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4: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英語學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藝術生 大學英語 學習策略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對于剛步入大學校門的一年級新生來講,學好這門課程是至關重要的,這能為他們進行高層次的學習和實現遠大美好的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擬對大學音體美新生(以下簡稱藝術生)入學后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藝術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分析
在中學階段,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跟著老師走,整個教學完全由老師支配,學生只是按照教老師的思路形成流于形式的被動學習,對老師依賴性較強。進入大學后,許多新生注意到大學英語課內教學活動以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實踐性練習為主,自己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對如何安排、支配這些時間,很多學生甚感茫然。尤其是藝術生,由于在高中階段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專業課學習和考試上,甚至有些學生為準備藝術專業考試,幾乎在高二下半學期至高三近一年半的時間都不再接觸英語,導致英語成績差,底子薄,語法與詞匯尤其薄弱。入學后,專業課程安排密集,專業作業比較費時,相比之下,學學英語時,由于知識結構的不同,中學英語與大學英語有一定的跨度,許多學生感到難度加大,壓力倍增;另外,藝術生專業課是小班授課,而英語課通常為合班教學,七八十人甚至更多的學生上合堂,因基礎差,不積極參與課內教學活動,勢必造成教師在講臺上用多媒體不停地講,而學生在下面只能被動地聽的局面,教學效果自然不佳,繼而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久而久之,英語學習就會懈怠,對英語學習也就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二、應對策略及學習方法
(一)轉變學習觀念,增強學習主動性。
選擇好突破口,有個良好的開端,對順利通過大學英語初學階段至關重要。大學藝術生應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改變學習方法。大學英語學習不同于中學英語的基礎學習,是一個提高的階段,重在增強聽、說、讀、寫、譯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不應繼續把教師看作主要知識來源的傳授者。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不是完全依賴老師。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注意歸納、總結所學內容,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中學會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把握學習進度,掌握學習規律,提高學習技巧,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養學習興趣和習慣,采取有效學習方法。
平時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學習效率高的學生往往是對知識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他們常常對學習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學習的興趣越低,主動性就越差,學習的效果自然不會好。因此,培養正確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藝術生應樹立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學習心態,不應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堅信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克服任何困難、障礙。其次,藝術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同學的幫助下,要嘗試把個人原始、自發的好奇心轉變為有目標的求知欲,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此外,還應注重自身學習習慣的培養,使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復習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手、動腦、自己閱讀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學生可按照老師課前布置得預習提綱去做,也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自主把握預習范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養成多觀察,勤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習慣。學習知識和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和應用,對于新知識和語言技能要趁熱打鐵,盡快運用,進行造句、交際對話等實際操練。及時復習、定期復習是掌握和鞏固語言知識和技能重要的強化手段。任何新知識,不論當時聽得多明白,理解得多深刻,如果不盡快復習,短期內就會遺忘絕大部分,英語學習更是如此。學生自己應制定出合理的學習計劃,包括短期、中期、長期學習目標。對學過的內容要定期、有規律地復習,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以便能有效地運用原有知識認識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三)嘗試探究式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覺地利用其他渠道學習英語。Dickinson(1995)認為,自主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態度,又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藝術生要主動采取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即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積極地投身于學習,不再把英語學習只局限于課本和練習題上,自己選擇學習方式,安排學習任務,利用廣播、報紙、圖書館資料或網絡獲取更多知識,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如課外閱讀時,學生可依照教師課內提示的猜詞法,根據上下文語境、構詞法、詞類轉換法等猜測詞義,以把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和水平;摘抄、背誦文章中的佳句和精彩片斷,有利于加深對語篇的理解和有用句式結構的記憶;就已學課文進行仿寫、縮寫、改寫練習,既能熟悉和把握語篇結構和寫作風格,同時又能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英語學習瓶頸 詞匯量 突破方法
一、引言
在中國,大部分學生從初一就開始學英語,甚至更早。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十到十二年)來學習英語,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中學、大學、研究生學了十二年,多為一個模式,四、六級證書拿到手,仍口不能說,耳不能聽,筆不能寫”①。有人稱之為“聾子英語”、“啞吧英語”。那么在中國學生比較擅長的書面考試方面表現又怎樣呢?下面一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問題的嚴峻性。根據全國四、六級考試委員會提供的統計數據,從1995年到2000年間,全國重點院校和非重點院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平均過關率分別為55.79%和32.26%。面對這種狀況,人們不禁要問:“學了這么多年英語,怎么學得這么差?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怎樣才能學好英語?”
二、英語學習中的瓶頸――詞匯量
導致上述現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外語學習本身的特點以及教學方法等因素外,還有學習者本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則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每一個因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僅就英語學習本身而言,學習者的詞匯量在語言知識的學習以及各項語言技能的發展方面起著瓶頸作用。其瓶頸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表達思想的基礎,是進行語言交際的前提。
一般來說,語言有三大要素:語音、詞匯和語法。人們通常把語言比喻為一座大樓,詞匯是基本的建筑材料(就如磚和石頭),而語法則被比喻為水泥等粘合劑②。所以,Wilkins(1972)指出:“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雹鄱鳯aufer(1990)則說過:“學生口袋里裝的是字典,不是語法書?!雹苓@些說明詞匯在語言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有關語音和語法的知識比較少,學習語言的人可以用較短的時間突擊學會語音和語法,而對于浩瀚的詞匯來說,即使用畢生的精力也無法全部學會。所以,如何擴大詞匯量就成為學好英語的關鍵,正如Meara(1980)所說:“詞匯的學習、獲取和掌握是外語學習初級階段之后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⑤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學習者就不可能理解并掌握所需要的語言信息;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學習者也就不可能達到語言上的準確與流利。從語言交際方面來說,詞匯量的大小也影響著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2.學習者的詞匯量是達到一定語言水平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標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規定,高中畢業時,要熟練掌握3300個左右的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規定,大學生在完成兩年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學習后要達到的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詞匯量要求分別為4795詞、6395詞和7675詞;主要測試外國人能否適應美國大學學習和生活的“托??荚噷υ~匯量的要求也在10000左右”。而實際狀況又怎樣呢?西安外國語學院的席仲恩對該院英語系1-4年級的558名學生的詞匯量進行了調查,其結果為:一個學期后為4825個左右,三個學期后為6283個左右,五個學期后為6804個左右,七個學期后為6690個左右。由此可見,學習者的詞匯量是達到一定語言水平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標志。
3.詞匯量的大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習者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
如上文所述,詞匯是語言的載體,而語言又是思想的載體。掌握的詞匯越豐富,語言也就越豐富,學習者也就越有自信心去和別人用英語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如果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學習者也就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去和別人進行交流,哪怕是很簡單的話題,久而久之,就成了啞巴英語。此外,郝玫和郝若平(2001)的研究表明,學生的英語成績總體上是受焦慮情緒影響的,而與自信心以及成就動機等則存在正相關,而且影響較大。⑥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學好英語,學習者首先要突破詞匯這一瓶頸。
三、對詞匯的基本認識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28年第一版收錄了約410000個詞,1989年第二版收錄了大約500000個詞;《韋氏大詞典》(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三版收錄了大約540000個詞。
面對如此巨大的詞匯量,學習者一定會有望洋興嘆的感覺,甚至就此罷手。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為此而擔憂。因為每個人需要掌握的詞匯量總是有限的。據統計,一般英美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用詞有5000個左右,其使用頻率約占詞匯總數的90%。因此,詞匯便有了高頻詞(即常用詞)和低頻詞(即非常用詞)之分。根據美國的BROWN語料庫,頻率最高的1000個詞的覆蓋面為72%;頭2000個詞的覆蓋面為80%;頭3000個詞的覆蓋面為84%;頭5000個詞的覆蓋面為88.6%。這些高頻詞不僅覆蓋面大,而且大多數是實義詞和多義詞,具有很強的派生能力,而低頻詞和專業術語大多是由各種詞根和詞綴組合而成。對于低頻詞的處理,可借助于上下文以及構詞法等知識來猜測詞義,而沒必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
據統計,在閱讀理解中,一個人需要的基本詞匯大概為3000―5000個高頻詞,而在口語和寫作中則需要2000―3000個。
由此可見,雖然英語的詞匯量很大,但是由于詞匯有高頻詞和低頻詞之分,也由于每個人學習詞匯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所以,每個人需要掌握的詞匯量是有限的,掌握一定的詞匯量也是可能的。學習者應該將學習的重點先放在如何全面而熟練地掌握高頻詞匯上,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再去擴展詞匯量。
四、英語學習瓶頸(詞匯量)的突破
英語詞匯的習得主要涉及兩種不同的方法:直接學習法和間接學習法。直接學習指學習者做一些能將其注意力集中在詞匯上的活動和練習,如本文所介紹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間接學習指學習者在進行其他學習任務時(如閱讀文章,做聽力練習等)附帶地習得詞匯,如本文所介紹的第三種方法。學習者可以在間接學習的基礎上增加直接學習,這將對學習者不同知識層面(從認知到運用)的詞匯習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這種學習法尤其適合于英語詞匯量小的學習者。
學習和擴大詞匯量的方法有很多,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下面介紹三種具體方法:
1. 五格單詞卡片盒⑦。
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記憶的規律來循環記憶單詞。在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習者在短期內迅速地擴大自己的詞匯量,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先制作一定大小的卡片(最好用硬紙片),在其正面可以寫下單詞及其例句,而在其背面寫下單詞的英語或漢語意思。當然也可以添加一些同義詞、反義詞以及固定搭配等。
第二步:用木版或鐵皮等制作一個細長型的單詞盒,被不規則地分為5格。
第三步:用單詞卡和卡片盒循環記憶單詞。將每天需要記的新單詞卡放入第一格,并將其它格中不熟悉的單詞也放入第一格。第一格中的卡片必須每天復習,如果已經被掌握,就放到第二格中,否則仍然放在第一格中。當第二格中的卡片放滿以后就拿出來全部復習一遍,如果某張卡片上的單詞已經被掌握,就放到第三格中,否則放回到第一格。以同樣的方式處理第三格中到第五格中的卡片。需要注意的是,越往后卡片越多,如果一次復習不完,可以分為幾次來復習。
使用這種方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①首先應該掌握詞根、前綴、后綴以及構詞法。要逐個地記住成千上萬的單詞是有一定的困難的,而詞根和詞綴的數量有限,并且其構詞能力特別強,被稱為“擴大詞匯的三把鑰匙”。對它們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們積極主動、舉一反三、大批量地擴展記憶詞匯,從而迅速地擴大詞匯量,也有助于我們通過上下文來猜測單詞的意思并提高閱讀能力和速度。②根據前文所述,學習者應該選擇那些高頻詞來記。學習者可以選擇根據教學大綱而編寫的詞表或詞匯手冊,也可以參考《牛津高階英語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所提供的給詞典下定義時所用的詞匯表,該詞表包括近3000個高頻詞。
2.視聽結合法。
上述方法雖然可以迅速地擴大自己的詞匯量,但與語音的聯系不易建立。語言的三要素之一就是語音,而且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熟練地掌握其讀音規則有助于記憶單詞。有心理學家指出:大腦中存在多種分析器,其協同活動是提高記憶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人的記憶中,70%來源于視覺,60%來源于聽覺,而兩者結合則可達到86.3%的效果。⑧ 所以,學習者應該選擇一套配有磁帶(最好是由英國人或美國人朗讀的磁帶)的詞匯手冊,邊聽邊記,邊看邊讀。通過這種方式,學習者可以將單詞的拼寫形式和發音結合起來,不但可以提高記憶效果,而且可以聽到純正的發音,有利于學習者模仿以校正自己的發音,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這樣就可以實現一石三鳥的目的。
使用這種方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①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來選擇合適的詞匯手冊,學習者可選擇馬德高主編的《抗遺忘程序速記掌中寶》叢書。②安排好學習的進度和復習時間。以《抗遺忘程序速記掌中寶》為例,該書根據記憶規律將單詞分為若干單元,每單元有100個單詞。學習者可以一次記一個單元,也可以分幾次來記。在學完幾個單元或全部單詞以后,學習者可以一次聽一盤磁帶,邊聽邊回憶所學單詞的漢語意思以及拼寫形式等,爭取能夠達到聽音能寫、見詞能讀的程度。
3.通過閱讀、聽力練習等途徑來擴大詞匯量。
這種方法強調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聽力練習等途徑來擴大詞匯量,要求學習者利用已有的各種知識,包括一定的詞匯知識,根據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來猜測單詞,進而掌握該詞的意思和用法。這種方法從擴大詞匯量這個角度來說,費時費力,而且所獲得的詞義也不一定準確和完整,但如果能夠和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的話,那么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鞏固所學單詞,加深對所學單詞的理解與把握,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和聽力,并擴大知識面。所以,應該將這種方法和前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五、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詞匯的擴展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除了要掌握科學的方法,還需要處理好其它一些重要的問題:
1.貴在堅持。由于英語的詞匯量很大,所以學習者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日積月累,那么詞匯量就會逐漸擴大。學習者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把每天需要記的單詞抄下來,利用排隊、等人、坐公共汽車這樣的機會來背單詞,如果每天學習5個單詞,一年下來就可以記2000個左右的單詞,三年下來就可以學完大學英語1-6級中的詞匯,從而突破英語學習中的最大障礙。所以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2.要學以致用。記單詞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如果不用的話,就失去了記單詞的意義。在起始階段,學習者有必要用機械的方法來擴大詞匯量,但是在有了一定的詞匯基礎以后,就應該進行大量的演練。通過實際應用(聽、說、讀、寫、譯)來鞏固所學單詞,加深對它們的理解,提高掌握的質量。
3.及時復習,達到“熟能生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告訴我們: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剛學過以后忘得很快,而后,遺忘就逐漸緩慢下來,到一定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因此對新學的單詞的復習必須及時,要在遺忘還沒有大規模開始的時候就復習,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研究者提出,如果按照識記后2、4、6、8、16、32天的時間間隔來安排復習,則可保持基本與最初的識記成績相同。⑨ 有實驗表明,一個有50000詞匯量的本族語者在有關詞或非詞的實驗中,只需要短短的1/5秒到半秒鐘就能夠辨認出一個認得的詞或一個不存在的詞,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熟悉度效應”。⑩ 由此可見,只有經過反復的學習和應用,最終才有可能達到熟練自如的境界。
六、結語
通過對學習者的詞匯量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學習者的詞匯量是能否學好英語的瓶頸。為此,本文結合記憶理論提供了三種擴大詞匯量的具體方法,并就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了說明。
注釋:
①何萍.啞巴英語、聾子英語是怎么來的―我學英語二十年的歷程[N].中國青年報,1999-4-7.
②⑩桂詩春.英語詞匯學習面面觀[J].外語界,2006(1):57,60.
③Wilkins, 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Edward Arnold,1972:111.
④Laufer,B. Why Are Some Words More Difficult Than Others? IRAL Vol.28 ,1990.
⑤Meara,P.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urvey Articl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s: Abstracts,1980.
⑥郝玫, 郝若平. 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狀態焦慮的相關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
⑦潘亞玲. 外語學習策略與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46-47.
關鍵詞:英語原版電影;大學英語學習;情境;作用;方法
著名文體學專家王佐良教授曾說過: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要真正掌握好一門外語,就必須真正理解其深層基礎文化。只有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差異比比皆是。而英語原版電影中,這些日常文化差異表現的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大學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經常表現出厭倦、不感興趣等現象,而英語原版電影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其語言、思維及文化,從而激發大學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進而提升大學英語學習能力。
一、英語原版電影語言的特點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具有認知、美學以及教育的功能。因此,電影語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隨便即興的交際語,它是經過加工的。但是,大多經典的英文電影臺詞都是具有鮮明的語言特征,如通俗易懂、簡潔明快、節奏感強、幽默生動等。電影表演者通過這些電影語言向觀眾傳遞出特色的情感和文化內涵。
二、英語原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作用
國內很少有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而任何的交際行為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發生的。因此,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成為漢語環境下學習外語的關鍵。英文原版電影是一門視聽的藝術,展示的是真實的語言環境和交際情境。學生觀看英文原版電影對其英語學習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英文原版電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英語學習的原動力。大學生面對繁重的學業,枯燥單調的英語書本知識,很容易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欣賞英語原版電影可以讓學生擺脫枯燥的課本知識,電影中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多姿多彩的畫面以及純正地道的英語口語等都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于影片情境當中,影片主題曲以及插曲等美妙的音樂都會讓學生樂在其中,這些都可以讓學生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從而內化吸收,進而產生對英語學習的樂趣。
其次,英語原版電影可以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語境是大學英語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因素。語境與語言的特征密切相關,具體的語境中語言含有具體的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提高學生靈活使用語言的能力。英語原版電影提供的語境真實又豐富,這為提高外語教學奠定了基礎;并且電影中演員活靈活現的演出,充分發揮了體態語的作用,體現了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相輔相成。
最后,英語原版電影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電影是生活的寫照,電影語言是真實生活的語言,體現了文化現實。豐富多彩的電影素材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語境,讓學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然而這些用語言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卻不能用語言來分析透徹,還需要對西方文化進行分析了解。只有通過對西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綜合分析理解才能將真正理解語言,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提升大學英語學習的方法
首先,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文化差異。在觀看影片之前,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將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這對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選擇恰當的影片。鑒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在選擇影片時,應關注一些內容易懂,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語言豐富,發音純真地道的影片。讓學生欣賞一些積極向上的影片,這些影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比如迪士尼、夢工廠等拍攝的動畫片,《阿甘正傳》《雨人》等。這些經典影片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
最后,讓學生多聽多說,學會模仿。英文原版電影作為英語學習的新工具存在了明顯的優勢,是學生學習的好幫手。影片中豐富的語言知識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學習窗口,剛接觸原版電影時,學生都會覺得生疏。第一遍觀看時,應該看全英文字幕。了解自己哪個情景、內容或語言不理解,不明白;第二遍觀看時,看中英文字幕。針對不理解的內容,反復研究;接下來,再看全英字幕。在理解了整個電影的基礎上,記住一些電影中有特征的典型句子或詞匯,多聽多說、學會模仿;最后觀看時,應該不看字幕。在聽一句模仿一句的同時,回憶這個句子或短語出現的情景并進行翻譯。如果有時間或有精力,可以在兩天后重新看一遍,從而達到鞏固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 學習策略 運用
一.英語學習策略的概念及其作用
英語學習策略是英語學習者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語而做出的各種選擇和采取的各種措施。它既包括英語學習者為提高英語水平所采取的各種方式、方法,又包括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學習和使用過程的掌控,兩者相輔相成但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思維獨立、學習自主有效的學習者。教師研究英語學習策略可以使語言學習者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訓練可以大幅度的改善學生的學習。這不僅能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而且也會使學生學會如何自主學習。
二、英語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
教師在設計英語學習策略訓練課程時,要清醒地認識到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策略觀念
首先是不能以單純的英語學習策略訓練代替英語學習。英語學習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學習者花費時間和苦功,詞匯要一個一個去積累,語音語調要一點一點去模仿,語法規則需要一個一個去練習。其次是學習者千差萬別,學習環境千變萬化,學習任務性質不一,難度不等,策略因人而異,因時因事而變。最后是學習策略的種類和使用的頻率都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任務的難度有關。當學習者語言水平高,任務難度低,使用的策略種類和頻率不會很高,因為這里很多程序已達到自動化程度,不需要使用策略;當學習者水平過低,任務難度過大,使用的策略和頻率也不會很高,因為這里學習者不具備使用策略最基本的語言水平。
2策略訓練必須要以“我要學”為前提
這里“我要學”,首先指的是學英語,其次才是英語學習策略。教師在設置相關學習策略的訓練課程時,要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學習策略。
3.策略訓練應注重管理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英語學習策略種類繁多,決定了英語策略的訓練課程不能以教師教授哪項具體策略為目標。要想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事半功倍,使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就需要教師在管理策略上下功夫。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策略的運用
1.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早在1913年杜威就指出,興趣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同時指出,沒有學生對所有事物都沒有興趣,也沒有學生對所有事物都有相同的興趣。一旦學生對某一話題或動機感興趣,他們就會全力投入。因此興趣對學習英語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興趣,英語學習將很難堅持下去。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培養和發展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將至關重要。一旦對英語有了興趣并努力去發展這一興趣,那么學生就會有強烈的愿望去讀英語、聽英語、說英語、寫英語,并且會尋找一切機會去運用英語,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英語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2.培養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長期、近期目標,根據實際需要指定學習計劃
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英語學習也是如此。所以制定英語學習計劃非常重要。老師可以培養學生制定英語學習的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并且在制定計劃時要結合個人實際的英語狀況。計劃一旦制定,就要不懈地堅持下去,并定期檢查。
3.引導學生及時、經常、科學的復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復習是學習之母。要想克服學習中的遺忘問題,只有靠科學的復習。很多同學反映單詞記不住,很容易遺忘。這是因為他記憶得還不夠牢固,要牢固地記憶一個英語單詞,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更不是一兩個小時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復習以達到牢固狀態的過程。學英語也是一個復習的過程,要天天堅持復習。從復習方法上講,可采用分散復習、集中復習、強化復習,把新舊知識按內在的規律有機地進行綜合歸類,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
4.培養學生樹立合作意識并引導學生使用情感策略
學習英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幾個月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感覺不到英語的顯著提高,容易失去動力并喪失信心,最終會導致前功盡棄。解決這種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小組或班級同學合作一起學習。這樣彼此之間能夠相互鼓勵和支持,一起堅持下去。還有一些同學會出現焦慮、恐懼、擔心等狀況,這時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使用情感策略來調控學習情緒,消除焦慮、恐懼,以保持較強的學習動機,以便更好地學習英語。所謂的情感策略是指學習者為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際而采取的行動。如:與班級或小組同學合作學習,與同學一起參與各項活動等等。它的目的在于以調控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機、情感、態度為基本目標,包括消除焦慮、恐懼的策略、自我鼓勵的策略等等。目前情感策略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學者的關注。
四.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發展前景
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學習策略的選擇至關重要,其發展趨勢越演越烈,可以說已經是學習英語的必經過程。一是要了解自己的學習興趣,打通英語學習的初始關節英語學習的最主要難點在于大量的詞匯和語法,就像學中文專業要背誦大量的古文,學習法律專業要學量的法律條規一般,英語學習的重點在于怎樣背熟書本上那千千萬萬個單詞,記住那些難用的語法以及怎樣去揣測外國人說話的邏輯思維。二是要記憶與交際策略互補運用英語學習中的記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的背熟了那些單詞記住了單詞間的不同和相近之處,才有可能選對正確的使用辦法,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將枯燥的記憶策略與靈活的交際策略相結合,例如我今天背熟并理解了 classic amusive 這樣的詞匯,那么我可以與英語系的同學或者去一些英語活動的現場,跟別人聊一聊關于這兩個單詞的一些相關內容,例如 a classicfilm 一部經典的電影或者是電影中的 amusive speaker 等等來展開話題,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對話水平,在對話中更加運用到了自己所學習背誦的單詞和句子,讓它們在簡單的對話中變得更加深刻更加靈動,這樣學習英語就不再被動。
總而言之,英語學習策略對于大學生英語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習英語之前應該尋覓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才能保證將所學知識系統的掌握住并且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英語 個性 惰性 課程要求 大語文
學者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結這些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多是從理論、教材、教師等方面由上到下地進行的,對學習、接受過程的研究卻相對短缺。同樣的現象在專業外語的教學中亦有表現。本文試圖分析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和惰性,并籍此對未來的外語教學系統工程建設提出一些設想。
一
個性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有認為其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性,以及經常出現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表現為“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及種種行為的心理活動?!眰€性決定了個體的需要、行為動機、興趣及能力、氣質、性格等因素并決定它們的強度和作用時間。大學生多數是個性鮮明、強烈的個體,而且,在“等次”越高的高校,這種表現應該越是突出。
個性從諸多方面影響個體的學習效率,在大學生的外語(公共課程)學習中相對突出。大學生入學前學習英語多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六年,對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因其親身經歷而不再有新奇的感受。作為教師,我們已不再可能、也非常不應該希望他們唯自己馬首是瞻。大學生的學習應該有自主性和創造性。
個性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可能有如下表現,或由相關因素而生并由于其反復作用而加強:
1.輕視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相當多的學生認為學好專業課是自己的全部學習任務,公共課程可以敷衍了事,要是沒有畢業的麻煩,他們會選擇不學。這種認知可能會保持到高年級階段,它導致了新生參加等級考試容易通過,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大學英語學習之后反而不容易的怪現象。也有相當多的人在高年級階段幡然醒悟:英語課程的學習狀況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專業課學習,并且可能波及他們的繼續深造。但這時的醒悟已經使他們落后了他人一拍。
2.評判教師的授課風格和方法。大學生一般都自認為經驗豐富的英語學習者。他們經歷了大約六年甚至更長(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就已經開始)的前期學習過程,與數位英語老師進行過相處,對常見的教學方法習以為常,傾向于把不同老師進行對比。在這樣的對比中,大學老師往往不能占據優勢。原因不外:a.大學英語授課集中,部分時段效率低下,部分學生甚至選擇逃課;b.大學老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相對短,與學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溝通;c.公共英語課的學生性格各異,專業混雜,差異性遠遠大于中小學階段,教師選擇的折衷教學方法“得罪”不少人。
3.認為老師講授的內容大同小異,而且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內容又與高中階段重復,對自己的幫助相當有限。是故,他們即使尚未找到自己的有效方法,仍然可能置老師的指導于不顧。
在尼科爾斯研究過的十種聽課壞習慣中,批評講課者和認為課程單調乏味首當其沖。在尼科爾斯看來,這些行為多以無知為基礎,容易使聽課者心不在焉,失去重點。
4.認為自己有獨到的學習方法,這套方法是“最適合自己”的。老師的方法指導往往是蒼白的。隨著師資培養力度的不斷加大,即使是在偏僻的農村學校,優秀的英語教師大有人在,不合格教師已難覓蹤跡。英語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早已擺脫了“土八路”時代,學生在此階段形成的固定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了他們高級階段的學習,他們不容易發現某種不良習慣潛在的負面影響。
5.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必須的學習資源,其數量及適用性可能超過學校所提供的。電腦、網絡已經實現大眾化,教學形式也日漸多樣化。相當多的家庭擁有寬帶連接,越來越多的家長本身就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才,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策略。虛擬課堂教學形式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已經開始家庭等場所發揮作用。這使得學生的視野大大開闊,可用資源大大增加,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資源的能力更不容小覷,在某些情況下,學生提供的資源對教師來說也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這使得師生之間合作關系的建立具有了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問題是占有資源與利用資源是兩回事,自由并不總與效率相伴。從在校學生的課程安排等方面看,他們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時間和精力英國是相當有限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依然是相當重要的。
二
誠然,“每一個人的個性都是不同的,研究的時候都要得到尊重,都應該注意到其獨特之處。”但獨特并不意味著優秀、出色。我們需要尊重差異,更要理性、冷靜地對待差異。
在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大學生們的心理特征變得非常復雜,且有可能在某些個體身上表現得相當隱蔽。雖然有研究表明,個性明顯的個體更可能在學術領域做出重大成果,但在英語學習方面,我們還是要努力避免那種以發展自己的個性為借口縱容了自己的惰性,或教師出于尊重個性而忽略其惰性的情況。惰性的起因或常見表現主要有:
1.過高或過低估計自己的學習能力。前者會因此而忽視課堂教學的作用,認為課堂教學信息量不足,難度太低,教材太過簡單等,進而導致時間、精力支出不夠,自信之后是自慚。后者對課堂教學、對教師、對課本的態度正好相反。他們單詞要教師帶著讀,話要老師教著說,考試試卷不要出難了,題目不要出到課本外面去了。學習根本沒有有主動性、自主性可言。
2.固守中小學階段已有的學習經驗不放,不能充分意識到大學階段的不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進而畏難退縮。
3.固守四級考試底線,背的是四級詞匯本,練的是四級模擬題,這種被動學習的結果是固步自封,即使四級堡壘成功攻克,與實際能力的提高幫助有限。同時,看到部分“浪里郎當”的人竟然“順利”晉級,他們的內心會產生極其不平衡感,懷疑勤奮刻苦的實際作用。不敢開拓也是一種惰性。他們必須意識到,超越四級的框架,才能進入一片開闊的學習天地。此外,他們還要意識到,決定考試成敗的偶然因素是多種多樣的。
4.破罐破摔。這樣的學生不能從中學學習的失敗體驗中解放出來,英語學習已經是他們無法翻越的高坡。他們最迫切需要的也許是心理上的疏導。在部分高校實行得風風火火的分級教學讓部分學生背上了“學困生”的黑鍋,這不啻雪上加霜,使他們長時間生活在低人一等的陰影里。對于高級階段學習心理的研究還是一片沒有充分開發的領域。
三
針對個性、惰性的實際狀況,要尋找既能充分利用個性、發展個性,又能克服惰性的、有針對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實上,高校以等級考試的通過率來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指標,迫使英語教學荒不擇路,沖著提高學生的考分而“奮斗”,其結果也許會像直接沖著四、六級考試而奮斗的學生一樣,其愿難遂。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其作為工具,具有實用性的同時還是文化的載體。過分功利的教學使其文化承載的功能被剝離,剩下的只是詞匯――句子――語法――篇章的幾根筋,失去了血肉。是故,有論者論述了建設英語語文學科的必要性。這當然對實踐會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筆者認為這僅僅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權宜之計,依然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案。真正在高校做好“大語文”建設,并輻射中小學英語教學,才是解決英語教與學疲于應付的長效措施。部分高校把外語教學歸于人文學院或學部統籌安排,當然是頗有遠見的創舉。此舉從根本上提高了英語的“學科”地位,可謂出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礎上,還要打破大學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之間的壁壘,確立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地位,使之成為大語文學科的一部分,或者英語學科的一部分,從此不要再有“課程”、“學科”之爭。
實施雙語教學可以認為是直接改進大學英語學習現狀,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聯系的第二個關鍵措施。雙語教學對教學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備課過程就是一個改變和提高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認知的過程,因而,有可能使英語的學科地位從人們的意識深處得到提升,大學英語當然得益。從學的方面來看亦是如此,而且在學以致用中學生們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在學卻不夠用的痛楚中他們感受到危機。盡管大面積實施雙語教學可能還為時過早,但這種努力的全局性意義無疑是巨大的。
大學英語的教材建設是事關英語課程建設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現行大學英語部分教材只是以與考試大綱的結合、相容為賣點,與其他學科脫節;更新緩慢,與社會生活發展脫節;長篇累牘,與實際教學活動脫節;難度把握偏差太大,與學生實際脫節。但由于其“亮點”醒目,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進而成為了制約大學英語課程發展的瓶頸。而普通大學英語教師是罕有權力自由選擇適用的教材的,自己選擇教學材料亦受制于精力和膽量等多重因素。
在課堂教學中,功利式的應試教學是最好交差、最容易見“成效”的方式,也是使英語教學不見長效的拔苗助長的手段。它使英語學習不再有樂趣可言,而且,教師們在把這種方式像接力一樣一棒一棒地傳下去的時候,無意中把自己內化了的錯誤認知傳遞給了學生。大多數學生已經難以接受不同的教法和學法,課堂教學的改革在實踐中遇到極大的阻力。學生的個性和自信是使教學效果提高的關鍵要素之一,但過度的個性和自信卻使他們容易忽視自己的弱點卻使他們鉆進死胡同而不得脫身。比如,一提起聽說練習就有學生反對,“沒意思!”“學不到東西!”他們不知道英語學習沒有捷徑,卻有規律。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是一個需要共同發展的系統工程,哪一方面的欠缺都可能影響到整體水平的提高。已經有研究證實,語音辨識能力決定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閱讀能力,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部分學生已經像患了強迫癥一樣,痛苦地做模擬題卻一無所獲但覺得時間沒有白花,用虛幻的充實來打發時光。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如果沒有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配套改革,沒有中小學英語教師觀念的革新做支撐,依然只是一廂情愿的美夢。這在二、三流的高校尤其如此。我們能夠聽到國內高校教師對新課程要求強調聽說能力的提法提出的質疑之聲。大學英語教學怎么改已經有深入的研究,但為什么要做好,如何做好大中小學這個系統工程的改革,卻罕有成果問世。在我國當前英語教學的語境之下,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很有必要的。
四
在目前的形式下,我們還只能寄希望于漸進的改革能夠慢慢改變英語的未來。且讓我們平心靜氣地思考課程要求或教學大綱的修訂??梢哉f,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每一次修訂都是結合了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考慮英語教學的總體狀況而進行的。我們還要接受這樣的事實,即:學英語的目的在于滿足應用的需求。說白了,英語教學離不開它的功利性。教學大綱、課程要求的目的都是要使英語教學活動更快、更好地達到功利目的。但是,實踐中的英語教學已經把通過等級考試變成了其需要實現的功利目標,學生以通過等級考試為學英語的目的,把等級考試證書視同擇業的敲門磚,教師以學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以及通過的等級作為自己評價教學成效的依據,這樣,剛剛跳出中學應試教育怪圈的學生被重新拽入了考試的窠臼。那種拿著等級證書卻依然張口詞不達意、聽英語無異天書、寫文章生搬硬套的現象我們暫且還無暇問津。且讓我們記住: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是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之一。顯然,我們依然認為大學英語學習還是出于某種謀生的需要,還沒有成為個體的內在需求,還很依賴外部動力的驅動。這樣的情況不改變,惰性就有其很大的存在空間,發展個性,克服惰性的話題就永遠有研究的必要。
參考文獻:
[1]戴煒棟,張雪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理論體系[J].外語研究,2001,(2):1-4.
[2]陳堅林.大學英語教材的現狀與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9):374-378.
[3]李超.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改進[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4):120-122.
[4]許朝陽,王志芳.大學英語教材的評估模式[J].河北大學學報,2007,(3):140-141.
[5]端木義萬.外語教改與教材更新[J].外語研究,2001,(4):20-22.
[6]王世意.心理學.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243-244.
[7]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4.
[8]Allport, qtd. in Robert R. Holt.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zation in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2.377-404.
[9]Stephen J. Dollinger et al.Photographic Individuality, Breadth of Perspective, and Creativ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9,(8): 623-644.
[10]劉向政.略論建設大學英語語文學科的必要性[J].當代教育論壇,2007,(10):116-118.
[11]辛廣勤.大學英語是不是一門學科?[J].外語界,2006,(4):13-20.
[12]王林萍等.農林院校經管類本科專業雙語教學認知及模式的探討[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7,(5):86-91.
[13]Wilma Jongejan and Ludo Verhoeven, et al. Predictors of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First-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er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99(4): 835-851.
[14]劉向政.略論建設大學英語語文學科的必要性[J].當代教育論壇,2007,(10):116-118.
關鍵詞: 大學英語學習 標點符號 誤用
在當前的大學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都很重要,學生也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當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翻譯和寫作時,其中的很多人都忽視了英語中看似不起眼的英文標點符號的學習。其實,大學英語學習中隨時都離不開英文標點符號的使用,小小的標點符號中蘊含著大量的英語知識。當前,有很多大學生不清楚英文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常常用漢語中的標點符號來代替英文標點符號,造成了英文標點符號的誤用問題。筆者認為學生在運用英文標點符號中之所以犯錯誤,主要是由于語言學上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造成的。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母語對外語學習肯定是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長期以來,語言學界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學習者的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究竟起何種作用。Odlin(1989)認為,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當遷移被看作結果時,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正遷移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中使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并且沒有在語言學習中出現錯誤,負遷移指的是使用這些知識并且出現了錯誤。[1]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由于學習者沒有掌握如何正確使用英語標點符號,因而在使用英文標點符號時產生了母語負遷移現象。其中既有由于漢英標點符號概念不清導致的母語負遷移,也有英語語法沒有掌握導致的負遷移。
一、中英標點符號概念不清導致學生在使用標點符號時發生母語負遷移
漢語標點符號在很多方面和英文標點符號用法相同,但漢語的標點符號和英文標點符號的用法又不完全相同。漢語標點符號和英語標點符號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同點。由于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些不同點,所以在使用英語標點符號時,受到母語影響,出現母語負遷移現象。漢語將標點符號分為點號和標號,前者主要表示語言中的停頓和語氣,包括句號、問號、嘆號、冒號、分號、逗號、頓號等;后者主要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作用,包括引號、括號、書名號、破折號、省略號、間隔號、著重號、連接號等。但英語里沒有點號、標號之分,它更強調標點符號分隔語言、標明語氣的功能。從總體上說,英語的標點符號種類沒有漢語多,書寫形式和占位情況也不盡相同。如漢語句號為一個小圓圈,英語句號則為一實心圓點;漢語破折號占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占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一組三個連點,且居于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占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占字母m寬度的1/3(-),等等。[2]
標點符號的使用是約定俗成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要明確概念,牢固記住英文標點符號的功能和用法,這樣才能正確、恰當地使用英文標點符號。有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太重視標點符號,對標點符號的概念和用法比較模糊,他們經常從漢語的標點符號出發,想當然地以漢語中的標點符號來套用英語相應的標點符號,因此,作為母語的漢語在英文標點符號的使用中發生了語言學中所謂的母語負遷移現象。
例如:我喜歡讀書、旅游、看電視和收集郵票。
誤:I like reading、travelling、watching TV and collecting stamps.
正:I like reading,travelling,watching TV and collecting stamps.
上述例子中,由于使用者不懂得英文標點中沒有頓號,生搬硬套漢語中頓號的用法而造成的錯誤。
又如:《哈里?波特》風靡世界。
誤:《Harry Potter》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正:Harry Potter 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英文標點符號中沒有書名號,書名、報刊名用斜體或者下劃線表示。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想當然地用母語中標點符號的用法來套用,發生了母語負遷移現象。
學生由于中英標點符號概念不清楚而導致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在英文標點符號的使用中屢見不鮮。如何克服這一難點取決于學生在標點符號的學習方面付出多少努力。外語學習離不開記憶,尤其是基本概念的原始性知識,學生需要適當的強化訓練和模仿,只有這樣,才能樹立牢固的概念。“對于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來說,強化和模仿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作為教學上的主導思想,但是有選擇的強化和模仿是必要的。沒有強化和模仿也能學到外語,但是區別在于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的長短問題”[3]。
二、英語語言知識欠缺導致學生在使用標點符號時發生母語負遷移現象
在英文標點符號的誤用中,除了由于基本概念不清楚而導致的母語負遷移,還有由于學生英語語法知識欠缺導致的母語負遷移。如果說前一種母語負遷移比較容易克服的話,后者造成的原因就比較復雜而且改正的難度也相對較大了。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由于英語是一種形合的語言,主要依靠連接詞來表明句法之間的關系,所以英語標點符號在句中具有語法功能;而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主要利用語意來表明短語和句子之間的關系?!霸谟⒄Z中需要用句號來連接意義相關的句子時,而漢語卻只需要逗號就可以了。這是由于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而英語是一種形合的語言。因此,只要一個英語句子語法成分齊全,這個句子就是完整的;如果一個句子必須涵蓋其他的意義,則必須使用連接詞來連接”[4]。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許多學生缺乏連貫的語法知識體系,不了解英語和漢語的語言特點,所以在翻譯、寫作中常常隨意使用標點符號,導致母語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也進一步導致語法錯誤。學生由于英語語法知識欠缺導致英文標點誤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由于學生對英語句子認識不清楚導致的逗號誤用
漢語和英語的句子特點不同。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奈達(Nida)認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在英語以及大多數的印歐語言中,句子的從屬關系大多是用連詞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明確地表示出來的。但是,這同一概念,我們也可用意合的方法可以表達出來:那就是說,將兩個句子放在一起并沒有連詞表明其相互關系,而從句子本身的意思中體現出來。例如,我們說‘Because it is late,we must leave.’,在這里兩個句子的邏輯關系是用連接詞because表示出來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It is late;we must leave.’在這里,雖然沒有明確的詞匯表明相互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顯然是存在的。”[5]很多學生既不了解漢英句式的不同點,又對漢英標點符號的用法沒有完全掌握,因此,他們在翻譯、作文時,極少考慮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一個逗號連首尾,導致大量熔句(fused sentence)的堆砌。例如:
誤: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正: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或: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but 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Since I don’t like the red skirt,show me a blue one please.
兩個完整的句子或兩個并列句之間不能一概用逗號點開,可用句號、分號或在逗號后加并列連詞(and,but,or,for,so,nor...)等方法修改。上述句子的修改,涉及學生對英語句子的知識,也涉及學生對于連詞,包括并列連詞、從屬連詞等的知識。
2.由于學生對英語中一些副詞的用法不了解導致的逗號誤用
英語中的某些副詞如however(然而),therefore(因此),thus(這樣,因此),meanwhile(同時)等翻譯成漢語意思即相當于漢語中的連詞,其實它們在英語中一般當作副詞使用,而在英語中,副詞不等同于連詞,不能連接句子。很多學生對這些副詞的認識一知半解,他們受漢語思維影響,使用逗號,相當于用副詞來連接英語句子,導致母語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例如:
誤: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我們的錢不夠,因此我們買不成這輛車。)
正: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或: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and 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so we cannot afford to buy the car.
therefore在句子里是連接性副詞,“因此;所以”=for that reason=consequently,常用于連接兩個并列分句,其前加“and”或分號“;”?;蛘遲herefore開頭字母大寫,獨立成句?;蛘哂胹o代替therefore,直接用逗號。so在英語中可以作連詞,表示“因此”、“所以”,連接并列句,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結果。學生主要是由于對詞的使用沒有掌握才犯這方面的錯誤。又如:
誤: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雨下得很大,不過我們還是出去尋找那個孩子。)
正: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It was raining hard.However,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It was raining hard,but we went out to look for the boy.
在上述句子中,however用作副詞,表示“然而;但是”,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位于句首時,要用逗號與句子其它部分隔開;位于句中時,其前后都要用標點符號,注意不要隨便用逗號;位于句末時其前用逗號分開。but是并列名詞,可以連接兩個并列分句,中間用逗號隔開,上下兩句在總的意義上構成了對比。學生只有熟練掌握however這個詞的用法,才不會在標點符號方面犯錯誤。
3.由于學生對狀語從句認識不清導致的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有些學生不論狀語從句在整個句子中處于何種位置,一概以逗點隔開。例如:
誤:We will go shopping,if it is fine tomorrow.
正:If it is fine shopping,we will go there.
We will go shopping if it is fine tomorrow.
狀語從句既可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末。當狀語從句置于句首時,一般要用標點符號與主句隔開;而置于句末時,則無需添加標點符號,可以直接與主句連在一起。學生如果掌握了狀語從句的用法,在這方面就不會誤用標點符號。
學生在使用英文標點符號時,所犯的錯誤當然不止以上所列舉的這些。以上僅僅是一些比較典型的錯誤分析。
通過上述對學生所犯標點符號方面的錯誤分析,不難看出,大學生在英語寫作和翻譯過程中英文標點符號的誤用,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漢語干擾導致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由于對英文標點符號和中文標點符號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英文中有哪些標點符號,中文中有哪些標點符號,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所以在英文翻譯和寫作中會隨意亂用一通,導致母語負遷移。這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也相對容易些,學生只要通過認真學習標點符號的基本知識即可解決。而由于語法錯誤所導致的標點符號誤用這一問題,解決起來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從詞的用法、句型的掌握到篇章的安排,這中間牽涉到大量的語言知識,大到語法知識,小到具體某個單詞的用法。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和學習其它的語言,包括作為母語的漢語一樣,離不開大量的瑣碎的知識的積累,每一個詞、每一個短語、每一個句型,當然包括標點符號,都需要學生腳踏實地地認真學習、領悟、掌握,直至完全能夠應用。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的英語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輪廓。這樣,熟練而正確地使用英文標點符號就不會成為一個難題。
參考文獻:
[1][4]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2:4-5,128.
[2]周小群,李奉棲.英漢標點符號對比分析[J].編輯之友,2007.5:86.
關鍵詞: 大學英語學習 《圣經》 成語典故
眾所周知,大學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所學語言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跨國界交際能力?!妒ソ洝肥俏鞣絺鹘y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礎,其教義滲透西方社會各階層,影響力遍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梢哉f,《圣經》就像一把開啟西方文明的鑰匙,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者而言,學習和了解圣經知識就更加具有特別的意義。遺憾的是,在目前的大學英語專業學生中,《圣經》還不是一本普及讀物。不要說英文譯本,就是中文譯本,能完整閱讀下來的學生也是鳳毛鱗角。我們不一定要求學生都去通讀《圣經》,但是作為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學習、掌握一定的《圣經》文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在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和《圣經》有直接的關系,更不要說《圣經》中的許多詞語早已融進了英美的日常語言。由于學生缺乏對《圣經》的了解,在學習中常常出現一些誤解。為了更好地掌握教材,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至少要從兩方面學習、了解圣經知識和圣經文化:一是源于《圣經》的英語成語、諺語和習語;二是正確理解英語教材中的圣經典故。
一、源于《圣經》的一些英語成語、諺語和習語
猶太《圣經》原用希伯來文寫成,其第一個完全的英譯本出現在14世紀80年代。1640年,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授權由大約50位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在已有的英譯本的基礎上重譯《圣經》。新譯本在1611年發行,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圣經》英語欽定本。它語言樸實,文字優雅,用詞簡練,寓意深刻,時至今日英語國家常用的成語、典故、諺語和習語相當一部分都源于其中,下面僅舉一些例子。
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禁果最甜);the old Adam(本性之惡),這應該是每個有文化的人都知道的故事,據《圣經?創世紀》第二、三章,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偷吃了禁果,因而受到懲罰。這個諺語引申為人容易受邪惡的誘惑。
2.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紅豆湯換長子繼承權),凡是粗略讀過《圣經》的人對這個典故也不應陌生。據《圣經?創世紀》第二十五章,有一天,雅各在家里熬紅豆湯,以掃從田里勞作回來又累又餓,十分想喝湯,而雅各提出要用以掃的長子權作為交換條件,以掃為了一碗紅豆湯就把長子權賣給了雅各。此語意為目光短淺,只為一時好處而不惜犧牲長遠利益。
3.worship the golden calf(崇拜金犢),這也是《圣經》中一個有名的故事,據《圣經?但以理書》第五章,在出埃及的途中,摩西到西奈山接受上帝的曉喻,而百姓們見他們的首領久久不歸,有人便挑頭收集婦女們的金耳環,鑄成了一只金牛犢,并狂歡膜拜,把它當作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摩西回來以后見狀十分生氣,用火焚毀了金牛犢。這可以說是拜金主義的最初來源,崇拜金犢這一成語意為崇拜金錢而放棄原則。
4.The spirit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出自《圣經?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醒悟祈禱吧,免得入了迷,你的心靈固然愿意,肉體卻軟弱了”,意為“力不從心”。
5.The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源自《圣經?傳道書》第十章“死蒼蠅使香的膏脂發出臭氣”,意為煞風景的東西。
6.Adam’s apple 直譯為“亞當的蘋果”,實際意思是“喉結”,源自《圣經?創世紀》,夏娃和亞當受蛇的誘惑偷吃了禁果,而這種禁果實際上就是蘋果,亞當偷吃禁果時由于心中害怕,結果有一塊蘋果肉被卡在了喉嚨中,留下了一個明顯的結塊,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是亞當和夏娃的后代,這樣一代一代遺傳下來,就成了男人的喉結。
7.to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做無米之炊),出自《圣經?出埃及記》,“法老不向被俘的以色列人提供稻草,而命令他們自己撿麥茬,但造的磚還要跟從前一樣多”,意即批評某些不切實際的計劃。
8.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看樹看果實,看人看行為,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十二章,意為只要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就能判斷他的道德行為。
9.an old story of dubious truth無稽之談――源自《圣經?提摩太前書6》第四章,原意為“老女人們所講的故事”,寓意是不科學、不合理、不可靠的迷信傳說。
10.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難伺二主――源自《圣經?馬太福音》,意為一個人不可能忠實于兩個主人。
11.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羅門一樣有智慧――《圣經?列王紀上》記載:大衛王死后,所羅門即位,在夢中請求上帝賜給他智慧,而不要榮華富貴。上帝非常高興,就讓他成了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因此所羅門成了一個智慧超群、思想精深、學識廣博的王。所羅門用他的智慧來管理國家,大行善事,廣為稱道。由此Solomon就成了聰明人、有智慧的人的代名詞。實際上,除了這個例子,在英語中以《圣經》人物形成的習語還很多,如:as greedy as Ahab(像亞哈一樣的貪婪),as forceful as Samson(像參孫一樣力氣大),as devout as Abraham(像亞伯拉罕一樣虔誠),as poor as Job(窮得像約伯一樣)等。
二、正確理解英語教材中的圣經典故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種類比較多,但不管哪一種教材,里面都會涉及一些《圣經》的內容。由于學生缺乏對《圣經》的了解,在學習中常常出現一些誤解。因此,教師有必要圍繞教材給學生講解一些《圣經》的知識,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下面僅舉一些課例。
1.北京外國語學院編寫的“College English”(《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課“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圣誕節的早晨》)中有這樣一句話:“Then Jesus had been born in a barn,and to a barn the shepherds and the Wise Men had come,bringing their Christmas gifts!”學習這一段話要注意,耶穌誕生的地方――barn――不是“谷倉”,而是“馬廄”;“Wise Men”在此是特指向初生的耶穌基督朝圣的東方三博士,而不應譯成“聰明人”;“had come”譯成“來朝拜”則比較恰當。
2.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三單元“Why I Teach”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此句的含義是:父母給了學生身體,是教師塑造了他的靈魂。如果了解《圣經?創世記》中有關上帝造人的故事,對這個句子就容易理解了,因為據《創世記》記載:神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人。
3.北京外國語學院編寫的“College English”(《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二課“The Big Buffalo Bass”(《大布法羅河的鱸魚》)中有這樣一段話,“No,he’s hunting nothing in trees.He was hunting old King Solomon.Old King Solomon is s bass.We call him that because he’s so smart nobody can catch him.That fellow with the gun hooked him once,but couldn’t hold him.Ever since,he’s been trying to shoot him.”如果學生不知道所羅門王是《圣經》中一位以聰明機智著稱的國王的話,就很難弄清為什么要把一條精明的鱸魚叫做“所羅門王”了。在教材中,這條鱸魚之所以被比作所羅門王,就是因為它出奇的機智,以致連最有經驗的老獵手都捕捉不到它。一個“King Solomon”,就說盡了“to big Buffalo bass”的智慧。
4.北京外國語學院編寫的“College English”(《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三課“Solve the Problem――With Humour”(《幽默――排憂解難的鑰匙》)中“Mark Twain penlancing the boils of pomposity”(馬克?吐溫揮筆戳穿了自負的膿包)用的是這么一句話:“Man was made at the end of the week’s work,when God was tired.”(人類是上帝在一周的勞作之后,精疲力竭的時候創造的)。上帝造人的典故是《圣經》的開篇之作,耶和華神在第一天創造了晝夜,第二天創造了天空,第三天創造了大地、海洋和植物,第四天創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創造了所有的動物,第六天創造了人類,第七天上帝休息。上帝在一周的第六天才創造了人類,那他在十分疲勞時所做的工作肯定是不完美的,就是說他那時所造的人并不十全十美。既然上帝本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何況他所造的人呢?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實際上是借上帝創造人來諷刺那些浮夸自大的人。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圣經知識與英語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了解一些圣經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鑒賞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基督教協會.圣經[M].2003.
[2]唐逸.基督教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美]Bessis Edmond改編.許效禮譯.圣經故事[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
[5]顧東,藍諾斯著.圣經的主要概念[M].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2.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教學觀念大學英語學習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是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在吸取了多種學習理論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理論,特別是維果茨基的理論,并融合了后結構主義、解釋學、批判理論等哲學思潮以及心理學的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學習理論模式與以往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模式有著很大的差異。它采取了非客觀主義的哲學立場。以往的學習觀無論是行為主義還是認知主義都忽視了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對知識建構的影響。行為主義強調“刺激一反應”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認為知識存在并獨立于人們以外,教師是基本的知識來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灌輸前人所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技能,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認知主義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加工處理和內化吸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認為知識是在人的心靈與外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從內部生成的,個體知識的獲得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學習是個體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對事物和現象不斷解釋和理解的過程;是對既有的知識體系不斷進行再創造、再加工獲得新的意義、新的理解的過程。知識不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并被主體吸收,只能通過個體與他人經由協商進行建構。這種建構不是從零開始,也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移到記憶中去,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結構、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體系,加以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來獲取知識、建構當前事物新的意義的過程。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學習理論的區別
人們如何看待知識學習,影響著人們對學習的根本看法。建構主義與傳統學習觀的分歧,正是源于它們對知識學習本質的不同看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的過程。這種心理表征既包括結構性知識,也包括非結構性的知識或經驗。建構主義學習觀是在批判和發展傳統的學習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強調主體與客體相互影響的一元論觀點,反對傳統學習觀所主張的主體與客體相分離的二元論觀點。其學習觀與傳統學習觀念的區別涉及到教育理論的各個層面。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闡釋其學習觀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2.1教學觀
傳統教學觀認為,知識是外在于心靈的,是對“客觀實在”的反映和摹寫,知識的真理性是由其與“客觀實在”符合的程度決定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對客觀世界進行再現與描述。知識被看成是固定不變的,學生的意識被看成是“一個空桶”,“一張白紙”和“一面鏡子”。教學僅是傳遞客觀知識的過程,遵循客觀規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驟,否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忽視學習者本身的認知方式、學習動機、情感和價值觀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就是等待教師把理性的結論向空桶里裝或把美麗的圖畫印到空白紙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是理性的代言人,教學是傳遞固定化、程式化知識,學生的心靈是被教學過程塑造的對象。學生則是忠實的、被動的、機械的接受者。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由個體建構的,它內在于人的心靈,而不是外在于世界,學習者的心靈具有自覺能動性,能積極主動地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因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重要人物如教師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以充分想象的自由,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和結果,限制學生的思維。
2.2學習觀
傳統的學習觀只看到了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傳授者與知識的接受者之間的雙邊活動,忽視了認識主體學生之間的互動。只重視知識的內容,不重視知識的形式;只重視知識的灌輸,不關心智力的發展。認為學習就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舞臺上的主角。學習活動,是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習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前人所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的過程,是一種簡單的信息輸人、存儲和提取。學生的知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消極摹寫。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再是一個同步的,而是一個異步的、發散式的思維過程,不同的學生沿著不同的學習途徑,完全可以建構出相同的結果。知識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灌輸,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地自我建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對自己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習不是簡單的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映過程,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即通過“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兩種途徑來建構個人意義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的量變,通過“同化”,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發生整合作用,從而被納人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體系中。“順應”是指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的外在信息產生沖突,而引發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是認知結構的質變。英語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存儲和提取,而是學生通過“同化”與“順應”來改變其知識體系的意義建構過程,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作用過程。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包含著對新知識的分析和批判,進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學習不僅是新知識經驗的獲得,同時也是對既有知識經驗的改造或重組。
2.3學生與教師的角色觀
建構主義把學習者看成是個人探索者、民主探索者,與教師之間是一種“伙伴”關系,師生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學相長。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者并不是過去的傾聽者、接受者和受壓抑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對任何事物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依靠他們的相關的經驗、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推出合乎邏輯的假設,即便有些問題以前還沒有接觸過,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因素,尊重其個體差異,力求從他們的原有知識、經驗背景出發,聯系現實生活,多用啟發式對話,少用注人式講授,向學生提供富有個人意義的學習經驗,由學生自己從中建構外語知識和能力。教師由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輔導學生的學習為主,由舞臺上的主角變成幕后導演,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建構的促進者、幫助者和建構環境的創設者。
而在傳統的教學觀學習觀指導下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是主動的施教者,并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僅是知識傳授的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是“容納器”,是“客戶”,是“原材料”。教師所采取的是單純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方式。整堂課都是圍繞著教師轉,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只是被動地記錄、機械地模仿,學習缺乏自主性,沒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地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和情感因素。學習者被看成是按照教師的意愿來進行塑造的藝術品,教師的角色是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學生智商的高低完全取決于教師傳授知識的多少。這種教師單方面傳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適應于教師權力主義的領導方式,保證了教師對課堂與學生的控制權,但同時也相應地帶來了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消極服從、依賴等弊病。這種大學英語課堂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靈活地運用語言知識,思想不活躍,表達能力差,知識面窄,缺乏自主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3.1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單純的語言教學不是教育,教育應是使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是使學習經驗富有個人意義,是促進整個人的成長。每位大學英語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只不過有的教師沒有意識到而已。建構主義認為教學理念是教師人格的一部分,是教師教學決策和教學行為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如果認為語言是在真實情況下,用來進行交際的工具,可能會更強調功能教學;如果認為語言是人類大腦中一種特有的機制,就會提倡認知法;如果認為語言是一個受無數規則、系統所支配的創造性過程,很可能就會強調形式教學;如果認為語言是習慣形式的培養,就可能推崇聽說法??梢哉f,教師的信念對教學的影響遠比他們的知識對教學的影響大、它涉及到教師的課程計劃、課堂決策以及課堂活動等。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認識能否到位,教師的教學理念能否與時俱進,是二十一世紀的外語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大多數課堂決策和行為的依據,是一切教學改革的前提,對課堂的教學活動具有支配的作用。沒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就不會有新的教學實踐,更不可能把教學實踐由自發的、經驗的高度提升到自覺的、理性的高度。大學英語教師要扮演起重要的中介角色,教學中應考慮個體學生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情況,了解他們的現實處境、原有的知識經驗、情感因素及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個人需求和情感,接受學生自己對現實社會的理解,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鼓勵積極的自我概念,多用協商對話,少用灌輸式講授,為具有真實個人意義的學習和全人教育創造最佳條件,讓學生在互動環境中構建知識與自我,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2創設建構意義的“真實”情境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含有真實問題或真實事件的情境,這有助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并通過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對話,主動學習。這些問題或事件就如一個個“錨”,把師生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特定情境中。情境教學在本質上是開放的、富有創造性的。其基本構成要素包括: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情境教學的基本特征有三個:“學習者中心”,即每個學習者都是理解知識和建構意義的主體;“情境中心”,源于現實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學習者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平臺”,它與學習者的精神世界融為一體;“問題中心”,一個個真實問題是學習者思想匯集的中心和焦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意義建構的過程。外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常的活動或實踐,例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情境再現,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展開小組討論和辯論等。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技術、實物、動作、圖片、幻燈投影或錄像,將大量模擬真實語言情境的聲形兼具、圖文并茂的電子教材提供給學生,向他們介紹各種語言學習軟件的使用和相關的學習網址,發揮好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學生創設有豐富信息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最恰當最真實的語言信息輸人,引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意義性,鼓勵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以便更深、更廣地建構意義。
3.3重視“協作”與“會話”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學習環境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要素構成。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與會話則是意義建構的核心過程。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看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還要重視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伙伴關系。外語學習活動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協商,用語言和文字進行表達、會話與交流。教師應支持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和學習者相互間的合作與交流,向學生多提開放式問題,給學習者提供修正機會,而不是去“填空”。這種對話教學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習者探索揭示問題、解釋問題的途徑,激發學生參加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建構。使學習者認識到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與接受過程,并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和與人合作的方式,變學習者之間原來的競爭關系為具有建構性的合作伙伴關系。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基本動力,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強調“他人”對意義建構的重要性,努力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乃至師師互動的合作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參與意義建構。這樣的參與式合作學習,會導致學生原認知結構的轉變。
3.4重視培養自主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是建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自主學習策略是指為了支持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安排學習環境中各個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整體上來講,常見的自主學習策略有:支架與淡出策略、自我主動反思策略、啟發探索式策略;角色扮演與競爭策略、社會協商與討論策略;情景拋錨與隨機訪問策略、認知學徒教學策略等。在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時,要考慮主、客觀兩方面因素。譬如對于復雜的句子結構和具有多面性文化背景的問題,由于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要樹立建構主義教學觀,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多想、多說、多做,使外語學習變為一項輕松有趣、人人都想參與的活動,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景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要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外語教育環境和教學體系。這樣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人同樣教學內容,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 公式化語言 英語教學 寫作
一、公式化語言的理論依據
“語塊(chunks)”這一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75)提出的,他指出,人們在表達意思時會用到大量已經準備好的模式化框架結構,所以人們在每一次說話時不需要再花時間臨時組織詞句(Becker 1975)。之后許多語言學家都對預制語塊進行過研究,不同的專家以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使用了多達幾十個術語描述了這一相同的語言現象,主要聚焦于探索公式化語言的本質、定義、分類、識別、功能,以及其在語言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但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將公式化語言的理論真正運用到大學英語寫作中,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英國語言學家艾莉森?雷在《套語與詞匯》(2002)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的,公式化語言是被作為一個完整的預制語塊存儲和調用的,而不是按照語法規則被一個個分析或產出的、連續或非連續性的一組詞或意義單位。
公式化語言被提出的理論原則是雙重系統原則,即開放性選擇原則(the open-choice principle)和熟語原則(the idiom principle)在語言中同時起作用(Sinclair 1991)。前者指按照語法規則進行選擇;后者則強調說話者構造語言擁有大量提前預制好的語塊。Skehan(1998)指出,二語學習者通過兩種途徑發展中介語,即規則學習和范例學習,而范例學習是語塊的構建。Altenberg(1998)發現,大約70%的日??谡Z都是由語塊構成的。Pawley和Syder(1983)對心理語言學進行研究后發現,語言使用者的大腦每次最多只能處理8~10個單詞,而母語使用者往往能流利地說出含有更多單詞的復雜句子。這表明母語使用者大腦中儲存了大量比單詞大的板塊,每個語塊均作為整體記憶。由此可見,以語塊為單位學習語言,在語言儲存與輸出時都具有優勢。將語塊作為整體進行學習,既節省了記憶與輸出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按語言規則臨時構造句子而出現的中式英語、詞匯搭配、語用等方面的錯誤。語塊的這些優勢使它成為語言學習的基本單位。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和語料庫的飛速發展,語塊在語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及重要性得到進一步證實,板塊性被認為是真實語言的一大特點。Sinclair(1991)通過語料庫研究,證實英語詞匯在使用中呈現一定的模式。他認為,那些出現頻率高、不同程度詞化的語塊是英語中的基本語言單位。
二、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1.節省時間
由于語塊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儲和提取的,因此語言可以以更高的速度輸入和輸出。根據Becker(1975)的觀點,由于語塊會提供給我們預制好的主要的語言單位,因此我們在表達總結觀點時可以不用太費力地提取和輸出,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就可以節省很多精力,平復緊張和焦慮的心情。
2.提高流利度和準確度
語言的使用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作,詞匯的選擇、句法結構的安排、語域等,都必須同時考慮在內。學習者可以把詞塊作為一個整體提取輸出而不用逐詞選擇,所以足夠的詞塊可以使語言的產生更加迅速方便,提升反應時間。詞塊的使用可以使學習者提高語言使用的流利度,進而在學習初期激發提升學習者的成就感。逐詞塊翻譯而不是逐詞翻譯,可以使學習者把一語和二語更好地對應,一語的正遷移可以明顯降低學習者在二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程度。
3.提高表達的信度和地道性
語塊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語言的流利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地道性。Sinclair(1991)認為,盡管語法知識能夠幫助理解和生成句子,但詞匯短語知識能夠體現語言中什么是典型的和可能性的用法。很多人在學了多年英語之后,流利性可能沒有問題,但仍會說出語法正確卻不被本族語者接受的句子和搭配,原因之一就是語塊知識不足。本族語者常用的很多搭配與結構不能用語言規則解釋,往往被傳統的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忽視,語塊教學則彌補了這一不足,語塊教學可給學習者展示語言的真實面貌和本族語者的語言習慣。語塊本身的慣例性和約定俗成性,能提高學習者對語言搭配的敏感性和選詞能力,是提高學習者語言地道性的關鍵所在。Pawley和Syder(1983)曾指出關于外語學習的兩個疑惑,即“像本族語者一樣的流利”和“像本族語者一樣的選擇”,他們發現母語學習者與二語學習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母語學習者掌握了大量的可以根據語言環境取用的語塊單位。Widdowson(1989)也發現,本族語者的語言知識更多以語塊的形式出現,而非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言學習者若缺少足夠的語塊存儲,即使掌握了語法規則與大量的單詞,語言輸出時仍要依賴語法臨時組合成句,不僅語言的流利性受影響,而且措詞與搭配常會因為母語的遷移而出現問題。所以,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習者語言流利性與地道性的關鍵就是進行語塊教學,從而提高學習者運用語塊的能力。
三、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只注重詞句講解和語法分析,這種自下而上的教學思路會讓學生誤以為學習外語就是要記憶單詞、分析語法,掌握了詞匯語法,就意味著學會了這門語言。用這種方法記憶的單詞,脫離整體、脫離詞匯在文章中所發揮的功能,而且不成體系,提取時費時費力,表達時不知是否正確,經常出現文不對題、詞不達意的現象,而且很容易生成中式英語。
以公式化語言中的語塊為單位進行寫作教學,具有易于習得、易于記憶、易于輸出等特點。成功的學習者往往把這些固定搭配和表達方式看做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加以存儲和記憶,以便在將來使用時成塊提取,這樣既避免了在切分使用中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又保證了語言交際的準確與流暢。
參考文獻:
[1]Sinclair J.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Pawley A.& Syder,H.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London:Longman,1983.
[3]Alison Wray.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教學水平;學習能力的培養
史蒂芬·柯維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寫道,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與人生的成功,應該具備“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七種習慣。
一、大學英語教學要注重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態度的培養
大學英語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什么樣的學習態度才能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呢?那就是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調動,也就是“積極主動”學習態度的培養。教師如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呢?那就要大膽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要想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以四、六級考試為切入點,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展豐富多樣的英語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并最終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如,大學生是觀看電影的重要群體,可以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觀看經典英文原版電影,給學生講解電影中的情感與故事情節的信息,讓學生背誦里面的經典臺
詞,原版電影中的用詞更能展現電影中人物的特點,其語言變化更能準確地表現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動,讓學生發現原聲電影的魅力,從而產生探索英語的興趣,達到主動學習英語的目的。
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不是直接進行的,是迂回地達到目標的。雖然筆者建議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切入點,但考試畢竟不是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要想達到目標,就要從“點”開始,進行多種教學活動的實踐,這樣“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一旦培養起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要“以終為始”
進入大學以后,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都是以通過大學四、六級考試為目標的,但是,幫助學生順利地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就是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嗎?當然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英語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要想實現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我們對學生進行聽力與口語的訓練,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利用英語
自主交流的能力,那么我們除了要對聽力和口語進行單獨訓練外,還要組織一些像交流會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就一個感興趣
的話題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與聽力都能得到提高,這也是英語在實際中的應用,因此學生更能發現自身英語學習存
在的問題。
三、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養成“要事第一”的學習習慣
大學英語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所以
要想學好英語,學生就要充分地利用課下時間?!耙碌谝弧钡脑瓌t是指,你要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做好能夠對你的生活或學習產生
重要的意義,那么這件事就是“要事”,既然是“要事”,就請每天完成“要事”之后再去完成其他的事情?!耙碌谝弧钡脑瓌t是一個普遍的原理,不僅適合英語學習,還適用于生活的各個層面。當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會到“要事第一”原則給他們帶來的回
報后,他們就會將這個原則應用到其他方面,這也有助于他們在事業和生活上取得成功。
四、大學英語教學體現“雙贏思維”的教學理念
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這個活動中的主角,在教學過
程中“雙贏”的教學理念一方面是指學生從教師的教授中得到知
識,第二方面就是教師從教學過程中總結發現問題,從而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五、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就要將英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實質就是發揮各個方面的優勢,尋找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學英語學習中的“統合綜效”就是指充分發揮
“聽、說、讀、寫”之間的作用,讓其中的一方面能力的發展帶動其他幾個方面,快速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注重對學生聽力的培養、口語的練習、閱讀能力的提高以及書面表達能力的形成等單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更重要的是
要讓學生把四個方面的能力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的綜合運
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也應當是以“統合綜效”作為目標,英語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是英語水平提高的必要保證,學生只有提高了各方面綜合運用能力,達到“統合綜效”,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2]謝軍,譚艾菲.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藝術,2012(04).
1.引言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同時大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大學英語課程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基礎課程之一。多年來,由于這門課程的普遍性和其在教學實踐中的特殊性,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一直是學習者和教師探討不盡的主題。動機被認為是影響學習者語言學習的關鍵性因素。具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總是能獲得學習上較大的成功。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對大學英語的學習動機進行調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級別英語學習者的心理過程、社會因素及個體差異,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的策略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理想自我和努力程度也需要給予關注,也極具研究意義。
2.外語學習動機的理論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內部力量和動因。外語學習中的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外語的愿望和推動力(dulay et al 1982),它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gardner (1972)認為,外語學習動機包括四個方面:學習這種語言的目的;學習努力的程度;達到學習目的的愿望;學習的態度。根據不同的角度,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其中,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最有影響的gardner 和lambert (1985)把外語學習動機歸納為兩種類型,即 (integrative motivation)“融入型動機”和(instrumental motivation)“工具型動機”。前者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有特殊興趣,期望參與或融入該社團的社會生活;后者指學習為了某一種特殊的目的,如通過某一種考試,獲得某一種職位等而學。這就相當于我國普遍認同的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我國學者文秋芳將動機分為深層動機( deep motivation) 和表層動機( surface motivation)。深層動機是指深層次的非物質刺激而產生的動力,深層動機一般不與學習者的個人前途和經濟利益發 生直接的聯系,學習動力來自對語言或文化本身的興趣,例 如由于興趣、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等。表層動機是指為了表面的物質刺激而產生的動力,表層動機通常與個人前途直接相關,動力來自外部,例如為了好成績、好工作等。
盡管對學習動機類型的劃分方法存在不少爭論,但從不同語言學家對動機的不同分類來看,學習者學習外語不是由單一的動機決定的,它往往由多種動機引發。學習者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同時有不同的動機,這些動機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甚至可以相互轉化的。由于不同的動機產生的推動作用不同,它極大地影響著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3. 我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一般狀況
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我校絕大多數學習者抱的是工具型動機。他們認為學習只是完成目標并得到社會承認的一種手段,一旦目標達到,學習便失去了意義。他們往往缺乏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把英語當作一種工具,學習英語,是為了目前或將來的個人發展。這種學習動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語學習積極性,但也容易使學習者產生滿足感。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出于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興趣主動學習的,他們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喜歡接觸英語文化,能主動融入到英語學習當中。
4. 我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大學英語學業成績的關系
調查表明, 工具型動機學習者的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明顯低于融入型動機學習者,大學英語學習成績與英語學習動機有很大關系。通過相關性分析融入型動機與學習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工具性動機則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由此可見,融入型動機能提供給學生長久的學習熱情和動力。而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因其為了某一個特定的目的而學習英語。因此, 很容易在重壓下產生逆反情緒,厭惡學習,反而極大的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5.1 從激勵學生內在動機出發,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特點,
從有效激勵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尤其是內部動機的角度出發,適時地推進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英語學習有較為濃厚的興趣的學生,他們從內心比較喜歡這門語言。針讓這類學生,課后通過大量閱讀,收集與課文主題有關的資料,拿到課上與老師、同學一起分享。準備的過程也是學生開闊眼界,提高自我的過程。課堂上用英語與老師同學交流,從而增加了
他們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得他們在保持原有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針對相對基礎較弱,有的學生不喜歡英語,甚至討厭這門課程。面對這些現狀,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重拾信心。例如,引導他們把總的學習目標分解為遠期、中期和近期目標,確立階段性的奮斗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擬定學習計劃,這樣既可以使他們不斷品嘗成功的樂趣,又可以不斷激勵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心理上形成一種昂揚進取的態勢,從而增加學習的信心。另外,教師有意識地幫助他們補上知識上的漏洞,增加詞匯、語法等的訓練和講解。平時對于他們細小的進步,也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一旦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和鼓勵時,他們將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5.2 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發揮的好壞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其具體表現形式為課堂的組織者。一個成功的課堂活動主要在于組織,使學生準確知道教師要干什么,在不同的語言現象演練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動機強的學生得到滿足,以刺激其更大的學習興趣。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課堂教學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不能說哪一個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只要是符合實際需要,能達到語言學習和交際目的的教學方法,我們都可以嘗試。教師不應該只是作為教育者,而是同時作為組織者,管理者,鼓勵者甚至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讓自己和學生保持融洽的課堂合作關系,讓學生既能感到壓力,又能在學習中充滿活力。
6.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 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才能獲得進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習觀念、動機、困難和學習方法等相關方面的情況,以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采取一些正確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證書考試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關系,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只有將學生需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管理結合起來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實現“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gardner,r.c.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2]武和平,2002,九十年代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述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2)
[3]楊國俊,2002, 論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強化策略[j],外語界,(3)
[4]1999,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吳霞,2002,研究生學習內在動機探究[a],研究規律改進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3)
[6]高一虹,2003,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代外語,26卷1期
關鍵詞:英語學習;需求分析;教學實踐;教材編寫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8-003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09
1 . 引言
需求分析,作為一個評估研究范疇(Suarez, 1994)的概念,在國外外語教學界的使用和研究已經有三十幾年的歷史。國外對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有不同的解釋。Widdsowson認為需求分析涉及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行為與學習手段的轉變。Mountfound認為,需求分析可以被定義為“外語學習者要真正習得一門語言所必須要做的事情”。Robinson 認為需求分析可以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使用和學習語言過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即學習者在語言學習與語言使用過程中感覺不夠與需要提高的方面。概而言之,需求分析是一個評估研究范疇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形成決定,改進教學(余衛華,2002:20)。因此,需求分析是實施和改進教學計劃而開展的一種診斷行為,同時也能為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提供一定的現實依據,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目標要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需求分析對我國當前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需求分析是各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大綱的前提條件?!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里面提到“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學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安排中不同層次的學校應明確各自的目標,實事求是,因材施教”?!岸鞔_目標的前提就是做好需求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制訂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授課方案,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王志茹,2003:34)。需求分析正在逐漸受到國內外語教學界的關注。
2 . 調查設計
2 . 1 受試對象
本次調查涵蓋寧波大紅鷹學院大一、大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以分層抽樣的形式選取了來自經管、人文、機電、信息工程、藝術與傳媒等各個院系本科生共計71人。
2 . 2 研究設計
問卷包括41個調查項目,涉及英語教師、學習策略、學習環境(課堂學習環境、課外學習環境)、學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的需求。問卷對不同的同意程度采用五點制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確定。很同意=5,較同意=4,基本同意=3,不同意=2,很不同意=1。為保證此次調查的真實有效性,全部問卷由學生以不記名的方式按題回答,并申明調查與學生的各方面評定無關,只要求提供自身的真實情況。
2 . 3 數據收集
2013年3月12日至3月15日之間,委托各任課老師課間發放問卷給本班學生并且負責收回,共發放問卷71份,收回有效問卷70份(其中男生33,女生37;文科31,理科39)。
2 . 4 數據分析
采用SPSS16.0對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別以下列九個表格表示(見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和表9),得出相應結論。
3 . 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3 . 1 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整體情況分析(描述性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對英語教師的語言基本功、知識水平、性格方面有相當高的要求;學生更喜歡老師激勵他們、與他們交流而不是采取批評的方式;在老師課堂糾錯和多講學習方法方面大多數學生覺得有必要,在布置作業方面學生的觀點則顯得相對分散。大多數學生要求教師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方法來刺激他們,比如說可在多媒體教室里上課就可以從視、聽、說等多方面滿足他們的要求。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要求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突出時代性,不僅要反映當代英語語言的特點,還要反映當代人感興趣的話題。趙雪愛、雷小蘭提出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應以交際教學法為指導,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在廣泛調查學生需求和興趣的基礎上進行選材,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要突出時代性、知識性和多樣性(趙雪愛、雷小蘭,2005:66)。
從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制訂學習計劃上選擇同意,這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制訂計劃的習慣。大多數學生同意利用非語言信息理解英語,因此在教材的編寫中教師要加強教材的色彩強度,增加課文的趣味性。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并利用規律,同時探索英語學習方法和反思英語學習中的進步與不足。可見學生都比較自覺,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監督但不能過于苛刻,否則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反感。一半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音像資料豐富英語學習。音像材料的利用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增強口語能力,而且使學生獲得真正語言交流的感覺,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盛湘君,2006:61)。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媒體形式相繼出現,帶來了新的學習方法,為學習者帶來了便利,教材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單一的紙質文檔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者對教材成果形式的學習要求,教材應配備成套的光盤、網絡版本等電子文檔。接近一半的同學較同意運用工具書和電子詞典學習英語,同時學生也愿借助圖書館和網絡學習英語。
從表3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喜歡課堂氣氛活躍;一半多的同學在課堂上愿意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共同進步,但有11.4%的同學積極性不高。絕大多數同學認為上每一節英語課應該有明確的任務。六分之一的學生不愿被點到回答問題,通過訪談發現:主要是由于學生不夠自信,存在恐懼心理。自信的人往往有更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著更強的開拓精神。因此在學生缺乏自信心的情況下,教師應該盡力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在授課時多用目標語刺激他們,使他們習慣在英語的氛圍下,輕松自如地學習。絕大多數學生愿意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同時也認為老師在課堂上應盡可能多用英語授課。
從表4可以看出,學生對學校組織的英語角、口語比賽、英語晚會對于英語學習的幫助的認同感較高,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聽說能力。學校應該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提高英語角、口語比賽、英語晚會等活動的質量,邀請外語教師和外教參加上述活動,從而提高活動的吸引力。絕大多數同學認為英文電影比英語小說更能幫助了解英語文化。同時,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提供免費的過級培訓,尤其是在大學英語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過級培訓。學生一般只要過了四六級,大多數會放棄英語學習,表現在出勤率明顯下降、英語課上看專業書籍等。這些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是因為壓力而學習,還是一種應試型的學習,而不是素質型(張靖榮,2007:95)。
目前教育界普遍認同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主體教育思想,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習者,其學習需求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人本主義的教育學的興起,使得人類心理的另一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氣、自尊、自信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人本主義教育學將自己定義為以人性為本位(劉曉華,2006:135)。因此,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必然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一半以上學生認為教材應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自信心、愉悅的情感體驗。因此,教材課文內容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排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可以減少突如其來的難度引起的挫折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的培養。同時,在教材中可以增加藝術感染力強的文章,陶冶情操,烘托他們自身的情緒,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豁然開朗的成就感,反映一定思想深度、富有哲理和表現力強的題材也能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啟迪學生的思維。教材中可適度增加一些思辨性很強的文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終身教育是一項真正的教育計劃。像任何同類計劃一樣,它面向的是未來;它設想培養一種新型的人;它是一種價值體系的傳播者;它設計一個社會的計劃;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哲學……終身教育是唯一能適應現代人、適應生活在轉變中的世界上和社會中的人的教育。這樣的人必須使自己能不斷地適應新情況。因此,它必須是能動的,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袁振國,2001:174)。終身教育強調的是人不斷學習的意識與不斷學習的能力,人只有具有這種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才能不斷趕上時展的步伐,才能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58.6%的同學認為教材很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材在培養學習者終身學習能力與學習意識方面應負起責任,及時更新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思考。
3 . 2 大一、大二和文理科學生在學習策略上的差異
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亦表現出不可忽視的差異。對其差異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采取相對應的教學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3.2.1 大一、大二學生在學習策略上的差異
從表7可以看出,在學習策略上大一、大二學生存在著顯著差異,P值=0.014
3.2.2 文理科學生在學習策略上的差異
從表9可以看出,在學習策略上文理學生存在著顯著差異,P值=0.001
4 . 結語
因為抽查的抽樣面不夠廣,樣本規模也不夠大,問卷設計的項目也不夠細,本次調查只能反映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需求的基本情況,而目前英語教師、課堂環境、課外環境和大學英語教材在滿足學生需求方面的實際狀況,有待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調查以更全面、科學地說明問題。
參考文獻
劉曉華.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材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盛湘君.需求分析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王志茹.大學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實證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2).
袁國華.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余衛華.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
張靖榮.非英語專業學生對外語學習需求的調查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