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5: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院學科科研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科技查新;查新項目;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7-0117-05
科技查新是指具有查新業務資質的查新機構根據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證其新穎性的科學技術內容,按照《科技查新規范》進行操作并做出結論。在課題立項階段,科技查新報告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準確選題,為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豐富的參考文獻,可以判斷所選申報項目是否具有新穎性,防止重復研究,提高立項成功率。在課題結題和報獎階段,可以為項目成果的鑒定、評估、報獎等提供成果新穎性的文獻依據,提高科技成果鑒定、評估、獎勵等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科技查新作為一項深層次的情報咨詢工作,對規范我國的科技活動、客觀評價科研項目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僅對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近五年來的科技查新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提高查新服務能力和拓展查新服務業務的對策。
1、上海海事大學科技查新服務的現狀
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于2005年開始籌建科技查新工作站,經過幾年的籌備。2009年1月21日,上海海事大學被設立“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G12)”(以下簡稱查新站G12),致力于為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提供科研項目立項、成果鑒定、項目評獎等相關科技查新服務。查新人員由具有港口、航運、物流等相關學科背景的20人組成,85%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全部擁有教育部/科技部的查新員資質,并經Dialog國際聯機檢索機構培訓,獲得國際聯機檢索證書,具有多年的科技查新經驗(見表1)。
2007-2011年間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共完成查新報告2190項。在其發展過程中,前面4年完成的查新報告逐年呈直線增加,在2007年51項的基礎上每年平均增加近200項(見圖1)。2010年完成的查新報告數量最多,為當年上海市高校查新站第一,其712項查新報告中有70項為查新員在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掛職期間完成。2011年我校圖書館在重視科技查新的基礎上,嘗試開拓其他情報咨詢服務,查新數量增速有所下降。
2、基于項目統計的科技查新工作分析
2.1 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以2007-2011年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存檔的科技查新報告、查新委托書等內容為原始材料,按照查新項目的查新目的、檢索范圍、項目來源、院系分布、委托單位、查新項目月工作量分布等進行分析。
2.2 查新項目的查新目的
科技查新為科技成果的立項、鑒定、評估、驗收、獎勵等提供客觀依據,按照查新目的對受理的查新項目進行統計(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校圖書館承擔的查新項目以科研立項和成果鑒定居多,分別為1168項和892項,兩類查新數量合計占總數量的90%。獎勵申報和博士論文開題結題次之,為95項和33項,專利申請查新幾近空白。2010年、2011年的成果鑒定查新數量比2007—2009年增長了近1倍。成果鑒定查新數量的穩步增長說明查新用戶逐漸認識到科技查新在成果定位、專家評議方面的作用,對項目結題驗收時進行查新的意識不斷增強。科研立項類的查新項目占據的份額最大,這與科研機構對立項前的查新工作越來越重視以及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等是分不開的。立項查新不但能避免科研經費的重復浪費、節約科研資金、縮短科研周期,還能幫科研人員明確研究項目的研究現狀。便于項目的成功申報。
3.3 查新項目的檢索范圍
按查新項目的檢索范圍對委托查新的科研項目進行統計(見圖2),可知,5年內共完成國內查新1061項,國內外查新1129項。從圖中可以發現,2007年、2008年國內外查新分別占92%、63%;2009年國內外查新比例降低至45%,2010-2011年查新數量有明顯的增長,并且穩定在600項以上。雖然國內外查新的數量逐年增加,但目前國內外查新的比例不高。進一步分析可知,國內查新主要為社會科學類課題和“適用課題”,部分中小企業由資金限制和項目級別的原因也只選擇進行國內查新。國內外查新項目大多數來源于高校和大型企業,課題來源主要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其中,高校承擔了國家大部分的前沿基礎科研項目,而企業重點傾向于科研成果的實施和應用研究。
2.4 查新項目的來源
完成的查新項目中,校內查新1327項(60.6%),校外查新863項(39.4%)。其中2007年完成的查新項目主要為校內查新(98.1%);2008年、2009年完成的校內查新項目為校外查新項目的2倍;2010年完成的712項查新項目中,校內查新項目和校外查新數量基本相當;2011年完成的校內查新項目數量繼續增長,達389項(58.7%),校外查新數量稍有減少,為274項(41.3%)(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的查新用戶以校內為主,主要服務于學校的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但由于其擁有豐富的港口、航運、物流等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源,以及具有相應的專業背景的查新人員,自2007年以來,十分注重為相關特色行業提供查新服務,在業界開展了一定的營銷和推廣,進而提高了查新站c12的知名度,查新總量和校外查新數量實現了大幅上升,且受到行業用戶的高度認可。
2.5 校內委托查新院系分布
通過對查新委托人所在院系進行統計,分析各學院在學校科研中地位,從而為把握學校學科科研的發展方向提供事實依據。2007-2011年共完成校內查新項目1327項,其中行政及其他人員委托的查新項目按內容所屬歸于相應學院,查新項目按學院進行統計(見圖3)。從中可以看出,校內查新實現各學院全覆蓋。從查新數量上看,各學院的查新數量都逐年快速遞增。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前,查新站G12尚未獲得查新資質,校內科研人員只能到校外查新機構辦理委托,自2009年建站以來,為校內科研人員科研過程中進行查新提供了便捷渠道,查新質量贏得校內科研人員的肯定的同時,科研管理力度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均顯著增強。
從圖3可看出。校內查新數量較多的學院依次是:商船學院195項(14.7%),經濟管理學177項(13.3%),物流工程學院167項(12.6%),信息工程學院164項(12.4%),文理學院125項(9.4%)。這些數據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我校科研成果發展情況。2011年,我校共有32項國家基金項目立項,排在前五的分別是:文理學院7項、商船學院和海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各4項、信息工程學院和科學研究院各3項。這些科研成果主要分布在以上幾個查新較多的學院。進一步分析可知,上海海事大學港口、航運、物流類學科的查新數量最多,體現了學校在船舶與海洋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運經濟管理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海洋學科與工程學科的查新數量也有了飛速的發展。這與我校成立了海洋環境與工程學院和海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加大對海洋相關學科方向的科研投入密切相關。
3.6 校外查新委托單位分布
對校外查新委托單位的分析。可以了解委托單位的分布現狀以及查新需求,并從側面反映出查新站G12在社會上的知名度。現對根據2007-2011年受理的校外查新項目第一委托單位進行統計(見表4)。目前查新站G12的校外查新委托單位來源于中國24個省份及中國香港地區,查新服務在社會上已有一定的影響。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高校單位的查新項目數量占到校外查新項目總量的60%左右,大部分來源于行業內高校委托的相關課題,查新站G12通過行業協會網站、期刊等媒介科技查新通知以及參加相關行業會議的宣傳效應全面凸顯。而其他課題的校外查新不多。其原因是很多高校圖書館設有查新站,導致了高校用戶的分流。自2008年起委托我校查新的校外單位迅速增多,2010年的校外查新單位達到221個。企業、科研院所等其他單位主要為港口、航運等行業特色鮮明的相關單位,如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2項)、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5項)、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18項)等。總體來看,高校用戶委托我校辦理查新業務的數量比企業、科研院所用戶委托的數量相對較多,查新站G12在行業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及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還有待提升。
3.7 查新項目月工作量分布
根據每月完成查新項目的統計分析,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查新工作的基本情況。現對2009年查新站G12建站以來完成的查新項目進行月統計分析,對部門合理決策工作計劃更有參考性。由于每份國內查新報告和國內外查新報告的完成時間不同,將國內查新折合成半個國內外查新,按每月完成的國內外查新數量進行統計,可以得出2009—2011年平均月查新工作量分布情況(見圖4)。圖中可以看出,每月的查新工作量有較大波動,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從月查新工作量分布來看,有明顯查新工作嚴重超負荷的集中時間段,如3月、4月、8月、12月。因為每年3月都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基金集中申報時間,4月是上海市級科研項目立項以及行業成果獎勵申報高峰期,8月的查新課題主要來源于相關行業機構的成果鑒定課題,12月的查新數量逐年持續攀升,查新任務最重,主要為校內各類立項和結題驗收課題提供查新服務。寒暑假(1月、2月、7月)期間同時是各類各級項目申請或驗收“低谷”,用戶委托的查新數量不多。每年的10月和11月查新工作量相對較小,適合集中開展圖書館其他重大咨詢和研究任務。
3、建議與對策
隨著用戶專業化、個性化專業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加大查新服務能力和拓展查新服務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上述分析,針對圖書館查新工作的現狀及查新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對新形勢下的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以下建議。以期適應科技查新工作的發展趨勢,同時為其他查新機構今后開展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3.1 加強查新員隊伍建設
未來科技查新機構的競爭,終究是人才的競爭。查新機構要保持強有力的發展,關鍵在于擁有一批優秀的查新員隊伍。因此,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充實和提高查新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業務技能。通過查新相關培訓、查新研討會及行業會議進行學習交流,提升查新工作能力。在日常查新過程中,定期組織查新質量討論會,并邀請科技查新專家來對查新員進行指導。同時把繼續教育納入部門的發展規劃之中,為查新員提供系統的繼續教育機會和多樣的繼續教育方式,如我校圖書館現有3名查新員攻讀在職博士研究生學位,2名查新員在國外咨詢公司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培訓交流等。查新機構還需緊跟社會科研活動的動向,及時引進相應學科的查新人員,擴大查新員隊伍。
3.2 加大營銷宣傳,提高社會知名度
科技查新機構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宣傳營銷,提高社會知名度。可以依靠報紙、雜志、互聯網、微博等多種媒介,廣泛開展科技查新宣傳。通過宣傳增強科研與技術創新領域對科技查新的認知度、認同感和重視程度。利用各種渠道大力宣傳查新工作在科研管理、企業技術引進與創新中的作用,讓更多潛在用戶了解科技查新的意義與作用。通過參加學術交流、科技論壇、專題研討等與相關行業部門合作,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等為其科研部門提供查新服務。我校圖書館近五年來校外科技查新的數量不斷增長,與我校查新人員及時關注行業內科研動態,以及通過參加港口、航運、物流類科技會議和展覽進行營銷是分不開的。
3.3 拓展查新業務范圍及深度
科技查新不僅局限于為科技成果的鑒定、評估、驗收、轉化、獎勵等提供客觀的文獻依據,立足科技查新可以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為委托查新單位提供多領域高層次服務。目前高校查新站提供的查新報告類型也比較單一,需在當前的基礎上,拓寬查新業務范圍及深度,構建完善的查新服務體系,滿足不同科研單位的查新需求,如在目前科技查新的基礎上,針對重大科技專項的查新,主動利于查新資源優勢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開展課題跟蹤、定題服務、競爭情報、專題情報等增值。以滿足高端用戶的需求,同時提升查新機構自身的服務能力,使科技查新工作為更快地出科技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加速科技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6]。如2010年查新站G12派4位查新員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培訓,學習國家一級查新機構科技查新服務模式、服務重點和開展情報分析服務的經驗,提高了查新員業務能力,對我校查新站滿足不同層次的查新服務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4 建立查新高峰應對機制
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立項、鑒定、報獎的受理時間都有一定規律可循,建立靈活的查新高峰應對機制有助于保障科技查新質量,有效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因.此,要提前與科研管理部門溝通,盡早查新通知讓查新項目負責人提前準備。查新站G12在查新高峰前會召開查新動員以及對查新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確保查新報告質量。通過制定合理的激勵措施提高查新人員的工作熱情,充分調動查新員積極性,同時聯系校內勤工助學學生協助進行查新材料的整理,減輕查新員的負擔,有利于保證在查新高峰期保證查新質量。
3.5 重視專利查新
專利查新可以避免重復研究、加快專利申請進度、評估企業專利技術、防止侵權或保護自身利益,深受企業青睞。查新站G12近年來積極派送資深查新人員參加專利查新、專利分析等方面的培訓和學術交流,并嘗試與企業合作,為企業專利技術開發提供專利查新服務,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尚處于起步階段。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加強企業產品和專利申請查新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讓專利申請人引起重視,深化對專利查新的了解;另一方面重視查新員的專利能力的提升,熟練掌握專利知識及相應的法律知識,為開展專利查新服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