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5: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梅花魂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課程語文改革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語文課堂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老師充分利用閱讀引發學生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閱讀是一個吸收的過程,寫作則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拓展學生的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感受語文蘊藏的文字美,體味語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寫作之樂。
一、為閱讀的個性化感悟,營造良好的氛圍
“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薩特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教學設計,積極地走進文本,走進學生的心中,拋磚引玉,做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與對話者,營造寬松、祥和、博大、溫馨、自由、和諧的閱讀氛圍。《去年的樹》中寫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緊接著作者只用了兩句話“春天又來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小鳥又回到這里,找她的好朋友樹來了。”作者給每一個閱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思維與想象空間,所以我采用了引領學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方法,用整個心去和小鳥相對,讓每一個孩子都去想:小鳥為何要回來?在路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小鳥又是怎樣克服的?它克服困難的動力來自什么?這樣一只“信守諾言、堅貞不渝”的鳥兒,活靈活現的鳥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老師放手讓每一個學生大膽地去讀、去思、去悟、去創新,去升華自己的情感;使學生的知識得以融會,情感得以豐贍,思維得以開闊,個性得以放飛,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實現,生命得以豐盈,寫作也得以提高。
二、為閱讀的“對話”交流架設橋梁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因此語文課上,師生的角色定位是導而不是帶,是引而不是灌,把課堂看做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去呼喚、去激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允許課堂上學生個體間的交流。這樣有益于學生思路的拓展和智慧的點燃,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只做架橋的設計者,不做架橋的施工者。在學習臺灣著名的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課時,老師不僅架起學生與文本的橋梁,而且還架起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橋梁。當課堂進行到時,把作者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展示在屏幕上,學生的內心受到巨大震撼,激發了學生對作者的敬佩與仰慕。老師讓學生此時最想對作者說點什么?這樣學生把作者和文本生命的頑強與珍愛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加珍愛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放射成無限的。因為有了特定的情景教學,教師、學生、文本和作者之間的碰撞與對話,生成了許多生動的體驗與新的認識,使教材的內涵得以發掘,使師生的人生觀得以升華。
三、在續寫中得以升華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真切地感受到,無論是文本,還是生活本身,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在悄悄地傳遞成長的力量,讓一種質樸而偉大的情感,漸漸地滲入靈魂和血液,讓師生共同獲得生命與創造能量的滋潤。老師恰當讓學生續寫,可以繼續點燃學生對文本的潛質,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展現學生心靈深處的火花。《梅花魂》作者借梅花,回憶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公,贊美外公不屈不撓的梅花品質和民族氣節。記憶中的外公,淚眼蒙地送給自己梅花手絹,從此天各一方……教師在閱讀課上,精心布置一個練筆:我與外公分別后……給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既可以表達外公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表達作者借梅花手絹激勵自己愛祖國的情感。這種濃濃的愛國之情,不僅展現在老一輩身上,也延續在子孫后代心里。學生既是作品的閱讀者,又是新作品的創造者。在閱讀中吸收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寫作中升華自己的感悟。
閱讀有著無窮的魅力,課堂上老師為學生蕩起閱讀的風帆,課后讓學生遨游書海,沉浸書香,讓寫作的思緒飄揚萬里。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超載”現象 舉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52-02
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雖然提高了,但是卻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些教師為了追逐教學的新潮流而采取了一些新形式,但是再新的形式也應和教學的實際需要相適宜。接下來筆者就著重分析一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超載”現象。
“超載”現象一:學習方式復雜
《語文課程標準》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有的教師卻沒能準確的把握這一學習概念,在教學中雖然采用合作學習、探究等學習方式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的學習方式竟然成了提高教學效益的負擔。
舉例分析:
在講《梅花魂》的時候,一位上展示課的教師是這樣上課的:
品詞讀句,感悟“梅花魂”――“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問題1:找出句子中的一對反義詞。
問題2:古玩和一幅畫哪個更值錢?
問題3:從這對反義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當問題布置完以后,教師就讓學生開始小組討論。這樣的教學設計一眼就能看出問題,問題1和問題2都沒有討論的必要,學生在課上雖然熱熱鬧鬧討論,但是學生的自主性和品讀感悟文本的能力根本沒就沒有被激發出來,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毫無效益的,所以只能是教學的負擔。
對策分析:
要想使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有效就必須整合與優化。因為課堂需要,我們在一堂課中可能會用到幾種教學方式,像自主探究的方式,合作學習的方式都是經常用到的,但是這些方式如果不整合就會毫無頭緒,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會降低。要想發揮教學方式的作用,教師要把啟發式教學和有意義的講授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教學效益。
“超載”現象二:教學激勵頻繁
自從新課改以來,我們對教學評價的關注也提高了,一直強調鼓勵性評價、激勵性評價,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過渡的評價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些困擾,甚至一些過渡的評價會適得其反。
舉例分析:
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中做了一次課堂觀察,觀察的維度就是教師的激勵性語言的運用次數,在統計中筆者發現,這名教師一節課說了10次你真聰明,說了6次你真了不起,說了4次你真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好孩子,說了2次做的很棒。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沒有問題,但是“糖吃多了也會膩”,學生也不例外,類似的評價聽多了也會覺得麻木,如果一節課下來,沒有響應的指引和糾正學生也就沒有進步,所以我們不能讓頻繁的教學評價束縛我們的教學腳步。
對策分析:
教師的評價必須有,但是我們的評價不能是盲目的,我們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讓他們在教師的評價中分辨是非,如果一堂課都是激勵性的評價,效果反而會為其所累。要想避免激勵的頻繁性,發揮其有效的作用,我們的教師就要將激勵與批評有效結合。學生在上課中表現好,理應激勵,這樣的激勵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學生課上的行為不規范時,就應該有相應的批評來約束,只有這樣才能不為過渡的、頻繁的激勵所累。
“超載”現象三:課堂提問繁瑣
課堂提問是一門極強的教學藝術,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上多提問題才是啟發式。于是課堂上到處都是問題,最后整堂課下來學生們也沒有自己的思考余地,只是機械的在回答每個老師的問題。還有的教師,自己根本沒有設計出合理的問題,在邏輯上都是混亂的,所以當學生聽到問題后也都是一頭霧水。
舉例分析:
比如,在講授《難忘的一課》時,教師在學生讀完一遍課文的基礎上一連串提出了三個問題:
1、孩子們我們試著回憶一下并試著說一說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2、這“難忘的一課”到底是什么內容,以至于作者終身難忘?
3、這句話在課文中總共出現了幾次,各在什么地方?請你劃出來,并讀一讀。
教師在學生讀完一遍課文的基礎上就提出了三個問題,這樣的問題對于初讀課文的學生來講根本就是一個困難,所以說教師的問題過于繁多。
對策分析:
教師的問題要適度,尤其是要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一節課可以是被主要問題串聯起來的,但是不能一堂課都是問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設計精而簡的問題。比如設計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設計一些有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畢竟挑一挑摘到桃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過多的問題只是負累。
“超載”現象四:教學內容冗長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筆者認為對于一些課文內容我們只要把精華的部分讓學生掌握了就行,沒必要無休止的去拓展和延伸,這樣只會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負擔,“長文短教”、“長文精教”也是一種教學策略。
舉例分析:
一位教師在講授《鳥的天堂》時在導課的時候就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展示了很多和榕樹有關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茂密的樹木,在講這些時又把“鳥的天堂”進行了解釋,然后才讓學生進入文本閱讀的。當教師講到第三部分,也就是10到13自然段的時候,又用到了多媒體,那就是讓學生們觀看《鳥的天堂》視頻,體會鳥的天堂的情景。這時候學生們一看視頻出現了,就都比較興奮了,當教師再布置閱讀和思考的任務后,學生們很難再靜下心去思考了。
整堂課的問題就在于教師把教學內容設置的過于冗長了,尤其是多媒體的不當使用,更加劇了內容冗長的時間,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策分析: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減少一些輔助設備的使用,沒有花里胡哨的形式,只追求實實在在的內容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只有我們的教師將教材吃透,才能為學生們展現一場精彩的教學盛宴。
參考文獻:
1.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葉圣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一個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過程。蒼白的語言,單一的情境會將感情朗讀陷入一潭死水,顯得僵化、枯燥。這樣的朗讀怎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又怎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與理解?上課伊始,老師應該精心設計導語,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情境。如教學《精彩的馬戲》一課時,先根據課文內容逐一展示幾幅連環畫,讓文章的內容在畫面中呈現,也讓學生能進入到畫面的情境中去,同時讓學生朗讀相應的段落。然后老師提出:“我們把這幾幅連環畫看作是一部動畫片,誰愿意給這部動畫片配音?”這么一來,孩子們的讀的勁頭馬上就來了。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以及濃厚的興趣下展開朗讀,就能讀得有聲有色了。如在執教《一夜的工作》一課時,可引用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貫穿全文。“同學們,你們是否還記得首都億萬人民群眾冒著嚴寒在長安街上等待總理靈車到來的動人情景,總理逝世為什么會牽動著那么多人的心?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去看看總理生前是怎樣工作的。”這樣一來,不但把新舊知識銜接起來,而且輕松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課。
2.加強范讀,示范啟發
朗讀是“口耳之學”,朗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聽”。一節好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教師高水平的范讀不僅可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更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范讀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并引發共鳴。如果再配上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將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讀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師的示范朗讀極其重要 ,有著其他范讀(如錄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優勢。教師要運用范讀課文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更好地朗讀課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2.1 以聲傳情,激發興趣,增加能力。教師精彩的范讀,以聲傳情,形神兼備,不僅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感情,還能使學生受到教師所讀文章情感的感染,從而與教師、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會表現出一種情緒上的沖動,產生一種一讀為快的興趣,同時還有助于化解學生在朗讀中遇到的困難和疑點以及朗讀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話、語調的抑揚頓挫、邏輯重音的突出、節奏的快慢、讀書姿勢、習慣等。學生在初讀與教師范讀后的再讀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讀能力。相對而言,對于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培養和增強,教師的范讀更為重要。
2.2 以聲傳情,輔助理解,培養語感。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把教材的語言文子化作有聲有色的畫面,使學生在形象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課文的思想意義形象化地滲入了學生的心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中低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較低,對課文的理解有困難,教師的范讀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為了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范讀的優勢,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對課文反復朗讀、體會,做到了然于心,這樣方能作好“示范啟發”。
3.抓住重點,品詞品句,反復咀嚼
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千遍,其義自見’謂讀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課文中的重點段落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讀好”的意識:抓住重點詞語讀,抓住重點語句讀,注意朗讀能力的遷移。在讀懂的基礎上,再抓住時機,讓學生背誦,課堂上充滿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是一種促進和激勵。例如《梅花魂》一課,講述梅花品格的一段是重點段,我就采用默讀、輕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運用“默讀勾畫――輕讀品味――議論表達――朗讀反饋”的教學方法,再加上教師的示范讀、還有欣賞讀、學習他人讀、幫助別人讀等,學生已讀得比較“充分”了,但怎樣讀得更“深入”呢?我就抓住這段中“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有氣節的人物”這一句讓學生反復咀嚼:你知道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并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名句:學生說出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林則徐;舉家食粥著《紅樓》的曹雪芹、忍受宮刑寫出千古絕唱《史記》的司馬遷、以身護法的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李清照(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讀”的結果,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有氣節”,也體會到了梅花的“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而且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也使課內的“讀”有了“外延點”。由于學生感悟得深,所以,最后學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程度。
通過對重點詞、語句和段落的品味和理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促進了學生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了訓練語感的目的,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積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讀悟結合、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結合重點詞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到文本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有感情地朗讀。
5.注重朗讀的陽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