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活動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Events have vital impacts o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their high social attentiveness and temporality. This essay sorted out the identifications of sustainable event management, analyzed its importance and introduces maj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measure kits. It also suggested the approach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event management, through the best practice of the world.
Key words: sustainable event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kits;suggested approaches for implementations
中圖分類號:F59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248-03
0 引言
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我國組織和承辦的節事活動越來越多,其規模和檔次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南京青奧會的成功舉辦,把節事活動的規模和影響推向了一個新。另一方面,節事活動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也日益明顯,受到政府和輿論的普遍關注,可持續節事活動管理勢在必行。
可持續活動管理,又稱為“綠色活動管理”或“負責任的活動管理”,本文將其定義為:基于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宗旨進行活動管理,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活動策劃、組織、實施與參與的全過程,并與所有活動相關者(包括活動的參與者、主辦方、場館經營者、承包商等)達成共識。
1 可持續活動管理的必要性
節事活動具有高關注度、高能耗和臨時性的特性,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有著重大的影響(見表1)。
由此可見,若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片面地追求眼前的利益,不但節事活動本身的發展后勁不足,還會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其后果不容忽視。此外,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許多國際活動紛紛要求申辦者、承辦者和供應商必須通過可持續活動管理標準的認證。因此,進行可持續活動管理對我國的會展企業有著至關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現實意義。
2 可持續活動管理的內涵
具體來說,可持續活動管理應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環境方面:可持續活動管理應在活動策劃、組織、實施與參與的全過程始終貫徹環保理念,確保活動的任何環節都不損害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有綠色采購、廢棄物管理、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降低廢氣排放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例如,Live Earth音樂節活動②在業內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它提出了可持續活動管理的七個關鍵點,如表2所示。
經濟方面:可持續活動管理應依靠科技與管理水平的進步,通過科學的經濟增長方式來提高經濟效益;此外,還需要重點關注對當地經濟的促進,如通過采購本地產品、為當地居民提供培訓并創造工作機會等舉措,讓主辦社區也能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福利。目前,衡量活動經濟影響的手段有三種:成本效益分析、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例如,根據2012年新西蘭政府的經濟方面云評價報告(‘Economic Evaluation Outcomes Meta-evaluation Report’)④,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g舉辦的18個大型活動中,新西蘭政府共投資720萬美元,產生了3210萬美元的凈收益。除了短期的經濟增長,政府的投資還帶來了許多長期收益:例如沃爾沃海洋賽跑(2011)為中途站點城市奧克蘭的航海業帶來了就業機會和GDP增長等等。
社會方面:可持續活動管理還應重視活動的社會效益,需要重點關注財富分配的公平、維護社會治安、保護當地文化、減少對主辦社區的沖擊等等。斯摩等學者提出了社會影響感知(SIP)的測量體系⑤(2005),并將該體系中的指標歸為六個方面:(給社區帶來的)不便、社區認同與凝聚力、個人的挫折感、娛樂與社交機遇、社區成長與發展、行為影響等。此外,阿珂達⑥、赫德⑦和德里⑧等學者又相繼提出用社會資本理論(2006)、利益相關者理論(2007)和社會交換理論(2010)等來衡量活動的社會影響,以確保活動能尊重、保持和發展當地社區及其文化。
由上可見,可持續活動管理的內涵由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三大支柱構成;三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3 可持續活動管理的主要國際標準和工具
到目前為止,可持續活動管理相關的國際標準和測量工具有三十余種,其中影響較大的如表3所示。
這些活動可持續管理的標準和指南主要是源于政府主導(如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制訂的可持續活動指南),也有行業驅動(如歐羅巴協會推出的歐羅巴綠色大獎)或由活動場館與非營利組織提出(如綠色活動組織提出的《綠色活動指南》);它們為可持續性活動的策劃與實施提供了指引。
4 推行可持續活動管理的思考
關于推行可持續活動管理的途徑,本出了如下思考:
首先,推行可持續活動管理的主體,應包括各活動相關方,即活動主辦方、政府相關部門、場館經管與所有者、土地經營與所有者、社區、志愿者、媒體等。活動各相關方應就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通力合作;同時也應確保它們都能從可持續活動管理中受惠。可通過資金支持或政策傾斜的方式扶持一批有效推行可持續管理的節事活動品牌和企業,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進行有序競爭。
其次,推行可持續活動管理,政府應盡快出臺一套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綜合運用規劃、法制、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強化其業務指導和服務功能。例如,新西蘭政府專門設立了大型活動開發基金MEDF(the Major Events Development Fund),以表彰那些能帶來長期經濟收益、提供商業機遇、促進體育與藝術事業發展、增強當地民眾與國民自豪感、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型活動,并構建了云評價(meta-evaluation)系統。
第三,籌撥專項基金,建立和完善可持續活動管理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組織論壇,舉辦研討會,出版書籍和宣傳資料,舉辦培訓和講座等等形式推進活動的可持續管理進程。加強行業協會與專業團體的參與深度。
第四,啟動知識普及支持系統、運行服務支持系統、專家庫支持系統等,整合媒體、學校、研究所、科技館等各方面的力量,為可持續活動管理教育大眾、培育人才,以穩定、切實推進活動的可持續管理進程。
注釋:
①資料整理自:L Dwyer,Economic Impact of Sport Events: A Reassessment,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 2006, volume 10(4):207-216。
②Live Earth是2007年e辦的一系列音樂節事活動,在倫敦、悉尼、約翰內斯堡、東京、紐約、上海等大型城市巡回演出,旨在通過娛樂活動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
③自Live Earth的官方網站資料歸納而成。
④資料來源:https://beehive.govt.nz。
⑤Small, K., Edwards, D. & Sheridan, L. 2005, 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a small festi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1, no. 1, pp. 66-77。
⑥Arcodia, C. and Whitford, M. (2006). Festival attend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Convention and Event Tourism, 8 (2), 1-18。
⑦Hede, A.-M. (2007). Managing special events in the new era of the triple bottom line. Event Management, 11 (1/2), 13-22。
⑧Deery, M. and Jago, L. (2010). Social impacts of events and the role of anti-social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 1 (1), 8-28。
⑨中國現行的《GB/T31598-2015 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是該標準的中文版本。
⑩為提高藝術與音樂節事活動的可持續性而成立的非營利性組織,其主頁為:http:///。
{11}是一個歐洲節事活動協會,其主頁為:http://。
{12}ASTM官方網站為:。
參考文獻:
[1]L Dwyer,Economic Impact of Sport Events: A Reassessment, 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 2006, volume 10(4).
[2]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2, ISO/ CD 20121 Sustainability in Event Management.
[3]綠色活動組織官方網站:/.
[4]歐羅巴協會官方網站: .
豐富多采的中國古代旅游活動,至少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帝王巡游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維護統治,弘揚功績,炫耀威力,震懾臣民,往往巡游各地。有的論者把西周時期的穆王視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說他曾宣稱天下諸侯各國要遍布王輦之車轍和御騎之蹄印。《穆天子傳》也記述了他的西征路線和有關故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足跡遠涉波斯(今伊朗),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開辟的。然而,由于有關周穆王的記述多屬傳說性的,因此把他作為帝王巡游的實例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然而,秦始皇、漢武帝作為帝王巡游的代表卻是極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國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統一中國后,10年之間(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
公元前220年,他從咸陽出發,沿渭河河谷抵達隴西(今甘肅臨洮)。后北行經涇水上的北地(今甘肅慶陽)返回。
公元前219年,他東行到山東鄒縣的嶧山刻石記功,登泰山祭記封禪,到煙臺芝罘島,沿渤海向東到成山頭,向南到瑯邪郡(治所在今山東膠南縣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在泗水尋覓周朝九鼎,后南行過淮河到衡山,由漢水經南陽返回。
公元前218年,他又向東游歷,經河南、山東到芝罘、瑯邪(今瑯邪山),沿漳水從上黨返回。
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2l0年,他出武關,沿漢水南下到湖北云夢,乘船順長江東渡到丹陽(今安徽當涂東);又到錢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瑯邪、榮城、芝罘游歷。
在這5次巡游中,他4次在7個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記其功績。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喜巡游,愛獵射,祠山川,慕神山,是史學界公認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大旅行家之一。他七登泰山,六出蕭關;北抵崆峒(今甘肅平涼),南達尋陽(今江西九江),許多名山大川都有他行跡。
為實現先帶兵耀武,再祭告天地的古訓,他于公元前110年冬帶兵18萬,北上甘泉宮、上群、西河、五原(今內蒙古東勝、包頭一帶),旌旗飄揚,浩浩蕩蕩,前后達千里。他出長城,登單于臺,成鎮匈奴,又回陜西祭黃帝陵,到華山祈禱;再東行至嵩山,敬禮于太室。
公元前119年,他封禪泰山,至東海求仙;又北抵碣石、遼酉,再由九原返回,行程9,000公里。此行是中國封建帝王巡游的一次壯舉。
公元前106年,他經由盛唐(今安徽安慶)向湖南九嶷山拜虞舜,到潛山登天柱山;又從尋陽乘船沿江順流而下,向樅陽行駛,其船首房相接,不絕千里;再由陸路北行,直抵山東瑯邪海岸后歸。
秦皇漢武,顯赫一世。二者巡游,也頗相似。與秦始皇比。漢武帝巡游的路程之遙,地方之多,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隋煬帝楊州觀瓊花,清康熙、乾隆下江南等都是盡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二、官吏宦游
中國古代封建官吏,常受帝王派遣,為完成某項任務而出使各地。官吏宦游即源于此。其中以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七下西洋最有名氣。
張騫(約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是西漢杰出的外交家、探險家和旅行家,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武帝之命,帶100多人出使大月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從長安出發,經隴西(今甘肅臨洮),穿河西走廊,出陽關,走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過康居(今巴爾喀什湖一帶),到大月氏,行程7,000多公里,在月氏,他考察了那里的山川地形、風土民情、特有產品,政治軍事,并涉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許多城市。然后,他取道蔥嶺(原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的總稱),從祁連山過羌人區,進入隴西,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返回。
元壽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又率300人前往烏孫(今新疆伊犁和巴爾喀什湖一帶),走訪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伊拉克等地),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烏孫使節的護送下返回。
他兩次出使西域,被譽為“鑿空”(司馬遷語)的人,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建立了不朽功績。
鄭和(1371~1435年)是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他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南洋群島婆羅洲以西的南中國海、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區),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壯舉。他南到爪哇,北到波斯灣和伊斯蘭教圣地麥加,西到索馬里摩加迪沙,涉海5萬多公里,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舉,比1487年歐洲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比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洋早半個多世紀,比麥哲倫環球旅行早1個多世紀,可以說在世界史上是前無古人的。他率領的船隊62艘,大的長過百米、寬至四五十米,一般的也長90米、寬三四十米,體勢巍然,巨以無故;有的載物,有的載人,有的載馬,有的載水,也有專供作戰用的,各種功能齊備,整個船隊,有水手,有書記,有醫生,有翻譯,還有將士,多達2.78萬人,首尾相接,長5公里,浩浩蕩蕩,極有聲勢,堪稱當時航海的“世界之最”;船上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羅盤設施,夜觀星象,日測風云,加上船是采用分艙密封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即使局部觸礁,也不影響大局。
他把中國大陸的瓷器、銅器、鐵器、金銀和各種精美絕倫的絲綢、羅紗、錦綺帶出去,又把異國他鄉的胡椒、象牙、寶石、藥材、染料、香料、硫黃以及獅、豹等稀奇珍貴動物換回中國內地,不僅擴大了貿易,而且加深了友誼。至今南洋一些城市還保留著紀念他的遺物勝跡。其隨從馬歡、費信、鞏珍等人分別撰寫的《瀛涯勝攬》、《星槎勝攬》、《西洋蕃國志》對研究當地的歷史地理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
三、買賣商游
往返各地做買辦的活動為“商旅”。做買賣所經之路為“商路”。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僅各地糟運水路四通八達,驛道陸路遍及各地,而且西南各省有棧道,沿海地區有海運。商路的開辟,為商旅的興起提供了前提,是買賣商游發達的重要標志。據《中國史綱》說,早在商代時期,東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鮮半島,東南達今日浙江,西南到今日鄂皖乃至四川,西北達陜甘寧綏乃至新疆,到處都有商人的足跡。春秋戰國時期的陶朱公、呂不韋等都曾周游天下,負貨販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商人。
被歷史上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是海上商貿旅行線路。《漢書·地理志》說,漢武帝曾派遣官員率領“應募者”帶著大量黃金和絲織品,從雷州半島乘船駛過南海,進入暹羅灣,繞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西亞半島,通過孟加拉灣到印度半島東海岸的黃支國,與當地交換明珠、壁流離(寶石名)等物品。印度商人也穿過馬六甲海峽來中國進行商業貿易。
被歷史上稱為“殷明略航線”的海運線路是由元代千戶(官名,世襲軍職)殷明略開辟的。這條水路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經長江口出海直駛成山角,再經渤海灣沙門島到天津市,只有10天航程。元朝政府征收的糧食、瓷器和絲綢織品的相當部分就是靠這條水路從南方運至北方的。北方的豆類、谷物和棗、梨等土特產品也靠這分水路運往南方。據《元史》卷九四《食貨志·市舶》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政府以新鈔十一萬六百錠、銀一千五百九十三錠、金百兩付給江南各省“與民互市”;且在泉州、杭州設市舶都轉運公司,“官自具船給本,選人入番貿易諸貨”。由此可見當時買賣商游規模之巨。
四、士人漫游
中國古代社會的文人學士常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提并論,幾乎都有過旅行游覽的歷史。其中比較著名的是: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戰國后期待人。他因受人讒毀,被楚國君主貶謫,先后到漢北、江南,長期在沅、湘流域游歷;深感國家政治的腐敗和自已理想的破滅;憤然寫下了《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詩。這些詩,以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他嫉惡如仇、憂國憂民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被譽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西漢時的史學大師。他從20歲起漫游各地,到過廬山、會稽,考察過“禹疏九江”的遺跡;經歷過屈原被流放之地,憑吊過屈原沉水的汩羅江;又到過孔子故居,參觀過孔子“廟堂車服禮器”;游歷過劉邦起兵的豐沛,訪問過蕭何、曹參、樊噲、滕公的事跡;還去過魏都大梁,瞻仰過信陵君門客侯嬴看守過的“夷門”……具足跡遍及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地。每到一地,他都深入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山川地勢,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和軼聞趣事。他寫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大學史綱要》),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3000多年的歷史,開創了傳體通史的先例,涉及到軍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地理、民俗等多種領域;不僅是部歷史巨著,而且在文學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
酈道元(466或472?~527年),北魏地理學家。他深感前人的《山海經》、《禹貢》、《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等過于簡略,在跋山涉水、實地考察的同時,著力搜集有關水道的文獻史料,為漢代的《水經》作注。《水經注》共40卷,記述了1252條河道沿岸的地理沿革、歷史古跡、城邑建筑、風土人情
、傳說故事;不僅對桑欽的《水經》作了修正、補充和闡釋,而且對祖國山水作了謳歌和贊美;既具有珍貴的地理學價值,又占有重要的文學史地位。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詩人。他25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到過湖南、江蘇、湖北、河南、山西、山東、浙江、陜西、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他那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而又洋溢著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的詩篇,是他“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的真實寫照。旅行游覽為他提供了題材、意境和靈感,他為祖國留下了臉炙人口、動人心弦的詩歌遺產。在他的筆下,萬里長江上,“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九曲黃河是,“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廬山瀑布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西北高原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他的詩,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流傳千古、與世長存。
徐霞客(1586~1641年),時代地理學家。他不入仕途,專事旅游,他22歲起就在母親支持下,“周游名山大川,以闊大心胸,增廣見聞”。他北抵燕幽,東達粵閩,西入滇南,不怠盡志,歷時39多年,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福建、江西、湖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他跋山涉水,鳳餐露宿;對祖國的錦繡河山、地質礦產、水利資源以及各種生物、植被、洞穴、巖溶進行了詳盡地考察研究;并每天堅持寫日記,以清新簡練的藝術語言記述了其親身經歷和旅途見聞,被后人編成《徐霞客游記》,由于這部書文筆生動,記述精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它不僅是部地理學著作,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此外,王維、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歐陽修、沈括、坡、李清照、陸游、朱舜水、李時珍等都是中國古代社會著名文人,都有過旅行游覽的壯舉,都有不朽作品傳世。
五、高僧云游
中國古代社會的高憎云游是很盛行的,其著名旅行家是法顯、玄奘、鑒真等人。
法顯(377~422年),東晉佛教學者。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他從長安出發,先越甘肅的隴山,過青海的養樓山,穿河西走廊,西出陽關,經流沙河(大戈壁)到鄯善國(今新疆若羌縣);又北上焉夷國(今新疆焉耆縣),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到于闐國(今新疆和田縣);再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遍歷北天竺(今阿富汗、巴基斯但境內)、中天竺(今印度垣河流域)等地,是中國僧人赴印度留學的先驅。他得到了《摩河僧祗律》、《方等》、《大般泥洹經》等經籍,并學會了梵書梵語。后來,他乘船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又經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上,于義熙八年(412年)從山東青島嶗山登陸返回。他把自己14年的旅行見聞寫成《佛國記》(原名《歷游天竺記傳》,又名《法顯傳》),對30多個國家的山川風物作了扼要描繪。這部書既是5世紀初亞洲的佛教史,又是中印等國的交通史,也是中國現存有關海上交通的最早史籍。
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佛教學者。他13歲就出家為僧,先后在四川、湖北、河南、陜西等地,拜會高僧名師,尋求佛教真諦,精研俱舍、攝論、涅()等經,通曉大乘小乘。他深感國人對佛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解惑釋疑,提高佛教地位,他于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出玉門關,沿天山南路西行,經西域16國,前后4年到達天竺(古代印度)。他遍游天竺五部(即東、西、南、北、中印度),盡取佛學要義,著有《會宗論》和《制惡論》;642年,他應邀主持了有18個國王、近萬名僧侶和教徒參加的經術辯論大會,顯露出他的淵博知識和精辟議論。645年,他從印度回國,帶回650多部佛教書籍,在長安,洛陽集結高僧,學者進行佛經翻譯;并把中國道教哲學著作《老子》譯成梵文,傳人印度等地;還奉唐太宗之命,著《大唐西域記》,記述了他西游16年、行程5萬里、所歷110個國家和傳聞的28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宗教、習俗。這部書,文辭絢麗雅瞻,敘述生動真實,被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是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印度、尼泊爾、巴基斯但、孟加拉國、中亞等地的地理、歷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鑒真(688~763年),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創始人。他生于武則天執政的佛教鼎盛時期,長于佛教發達的江蘇揚州市區,生活在以釋迦為尊的家庭里;14歲出家為僧,18歲授菩薩戒,20歲到當時佛教發達的長安、洛陽二京學習,22歲授具足戒,日益加深其佛學造詣;24歲返回故里,任揚州大明寺住持;研究律宗和天臺宗教理,精通戒律,兼備醫學、建筑、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知識。46歲時,他在佛教界斐聲天下、眾望所歸,天寶元年(742年),日本派學問僧榮睿和普照等邀他東渡日本授戒傳律,他欣然應允。天寶元至十年(742~751年),鑒真5次東渡,都沒獲得成功,且因感受暑熱,致使雙目失明。他東渡日本的決心始終不渝。天寶十二年(753年),他帶23人搭乘日本遣使的便船第6次東渡。獲得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他在日本都城奈良東大寺建筑戒壇,傳投戒律,被譽為日本“律宗太祖”和中國“過海大師”。他還把中國的建筑、雕塑、文學、醫藥、書法、繪畫、刺繡等介紹給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六、節會慶游
在中國各族人民生活習俗和節會喜慶中,春節廟會、元宵燈市、清明踏青、瑞午競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是較為流行的游覽方式。
春節廟會其內容是豐富多采的。主要有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逛花市等。如舞獅子,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之時,舞獅活動便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鄉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喜慶氣氛。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使》詩中云:
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起毛衣擺雙耳。
兩人合扮一頭大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另一人扮作武士。當武士拿繡環引誘、踢打獅子時,獅子便隨著鼓點演出各種各樣的舞姿:忽而翹首翹望,忽而回頭凝視,忽而匍伏在地,忽而奮力躍起,忽而張牙舞爪,忽而搖頭擺尾,忽而舐毛洗耳,忽而朝拜翻滾,千姿百態,令人稱奇。
元宵燈市是夜,張燈結彩,吃元首,猜燈謎,表演戲曲和雜耍技藝,這是西漢之后世代活襲的民間習俗。《東京夢華錄》云: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至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
北宋詞人辛棄疾對元宵之夜繁華熙攘的賞燈景象作過惟妙惟俏的描繪。他在《元夕》詞中云: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清明踏青時逢三月,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氣候宜人。人們競相到郊外去,拖暮方歸。
唐代詩人杜甫在《清明詩》中云: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里萬人出。
渡頭翠柳艷明媚,事到朱蹄驕()膝。
清明踏青之風盛行于宋時,宋周密在《武林舊亭》中記述了杭州清明踏青的事:
是時,城中士女“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本絕”。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極其生動地描繪出開封城外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長525厘米、寬25.5厘米的畫面上,人物多達550人,牲畜50多頭,船只20多艘,車、轎20多乘。當今開封的宋都一條街和香港九龍的宋城
就是由此引發而成的。
端午竟舟古代吳越民族(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一次圖騰祭的節日。該民族有斷發紋身的習俗。每年五月初五,舉行一次圖騰祭,把各種食物裝在竹筒里或裹在樹葉里扔到水里供圖騰龍吃;且伴著鼓聲,劃著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游戲,給圖騰和自己帶來樂趣。端午競舟即來自此。后來人們把這一習俗與紀念屈原聯系一起,使其更有深遠意義。人們悼念屈原,“羨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王逸《離騷章句》),以激勵中華民族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秋賞月中秋之夜,皓月當空,清輝灑地。千家萬戶圍坐在庭院、樓臺、地坪那賞月,與月共享月餅、花生等禮品;且吟詩作對,感受天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中秋賞月盛于宋時,宋詞對之多有描繪,坡《水調歌頭》詞云: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根,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總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回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重陽登高九九重陽,金秋送爽,風霜高潔,丹桂飄香。此時,好高望遠,賞菊賦詩,別有一番情趣。當人們置身高處,極目遠眺時,那漫野的山花,金黃的果實;那晨光熹微的拂曉,夕陽如火的黃昏……盡收眼底。面對祖國錦繡河山,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如醉如癡?歷代詩人騷客以重陽為題,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云:
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在《九日》詩中云:
”去年登高郟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
苦遭白發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
劉禹錫《九日登高》詩中云: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露深。
年年上高處,未有不傷心。
中國各個少數民族的節會慶游更是豐富多采,生動奇異。這些節會慶游,或此起彼伏的音樂,或千姿百態的舞蹈,或張燈結彩的賽場,或美味可口的佳肴……無不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如壯族的歌圩節時,男女青年歡聚圩場,行歌互答,其樂無比;且以拋繡球、碰彩蛋、談情說愛與之相隨。有詩對其盛況作過如下描繪:
關鍵詞文化活動項目風險管理
在國外,文化活動被定義為“特殊活動”的一種,是面向所需要的資源和事先界定的目標所做的有組織的工作,一種有預算和時間進度的獨特(因而具有風險)事業,具有與項目共同的特點,如明確的目標、確定的范圍、一次性、受特定的資源約束等。當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內容的特殊、支出的集中與失敗的不可挽回且負面影響大等。在20世紀80~90年代,國際上把某些基本活動設定一個模式,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活動行業,并且還有相應的共同體,如國際節日與活動協會(InternationalFestivalandEventsAssociation,IFEA)、國際特殊活動協會(InternationalSpecialEventsSo?鄄ciety,ISES)等。
文化活動項目如果有著良好的組織與運作方式,將會在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各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如從2000年在舟山舉辦的國際沙雕節,就吸引了來自美、歐、日等國的許多沙雕愛好者與藝術家,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游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是,項目的舉辦并不是事事如人所愿,還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災難性的問題:密云游園會因游人擁擠而發生的特別重大突發傷亡事件;“法蘭西巡邏兵”北京飛行表演由于天氣原因被取消;“中國陵川2004年戶外運動邀請賽”因參賽選手死傷而緊急停賽;“2004上海金茂大廈國際跳傘表演”發生運動員摔傷等,都已經成為我們心中的夢魘。所以,如何避免以后再發生類似的問題,識別出其中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應該提上研究與實踐的日程。
1文化活動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類型
風險就是活動消極的、人們不希望的后果發生的潛在可能性。人們說所有項目管理都是風險管理,文化活動項目也是如此,特定的場地、擁擠的人群、狂歡的氣氛都是風險潛在的地方。可以說,風險存在于文化活動項目的各個部分,具體而言有:①政治文化與宗教民俗風險;②商業運作風險。如資源供應、資金問題、活動質量、新藝術形式的不明前景等;③管理的風險。項目決策不當、中途倉促進行各種變更以及變換負責人,導致項目范圍項目計劃的變更。項目目標不明確、缺乏溝通、組織機構不當、后勤保障管理不當等;④運輸風險。運輸、停放和公共交通都存在潛在的風險,如運輸中意外事件的發生,演出設備在運輸途中可能受損等;⑤健康和安全風險。擁擠的觀眾、嘉賓、演藝人員的活動地點,臨時工作人員、志愿者的工作經驗不足,數量少而又年久失修的安全設施、陡峭的橋梁和復雜的地形等都是安全風險存在的地方;⑥不可抗力風險。戰爭、恐怖襲擊、傳染病的爆發、天氣的突變等;⑦履約風險。合作雙方缺乏經驗、雙方權責不明中可能存在糾紛,因意外事故導致對方不能如期履行合約等;⑧環境風險。工作人員不按照衛生環保的要求,不按環境衛生標準執行工作、大型活動產生的污水與廢物對當地環境的破壞。
2目前我國文化活動風險管理情況
我國文化活動項目的風險管理基本處于以經驗管理為主的狀態,缺乏先進理論指導。風險管理方面的標準化文件雖已形成,但主要應用在企業和銀行系統中,在活動項目中運用不多。活動項目管理的第一套叢書于2002年10月第一次出版,包括《國際性大型活動管理》、《項目籌資活動管理》、《大型活動項目管理》等,對活動項目管理有開創之功,但缺乏對風險管理的系統研究。政府部門對活動項目的風險承擔主體實行的是“誰審批誰負責”的制度。整體而言,我國活動行業在現代風險管理思想和技術的運用上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內控體制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管理體系。相對于國際上對活動管理機構內控體制的要求,還顯得落后。
(2)風險量化管理的不足。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發達國家風險管理技術上的重要發展趨勢。目前,我國活動行業在風險量化管理方面還非常薄弱。
(3)管理人才嚴重匱乏。活動項目風險管理是一門技術性非常強、非常復雜的新興管理學科。要求從事風險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經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否則將很難理解業務和產品的風險性質,更難采取適當的風險防范措施。
(4)我國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能承辦活動項目,并能有效進行風險管理的機構不多。
3文化活動項目風險應對措施
風險管理是使活動組織者在風險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風險最小化。它也是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我們可以發現、評估主要的風險,然后制訂、實施相應的對策,使風險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圍內。風險管理是文化活動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是確保活動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基礎。
3.1風險識別與評價
風險識別包括確定風險來源、風險產生的條件、描述其風險特征和確定哪些事件有可能影響本項目。進行風險識別,首先便是信息源問題,信息源有主觀和客觀兩種:客觀的信息源,包括過去活動項目中記錄的經驗和表示當前項目進行情況的文件,如WBS計劃分析等;主觀的信息源是基于有經驗的專家的經驗判斷。風險識別方法代表性的有如下七種:
⑴征詢意見法。征詢意見時可采取座談會方式,運用“頭腦風暴”,鼓勵參與,阻止批評,漫談項目風險,而項目經理應對此全面的記錄并加以冷靜的思考,綜合的分析,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也可采取專家調查的方式,但為避免項目經理聽到的僅限于一兩個專家的意見的弊端,最好和座談的方式結合起來。
⑵流程圖法。流程圖方法首先要建立一個工程項目的總流程圖與各分流程圖,它們要來展示項目實施的全部活動。流程圖可用網絡圖來表示,也可以用WBS(工作分解結構)來表示。
⑶現場視察法。在風險識別階段,風險經理對現場的視察非常重要。它能察覺到一些技術分析所不能預測到的風險。特別是文化演出項目,風險經理應通過直接觀察現場的各種設施及各種操作,以能夠識別更多、更細致的潛在風險。
⑷計算機模擬法。這種方法應仔細研究所有選項及其不確定性,而且在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相當清楚時,此方法很適應,但必須有可靠的相關量化數據。對于新建議可能給出誤導性的結果,且可信度尚不確定,這是它的缺點所在。
⑸回歸分析法。即根據以往經驗的分析來預測未來,盡管這種方法提示風險的絕對量可能比別的方法要少一些,但可以識別其他方法所不能發現的某些風險。
⑹環境分析法。項目的環境包括活動參加者、活動演出者、競爭者、政府管理者。在分析項目環境時,應重點考慮它們相互聯系的特征和穩定性。
運用上述方法進行風險識別后,應把結果整理出來,寫成書面文件,為風險分析的其余步驟和風險管理做準備。風險識別的結果應包含以下內容:風險來源及風險產生的條件、風險的分類或分組、風險癥狀等,如果發現其做得不夠詳細則應進一步完善。同時,要進行對這個項目的風險進行風險評價,將注意力轉向包括項目所有階段的總體風險,各風險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及對項目的總體影響,項目主體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上來。
3.2風險處理對策
一般在活動項目風險管理中有四種風險處理的對策:風險回避、風險減輕、風險轉移、風險自留。每一種都有側重點及各自的優劣勢,因而在實際操作中具體采用哪一種方法,取決于項目風險的具體形勢。
⑴風險回避。回避能消除風險因素,放棄項目是最徹底的回避風險的辦法。但是徹底地放棄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丟掉了發展的機會,窒息了項目有關方面的創造力等。而且,對正在進行的項目實行改變或放棄的處理,一般來說付出的代價是極為高昂的,所以,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項目活動尚未實施時。
⑵風險減輕。此策略的目標是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減少后果的不利影響,采用的方法很多,如教育法、程序法等。教育法即對有關人員進行風險和風險管理教育,這是很必要的,因為項目管理人員和所有其他有關各方面的行為不當都會構成項目風險因素。而程序法就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從事項目活動,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由活動項目管理班子制定的各種管理計劃、方針和監督檢查制度一般都反映項目活動的客觀規律性,違反了這些規律性,就會犯錯誤。因此,對于規章制度、項目參與人員都應認真的執行。此外,還可在項目的組成結構上下功夫,增加可供選用的行動方案數目,提高項目各組成部分的可靠性,從而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當然這也會相應的增加項目的復雜性與成本,進而也可能增加風險。
⑶風險轉移。轉移風險又叫合伙分擔風險,其目的是通過借用合同或協議,在風險事故一旦發生時將損失的一部分轉移到項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轉移風險是不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減少風險所導致的總的損失的,采用這種策略所付出的代價大小取決于風險大小。當項目的資源有限,不能實行減輕和預防策略,或風險發生頻率不高,但潛在的損失或損害很大時可采用此策略。轉移風險主要有出售、發包、開脫責任合同、保險與擔保等。
3.3風險自留
風險自留是由企業或工程項目自身承擔風險,承擔方式是以自身的風險自留基金來保障,所以,可以把風險自留視為一種風險的財務對策。項目風險是否自留的判斷準則如下:自留費用低于保險人的附加保費;項目的期望損失低于保險公司的估計;項目有許多風險單位;項目的最大潛在損失與最大預期損失較小;短期內項目有承受項目預期最大損失的能力;費用和損失支付分布于很長的時間里,因而導致很大的機會成本。
參考文獻
一、制定《精衡公司生產運行管理OA系統管理制度》及《精衡公司生產運行管理OA系統運行流程》
為加強項目運行管理,在集團公司運行管理部統一安排下,生產部特制定了以上兩項管理制度。為生產運行過程中的重點瓶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以上兩項管理制度的運行下“OA系統”為精衡公司的生產運行過程發揮了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大大的提高了重點瓶頸問題的解決效率,為公司生產工作更快更好的運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制定《精衡公司修復件生產工作管理流程》
針對精衡公司營銷合同中有償修復項目較多的問題。為規范修復件的生產管理,生產部特制定《精衡公司修復件生產工作管理流程》。將修復件生產工作進行細致劃分,特別是對利舊工件的工藝、外觀、保存以及報廢工件的處理方式進行了統一規范管理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目前修復件生產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改善。為精衡公司在市場上提升公司形象,贏得市場認可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組織開展“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活動
在公司綜合部和質量部的統一組織下生產部全體計劃、調度等人員認真全面的學習了精衡公司的整個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通過此次學習,大家更加系統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了質量管理的每一個環節。生產部全體計劃、調度等人員認真將精衡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結合到自身的實踐工作特點中,將質量管理工作提升到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認真的完成生產部“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活動。
四、組織開展“專項立功競賽”活動
根據集團公司立功競賽活動要求,為全面確保精衡公司立功競賽項目全面完成。生產部組織開展“專項立功競賽”活動,制訂立功競賽活動具體實施節點計劃,將立功競賽時間節點實施計劃下發到各相關部門認真執行。生產部在每一個時間節點過程中以《精衡公司生產管理考核辦法》為依據,嚴格考核。此次活動確保了精衡公司前三季度各項立功競賽項目已經得到好的效果及成績。
五、生產部組織“降本增效,變廢為寶”活動
關鍵詞:信息化;信息安全管理;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化應用的普遍推廣,各機關組織和企事業單位都開展各類管理業務的信息化建立。企業的發展運作離不開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信息安全通過保護企業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不僅保護了企業各類信息資產的安全,還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維護企業的形象和信譽。信息安全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對信息安全進行規劃和管理。
一、企業中信息安全管理經常存在的問題
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用戶安全意識和觀念薄弱的占58%,第二位的是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缺乏培訓,占39%;其后,依次是保障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安全信息共享和安全產品不能滿足要求。
不僅在日常管理中,在技術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CSDN泄密門事件中,專業IT博客“月光博客”撰文表示“整個事件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在于,像CSDN這樣的以程序員和開發為核心的大型網站,居然采用明文存儲密碼”,“稍微懂一點編程的程序員都知道,為了用戶的安全,應該在數據庫里保存用戶密碼的加密信息,這樣黑客即使下載了數據庫,破解用戶密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見,有些涉及技術方面的問題,也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與技術人員安全意識不強、責任心不到位有關。
為了了解企業內部員工在信息安全問題上的看法及所做的努力,我們對一家電子商務企業和一家銀行的部分工作人員進行了問卷和訪談調查,發現在企業員工中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是信息安全意識方面,被調查者認為信息安全對企業和個人都非常重要。但大多數受訪者對信息安全的問題了解很少等。
2.很多受訪者認為信息安全屬于技術人員的事情;與技術人員的交流非常少;忙于業務,沒有時間去處理。
3.是用戶認為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效果不好。有些信息安全行為的規范標準雖然掛在網上或貼在墻上,很少有人去關注;公司發動的信息安全的培訓活動沒有收到好的效果。
二、信息安全問題的根源
通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導致信息安全事件頻發、風險損失嚴重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安全是一個多維問題,涉及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企業在信息安全問題上往往涉及多個部門。有些情況下,無法明確責任,使得信息安全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以及有效的管理。
2.風險平衡理論認為,人會愿意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這與你采用多少的安全防護措施無關。有時即使有條件可以到達絕對安全的狀態,由于人性的緣故,也不會那樣去做。
3.信息安全與效率和便利性本身是矛盾的。信息安全加強了,受到的約束也就多了,相應地效率也就降低了。比如簡單規律地密碼,可以不必費力去記;插入U盤時進行殺毒,必然要耽誤時間;沒有接入網絡,不可能受到網絡攻擊,但也就失去了網上瀏覽所需信息、網絡交流的自由,因此有人半開玩笑地說:“最安全的計算機是拔掉網絡的那臺計算機”。
4.由于某些緣故,網絡中總是存在黑客,專門竊取信息或破壞網絡系統。他們的水平都非常專業,一般的用戶難以預防。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息安全的水平總是在這種攻擊與防守中進步的。
5.信息安全問題的不確定性。信息安全問題的不確定性主要指是否發生風險的不確定性、無法精確地評估當前所面臨的風險以及風險發生所帶來的損失的難以把握。
所有這一切因素,都使得信息安全無法得到有效的關注和重視,無法采用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避免。這也是導致信息安全事件發生頻率居高不下,風險損失較大的主要原因。
三、相關的建議和策略
針對企業信息安全的問題,文章運用管理學的理論進行論述。企業管理涉及四個功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
1.從計劃的角度來看:企業應當確立信息安全的發展戰略,從戰略的高度來對待和管理信息安全,確保信息安全所引發的風險達到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從全局角度制定信息安全的策略,確立信息安全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需要的行動方案。
2.從組織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源的管理的觀點認為,企業的組織結構,取決于組織戰略 。在許多企業組織結構中,只有技術部門,沒有信息安全管理部門。S.H.(basie) von Solms 曾討論過,技術管理與安全管理兩個部門必須設置成為兩個獨立的部門,否則無法保證安全評估的客觀性。因此有必要設置一個專門負責信息安全管理的部門,這個部門并不負責具體的技術,但是要懂技術,主要是開展企業的安全培訓工作、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對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風險。
3.從領導的角度來看:根據wilde的風險平衡理論,一個人會愿意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 “風險平衡”觀念會讓整個機構處于盲目樂觀的過度自信狀態,不管是企業的員工還是管理者都傾向于追求效率 ,從而忽視信息安全的投入。
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應當加強信息安全、風險意識方面的培訓和教育,增進員工與技術人員的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開展有效的安全意識活動。
4.從控制的角度來看:對風險的控制要求企業對自己的安全狀況不斷評估,時時防范。這就要求安全管理部門每隔一定時間向上匯報信息安全的進展情況,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工作。
文章從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信息安全風險管理,對信息安全問題做了實地調查,分析了目前信息安全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文章運用管理學的理論,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個角度出了相應的建議和策略。
參考文獻:
[1]Wilde GJS.The theory of risk homeostasis: implications for safety and health. Risk Analysis 1982;2(04):209-25.
[2]秦志華.企業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1.
[3]廖三余,曹會勇.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9.
管理提升年活動開展之初,我們就深刻地認識到:企業生存發展,關鍵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好的內部管理。去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們石油運輸行業沖擊很大,這一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我們很難掌控,但企業的內部管理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工程分公司實現專業化重組以來,發展很快,但管理方面與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發展要求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隊伍中跑冒滴漏、低老壞毛病依然存在,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提升管理素質和水平,別無選擇。由此,工作一上手,我們就深入反思,認真剖析,仔細查找管理上的漏洞、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有針對性開展管理提升年活動,高標準定位,不脫離實際抓管理提升,不就事論事抓管理提升,而是把提升管理年活動作為企業自身需要,發揮全員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開展工作,徹底改變低效、落后的管理狀況,做到有措施、有考核,管理提升年活動有聲有色,扭轉有事沒人管、有人管沒管好的局面,力爭管好了還要追求完美的目標。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創新六項管理,完善考評體系,**工程運輸分公司可持續發展基礎。
一、實施全程跟蹤管理,嚴防死守提高服務質量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服務性行業來說,服務質量就是生存之本,沒有高標準的質量就不會有工作上的高效率和高回報。今年五月份,工程運輸分公司的生產任務較少,我們利用生產的淡季積極開展“服務質量月”教育整治活動,全員為工程運輸服務過程中的報道不及時、挑肥揀瘦、紀律渙散等等服務瑕疵找癥結、開處方,進一步宣講廠紀廠規,開展形勢任務教育,激發職工隊伍主人翁責任感,煥發司機隊伍工作熱情,強化隊伍作風建設。在廣泛開展面上教育的同時,及時和部分人員進行交流溝通,及時解決后顧之憂,化解隱性矛盾。為搬遷任務繁忙時打下了較好的思想教育基礎。
在整治工程中,分公司成立了服務質量督導組,制定了分公司服務質量規范,堅持接受任務時與用戶提前溝通、執行任務時實施全過程監控管理、完成任務后及時回訪用戶的質量工作辦法。緊緊圍繞生產開展服務質量監督活動,每天早上中隊干部、分公司生產和安全部門有關人員跟車帶隊上路,現場督導司機高效優質服務用戶。在為油田勘探開發工程用車過程中,把每一次生產任務的各個環節作為檢驗職工服務質量的具體內容,把每一次服務用戶的點滴細節作為提升職工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全過程加以監控,每天下午五點鐘,調度室人員根據當天生產任務情況電話回訪用戶,主動收集服務用戶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并及時掌握用戶第二天的工作需求,以利合理調派車輛組織生產運行。開展全程跟蹤監控服務質量工作以來,分公司共發現并調查核實了3起服務質量問題,分別給予了向用戶單位賠禮道歉、張榜通報批評、停車處理天、罰款元的處罰。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全員參與的服務質量提升活動,目前已形成人人重質量、人人講質量的良好氛圍。
二、推行分片包干管理,上門蹲守鞏固擴張市場
分片包干,上門蹲守是在維穩工作中常用的辦法。我們工程運輸分公司把它用在市場工作上,也充分說明了我們對市場工作的重視,對油田內部運輸市場被蠶食潛在危險的擔憂,工程運輸市場相對外闖市場而言是穩定的,但我們仍把它當外部市場一樣看待,全力鞏固住、維護好。推行分向陽、五七兩個片、四個點上門包干負責市場鞏固擴張的辦法,力求工作量的增加,市場份額的最大化。
每天早上七點鐘,分片包干的專人就會深入到鉆井、采油、井下、測試等多家單位調度室,一方面溝通了解客戶生產需求,以主動熱情的服務贏得用戶信任,另一方面查看對方工作平衡表,監督用戶單位用車情況,保護好局內運輸市場。目前情況看,收效良好,采油廠工作量明顯回升,井下工作量上升20%,鉆前運輸工作量得到全部占領。
三、嚴格執行內控管理,斤斤計較控制成本關口
工程分公司在管理提升年活動過程中,針對內控工作管理制度、業務流程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嚴格按照《內部控制管理手冊》的權責指導工作,做好基礎管理工作,嚴格各項審批程序,切實防范經營風險。隨著內控工作的不斷深入,不斷地自查自改,在每個月結束后,我們都仔細開展經濟分析活動,查遺補漏,不斷改進。在職工中不斷地進行原始票據規范化管理的教育,09年3月,分公司再次下發了《關于內控管理規定的補充規定》,對原始票據一律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四十八條的基本要求辦理。
在所有費用支出方面,分公司不折不扣執行運輸公司規定,斤斤計較抓內控,分分厘厘降成本。在報銷簽字時,嚴查細審,做到“四個不簽”,即事先未審批不簽;程序不到位不簽;票據不規范不簽;費用超標準不簽。今年業務招待費與去年同期比下降%。辦公費用節約萬元。節約開支、過緊日子的思想在分公司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四、司機AB分類管理,上樓梯式提升安全素質
近年來,我們工程分公司車輛駕駛員逐年遞減,退的退休,分的分到外部項目部,對我們完成油田勘探開發工程運輸任務造成一定影響。為此,我們主動申請,先后分六批招收了油田有證人員49名,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沒有大型工程車輛駕駛經歷,甚至有的剛剛取得駕駛證,安全很難保證。為了提高這部分人的駕駛技能和安全素質,我們開辦了工程車輛駕駛再培訓基地,挑選骨干司機擔當教練員,單車培訓每一批新招收的司機,針對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經過考核后,合格的分配上車,不合格的談話再培訓。
對考核合格能上路執行任務的司機,我們也謹慎行事、從嚴管理,根據人員不同層次的安全素質,分為AB兩類管理,對安全把握一般、技能一般的A類司機實行定點、定線、定任務的辦法,時時事事加以防范,確保萬無一失。經過不間斷地“我要安全”、“油田礦區50公里安全監控”等常規教育后,達到業務技能精、安全意識強、完成任務有保證后,升為B類司機管理。
截止目前,我們共有名A類司機、名B類司機,全分公司沒有發生一起大的責任事故。
五、狠抓行風綜合管理,把住兩頭堵塞油料漏洞
油料成本居高不下,引發隊伍行風問題,是車隊存在的一大頑疾。公司下達油料綜合治理文件后,我們分公司認真領會精神,利用每天的班前會,每周的安全例會,每月的行風教育大會,廣泛宣講,保持油料綜合治理“高壓線不能碰”的高壓態勢,從油料發放源頭抓起,到考核公布兌現結束,把住兩頭,最大限度堵塞油料管理漏洞。
每天早晨,調度室根據當天的生產任務、車型的不同,在路單上簽發油料。每天晚上,由當班調度對任務執行過程中的工作量變更進行核實、登記,對日消耗油料情況進行效驗,既確保了日清日結工作的落實、也確保了生產的延續、杜絕了油料的流失。長途車輛根據任務情況按公里核實后加油,需在外購買油料的,實行五級審批,即購買前請示,油料員工作量上單車臺賬,中隊核實,生產副經理審批、經理同意。報銷發票一律只承認中石化、中石油的電腦發票,其他發票一概不予報銷。單車油料的消耗情況實現消耗曲線分析,按月公布。對超耗車輛、重點人員進行盯防、分析,找出超耗原因,定出預防措施,并按照“工效掛鉤管理辦法”進行扣罰。1月-10月份,兩車隊超油耗車輛共臺,扣款共計元。動真格的罰款在職工隊伍中引起震動,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年以來,油料消耗萬元,比計劃少萬元,占收入18.1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六、實行量化考核管理,促進機關優質高效服務
先來談談四個字里面,占比較大的這個‘量“字。一提到這個字,自然會想到 “銷量(業績量),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量化結果”或者說“目標額”,這些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詞匯。月底的某一天,銷售經理提出讓大家設定出下階段的目標額時,大多數的業務同仁會都感到莫名的緊張。因為銷售工作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感到心里沒底,但是迫于“壓力”、“形勢”不得已而允諾。但也是能拖就拖,能含糊就含糊,什么目標的“SMAT原則”根本就忘記了是什么東西。而銷售經理通常也是在邊鼓勵和邊催促的情況下,得到了一些“量”!那么,到底有多少數據是大家能夠(或者說要)追求的呢?又有多少目標是可測量可分解的呢?當然,我的目的不只是提出這些問題,而是想引出下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可以讓業務同仁在設定目標時心理能有些底,同時讓銷售經理(也包括業務伙伴)有把握對銷售過程進行可控,從而達到我們預定的目標?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通過銷售活動過程中2Q的管理來實現。
提到2 個Q,我們多數同仁并不會陌生,甚至會說 “我知道,也有那么做過”。那么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同事到底是怎么做的?真正的行為習慣到底是什么?根據我的觀察和訪問,70%的銷售同仁在銷售活動中都會在意識和行為上偏于后一個Q(質量)上,他們是想:遇到高質的客戶,以優質的技巧來實施,并花上大部分的銷售時間(也可以意為“忠誠”的質),以實現“高產量”的銷售結果。整個過程都是以“質”為中心。于是出現了對客戶、對市場在面上的挑肥揀瘦,對客戶進行“底姿態”“多方位的”“不斷讓步”“死纏爛打”為特征的銷售技巧行為。他們會很努力學習銷售技巧,自認為是千方百計、天衣無縫;認為只要搞定三五個甚至一兩個關鍵客戶,這個月的業績就沒問題了,所以,只要那個漂亮的“七彩泡”一出現閃失,那可就出現了“大問題了”:或是市場問題或是產品問題或是自己的能力問題。這些通常是我們所說的“公關型”或者叫“關系型”業務人員。這類銷售占人員之所以占的比例較多,可能是大家多想“靠能力吃飯”或者是不用多跑、不會太辛苦的緣故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搞業務”的。
還有20%的同事則相反,他們屬于“數量型”選手 如果說上面所言的是“用心型“”,那么這些同仁則屬于“用力型““拼搏型”,偏于前一個Q(數量)上,他們不辭辛勞,非常肯跑,他們沒時間去理會(攻)哪一個客戶,更不會糾纏哪一個客戶。他們日行千里,猜想他們可能是想用辛苦來感動上天或是碰上運氣,總會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現成”客戶。但大多數客戶資源都被白白浪費,因為沒有耐心,客戶一說NO,他們就會ON(繼續,下一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跑業務”,一天到晚都在汗流浹背的跑,給客戶的感覺是:沒關系,我只是在宣傳我的產品而已,你不用購買我的產品。客戶培養的差不多時,他的耐心也就完了!他們只有機會付出,卻沒有機會收獲。
就如同有人戲言:如果將上述兩類銷售同仁合作一下,一個只宣傳產品、培養客戶,而無緣分簽約,這時剛好碰上前者同仁,豈不好哉!
所以,無論是銷售經理還是業務同仁都應該將2 個Q并重管理,將過程給予合理控制住,才得以實現預期結果。
首先,我們應該根據每個人的時間和能力,制定一定的日拜訪數量范圍(quantity),作為控制目標。因為無論行銷能力的高或者低,一定的產出,都要求有一定的量來做確保。所以這一指標必須在范圍內完成,即使在遇上“感覺好“的客戶時也要控制時間,作做時間上的分配,好完成這個指標范圍。一個概念,你不只是在服務哪一名客戶。同時,還要將這種概念合理表達給你的客戶,你的客戶會理解和尊重你的事業和時間。所以盡可能的多拜訪幾個客戶,多擁有幾位客戶時我們的心態與表現就會不同,就不會表露得煩躁和底勢,就會表現得自信和從容。因為拜訪活動量的增多,時間也就顯得特別珍貴,所以時間的規劃與管理是每個行銷人應該去仔細推敲的事項。那么,所謂的數量范圍也就是不得少于也不得超出的范圍,以保證2 個Q的協調分配。因為“量”過多了,那么肯定會對 “質”產生威脅。
其次就是關于質量(quality)的保證。對客戶的經營并非就是花大量時間一直和客戶呆在一起。一直和客戶保持聯系、不見得就是有效溝通,更不見得就是有質量的、高效的銷售活動。而所謂高效的客戶經營應該是:溝通+分析+培養的系統循環操作,所以有效的溝通之后就應該認真去研究、分析客戶,以計劃好下一步的計劃。通常的做法是:白天(或叫臺前)與客戶保持適量的有效溝通,盡量擴大拜訪量。晚上(或叫幕后),細心分析客戶需求及心理和下一步的實施計劃。整個過程是以客戶現狀為出發點,遵循銷售流程的每個環節,循序推進,在方法和時間上給予規劃和分配,做到促進而不急進。
那么,銷售在工作量較飽和的情況下,既要保持數量又要保持質量,看起來簡直是高難度。其實,我們看見那些優秀的行銷伙伴所采取的“分身術”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那就是大量的利用工具,將工作打點的高效有序。如:工作計劃、手表、線路規劃圖、隨身記錄、
客戶分析表、各級別客戶檔案等等。關鍵是我們多數伙伴,公司配有的工具,根本就是“交作業”,更談不上自己設計和利用了。好頭腦不如爛筆頭,想保持高頻率行為,又想保持思路明晰,那就真得好好利用工具。所以,我們的銷售經理和同仁應該一起根據行業特性,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銷售活動管理工具,切勿硬去搬用不同行業或企業的。當然,要有效發揮工具的效果,有個心態就不得不提,那就是這些工具不是光用來考核的、壓人的,而是為幫助個人開展業務工作的,是自我管理的必要行為。否則,工具越多就越亂。
第一條組織構成
1.每個團支部由3人組成支部委員會:團支書,組織委員,宣傳委員.
2.團支部超過50%的團員對支部委員有意見的,經團總支調查審核,如屬實,可免職.
3.團支部組織活動出勤率須達到總數的70%,未出勤者須登記,無故2次(含)以上未按時出勤者須上報辦公室備案.
4.每學期至少組織四次活動,須上報輔導員辦公室活動紀錄
第二條組織原則
1:開展團的活動是實現團的任務,團結和教育廣大團員青年的重要途徑,是團支部活動的具體表現,團支部必須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活動.
2:團支部組織活動,必須兼具教育性及趣味性,要有鮮明健康,符合共青團自身性質的主題,不得組織任何影響社會或學生學習正常秩序的活動.
3:團支部服從團總支的領導及管理,以進一步豐富我院學生課余生活為宗旨,統一步調,統一方向,努力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具有更多鍛煉機會的第二課堂.
4:團支部組織活動應具有共青團特色,且具有一定水平,對活動質量或數量不足的團支部,分團委有權督促其改正.
第三條組織程序
1:團支部組織的活動,可獨立開展,也可聯合其他支部共同開展.每次活動前團支部本著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的原則,確定活動內容.提前通知團員本人,活動要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
2:團支部組織跨支部的活動須提前書面申請,經學院分團委批準后,方可開始實質性活動.團支部不得在未經申請或申請未得批準的情況下,擅自以團支部的名義舉行任何跨支部活動,否則將視其情節嚴重程度追究團支部委員會責任.
3:團支部組織的大型活動(跨支部)經分團委同意后方可開展,團支部需按申請內容切實開展活動,無須再另外作其他申請.但團支部應注意,其活動只能在申請書注明的范圍內如實進行,如有超出允許范圍所進行的行為,則整個活動作違規處理,團總支有權禁止,并視情節向負
責人追究責任.
第四條權利與義務
團員有參加團的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團員必須積極參加團的活動,不得無故請假和缺席,連續2次(含)以上不參加團的活動,經團總支審核后將給予通報批評,如屢教不改者,經分團委,團總支審查同意后,支部大會可予以除名.對沒有按時出席組織活動的團員,需登記備案,團總支將視情況取消其評優推優資格.
第五條:注意事項
1:團支部組織活動不得與任何非法團體或個人有任何形式的聯系.我院團支部與外界合作之所有活動,均應自覺遵守國家有關法規制度,以增加團員社會經驗,提高團員素質,不得做出任何影響社會正常秩序或有損共青團員形象之行為.
2:團支部為增加團員與社會的接觸,開拓視野而與校外的合法團體合作.凡需開具證明或介紹信的,可由團支部書記準備書面申請一份,提交團總支組織部,由團總支組織部協助辦理相應的手續.
3:團支部與校外團體合作,凡未經批準的,對其造成后果的,團總支概不負任何責任,并有權視情節對造成該后果的團支部及負責人追究責任.
4:團支部組織活動所須的資料,如場地,設施的租用,租金及手續等,均可向分團委及相關部門了解,以確保團支部能夠將活動順利進行.
第六條:獎勵
1:團支部活動需有詳細的活動紀錄,并將活動紀錄上報給團總支組織部.團支部開展活動質量將列為學年考核評比的重要內容,團總支將每學年評選一次優秀團支部并予以通報表揚.
第八條:經費來源
1.發展幼兒的平衡、跳躍能力,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敏性。
2.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精神以及與同伴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準備:
小椅子若干把(同幼兒人數);錄音機和音帶;一塊較寬敞、柔軟的場地。
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每人拿一把小椅子進入場地,四散站立。
2.幼兒站在椅子上,在音樂伴奏下,師幼一起做熱身操。
3.教師帶領幼兒進行各種椅子游戲。
今天我們一起騎馬去郊游吧!這椅子就是我們的馬,我們上馬!
①騎馬。引導幼兒將椅背朝前跨坐在椅子上,手持椅背向前上方跳起,模仿騎馬動作在場地內來回行進2~3次(如圖一)。
②馬術。鼓勵幼兒模仿馬術做各種動作,如站在椅子上跳下、站在椅子上分腿越過椅背跳下、單腳站在椅子上等等,鼓勵幼兒合作游戲(如圖二)。
③爬山。引導幼兒兩人一組將椅子縱向并排放置成“小山”,進行“爬山”練習,即踏上椅面跨過椅背踏上另一椅面跳下。然后將所有的椅子排列起來,引導幼兒一一跨過所有的“小山”(如圖三)。
④走獨木橋。引導幼兒自由組合將椅子橫向并排當作獨木橋,進行“走獨木橋”的練習。練習一段時間后,引導幼兒將所有椅子并排放置在一起,練習走“長獨木橋”1~2次(如圖四)。
⑤走腳印。引導幼兒將椅背著地,把椅背與椅面之間的空間當成馬蹄印,沿“馬蹄印”行進1~2次(如圖五)。
⑥走超級獨木橋。引導幼兒將放倒的椅面邊緣當作超級獨木橋,并在上面行進。如果幼兒行走有困難,可以引導幼兒自由選擇一個合作伙伴互相攙扶行進(如圖六)。
4.教師帶領幼兒進行放松活動。
①我們玩得真開心!時候不早了,我們慢慢騎馬回家吧!(幼兒做放松活動。)
②下面我們把馬牽回馬廄吧!(幼兒每人拿上小椅子回活動室。)
評析:
這一活動所用的器械是幼兒園均具備的小椅子,教師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能力創編了以“騎馬郊游”為主題情節的各種椅子游戲,較好地發展了幼兒的體能,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1體育活動中幼兒自信心不足分析
例一在平衡練習時,大多數幼兒都很大膽地在平衡木上行走,輪到國×時,他死活不肯上去,小手緊緊攥住老師的衣服,小臉憋得通紅,差點哭出來。
例二在體育活動“貓捉老鼠”時,老師邀請幼兒扮演老鼠,魏×嚇得“哇”一聲哭起來,在其它活動中也常常處于被動狀態。
例三玩攀登架時,總是有幾名幼兒磨磨蹭蹭,有意回避老師,落在最后。
通過分析,我認為原因有三個:①(事例一)國×可能沒有走平衡木的經驗,見到窄窄的木板產生了害怕心理,或可能有過走平衡木的失敗經歷,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因素存在。②(事例二)魏×生性靦腆、膽小、依賴性較強,平時較小參加集體活動,一旦在眾目睽睽之下,膽怯的心理便表現得更明顯;魏×對活動內容缺乏了解,缺乏自信,怕自己出錯出丑。③(事例三)這些幼兒一要是膽小內向,動作發展較遲緩、反應不靈敏,致使他們產生了消極的想法“反正我不行”、“比不過別人”,繼而表現出退縮行為。
以上所舉的是發生在小班體育活動中的幾個小事例,針對幼兒這種退縮行為不容忽視,如果不及時消除這種行為障礙,會使幼兒產生自卑感,缺乏自尊自信和進取心,影響幼兒以后的交往及心理健康發展。那么,如何結合小班幼兒自身的需求和發展規律在體育活動中實施包括自信心在內的心理品質的培養教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培養小班幼兒自信心的途徑
2.1創設被人接受的氛圍,讓幼兒帶著愉快的情緒參加體育活動
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尤其是幼兒中最有威信的老師和父母的一言一行、批評或表揚,往往是幼兒評價自己的標尺,小班幼兒更明顯。因此,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教師應該在語言和行動上處處照顧每一個幼兒,多用肯定和鼓勵的語言與幼兒交往,尤其對那些活動能力較差的幼兒,要在語言和情感上給予積極評價,使幼兒體驗到體育活動的快樂和滿足,激起幼兒喜愛體育,樂于上進的愿望,而應避免消極的評價給幼兒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讓幼兒生活在強調優點而不是缺點的氛圍中,并逐漸學會保持自信。
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應根據小班幼兒身心發展和年齡特點,盡量采取游戲的方式,以引起全體幼兒興趣,減輕幼兒恐懼心理,從而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如在引導幼兒玩攀登架時,我們設計了“給小動物找媽媽”的游戲,把“小動物媽媽的家”設置在攀登架上,鼓勵孩子們去幫助“小動物找媽媽”,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得非常積極、活躍,連平時最怕玩攀登架的幾名幼兒也不知不覺地爬上了攀登架的最高點,對他們的成功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就是通過諸如此類的活動,我們幫助幼兒逐步樹立了參與活動的勇氣和信心。
2.2鼓勵幼兒嘗試活動,提供自主、獨立活動的機會,引導幼兒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充分發揮幼兒的潛力,避免機械模仿
在幼兒期,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力是興趣和好動性,也是個體主動性發展的良好時期。根據幼兒興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兒年齡特征,在組織和安排體育活動時,既要設置情景,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又要鼓勵幼兒去大膽嘗試、獲取經驗,從自身體驗中逐步認識自己。這樣,才能逐步變自發的好動為主動的活動,有利于幼兒潛力的發展。幼兒對某一活動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以后,通過增加活動量或活動難度的辦法,讓幼兒不斷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如在平衡練習中,一開始,我只讓幼兒在活動場地上走平衡線。然后,提供不同高度、寬度、坡度的平衡木,讓幼兒自由嘗試,接著請平衡力較好的幼兒進行示范,再由教師把走平衡木的動作要求示范給幼兒,引導幼兒進行“過小橋”的練習,幼兒能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由寬到窄,由低到高練習。這樣,不管平衡能力強弱,幼兒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都對自己產生滿意的態度。同時,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起點,獲得成功的程度是不同的,要鼓勵幼兒從自身的起點開始,努力爭取一次比一次練得更好,發揮幼兒潛力。
在組織體育活動時,除了必要的示范外,要注重逐步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探索和思考,如果幼兒僅僅是被動地去做教師要求他們做的事,即使他們學會了做什么,也不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學。長此以往,幼兒就會養成依賴性,影響自主性和自信心的發展。因此,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以發展幼兒主動性為首要任務,使幼兒成為主動和成功的探索者與學習者。為了盡量避免單一的機械模仿,我們往往啟發和鼓勵幼兒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各種玩法。如玩竹圈,教師不馬上做示范,而是讓幼兒拿著竹圈子自由玩耍,啟發幼兒動腦筋想一想:“竹圈還可以怎樣玩?要和別人玩得不一樣”。因此,孩子們便會想出各種饒有童趣的玩法。當幼兒有過自身體驗獲得成功時,他們的主動性得到發揮,自信心自然得到增強。
2.3幫助幼兒克服在體育活動中的兩種極端心理——自卑與自負
小班幼兒個體差異明顯地體現在動作發展上。有些幼兒動作發展好,在活動中能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而有些幼兒動作發展差,在同樣的活動中卻常遭失敗,久而久之,他們會以為自己能力太差而失去參加活動的信心,形成了“我不行”的思維定勢。為幫助幼兒克服自卑感,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從積極評價入手,盡量挖掘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的長處,少批評,多表揚;通過比較,讓幼兒重新評價自己,認識到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和優勢,沒有必要高著別人,低著自己,從而增強自信心;在體育活動中適當降低對自卑幼兒的要求,使之具有成就感;通過補償性的訓練,幫助幼兒正確對待挫折,增強抗挫能力,當他們不斷地從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形成穩定的行為方式,逐步克服自卑感。
為幫助幼兒克服自負感,我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置一些有難度的、可能會失敗的活動,如體育活動“小貓釣魚”,教師設置了各種障礙,幼兒必須通過付出艱辛的努力,以及具備不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我們只有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困難,幫助他們找到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方法,才能使他們擺脫依賴與驕傲。
2.4家園配合,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鏡子。”確實,父母的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有的父母平時很少參與集體活動,那么他們的孩子也許就會縮手縮腳;有的父母溺愛幼兒,一切包辦代替,那么他的孩子就會產生過度的依賴思想,困難面前退縮。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堅持與家長聯系,共同探討幼兒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并要求取得家長的配合。
1、不要溺愛孩子,應支持孩子與同伴交往。
2、積極開展家庭體育活動,培養孩子的開朗的性格。
3、家園保持聯系,及時反饋幼兒的點滴進步,以獲取幼兒每一發展階段的信息,共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關鍵詞:管理實踐;工廠;現代企業
中圖分類號:F42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1002802
在管理學介紹中,比較一致的是從20世紀初的科學管理時代開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約爾的一般管理原則和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共同構建了現代管理學的基石。但在科學管理之前,人類社會也存在著大量的管理活動和商業組織,這些社會商業事物是現代管理學和企業理論發展的淵源和演化的前身。對這些管理活動進行了解,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代的管理活動和商業企業。
1 工業時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動,自人類社會誕生之初就已然出現了。社會本身,就是具有階層性的,如何統治民眾,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資,都是最早的管理問題。人類最早也是當時最輝煌的四大文明古國,不約而同都是產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河流泛濫的防范與治理,是一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來協同工作的任務。正是這種任務的挑戰和不斷實踐,逐漸產生了協調與管理的需要,進而產生了文明社會。不論是埃及的治理尼羅河泛濫還是中國的大禹治水,都是這種活動的典型體現。
宗教方面,中東地區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機構來管理一大批寺廟。軍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紀,孫子提出了管理軍隊的《孫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紀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國家管理和官員選拔的主張,并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中國政府官員管理。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論》也闡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領域也誕生了最早的職業“宰相”,出現于公元前1750年,與法老實現了宗教事務與世俗事務的部分分權,并領導其下的官僚機構,以執行監測尼羅河水位、預測全國農業產量和實施分配等任務。
工業化前,組織主要是家庭、部落、教會、軍隊和國家。這些古代的管理活動,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羅河泛濫時,已經形成了“以十為限”的管理原則,即一個監工只能管理十個奴隸,以保證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都意識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論在私人事務和公共事務,還是在國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諾芬觀察到社會分工的好處,到羅馬時代已普遍實現了社會工種的職業化。在世界的東方,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論》闡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紀,孫子提出了管理軍隊的《孫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紀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國家管理和官員選拔的主張,并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中國政府官員管理。中世紀,封建主義促使十字軍產生,而又促使封建主義的消亡。此外,開辟了東西方的貿易道路,目睹了東方在各個方面的領先和繁榮,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歐洲社會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不斷活躍的商業活動,導致了記賬技術的發展。復式簿記的記賬原理自14世紀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規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侶帕喬利,形成了第一個財務信息管理系統。
2 早期的工廠管理
隨著資本主義興起,作為新商業階段的代表――工廠及工廠制度廣泛普及并發展開來。在早期的工廠活動中,經濟活動的規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廠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業中不多于12個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紡織業才可以達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可以常常以實物作為報酬。在1832年,美國財政部長路易斯•麥克萊恩批準對美國制造業進行調查,在不少產業中,只有1-2家企業能達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種工業能達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業。其描繪的主要工業情景,是由許多不到50人的小單位。
早期工廠的規模比較小,實際上也是由于管理技術生產技術所決定的。以美國的工廠為例,在早期工廠內,面臨著三個很大的問題:招募,培訓和激勵。早期的美國紡織工人獨立性很強,反感工廠的強制性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此外,早期的專業人員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技術、管理和財務人員,因為沒有成熟的學校體系來培養。會計制度當時依舊停留在帕喬利時代,而且除了記賬,基本沒有服務于管理。此外,監督手段落后、監督人力資源缺乏,懶惰和開小差的情況比比皆是。
因此,早期工廠的管理手段,也非常簡單并具有針對性。首先是實行監工合同,其實質是一種包工制度,以詳細的合同約定監工的責任,將監督的職能轉移給監工,但這種制度會產生包工為短期利益犧牲企業主的長期利益,比如虐待工人和濫用設備。此外,對于工人實施計件工資,實施個人的成果激勵,到1833年,47.5%的工廠都是通過計件工資來激勵的。鑒于存在著很多需要監督的管理活動,資本家大量動用家族親情,在工業革命早期,企業家常常讓親屬擔任管理職務。
3 現代企業的形成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系列商業活動的技術和經營環境發生了改變。這種轉變不僅促使了大型商業組織的出現,更直接形成了導致現代企業誕生的商業環境。
在運輸方面,隨著鐵路技術的成熟和普及,這種快速而廉價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國性的大市場的產生。19世紀40年代,鐵路技術快速發展,包括鐵路、橋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鐵軌的普及。在美國,至1870年代經濟蕭條來臨,美國已經建成陸地的基本鐵路網。此階段鐵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數千名員工,數千萬美元的設備,以及數億美元的運貨,在美國具有規模城市,已經實現一車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階段結束后,美國鐵路網形成了穩定的寡頭局面,提供通遍美國的高速運輸市場。
金融方面,商業銀行和期貨交易制度的形成幫助了企業的融資和成長。1840-1870年間,私人或小型投資團體為主的融資模式逐漸被政府資助、大規模公債、投資銀行的權益資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資,投資銀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業教育方面,大學商學院已經形成體系。188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登商業和財務學院,教授會計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業管理已經成為各大學的普遍課程。1908年,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研究院,專業化的企業管理研究生教育開始。管理咨詢行業也隨之發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職業化的管理顧問或管理咨詢形成,從工程咨詢中脫離出來。到1920年代,管理咨詢已經提供職能咨詢。
分銷方面,鐵路和電報提供了大量分銷的可能,大規模分銷出現。到了19世紀70年代,最大的紡織品經銷商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美元,雇員2000人。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現代大型零售業,如百貨公司、郵購公司和連鎖商店發展。另一方面,農產品交易所出現,農產品交易標準化、等級化,并出現期貨交易。由于鐵路保證了運輸,電報保證了通訊,期貨交易取代了傳統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風險。
4 現代企業誕生
0美國著名商業史學家錢德勒對現代企業做出了經典的定義:現代企業是包含多個單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階層(包括由高層和中層經理構成的管理體系)的經濟組織。這種企業在1840年在美國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經在美國經濟中占優勢地位。
科學知識的產業化催生了大量生產技術,通訊和交通的發展催生了全國大市場,兩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從外部的市場協調頂點到內部的管理協調頂點,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資源配置和單位協調的方式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別具有各自的優勢性。當流通量增大到一個程度時,通過支薪經理來實現管理內部化更優時,支薪經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場協調,從此現代工商企業就在流通量的壓力下產生了。進一步,繼續擴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產和縱向一體化,使得多單位結合在同一個管理機構下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規模增大導致了巨額的資本總量,促使了高層經理的職業化,從而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至此,現代企業的建立才最終宣告完成。
最早的現代企業誕生于美國的鐵路業。鐵路業的管理非常之復雜,因此必須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擔負管理任務。這些管理任務遠非資本家所能負擔,所以必須聘請外部的支薪經理,從而就誕生了現代企業的職業經理人階層。
比如在技術方面,鐵路公司的復雜性體現在調度的復雜。經常性的協調與控制是鐵路管理的基本原則,此前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大的協調需求。鐵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從快速的蒸汽機車出現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紀40年代,鐵路公司發現自己擁有火車,協調工作量和成本會更優,直到后來復雜的管理和計費系統誕生之前都是如此。時間安排也是如此,一個可供參考的鐵道線是每天兩端對開三趟列車,相對的列車每天交會12次,在沒有電報的條件下極易出現事故。
此外,在會計方面,鐵路公司也非常復雜。首先是資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間,美國修建運河的總費用約為1.88億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發行公債籌集。而私營鐵路公司的股票投資至1860年已達到11億美元。當時干線鐵路的投資額在數千萬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數的紡織廠和煉鐵廠的投資額超過100萬美元。而且會計,相對于傳統的紡織廠和運河,鐵路公司的列車、采購、維修等多方面人員都會直接處理相當數量的資金流轉。而且,會計內容相對復雜。19世紀50年代時,最大的紡織工廠會計賬目僅有5組,而鐵路公司達到144組。紡織廠會計半年編制一次,而鐵路公司每月編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豐富,管理活動也日益復雜,從而出現了工廠、企業等復雜的現代商業組織。進一步,技術的演變、社會消費的擴大使得這些商業組織經濟規模量持續擴大,競爭的加劇也迫使商業組織采用更加復雜的管理技術。這些動因推動了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繼續進步,終于在20世紀初,孕育出了科學管理的思想,從而創建了現代意義的管理學。其后的管理學發展廣為人知,而了解前科學管理時代的管理活動和商業組織的發展,則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學創建和演進的脈絡。
參考文獻
[1]丹尼斯•A•雷恩.孫耀君等譯.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斯圖爾特•克雷納.邱瓊等譯.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活動一、寓物理實驗于百米賽跑中
高一學過“平均速度”后,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特別是平均速度的數值跟在哪一段時間(或哪一段位移)內計算有關,我與體育老師配合,嘗試了一次有趣的課外實驗___即在百米賽跑中測平均速度。具體過程如下:
1、組織學生準備:明確本次活動的內容、目的、任務,指導學生通過討論,設計本次實驗的方法、步驟、器材。學生們在討論中確定了兩種方案:一是將整個路程分為幾段(如分為5段,每段20米),測出每一段所用時間,進而求出每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并加以分析比較;二是將時間分出幾段,測每一段的位移,從而求出每一段不同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進行分析比較。大家一致認為后一種方法較難控制,但為了更準確全面地實現目的,我們還是決定按兩種方案分別進行。并將學生分組,布置任務,分頭準備器材(秒表、皮卷尺、小旗等),與體育老師聯系好,安排時間、場地。
2、組織學生實驗測試:將學生分為數小組,一般每小組5人,按照以上兩種方案分別進行。每兩小組又結對配合實驗,即一組做為被測組依次進行百米賽跑,而另一組做為測試組負責裁判、記時、記錄,然后兩組輪還。如按第一種方案,將跑道分為5段,并插好小旗做標志,測試組的同學分別站在標志處準備記時,被測試的同學做好準備后,教師吹哨提醒后發令起跑,負責測試的同學同時開始記時,當被測同學經過自己位置時停表記下時間,并匯總記錄,然后下一同學繼續測試。
3、組織學生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討論:根據實驗中測得的數據,按所學知識,每位同學都可計算出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并據此進行討論,如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不同同學在相同位移(或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平均速度能否反映為同同學跑得快慢?如何才能更準確地描述運動的快慢?......
通過以上生動活潑的課外實驗,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組織能力、科學思維分析能力。對高一學生來說,將陌生而抽象的物理問題與他們熟悉而生動的體育活動結合起來,既使學習過程變得形象有趣,也使單調勞累的體育鍛練變得輕松活潑并富有意義,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積極的“身體力行”中心領神會地掌握了知識,也同時鍛練了身體,增強了體育素質。另外此次活動中,我只是提出要求稍加指導,從計劃、準備到組織、實施基本由學生自己完成,這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們的組織管理能力,也使他們在活動加強了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集體主義思想。
活動二、千方百計測重力加速度
高一學完力學知識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外活動:請你用所學的力學知識,設計幾種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親自做一做,比較一下結果,并分析造成誤差的原因和改進措施。題目一公布,同學們就活躍起來了,積極地查資料、想辦法、互相交流、討論,綜合運用剛學的力學知識,設計出了多種方案,并一一實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方法一、根據G=mg,只要測出給定物體的重力G和質量m,便可由g=G/m求出。這種方法從原理到實際操作都十分簡單,而由于中學條件下無法十分精確地測量力,導致誤差較大,但這也不失為一種簡單樸素的方法。
方法二、利用自由落體運動知識,測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時間t,根據公式h=gt2/2,即得:g=2h/t2。學生們實際實驗時,登上四層高的教學大樓,用卷尺測出樓高(下落高度);而測下落時間時,大家又設計了多種方法:有的同學在地面放一塊鐵板,從樓上釋放重物的同時開始啟動秒表計時,當聽到重物落地撞擊鐵板發出響聲時結束計時,有的同學則設計了一個巧妙的電磁繼電器裝置用來自動控制計時等等。這一實驗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實驗十分起勁,同時他們還模仿了比薩斜塔實驗,驗證了輕重不同的物體同時落地,但是,由于該實驗中空氣阻力的不可避免、計時的誤差、測量高度的誤差等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度。
方法三、利用高一物理學生實驗四《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仿照實驗三《測定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的實驗原理,測出自由下落的鐵錘在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這個實驗綜合運用了兩個學生實驗,體現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靈活應用能力,此實驗由于摩擦的存在也會造成較大的誤差。
方法四、利用單擺的周期公式測。這種方法教材中已有一個學生實驗,但同學們并沒滿足于此,他們積極開動腦子,對實驗作出了許多改進,進一步減小了誤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這次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綜合性和創造性,顯示了學生的才能,使他們的思維素質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和提高。
活動三、用萬用表查電路故障
學過電學知識后,不少同學有這樣的困惑:怎樣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往往可以熟練地解一道電路題,但一碰到實際問題便覺得不知所措,例如排除實際電路故障、或要安裝一個簡單的應用電路等。1997年高考物理試題中有一道使用萬用表查電路中斷線位置的多項選擇題,即14題。原題為:
在圖示電路的三根導線中,有一根是斷的,電源、電阻器R1、R2及另外兩根導線都是好的。為了查出斷線,某同學想先將萬用表的紅表筆連接在電源的正極a,再將黑表筆分別連接在電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觀察萬用表指針的示數,在下列選檔中、符合操作規程的是:(圖略)
A、直流10V檔B、直流0.5A檔
C、直流2.5V檔D、歐姆檔
該題設計新穎、構思巧妙,將物理知識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求學生不但能熟練地掌握有關萬用表的原理、使用等知識,而且要能在實踐中靈活地加以運用。因此,我們從該題入手,與勞技老師配合,安排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用萬用表檢修電器的初步知識和技術。
首先我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分析、研究上題,并做出總結,學生們很快便從理論上掌握了方法,明確了用萬用表的電壓檔、電流檔、歐姆檔或三者組合起來都能夠方便地查出電路的故障,只是在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上有所不同。然后我們又在實驗室設置了許多故障電路,讓學生親自動手查除其中的故障,經過反復地練習,同學們能夠將理論知識跟實際操作熟練地結合起來后,我們又將搜集來的有故障的小收音機、錄音機、電話等小電器發給大家,讓他們結合勞技課上所學的電子技術知識學習檢修其中的故障。同學們興趣非常高,但也遇到了許多困難,為此不少同學主動地學習了有關電子技術、無線電等知識,掌握了焊接、裝配等技術,克服了這些困難,看到自己修好的小收音機,他們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這次活動持續時間很長,從學習知識、練習方法,到真正地實踐檢修,一個多月后才有第一臺收音機修好,期間的困難也確實很多,但同學們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興趣,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克服困難直止成功,表現了他們的堅強和毅力。有幾個同學甚至還成為維修“高手”,他們已能熟練地排除一些小電路故障,日常還利用自己的技術主動熱情地為大家服務,在學習雷鋒的活動中表現突出,成為助人為樂的標兵,從而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另外這次活動也滲透著現在流行的“STS”教育的思想,將學科理論、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了起來,對于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活動四、美麗的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