺位并存,國內能源問題未得到有效緩解
2013年中國光敏半導體器件(主要為太陽能電池)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40%,成為新能源領域的領頭羊,其他新能源產品則表現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隨著中國自主創新的增多,存在貿易逆差的產品逐漸減少,2009―2013年一些產品的凈出口額從負轉正。但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關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上與國外先進技術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進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業500強中, 中國企業占據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為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前50名中僅有3家中國企業。從商品結構來看,出口結構與進口結構失衡,新能源裝備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多,技術密集型產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術落后仍然是中國新能源裝備的發展瓶頸,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因而也難以撼動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
從貿易區域結構來看,中國新能源裝備的出口區域結構在2012年前后發生了巨大變化,風力發電設備對美國的出口額占全部出口額的比重從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對德國從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對南非從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對美國的出口額占全部出口額的比重從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對法國從2009年的39%下降為2013年的02%。光敏半導體器件(包括太陽能電池)對法國的出口額占全部出口額的比重從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對德國從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對日本則從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對南非從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國主要新能源裝備出口在歐洲市場和北美市場全線下跌,出口額大幅度下降,有的產品轉向亞洲市場和非洲市場。中國新能源裝備出口結構的變化,固然有經濟危機和貿易保護的原因,但出口市場不平衡和對某一市場過于集中的特征,不僅增加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出口風險,在貿易條件改變的時候增大了企業面臨破產和退出市場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貿易摩擦的可能性。
從能源生產結構來看,目前中國仍以原煤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產總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沒有大幅度變動。水電、核電和風電生產量在2013年達到37 060萬噸標準煤,占能源生產總量的109%,僅比2004年增長約3個百分點。中國致力于發展新能源產業,在發展戰略上相對偏重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出口份額,忽視了新能源裝備在國內的應用,有體制的原因,如上網電價實施步伐緩慢和電力價格體制改革滯后等,這不利于傳統能源結構的改善,不僅國內市場得不到開發利用,而且在輸出清潔能源的同時把生產時所附帶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國內。
五、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路徑和產業升級風險
1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路徑
產業升級存在風險并不是新能源產業安于現狀的理由,只有升級到全球價值鏈的高附加值階段,才能保證產業長期快速健康發展。不同國家的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不同,升級路徑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過推動企業創新技術、產品、生產過程和功能以及拓展產業鏈等路徑來實現。就發展路徑而言,附加值和國際市場占有率同時提高是最佳選擇。由于現實情況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顧并且前者的難度更大,在過去十幾年中,各個國家的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凸顯了多種發展路徑。
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利用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比較優勢,以在新能源裝備中貢獻較低附加值為代價,提高其國際市場占有率,隨著新能源產業的成長和市場力量的增加,進入高附加值產業鏈。美國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領頭羊,一度在產業鏈中占據關鍵環節并貢獻了高附加值,但隨著其他經濟體的參與份額增大,美國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漸降低,這一特征也出現在在新能源領域領先的其他國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導體器件(主要為太陽能電池)的出口額從2003年占世界出口總額的36%降為2013年的12%。相反,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都有可觀的提高。
二是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產業的領先地位沒有實質性受損,并且獲得了新能源產品的真正價值。新能源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的是低碳減排、改變傳統能源結構和應對未來的能源危機,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到新能源產業鏈的過程中,不僅沒有獲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產品過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違背節能減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國能源為他國供給低價節能產品的負效應。
三是在致力于參與到新能源產業鏈的過程中,有些企業即便獲得了較高的生產能力和出口優勢,也并不一定能進入到核心和高技術含量環節,通過繼續加大投資和收購兼并進入相鄰環節往往是該產業企業進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復制發達國家產業發展初期的路徑,即進口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其他國家的中間產品和服務,提升其在新能源產業多個環節的主導地位。或者調整產業結構,更新產品目錄,開辟國內市場,以擴大國內消費為目標,緩解國際市場上的產能過剩問題。
2新能源裝備產業升級的潛在風險分析
提高生產率和附加值是擺脫粗加工、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和促進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式。在升級過程中,由于初始條件、外部環境、國際規則和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帶來相應風險。
一是新能源裝備制造技術存在轉讓和自主創新雙難困境。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掌握在美歐日等國家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承接了價值鏈上的中下游環節,能耗高、勞動力密集和“加工廠”是處于該環節的企業的共性。與其他產業相比,新能源裝備還有用清潔可持續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發展目標。因此,發達國家為了長期獲得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的創新收益和新能源應用的環境收益,在技術創新、使用和轉讓方面設置諸多壁壘。然而,越不發達的國家在技術方面越處于弱勢,研發能力有限,整體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幫助。另外,技術轉讓也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在產業的初始階段得到迅速發展,但在中后期階段易受到牽制,成為技術的跟隨者,不利于自主創新。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文獻引證分析報告,國外新能源專利引用次數是國內新能源專利引用次數的2―3倍,其中美國專利被中國引用的次數最多。在原始創新層面,國外專利具有集成創新性質,即通過整合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跨領域創新,中國的創新模式則更接近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涉及領域較窄,局限于本領域創新。
二是路徑依賴下發展模式轉型存在生存風險。產業升級本質上是一個制度變遷過程,中國新能源產業屬于新興產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在發展模式上走的是傳統加工貿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環節的優勢快速擴大生產規模,獲得行業地位。但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種用長期效率換取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行為,過于集中制造環節,市場開發、產品營銷和應用等環節必然相對薄弱,高昂的轉換成本和難以兌現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業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經濟活動中,成為新能源產業升級的現實困難。這種發展路徑附帶的產能過剩負效應更使得企業無暇顧及長遠發展規劃。
三是產業升級過程中會影響利益相關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關者將利用權利介入經濟活動。在稅收增長和政績目標下,地方政府官員更為關注任期內地方經濟整體發展、產業升級后的短期效益、當地就業、居民收入和社會影響,面對產業升級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有可能通過改變政策支持內容和方式影響新能源產業升級。與新能源企業依存度很大的供應商和銷售商等上下游企業,將會考慮產業升級后訂單大幅度變化對自身經營的影響,都有可能阻礙產業升級。
四是產品功能升級產生的影響給市場結構帶來風險。產品質量和行業標準提高后,企業生存、進入和退出市場的條件自然發生相應變化。企業面臨兼并、重組、破產和倒閉的風險增大,新企業進入門檻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業500強中,中國企業比去年減少24家。新能源裝備國際市場占有率在短期內也會出現下降,進出口貿易總額出現下行壓力。另外,市場經濟具有系統性,某一環節的技術水平提高,但其他相關環節的創新相對滯后,企業需要重新配置生產要素和協調生產活動。
六、政策啟示
積極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和升級,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增加國際市場上的進出口額可顯著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但也存在潛在的風險。對于中國而言,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實現市場份額擴大和發展戰略內在統一,并促進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轉型。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下的“加工廠”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國新能源裝備的進出口額,提升了國際市場地位。同時,中國也意識到低附加值和環境效應問題,積極通過出臺政策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產業鏈升級和延伸。但受技術水平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以及低附加值、產能過剩、貿易壁壘和體制約束等難以在短時期得到解決的客觀問題,致使中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之路成疑:積極擴大出口貿易規模的工業型發展戰略與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是否長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優發展路徑?基于此,可歸納出中國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政策框架。
1創建和改善進入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價值鏈的前提條件和環境,避免產業升級風險
利用中國在新能源裝備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優勢、競爭優勢、集聚優勢和基礎設施優勢等,以互利共贏為原則,搭建與新能源領域領先企業緊密合作的貿易平臺,優先鼓勵和支持技術和技能合作。改善技術投資的環境,為人才引進培育開辟綠色通道,完善專利政策,保護技術創新,搭建專利技術、投資渠道、技術團隊和生產銷售團隊之間的對接平臺,突破技術成長初期資金、營銷、管理和品牌等企業運營方面的限制,縮短技術與市場應用之間的距離。對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從技術含量、復雜程度和價值創造等方面進行細化分類,就其在產業鏈中的層次地位和關鍵性設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戰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將技術升級與新能源產業長期發展戰略相結合,對技術的強烈關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額下降和發展速度緩慢,因而進入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價值鏈的發展規劃應以中長期為主,將新能源裝備出口貿易的評價標準界定為價值創造的絕對貢獻和關鍵性突破。
2構建國內生產能力,打造產業升級空間
立足于產業和經濟的整體發展戰略,促進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的效益最大化,擴展其在促進產業發展、就業和經濟增長方面的貢獻。以新能源裝備領域的領先企業為龍頭,建立產業集群,促使中間產品和服務出口在集群內轉移,制定有效的行業標準,幫助集群內企業提升技術和工藝標準,適應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應對國際化的挑戰。建設有助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支持和鼓勵新能源裝備技術領域的創業,適當放寬新能源裝備領域的審批限制,設計全面系統的創業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環境,制定相關的價格操縱和壟斷治理政策,分類制定資源稅以提高稀缺資源利用效率。
3調整和協調進出口貿易和投資政策,提供法律和相關支持
新能源裝備生產過程中進口瓶頸是產業發展的最大潛在風險,借鑒歷史經驗,針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制度和經濟活動分別制定貿易投資政策,建立關鍵零部件貿易的預警機制和防范機制。增強國內企業與國際合作伙伴之間的議價能力,為其進入高附加值產業鏈的經濟活動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體談判,增加制衡談判力量。加強政府和企業雙方面協調合作,規避、預防和有效抗擊“雙反”等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設置新能源裝備進出口貿易的法律法規培訓課程,加強政策領域、法律領域和相關制度之間的協調機制建設。
參考文獻:
[1]劉仰焰, 沈玉良 我國光伏企業加工貿易生產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國際貿易問題, 2010, (7): 89-96
[2]孫廣彬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競爭將日趨激烈 [J] 電器工業, 2009, (11): 20-24
[3]顧列銘 技術和價格: 國內光伏產業的隱憂 [J] 中國證券期貨,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國光伏 正視光伏 “雙反” [J] 經濟, 2012, (9): 36-40
[5]陳曉梅, 孫夢溪 我國光伏產品對歐盟出口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J]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 23-28
[6]孟祥銘,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波動研究 [J]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 38-42
[7]葉瑛瑩, 趙媛 江蘇省風電發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 106-110
[8]劉家澄 加快風力發電機國產化進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
[9]施鵬飛 關于中國風電發展的思考 [J] 電力技術經濟, 2006, (4): 4-6
[10]時Z麗 世界風電發展形勢及我國風電制造業面臨的機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11]周原冰, 王乾坤, 方彤, 等 西班牙風電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J] 能源技術經濟, 2010, (4): 9-14
關鍵詞:匯率;進出口貿易;對策建議
一、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理論綜述
1、托馬斯·孟(Thomas Mun)的匯率變動觀點
匯率變動對貿易影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學者托馬斯·孟的論述中。托馬斯·孟在討論貿易差額如何影響匯率變動后指出,匯率變動同樣也會影響貿易差額的變化。因為壓低匯率的做法會引起匯率上升,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在對外貿易中就可以拿少量的外幣去購買外國商品,而外國人卻要拿出更多的貨幣來購買本國商品,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貨幣流入國內。
2.彈性分析法
阿弗里德·馬歇爾于19世紀末創立了彈性學說,用來分析一般商品價格變化對供求關系的影響,并提出了“進出口需求彈性”的概念。到了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各國競相將本幣貶值,阿巴·勒納就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影響的彈性恒界值的確定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調低匯率具有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必然能改善貿易逆差。兩種理論的結合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勒納條件”,指出在一國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趨于無窮大的條件下,如果該國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那么該國貨幣對外貶值就一定能夠改善其貿易收支狀況。
3.固定匯率制崩潰后的主要理論
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匯率波動貿易效應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匯率變動對貿易流量調整和貿易平衡的影響,但是,20世紀60年代美元貶值時卻存在著美國的國際收支卻無法改善的現象,特別是80年代以來,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大起大落而進出口價格卻相對穩定的事實,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匯率傳遞問題的研究。
匯率傳遞通常被定義為商品的進口國貨幣價格對進口國貨幣與出口國貨幣之間匯率變化的反應彈性。對匯率傳遞問題的研究形成了不完全匯率傳遞理論,主要有魯迪格·多恩布什和保羅·克魯格曼的“不完全競爭、產業組織與匯率傳遞理論”,迪克希勒和克魯格曼的“沉淀成本理論與匯率傳遞理論”,費爾特和微南帕爾的“市場份額與匯率傳遞理論”。
二、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匯率調整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或擁有高流動性、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對于以進口工業產品為原材料,或使用進口設備、配件、輔料的企業而言,升值是一個利好。從風險來看,人民幣升值后,將下拉以本幣計算的國內價格,可能導致鋼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行業供大于求的局面。進口農產品、國外原種豬及飼料的成本將有所降低。人民幣升值后,農畜產品及飼料的進口成本將有所降低,對于使用進口原料的企業而言,其成本將下降,效益將有所提高。
2.匯率調整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作為我國優勢企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利潤的下降將嚴重影響出口商的積極性。化工、鋼鐵等原材料行業也容易受打擊,人民幣升值還會減少原油、成品油、原木、銅金礦等資源型商品的出口。由升值造成的以上行業所在企業的損失,更嚴重的后果是引發失業率增加、銀行呆壞賬增多等連帶效應。對于制造業從業人員來說,受到嚴重影響的企業職工可能面臨收入下降甚至是失業的危險。對制造業的各個行業短期影響雖然是不利,但又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不考慮企業面對升值可能進行的調整,一方面多數制造業公司的產品價格在升值后要一次性的降低,但另一方面原料價格也會降低,因此要看哪一方面對匯率的波動更加敏感。如果制造業企業不變成本如勞動力工資占總成本的比重大,意味著成本隨匯率波動的幅度要小,因此從靜態考慮的話,人民幣的升值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企業的負面影響會大于對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負面影響。
但是要考慮到升值幅度會比較小,而且很可能是漸進過程,即便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有充分調整的能力和時間,因此整體上而言負面影響完全可以大為減少。尤其對于那些具有突出比較優勢的制造型出口企業,比如鞋類、紡
織產品企業,匯率升值不見得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反而會增加他們的美元收入。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以及政策建議
1.促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一國經濟的增長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依賴于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由于我國出口市場集中,出口產品的類型單一以及高附加值的產品占出口的比例比較低,極有可能出現出口越多,貿易條件越惡化,進而降低本國的福利水平。其次,我國現行的匯率政策雖然能夠提高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但由于國家債務負擔率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迅猛上升,財政政策繼續擴張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從中長期看,一方面維持現行匯率政策的成本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現行匯率政策調節內部經濟的有效性也在不斷削弱,因而現行匯率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存在著調整的必然。
2.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匯率變動對外貿發展的長期有利效果并非匯率變動本身造成而是以匯率變動為契機,通過比較優勢的轉換形成。因此,不應把匯率作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從貿易角度看,我們要不斷提高出口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進行貿易觀念上的創新,要在貿易格局上進行創新。同事要加強貿易工具的創新我國應加大在信息技術上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更多的采用電子商務方式,通過貿易工具的創新,縮短與西方跨國公司在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進我國出口產品總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琦:匯率調整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3).
本文發表在《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計算過程涉及到許多資料來源,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源,如財政決算、會計決算資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因此,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并不總能滿足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在進行季度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時,根本就找不到這些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利用相關的統計指標估計或推算上述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以滿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上述估計或推算的準確性,以免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式的分析和判斷。本文闡述上述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關系
居民消費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居民”指的是從事消費活動的住戶或個人,不包括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事業、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常住居民”是對居民所作的進一步限定,使其涵蓋了臨時離境和住外使領館人員,排除了臨時入境和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因此,原則上講,居民消費這一指標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國境內的消費支出,而包括我國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費支出。“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個核算期,即一年或一個季度。"消費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產活動的房屋等建筑和機器設備方面的支出,這類支出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購買,都屬于固定資本形成,而不屬于消費性支出。“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居民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住戶本身消費的貨物,如農戶生產并消費的糧食;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居民消費包括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服務、交通和通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些服務的價值。
(四)居民消費包括虛擬消費,即居民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居民對自己生產的貨物的消費,居民對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居民消費。
1978年至199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1: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HC
SR1
HC-SR1
(HC-SR1)/HC
1978 1759.1 1121.2 637.9 0.36
1979 2005.4 1311.7 693.7
0.35
1980 2317.1 1608.0 709.1
0.31
1981 2604.1 1798.5 805.6
0.31
1982 2867.9 1956.1 911.8
0.32
1983 3182.5 2169.5 1013.0 0.32
1984 3674.5 2574.5 1100.0 0.30
1985 4589.0 3391.4 1197.6 0.26
1986 5175.0 3912.0 1263.0 0.24
1987 5961.2 4562.0 1399.2 0.23
1988 7633.1 5869.6 1763.5 0.23
1989 8523.5 6376.4 2147.1 0.25
1990 9113.2 6509.1 2604.1 0.29
1991 10315.9 7358.5 2957.4 0.29
1992 12459.8 8621.3 3838.5 0.31
注1:HC:居民消費;SR1: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 (HC-SR1)/HR:(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居民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1992,1996)。
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還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1、附圖2)
從表1、圖1和圖2可以看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既具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聯系表現為兩者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區別表現為前者始終大于后者,從未重合過。并且,絕對差額具有逐漸變大的趨勢,以1978年為最小,637.9億元,以1992年為最大,3838.5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1536.1億元 ;相對差額呈較平穩的波動狀態,以1978年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對差額為29%。因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居民消費的平均比例為71%。
二、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其經營收入價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居民收取的價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等于它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其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等于政府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因從事業務活動而購買的除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和支付的稅金(生產稅)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費=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
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價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
場價值-政府就這些貨物和服務向居民收取的價
值)
其中,
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單位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單位購買的的用于業務活動
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和服務的
支出+政府單位支付的勞動者報酬
+政府單位支付的生產稅)+政府
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一部分,如售給政府單位的文具、紙張、報紙、圖書、雜志等辦公用品,售給部隊的糧食、衣著、日用雜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屬于政府單位購買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因而是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政府關于這部分貨物的凈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費中。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政府消費中顯然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政府消費。
(三)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單位關于服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的支出和政府單位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的全部市場價值,而政府消費只包括這些貨物的市場價值與向居民收取的價值的差額。
(五)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是政府消費的沖減項,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顯然不受政府經營收入的影響。
1978年至1992年,我國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2: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GC
SRS
GC-SRS (GC-SRS)/GC
1978 480.0
143.7
336.3
0.70
1979 614.0
164.3
449.7
0.73
1980 659.0
186.0
473.0
0.72
1981 705.0
204.0
501.0
0.71
1982 770.0
225.4
544.6
0.71
1983 838.0
256.6
581.4
0.69
1984 1020.0 324.7
695.3
0.68
1985 1184.0 410.0
774.0
0.65
1986 1367.0 462.0
905.0
0.66
1987 1490.0 553.0
937.0
0.63
1988 1727.0 665.0
1062.0
0.61
1989 2033.0 697.8
1335.2
0.66
1990 2252.0 741.2
1510.8
0.67
1991 2830.0 887.2
1942.8
0.69
1992 3492.3 1083.5
2408.8
0.69
注1:GC:政府消費;SRS: 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 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GC:(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政府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1993,1996)。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3、附圖4)
從表2、圖3和圖4可以看出,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的變化趨勢比較接近,但前者始終大于后者,且兩者間的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從1978年的336.3億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963.8億元。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相對差額始終在60%和70%之間變動,平均值為68%。顯然兩者間相對差額較大,這是因為,在政府消費的價值構成中,政府部門的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也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和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最終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們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最終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我國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最終消費包括服務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相應的服務價值。
(四)最終消費包括虛擬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最終消費。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最終消費中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最終消費。
(八)最終消費包括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全部價值, 即,不僅包括政府單位在從事公共服務活動時所購買的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價值,而且包括政府單位從事上述活動時所購買的服務、支付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包括其中的貨物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3 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單位:億元)
年度 FC
SR
FC-SR (FC-SR)/FC
1978 2239.1 1264.9 974.2
0.44
1979 2619.4 1476.0 1143.4 0.44
1980 2976.1 1794.0 1182.1 0.40
1981 3309.1 2002.5 1306.6 0.39
1982 3637.9 2181.5 1456.4 0.40
1983 4020.5 2426.1 1594.4 0.40
1984 4694.5 2899.2 1795.3 0.38
1985 5773.0 3801.4 1971.6 0.34
1986 6542.0 4374.0 2168.0 0.33
1987 7451.2 5115.0 2336.2 0.31
1988 9360.1 6534.6 2825.5 0.30
1989 10556.5 7074.2 3482.3 0.33
1990 11365.2 7250.3 4114.9 0.36
1991 13145.9 8245.7 4900.2 0.37
1992 15952.1 9704.8 6247.3 0.39
1993 20182.1 12462.1 7720.0 0.38
1994 27216.2 16264.7 10951.5 0.40
1995 34529.4 20620.0 13909.4 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5、附圖6)
從表3、圖5和圖6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相對差額變化比較平穩。這些特點同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相同,這是因為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絕對差額以1978年為最小,974.2億元,以1995年為最大,13909.4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3893.3億元 ;相對差額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 ,以1988年最小,30% ,平均相對差額為38%。因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平均比例為62%。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通過購買和銷售、易貨交易、實物資本轉移或自己生產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和因生產活動所實現的非生產資產的增加價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 = 通過購買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易貨交易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
+ 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
- 出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易貨交易交換出去的舊固定資產價值
- 通過實物資本轉移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
這里的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和培育資產,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從理論上講,無形固定資產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娛樂、文學或藝術品原件,等等,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無形固定資產只包括礦藏勘探,沒有包括其他類型無形固定資產。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數量、提高土地的質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進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開墾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庫、灌溉渠,等等。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指土地、礦藏等非生產資產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律師費用、經紀人費用、稅金,等等。
固定資產投資額又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主要指標,它“指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它是我國計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最基本資料來源。兩者間的區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額中不包括5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相應的投資。
(二)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應包括上面定義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資,即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投資,而沒有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支出則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
(三)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非生產資產的所有權轉移費用,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相應的費用。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人工林的成長價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長價值以及通過購買、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所實現的役畜、奶畜的凈增加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包括部分無形固定資產的凈增加額,即用于礦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相應部分。
(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而轉出的舊固定資產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扣除相應的價值。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FCF
FAI
FCF-FAI (FCF-FAI)/FCF
1980 1318.0 910.9
407.1
0.31
1981 1253.0 961.0
292.0
0.23
1982 1493.2 1230.4 262.8
0.18
1983 1709.0 1430.1 278.9
0.16
1984 2125.6 1832.9 292.7
0.14
1985 2641.0 2543.2 97.8
0.04
1986 3098.0 3019.6 78.4
0.03
1987 3742.0 3640.9 101.1
0.03
1988 4624.0 4496.5 127.5
0.03
1989 4339.0 4137.7 201.3
0.05
1990 4732.0 4449.3 282.7
0.06
1991 5940.0 5508.8 431.2
0.07
1992 8317.0 7855.0 462.0
0.06
1993 12980.0 12457.9 522.1
0.04
1994 16856.3 16370.3 486.0
0.03
1995 20300.5 20019.3 281.2
0.01
注1: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AI: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FCF: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轉貼于
注2: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數據也從1980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有所調整;(1950--1995)。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7、附圖8)
從表4、圖7和圖8可以看出,同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相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更接近的特點:兩者的變化趨勢相同;絕對差額在1986年的78.4億元和1993年的522.1億元之間變動,平均值為287.8億元;相對差額較小,平均值為9%,除前五個年度外,平均值為4%。可見,導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產生差異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五、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關系
貨物和服務出口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和服務進口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這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是海關進出口統計指標,它指引起我國境內物質資源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其中,進口貿易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貿易額按離岸價格計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而且包括服務進出口,而進出口貿易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
(二)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離岸價格計算,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其中包括進口貨物從出口國口岸到我國口岸所發生的貨物運輸和保險等費用。
(三)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我國境內購買的貨物,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在國外購買的貨物;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出口和進口均不包括上述貨物。
1982年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5: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
NEXP
NEXT
NEXP-NEXT (NEXP-NEXT)/NEXP
1982 91.1 56.3 34.8
0.38
1983 50.8 16.5 34.3
0.68
1984 1.3 -40.0 41.3
31.77
1985 -366.9 -448.9 82.0
-0.22
1986 -255.2 -416.2 161.0
-0.63
1987 10.8 -144.2 155.0
14.35
1988 -151.1 -288.6 137.5
-0.91
1989 -185.5 -243.9 58.4
-0.31
1990 510.3 411.5 98.8
0.19
1991 617.5 428.4 189.1
0.31
1992 275.5 233.0 42.5
0.15
1993 -679.5 -701.4 21.9
-0.03
1994 634.1 461.7 172.4
0.27
1995 998.5 1403.3 -404.8
-0.41
注1:NEXP: 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NEXT:進出口貿易凈額; NEXP-NEXT: 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 (NEXP-NEXT)/NEXP: (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
注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是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計算的,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數據從1982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數據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9)
從表5和圖9可以看出, 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始終大于進出口貿易凈額,因此,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絕對差額始終為正值,1995年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從上述表式和圖型還可以看出,有兩個年度比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這兩個年度中,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均為正值(數值較小),即表現為順差,而進出口貿易凈額則均為副值,即表現為逆差,從而,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相對差額表現得尤為特殊,分別為3177%和1435%。前面所闡述的因素是導致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產生上述差異的基本原因(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也可能導致兩者之間產生差異)。轉貼于
從上述幾種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與相關的統計指標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利用這些統計指標對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進行估計和推算時,一定要注意到這些聯系和區別,準確地使用它們。
參考文獻——
一、國家統計局1994年制定:《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二、林賢郁:《關于改進宏觀綜合平衡分析方法,準確使用有關統計指標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勞倫斯指數;穩定性;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 80-0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7)01-0013-04 文獻標志碼:A
體育產業不僅能夠創造顯性經濟價值,更能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從而創造隱性經濟價值。歐美國家體育產業的產值對GDP的貢獻率遠超中國,截至2014年,美國體育產業年產值4410億美元,約占GDP的3%;而中國僅為3 136億元,占GDP的0.6%。這表明中美兩國體育產業之間存在的差距。而體育用品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隨之持續增長。《2014年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增加值預計達到2418億元,同比增長15.89%,占GDP的比重為0.38%,體育用品進出口總額也突破200億美元。體育用品產業占我國體育產業的比重最高,而體育用品的出口占整個體育用品產業的比重最高;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現狀的基礎上,選取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指標,分析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因素。
1相關概念界定及文獻回顧
1.1概念界定
體育用品產業已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的主導產業,不僅包括運動員參加各類體育比賽、運動訓練時使用的專門體育用品,而且包括大眾健身、運動休閑時使用的體育用品。席玉寶等從體育用品的本質屬性出發,認為體育用品是指體育活動中適用的各種專門物品的總稱。體育用品包括體育競賽、運動訓練、健身休閑及體育教學等所有的體育運動活動中所使用的物品,體育用品是跟體育運動相關的物品的統稱;對外貿易結構是指構成對外貿易活動的各個要素之間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而出口貿易結構包括一國一定時期內出口貿易中的商品結構、出口貿易方式結構、出口貿易企業結構、出口貿易市場結構等。因此,本研究關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定義為我國在一定時期內體育用品出口貿易中的商品種類結構。
1.2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相關研究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當前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研究主要涉及以下2個方面:1)體育用品出口貿易與我國宏觀經濟關系的研究。有研究者分析了我國體育用品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體育用品的出口額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還有研究者分析了體育用品出口與財政收入增長的關系和體育用品出口貿易與進出口貿易的互動關系。2)體育用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有研究者分析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劉金利等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與各影響因素的關系。王兆紅等實證分析了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林波等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以上關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2個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體育用品出口與我國宏觀經濟的關系和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出口的因素,而未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因此,本研究在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性現狀的基礎上,選取相關宏觀變量實證分析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性的因素。
2我國體育用品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分析
2.1我國體育用品進出口貿易現狀
我國體育用品業經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的強勁發展后,步入發展衰退期。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用品的出口總額除2012年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上升,2014年出口總額達到123億2 877萬3000美元。出口增速方面,2009年、2011年、2012年增速下降,且2012年的增速出F負增長,這可能與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在北京奧運會后步入衰退期有關;從2007―2014年我國體育用品的進口總額持續增加,但進口增速2010年和2014年最快,同比增速分別達到45.62%和62.50%;對比2007―2014年我國體育用品進出口額可知,體育用品出口總額均高于進口總額,說明我國體育用品進出口貿易處于貿易順差狀態,且優勢明顯。
由國研網數據庫中關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商品類別統計可知,我國體育用品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8個種類,分別為運動用球、運動用球類器材和器械、冰雪運動器械和用品、水上運動器械和用品、健身及康復器械、運動專用鞋靴、釣魚用品和器材以及其他運動器材。從表1可知,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步入衰退期,導致2012年各類體育用品出口增速出現下降,其中冰雪運動器械和用品出口下降25.66%,運動專用鞋靴出口下降70.52%。經過2013年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的恢復期后,2014年各類體育用品出口恢復增長。
2.2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性分析
2.2.1勞倫斯指數
貿易研究常采用勞倫斯指數來衡量一國貿易結構的穩定性,勞倫斯指數的變化范圍從0到1,指數越接近O說明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越小,指數越接近1說明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越大。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Si,t為t年所有體育用品出口總額在我國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Si,t-1不t-1年所有體育用品出口總額在我國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本研究利用勞倫斯指數來度量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計算出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勞倫斯指數來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及影響因素。
2.2.2貿易結構穩定性分析
從圖2我國體育用品出口勞倫斯指數變化圖可知,2007-2014年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在2009年的變動幅度最大,從2009年開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趨于穩定。總體上,我國體育用品出口勞倫斯指數均小于0.001,趨近于0,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較小。說明2007-2014年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較小,貿易結構趨于平穩。體育用品出口在我國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穩定,體育用品產業在出口貿易中地位穩定,但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不利于體育用品出口總額的提高。
3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影響因素分析
3.1樣本的選取及模型構建
為了深入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性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選取投資環境、金融環境、貿易環境、產業結構、人力成本作為影響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
1)吸引外商投資是評價投資環境優劣的指標,投資環境越好能夠吸引外商參與投資辦廠,生產產品出口,外商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出口貿易;因此,本研究選取月度外商直接投資額(FDI)作為衡量投資環境指標。
2)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能夠充分反映出金融環境的穩定,匯率的變化對進出口貿易均會產生影響。選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作為衡量金融環境的穩定,用ER表示。
3)國家進出口的貿易差額能夠充分反映出一國貿易環境的優劣,本研究用貿易差額(TB)衡量貿易環境。
4)體育用品產業屬于加工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屬于第二產業;因此,本研究用月度第二產業產值占月度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度量產業結構,用IS表示。
5)人力成本的變化對加工貿易產業會產生影響,體育用品產業為加工制造業,人力成本的上升對加工制造業出口會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用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人力成本(LC)。
用勞倫斯指數(L)來衡量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匯率(ER)、貿易差額(TB)、第二產業比重(IS)、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C)分別衡量投資環境、金融環境、貿易環境、產業結構和人力成本,樣本數據為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96個月的月度數據。以勞倫斯指數為被解釋變量,以外商投資、匯率、貿易差額、第二產業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解釋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3.2數據來源
勞倫斯指數數據采集于國研網和海關信息網,并經過計算得出96個月月度數據;外商直接投資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產業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產業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只有季度數據,月度數據為季度的平均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月度進出口總額數據來源于海關信息網。
3.3實證結果分析
3.3.1模型的檢驗
根據上文所建立的回歸模型,利用SPSS 20.0中文版軟件進行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見表2。模型檢驗結果如下:R2為0.148,調整為0.101,說明模型能夠解釋自變量10.1%的變差。模型顯著性的F值為3.132,sig.=0.012
3.3.2結果分析與討論
根據表2回歸分析結果可以進行如下分析。
1)外商直接投資(FDI)與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回歸系數為-1.446×10-10,說明外商直接投資與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呈負相關關系,即外商直接投資增加使勞倫斯指數減小。勞倫斯指數越小,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越小,出口貿易結構越穩定;因此,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陳守東等研究結果認為外商投資提高我國出口貿易額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同時,也不利于我國出口貿易的競爭優勢。由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為低技術和低效率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對體育用品產業的投資主要利用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進行代工生產,有利于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但對技術創新能力低的民族體育用品品牌的出口及國際化發展構成威脅。
2)匯率與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回歸系數為0.003,且t檢驗的顯著性為sig.=0.087>0.05,說明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與勞倫斯指數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使勞倫斯指數變大,使體育用品出口貿易變動幅度增大。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越低(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人民幣匯率單邊長期升值必然導致出口減少,人民幣升值提高了我國體育用品在國外的銷售價格,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多;因此,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體育用品業的影響具有兩面性,穩定了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同時也削弱了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總額。
3)貿易差額與體育用品貿易結構的回歸系數為-5.797×10-11,t檢驗的顯著性sig.=0.250>0.05,說明貿易差額與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呈負相關,即貿易順差越大會使勞倫斯指數減小;因此,貿易差額的增大有利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貿易順差越大說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優勢越明顯,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越小。Q易順差增大有利于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
4)第二產業比重與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回歸系數為5.349×10-5,sig.=0.745>0.05,說明第二產業比重與勞倫斯指數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且關系不顯著,即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越高勞倫斯指數也越大,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越大,出口貿易結構越不穩定。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大不利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西方發達國家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得益于發達國家技術服務輸出的增長。體育用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屬于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大不利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因此,為了提高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應該從“代工貿易”向“技術服務貿易”轉變。
5)人力成本與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回歸系數為5.636×10-6,£檢驗的顯著性sig.=0.003
4結論
本研究在客觀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商品結構和出口貿易結構穩定性的基礎上,以2007―2014年96個月月度數據為研究樣本,以勞倫斯指數為被解釋變量,以外商直接投資、匯率、貿易差額、第二產業比重、人力成本為解釋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穩定性的影響因素。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2007―2014年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較小,貿易結構趨于穩定;外商直接投資增長、人民幣升值、貿易順差增大有利于提高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大不利于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人力成本上升非常顯著降低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
5建議
本研究在界定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實證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及影響因素,針對分析結果從宏觀上為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創建穩定的投資環境、金融環境和貿易環境。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貿易順差均有利于提高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性,而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的穩定依賴于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政策。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吸引社會投資和完善稅費價格政策。政策所創建的良好投資環境和優惠稅費對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要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用品產業,通過宏觀調控手段穩定人民幣匯率,出口退稅能顯著提高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競爭力,通過出臺體育用品出口稅收政策以促進我國體育用品出口,以此來穩定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結構。
一、引言
近年來,伴隨經濟快速增長,我國能源消耗呈快速增長的趨勢,能源問題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據《BP全球能源統計》2011年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占全球的20.3%,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目前,我國的節能政策和焦點主要針對于國內部分的能耗。然而,由于國際貿易的開展打破生態環境的地域概念,中國快速增長的能源消費與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有密切關聯。國際貿易不僅限于實物資源的流動,進出口商品的同時伴隨著隱含能耗。了解我國各產業部門及總體貿易能耗成本,可以從對外貿易的視角下調整對外貿易政策,有助于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關于貿易中隱含能問題的研究,國外學界關注的比較早。Machado等(2001)采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出1995年巴西出口貿易中的隱含能為831PJ,進口貿易中的隱含能為679PJ,巴西在貿易中是能源的凈出口國,且其出口產品的能耗強度比進口產品能耗強度高40%,因此巴西的決策者應關注國際貿易可能對國家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帶來的額外影響[1]。Nguyen等(2006)采用結構分解法和冪級數展開對1996年到2000年越南的隱含能耗強度變化進行了分解,結果表明種植業和維修服務業對提供高隱含能耗強度有顯著貢獻,而在降低能耗強度方面,紙漿業發揮重要作用[2]。Kahrl等(2008)檢驗了中國出口貿易和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指出出口貿易是中國國內能源消費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中國需要建立一個能兼顧能源環境因素的經濟貿易發展機制[3]。Liu等(2010)利用投入產出法和結構分解分析法,對中國1992-2005年對外貿易中的隱含能進行分析,發現中國是一個能源凈出口國,出口貿易額的增大促進是隱含能凈出口增長的一個因素,但是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善抵消了一部分隱含能進出口增長[4]。
針對于中國對外貿易中隱含能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主要開始于2006年。周志田等(2006)通過對典型商品加權的辦法,計算了2002和200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能,率先指出隱含能出口量快速增長是導致我國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的直接原因[5]。李坤望等(2008)通過編制混合型能源投入產出表,測算了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能源含量。研究結果發現,我國非能源商品貿易中隱含的能源進出口量遠高于能源產品的直接貿易量[6]。但是該研究沒有將國內和國外的能耗系數加以區分,因而過高地估計了進口隱含能值。劉峰(2007)和齊曄等(2008)在計算中國隱含能源進口量時,采用了日本的投入產出表來估計進口貨物的能耗系數[7-8]。但是由于日本的技術水平在世界范圍內是最先進的,因此不能很好地代表我國進出口貿易伙伴的整體能耗系數,因而過低地估計了進口隱含能的值。本文在參考上述文獻的基礎上,對于模型設計和數據整理都做了較多的改進和擴展。模型設計方面,考慮了國內外技術水平的差異,在計算進口產品的隱含能耗時利用臺灣地區(我國進口貿易平均能耗系數與臺灣地區的最為接近)的技術系數進行了修正,使得外貿隱含能值更為客觀和準確;數據處理方面,由于現有的投入產出表為五年編制一次,本文以1997年和2002年投入產出表為基礎,從價格和技術兩個方面均做了相應調整,保證了測算結果的連續性。除此之外,本文區別于已有相關文獻的最為突出之處是,不僅設法更為準確地核算外貿隱含能,而且提出了外貿能耗成本的概念,并將其應用于政策建議中,提出如何從貿易環節上實現節能降耗目標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的結構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二部分是模型與數據說明;第三部分是我國對外貿易能源成本核算及能源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第四部分是實現貿易節能降耗的政策建議;最后部分是結論。
二、模型與數據
(一)能源投入產出模型
根據投入產出的橫向平衡關系,假設一國經濟中包括n個產業部門,可以建立如下數學模型:X=AX+Y(1)其中:X表示經濟中總產出的一個列向量,AX表示中間投入,Y表示包含其他最終產品的社會最終產品列向量。A表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其中每個元素為Aij,且Aij=xij/Xj(i=1,2…,n;j=1,2…,n),Xj代表j產業的產出,xij代表Xj所要求直接投入的第i產業的產品的量。在投入產出模型中,最終需求Y包含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和凈出口量。最終需求Y與總產出X之間的關系可以如下表示:X=(I-)A-1Y(2)I-()A-1代表里昂惕夫逆矩陣,其中元素為αij(i=1,2…,n;j=1,2…,)n,αij代表每單位的j產業的產出所需要第i產業的完全投入產品的量[8]。能源投入產出模型的隱含能計算中,pd是國內所有部門包含的隱含能總量,它一個以pdj為元素的行向量,其中pdj代表j產業每單位產出Xj的直接能耗量。因此Pd可以表示為:Pd=pdX=pdI-()A-1Y=QdY(3)Qd是一個由Qdj元素組成的行向量,代表j產業的每單位最終需求Y所包含的隱含能量,即Qdj代表國內供應鏈中單位最終產出所包含的直接和間接的能源消耗總和。Qdj與pdj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Qdj=pd1α1j+pd2α2j+…+pdnαnj(4)pdjXj代表產出Xj的直接能源消耗量,QdjYj代表最終需求Yj中的完全能源消耗量。由于貿易中存在不同的生產國和消費國,產品中的隱含能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部分I是在國內生產且在國內消費的產品的能耗量,其中①為完全由國內生產且在國內消費的最終產品的隱含能耗;②為國內生產但含X2,在國內消費的最終產品的隱含能耗。部分II是國內生產且國外消費的產品(出口產品)的隱含能,其中①為完全由國內生產且國外消費的出口產品的隱含能,②為國內生產但含X2,在國外消費的出口產品的隱含能。部分III是從國外生產的產品且用于國內最終消費的產品的隱含能量,即X1等于零時的隱含能值。
部分IV是從國外生產的產品且作為國內生產的中間投入產品的隱含能量[9],等同于X2值。這樣我們就可以定義以下三個量:出口產品的隱含能量()EEE=II+IV;進口產品的隱含能量()EEI=III+IV;貿易隱含能凈差EEB是出口產品隱含能量與進口產品的隱含能量的差值,即:()EEB=(EEE)-(EEI)=(II+)IV-(III+)IV考慮到出口產品中由外國所消耗的隱含能量,需要對進口產品中用于中間投入的產品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作出修正,可以將其分解為國內消耗系數矩陣和進口中間投入產品的消耗系數矩陣。Am=MA(5)Ad=(I-)MA(6)其中:Am為進口中間投入產品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d為國內中間投入產品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M是所有中間投入產品中進口部分的直接消耗系數的對角線矩陣,且它的對角線元素是mii:mii=Xmi/Xi+Xmi-Z()i(i=1,2…,)n,當i≠j時,mij=0(7)假設i部門的進口中間投入產品所占的比例與其在其他部門的比例是相同的,Xmi,Xi和Zi分別代表i部門的進口,總產出和出口。這其中總進口產品Xm可以分解成兩個部分:Xm=AmX+Ym(8)AmX為進口產品用于國內生產的中間投入產品部分,Ym是進口產品直接用于國內最終消費部分。QdXm=QdAmX+QdYm(9)QdAmX=QdAmI-()A-1Y=QmY(10)QmZ=QdAmI-()A-1Z(11)行向量Qm中各元素代表每單位最終產品Y所需要的進口中間投入產品的隱含能量。出口產品中由外國消耗的隱含能量(IV)的表達式為QmZ。由此可以得出(I),(II),(III)部分的隱含能量。令Z代表出口產品的量,則有:(I)=QdY-()Z(12)(II)=QdZ(13)(III)=QmY-Qm()Z+QdYm(14)綜上,由于(I),(II),(III)都已知,則可以求得EEI和EEB:由()EEE=II+IV,得口產品的隱含能量EEE:EEE=QdZ+QmZ(15)由()EEI=III+IV,得口產品的隱含能量EEI:EEI=QdXm(16)由()EEB=(II+)IV-(III+)IV,得易隱含能凈差EEB:EEB=QdZ+QmZ-QdXm(17)如果EEB>0,則表明出口產品總的隱含能量多于進口產品總的隱含能量,這意味著能源雖然消耗在我國的國土上,但最終被國外消費者消費的,即我國是貿易隱含能的凈出口國,對外貿易增加了對外能耗成本。如果EEB<0,則表明進口產品總的隱含能量多于出口產品中總的隱含能量,此時我國是貿易隱含能凈進口國,對外貿易降低了我國能耗成本。#p#分頁標題#e#
(二)系數的選擇與調整
理論上講,從不同國家進口的商品,其能耗系數應根據不同的投入產出表來計算。但是,我國的貿易國有近百個,一一根據投入產出表來確定其各類商品的能耗系數難度較大。本文將采用臺灣地區的技術系數來估算進口隱含能。選擇臺灣地區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國進口貿易中的平均能耗系數與臺灣地區的能耗系數最接近。其次,臺灣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因為我國投入產出表五年編制一次,本文以2002年、2007年為基準年,對于基準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能耗系數,作了技術水平、價格指數和匯率三個方面的修正。
(三)數據來源
本文計算中國1998-2007年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能,采用了中國大陸1997年和2002年42部門的投入產出表,臺灣地區2001年49部門的投入產出表和2006年52部門的投入產出表,分別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和臺灣“行政院主計處”。中國大陸各部門的能源消耗數據來自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臺灣地區各部門的能耗數據來自臺灣經濟部能源局2001年和2006年的能源平衡表。由于能源消費部門和投入產出部門的分類不一致,因此,對于投入產出表以及能源消費部門進行合并,形成28個部門。
三、我國外貿能源成本核算及其能源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
(一)外貿能源成本核算分析
本文計算了1998-2007年的出口隱含能量(energyembodiedwithinexportproducts,EEE)、進口隱含能量(energyembodiedwithinimportprod-ucts,EEI)以及隱含能凈差量(netembodiedenergyoftradebalance,EEB)這三個量,其中,隱含能凈差可以用來衡量我國對外貿易的內涵能源成本。1998到2002年間,中國貿易順差變化不大,基本穩定在3800億元左右。在此期間,我國對外貿易能源成本呈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94910.75萬噸標準煤下降到2001年的63273.76萬噸標準煤。2002年以后,貿易順差值迅速增長,從2002年的4256.07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1520.44億元,增加了4.1倍。相應地,2002年之后能源成本開始大幅度的增長,從2002年的64039.12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7年的151601.95萬噸標準煤,我國對外貿易內涵能源成本也在這一期間迅速擴大。在出口方面,1998到2007年間,隨出口貿易量的迅速增長,出口隱含能量在1998-2007期間出現顯著的增長,從1998年的187503.81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07年的248728.23萬噸標準煤。但是,隱含能出口量并不是一路上揚,而是在2001年小幅下降到了155866.82萬噸標準煤,但在2002年到2004年,隱含能出口量呈迅猛增長趨勢,2005年出口隱含能達到了最大值的252323.78萬噸標準煤。之后,出口隱含能量基本維持在25億噸標準煤上下。在進口方面,進口貿易額在十年中,從1998年的11626.10億元上升到73300.10億元。然而,與出口隱含能量不同,隨著中國進口貿易量迅速增加,進口隱含能量沒有呈現顯著增長趨勢,而是基本穩定在10億噸標準煤左右。這是因為除了貿易規模之外,技術因素和出口貿易結構等其他因素從相反的方向影響了出口隱含能值。總體來說,我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付出了巨大的內涵能源成本,且能源成本在2002年后一直增大,增幅顯著,這說明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對外貿易加大了我國的能源成本。
(二)能源貿易條件分析
在核算對外貿易中能耗成本的基礎上,本文還分別計算了進口和出口的節能效率,具體是以下三個指標:(1)進口節能強度μi,用來衡量單位進口價值所包含的隱含能量,其公式為:μi=EEI/Xm(18)其中,μi代表進口節能強度,分子EEI為各產業進口隱含能量的總和,分母Xm為各產業進口價值量總和。(2)出口耗能強度μe,用來衡量單位出口價值所包含的隱含能量,其公式為:μe=EEE/Z(19)其中,μe為出口耗能強度,分子EEE為各產業出口的隱含能量總和,分母Z為各產業出口價值量總和。(3)能源貿易條件指數μ,即為出口耗能強度與進口節能強度之比:μ=μe/μi(20)當μ值大于1時,單位價值的出口所包含的隱含能的量要大于單位價值所包含的進口隱含能量,意味著對外貿易不利于一國整體的能源節約;反之,則說明對外貿易有利于一國整體的能源節約。通過表2中的結果可知,從1998到2007年我國能源貿易條件指數均大于1,說明我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不利于節能。能源貿易指數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過程,在2005年達到了最高值2.5,但是2007年的能源貿易指數仍高于1998年的指數,這說明隨著貿易的發展,出口能耗強度與進口能耗強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表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不利于降低國內的能源消耗水平。
四、實現貿易環節上的節能降耗對策分析
為了減少我國貿易中的內涵能源成本,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第一,在貨物貿易方面,發展綠色對外貿易。充分運用調整出口退稅、加征出口關稅、消減出口配額,將部分產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等措施,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逐步淘汰“兩高一資”產品和技術水平落后、社會效益低下的加工貿易;重點支持節能環保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優勢農產品出口;嚴格控制高耗能設備的進口,鼓勵進口能源成本高的產品。鼓勵引進節能環保型外資項目,將吸收外資比較集中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節能能源的基地。加強貿易領域節能降耗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第二,在服務貿易方面,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1)建設節能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提高生產資料和商品流通效率,節約流通成本。廣泛推廣和采用節能、節水、節材型產品和技術;嚴格執行節能標準,最大限度地節約照明、空調用電。通過有效整合物流資源,減少車輛空駛率,降低物流成本;(2)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傳統服務業改造和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引導和促進居民服務業發展,加快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促進農村服務業發展。擴大服務業吸收外資比重,引導外資投向附加值高的金融、物流、連鎖、信息技術、軟件及技術開發等現代服務業;(3)加大服務貿易的進口。要繼續擴大服務領域的開放,鼓勵服務貿易的進口。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推動我國成為全球服務業外包的新基地。
國際保理(Factoring)
保理是保付的簡稱,指出口商根據保理合同將應收賬款的所有權轉讓給保理商,同時保理商通過實現應收賬款可以免除出口商的賬務管理、催收賬款、風險承擔等相關職責,是保理商(通常是銀行或金融機構)向出口人提供進口人的資信調查,承擔100%的信用風險,擔保應收賬款的催收和追償、資金融通和財務管理的一種綜合性財務服務。出口保理一般采用雙保理機制。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之間簽訂出口保理協議之后,出口商對于其出口銷售只需與當地的出口保理商聯系。出口保理商與每一個進口國的進口保理商保持著聯系,各方受國際保理聯合會頒布的《國際保理慣例規則》的約束。進口商的應收賬款由出口保理商轉讓給相應的進口保理商,進口保理商因而向出口保理商負責保理協議中規定的收款和風險擔保。
從保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保付業務是由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一種集財務管理、信用擔保、融資和結算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貿易支付方式。具體做法是:出口人事先與保理商簽訂保理協議,根據協議,出口人按買賣合同規定發貨后,將運輸單據直接寄交進口人,而將應收賬款的單據賣給保理商,由保理商通過其在進口地的人負責向進口人收款,保理商收到貨款后,扣除一定的手續費,將貨款交給出口人。
通常在賒銷方式下,賣方根據合同或訂單發貨交單后,只能被動地等待買方到期付款,這種貨到付款方式,進口商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屬商業信用,而不象信用證那樣,由銀行來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屬銀行信用。由于各種原因,一些買方可能會一再拖延付款或拒不付款,因此賣方的收款只能依靠對方的信譽,除非買方的資信可靠,信譽度極佳。這種方式使賣方坐失很多商業機會。
但如果出口商和保理商簽定了協議,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保理商負責對買方的資信進行調查,替出口商催收賬款及進行有關賬務管理和資金融通并提供風險擔保等。賒銷業務中,資金的占用對出口方來說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賒銷將使出口方的資金大量被應收賬款所占用。國際保理業務便是一種專門為出口賒銷提供服務的金融工具,它可以使企業在得到賒銷利益的同時,避免賒銷的負面影響,從而達到企業贏利的目的。
1968年,國際保理聯合會成立,為會員提供國際保理服務的統一標準、程序、法律依據和技術咨詢并負責組織協調和技術培訓,對保理業務進行規范和約束,因此保理業務在世界范圍發展很快。1992年3月,中行北京分行分別與美國國民保理公司和英國米蘭銀行所屬的鷹獅保理公司簽署保理協議,率先開辦國際保理業務。1993年3月,中行正式加入國際保理聯合會。保理業務在我國逐步開展起來。
福費廷(Forfaiting)
福費廷業務是指在延期付款且標的較大的國際貿易中,出口商把經進口商承兌的遠期匯票,無追索權地售予出口商所在地的福費廷商,以提前取得現款的一種貿易結算融資方式。票據買賣后的無追索性是福費廷業務的重要特征。出口企業通過辦理福費廷業務,無需占用銀行授信額度,就可從銀行獲得100%的便利快捷的資金融通,改善其資產負債比率,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規避利率、匯率、信用等各種風險,為在對外貿易談判中爭取有利的地位和價格條款、擴大貿易機會創造條件,但此項業務較其它結算方式費用高。
福費廷業務有以下特點:福費廷業務中的遠期票據產生于銷售貨物或提供技術服務的正當貿易;出口商在背書轉讓債權憑證的票據時均加注“無追索權”字樣,從而將收取債款的權利、風險和責任轉嫁給福費廷商即包買商。包買商對出口商、背書人無追索權。隨著福費廷業務的發展,其融資期限1個月至10年不等,時間跨度很大。福費廷業務的特色是出口商轉嫁風險。福費廷業務項下銀行對出口商放棄追索權的前提條件是出口商所出售的債權是合法有效的。因此,銀行通常在與出口商簽訂的福費廷業務協議中約定,如因法院止付令、凍結令等司法命令而使該行未能按期收到債務人或承兌/承付/保付銀行的付款,或有證據表明出口商出售給該行的不是源于正當交易的有效票據或債權時,銀行對出口商保留追索權。
國際福費廷協會(IFA)是福費廷業務領域最大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促進福費廷業務在全球的發展,制訂福費廷業務的慣例規則,便利成員間的業務合作。目前,該協會擁有140多家成員,主要為遍布全球的國際性銀行和專業福費廷公司。
福費廷與保付業務的區別如下:福費廷與保付業務雖然都是由出口商向銀行賣斷匯票或期票,銀行不能對出口商行使追索權。保付業務一般多在中小企業之間進行。成交的多系一般進出口商品,交易金額不大,付款期限在1年以下;而福費廷業務,成交的商品為大型設備,付款期限長,交易金額大,并在較大的企業間進行。保付業務不須進口商所在地的銀行對匯票的支付進行保證或開立保函;而福費廷業務則必須履行該項手續。保付業務中出口商不須事先與進口商協商;而福費廷業務中進出口雙方必須事先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保付業務的內容比較綜合,常附有資信調查、會計處理、代制單據等服務內容,而福費廷業務的內容則比較單一,只提供遠期匯票兌現的資金融通業務。
國際結算的風險防范
在當達的交換中,沒有“信用”為基礎,就不可能有貿易的產生和雙向流動。但另一方面,信用活動總是伴隨著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指在以信用關系規定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給付承諾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由于國際貿易是跨國家的商人間的交易,又由于各個國家間的商業習慣及法律差別很大,國際間商業交易的正常運行勢必受各國法律環境差異的影響。在不了解對方法律環境的情況下,一旦產生貿易糾紛,則將極不利于糾紛的解決。國際詐騙的存在,又加深了這種復雜性。國際結算中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我國開展國際業務的時間較其它發達國家還尚短,相關業務人員專業知識不足、不規范操作、考慮問題不夠周全造成的結算風險提高。
在國際結算中,客戶信用風險又稱應收賬款風險,是指進口方拖欠出口方貨款產生應收賬款風險的可能性。在國際貿易中,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進口國貿易政策變化、經濟滑坡、國際市場變化、利率變化、匯率變化等,這些因素均會導致信用風險。發展中國家在信用管理領域較發達國家而言嚴重滯后,再加上開展國際業務的時間較短,因此導致風險較大。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形成了較有效的監控機制,并提供較有力的司法保障。但是,目前國際社會的信用欺詐司法約束嚴重不足,盡管國際社會為促進貿易公平健康發展而制定了一系列公約或規則,但對如何懲治信用欺詐尚未制定足夠完備和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規定。目前,可采用以下的防范方法:
(一)交易前與貿易目標國政府簽署合作協議
與目標國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是一種尋求官方保護的方法。外貿企業應盡可能與目標國政府簽訂官方合作協議,以使今后的國家風險最小化。這樣可以為進出口貿易提供法律保護和支持,可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
(二)對貿易的合作國進行風險評估
了解所在國的政策及經濟環境并做出評估,可以大大減少國家風險的發生概率。也可以通過市場調研的方式進行分析,其中包括貿易國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態度、各筆交易風險與收益的對比、當地消費者偏好和當地同行業市場規模等。
(三)簽訂由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險
使用進出口貿易的各種保險是一種有效的規避風險的方法。很多國家為了鼓勵本國進出口業務的開展,對外貿企業提供進出口貿易保險,這些保險對外貿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因風險遭受的損失都給予一定補償。對于我國外貿企業來說,在從事進出口貿易前,可以選擇簽訂出口信用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把風險轉嫁給保險機構,使企業本身能更好的進行國際貿易,而減少商業風險帶來的潛在損失。
(四)設立信用管理部門及專職機構且建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
目前,外貿企業內部管理中出口部門和財務部門往往在收賬問題和風險控制上職責不清,出現問題互相推諉。究其根源在于企業內部缺少信用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沒有專業人員從事風險管理工作。國際經驗表明信用管理部門是現代出口企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職能部門,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必須由特定的部門才能完成。信用風險是國際結算核心風險,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工作的重點是對客戶信用的管理。
客戶信用管理實質上就是對客戶的支付信用和支付能力進行評價。企業要制定客戶資信管理制度,以客戶資信管理為核心實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戶風險的管理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客戶信息、建立完整的數據庫進行資信調查、篩選信用良好的客戶和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戶。
建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銷售和管理決策嚴重失控的局面,在企業內部形成科學的制約機制,以新增設的信用管理部門掌握和評估客戶資信狀況,對每筆交易的價值和風險進行獨立的、科學的、定量化的審核,并以此對應收賬款發生和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監控。這樣能使企業的交易決策權限和拖欠風險職責更加明確,以有效地控制應收賬款,而且使企業的銷售管理體制從對外銷員的管理為主拓展到以對客戶的管理為主這一現代銷售模式上來。
內容摘要:本文介紹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情況,分析了影響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因素,最后分析了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優劣勢以及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
關鍵詞: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依存度 貿易壁壘
我國作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第一生產和出口大國,占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1/4,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些年居高不下的出口依存度和層出不窮的“反傾銷”、“特保”、“綠色壁壘”、“社會道德準則”等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 ,讓人不得不為中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發展擔憂。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發展現狀怎樣,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前景?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研究來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
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現狀
紡織品服裝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重要產業之一,對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積累資金、出口創匯、繁榮市場、提高城鎮化水平、帶動相關產業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我國紡織行業貿易順差1292億美元,占貿易總順差的71%。2007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17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9%,占貿易總順差的六成左右。
然而,一連串樂觀的數字卻掩蓋不了我國紡織業處在國際紡織供應鏈底端的事實。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一直以貼牌加工為主,而貼牌加工企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所獲得的利潤大約只占產品全部市場利潤的10%,無論是在產品技術創新,還是在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都處于被動的地位。我國紡織工業中長期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研發能力和研發投入的不足以及一些國家采用“反傾銷”、“特保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等貿易手段使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國際環境不斷惡化等等,這些都是造成我們長期被動的原因。目前我國主要的競爭對手來自于印度、韓國、泰國、巴基斯坦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是我國紡織業目前面臨局勢的真實寫照。
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
(一)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概念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叫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的指標,一般以該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出口貿易值占該國同時期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比重越大,說明該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越大,反之則小。
對外貿易依存度=進出口商品總額(EX+IM)/國內生產總值(GDP)
根據貿易流向的不同可將FTD分為出口貿易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ED)和進口貿易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ID),分別是出口貿易總值和進口貿易總值與當年GDP的比值。
對外貿易依存度可用來說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對外貿易依存度提高,說明一國的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大;反之,則說明對外貿易的促進作用減小。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研究得出一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與其國民經濟規模的大小成負相關關系的結論。錢納里和賽爾昆的實證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會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一般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另外,一國的經濟貿易政策也影響該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當一國采取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時,對外貿易依存度較大。而對于采取內需拉動型經濟政策的國家,其對外貿易依存度較低。
(二) 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
1.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概念。這里我們把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in Textile and Garment on Foreign Trade)定義為一國一定時期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紡織品服裝生產總值的比重。
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EDT+IDT)/GDPT
式中:EDT表示一定時期一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IDT表示一定時期一國的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GDPT表示一定時期一國的紡織品服裝國內生產總值。
2.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情況。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見圖1)。
通過圖1我們可以看到根據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情況,可大致將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0-1994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飛速發展階段。1986年紡織品成為國內第一大宗出口產品,此后連續十年保持高速增長,并在1994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1980年的8.97%增長到1994年的62.9%。
第二階段為1995-2004年,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在波折中發展的階段。1995年以后紡織品服裝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速相對減緩,但增速依然很大,在1997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76.2%的最高峰。1998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出口出現大幅滑坡,之后的出口貿易依存度則是起伏跌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部分紡織品配額的取消,都為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增添了很多活力。
第三階段為2005-2007,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平穩前進的階段。伴隨著人民幣升值、能源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我國目前的勞動成本已超過許多東南亞國家,這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紡織服裝業來說影響較大,但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優勢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行業發展態勢為出口趨于平穩,產業結構逐步調整。這一階段的出口依存度有下降的趨勢,但依然維持在50%以上,其中紡織品貿易依存度在30%左右,服裝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則依然高達70%以上。
影響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響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討論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一)紡織品服裝的國內生產總值(GDPT)
紡織品服裝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與紡織品服裝的國內生產總值成反比。在進出口總值一定的情況下,紡織品服裝的國內生產總值越高,則紡織品服裝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越小。另一方面,紡織品服裝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國的紡織品服裝的生產能力,因為進出口總額的增加總是以紡織工業總產值的提升為基礎的。
(二)匯率波動
近幾年來人民幣升值給外貿人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同樣的美金收購價格,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導致出口利潤的下滑,對于本來利潤就很微薄的紡織品服裝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1994年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發展十分迅速,較1993年增加60%,其中匯率制度改革是一個重要的作用因素。1994年1月1日,匯率體制重大改革,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樣的進出口額,人民幣升值,匯率下降,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后的數值下降,對外貿易依存度降低。
(三)國家政策
每一次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都勢必對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造成影響。1994年我國政府引入了增值稅制度,調整后的平均退稅率是19.63%,因此1994年和1995年連續兩年中國的出口增長突飛猛進,增長率分別為32%和23%。而出口退稅的下調會為紡織品服裝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根據2006年的數據,出口退稅下調1個百分點,行業利潤會下降4.6%。2008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先后四次調高了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其目的也是為了刺激紡織產業的出口。因此國家政策向哪個方向傾斜,勢必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和發展思路,進而對進出口和國內生產造成影響。
(四)國內環境
國內環境和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對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發展至關重要。勞動力資源優勢一直是我國紡織品服裝發展的優勢所在,但是近些年來勞動力成本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紡織服裝業的科技水平一方面影響了紡織工業總產值,另一方面也影響了我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當前我國的紡織品服裝發展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長期貼牌加工,技術含量過低,缺少自己的國際品牌。
(五)貿易環境
從圖1(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依存度)顯示1998年是個非常明顯的轉折點。這其中固然有1998年出口退稅下降的影響,但是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在其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2002年部分紡織品配額取消,圖1顯示2002年出口依存度較2001年有明顯的上升。無論是我國加入WTO還是后配額時代的到來,都使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面臨著新的貿易環境。
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
面對“無配額時代”,我國紡織服裝業必須認真分析,采取正確的競爭戰略,全面提升我國紡織服裝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首先,要調整出口戰略。著眼于以從質取勝,強化品牌優勢,提高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在提升產品附加值上下工夫。其次,要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面對以反傾銷為主要形式的貿易爭端,我國有關貿易管理機構和中介組織要建立紡織服裝貿易預警機制,防范于未然。第三,要加強對話協商機制,開展與國外產業及企業的對話。通過政府或相關協會的積極組織,使國內企業與國外隨時進行溝通,解決雙方存在的問題,化解可能出現的矛盾。第四,要調整營銷戰略。我國紡織服裝業要抓住配額取消的有利時機,調整營銷戰略,建立自身的銷售網絡,建立我國品牌的營銷網絡。
同時,紡織服裝企業還應該實施精細化管理。戰略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服裝業利潤空間縮小。紡織服裝行業進入了微利時代,微利時代紡織服裝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細化管理。實行精細化管理要求我國紡織服裝業逐漸將企業管理從經驗管理提升到科學管理。
參考文獻:
1.張,鄭桂環,謝雯.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與分析.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
2.許黎明.我國貿易依存度實際水平測算及國際比較.華東經濟管理,2006
3.吳先智.對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分析.市場周刊-研究版,2005
4.李質仙,張偉文.人民幣升值對紡織行業影響的定量研究.紡織信息周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