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回顧與展望

回顧與展望

時間:2023-06-05 09:57: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回顧與展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回顧與展望

第1篇

轉眼間,一個學年已經徹徹底底的揮手告別了,惆悵之余,感觸也頗深。

的確,在這一年中,經歷了好多,體驗了好多,也學到了好多。

回想起在初入南實時懵懂青澀的我,充滿稚氣的臉,揣揣不安的心中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成長的企盼。如今,長大了一歲,人,逐步成長;心,逐步成熟。歷練多了,經驗多了,心態也變了。畢竟,不是孩子了。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還真是不想長大呢。可是時間,就像頑皮的孩子般,在我們的嘆息中,匆匆溜去,挽不回的。

靜靜想想,初一的生活,獲益匪淺。主持人、班長、領操員……一個個不同的職位;校運會、科藝節、讀書節……一項項多彩的活動。這一切一切,都為自己曾經期盼已久的初中生活抹上了絢爛的色彩。

科藝節上出色的朗誦;校運會上可貴的獎牌;讀書節上精彩的表現……一張張金燦的獎狀,印證了我逐步的成長。

老師同學們都很好呢。經過一年的相處,我逐漸與同學打成一片,也敢于向老師質疑了。感謝老師,是他們給了我學習的動力;感謝同學,是他們給了我前進的勇氣。

回想起初主持時的緊張,回想起初入校時的恐懼,回想起初來班時的拘謹,回想起曾經的一切,再看看現在,嘴角不禁勾勒起一個滿足的微笑。在各式各樣的歷練中,我,不再是曾經那個膽怯羞澀的曾穎菲了。

一年來,收獲頗多,學習方面也是如此。

這學期的英語較上學期而言有明顯提高,但還不算穩定。語文作文方面,似乎也找到突破點了。副科上,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在豐收之余,好好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

近期的學習,有些松懈了,在基本功上面,不夠扎實了。面對期末考的失敗,在傷心沮喪之余,也是該反省一下近期的狀態了。不該錯的錯了,不該失的分失了,這恐怕是最大的失敗吧。所以,當時的我,很沮喪。

但是,記得級長贈過一句名言:“不要總以為站立,因為站立仍有倒下的趨勢;不要總以為倒下,因為倒下仍有站立的必然。”是呵,跌倒了,拍拍灰塵,好好反思,像張海迪那樣:“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在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這才是成功者的做法呀。

好好努力,爭取在初二突破自我,這是我現在最大的目標。在初二這個承上啟下的年段里,我是以一個學姐、班長的身份,做好榜樣,鋪好未來的成功之路,明德樂群,勤思踏實,為初三打下良好契機。

所以,初二,在語文方面,要在保證基礎不失分的情況下擴大知識面、博覽群書,還要在作文上有新的突破,要有深度、有意境。從初二起,就要學寫議論文了,對時事的關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數學方面,粗心大意的毛病切不可再犯。還要多做題,多思考,多質疑,多拓展。

在英語方面,要多說、多練、多背、多聽、多積累,還要掌握語法、答題技巧。另外,作文上也要爭取有新突破。

在新增的物理方面,要勤奮學,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課后落實方面也切不可放松。

第2篇

一、感染性角膜病

1.病原體種類的變遷:由于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的濫用以及配戴角膜接觸鏡的人數增加,混合感染性角膜病患者日漸增多,其臨床癥狀也不典型。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屬和曲霉菌屬已分別為細菌性及真菌性角膜炎的首要致病菌;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鐮刀菌已不再是第1位的致病細菌和真菌。單純皰疹病毒依然是病毒性角膜病的首要致病病毒,也是感染性角膜病的首位致病因素。此外,棘阿米巴原蟲所致的角膜炎也時有發生。

2.診斷新技術的應用:細菌、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診斷主要根據其臨床體征、病理涂片、病原體培養及組織活檢結果確診。由于病程的不同,用藥情況,以及取材部位和手法的差異,致使檢查結果不理想。共焦顯微鏡是一種無損傷性的檢查方法,可用于活體角膜病研究,為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診斷和療效的監測提供了一個實時的三維圖像顯示,并可儲存記錄。但是,目前用于臨床的共焦系統多為光學性,易受光線反射的影響。當角膜病變壞死組織較厚、混濁嚴重,以至其折光強度與病原體相似時,圖像可能會模糊不清,檢查結果不理想。此外,由于菌種的不同,其影像的對比敏感度也不同,檢查時對菌種鑒別困難較大。未來應用于眼科的激光共焦顯微系統將彌補此缺陷。

病毒性角膜炎長期反復發作可致角膜盲,一般結合臨床形態學、電鏡及病毒分離檢查即可確診。近年來,我國諸多學者對HSK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HSK復發的相關因素及其病理和免疫改變的研究,證實了角膜是除三叉神經節以外的另一病毒潛伏基地,發現HSV-DNA可存在于正常成人的角膜中。應用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組織化學、聚合酶鏈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可對HSK進行快速、準確地診斷。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敏感性高,如操作過程不嚴格,易出現假陽性;免疫組織化學的特異性較強,但其敏感性不高。因此,在應用聚合酶鏈反應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診斷HSK時,應充分認識其局限性,并結合臨床特點作出客觀、謹慎的判斷。

3.藥物治療:隨著新一代抗生素的出現,眼科用藥的選擇余地較大,對耐藥菌株可應用敏感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泰利必妥及妥布霉素眼液和(或)頭孢霉素、萬古霉素等配制的眼液,能夠較理想的控制細菌性角膜感染。但是,對于真菌性角膜炎則不容樂觀,目前在新的特效抗真菌藥物問世之前,二性霉素B仍為一線藥物。局部和(或)全身應用咪唑類抗真菌藥物(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的同時聯合其他抗真菌藥物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效果。

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一直是個較為棘手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和動物實驗研究,為合理使用抗病毒藥物及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病毒性角膜炎提供了客觀的科學依據。如用無環鳥苷、環胞苷、丙氧鳥苷、IFN-α、單純皰疹病毒單克隆抗體或聯合用藥可有效減輕HSK的癥狀。如何防治HSK的復發,尤其對防治穿透性角膜移植術后復發等課題的研究,尚無突破性進展。

目前用于治療棘阿米巴感染的藥物較少,但如經確診,多數患者仍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4.手術治療:見本文的第3部分。

二、非感染性角膜病

1.角膜變性和營養不良:多年來,我國學者對角膜營養不良家系的病理和超微結構改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證實了角膜營養不良中的遺傳背景因素,也為今后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這些遺傳性角膜營養不良積累了資料。國外已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確定了多種角膜營養不良的分子遺傳方式和其相關染色體,并進行了突變基因的定位,初步提出了基于分子學水平的分類系統。我國對此的研究尚處于空白。因此對于角膜營養不良,應結合臨床特征、病理學及分子遺傳學等多方面重新分類。

早期圓錐角膜常被誤診為屈光不正。角膜地形圖的引入和研制為圓錐角膜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檢查手段。在研究我國正常人及屈光不正患者角膜地形圖的特點和差異的同時,提出了圓錐角膜的早期診斷標準。早期圓錐角膜,如患者視力差且矯正困難或不愿意行角膜移植手術時,可行平面表面角膜鏡片術,晚期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手術前后可根據角膜地形圖的改變進行術式選擇及指導選擇性拆線,以提高手術的療效。

2.角膜外傷:近10年來,我國在角膜的化學燒傷和熱燒傷模型及其病理學和免疫學改變的研究中發現,中性粒白細胞大量浸潤伴膠原酶潛酶活化是角膜溶解的基礎;其病程的發展與氧自由基損傷和局部免疫學的改變有關。部分地解釋了燒傷后適時合理的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氧化保護劑(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維生素C)可減輕損傷的程度。當角膜燒傷嚴重,尤其當角膜呈進行性溶解變薄行將或已經穿孔時,可行板層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術,以保存眼球的完整性和殘存視力。目前應用羊膜移植及其聯合板層角膜和角膜緣移植術治療嚴重的急性期和瘢痕期眼表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恢復部分的眼表功能。

3.免疫性角膜病:目前的研究表明,蠶蝕性角膜潰瘍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應用板層角膜移植術、病灶臨近球結膜切除術,同時聯合應用免疫抑制劑可有效控制炎癥、減少復發,阻止眼球穿孔,是目前治療蠶蝕性角膜潰瘍的最佳手段。

三、眼庫技術和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術是將混濁的角膜恢復透明的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眼科學者就已經開展了角膜移植手術。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角膜移植術采用小植片、邊對邊縫合方式,其成功率及光學效果不很理想,術后的免疫排斥反應也無有效的藥物控制。70年代末,隨著10-0尼龍縫線、扁型鏟針、高精密度手術顯微鏡、抗免疫排斥反應藥物以及手術角膜計和角膜地形圖的相繼問世及應用,使光學性角膜移植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同時對治療性角膜移植術及聯合手術的療效進行了大量相關性的研究。但目前由于我國角膜供體來源不足,這仍將在一定時期內制約我國角膜移植事業的發展。相信在新千年里,隨著國民意識的轉變及器官捐獻的相關法律的確立,將會使這一情況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1.角膜材料保存方法的完善和多樣化:我國第1個眼庫實驗室于1964年在廣州中山醫學院眼科醫院成立。并已于70年代末成立了角膜病學組及眼庫協作組,為我國眼庫工作的規范化和網絡化奠定了基礎。近10年來,我國學者在角膜材料的保存方法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嘗試,如用干凍、甘油和無水氯化鈣干燥、濕房短期儲存、M-K液及Optisol中期保存液等方法保存角膜,引入深低溫降溫儀,開展深低溫長期保存以及新生兒和嬰幼兒角膜的臨床應用,使有限的角膜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目前我國許多學者正在積極探索并致力于改良角膜的中期保存方法。動物實驗研究顯示,保存液中加入超氧化歧化酶、地塞米松及硫酸軟骨素等可能有助于延長角膜內皮細胞的存活時間。改良深低溫降溫程序,并在凍存液中加入硫酸軟骨素,將有助于角膜內皮細胞活性的保存,目前已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廣大眼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宣傳,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國民自愿捐獻角膜的熱情也正在形成,拓寬了角膜供體的來源。

2.手術適應證的拓寬:在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及角膜病學組的指導下,光學性角膜移植術在全國廣泛開展。隨著新器械設備的引入和應用,光學性角膜移植術的成功率及光學效果均有所提高。目前由于國民的保健意識不強,我國感染性角膜病的發病率仍然較高。許多學者在治療性角膜移植術和聯合手術適應證的拓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對治療感染性角膜病的手術時機選擇、方法、注意事項、手術技巧及療效評估等,對于角膜感染藥物治療無效、角膜潰瘍發展至行將穿孔或已穿孔者,應按其病情選擇板層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或眼球前段重建術,可有效地控制感染,保存眼球,挽留殘存視力。尤其在手術前、中及后期敏感抗生素的應用研究中發現,單純皰疹性角膜潰瘍療效最佳,其次為細菌性角膜潰瘍。真菌性角膜潰瘍術后易復發,預后差,如處理不當可致眶內真菌性感染。

角膜內皮失代償(大泡性角膜病)最終的治療方法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以更換失代償的角膜內皮,恢復角膜的正常厚度及透明度。如角膜材料缺乏,可行角膜層間燒灼術,以減輕角膜上皮反復水腫和脫落。由于此類患者的角膜病變主要是由于角膜內皮失代償所引起,因此國外學者已應用后板層角膜移植術進行治療,可保存病變角膜的大部分基質及前彈力層,收到較好效果。目前有學者應用培養的角膜內皮進行動物角膜移植術的實驗研究,但尚需進一步評估和完善相關的技術方法。

角膜化學性燒傷是角膜移植術成功率最低的眼病。研究發現,由于眼燒傷后淚液排出口阻塞、角膜緣干細胞的缺損、長期慢性炎癥、房角結構的破壞,以及前房免疫相關偏離誘導的削弱或消失等原因,均可致使角膜植片發生免疫排斥反應,繼發性青光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持續性上皮缺損等并發癥,導致手術失敗。

3.手術技術的改進:近10年來,隨著眼科顯微技術、手術器械以及新的檢測儀器的更新,已使光學性角膜移植術得到了發展,目前已成為最主要的角膜移植手術之一。而手術源性散光一直未得以解決。為此已有學者對術中植片與植床切取的方法進行改良,并對光學中心的對合、瞳孔的形成、手術角膜計的應用和術后角膜地形圖指導下的選擇性拆線等技術進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的光學效果。板層角膜移植術角膜切削技法的改進,如層間注入粘彈劑和(或)空氣分離板層角膜,或在僅有淺層角膜混濁病變時采用自動板層角膜切削成型刀來切取植片和植床,以減輕角膜植床與植片之間界面的粗糙,將部分和全厚板層角膜移植術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對于常規手術不能有效控制的嚴重眼外傷者,采用角膜移植聯合白內障摘除術或抗青光眼手術和在臨時人工角膜下行前后段聯合手術,可及時挽救患眼。人工角膜光學和周邊材料及片型設計的研究,已應用于臨床。但對于術后人工角膜脫出、前后膜形成和繼發性青光眼等難題目前尚無有效解決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4.手術并發癥及治療對策:(1)角膜移植術后免疫排斥反應:關于角膜排斥反應的類型和高危因素,以及相關病理學和免疫學改變的研究,仍無突破性進展。有學者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粗制了抗角膜內皮抗原,以便實現角膜內皮排斥反應的實驗室診斷,發現應用地塞米松、環孢素A(CsA)、FK-506、雷公藤多甙及IL-2-PE40等可降低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其中地塞米松及CsA已成為臨床上首選的抗角膜排斥反應藥物,FK506作為抗排斥反應的全身用藥已用于腎移植術后的免疫反應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引入眼科,并通過新的表面給藥載體克服水脂兩溶性矛盾,使眼局部用藥達到全身用藥的治療效果。此外,為了減少術后免疫排斥反應,有學者對高危者在行角膜移植術前進行ABO配型聯合HLA配型的研究中,發現HLA配型并沒有象人們預期的那樣發揮作用;而簡單易行、經濟快捷的ABO配型可能會對此有所幫助。(2)繼發性青光眼:角膜移植術后繼發性青光眼是導致供體角膜內皮衰竭致使手術失敗的又一因素。目前對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仍然困難。新近引進的超聲生物顯微鏡(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可協助我們更加直觀和清楚地研究繼發性青光眼的發生機制,并對其采取相應的對策。(3)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是化學性角膜燒傷角膜移植術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曾有學者應用藥物(層粘連蛋白、表皮生長因子等)加速上皮的修復,但終究未能解決因角膜緣缺損而導致的角膜上皮來源衰竭。隨著角膜緣干細胞的深入研究,對燒傷后的角膜移植術者同時行異體或自體角膜緣移植術以修復持續缺損的上皮,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有應用表淺角膜針刺術治療角膜上皮反復缺損的報道。

四、眼表疾病與眼表重建

1980年Nelson提出了眼表疾病這一概念,其范圍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國際上多認為眼表疾病為角、結膜及淚膜的疾病。眼表淚液病的研究已應用于臨床,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盡管有大量證據表明角膜緣干細胞及結膜上皮干細胞的存在,角膜緣上皮細胞和中央角膜上皮有不同的基因表達。但尚未能找到干細胞的特異性表面標志,并將其純化分離。有學者曾希望能將胚胎干細胞在特定的條件下誘導分化成角膜干細胞。目前我國學者已開始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旨在有所突破。眼表疾病中對翼狀胬肉的研究較多,從其超微結構上分析它的病理過程,并通過細胞生物學的方法檢測出了翼狀胬肉組織中生長因子的表達異常。治療上,有學者應用異體或自體角膜緣移植術、羊膜移植及其聯合手術,同時術中或術后使用低濃度絲裂霉素、β射線,對防止其復發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由于絲裂霉素及β射線的潛在危險和長遠療效評價未明而應用不多。國外有人用兩階段光線照射法證明了翼狀胬肉的發生可能與角膜緣干細胞受損有關。

隨著角膜上皮干細胞的明確定位,角膜干細胞的研究將逐步深入,有望應用于眼表的重建。角膜化學傷的早期行角膜緣移植術可協助眼表的重建,角膜基質微環境中急、慢性炎癥將影響其遠期療效。而異體角膜緣移植術后的免疫排斥反應可降低其遠期療效。目前的研究熱點為羊膜移植術,其結果顯示了羊膜在治療眼表疾病尤其是對急性眼表燒傷的治療價值。

五、屈光性角膜手術

1.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adial keratotomy,RK):1979年前蘇聯FyoДopoB應用角膜前表面放射狀切開術治療近視,1983年引入我國,并確認了其矯治中、低度近視的療效(-4.00~-6.00 d以內)。同時對正常人角膜厚度及與RK相關的病理、手術技巧、術后并發癥處理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證明了該術式矯正屈光力有限、角膜切口存有潛在性破裂的高度危險性,其預測性及精確性較差。因此,該術式已逐漸被淘汰。Mini-PK作為RK的改良術式已有報告。

2.準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我國屈光性角膜手術起步較晚,僅10余年的歷史,但起點較高。80年代PRK問世,1989年應用于臨床。我國的PRK及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基礎及臨床與國外同時起步,其研究水平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某些方面具有獨特的見解,先后報道了諸多臨床研究結果。充分肯定了PRK和LASIK矯治近視和散光的效果,并顯示了LASIK矯治中、低度遠視的前景。PRK手術可安全、有效地矯治-6.00 d以下的近視;LASIK可矯治-12.00 D以內的屈光不正。兩者均可同時矯正低、中度的單純或復合散光。并對兩種手術中的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的技法、參數的設置及單區切削和多區切削的選擇進行了改進,完善了治療軟件。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糖皮質激素或低濃度(0.008%)絲裂霉素可抑制PRK術后角膜上皮下霧狀混濁的形成。利用角膜后地形圖技術監測術后醫源性圓錐角膜的發生情況,提出了PRK術切削的極限值為保留角膜厚度不低于250μm。建立了一套手術并發癥的處理方法。目前LASIK手術有取代PRK的趨勢,但LASIK手術對設備和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因此制約了它的廣泛開展。

3.其他屈光性角膜手術:(1)后鞏膜加固術。后鞏膜加固術的研究發現,可有效地阻止眼軸的進行性增長,提高部分視力,增加眼動脈血流量。(2)表面角膜鏡片術。經多年的臨床研究,改進了角膜的切削方式,使角膜鏡片創面更加光滑。將異體或異種角膜冷凍后切削成可替換的平面鏡、凹面鏡或凸面鏡,用于早期圓錐角膜、近視眼和無晶狀體眼的治療,并長期保存。但由于此術式對屈光的預測性及精確度難以準確控制,從而限制了表面角膜鏡片術在臨床的應用。(3)自動板層角膜成形術。由于切削厚度難以精確控制,現已被淘汰。(4)角膜切開及楔形切除術。用于角膜散光的治療,手術前后應用角膜地形圖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第3篇

【關鍵詞】情緒勞動;前因變量;后果變量

引言

情緒作為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情緒的應用研究也就涉及到了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直到20世紀70年代,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才把研究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組織中的情緒問題上來。最近幾年,由于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員工在勞動或工作中的情緒問題,如倦怠、情緒失調、工作壓力和工作引起的不滿等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對工作中的情緒問題的深入研究,最終導致了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問題――情緒勞動。企業組織總要求員工在工作時有一定的情緒表現,這種情緒表現被作為工作內容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即員工在工作中付出體力和智力的同時還被要求付出情感。

一、情緒勞動的定義

1983年社會學家Hochschild通過對飛機上乘務人員進行的調查研究,提出了情緒勞動的概念。按照Hochschild(1983)的定義,情緒勞動是指個體為了獲得工資,在工作中管理自己的情緒體驗,從而展現出可被公眾觀察到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Hochschild關于情緒勞動這一概念的主要觀點是:情緒勞動是一種“對自身情緒的管理”,包括兩種不同的策略,即深層動作和表層動作。深層動作是調節主觀體驗,即通過改變認知方式來處理個體內在的沖突、焦慮等負面情緒,使心情真正變好;而表層動作則側重于調節情緒的外在表達,這種調節方式不會改變情緒的體驗,個體往往需要表達出與內心真實感受矛盾的情緒。但是,無論是表層動作還是深層動作,都是需要有意識地付出努力的。同時她還以為,當情緒勞動被看作是工作的一部分時,個體對情緒的管理就被當作勞動力的一部分參與買賣過程了,即個體感覺自己的情緒被商品化了。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就會為了更好地出售員工情緒這種商品而對員工的情緒表達加以控制,因而員工會有不愉。Hochschild指出,這種不愉與付出的努力共同導致了倦怠和工作壓力。

二、情緒勞動的前因變量

(一)人格特征

Diefendorff等(2005)對情緒勞動的前因變量做了研究發現,發現多項人格變量都會對情緒勞動有預測作用,主要包括大五人格中的盡責性和宜人性,自我監控。

盡責性反映了個體細心、考慮周全和負責任的程度。盡責性高的個體會發自內心地按照情緒表達規則來展示情緒,有研究表明盡責性與表層動作負相關,對深層動作沒有顯著預測作用(Diefendorff,2005)。

宜人性反映了個體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通過社會行為來建立和保持積極地人際關系。因此宜人性高的個體對保持良好社會交往的需求更強烈,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管理情緒。Diefendorff(2005)證實宜人性與表層動作負相關,與深層動作正相關。

自我監控被定義為根據特定情境關于合適行為的規定,對自身行為的自我觀察與控制。高自我監控者能更好地適應角色期望。Brotheridge和Lee(2002,2003)做了兩個獨立研究發現,自我監控與表層動作正相關,與深層動作不相關。

(二)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是指在社會交往中意識和運用情緒信息的能力。高情緒智力的人善于處理情緒事件,也更容易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Grandey(2000)研究表明情緒智力越高,越傾向于采取深層動作,越是善于體驗情緒,從心中體驗情緒和表達出所需要的情緒。

(三)表達規則

情緒表達規則是指組織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下,對所要表達的恰當情緒制定的一個標準,即用來指明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下何種情緒是恰當的,以及這些情緒應該被如何轉遞或公開地表達。情緒表達規則被公認為是引緒失調和進一步引緒勞動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存在表達規則時,個體才需要主動的去管理自己的情緒表達。Cheung和Tang(2007)的研究也發現,情緒表達規則是情緒失調的顯著的預測變量。Morris和Feldman(1997)通過對情緒勞動維度、前因變量和結構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發現組織表達規則的清晰度與情緒勞動的頻率呈負相關關系。

(四)工作自主性

工作自主性是指在工作中,員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自由度、獨立程度以及自由決策的權力大小。還有研究表明工作自主性與情緒失調具有負相關關系,Morris和Feldman(1997)的研究發現那些在情緒表達行為上具有更多自主性的員工,當情緒表達規則與他們自己真實體驗到的情緒相沖突時,更可能違反表達規則。因此有更多自主性的員工會體驗到更少的情緒失調。

三、情緒勞動的后果變量

早期Hochschild對于情緒勞動后果變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緒勞動對個體的負面影響,她指出運用表層動作和深層動作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而這種努力又與疲勞和工作壓力聯系在一起。AShforth更全面地論述了情緒勞動的結果,他們同時考慮了情緒勞動對組織和個體的影響,指出情緒勞動無論是對組織還是對員工,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對個人來說,情緒勞動為個體的自我表現提供了舞臺,當個體的這一需求得以滿足時,個體通常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但是當個體內部感受和需要表現的情緒不一致時,又容易產生情緒不協調,導致情緒矛盾與情緒壓力等不良結果。對組織來說,如果員工按照組織要求表現出情緒行為,則可以使工作得到更有效的執行,但是如果員工沒有適當表現出情緒行為,則對工作會產生負面效果。

總的來說,情緒勞動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協調和改善與顧客的關系;另一方面就是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對員工而言,情緒勞動為員工提供了表現自己情緒的舞臺和機會,使員工有機會獲得報酬和獎賞;同時,情緒勞動耗費了員工的心理資源,可能產生情緒枯竭、冷漠、缺乏耐心和自控等后果。Zapf(2002)提出工作倦怠是由情緒消耗、喪失個性和無成就感三種因素造成的綜合癥。Stephen Deery(2002)表明,情緒勞動與員工情緒消耗呈現正相關。Brotheridge發現情緒勞動中的深層行為與個體成就成正相關。Totterdell的研究發現員工的淺層行為與深層行為都可以預測服務績效,而且深層行為預測力更強,并對員工的情緒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肝癌; 介入治療; 基因治療;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6-0163-02

肝癌是人類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死率位居惡性腫瘤第3位[1]。傳統治療肝癌的方法是首選手術切除,但肝癌患者手術切除率低。隨著介入放射學、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治療以微創、安全、可重復操作等優點在肝癌患者的治療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認的非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2]。

1 經血管介入技術

(1)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her arterial chemoemblization,TACE)。TACE是手術不能切除中晚期肝癌及術后復發的首選治療方案,同時也是手術可切除小肝癌首選方法之一[3]。(2)肝動脈灌注(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TAI適用于一些行TACE治療后效果不理想或者不適合行TACE者[4]。(3)肝動脈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TAE主要用于不能手術或術后復發病例的姑息治療,甚至與手術切除成為并列的治療方法。

2 非血管介入技術

(1)經皮射頻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RFA使腫瘤破壞區域呈球形,直徑可達3.5~5.0 cm,主要用于小肝癌和轉移瘤的治療,臨床驗證在治療小肝癌方面單獨RFA和手術切除療效相似[5-6]。(2)微波消融(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MCT)。MCT在治療小肝癌方面與外科手術無明顯差別。有學者認為MCT在治療小肝癌和轉移瘤方面與RFA療效相當[7]。但對于較大肝癌單獨應用效果差,需要聯合其他介入方法。(3)激光消融(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ILP)。ILP對腫瘤的破壞區域平均直徑可達4 cm。因此,直徑

3 生物治療

(1)基因治療。主要包括:抑癌基因、自殺基因、免疫基因、反義基因、基因聯合應用等。(2)免疫治療。主要包括:細胞免疫、過繼免疫、細胞因子免疫、免疫調節劑等。(3)抗腫瘤血管治療。主要包括血管生成抑制劑、血管內皮因子抑制劑等。

(4)誘導分化和凋亡治療。既可以通過放化療誘導細胞凋亡,又可以通過一些細胞因子、促凋亡基因等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4 介入治療方法的綜合運用

肝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導致的結果,單一介入治療方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多種介入治療方法綜合應用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Choi等[12]對53例患者使用外科聯合RFA治療1~5年生存率分別為:87%、83%、80%、68%和55%。TACE與RFA聯合治療肝癌明顯優于單獨RFA[13-14]。在治療小肝癌方面,TACE聯合RFA與RFA單獨應用效果大體相似[15]。TACE聯合RFA治療肝癌可以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是目前公認的首選綜合介入治療方法。TACE聯合PMCT在治療小肝癌方面也取得滿意的療效[16]。Xu等[17]提出TACE聯合冷凍消融治療肝癌效果優于單獨行冷凍消融,并且在治療較大肝癌方面也占優勢。TACE聯合高聚焦超聲(HIFU)效果優于單獨TACE,并且未見嚴重并發癥[18]。Luo等[19]對兔VX2肝癌模型實施TACE聯合重組腺病毒P53基因治療兔VX2肝癌取得優于單獨TAE或單獨P53治療組。還有PEI聯合RFA,TACE聯合內、外放療等綜合治療方法。

5 肝癌介入治療中存在的問題

(1)腫瘤的復發與轉移。肝癌的各種介入治療方法雖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療效,但仍然存在復發、轉移和遠期生存率不高的特點。(2)腫瘤的耐藥與選藥。有資料報道,90%以上肝癌患者死亡原因在不同程度上與腫瘤耐藥有關。

6 前景展望

基因工程技術和免疫學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這將為控制腫瘤復發和轉移帶來新的希望。納米技術的應用、介入技術的提高以及介入器材的改進,這也為肝癌的生物治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肝癌的介入治療將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劉惠媛,陳志敏,曾健偉,等.415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新醫學,2013,44(2):123-126.

[2] Forner A,Llovet J M,Bruix J.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Lancet,2012,379(9):1245-1255.

[3]顏鵬,方志勇,向華.奧沙利鉑及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經肝動脈灌注聯合TACE治療原發性肝癌[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2):121-124.

[4] Usui T, Shiozawa S, Kim D H,et al.Two cases of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responding to 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using cisplatin[J].Gan To Kagaku Ryoho,2009,36(12):2359-2361.

[5] Hung H H,Chiou Y Y,Hsia C Y,et al.Survival rates are comparable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9(1):79-86.

[6] Shigemasa Y,Shimizu T,Wakata K,et al.Radiofrequency (RF)ablation for liver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J].Gan To Kagaku Ryoho,2010,37(12):2291-2293.

[7] Mcwilliams J P,Yamamoto S,Raman S S,et al.Percutaneous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urrent status[J].J Vasc Interv Radiol,2010,21(8Suppl):S204-213.

[8] Orsi F,Zhang L,Arnone P,et al.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y for solid tumors in difficult locations[J].AJR Am J Roentgenol,2010,195(3):245-252.

[9] Danila M,Sporea I,Sirli R,et al.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arcinoma-results obtained from a series of 88 case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9,18(3):317-322.

[10]宋建華.125I粒子植合肝動脈栓塞化療治療肝癌[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8):802-806.

[11] Davis C R.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ancer Control,2010,17(2):87-99.

[12] Choi D,Lim H K,Joh J W,et bined hepatectomy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ultifo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J].Ann Surg Oncol,2007,14(12):3510-3518.

[13] Li Z R,Kang Z,Qian J S,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or without 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Nanfang Yike Daxue Xuebao,2007,27(11):1749-1751.

[14] Morimoto M,Numata K,Kondou M,et al.Mid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siz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determining the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J].Cancer,2010,116(23):5452-5460.

[15] Shibata T,Isoda H,Hirokawa Y,et al.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lone for treatment[J].Radiology,2009,252(3):905-913.

[16] Yang W Z,Jiang N,Huang N,et bined therapy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n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for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6):748-752.

[17] Xu K C,Niu L Z,Zhou Q,et al.Sequential use of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nd percutaneous cryosurger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9):3664-3669.

[18] Li C,Zhang W,Zhang R,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chemoembolisation for larg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Eur J Cancer,2010,46(13):2513-2521.

第5篇

關鍵詞:ERP;實施績效;綜述;研究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6)05―0103―05

21世紀全球電子化的趨勢使企業的競爭力從有形制造力轉向無形信息科技的基礎建設上。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不斷普及,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以下簡稱ERP)應運而生。ERP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系統,能最大程度的集成企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加快企業對于市場的反應速度,從而潛在地創造企業價值。但同時,ERP也是一項高成本高風險的投資,其潛在優勢的發揮需要諸多的因素。所以,盡管國內外許多企業對于ERP的實施趨之若騖,但收效甚微。因此,ERP實施績效問題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回顧與此問題相關的研究主題,并根據這些文獻構建了ERP實施績效的研究模型和決定因素研究模型,以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方向。

一、ERP實施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研究綜述

理論和經驗證據表明,成功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企業戰略的公司將獲得較好的財務業績(Bharadwaj2000;demons and Row 1991;Konsynski and Mc―Farlan 1990;Mata et al.1995;MeFarlan 1984;PorterandMillarl985)。但同樣也存在所謂IT生產率悖論的文獻,其中的研究發現IT投資與公司業績(10veman,1980;roach,1987)之間只很少的,甚至完全沒有關系(如Barua等人,1995;BRynjolfson,1993;weill,1992)。那么,ERP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技術投資,到底對企業的業績有什么樣的影響?很多學者通過經驗證據研究了這一問題。

McAfee,A.(1999)研究顯示,ERP的實施引起了公司在很多方面的業績有實質性的提升,包括向顧客提供信息的能力、周轉時間以及準時完成率。Murphyand Simon(2001)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對ERP進行了評價,在考慮顧客滿意度等無形效益后認為ERP對企業業績有顯著影響。Poston andGrabski(2001)研究發現,在剩余收益(凈營業收入―應計利息)、總銷售率和ERP系統實施3年以來每年的管理費用方面沒有顯著的改進,但是,在公司業績方面的一個顯著改進是ERP系統實施3年后(但不是實施后的第一或第二年)產品銷售成本/收人的比率是降低的。另外,在檢驗ERP實施后的3年中,每年的雇員/收入的比率都有顯著的降低。Hittetal.(2002)使用了多年份多公司實施ERP的數據,發現投資ERP的公司往往通過不同的財務指標顯示出較高的財務業績。盡管在剛剛實施不久,公司業績和生產力會有下降,但資本市場始終對采用ERP的公司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回報。Huntonecal.(2003)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年內,使用了ERP系統的公司,在資產收益率、投資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三個方面均顯著好于沒有使用ERP系統的企業。另外,實施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公司資產規模在邊際上緩和了實現經濟回報的能力。

但是,ERP作為一項投資,往往伴隨著漫長的投資回報,在業績提升方面的潛在利益不能在短期內實現(Nicolaou 2004)。此前,國外學者指出企業會因為ERP的實施而持續一段時間的混亂狀態,企業的業績也會較實施前差(Deloitte Consulting,1999),企業不會在ERP實施后當即產生效益,必須等到員工熟練系統或企業流程順暢后,效果才會逐步顯現(Kochct al,1999;Ross,1999),ERP大約需要2至5年甚至更久才會對企業業績產生正面影響(Deloitte Consulting,1999;Daveport,2000)。這些研究顯示ERP對企業業績存在時間延遲現象,高麗萍(2004)的研究證實了中國上市企業中ERP對財務業績改善存在延遲現象。

AndreasI.Nicolaou(2004)研究表明,實施ERP的公司在兩年之后財務業績有明顯提升,而且對銷售商選擇、實施目標、實施模塊及實施時間等因素的控制有助于解釋ERP實施對公司財務業績的影響。

ERP實施對于公司業績的影響是ERP績效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大多采用檔案數據進行事件研究。研究中業績指標的選擇主要以財務指標為主,部分考慮了顧客滿意度等無形效益。縱觀以上研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是理論模型的不足,部分研究中雖然也建立了簡單的回歸模型,但沒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其次,時窗太短,因為信息技術投資的回報是比較緩慢的過程,所以,二至三年的時窗有一定的缺陷;再次,數據的缺陷,因為ERP信息一般屬于公司機密,有一定的保密期限,所以研究數據的來源令人生疑;最后,沒有有效地剔除宏觀因素或其他重大事件的影響,降低了ERP實施行為對公司業績影響的能力。

二、決定ERP實施及績效的因素研究綜述

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展開,即驅動因素、過程因素和成敗因素研究。

(一)實施ERP的驅動因素

專門研究ERP實施動因的文獻并不是很多,代表性的研究有Rajagopal(2002)和莊世杰(2002)。Rajagopal(2002)基于實地研究發現和有關IT應用的文獻,建立了決定ERP實施的因素模型,其中認為驅動因素主要有五點,依次為競爭動機、效率動機、技術動機、經營動機和戰略動機。臺灣學者莊世杰(2002)的研究以制度理論、資源依賴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為研究架構基礎,建立了一個“決定企業實施ERP系統”的完整整合模型。其中是否實施ERP系統的三項考慮變量為:制度壓力變量(競爭者壓力、協作廠商壓力)、效率壓力變量(低成本策略、差異化策略)、抗拒壓力動機變量(建構成本、軟件差異、導入和方式、ERP出現時間、公司成立時間、公司組織規模)。研究中作者將這些考慮變量以實驗法來做分析,還利用實際案例加以說明,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研究模型,說明一個企業經理人在決策ERP實施時所可能考慮的因素,其模型具有高度的解釋與預測的功能。

(二)ERP有效實施的過程因素

Kwonand Zmud(1987)提出,IT應用應遵循6個階段,即初始期(initiation)、采用期(adoption)、適應期(adaptation)、接受期(acceptance)、常規期(rou―

tmlzatlon)、擴散期(infusion),并建立了IT技術應用的過程模型。Cooperand Zmud(1990)使用6階段模型檢驗了MRP系統的實施。P.S.Rajagopal(2002)把這一模型應用到ERP的實施上,建立了一個過程因素決定模型(如圖1)。

(三)ERP實施成敗的決定因素

因為ERP實施的高失敗率使對其成敗因素的研究成為理論和實務界的研究熱點。

國外的研究多從組織因素著手。Thomas LLegare(2002)用案例研究說明了組織因素在ERP實施績效中的作用,指出管理創新和組織結構改革對ERP實現收益至關重要。Kyung―Kwon Hong,Young―GuiKim(2002)從組織適合ERP角度研究了ERP實施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企業資源計劃實施成功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組織適應性和某些偶然性事件,后者包括ERP適應、程序適應和組織抵觸等。Mabert等(2003)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進而通過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實證性的檢驗了組織規模對公司ERP實施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同的公司規模對于ERP實施的動機、執行戰略、采納ERP的類型、對基本系統的修改程度、實施績效等都顯示出較大的差異。SuprateekSarker,AllenS.Lee.(2003)研究發現,雖然堅定有力的領導、開放而誠實的交流和一個平衡而又被賦予權力的實施團隊,這三項啟動要素都有可能為ERP系統的成功實施做出貢獻,但是只有“堅定有力的領導”是決定ERP實施成敗的必要條件。

另外,M.Al―Mashari et a1(2003).建立了一個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的ERP關鍵因素的分類法。這個分類表明了ERP成功、ERP利益和ERP成功的關鍵因素之間的關聯,將有助于對ERP利益實現的推進。分類中的關鍵因素通過戰略、業務過程、IT、結構、文化和管理系統,在ERP實施和公司業績改進之間架起了聯系的橋梁。Chwen Sheu,Bong―sugChae,Chen―LungYang(2004)用案例研究和實證分析說明了跨國公司ERP實施中的國家差異的影響,并且研究了這些差異內容及影響方式。研究表明,文化/語言、管理方式、政府/公司政策、監管/法律要求、內部技術人員儲備資源/員工技能、地理/時區等六大差異都是影響跨國成功實施ERP的因素。

在國內,仲秋雁等(2004)運用實證方法,確定領導因素、業務流程重組、項目管理、變革管理和外部支持等五類因素是中國企業ERP實施的關鍵成功因素。其中,變革管理和業務流程重組對中國企業ERP實施成功的影響最大。外部支持的一個于因素――咨詢公司的幫助被證實在中國企業ERP實施過程中作用不明顯。陳升等(2005)利用在渝30家中小企業的87份有效問卷數據對企業先天條件、ERP實施過程及ERP實施績效之間關系進行了探索性路徑分析。結果表明,ERP實施過程是ERP實施績效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決定因素,企業先天條件雖然不顯著影響ERP實施績效,但它對ERP實施過程產生顯著的正向作用。另外,劉兵等(2005)還對鋼鐵企業ERP實施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賴靜雯、朱南(2003)以成都恩威集團實施ERP的案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中國企業成功實施ERP的關鍵因素,研究結論與前文相近。

(四)評述

因素研究是貫穿ERP實施績效研究各個領域的重要內容,驅動因素與ERP系統的預期利益緊密相關,過程因素影響著ERP系統的有效實施,成功決定因素是構成ERP績效評價指標的直接來源。對于這些因素的研究多以問卷調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為主,研究結論比較接近。

三、ERP實施效果評價標準研究綜述

在實踐中,對于ERP實施效果的評價并沒有統一的標準,項目成功與否通常以某些預先設定的參數是否實現來判斷,諸如時間、成本、功能等(Kyung―KwonHong等,2002)。LyytinenandHirschheims(1987)對IT項目成功和失敗的定義為四個方面:即對應成功,指1T系統與特定的計劃目標之間相匹配;過程成功,指IT項目在預期時間和預算內完成;交互成功,指使用者對于IT的態度是積極的;預期成功,指IT系統與使用者的預期相匹配。M.Al―Mashari et al(2003)建議把這一標準也作為ERP實施成功的評價標準。

Andreas I.Nicdaou(2004)運用探索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ERP實施后質量評價(PIR)提出了五個標準:(1)對整體項目范圍和計劃的評價,(2)對項目發展的驅動原則評價,(3)對系統非契合性解決策略的評估,(4)對所獲利益的評估,(5)對用戶和組織學習情況的評估。此文并沒有界定PIR的實際操作內容及其構成要素。

在中國,郭宏湘,鄧敏(2003)通過分析影響ERP績效的三個主要因素(學習、流程和創新),在結合ERP實施績效所面臨的內部約束和外部約束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衡量ERP績效的指標體系,另外,張東云(2004)從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兩方面建立了一個評價體系;曾龍祥(2003)從ERP系統的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人手構建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時炳宴(2004)、聶永瑜(2003)等建議借鑒ABCD評測表法(用于對實施MRP的企業評級)和BSC(平衡記分卡)理論和方法改進中國企業ERP實施的績效評價指標。

評述

從有限的文獻看出,對于ERP實施效果評價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實務中企業ERP實施戰略或目標的不同,使得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實際意義。但成熟的ERP軟件商、實施商必然需要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企業也需要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衡量這一系統實施的效果,所以對ERP實施效果評價標準的研究還有待理論和實務界共同深入。

四、未來研究的展望

以上研究回顧基本展現了近些年有關ERP實施績效研究的文獻。從中可以看出,ERP實施績效研究不僅僅是對其回報做簡單的評價,而更多的是與ERP實施的戰略動機、實施過程、系統整合程度、影響因素有關。這些研究分支綜合起來構成了ERP實施績效研究的所有內容,在這些研究回顧和簡單評述基礎上我們概括地總結出ERP實施績效研究的基本模型(如圖2),以期為未來這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雖然這一模型的效果還有待多方面的檢驗,但是從理論上講這一模型具有內在的因果關系。績效評價在表象上是研究系統實施回報與實施預期之間的對應程度,然而更深層次的考慮應該是預期動機的實現程度和與此相關的所有因素,即對實施過程和因素模型的研究。顯然,現有的研究已經觸及了這一模型中的每一個方面,但并沒有系統地把ERP實施績效的研究整合起來,或者也沒有從整合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另外,對于因素模型的研究根據已有文獻,我們也可以歸納出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研究模型(如圖3)。

第6篇

2009年IT和互聯網與上一年的高歌猛進、百花齊放相比,呈現出發展順利,改革曲折的特點。

一、軟件業向軟件服務業升級,中國IT產業結構將出現重大變化

長期以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定位是產品制造業。這種情況從2010年開始到“十二五”期間,將隨著中國軟件業調整為軟件服務業,服務業比重在軟件服務業中占一半以上,而發生業態上的重大變化。

將來考證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何時從產品業向服務業升級,將追溯到2009年。在12月3日-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的全國軟件服務業工作座談會上,第一次明確了加快軟件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2009年l至10月,中國軟件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769l億元,全年預計可達9000億元。20lO年將成為軟件服務業的定位之年。軟件服務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元大關;目前軟件服務業中,軟件產品收入占35%,軟件技術服務占21.6%,按照服務收入超過產品收入的努力方向來看,軟件服務將比軟件產品以更快的速度(6%左右的增速)發展。

事實上,在未來世界軟件服務業格局中,中國與印度的戰略位勢,到此初現端倪。大致態勢是,印度將由BPO轉向KPO,繼續占據行業高端,以離岸業務為主;中國將大規模進入BPO,占據行業中低端,離岸與在岸并重發展。中國軟件服務業規模將遠遠超過印度,做大可以肯定,做強還有待觀察。

2010年還將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將是全國性的外包服務熱,在商務部和工信部推動下,將重現當年軟件園熱那樣的掛牌熱,要防止當年投機商借用政策搞房地產現象重現。

二、網購成為新的潮流,電子商務開始沖擊傳統商業體制

根據CNNIC11月的統計,截止2009年6月,我國網購用戶為8788萬,年增幅達38.9%。另據阿里巴巴的統計,2009年,已有43%網民在網上購物(CNNIC對上半年的統計是26%)。

阿里巴巴打出新商業文明旗幟,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矛頭直指以暴利、復雜為特點的傳統商業體制。其實力背景是網商、網貨、網規。2009年,中國網商規模已突破6000萬人,占網民數量的18.8%;2009年中國零售類網貨交易規模將達到約2350億元;到2010年,將增長至4640億元。網貨消費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2009年在2%左右,2010年將達到3%以上。

2010年,將是傳統商業體制受到網商、網貨、網規空前沖擊的一年。將有上億的網民,在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和物理商場為基礎的傳統商業渠道之外,涌向網購。而6000萬網商,已達到2003年網民總數規模,已成了大勢。2010年的看點在于,中國制造的主力軍將全面轉入內銷,以互聯網方式建立出口時期忽視的內銷渠道,沖擊傳統商業體制多層批發的商業渠道;消除傳統商業體制下的暴利,將形成各行各業“打土豪分田地”(降低不合理交易費用)的突破口;網貨將向產品品牌化、服務差異化,品種多樣化方向發展。

三、3G布局輪廓初現:路徑選擇決定中國道路

2009年和2010年是3G布局年和定向年。

布局是指圈地。三大運營商開始圈地運動,三大運營商暫時將利潤指標放下,以爭奪相對份額為目標,不計代價地爭奪用戶,是2009年的特點。TD目前暫時處于領先地位。2009年我國3G用戶總數為超過1000萬,其中中國移動TD用戶占40%(10月為394萬)。2010年,這種優勢還會繼續擴大,因為網上調查顯示,47.6%的用戶將在三家3G中選擇TD。此前許多電信專家不看好TD,看來這些觀點并不客觀。事實表明TD將成為3G大贏家。TD贏了,中國“以市場立標準”的道路也就贏了。

定向是指確定路線。中移動走相對開放路線,上升勢頭顯著。中國移動Mobile Market正式,正如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指出的:“與以往的網絡運用不同,移動應用商場一個最大特點是開放性。”UCWEB(如年初預期)異軍突起,過去3年,其用戶增長近50倍,目前已達8000多萬。說明開放路線深得人心。展望2010年,誰更開放,誰的優勢就會更大。網上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60%的用戶愿意為手機應用程序付費。誰應用程序多,誰占上風。中移動在世界上第一個作為運營商提供在線軟件開發平臺,目前上架軟件5000多款,在測軟件5000多款,其優勢將由于開放而進一步加大。聯通與封閉路線的代表蘋果合作,雖然現在3G市場份額比中電信略強,但前景從戰略上看淡。聯想回購移動業務,起了大早,趕上晚集。目前正與展訊、中移動合作推出OPhone。其成敗與否,關鍵也在于看他是否走開放路線。

四,生產方式出現拐點,中國互聯網經驗隱然成形

第一,互聯網引領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標志是阿里巴巴網貨形勢出現拐點,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導致的價格戰打到底點后,借助網絡的力量,開始依次向服務差異化、品種多樣化、產品定制化方向上升(如圖1所示)。這是中國經濟由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變的信號,也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轉型的先聲。2010年,將成為這種轉變的拐點。

圖1從同質化到差異化的拐點

第二,免費成為2009年互聯網商業模式第一主題,2010年中國免費模式會引領國際潮流。2009年,開心網在中國大受歡迎。開心網用戶規模超過六七千萬,但只做活了“叫好”這一只眼;直到開發出狗食收費等增值功能后,才算做活了“叫座”這只眼。免費的本意是基礎業務(叫好)與增值(叫座)業務分離,雙邊市場交叉補貼。但互聯網入門者90%以上誤解成“叫好”業務,結果將免費模式串種成打折模式,導致大量出局。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則普遍因免費模式大獲成功。20lO年,免費模式將在中國進一步開花結果,并將吸引國際的目光。

五、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文化的矛盾將進一步顯現

隨著互聯網上技術與文化的融合,內容與管道的矛盾,引發文化多元性與技術管理集中性的深層矛盾,在2009年已經有所顯現,2010年將更加引人關注。

第一,內容和管道矛盾引發三網融合后的主導權之爭。

2009年另一組足以改變產業格局的事,是隨著三網融合的逼近,廣電、郵電、電子爭奪三網融合主導權的競爭加劇。以掃黃為突破口,手機視頻、BT視頻遇到清理。wAP、BT等管道紛紛被關。在電信和廣電業務雙向進入,三網融合將取得實質性進展的背景下,關閉管道無助于內容問題的解決,要警惕廣電、電信部門利益之爭。2010年,三網融合后部門協調問題將進一步浮出水面。互聯網的內容屬性和管道屬性關系如何處理,誰將主導融合后的網絡,將成 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2009年,版權成為視頻領域熱詞。政企不分、壟斷經營的內容部門走向產業后,以傳統思維預設了“產品賣大錢”這樣一個虛擬的前提,誤導視頻產業商業模式走向低端,不利于這一產業從產品業向服務業升級。2010年,視頻業面臨小眾化、服務化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文化與IT產業融合引起規范與發展之爭。

隨著動漫、網游形成產業迅速發展,新聞出版、文化與信息產業等主管部門紛紛介入管理。2009年圍繞《魔獸爭霸》審批權之爭,暴露出網游產業屬性界定方面存在的問題。12月21日工信部明確提出2010年要“加快網絡動漫等數字內容產業發展”。2010年文化信息產業和信息文化產業將在發展與規范之間曲折前行。

第三,開放與監管的矛盾帶來治理挑戰。

互聯網的高度離散化特征,對治理提出始料未及的空前挑戰。2009年在網癮、綠壩和內容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尊重網民的多元化主體價值選擇與加強對負面因素的監管治理之間的矛盾。2010年,這一矛盾將繼續存在下去,直到政府、社會和網民共同參與治理,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達成共識。

六、新三網融合將啟動

2009年物聯網成為最火的新概念之一。2010年,將開啟物聯網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三網融合進程。國家將規劃引導下一代網絡發展。加快培育物聯網產業,制定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和應用推進計劃,發展關鍵傳感器件、裝備、系統及服務。推進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建設,促進物聯網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融合發展。

七、企業信息化建設將轉向信息化企業建設

第7篇

展望2012年,由于美債、歐債危機解決前景還不明朗,經濟危機有可能繼續深化,國內外經濟復蘇進程仍然充滿曲折,預計商品期貨市場仍將以區間震蕩為主,甚至可能進入新一輪的下跌。

在辭舊迎新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金友期貨策略分析師莊志龍、大陸期貨福州營業部分析師邱麗群和艾繼征,對2011年的商品期貨市場走勢進行回顧和梳理,在此基礎上展望2012年的市場。

2012:去泡沫化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了阻止金融市場的整體暴跌,防止經濟衰退,刺激經濟增長,全球央行都施行了大規模的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流動性,中國國內也推出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這種種舉措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引來商品期貨所有品種在2009年至2010年年底的一波單邊強勢上漲行情。主流工業品種如橡膠、銅,價格甚至創出了金融危機之前的歷史新高。

2011年開始的商品市場,正好處于這樣一個時機節點,國外美國、歐洲方面經濟還未呈現復蘇,繼續低迷;國內由于商品價格高企,通脹嚴重。因此國內商品價格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高位震蕩整理態勢。

2011年中期隨著國內調控通脹,央行通過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一系列貨幣緊縮政策,國內流動性持續緊縮。及至市場,美債危機、歐債危機的發酵、爆發,商品市場破位下行,進入暴跌擠壓泡沫的過程。主流商品如橡膠、銅,累計最大跌幅分別達到45.7%和33.8%,國內股指期貨跌幅更是高達1000余點。

展望2012年,莊志龍認為,隨著物價CPI指數的高位回落,國內貨幣緊縮調控政策預計將減弱,但是由于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調控及預期將繼續保持價格調控高壓態勢,房地產價格將有所下降。同時,伴隨著建筑、工業商品消費需求繼續減少,經濟增長可能面臨下滑。而由于美債、歐債危機解決前景還不明朗,及危機仍有較大的可能性繼續發酵惡化,商品市場將繼續去泡沫化的進程,甚至進入新一輪的下跌。

大陸期貨的邱麗群和艾繼征則預計,2012年的商品期貨市場將在低點寬幅震蕩。若明年歐美推出經濟刺激政策,則很可能在區間上沿震蕩;若無,則可能在區間下沿震蕩。“明年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如國內的政府高層換屆、美國的總統選舉,歐債危機的程度,以及美伊之爭是否升級,等等,預計商品期貨市場將維持弱勢,有繼續下跌的動能。”艾繼征說。

國內主要商品走勢

棉花

作為2010年的“明星品種”,棉花期貨價格在2010年一路上揚,但在2011年,它卻最早開啟下跌并且成為跌幅最大的品種。從2月18日上摸33720點之后,就開始了單邊下跌,而且一跌跌了一年,又被稱為“雞肋行情”。主要原因是經濟危機之后的產能過剩。還有一個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就是去年上半年下調部分商品進口關稅,其中包括口罩等紡織品,影響到棉花的下游產品,因此此后棉花期貨的下跌更加明顯。下半年國家開始以標準級皮棉每噸19800元的價格在13個省份不限量收購,也就是業內公認的最低保護價,對棉花現貨價格形成了支撐,期貨價格在20000元附近盤整。

2012年,隨著庫存的消耗,以及收儲的進行、種植面積的減少,市面供給將有所減少,因此預計棉花進一步下跌的空間有限;但是由于缺乏大資金關注,上漲缺乏動力。建議投資者予以一定程度的關注。

橡膠

2011年2月9日橡膠期價上摸年內最高點43293點,11月11日跌至年內最低點23788點。從10月21日至年底,在23788點上方盤整近兩個月。

國內的橡膠庫存由從前的10萬多噸跌至1萬多噸,目前的低庫存也決定了橡膠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橡膠收割期的結束也導致市面供給的緊張,對價格也構成支撐。預計2012年橡膠期貨價格在20000~30000元的區間震蕩。

在2月達到年內高點75400點,10月跌至51000點。期間受希臘退出歐元、歐元區解體等傳言的影響,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滬銅期價一度出現“斷崖式”下跌。

預計2012年國內基礎建設將放緩,銅的總需求可能下降;另一方面,進口銅的主要產地如智利等產量并未減少,所以預計滬銅價格明年的漲幅有限,而下行跌破50000元的概率較大。但是目前國內庫存僅在10000多噸,對銅價也構成支撐。

白糖

白糖在2011年也出現過一波行情,但是到中秋前后見頂回落,從7446點跌至6022點,在6000點附近獲得支撐,預計在春節前后,受需求影響還有一波行情。

2012年白糖可能進入減產周期,但是要根據種植面積公布之后才能推知其產量和供需缺口,預計白糖期價可能繼續下跌,在5500點左右獲得支撐。

大豆

2011年上半年在4500~4900點之間盤整,九月到十月有一波較大的下跌,從4942點跌至4100點,然后在4300點附近獲得支撐。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南美的大豆豐收,而我國大豆60%從南美進口,供給的增加導致價格的下滑。

但是,在大豆、豆油和豆三個品種中,現在只有大豆是多頭格局,基金持倉對價格構成支撐。預計2012年大豆期價在4000~4500點區間震蕩,上行可能性較大,在4000點以下可以布局做多。

第8篇

威脅與挑戰與日俱增

2012年,信息安全在全球范圍面臨的威脅和挑戰與日俱增,網絡攻擊的趨利性和敵對性愈發明顯。

在我國,特定行業專用應用安全產品市場快速增長,隨著行業信息化的全面應用和兩化融合的深度推進,面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公安、金融、工業、醫療領域信息系統面臨行業特定的安全標準和安全問題,以二代身份證、PBOC2.0金融IC卡、工業控制系統和電子病歷為代表的特定行業專用應用安全產品市場快速增長。同時,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的快速發展,面向云計算的應用安全、移動安全特別是移動終端安全需求增長成為產業新亮點。

2012年,隨著國家在科技專項上的支持加大、用戶需求擴大、企業產品逐步成熟和不斷創新,信息安全產業依然處在快速成長階段,產業規模達到216.40億元,比2011年增長20.9%。信息安全產品主要包括以硬件為主的信息安全產品及解決方案、以軟件為主的信息安全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及安全服務。2012年信息安全硬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據最大比例,達到53.8%,信息安全軟件和安全服務的比例分別為38.2%和8.0%(圖1)。

未來3年,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仍然強勁,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安全、用戶法規遵從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實力逐步增強、產品更具自主創新性并且更加多元化。2015年,中國信息安全產業規模將達到385.59億元,未來三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2%。

展望未來趨勢

在市場需求趨勢方面,信息安全最大的特點及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就是“問題就是機會”,目前全球網絡威脅有增無減,網絡罪犯愈發趨于專業化,目的愈發商業化,行為愈發組織化,手段愈發多樣化,罪背后的黑色產業鏈獲利能力大幅提高,互聯網的無國界性使得全球各國用戶都避之不及,造成的損失也隨著范圍的擴散而快速增多。

面對嚴峻的安全形勢,信息安全成了人們的迫切需求,政府、用戶、廠商等各方對信息安全重視度逐漸提高。在產品和技術趨勢方面,來自新興應用領域的安全值得引起更多關注:

第一,云計算應用帶來的安全威脅正在擴大。隨著云計算的快速發展,安全變成云服務不可或缺的部分,計算和數據資源的集中化帶來了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的新問題。云計算環境下,所有的應用和操作都是在網絡上進行的。用戶通過云計算操作系統將自己的數據從網絡傳輸到“云”中,由“云”來提供服務。

因此,云計算應用的安全問題實質上涉及整個網絡體系的安全性問題,但是又不同于傳統網絡,云計算應用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安全問題。從云計算應用的服務對象來看,主要涉及公共云應用安全、私有云應用安全及混合云應用安全;從服務層次來看,主要涉及終端用戶云應用安全和云端的安全,如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安全、平臺即服務(PaaS)安全、軟件即服務(SaaS)安全、虛擬化安全等。數據安全包括數據完整性、數據保密性和抗抵賴性等問題,風險不僅來自于數據丟失的隱患,還來自法規的沖突,例如法規要求對存儲數據進行加密,但用戶如何知道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是否進行了加密,對于跨國界云服務應該適用哪種法規等。

第二,移動終端普及加速,移動安全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終端的移動計算,正在從個人消費市場逐步向企業應用市場推進。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飛速增長,移動互聯網日益普及,催生了各類移動應用的誕生,與此同時新的安全威脅也隨之而來:垃圾短信、手機病毒、竊聽軟件等惡意程序對個人隱私、財務信息甚至企業商業機密構成威脅。使得移動互聯網時代面臨更多新的安全挑戰。對用戶而言,用戶在移動終端上使用移動電子商務、移動辦公、即時通信等應用,會有大量的重要數據流,黑客等信息竊取者將關注這一平臺,安全問題成為重要話題。

對于移動互聯網本身,作為定位于開放的信息承載網絡,向固定用戶和移動用戶在內的所有用戶提供IP電話、電子郵件、Web業務、FTP業務、電子商務等業務、WAP業務、基于位置信息的業務、短消息結合業務等具有移動特色的因特網服務,移動互聯網自身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通訊安全挑戰包括垃圾短信、欺詐短信、騷擾電話、欺詐電話、響一聲吸費電話、惡意網址、釣魚網站、未經用戶許可的聯網訪問等。

而從國家層面,通過移動終端多樣化的獲取敏感信息方式,再輔之于強后臺的同步分析,很容易獲取國家的社情民意、輿情動向。這就讓中國對信息資源生產、傳播和監管的能力面臨嚴峻挑戰。針對用戶、網絡和國家安全層面的移動信息安全技術必須要引起關注。

第三,移動云服務和大數據分析應用將凸顯個人隱私問題根據。由于網絡傳播的廣泛性,一旦個人信息泄露,將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與現實物理世界不同的是,虛擬世界每個人的身份是以數字代碼的形式體現的,個人信息,包括能夠對主體構成識別的各種信息,例如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特征、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健康、病歷、財務情況、社會活動、照片等等。

第9篇

目前,云計算系統的構建與應用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IT的愿景。我們看到,眾多原本對云計算持觀望態度的企業,已經開始采用這一全新的計算模式。如果說幾年前云計算還是一個讓人們感覺有些摸不著頭腦的概念,那么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業界現在已經形成廣泛共識,即云計算將成為下一代計算模式演變的發展方向。

從懷疑到接受

過去一年對于中國的云計算產業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日趨完善以及廠商不斷加大對云計算市場的投入力度,眾多中國的大中型企業對于云計算的態度已經明顯改觀,逐漸從懷疑走向實用。云計算開始慢慢融入到企業應用之中。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政府從政策層面加大了對于云計算的扶持力度。2010年10月18日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云計算被確定為“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所有這一切表明,云計算應用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全面啟動。

虛擬化之旅

云計算的興起,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虛擬化是構建云基礎架構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之一。利用虛擬化,企業不必拋棄現有的基礎架構,即可構建全新的信息基礎架構,從而更加充分地利用原有的IT投資。

在通向云計算的道路上,虛擬化價值的實現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大多數企業或組織機構最初嘗試虛擬化是為了提高服務器的效率和降低投資成本,從而為進入虛擬化價值之旅的下一個階段奠定基礎,即將虛擬化擴展到企業的關鍵業務應用中。接下來,用戶對業務敏捷性以及服務質量的改進,將幫助企業和組織機構抵達虛擬化價值之旅的終點――IT即服務。

云計算是推動IT轉向以業務為中心模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它著眼于運營效率、競爭力和快速響應等實際成果。這意味著IT的作用正在從提供IT服務逐步過渡到根據業務需求優化服務的交付和使用。這種全新的模式將以前的信息孤島轉化為靈活高效的資源池和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的虛擬基礎架構,從而以更低的成本和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IT即服務將提供業務所需要的一切,并在不喪失對系統的控制力的同時,保持系統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2011年的三個趨勢

Gartner將云計算和虛擬化列為2010年CIO十大優先考慮技術的前兩位。毫無疑問,虛擬化和云計算將是2011年最熱門的兩項技術。

2011年,在虛擬化和云計算兩個重要的技術領域,將呈現三個主要的發展趨勢:

首先,私有云與公共云之間的界限將日趨模糊。2011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采用私有云和混合云相結合的方式,私有云和混合云的結合將日益緊密。正如互聯網已經成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日常通信協議一樣,特定的IT資源也將成為內部云和外部云技術相互融合之后的產物。越來越多的廠商將交付新的基礎架構、管理工具和安全工具,使得用戶可以從云這種更加統一的視角去看待IT。在私有云與公共云結合的過程中,虛擬化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軟件即服務(SaaS)產品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企業的IT部門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以便對用戶訪問進行有效控制。目前,全球已經有大量企業用戶采用了SaaS產品,例如、Success Factors、Workday等。雖然這些優秀的產品能夠幫助企業更快成長,但是企業的IT部門對于訪問者仍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同時缺少有關數據存放位置的策略,甚至缺少在員工離職后禁止他們訪問公司網絡的有效方法。包括VMware在內的一些公司將在2011年持續推動SaaS產品的發展,推出更多新的平臺和解決方案,促進面向IT部門的界面友好的SaaS產品的發展。

第10篇

關鍵詞 刻板印象威脅;表現下降;領域認同;群體認同

分類號 B849:C91

長期以來,對于學業成績中出現的種族差異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社會心理學家Steele和Aronson(1995)提出該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情境因素,即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刻板印象威脅是一種社會心理威脅,感受到消極刻板印象的存在會損害個體在相關領域的表現。Steele和Aronson(1995)的研究表明,告知測試對智力具有診斷性會降低黑人大學生在困難口語GRE測試中的成績。他們認為正是誘發的有關黑人在智力方面的消極刻板印象影響了黑人大學生的成績。因此以往研究通常把診斷性條件組黑人大學生的經歷作為刻板印象威脅的范例。

刻板印象威脅效應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證實。除影響黑人學生的智力測試成績外,還會影響白人運動員的成績(Stone,Lynch,sjomeling,&Darley,1999),老人的認知能力(Levy,1996),女性的數學成績(Spencer,Steele,&Quinn,1999),女性在談判中的表現(Kray,Thompsom,&Galinsky,2001),男性同性戀者照顧小孩的能力(Bosson,Haymovitz,&Pinel,2004),女性駕車技能(Yeung&von Hippel,2008)等。總之,處于消極刻板印象情境中的任何個體都有可能經歷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威脅研究揭示了年齡、種族和性別等社會身份的認知對生活情境的重要影響。因此,刻板印象威脅從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廣泛地關注,成為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熱點。目前,相關的研究結果已經廣泛用于解釋認知能力上的種族差異,數學測驗中的性別差異及職業領域中出現的性別比例失調對少數者的影響。為此,本文擬從刻板印象威脅的概念、后果、影響因素、心理機制及應對等方面進行綜述,以便為我國今后開展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1 刻板印象威脅的概念

針對高校中存在的少數群體學生與非少數群體學生的成績差異,Steele和Aronson(1995)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脅概念,認為刻板印象威脅是個體所經歷的一種風險,處于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他們還指出這是一種情境性威脅。1997年,Steele進一步強調消極刻板印象必須與自我相關,并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脅的其他特征:(1)是一種普遍的威脅。(2)其性質和程度會因群體和情境的不同而不同。(3)受威脅個體不必相信刻板印象,但威脅仍然會產生。(4)很難通過反駁來消除。Steele和Aronson從產生的條件和關注個體的角度較為全面地揭示了刻板印象威脅。為此,大多數研究者采用了這一概念。

最近,Shapino Neuberg(2007)提出,以往的研究把刻板印象威脅作為單一的概念限制了其應用價值。于是,他們從分類的角度提出了多威脅框架,從威脅的對象(自我或群體)和來源(自我、外群體成員或其他內群體成員)將其分為六類:自我和群體概念威脅,外群體成員眼中的自我和群體名譽威脅,其他內群體成員眼中的自我和群體名譽威脅。此外,Wout,Danso,Jackson和Spencer(2008)也提議至少存在自我威脅和群體威脅,兩種類型分別關注消極刻板印象對自己和所屬群體是否真實。多威脅框架幫助人們更清楚地理解刻板印象威脅現象,也增加了該理論對更多的消極刻板化群體的適用性。但各種威脅的本質區別還不明確。

以上概念只是對客觀狀態的一種描述,為此Sehmader,Johns和Forbes(2008)提出,刻板印象威脅實質是對自我完善的威脅。這種威脅來源于個體的自我概念、對成功的預期與啟動的消極刻板印象相沖突所帶來的認知不平衡狀態。所有的威脅情境都涉及到三個核心概念的激活:內群體概念、能力概念、自我概念。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激活三者之間的聯系。此外,三種成分之間的不平衡還有助于理解威脅的不同類型。擔心消極刻板印象可能適用于個體認同的人最緊張自我和能力的鏈接;而對于更關注社會認同的人而言,最緊張的則是群體和能力的鏈接。該定義不僅清楚地解釋了威脅的實質,也對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提供了強有力的解釋,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刻板印象威脅的后果

刻板印象威脅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導致個體行為上的表現下降和心理上的分離與不認同。

2.1 行為上的表現下降(undemerformance)

刻板印象威脅產生的最為明顯的后果就是表現下降,如威脅組的黑人被試在學業標準化測試中成績下降(Steele&Aronson,1995)威脅組女性被試在談判中表現不佳(Kray et al,2001)。刻板印象威脅可能損害任何受威脅者在刻板化任務中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表現都受到消極的影響。刻板印象威脅情境下,困難任務中個體的表現會因威脅喚醒而下降,而簡單任務中則會因威脅喚醒得到促進(O'Brien&Crandali,2003)。有趣的是,當消極的刻板印象威脅著某一群體的能力或價值時,與之相對的外群體成員可能會經歷刻板印象提升(Stereotype lift)(Walton&Cohen,2003)。

2.2 心理上的分離(disengagement)和不認同(disidentification)

分離和不認同是個體在經歷刻板印象威脅的不同階段的表現。在短暫的特定情境下,經歷威脅會產生心理分離。此時,自尊不受外在反饋的影響,自我價值感不依賴于成功或失敗(Maior,SpencerSchmader,Wolfe,&Crocker,1998)。短期的分離使刻板印象威脅下的個體在任務中的動機和堅持性得以保持,起到適應的作用。然而,長期的心理分離可能導致不認同(Stroessner,Good,&Webster,2008a)。不認同主要包括領域不認同和遠離刻板化群體。領域不認同即個體可能重新定義自我價值和認同,以至不再將刻板化的領域作為自我評價的基礎(Steele,1997),表現為減少對該學科的興趣或逃

避該學科,甚至改變其專業選擇和擇業范圍,因此可能導致學科人員構成上的不平衡。遠離刻板化群體主要表現為對刻板化群體活動的喜愛程度下降和對消極刻板化群體特質的回避(Steele&Aronson,1995)。

3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因素

早期的研究多以威脅后果的整體效應為主,最近的研究逐步轉向個體的易感性風險因素研究。

3.1 領域認同(domain identity)

領域認同是指個體對特定領域成就的重視程度(stroessner'Good,&Webster,2008b)。領域認同的強度影響個體對威脅的易感性(Shih,Ambadv,Richeson,Fujita,&Gray,2002)。在實驗室研究中,高認同者更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脅(Aronson et al,1999)。因為實驗室測試不像升學考試那樣“決定命運”,所以對低認同者的影響不大。而高認同者往往心理投入更多,受到的影響更大。在現實生活中,能力測試對學生的影響重大,從而增強了動機,所以即使是在某方面成績一般的學生也會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脅(Aronson et al.1999)。

3.2 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

群體認同的強度會影響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群體認同即民族、性別等群體身份對個體自我定義的重要性(Schmader,2002)。高群體認同者由于在任何情境下都會把自己與內群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更強烈的動機來保持內群體的積極形象。因此當面臨群體認同威脅時,他們為了保護和維持內群體的社會認同,在心理和行為策略方面投入更多,會經歷更大的威脅。研究表明,高性別認同的女性在數學測試中更容易受到消極文化刻板印象的影響(Marx,Stapel,&Muller,2005)。此外,種族認同比性別認同對個體的影響更為廣泛(Spencer et al,1999)其強度會調節個體在許多相關任務中的表現(Cole,Matheson,&Anisman,2007)。

3.3 自我

自我意識的水平會決定個體的易感性。污名意識(stigma consciousness)是刻板化的個體對被污蔑狀況的長期自我意識(Bosson et al,2004)。污名意識水平的高低調節刻板印象威脅對個體表現的影響。高污名意識者會受過去經歷的影響而對偏見保持警戒。當激活消極的刻板印象時,他們會感覺到更多的偏見,而更多地關注刻板化的評價。因此,更容易受到威脅(Bosson et al,2004)。與污名意識相似的是對消極刻板印象的了解,了解的程度會影響刻板印象威脅效應。6歲到10歲兒童對文化刻板印象的意識顯著地提高(Jordan&Lovett,2007)。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表現出更強的威脅易感性(Muzzagi&Agnoli,2007)。此外,內隱的消極刻板印象強度也會影響個體的刻板印象威脅效應(Keifer&Sekaquaptewa,2007)。

自我監控的水平也會調節個體的表現。刻板印象威脅效應并不會擴展到每一個人,高自我監控者對刻板印象威脅有較好的復原力。盡管威脅情境都會激活高低監控者的消極刻板印象,但是高自我監控者表現出的是無畏,加之具有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因而能以更好的表現應對刻板印象威脅(Inzlicht,Aronson,Good,&McKay,2006)。

4 刻板印象威脅的心理機制

盡管刻板印象威脅效應已經非常明確,但其產生的機制還不清楚。為此,研究者們從各個角度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早期的研究著重于不同的單一機制的探討,最近的研究開始考察多威脅線索的三種加工模型(Stone&McWhinm'e,2008),也有研究者整合以往研究提出綜合過程模型(Schmader etal,2008)。

4.1 單一機制

早期的研究分別從焦慮、喚醒、低預期、降低工作記憶容量、減少努力與過多注意、過分努力等單一方面探索產生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的心理機制。

4.1.1 焦慮

焦慮是最早受到關注的心理機制。Steele和Aronson(1995)預測,與所屬群體相關的消極刻板印象會引起焦慮,而焦慮又通過產生認知干擾影響測試成績。早期的焦慮研究多采用自我報告法,所得結果并不穩定。有研究表明測試之前和之后自我報告的焦慮均未達到顯著水平(Steele&Aronson,1995:Spencer et al,1999);Osbome(2001)的研究表明測試完成之后的焦慮水平能部分地解釋刻板印象威脅;此后,Bosson等人(2004)采用觀察評定法考察了焦慮水平,為焦慮機制的預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以上結果中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測量的時間及方式不同。Marx和Stapel(2006)的研究考慮到了這些因素,認為焦慮是威脅情境中的短暫性體驗,產生于測試之前;在測試完成之后,會被挫敗所取代。同時研究者也提出,之前結果的不穩定在于大多數研究者采用狀態焦慮量表加以評定,對測試情境并不具有針對性,而且很多焦慮量表項目較少,對焦慮測試不夠敏感。

4.1.2 喚醒

鑒于自我報告法測得的結果存在爭議,更多研究者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考察了刻板印象威脅的心理機制。Blascovich,Spencer,Quinn和Steele(2001)的研究中,威脅組黑人被試的血壓持續升高,然而控制組黑人被試的血壓從基線不斷下降。Croizet等人(2004)采用心率變化指標間接地證明刻板印象威脅會加重心理負擔。Osborne(2006)發現刻板印象威脅下的學生有皮膚電增高、血壓增高以及皮膚溫度降低的反應。最近,Krend,Richeson,Kelley和HealhenDn(2008)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考察了有無威脅條件下女性在數學練習中的腦區活動,結果發現刻板印象威脅增強了與消極信息加工有關的腹側前扣帶回皮層的活動。研究者們為喚醒成為刻板印象威脅的心理機制提供了一致的證據,不足的是這些喚醒究竟是認知性的還是情緒性的或者兩者都有,還不得而知(Croetet et al,2004)。

4.1.3 低預期

與其他心理機制不同的是,低預期解釋關注測試前的最初階段。低預期與消極的思想和情緒有關,同時根據期望價值理論,低預期可以部分地預測個體的表現(Cadinu,Maass,Fdgefio,Impagliazzo,&Latinotti,2003)。研究表明,性別刻板印象的激活會降低女性的預期(Stangor,Carr,&Kiang,2003),低預期可以解釋威脅情境下的表現下降(Cadinu et al,2003)。Sekaquaptewa和Thompson(2003)則

認為刻板印象威脅盡管導致了被試的表現下降,卻并沒有降低自我報告的預期,刻板印象威脅可能通過一些無意識的進程影響了被試的表現。相反,Kellow和Jones(2007)發現,威脅降低了個體的預期,但并沒有損害個體的表現。低預期機制存在的不穩定性還需要更隱蔽的測量手段來進一步考察。

4.1.4降低工作記憶容量

最近,關于刻板印象威脅的工作記憶干擾解釋引起廣泛地關注。工作記憶作為短時記憶,涉及對當前任務信息的控制、調節和保持。如果工作記容量受損,表現就可能下降。威脅情境下,對消極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占用了參與任務的認知資源,降低了工作記憶容量,從而導致表現下降(Schmader&Johns,2003)。Beilock,Rydell和McConnell(2007)拓展了這一工作,認為在數學問題解決等高負荷任務中,刻板印象威脅增加的擔憂和關注占用了工作記憶系統中涉及內部語言和思考的部分語音資源,損害了認知系統,從而造成表現下降。此外,Stone和McWhinnie(2008)也提出微妙的威脅線索通過降低工作記憶容量影響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降低工作記憶容量的心理機制得到了有力的證實,但是其適用的范圍受到了任務類型的限制。為此,一些研究者提出減少努力與過多注意、過分努力等不同心理機制(Beilock,Jellison,Rydeel,MeConnell。&Cart,2006;Jamieso&Harkins,2007;Stone,2002)。

4.1.5 減少努力與過多注意、過分努力

Stone(2002)認為刻板印象威脅降低了心理準備和努力。在高爾夫投球任務中,威脅組被試故意付出更少的努力為自己提供心理保護。相反,Beilock等人(2006)提出刻板印象威脅會增加個體對任務的注意,只是過多的注意并不一定起到促進作用。在高程序化任務中,刻板印象威脅產生的過多注意會導致表現下降,而當注意減少時表現得以促進。Jamieso和Hark,ins(2007)也認為刻板印象威脅會增加個體的動機和努力,而正是這種過分的努力導致了表現下降。

4.2 多威脅線索的三種加工模型

單一機制的研究考察了不同任務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心理機制,但并未考慮到不同操縱線索對心理機制的影響。然而,在同一個研究中可能同時存在多種威脅線索。一些威脅線索相對明顯,如將任務外顯地描述為對消極內群體刻板印象相關品質的測量,或者直接告知任務中存在的群體差異。其他線索以微妙的形式表現出偏見的可能,如令被試處于少數者身份,或者由外群體成員操縱實驗。Stone和McWhinnie(2008)將其分別稱為明顯線索和微妙線索,并提出了三種模型用以解釋兩種威脅線索的相互作用機制。

4.2.1 支配模型(predominant model)

該模型假設明顯線索比微妙線索具有更消極的影響。當兩種線索都出現在表現情境下時,個體可能將兩種線索作為偏見源,明顯線索因為更具體而更有可能被知覺為威脅。因此,比微妙線索消耗更多的認知和情緒資源,最終產生更為消極的影響。

4.2.2 疊加模型(additive model)

該模型假設兩種線索聯合起來產生比單一線索更大的消極作用。在此模型中,所有的線索都被知覺為潛在的威脅源,共同影響任務表現過程。在由外群體成員擔當主試,具有診斷性的消極刻板化任務中,被試既要承擔外群體成員的在場所帶來的認知負荷,又要極力避免診斷性測試激活的消極刻板印象。目前,這兩種模型還沒有相應的實證研究支持。

4.2.3 雙加工模型(dual process model)

該模型假設,每種威脅線索通過分離的機制影響表現的不同方面。明顯線索的呈現非常清楚,個體不必消耗認知資源來評價偏見的潛能。但該線索可能導致個體盡力避免確信消極刻板印象的失敗,導致個體采用一些破壞任務相關技能有效執行的保守策略。該抑制策略會干擾成功表現所必需的流暢性處理進程,表現在高爾夫任務中即影響個體完成高爾夫課程所用的桿數。相比之下,像外群體成員監考這樣的微妙線索可能導致被試將其部分認知和情緒資源集中在偏見存在的不確定性上,進而影響工作記憶容量,降低在任務中的表現。因此,當威脅產生于情境中的微妙線索時,表現更有可能被有關工作記憶的消極影響所調節。如外群體成員在場只影響個體在最后一個球洞的進球精確度(Stone&McWhirmie,2008)。

Stone和Mc Whinnie(2008)用相對公開的高爾夫任務實驗巧妙地驗證了雙加工模型。同時他們也指出,被試對線索的加工是有意識的,并據此推測雙加工模型可能受到意識加工水平的限制。因此,在探索三種加工模型的存在條件時還需考慮不同的意識加工水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對私密的紙筆測試或其他社會認知任務中,個體較少地受到特別關注。由此可以推測,外群體成員監考等微妙線索對個體的威脅可能相對較小。因而,在紙筆測試中多威脅線索的影響可能會傾向于支配模型或疊加模型。綜上所述,多威脅線索的三種加工機制可能會因任務類型不同而改變。盡管三種加工模型中只有雙加工模型在感覺運動任務中得到了驗證,支配模型和疊加模型還需要不同意識加工水平和任務類型的實驗支持。但是,對多威脅線索作用機制的考察為心理機制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3 綜合過程模型(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刻板印象威脅的心理機制已經有了各種不同角度的探討,但任何一個研究都只能考察一兩個進程,而復雜的行為可能由相互關聯的過程產生。為此,Schmader等人(2008)整合多種單一機制,提出了綜合過程模型(如圖1)。該模型將動機、情緒、生理和認知的過程有機結合,全面地解釋了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的產生過程。

該模型解釋刻板印象威脅會損害個體在認知和社會任務、感覺運動任務中的成績。兩類任務通過不同的心理機制受到影響。為了抑制干擾信息的妨礙,認知和社會任務需要調整信息加工。因此,作為與這些任務有關的主要執行資源,工作記憶成為了核心的認知能力(路徑a)。刻板印象威脅情境會增加生理反應(路徑b),同時也會增加對消除關于自我或群體歧義線索的監控(路徑d)。增加的監控、生理喚醒和認知不平衡的啟動狀態會導致人們以偏見的方式評價自己的經歷。這種偏見會產生消極的思想和情緒(路徑f,g,h)。然而,受威脅個體為了避免內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會投入積極的努力以抑制消極思想和情緒(路徑i)。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的產生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1)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激活導致前額葉加工受到直接生理損害(路徑c)。(2)因評估自我的內外線索而增加的警惕性(路徑e)。(3)抑制或排

除刻板化思想和消極情緒所增加的努力(路徑j)。

此外,自動化的感覺運動任務并未涉及工作記憶容量的減少,只是需要一些監控行為的執行資源。因此,此類任務中的作用機制直接用監控過程加以解釋(路徑m)。

5 刻板印象威脅的應對

根據刻扳印象威脅產生的條件及機制,研究者們開發了各種應對方法。重塑任務可以減少對任務的評價性,建立認同安全環境降低了任務與自我、群體的相關性,而智力增長觀則減少了對天生能力的考察。這三種方法都有利于緩解個體的生理壓力反應。此外,提供困難的外歸因有利于抑制焦慮及消極思想加工。鼓勵自我肯定和樹立角色榜樣則通過減輕警惕性加工緩和表現監控(Schmader et al,2008)。

5.1 重塑任務與建立認同安全環境

任務描述會增強與之相關的社會認同,導致刻板印象威脅的產生。因此,改變對任務的描述,可以減輕或消除刻板印象威脅。Steele和Aronson(1995)提出外顯地宣布測試不具有診斷性可以消除刻板印象威脅。當然,去除測試診斷性的方法在正式的課程考察中是不現實的。于是,可以采用打消性別或種族差異疑慮的辦法消除刻板印象威脅(Good,Aronson,&Harde,2008),Davies,Spencer和Steele(2005)將其稱為建立認同安全環境。建立認同安全環境解除了個體驗證消極刻板印象的風險,使他們能集中精力實現潛能,從而恢復在威脅情境下的表現。該方法為當前教育實踐提供了有效的建議,在數學測試之前進行一個簡要的性別或種族公平的說明,既可以保證測試的診斷性,又可以保護個體在測試中的成績。

5.2 強調智力增長觀

關于智力的看法有“實體論”和“增長論”。實體論者相信能力是固定的。而增長論者認為智力是可以發展的,會隨著時間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智力增長觀可以幫助黑人大學生保持對學業的心理投入,促進學業成績,最終降低刻板印象威脅的消極影響(Aronson,Fried,&Goo d,2002)。“智力增長觀”指導也消除了七年級學生在數學測試中的性別差異(Good,Aronson,&Inzlicht,2003)。強調增長觀等于強調努力和動機的重要性,不再強調天生的“才能”,從而解除了消極刻板印象對個體的威脅(Good et al.2003)。

5.3 提供對困難的外歸因

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焦慮和相關的思想分散了受威脅個體的注意力。因此,向被試提供一些焦慮或喚醒產生的原因解釋可以緩解刻板印象對表現的損害。Good等人(2003)鼓勵學生將困難歸因于環境改變的做法既明顯地促進了女生的數學成績,又提高了少數群體學生、低收入家庭學生的閱讀成績。Ben-Zeev,Fein和Inzl~ht(2005)在實驗中將威脅可能產生的焦慮等生理反應歸因于被試面對的“潛意識噪音發生器”。這一做法轉移了威脅帶來的心理負擔,促進了被試的表現。

5.4 鼓勵自我肯定

遠離威脅及失敗的另一重要方法是肯定自我價值,即鼓勵個體關注自己的特長或重要價值。鼓勵女性自我肯定可以消除女性在數學和空間能力任務中的表現下降(Martens,Johns,Greenberg,&SchimeI,2006)。這種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實驗室研究。在Cohen,Garcia,Apfel,和Master(2006)的現場研究中,鼓勵自我肯定緩解了刻板印象對學生的心理威脅,使非裔學生和歐裔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在一學期內減少了40%。研究者認為干預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促進作用,是由于日常的學校環境中存在刻板印象威脅的惡性循環。而自我肯定可以滿足自尊的需要,保護自我完善感,因此中斷了惡性循環,促進學生的成績。通過幾次干預,促進效應不斷得以累積,進而降低刻板印象的心理有效性,改變非裔學生對偏見的知覺,最終改變他們長期以來對學業成功與失敗的理解。

5.5 提供角色榜樣

外群體成員的優秀表現會產生刻板印象威脅,而內群體成員的榜樣作用能降低刻板印象威脅(Blanton,Crocker,&Miller,2000)。刻板印象威脅會增強群體自我感,內群體榜樣會成為反駁消極刻板印象的證據,并且內群體成員的成功會對自我行為和評價產生同化作用,從而消除刻板印象威脅的消極影響(Marx et al.2005)。McIntyre等人(2005)研究表明威脅情境下閱讀成功女性的傳記可以消除女性的表現不足,而且閱讀傳記的增多會產生良好的累積效應。

6 研究展望

刻板印象威脅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后還將繼續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熱點,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6.1 心理后果的研究

刻板印象威脅行為上的表現下降已經受到了廣泛地關注,其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也已得到深入的探討。而心理后果卻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心理后果對個體和整個群體的影響可能會更為深遠。除了少數研究考察了心理上的后果及其嚴重性外,還沒有專門針對心理后果心理機制的研究。最近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脅會降低個體的自尊,增加對刻板印象的意識,導致個體表現出刻板化遠離(Cohen&Garcia,2005;Goff,Steele,&Davies,2008)。在這方面的未來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低自尊和意識是否成為心理后果的機制,并探索可能存在的其他機制。此外,就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而言,Cohen和Garcia(2005)的研究表明高群體認同者傾向于采取迎接挑戰策略,低群體認同者傾向于采用回避策略。據此可以推測,群體認同對心理后果和行為后果存在不同的影響。高群體認同者在威脅情境中可能經歷消極的行為效應和積極的心理體驗。在進一步研究中,對影響因素的考察可以將心理和行為后果相結合以便更加全面地考察刻板印象威脅效應。

6.2 不同類型威脅的后繼研究

目前,關于刻板印象威脅可能存在不同類型的觀點已經逐漸得到認可。最近的研究傾向于把刻板印象威脅至少分為自我威脅和群體威脅兩類(Woutet al.,2008)。但是,還缺乏一個具體可行的分類標準。未來的研究需要考察如下一些問題:自我威脅和群體威脅所激活的自我概念和群體概念是否存在不同?自我威脅和群體威脅是否具有不同的產生線索?同一個威脅線索是否會同時產生自我威脅和群體威脅?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加入個體的主觀報告和內隱概念激活與鏈接的測量工具,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建立基本的威脅類型檢測標準。以便在此基礎上考察不同威脅的調節變量、心理機制和應對方法。

6.3 現場研究

在現實的測試情境下,一次測試往往會決定一個人能否進入理想的學校,所以獲得成功的動機可

能更加強烈。而在實驗情境下,被試的主要動機就是服從實驗者的指令。現實測試的高風險性挑戰實驗室研究的生態效度(Jordan&Lovett,2007)。關于刻板印象威脅是否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存在著激烈的爭論。Strieker和Ward(2004)做了一個測試刻板印象威脅預實驗。在高等微積分考試中,有一半的學生在測試前詳述了他們的民族和性別,而另一半的學生則在測試后注明其民族和性別。結果并不支持刻板印象威脅理論的假設。而Jordan和Loven認為,這解釋了一個更普通的問題,刻板印象威脅在實驗室以外就已經起到了作用。最近,DanaherSDCrandall(2008)對Strieker和Ward(2004)的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結果表明在測試之后填寫性別這一做法使得測試成績的性別差異減少了33%。更多的研究也證明刻板印象威脅會出現在現實情境中(Cole et al.2007;Huguet&Regner,2007),并且可以通過一些干預降低其效應(Cohen et al,2006)。未來的研究需要考慮的是:動機在現場研究中的具體作用;如何去除一些廣為人知的測試的診斷性,降低其在操縱之前對個體的影響;如何減少現實測試中操縱刻板印象威脅給易感性個體帶來的消極影響。

第11篇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并且幅員遼闊,地域之間差異較大,而鐵路客車的存在則有效的解決了人們的出行問題。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與科學技術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因此,人們對鐵路客運條件與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乘客高標準的要求,我國的鐵路客車也在保障安全、衛生、快速運輸的前提下安裝了空調設施,在便利群眾出行的同時極大的促進了鐵路運輸事業的快速發展。本文將主要對鐵路客車空調技術應用與發展的歷史進行回顧與展望。

【關鍵詞】鐵路客車 空調技術 低碳節能 回顧與展望

我國鐵路空調車運行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但使用初期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列客車得以安裝。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國在型號為18、24的鐵路客車上安裝了能夠進行手動調節的空調,從此以后,我國鐵路客車空調技術的發展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鐵路客運已經基本走進了空調列車時代,鐵路客車的空調技術更是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筆者將在本文中對鐵路客運空調技術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與展望。

1 鐵路客車空調技術發展回顧

1.1 普通鐵路空調客車發展階段

普通鐵路空調客車指的是型號為22和25的鐵路客車。其中型號為22的鐵路客車主要生產與1956到1994年,此種列車內的空調裝置主要采用的是手動型自然切入通風系統。型號為25的鐵路客車有著多種以25為首的型號變種鐵路客車機型,生產日期最早的為1967年生產的25型鐵路客車,此種型號的鐵路客運列車所采用的空調裝置為列車集中供電型空調;生產日期最晚的為1997年出產的25K型號鐵路客運列車,此型號列車所采用的空調裝置為集中全供電式中央空調。

1.2 提速鐵路空調客車發展階段

我國鐵路客運列車于2004年實現了第五次全面提速,而型號為25T的鐵路客運列車則是為了這次鐵路客運提速而專門生產出來的。此種鐵路客車幾乎集中了此前鐵路客運列車的全部優點,并適當的應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制車工藝技術。此型號的鐵路客運列車所采用的空調裝置為集中供電全空調類型。

1.3 高原區―青藏鐵路空調客車發展階段

青藏高原是不僅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列車專線,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客運列車,高海拔、低氧氣的高原環境不僅為鐵路建造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為高原鐵路客運列車的制造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在高原鐵路列車的空調裝置上。為了克服高原低氧的惡劣外在環境,青藏鐵路客運列車的空調裝置上安裝了獨創的制氧系統,并且為了保護青藏高原這片圣潔的土地,列車空調采用了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實現了污染的零排放,并且為了保護旅客,列車還設計了獨特的防紫外線曬傷、防風沙裝置,在便利了旅客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先進的鐵路設計與制造技術。

1.4 城市地鐵空調客車發展階段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鎮的人口數量與規模也在不斷加大,為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現狀,城市地鐵被廣泛的應用,現階段,我國的許多大中城市中都已經廣泛的應用了地鐵,除了上海、廣州與深圳這三大城市的地鐵是由國外引進外,我國城市中的全部地鐵都是由本國研發制造的,并且地鐵內的空調機組設施也全部為國產品牌。

1.5 城際高鐵空調客車發展階段

我國目前所生產的高速鐵路列車全部都是擁有空調裝置設施的,其中早期生產的CRH1型號鐵路客運列車所采用的空調裝置為分體式空調裝置,而后期所采用的則與CRH3與CRH5型號的鐵路客運列車的空調裝置一樣,為車頂單元式空調機組,并且配有壓力波保護裝置對空調進行保護。而CRH2型號的高鐵客運列車所采用的空調裝置則為下懸掛式空調機組裝置,也配有壓力波保護裝置對客運列車內的空調進行保護。

2 鐵路客車空調技術的未來發展展望

2.1 應用先進的節能與控制技術

為了提高鐵路客運列車內部的舒適度,最大程度的將列車內部的空間環境與列車外部的空間環境相隔絕,就要將鐵路客運列車內外的空氣交換控制在可控的狀態下。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首先,努力的提高鐵路客運列車車體本身的隔熱性能,以降低列車內部空調機組在夏季和冬季時的制冷與供暖的能源負荷。其次,做好列車內空調制冷量的調節控制與節能降耗工作。第三,做好鐵路客運列車內部空調裝置的新風預熱與車內加熱工作,而這一目標則需要通過列車內空調機組人員做好空調機組設施的安全保護與調節控制工作來實現。

2.2 鐵路客車空調技術的效能比大大提高

要想實現提高鐵路客運列車空調技術效能比的目的,就需要列車內的空調機組人員及時的做好列車內空調機組換熱器的調配。通常來說,高效換熱器的使用、高校風機的科學合理安裝能夠有效提高列車內空調技術的效能,而增強鐵路客運列車自身的隔熱與氣密性能也能夠有效的降低列車內的能源消耗,提高列車內空調技術利用的效能比。

2.3 鐵路客車空調技術將更加綠色環保

在提倡低碳、環保、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今天,只有不斷的節能減排,為人們提供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服務才能夠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這樣的趨勢下,鐵路客運列車空調技術的發展也會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上發展,努力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在便利人們出行的同時不對社會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3 結束語

從1958年第一列空調客運列車啟動到如今,我國的鐵路客運列車的空調技術發展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年的歷程,從最初的技術簡陋到現如今我國的鐵路空調客運技術已經居于世界前列,我國的鐵路客運列車空調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與進步。本文主要對我國的鐵路客運列車空調技術發展進行了回顧與展望,希望通過對鐵路客運空調技術研究、生產、應用等的整理與展望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鐵路客運空調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音.鐵路客車的空氣調節(上) 第一講 鐵路客車空氣調節概述及客車空氣調節過程的設計[J].鐵道車輛,2012,15(08).

[2]趙冬梅,錢興華,梁龍.我國鐵路客車空調研究領域急需引入人工神經網絡[J].鐵道機車車輛,2009,10(04).

[3]江億,劉曉華等.多區域網絡模型在鐵路臥鋪車通風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1,11(03).

[4]洪廣歡.空調列車車廂內氣流組織的數值模擬及節能改造[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6(3).

[5]魏東,潘興華,張明廉.鐵路客車高速化對其空調系統的發展要求探討[J].鐵道機車車輛,2010,13(07).

作者簡介

蔣宇輝(1973-),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1993年參加工作就職于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車輛段,先后在呼和浩特成人中專,和大連鐵道學院車輛專業學習,一直在行車一線從事客車車電維修工作。

第12篇

(訊)2018年1月24日,HTC VIVE?“2018一觸即發—HTC VIVE新春品鑒會”在深圳舉辦,GfK家電事業部總監蔡凌受邀參會,并進行了題為“技術引領市場協作創造機遇—2017年AR/VR市場發展回顧與展望”的演講。

VIVE FOCUS是HTC Vive在一體機領域的新嘗試,同時Vive Pro也表明了Vive在VR專業領域硬件方面的支持。相比之前備受發燒友追捧的Vive與明確定位于專業級VR市場的Vive Pro,VIVE FOCUS定位主要面向普通消費者,也標志著2018年一體機將是VR大眾消費市場的主力產品。一體機的發展既得益于廠商新品的推動,也得益于消費升級。據捷孚凱(GfK中國)零售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技術消費品零售市場零售額增長13%,消費升級是主要推動力。

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體驗好、有科技創新、解決消費者痛點提升生活品質以及外觀設計精良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消費者對產品性能有了更加具體和針對性的需求,也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整體市場的客觀環境助力VR一體機和PC端頭盔等中高價位產品的增長,隨著VR概念在大眾市場的普及,低端手機盒子的市場會被優質產品替代。

2017年中國VR整體在線市場處于不斷調整的階段,消費者的購買傾向開始向優質體驗轉移,廠商也隨之調整新品策略,市場中的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據捷孚凱(GfK中國)零售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VR整體在線市場全年零售額為8.3億,同比增長11%. 2018年市場調整基本完成,將重新進入增長期,零售額規模將達到11.7億,同比增長41%.

與2016年相比,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1000元以上高價格段與100元以下低價格段中,由于消費升級,2017年第四季度1000元以上中高端頭盔零售額占比達56%,同比上漲16個百分點,100元以下價格段零售額占比從21%下降到12%.作為1000元以上價格段的代表產品,2017年一體機與PC端頭盔零售額占整體VR零售市場的比重分別為24%和23%,其中2017年一體機零售額同比增長89%,勢頭強勁。VIVE FOCUS進入市場后,會推動一體機品類進一步增長,預計2018年零售額規模將是2017年的2.6倍,市場占比達到45%.

盡管2017年VR零售端市場增速放緩,但卻重獲投資商的青睞。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VR零售端市場投資規模超過25億美元,其中最受投資者關注的是AR/VR技術與智能眼鏡的研發。國內在商用端應用方面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旅游等領域上,大眾市場消費中游戲、購物等輕需求也很強烈。與傳統市場不同的是,VR應用的擴充涉及到多個領域,廠商與廠商以及渠道商的合作都在加深,更有主力品牌的加入擴大市場影響力,推動市場整體繁榮。2018年中國VR市場結構變化帶來的增長機會是可以預見的,在整體消費水平提高的大環境中,如何讓虛擬現實這種強調體驗的產品從廠商走向消費者,如何讓體驗很好的產品被更多大眾消費者接受,這對于渠道和分銷商是個機遇也是挑戰。(來源:GFK 編選:)

全文鏈接:2017年AR/VR市場發展回顧與展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安县| 彰武县| 定襄县| 九江市| 姚安县| 渝北区| 温泉县| 郧西县| 纳雍县| 长子县| 从江县| 大石桥市| 广元市| 米泉市| 织金县| 仪陇县| 华宁县| 汉中市| 宁陕县| 开远市| 金坛市| 嵊泗县| 长丰县| 隆德县| 疏附县| 岚皋县| 汉阴县| 闽清县| 宝山区| 霸州市| 赞皇县| 天等县| 大足县| 鄱阳县| 逊克县| 平定县| 咸丰县| 扬中市| 屏东市| 都江堰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