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生營養與健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9-0123-02
【摘 要】目的 了解德陽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為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身高標準體重法,對德陽市2007年7520名在校中小學生現時營養狀況進行評價分析。結果 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3.3%,超重率為12.9%,肥胖率8.4%;各年齡組學生營養不良率差異有顯著性;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超重率、肥胖率低于小學生,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結論 德陽市中小學生現時營養問題較為嚴重。應制定相應防治方案,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關鍵詞】學生營養 現時營養狀況
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合理的營養能促進其生長發育、預防疾病和提高學習效率,而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均會對學習、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阻礙其生長發育。為了解德陽市中小學生現時營養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制定干預措施,筆者于2007年9~11月對該市7~18歲7520名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了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市直管學校在校中小學共7520名,年齡為7~18歲。
1.2 方法 按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工作手冊》進行身高、體重測試,測試人員經過統一培訓。以《1985年全國學生7~1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為評價標準,將營養不良分為較低體重、輕度、中度、重度代替以前的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采用Visual Foxpro 5.0編程,錄入的數據指標有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自動運行評價程序顯示該學生的營養狀況。采用SPSS8.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營養狀況 7520名中小學生中,營養不良率為13.3%(1002/7520),以較低體重為主,占營養不良學生的90.1%,未檢出中、重度營養不良;超重率為12.9%(972/7520),肥胖率為8.4%(632/7250);營養正常者僅占65.3%。
2.2 不同年齡學生營養狀況見表1。
2.3 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χ2=156.8,P<0.01),肥胖率低于小學生(χ2=37.0,P<0.01)。見表2。
2.4 城鄉學生營養不良狀況比較 城市學生營養不良率、肥胖率均高于農村學生(x?=9.1,P值均<0.01),農村學生超重率高于城市學生(χ2=3.88,P<0.05。見表3。
2.5 男女生營養狀況比較 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χ2=92.5,P<0.01),男生超大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χ2=8.9,P值均<0.01)。見表3。
各年齡組學生營養不良率差異有顯著性(χ2=190.0,P<0.01),營養不良率在小學時期隨年齡增長而上升,13~15歲(初中階段)形成一個高峰,并在16~18歲(高中階段)保持較高水平;肥胖率以10~12歲較高。
3 討論
德陽市2007年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3.3%,低于全國2000年水平(19.5%),肥胖率(8.4%)與全國2000年的水平(6%~8%)接近,且營養不良以較低體重為主,營養不良總數的占90.1%,輕度營養不良只占9.9%無中、重度營養不良。提示德陽市中小學生營養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營養明顯改善,營養狀況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問題仍然較嚴重,中小學生肥胖率從7~9歲開始升高,10~12歲持續位于高峰,以后逐步下降,說明小學階段是肥胖發生的主要階段。因此,對學生肥胖的防治重點應在小學階段,包括合理膳食、加強鍛煉、營養健康教育和科學合理的安排生活制度。較低體重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攝入不能充分滿足旺盛生長發育的需求,或存在偏食、挑食、過多吃零食、盲目減肥、節食等。2種營養問題同時存在,導致學生的營養總體分布出現“雙峰現象”,即肥胖、超重和營養不良并存,正常體重者比例減少。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超重率與肥胖率低于小學生,與青春期突增規律相吻合。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第2個突增階段,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體重增長速度往往不如身高明顯,加上學業負擔重、活動量大致消耗增多,因而超重率與肥胖率均比小學生低,而營養不良則高于小學生。
【關鍵詞】 視力,低;齲齒;營養不良;肥胖癥;貧血;流行病學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057-03
保障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降低常見病患病率,是提高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策略。為了解中小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及變化規律,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筆者對上海市徐匯區2002-2006年中小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全部資料來源于2002-2006年上海市徐匯區監測點中小學校學生常見病年度監測報表。
1.2 方法 按照《全國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方案技術規范(試行)》和上級業務部門的要求,每年定期組織衛生專業人員對監測點學生進行檢查、診斷和評價,并按要求進行質控。采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錄入與整理,根據數據資料特征,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總體情況 學生常見病檢出率依次為視力不良(60.68%)、齲齒(26.32%)、營養不良(17.79%)、肥胖(15.38%)和貧血(6.75%)。視力不良檢出率處于常見病的首位,且仍呈上升趨勢;營養不良以輕度為主,占84.49%;齲齒檢出率處于學生常見病檢出率第2位,呈逐年下降趨勢;貧血檢出率處于常見病的低位,且呈不斷下降趨勢。見表1。
2.2 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常見病變化規律 學生視力不良、齲齒、營養不良的檢出率均為中學高于小學。視力不良與年級相關系數r=0.867,P<0.05;齲齒與年級相關系數r=0.979,P<0.05;營養不良與年級相關系數r=0.681,P<0.05。肥胖、貧血的檢出率則為小學高于中學,肥胖與年級相關系數r=0.885,P<0.05;貧血與年級相關系數r=0.468,P<0.05。見表1。
2.3 不同年份學生常見病變化規律
2.3.1 視力不良檢出率變化情況 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隨年份變化呈上下波動,小學與中學波動情況一致,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新發視力不良檢出率隨年份變化呈下降趨勢,小學與中學變化趨勢一致。見圖1。
2.3.2 齲齒檢出率變化情況 學生齲齒總體檢出率逐年下降(r=0.979,P<0.05)。中學生齲齒檢出率逐年下降(r=0.942,P<0.05),小學生齲齒檢出率逐年上升(r=0.987,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齲齒填充率波動較大,2004年最高,達59.39%。見圖2。
2.3.3 營養不良和肥胖檢出率變化情況 學生營養不良總體檢出率2002-2003年明顯上升,增幅達7.49%,之后4 a僅略有波動,時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中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2002-2003年上升明顯,之后4 a呈螺旋上升趨勢;小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5 a呈下降趨勢,但變化不大,5 a共降低2.63%,時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肥胖總體檢出率變化不大,時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中學生肥胖檢出率2002-2005年變化不大,2005-2006年明顯上升,增幅為2.44%,但時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小學生肥胖檢出率2002-2005年逐年小幅下降,但2006年又有抬頭現象,時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見圖3。
2.3.4 貧血檢出率變化情況 學生貧血檢出率2002-2004年明顯下降,2004-2006年持續保持在低位,時間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中學生與小學生的貧血檢出率隨年份變化基本一致,見圖4。
3 討論
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學生視力不良、營養不良、肥胖檢出率升幅不明顯,但均高于國內其他省市的相關報道[1-4];齲齒檢出率有下降趨勢,但都居高不下,這4種常見病應成為該地區今后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一直處于常見病的首位,視力不良率和新發近視力不良率均為中學高于小學,與國內一些報道[5-6]一致。這可能因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課業負擔隨之加重,戶外活動相對減少,從而導致用眼過度。中學生齲齒檢出率逐年下降,但小學生齲齒檢出率逐年上升,齲齒填充率小學高于中學,提示要在中小學生中全面開展防齲工作。學生營養狀況“雙峰現象”明顯,與我國青少年人群營養狀況報道[7]一致。小學營養不良和肥胖檢出率呈下降趨勢,中學生營養不良和肥胖檢出率呈上升趨勢,但兩者趨勢都不顯著。營養不良除2002年外,中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均高于小學生,肥胖檢出率小學生高于中學生,與國內一些報道[1-4]基本一致。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突增階段,新陳代謝旺盛,所需能量迅速增加,而此時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又相對較重,不注意合理膳食,就不能及時補充身體所需要的各種微量元素。小學生由于學生家長照顧,常常攝入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學習負擔比中學生輕,能量消耗較小。該區學生肥胖檢出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報道[1-4],其原因可能為徐匯區地處中心城區,物質生活水平相對較高有關。學生貧血檢出率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表明該地區學生貧血防治工作在這一階段取得了一定成績。
筆者建議,應繼續加強中小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逐漸降低學生的常見病患病率。要針對不同人群,采取相對應的防治措施,早防早治,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在做好監測工作的同時,教育、衛生、社會各方面應共同參與、密切合作,制定干預措施、采取綜合防治辦法:(1)對學生、家長、教師等人群進行膳食、營養等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2)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用眼、飲食等生活衛生習慣;(3)注意學校、家庭、運動場館等環境的修繕和建設,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運動場所;(4)采取科學膳食+有氧鍛煉+建立健康飲食行為等綜合干預措施,全社會共同參與,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4 參考文獻
[1] 殷文娟.2006年濟寧市中區部分中小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調查.醫學動物防制,2007,23(10):763-764.
[2] 徐輝.天津市河西區2001-2005年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58-59.
[3] 張玉蘭,胡喜梅.洛陽市1998-2004年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7,28(3):199-201.
[4] 張麟婕,肖共興.山西省1995-2004年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動態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1):1 014-1 016.
[5] 孫愛華.北京市延慶縣中小學生1998-2003年常見病患病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15-17.
[6] 李澤民,陳柬.青島市學生近10年來健康狀況變化趨勢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15-216.
【關鍵詞】 營養狀況;營養不良;肥胖癥;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3-0257-02
了解赤峰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以便更好地開展學生營養不良、超重及肥胖的綜合防治工作,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筆者對赤峰市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點校的學生營養狀況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點校城市中小學各3所,其中男生4 601名,女生4 386名,共計8 987名中小學生。
1.2 方法 按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監測細則》對學生進行健康監測,以2000年“中國學生身高標準體重值”作為營養評價標準[1]。營養評價的數據處理采用自行研制的數據庫軟件。
2 結果
2.1 總體營養狀況 由表1可知,2005年赤峰市中小學生較低體重檢出率為40.02%,正常體重檢出率為33.38%,肥胖檢出率為14.24%,營養不良檢出率為7.27%,超重檢出率為5.09%。
2.2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男生營養不良和肥胖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女生,較低體重和超重檢出率男、女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 不同年齡中小學生營養狀況 男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在11,13和18歲3次達較高水平;女生則出現三降三升現象[2],9歲時上升,以后開始下降,12歲時又升,而后下降,16歲時再次上升,到18歲時為高峰。男生肥胖率一直呈較高水平,9,10,12,18歲為高峰期;女生6~7歲時較高,以后2 a下降,10歲又升高,到12~14歲時處于較高水平,以后開始下降。由此可見,營養不良易感人群男生在13~16歲初、高中階段,女生主要在16~18歲高中階段;肥胖易感人群男生為小學和高中階段,女生為初中階段[3]
。見表2。
2.4 不同年份學生營養不良和肥胖檢出率 1995-2005年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呈下降趨勢,肥胖檢出率呈上升趨勢。肥胖檢出率由1995年的9.95%上升到2005年的14.24%,上升了4.29個百分點。見表3。
3 討論
3.1 營養不良狀況 檢測結果顯示,2005年赤峰市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為7.27%,男生顯著高于女生;營養不良易感人群男生在初高中階段,女生在高中階段。其原因可能是: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突增階段的繼續期,新陳代謝旺盛,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相對增大[4];且學習負擔相對較重,尤其在高三年級,要面臨高考,學習和精神壓力較大,營養供給達不到要求,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女生為追求形體而控制飲食,再加上進入青春期的女生周期性月經失血[5]有關。2005年與1995年比較,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呈下降趨勢。反映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膳食結構的改變、學校健康促進的展開,中小學生營養不良已有改善。但監測結果同時提示,還有40.02%的中小學生為較低體重,所以防治學生營養不良亦不可忽視,其重點在中學階段及男生。
3.2 肥胖狀況 2005年赤峰市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分別為5.09%和14.24%;男生肥胖檢出率顯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小學和高中階段,女生在初中階段為肥胖易感人群;2005年與1995年比較,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呈迅速上升趨勢,比1995年上升了4.29個百分點。
關鍵詞 縣城(郊)學生 健康狀況 調查 營養不良 營養過剩 視力不良
為了解臨朐縣城(郊)學生的健康水平,2010年3~6月對縣城(郊)公立中小學校學生進行了健康狀況調查。
資料與方法
12所縣城(郊)公立中小學校(不包括村小)的33 076名7~18歲在校學生均為調查對象。剔除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學生體檢表,獲得有效樣本33 076份,其中男20 074人、女13 002人,小學生9204人、初中生10 062人、高中生13 810人。
方法:體檢人員經統一培訓后,按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工作手冊》和相關規定,對學生進行身高、體重、胸圍測量,檢查裸眼視力。
評價標準:①不同性別、年齡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檢測值,根據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1年10月公布的中國城市漢族學生身體發育資料[1],按百位數法將其劃分為上等(>P97)、中上等(P75~P97)、中等(P25~P75)、中下等(P3~P25)、下等(<P3=)共5個等級和維爾維克指數=[體重(kg)+胸圍v(cm)/身高(cm)][2],逐個評價學生的形態發育狀況;按季成葉提出的2000年中國城市男生、女生“身高標準體重”篩查標準[中度以上營養不良:<P80(1-40%);輕度營養不良;<P80(1-20%);較低體重:<P80(1-10%),>P80(1-20%);正常體重:P80(1-10%)~P80(1+10%);超重:>P80(1+10%);肥胖:>P80(1+20%)],逐個評價學生的現時營養狀況。②雙眼或單眼裸眼視力<5.0判為視力不良(輕度4.9,重度4.6~4.8,重度≤4.5)。
結 果
2010年臨朐縣城(郊)不同年齡學生下等身高、下等體重和≥中上等維爾維克指數分布:不同年齡(不分性別)學生下等身高的平均檢出率18.36%(11.99%~20.95%),下等體重的平均檢出率3.56%(0.60~5.96%),≥中上等維爾維克指數占3.40%(2.92%~5.47%)。說明:相對于體重而言,臨朐縣城(郊)中小學生屬身高偏低群體;從維爾維克指數的分布看,臨朐縣城(郊)中小學生的胸廓偏向中下等,按照運動醫學的觀點其心肺功能發育欠佳。
不同年齡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同性別學生的營養不良15.10%,以16歲(26.45%)為最高,7歲(1.57%)最低,16歲以下有隨年齡增長營養不良增多的趨勢;超重檢出率13.17%,以8歲(31.70%)最高,16歲(4.81%)最低,有年齡增長超重學生減少的趨勢;肥胖檢出率4.92%,以11歲(17.91%)最高,以16歲最低,年齡較小,肥胖檢出較高;視力不良檢出率47.21,其中:輕度2404人(15.39%),中度5200人(33.30%),重度8012人(51.31),以18歲(77.92)最高,以7歲(1.57%)最低,有隨年齡增長視力不良檢出率增早的趨勢。
2010年臨朐縣城(郊)不同性別學生的健康狀況:女生的營養不良、超重檢出率均高于男生,男生的肥胖檢出率高于女生,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12=9.70,X22=7.41,X32=5.19,P<0.05);視力不良檢出率男生低于女生,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52,P>0.05)。
2010年臨朐縣城(郊)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健康狀況:營養學不良檢出率,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991.53,P<0.001);超重檢出率,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47.81,P<0.001);肥胖檢出率,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45.63,P<0.001);視力不良檢出率,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3102,P<0.001),輕度、中度、重度視力不良的構成,小學生分別為29.52%、39.79%、30.68%,初中生分別為20.39%、36.81%、42.80%,高中生分別為10.76%、30.85%、58.39%。
討 論
本次調查結果,臨朐縣中小學的營養不良、超重、肥胖、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為15.10%、13.17%、4.92%、47.21%,與2000年中國城市7~18歲漢族學生(不分性別)健康狀況相比較,營養不良檢出率低13.84個百分點,超重檢出率高2.69個百分點,肥胖檢出率低2.18個百分點,視力不良檢出率低1.77個百分點。
本次調查結果與2002年臨朐縣城(郊)學生健康狀況相比較,營養不良檢出率下降13.21個百分點,超重檢出率上升10.38個百分點,肥胖檢出率上升4.75個百分點,視力不良檢出率上升5.84個百分點。臨朐縣學生的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在防治營養不良的同時,要注意防治營養過剩。
本次調查顯示,臨朐縣城(郊)學生視力不良增長速率較快,比2001年縣城(郊)學生(未發表資料)上升19.21個百分點。這可能于與下因素有關:①目前正值12~18歲年齡段人口入學高峰期(該年齡段學生占本次受檢學生總數的76.21%)。②鄉鎮學校學生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紛紛讓子女“進城讀書”,縣城(郊)學生爆滿,遠遠突破了小學生教室定員45人、中學生教室定員50人的規定(有的小學教室人數>80人、中學生教室幾乎達到100人),多數教師的課桌椅布置嚴重違反教學衛生要求[3];學生在校期間75%的時光是在教室里度過,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教學環境,加快了視力不良的速率。有關部門應把防治學生視力不良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抓小抓早,有所作為。
運動醫學認為維爾維克指數反映人體的長、圍、寬、厚和密度,與心肺機能和其他發育指數值高度相關,可表明人體的結實程度;它不僅是一個營養指數,也是評價體格、體質的一個較好的指標。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2-159,160-185,251-252,267-272,588.
【關鍵詞】 營養狀況;營養障礙;肥胖癥;學生;少數民族,傣族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4-0356-02
學生營養狀況是評價學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反映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間接指標,對制訂學生營養政策和公共衛生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已于1985,1991,1995,2000年開展了4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2005年開展第5次全國學生體質調研。筆者對2005年西雙版納州傣族中小學生體質調研中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分析,旨在為制訂有關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調查方法,首先確定調研點校,再以年級分層,以教學班為單位,隨機整群抽樣構成調研樣本,所抽取的班級數以能滿足最低調研樣本數為限,最少100人。年齡為7~18歲。按性別分類,每歲1組,共24個組,最少組104人,最多組110人,共調查了2 599人,其中男生1 294名,女生1 305名。實際進行營養狀況評價2 593人,其中男生1 293名,女生1 300名。
1.2 方法 由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臨床醫師及校醫組成調查隊,均經統一培訓。按照《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規定的測量和檢查方法進行監測。采用“2000年中國學生身高標準體重值”[1]作為評價標準,進行學生現時營養狀況評價。白族、佤族學生資料由云南省學生體質調研組提供。
1.3 質量控制 按照《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的要求進行現場質控,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復測體檢結果,復測率為當天體檢人數的5%,將誤差發生率控制在5%以內。
1.4 數據處理 經云南省調研組檢查和統一驗收、錄入,應用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檢測調研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總體營養狀況 結果顯示,傣族學生較低體重檢出率為62.28%,營養不良檢出率為15.46%,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均為0.96%。
2.2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見表1。營養正常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72,P<0.01);較低體重和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均低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0,20.86,P值均<0.01);超重和肥胖檢出率男、女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1.94,1.04,P值均>0.05)。
2.3 中、小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見表2。較低體重檢出率小學生高于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8,P<0.05);營養不良檢出率小學生低于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86,P<0.01);肥胖檢出率小學生高于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5,P<0.05);超重檢出率小學生高于中學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P>0.05)。
2.4 傣族學生與其他民族學生的比較 見表3。較低體重檢出率傣族學生高于白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76,P<0.01);營養不良檢出率傣族學生高于白族學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6,P>0.05);超重、肥胖檢出率傣族學生低于白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超重=6.47,P<0.05;χ2肥胖=16.77,P<0.01)。
與佤族學生比較,較低體重、營養不良檢出率傣族學生均高于佤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17.68,212.66,P值均<0.01);超重檢出率傣族學生低于佤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45,P<0.01) ;肥胖檢出率傣族學生低于佤族學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93,P>0.05)。
2.5 學生營養狀況的年齡特征 男生營養不良率分別在13歲(35.5%)、15歲(34.9%)、18歲(24.0%)3次達較高水平;女生營養不良率7~16歲一直處于10.2%~15.5%之間,其中10歲(8.3%)、14歲(6.4%)略有下降,在18歲(23.1%)時達高峰。見圖1。男生超重肥胖率8~12歲處于2.8%~3.7%之間,13~15歲檢出率為0,18歲(3.8%)略有上升;女生超重肥胖率在8歲(2.8%)、11歲(5.6%)、14歲(4.5%)3個高峰期,17,18歲超重肥胖率為0。見圖2。
3 討論
傣族學生低體重率和營養不良率存在性別差異。女生低體重率和營養不良率低于男生,男生營養不良多在初中階段,女生多在高中階段,其原因可能是:(1)男生好運動,能量消耗較大,加上傣族的飲食習慣以清淡為主,不注意合理搭配膳食,特別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嚴重不足,從而造成了營養不良率高的狀況;而女生喜靜,相對能量消耗較少。(2)按照“2000年中國學生身高標準體重值”作為評價標準進行評定,有可能存在將營養正常的人數劃入低體重和營養不良人群的可能。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而低體重率低于小學生。分析原因有:(1)在小學階段,由家長安排孩子的膳食,且小學學習負擔較輕。而進入中學階段后,學生大多數在學校用餐,自主飲食行為加強,不能科學合理搭配膳食。(2)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突增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各種營養素需求量迅速增加,且學習負擔相對較重,如不注意補充營養,很容易引起營養不良[2]。(3)受現代“以瘦為美”思潮的影響,許多中學生(特別是女生)刻意節食以減輕體重,從而造成營養不良。
傣族學生低體重和營養不良率高于其他民族,營養過剩率(含超體重和肥胖人群)低于其他民族,也低于1995年全國平均水平(7.75%)[3]。這可能與傣族的飲食習慣有關,傣族日常飲食習慣以素食為主,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特別是動物蛋白的攝入嚴重不足。而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且機體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期,造成體重不足,特別是在青春期階段尤為明顯[4]。
學生營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全民營養教育、為學生制訂合理的膳食制度和生活制度、提倡體育鍛煉,均衡飲食。教育部門應該與衛生部門密切合作,采取相應干預措施:(1)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營養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營養不良與肥胖的原因、危害性和膳食預防的可能及有關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營養科普知識,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2)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倡健康體魄,避免錯誤“減肥”對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3)減輕課業負擔,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鼓勵學生參加戶外體育鍛煉; (4)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問題,采取行為干預,避免營養不良和肥胖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體育衛生藝術司,編.學校衛生人員培訓教材.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414-433.
[2] 楊巧玲,鄔盛鑫.北京市海淀區2003年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59-60.
[3]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報告.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57.
【關鍵詞】 營養狀況;營養不良;肥胖癥;學生,少數民族,侗族;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3-0251-02
營養是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生長發育、學習效率和勞動能力,而且對成年期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均有較大影響[1]。為了解廣西三江侗族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以便為相關營養干預工作提供參考,筆者對該地區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鄉村學校,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獲得有效樣本數共計2 021人,其中男生1 022名,女生999名。按《人體測量手冊》[2]中的檢測要求,測量7~16歲侗族學生的身高、體重等指標。根據學生身高、體重測量結果,采用“7~22歲中國學生身高標準體重值”為標準進行評價,即以體重在同等身高之標準體重的90%~110%范圍內為營養正常,低于90%為營養不良(其中低于90%為輕度,低于80%為中度,低于70%為重度),高于110%為超重,高于120%為肥胖[1]。應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總體營養狀況 2 021名侗族學生中,營養正常1 503人,占74.37%;營養不良率為21.08%,其中輕、中重度營養不良構成比分別為90.38%(385/426)和9.62%(41/426),營養不良以輕度為主,中重度少見;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3.36%和1.19%。見表1。
2.2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由表1可見,男生營養不良率為14.88%,超重肥胖率為4.89%;女生營養不良率為27.43%,超重肥胖率為4.20%。營養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65,P<0.01);超重、肥胖率男生與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51,P>0.05);男、女生營養構成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554,P<0.01)。
2.3 不同年齡中小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總體趨勢是隨年齡增長而上升,14~15歲達高峰后開始下降,7歲組的營養不良檢出率最低,為12.23%;14歲組最高,為33.02%。超重肥胖檢出率最高值(6.51%)在14歲組,最低值(2.00%)在10歲組。不同性別各年齡段學生營養狀況也不相同,男生營養不良檢出率15歲組最高(28.30%),女生14歲組最高(48.39%)。男生超重肥胖檢出率14歲組最高(10.99%),而女生12歲組最高(7.92%)。見表2。
2.4 不同發育階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7~16歲學生生長發育各項指標經歷了勻速增長(男7~11歲,女7~9歲)、快速增長(男12~14歲,女10~l2歲)和緩慢增長(男15~16歲,女13~16歲)3個階段[1]。表3顯示,無論男生、女生以及全體學生,其勻速增長階段和快速增長階段營養不良檢出率均較低,而緩慢增長階段營養不良檢出率均較高,與勻速、快速增長階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三江侗族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最為嚴重時期是生長發育的緩慢增長階段,也就是青春發育中晚期。超重肥胖率高峰值無論男生、女生以及全體學生都在快速增長階段,但與其他2個階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三江侗族自治縣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明顯低于全國鄉村漢族學生平均水平(26.97%)[3],也低于廣西沿海地區(25.97%)[4],且營養不良以輕度為主。表明隨著該地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部分家長比較注重學生的營養,因此學生營養狀況得到了較大改觀。但該地中小學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現象,并存在性別和年齡差異。
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學生及家長普遍缺乏“平衡膳食”知識,導致營養和膳食結構不合理;(2)有些學生存在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厭食、挑食等,造成營養缺乏;(3)部分家長往往只強調學生學習和在家時的營養水平,對于住校學生在校的營養狀況不予重視;(4)部分家長不能進行正確的營養搭配,長期給予高能量飲食,易引起學生肥胖。
女生營養不良率明顯高于男生,而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與有關報道[5]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1)男生一般希望體格健壯、肌肉發達、好動,因而進食量往往較大,營養攝入相對較多;女生則希望體態苗條,故而有意控制飲食,造成營養攝入不足。(2)女生挑食、偏食、吃零食現象較男生更普遍,導致營養和膳食結構不合理。(3) 女生青春期月經造成生理性失血,對營養素需求量加大。(4)部分家庭還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對女生營養不重視。
三江侗族學生營養不良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在14~15歲達到高峰后開始下降。14~15歲正好處于中學階段,這與國內有關營養不良率中學生高于小學生的報道[6]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新陳代射旺盛,課外活動增加,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相應增大,加上中學期間學習負擔加重,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而住校學生膳食較單一,蛋白食物攝入過少,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補充相對不足。
調查結果還顯示,無論男、女生,其緩慢增長階段的營養不良率均顯著高于勻速增長階段和快速增長階段,這也與其進入青春期,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增加及學習負擔加重有關。緩慢增長階段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中晚期[1]。表明如果忽視青春發育中晚期的合理營養,會給學生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學生營養干預的重點應在青春發育期,特別是中晚期。
綜上所述,三江侗族中小學生目前的營養狀況仍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青春中晚期營養不良問題應引起重視。因此,家長、學校和社會應加強中小學生的營養教育,提倡合理膳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保證學生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 葉廣俊,胡虞志,林琬生.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7-18,212-245.
[2] 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224-265.
[3]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6-117.
[4] 陳煥輝,譚春梅,陸梅英,等. 廣西沿海和山區學生營養狀況評價.中國校醫,2001,15(2):129-130.
[5] 楊家標,羅有祥,邱冠雄,等.永安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3):209.
[關鍵詞] 營養狀況;白族;身高標準體重;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 R15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a)-0005-03
湖南白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北的桑植縣,其境內山巒起伏,溪河密布、氣候屬于中亞內陸季風氣候,因地貌差異大,氣候特殊,易造成多種災害性天氣。地處邊遠、交通不便、山水縱橫等特點決定了湖南白族人群生存環境的惡劣、生存資源的缺乏以及經濟相對較落后[1]。這些因素對該地區學生的營養狀況易產生較大影響。而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其營養狀況對學生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影響極大。營養不良可導致發育遲緩、貧血等疾病;營養過剩可導致學生的心理壓力的增加、學習成績下降和性早熟,且營養過剩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2]。因此,為了解湖南白族中小學生的營養現狀,更好地開展學生營養不良、超重及肥胖的綜合防治工作,探討其影響因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筆者于2012年6月對該地區白族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湖南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中、小學和芙蓉橋白族鄉中、小學抽取7~16歲、父母雙方均為白族、發育正常的農村中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測量后按性別、年齡進行分組,共得有效資料1 452名(男705名,女747名)。年齡按實足年齡算,如9.00~9.99歲為9歲組[3],以此類推,共分10個年齡段20組。
1.2 測量項目和方法
按照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4]要求進行檢測。測量項目主要包括身高、體重等指標。
1.3 評價標準
采用WHO推薦的《中國學生7~22 歲身高標準體重值》作為營養狀況評價依據,體重在同等身高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狀況良好;<90%為營養不良(<90%為輕度營養不良,<80%為中度營養不良,<70%為重度營養不良);>110%為超重;>120%為肥胖[5]。
1.4 數據分析
數據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總體營養狀況
被調查的1 452名白族中小學生中,發育遲緩5名,均為女性,占0.34%。發育正常1 447名,其中,超重103名,占7.12%,肥胖61名,占4.22%,營養不良216名,占14.93%,輕、中、重度營養不良率分別為13.75%、1.11%和0.07%(表1)。
2.2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表1可見,白族男生營養不良率為12.06%,超重肥胖率為12.62%,女生營養不良率為17.65%,超重肥胖率為10.11%,營養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22,P =0.003)。超重、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78,P = 0.136)。男女生總體營養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75,P = 0.006)。見表1。
2.3 不同年齡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從表2可見,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8、10、14~16歲,男生11、12和16歲時較高,超重肥胖率女生12、13、15歲,男生9、10歲時較高;學生總體營養不良檢出率14~16歲時較高,9、13歲時最低。超重肥胖檢出率在9~13、15歲時較高,7、8、14和16歲時較低。不同年齡段學生總體營養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660,P = 0.014)。見表2。
3 討論
3.1 總體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白族中小學生的營養不良檢出率為14.93%,低于國內其他農村地區學生[6-7],超重肥胖檢出率為11.33%,與浙江慶元縣中小學生的檢出率相一致[6],而高于侗族學生[8],表明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湖南白族學生的營養狀況得到了較大改觀,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營養不良現象。同時,超重肥胖問題也逐漸成為白族學生營養異常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此外,白族學生中還存在0.34%的生長發育遲緩者,應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3.2 營養異常
白族學生總體營養不良檢出率14~16歲時較高,此階段正好處于初中二、三年級時期。主要原因可能是: 進入初中二年級后學習負擔加重,學習和精神壓力增大,絕大部分學生已住校,而學校膳食較為單一,此時期又恰好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新陳代射旺盛,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相應增大,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熱量與蛋白質的攝入量相對不足易導致營養不良。
超重肥胖檢出率在14和16歲時較低,可能與此階段學習負擔過重,精神壓力大以及學校膳食較為單一等因素有關,9~13歲時超重肥胖率維持在較高水平,此時期正處于小學和初中一年級階段,除了與學習任務相對輕松,精神壓力相對較小外,還與膳食等因素有關。根據調查了解,當地白族小學和初中一年級學生一般沒有住校。因大多數家長營養觀念的偏差和營養知識的缺乏,使得家中的小孩想吃就讓其吃,吃得越多越高興,故易引起營養攝入過剩導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
白族學生的營養不良率女生明顯高于男生,而超重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與有關報道一致[8],這可能與男女生的生活習慣與審美觀念不同有關。男生一般希望肌肉發達、身體健壯,同時好追逐,多愛參加各球類運動。此外,湖南白族和其他大部分少數民族一樣,經濟發展落后。根據調查了解,當地白族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較多,白族男生從小要做家務勞動,戶外運動多,故進食量往往較大,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相對較多。而女生往往希望體態苗條,故而有意控制飲食,輕視早餐及早餐質量,吃零食、挑食、偏食和節食現象較男生更普遍,易導致營養和膳食結構不合理,加之青春期后女生月經因素造成生理性失血,對營養需求加大,如果補充不及時,極易造成營養不良。
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不僅對其身體發育和健康狀況有影響,還對其心理狀況[9]以及智力水平有重要影響[10],所以良好的營養狀況對中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而湖南白族學生的營養異常除了有營養不良問題外,營養過剩也逐漸成為學生營養異常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建議做好以下幾點:(1)加大當地白族中小學生的營養和健康監測力度,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為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策略提供科學依據。(2)加強學生和家長的營養健康宣教,通過各種途徑宣傳營養知識和營養觀念,使學生和家長認識到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發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合理安排膳食,安排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對學生的膳食進行營養衛生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中小學生真正得到營養均衡的合理膳食。(4)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控制體重以及調節體成分[11]。因此,積極引導白族中小學生廣泛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實現由靜到動的改變,積極參加有氧運動,增強學生的體質。(5)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預防和減少造成學生生長發育遲緩的各種環境因素,以提高白族中小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麗劍. 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0-57.
[2] 董玉紅,許秀舉. 包頭市兒童青少年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 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26(6):46.
[3] 席煥久,陳昭. 人體測量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179.
[4]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 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7.
[5]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0-143.
[6] 陳玲. 北海市農村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 廣西醫學,2011,33(6):755-756.
[7] 吳臨平,周光仁,吳達福,等. 慶元縣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調查[J]. 浙江預防醫學,2011,23(10):59-60.
[8] 黃大元,徐林,李松峰,等. 廣西三江侗族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8,29(3):251-252.
[9] 焦敏,朱曉華,衛海燕. 減肥夏令營中單純性肥胖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分析[J]. 醫藥論壇雜志,2006,27(9):41-42.
[10] 季成葉. 兒童少年衛生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7-70.
摘 要:現代生活使小學生很難合理、均衡、全面地從膳食中取得足夠和必要的營養元素,對正在成長發育的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均衡的營養與合理地烹飪是他們健康的基礎。
關鍵詞:合理搭配;均衡營養;科學烹飪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7-294-01
現代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變化使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小學生很難合理、均衡、全面地從膳食中取得足夠和必要的營養元素,對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人類的食物是多樣的 ,均衡的營養膳食必須由多種營養食物和科學的烹飪才能滿足小學生人體的需要,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廣義的營養平衡是指食物量的平衡和營養物質平衡兩方面。學生食物量平衡即每天要按不同比例安排好類食物;營養平衡即每天都的膳食中六種營養素的含量比例搭配要恰當,才能滿足學生生長發育的需要。
在多種營養食物中,最重要的是谷類與薯類,谷類包括米、面、雜糧,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等 。學生在校期間應盡量避免只讓學生只吃副食,不吃主食的傾向,注意粗細搭配,稻米、小麥不要碾磨太精,否則谷粒表面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大部分會流失到糠麩之中。小麥、燕麥、高粱、玉米等雜糧中的礦物質營養豐富,人體不能合成,只能靠外界攝取,因此,不能讓學生只吃菜、肉類等副食。如果主食攝入量不足,副食特別是葷菜吃得太多,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也會相應增多,學生容易引起肥胖及并發癥。因此要避免學生無限量地吃菜。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的飲食都是以五谷雜糧為主,不知從何時起學生的餐桌上已經很難見到五谷雜糧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條件下生產出來的各種中外食品,然而保持食物固有的特性以及食物的生物活性是食品工業化所不能解決的難題。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如今,很多小學生已經不認識什么是五谷,什么是雜糧了。
為了滿足小學生食物數量和營養質量的平衡,應該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1、要制定營養平衡的食譜。根據小學生每日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進行食前的營養預算和食后的營養核算,再結合季節特點,選擇類食物,安排好由于小學生偏食習慣容易導致缺乏的四種營養素(維生素A、胡蘿卜素、鈣和核黃素)的供應;干稀、葷素、粗細、甜咸搭配要合理,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以谷類為主,動物性食品為輔;粗糧、細糧要合理搭配,這樣不僅可以營養互補,而且粗糧所含維生素較粗糙,能刺激腸胃蠕動,減少慢性便秘,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育。2、科學烹調保持營養。科學烹調是保證膳食質量和保存食物營養成分的重要環節,通過科學的烹調方法做成的飯菜,既色、香、味、形兼備,又合乎營養為生的要求。首先,要科學的清洗蔬菜,注意先洗后切,不要切后再洗,以減少水溶性營養素的流失。某些蔬菜最好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以有效祛除寄生在蔬菜表皮的蟲卵和殘留農藥。減少蔬菜營養素流失的烹調原則是旺火急炒。據一些試驗報告顯示,旺火急炒,葉菜類的維生素C平均保存率為60~70,而胡蘿卜素的保存度則可達76~96.烹調時應注意加鹽不宜過早,過早會使水溶性營養素流失。可見,營養素的保存與烹調過程及技巧有關。不科學的烹調會是營養流失或破壞。3、要味美更營養。既飽口福講味美,又講究營養,這對處于生長發育旺盛的兒童更為重要。有家長認為凡營養豐富的食物給孩子吃下去就好,不注意進食蔬菜類食物和營養平衡。
事實上,蔬菜被人們稱為維生素的寶庫,100克蔬菜中維生素A的有效單位達2600個,胡蘿卜素高達4100個單位,含維生素C100毫克、維生素B含量也非常豐富,這些維生素都有輔助谷氨酸和泛酸的作用,是改善大腦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在平等的膳食中可以適當增加蔬菜和紅蘿卜的使用量,當不受孩子們的歡迎時,可把蔬菜摻到包子、餃子里,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把蔬菜吃進去;也可以把紅蘿卜粒和火腿肉粒、黃瓜、雞蛋做成炒飯,同樣可受到學生的歡迎。又如粗細糧搭配,每周安排一至二次玉米脊骨湯,午飯可吃玉米,學生們也可吃的津津有味。
在學生的一日三餐的中,必須有足夠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每日的熱能分配一般早餐占全日總熱能30,午餐占40,晚餐占30比較合適。日常飲食酸、堿要均衡,平時吃的雞、鴨、魚、肉屬酸性食品,而瓜、果、蔬菜多屬堿性食品,酸性食物學生吃多了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要給學生葷、疏搭配在一起吃,酸、堿中和才有益健康,二者不可偏廢。食物品種應多樣化,力求保存膳食中的各種營養素不被破壞,并保證良好的色、香、味,以促進學生的食欲。同時,食品必須新鮮良好,避免腐爛變質的食品。
學生膳食看起來也許并不復雜與深奧,但具體做起來卻也并不容易,作為學生食堂的師傅不僅要關注烹飪的色、香、味,更應關注飲食的營養和健康,找到重心所在。只有科學的態度注意烹飪技巧,才能為學生的膳食增添一個亮點,不僅讓學生們體驗味覺上的享受,還能體驗到什么是所謂的健康與品質的精品。
針對目前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差、身體健康狀況堪憂的現狀,延吉市組織了一次中小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調研,結果令人擔憂,發人深思。
一是中小學生視力低下率居高不下。2005年,在全市接受體檢的15299名小學生中,視力不良的占34.45%;在接受體檢的4933名初中生中,視力不良的占48.69%。二是小學生患貧血的人數有所增加。2006年,市疾控中心對全市小學一、四年級學生的身體檢查,貧血率最高的小學達到了28.57%,最低的也在12%左右。三是學生營養狀況出現“雙峰”,肥胖和營養不良同時存在。在我們所調查的學校中,2006年,小學一、四年級肥胖檢出率最高的學校達到了20%,營養不良檢出率最高的達到18%;中學一年級肥胖檢出率最高的學校達到了20.5%,營養不良檢出率達到14%。
為了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提出如下建議:
1.改善教育大環境,形成結構優化、配置合理的教育機制。一是合理設置課程,提高質量效率;二是整合教育資源,規范各類補習班;三是培養綜合能力,加強素質教育。
2.定期組織學生體檢,形成健康體檢的法律、制度機制。一是建議國家教育部、衛生部聯合出臺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的相關政策,形成中小學生定期體檢服務機制,同時建立健全《學生健康體檢標準》、《學生健康檔案》等相關配套制度,使中小學生體檢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二是通過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學校、家長、醫院都能夠掌握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及常見病發病規律,以便及時采取預防和處置措施保證中小學生的健康。三是由各縣市衛生局與教育局協商后給每個學校定體檢日,并提前公布給家長。體檢費由家長直接交給衛生部門,教育部門不能代收,貧困學生的體檢費可由縣市慈善總會或紅十字會資助。
3.強化健康意識,形成關愛健康的聯動機制。一是在學校開展健康教育課,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通過聘請健康、營養、教育專家授課、講座、師生互動等形式,圍繞衛生習慣、合理營養、疾病預防等方面開展專題教育,幫助學生獲得系統的健康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將學生坐姿、握筆姿勢等學習習慣設定相應的分值列入教師課評體系,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內容,加強監督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把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家長會的重要內容,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專家視頻講座等方式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健康教育。學校要加大對家長健康知識的培訓,讓家長在家中指導孩子飲食起居、身體鍛煉、學習娛樂等。
4.把住學生食品的入口安全關,形成監督和指導合力機制。一是加強監管,把住關口。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教育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采取有效措施,把住“三無”食品、垃圾食品的源頭關、流通關,凈化學生食品市場;加大對學校周邊食品店、飯店及學校食堂的監督檢查。二是加強指導,合理調配。聘請專業營養師對學生餐的營養調配、膳食結構進行專業指導,同時根據學生的飲食習慣及學生年齡層次合理調配學生餐的口味和供應量,滿足學生需求。三是加強監督,確保質量。建議各學校探索建立以教師、學生、家長代表、新聞記者等人員構成的民間學生餐監督機構,對學生餐質量進行有效監督,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建議。
5.鍛煉、投入、調配相結合,形成合理的一體化配套機制。一是重視學校體育課,課時不應被其他課占用,各縣市教育局對本轄區學校的體育課開展情況搞好督察。二是適當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活動場所。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縣市比較大的學校可以單獨建立體育館;一般學校和財力不足的一些縣市,為節省財力,建議建立大型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全市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基地,同時加大投入,完善少年宮功能,使中小學生有處可玩。三是加強調配,縣市合理控制本轄區各學校學生數量,按照各學校教學條件,合理確定學生數量,嚴格控制跨學區入學。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延吉市市長)
【關鍵詞】 視力,低;齲齒;營養評價;沙眼;貧血;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8.2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67-02
為了解海南省海府地區中、小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以便為有效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2007年海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對海府地區9 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常見病、多發病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海府地區高中、初中、小學各3所,共調查9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15 462名,其中小學生5 264名,初中生5 186名,高中生5 012名。
1.2 方法 按《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檢測實施方案》進行健康檢查。貧血調查檢驗項目及其診斷標準均按照WHO推薦的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現場采血測定。工作人員根據《中小學生健康檢查表規范》[1]進行培訓,要求認真填寫學生健康體檢表。資料經整理后,輸入學生生長發育監測信息管理與評價系統進行分析和評價。
2 結果
2.1 總體情況 本次檢查的15 462名學生中,視力不良患病率最高,達57.15%;肥胖率最低,為8.16%;齲齒、營養不良、沙眼、貧血患病率分別為35.28%,15.39%,17.60%和13.10%。
2.2 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比較 視力不良、沙眼、貧血患病率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和小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2 470.97,303.36,51.63,P值均<0.01);齲齒患病率小學生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174.17,P<0.01);營養不良患病率與肥胖患病率不同學段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見表1。
2.3 不同性別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比較 表2顯示,除視力不良患病率男、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χ2=0.23,P>0.05),其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齲齒、肥胖、沙眼患病率男生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3.72,9.71和16.28,P值均<0.01);貧血、營養不良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228.69,207.88,P值均<0.01)。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海府地區中小學生的常見病主要為視力不良、齲齒、營養不良、肥胖與貧血,其中視力不良率為57.15% ,高于2003年衛生部公布的平均水平(25.37%),并隨學習階段的升高呈上升趨勢,與國內報道相似[2]。主要由于隨著學齡的不斷升高,學生的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學習時間延長;另外,電視、游戲機、計算機的普及等都使學生的戶外活動減少,造成用眼時間與體育鍛煉時間差距過大,視力不良的患病率也隨著上升。學校應提高學生自覺保護視力的意識,注意用眼衛生,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糾正學習姿勢,并積極利用有限的時間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以增強身體素質,達到預防疾病,特別是預防近視的目的。海府地區中小學生齲齒患病率為35.28%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12%) ,并隨學習階段的升高而降低,且男生高于女生。這可能與小學生常見病中,齲齒患病率最高,乳牙齲發病快、齲患率高[3]及進食含糖較高的精制食品較初、高中生多等因素有關。因此,應加大對小學生齲齒的防治力度,培養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發現齲齒及時填充治療。結果還顯示,中小學生營養不良、貧血患病率分別為15.39%和13.1%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62%,9.1%) ;營養不良、貧血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 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易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活動較少及追求苗條、盲目減肥有關,也與女生生理特點有關。肥胖、沙眼患病率分別為8.16%和17.60%,高于全國水平(3.18%,6.5%);男生高于女生,可能與家庭經濟水平、膳食營養狀況、飲食習慣、戶外活動、學習負擔、個人衛生意識差等有關,其中沙眼患病率隨學齡升高而上升,可能是隨著生活范圍增大,又沒有形成良好衛生習慣, 而從初中起住校學生較小學的多,同學之間感染機會增多有關。因此,要糾正學生不良的用眼衛生習慣,向學生家長宣傳沙眼的防治知識,對沙眼病人要及時治療,防止傳播。
因此,對學生常見病的預防,重要的是要加強健康教育。各級教育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普查(體檢)工作力度,包括對教師、學生和家長3 個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尤其是家長和教師要相互配合;加強常見病的防治,做到從小預防,對發現的常見病要及時治療和糾正,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降低常見病的患病率。
4 參考文獻
[1] 殷大奎.學校衛生與防疫管理全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2 729-2 733.
[2] 李志強,果春艷.蘭州市中小學生常見病現狀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0,21(3):218.
【關鍵詞】 體形;飲食習慣;超重;肥胖癥;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6-0662-03
Pupils' Dietary Behaviors with Different Figures in Beijing/LI Shan-shan*,WANG Hai-jun,WU Shuang-sheng, et al. * School of Public Health/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normal-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s dietary behaviors in Beijing,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and related health educations for childhood obesity. MethodsPupils in grade 2 to 5 were selected from 8 Beijing non-boarding public primary schools, and their height, weight we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2005 National Student Detection Standard of Physical Health", and their BMI were also calculated. Normal-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e students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Reference Norm for Screening" developed by Chinese Obesity Working Group (WGOC). By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 581 pupils aged from 7 to 14 to know their dietary behaviors. ResultsPupils with different shape in Beijing primary schools had different breakfast frequency in a week,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omatotypes;Food habits;Overweight;Obesity;Students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兒童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迅速上升,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營養健康狀況的主要問題之一。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7~22歲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分別為13.25%和11.39%,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分別為8.72%和5.01%,高于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1]。兒童期肥胖的流行與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方式密切相關[2]。了解現階段兒童的飲食行為狀況,對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和增進兒童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對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的飲食行為進行問卷調查,比較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兒童的飲食行為狀況,為制定兒童肥胖的營養干預措施和相關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北京市8所非寄宿制公立小學的二~五年級學生。依據“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檢測細則”[1]測量學生的身高、體重并計算體質量指數(BMI),BMI=體質量(kg)/身高2(m2)。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制定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3],對學生進行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分類。排除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身體發育異常,身體殘疾、畸形以及內分泌疾病、藥物副作用等引起的超重和肥胖。對入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有效問卷1 581份。學生年齡7~14歲;男生843名(53.32%),女生738名(46.68%);正常體重1 323名(83.68%),超重125名(7.91%),肥胖133名(8.41%)。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小學生調查問卷》,由調查員在校醫和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統一發放,統一回收。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 13.0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百分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吃早餐情況比較 如表1所示,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每周吃早餐次數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8,P
2.2 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喝奶情況比較 見表2。
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每周喝奶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49.32%的北京市小學生每周喝奶≥7次;每周喝奶
2.3 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其他常見飲食行為比較 表3結果顯示,每月吃西式快餐≥4次、經常或每天晚上睡覺前0.5 h吃東西、每周在外就餐≥14次的,肥胖學生應答率均最高,分別為12.50%,10.00%,13.95%。午餐就餐地點方面,絕大多數小學生選擇在學校吃午餐(76.80%),只有少部分小學生選擇在家里吃午餐(27.16%)。不同體型小學生對在家里吃午餐和在學校吃午餐的應答率均不相同,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3.53,22.68,P值均
2.4 北京市不同體型小學生減肥相關飲食行為比較 表4顯示,大部分北京市小學生選擇避免吃糖多的食物、避免吃脂肪多的食物以及為了控制體重多吃蔬菜水果,應答率分別為72.93%,68.07%和62.05%;只有少部分小學生選擇為了控制體重不吃主食(18.67%)。對于避免吃糖多的食物和避免吃脂肪多的食物應答率,均為超重學生>肥胖學生>正常體重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1.63,9.87,P值均
3 討論
我國傳統飲食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科學進餐觀念。每天吃早餐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一種促進健康的行為。作為早晨起床后的第一餐,早餐在全天的能量供應和營養素攝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應占全天總能量攝入的25%~30%[4]。長期不吃早餐或早餐質量差,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還會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北京市肥胖小學生比例最高,非每天吃早餐的超重學生比例最高,而每天都吃早餐的正常體重學生比例最高。說明不吃早餐是兒童超重、肥胖的誘發因素之一。這是因為不吃早餐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空腹刺激,饑餓感使兒童在午餐中不知不覺地超量進食而引起肥胖。一頓營養充足的早餐應該包括谷類、動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4類食物,蔬菜和水果是早餐中不可或缺的。有研究表明,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肥胖的相對危險度[5]。蔬菜和水果富含水分和纖維,能量密度低,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同時可以增加人體飽腹感,減少饑餓。本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正常體重小學生對早餐食用新鮮水果的應答率高于超重和肥胖小學生。證明早餐食用蔬菜和水果的兒童更容易維持正常的體重狀態。鑒于此,應倡導兒童增加早餐食用頻率,從小養成每天吃早餐的良好飲食習慣。一直以來,在我國居民早餐的種類中,常常忽略蔬菜和水果的重要作用。所以,還應提高兒童早餐的質量,增加早餐食物種類,特別是蔬菜和水果的攝入,使兒童早餐真正吃好。由此,在均衡膳食的前提下,從兒童每天的第一餐著手,控制超重、肥胖的發生率,增進兒童身體健康。
在我國,有人平時很少喝甚至不喝牛奶,除了不習慣牛奶的口味以外,很多人認為牛奶中的脂肪多、能量高,喝了會發胖。近些年,國外也有研究表明,飲用牛奶會造成兒童超重和肥胖[6],但前提是兒童每天飲用大量牛奶(3杯以上,每杯225 mL)。奶制品富含多種營養素,是鈣的最好來源,尤其對于生長發育中的兒童,鈣攝入可促進身高的增長。本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50%的小學生每天喝奶,說明仍有很多兒童還沒將喝奶作為一項日常的飲食習慣。超重小學生對非每天喝奶的應答率最高,而對每天喝奶的應答率最低,正常體重小學生對每周喝奶1~6次的應答率最低,說明我國兒童目前相比國外水平尚低的奶制品消費量并不會導致超重、肥胖的發生,可以放心地飲用牛奶。對于一些乳糖不耐癥的兒童,喝牛奶會引起不適,則可以用酸奶來代替牛奶飲用。
本調查研究顯示,每月吃西式快餐≥4次、經常或每天晚上睡覺前0.5 h吃東西、平均每天有2餐以上在外面吃的北京市肥胖小學生應答率最高。說明西式快餐、睡覺前吃東西、在外就餐均可導致兒童肥胖,與其他研究結果[2]相吻合。應進一步糾正社會經濟發展所誘發的兒童不良飲食行為,控制兒童超重、肥胖發生。本調查研究結果還顯示,絕大多數(76.80%)的小學生選擇在學校吃午餐。因此,學生營養午餐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已證實,常吃甜食和含脂肪較多的食物是超重、肥胖的危險因素,而蔬菜和水果因富含水分、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量密度低,易使人產生飽腹感,在控制超重、肥胖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本調查發現,大部分北京市小學生選擇避免吃糖多的食物、避免吃脂肪多的食物以及為了控制體重多吃蔬菜水果,說明過去的營養干預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大部分兒童具備一定營養知識并將其得以實踐。對于避免吃糖多的食物和避免吃脂多的食物應答率,超重學生>肥胖學生>正常體重學生;對于為了控制體重不吃主食和為了控制體重多吃蔬菜水果的應答率,正常體重學生
綜上所述,兒童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飲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一些不正確的飲食會影響兒童成長,甚至導致超重、肥胖。因此,社會各界都應努力幫助兒童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使其堅持每天吃早餐、每天喝奶,引導兒童科學減肥,繼續加強學生營養午餐建設,使兒童健康飲食、茁壯成長。
(志謝:本次調查得到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和北京市海淀區教委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大力支持,特此志謝!)
4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JOHN JR, JULIE A, AHMAD RD, et al. Early lif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childhood: cohort study. BMJ, 2005,330(7504): 1357-1363.
[3]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4]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拉薩:人民出版社,2008.
[5] MOREIRA P, PADRAO PE. Economic and dietary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Portuguese adult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Eat Behav, 2006,7(3):220-228.
關鍵詞:體質健康;小學生;大連市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 of data statistic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 of pupils in Dalian in recent six years, the survey results reflect the health status of pupils in Dalian city overall did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we hope it could cause parents, schools, teachers, social attention attention, together with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servic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each student.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pupils; Dalian City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前言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關乎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衰。而只有在小學階段接受良好的體質健康教育,才能為青少年時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體質基礎。為了全面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發展國民的綜合素質,國家對我國少年兒童體質情況進行了定期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以改善少年兒童的體質健康水平。對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使學校和廣大學生以及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上好體育課,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進而全面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同時,也為學校加強體育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來自近六年大連市城市及農村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學生群體,研究對象的總體情況詳見表1。
表1研究對象的總體情況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中心獲得近六年大連市小學《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中與健康體能相關的測試數據。
2.訪談法:
訪談對象來自大連市教育管理部門及城市小學的相關教育教學人員和在學生家長等共38人。訪談內容涉及學校體育教育綜合情況、“陽光體育”、“大課間”的開展實施情況以及社區、家庭體育活動等方面的相關內容。
3.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2003對測試數據進行二次處理并分類,制作圖表。
三、結果與分析
(一)身體成分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標準體重的比例沒有顯著變化,農村較城市一直都稍好些。農村偏輕人數比例有下降趨勢,而肥胖的比例出現增加態勢,但總體上接近50%的小學生為標準體重,偏輕比超重的情況更為嚴重,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城市肥胖小學生比例明顯居高不下。上述情況可以反映出隨著我國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學生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得到充分給予,使學生在生長發育期得到了很好的營養保證。通過與部分肥胖和過輕學生的調查訪談,得出導致部分學生營養不良主要原因是平時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導致肥胖主要是平時膳食不合理、缺少體育鍛煉。顯然,由于物質生活水平問題,導致了大連市小學生5種指數的變化也不一樣,但總體上看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所以小學生身體發育水平、營養狀況以及身體的勻稱度欠佳等問題應該引起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關注。(詳見圖1)
圖1
(二)心肺耐力
1.循環機能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循環機能良好以及以上比例平均接近70%,農村好于城市,但城市,但城市超過35%的學生處于及格及以下水平,農村稍好些,但也有不及格現象,并呈逐年增加趨勢。總體上全市35%左右的小學生需要盡快提升循環機能水平。上述情況說明大連市小學生耐力運動的鍛煉有待于加強。耐力水平不但與堅持體育鍛煉有關,科學的飲食習慣也能促進小學生提高耐力水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使身體更健康。(詳見圖2)
圖2
2.呼吸機能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呼吸機能良好以及以上比率略有下降趨勢,平均只達到30%左右,而平均將近70%的小學生處于及格以及以下水平,城市不及格率大于農村,由此可見,大連市大多數小學生呼吸機能亟待提升,家長、學校及社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措施,遏制不良現象的發展趨勢,以免產生嚴重后果。
圖3
(三)肌肉力量
1.上肢力量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上肢力量良好以及以上所占比例有所提升,農村明顯好于城市。不及格率平均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但優良水平的比率平均只有50%左右。所以,大連市小學生的上肢力量略顯薄弱,對此應該加強鍛煉,學校和家庭有必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安排些與上肢力量鍛煉相關的活動,用以提高此項素質。(詳見圖4)
圖4
2.下肢力量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下肢力量優良水平平均變化不大,均為達到50%的比例,農村好于城市,總體來看,超過50%的小學生需要盡快加強下肢力量的鍛煉,學校、社區和家庭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詳見圖5)
圖5
3.腹肌力量
腹肌力量一直小學生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是腹肌力量在平時很少得到鍛煉的原因。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腹肌力量良好以及以上水平沒有顯著變化,農村好于城市,不及格率農村低于城市,農村不及格率維持在10%以下。城市將近70%的小學生以及農村將近60%的小學生腹肌力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這一不良現象。(詳見圖6)
圖6
(四)柔韌素質
柔韌素質是人體機能健康的重要素質之一,但這一素質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柔韌性差說明相應的關節和肌肉缺乏鍛煉,而柔韌素質的鍛煉必須在早期進行,而且還要注意柔韌與力量的結合。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柔韌素質整體上略有改善,但城市小學生柔韌素質較農村小學生稍微差些,及格以及以下水平超過40%,因此,大連市小學生柔韌素質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詳見圖7)
圖7
(五)健康體能綜合評定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健康體能總平均分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突破了及格水平,接近良好的標準。而且農村明顯高于城市。整體來看,農村女生的健康體能平均分最高,城市男生最差。(詳見圖8)
圖8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健康體能綜合評定優良水平變化不大,農村好于城市,城市超過40%的小學生以及農村超過35%的小學生健康體能綜合水平需要盡快提高,使身體健康體能水平達到標準狀態。(詳見圖9)
圖9
四、結論
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標準體重的比例沒有顯著變化,農村偏輕比例有所下降,而肥胖比例出現增加態勢,城市肥胖小學生比例居高不下。全市35%左右的小學生需要盡快提升循環機能水平,而呼吸機能優良比率有下降趨勢,將近70%的小學生呼吸機能需要盡快改善,上肢力量優良比率有所提升,農村好于城市,但仍有不及格現象,超過50%的小學生下肢力量亟待改善,將近70%的城市小學生以及將近60%的農村小學生腹肌力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柔韌素質有40%的提升空間。大連市小學生健康體能總評分呈逐年升高趨勢,綜合評定優良水平變化不大,農村一直好于城市,超過40%的城市小學生以及超過30%的農村小學生健康體能綜合水平需要盡快提高。總之,近六年大連市小學生健康體能狀況整體上沒有明顯改善。
五、建議
(一)家長要增強對兒童健康體質培養的意識
小學期間是學生鍛煉意識養成的廚師階段,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可見家庭的責任舉足輕重。學生在學校每日接受大量的功課,家長不應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應注重兒童的健康發展。平日多多督促兒童參與體育鍛煉,從體力、速度、柔韌度、協調性等多方面發展,不斷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并應注重一日三餐的營養和食品安全問題,避免學生暴飲暴食和偏食、挑食的現象。體育教師通過學校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宣傳健康的身體是“載物”之舟,使他們明了孩子有了良好的身體素質,更有利于學習的道理。以爭取家長對體育教學的大力支持配合,通過加強和家長的溝通,為學校體育工作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
(二)學校要培養小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要強化學生增強體質的意識,旨先必須培養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抓住他們心理進行備課,使教材安排、組織形式、教法手段,教學語言等新鮮活潑。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激發學生熱衷于投入到健身活動之中,使學生樹立自覺自愿參與體育鍛煉,不怕苦,不怕累,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切實開展每天的 “陽光體育活動”,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有效率。對特殊的學生,教師運用開運動處方的形式,即在課中使其練習,也激勵他們在別的有空時間進行自我的積極鍛煉。
(三)社會應該對小學生的健康體能給予更多關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體質的強弱關系到這個國家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問題。少年兒童則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身體健康水平則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繁榮富強的基礎,所以社會應該對此引起高度重視。社會應該建立對小學生健康體能的保障機制,并利用媒體宣傳途徑,充分引起人們對小學生健康體能的關注度,推動家庭和學校積極參與對小學生的健康體能教育。社區應該建設寬大的活動場地、體育場所或健身設施,為小學生健身提供方便。還要嚴格控制食品質量和安全,保證小學生正常的生長發育,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海元、袁國英.關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7(11)
[2]杜偉.農村學校體育的現狀與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8(3)
[3]茍雅宏.社會支持基本理論研究概述[J].學理論,2009,(12)
[4]宋柏紅.淺析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J]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