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楹聯書法

楹聯書法

時間:2023-06-05 10:15: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楹聯書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楹聯書法

第1篇

傳統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真實性格的體現,是這個民族骨子里汩汩流淌的血液。同樣,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發展進程中穩定的驅動力,它能培養一種理念,傳承一種精神;它時時刻刻在感染人,熏陶人。所以說,學校特色文化是一種特有的品質,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

臨沂雙月湖小學歷經幾十年的沉淀、總結和提升,已逐漸形成了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的頗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并以此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其中,楹聯書法教育的影響最大。

楹聯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之精華。聯語,又稱對子、對聯、楹貼,以上下兩聯相對而得出。字數相等,對仗嚴謹,音韻協調,意境完美,讀之暢達,而觀賞楹聯書法作品更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書法是書寫中國文字的方法,它具有審美性和觀賞性。楹聯與書法共同根植于華夏沃土,成為舉世無雙的傳統藝術。楹聯依書法而傳承,書法借楹聯而遠播,二者肝膽相照,相依而生,又各得其所,自立門庭。若二者融為一體,聯墨合璧,便成為一種獨特的綜合性藝術―楹聯書法藝術。楹聯書法藝術又稱聯墨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楹聯書法教育是著眼未來,功在當代的文化教育工程,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做一個有根基的中國人”,我校積極開拓傳統文化教育渠道,響應楹聯家學會關于“開展對聯教育,普及對聯知識,確保新世紀楹聯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楹聯進校園”的號召,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楹聯書法教育活動。

首先,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于2012年創建了楹聯文化廣場,廣場精心遴選了古今名聯近百副,內容則勵志勸學,寄意抒懷,贈答勸勉,寫景狀物,詼諧益智……搜羅甚廣。設立了楹聯文化展室,展室設有對聯的起源與發展史、古今名聯、對聯故事等版面,還收集了部分師生的優秀對聯書法作品,供師生參觀學習。

其次,學校利用楹聯書法廣場資源,開設了“聯墨雙修”校本課程,并強力實施。學校根據校本課程設置計劃,每周在1―6年級開設一節《楹聯文化》校本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對聯誦讀、唐詩宋詞誦、硬筆、軟筆書法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楹聯文化的喜愛之情。

第三,“每周一聯”重積累。學校要求每個班級在黑板的右邊開設“每周一聯”欄目,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楹聯學習規律,低、中、高年級的對聯推薦各有側重。

第四,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書法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一筆一劃寫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教育學生“工工整整寫字,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們要求教師不斷加強書法技能,教師堅持每天早上練習書法20分鐘。學校還聘請了市楹聯協會會員、國學知識豐富的老教師為指導教師。

第五,讓學生在生活中汲取營養。我們經常組織學生走進社區,參觀節日里的喜慶對聯,商業廣告、匾額、書法展覽、風景區的書法碑刻,以及家居中的書法作品等。同時,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如春節送對聯到農家。把學生學習書法和書寫實踐結合起來,實現了學與用的有機結合。

為了給楹聯書法教育不斷注入活水,我們一直在探索課程推廣的途徑與方法,并且確立了課題研究體系,同時通過教科研促進教師這支隊伍的成長,在研究中不斷提升教師的群體水準,為學校的發展增強后勁。

一年來,通過《楹聯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學校弘揚了地方傳統文化,豐富了全體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1月被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委員會授牌為“書法教育實驗學校”,2013年春被中國楹聯學會確立為“全國楹聯教育基地”。

第2篇

2009年6月由江蘇省書協主辦,在江蘇美術館成功舉辦“詩酒風流?邱世鴻書法篆刻藝術展”,獲得好評,“文化江蘇”欄目進行了專題報道。2013年3月由現代快報、藝+美術館舉辦“詩韻酒魂?壯此生邱世鴻書法精品展”。《美術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神州書畫報》、《中國書畫》、《中國書法》、《中國美術研究》、《珍藏》、《藝術百家》、《藝術名家》、《華夏大家》等刊物多次刊登“名家訪談”專題。

出版專著有《邱世鴻書法篆刻集》、《撫云齋書法文集》、《魏晉書法的藝術精神》、《創作與理念》、《理學影響下的宋代書論研究》、《大學行書教程》、《詩酒風流》、《撫云齋詩稿》、《邱世鴻草書千字文》、《撫云齋藝術論評集》(正版)。

論文多次參加全國書學研討會二十余次,多次應邀請在全國高校進行學術講座。在各類刊物、文章100余篇。2004年論文《論新文書法與文化精神》獲得“中國文聯理論獎”三等獎,2008年藝術論文獲得江蘇教育廳頒發的“藝術教育論文評選一等獎”。2009年專著《理學影響下的宋代書論研究》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二等獎”。2011年論文獲得大學生藝術節藝術論文“特等獎”。

參展,榮獲獎項:

“全國高校師生作品展”(優秀獎1989北京。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第三屆新人新作展”(1995北京。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1995北京。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第二屆正書展”(1996北京。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首屆篆刻藝術展”(2001山東。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首屆南方長城杯書法大賽”(二等獎2002湖南。湖南書協主辦)

“當代青年書畫大賽”(一等獎2002北京。、中國書協主辦)

“2005國際書法篆刻年展”(一等獎2005河南。書法導報社主辦)

“全國第二屆蘭亭書法展”(藝術獎2007安徽。中國書協主辦)

“荷之韻一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2008山東。濟南市政府主辦)

“國大閱兵題聯”(二等獎2009北京。中國楹聯學會主辦)

“全國首屆篆書展”(2010貴州。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第三屆扇面展”(2010湖北。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楹聯書法繪畫邀請展”(二等獎2010北京。中國楹聯學會主辦)

“當代楷書創新展”(入展2011年。中國書協、河北省文聯)

“首屆中韓優秀書畫家”(韓國國會邀請展。2011韓國首爾)

“百名博士寫百米長卷”(2011年天津某文化公司主辦)

“國際簡牘帛書邀請展”(2011年湖南。湖南文聯主辦)

“西南大學書法論壇暨全國名家邀請展”(2011年重慶文聯、西南大學主辦)

“中意韓三國名家書法邀請展”(2012年中、韓、意三國。《中國書畫》雜志社)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書法名家邀請展”(2012年北京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

“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藝術家作品展”(2012年北京國家畫院)

“全國梅花書畫名家邀請展”(2013年南京梅花藝術館并任藝委會委員)

“全國蘭花書畫名家邀請展”(2013年貴陽陽明祠并任藝委會委員)

第3篇

關鍵字:漢字園林文化

一、 漢字結構在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世界上的文字就大的方面來看,包括兩大類型:一類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一類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中國漢字是真正意義上的表意體系的文字,也稱衍形文字。漢字音、形、意三位一體,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因形見義”。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就是“利用”了漢字的這一點,綻放出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山西省祁縣的喬家大院,它是由313間房屋組成,內含有 20個小院和6個大院。從空中俯視整個大院,是一個吉祥如意的雙“喜”字。這種建筑造型的含義不言而喻,它寄予著大院主人希望生活中充滿著歡慶幸福、喜慶盈門的理想主義色彩,從而透露出一種中國最傳統的文化思想。被有關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而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江西省婺源縣思溪村有個“百壽院”,曾幾何時多少人都只能找出蓮花門腰板上陽刻的篆書“壽”與窗上鏤空的篆書“壽”字,一共記有99個。有一次,香港鳳凰衛視用直升機在此拍外景時,偶然間從空中發現了該院的“壽”字布局,這才是真正的“百壽院”。于是最后一個“壽”發現了。這些“壽”字,因形見義寄托了主人祈盼住屋里的人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

再如山西太谷縣的曹家大院,過去是四個篆書的福、祿、壽、喜院子組成,現僅存“壽字院”(三多堂)。曹家在極盛的時候院內的建筑,相繼建起了一批布局相當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懷義堂、福善堂、三多堂等,特別以“福”、“祿”、“壽”、“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這展現中國人對福祿壽喜的向往的人文主義精神。

二、漢字書法在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源遠流長,書法不但是形式美,更能體現意境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漢字的象形性與形體豐富性,構成了它特殊的個性與形式美感,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加上以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其更加具有藝術美。這樣一來,書法在中國古代園林中的應用就更加合適。中國古代的文帝王將相也好,文人墨客也罷,在為自己建造房屋花園時,自覺不自覺的就會把書法這個中國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運用到其中,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用書法內容和形式把園林建筑的基調發揮到極致。

《閑情偶寄》中指出,園林之“亭閣之中,墻垣之隙,皆可留題作字者也”。確實,在園林中,書法諸如匾額、楹聯、條幅、橫披、扇面等形制,在不同場所都可充分展現。這些書法在園林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了園林意境。有了詩文、筆墨統馭其空間精神,才能進一步顯現其意境。我們看吧,從中國的北方到南方,每個古典園林建筑都會運用書法使其增添光彩。

匾額應該說所有的園林的題名裝置都會用到匾額,一般掛于建筑物正間門口上方或屋內中央上方處,以橫長方形為主,具有標明園中構筑、景點的功能。題名的內容多取自古代詩文詞句,它可以充分體現園林主人的思想觀念、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蘇州園林拙政園中,懸掛的“拙政園”匾額,就是園主人從西晉潘岳《閑居賦》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此亦拙者為政也”之辭意以明其心志。慢慢進入園中,“入勝”、“通幽”等磚木題額,標示著其空間的深入、轉換,引領人們興致勃勃地漫步在其中。

楹聯楹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一,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聯和匾額是一幅完整的圖畫,有匾額就應該會有楹聯相稱。所以說楹聯是園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的一部分。記得我去龍門石窟時,在香山寺里面幾乎每個門旁都會有名聯題字,印象很深刻,所題之書法是首都師范大學的書法研究生導師們所寫,有歐陽中石、甘中流、謝小青等老師。又如“滄浪亭”的對聯“千朵紅蓮三尺水,一彎明月半亭風”,勾畫出了一個真境逼而神境生的意境,見景見趣,如詩如畫。

條幅、橫批及扇面 橫批、扇面的形式在園林中也常用于磚雕題額,如萬卷堂前磚雕門樓中有長方形橫聯“藻耀高翔”,其擷秀樓上有磚額“竹松承茂”等。如網師園中的集虛齋,是園主修心養性讀書寫字的場所,室內陳設何等雅致,里面多置以竹為題的書畫,內外相映,別具意境。

嵌壁刻石 且不說蘇州園林,說說我們的大學校園中就典型的運用了這一書法增添光彩的手法。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男生宿舍梅園,其中就用這么一個簡單的刻石以一種文雅的方式告訴大家“梅園就在這里”。

第4篇

楹聯的發展與作用

通常認為,楹聯始于五代,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它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學形式,集哲學、詩詞、書法之大成,熔思想、文化于一爐,包含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精髓,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并舉,對警醒人生、凈化心靈、鼓舞斗志、開闊胸襟具有重要意義。楹聯作為國粹,在培養人們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

一副對聯就像一首濃縮的詩歌,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作對聯是一種頗有價值的學習傳統文化的的啟蒙方法,是引領學生步入文學殿堂的一把鑰匙。

楹聯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我國自古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訓,有人說楹聯脫胎于唐詩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眾多唐詩中,都有楹聯的影子,唐詩為楹聯的發展提供了甘泉厚壤。如格律詩中的對仗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等。當然,詩中的對句不一定都能成為完全意義的楹聯,但這的確是楹聯發展的濫觴。楹聯不同于對仗嚴格要求的詩歌,它更靈活而且能獨立表達完整的意思。

中國傳統蒙學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大都以優美的韻律、工整的對句形式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此外,我國也有專門的屬對教材,如《聲律啟蒙》《習對歌》等。其中的很多名聯對句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如“虛心對驕傲,熱情對冷淡”(二年級)等。

讓楹聯走進語文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表明生活有多大,語文的舞臺就有多大。楹聯具有極強的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凝練、短小、富有哲理與個性見長,講究平仄對仗,易誦易記,深受人們喜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對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與鑒賞能力,對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有著重要作用。

為讓學生認識并喜歡楹聯,筆者鼓勵學生每人自選一幅勵志聯,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優秀的楹聯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學生的人格修養教育有著獨特的教化功能。為此筆者建議學生將其作為座右銘,銘記于心,并談體會、寫認識,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時刻警醒教育自己。

有了對楹聯的初步認知,指導學生學寫簡單的對聯便提上日程。在學習《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時,為幫助學生對整篇文章做整體把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結合文章主題,出對“驚弓之鳥,虛發雁落神技高”,請同學們對下聯,大家興趣高漲,對出了如“雪中送炭,助人為樂人心暖”“井底之蛙,坐井觀天見識淺”等不錯的下聯。一副對聯就深化了學生對文本人物的認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概括能力。在日常學習中,筆者經常結合課文內容出一聯請同學們集思廣益對下聯,并選出較好的進行展示賞析。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同學們學習對聯的激情倍增,并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語文素養。

在學寫楹聯的過程中還可以掌握語法知識。初學者難免有時對句不夠規范。為此,筆者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加以指導修改。同時也經常進行詞語辨析訓練。如“輕風( )細柳(選詞:吹、拂、搖、扶),淡月( )梅花(選詞:照、瀉、映、失) ”等。推敲對聯的過程,就是對音律、詞性、詞類以及比喻、象征、反復等修辭方法了解和應用的過程,同學們聽得認真仔細,比單純地講授枯燥的語法效果好很多。就這樣,在煉意、煉詞、煉字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拓展語文課程資源。

要提高作聯水平,離不開日常訓練。筆者鼓勵學生自寫勵志聯、嵌名聯等,并結合重大節假日和主題教育活動廣泛開展楹聯征集活動,同時在班級設置了“今日對聯”展示臺,由學生輪流展示創作作品,極大提高了學生學聯興趣。一副好的對聯,包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學內涵。日久天長的訓練,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很多學生在寫作中運用對聯,為作文增色,使文章出彩。學生在學聯中感受經典,在實踐中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楹聯進課堂的重要意義

楹聯包涵著語言文學、漢語拼音、遣詞造句、詩詞歌賦、地理歷史、觀察分析、書法繪畫等多種知識和能力,每一副對聯都是哲理和文化的集成,都有歷史與生活的寫照,遠遠地超出了課本知識的范疇。讓楹聯走進課堂,不僅能使學生汲取楹聯文化的精華,感受其魅力,而且能擴展知識外延和豐富知識內涵,激發創新思維,提升文化素養,提高學業成績,還能從楹聯文化的哲理中感受到教育、獲得激勵,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念。

第5篇

春雨對秋霜。對對子也叫對聯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過春節時貼對子,也叫貼對聯是中國的風俗。

對對子就是對對聯,一個人出上聯或下聯,由另一個人對下聯或上聯,這種文字智力游戲對于習作古體詩很有幫助。對對子特點概括起來是: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對對子:

對對子,俗稱【對課】,是漢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貫古通今,應用范圍最廣泛,生命力最強,最精煉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文學藝術。也叫對聯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又稱聯語、楹貼等等。所謂對聯,是指結構形式上由上下兩句構成,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講究對偶的一種聯語。楹聯是與中國傳統建筑格式有關,古代時稱一間為一楹。楹:指的是廳堂前的柱子,將聯語懸掛或貼在柱子上就叫楹聯。對子是民間對對聯的習慣稱謂。聯語又與律詩有關,律詩講求對偶,其中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類似兩副對聯。因此,對聯被譽為詩中之詩,是漢語言文學中的奇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珍寶。關于對聯的產生年代,歷來眾說紛紜,傳統的說法是最早的對聯始于五代,認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對聯。對子又叫對聯、聯語,貼在楹柱上的稱楹聯。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引文 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坐落在黃山市黟縣境內,2000年11月30日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北京世紀壇的銅道上,我曾看到最后一行鐫刻著中華民族在20世紀辦成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最后一件大事,那便是:黟縣西遞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朋友向我推薦說,想要了解徽州文化不能不去西遞看看,而要去看西遞,起碼得在村里住上一晚。順從朋友的建議,我選了一個有月亮的夜晚來到西遞,那晚皓月當空,古村回歸平靜,因為西遞村落布局設計是一船形,村四周低矮的山巒仿佛是靜靜涌動的波濤,月光如同一幅乳白色的輕紗,罩住那像是船艙般的一家一戶透出的柔和的燈光,也款款地罩住那山、那溪,還有山間的鳥鳴蟲吟,清風絮語。

等到清晨,我信步走入村中一家一戶,發現在進入廳堂之前,不少人家都有一個精致的小院子,院子里,常常飾有拱型門洞,門洞上方大多嵌有石雕的“題額”。“題額”一般用來點明所在環境,展示主人的文化情趣。西遞西園中,有幅題額叫“井花香處”,走近一看,原來那院中有口水井,主人告訴我們當初寫這題額時,他們的祖先曾說,我們院中這口井打水時濺出的水花都是香的。所以提了個“井花香處”,多么富有詩意。我還看到一個很是雅致小院,那上面的題額叫“聽月”,主人介紹說他這院子非常寧靜,明月之夜,能聽到月亮里所發出的任何聲音,真讓人感到浪漫極致。

進了廳堂后,迎面的太師壁上懸掛著畫著山水、花鳥的中堂,中堂兩邊垂掛著出自名家書法的木質楹聯。

中堂之下,設有條案,其長度與太師壁寬度相同,條案前擺著八仙桌、八仙椅。

條案正中位置擺著自鳴鐘,鐘的兩側為瓷器帽筒,帽筒左邊擺有古瓷瓶,右邊擺著木雕底座的鏡子,這種東瓶西鏡的設置,取的是“瓶鏡”的諧音“平靜”,古徽州人家清晨起床,灑掃庭除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鳴鐘的發條擰緊,要讓它時時敲響報點,因為那“鐘聲”和“瓶鏡”結合在一起,其諧音便成了“終生平靜”。徽商長期在外奔波,家里的人希望他們永遠都平平安安、風平浪靜。就這一點,便讓人感到挺有文化。

站立廳堂之中,舉目環顧,但見廳堂的柱子上,幾乎都垂掛著木制的楹聯,仔細觀察那些聯文,發現每家每戶內容都不盡相同,尋問房主,說是這些楹聯都是各家祖先根據自己的不同職業,不同歷練和體會撰寫而成,經房主提醒,我們對一些楹聯仔細揣摩,很快判斷出他們祖先所從事的職業,民居“瑞玉庭”中有幅楹聯,聯文為“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我們很快判斷出老主人應是一位徽商。有趣的是這幅聯文中上聯的“快”字少了一點,“辛”字又多了一點;而下聯中的“多”字少了一點,“虧”字又多了一點。房主告訴我們,這幅錯字聯,是他們祖先創業時的人生體味,則“享受快樂少一點,付出辛苦多一點,想占便宜少一點,甘愿吃虧多一點”。能做到這些,人生便能獲得成功。而在民居“履福堂”中當我們看到那幅“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的聯文時,也很快斷出他們的祖先是一位讀書人。

縱觀徽州古民居中楹聯的內容,大多為處世哲學類,因為無論是讀書做官者,還是棄儒經商者,都想把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經驗傳給后人,盼望后人能按照他們指引的“捷徑”或者說是正確道路走下去,繼承并發展他們的事業,而將他們創業時的各種體會,濃縮成極其簡潔的文字,制成楹聯懸掛在廳堂之中,讓子孫后輩能朝暮與其親近,無疑勝于終日喋喋不休的教誨,這楹聯實質上起著一種“家庭教科書”的作用。而同時,這些展示中國書法藝術的楹聯,又能為居室環境增添幾分雅氣。

走在西遞村的古街道上,看著兩邊那些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徽派建筑,漸漸明白為什么到過這兒的人們都會感到這里的文化底蘊確實太深厚了,因為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閱歷,甚至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在這些古題額、古楹聯中,發現并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由此,我便想到,西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摘自《深圳晚報》 作者:濟海)

第7篇

張伯駒和齊白石是老朋友了。1952年5月的一天,張伯駒去拜訪齊白石老先生。兩人品茗閑話,齊白石高興地提起最近他把一幅作于1941年的精品《蒼鷹圖》和1937年書寫的《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立軸,并補“主席,庚寅十月齊璜(齊白石,原名純芝,后改名璜,號白石)”和“齊白石藏”兩款又連同青石雕花硯等一并送給了。諸品都是齊老多年不肯示人的得意之作。張伯駒雖然也是個畫家,多年來愛作國畫,且用功甚勤,擅畫梅蘭竹菊“四君子”,尤其擅畫蘭。但和齊白石相比,畢竟不在一個水平上;齊白石是國畫大師,但在詩詞韻律及楹聯方面要稍遜張伯駒,兩人平時在這些方面相互切磋。一個是一代國畫大師,一個是收藏鑒賞及詩詞書法大家,兩人又都同居北京,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忘年之誼。

張伯駒聽了齊白石送給主席的禮物后說:你送的這幅五字聯是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所擬,原聯為“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原聯的下句為“天”是鶴家鄉,而不是“云”是鶴家鄉。鄧石如用草書寫成此聯,而在草書中“天”與“云”二字形似。齊白石經張伯駒這一提醒,馬上緊張起來。是博覽群書、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竟然送他一幅錯字對聯,傳出去豈不貽笑大方。再說,鄧石如是一百多年前的書法大家,他的名聯豈能改動。張伯駒說:“齊先生,‘云’比‘天’字好啊。上聯若是‘地’,那么下聯‘天’字不可動;可上聯卻是‘海’字,恰與‘云’字相對,我們不必拘于成格,改動古人成句自古有之,也許會稱贊你改得好呢!”經張伯駒這么一說,齊白石心情這才平靜下來油然轉喜。

張伯駒說:其實把“鶴”與“云”并舉的詞句也有不少,如“閑云野鶴”,特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更為世人所熟知。我看把“天是鶴家鄉”改為“云是鶴家鄉”,可以說是匠心獨運。

齊白石聽了這番為自己的錯寫開脫的話,不由大笑。他想想也是,“云天”一詞可以并舉,從修辭上來說,“云”也是可以替代“天”的,以祥云映仙鶴則顯得更為和諧一些。之后,不少書法家及楹聯愛好者或吟或寫此聯時,皆以“云是鶴家鄉”為準,反倒把原來的“天”字給忘了。如今,兩位大師都先后駕鶴西去、云深不知處了,可是齊白石先生無意之中寫錯舊聯,張伯駒獨具慧心點出新意的掌故,一直在文壇傳為佳話。

(南極冰摘自《人民政協報》)

第8篇

1914年春天,康有為到杭州和劫后余生的徐致靖見面,兩人抱頭痛哭,此時離失敗已接近16個年頭。當年正是徐的保薦,康才受到光緒帝接見的禮遇。因為浙江督軍朱瑞與接近,他擔心隔墻有耳,兩人敘舊竟然筆談。一刀“尺白紙”,兩人手談了80多張。臨睡前,康把紙全燒了,還怕燒不透,用銅尺檢查全是黑灰才罷。

1916年夏天,死后,浙江督軍呂公望、警務處長夏超邀請康有為到西湖避暑,住在劉莊,他帶了女兒康同壁和女婿同來。就是這次劉莊的夏天讓他生出了在杭州建一個安樂窩的念頭,在當地權貴、軍閥的幫助下,他在1917年買下西湖丁家山一帶三十多畝地,歷時四年,耗銀四五萬兩,到1921年建成“一天園”(或叫“人天廬”),杭州人習慣叫“康莊”,就在西湖邊上。他十分喜歡,每年春秋兩季幾乎都住在這里,他還自己準備了一只船,閑時常常泛舟西湖,談詩論文,享受湖光山色,人間絕景。

1919年暮春的一天,他在棲霞嶺附近看到一個浣紗的船家少女,有著健康、青春的美色,他就想納為己有。他打聽到少女姓張,小名阿翠,只有19歲,還沒有婆家。而且父親早故。就托人去說,一次說不成,再托人去說,鍥而不舍,又是送厚禮,又是許諾言,終于讓張阿翠的母親動了心,提出一個條件:如果要娶阿翠,就要安排她的兩個哥哥到康家當差。康有為晚年的老少配就這樣辦成了。據說。還是康有為給阿翠起了個大名,叫張光,字明漪。這樣文縐縐的字恐怕也不是船家起得了的。

年過花甲的康有為娶花季少女張阿翠為六姨太(也有人說是七姨太)。成為杭州城里茶樓酒肆的談資。當年5月,婚禮在上海愚園路的康公館舉行,達官貴人、名流大亨紛紛前往道賀,上海轟動一時,不少報紙都有報道。

據說,取名張光的阿翠和其他妻妾稱呼康有為都是“大臣”,他念念不忘的是清廷對他的恩惠、他的頂戴花翎,所以他才會積極參與,而新生的民國,社會各界念及他推動維新變法,對這個民族的貢獻,給了他足夠的寬容。

康有為晚年最寵愛的是不識字的阿翠,不僅請家庭教師教她讀書識字,這位一流的書法家還親自教她寫字。每次他酒酣耳熱要寫字的時候,都是阿翠在身邊。康有為有一副有名的自題“康莊”聯:

割據湖山少許,操鳥獸草木之權,是亦為政:游戲世界無量,極泉石煙云之勝,聊樂我魂。

其中透出幾分霸氣,也可以看出他晚年和阿翠在西湖的這段快樂生活。現在我們還能在附近的山崖上看到的他的手筆。如“蕉石鳴琴”等。

1927年,70歲的康有為在青島去世,杭州的“康莊”逐漸衰敗。年輕的張阿翠開始守寡,經濟漸漸變得拮據起來。此后,西湖各處景點的小攤上,出現了康有為的大量手跡,有楹聯,也有中堂、橫披,還有條幅,楹聯喊價50元。據攤主說,康有為臨終前不久,考慮到阿翠身后生活,關起門來為她寫了2000件書法,說:“老夫無金為卿養老。此二千件即變相之足赤,夠你受用一輩子了。”時間長了,西湖邊的康有為真跡卻源源不斷,有人懷疑有專門制造康有為“真跡”的廠商暗中供應,到30年代中期一副楹聯已跌價到5元。原來,這些所謂的“真跡”出自康萬木草堂弟子徐勤的侄子之手,康有為晚年此人常在身邊研墨鋪紙蓋印,并且苦練書法,模仿康有為幾可亂真,西湖攤上出售的所謂康真跡大多數是他的手筆,只有印章是真的。這位徐某和太師母達成君子協定,他寫字,阿翠蓋印,賣字所得兩人對分。對于康有為的真跡,阿翠是舍不得賣的,每當想起死去的丈夫,她就會打開箱子看一眼留下的真跡。聽說1945年阿翠去世的原因,就是這個秘密被人發現,那一箱康有為真跡被人偷走了。

第9篇

【關鍵詞】何紹基書法 藝術性 書法思想

一、引言

何紹基,清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出生于1799年,逝于1873年,湖南道州人。何紹基經歷四朝,宦游經歷豐富,其書法造詣無論在晚清學術史上還是在詩歌抑或是碑刻學上,均占有一席之位。書法是一個人性格的主要體現,從書法家的字中能深深感受到創作者的藝術心理與人品。因此,在研究何紹基書法的藝術性時離不開對其生長環境的研究,其書法深受當時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的影響。何紹基作品的年代主要在道、咸年間,當時還處于科舉考試年代,帖學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天下讀書之人學書均受到帖學思想的影響。歐陽詢的書法在道光年間具有重要的影響,“歐底趙面”的書風是當時文人競相模仿的對象,隨后又有顏書,顏體幾乎成為當時帝王家學習的主要字體。這樣的歷史背景對何紹基書法的取法具有重要的影響,也可以說何紹基的書法是從傳統的帖學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本文以何紹基書法中所包含的藝術系以及書法家本人所賦予其中的思想表達,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何紹基的書法成就主要體現在從其書法的字里行間能看出其思想內涵,其書法是繼承書法大家的藝術精髓而獨成一派。何紹基在前期的書法學習中,對各種書法均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在不斷地練習與臨摹中進行思考,將其融入自身的創作中。不僅如此,何紹基書法所用長鋒羊毫、生宣紙與其追求的古法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晉、唐書法家使用的書寫工具為兔毫、狼毫等硬筆,配合硬毫筆的使用,能產生風神凜烈、點畫遒勁而不失精密的效果。但硬毫筆蓄墨少、出水快,晉唐書家多作小字,并無大礙。在中國書法批評史上,以人論書、因書及人的風氣之興,始于張懷,前者見于《書議》評嵇康,后者見于《評書藥石論》,由棱角、脂肉之弊論及君子、小人。何紹基的書學思想、審美標準皆受“人品即書品”的影響,甚至將其泛化。他極為尊崇君子之書,愛之寶之,更是慕其人而學其書。所以我們在研究何紹基的書法和書學思想時,必須考慮到其泛化的“因人論書”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理解何氏的書學思想。 何紹基一生臨習顏真卿書法,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其自言:“魯公為人剛勁不阿,觀其書如睹其人,吾愛其書格之高,實儀其立身之峻。”此外,何氏家族對錢灃書法的推崇及對錢氏書跡的熱衷收藏皆有此因素。

在何紹基眾多的書法作品中,其行書的成就最高,獲得后人的廣泛好評,其中《爭座位帖》是體現其藝術思想的重要臨摹作品。通過對作品的反復欣賞與對比分析,發現何氏作書善用長鋒羊毫,這樣與古人不同的書寫工具卻成就了紹基行書書法。整幅作品中又有正欹變化、大小參差的美感,字與字之間很少牽絲連帶,但筆意不斷,相互呼應。可以說,楹聯成就了何紹基書法,不僅展示了他的文學才能,同時擴大了何氏書法的傳播范圍。紹基用行書大量進行楹聯創作,這種特殊的書寫形式對其行書書法面貌的改變產生了影響。

二、何紹基《爭座位貼》的藝術性特點

何紹基的《爭座位貼》雖極力模仿顏真卿的原著,體現出作品原有的氣質,但是由于兩者寫作時的心境與個人成長環境存在一定差距,即使模仿再好,還是具有一定的差異,從中也能感受到何紹基自身的藝術修養。

通觀整部作品,其主要特點是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將此作品與其行書比較還是存在微妙的差別,這體現出了何紹基對作品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筆畫處理上具有自己獨特的思想。

從作品字體的整體處理看來,何紹基在《爭座位貼》中的字體處理上,從表面上是屬于行書的范圍之內,但是細觀其特點,與傳統行書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別。在《爭座位貼》的字體中,何紹基在處理字的結構與其用筆的力道方面均體現出了何紹基書法的精髓,如“長”“也”“宇”“而”等字。何紹基在書寫字體時使用行書的字體構成方式,每個字皆屬于一氣呵成,如“而”的書寫,從開筆到字成均一氣呵成。其次在《爭座位貼》中最后一筆的處理上還是有與傳統行書的不同之處。如從“長”“宇”等字的書寫上可以看出,“長”字的開筆雄厚、有力,結尾處力道十足,但是在最后收筆時,何紹基還是選擇了輕提的書寫方法進行書寫;“宇”字的書寫也采用了類似的方式進行書寫,但是在處理上更能體現出何紹基的書法造詣。該字據本人觀察由四筆構成,體現出了書法的起承轉合,每一筆的力道剛好,給人一種蕩氣回腸之感,在起筆處輕點,在點的中心位置的書寫中用筆加重,隨后一點與之前的起筆點比較力道有所減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三筆更是給人婉轉之感,在最后一筆上將整個字合為一體,整體看來“宇”字的書寫體現出了何紹基書法修養之高。

通過對何紹基《爭座位貼》的觀賞以及其用筆的方式看來,何紹基的行書之所以能具有很高的成就,不僅僅因為顏真卿真筆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何紹基在極力模仿其作品,而且在臨摹作品中由于自身的文化修養與對書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對書法的獨特見解,這才是何紹基的《爭座位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的主要原因。通過上面的分析與對何紹基用筆方式的研究,能將其行書作品總結為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在書寫中不僅僅具有行書的飄逸之感,同時還具有了傳統隸書與篆體字的書寫方式,這也是何紹基書法的藝術價值與其思想對后人造成重要影響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第10篇

一、教什么――以生字為根本

雖說習字求方法,一理通百理明。不少孩子在軟筆方面以書法四大名家“顏、柳、趙、歐”作為臨摹的范本,但是,硬筆字帖的選擇紛繁多樣,對于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內容,本人建議還是以生字為根本。一來,寫好生字本來就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二來,統一的教學內容,便于教師的指導,也更利于后進生的學習。另外,在三到六年級每學年分別安排“8種基本筆畫、19種筆畫變化、19種筆畫輕重、40種偏旁部首”作為相應的教學內容。其中,三年有安排8種基本筆畫,34個范字作為教學內容,與生字教學一起,構成了以生字為載體,重點指導相應筆畫變化的教學內容。

二、如何教――多管齊下

追溯字源。習字是一項重復練習的體力活,沒有捷徑,唯勤學苦練。古有王羲之每天苦練書法,把池水染黑又被人們稱作“墨池”。但是,結合中年級學生好動的年齡特點,一般較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把習字視之為重復、枯燥的學習。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習字中顯得尤為重要,而追溯字源,就是激發興趣的方法之一。如四年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的生字“奉”,在篆書中,表示兩只手捧著一塊玉石,可見,“奉”蘊藏著崇尚、尊重的意思。把方塊字,變成會意的圖形、符號,使得習字不再是機械的練習,而是一種樂趣。

示范指導。范寫,是寫字教學的核心。在范寫中,筆畫的輕重、停頓、占格位置、結構疏密,均可通過邊范寫邊講述的方式,把寫字的要領傳授給學生。如《七顆鉆石》中“唾”是生字詞,教師可通過以下的教學語言,邊講邊范寫:“唾”左右Y構,左窄右寬,與口相關,因此是口字旁。口字要寫得扁,橫折要停頓,最后一橫壓著橫中線。右邊“垂”字橫畫特別多,空間要均等。先寫“千”,一豎壓著豎中線,最后兩橫,一橫長,一橫短。在以上的教學中,教師抓住關鍵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使學生把準字形結構。此外,根據“唾”字橫畫特別多的特點,明確“空間要均等”的方法要領,解決了該字結構松散的問題。

對比教學。這是解決學生寫錯別字的常用方法。把“攬”的“見”字與“貝“字對比,能讓學生更明確豎彎鉤的書寫。對比的另一種用法,在于把優秀作品與稍差的作品進行對比,在學生的點評中,找出不足之處。也可以把同一位學生前期作品與后期作品進行對比,發現習字的成效,成為燃起繼續習字的動力。

軟件輔助。示范指導的環節,常常因為個別教師本身的字體不佳,示范指導能力較弱,成為寫字教學的軟肋。本校引進了“快樂習字”的軟件,該軟件以每課生字為教學內容,以粉筆、硬筆、軟筆范寫,配以邊寫邊講授的形式進行教學,克服了個別教師書寫水平不高,示范性不強的問題。

構建課型。寫字教學如果只是局限于練與評,那么學生長期枯燥的練習中,會失去練習的動力。因此,構建不同的課型,各有側重點,使硬筆教學更有系統性。我們初步構建了指導課(以激發興趣,教師講授為主)――練習課(以學生練寫為主,師生點評為輔)――欣賞課(提高鑒賞能力,傳遞習字文化)這三種課型,達到寫好字,做好人的教學目的。

大班教學。以一個級為單位,每周固定時間、統一上課地點、一致的學習內容,由一位專業老師執教,其他老師協助的教學,稱為大班教學。這樣的教學適用于“指導課”,能很好地解決大部分教師教學書寫水平不高,難以范寫指導的問題,在師資力量不強的初始階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提高素質――壯大師資力量

第11篇

還是四年級下學期時吧,將近期末。偶然一次,我跟張老師——我們語文老師,提起過年,便笑著對他說,現在過年越過越沒味,對聯什么的全是打印出來的,瞧著好看卻失了真,沒趣!

張老師聽了我的話,一反既往地沒有立即興致勃勃地發表“高見”,而是沉吟良久,到我實在不耐煩時,才慢悠悠地詢問我:“你喜歡別人寫的毛筆字嗎?”

我一愣,疑惑地撇了他一眼,捉摸著他的用意,乖乖回答道,“喜歡啊,怎么不喜歡,我可是個標準的文藝小青年呢!”

他沒理會我的挪揄,只是若有所思的說了句“這樣啊……”然后就趕我出去,口中直念“上課啦上課啦,還不走啊!”

回教室的路上,我心里直嘟噥,怎么老師貌似今天給人的感覺怪怪的?幾次想倒回去問他有什么心事,卻還是咽了回去。

不想就在下午放學時,張老師神神秘秘地把我叫到一邊,偷偷塞了個小木盒給我,說是送我的小禮物。我剛想打開來看,卻被他制止了,僅是擠了擠眼,露出一抹狡黠的笑,要求我回家再看。我雖好奇到不行,但只得將那份“禮物”收到書包里。

到家后,我甩下鞋就沖進房間開始拆木盒,待看清物品后,不禁手顫了顫——是兩張卷起來的紅紙。小心翼翼地展開,竟是一幅老師親自書寫的楹聯!我凝視著這輕飄飄的紙,微微失神。剛勁的筆鋒直透紙背,繞指墨香兀自纏繞心頭。忽而感到手中的紙竟有千斤重量,心中早已五味俱全。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對楹聯在我的心中掀起了波濤狂瀾。我怎么都沒想到,張老師急著趕我走,竟是為了去書法室取他的毛筆與墨水,更沒料想到,他甚至沒睡午覺就跑去給我買紅紙。但令我吃驚的卻是,負責教三個班語文與兩個班音樂的張老師,如此繁重的工作之余,是怎樣惦記著我一句隨口的玩笑話的?

老師總這么無私,默默地將一點一滴的“小”關懷摻揉到我們的生活中。您將知識攜帶著愛灌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中,嘔心瀝血地培養著國家一屆又一屆的人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你們引以為傲的黑發在一根根地變得蒼白,皺紋悄悄爬上那曾經活力的臉龐,細嫩的手指也不知何時長滿了厚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終生難忘。”

第12篇

從古鎮錦溪走出的陸家衡身上始終帶著樸實、純厚的氣息,文質彬彬,平易近人,盡管他已是全國知名的書法家。

陸家衡幼承家學,其父陸曙輪精金石書畫,善弈,有隱士風。八十年代始,陸家衡從其父友、海上著名碑帖考據學家翁門豈運先生游,悟得書法筆法。后又問道于吳門宋季丁先生,致力于漢魏碑版的研習,于隸書用功尤勤,其隸書從漢《禮器碑》、《石門頌》、《武梁祠刻石》、《封龍山頌》等中化出,又從秦漢簡牘中吸取營養,更借鑒清代碑學興起后隸書大家的成功經驗,故他的隸書自然典雅、不事雕琢,高古中透出清逸之氣,在當代中青年書家中獨樹一幟。他的行書則胎息于二王,清真靜穆中時露書卷氣。陸家衡又深悟一藝之成需多方積累,于是書法之余復涉丹青,所寫梅、竹,得金冬心、鄭板橋遺意,筆墨高古簡淡,氣息古雅。聲律則受業于評彈名家黃異庵先生,雅好陸放翁、袁子才兩家,時有清新之作。陸家衡的隸書在全國大展中屢屢獲獎,其行書、草書、楷書、篆書也獲好評,1987年被評為“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三十七名優秀作者之一,1999年被中國書協評為“德藝雙馨”會員。

成名之后的陸家衡一方面在藝術上繼續探索,另一方面在培養后進、扶持新人方面不遺余力。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昆山市的書家隊伍不斷壯大,一批青年書家在全國及省內的展覽中脫穎而出,如今昆山市的中國書協會員就達12人之多。近兩三年來,陸家衡又全身心地撲在了文博事業上,從籌建到正式出任昆侖堂美術館館長到主編《昆侖堂》學術期刊到出版《玉峰翰墨志》及《中國畫款題類編》,其間所花的心血非常人所能想象,而這些都大大提升了昆山的文化品位。當人們談起這些時,樸實的陸家衡只是淡淡一笑。

陸家衡

字持平,一九四七年生,江蘇昆山人。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昆侖堂美術館館長。書法作品曾十余次參加國家級重大展覽,獲《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三十七名優秀作者之一,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秀獎、首屆和第二屆全國楹聯書法展銀獎等,一九九八年被授予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一九九二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等收藏。出版有《陸家衡書法作品集》、《中國畫款題類編》、《玉峰翰墨志》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南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神农架林区| 宜城市| 韩城市| 赞皇县| 鄂伦春自治旗| 修水县| 衡阳市| 聂荣县| 高雄市| 丰镇市| 仙居县| 闸北区| 民权县| 上犹县| 施秉县| 江口县| 贵州省| 新安县| 新邵县| 偏关县| 河间市| 彭水| 尉犁县| 井研县| 沈丘县| 黎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肇源县| 孟连| 亚东县| 苏州市| 家居| 商都县| 平湖市| 呼和浩特市| 青阳县| 肃宁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