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唐代古文運動

唐代古文運動

時間:2023-06-05 10:16: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唐代古文運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唐代古文運動

第1篇

唐宋家之首是韓愈。

一、韓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世尊稱為“唐宋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又與歐陽修、蘇軾四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見其名譽甚廣,對后世影響極深。

二、唐宋家,又稱唐宋古文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何為“道”?文章注解為“儒家之道”。韓愈在《重答張籍書》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韓愈在《原道》中也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可見,韓愈心中的“道”,是由“仁”與“義”構成的儒家之道。

韓愈對儒家之道極為推重。韓愈多次說:“愈之志在古道”,“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這些言論幾乎存在于他所有的文章中,僅《師說》一文就出現11次,可見“儒家之道”在昌黎先生心中有著多么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僅如此,韓愈的許多文學理論主張,都把“明道”和“傳道”放在了首位。

如《師說》一文中,韓愈的觀點就十分鮮明:判斷老師的唯一標準,就是“聞道”;倡導“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就是為了振興儒道。在《答劉正夫書》中,韓愈說:“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曰: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從文意看,韓愈要求劉正夫學習的對象就是那些飽讀儒家經書的儒生,要求他學習的內容就是圣賢文章的“意”,即韓愈內心所崇尚的儒家之道。在《原道》中,韓愈更是提出了一個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來相延不絕的道統傳承之脈,堅定不移地表明了要以承繼道統為自己一生不二的職責的態(tài)度。

那么,韓愈為什么如此尊崇儒學呢?目前,針對《師說》一文的教學,教材解讀更多的是針對人們恥于學師和從師標準兩個方面的內容,只關注文本本身的現代學習意義,卻甚少關注韓愈關于“師道”的論述背景。這個問題不清,《師說》一文的教學就顯得有些虛泛。下面,我們對這個問題作一些延伸解讀,以拓寬教學視野。

總括言之,韓愈尊奉儒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政治改革與文學革新的需要

安史之亂后,盛唐氣象已開始衰敗,藩鎮(zhèn)割據導致社會潛伏著各種政治矛盾和重重危機,即使到德宗、憲宗時出現了所謂的中興氣象,也遠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和危機。一部分具有憂患意識的文人官吏敏銳地看到了這些突出問題,開始積極從事政治改革,同時要求文學為政治改革服務。當時,韓愈等人倡導的古文運動,就體現了這種政治改革和文學革新的基本傾向。應該說,韓愈是出于政治上的責任感,以憂患之士特有的政治觸角,以儒家入世進取的政治態(tài)度推動了這次旨在尊奉儒家道統思想的古文運動。

從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出發(fā)點而言,是借此來宣揚儒道,緩解社會矛盾,從而挽救由安史之亂造成的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現狀。韓愈等古文派認為,社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們違背了儒家傳統的社會規(guī)范而導致禮義淪喪,道德水準下降,因此需要重新樹立儒學權威,并以此重整社會秩序。

那么,怎樣才能大力弘揚儒家道統呢?韓愈提出了“棄詩賦重古文”這一文學主張。大家都知道,“詩言志”,自古以來,詩賦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學樣式。到了唐代,唐統治者以詩取士對推動詩歌的興盛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但韓愈等人卻在盛況之下看到了詩賦的功能缺陷。韓愈認為,時下流行的詩賦已經不能勝任宣揚儒家道統思想的任務,在他看來,要消除這些社會矛盾,“文以傳道”、宣揚儒家道統是當務之急。而宣揚儒家道統,只有通過倡導古文運動才能得以實現。為此,韓愈從儒家道統的立場出發(fā),從文學的社會功能角度提出了為教化而興“古文”的主張,并明確了“文以傳道”這一古文運動的核心思想。韓愈為古文運動提出了首要任務,就是改革文體,大興古文之風。

韓愈之所以認為唐代詩歌這種文體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而要以“古文運動”去刻意改變已有的詩歌文化秩序,這一點,韓愈門生李漢在《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韓愈文集序》中概括為:“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什么意思呢?韓愈認為要繼承古人之道,恢復“道統”,明白易曉的古文才是最佳工具,才是載道之器,在宣傳儒家思想方面,古文的重要性其他任何文體都無法替代。

第3篇

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作為,表示為某人做某事。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之后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fā)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一、《千字文》書法作品的演變脈絡

《六體千字文》是由開啟元代“復古”書風的領軍人物——趙孟頫所作。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中,不乏有不同書家不同書體的《千字文》書法作品傳世,具體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千字文》是歷朝歷代書家們競相書寫的對象。其本身是儒家文化的體現,乃集“書圣”王羲之千字編撰而成。對此表從廣義來看,元明兩朝書家書體最盛,將《千字文》熱推向頂峰;從狹義來看,在眾多的朝代中,各種書體都有書寫,但只有元代的趙孟頫書寫的《六體千字文》涵蓋了古文、章草書體,其它朝代書家均無涉及。

二、漢文化在元代的存留

元代是一個由蒙古貴族統治的時代。 在蒙古軍鐵蹄踏入中原時,許多典籍在戰(zhàn)火中焚燒殆盡。更有甚者,蒙古貴族企圖用其落后文化代替優(yōu)秀的漢文化,提出“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2]的治國方略。與此同時,元朝統治者還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分為四等;但另一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又啟用漢人推行漢化,命程鉅夫到江南一帶搜尋賢士。作為宋宗室的趙孟頫在這種境地之下,倍感痛苦與糾結。他在《送吳幼清南還序》中云:“士少而學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使圣賢之澤沛然及于天下,此學者之初心,然而往往淹留偃蹇,甘心草萊巖穴之間,老死而不悔,豈不畏天命而悲人窮哉!”[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孟頫作為宋朝“遺逸”卻迫于形勢而不得不出仕元朝的矛盾心態(tài)。仕元后的趙孟頫在書法上掀起“復古”書風。清王澍云:“書法自唐入宋,經魏晉之風流,終就澌薄。至趙子昂,如力振古法。子昂興盛,世間書人,無不仿效趙法。……元一代皆為趙之牢籠。”[4]趙孟頫的書法影響了整個元代,書家無不受其影響。“延佑三年(1316年),趙孟頫書寫十七卷《千字文》發(fā)秘書監(jiān)裝裱。”[5]

三.《六體千字文》中的漢文化傳承

《六體千字文》全卷為“烏絲欄,紙本,縱七寸三分,橫四丈五尺二寸八分。六體書,計六百零二行。”[6]作古文、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六體。(如左上圖) 趙孟頫用六體書寫《千字文》,是書法史上絕無僅有的。其中古文、章草屬于在唐宋之際鮮少有人書寫、瀕臨滅絕的文化。趙孟頫將其用書法形式保留下來,無疑是他潛意識里的保存漢文化的想法在起作用。下面將對古文、章草書體逐一展開來探究一下:

1.古文

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說:“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蝌蚪書。……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 [7]這就是說,自秦朝開始用篆書作為通行書體時,就把以前的書籍、文物都給燒毀了,古文從此滅絕。直到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等,才使時人復知古文。其后三國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刻成三體石經。許慎《說文解字》、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宋代郭忠恕的《汗簡》和宋代夏竦的《古文四聲韻》都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材料。由此可知古文流傳到宋代時就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趙孟頫《六體千字文》首列古文字便是“以鼎篆、古文錯雜為用”的典范,乃在保存漢文化,對漢文化是一種“恢復”,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保存。

2.章草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漢時期,盛行于東漢、魏晉時期,以漢末、三國時成就最為顯著。章草大家有杜操、崔瑗、皇象、索靖等,發(fā)展至東晉時尚有余勢,如衛(wèi)鑠、王羲之、王獻之等,此后日漸式微。寫章草的書家很少,唐代著名書家歐陽詢在《與楊駙馬書章草千文批后》云:“張芝草圣,皇象八絕,并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逸少與弟洽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婉轉,大行于世,章草幾將絕矣。”[8]清人王澍《竹云題跋》曰:“章草自唐以后,無能工者,而皇象書跡尤少,故悉心臨寫,以示后昆。”[9]由此可知,章草自東晉至宋以來日漸沒落,唐宋幾乎沒有人過問。元代趙孟頫以皇象傳本《急就章》規(guī)范章草,又在“復古”的道路上書寫章草,可以說,章草在元代趙孟頫的倡導下又開始恢復,諸如鮮于樞、鄧文原、康里子山、楊維楨、俞和等都有不同面目的章草作品傳世,如康里子山《李白詩卷》、楊維楨《自書詩卷》等。元代是一個全面“復古”的時代,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字體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fā)展,尤其是章草字體在元代出現復興的小。不僅如此,元以后書壇也不乏寫章草的書家,如清代的王鐸、傅山、沈曾植等。可以說,趙孟頫以章草書《六體千字文》對后世書家產生了一定影響,并以這種形式使?jié)h文化得以保存?zhèn)鞒邢聛怼?/p>

結語

《六體千字文》是趙孟頫書寫的一件傳世名作,其中有對漢文化的保存、對儒家文化的弘揚。然而,當今學術界對《六體千字文》的研究與其在書史上的價值是不相對等的。《六體千字文》是對漢文化、儒家文化很重要的繼承與傳承,它的價值及存在意義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筆者以《六體千字文》所保有的古文、章草書體為切入點,對趙孟頫為代表的元代知識分子保存漢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力倡“復古”的淵源進行探討,認為他們所謂的“復古”,實質是潛意識里對漢文化的保存行為。趙孟頫即是這一行為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其所書《六體千字文》則是實踐下保存漢文化的例證。

注釋:

[1]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25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

[2](金)段成己:《河津縣儒學記》,《全元文》第2冊21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

[3](元)杜仁杰:《寄雨中高無塵》,《善夫先生集》。

[4]《書法研究》3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4年第2期。

[5]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卷五《秘書庫》。

[6](元)趙孟頫:《松雪齋集》卷六《送吳幼清南還序》。

[7]《歷代書法論文選》12頁,75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

[8]吾丘衍:《三十五舉》,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905頁,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

[9]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83頁、84頁,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

第5篇

“段中分層”是語文學科中常用的思路和方法,是文本閱讀的基礎能力。其步驟是仔細閱讀材料,根據材料大意進行分層,歸納提煉每層文意,根據文意組織要點。在歷史材料題的解答過程中,此方法同樣適用,且非常有效。高考歷史材料題的特點是根據教材主干知識,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考查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材料有效信息和歸納、概括的能力。答案主要從材料中提取,為了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我們的第一要務是依據材料內容,對材料進行“段中分層”,逐層提煉、概括中心大意,再轉換成歷史學科專業(yè)術語,最后組織答案,這樣可以確保答案準確全面無遺漏。

例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48.(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韓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當時皇帝崇信佛教,耗資大量財富。韓愈力加諫阻:“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當時士大夫熱衷于辭藻綺麗、對仗工整但空洞無物的駢體文,朝廷亦將之作為選才重要標準。韓愈首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在他看來,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傳的“道”,在孟子死后失傳,他承擔起了重續(xù)“道統”的責任。

韓愈提倡的“道統”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時也做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所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韓愈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背景。(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韓愈對儒家發(fā)展的作用。(7分)

考點:唐代儒學中興

解答此題,我們可對材料進行“段中分層”。

材料共兩段,第一段有5句話,第二段有4句話。通過仔細閱讀全篇,筆者認為,第一段前兩句話“韓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當時皇帝崇信佛教,耗資大量財富”。是第一層文意,其作用是總領全文,概括古文運動大背景,時期是“唐中后期”,狀況是“皇帝崇信佛教,耗資大量財富”。結合所學知識我們知道,這時的唐朝處于轉型時期,安史之亂后,整個朝代由盛轉衰。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韓愈為了治愈社會弊病、復興大唐,而提倡“古文運動”,顯示了儒學積極入世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感。這是一個基本的宏觀大背景。從“韓愈力加諫阻”到“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是第二次文意,中心意思是佛教的消極影響。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化、服飾等級、禮節(jié)規(guī)章、傳統倫理觀念均受到佛教的沖擊,因此韓愈提出“古文運動”,抨擊佛教,恢復華夏傳統。第三層是從“當時士大夫熱衷于辭藻綺麗”到“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這層大意是韓愈抨擊空洞無物的駢文,主張文章應該有實質內容和作用,即“文以載道”。第四層是剩下部分直至第二段結束。這部分是在分別解釋“道”的涵義、內容和作用。他認為,“道”就是仁義,是博愛,是唯一合法思想。其“道統論”成為反佛的理論依據。韓愈的思想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材料總共有四層文意。分別是唐朝中后期由盛轉衰、佛教盛行、駢文流行和韓愈的“道統論”涵義及其影響。材料中沒有對韓愈的思想影響做詳細說明,但根據所學可知,韓愈的“古文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儒學,扭轉了文風,為宋學奠定了基礎。

第6篇

李淑英

(太原市幼兒師范學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筆者分析了教學的過程。

關鍵詞:師說;教學設計;閱讀

一、導入設計

(由名人和老師的故事引入(程門立雪),先讓學生講,老師補充,故事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那么,是不是歷朝歷代的學子都尊師重教,求學于師門呢?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千多年前的韓愈在他的名篇《師說》中說了些什么。

二、檢查預習

指名回答,老師作簡單小結。抓住如下中心詞:

韓愈 、古文運動 、“說”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家之首。

(二)古文運動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三)解題

“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三、朗讀正音,初步感知

1、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

句讀dòu       無長zhǎng無少      或不fǒu焉     近諛yú

  郯tán子       萇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之

2、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3、師生一起朗讀品味,總結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

4、要求學生找出在學習本文之前似乎聽說過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學習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學生質疑為主)。

(一)學生齊聲朗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三)明確重點文言知識

1、學生提出自習中遇到的疑惑

2、小組之間討論解疑

3、指名回答,老師適當點撥、補充(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需落實的字詞:

學者    師    所以   受業(yè)    孰    固    從而    庸    是故

重點強調:

(1)、所以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等。

……的原因           “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師      名詞,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從而師之”

                名詞作動詞,學習    “吾師道也”

(3)、從而     從,跟從;而,而且,并且

(4)、孰       誰    “孰能無惑”

                 仔細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重點拓展:判斷句、意動用法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4)、意動用法:(回憶式引出)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四)把握結構

讓學生針對第一段的七句話自編簡答題領會文章內容。

要求:(1)要使所問答案與我們劃定的課文語句一致;(2)問題要有啟示性;(3)題目的文字要簡練。

(五)關于能者為師的討論

作者在本段中總結出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觀點的?學生自由討論,結合實例各抒己見。

拓展:1、能者為師(師舉例,稱學生為“老師”)

2、在現實生活中要養(yǎng)成虛心求教的好習慣(德育教育)

(六)集體背誦第一段。

五、默寫段落,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業(yè)

反復誦讀文章,疏通內容層次      

七、板書設計

主板書:

師       說

                                         韓   愈

老師的作用             傳道受業(yè)解惑

從師的必要             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副板書:

知識清單

1、韓愈與古文運動

2、“說”:   “解說……的道理”

3、文言知識:

所以     師    從而      孰     

意動用法:“以……為……”,“認為……”

判斷句 :  “乃”、“即”、“非”、“是”、“為”

第7篇

下課的時候,班里同學都奇怪,為什么會下降呢?歐陽老師又沒有違反小荷白云飄飄網的各項規(guī)定。看看老師是怎么說的吧。

這個課間顯得十分漫長,同學們都想看看老師為什么會被扣信譽分?更何況這個可見也沒有什么事干,只能呆呆的坐在屬于自己的椅子上,慢慢的等待。但是,這個課間還是蠻有趣的。

有人說東梳義在小河白云飄飄網上發(fā)表的文章是抄得別人的,由于歐陽老師不知道,給他推上去了,于是就扣了信譽分。可是東梳義不愿意了。說的也是,你沒有證據亂說人家干嘛。我很奇怪。一個課間,還等不及嗎。再說,又沒有證據,別亂說啊。東梳義聽見了這句話,沖我笑了笑,接著于找事大王辯論。哈哈,他倆辯論可是有趣。

丁零......上課了。

故事,暫停了。

讀書筆記——《韓愈》

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日行一善:倒垃圾 謝謝:收到一個 家長留言:無 三閑:無

檢查一遍

第8篇

隋大運河作為連接中國兩大地區(qū)的運輸紐帶,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唐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給長江流域的開發(fā)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并最終使唐朝的經濟重心發(fā)生了戰(zhàn)略性轉移。如何看待隋大運河對唐經濟的影響,關系到我們是否能正確認識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問題。

隋大運河的的開通,沒有為本朝經濟帶來什么益處,但卻遺惠于唐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正如皮日休曾在《汴河銘》中所說:“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作為連貫南北交通的動脈,它溝通了長江、黃河的水運交通,全國各地的大商巨賈,弘舸巨艦,往來不絕。唐代統治者執(zhí)政以后,對隋代修筑的水上交通設施又進行了整修,使之更適應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大運河,雖然旨在運輸漕糧及各地搜刮來的財富,但在客觀上,又促進了水運交通的發(fā)達,使得沿岸一帶商業(yè)發(fā)展迅速。運河之上,販運物品的商船,穿梭往來,一派繁榮景象。運河所經之州,如運河和黃河相遇處的汴州等,都成為繁盛一時的都會,成為物資和人文薈萃的地方。在一些新興城市中產生了柜坊、飛錢等早期匯兌的新方式。當時,“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

唐代的商業(yè)性質這時已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已由過去的偶然交換和土特產品的販運,過渡到固定的城市商業(yè)。城里的商人不再游蹤不定,有了固定的經營點,并出現了“行”這種組織。

杭州是隋唐之際興起的商業(yè)城市,到了唐代,更是繁榮富庶,所謂“江淮之間,廣陵大鎮(zhèn),富甲天下”。戶數由貞觀中(627―649)的35071戶增至開元時(713―741)的86000余戶,人口有幾十萬之多。

唐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即今之成都,是西南地區(qū)政治、經濟的重心。然揚州興起以后,已居“益”之上。揚州與成都為東西兩個商業(yè)中心,同位于長江流域。揚州既居江河運道之通衢,又為海泊到達之終點,揚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比成都更為有利,故遂“雄富冠天下”,漸居成都之上。當時的官僚富豪多在揚州置邸開店,經商營利,使得揚州“商賈如絲”。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曾引沈括語:“自淮南之西,大江之東南至五嶺,蜀漢十一路百州遷徙貿易之人,往返皆出揚州下,舟車日夜灌輸京師者,居天下之十七。”著名的理財家劉晏也以揚州為治所,領鹽鐵轉運,整理漕政。同時,許多波斯、大食等外國商人,麇集于此,開店置肆, 因此揚州亦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中心。

其他大量興起的商業(yè)性城市,無不欣欣向榮。汴州,其地位僅次于揚州,“舟車輻瀆,人庶浩富”,“沒入死商錢且千萬”。

大運河開通后,不僅帶來了水運交通的發(fā)達,而且使得南北各地形成了一個以大運河為中心的巨大水域網,這便極大促進了大規(guī)模農田水利的興修,許多荒廢的土地被開墾成為肥田沃土。至此,各地的農業(yè)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農業(yè)的發(fā)展,水運交通的發(fā)達,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的活躍。在城市郊外,商人往來之水陸要道或津渡,也出現了商業(yè)活動,自發(fā)地形成了“草市”、“墟市”。它們只是臨時的買賣場所,不同于城內正規(guī)的市,其存廢與否,與政府的法令無關,不要經官府批準,更未設市場官吏對其進行管理。它們都是應經濟的發(fā)展、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表現。

農村中的“草市”、“墟市”開始可能是農民出售草料、購買平常所需用品的場所。為了搬運和交易的方便,草料的販賣一般都在城外進行,日久便成草市,于是別的商品也到這種市場出售。也可能由于市場是非正式的,故得名“草市”,如汴州的草市。有些草市或墟市后來慢慢發(fā)展成為城鎮(zhèn)。除此以外,唐代農村中還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專業(yè)定期集市,如“村市”、“藥市”、“蠶市”、“馬市”、“亥市”等。介于城鄉(xiāng)之間的“草市”、“村市”等的出現,是唐代商業(yè)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的標志。不但城市商業(yè)繁榮,農村商品經濟也更為活躍了。

農村中市場的出現,反映了農村中市場的發(fā)育已達到一定的高度。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村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若沒有外在的催化劑,能否達到那樣的水平,值得斟酌,而這其中,隋大運河的開通發(fā)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大運河的開通,給長江流域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使得長江流域很快成為供應首都漕糧的主要生產地區(qū),并最終取得了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漢朝時的長江流域,人口極為稀少,農業(yè)原始,商品經濟很不發(fā)達,階級分化還不嚴重。司馬遷曾這樣描述過這個地區(qū)的特征:“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桉鐐瞪,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而到了隋唐時期,由于大運河的修建,使長江流域社會進步速度大大加快,曾經叢林密布、極為原始的南方,已輕而易舉地超過了歷史較悠久、文化較發(fā)達的北方。在這一時期,由于朝廷重視,大運河的引導,及地區(qū)本身農業(yè)發(fā)展的客觀需要,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的規(guī)模、數量比歷朝都有大幅度地增長。據省地方志資料統計,浙江在以前各朝中,有規(guī)模的治水活動是很少的,在漢朝數量最多也是四項,而到了唐朝,治水活動空前增長,為四十四項。兩項數字的巨大差異,明顯表明,唐朝時浙江已被大幅度開發(fā),農業(yè)生產力得到了飛躍性的發(fā)展。其他南方各省除了云南外,亦急劇地向前發(fā)展。《新唐書》揭示道:“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京師對南方依賴程度的發(fā)展是很快的,以至到了偉大作家韓愈的時代,江南田賦已經達到了全國田賦總數十分之九的驚人比例。

長江流域如此肥沃,它的潛力一旦得到發(fā)掘,便飛速發(fā)展,并最終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從而取代涇渭流域與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地位。盡管后來各朝曾考慮到政治基地與經濟基地相隔遙遠,想在首都所在地附近建立一個基本經濟區(qū)。但一系列發(fā)展海河流域的嘗試,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想無需從南方運輸谷物的希望,再也未實現過。作為農業(yè)生產中心的長江流域,其重要性增加了。

這時,經濟重心已經向南方轉移,然而自隋朝到清朝,或許由于傳統習慣與政治上的惰性,首都總是定在北方。這種異常狀態(tài),使得聯系生產的南方與政治的北方的運輸系統一一大運河,更加必不可少了。

二、隋大運河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大運河,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無比繁榮, 中國文明的急劇變化。運河開通后,與南方發(fā)達的海運交通遙相呼應,使得南北各地在地域上更緊密地連為一體。地域上的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同時,地方民族狹隘主義也隨之削弱,對異域文化,亦采取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它所帶來前所未有地理上的開闊,使人們的眼界豁然開朗,相互間交流不再局限于一村一閭,與外界的聯系愈加密切,這極大影響了唐人追求自由、開放、創(chuàng)新的心態(tài)。再加上當時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政治上的統一,這一切造就了唐朝文化的磅礴氣勢,藝術的異彩紛呈,唐人的寬廣胸懷。

,正因為唐人有如此寬廣的胸襟,他們才能將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統統納入華夏文化這一龐大的文明體系,而不遵從一個模式,一個調子,體現了中國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才敢于打開國門, 對外開放,廣泛吸收異域文化的營養(yǎng),形成了充滿活力、百花齊放的文化局面,充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這一角度來說,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中國文明的急劇變化,唐朝文化的無比繁榮。

學者言:“有唐一代,為文學美術最盛之時,而其他學術亦有樹立……而南北之學,以之統一。”運河綿長廣闊,流經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帶,連接了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多個區(qū)域文化,加強了各種文化的交流。唐文化在不同文化的接觸、交融、整合中,變得更為廣博精深,已有革新氣象,體現了唐人追求創(chuàng)新、自由的心態(tài)。

經學的變化在唐代已出現先兆。漢魏六朝之風一直傳承至唐代初期,倡導古代傳下來的學說,重家法和師法,但不允許改變師承,另立新說。然而到了唐中葉,開始有人懷疑舊有注流,要建立一家之言。最早的是有關《春秋》的新說。啖助治《春秋》,“摭訕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學,憑私臆決”,借孔丘之名,實際上在批判《春秋三傳》,企圖成一家之言。其中已有變革氣象。

就文章來說,六朝至唐中葉流行駢文。這種作品,四六對仗,注重形式,束縛人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而在唐代這樣經濟政治極為繁榮的時代,駢文已不能擔負起表現這偉大時代的任務。故到了唐朝中葉,韓愈、柳宗元等發(fā)起了古文運動,復興古文,提倡散文,文章由重形式變?yōu)橹刈杂杀磉_。

唐代的詩歌更是光彩奪目。隋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強,人們的視野更為開闊,這便為唐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詩歌的思想內容亦更為豐富。到了唐末,詞又發(fā)達起來,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格局。這無不體現出唐人追求自由、開放、創(chuàng)新的精神。唐代在藝術、音樂等方面亦有很高的成就,在這里不再贅述。

唐朝統治者對外來宗教是一概歡迎的。由于交通更為發(fā)達,所以,除了本土宗教道教,及當時極為盛行的佛教外,西方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也在唐朝時相繼傳入。同時,與宗教有關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大大影響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宋學就是在這種影響下產生的。

由于大運河的貫通,交通更為發(fā)達,經濟更為繁榮。這不僅為唐朝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也促使了南北(包括東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異域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華夏文明的體系,形成一種奔放的情調,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長安城內有著極濃的胡化色彩,中央官僚集團內有大量的“胡人”,從宰相至守卒,都有少數民族的身影。當時人們追求功名的風氣很盛,既重邊塞、科舉,也希望舉薦、獻賦的成功。那時婦女的開放,是后代婦女望塵莫及的。她們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十分活躍,敢于拋頭露面。那時的僧侶、道士、儒生、詩人也并不看輕自己的地位,他們與達官貴人自由交往,出入豪門,高談闊論,沒有太多地位懸殊的約束,用自己的思想來影響當時的社會,無不顯示出開放的氣息,這在其他朝代是少見的。當時的娛樂活動也極為豐富,如游戲、雜技、樂舞、戲劇等,引進了許多外來的節(jié)目,充滿了生動而奔放的內容。

第9篇

我個人認為,作者此舉是很有價值的嘗試,并且,其較強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必將產生一定的積極的社會反響。唯一使我感到不安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璀璨明珠,大家對他們的詩句耳熟能詳,對作者的期望值不由得很高,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時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當我拿到作者樣書,認真讀取《太白醉劍》之后,很快為作者闊大的文風、洗練的文字及深厚的古文功力所震動,為作品精妙的構思布局、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不由得和大家一起舒口長氣,慶幸作者尚未辜負期望。本人掩卷之后,頓生感慨:

此書語言優(yōu)美,文筆洗練。綜觀全書,可見作者在文字上的造詣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辭藻之精美,文言與白話味之濃,在近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與通俗小說形成鮮明的對比。從美學角度來看,文言式的語句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濃縮美”,它將中國文字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而在《太白醉劍》中,字與字、句與句間的巧妙搭配,宛如一幅幅流動的山水畫,讓人拍案叫絕。先拿開篇第一句為例:“橫亙中國之長江,自唐古拉山而下,出青海,過云海;經渝州,越四川,浩浩蕩蕩,不可遏抑。”短短一句話便將長江的長與長江的雄偉交代清楚,無需額外的字詞輔助,這體現了漢字的獨立性,是其他國家的文字很難達到的。

氣勢恢弘,構思精巧。李白,字太白,生于唐代西域,長于蜀地青蓮。歷經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亂,一生彷徨流離,傳奇悲烈。

作者煞費苦心,將李白的詩文進行歸類,并將其恰如其分融入作品之中;將其游歷路線、人生軌跡及出世入世思想進行認真梳理,巧妙地將李白的詩歌、行蹤穿起,形成水晶珠鏈。非大家不能為也!

文化源遠方能流長,精神亦然。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粹,打造民族時代精神,本書以翔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源于史料又不拘泥史料,注重詩章而不沉湎于詩章。以“大文化、大思想、大傳承”為要質,究其一生,將詩仙回歸人間。此書以李白一生游歷為主要內容,糾結著國難家仇、個人情愛,穿插著人文趣事,宮廷紛爭,輝映著名山大川、秀麗風光......以恢弘浪漫的大唐盛世為時代背景,以新力量和舊結構間的沖突為文化背景,以傳奇故事為線索,全面揭示李白孤獨浪漫、彷徨流離、傳奇悲烈、輝煌奮斗的一生。情景交融,波瀾跌宕,大氣磅礴,蕩氣回腸。

《太白醉劍》是一部非常特殊的作品,它既不像通俗小說,又迥別于傳記文學。綜觀全文,我把它看作一部詩情并茂、氣勢恢弘的“傳奇紀實類文學”。

但愿此書能讓國人體會到中華文字獨有的魅力,為古文學愛好者帶去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也為讀者身臨其境進一步解讀了李白和唐詩。同時我也相信,在洋文與洋文化入侵中國文壇之際,《太白醉劍》的出現,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學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全世界所有華人的愛國精神,這恐怕也是作者的愿望。

至于書中所敘述的李白與安祿山、巫教之間的矛盾斗爭,亦影射著正義與邪惡、統一與分裂的斗爭,其巨大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書 架·

《眾病之王:癌癥傳》

【美】悉達多·穆克吉/著

《眾病之王:癌癥傳》是一部飽含人文主義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歷時六年,憑借翔實的歷史資料、專業(yè)文獻、媒體報道、患者專訪等眾多信息,闡述了癌癥的起源與發(fā)展,人類對抗癌癥、預防癌癥的斗爭史。

《不疲勞的生活》

李松梅/著

本書從人的生理結構、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處事方法、飲食規(guī)律等諸多方面深入剖析,揪出導致“疲勞生活”的“各路殺手”,幫助人們營造一個輕松的工作氛圍和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

《溫度決定生老病死》

上善若水/著

談到溫度,大家并不陌生,溫度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本書不僅解答了人體健康的諸多問題,更把溫度帶入健康養(yǎng)生的境界,運用溫度來保證健康、應對疾病、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辦公室運動養(yǎng)生經》

第10篇

一、古代文獻中的散手

“散手”這一名稱在古代中國文獻中有多處出現。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歸類,我們發(fā)現,散手的基本意蘊主要有“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tài)”和“衛(wèi)士之一”兩種。

1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tài)

《居延漢簡甲編》第1304號簡有六個字,釋文為:“相錯畜,相散手。”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邦懷先生認為這支漢簡正是《漢書?藝文志》中《手搏》一書的軼文,其意思是:“相錯畜,言二人之手交錯相聚畜,其意即搏也;相散手,言由搏手而散手。”在這里,“散手”表示兩人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tài)。

2衛(wèi)士之一

據《新唐書》記載:“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wèi)……衙內五衛(wèi):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wèi)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wèi)為之;三曰,勛仗,以勛衛(wèi)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wèi)為之。皆服冠緋衫夾。五曰,散手仗,以親、勛、翊衛(wèi)為之。服緋襠、繡野馬,皆帶刀捉仗,列坐于東西廊下。”從這則文獻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散手仗”是唐代宮廷的衛(wèi)士之一。

“散手仗”有時又簡稱為“散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七》有“(王)世充大怒,令散手執(zhí)君度、玄恕,批其耳數十”。胡三省在為司馬光《資治通鑒》的這則材料作音注時認為:“散手者,散手仗也。”

另外,古代文獻中,散手還表示其他的意思,如后晉劉(888―947)撰寫的《舊唐書》中有“以兵三千列于壇之東西,散手四百人至壇下”、唐代杜佑撰寫的《通典》中有“散手而跪,捧袖而揖,以示存舊過厚之意也”的記載。

二、古代文獻中的“散打”

有學者認為,散打“可能是晚近才出現的詞,十之八九是民間低位文化人士的口頭語,猶如稱練拳為‘耍拳’,稱拳家為‘把勢’之類”;“為了展示武術挖掘、整理和對抗項目的試驗成果,1979年,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3家試點單位表演了武術徒手對抗項目,當時的報紙、廣播在進行報道時,出現了武術‘散打’這個名稱,記者的報道用語成了武術散打名稱的起源”;“散打是1979年才開始出現的一個新的名稱概念”。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發(fā)現“散打”一詞雖沒有“散手”出現的頻率高,但在唐、宋文獻中均能查找到它的蹤跡。唐代詩人曹唐寫過幾首《長安春舍敘邵陵舊宴懷永門蕭使君》,其中一首為:

木魚金鑰鎖重城,夜上紅樓縱酒情。

竹箭水繁更漏促,桐花風軟管弦清。

百分散打銀船溢,十指寬催玉箸輕。

星斗漸稀賓客散,碧云猶戀艷歌聲。

詩中的“百分散打銀船溢”句,元代的郝天挺作注認為“百分散打,謂打羯鼓也。銀船,酒杯也”。在這里“散打”與“百分”連用,描繪了詩人曹唐與蕭使君臨別把酒言歡的情形。

三、散手、散打的區(qū)別

散手、散打兩詞形成后,被中國武術采用,只不過其含義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散手是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練功手段、練功階段,而散打則是近現代在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下在武術散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體育項目。

1.散手――傳統武術的練功手段、練功階段

在古代文獻中,“散手”已表示兩人徒手對搏分開的狀態(tài)。明清時期,傳統武術成熟后,“散手”的這一基本意蘊被傳統武術吸收而成為練功手段和練功的一個階段。

(1)散手――傳統武術的一個練功手段

“打練合一”的傳統武術為達到防身、修身、健身的目的,有一整套完整的修煉程序。這一程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大成拳概括為“七妙法門”,太極拳概括為“著熟――懂勁――神明”,形意拳概括為“煉精化――煉化神――煉神還虛”等。

傳統武術的這套修煉程序主要通過功法、套路和散手來完成。其中功法主要用來調養(yǎng)身體、鍛煉專項素質;套路則以技擊動作為主要素材構成,既能表演,又能記憶、演練基本的攻防技術;散手則是把本門套路中的動作拆成單式,在師徒以及師兄弟之間進行“拆招”、“喂招”乃至直接的兩人對抗,以鍛煉習武者的自衛(wèi)能力。傳統武術各門派中大都有散手階段的練習,如太極散手、八卦散手、形意散手、螳螂散手等。

(2)散手――陳式太極拳的一個練功階段

散手除是傳統武術的一個練功手段外,還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個練功階段。對此,陳式太極拳的七言十句《總論拳手內勁剛柔歌》中有清晰的描繪: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

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軟手”、“硬手”、“散手”、“好手”、“妙手”是陳式太極拳的不同練功階段。很顯然,陳式太極拳所追求的是剛柔相濟、陰陽并重的“妙手”階段,而“散手”階段陽多陰少,只是一個初級階段、過渡階段。

2.散打――散手體育化的一個運動項目

近現代,隨著西方體育思想被逐步的認可,武術也逐步加快了體育化的步伐,并最終形成了競技武術套路、競技武術散打以及武術功法等競技武術樣式。

葛兆光先生認為,“面對新的世界和新的知識的沖擊,人們總是要反身尋找理解和解釋的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外來的知識和思想發(fā)生了變化,“舊的知識、思想和信仰在新資源的參與中,開始生動而強烈地表現著一種新取向和新姿態(tài)”。武術散打就是武術散手“面對新的世界和新的知識的沖擊”而表現出的“一種新取向和新姿態(tài)”。

第11篇

有關學者在考察傳奇在唐代興盛的原因時,大多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入手,而忽視了傳播學的視角,筆者以為從傳播學的視角來剖析這一文化現象,不僅可以豐富傳播學這一學科的內容,還可以挖掘出這一現象背后更復雜的文化動因。

印刷術成熟――唐傳奇的傳播基礎

如果說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傳播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文字的出現是第二座里程碑的話,那么印刷術的發(fā)明則是傳播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因為它直接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面向大眾的、跨越時空而進行傳播的載體――圖書以及隨后出現的報紙。我國是印刷術的故鄉(xiāng),而最早的印刷術是雕版印刷術。關于雕版印刷術的起源,有唐代說和隋代說兩種說法,不管是起源于隋代還是唐代,有一點可以肯定,唐代的印刷技術已發(fā)展到了相當的水平。印刷術的發(fā)明為傳奇的大量復制、進行跨越時空的傳播提供了技術基礎,并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傳奇的發(fā)展,因為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發(fā)展和繁榮都必須有深厚的受眾基礎,才能獲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否則,只能囿于狹小的圈子之內,自生自滅。隨著印刷技術的產生與發(fā)展,傳奇也從士大夫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走向了平民大眾,往昔粗俗不堪的鄉(xiāng)民野夫由此獲得了親近“精英文化”的機會。

據史料記載,唐朝的造紙技術也極為發(fā)達,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產紙地區(qū)遍布全國,造紙作坊官、私并舉,紙張品種繁多,有白麻紙、黃麻紙、細薄白紙、竹紙、藤紙等,造紙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印刷術的物質基礎,加之制墨、石刻、捶拓等技術的進步,使得唐代的印刷活動非常活躍,尤其是江南一帶,如長江上游的劍南西川,中游的淮南道、江南西道以及下游的吳越間,在都城長安、洛陽、四川、淮南等地還出現了大批的印刷作坊,所印刷的書籍已開始當作商品出售。頻繁的印刷活動,精湛的印刷技術,造就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印刷,并且對于學術著作的流傳和學術研究的開展,無疑是巨大的推動力。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印刷術的出現與發(fā)展,改變的不僅僅是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它還改變了人類的知識結構、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它使得知識不再只是貴族、士大夫知識分子的專利,而是全體人類的共享品。

話語權下放――唐傳奇?zhèn)鞑サ闹黧w擴展

話語權的下放與言論的自由度和知識的普及率有關。唐朝正式確立了科舉取士制度,這種制度采用分科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員,考生可以是來自學校的學生,社會上的一般讀書人,還可以是一些品級較低的現任官員,這就為出身寒門庶族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參政的機會,從而淡化了門第、等級觀念。自春秋戰(zhàn)國始,私學一直是進行大眾教育的重要手段,即使在政權頻繁更迭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仍保持著興盛的發(fā)展態(tài)勢,到了唐代,“許百姓任立私學”,統治者的支持加之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私學教育更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當時主要有書院和家塾兩種方式。許多名儒大僧開學館,立精舍,群居講習,這就使社會的中、下級大眾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唐代科舉取士,重視文學。在各科中,考試詩賦雜文的進士科最受重視。士人應試之前,常以所作詩文投獻名公巨卿,以求稱譽,擴大社會名聲,為考中進士科創(chuàng)造條件,當時稱之為“行卷”。傳奇文也常用作“行卷”。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說,“唐代士人行卷,逾數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傳奇以敘事為主,文體近于野史,中間常穿插詩歌韻語,結尾綴以小段議論,即所謂“文備眾體”。唐代后期傳奇專集產生頗多,大約同這種“行卷”、“溫卷”風尚有關。

唐代傳奇的繁榮,有一定的歷史、社會原因。唐朝統一中國以后,長期以來社會比較安定,農業(yè)和工商業(yè)都得到發(fā)展,像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為了適應廣大市民和統治階層文娛生活的需要,在這類大城市中,民間的“說話”(講故事)藝術應運而生。當時佛教興盛,佛教徒也利用這種通俗的文藝形式演唱佛經故事或其他故事,以招徠聽眾、宣揚佛法,于是又產生了大量變文,促進了“說話”藝術的發(fā)展。從民間到上層,說話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

唐傳奇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中唐,這里面也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唐代總體上說來,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時代,這種浪漫精神曾經以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進取意識的特點出現在初唐、盛唐的詩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對社會對人生都不再那么抱有期望,他們的心靈需要在現實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而小說正是提供了一種虛構的世界,可以讓人們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釋人生,表達對于人生的種種愿望。

文化傳承――唐傳奇?zhèn)鞑サ臍v史源流

任何―種文學體裁的產生與發(fā)展,從來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總有它的歷史淵源。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這其中,傳播活動一直是相伴始終的。或許也可以這樣說,沒有傳播活動,人類的發(fā)展就可能會停滯不前,或者人類根本就無歷史可言,所謂的歷史也只能是人類生存痕跡的碎片化而已。中國是世界上有歷史記錄最完備的國家,這不能不歸功于我國傳播活動的發(fā)展。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傳播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總結了傳播活動的三大功能:監(jiān)測環(huán)境、協調社會、傳承文化。我國著名的傳播學者邵培仁教授在論及傳播的文化功能時認為,傳播活動能夠承接和傳播文化、選擇和創(chuàng)造文化、積淀和享用文化。由此可見,傳播對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確功不可沒。

初唐、盛唐是唐傳奇的發(fā)軔時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的過渡。作品數量不多,現存有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內容近于志怪,藝術上也不夠成熟。

中唐是唐傳奇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作家和作品數量最多,而且頗有名家名作涌現。如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內容題材涉及愛情、歷史、政治、豪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數作品體現了較強的現實精神,創(chuàng)作方法與藝術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傳奇的衰落時期。雖然作品數量不少,并出現了專集,如牛僧孺的《玄怪錄》、皇甫枚的《三水小牘》等,但內容較為單薄,藝術上也較為粗俗。唯有豪俠題材的作品成就較高,如傳為杜光庭的《虬髯客傳》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唐傳奇畢竟展開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通過虛構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學樣式,能夠更自由更方便更具體地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理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傳奇這種文言小說樣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時期又出現了不少優(yōu)秀的、較唐傳奇在各方面都有所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并被改寫為白話小說。事實上,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與傳奇體有很大關系。

多元文化的浸――唐傳奇?zhèn)鞑サ奈幕瘎右?/p>

唐代疆域遼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城市空前繁榮,城市的發(fā)展為傳奇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讀者群,而且,城市地區(qū)經濟繁榮、人口流動量大,這就為傳奇的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唐人傳奇――武俠小說的始祖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fā)達,文學領域出現了極其繁榮的局面。不但詩歌發(fā)展進入了黃金時代,而且古文運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此同時,隨著唐代都市的繁榮和適應市民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傳奇小說大量產生,這些傳記小說,文采華茂,情致宛曲,為后世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成為唐代文學中又一朵鮮麗的奇花。

王國維說“一代又一代之文學”,每一種文學體裁的發(fā)展乃至繁榮都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其背后蘊涵著太多、太復雜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動因。唐詩的繁榮也非一兩個原因便可概括得了的,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之外,還與政治的穩(wěn)定、經濟的發(fā)達、思想的活躍、統治者的重視等多重因素有關,當然,視角不同,結論便不同,本文只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解析,希望能為以往的研究再添一磚瓦。

參考文獻:

1.張國剛、喬治忠等著:《中國學術史》,東方出版中心。

2.游國恩等著:《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3.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邵培仁:《傳播學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

5.劉笑盈:《中外新聞傳播史》,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6.許潔:《中國文化史》,花城出版社。

7.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2篇

【關鍵詞】中華舞獅運動 發(fā)展階段 流派甄別

中華舞獅運動是一項極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娛樂項目,它的發(fā)展和變遷與中國的歷史文明一脈相承,并有著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在這種背景下,中華舞獅運動也正實現著由傳統向現代的轉移,并跨入了競技體育的行列,以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但是,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對于其起源的研究,理論界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在重新考證中華舞獅運動歷史溯源的基礎上,對其發(fā)展階段進行系統的梳理,并就南獅和北獅兩大流派的異同進行初步的分析,有著重大的學理意義。

中華舞獅運動的歷史溯源

關于中華舞獅運動文化的起源問題可謂眾說紛紜,目前較為成熟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說法是舞獅起源于三國時期,盛行于南北朝;另一種說法是舞獅起源于漢朝;還有學者認為獅子舞產生于唐代,而后遍及南北各省。漢朝的東方朔撰有《海內十洲記》:“有獅子,辟邪巨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可以看出漢朝時期的人們對“獅神”的崇拜心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自此獅文化傳入我國。但是,當時并未有舞獅的資料記載。因此,舞獅運動起源于漢朝的說法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到了唐代,舞獅運動已經發(fā)展得非常興盛了。“太平樂,后周武帝時造,亦曰五古獅子舞,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俯仰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舊唐書?音樂志》)。據古文獻記載,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在建國之初(公元403年)開始增修百戲,而隨之即位的拓跋嗣又在繼承傳統百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增修,“令樂工數百人于車上,皆以錦鄉(xiāng)服箱之中,蒙以猛獸皮,以為犀象形狀”(《 魏書?樂志》),這在當時也被稱之為“畏獸”。

在南北朝時期,交州刺史檀和之為破林邑王范陽的“象陣”,就是用布、麻做成假獅子來驅趕大象,但是,當時并非叫作“舞獅”,而是稱之為“太平樂”,是戰(zhàn)爭的一種手段。所以,筆者認為中華舞獅運動的歷史溯源應當源于南北朝,興盛于唐。

中華舞獅運動發(fā)展的階段劃分

中華舞獅運動的形成和發(fā)展階段―南北朝。翻開中國的雜技史,我們可以看出,雜技藝術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它在南北朝時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并因地域和環(huán)境的差異而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和流派。加上人們對“獅神”的崇拜,所以人們開始模仿獅子的外貌和動作,用一種雜技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逐漸發(fā)展為舞獅運動,最終以一種民俗的體育活動而在中華大地上蔓延開來。

中華舞獅運動的快速發(fā)展階段―隋唐。中華舞獅運動經過南北朝的發(fā)展,在宮廷中的表演也日趨成熟。隋文帝統一中國后提倡節(jié)約,于是遣散散樂雜技于民間,使我國的獅子舞雜技藝術在民間得以廣泛傳播。

到了唐代貞觀年間,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華舞獅運動也在中西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嶄新的藝術形式,并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中華舞獅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宋元明清。到了宋元時期,戲曲的興起,技藝開始分科,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舞獅運動也逐步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進而為民間舞獅運動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加上民間武術的發(fā)展,舞獅運動也開始融入武藝,開始呈現出打斗的精彩場面。另外,在民間也開始有了專門的舞獅隊伍,通過相互之間的技藝交流提高了舞獅運動的技術水平。元代有記載:“帝一日獵還……伶人蒙采毳作獅子舞以迎駕”(《元史?賀勝傳》),這也是 “高毳舞獅”的最早記載。明代的《宣宗行樂圖》和《憲宗行樂圖》中就有獅子舞節(jié)目的圖騰。由此可以看出,中華舞獅運動經過宋元明清時期的發(fā)展,逐漸和舞蹈、雜技和民間武術融為一體,進而實現了中華舞獅運動的創(chuàng)新。

中華舞獅運動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階段。中華舞獅運動發(fā)展至今,已經不單純是民間民俗的雜耍表演形式,而是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舞獅運動文化,進而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華舞獅運動也逐漸走出了廟會、走會、戲臺和佛教活動的苑囿,成為與世界各國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體育思想與中華舞獅運動的融合也推進了其向競技體育發(fā)展的過渡,加之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使現代舞獅運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向現代的變遷。

中華傳統舞獅運動流派的甄別

造型的差異。南獅造型較為夸張,講求神似,獅頭獅背相連,獅頭有麒麟角,獅毛由絨毛、尼龍草做成,造型美觀,整體輕靈小巧,舞動自如,獅子的整體造型更具有象征意義和藝術性,主要有佛山獅和鶴山獅兩種類型。其中佛山獅制作工藝精湛,獅頭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類,注重突出臉譜造型和色彩的搭配,額高、眉精、眼大、口寬帶笑、威武逼真、形象風趣、別具一格;鶴山獅的造型分為“喜、怒、驚、樂、疑、醉、睡、醒”八種,獅裝以貓形獅性為主要特征,獅頭較輕,獅尾較短,獅毛五彩繽紛,獅頭上秀有“王”字,造型飽滿,既有獅子的威猛,又不乏貓的可愛。

北獅的頭背分離,舞獅員身著“獅褲”、“獅被”,獅頭尺寸較大,重量也較重,造型的效仿能力較強,追求寫實以努力刻畫獅子的原形,獅毛主要由纖維和犀牛尾制成,整體粗獷而宏偉。

風格的差異。南獅在表演的時候配合的樂器有鼓、鑼、鈸,其法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之分,動作有舐毛、擦腳、搔癢、驚天、探路、照水、探青、弄青、采青等等,在形神上多表現為喜、怒、睡、醒、探、望等,表現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北獅較有名氣的有青獅、雙獅,舞姿主要表演善良與靈巧,主要在梅花樁、高臺、彩球、過橋、高梯上等,并在引獅員的引導下進行雙獅或單獅表演,在配樂方面并無固定伴奏形式,主要是借助秧歌點、京劇鑼鼓點或是當地的特色劇種鼓點,注重精、氣、神的表現,表現出惟妙惟肖的鮮活獅子形象,給人一種美好真實的感受。

技藝的差異。南獅中的佛山獅融入了南方各武術流派的腰力、馬步、麒麟步等步法和南方拳種的腿功、腿法等,舞獅員在固定鼓式伴奏下進行表演,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表演的主題有“獅子上樓臺”、“獅子吐球”等,經常以“群獅”的場面出現,氣勢宏偉;鶴山獅是由馮庚長創(chuàng)作,以貓步和細微的神態(tài)來加以渲染,分為“八情”―八種舞步,即喜、怒、驚、樂、疑、醉、睡、醒八種,步法有五法、六要、八節(jié),分為捕鼠、玩耍、捕鳥、高躥、低伏、跳躍、滾翻等八種,步型動靜分明、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北獅的表演的動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滾等,步法有馬步、弓步、吊步、跳躍、翻騰、麒麟步等等,步法柔順、活潑、靈巧、神采、愉快、輕盈,在技術方面重于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表演的時候至少需要三人(獅頭、獅尾、引獅員),在引獅員的引導下首尾融成一體,塑造一個夸張、浪漫獅子藝術形象。

現代舞獅運動的發(fā)展趨勢

競技舞獅更加趨向于科學化、規(guī)范化。中華舞獅運動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它特有的健身、審美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不斷深入,舞獅運動開始走向競技體育的舞臺,其對參賽人數、動作難度、場地規(guī)格、評分方法、步型、步法、獅的形神表現等都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這對指導競技舞獅的訓練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助于挖掘運動員的潛力和提高訓練水平。

反過來,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推進了競技舞獅運動的競賽規(guī)則、裁判法的日臻完善,進而引導我國的競技舞獅項目進一步朝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

現代舞獅運動在文化傳承的進程中不斷多元化。中華舞獅運動因其特有的健身、教育、娛樂價值而一直鼎盛不衰,它作為一種文化活動而根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并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文化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清徐县| 农安县| 正镶白旗| 塔城市| 习水县| 老河口市| 调兵山市| 乳山市| 商洛市| 东城区| 长春市| 赞皇县| 杭锦后旗| 涟水县| 郯城县| 抚远县| 巢湖市| 日照市| 荣成市| 东丰县| 苗栗市| 三江| 道真| 竹北市| 门源| 朝阳区| 江津市| 常州市| 凌海市| 山西省| 潼南县| 铁岭市| 乌兰察布市| 万州区| 河源市| 建湖县| 富宁县| 江陵县| 兴城市|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