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8: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排比句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片段一】讀到臉上
教學《清平樂?村居》時,老師先以充滿感情的范讀將學生引進一個風景如畫、悠閑自在的鄉村世界。
師:同學們,明亮的眼睛讀書字字入眼,看進眼、記心間、傳情歌,我們讀書要讀出味道,就得把書讀到臉上――就是讀書時要有表情,還可以加上動作。大家讀讀試試。
師漫步學生座位行間,仔細觀察學生的表情動作,捕捉讀書時的信息,并適當地給予輔導。
師:把你們的眼睛看過來,看看小邵同學,他在讀書的時候,情感不僅在他的臉上,而且他的小腦袋也有表現,大家看他讀書,看到了什么?
小邵讀書。
師:我完全沉醉了,仿佛真正來到了那美妙的世界,你們呢?
生:我看到了他的小腦袋有節奏地晃動著呢。
師:說得多好!同學們,我們也來試試,把書讀到臉上來。
同學們有聲有色地投入了朗讀。
【反思】
指導朗讀的首要環節就是感受語言形象,而讀到臉上正是借助表情動作,將文本符號形象化,透過文字符號走進課文描繪的情景。
【片段二】讀出動態
還是《清平樂?村居》,出示: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時,仿佛聽到翁(媼)對媼(翁)說:“______________?!?/p>
生1: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媼對翁說:“老頭子,來喝點小酒。你瞧咱家現在日子雖苦了些,但什么都不缺呀!”
生2: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翁對媼說:“對呀,老伴,我現在很知足呀,你瞧咱家的三個兒子真勤快??!”
師:確實如此,你瞧,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連小兒子也沒閑著――溪頭臥剝蓮蓬。(教師順勢引讀下闋)
生: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媼對翁說:看看咱家的三個兒子多有出息,真像你。
師:是?。鹤幼匀幌癜职?!所以這媼真會夸老伴兒。
生: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媼對翁說:你今天買的這五只雞真好,中兒編的一只雞籠可能不夠,你也去幫忙吧!
師:這話挺實在,沒忘了干活,相信他們的吳音里互相夸贊也有這樣的話,真應了那一句話:白頭偕老。此情此景,老師想起了一首歌――《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
生:聊。
師:所以,(唱)慢慢地聊。那就快把這些感受再帶到詩句中讀吧!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反思】
語言文字是靜態的,反復讀那些靜而無味的文字只能讓學生感覺味如嚼蠟,所以必須在語言文字與學生感受間架起一座橋梁。上述片段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一個接近學生生活的補白填話,通過想象,學生不僅讀出了翁媼相親相愛的濃濃真情,表達也豐富多彩,靜態的字詞瞬間變成了動感十足的溫馨畫面,學生越來越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境界中,感悟到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受益良多。
【片段三】讀出層次
師(出示《翠鳥》第一自然段):誰來讀讀第一段?
生讀,讀得正確、流利。
師:讀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個要求,能不能讓人一聽你的朗讀,就好像看到翠鳥一樣?――大家都練一練,把表現翠鳥的詞語做個記號。
生邊讀邊畫,老師巡視指導,不時提醒:“有人畫了‘翠綠色’,有人找到‘赤褐色’……”學生自由讀完后,再次請剛才那位學生讀,讀得大有進步。
師:這次聽他讀,我感覺真的看到了翠鳥。為什么呢?因為他把表示翠鳥顏色、身體特征的詞語讀得特別清晰、響亮,比如“紅色的”“又尖又長”。誰能賽過他?
接著又有兩位同學讀,一個比一個好。
師:你們喜歡翠鳥,是嗎?可是從你們的朗讀中,我還不能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點??凑l既能把翠鳥的特點讀出來,又讓人聽了可以感受到你很喜歡它。先練一練。
學生又興致勃勃地讀起來。老師指名讀,又做了范讀。老師的范讀贏得了學生的熱烈掌聲。最后全班齊讀。
師:同學們越讀越好,越讀越有味道!是不是有人會背了呢?(有幾人舉手,表示會背)
讀熟了,會背了,今后寫小動物的外形就不用愁了。(板書:外形)
【反思】
現今閱讀課中朗讀最大的弊病就是層次不清,多讀而少得。雖然讀得花哨,個別讀、齊讀、范讀、分角色讀,樣樣俱全,但只有安排卻沒要求,形式主義十分嚴重。上述片段的朗讀指導由易到難,層次清晰。我們可以將片段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步,保底工程: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老師寄予感情真摯、富有魔力的激勵:“很了不起!”第二步,讀出味道:抓住關鍵詞讀出翠鳥的特點和對它的喜愛之情,在朗讀訓練中滲透寫動物外形的知識――抓住特點,突顯喜愛。第三步,內化積累:這么優美生動的文字怎能不把它背下來呢?有了上面兩步的鋪墊,背誦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學生吸收內化語言的同時,自然而然地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
【片段四】讀出表達方法
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教學《桂林山水》一課: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在引導學生比較,體會排比句的作用時,他曾這樣教學:
師生輪讀三個排比分句,老師讀每一個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接著引導學生體會,不但景色美,文章也寫得美,所以多次美美地讀。
師:現在,老師另念幾句寫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書上的一樣,只是說法不同。你們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種說法好。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很清,連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見。
這里的江水又綠,綠得像無瑕的翡翠。
師:這樣寫美不美?為什么?
生:書上用排比句的寫法,還用了感嘆句。
師:書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書上把寫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內容,排成一串句子,這些句子的結構是差不多的。這樣可以加強語勢,給我們很深的印象,這就是排比句。運用排比句的寫法,就把這種又靜又清的氣勢寫出來了。誰能把這種氣勢讀出來?
生:齊讀。(女生讀第一句,男生讀第二句,男女生齊讀第三句,逐漸增強語氣,進一步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在體會烘托的表達方法時,這樣教學: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師:這句話重點強調了什么?聽老師的兩種讀法。
第一種:老師先用贊嘆的語調讀,突出大海和西湖的美。
第二種:用輕緩的語氣讀大海和西湖的句子,然后強調“卻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p>
生:我覺得第二種讀法比較好,因為寫大海和西湖,是為了襯托出漓江水又靜又清又綠。
師:說得真好!這樣才使我們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現在請大家念這句話。
生:(念)
【反思】
摘 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笨梢姡匾曊Z文修辭手法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借助多種活動來進行修辭手法的教學,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修辭手法;比喻;排比
所謂的修辭手法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通過詞語的應用和對句子的調整來讓原本枯燥的句子增加一份活力,這也是修辭手法教學的價值所在。所以,為了改變以往簡單的一講到底的模式,也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更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結合文本,從文本句子解讀中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的應用,并在自主應用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因此,本文就以“比喻”“排比”兩種修辭手法的教學為例進行研討,以確保學生在分析和思考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來打比方,是我們平時常見的、也是常常用到的一種修辭書法。一般情況下,本體和喻體之間會由“像”“似”“好像”“猶如”等連接詞構成的。而這一修辭手法的應用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春》這篇文章中應用最多的一種修辭手法之一。
比喻修辭展示與分析:
比喻:(1)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
這些句子中應用的修辭手法都是比喻,所以,為了貫徹落實課改下所倡導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為了提高學生的修辭手法的應用能力,在《春》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們可以針對一篩隼句進行分析,其他的要求學生以“小老師”的形式進行自主講解。如第(2)句的講解,鼓勵學生自主去分析,自主結合上下文,對這句中的喻體和本體進行區分。即:將“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針”“細絲”,目的就是要突出“春雨”的“多、細、密”,形象而貼切。在這一句中,喻體是牛毛、花針、細絲,本體是春雨。之后,組織學生自主對文本中的其他比喻句進行分析和思考,以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排比
所謂的排比句就是要借助意義相關或相近的句子來表達,以達到增強氣勢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排比教學中,教師常常就是簡單地將排比句的特點講述給學生,很少專門進行分析,導致學生對修辭手法的利用率相對較低,根本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實際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引導學生在體驗排比修辭手法的應用作用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還是以講《春》為例,在這篇文章中有幾個句子運用的是排比句,如:
(1)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2)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
為了強化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在分析這幾個句子時,我首先組織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反復閱讀,感受排比用法的作用,體會排比修辭的價值。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如:第(2)句中既運用了擬人,又運用了排比,接著,引導學生自主說一說排比修辭是怎樣增加句子的氣勢的,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解讀,感受作者是怎樣借助排比來給枯燥的句子增加氣勢的。比如,有學生說:這句話借助排比從“山”“水”“春日”三個方面從整體上展示了春的特點。
還有學生說:這句話在描寫上是一致的。
更有學生說:學生將擬人和排比相結合,更直觀地將春的形象展現給了學生。
……
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我組織學生自主對所學的修辭手法進行應用,自主選擇恰當的事物進行描寫,如:
有學生說:愛是一座燈塔,愛是一場春雨,愛是一陣清風,只要有愛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
還有學生說:青春是一首歌,撥動著我們的心弦;青春是一把火,燃燒著我們的熱血;青春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的方向。
……
鼓勵學生自主去應用,自主去表達,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修辭利用能力,而且,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對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加強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綜上可以看出,素質教育下的語文修辭教學要做如下兩點的轉變,一是轉變簡單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就像上文中“比喻”修辭的教學法一樣,我們鼓勵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二是注重學生的應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教,還要注重學生的學和用,鼓勵學生在自主應用中掌握,在自主應用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傊?,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做好轉變工作,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來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關鍵詞:漢譯英 《一座長橋》 兩種譯文
對于翻譯工作和譯者身份的隱喻認知體現在許多作品中,香港翻譯家金圣華女士的《一座長橋》 即是一例。在文中,她將翻譯比作一座橋,將譯者比作建橋人,形象地體現了文章譯事之甘苦,譯者之孤獨。在把她的這個作品及譯文加以評析之前,不妨先來粗略領略一番對翻譯及譯者的形象比喻。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翻譯是藝術”、“翻譯是科學”等論題,種種生動的比喻自從翻譯這一人類活動產生之時就已經伴隨著人類了。據何剛強文(《文匯報》,2003.9.8),早在17世紀,圣經翻譯欽定本(1611)就把翻譯比喻為:把窗戶打開、把貝殼撬開、撩開窗簾、打開井蓋。翻譯行為的目的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系列需求:為了看見陽光、吃到貝肉、見到隱蔽的圣地和喝到水。德國浪漫主義先驅赫爾德將翻譯的作品比作混血兒。大文豪歌德則把翻譯活動比之為忙碌的媒人,認為原作是半遮著面的美人。在Susan Bassnett與Andre Lefevere兩人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的前言中,翻譯被比作婚姻,認為婚姻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總存在著距離,原文與譯作之間亦是如此。香港嶺南大學孫藝風教授在《移位與介入――跨文化翻譯中文學語言及文本的再創造》中也把翻譯比作婚姻。他說:“婚姻中我們經常聽到――你這樣不行!――我不行就改,我改還不行嗎,我堅決的、徹底的、完全的改,這樣就行了吧,你能夠接受我了吧?問題在于,如果你把自己(原作)改得面目全非了以后,你自己的身份還有嗎?”
美國翻譯家瑪格麗特?佩登(Margaret Sayers Peden)的翻譯比喻很有趣:原作是一塊方方正正的冰。翻譯的過程就是冰溶化又重新結冰的過程。內在分子結構完全變化了,可譯作還是一塊看上去一模一樣的新的方方正正的冰。羅伯特?韋克斯勒(Robrt Wechsler)在《文學翻譯之藝術》一書中把翻譯比作是沒有舞臺的唯一一次演出。
另一方面,在直接對翻譯或翻譯者的否定或批評的比喻中,有譯者即背叛者的說法。也有將譯者描繪成同類相食者(cannibal):譯者將原文吞下去,然后吐出來,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德里達的一個比喻認為翻譯的過程是處女膜破裂的過程,是對原作的粗暴進入。
以上種種,管窺中可見一斑。譚載喜在《翻譯比喻中西探幽》一文中對270條中西翻譯比喻作了詳細梳理和概括,就翻譯比喻的使用語境和文化意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毫無疑問,作為初學者,增強對翻譯活動和譯者身份的了解可以幫助自身加強對翻譯本質的理解。
一、標題的翻譯
標題往往是文章的主題信息?!皹颉笔且粋€意象,用來比喻翻譯工作,而建橋的過程就是翻譯的過程,建橋人無疑就是翻譯工作者了。作者藉文中的峽谷比喻不同語言間的文化障礙,藉長橋比喻譯事之不易。譯文一把標題譯為“A Long Bridge”,譯文二則譯為“An Extended Bridge”。哪個更恰當呢?我認為翻譯好標題一定要在原文的內涵上下功夫。
閱讀原文,了解到人們為了沖破語言的障礙開始決定建橋,甘心艱辛付出,盡管沒有任何回報,最后克服種種困難建起了一座座橋。從標題翻譯來看,兩個譯文最明顯的差別是:譯文一意指一座長長的橋,具有靜態觀感;譯文二所用詞“Extended”表明意義上的“延長”,范圍的“擴展”,意指一座伸展了的橋,具有動態觀感。由于原文標題本身就是靜態的名詞,隱喻翻譯過程的艱難漫長,譯文一已然具備這些特征,且能夠達到回譯后的形式對等,所以我認為是一個恰當的選擇。但是,如果從隱喻建橋人不畏艱辛,不斷努力創造成績的過程來看,“Extended”一詞可以再現原文中對“橋”的深刻寓意,也是一個恰當的選擇。
二、風格的再現與信息的安排――對第一段的譯文分析
作者一登場就展示了自己的風格:短句相接,言簡意達。寥寥數筆就精彩地描寫出人們是如何從蒙昧封閉的狀態走向開化和溝通。不同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之間巨大的隔閡猶如懸崖陡壁間的寬谷深壑。要想借助翻譯達到文化的互通其實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困難擋不住人類彼此溝通的熱情和交融的趨勢。
比較兩個譯文,譯文一的開篇長句從風格上就和原文有了差別。譯文一用表示伴隨狀態的with結構來表達“橋兩端,氣候懸殊,風光迥異”這樣句義鏗鏘鮮明的原文,不如譯文二直接用數個短又精的句子來得有力度,比如僅用“vary”一詞就概括了“懸殊”和“迥異”兩詞,簡約有效。
所以,譯文二對原文風格的再現做得更好。其一是通過忠實于原文的語言特點,其二是圍繞英漢兩種語篇的差異性來進行的。漢語是講究意和的信息結構,在銜接和連貫上不適用太多連詞;英語是講究形合的句法結構,上下文的銜接與連貫對語法工整嚴格性有著較高的要求。據此,翻譯時就要把漢語中隱含的語法信息在英譯文本中體現出來。這當中有一個心理加工的過程。比如將第一句加工為:翻譯就像一座橋。在橋兩端的氣候和風光大有不同。雖說漢語照這樣陳述無任何文彩可言,但英語就顯得通順明白。
“兩端之間……”譯為“under the bridge”還是“between the two sides”? 通?!皍nder”指的是物體的正下方,而橋的正下方空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這里原文指的實際是兩座山之間的險峻峽谷。譯文二的語義正好表明了這個空間感。
“險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是“a valley between steep mountain swith a rapid stream flowing through it”還是“a steep valley with a torrential stream”?“steep”詞在譯文一中修飾“mountains”,在譯文二中修飾“valley”,前者視角向上或平視,后者視角平視并向下;通過譯文一看到的是懸崖峭壁之間急水流過,譯文二的意象是低頭見到淵谷湍急的溪流,哪一個更貼切呢?我認為是后者。同時,譯文二再現了原文的對仗工整之美。
從信息分布的視角,根據主述位理論,語篇有些信息是已知的;有些則是未知的,即新信息。主位是新信息的出發點,就其標記性而言,可分為標記主位和非標記主位,有標記主位的出現是由于作者有意識地想突出強調某個信息部分。然而如果作者選擇新信息置于整個語篇的句首作為主位的成分,都會有其特定的含義,如強調、引發話題等。如接下來這句,原文將主語換成了“兩旁的人”,這是一個有標記主位。譯文二譯為“For generations,people on both sides”,應該是忠實于原文的。相比較,譯文一把“Before the bridge is built”放在該句首,并沒有強調新信息“人”,雖然體現了和上句的關聯性,但是從英文讀者的思維模式來看,我覺得還是譯文二比較符合西方人的直線性思維習慣。另外,始終得不到強調的“人”,在后面的語篇推進中實際起到阻礙的作用。
三、對一些關鍵的詞語的譯文分析
在原文中,不同文化習俗的人產生了溝通的欲望。這時出現了一群建橋的志愿者,同時出現一個不斷提問的畫外音??梢哉f這幾個人物和建橋這件事成為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的關鍵所在。在兩個譯文中分別為: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文中的“他們”是一個關鍵詞,多次出現,指建橋的志愿者們。經常出現的還有一個畫外音,不停地向“他們”設問置疑。一問一答的形式引人入勝,充分地吸引著讀者進一步了解情節的發展。而這一問一答的對話中最常出現的是“這份工作”、“這份差事”、“這一行”幾個詞,描述的是“建橋的工作”,隱喻翻譯事業。
首先,比較對“不同文化習俗的人”的譯文。
語篇信息傳遞的順序通常是通過已知帶出未知,從而推動信息的發展。第二段所起的承前啟后的作用正是通過第一段的已知信息推動的。由于譯文二在第一段中已經讓“people on both sides with different culture”,也就是“不同文化習俗的人”,以標記主位的形式出現,那么這些人就成了已知信息。所以,在第二段輕松地以“they”作為主位指代這些提到過的人,信息流動通暢,語篇表達自然。相比之下,“人”這個信息在譯文一中始終若隱若現,不甚明確。正是由于在第一段未能強調這一重要信息,以致不得不在第二段開頭交待,行文因此顯得頭重腳輕。
其次,比較“一群傻里傻氣的志愿者”的譯文。
譯文一在一次待了“a group of people naively offer themselves for the job”之后,就始終用代詞“they”指代他們,未免顯得單調乏味;譯文二使用了“jobtaker”一詞,體現了更為變化的原文特點。
再次,畫外音即旁白,也就是那個不斷向建橋志愿者們提問的人。他/她影像模糊,可以說是個隱身人。他/她不是某個特定的角色,也不是必然出現在現場的人。他/她只是個符號而已,暗示著無限可能出現的問題??梢允恰敖蛑驹刚摺睂ψ约旱恼J知、懷疑和審視,可以是社會、環境對志愿者的誘惑和吸引,也可以是任何讓“建橋”決心化為烏有的挫折、打擊和難料的世事。這個角色,譯文一當中是“the questioner”,譯文二中并沒有直接對應者,而是換了一種表述方式,即用被動語態“They are asked...”。相比較起來,第二種譯法對讀者具有啟發作用。
最后,原文中“工作”、“差事”和“這一行”都是指建橋這件事,并沒有明確標示翻譯工作。譯文一使用了“job”和“peofession”,譯文二一直用“job”。job一詞肯定可以與原文達到對等效果,那么profession呢?通常,這個詞指的是受過良好教育或專門訓練者的職業, 如律師、醫生、教師等。在這里不適合用來指建橋者。volunteers 突然成為professionals, 不如用jobtakers來得直白和準確。
四、對其漢語排比句的翻譯
原文:“①起橋最要緊的是兩端根基扎得實,②起石橋得一塊塊石頭砌;③起木橋得一塊塊木頭搭;④哪怕是做繩橋也馬虎不得,⑤須一根根繩子打結,不然人一上橋就摔下深澗,怎么還到得了對岸?”幾個排比句方整有序地把“起橋”的過程描述出來。
譯文一:“①A solid foundation must be laid at each end of the bridge.②A stone bridge is built with block after block of stone.③A wooden bridge is built with piece after piece of wood.④Even the building of a rope bridge requires great care.⑤Each rope has to be tied tightly lest the foot passengers should fall into the ravine,to say nothing of reaching the opposite side.”
譯文二:“①To build a bridg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you to do i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t both ends of it.②To build a stone bridge,you have to lay solidly one block of stone after another.③To build a wooden bridge,you have to put up firmly one piece of wood after another.④Even to build a rope bridge,you can by no means show carelessness.⑤You have to tie tightly one rope after another so that no one will fall into the ravine underneath when they step onto it.If that does happen,how can people reach the other side?”
為了達到等效,英譯文要盡量用排比句式來表達。兩個譯文都實現了這個目的。譯文一用了四個被動句,譯文二連續用了四個動詞不定式的獨立結構作主位,推出新信息。由于漢、英排比句各自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英語排比句往往不如漢語里的排比句那么語氣連貫、齊頭并進。所以,漢語排比句在英文中得到“對等”表達實非容易。為了盡量實現對等,翻譯時就應該首先在翻譯過程中理清漢語各句的邏輯關系;其次是使用合適的關聯詞;再就是把原句句意上并列的短語用一致的英語語法結構表達出來, 比如都用動詞原形, 或都用動詞不定式,或都用分詞短語,或都用名詞性短語等。
在選用詞上,“兩端”被譯為“each end”(譯文一)和“both eands”(譯文二);“一塊塊石頭”是“block after block of stone” (譯文一) 和“one block of stone after another” (譯文二); “一塊塊木頭”是“piece after piece of wood”(譯文一) 和“one piece of wood after another”(譯文二);“一根根繩子”是“Each rope”(譯文一) 和“one rope after another”(譯文二)。以上比較發現,譯文一有中式英語的影子。
五、結語
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始終貫穿著創造性思維的運作。也用一個比喻的話,好的譯文,效果猶如畫龍點睛,其突破雷同而達到獨特的風格使人久久回味;相反,如果不考慮原文風格的再現,并適當安排好信息的出現過程,譯文則會顯得生硬。譯者必須展開思路,善于聯想,靈活變通,才能把原文所要表達的內涵盡可能地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金圣華.譯道行.巴別塔文從[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明.隱喻――詞匯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J].山東外語教學,2004,(5).
[3]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88.
[4]譚載喜.翻譯比喻中西探幽[J].外國語,2006,(4).
[5]金圣華.認識翻譯真面目演講.2000.12.12.
[6]孫藝風.移位與介入――跨文化翻譯中文學語言及文本的再創造.
1、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及豐富的想象力和仔細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
2、能抓住課文中表現敘述順序的句子了解敘述順序。了解課文是按火燒云的“出現——變化——消失”的順序敘述的。并懂得課文以“變”為主線,突出火燒云變化“多”與“快”兩個特點。
3、學會6個生字;積累11個詞語;會用“必須”一詞造句;會照樣子寫“ABB”形式和用某種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詞。
4、體會排比句在課文中的作用。
5、背誦課文第4——7節。
設計理念: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這節課,主要選用“自學探究”式教學方法,采用朗讀、討論、展開想象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簡介作者、出示課題。
自然界里有許多奇麗的景象,引動了無數的作家、詩人去描繪它們,贊美它們。今天我們學習的《火燒云》是已故的優秀女作家蕭紅的作品。
誰來簡單介紹一下蕭紅。(蕭紅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過魯迅先生的關懷和幫助。)
二、讀課題,自學課文。
1.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
2.按“上來了、變化極多、下去了”給課文分段。
板書:上來了(1-2)
變化極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讀文,并請同學思考問題。
1.人們為什么將一種云稱為“火燒云”?課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題意?
(第一段第2節)
出示: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
2.自由反復朗讀這句話,從詞入手,請你談談你讀懂了什么?(同桌討論)
①從這句話看出火燒云有什么特點?(紅)
②“燒”的意思和作用?
(“燒”字寫出了火燒云的顏色、速度(動態)、范圍以及“火燒云”名字的由來。)
③除了“燒”字寫出了火燒云的特點,這句話中還有哪些詞也表現了火燒云的紅?(紅彤彤、一直、燒、好像……著了火)
3.邊朗讀邊體會這些詞的作用。
四、導學第一段。
1.自由朗讀第一節、思考:紅紅的火燒云的形成需要怎樣的條件?你從哪里看出來?(傍晚——晚飯過后;夏季——乘涼)
2.引讀: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大白狗變成——,紅公雞變成——,黑母雞變成——,小白豬變成了——,老爺爺的胡子變成——。
(1)它們的顏色為什么都變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為什么黑母雞變成了“紫檀色”?
(黑+紅=紫,紫檀木就是那樣的顏色,看彩圖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讀一讀,比一比,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動物的顏色都變了。
大白狗變成紅的了。
紅公雞變成金的了。
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
像這樣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緊密關聯的短語或句子連成一串的修辭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讀第一句,一人讀二、三、四句,比較、體會。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顏色變化的奇妙。)
3.人們對火燒云的出現是什么態度?(“笑盈盈”)
4.請你帶著笑意朗讀第一段。
五、小結、讀文。
1.今天我們讀通了課文,給課文分了段,并且學習了第一段。
2.朗讀全文。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家默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讀通了課文,分了段,并且學習了第一段,今天我們以自學為主,來學習第二段。
這篇課文的敘述是以“變”為主線的,描寫了火燒云變化的“多”和“快”兩個特點。
二、自學第二段。
(一)出示自學題:(分組學習)
1.小組朗讀第二段,找到分別描寫顏色和形狀變化的小節;
2.小組討論,找出描寫火燒云顏色變化的語句,用直線劃出有關詞語;
3.獨立完成:把顏色歸類,每一類再另外寫幾種。
(二)大組交流:
1.指名小組朗讀描寫顏色的小節,填空并歸類:
顏色變化(多):紅彤彤、金燦燦……
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黃、茄子紫……
變化(快):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
2.四個“一會兒”構成了排比句式,齊讀,體會作用。
師提示:除了表示變化快外,還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顏色變化之多,之快。)
討論:一般情況下,“一會兒”表示時間短,為什么在這里能表現出“變化多”呢?
3.師生配合朗讀。
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
4.指名小組朗讀描寫形狀的小節,填空。
出示:形狀:變化(多):馬、狗、獅子
變化(快):一會兒……過了兩三秒鐘……忽然……接著……一轉眼……
5.自由朗讀4-6節,體會馬、狗、獅子的變化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見了)
6.小組配合朗讀,兩人讀描寫形狀“清晰”的句子,兩人讀描寫形狀“模糊直至不見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寫“清晰”和“模糊”的詞語。
7.指名小組朗讀,交流劃到的詞。交流一節,集體讀一節。
10.小結:可見火燒云的變化極多。集體朗讀4-6節。
11.試著背誦4-6節:自背,個別背,集體背。
七、學習最后一段。
1.個別朗讀。
2.學習詞語:恍恍惚惚(由于事物變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話可解釋“恍恍惚惚”,齊讀。這句話也說明了火燒云變化多。
師引讀:必須低下頭,揉一揉眼睛,沉靜一會兒再看??墒恰?/p>
最后一句也說明了火燒云變化快。
3.背誦這段。
八、總結并朗讀全文。
火燒云下去了,將迎來一個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這樣,此起彼落,彼落此起。無限循環,變化萬千。不但詩人、作家熱愛它,我們每個人都熱愛它。
板書:
變化(多):紅彤彤金燦燦……
半紫半黃半灰半白百合色……
顏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
火燒云變化(快):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
變化(多):馬狗獅子(又像這個,又像那個)
一、把握好選用仿用變換句式的解題技巧
(一)選用連貫句式題的解題要點、方法、規則:①依據語境,依據需要,所選句式合乎語言簡明、連貫、得體的要求。②依據中心,根據側重點來選擇句式。③依據題目要求來選擇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讀懂上下文,把握要點。②依據題目類別,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觀題,依據語境,比較選項,作出選擇;主觀題,依據上下文,作出回答。③仿寫句子,要研究所給句子內容的特點,和句子形式的特點,要看清題干中的特殊要求。④變換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變換的方法。
選用連貫句式的規則:用作銜接的語句,不論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還是綴于句末,都不是“天外來客”,而是整個長句或句群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某種對應關系。
解語句銜接題,關鍵是要抓住對應關系,抓住能體現這種對應關系的語境中的關鍵詞與選項中的關鍵詞。抓住關系,牽住“牛鼻子”。做到:(口訣)
1.話題保持一致。 2.風格情調一致。
3.情理事理一致。 4.時間空間一致。
5.句式結構保持一致。 6.指代保持一致。
7.內容保持一致。 8.音節和諧一致。
(二)仿用句式題的解題方法:
1.弄清題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內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體內容;句式上,要與例句相同;結構上,要與例句一致;寫法上,要善于聯想、想像??傊?,應做到“形似而意諧”,形神兼備。
2.認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①理解原句的意義,特別是隱含意義,保證仿寫的句意與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點,特別是分句間的關系,要注意關聯詞的使用。有時,原句在標點中也有暗示,如分號表示要寫并列關系的復句,冒號表示要總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辭方法,仿句要與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詞特點,如詞語的褒貶雅俗等,仿句用詞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調,如憂傷、喜悅、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組織好語言。表達力求簡明、連貫、得體,字數與例句一致,不應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應,做到和諧一致。
(三)變換句式的解題方法:
1.認真審視題目要求,明確做題的“方向”。
2.仔細分析原句的特點,包括原句的句式特點,原句分句間的關系,原句的句子結構特點等,為變換句式打下基礎。
3.依據題目要求,改變原句句式,同時相應地改變原句中的詞語甚至句子的結構。如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變換,就得將主動者與被動者的位置互換,表主動與被動關系的介詞“把”“被”互換。再如長句換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長句附加成分“消腫”,其方法有三:可以把長句附加語獨立出來,單獨成句;也可以利用復指來排列,重新組句;變換時,有時還應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或關聯詞語,有時還應重復某些詞語或添加代詞使前后呼應。
4.改后檢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變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規范。
常用的句式變換方式如下:
1.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變換
主動句變被動句技巧是:賓語+被+主語+謂語;被動句變主動句技巧是:被字結構(不含被)+謂語+主語。
2.肯定句與否定句的變換
肯定句變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將肯定句的謂語中心語改成與它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語,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詞;變雙重否定句,則在肯定句的謂語中心語前加“不能不”“無不”之類表雙重否定的詞語,或者是讓謂語構成“非……不可”的格式。
3.陳述句與反問句的變換
①肯定的陳述句變反問句:反問語氣+否定詞+句號變問號
②否定的陳述句變反問句:去掉否定詞+反問語氣+句號變問號
4.常式句和變式句的變換
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語法規律的句子,變式句是為了強調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變句子結構形式、改變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變式句有兩類:一是單句,包括主謂倒裝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二是倒置句,即把原來的關系、位置顛倒一下。如“請你給我買一本精裝的字典”是常式句,變式句應為“請你給我買一本字典,精裝的”。
5.長句與短句的變換
①把長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取出來變成短句。
②把長修飾語提到句前使之成為分句或句子,同時在后面的句子里用代詞復指它。
③將原來共同跟一個中心語的組合的成分拆開,組合成一組排比句。
④將聯合結構改成并列的分句。
6.整句與散句的變換
結構相同或相近的一組句子叫整句,結構不整齊,長、短句交錯運用的一組句子叫散句。要使散句變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能夠體現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最常見的是排比句、對偶句。將散句變成整句,就是將散句變成排比句或對偶句。將整句變成散句正好與此相反。
二、擴展語句,壓縮語段臨場技法
1.讀懂題意
考題往往對擴展的內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題時一定要審清題目要求,認真揣摩題干的意思,弄清題目對句子內容、范圍、句式、修辭、表達方式、重點、字數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體會題目中的隱含信息。
2.確定重點
原句的重點即這句話中說得比較含蓄、概括而有待豐富的內容,要圍繞重點展開敘述、議論、抒情。
3.調動積淀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表達題是一種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從素材庫中選取最能契合題意的材料,選擇恰當的切入點,運用一定的修辭方式流暢而有個性地加以表達。
4.借助修辭
這里的修辭是廣義的,除了能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常見的修辭格增強表現力外,還要能運用肖像描寫、景物描寫等表達方式描繪景物,刻畫人物,增添情節,補充細節,用得體規范、優美生動的語言寫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語言表達時,不但要格式正確,符合題干要求,而且要盡可能地表達出健康的思想感情。
壓縮語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準確篩選文段中的關鍵信息,保證重點不丟失。
②歸納相同信息,刪除重復、冗余信息,以保證語句簡潔。
③運用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如,恰當地使用代詞、過渡性語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詞語(如“同樣”“相反”“否則”等)。
④合理地根據閱讀材料及表達方式進行壓縮,合理地根據材料結構和層次進行壓縮,合理地按照題目要求進行表達。
解題步驟如下:
①讀懂原文,明確主要信息和側重點,用提取要點法,歸納出內容要點并審清題目的要求;
②分析閱讀的語段,明確語段文體,劃分層次,概括層意,弄清其內在的關系,辨明題型,確立壓縮的角度;
③明確閱讀材料的表達方式,找出關鍵語句,概括信息要點;依照字數要求,決定取舍;
④按題目要求,選擇最佳句式,恰切表達,注意語言的連貫;
【技巧指津】
具體來說可依照以下步驟進行仿寫:
第一步:明確仿照內容,找準仿照對象。根據仿寫題的不同形式,找出題目要求仿寫的內容。仿寫對象是和例句一樣的還是另選,都需要注意。
第二步:審清仿寫要求,找全模仿要點。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審”,審題型,明確答題方向;審題干,明確顯性要求;審例句,明確隱性要求。這樣就可以從語法、修辭、色彩、表述等不同角度找全模仿點。
第三步:確定仿寫主題,嘗試初步模仿。根據找到的模仿點確立好仿寫的主題,做到五個一致。句式一致,仿寫的內容要和例句或畫線的內容的句式相同。首先,要明辨結構,是短語,還是句子;其次,要分辨修辭,是排比句、比喻句,還是對偶句。話題一致,仿寫的內容要符合主旨,不能偏離了話題。主體一致,仿寫內容的陳述主體應和前后的一致,不然,語言的前后銜接就會脫節,語勢也會不連貫,從而影響語言的表達效果。修辭一致,就是要切合要求,要么和例句相同,要么和前后一致。仿句中排比、比喻、對偶、反問出現得較多。此外,擬人、對比等也要注意。情境一致,仿寫的內容要做到感情一致,風格一致,色彩一致。為此,我們一定要把握住語言的感情基調,或昂揚,或低沉,或樂觀,或消極,或明快,或暗淡。
第四步:修改仿寫內容,力求形似神似。仿寫結束后要根據要求修改,做到與例句一致,形神兼備。句式結構、修辭格基本相同;內容合理、感情和諧;格調一致、語體統一。
【經典考題】
1. 嵌入式仿寫
下面是某班黑板報上的一段文字。請參考上下文,在橫線上模寫出恰當的句子。(安徽高考卷)
我不想知道你的電腦多么高級,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語言有多么華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遠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學海航行的燈塔。
解析:這是一道嵌入式仿寫題。嵌入式仿寫所寫句子夾在已供材料中間,一般限定了句子表達的思維空間,要求與前后語句搭配得當,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本題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為關鍵的是修辭手法,原句中的“窗口” “燈塔”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答案所給的“橋梁” “階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時要先選定好喻體,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 “春風” “甘霖” “綠洲”之類的喻體。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與人溝通的橋梁;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書多么豐富;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階梯。
2. 續寫式仿寫
仿照給定的句子續寫兩句話。要求:續寫部分與給定的句子構成排比,表達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題。(四川高考卷)
樹是水土的衛士,讓它綠化大地山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是續寫式仿寫題,要求根據例句的內容和句式,續寫一個或多個句子。要注意要語意連貫,寫兩個句子構成排比,表現環保主題。確定三個模仿點:在句式上一致,即“……是……,讓它……”;內容上表達環境保護;修辭上暗喻。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讓它滋潤世間萬物。鳥是人類伙伴,讓它自由飛翔藍天。
3. 命題式仿寫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全國高考卷Ⅰ)
謙恭是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謙恭是一種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謙恭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解析:本題是命題式仿寫題。一般會設定一個語言材料,再另外命題確定內容,按照例句式仿寫。分析示例所給的句子,我們會發現是一個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這就要求我們要分析排比句內部關系,看看它們是層遞還是平行排列,同時還要注意比喻的設喻的角度。例句分別從聽覺、味覺和視覺角度進行設喻,并且形成了一個并列的句式。這樣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進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1)自信是一種絢麗但不繁雜的色彩;自信是一種響亮但不過早的聲音;自信是一種清香但不膩人的味道。(2)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成熟是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調;成熟是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成熟是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牛刀小試】
1. 仿照例句,再補寫兩個句子,要求字數相等,句式一致,內涵相近。
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破舊的花架,那么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繁花似錦,光艷奪人;
如果說他的命運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為他的堅強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說他的命運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為他的堅強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仿照下面畫線句的示例,根據提示補出另兩個句子,使語段構成排比。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數大致相等,語言優美,語境相符。
“無可奈何花落去”,在我們或喜或憂的時刻,總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正準備隨時消逝。失去可能是在你無法預知的某個時刻遽然而至,使你猝不及防,及至挽留不住時,只剩你嚎啕大哭的悔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去,總令人無奈、令人惆悵!
3. 仿照畫線句子,以“消極”為話題補寫句子。
人生有兩種生活態度:積極或消極。我們選擇積極,因為積極意味著努力,且在努力之時,會讓自己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賞析用詞之美。
能為文章增添色彩,增強語言表現力的詞語往往是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因此,在指導學生賞析文章用詞之美的時候,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成為重點。
1、動詞:
深受讀者喜歡的記敘類文章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質特征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來,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文章能夠產生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處的動詞的運用。例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背影》)“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致;“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三個動詞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令人潸然淚下。
2、形容詞:
描寫事物的聲音、色彩、形狀等的形容詞,是具體形象的。運用恰當,就會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在指導學生賞詞的時候,這類詞也是重點。例如:“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雪》)“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這幾個描寫顏色的形容詞,把江南雪的滋潤美艷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讀后印象深刻。
3、疊詞:
運用疊詞,不僅在形式上增添語言的韻律美,而且在內容上更可以豐富語言的涵義,一箭雙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疊詞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等疊詞,這些詞用得巧妙,細致入微地刻畫時間的蹤跡,表達作者的無奈之情。
4、成語:
成語是中國語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達精練,言簡意賅,語義深遠,豐富內涵,讓文章錦上添花。
二、賞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體現在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靈活運用上,它們變換節奏,美化語言,增強亮點,使文章文采飛揚,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階段主要讓學生了解長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種修辭手法,所以這里不再做詳細介紹,重點談談長短句。
長句與短句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說,用詞多、結構復雜的句子就是長句;反之,就是短句。長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達效果。長句的修辭效果是表意嚴密、精確、細致,語意貫通,氣勢磅礴;短句的修辭效果是干凈利落,生動明快,活潑有力,節奏性強。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環往復的氣勢,讀來節奏分明,鏗鏘有力,使人從語勢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的贊美無法抑制的熱愛之情。再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長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內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羅布泊的慘狀,強化生態被破壞的悲劇,而且一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芍^氣勢磅礴;鏗鏘有力。
三、賞析修辭之美。
修辭就是作者在寫文章時,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初中階段常見的修辭方法有: 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語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比喻、擬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使用比喻的好處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結尾這樣寫道:“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寫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難,而朱自清寫出來了,而且寫得如此之美。他獨具慧眼,敏銳捕捉本體和喻體的“質”的相似點,把春天的美麗附于“剛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氣美,“小姑娘”的艷麗容顏美,“青年”的健壯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聲、有神、有情,噴射出詩意的光輝,同時也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對春天無比熱愛和熱情贊美的深摯感情。
2、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成人來寫,它能使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生動的印象,而且能夠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這樣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同時讓我們聽出了作者對百草園由衷的喜愛之情。
3、排比:
例1 (2009江蘇徐州)請仔細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從中選出四個最能體現徐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文化底蘊的關鍵詞(四字短語),填在文后的方格中。
徐州,古稱彭城,是江蘇境內建城最早的城市,歷史悠久。秦漢之際,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劉邦一統天下。建立了輝煌的漢王朝。兩漢四百年間。徐州共有13個楚王、5個彭城王,是有名的帝王之鄉。徐州城周圍構造各異的漢墓、栩栩如生的漢畫像石、惟妙惟肖的漢兵馬俑,并稱為“漢代三絕”。徐州更是人文薈萃之邦,彭祖、劉邦、項羽自不必說,還有蕭何、劉裕、李煜、劉禹錫、李蟠、李可染、馬可、宋綺云等,從帝王將相到文人騷客,從藝術大家到革命志士,無數風流人物。閃爍寰宇。
解析要抓住題干中“從題目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選取四字短語”與“最能體現徐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文化底蘊”兩個關鍵點,然后逐句細讀并進行比較篩選,就會得出正確答案:歷史悠久、帝王之鄉、漢代三絕、人文薈萃。
例2(2009江蘇鹽城)從下面材料中提取兩條主要信息(每條15個字以內)。
甲型H1N1流感發生以來,我國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研攻關,密切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在對H1N1流感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中西醫結合等方法被證明是有效的。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向許多著名制藥企業提供了特殊的病毒菌株,用于研制專門抵抗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這種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問世。
解析要關注題干中的“兩條主要信息”“每條15個字以內”等因素,并采用“比較排除”法,進行分步篩選,即先盡可能多地提取材料所包含的相關信息,然后對所提取的信息進行比較甄別,直至得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主要信息”,再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對其進行提煉,使其滿足題目“每條15個字以內”的要求。譬如,可以這樣答:(1)中西醫結合治療H1N1流感有效;(2)流感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問世。
例3(2009江蘇揚州)請自己組織語言,概括下面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5個字)。
歐盟委員會健康風險科學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如果5年內每周使用隨身聽5天。且每天以高音量收聽音樂平均超過一個小時的話,那么5%至10%的使用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聰的危險。最近幾年,歐盟的隨身聽特別是MP3的銷售數量猛增。約有5000萬到1億人特別是年輕人在使用隨身聽,因此有必要對隨身聽對人體的危害進行調查并采取措施。以保護青少年不受隨身聽和其他類似裝置的損害。
解析例3的作答難度要比例1和例2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取信息的材料跨度大。前兩例,我們可以采用分步提取的辦法,而例3則只能將全部材料作為一個整體對待。二是語言表述的要求高。既要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又必須“不超過15個字”。答題時,可以先通過對材料的閱讀,明確其陳述的對象,然后再概括對象的性狀、特征及結果等要素,最后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對獲得的主要信息進行精練提純。譬如。粗讀材料,便可得到“經常使用隨身聽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或失聰”的初步答案,最后根據“不超過15個字”的要求對這個答案進行提煉,就能得出“隨身聽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或“常用隨身聽可能導致永久性失聰”的正確答案了。
例4(2009江蘇蘇州)根據下面文字的內容,用排比句概括蘇州的美。
蘇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優雅,那么莊嚴。它一會兒叫你想起我們偉大的歷史。一會兒叫你溫習許多美麗的傳說。含蓄也是蘇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尋的功夫。你就別想領略它。蘇州人從來不喜歡在你面前夸口。她只是帶著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兒,直到你在她面前發出大聲的驚嘆。蘇州的美還呈現出它的多樣性。在蘇州。你喜歡古樸,請到滄浪亭;你愛好清幽。就去拙政園;你喜歡疏朗,不妨到怡園;你傾向于深邃,這兒有獅子林。
《考試大綱》的要求是:能根據要求,在保持原來意思的前提下,恰當地“選用、仿用、變換句式”,能力層級為E。
【考點闡釋】
句式也就是句子的結構形式,漢語中的句式是豐富多彩的。同樣的意思,我們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而不同的句式,其表達效果大多是不一樣的。恰當地“選用、仿用、變換句式”,可以使語言表達得準確、生動。
選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的語言環境中,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對最恰當、最富有表現力的句式的選擇過程。從高考考點之間的綜合情形看,選用句式很多時候與語言的連貫和修辭手法的運用結合起來考查。
排比句、比喻句、對偶句是近年來考查的熱點。仿用句式要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形式的束縛性,就是說一定要符合題目要求,不可另起爐灶;二是內容上的創造性,內容上要以合理的想像和聯想能力為基礎,盡量開拓出新的境界。
變換句式的實質是同義句間的轉換,變換前后可有語氣和表達效果的差異,但基本信息是等同的。變換句式考查的是對給定語句換一種句式表達的能力。同樣一個意思,是采用主動句還是被動句或其他什么句式,要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和表達需要來確定,因此要特別注意句式的變換僅是變換句子的表述形式,而不是語意。從近幾年高考題來看,主要是長短句轉換、重組式轉換、改造式轉換等題型。
【考點攻略】
一、選用句式,從考查的內容看,這一考點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查。
1.根據上下文陳述對象的需要選用句式,保持陳述對象的一致性,使語意連貫。
2.根據表意的需要選用句式,使所選的句子語意恰當,與語境諧和。
3.根據表達手段或場合的需要選用句式,保持語境、感情、語氣的一致。
二、仿用句式,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考慮。
1.句式一致:學生在做仿寫題時應認真審讀例句,探求隱含的仿寫條件,弄清原句的句子結構形式,或常式或變式,或陳述或疑問,或祈使或感嘆;還要弄清句子內部的語意關系,或轉折或遞進,或因果或假設,或總分或并列,總之,所仿寫的句子必須與例句或劃線部分的結構形式保持高度一致。如:
(2007年高考語文湖北卷)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請以“這是一個歡樂的世界”開頭,續寫一段歌詞。要求每行語句不與第一段完全重復,句式基本對應,大體押韻。
這是一個歡樂的世界,(這是一個歡樂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沐浴奧運風,我們青春豪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連著心,手拉著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走到一起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著一個夢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誼的圣火傳遞千秋萬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這是一個歡樂的世界)高擎五環旗,我們激情滿懷。/山連著山,水連著水,/大家走到一起來,/同在一個地球,/文明的種子撒遍五洲四海
2.修辭恰當:仿寫前應分析給定例句所運用的修辭格,有時題干中會明確規定,有時則隱含其中,仿寫時必須嚴格遵守。從近幾年高考題來看,排比、比喻、對偶、反問出現得較多。此外,擬人、對比等也應重視。同時要根據修辭格的特點,把握其相關要求,比喻句應貼切、通俗、形象,而排比句則應結構相似、意思連貫、語氣一致。如:
(200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一)請以“夢想與現實”為內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寫兩個句子。要求每個句子都采用比擬的修辭方法,兩個句子之間構成對偶。
太陽熱烈、奔放,帶著萬丈光芒,給生靈以活力;
月亮溫馨、寬容,帶著無際清輝,給萬物以安寧。
題目中明確要求使用比擬和對偶兩種辭格,仿寫時應認真琢磨。
答案示例:夢想輕盈、綺麗,就如一顆流星,劃亮整個夜空;現實真切、樸實,仿佛步步足跡,踏遍人生旅程。
3.內容統一:仿寫句子在內容上要與上下文銜接自然,連貫統一,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敘述層次或論證結構。它往往要求仿寫的句子與所給語境一致,內容貫通,感情一致,風格一致,色彩一致等,從而使所仿造的新句與前后語句做到意諧。從近幾年高考題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限制式的,續寫式仿寫,或者要求另選話題;一種為開放式的,如只提供例句,不限定仿寫的內容,或不提供仿寫的語言素材,只有內容或形式的要求,所寫的句子的內容或形式隱含在考生過去的閱讀視野中。如:
(200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二)2008奧運會火炬上的祥云圖案,寓含“淵源共生,和諧共融”之意,請以“祥云與奧運”為內容,展開想象,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段話,不超過50字。
這是一道新穎的語言運用題,它只提供了所寫內容的主題“祥云與奧運”和必須運用的修辭格,沒有提供仿寫的例句,體現了限制性和開放性的統一。這樣考生在組織語言時一定要圍繞“祥云與奧運”這一主題來展開。
答案示例:祥云是花,是奧運在東方大地盛開的文明之花;祥云是海,是奧運給華夏土地帶來的歡樂之海。
三、變換句式,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考慮。
1.看清題干要求,明確答題方向,避免張冠李戴。如題干中是要求長句變短句還是句子重組,這個要求一定不能弄錯,特別是不能先入為主,憑借以往的經驗做題。
2.掌握各種句式的特點及句式變換的方法技巧。如長句變短句的方法主要是抽出修飾成分,使之成為單句或復句的分句;短句變長句則反之,即以一個短句為主,把其他短句變為長句中的修飾成分。
3.注意不能改變句意,但可增刪個別詞語,如通過使用代詞或關聯詞,使變換后的句子連貫、通順。如長句變短句時,把長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出來單說,通常要用一個代詞來稱代它。
【經典回放】
(2007年高考語文海南、寧夏卷第22題)仿照文中開頭一句話的句式,在橫線處寫兩個句子。要求所寫句子運用比擬的修辭方法,并與開頭的一句話構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語意完整。
沒有大海的粗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輕盈從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個人敞開胸懷,我們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價值。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仿寫句子與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仿寫的兩個句子,既要運用比擬的修辭方法,又要與開頭一句話句式一致,構成排比句,還要使文段語意完整,也就是都能表現一種坦然積極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無法做到偉大輝煌,也不懼怕平凡普通,熱愛生活,就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這樣一道仿寫題要求所仿造的句子形神兼備,文質兼美。
答案示例:沒有藍天的深邃博大,可以有白云的飄逸悠然;沒有牡丹的富麗典雅,可以有小草的清秀剛毅。
【同步演練】
1.(2007年湛江一模)調整下面文段畫線部分語句的結構和順序,使句式大致一致,文意連貫。(可以增、減字數,調換句序,但不能改變原文意思)
那里神奇的山光水色,會隨著一年中不同季節里植被、氣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甚至在同一天里,也會因時間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初升的太陽,使遠方的崖壁閃耀著金銀色的光彩;月光皎潔時,兩側的崖壁襯著靛藍色的陰影,十分醒目;的崖壁在絢爛的晚霞的映襯下,像火焰般耀眼。
2.(2007年高考語文天津卷)在下面橫線處,續寫兩句話。
蘭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蘭的幽美,才多了些溫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何的淡雅,才多了些涼爽,少了些燥熱;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7年湛江一模)仿照下面示例,以“社會”、“歲月”作為開頭的陳述對象(也可自選陳述對象),另寫一組句子。(要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字數相近即可)
示例:如果自然是一本書,那么旅游就是閱讀:登山,你可以讀到雄奇壯偉;觀海,你可以讀到博大深沉。
4.(2007年高考語文四川卷)根據括號內的要求寫一段樹葉與陽光的對話。
早晨,樹葉與陽光親密地談話。
樹葉(感激地)說: (排比)
陽光(謙遜地)說: (比喻)
5.(2007年高考語文浙江卷)針對下面反方的說法,寫一個反問句,把正方的話補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觀存在的,那么,請問:詩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難道和你是一樣的嗎?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觀存在的,那么,請問:
6.(2007年深圳一模)下面的幽默小故事中,莉迪亞的思維過程包含三個環節,請用三個分句組成的復句來說明她的思維過程。(4分)
自作聰明
莉迪亞和內奧米在海德公園玩了很長時間。
內奧米不安地問道:“不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了?”
“噢,還早呢?,F在肯定還沒到四點鐘?!?/p>
“你又沒有手表,怎么知道得這樣準呢?”
“我媽媽對我講過,叫我在四點鐘必須回家,現在我還沒有回家呢!”
第一分句:
第二分句:
第三分句:
【參考答案】
1.示例(1)初升的太陽,使遠方的崖壁閃耀著金銀色的光彩;絢爛的晚霞,把的崖壁映襯得像火焰一般耀眼;皎潔的月光,使兩側的崖壁襯著靛藍色的陰影,十分醒目。
示例(2)太陽初升時,遠方的崖壁閃耀著金銀色的光彩;晚霞絢爛時,的崖壁被映襯得像火焰一般耀眼;月光皎潔時,兩側的崖壁襯著靛藍色的陰影,十分醒目。
2.示例: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艷,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澀;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堅韌,才多了些靜謐,少了些喧囂。
3.示例(1)如果社會是一座舞臺,那么人生就是那舞臺上上演的戲?。合矂。屇泱w會到人生的樂趣;悲劇,讓你感受到人生的悲傷(不幸)。
示例(2)如果歲月是一條河,那么人生就是河流上的船:順流,你可以觀賞兩岸的風光;逆流,你可以磨礪奮斗的意志。
4.示例:樹葉:①你用火一般的熱情給我以新綠,給人們以溫暖,給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
.②你無私的關愛,慷慨的施與,溫暖的呵護,讓我的生命充滿活力。
陽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單是我,和煦的春風、綿綿的細雨也為你增添了美麗。
②你是綠色的寶石,沒有你的質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閃爍我的光輝。
5.示例:埃及人贊美的金字塔,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就不美嗎?
這道題首先要弄清正方的觀點:美是客觀存在。然后用反問形式作答。
6.第一分句:我媽媽叫我玩到四點鐘回家;
排比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作文中巧妙、恰當地使用這種修辭,既可以使整篇文章氣勢恢宏,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同時,它整齊的段落句式又具有建筑美,它鏗鏘鮮明的節奏具有音樂美;加上眾多統一的內容,直貫而下的語勢,顯示了排比修辭的獨有的壯美風格。
用它敘事則交代清楚,引人注意;用它論述則周密深刻,增強語勢;用它抒情則強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得以盡情抒發。
【名家攻略】
(一)排比這種修辭在寫作中有大用處,在作文中,恰當地運用排比句式,往往能增加文采,增強文章的語言氣勢,并給人一種整齊勻稱的美感。古人所謂“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氣勢,廣文義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摘自葉圣陶的《作文論》)
名段示例: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墒翘K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傊磺卸家獮闃嫵赏昝赖膱D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摘自葉圣陶的《蘇州園林》)
點評:這段話中為了表明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追求,作者一連用了四個“講究”構成排比句,從四個方面說明蘇州園林的特征,既交代清楚、明白,又句式工整,內涵豐富,語氣連貫,增添了語言的氣勢美,同時也使說明文由抽象變得形象可感起來。
(二)排比是一種很重要的修辭手法,作品中運用得好,能增強概括力,并使語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諷刺色彩。(摘自《老舍文藝評論集》)
名段示例: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的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的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的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化開;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街上異常的清靜,只有銅鐵鋪里發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單調的丁丁當當。拉車的人們,明知不活動便沒有飯吃,也懶得去張羅買賣:有的把車放在有些陰涼的地方,支起車棚,坐在車上打盹;有的鉆進小茶館去喝茶;有的根本沒有拉出車來,而來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沒有出車的可能。那些拉著買賣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丟臉,不敢再跑,只低著頭慢慢的走。每一個井臺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趕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驢馬們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還有的,因為中了暑,或是發痧,走著走著,一頭栽在地上,永不起來。(選自老舍的《駱駝祥子》)
點評:這部分的環境描寫很有特點,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直接描寫的如“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前面三個句子構成排比句,寫出了酷熱難耐的烈日下人們的內心感受――燥熱而憋悶;間接描寫的如“有的把車放在有些陰涼的地方,支起車棚,坐在車上打盹;有的鉆進小茶館去喝茶;有的根本沒有拉出車來,而來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沒有出車的可能”,這里作者用排比手法寫其他拉車的人在這大熱天里的舉動,一方面反襯了天之熱,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表現了人力車夫――祥子的悲慘生活和悲慘命運。
【技巧指津】
作文中適當運用排比,不僅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更集中地表達某種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結構形式的整齊美,增強文章的藝術美。我們作文中要想有效地使用排比這種修辭手法,就要先了解排比的一些常見類型。
(一)短語排比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偏正短語構成排比,描繪出百草園四種景物的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句子排比
如《春》中的“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用三個句子構成排比,抓住了春山、春水、春日的特點,勾畫出春景的輪廓,為具體繪春創設了廣闊的背景。
(三)段首排比
如《理想的階梯》主體部分三個分論點:“理想的階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理想的階梯,屬于珍惜時間的人”;“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人”。三個分論點構成段首排比,依次有所側重地從目的、態度、意志三個方面深入地論述了中心論點。
(四)段落排比
如《春》中最后三個自然段組成排比:“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薄按禾煜裥」媚?,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薄按禾煜窠训那嗄?,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三個排比段從春天的“新”“美”“力”三個方面形象地表現出了春天的成長過程,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明白了排比的類型之后,我們在作文中可以加以靈活運用。
(一)用排比開篇,引人共鳴
如優秀習作《聽取心靈的召喚》的開篇:
曾幾何時,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曾幾何時,在他人的只語片言中迷茫,缺一雙飛離困惑的翅膀;曾幾何時,沒有選擇堅守抑或聽取的膽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陽光――朋友,別把心灰,別把氣喪,請聽取心靈對真善美的呼喚,讓心靈之燈為你導航!
開頭運用排比的句子列舉了現實生活中的彷徨、迷茫和退縮,使人一目了然,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對心靈的呼喚,引發讀者的共鳴。
(二)用排比行文,結構清晰
如優秀佳作《忙,不亦樂乎》的中間部分:
忙是問號。忙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大有學問。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怎樣才能忙出精彩,忙得不亦樂乎,卻并非簡單。人生如同一張地圖,我們一直在自己的地圖上行走,時不時我們眼前就出現一個十字路口,我們該向哪兒走?面對那縱軸橫軸相交的十字路口,我們該怎樣選擇?不急,靜下心來分析一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坐標軸才是最重要的。忙就是如此,選擇自己該忙的才能忙得有意義。忙是問號,這個問號一直提醒我們要忙得有意義,忙得不亦樂乎。
忙是省略號。四季在有規律地進行著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這樣的規律不停地忙,人們亦如此。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為目標而不停地忙,讓這種忙一直忙下去,當目標已達成,那么再找一個目標,繼續這種忙,就像省略號一樣,毫無休止地忙下去。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看見牛頓在忙著他的實驗;愛迪生在忙著思考;徐霞客在忙著記載游玩的經歷;李時珍在忙著編寫《本草綱目》;再看那位以筆為刀槍的充滿著朝氣與力量的文學泰斗魯迅,他正忙著用他獨有的刀和槍在不停地奮斗。忙是省略號,確定了一個目標,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這樣的忙一定會忙出生命靈動的色彩。
忙是驚嘆號。世界上的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此。小蜜蜂的忙,以蜂蜜為回報。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鐳的發現而得到了圓滿的休止符;愛因斯坦的忙,以相對論的問世而畫上了驚嘆號;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詩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每個人都應該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無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暫的,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屬于他的驚嘆號,都應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的人生精彩篇章。
這里的三個段落首句運用排比,抓住這三種標點符號的特征,深刻地闡明人生的忙:忙要像問號一樣,經常問問自己,不能盲目,要忙得有意義;人生如四季一樣是有規律的,要選準目標,像省略號一樣,毫無休止地忙下去,忙出生命靈動的色彩;而人生有限,每個人都應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屬于他的驚嘆號,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
(三)用排比結尾,巧抒感情
如優秀佳作《放心吧,有我們在》的結尾:
[關鍵詞]廣告詞匯修辭藝術魅力商業推銷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告在商業競爭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廣告的職能是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介紹一個商品的質量,清楚地說明購買該商品的理由,引起大眾對它的注意和好感,寫作英語論文并立即產生購買它的欲望。這就決定了廣告英語必須達到迅速影響和勸告的作用。廣告英語這種通過表意和移情而實現勸說功能的語言,同講究生動形象、含蓄蘊藉與追求各種藝術效果的文學語言相比,以及同講究真實、簡明的新聞報道語言相比,可以說具有奇特的語言形式和文體特點。
一、廣告文字創作的重要特征
1.文字新穎醒目,刺激記憶,促進銷售。
2.重復—成功廣告之秘訣(不論是廣告的重復出現,還是廣告文字中的運用重復修辭手段)。
3.文字簡單—有時人們并不一定想閱讀廣告,因此,廣告則必須迅即表述其信息內容,不可浪費語言文字。字詞、句子、段落的簡短有助于闡明信息,使之易于閱讀,接受。
4.文字通俗易懂,涵義明確—如果讀者遲疑在某一不認識的字前,該廣告自然失去了應有的注意力。因此,廣告文字語言須通俗易懂,涵義明確,不可用深奧難解,涵義模糊之詞。
二、廣告英語的用詞特點
1.作為傳播信息的手段,廣告英語的用詞與普通英語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必須一目了然,生動、形象,富于感彩和感染力,讀起來,朗朗上口。如:
DifferentcountriesDifferentlanguagesDifferentcustomsOnelevelofcomfort,Worldwide(一家航空公司的廣告)。動詞多用短音節的最常用的詞,比較上口。
2.模擬創造新詞。為了促銷其產品,廣告商總是不斷地挖空心思,創造新詞,借以標新立異,吸引顧客按照英語的構詞規律,寫作畢業論文造一個獨創的、能為讀者所理解的詞或短詞,可有效地加強廣告的新奇和生動,也增強吸引力。廣告英語生造新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錯拼。在英國隨處可見這樣的廣告:DRINKAPINTAMILKADAY這是一則勸人每天喝一瓶牛奶的廣告.全文應是:Drinkapintofmilkaday。這則廣告利用發音把廣告文字巧妙地組合,創意新穎,離奇醒目。因為這則廣告的流行,pinta一詞竟成了牛奶的代名詞。例如牛奶漲價,不說milkhasgoneup.連報紙上也說pintahasgoneup。有些廣告文甚至給pinta加上了’s,變成了復數形式.
(2)造字。例如:The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這是一條飲料廣告。”Orangemostest”來源于Orange——most——est,其中most與est都表示形容詞的最高級,在此與orange連用,借以表現這種飲料的“高質量,高純度,高⋯⋯”給人豐富的聯想。3.借用外來詞。英美國家中的許多商品都是直接由國外進口或者雖由本國生產卻富于國外風味。因此商品廣告中便經常出現外來語字眼,以表示商品所擁有的迥異風味或較高的質量,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在廣告英語中,使用得最多的外來語是法語和西班牙語.如:
(1)BonVoyage(一路平安)常用作香水牌號。因為法國以生產香水和化妝品著稱于世,所以美容品中加上一點法語會增強這些商品的價值。
(2)Perrier——.withadded.Jenesaisquoi這是一則介紹法國軟飲料的廣告
“jenesaisquoi”是一句法語意為“Idon’tknowwhat”這里使用簡單的法語,既增強了消費者對此飲料的好奇,又增添了它的正宗法國風味。
4.運用復合詞。用復合詞的構成較靈活、有新異感,故廣告英語中復合詞用得很多。像color-freshness顏色鮮艷,fragrant-aroma香氣馥郁,top-qualitybulbs高品質燈泡,up-to-the-minutefashion最新款式的服裝,line-dry一晾就干,shining-clean凈亮,quickfrozenfood速凍食品。
5.大量形容詞的使用。在廣告英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形容詞.而且大都是評價性形容詞及其比較級和最高級形式。廣告英語中的形容詞按其修飾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提供情況,為顧客介紹商品的各種性能;另一類是對商品作主觀評價,這類形容詞有強烈的贊揚性和感彩,寫作碩士論文稱之為評價性形容詞(evaluativeadjectives),如good,real.beautiful,delicious,true,fresh,mar-velour,wonderful,super,special,big,large,oversized.)等都是評價性形容詞。為了推銷商品,廣告商們自然要對商品進行粉飾美化,那么最能打動人心的詞匯就是評價性形容詞。
WhataGoodtimeforaGoodtasteofakent?——Kent煙Whyourspecialteasmakeyourpreciousmomentsevenmoreprecious?——Lipton茶
三、廣告英語的修辭特點
廣告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雙關、排比、比喻、押韻、擬人、夸張、設問等?,F分別舉例如下:
1.雙關(Pun)。雙關就是有意識地利用語言中的同音異義或一詞多義現象使一句話產生兩層不同的意思,即“一語雙關”例如:
TheUniqueSpiritofCanada(加拿大酒廣告)
上述廣告中的spirit是個多義詞,如作“烈性酒”解,全句可理解為“別具風味的加拿大酒”;如作“精神”解時,全句則意為“加拿大獨特的國民精神”。spirit在廣告中具有上述雙重意義,令讀者無法排斥其中任何一個,別具一格。
2.排比(Parallelism)。排比句本身不僅使句子簡化而且重點突出給讀者造成一貫而下的氣勢。
Whenyouarecool,teawillwarmyou
Whenyouarehot,teawillcoolyou
Whenyouaresad,teawillcheeryou
Whenyouareexcited,teawillcalmyou
這種結構富有節奏感,有利于強調語勢,突出重點,激發消費者對茶葉的激情。廣告英語使用排比句讀起來節奏性強、音韻對稱既突出了產品質量優先的優點又使讀者享受了廣告語言的美。
3.頭韻。押韻(Rhythming)本是詩歌的寫作技巧,然而廣告英語卻常常加以移植押韻可以使語言抑揚頓錯,流暢回環,便于吟唱,便于記憶押韻分為頭韻和尾韻兩種而頭韻在廣告英語中更為常見,如:
GoforGold
這是GoldSeal酒的廣告,它不僅充分利用了Gold一詞的意義,使人覺得這酒像金子一樣寶貴,而且利用了它與go頭韻相同的特點,寫作醫學論文使得廣告簡明生動,節奏平衡,容易上口,便于記憶。
另外像:
Wingyourwaywithwingswaitingforyou—(AsianAirline韓亞航空)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易記易誦。
4.比喻。比喻(Analogy)是一種不把要說的事物明確真實地說出來、而用與之有相似點的事物表現的修辭方式,如:
What’sonyourarmshouldbeasbeautifulaswho’sonit.
這是Citizen表的廣告文句,廣告圖是男女手臂相挽的特寫,表現出一種剛柔相濟的和諧美感。文句與畫面相得益彰、明喻的運用使廣告形象生動迷人,易于打動人。比喻是廣告英語主要的修辭格,它使得廣告英語精煉,形象,生
動,變抽象為具體,變模糊為鮮明,變虛幻為實在。
5.擬人。擬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東西或其他生物當作人來描寫的修辭法,這種修辭手法給商品以生命,使它變得有人情味,給消費者一種親切感。如:
“Terylence”keepsitspromises.(“滌綸”商標,信譽卓著)
FlowersbyBEAUTYspreadfromtheheart.(“美人”鮮花,傾訴衷腸)
Peonystandsoutfortaste.(牡丹香煙,醇味蓋冠)
上述廣告中,無論是鮮花(flowers),商標(Terylene)還是香煙(peony)都被描述為能說會道、像有生命的人一樣,這無疑會在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產生一種親近感,引起人們的興趣。
6.設問(RhetoricalQuestions)相當數量的廣告英語一反平鋪直敘的寫法,在開頭和結尾采用設問句,提出問題讓讀者急迫地去瀏覽廣告,去深思,然后得出十分肯定的結論這樣的修辭手段自然比勸告讀者更富有說服力。據統計,每30句中就會出現一個設問句。廣告英語中設問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和反意問句有些問句以對話出現,顯得十分活潑,具有口語體色彩。例如:
Whyyourskindrinksitdownsoquickly?(玉蘭油護膚品廣告)
Areyoustillfeedingyoursixmontholdaninfantformula?(嬰兒食品廣告)
“銜接式情景題”往往在創設的整體語境中空出一處或多處局部位置(空出位置可以是文段的前、中、后任意位置),然后提出填寫嵌入句的答題要求,考生通過領悟題目所給的語境意義,從語脈的承接、句式的吻合等方面,按答題的要求來回答問題。目的是考查考生的銜接能力。
【典型例題】在下面橫線處填入適當的語句,組成前后呼應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她五十誕辰。五十年像一條長河,有急流也有緩流;五十年像一幅畫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 ,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詩,有痛苦也有歡樂。長河永遠奔流,畫卷剛剛展開,_________,史詩還在續寫。我們的共和國正邁著堅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時代!
分析 本題創設的語境由四句話組成,要求在第二、三句話中間,分別填入與前面的分句構成排比的句子。
首先題目要求運用排比修辭,所以我們要明確排比句的要求:內容相關,結構相同。
在內容上,所填句子內容要與形象概括共和國五十年發展史相吻合。另外,“急流”和“緩流”,“冷色”和“暖色”在內容上構成對比關系,所填內容要與前面的表意方式相吻合。比如答案可以是:“五十年像一首樂曲,有低音也有高音?!薄暗鸵簟焙汀案咭簟毙纬蓪Ρ?。
在形式上,要注意語句結構的分析。先看第一處,命題者已在橫線的前后創設情景“五十年像××××,有××也有××”的語句,其中“一條長河”“急流”“緩流”等,都是偏正結構的短語。填入的分句,結構必須與之相同。同理,第二處,也應該這樣考慮。可填入“樂曲已經奏響”。
其次,題目創設的語境是一個前后連貫的語段,因此,前后填入的兩處答案,必須相互呼應。題中,前面用“一幅畫卷”作比喻,后面就用“畫卷剛剛展開”呼應;前面用“一部史詩”,后面就用“史詩還在續寫”呼應。所以,第二處填入的句子,必須是與第一處填入的句子相呼應。前一答案用“一首樂曲”,后面就要用“樂曲”作主語。
從這道題的分析可知,解答銜接式情景題,一要緊扣語境義,二要注意形式與內容兩個銜接點。
二、“比喻式情景題”的解答
“比喻式情景題”以比喻創設語言情景,要求考生或寓理于喻,或由喻遷移。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比喻技能運用。在句式的表達上,也會連帶提出相關的要求。解答比喻式情景題,關鍵點是溝通喻體和本體的聯系,抓住相似點來遷移。
【典型例題】有人比喻說,人生就像一個半圓。請你展開聯想或想象,運用整句和散句相結合的形式,寫一個句子,其中要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不超過65個字)
分析 從題目看,它不是簡單的比喻辭格造句。它要求在句式的表達上運用“整句和散句”相結合的形式,還要切合與“半圓”的聯系。
“人生”是本體,“半圓”是喻體。我們在展開想象或聯想造句時,要注意“半圓”的圖形是由一條弧形線和一條直線構成的。那么,弧線和直線跟人生有何相似點呢?我們可以從喻體的特征入手,找出“人生”和“半圓”的聯系。那弧線,是曲的,不正可以用來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嗎?那直線,不正與人生的坦途大道、一帆風順相似嗎?想到這兩點,設喻就有基礎了。
在表述比喻句時,還必須注意題目提出的其他要求:“運用整句和散句相結合的形式?!?/p>
根據以上分析,答案可以是:“人生,有平直大道通天,也有羊腸小道迂回;有大江東去,也有小橋流水。這樣,一條筆直的線,一條彎曲的弧,構成了人生――一個半圓?!?/p>
三、“擴展式情景題”的解答
“擴展式情景題”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語言條件和命題者創設的情景,把一個較短的語句,擴展為一個合乎題目要求的長句或小語段。提供的語句表達方式不同,提出的擴展要求不同,答題方法也不一樣。屬描寫性的擴展,一般要求生動、形象、具體;屬議論性的擴展,一般要求嚴密、堅實,有說服力;屬說明性的擴展,一般要求具體、明確、清楚。解答的關鍵點是抓住提供的語句主干,從表達方式的特點和題目要求出發來答題。
【典型例題】運用“列數字”和“作引用”的說明方法,擴展下面的語句,要求做到明確、具體、形象,字數在65左右。
黃河是大河,令人贊美。
原句說“黃河是大河”,不夠“明確、具體”,也沒有形象的描述說明語。這道題的擴展點就落在把黃河的“大”說清楚,同時還要有形象性。確定了擴展點,就要思考表述要求。
從題目要求看,表述要運用“列數字、作引用”的說明方法。這樣考查擴展能力,實際包含了綜合能力的考查。
就這道題而言,“綜合能力”主要指文學知識和地理知識。沒有地理知識,就不能用列數字的方法明確、具體地說明黃河是“大河”。此外,考生沒有儲存名人贊美黃河的句子,就不能“作引用”。這道題的答案可以是: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對黃河的贊美之詞。
我們還要注意:命題者在需要擴展的短句中提供的擴展點往往不止一個。
四、“壓縮式情景題”的解答
“壓縮式情景題”往往提供有若干壓縮點的文段(句),并配上壓縮的要求(主要是字數的要求)。“壓縮式情景題”關鍵是抓準壓縮后需形成的歸結點(即需要保留的基本點),用語的涵蓋率要貼近原文主體意義。
【典型例題】 壓縮下面語段,字數在40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又換了一番景色。落葉松和各種闊葉樹的葉子變成深淺不同的黃色。有些樹的葉子都變得火一樣紅。不落葉的樹顯得更蒼翠了。秋風擺動樹林,嘩嘩的聲音好像海邊的浪濤。各種山果子都熟了:野棗、山里紅、山葡萄,說也說不完。松鼠忙起來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進樹洞里去。東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準備,好度過漫長的寒冷的冬天。
這道題壓縮量很大,該怎樣抓住“歸結點”?
第一,深讀文段,領悟主旨。主旨是文段的魂,不管怎樣壓縮,去掉的應該是枝葉,保留的應該是主干,絕不能把主旨內容砍掉。“歸結點”是植根“主旨”的。
第二,把握層意,理清要點。提供壓縮的文段,一般都會有若干層意思,解答時,要抓準,不能漏了其中的一些層意。每一個層意,就是一個壓縮的歸結點。自然,也會是一個賦分點。
抓住“歸結點”之后,我們還要注意用語要貼近原意,涵蓋準確。壓縮語段不是改寫語段,句意不能因壓縮而改動。表達句意的用語,要注意涵蓋原文段的主體內容。
這道題的主旨應該是:贊美秋給森林帶來的奇美以及松鼠備果過冬的勤勞。表述時,還要處理好用規定的字數表達與要涵蓋的內容的關系。
下面幾處,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1)不能漏掉“秋到森林”的必要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