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債券投資的投資收益

債券投資的投資收益

時間:2023-06-05 10:14: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債券投資的投資收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債券投資的投資收益

第1篇

從投資者的角度上看,存在按債券面值購入、溢價購人和折價購入三種情況。由于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之間的差異導致債券投資者溢價或折價購入,購買價與面值的差異就是一種利息費用。當溢價購買時債券購買價高于面值,投資者將比面值多支付債券溢價部分,因此確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時應考慮這部分在購買時比面值多付出的溢價金額,此時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債券的票面利息一溢價攤銷;反之,折價購人時債券購買價低于面值,投資者將比面值少支付債券折價部分,因此確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時則應考慮這部分在購買時比面值少支付的折價金額,此時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債券票面利息+折價攤銷。從上述債券溢折價購買的情況可以發現,債券投資收益的確認都是在票面利息的基礎上加或減債券折價與溢價,是對票面利息的調整。因而在債券的會計核算中設置“利息調整”賬戶進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明細核算,同時設置“面值”反映債券的初始購入成本。

與此同時,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購人的債券,按債券還本付息情況,一般分為三類: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到期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分期還本分期付息。不同類型的債券分別采用不同類型的確認與計量方法。對于一次還本付息債券而言,其票面利息必須到期后才能予以歸還是一種長期債權,在“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賬戶中進行明細核算,而到期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和分次還本付息的票而利息平時能定期獲得,其票面利息是一種短期債權,在一級科目“應收利息”中核算。由此可知,持有至到期投資一級賬戶下設的明細賬則是由三個賬戶組成:“面值”、“利息調整”、“應計利息”。

二、“T”形賬戶在持有至到期投資中的運用

根據持有至到期投資實際投資收益的相關理論,對投資者購買較為普遍的一次還本分期付息債券進行溢折價攤銷核算中,可以借助“持有至到期投資”的“T”形賬戶來進行,而不是編制較為抽象的“溢折價攤銷計算表”來對持有至到期投資進行溢折價攤銷并計算投資收益。

[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購入某公司2009年1月1日發行的三年期債券,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該債券票面金額為100萬元,票面利率為10%,甲公司實際支付106萬元。該債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還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設甲公司按年計算利息,則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購入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面值) 100

――利息調整(溢價)6

貸:銀行存款 106

將上述會計分錄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T”形賬戶中:從持有至到期投資的“T”形賬戶中,可以反映出2009年1月1日甲公司購買債券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為106萬元,即公司實際所持有的金融工具投資為106萬元(構成長期資產)。

(2)2009年12月31日計算應收利息并確認投資收益。應收利息(票面利息)=票面金額(100萬元)×票面利率(10%)=10萬,投資收益(實際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期初攤余成本為初始購入債券實際支付的金額即106萬元;實際利率計算如下:10×(1+r)-1。+10×(1+r)-2+110×(I+r)-3=106(萬元)。使用測試法和插值法計算r=7.6889%,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利息 10(100×10%)

貸:投資收益8.15(106×7.688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溢價攤銷)

1.85(10-8.15)

實收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

由上可知,利息調整=票面利息一投資收益,即溢價購人時的投資收益=票面利息一利息調整(溢價攤銷額),表示甲公司收取的利息10萬元中有8.15萬元為實際購入債券所獲取的投資收益,另外1.85萬元為當初債券購買時多支付的溢價攤銷額。將溢價攤銷額1.85萬元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T”形賬戶中:

“T”形賬戶余額反映出公司在2009年末溢價攤銷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即攤余成本為104.15萬元,根據該攤余成本可計算出下一年的投資收益,。

(3)2010年12月3 1日計算應收利息和確認投資收益

借:應收利息 10(100×10%)

貸:投資收益8.01(104.15×7.688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攤銷(溢價攤銷)

1.99(10-8.01)

實收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

將溢價攤銷額1.99萬元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T”形賬戶中:

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104.15-1.99=102.16(萬元)

(4)2011年12月31日計算應收利息和確認投資收益并收取本金。分析: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102.16×7.6889%=7.85(萬元),溢價攤銷額=10-7.85=2.15(萬元);因最后一年需考慮計算結果的尾差,此時可先用倒擠法計算出本年利息調整數(溢價攤銷額)=總計溢價攤銷額一溢價已攤銷額=(106-100)一1.85-1.99=2.16(萬元),投資收益=應收利息(10萬元)一溢價攤,銷(2.16萬元)=7.84(萬元)。

借:應收利息10(100×1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溢價攤銷) 2.16

投資收益 7.84

收取債券本金和利息:

借:銀行存款 11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

應收利息 10

將2011年持有至到期投資溢價攤銷額和收取的債券本金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T”形賬戶中,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賬戶的余額應為0。

如果投資企業是以低于債券面值的金額折價購入債券,同樣可以利用上述開設“T”形賬戶的方法來核算,此時每年年末投資收益及應收利息的賬務處理符合關系式:投資收益=票面利息(應收利息)+利息調整(折價攤銷額),具體例解如下:

[例2]例1資料中若甲公司實際支付96萬元取得該債券,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1)2009年1月1日購入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面值) 100

貸:銀行存款 96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 4

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T”形賬戶

(2)2009年12月31日計算并確認投資收益

實際利率計算:10×(1+r)-1+10×(1+r)-2+110×(1+r)-3=96(萬元),r=11.6638%。

借: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攤銷)

1.20(11.2-10)

貸:投資收益11.2(96×11.6638%)

實際收取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

將折價攤銷額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T”形賬戶中:

(3)2010年12月31日計算確認投資收益借: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攤銷)

1.34(11.34-10)

貸:投資收益 11.34[(96+1.20)×11.6638%]實際收取利息時:借:銀行存款 10

貸:應收利息 10將折價攤銷額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T”形賬戶中:

(4)2011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收益并收回本息

借: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折價攤銷)

1.46(4-1.20-1.34)

貸:投資收益11.46(含尾差)

收取債券本金及當年利息:

借:銀行存款 110

貸:應收利息 10

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

將折價攤銷額及收取的本金過賬到持有至到期投資“T”形賬戶中,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為0:

通常在進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中,均采用編制債券溢折價攤銷計算表的方法來反映各年持有至到期投資溢價和折價攤銷額及當年投資收益,相對于開設持有至到期投資“T”形賬戶過賬的方法而言略顯抽象,相反,運用“T”形賬戶過賬的方法進行持有至到期投資溢折價攤銷則更為直觀,并且符合會計人員的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2篇

短期投資收益的涉稅問題

會計上對短期投資持有期間所獲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息,除特殊情況外,在實際收到時應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短期投資的賬面價值,不確認投資收益;而稅法要求除特殊情況外,均應確認為投資收益,并入應納稅所得額(特殊情況是指,短期投資取得時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括已宣告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

對于短期股票投資,稅收上必須嚴格區分持有收益與處置收益,因為二者在所得稅上的處理截然不同。處置收益是所得稅稅前所得,不需要還原,也不需要比較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各自的適用稅率,直接并入投資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所得稅。持有收益是所得稅稅后所得,并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應按照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進行還原,且需比較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各自的適用稅率。如果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低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還應作為免于補稅的投資收益進行處理;如果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其已繳納的所得稅額還應作為應補稅的境內投資收益的抵免稅額進行處理。

短期投資收益的稅務處理

例如,某企業2002年1月從銀行買入按年付息的A企業債券100000元,2月收到2001年債券利息5000元,3月將A企業債券以107000元賣出;2002年4月以銀行存款164250元從證券市場購入的股票B作為短期投資,200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分派現金股利4250元,2002年6月以170000元賣出(B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5%)。則該企業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2002年1月,購買短期債券時:

借:短期投資———債券A95000

應收利息5000

貸:銀行存款100000

對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5000元,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不包括在債券的初始投資成本中,稅法也認同會計的這種做法。

2002年2月,收到2001年債券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5000

貸:應收利息5000

收到購買時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5000元,只沖減已記錄的應收利息,不沖減短期債券的初始投資成本,稅法也認同會計的這種做法。

2002年3月,處置短期債券時:

借:銀行存款107000

貸:短期投資———債券A95000

投資收益———短期投資處置收益12000

由于沒有取得持有收益,會計制度和稅法確認的處置收益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如果存在短期投資持有收益,必然會導致以后處置時,會計制度和稅法確認的處置收益不一致。

2002年3月,購買短期股票時:

借:短期投資———股票B164250

貸:銀行存款164250

2002年4月,收到宣告分派的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4250

貸:短期投資———股票B4250

由于宣告分派股利在購買之后,會計制度要求沖減短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稅法要求分回的股權投資持有收益,不論是否補稅,都一律按被投資企業的適用所得稅稅率還原成稅前所得,并入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是,如果該持有收益屬于免稅的投資收益,或者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低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15%,還應作為“免于補稅的投資收益”5000元[4250÷(1-15%)]進行申報;如果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15%,其已繳納的所得稅額750元[4250÷(1-15%)×15%]還應作為“應補稅的境內投資收益的抵免稅額”進行申報。

2002年5月,處置短期股票時:

借:銀行存款170000

貸:短期投資———股票B160000

投資收益———短期投資處置收益10000

第3篇

關鍵詞: 持有至到期投資 攤余成本 公式法 賬戶余額法

一、新準則中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內容

在新會計準則中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規定,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溢折價采用實際利率法予以攤銷。實際利率法下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內容主要是:持有至到期投資取得、實際利率的確定、攤余成本的計算、持有期間的溢折價的攤銷和收益的確認及其處置時損溢的處理。

在整個核算中最復雜的核算內容就是持有期間的溢折價的攤銷和收益的確認,由于每期收益是根據持有至到期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來計算確定的,因此在實際利率確定的前提下,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關鍵在于其攤余成本的計算。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常見的計算方法――“公式法”

持有至到期投資根據付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債券投資和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投資兩種類型。目前在實際利率法下對這兩種類型的攤余成本的計算絕大多數的做法是利用“公式法”進行計算,再進行業務核算,即:

金融資產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扣除已償還本金±采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將該資產持有期間的各期的期初和期末的攤余成本一一列示出來,最后依據表格中的數據再對其持有期間的溢折價的攤銷和收益的確認進行會計處理。

(一)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投資。

例1: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價款1000萬元(含交易費用)從活躍市場上購入某公司5年期債券,面值1250萬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萬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約定,該債券的發行方在遇到特定情況時可以將債券贖回,且不需要提前贖回支付額外款項。甲公司在購買該債券時,預計發行方不會提前贖回。不考慮所得稅、減值損失等因素,要求編制甲公司購入該債券及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其折價并確認收益的會計分錄。(以“萬元”為單位)

其中攤余成本常見的計算方法是:

1.用插值法求出實際利率為10%(計算過程略)。

2.利用計算公式計算持有至到期投資各期的期初和期末的攤余成本,計算結果如下表1:

(二)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投資。

假定上例中甲公司購買的債券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且利息不以復利計算(例2)。

可以先求出實際利率為9.05%(計算過程略),然后同樣利用“公式法”計算持有至到期投資各期的期初和期末的攤余成本,計算結果如下表2:

(資料來源于《中級會計實務》、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93―98頁)

上述這種“公式法”用表格的形式列示計算結果固然條理清楚,但是從表格中也可以看出要計算的數字較多,很容易讓人產生煩躁的感覺,其實攤余成本的計算不一定要利用公式做。因為計算攤余成本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對其持有期間的溢折價進行攤銷和收益進行確認并進行賬務處理,所以本人認為如果攤余成本可以從賬務處理的過程中得來,就更符合會計實務操作的特色。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的計算技巧――“賬戶余額法”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分析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每期末攤余成本與該賬戶每期末余額之間的關系,歸納出了在核算中用賬戶的“期末賬面余額”,簡稱“賬戶余額法”來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的計算技巧,即“持有至到期投資”賬戶每期末的“賬面余額”就是其期末的攤余成本。

在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中由于取得投資和到期時的核算比較簡單,因此其核算重點是持有期間的溢折價攤銷和收益確認的核算,每次攤銷溢折價、確認收益時可以先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每期末的“賬面余額”,這就是其期末的攤余成本,接著就只需按一定的順序依次確定核算分錄中涉及的三個賬戶的金額,做到攤余成本的計算和相關核算同時進行。

(一)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債券投資。

依上例1(在實際利率確定為10%的前提下):每年末的應收利息可以最先確定(即“應收利息”賬戶的金額:面值乘以票面利率):1000×4.72%=59(萬元)。

2000年12月31日計提利息、攤銷折價、確認投資收益時,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賬務處理:

1.根據2008年1月1日,甲公司購入債券時作賬務處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250

貸:銀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50

得到:200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1250-250=1000(萬元)。

2.計算2000年末的實際利息收入(即“投資收益”的金額:用“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乘以實際利率):1000×10%=100(萬元)。

3.最后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100-59=41(萬元)。

4.核算:

借: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41

貸:投資收益100

依此類推,可以計算出:

2001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1250-250+41=1041(萬元)。

“投資收益”賬戶金額:1041×10%=104(萬元),“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104-59=45(萬元)。

借: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45

貸:投資收益104

2002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1250-250+41+45=1086(萬元)。

“投資收益”賬戶金額:1086×10%=109(萬元),“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109-59=50(萬元)。

借: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50

貸:投資收益109

2003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1250-250+41+45+50=1136(萬元)。

“投資收益”賬戶金額:1136×10%=113(萬元),“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113-59=54(萬元)。

借: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54

貸:投資收益113

2004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1250-250+41+45+50+54=1190(萬元)。

“投資收益”賬戶金額:1190×10%=119(萬元),“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119-59=60(萬元)。

借: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60

貸:投資收益119

運用賬戶余額法在具體計算時可以借助于“T”賬來一步步反映“持有至到期投資”賬戶的期末余額(即攤余成本)的計算過程,如下圖:

(二)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投資。

依上例2(在實際利率確定為9.05%的前提下),方法也是一樣,先確定每年末計息時,“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的金額(面值乘以票面利率);然后計算每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確定“投資收益”金額(賬面余額乘以實際利率);最后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的金額。

例如:2000年12月31日計提利息、攤銷折價、確認投資收益時,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賬務處理:

1.計算200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1250-250=1000(萬元)。

2.計算2000年末的實際利息收入(即“投資收益”的金額:用“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余額乘以實際利率):1000×9.05%=90.5(萬元)。

3.最后確定“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90.5-59=31.5(萬元)。

2000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59

―利息調整31.5

貸:投資收益90.5

同理可以進行以后各年末計提利息、攤銷折價、確認投資收益的核算,方法與分期付息一樣。

當然若債券是溢價購入時,每年末計提利息、攤銷溢價、確認投資收益的會計分錄應該為:

借:應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投資收益

這時會計分錄中“投資收益”各賬戶金額的確定“賬戶余額法”仍然適用,“應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仍然是面值與票面利率的乘積,這兩個賬戶的金額差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的金額。

比較“公式法”計算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和利用“賬戶余額法”計算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兩者的結果一致,但是本人認為后者不僅可以使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的計算更具有技巧性,而且可以使整個核算更加簡單、更容易讓人掌握,最主要的是這種做法更適合會計實務操作,同時能大大簡化會計核算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中級會計實務.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12.

第4篇

一、小企業長期投資

小企業長期投資主要指不滿足短期投資條件的投資,即不準備在1年或長于1年的經營周期之內轉變為現金的投資。小企業取得長期投資的目的在于持有而不在于出售,這是與短期投資的一個重要區別。小企業長期投資按其性質分為長期債券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和其他長期投資。長期債券投資,是指小企業購入的在1年內(不含1年)不能變現或不準備隨時變現的債券投資;長期股權投資,是指小企業準備長期持有(通常在1年以上)的權益性投資;其他長期投資是指除了上述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以外的其他長期投資。小企業準則只對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的核算作了具體規范。

二、長期債券投資的會計處理

小企業準則規定,長期債券投資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作為成本進行計量。實際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當單獨確認為應收利息,不計入長期債券投資的成本。

例1:某小企業2011年1月5日,購入甲股份公司發行的3年期公司債券10張,面值10 000元,利率6%,按年付息。支付債券款99 000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債券投資――成本 99 000

貸:銀行存款99 000

小企業準則規定,長期債券投資在持有期間,按月計算的應收利息應當確認為投資收益。對于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長期債券投資,按月計算的應收未收利息應當確認為應收利息,不增加長期債券投資的賬面余額。

例2:

承接例1,按月計算利息如下:

月息=10 000×10×6%÷12=500(元)

借:應收利息500

貸:投資收益 500

年末,收到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6 000

貸:應收利息 5 500

投資收益 500

同時,小企業準則還規定,一次還本付息的長期債券投資,按月計算的應收未收利息應當增加長期債券投資的賬面余額。

例3:某小企業2011年1月5日,購入甲股份公司發行的3年期公司債券10張,面值10 000元,利率6%,到期還本付息。支付債券款100 100元。會計處理如下:

(1)購買時

借:長期債券投資――成本100 100

貸:銀行存款 100 100

(2)按月計算利息如下:

月息=10 000×10×6%÷12=500(元)

借:長期債券投資――應計利息500

貸:投資收益 500

小企業準則規定,“處置長期債券投資,實際取得價款與其賬面余額之間的差額,應當計入投資收益”。

例4:承接例2,該小企業因急需用款,于2012年12月初轉讓上述債券,收款106 500元,存入銀行。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106 500

貸:長期債券投資――面值 100 000

應收利息 5 500

投資收益 1 000

小企業因轉讓債券,產生的損失應計入“投資收益”賬戶的借方。

例5:承接例3,該小企業因急需用款,于2012年12月初轉讓上述債券,收款11 0 900元,存入銀行。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110 900

投資收益600

貸:長期債券投資――債券面值 100 000

――應計利息11 500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

小企業準則要求,“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以支付現金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作為成本進行計量。實際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應當單獨確認為應收股利,不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例6:2011年2月28日,某小企業購買甲股份公司股票10 000股,價款5元/股(每股含0.2元現金股利),連同手續費等附帶成本600元一并用支票付訖。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甲公司 48 600

應收股利2 000

貸:銀行存款50 600

收到股票現金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2 000

貸:應收股利 2 000

小企業以非現金資產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所換出的非現金資產的賬面余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非現金資產為固定資產的,應當按照所換出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這里的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指固定資產原價(成本)扣減累計折舊后的金額。

例7:2011年1月8日,某小企業用自有設備一臺,原始價值100 000元,已計提折舊20 000元,換取乙股份公司股權,準備長期持有。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 80 000

累計折舊 20 000

貸:固定資產 100 000

當然,由于小企業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除了固定資產有備抵賬戶外,其余資產類均沒有調整賬戶。所以,小企業的非現金資產賬面余額一般就是該賬戶的余額。

例8:2011年1月19日,某小企業用專利權一項,賬面余額為50 000元,原材料一批,實際成本為20 000元,材料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換取丙股份公司股權20 000股。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丙公司 73 400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50 000

原材料2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 400

小企業準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成本法進行會計處理。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當按照應分得的金額確認為投資收益。

例9:接上例8,2012年2月5日,丙公司宣告上年虧損200萬元,不分紅不轉贈。2013年2月16日,該小企業接到丙股份公司通告,上年公司盈利1 000萬元,分配現金股利每股0.5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收股利 10 000

貸:投資收益10 000

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10 000

貸:應收股利10 000

小企業在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實際取得的價款與其成本之間的差額,應當計入投資收益。

例10:接上例9,該小企業于2013年11月6日轉讓上述股權,收銀行存款90 000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9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丙公司73 400

投資收益16 600

另外,小企業準則特別規定,小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減除可收回的金額后確認的無法收回的長期股權投資,可以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損失:

1.被投資方依法宣告破產、關閉、解散、被撤銷,或者被依法注銷、吊銷營業執照的;

2.被投資方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累計發生巨額虧損,已連續停止經營3年以上,且無重新恢復經營改組計劃的;

3.對被投資方不具有控制權,投資期限屆滿或者投資期限已超過10年,且被投資單位因連續3年經營虧損導致資不抵債的;

4.被投資方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累計發生巨額虧損,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過3年以上的;

5.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對于小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應當于實際發生時計入投資收益,同時沖減長期股權投資。

例11:上接例7,假如該小企業所持股權的乙股份公司發生巨額虧損,資不抵債,宣告破產。該企業所持股份的長期投資無法收回。2013年12月1日,企業收到乙公司破產公告書時,作如下會計處理:

第5篇

根據公司購買債券目的不同,可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三類。交易性金融資產,主要是指企業為了近期內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指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二、債券投資的賬務快速處理技巧及應用

初始計量。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三種投資都在“應收利息”核算。債券面值都入成本,根據借貸平衡的原理,差額交易性金融資產計入“投資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計利息調整。

[例]2007年1月1日ABC公司支付價款1028.244購入某公司3年期公司債券。票面金額1000元,票面利率4%,利息每年末支付。

(1) “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賬務處理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1000

投資收益(發生的交易費用) 28.244

貸:銀行存款等 1028.244

(2) “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賬務處理為: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8.244

貸:銀行存款等 1028.244

(3)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賬務處理為: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 10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 28.244

貸:銀行存款 1028.244

后續計量。繼續“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那就必須知曉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假設07年12月31日債券市場價格為1003.094元。債券公允價值變動和投資收益賬務處理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3.94-1000) 3.094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094

借:應收利息 (1000×4%)40

貸:投資收益 40

繼續“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那就必須知曉債券的實際利率,按攤余成本計量. 就持有至到期投資來說,攤余成本即為其賬面價值。“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根據借貸平衡倒擠出來。最后一年不通過這種平衡原理計算。而是讓賬面清零,因此最后一年“投資收益”通過平衡原理倒擠出來,不是通過攤余成本計算。假設實際利率3%。2007年12月31日實際利息收入賬務處理為:實際利息=1028.244×3%=30.84732≈30.85(元)。

借:應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40

貸: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30.85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9.15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除要明確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外,還必須具備其它兩種核算方法的條件。確認債券公允價值變動與“交易性金融資產”不同。確認債券2007年12月31日實際利息收入與“持有至到期投資”類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即為其賬面價值剔除確認的公允價值的變動。 債券2007年12月31日實際利息收入和公允價值變動賬務處理為:

借:應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40

貸: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30.85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 9.15

年末攤余成本=1028.244-9.15=1019.094(元)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攤余成本-公允價值)

1019.094-1003.094=16(元)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6

減值。交易性金融資產不存在減值核算,繼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2008年12月31日,債券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980.664元。2008年12月31日債券的攤余成本為其賬面價值剔除確認的公允價值的變動。即1019.094元。確認債券2008年12月31日實際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40

貸: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1019.094×3%=30.57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 9.43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調整前的賬面價值為=1003.094-9.43

=993.664元,應確認公允價值變動=993.664-980.664=13(元)。 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因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16元也應當予以轉出。

借:資產減值損失 39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6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3

對于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隨后的會計期間公允價值已上升且客觀上與原減值損失確認后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跟持有至到期投資一樣屬于非永久性減值。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有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所以減值的核算才比持有至到期投資繁瑣。

繼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2008年12月31日,債券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1000元。2008年12月31日債券的攤余成本的計算與債券2008年12月31日實際利息收入核算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相同。減值核算較之簡單。2008年12月31日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價值 1019.094-9.43=1009.664(元)。資產減值損失=1009.664-1000=9.664

(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9.664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 9.664

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價值已恢復,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但是,該轉回后的賬面價值不應當超過假定不計提減值準備情況下該金融資產在轉回日的攤余成本。

處置三種投資都是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交易性金融資產期間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間產生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

參考文獻:

[1]張志鳳:《注冊考試基礎階段應試指導及全真模擬測試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第6篇

投資指企業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或以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方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投資。對外投資主要分為金融資產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15號會計準則一投資于債務和權益性證券的會計處理將有價證券投資分為三類:(1)交易性證券投資,指企業為了在短期內出售而購買和持有的權益性和債務性證券,在資產負債表列作流動資產;(2)持有到期投資,是投資者有意愿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債券;(3)可供出售的證券,持有可供出售的證券是為了在未來某一時間出售,持有時間6~18個月,既可以是短期投資也可是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主要包括股票投資和其他股權投資。

任何投資取得時按取得成本入賬,但證券投資取得后的會計處理有較大差異。針對不同投資類型投資,會計處理的方法有:公允價值法、權益法、攤余成本法、合并財務報表法。本文將結合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探討美國公認會計準則下不同類型投資業務的會計確認、后續計量、期末計價及減值情況。

二、股票投資的確認與計量

(一)確認為交易性證券和可供出售的證券根據美國(FASB)115號會計準則,交易性證券和可供出售的證券在取得時均按其原始取得成本入賬,在后續計量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雖然都是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處理上有所不同。交易性證券公允價值變動計人凈利潤,可供出售的證券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下的綜合收益。

(1)初始計量。對交易性證券和可供出售的證券的在取得時均按其原始取得成本入賬,成本包括買價和經紀人的傭金、交易稅費及手續費等。

[例1]假定2006年7月1日,s公司以每股$40的價格購入B公司發行的股票1000股,占B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的10%,發生交易費$500。根據投資持有目的不同,可分為兩種情況。(單位:美元下同)

投資持有者準備短期持有將其劃分交易性證券。

借:股權投資――交易性證券 40500

貸:現金 40500

如投資者確認為可供出售證券。所作分錄相同。

(2)后續計量。公司在取得有價證券后,對交易性證券和可供出售的證券持有期間的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法,即被投資公司宣告發放股利時確認投資收益;出售時根據取得收入與投資成本差額確認投資收益;會計期末要確認未實現的持有利得和損失,但對未實現的持有利得和損失列報有所不同,對交易性證券會計期末按市價調整投資賬面,成本和市價之間的差額屬未實現的持有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對可供出售的證券投資,其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損益直接計人所有者權益下其他綜合收益項。

第一,持有股票期間投資收益的計量。承例1,如12月31日收到每股$2的現金股利,交易性證券和可供出售的證券在確認投資收益的會計處理相同:

借:現金 2000

貸:投資收益 2000

第二,期末計價。承例1:假定2007年12月31日s公司交易性投資的公允價值總額$48000,投資成本總額$40500,故產生$7500未實現的持有利得。若為交易性證券則:

借:市價調整――交易性證券 7500

貸:未實現利得――收入 7500

“市價調整――交易性證券”賬戶的使用能夠幫助公司記錄投資的實際成本。出售證券時,需要用該實際成本確認實現的利得和損失。交易性證券的公允價值是投資成本與市價調整――交易性證券的總和。未實現的利得在利潤表“其他收益和利得”部分報告。若為可供出售的證券,

借:市價調整――可供出售證券 7500

貸:未實現利得――權益 7500

第三,股票出售。假定s公司2007年2月10日出售其持有的B公司的股票,出售凈收益$46500。這時股票賬面價值為$48000(40500+7500),因此產生$1500的處置損失,若為交易性證券則:

借:現金 46500

股權投資出售損失 1500

貸:股權投資――交易性證券 48000

若為可供出售的證券,則需結平“未實現的持有利得”賬戶,沖銷投資賬戶,會計處理如下:

借:現金 46500

未實現的利得――叔益 7500

貸:股權投資――可供出售證券 48000

股權投資出售利得 6000

第四,減值。由于交易性證券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不需計提減值。對于可供出售證券,當公允價值大幅下降,且價值下跌非暫時性。應確認減值損失。

(二)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通過現金、非現金資產或債轉股方式取得其他企業一定份額所有權益而形成的。持有時間超過一年以上的非流動資產。根據投資目的不同及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關系不同分為三類:非控制又非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和控制性的股權投資等。當投資公司持有被投資公司股權小于20%時,視為非控制又非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對既非控制又非重大影響的權益證券投資,根據美國115號會計準則,將其歸類為可供出售的證券,對于公允價值能可靠確定的可供出售投資,美國會計準和國際會計準則都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當投資公司持有被投資公司股權大于20%時,小于50%時,被視作有重大影響的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會計處理,當投資公司持有被投資公司股權大于50%時,為控制性的股權投資,被投資公司視為母公司,投資公司為子公司,編制合并財務報表。

(1)初始計量。權益法和公允價值法均按實際取得成本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初始計量。

[例2]假設平安公司20×6年1月1日以$400000取得德仁公司30%有表決權股份。由于投資公司持有被投資公司股權大于20%,小于50%,采用權益法會計處理,

借:長期投資 400000

貸:現金 400000

假定平安公司所取得德仁公司股份僅占德仁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的5%,則視為可供出售的證券,采用公允價值法計量,投資初始計量與權益法相同。

(2)后續計量。采用權益法計量在持有期內確認被投資公司股東權益變化對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影響。宣告發放股利時確認投資收益,同時沖減投資賬面。被投資公司取得利潤或發生虧損時,均按持股份額調整投資賬面。公允價值會計處理與前述相同。

承例2,假定20×6德仁公司報告年度凈收益$200000。20×7年1月宣布發放現金股利$24000。

20×6被投資公司報告凈收益,被投資公司股東權益增加,視為有重大影響投資,采用權益法處理:

借:長期投資 60000

貸:投資收益 60000

如歸類為可供出售的證券,不作分錄,

20×7年1月宣布發放現金股利$24000,如平安公司收到現金股利$7200

借:現金 7200

貸:長期投資 7200

假定平安公司取得德仁公司股權5%,則收到現金股利$1200,采用公允價值法:

借:現金 1200

貸:投資收益 1200

(3)期末計價。假設2007年1月,平安公司持有德仁公司股權份

額不變,平安公司所持德仁公司股票市值為$420000,如采用權益法,不作分錄。如采用公允價值確認未實現持有利得則:

借:長期投資 20000

貸:未實現的利得 20000

(4)在出售長期股權投資時,通過比較賬面價值和處置收入,確認出售利得和損失,對于可供出售債券,還需結平未實現的持有利得或損失。

三、債券投資的確認與計量

(一)確認為交易性債券和可供出售證券企業購入債券被確認為交易性證券或可供出售證券的,與權益性證券的會計處理基本相似,取得債券時,按取得成本人賬,包括為取得該投資發生的所有必要支出,后續計量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未實現的利得或損失,交易性證券計人當期損益,可供出售證券公允價值變動計人股東權益。但由于折價或溢價購人債券,債券投資賬戶的賬面價值隨折價或溢價的攤銷而變動,每個會計期末都要確定債券的賬面價值。

[例3】K公司2006年1月以$96007價格購買D公司面值$100000的債券,票面利率7%,5年到期,每年支付一次利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1)取得投資時,假定投資者準備短期持有,視為交易性證券:

借:債券投資――交易性 6007

貸:現金 96007

若為可供出售證券,初始計量與交易性證券相同。

(2)2006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時,若視為交易性證券,由于折價購人債券按實際利率法計算利息收入(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96007×8%=7681),調整賬面價值($7681-$7000=$681)

借:現金 7000

債券投資――交易性 681

貸:利息收入 7681

若視為可供出售證券,會計處理相同。

(3)期末計價。假定2006年末公允價值為$97000,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攤余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比較,差額作為未實現的持有利得。若視為交易性證券,由于調整后賬面($96007+$681=$96688),與公允價值$97000差$312,要將賬面調整為公允價值,確認未實現的利得。

借:債券投資――交易性 312

貸:未實現的利得 312

若視為可供出售證券,期末計價與交易性證券相似,區別期末時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股東權益。

(4)出售債券。當出售交易性券時,根據收到現金與證券的賬面價值來確定已實現的利得或損失。假定K公司2006年末以$97000價格出售其債券,與銷售日的公允價值相當,未實現的利得損失已包括在K公司的收益中,因此,沒有產生利得或損失。

借:現金 97000

貸:債券投資――交易性 97000

當出售可供出售證券時,原列報在股東權益下的未實現的持有利得予以沖銷:承例3,假定K公司2006年末以$97000價格出售,列報在股東權益下的未實現的持有利得有$312,予以沖銷,同時確認已實現利得。

借:現金 97000

未實現的利得 312

貸:債券投資――可供出售97000

出售證券利得 312

(二)持有到期證券根據美國115號會計準則,投資于公司債券屬于持有到期日證券,對于這種投資初始確認應按購入實際支付價款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包括債券買價以及手續費、傭金等交易費用。在后續計量中持有到期投資應采用實際利率法確認投資收益和進行折價、溢價攤銷。承例3,購人債券時按取得成本計量,假定投資人準備長期持有,劃分為持有到期投資。

(1)取得投資,

借:長期投資――D公司債券 96007

貸:現金 96007

(2)收到利息時,對持有到期投資取得投資收益會計處理,按實際利率法計算利息收入。承例3,假定2006年12月31日,根據票面利率計算收到債券利息$7000按實際利率法確認投資收益和攤銷折價,假定實際利率8%,投資收益$7681(96007×8%),攤銷的折價$681($7681-$7000)。

借:現金 7000

長期投資 681

貸:投資收益 7681

(3)債券出售,投資債券的企業也可在債券到期日前將債券,將債券出售提前收回債券,提前收回時,由于長期債券投資賬面與收回金額存在差異,形成出售債券投資利得或損失。提前收回債券會計處理時,首先將折價,溢價從上一利息收取日攤銷至出售日,然后確認出售利得和損失。

(4)投資減值,對持有到期證券當有極大可能表明企業無法收回全部到期金額,就認為損失發生了,證券的攤余成本應減計為公允價值,記錄減值后,投資賬戶不因以后公允價值上升而變動。如K公司持有到期債務性證券攤余成本$97605,公允價值80500,如價值下跌非暫時性,則:

借:投資減值損失 17105

貸:長期投資 17105

對于可供出售證券,如價值下跌非暫時性,與持有到期證券投資減值會計處理相似,累積在綜合收益未實現的利得或損失沖銷,減值損失記作已實現損失。

第7篇

[關鍵詞] 合并報表 會計準則 差異

合并會計報表一直是國際會計界公認的三大難題之一, 雖然我國財政部為適應的需要,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于1995年頒布了《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對合并會計報表和實務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是與國際會計準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本文主要從實務編報的角度來分析其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項目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抵消時的差額處理;(二)母公司投資收益項目與子公司利潤分配項目抵消時的差額處理;(三)盈余公積是否需要補提;(四)內部長期債券投資與應付債券抵消時的差額處理。擬利用同一會計資料,通過兩種不同的編制,直觀地來闡述差異何在,并找出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編制的合并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缺陷,亦即我國修訂合并會計報表相關準則時值得關注的方面。

一 、 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項目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消

根據我國《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權益性投資項目的數額與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股權份額相抵消后的差額作為合并價差處理,并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專設一個報表項目,作為長期投資的調整賬戶列于“長期投資”之后。但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權益性投資項目的數額與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股權份額相抵消后的差額,應還原為各項資產、負債公允價值的增減和商譽。當上述差額較大時,國內外的這種會計處理差異對合并資產負債表的公允性將會產生較大的,后者能更真實地反映合并后集團的資產結構。

例1:假定A公司于2003年1月1日以80萬元的價格購入B公司的全部股權,購買日B公司的股本30萬元、資本公積10萬元、未分配利潤20萬元, B公司部分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不同,如下表所示。 經過一年的經營后,B公司2003年實現凈利潤10萬元,按凈利潤的10%提取盈余公積,并向投資者分派現金股利3萬元。

項 目 賬面價值 公允價值 攤銷年限 03年攤銷額

存 貨 15 13 1 (2)

固定資產 25 30 10 0.5

應付債券 8 6 5 (0.4)

合并商譽 80-(60-2+5-2)=15 10 1.5

股權投資差額 80-60=20 10 2

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母公司在2003年年末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A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B公司年末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消分錄如下:

借:股 本 30

資本公積 10

盈余公積 1

期末未分配利潤 26

合并價差 18

貸:長期股權投資 85(80+10-3-2)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母公司在2003年年末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A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B公司年末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消分錄如下:

借:股 本 30

資本公積 10

盈余公積 1

期末未分配利潤 26

固定資產 4.5

應付債券 1.6

商 譽 13.5

貸:長期股權投資 86.6(80+10-3-0.4)

二 、母公司投資收益項目與子公司利潤分配項目的抵消

我國的“合并價差”至少包含了商譽(母公司購買成本與母公司按股權份額的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和資產重估增(減)值(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而母公司購買成本與母公司按股權份額計算的子公司凈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即為我國會計準則規定的股權投資差額。也就是說,股權投資差額是我國“合并價差”的一部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投資》的規定,股權投資差額應當按照按一定期限(一般不超過10年)平均攤銷,計入損益。但《暫行規定》卻沒有對合并價差是否予以攤銷作出明確的規定。由于準則本身的原因,導致實務中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沒有對“母公司確認的該項投資收益”與“母公司按股權份額計算的子公司凈利潤”之間的差額進行處理。而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這一差額應當還原為各項費用。也就是股權投資差額在有關資產、負債和商譽之間進行分配,并按照各項可辨認資產和商譽各自的尚可使用年限逐項確定攤銷額的結果。我國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這方面的會計處理差異,會對合并利潤表的真實性產生不同的影響。

如上例1,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母公司在2003年年末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將A公司投資收益與B公司利潤分配項目的抵消分錄如下:

借:投資收益 10

期初未分配利潤 20

貸:應付普通股股利 3

提取盈余公積 1

期末未分配利潤 26

按照這種處理方法,就會出現“投資收益”的抵消額大于母公司因該筆投資而在母公司個別報表上確認的數額。因為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投資》的規定,母公司個別會計報表上就該筆投資業務所作的會計處理為:

① 2003年1月1日,A公司購買B公司股權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投資成本) 60

——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20

貸:銀行存款 80

② 2003年12月31日,A公司因該筆投資而確認投資收益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損益調整) 10

貸:投資收益 10

③分得現金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 3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損益調整)

④ 2003年12月31日,股權投資差額的攤銷

借:投資收益 2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2

可見,母公司因該筆投資而在其個別報表上確認的“投資收益”的數額為8萬元,然而在編制合并報表時,就該項“投資收益”的抵消額為10萬元,即在編制合并抵消分錄時,沒有對母公司確認的“投資收益8萬”與子公司“凈利潤10萬”之間的差額進行處理,從而導致合并凈利潤出現負數,為-2萬元。按照這樣的邏輯,假如“股權投資差額”的數額非常巨大,那么,按照這樣的規定合并出來的合并利潤表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

但如果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來編制2003年年末合并會計報表,就不會出現這個,母公司編制合并報表時抵消的“投資收益”的數額即其個別賬上確認的數額9.6萬元,真實地反映了經濟實質,體現了合并會計報表的實質重于形式的宗旨。其抵消分錄分為以下兩步:

(1)借:投資收益 10

期初未分配利潤 20

貸:應付普通股股利 3

提取盈余公積 1

期末未分配利潤 26

(2)借:管理費用 2(1.5+0.5)(商譽的攤銷和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

財務費用 0.4

貸:主營業務成本 2

投資收益 0.4

三 、盈余公積的補提

對于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積,按照我國的要將原先全部抵銷的數額按母公司持股比例再重新加以轉回。理由是根據我國《公司法》規定,盈余公積應當根據單個來計提,因而子公司計提的盈余公積已形成其內部積累,減少了企業集團期末可分配利潤。就上例1,按照我國準則規定編制的抵消分錄如下:

借:提取盈余公積 1

貸: 盈余公積 1

假如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則不需要作這筆抵消分錄。

本文認為我國的這種處理方法不太合理,因為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是基于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即要將母子公司個別會計報表各項目的合計數中重復的部分予以抵消。那么,合并報表凈利潤須將重復計算的利潤加以剔除,根據合并凈利潤來披露企業集團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積正是對實質的真實反映,并且有利于合并會計報表與母公司個別報表的勾稽關系(若要對盈余公積進行補提的話,會出現母公司期末未分配利潤與合并會計報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不相等)。另外,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報對象強調的是企業集團這個經濟實體為而非主體,因而,即便是我國《公司法》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有關盈余公積計提的事項進行了規范,也不能將其等同為對合并報表關于提取盈余公積做出的限制性規定。因此,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不應將原先全部抵消的數額按母公司持股比例再重新加以轉回。

四 、 內部長期債券投資與應付債券的抵消

按照我國《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長期投資中內部債券投資與應付債券相抵消時產生的差額也作為合并價差處理。但實質上,當母子公司的任何一方從二級市場上購入另一方發行的債券時,從企業集團的角度來看,構成債券的推定贖回,應付債券賬面價值與債權投資購買價格之間的差額是一項推定損益:當購買方在購買債券時所支付的價格大于應付債券的賬面價值(債券面值加未攤銷溢價或減未攤銷折價),則發生推定損失;相反,則為推定利得。在實務中,由此產生的推定損益應計入當期的合并損益中,并在以后年度調整因債券利息產生的利潤。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來處理的。

例2:子公司于2002年7月1日在二級市場以1095萬元的價格購入母公司2002年1月1日平價發行的五年期公司債券,面值1000萬元,年利率為10%,到期一次還本付息。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母公司在2002年末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應編制的抵消分錄為:

借:應付債券 1100(1000+100)

投資收益 45(50-5)

貸:長期債權投資 1140(1095+50-5)

財務費用 5(50-45)

02年母公司簡化的合并工作底稿 單位;萬元

項 目

母公司

子公司

合計數 抵消

合并數

借方 貸方

長期債權投資 1140 1140 1140 0

應付債券 1100 1100 1100 0

財務費用 100(50+50) 100 5 50+45

投資收益 45 45 45 0

注釋:母公司財務費用100萬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從2002.01.01到2002.06.30這期間對集團外形成的50萬元,這部分是不用抵消的;另一部分是從2002.07.01到2002.12.31對集團內部形成的50萬元。

而按我國準則2002年末所作的合并抵消分錄為:

借:應付債券 1100

合并價差 40

貸:長期債券投資 1140

借:投資收益 45

貸:財務費用 45

02年母公司簡化的合并工作底稿 單位;萬元

項 目

母公司

子公司

合計數 抵消

合并數

借方 貸方

長期債權投資 1140 1140 1140 0

應付債券 1100 1100 1100 0

財務費用 100(50+50) 100 45 50+5

投資收益 45 45 45 0

注釋:母公司財務費用1萬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從2002.01.01到2002.06.30這期間對集團外形成的50萬元,這部分是不用抵消的;另一部分是從2002.07.01到2002.12.31對集團內部形成的50萬元。

根據上述,按照我國的會計處理原則,將債券推定損益計入合并價差而非計入合并損益,容易造成母公司操縱利潤的現象。上例中,兩種方法下的合并凈利潤相差4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母公司想避免債券贖回損失,可以讓其子公司購入它的債券,則由此而產生的推定損益計入合并價差中,這樣母公司個別會計報表上的凈利潤和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凈利潤就不會受到,從而母公司便可以在遵守會計準則的前提下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顯然,國際會計準則的處理方法較我國的更為、合理,值得我們借鑒。

[]:

1、施兵、楊凌浩,2003:《合并會計報表中存在的分析》,《財會月刊》第9期。

2、張國玲,2005:《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有關問題的探討》,《會計之友》第6期。

3、閻達五、耿建新、戴德明,1997:《高級會計學,》人民出版社。

第8篇

關鍵詞債券投資風險防范

債券投資是投資者通過購買各種債券進行的對外投資,它是證券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債券按其發行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債券投資的風險是指債券預期收益變動的可能性及變動幅度,債券投資的風險是普遍存在的。與債券投資相關的所有風險稱為總風險,總風險可分為可分散風險和不可分散風險。

1債券投資風險的表現形式

1.1不可分散風險

不可分散風險,又稱為系統性風險,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給市場上所有的債券都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體包括政策風險、稅收風險、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

1.1.1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是指政府有關債券市場的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或是有重要的舉措、法規出臺,引起債券價格的波動,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政府對本國債券市場的發展通常有一定的規劃和政策,以指導市場的發展和加強對市場的管理。政府關于債券市場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應該是長期穩定的,在規劃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條件下,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導債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1.1.2稅收風險

對于投資免稅的政府債券的投資者面臨著稅率下調的風險,稅率越高,免稅的價值就越大,如果稅率下調,免稅的實際價值就會相應減少,則債券的價格就會下降;對于投資于免稅債券的投資者面臨著所購買的債券被有關稅收征管當局取消免稅優惠,則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損失。

1.1.3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由市場利率的可能性變化給投資者帶來收益損失的可能性。債券是一種法定的契約,大多數債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變的,當市場利率上升時,會吸引一部分資金流向銀行儲蓄等其他金融資產,減少對債券的需求,債券價格將下跌;當市場利率下降時,一部分資金流回債券市場,增加對債券的需求,債券價格將上漲。同時,投資者購買的債券離到期日越長,則利率變動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風險也相對越大。

1.1.4通貨膨脹風險

由于投資債券的實際收益率=名義收益率-通貨膨脹率。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債券價格也會上漲,投資者的貨幣收入有所增加,會使他們忽視通貨膨脹風險的存在,并產生一種錯覺。其實,由于貨幣貶值,貨幣購買力水平下降,債券的實際收益率也會下降,當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時,就會造成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投資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場上能購買的東西卻相對減少。當通貨膨脹率上升到超過債券利率水平,則債券的實際購買力就會下降到低于原來投資金額的購買力。

1.2可分散風險

可分散風險又叫系統性風險,是指某些因素對單個債券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體包括信用風險、回收風險、再投資風險、轉讓風險和可轉換風險。

1.2.1信用風險

當債券發行人在債券到期時無法還本付息,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為信用風險。這種風險主要表現在公司債券中,公司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完全履約支付本金和利息,則債券投資者就會承受較大的虧損,就算公司的經營狀況非常良好,但我們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財務狀況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這種可能,該公司的還本付息能力就會下降,那么就會發生它不能按約定償還本息,從而產生了信用風險。

1.2.2回收風險

對于有回收性條款的債券,常常有強制收回的可能,而這種可能又常常是市場利率下降、投資者按債券票面的名義利率收取實際增額利息的時候,而發行公司提前收回債券,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就會遭受損失,從而產生了回收性風險。

1.2.3再投資風險

由于購買短期債券,而沒有購買長期債券,將會有再投資風險。例如,長期債券利率為10%,短期債券利率8%,為減少風險而購買短期債券。但在短期債券到期收回現金時,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資機會,從而產生再投資風險。

1.2.4轉讓風險

當投資者急于將手中的債券轉讓出去,有時候不得不在價格上打點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傭金,因這種付出所帶來的收益變動就產生了轉讓風險。

1.2.5可轉換風險

若投資者購買的是可轉換債券,當其轉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價的變動與債券相比,既具有頻繁性又具有不可預測性,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在經過這種轉換后,其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將會增大一些,可轉換風險因此產生。

2債券投資風險的防范

2.1合理估計風險的程度

在進行投資之前,投資者應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分析投資對象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

(1)從宏觀方面,必須準確分析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因素的變動情況;了解經濟運行的周期性特點、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動趨勢;關注銀行利率的變動以及影響利率的各種因素的變動。

(2)從微觀方面,首先要從總體上把握國家的產業政策,其次要對影響國債或公司債券價格變動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對公司債券的投資者來說,充分了解企業的信用等級狀況、發展前景和經營管理水平、產品的市場占有情況,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級狀況可由專業的債券信用等級評定機構完成,其余的各種因素必須依靠投資者在充分掌握相關信息后,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判斷風險的結果。

2.2全面確定債券投資成本

確定債券的投資成本也需要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前開展,債券投資的成本大致有購買成本、交易成本和稅收成本三部分。

(1)債券不是免費的,我們要獲得債券還須等價交換,它的購買成本在數量上就等于債券的本金,即購買債券的數量與債券發行價格的乘積,若是中途的轉讓交易就乘以轉讓價格。對附息債券來說,它的發行價格是發行人根據預期收益率計算出來的,即購買價格=票面金額的現值+利息的現值。對貼息債券,其購買成本的計算方法為:購買價格=票面金額×(1-年貼現率)。

(2)債券在發行一段時間后就進入二級市場進行流通轉讓,如在交易所進行交易,還得交付自己的經紀人一筆傭金,不過,投資人通過證券商認購交易所掛牌分銷的國債可以免收傭金,其他情況下的傭金收費標準是:每一手債券(10股為一手)在價格每升降0.01元時收取的傭金起價為5元,最高不超過成交金額的2‰。經紀人在為投資人辦理一些具體的手續時,又會收取成交手續費、簽證手續費和過戶手續費。

(3)我們還需要考慮的是稅收成本,雖然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是免稅的,債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繳納的印花稅,但我們投資公司債券時要交納占投資收益額20%的個人收益調節稅,這筆稅款是由證券交易所在每筆交易最終完成后替我們清算資金賬戶時代為扣除的。

2.3準確計算債券投資收益

債券的投資收益包括利息、價差和利息再投資所得的利息收入。這僅僅只是其名義收益,即投資債券的名義收益=面值×持有年數×債券年利率+價差+利息,這里的價差在債券溢價發行的時候應該是負值。但實際上,收益是一個社會范疇的概念,它必須綜合考慮物價水平的變化,或者說成通貨膨脹因素,所以,當我們來計算實際收益時,還必須剔除通貨膨脹率或價格指數,即實際收益=名義收益/價格指數,這樣才能準確計算債券投資收益。

2.4把握合適的債券投資時機

所謂把握合適的債券投資時機是指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即自己單位或個人能夠支配的長期資金數量,一般而言,我國大部分單位能夠支配的長期資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債券投資的僅僅是一些暫時閑置的資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債券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又能取得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資的債券期限短,投資者一旦需要資金時,能夠迅速轉讓,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采取這種投資方式能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變化,利率提高時,債券的價格就降低,此時便存在風險,但若是進行短期投資,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資機會,反之,若利率下降,長期債券卻能保持高收益。

2.5選擇多樣化的債券投資方式

所謂債券投資方式多樣化,一是指投資者將自己的資金分別投資于不同種類的債券,如國債、金融債券、公司債券等。各種債券的收益和風險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將資金集中投資于某一種債券可能會產生種種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資金全部用來購買國債,這種投資行為盡管非常安全、風險很低,但由于國債利率相對較低,這樣做使得投資者失去投資公司債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資金用來投資于高收益的低等級公司債券,收益可能會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會遇到經營風險和違約風險,最終連同高收益的承諾也可能變為一場空。而投資種類分散化的做法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穩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資者將自己的資金分散投資在不同期限的債券上,投資者手中經常保持短期、中期、長期的債券,不論什么時候,總有一部分即將到期的債券,當它到期后,又把資金投資到最長期的證券中去。假定某投資者擁有20萬元資金,他分別用4萬元去購買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種債券,這樣,他每年都有2萬元債券到期,資金收回后再購買5年期債券,循環往復。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資者有計劃地使用、調度資金。

總之,債券投資是一種風險投資,那么,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必須對各類風險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并對其加以測算和衡量,同時,采取多種方式規避風險,力求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使投資收益最高。

參考文獻

1詹姆斯·C·范霍恩.現代財務管理(第十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達摩達蘭.投資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第9篇

【關鍵詞】債券利息;利息調整;重分類;公允價值;成本

一、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初始確認時包含債券利息的核算問題

《企業會計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三十條規定,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在解釋“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的主要賬務處理時又規定:企業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按債券的面值,借記本科目(成本),按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按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筆者認為,上述的賬務處理欠妥,因為,企業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支付的價款中包含尚未領取的利息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第二種情況是未到付息期而尚未領取的利息。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規定的處理方法只是說明上述的第一種情況,而第二種情況則恰恰沒有說明其處理方法,在實務工作中,許多會計人員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規定的處理方法,誤將未到付息期而尚未領取的利息記入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規定,資產負債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投資的,應于資產負債表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因此,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要求,筆者認為,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時如果支付的價款中包含未到付息期而尚未領取的利息,應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可比性原則。下面舉例說明:

2008年1月1日,甲企業從深圳證券交易所購買B公司于2007年1月1日發行的債券10000份,支付價967680元(包含2007年度未到付息期而尚未領取的利息30000元),債券面值總額1000000元,剩余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3%,實際利率5%。于年末計提債券利息,到期一次收回本金和全部債券利息;甲企業將其劃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規定的賬務處理:

2008年1月1日,購買B公司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000

貸:銀行存款 96768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32320

2008年12月31日,確認債券的實際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30000

——利息調整 18384

貸:投資收益—— B公司債券 48384

2009年12月31日,確認債券的實際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30000

——利息調整 20803.2

貸:投資收益—— B公司債券 50803.2

2010年12月31日,確認債券的實際利息收入,收回本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30000

——利息調整 23132.8

貸:投資收益—— B公司債券 53132.8

借:銀行存款 1120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000

——應計利息 90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30000

筆者認為,正確的賬務處理應當是:

2008年1月1日,購買B公司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000

——應計利息 30000

貸:銀行存款 96768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62320

2008年12月31日,確認債券的實際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30000

——利息調整 18384

貸:投資收益—— B公司債券 48384

2009年12月31日,確認債券的實際利息收入。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30000

——利息調整 20803.2

貸:投資收益—— B公司債券 50803.2

2010年12月31日,確認債券的實際利息收入,收回本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30000

——利息調整 23132.8

貸:投資收益—— B公司債券 53132.8

借:銀行存款 1120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000

第10篇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界定及特征

(一)如何界定持有至到期投資

企業從二級市場上購入的固定利率國債、浮動利率公司債券等,都屬于持有至到期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通常具有長期性質,但期限較短(一年以內)的債券投資,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資條件的,也可以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企業不能將下列非衍生金融資產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1)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非衍生金融資產;(2)初始確認時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3)符合貸款和應收款項定義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如果企業管理層決定將某項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則在該金融資產未到期前,不能隨意地改變其“最初意圖”。也就是說,投資者在取得投資時意圖就應當是明確的,除非遇到一些企業所不能控制、預期不會重復發生且難以合理預計的獨立事件,否則將持有至到期。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特征

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是指相關合同明確了投資者在確定的時間內獲得或應收取現金流量的金額和時間。

例如,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資條件的債券投資,其到期日固定、利息和本金金額固定或可確定。而購入的股權投資因其沒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條件,不能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2.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投資者在取得投資時意圖明確,準備將投資持有至到期,除非遇到一些企業所不能控制、預期不會重復發生且難以合理預計的獨立事件,否則將持有至到期。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表明企業沒有明確意圖將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1)持有該金融資產的期限不確定;(2)發生市場利率變化、流動性需要變化、替資機會及其投資收益率變化、融資來源和條件變化、外匯風險變化等情況時,將出售該金融資產,但是,無法控制、預期不會重復發生且難以合理預計的獨立事項引起的金融資產除外;(3)該金融資產的發行方可以按照明顯低于其攤余成本的金額清償;(4)其他表明企業沒有明確意圖將該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的情況。中華會計網

據此,對于發行方可以贖回的債務工具,如發行方行使贖回權,投資者仍可收回其幾乎所有初始凈投資(含支付的溢價和交易費用),那么投資者可以將此類投資劃分為持有至到期。但是,對于投資者有權要求發行方贖回的債務工具投資,投資者不能將其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業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將投資持有至到期。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表明企業沒有能力將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1)沒有可利用的財務資源持續地為該金融資產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以使該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2)受法律、行政法規的限制,使企業難以將該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3)其他表明企業沒有能力將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資產投資持有至到期的情況。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核算

(一)會計科目設置

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企業應設置“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科目,用來核算企業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價值。此科目屬于資產類科目,應當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類別和品種,分別“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等進行明細核算。其中,“利息調整”實際上反映企業債券投資溢價和折價的相應攤銷。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主要賬務處理

持有至到期投資應采用實際利率法,按攤余成本計量。實際利率法指按實際利率計算攤余成本及各期利息費用的方法,攤余成本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初始金額扣除已償還的本金和加上或減去累計攤銷額以及扣除減值損失后的金額。

1.企業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按該投資的面值,借記本科目(成本),按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

2.資產負債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資為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投資的,應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

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投資,應于資產負債表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本科目(應計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

收到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的債券利息,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應收利息”科目。

收到分期付息、一次還本持有至到期投資持有期間支付的利息,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應收利息”科目。

3.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資時,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本科目(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按其差額,貸記或借記“投資收益”科目。

4.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

[例]賽博公司2007年1月1日購入不準備在年內變現的A公司債券一批,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債券票面利率8%,債券面值100000元,期限5年,實際支付價款92278元,無交易費用。該債券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歸還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賽博公司購入債券時的實際市場利率為10%.賽博公司應作會計處理如下:

(1)購入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成本)100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利息調整)7722

銀行存款92278

(2)按期計算投資收益并攤銷折價。采用實際利率法,持有至到期投資折價攤銷表如表1所示。

計息日期應收利息投資收益利息調整債券攤余成本2007.1.1922782007.7.140004614614928922008.1.140004645645935372008.7.140004677677942142009.1.140004711711949252009.7.140004746746956712010.1.140004783783964542010.7.140004823823972772011.1.140004864864981412011.7.140004907907990482012.1.140004952952100000

(3)2007年7月1日收到第一期利息并攤銷折價時:

借:銀行存款4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利息調整)614

貸:投資收益4614

(4)2007年12月31日,確認第二期利息并攤銷折價:

借:應收利息4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利息調整)645

貸:投資收益4645

(5)2011年11月1日,賽博公司將A公司債券全部出售,所得價款為102417元,其中包括4個月的未收利息4/6×4000=2667元。

確認4個月的利息并攤銷折價:

借:應收利息2667

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利息調整)635

貸:投資收益3302

出售債券時:

借:銀行存款102417

投資收益567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成本)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A公司債券(利息調整)317

應收利息2667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準備

第11篇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費用的會計處理

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當按照該金融資產取得時的公允價值作為其初始確認金額;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所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應當在發生時計入投資收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所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直接從處置收入中扣除,不單獨進行會計處理。有關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會計處理舉例如下:(單位:萬元)

[例1]2012年6月10日,甲公司以銀行存款600萬元購入乙公司股票200萬股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另支付手續費3萬元。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600

投資收益 3

貸:銀行存款 603

上述會計處理表明,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在取得時就一次全部計入當期損益,對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初始投資成本不產生影響。

[例2]2012年6月23日,甲公司以630萬元將上述股票全部出售,支付的交易費用3.15萬元,余款已存入銀行。

借:銀行存款 626.85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600

投資收益 26.85

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直接從收入款項中扣除,雖不單獨做會計處理,但最終會減少企業的投資收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費用的會計處理

企業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應按照該金融資產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和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其初始確認金額。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不記入投資收益。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所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直接從處置收入中扣除,不單獨進行會計處理。有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會計處理舉例如下:

[例3]2012年7月10日,甲公司以銀行存款6000萬元購入丙公司股票200萬股,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另支付手續費30萬元。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6030

貸:銀行存款 6030

上述會計處理表明,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在取得時就一次全部計入成本,對當期損益不產生影響。

[例4]2012年7月23日,甲公司以6000萬元將上述丙公司股票全部出售,支付交易費用30萬元,余款已存入銀行。

借:銀行存款 5970

投資收益 6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6030

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直接從收入款項中扣除,雖不單獨做會計處理,但最終會減少企業的投資收益。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交易費用的會計處理

企業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按該投資的面值,確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支付的交易費用確認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交易費用既不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也不計入當期損益。處置持有至到期投資時,一般不會支付相關交易費用。有關持有至到期投資發生的交易費用會計處理舉例如下:

[例5]2009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價款100萬元(含交易費用1萬元),從上海證券交易所購入A公司同日發行的5年期公司債券12500份,債券票面價值總額為125萬元,票面年利率4.72%,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債券利息,本金在債券到期時一次性償還。甲公司在購買該債券時,預計A公司不會提前贖回。甲公司有意圖有能力將該債券持有至到期,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假定不考慮所得稅、減值損失等因素。采用插值法,計算該債券的實際利率為10%。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1)2009年1月1日,購入A公司債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25

貸:銀行存款 1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5

(2)2009年12月31日,確認A公司債券實際利息收入、收到利息

借:應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1

貸:投資收益 10

(3)2010~2013確認A公司債券實際利息收入、收到利息同(2)

(4)收到本金

借:銀行存款 125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25

上述會計處理表明,交易費用計入利息調整項目,在債券持有期間,通過分攤,分期計入當期損益,影響了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而處置持有至到期投資時,不涉及交易費用。

四、長期股權投資交易費用的會計處理

企業對外長期股權投資,不論是采用成本法核算還是采用權益法核算,發生的交易費用均直接計入初始投資成本,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發生的交易費用不記入投資收益。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所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直接從處置收入中扣除,不單獨進行會計處理。有關長期股權投資交易費用會計處理舉例如下:

[例6]甲公司和B公司為非同一控制下的兩個企業,甲公司于2009年4月1日在二級市場上,以銀行存款購入B公司股票50000股,買入價每股10元,另支付相關稅費0.1萬元,占B公司有表決權資本10%,并打算長期持有。甲公司對B公司的財務政策和經營政策無重大影響,對該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的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 50.1

貸:銀行存款 50.1

上述購入股票的交易費用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不計入當期損益。

五、發行債券交易費用(發行費用)的會計處理

企業發行債券所發生的交易費用(發行費用),需根據該債券資金的用途確定其會計處理。若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用于企業一般資金周轉,則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若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專門用于固定資產購建,則交易費用計入所購建固定資產成本。有關發行債券交易費用(發行費用)會計處理舉例如下:

[例7]2011年1月1日,甲公司經批準發行5年期一次還本、分期付息公司債券6000萬元,債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票面利率為年利率6%,發行時的市場利率為5%,該批債券的實際發行價格為6259.62萬元,另支付發行費用3.13萬元。該債券所籌資金用于公司生產經營。甲公司的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1)收到發行債券款

借:銀行存款 6259.62

貸:應付債券——面值 6000

——利息調整 259.62

(2)支付交易費用

借:財務費用 3.13

貸:銀行存款 3.13

上述業務所發生的交易費用(發行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例8]以例6為例,假定該債券所籌資金專門用于公司廠房建造。則甲公司支付交易費用(發行費用)的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3.13

貸:銀行存款 3.13

因為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專門用于固定資產購建,所以交易費用(發行費用)計入所購建固定資產成本,而不計入財務費用,發行時的發行費用不會影響當期損益。

綜上所述,企業發生的交易費用,根據實際情況,有可能計入資產成本,不影響當期經營成果;也有可能計入當期損益,而影響當期的經營成果。

參考文獻:

第12篇

一、發行方的會計處理

可交換債券的發行方一般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在債券未交換成股票前構成企業的負債,可在“應付債券”下設置“可交換債券”二級科目和“面值”與“利息調整”兩個明細科目。企業發行的債券由于溢折價和傭金、手續費等交易費用的存在,實際收到的金額一般與債券票面價值會存在差異,此時企業應按實際收到的款項借記“銀行存款”、“庫存現金”等科目,按債券面值,貸記“應付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面值)”科目,按實際收到的款項與票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貸記或借記“應付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利息調整)”科目。

可交換公司債券一般為分期付息一次還本,企業應在每一資產負債表日采用實際利率法對“利息調整”科目進行攤銷,按債券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債券利息費用,借記“財務費用”科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付未付利息,貸記“應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應付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利息調整)”科目。

可交換債券利息的支付與一般債券無異,借記“應付利息”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庫存現金”等科目。

持有人若未在轉換期內交換為標的公司股票,發行方交付資產償還本息后債務隨即解除,借記“應付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面值)”,貸記“銀行存款”、“庫存現金”等。

當可交換債券持有人行使轉換權時,發行方應借記“應付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按轉換的股權的賬面價值從“長期股權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等科目的貸方轉出,兩者的差額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二、持有方的會計處理

可交換債券作為一項金融資產,企業應按金融資產準則規定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要求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可交換債券的購買方獲取債券目的一般在于賺取買賣差價和擇機轉換股權,是否轉換主要依賴于未來股價走勢和自身財務狀況等客觀因素,可見企業初始取得時并沒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故可交換債券一般不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此外現行準則對不同分類的金融資產其所支付的交易費用的會計處理存在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費用進入損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交易費用進入賬面價值中。但筆者認為,企業資產價值的初始確認應當以取得該項資產時所付出代價的公允價值計量,交易費用是可直接歸屬于所獲取資產的新增外部費用,企業若不取得相關資產就不會發生該項費用,故交易費用應屬于獲取資產所付出的代價,其金額應計入資產賬面價值中。這樣可交換債券初始確認時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入賬金額。企業取得的可交換債券中如果包含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單獨確認為應收項目。假定企業認定可交換債券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下同),會計處理為: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可交換公司債券(成本)”、“應收利息”,貸記“銀行存款”等。

對于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可交換債券,資產負債表日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值得一提的是,現行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筆者認為,盡管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發生了變化,但由于相關的經濟利益(損失)還沒有實現,這樣做是不符合謹慎性原則的,這種情況下所反映出的盈利能力也只能是一種潛在盈利能力,況且這種潛在能力已經通過資產賬面價值的變化予以反映,不需要再將公允價值變動體現在利潤表中。會計分錄為: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可交換債券(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长沙县| 长治县| 同江市| 三原县| 彰武县| 定远县| 茶陵县| 桑日县| 永吉县| 阿巴嘎旗| 崇明县| 郓城县| 藁城市| 皮山县| 辽宁省| 综艺| 客服| 清镇市| 砚山县| 太保市| 军事| 洛川县| 达孜县| 平武县| 仁怀市| 呼玛县| 上林县| 安乡县| 惠东县| 泌阳县| 通化市| 盐亭县| 广灵县| 福贡县| 鞍山市| 电白县| 金门县| 赞皇县| 福建省|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