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7: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寒食節的歷史與傳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十九周國旗下講話——2010新年校長致辭››[國旗下講話]《預防甲流,關注生命與健康》››做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 國旗下講話››談談我在播音工作中的感受 國旗下的講話››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 誠信與我們同行››享受學習 九年級六班國旗下講話 文 章來源免費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年的4月5日是什么日子嗎?對了,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的人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清明節”的傳說。
談到清明節,有些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跟隨他流亡在外是隨從,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竟將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了。
好了,今天的國旗下講話的內容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清明節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 國旗下講話內容》
4月2日至4日放假調休,共3天。4月1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節的來源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吃青團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奠先人,祭祀之用。每年的陽歷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清明節的流行風俗之一就是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清明草的最好季節。人們在這個時候,以吃清明果的方式來祭奠先人。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吃青團流行地區: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區、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青團的來歷傳說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傳說二
關于清明節吃青?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臺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后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所以后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后來清明上墳吃青?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為什么要過清明節首先,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呢。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為國捐軀,為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其次,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蕩秋千、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清明節植樹的起源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于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后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墳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節的由來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題詩瓷瓶高23.6厘米,腹徑16.2厘米,底徑12.5厘米。敞口,頸部長且粗,圓肩,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頸肩處有一半環形系,系的正對面有一多棱柱短流,流下方則以褐彩書寫有詩歌一首,詩文內容為“寒食元無火,青松自有煙。鳥啼新上柳,人拜古墳前。”瓷瓶胎質為灰色,通體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現象。此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古城村。
瓷壺字跡清楚,詩文內容語出自然,立意精潔。通篇對仗,雖為“寬對”形式,但亦可稱之工整。第三、四句本應為“新柳”對“古墳”,“上”對“前”,最終將“柳”與“上”的次序調換,“上”之詞性亦隨之改變,使“鳥啼新上柳”為寫時間之早而非原來的季令之早,盡管打破了對仗,但通觀全篇,不得不承認這一變動確有別出心裁之妙。通過對詩文瓷瓶的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長沙窯之所以能夠在唐代晚期揚名世界,成為與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并駕齊驅的原因在于其釉下多彩的創燒和廣泛使用。
長沙窯是興起于中晚唐時期的商業性瓷窯,窯址位于長沙市所轄的望城區石渚湖的彩陶源村一帶,今人名為長沙窯,唐時稱為石渚窯。長沙窯是安史之亂后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南北制瓷工藝融合的產物,其焙燒技術多繼承岳州窯的工藝,而產品的種類及其釉彩、裝飾工藝則與中原特別是河南瓷業有著較深的淵源。唐朝空前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為長沙窯的興起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文化基礎,而日漸風靡的飲酒飲茶之風更為長沙窯的興起提供了群眾基礎,加上當地有著優越的水路條件以及豐富的制瓷瓷土和充足的燃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長沙窯才得以迅速發展。
長沙窯的燒造年代主要是唐代,因此其產品也帶有明顯的大唐風范,造型多圓潤飽滿、體態豐盈,圓形是其主要造型元素,并運用大量大角度的弧線。長沙窯的陶瓷產品非常富于變化,常以細節取勝,同樣是壺,其口、腹、流、系就有不同的變化,同一造型元素也能以不同的方式應用,給人無限玩味之感,即使是同一尺寸同一造型,其裝飾也堪說是“千變萬化”。
長沙窯陶瓷產品的燒造以中晚唐時期為鼎盛,五代后逐漸沒落,其產品造型也隨著時代的風尚變化而變化。唐朝至宋朝的整體造物特征變化就是由豐滿大度向精致秀氣方向發展。因此,長沙窯“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柔和圓潤,后期除保持前期那種氣勢和規范外,形態趨求秀麗,以壺、罐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多棱短流、單曲柄,顯現出豐腴穩實。后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表現出一種線條藝術的韻味和意境。”
長沙窯除了其產品非常富于變化,且造型表現出一種線條藝術的韻味和意境外,其釉彩和裝飾題材也是值得后世稱贊的。我國瓷器發展到唐代,有人概括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制造青瓷著稱,北方以生產白瓷盛名。“南青北白”說,大致反映了中唐以前我國瓷器釉彩工藝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態勢。然而,這一相對穩定的格局到了長沙窯時期卻被徹底顛覆了。長沙窯在秉“青”承“白”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褐、綠、藍、紅、黑等多種釉色的藝術表現手段,從而形成了長沙窯彩瓷藝術的一個鮮明的特征。多色釉的出現,首先突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促進了我國南北制瓷技藝的交流融合,為釉色的不斷豐富找到了新路;其次,對瓷器的觀賞性及其審美價值是一次提升,也為釉下彩的出現在呈色上創造了條件;最后,長沙窯多色釉瓷和唐三彩一樣,是頗具魅力的大唐文化多彩的反映。
以釉彩繪畫則是長沙窯彩瓷藝術的另一個主要特征。長沙窯雖然并非是彩瓷的始祖,但是彩瓷工藝的成熟、普及,當功推長沙窯。長沙窯是第一個以生產彩瓷為主的瓷窯,彩瓷所占比例幾乎達到一半,更重要的是長沙窯不僅是一窯多彩,甚至有一器多彩現象,彩有褐彩、綠彩、藍彩、紅彩、黃彩等,這些彩往往兩種相間使用,施于器物的面積也很大,往往占據器表的大部分,且它既有北方的釉上彩,也有南方傳統的釉下彩。除了這些多姿多彩的釉彩外,長沙窯還將繪畫題材和釉彩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進而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這可以從國內外不斷出土的長沙窯瓷上得到驗證。根據統計,長沙窯瓷上的繪畫題材包括人物、花鳥、山川、動物、建筑塔廬以及隨意畫等。長沙窯瓷上的繪畫是在文人或準文人的參與下完成的,或者得到了他們的指點,這些繪畫既吸取了宗教畫、文人畫的一些表現手法,同時又更多地表現出民間繪畫的特色,突出了自己的個性。
長沙窯也是第一個將詩歌通過書法裝飾飾于瓷的瓷窯。根據統計,長沙窯留下的詩歌近百首,其中許多未見于《全唐詩》,此外還有一些教人如何處事做人的警句。這些詩是對生活藝術的提煉,是觀照唐代生活的一面鏡子。詩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面極其廣泛,有酒詩、離別詩等。
長沙窯瓷銘詩,是中國瓷器上最早出現的詩文,也是唐“詩到元和變新體”的見證,還是唐代文學史家公認的唐德宗貞元至穆宗長慶(785-824年)期間,“唐文學的第二個繁榮階段”所發展的產物。“寒食元無火”這首詩及其他瓷銘詩在長沙窯的大量涌現,是這一特定文學環境與土壤造就而成的。長沙窯瓷器上的題銘詩是根植于民間沃土,并以民間喜好與愉悅為基點的,它形成一種連接民間情感的鏈條,去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在瓷器裝飾上開辟了一條人文關懷的渠道。
這件唐長沙窯“寒食元無火”詩詞壺,器形與長沙窯其余的題詩壺一樣,以褐彩書寫“寒食元無火,青松自有煙。鳥啼新上柳,人拜古墳前”。詩文將重點放在了寒食節之上,可以說既出于緬懷先賢的傳統,又表現民間情興所在,同時將目光盯住民間節假日,一石三投,用以擴大瓷銘詩的民間影響,并將寒食節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傳播到各地。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關于它的起源,據研究,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長沙窯瓷銘詩具有時代的特色,民間的特性,商業的用意,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加上書寫布局有章法,追求筆墨韻律和個人風格,形成為一種有意境、有趣味、雅俗共賞的瓷器裝飾藝術,開啟了一個瓷銘詩書的新紀元。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二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 、 禁煙節 。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三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和美酒;有的買冥幣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清明節由來600字作文范文一
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中秋,重陽節等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清明節,因為它的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著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后,晉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的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來,后來兩個人抱著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并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團之類的。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著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的,重感情的,中國人有恩不忘,正因為這個,我忒兒喜歡清明節。
清明節由來600字作文范文二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和美酒;有的買冥幣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關于清明節的傳說是多種多樣的,是說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里吧!從去年開始,清明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便于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祭奠親人。清明節真是來之不易啊!
清明節由來600字作文范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看了清明節由來600字作文的人還看
1.我眼中的清明節作文600字三篇
2.關于清明節的作文600字
3.難忘的清明節作文600字
在我們中國過清明節的時候有著許多的習俗,也有許多的禁忌需要我們注意。那么你們知道關于2021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_清明節有什么禁忌事項,歡迎參閱。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清明節掃墓來自寒食節。中國古代歷史中本有兩個節日,一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用于指導農耕﹔一為寒食節,旨在掃墓和緬懷親人。由于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時間上只隔一兩天,先人們就將這兩個節氣合二為一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掃墓和祭祖的好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說開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在民間傳開,于此日祭祖掃墓,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風俗。
相傳,先秦已經有了設壇祭墓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成型。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因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幾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兩節合一,就形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直到現在,上墳掃墓的日期規定也不是很嚴格,清明前后時間都可以。.
清明節有什么禁忌事項一、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二、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
三、清明節可以出去旅游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四、清明節能穿紅內衣嗎
通常來說,清明節期間要特別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紅內衣也要謹慎穿用;應穿上素色的服飾為宜。當然,也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但是,特別提醒,如果你是本命年,則紅內衣可穿。
五、為何清明期間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提醒你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如何_?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后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六、清明節忌過生日嗎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節過生日,那么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七、清明節當天為何少些娛樂活動
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在清明節去祭祖、掃墓的朋友,清明節當天盡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后恐生麻煩。
八、為何不能因頭發而蓋住額頭
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節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要亮出你的額頭,不能因頭發而蓋住,因為,那是你的神燈所在。
當然,以上所說有些封建迷信的意味。生活最重要的還是開心就好。但是,如果家里有老人,他們可能會很顧忌這些,還是稍微注意一下為好。
清明節應當注意事項一、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這里涉及的是兩個時間問題:其一,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后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我們認為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于某些風水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萬年歷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其二,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答案是并不是,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不過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因為此時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二、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不二堂提醒朋友們: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于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三、為何不能因頭發而蓋住額頭
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節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要亮出你的額頭,不能因頭發而蓋住,因為,那是你的氣運命門所在。
清明節有哪些禁忌 清明節不該忽視的十五個禁忌
四、清明節能穿紅內衣嗎
通常來說,清明節期間要特別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紅內衣也要謹慎穿用;應穿上素色的服飾為宜。當然,也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但是,不二堂特別提醒,如果你自身運勢很低,或者有孕婦或者兒童,可以帶紅色辟邪物品隨身。
五、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么花合適
通常是,因為我國古代把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而黃色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六、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這一條,不二堂認為很重要,但是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七、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掃墓嗎?
掃墓那天,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建議就不要去墓地了。因為此刻正是身心處于虛弱的當兒,極易招致陰界生靈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后的麻煩;另外孕婦和6歲以下的小孩也謹慎去掃墓。
八、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
九、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并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不二堂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因此給親人掃墓時要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十、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十一、清明節可以出去旅游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節有哪些禁忌 清明節不該忽視的十五個禁忌
十二、清明節掃墓回來要凈身洗衣嗎
與清明節前忌買鞋類似,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凈晾曬為宜。
十三、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清明節拜祭當然需要講究輩分,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是讓祖先祝福過的,所以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后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
十四、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則日后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十五、為何清明期間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
就拿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粽子來說,它是米制食品,應該產生于稻米作物發達的地區。蘇州地處長江以南,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和日照都很充足,是種植水稻的好地方。據中外考古學家認定,以蘇州為代表的中國太湖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米故鄉之一。
人們說“粥”是中國飲食的開篇之作,有了陶罐便有了粥。那粽子很可能是繼粥之后的第二項發明。
陶罐是人類第一件炊具,它被譽為人類飲食文化的催生婆。因為在陶罐中煮飯很難,容易損壞陶罐,如果把米包裹起來煮就可放較多的水,米熟了陶罐中的水還可以不被煮干,這樣陶罐也不容易損壞。
也許這就是粽子產生的直接原因。粽子顯然比粥更進了一步,它容易存放、攜帶,吃起來方便、耐饑。人們是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發明了粽子,應該說這才是粽子的起源,也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歷史事件讓吃粽子有了特定的含義。
東漢蔡邕在《琴操》中所記載,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晉國人,晉國是現在的山西,山西雖然不是稻米的生產地,但不能說就沒有粽子文化。黍是中原的旱糧,把這些旱糧包裹起來煮來吃,因而,也有人認為“角黍”是粽子的雛形。“角黍”是以其形和原料來命名。在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吃“角黍”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也不能予以否定。
但是為什么把這包裹稻米的食物稱為粽子?又命名為“端午粽” 和“端午節” ?其中隱含著“端不能忘姓伍的祖宗”。
這姓伍的祖宗,當然是指二千多年前吳越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人們在五月五日以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他。伍子胥確實是蘇州城的祖宗,是造福蘇州人民的祖宗。在蘇州用伍子胥來命名的,有城門、街道、河流、廟宇,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說。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他是伍奢的次子,因楚王殺害了伍奢和伍奢的長子,伍子胥就逃到吳國。伍子胥剛從楚奔吳時,吳還是個僻處東南一隅的小國。他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即吳王闔閭,又向闔閭提出建議:“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 隨即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即今之蘇州城。
伍子胥還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夫差即位以后,伍子胥又輔佐他實現了稱雄東南、爭霸中原的偉業。吳國軍隊直搗楚國郢都,又俘虜了越王――勾踐。
伍子胥還六次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如果沒有伍子胥的推薦,孫武的《孫子兵法》也難以完成。
但他的結局十分悲慘。因為他剛正不阿,敢于直言,失去了吳王的歡心,最后竟落到被逼自殺的地步,還將他的尸體拋入江中。最后,吳國的命運如伍子胥預言的一樣,越王勾踐舉兵滅了吳國。
面對這樣一位偉大的戰略家、謀略家,給蘇州人民帶來福祉的偉人,蘇州人能不紀念他嗎?但國已亡,老百姓便用五月五日這一特殊的日子,以約定俗成的活動來紀念他。
泰伯、仲雍奔吳后,吳地才開始用周歷記年。因為泰伯、仲雍是周太王的兒子,他們是周朝人,就把周歷帶到蘇州。周歷是根據太陽歷法,即現在的農歷的冬至為歲首,冬至是大年初一。如果說伍子胥是在那時的五月五日逝世,也不可能是現在的五月初五,所以用這一天來紀念伍子胥,只是用“五”的音,而不是這一天發生了什么事件。
記錄屈原與“端午節”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但與吳均同朝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講競渡來源時說:“邯鄲淳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 宗懔這樣表述完全是為了更正吳均的錯誤說法。
聞一多先生很早便對端午節的起源作了研究,他列舉了七十多種民間傳說的著作,說明端午節的起源確早于屈原,認為它源發于長江下游的吳越民族祭龍圖騰的活動,隨著吳越文化與長江中游文化的交流,傳到中原,再傳到別的地方。
那為什么會有唐末詩人文秀的《端午》詩,有“萬古傳聞為屈原”的詩句呢?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中來分析這一傳說的歷史成因。
吳國后來被越國滅亡后,越國又被楚國滅亡。秦始皇統一后又被劉邦滅亡,劉邦也為楚國人。楚國人怎么會忘記伍子胥為父報仇,指揮吳國軍隊直搗楚國郢都,鞭尸楚王的歷史呢? 對楚國而言,伍子胥是叛逆者、賣國賊,為報家仇而賣其國的小人。因此在楚地吃粽子、競龍舟來紀念伍子胥,楚人是不可能接受的。
屈原忍辱屈恥而忠君愛國,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楚國人認為屈原偉大,應該紀念屈原。這樣也可能多了一種說法。
這一種傳說,最符合我們中國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屈原的獻身精神是為中國人最為崇敬而贊道的行為,很容易為大家所接受,這就是“萬古傳聞為屈原”的社會基礎。
蘇州的一位歷史考古學家諸漢文說:“任何一個歷史工作者或一個嚴肅對待歷史的人,都不應該隨便否定歷史的傳說,而是應該抓住歷史傳說中的合理內涵去追蹤歷史的真實。”
千年以來的端午節俗,雖然在中國各地不盡相同,但漢族居處的多地端午節俗都以吃粽子及賽龍舟為主要活動,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中心內容。早在晚唐,詩僧文秀就歌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可是,端午節俗源遠流長。其起源本與屈原無關,其傳承或歷千余年才與屈原逐漸相關,其為屈原而形成的節俗活動則是近千年來的事情。如此說來,端午為屈原是時令節俗傳承演變、豐富發展的結果。
傳統節日習俗是歷史上在民間長期形成的節俗,是歷史上由民眾長期傳承的節俗。端午為屈原的節俗演變,當然是歷史造就的,是民眾抉擇的。
歷史造就和民眾抉擇的端午為屈原的節俗演變,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義。
一
關于端午的起源,說法不下十種,諸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勾踐、夏至節、祭龍等等。自聞一多的《端午考》發表以來,學者也紛紛就此深入探討,各抒己見。不少學者贊同聞一多的看法,即本“就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簡言之,一個龍的節日”。不過,較為合理而可信的說法,是端午節源自先秦的夏至節。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日北半球白晝最長而夜晚最短,同晝短夜長的冬至日和晝夜半分的春分、秋分一樣,易于被古人確定。因其在劃分時節、表明物候并據以進行農事活動上十分重要,故被古人看重。時迄夏至,古代中國北方所種菽黍和南方所播稻谷,都進入了夏季茁長期,古人經過繁忙的春種而可稍得喘息:加之氣溫驟升,雜草惡木、病蟲害鳥、瘟疫瘴癘也猖狂蔓延而危害農作物及人的生命,古人以為陽氣于此日至極、陰氣于此日始興而“陰陽爭,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陽抗陰、得生避死、除害獲福、去兇化吉;大概如此,古人便于夏至時舉行一些活動來祈求豐收和安康、禳除災害和病瘟。相沿成習,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動日漸豐富的傳統夏至節。夏至節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歷中切合農事的夏歷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或許隨著陰陽五行說盛行,戰國時人以陰陽消長來說明時節變化,以五行配四時、五方而尚“五”,既尤為重視陰陽消長最為急劇的夏至,又因為尚“五”而將節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又稱為“端五”或“端午”。《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五“五月五日”條:
俗重五日,與夏至同。仲夏端午,菹龜角黍。(明人陳禹謨補注:“《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是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以菰葉裹粘米、栗、棗,以灰汁煮,令熟。節日又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h、蓼,名曰菹龜,節日啖之。粘米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之象也。龜甲表肉裹陽外陰內之形,所以贊時也。’”)
《藝文類聚》卷四也引錄周處《風土記》云:
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又載: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并踏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戲也。
唐李匡V《資暇錄》則說:
端午,端五者。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
據此說來,“端午”或“端五”,是漢代以后方有的節名,“端”者初也,“五”“午”為同音字。可是,《說文解字》云:
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午,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
由此釋義,則“端五”或“端午”,實已有陽氣于此日至極、陰氣于此日始興而“陰陽爭,死生分”的蘊義,恐怕應是先秦就已有了的夏至節別名。“五為陽數”,“端午”或因此而又稱為“端陽”。至于五月五日還有的“重五”和“重午”之稱,當為漢代以后衍生的名稱。
據先秦和漢代的文獻記載,當時人們將仲夏五月視為陰陽相爭、死生分判的惡月,將五月五日視為陰氣萌作、“感陰氣成者死”(《禮記?月令》疏)的兇日,故在五月五日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長而主要舉行各種禁忌和祈禳活動。《藝文類聚》卷四引錄《夏小正》曰:“此日蓄采眾藥,以蠲毒狻!焙撼乃將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動,定為國家儀典。《后漢書?禮儀志》記載:
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茂。其禮:以朱索連葷菜……漢兼用之(指夏、商、周三代的祈禳方式),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儺)止惡氣。
杜佑《通典》卷五十五:“漢制,厲殃,祀天地、日月、星辰、四時、陰陽之神,以師曠配之。其壇常祀以禳災,兼用三代葦茭、桃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儺止惡氣。”夏至日若連端午日,夏至與端午的祈禳活動也就合為一體。舉行祈禳活動的夏至及端午,因為朝廷確認為儀典而使端午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
二
大概漢人將五月五日視為陰氣萌、人易死的兇日,也將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進而在此日紀念一些受到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榮華的介子推、忠貞賢能卻遭棄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尋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愛民而政績卓著的蒼梧太守陳臨等,并且傳說他們都死于此日或別離此日。
關于介子推、伍子胥和曹娥于端午受到紀念的最早記載,均見于東漢文獻。陳臨于端午受到紀念,也始于東漢時代。
介子推于端午受到紀念的最早記載,見于蔡邕《琴操?龍蛇歌》:
《龍蛇歌》者,介子綏所作也。晉文公重耳,與子綏俱亡,子綏割其腕股,以啖重耳。重耳復國,舅犯、趙衰,俱蒙厚賞,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龍矯矯,遭天譴怒。耘漚羌祝來遁于下。志愿不與,蛇得同伍,龍蛇俱行,身辨山墅。龍得升天,安厥房戶,蛇獨抑摧,沉滯泥土。仰天怨望,綢繆悲苦,非樂龍伍,床豁砉恕!蔽墓驚悟,即遣求得于綿山之下。使者奉節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火。
據此記述,五月五日即寒食日,端午節也即寒食節。古今寒食節都定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史籍也未明載介子推死于何日,但晉國故地民間傳說介子推于五月五日被焚亡。晉人陸P《鄴中記》云:“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飲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宗懔《荊楚歲時記》辯駁:“周舉移書及魏武《明罰令》、陸P《鄴中記》并云,寒食斷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綏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據《左傳》及《史記》,并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看來,端午紀念介子推僅為漢晉并州、今山西部分地區的民間習俗,在北方中原并不流行。
伍子胥于端午受到紀念的最早記載,見于邯鄲淳《曹娥碑》:
(曹)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
伍君即指伍子胥。傳說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后,又被夫差裝入皮囊中沉入錢塘江,化為波神。曹盱是東漢會稽上虞(今屬紹興)的巫師,當地每年端午祭祀伍子胥,都由其乘船于江中載歌載舞迎接波神。
曹娥于端午受到紀念的最早記載,也見于《曹娥碑》:
(曹盱)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時娥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尸出。漢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
據《后漢書?列女傳》記載,上虞縣令度尚為了表彰孝烈,遷葬曹娥遺骸并為之立碑。碑文作者,是度尚弟子邯鄲淳。自度尚為曹娥立碑設祭,會稽一帶便形成了端午紀念曹娥的傳統。
陳臨于端午受到紀念的最早記載,見于《初學記》第四卷《歲時》引錄謝承《后漢書》:
陳臨為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臨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
漢代蒼梧郡的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境內。陳臨在世就于端午被祠祭,或是東漢兩廣地區的習俗。
愛國愛民而投江以殉國難的屈原,也于東漢時在端午受到紀念。《藝文類聚》卷四引錄《風俗通》: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
五月五日m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風俗通》即《風俗通義》,為東漢末年學者應劭所作,以考證歷代名物制度、風俗和傳聞為主要內容。應劭是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曾任泰山太守,卒于鄴(城邑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應劭記載的東漢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顯然不限于屈原生卒地――今兩湖地區的端午節俗。
據文獻記載來看,上述在東漢時已于端午受到紀念的五位人物中,就其于端午受到紀念的時間而言,最早是介子推,其次是伍子胥,再次是屈原,曹娥與陳臨皆晚;就其于端午受到紀念的地域范圍而言,最廣是屈原,其次是介子推,再次是伍子胥,曹娥與陳臨皆狹。《風俗通義》成書雖然晚于《曹娥碑》成文,但其所記端午“亦因屈原”的習俗流行當不會晚于上虞縣令度尚為曹娥立碑設祭。介子推受到紀念的地區,主要是春秋晉國故地的今山西部分地區。伍子胥受到紀念的地區,主要是今蘇南浙北。曹娥與陳臨受到紀念的地區,分別局狹于今紹興或梧州一地。唯有屈原,在東漢已經成為當時中國許多地區于端午紀念的人物。
東漢時的端午習俗,仍以禳災祛害、祈祝平安的活動為主,但許多地區“亦因屈原”而在端午紀念屈原了。
三
屈原早在東漢已經成為當時中國腹心的許多地區端午節紀念的人物,無疑是因為屈原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影響要比其他在端午受到紀念的人物大得多,因為屈原受到廣大民眾的尊崇和懷念要比其他在端午受到紀念的人物重得多。
身為楚國貴族的屈原,在約兩千年前信息傳播極不發達的條件下,怎么會形成廣泛而巨大的社會影響?怎么會被廣大民眾知曉、尊崇、懷念并在端午祭祀呢?究其緣由,主要有三。
其一,是屈原的被疏見放的經歷,使得他在疏遠至漢北、放逐于江南的生活中,已經為民眾有所了解,民間也經久傳揚屈原的事跡。
《九章?抽思》歌云:“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佳麗兮,獨處此異域。”詩句即屈原被楚懷王黜置漢北的記述。今漢水以北的南陽西峽一帶,依舊流傳著屈原的故事并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
自壯年被放逐江南后,屈原在江南生活長達二十余年,行蹤遍及沅湘流域諸地,悲嘆“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至死未能回歸國都,最終在秦軍掠江南之際,赍志殉國,高葆貞節,自投汨羅,抱石沉江,傳說即死于端午。沅湘流域民間于屈原流放之際就受其影響而祭祀保有愛國晚節的楚懷王,或許也最早于端午祭祀屈原。
漢初,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南行至沅湘間,即“仄聞屈原兮,自湛(通“沉”)汨羅”而“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其“仄聞”屈原事跡,或許是在其故鄉洛陽、漢都長安,也可能是所至江南沅湘間。
民眾年復一年地傳揚屈原的事跡、民間年復一年地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屈原的社會影響自然會日漸廣遠深巨。
關于清明節演講稿范文最新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四月的天,雖是百花飄香,卻又陰雨綿綿。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邁著沉重的腳步來到烈士墓前,小鳥不再歌唱,河水失去往日的歡暢。不盡的思念涌上心頭,在我的腦海里滾滾翻騰。曾經,多少人為了革命而犧牲自己,不管是戰士,還是中華兒女,他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有些人甚至無人不知的死在了戰場上,當時的天空是硝煙籠罩,地上是躺在血泊中的橫七豎八的尸體,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與敵人斗爭,保衛祖國,村民們冒著危險給戰士們送食;現在,我們的天空是多么明朗,草地上花花草草,我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有良好的環境,衣食無憂,這些是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是他們給我們這新天地,給我們這美好的今天。少先隊員們,我們深知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是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作為少先隊員,我們應該繼承革命先輩們的事業奮勇向前。現在請全體少先隊員跟我舉起你們的右手,握緊拳頭,跟我大聲宣誓:
人民為先,祖國至上,誠實勇敢,自律自強;奮發有為,誓作棟梁,振興中華,再造輝煌。烈士們,你們聽見了嗎?21世紀的花朵,21世紀的雛鷹,將是未來祖國的梁!烈士們,安息吧。
關于清明節演講稿范文最新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關于它的由來,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下面就挑一個來講講:“春秋時代,晉國國君的兒子重耳為躲避追殺,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東西吃,此時的重耳還心系百姓,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終于回國做了國君。他給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惟獨忘了介子推。
經人提醒,他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道介子推早就帶著老母親躲到綿山里去了,重耳帶人搜山,也沒能找到他們。有人提議放火燒山,重耳采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非常后悔,把他們葬在柳樹下,為忌煙火,他命令全國百姓每個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第二年,重耳領群臣去綿山祭奠,發現柳樹復活了,就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禁火,在“清明”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
我們知道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大廈奠基,先烈們的豐功佳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兒童更不忘記他們!
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先烈們的無限懷念;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展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不管我們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我們祖國的兒女,肩負著先烈們沒有完成的事業,肩負著建設經濟發達、文明富強、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偉大祖國的歷史重任,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呼喚文明春風,告慰烈士忠魂!
謝謝大家。
關于清明節演講稿范文最新 清明時節,我們聚集在這里,為安息在元寶山莊陵園的往生者們舉行莊嚴隆重的公祭儀式,緬懷他們的音容笑貌,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首先,我代表天津元寶山莊陵園有限公司和公司的全體員工向各位往生者表示衷心的哀悼和深切的懷念。年年清明,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的紀念日對于元寶山莊來說卻剛剛是第四次度過。
今天,滴滴春雨滲透在元寶山莊的土壤里,也沁潤在元寶山莊人的心里。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有太多的體驗想向長眠于此的親人訴說;有太多的感悟想向關心我們的世人宣告。我們說,元寶山莊是年輕的,但更是永恒的。殯葬業是人類社會古老而永恒的產業。我們承認,在歷史的長河中,公墓將是殯葬改革進程中的過渡性產物,但是元寶山莊人沒有理由因此就輕率地對待元寶山莊的建設和經營。我們更應以現實的態度面對并尊重民眾的傳統習俗和實際需求,精心提供我們的商品和服務,使逝者的精神成為永恒,使生者的心靈得到慰藉。我們說,元寶山莊是一項事業,但更是一個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就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作并遵守各項法規,就像元寶山莊一直在努力的一樣。我們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元寶山莊的長治久安。我們說,元寶山莊是公墓的經營者,但更是殯葬改革的先行者。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土地是典型的稀缺資源。資源的重新配置必然導致供求關系乃至價格的變化。為了響應國家少占土地、造福子孫的號召,如何在元寶山莊園區有限的200余畝土地上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務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課題。我們說,元寶山莊是陵園,但更是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