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國內外的現實情況來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下簡稱“信管專業”)的優勢日益凸現,以CIO為目標的該專業人才有其特有的專業優勢,將比單純計算機技術的人才更適合于從事信息管理工作。縱觀各高校關于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可知,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在掌握計算機基本理論和應用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對管理理論的學習與充分的實踐鍛煉,以系統分析、設計、實施和評價等特有的專業手段和專業工具,成為企業管理與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之間溝通的橋梁。培養的學生畢業后更能符合社會時展的潮流,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對于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信管專業來說,目前的人才培養定位是以中層次管理人才的培養為主,即畢業生在信息管理、網絡應用與信息系統建設等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專業基礎扎實,同時也具備較全面的經營管理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學習和工作能力,能夠在各種企業中起到業務骨干作用。在條件成熟之后,學院應該考慮著手培養能夠從企業戰略管理的層次,以培植企業戰略競爭優勢為出發點對信息系統(信息技術)進行戰略規劃和建設的高級人才。
1 管理學院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管理學院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后,在教學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個涉及信息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系統論等多個學科領域的邊緣學科,包括信息內容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產業或行業的人員管理等諸多內容,跨越技術、經濟、人文三個層面,如此一個內容龐雜的本科專業,其具體的教育實施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跟市場需要和專業背景之間尚存在差距,課程設置上的針對性也較差。培養目標是靠課程體系的整合與設計作為支撐點的。
通過以前對學生的調查,信管專業的課程由不同學科中的課程組成,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內容方面,知識面廣但課程深度不夠,表現為什么課程都學,而結果是什么課程都沒有學會。二是就業競爭力方面,學生無一技之長,專業特色不明顯,表現為經濟理論與管理能力上不如經濟管理與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計算機實力上不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具體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
1.1 課程繁雜,有“拼盤”之嫌,且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為了兼顧教育部關于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的,采用了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課程設置,但這些課程并沒有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而是多門不同專業課程的簡單堆砌,課程之間的知識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有一些不合理之處,部分課程交叉重復,如市場信息學與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有重復,有的課程偏向于理論性太強,如信息組織。還有部分課程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開設,比如與ERP相關的課程,而這些課程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和培養的能力正是企業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學實驗薄弱,社會實踐不足
對于信管專業來說,實驗和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有些以工科為主的學校,學科專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存在重理輕文的思想,對文科專業的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投入不足。實驗教學方面普遍存在實驗學時較少,一些必要的教學軟件配備不足,無法正常的完成實驗項目,達不到應有的實驗教學效果和目的,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不夠。此外,學生只是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社會實踐能力非常欠缺。
1.3 學生就業困難
信管專業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學生大多沒有掌握一技之長,普遍感覺自己競爭力不強,未能在某一領域做到精通,在市場競爭中無法凸顯自己的特點,其結果表現為畢業的時候就業困難,就業率偏低。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認為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僅僅是表象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在于我校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于專業的課程設置、師資結構、教學實驗、社會實踐等方方面面,專業培養缺乏特色,畢業生就業缺乏競爭力。信管專業的畢業生能力平平,無突出之處。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相比,計算機技術方面的能力太過遜色,和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等專業畢業生相比,在專業水平上也是望塵莫及,由此導致企業對信管專業的畢業生能力的懷疑和不信任。當然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實和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信息化還未真正為中小企業所實踐,大部分中小企業即便是有此意,也無此能力,這就造成了信管專業人才供大于求,而導致就業困難。
針對我校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在對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時,不僅要考慮信管專業本身的問題,更應該關注社會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業對人才的特殊需要。我們要加強信管專業本身的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長,以期增加其再就業時的競爭力。
管理學院信管專業的教師們,近兩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的研究,以開放的理念與眼光,面向未來、面向市場更新培養模式設計,在培養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養模式的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付諸實施,將會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在本科生學習階段又具有一方面專長的學生。
2 分支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專業人才分支培養模式指在信管專業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在專業中劃專業或方向,在資深教授專家的規劃引導下,由學生依個人興趣選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深入學習實踐,最后形成專業內分組培養的模式,故稱分支培養模式[2]。分支培養模式在我校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師資力量雄厚,知識結構合理
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專業教師隊伍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合理,是一支實力較強的教學、科研隊伍,匯集了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等多專業方向的不同人才,適應多學科的教學與科研。信管專業的教師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方向相對較多,為實施分支培養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2.2 寬廣的社會實踐資源
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陽市內外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個固定的業務實習基地,如洛陽市內的中信重機集團、河柴集團、洛軸集團、中國一拖集團公司、洛玻集團、洛耐集團等,洛陽市外的河南天鷹集團公司、河南天宏集團公司、平頂山興鷹公司、河南天使集團公司等。這些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畢業實習、業務實習等實踐性環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3 分支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設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機構曾針對企事業用人單位進行過信管專業學生需求調查,得到很多建設性的反饋意見,如: 要加強實踐,多了解企業,走與企業聯合培養的道路;要突出專業的特點,形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自己的“殺手锏”等等。由此可見,分支模式不僅適應了專業自身建設和發展的要求,而且迎合了社會需要,同時為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
3.1 分支培養的方向的設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點,可以劃分為計算機技術類和管理信息系統應用類。在計算機技術大類下,可以設置計算機網絡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數據庫技術、編程(C++、java等)、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大類下,可以劃分為ERP、SCM、CRM等分支學習方向。
也可以按相關的標準劃分,設置分支方向。如按技術標準(劃分為系統分析設計、數據庫技術及應用、網絡及通訊技術、信息資源管理等分支),或按功能職能標準(劃分為財務信息系統類、人事信息系統類、生產制造信息系統類、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類、電子政務類、小型信息技術應用類等分支),或按項目進度層次標準(劃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維護和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利用等分支),或按其他標準進行劃分。
分支培養方向的劃分與設置,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教師的研究方向和水平,可以根據學院信管專業的實際情況設置分支培養的方向,對信管專業的學生實施分支培養。
3.2 分支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需求
由于信管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需要教師要同時具備勝任理論教學和指導學生實踐教學的素質,全面掌握企業實踐案例,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最顯著的特征是能夠把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高效率地指導好學生。可通過校企聯合方式,讓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與企業接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使教師一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同時具有良好的實踐經驗,以此來帶動各分支培養方向學生的相應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養的課程設置
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要調整目前的課程體系,刪減一些不必要的重復性較強的課程,增加實驗和實踐性環節的學時,開設與ERP相關的課程,購買安裝一些必要的管理軟件用于教學。
在課程教學方面,可以通過設計多個方向的選修課來實現分支培養模式。在大三、大四階段將課程進行分類,由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作為主攻方向,進行深入學習,精通該領域的主干課程。購買安裝一些學習必要的軟件,幫助學生對相關課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學習《生產與運作管理》,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ERP軟件或是SCM軟件,使學生對企業的生產運作有一個整體的和立體的概念;在學習《系統工程》時,可以借助相應的系統仿真等軟件,使學生掌握實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科研項目方面,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組成項目小組,完成項目或者撰寫論文,讓學生有機會參與項目運行和實施的整個過程。
在實踐環節設置方面,從課程角度多增加實驗課時,以及與課程配套的課程設計,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際操作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3]。
3.4 分支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實踐和社會實踐
分支培養并不是要把現有的課程體系打亂,而是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學生有選擇的重點學習某些課程,并在課外對這些課程進行拓展學習,在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專長。
分支培養階段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從理論授課到項目實踐,分組培養、協同交流。在實踐上可進行分支協作組隊,引入“項目小組”,依托老師的具體的科研項目讓小組成員參與鍛煉、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長,分支培養的時間可設定為一年或兩年,以大三和大四兩學年為宜。
在社會實踐方面,采用校企聯合,給學生提供更多了解企業、接觸社會的機會。信管專業的學生要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請企業信息管理與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和企業的高級經理人作報告,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把握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和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個實踐環節中,學生在參與各項活動的同時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使自己在畢業后能很快的適應環境[4]。
4 總結
分支培養模式作為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可以在今后的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中嘗試實施。它不僅適應了專業自身的建設,也迎合了社會的需求,我們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學逐步推廣實施,希望通過改革后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能夠展現其專業特色,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峰,江雨燕.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J].皖西學院學報,2009(4):30-33..
[2]徐建國,逄錦榮.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創新建設研究[J].現代情報,2007(10):74-77.
[3]張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設計改革[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0(11):1198.
[4]趙苑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0(6):65-66.
論文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會計網絡化發展
1引言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從觀念上的徹底改變,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信息管理發展的要求,網絡會計取代會計電算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2會計電算化
“會計電算化”是1卯8年財政部和中國會計學會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專題討論會”上提出來的。正式把“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簡稱為“會計電算化”。從長春一汽進行會計電算化試點開始,會計電算化在中國已發展20多年,從手工做賬到電算化,引發了一場“會計革命”。
會計電算化產生至今,它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會計軟件的運用減輕了會計人員手工記帳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運用財務軟件的轉賬、核算等自動生成功能,不僅降低了誤差,提高了準確度,并且節省了人手,縮短了賬務處理時間。第
三、培養了一批既懂財務,又擁有計算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造就了一批會計軟件公司,他們的存在和良性競爭,促進了我國會計電算化向規范化、商品化、通用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3會計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信息管理發展的要求,1999年4月,深習”市財政局與深圳金蝶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舉辦的“新形勢下會計軟件市場管理研討會暨會計信息化理論專家座談會”上提出了“會計信息化”。會計信息化是將會計信息作為管理信息資源,全面運用以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為主的信息技術對其進行獲取、加工、傳輸、存儲、應用等處理,為企業經營管理、控制決策和社會經濟運行、管理提供了充足、實時的信息。
4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信息化區別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從觀念上的徹底改變,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目標不同:會計電算化是實現r會計核算業務的計算機處理,會計信息化是實現會計業務全面信息化,從而與企業管理各環節的業務流程及社會大系統的其他信息系統相互銜接,有機構成一個開放系統,充分發揮會計工作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核心作用。
2理論基礎不同:劊十電算化僅以傳統會目理淪和計算機技術為依托,會計信息化以信息技術、系統論和信息化會計思想為指導。
3.技術手段不同:會計電算化以單機處理為主,會計信息化把網絡、通信與數據庫等先進技術用于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傳播、存儲、應用。
4功能范圍的區別:會計電算化以實現業務核算為主,會計信息化包括財務事務處理層、信息管理層、決策支持和決策層,不僅要進行會計業務核算,還要進行會計信息管理和決策分析,并將根據信息原理和信息技術要求重新構建現代會計模型。
5.信息輸人輸出不同:會計電算化強調財務信息只能由財務部門輸人,輸出也由財務部門打印后再報送。會計信息化要求大量數據企業內外的各個機構、部門既可經授權權利級次,直接從系統當中獲取相關數據,也可從Inett上直接獲取。財務人員不再是會計信息的主要或唯一的輸人、加工處理人員,財務人員將更多地控制、分析,參與企業管理和提供專業決策。會計信息資源高度共享,在企業及社會各信息系統中被充分利用。丘會計程序不同:會計電算化基本模仿手工會計程序。會計信息化則根據劊十目標,按信息管理原理與信息技術重整扭劊長旎程。
5會計網絡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鋪設意味著會討電算化中單機系統狀況的結束,為我國大規模計算機聯網以及國際聯網創造了條件,迎來了會計信息工作的網絡化時代。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國際互聯網使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信息交流與信息共享,為會計信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企業內部網伽ratent)在會計領域中的應用,使企業內部的所有部門實現資源的優化處理與最大化使用效率,并且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對外開放。傳送數據在企業內建立的網絡為局域網邸柳,在企業與上級主管部門之間建立的為專用廣域網網A喲。對于目前會計電算化所存在的問題,我們應采取措施逐步解決,僅裝備單機的企業,首先應建立企業內部局域網,已建立了內部局域網的企業,則應建立與上級主管部門之間的廣域網,直至上國際互聯網。我國目前為數較少的效益較好的大型企業集團的總部財務,通過電算化的廣域網對各子、分公司的財務信息、經營狀況進行收集、管理和控制。除了類似企業集團這種同行業、跨地區的廣域網絡形式外,電算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是不同行業之間的廣域網的應用。
會計網絡化與會計電算化的區別網絡財務是基于玩lemet—Intrante技術,以財務管理為核心,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一體化,支持電子商務,能夠實現各種遠程操作和事中動態會計核算與在線財務管理,能夠處理電子單和進行電子貨幣結算的一種全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是電子蜀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EC)的開展,最終將使網絡會計取代會計電算化。網絡會計與會計電算化系統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網上設備公用性。網絡會計打破了單一的財務軟件的購買和使用方式。網上計算機可以省去購買、安裝過程及軟件的運行維護,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減少了購買高檔設備的開支,提高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2)資訊共享。會計電算化主要是為企業內部提供會計信息,網絡會計把企業內部各分支機構之間的各種會計數據的存儲形式統一規范起來,建立中央數據庫。企業可隨時瀏覽所有企業網上計算機內的資料。通過軟件資源的共享,將大大減少信息的重復輸人減少出錯的可能性,也將大大地縮短信息傳遞的時間。(3、通訊方便、快捷。通過網絡方式,企業可以更直接、快速地與外部通信,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度。例如采用Inte技術后,企業和銀行幾乎可以同時記賬就不會出現目前存在的未達賬項,并且企業通過1ltell以可以和銀行隨時對賬。這樣,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付款和收款業務了。在網絡會計中.會計信息系統內部各部門之間、企業各部門之間、企業與上級主管部門之間等,各子系統之間可進行自動轉賬處理。企業領導不需出門,可通過自己辦公室里的計算機查得有關情況,企業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數據資料,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傳送連人網絡的計算機。這樣不僅大大縮短了傳送時間,而且減少了出錯的可能性。(4)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管理和決策職能。(5)網絡劊卜要求信息在企業信息系統中以電子數據存在和運動,并可以直接與外界系統交換信息,最終使系統不再依賴紙張等傳統信息載休,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處理的及時性。網絡會計使企業的業務向無紙化發展。
由于所有網絡財務軟件的開發,都必須嚴格按照國際公認的電子商務安全協議開發,因此,財務數據在網上通訊是安全的。企業財務主管和財會人員應放心地使用。網絡會計是一門邊緣的會計學科,它需要集計算機軟件、網絡知識和會計電算化知識于一身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實現會計電算化與網絡會計的接軌,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是關鍵性的問題之一。
物質、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資源,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依賴的核心資源有所不同。在信息社會,核心資源是信息。信息資源已成為國際競爭中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數字化革命將使信息資源成為至關重要的國家財富,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信息資源不僅有很大的經濟價值,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戰略價值,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凸顯重要,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源觀念、調整資源戰略、大規模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節約物質資源和能源,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發展道路。
IRM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自產生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就IRM理論的起因而言,一則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信息系統的推廣;二則歸因于信息資源總量急劇增長所造成的信息供求矛盾的激化,人們急需一種理論來解決信息實踐中的種種問題,IRM理論最初萌芽于工商管理和政府部門這兩個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圖書情報領域的學者引入了IRM理論,并與歐洲學者有相似之處,即在引入理論的同時大量地植入了情報學等學科內容,形成有中國特色的IRM理論。現在IRM主要應用于政府、企業、圖書情報及民間信息服務等領域[1]。
一門學科的制度化,即形成穩定的學科規則和模式,應包括以下內容:學科職業的制度化、學習和訓練的制度化、研究的制度化、交流溝通的制度化及評價和獎勵機制的建立[2]。雖然IRM出現時間短,但在20多年中,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我國不僅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專業期刊,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地區IRM中心(北京和大連IRM中心等);而且成立了專門的IRM協會和研究基地(國家IRM北京和南京研究基地,國家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開IRM會議和論壇(如2004年人民大學IRM學院舉辦的“2004年中國IRM論壇”和武漢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信息化與IRM”學術研討會),有了相對穩定的研究群體,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和專著;尤其是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得到了發展:最先是一些相關專業開設IRM課程,后來一些研究生專業開設IRM專業方向,發展到設立IRM碩士和博士專業,而本科專業的設置,在2003年浙江大學、2004年四川大學批準開設IRM專業(由檔案學、圖書館學合并調整)后,2005年河北師范大學也被獲批準增設IRM專業,在此期間也有一些院系改名為IRM學院(系)。
2、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一體化的發展
圖書館、情報、檔案學科同宗同源,圖書館和檔案館最初是合二為一的,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三門學科進行了分流,經過各自獨立的發展階段,又各自為政地形成了三個系統。19世紀初出現了圖書館學,19世紀末檔案學開始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文獻學,20世紀中期誕生了情報學。這四門學科最初的研究對象有所不同,圖書館學研究的是圖書資料,檔案學研究文書檔案,文獻學研究期刊論文,情報學研究科學文獻情報的機械檢索。由于出發點不同,并且從產生之時就朝著建立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方向邁進(特別是情報學),因而它們在很長一段時期呈現出強烈的“離心化”發展趨勢。可是,隨著實踐的深入,圖書館、檔案、文獻和情報工作的對象逐漸出現了趨同趨勢——它們都要處理圖書、期刊及其他各種數字文獻。由于這些學科研究的對象都是文獻,只是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不同,在理論、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諸多的相似之處,所以在當代它們之間出現了“集成化”趨勢。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方法的老化周期愈來愈短,現代科學日益向微觀方面縱深發展,分支學科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也越來越多,科學研究方法也在向整體化發展,這標志著科學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級的綜合階段,“大信息觀”的出現正說明了這一現象。
三個學科相互融合的一體化在20世紀50年代已露端倪。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圖書館組及書目、情報工作與科學名詞委員會”改名為“情報工作、圖書館與檔案部”。1974年9月,該組織又在巴黎召開了全面規劃國家文獻、圖書館、檔案館基礎結構的世界科技情報服務系統大會,提出了建立“國家情報系統”(NATLB)的計劃。許多國家據此采取了推動圖書情報檔案綜合發展的相應措施。由于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研究的對象不論是機構、工作流程,還是資源和事業都有共性,所以它們的一體化自然順理成章。特別是現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的問題的出現,三個學科更是錯綜復雜,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①研究對象的同一化;②研究人員的一體化;③專業教育的融合;④專業期刊的交叉。葉繼元教授甚至認為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基本重合,作為過渡性名稱,可以稱為“圖情學”[3]。在實踐中也有一些機構進行了三者的一體化,從其表現形式分:一種類型是把圖書、情報、檔案集中到某個部門管理,實現全部的一體化,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圖書、手稿檔案(包括23位美國總統的手稿)和科技報告等,所以美國國會圖書館既是圖書館,又是檔案館,還是情報研究機構;另一種類型是把圖書、情報和檔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個部門,實行部分的一體化,例如,圖書館工作與情報工作實現一體化,這種模式比較普遍,如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上海圖書館等;也有的將圖書館與檔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維亞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柬埔寨國家檔案圖書館。但在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2.1 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缺乏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將是失敗的實踐。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學分別指導著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工作的健康發展。然而,那種追求自我完善的學科建設現狀是無法為一體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理論指導的。目前,少數圖書、情報和檔案單位進行了一定的一體化實踐,但其中大部分僅僅是三個機構合在一起,掛一塊牌子,而內部仍然是各行其是,其實是有名無實;而另一些單位則把檔案、圖書、情報資料無條件地合到一個地方去管理,這又屬于一種混合。這些做法與一體化的宗旨是大相徑庭的,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隨著科學發展綜合化趨勢的日趨加劇,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加強橫向聯系的趨勢也日趨明顯,而作為這種相互慘透、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是將出現一門研究它們的共同規律,以指導這些學科進一步發展的新學科。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幾種理論,代表性的有文獻交流學、文獻信息學、文獻信息管理學及后來的IRM學等,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都沒有很好地應用。
2.2 宏觀管理無力
宏觀管理的一體化是一種戰略管理的過程,是圖書、情報和檔案三個獨立的系統改變封閉、孤立狀態,加強橫向聯系,開展協調、協作,組成全國統一網絡的過程。只有實現了宏觀管理的一體化,才能使三個獨立的工作系統在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協調發展下,建成統一的國家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實現宏觀管理的一體化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有權威的、協調咨詢性質的機構和系列的規章制度。目前,三個系統從上到下處于三足鼎立的狀態,缺乏橫向聯系。圖書館系統基本上屬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檔案系統由國家檔案局指導與協調,而情報系統則主要由國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國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業的圖、情、檔協調機構和統一的規章制度是一體化的核心內容。
2.3 專業設置不合理
我國對信息資源類學科的專業設置經歷了一段混亂局面,這種混亂主要表現為:學科的名稱不規范而且不穩定;多種分類標準并行,學科設置交叉重復;對學科的歸屬缺乏長遠、一致的考慮,沒有一個合適的學科名來統一三個學科的上級一類學科。例如,在歷史上,對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的學科性質無一定論,經歷了好幾次的學科屬性變更。在1998年教育部的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中雖進行了一定的規范,但把情報學刪除,而圖書館學、檔案學和新增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與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及土地資源管理等共屬于管理學門類,很顯然,圖書館學、檔案學的關系與其他管理學門類中的學科關系更密切。而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指南和1992年制定的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把圖書館學、文獻學、情報學、檔案學、博物館學及圖書情報文獻學其他學科等學科作為二級學科,一級學科取名為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這種取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現在,社會需要新型知識結構的信息人才,這些人才應是一專多能的,是綜合性人才,他們在宏觀上能從事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運行,在微觀上能精通某方面的業務工作,并能夠推動信息綜合管理的發展。在實際的專業人才培養中,這三個學科各自為政、獨樹一幟,大多數學校這三專業之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培養出來的人才,要么是過于專業化,適應面不廣;要么對一些知識僅學到了一點過于廣而泛的皮毛,顯得空洞。這迫切需要三個學科、協調發展。
轉貼于
3、在IRM體系框架中三學科的一體化
在信息化、數字化網絡環境下,研究圖書館、情報學、檔案學三者協調發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理論與方法,構建統一的IRM學科體系框架,探索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一體化的途徑,已是一件迫切的任務。
3.1 在IRM體系框架中一體化的理由
錢學森在《論系統工程》一書中指出[4]:“情報、圖書、文獻和檔案都是一種信息”。信息是三者的本質,是相互聯系的紐帶,是共同的基礎和出發點。圖書、情報、檔案信息都屬于知識信息;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工作均屬提供知識信息的服務工作;圖書、情報和檔案都是社會信息資源的組成部分,新的數字化環境下,在三學科理論、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通過對國內眾多的關于IRM論著的了解,從其發展歷程、定義、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管理過程來看,IRM作為三學科的上一類學科是合適的。
IRM體系框架中一體化可以較好地解決一體化過程中的問題:①IRM理論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理論,1993年,盧泰宏在其所著的《國家信息政策》中,指出[5]:“IRM是信息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的新階段。”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IRM的內容構架,認為:“盡管關于IRM的闡釋不盡相同,但至少有一點是眾所一致的,即IRM是信息管理的綜合,是一種集約化管理。”可通過IRM理論來指導一體化工作。②可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全國性和各地區性的IRM中心,以確保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有效利用以及信息事業的健康發展。制定有關于IRM科學、完備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實現統一的宏觀管理。③在學科的設置上,可把IRM 作為三個學科的上一類學科。為適應社會現代化、信息化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學課程設置遵循“淡化專業、強化素質、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實踐”的原則。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專業可實施按系招生,按“2+1+1”或“1+1+2”方案組織教學,把這三個學科統一按IRM學科招生和培養,把大學四年分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統一進行政治理論課、外語課、計算機基礎課和科學文化基礎課綜合教學,第二部分共同實施IRM專業課教學,第三部分依照學生自愿分專業,按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學專業實施各自專業教學,組織畢業實習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而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可遵照上述原則,在統一的IRM學科下,再細分專業和方向。
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技術在三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強大的整合作用。這三個學科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及其載體的傳播、搜集、選擇、整序、存儲、服務及利用。IRM學科在包含三個學科的基礎上融合了新聞學、傳播學、咨詢學、編輯出版發行學等其他多個學科理論。IRM學科是這些學科在更高層次的集合和發展,這非常有助于促使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同時圖書館學、情報學也能夠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知識與方法支持。信息技術在促進學科整合的同時還促進了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共同進步。對于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若干新興分支學科和交叉領域的產生,例如信息經濟學、信息社會學、信息生態問題、信息法學等。這些分支學科和交叉領域是本學科體系成長與發展的重要表現,也對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體系發生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其一體化提供了積極因素。
總之,用IRM來統一它們可謂名正言順。當然,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都有各自特色,一體化并不是要取消和瓦解這三門學科,而是要在IRM這個統一的框架中促其協調、系統地發展;統一于IRM體系框架中,也可擴展和深化三個學科的研究領域,使它們得到新的發展。
3.2 IRM體系框架的構建
現在,必須打破現有的學科分類體系,創設IRM學為一級學科,并將相關學科統一列入到該學科之下,形成一個新的學科群。信息類學科可以從宏觀上劃分為三類:第一類屬基礎理論研究范疇,屬于探索未知,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質及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生物內部的信息機理問題,包括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和由這些學科以及其他各學科中派生出來的信息理論研究學科;第二類屬技術科學范疇,重點是為信息工作研制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通信網絡技術等,通常稱它們為信息技術;第三類屬應用科學范疇,主要是運用第一類學科的理論和第二類學科的手段來解決具體的信息問題,這類學科中的以信息資源的建設、開發、管理和利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就是IRM學,其中主要包括圖書館、情報、檔案學,也包括一些新興學科。
IRM學的學科性質是其基本理論之一,從其形成背景及研究對象來看,IRM具有交叉學科、管理學科、應用學科的性質。IRM橫跨信息科學、資源科學和管理科學三大領域,是在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圖書館學、情報學等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性質應為綜合性學科。
IRM的學科體系結構,有眾多學者在相關IRM專著和論文有表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國慶和謝陽群提出的體系[6]。在新的環境下,結合已有的體系,按學科體系構建的原則和方法,本文提出了有圖書情報特色的統一的IRM學科框架(如圖1),較具體的適用的學科體系則有待進一步拓展。從整個學科體系來看,作為一門學科的IRM應歸屬到管理學門類下。在理論研究中,一般理論研究主要是對IRM基礎性理論的研究,它也是該學科確立的基本條件;專門理論則是指導某一特定專業領域的特色理論,除圖書館、情報、檔案學外,主要還有文獻學、編輯出版學等。在應用研究中,IRM活動首先是一個過程,作為信息需求分析到信息服務的系列過程,IRM是由若干相關而有序的環節組成的;IRM活動也是一種宏觀調控行為,一般通過行政和法制來規范,IRM法規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包括一些標準和政策法規體系:社會信息化背景下的政策與法律問題、信息采集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公開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傳播與利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其他相關政策和法律;IRM活動還是一種技術行為,利用多種信息技術和IRM本身的專業技術來實現其目標;IRM是應用廣泛的學科,可以滲透許多領域,對特定領域的信息資源進行高效的管理。
一門學科興衰的內在規律,主要取決于它是否存在新的足夠多的有價值的問題可供研究。作為新興學科,IRM也存在很多不足和有爭議的地方,面對信息化進程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也是IRM學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其框架中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一體化也必然會取得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徐引篪.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87—98
[2] 李政濤.教育學科發展中的“制度”與“制度化”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76—87
[3] 葉繼元.圖書館學、情報學與信息科學、信息管理學等學科的關系問題.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11—23
[4] 錢學森.論系統工程.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87—98
[5] 陳能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39
陳柳欽,湖南邵東縣人,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天津市知名青年學者,青年經濟學家,產業經濟、城市經濟和城市金融問題專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哈爾濱商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天津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工業大學公共危機管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摘要: “數字城市”作為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的是一種世界潮流和城市發展的方向。“數字城市”是21世紀城市發展的新主題,也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動力,它不再是一個技術性概念,而是現代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影響下的新城市形態。本文闡述了“數字城市”的內涵,并對“數字城市”建設的內容與框架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 城市 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 “數字城市”
中圖分類號: F49
一、“數字城市”興起的背景
1998年1月31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二十一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講演中首次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戈爾指出:我相信我們需要一個“數字地球”,即一個以地球坐標為依據的、嵌入海量地理數據的、具有多分辨率的、能三維可視化表示的虛擬地球。詳細地說,“數字地球”是指以地球為對象,以地理坐標為依據,具有多源、多尺度海量數據的融合,能用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多維的表達,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特征的虛擬地球。簡單地說,“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信息化的地球。形象地說,“數字地球”是指整個地球經數字化后由計算機、數據庫及通訊網絡來管理的巨型信息系統。同時,“數字地球”也是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寬帶網絡及虛擬現實等現代高科技的高度綜合和升華,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1999年12月,來自20個國家的500余名科學家、工程師、教育學家、管理者及企業家匯聚北京,于“首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召開之際發表了著名的《數字地球北京宣言》。宣言指出: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和空間技術為支撐的全球知識經濟的時代,強調綜合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全球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全球導航與定位系統、地球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及動態過程監控的重要性;認識到數字地球有助于回應人類面臨的諸方面的挑戰;倡議政府、科技界、企業等共同推動數字地球的發展;建議實施數字地球過程中,應優先考慮環境、災害、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生活質量等方面。數字地球北京宣言的發表,標志著1998年戈爾提出數字地球概念后該領域在全球范圍的正式推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數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和推廣,全球掀起了一股強大的信息化浪潮。這股浪潮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均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使得一些傳統的東西正在消逝,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它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促進人們進行新的社會變革。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產生以及在各個科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大大促進了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空間分析技術等技術的發展,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技術的集成又不斷地拓寬新的應用領域。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已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些先進的、改變城市功能的技術主要表現為:(1)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突飛猛進,極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獲取和更新的能力;(2)寬帶光纖和衛星通信為基礎的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極大地擴大了信息的通信交換能力;(3)分布式數據庫和共享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存儲和管理能力;(4)仿真和虛擬技術的成熟,醞釀著信息應用技術領域的劃時代變革。信息技術變革的大趨勢必然深刻地影響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行業的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傳統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不得不向“數字城市”靠近,并努力追尋“數字城市”的發展模式。
城市是社會經濟要素高度集中的區域,是人類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的中心,是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和擴散的基地。進入21世紀,信息化進一步得到了廣泛應用和高度滲透,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資源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同時,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增長要素特別是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知識等諸要素,在資本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所出現的全球性流動和組合,以至于國別經濟和區域經濟越來越多地被納入了一體化的全球經濟體系之中,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依賴性、互補性、關聯性更為增強,各種商品在全球流通,為世界人類所共享。2000年6月5日~7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及亞太地區的城市市長參加的主題為“推動城市信息化,共創未來家園”的“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高級論壇”,最后發表了《上海宣言》。該宣言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標。信息化正成為全球貿易、投資、資本流動和技術轉移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信息化建設將有利于促進人類的共同富裕和共同進步。加強對城市信息化的理解,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與合作,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主題和新動力。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數字城市”的建設。從技術角度看,“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實現的技術基礎,而且是城市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特征。“數字城市”是社會信息化發展必然,是當今發達國家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特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重塑著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展的新格局。全球信息化的出現使得互聯網成為新世紀國人關注的熱點,而“數字城市”則是熱點中的焦點。
在戈爾于1998年9月首先提出了“數字化舒適社區建設”的倡議后,許多國家已經對“數字城市”開展了相應的工作。比如歐洲“數字城市”(EDC)中的虛擬赫爾辛基很有特色,3D界面是其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的“數字京都”(DCK)項目始于1998年10月,目的是使其成為京都的社會信息主干,其設計思想是真實和活動。“真實”是指該“數字城市”是為實際的用戶服務的,而不是虛擬城市;“活動”是“數字城市”中的數據采集于現實的動態數據。“數字京都”中的新技術開發,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新加坡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設想,為國民提供一個綜合業務數字網和異步數字用戶專線,將新加坡90%的家庭連接在一起,實現“網上生存”的夢想。隨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城市信息化發展政策,這些信息化城市或地區統一命名為“數字城市”。在國內,近十多年來,深圳、北京、海口、濟南、廣州等城市和國內著名科研院校相繼建立了一批專業數據庫和應用開發系統,為“數字城市”的研究積累了經驗和數據。“數字城市”已成為我國各主要地、市進入21世紀后,在新的時代背景、經濟背景、技術背景下,運用并發展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最終將其集成并滲透到現代城市生活方面的一項重要的標志性建設。
目前,“數字城市”作為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的是一種世界潮流和城市發展的方向。深入開展“數字城市”的研究,積極推進“數字城市”的建設,無論是對當前,還是對未來城市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數字城市”的內涵
由于“數字城市”是一個正在發展演變的概念,人們對它至今沒有統一和權威的解釋,存在很多的爭論和思考。
臺灣學者林峰田(1999)認為,“數字城市”是一項從人員組織、經費、法令、土地使用等各種配合條件,到包括硬件、軟件和科技在內的基礎設施,再到數據資料及其應用服務,直至社會文化五個層面的多層結構的城市大系統,他提出理想的“數字城市”應能達到三個目標:第一,有效支援城市產業發展,提高城市競爭力;第二,滿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購物、娛樂、休閑、安全、教育、醫療等需求,保障市民知與言的權利;第三,創造地方特色自主意識的網絡文化。
承繼成(2000)認為,信息化是指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全部過程。因此,信息化城市,也可以叫“數字城市”(或數碼港)、網絡城市和智能城市。俞正聲(2000)認為,所謂“數字城市”與“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山水城市”一樣,是對城市發展方向的一種描述,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要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將是世紀之交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將深刻改變人們習慣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風俗習慣和思維方法。宋建元等(2001)認為,“數字城市”即城市數字化,是指充分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現代科學技術,對城市基礎設施和與生產生活發展相關的各方面進行多主體、多層面、全方位的信息化處理和利用,具有對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諸方面進行數字化網絡化管理、服務和決策功能的信息體系。郝力(2001)認為,從信息化廣義角度看,“數字城市”即是空間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技術系統。“數字城市”是物質城市在信息世界的反映和升華。從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狹義角度看,“數字城市”可概括為“43VR”,即地理數據4D化;地圖數據三維化;規劃設計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化。地理數據4D化指城市空間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包括數字線劃圖(DLG)、數字柵格地圖(DRG)、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地圖(DOM);地圖數據三維化指地圖數據由現在的二維結構轉換為三維結構;規劃設計VR化指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在4D數據、三維地圖數據支撐下,將現有的二維作業對象和手段升級為三維和VR結合的作業對象和手段。
楊開忠、沈體雁(2001)認為,一般所指的“數字城市”是以3S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城市空間信息運行系統,是一個包括城市空間信息運行機理、空間信息運行技術系統、空間信息服務與產業體系和社會文化在內的多層框架。也就是說,“數字城市”工程建設要在城市空間信息認知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的作用下,采用數字化的空間信息技術手段對作為物質實體的城市系統,特別是對與地理空間相關的經濟社會現象進行數字化重現和虛擬,從而促進人們對城市的認識,規劃建設和管理,進而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與協調,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市民生活質量。趙燕霞、姚敏(2001)認為,“數字城市”就是以數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種信息,不僅應該包括城市各類與空間位置有關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資源等),還應該包括相關的人口、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數據,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具有智能性質的城市巨系統。周曉穎、章申魯(2001)認為,“數字城市”是綜合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信息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具有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復雜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表現等強大功能。它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區別在于,對城市有關數據能夠自動采集、處理分析、傳輸分化、自動或半自動智能決策,直接為社會公眾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務。王滸等(2001)認為,“數字城市”就是基于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之上的城市居民社會信息生存空間。通過運用數字地球的關鍵技術,如數據挖掘、知識提取和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城市”中廣泛的、多源的空間信息將被有效的集成和管理。最終,“數字城市”將提供給公眾和企業的不僅是虛擬的用戶界面以實現所謂的“數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將輔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綜合決策。
“數字城市”也稱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以數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種信息,不僅包括城市各類與空間位置有關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資源等),還包括相關的人口、經濟、教育、軍事等社會數據,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具有智能性質的城市信息系統。顧朝林等(2002)認為,“數字城市”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大眾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其本質是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并在此基礎上深度開發和整合應用各種信息資源。牛文元(2002)認為,“數字城市”是從工業時代向信息化時代轉換的基本標志之一。它一般是指城市“自然、社會、經濟”系統的范疇中,能夠有效獲取、分類存儲、自動處理和智能識別海量數據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的、既能虛擬現實又可直接參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一項綜合工程。
張靜(2002)認為,“數字城市”應是四維(三維坐標加時間維)的、可視化的城市,不但包括城市三維空間的所有信息,而且還包括城市各種現象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信息,更為重要的是應包括人的信息如位置,甚至思維信息,是一個四維的空間信息系統。通俗一點講,“數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以及生產生活中,利用數字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利用。城市規劃者、管理者和生活者,可以在有準確坐標、時間和對象屬性的五維虛擬城市環境中,進行規劃、決策、管理和生活,其感覺就像漫步于現實的街道上或是承坐直升飛機俯瞰城市一樣。李京文、甘德安(2002)認為,信息化的實質就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因此,“數字城市”廣義上指城市信息化,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本質是對物質城市及其相關現象(經濟社會特征)統一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協調高速。這些學者把“數字城市”等同于單一的城市信息化建設,認為“數字城市”建設就是當前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對信息化的一種回應。
李琦等(2003)認為,“數字城市”是從信息化角度,對信息時代及準信息時代城市狀態的形象化刻化,表征在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等工業城市文明基礎之上,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備、信息數據資源豐富、信息化應用與信息產業高度發達、工業化與信息化持續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舒適的良性城市狀態。“數字城市”工程就是要在集成化高速寬帶城市通訊網絡基礎設施、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城市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整合城市信息數據資源,連接城市信息化孤島,開展面向政府、企業、公眾的個性化、多樣性綜合信息應用服務,同時,促進城市領域(行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城市產業結構、生態結構與城市空間規劃,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持續協調發展。劉忻(2003)認為,“數字城市”從功能上講是城市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即將城市的各種信息,如城市管理、城市設施、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環境、經濟、歷史等各方面信息,以數據形式整理、加工、存儲、分類、管理,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全社會的信息共享、共建、交流、再現,通過對城市信息的綜合分析和模型化處理,提高決策水平和應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潛力,為城市發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服務。從技術上講,“數字城市”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大規模存儲技術、數據倉庫技術為基礎,以寬帶網絡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橋梁,結合3S技術、遙測、虛擬現實技術,對城市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描述,并通過城市管理與決策模型及其他應用模型,優化資源配置,提供科學決策的現代化工具。從理論上講,“數字城市”在地理信息科學基礎上,結合計算機及網絡理論、現代城市理論、決策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復雜理論等,在計算機及網絡中虛擬城市,并結合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信息交流、融合和挖掘,實現城市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姜愛林(2004)認為,從城市建設的角度看,“數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以及城市生產與生活中,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種系統工程或管理模式。從信息化角度看,“數字城市”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產業為主導、以信息服務為中心的一系列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
戴汝為(2005)認為,“數字城市”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數字城市”在功能、結構和龐大、復雜的多層次系統,及與周邊、全國以至世界的聯系等方面,無不具備著開放的雜巨系統的特性。
謝明(2005)認為,“數字城市”是對城市發展方向的一種描述,是對組成城市的各種要素和現象的一種數字化重現和認知,用信息化的手段收集、分析并管理城市的生產生活,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更加順暢和協調。“數字城市”的建設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網絡、多媒體、虛擬仿真等技術,綜合城市空間和人文信息,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
江綿康(2006)認為,“數字城市”是“數字地球”的主要空間節點,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字地球”在城市的具體體現。所謂“數字城市”,通俗地講是指在城市的生產、生活等活動中,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方式加以展現。“數字城市”的本質是把城市的各種信息資源整合起來加以充分利用。
杜靈通、韓秀麗(2007)認為,可以將“數字城市”定義為利用各種信息獲取、存儲、傳輸、表達、處理等支撐技術,將表征真實城市的信息數字化,形成一個虛擬的城市實體,并利用這個數字化城市實體來解決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它的目的跟數字地球一樣,都是為了解決現實的自然和社會活動中諸方面的問題。
彭學君、李志祥(2007)認為,“數字城市”是指一個由數字技術支撐的信息化的城市,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應該能夠自動和非自動地獲取與城市有關的海量數據,并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和具有數字實驗室特性的技術系統,是一種虛擬城市模型。
李宗華(2008)認為,“數字城市”概念可以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上指城市信息化。它既是城市信息化總的概述,又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標,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促進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協調。“數字城市”是為調控城市、預測城市、監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是對城市發展方向本質特征的一種描述。狹義上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網絡等關鍵技術,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
陳建軍(2010)認為,“數字城市”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指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空間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對地理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構建“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城市實體在計算機中的虛擬表達;另一方面,是指以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整合、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各個運作層面的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
盡管對于“數字城市”的定義還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化定義,但從專家們的意見和城市信息化實施的過程看,其狹義上的理解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數字城市”就是基于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從信息化廣義角度看,城市系統處于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需要不斷的和環境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
總之,“數字城市”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城市及其理論發展的一種必然,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它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服務為中心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它以可視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表達方式對物質城市進行數字化的再現與升華,形成統一的、可共享的信息管理與服務數據庫系統(如綜合市情系統、城市規劃系統,智能交通系統、遠程教育或醫療系統等),為市政府提供決策支持、為民眾提供服務。它具有使現代城市管理更快捷高效、使城市居民更輕松方便的眾多優點,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數字城市”是21世紀城市發展的新主題,也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動力。在這種認識下,“數字城市”不再是一個技術性概念,“數字城市”是現代科技、社會、政治、經濟影響下的新城市形態,建立在已有的物質城市基礎上,結合多種學科技術,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數字城市”的內容與框架
楊開忠、沈體雁(2001)認為,作為城市空間信息運行系統,“數字城市”是一個包括運行機制與保障系統、空間信息技術系統、空間信息增值服務活動與產業系統、社會文化系統等層面在內的多層次框架體系。段學軍、顧朝林等(2001)認為,“數字城市”由下列體系構成: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數據處理與儲存體系、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網絡體系、應用模型體系、專用軟件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專業人員體系、用戶體系、教育體系、標準與互操作體系、法規和財經體系等(見圖1)。“數字城市”的功能結構為:(1)數字商務,包括網上貿易、虛擬商場、網上市場管理等;(2)數字金融,包括數字銀行、數字股市、數字期貨、數字保險等;(3)數字社會,包括數字影院、戲院、數字旅游、網上辦各種手續等;(4)數字教育,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虛擬圖書館等;(5)數字醫院,包括網上健康咨詢、網上會診、網上護理等;(6)數字政務,包括數字會議、數字議會等。寇有觀(2001)認為,“數字城市”不僅包括城市的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活、數字政府、數字企業、數字社區和數字家庭等,而且包括城市的數字地籍、數字規劃、數字水系、數字交通、數字電力、數字通信、數字旅游、數字生態、數字抗災、數字商務和數字金融等。同時,寇有觀還建立了一個“數字城市”系統框架。這個“數字城市”系統是城市公用信息平臺上的空間信息獲取更新處理和應用系統,包括城市公用信息平臺(網絡體系)、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城市地理空間數據交換中心、行業空間數據工程數據獲得和更新體系、數據庫體系、應用體系、動態監測體系等(見圖2)。
姜愛林(2002)認為,“數字城市”構建的基本框架應包括5個方面:(1)通過推動信息化建設,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機制與培養競爭機制達到有機的統一,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2)加強政策法規建設,體現管理意識,實現可持續發展。(3)建好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平臺,促進基礎信息資源有效共享。(4)建立應急聯動指揮和智能交通管理兩個綜合性應用系統,帶動一批行業信息系統建設。(5)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培養信息化人才,為構筑學習型城市服務。
張靜(2002)認為,“數字城市”的主要內容有3項:(1)信息基礎設施,要有高速寬帶網絡和支撐的計算機服務系統和網絡交換系統,也就是說“數字城市”的第一項任務是解決“修路”的問題,即為“數字城市”建立一條信息高速公路。(2)數據和信息,特別是“空間數據”。據統計,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信息有80%與空間位置有關。“數字城市”的基礎平臺是城市空間數據框架,這個框架提供一個可以精確地、始終如一地獲取、配準和集成城市空間信息的基礎。它包括空間控制數據,航測與遙感影像數據,各種比例尺地形圖數據庫,以及相關的專題數據庫等等。(3)人,管理“數字城市”和使用“數字城市”的人。與管理我們的“現實城市”相對應,管理“數字城市”要逐漸建立起相應的機構和規范,要不斷地對網絡系統和數據進行建設、更新、維護和升級,并協調用戶的訪問。除管理“數字城市”的人之外,培養使用“數字城市”的人也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只是建設了“數字城市”而沒有人用,也是一種浪費,也產生不了社會經濟效益。只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成百萬、上千萬的市民應用“數字城市”才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段學軍(2003)認為,“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由6個方面構成:(1)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包括各類遙感設施,即高分辨率高光譜衛星、星―機―地數據接收設施、地面臺站及人文、經濟等數據獲取設施等。(2)數據處理儲存體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數據儲存設施,多分辨率海量數據實時存貯、壓縮、處理技術,元數據管理技術、空間數據倉庫等。(3)數據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包括數據互操作、多源數據集成、海量空間數據的智能提取與分析、決策支持等設施與技術。(4)網絡體系。包括高速寬帶網絡、智能網絡、支持基于網絡分布式計算的操作系統、基于對象的分布式網絡服務、分布處理和互操作協議等。(5)應用模型體系。為用戶提供實際應用的解決方案,利用其我們將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分析所觀測到的海量數據,從中找出規律和知識。(6)專用軟件體系。完成城市信息處理、實現“數字城市”功能的基本工具,包括數字圖象處理軟件、GIS軟件、統計分析軟件、數據可視化軟件等。承繼成等(2003)提出,“數字城市”內容框架包括基礎設施、資源管理和應用服務三部分。基礎設施包括通訊層、數據層、保障層三部分。管理層主要是指對“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管理及信息數據資源的集成與融合、應用的集成與融合的管理。應用服務層包括基礎公共服務層、管理應用層、業務應用層、服務應用層(見表1)。
岳為民(2003)從“數字昆明”的角度指出,“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是由“一個關鍵、三個基礎、三條主線、七大支柱”構成:(1)一個關鍵。就是城市數據的全面規范和高度共享。(2)三個基礎。即信息基礎設施、空間基礎數據及管理“數字城市”和使用“數字城市”的人。(3)三條主線。第一,政府管理與決策行為的數字化(數字政府);第二,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數字化(數字企業);第三,市民生活的數字化(數字生活);(4)七大支柱:即政府上網、電子商務、信息產業、信息港、智能建筑、智能交通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信息化。
姜愛林(2004)認為,“數字城市”的內容包括技術組成、組織結構及應用等方面。“數字城市”的技術組成包括:(1)寬帶多媒體網絡;(2)電子地圖及網站服務系統;(3)高分辨率衛星、航空遙感技術;(4)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4)OPEN GIS標準、遠程互操作、互運算等信息共享技術;(5)虛擬仿真技術;(6)“數字城市”信息模型與體系結構,包括城市建筑、交通、能源、通信、服務、文化設施和行政管理的信息模型及體系結構;(7)“數字城市”的運行管理技術,包括通信網絡系統及其管理,數據組織及數據轉換,決策模型管理,城市信息安全保障機制;(8)“數字城市”的功能系統,包括公用信息平臺,專業信息平臺等。“數字城市”組織結構,即“數字城市”工程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保障等空間信息管理服務系統。王鳳霞、張超(2004)在“數字地球”和“數字城市”的基礎上,提出了“數字上海”總體框架模型(如圖3所示)。
謝明(2005)綜合當時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情況提出,“數字城市”框架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構成:(1)數據獲取和更新體系。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的“數字城市”相關信息,包括城市空間數據框架(基礎電子地圖、衛星影像、航空影像)、城市規劃建設信息、城市社會經濟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等,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對各種信息進行更新的機制。(2)數據存儲、加工和管理體系。該部分內容包括建立起海量數據存儲體系,實現數據的高速存取,并在空間定位的基礎上實現對信息的加工和管理,包括元數據管理、空間數據倉庫、多源數據集成與互操作、海量空間數據的職能提取與分析、輔助決策支持等。(3)網絡支持體系。包括高速寬帶網絡、智能網絡、支持基于網絡分布式計算的操作系統、基于對象的分布式網絡服務等,共同構成支撐“數字城市”的基礎網絡體系。(4)專用軟件和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用于完成城市信息處理、實現“數字城市”各基礎功能的工具軟件,包括數字圖像處理軟件、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軟件、數據可視化軟件等等,并由此衍生出基于各種決策模型的輔助決策系統和應用解決方案。
寇有觀(2006)認為,“數字城市”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五大平臺、五個中心、五類應用、五大工程,政策、法規、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組織、資金、人才保障體系等。五大平臺是信息網絡平臺、公用信息平臺、專題信息平臺(多個)、空間信息平臺和決策支持平臺。五個中心包括信息網絡互聯中心、信息資源管理中心、身份認證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決策支持中心。五類應用包括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服務、經濟運行服務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運營。五大工程包括市民卡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社會勞動保障信息工程、社區服務信息工程和金旅工程。“數字城市”大力推進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和遙感技術在城市的應用。
孫旭陽、馮一民(2006)認為,“數字城市”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7個方面:(1)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城市基礎數據庫建設。(3)電子政務建設。(4)電子社區建設。(5)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7)數字行業應用建設。吳慶雙(2007)認為,“數字城市”的構成體系包括: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數據處理與儲存體系、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數據與信息傳播體系、數據庫體系、網絡體系、應用模型體系、專用軟件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專業人員體系、用戶體系、教育體系、標準與互操作系統、法規與財經體系等。
馬娟、秦凱(2007)認為,“數字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城市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基礎地理信息采集體系的建設、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的建設、技術支持體系的建設、地理空間信息交換網絡體系建設、組織機構的建設等,以及實現覆蓋整個城市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現勢性好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彭學君、李志祥(2007)認為,數字化城市涵蓋了整個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及應用,總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十個組成部分。三個層次為信息基礎層、應用層、綜合決策層。十個組成部分包括:城市公用信息網絡平臺和骨干網、空間數據等基礎設施、政府類應用、企業類應用、公眾類應用、區域類應用、數字門戶網站、信息資源管理中心、城市綜合決策指揮系統、政策法規規章及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及各種應用規范。
李宗華(2008)認為,“數字城市”涉及城市信息化的方方面面,總體上可以分為3個層次、9個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圖4所示)。3個層次為:基礎層、管理層和應用層。9個組成部分為: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空間信息資源管理與交換中心、法律法規與政策、技術與標準、政府類應用、行業類應用、企業類應用和公眾應用。
曹蕾(2009)認為,“數字城市”的內容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換網絡化,城市生活和管理智能化和城市空間數據可視化。“數字城市”框架體系大體由3部分組成:(1)基本平臺部分,主要為城市綜合信息平臺、城市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城市電信基礎設施平臺;(2)“數字城市”服務對象(用戶),該部分主要為政府、企業、社區、公眾構成的各類應用系統,作為核心應用系統是“數字城市”發揮作用的根本;(3)關鍵技術,它是“數字城市”的技術支撐,主要為計算機技術、海量數據存儲技術、寬帶網絡技術、3S技術、對地觀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互操作技術等。
張立平(2009)認為,“數字城市”的內容包括技術組成、組織結構及應用等方面。“數字城市”組織結構,即“數字城市”工程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保障等空間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也是當前信息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就這個意義而,“數字城市”應用十分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12個方面: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務、遠程教育、社會醫療保障、社區管理、突發事件處理、城市環境檢測、智能化小區、水網調配。“數字城市”的體系結構包括:(1)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包括城市地表、上空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數據的自動獲取系統,城市基礎設施數據的實時獲取和更新體系,城市人文、經濟、政論等社會數據的變更與監控系統等。(2)數據處理儲存體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數據儲存設施、多分辨率海量數據實時地存儲、壓縮、處理技術、元數據管理技術、空間數據倉庫等。(3)信息提取與分機體系。包括數據互操作、多元數據集成、信息智能提取分機、海量空間數據的智能提取與分析、決策支持等設施與技術。(4)網絡體系。包括高寬帶網絡、智能網絡,支持基于網絡的分析式計算操作系統,基于對象的分布式網絡服務,分布處理和互操作協議等。(5)應用體系。包括城市規劃、地籍管理、城市防災、城市交通等。同時還包括城市網絡生活方式等。(6)管理體系。包括專業人員小組、教育培訓、安全管理、系統維護、標準與互操作規范、相關法規等。
馬佩勛、謝海波(2009)認為,“數字城市”的框架體系涵蓋了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是由戰略政策層、信息基礎層、應用服務層和分析決策層組成的有機整體。戰略政策層包括“數字城市”的發展戰略及總體框架、信息技術標準、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和技術保障體系等;信息基礎層由城市公用信息網絡平臺、中心骨干網、區域骨干網、通信管線、空間數據、業務標準體系和協調維護機制等組成;應用服務層根據“數字城市”功能特征分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規劃建設及運行、經濟運行服務和社會綜合服務等五類應用;決策分析層是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性應用系統,主要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城市環境監測分析系統、城市發展預測決策系統和城市防災、救災及應急處理系統等。基本框架如圖5所示,戰略決策決定和指導信息基礎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應用服務,通過決策分析又反過來指導戰略決策的制定。
四、小結
“數字城市”是空間時代與信息社會發展歷史的必然產物,同時,又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整體功能提升的必然依托,是新的經濟建設增長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將是跨越式的。“數字城市”為認識物質城市打開了新的視野,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展示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為調控城市、預測城市、經營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數字城市”的戰略研究、數據和技術集成框架等基礎研究和原型系統建設,必然與其應用研究相輔相成,齊頭并進。“數字城市”建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環境等各個方面,是多學科的融合體,因此,不僅要有先進的技術為基礎,更需要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作保障,還需要市民和整個社會信息素質的提高。(編輯:何樂)
主要參考文獻:
[1]劉仲蓓:《我國發展數字城市的政策和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后學位論文,2003年。
[2]李佩武:《論數字城市建設及其重要意義》[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9期。
[3]顧朝林等:《論“數字城市”及其三維再現關鍵技術》[J],《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4]承繼成:《信息化城市與智能化城鎮-數字城市》[J],《地球信息科學》2000年第3期。
[5]宋建元等:《數字城市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12期。
[6]郝力:《中外數字城市的發展》[J],《國外城市規劃》2001年第3期。
[7]李京文、甘德安:《建設“數字城市”的經濟學思考》[J],《城市規劃》2002年第1期。
[8]趙燕霞、姚敏:《數字城市的基本問題》[J],《城市發展研究》2001年第1期。
[9]楊開忠、沈體雁:《淺析數字城市》[J],《北京規劃建設》2001第1期。
[10]林峰田:《資訊都市的興起》[J],《臺北書刊》1999年第1期。
[11]俞正聲:《21世紀數字城市論壇開幕式講話》
[EB/OL],,2000年5月13日。
[12]王滸等:《數字城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年第2期。
[13]王志龍、白慶華:《數字城市:現狀與未來》[J],《現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4]周曉穎、章申魯:《“863”為數字城市夯實基礎》[J],《經濟參考報》2001年1月10日。
[15]段學軍、顧朝林等:《數字城市的概念、框架與應用》[J],《現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6]寇有觀:《數字城市系統與應用》[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1年第4期。
[17]姜愛林:《數字城市:一種可供選擇的城市信息化模式》[J],《廣東財貿管理千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8]牛文元:《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載體――中國數字化城市建設的五大戰略要點》[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年1期。
[19]張靜:《構筑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框架》[J],《三晉測繪》2002年第1期。
[20]李果仁:《關于數字城市討論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83期。
[21]王鳳霞、張超:《“數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22]李琦等:《數字城市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年第1期。
[23]段學軍:《數字城市建設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年第5期。
[24]承繼成等:《數字城市的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25]劉忻:《數字城市體系結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6]岳為民:《昆明建設“數字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J],《經濟問題探索》2003年第10期。
[27]姜愛林:《數字城市發展研究論綱》[J],《科技與經濟》2004年第3期。
[28]王鳳霞、張超:《“數字上海”的研究與構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年第1期。
[29]戴汝為:《數字城市――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J],《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第8期。
[30]謝明:《數字城市建設與發展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21]寇有觀:《“數字城市”的規劃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年第18期。
[32]杜靈通、韓秀麗:《基于數字地球思想的數字城市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07年第1期。
[33]彭學君、李志祥:《數字城市及其系統架構探討》[J],《商業時代》2007年第8期。
[34]吳慶雙:《建設數字城市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7年第6期。
[35]馬娟、秦凱:《數字城市建設的初步探討》[J],《科技咨詢導報》2007年第1期。
[36]李麗琴:《中國數字城市研究》[D],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年4月。
[37]李宗華:《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38]曹蕾:《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及關鍵技術》[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9年第2期。
[39]馬佩勛、謝海波:《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與關鍵技術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摘要]本文著重考察媒介生態學的起源和發展,對媒介生態系統等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界定,提出了媒介生態系統結構的“六界”說。并對媒介生態學的建構和發展提出提出來一些具有啟發性和前瞻性的觀點。 [關鍵詞]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環境,媒介生態學 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ecology, and deeply studies and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media ecosystem, and then advances the “six-boundary” theory on media ecosystem structur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everal enlightening and forecasting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ecology. Key words: Media Ecology; Media Ecosystem; Media Environment; Media Ecology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一、為什么“媒介是條魚” 媒介是什么?是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雜志;是通訊、網絡、計算機;是手機、是信紙、是工具、是機器、是CCTV、是新聞集團、是時代-華納……是信息傳播的中介。不!媒介是條魚。 當我們把媒介放在社會大環境下觀察的時候,媒介更像是條魚。這條魚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莊子《逍遙游》中所描述的鯤鵬:“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小可以小得置于掌上,甚至讓你肉眼看不見。我在給學生講解傳播學時,常常把媒介比作魚,信息資源比作水。信息的傳播就好比魚把水和養分從嘴里吸入,經過傳播者的選擇加工成為信息內容產品,再經過不同的傳輸渠道傳給受眾,最終形成的反饋和影響還又回到水里。 按照孔德劃分社會學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把信息傳播的研究劃分為傳播靜學和傳播動學。傳播靜學是指對傳播現象的結構性分析,一個傳播現象的靜態分析就象剖析一條魚的解剖圖;傳播動學則是把傳播現象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去動態地觀察,就象一條靜態的魚又突然動起來,活蹦亂跳地游弋在江河湖海中。社會中有無數的媒介,象無數條魚,每天在吸進呼出,循環往復地做著信息處理與信息傳播的工作,在維持社會信息系統的大環境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魚,有大魚,有小魚,有大魚吃小魚,也有小魚吃大魚。 媒介和自然環境一樣成為一個龐大的環境系統,由媒介系統每天提供的信息,對于人類來說已經成為像水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媒介這條魚也與其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生死相關。生態環境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條件。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環境一樣,媒體的生態環境也存在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系統。媒介生態學是借助于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延伸和發展。 以往的傳播學理論說到底還是對傳播現象的一個靜態分析,至于對傳播的動態研究,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我們國內都是一塊尚待開掘的研究領域。正如邵培仁教授所指出的“當代大眾傳播學關注的是微觀的傳播過程及其各傳播要素之間的工作關系﹐而不太注重大眾傳播中微觀﹑中觀﹑宏觀系統之間和它們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生態關系﹐更沒有積極探索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規律 [1]。”媒介生態學這個概念的提出,給了我們研究當代傳播現象和動態傳播的規律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和視角。這似乎給面對瞬息萬變的媒介陷入困惑的大眾傳播研究投來一道曙光。 為什么我們把媒介看作是條魚,這里面有幾層意義: 首先,我們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 其次,媒介是始終處在一種運動狀態的事物。媒介傳播現象就是在復雜的社會現象,是社會信息系統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綜合運動與傳遞。 最重要的是,我們既然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那么,就要以生態的觀念來看媒介,就要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要保護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媒介的大量死亡,就像漂在水面的死魚。實際上,很多媒介已經死掉了,只不過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死而不僵而已。 那么,既然我們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的生態環境下進行考察,媒介生態的研究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我們展開媒介生態研究的時候,對媒介生態研究的淵源和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應該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確認。比如:最早開展研究的學者有哪些?有什么觀點?用什么研究方法?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是什么?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還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生態與環境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媒介生態系統是怎樣的構造?什么是媒介生態平衡?什么是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研究有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下面我們著重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二、媒介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 1、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 應該說,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的展開,來自于我國傳播學者的自覺,不同于傳播學研究那樣是從海外引進。盡管美國學者開展媒介生態研究和日本學者開展媒介環境研究要比我們早很多年,但似乎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最初的展開與他們并沒有什么淵源。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從一開始學者的關心就側重在媒介的發展生存環境研究方面。國內傳播學界的有識之士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共識,邵培仁教授最早發表了媒介生態研究的論文“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論文開了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先河;張國良教授也開展了媒介生態方面的課題研究;童兵教授在論及中國傳媒市場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態的概念 [2],張立偉等的“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 [3],表現出媒介實物研究方面的專家也對媒介生態問題顯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媒介生態頗有見地的觀點和研究。這種研究意向和研究意識,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學者似乎有一種默契。但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需要深入探討。 2、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 從全球來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在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中,又分為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派和美國的紐約學派。提起媒介生態學,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多倫多學派和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當然,不可否認由一群多倫多大學的媒介學者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多倫多學派在媒介生態學理論的早期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羅德.英尼斯(Harold Innis)和著名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是這個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應該被認為是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物,當然其代表人物還包括Eric Havelock 以及Edmund Carpenter 等人。但是,美國的媒介生態學者卻把芒福德看作是比英尼斯等更早的先驅者。美國學者認為到目前為止有關“媒介生態”理論的第一部著述是美國學者尼斯卓姆(Nystrom)的《面對媒介生態理論:人類傳播系統研究理論范式集錦》 [4]。在這本書中,尼斯卓姆將劉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技術與文明”的論述作為媒介生態理論的基礎。同樣地,另一位美國學者昆斯(Kuhns)也將芒福德(Mumford)作為他編篡的“主要媒介生態學者名錄”的第一位。因此,他們傾向于將芒福德看作是整個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芒福德也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和哈羅德.英尼斯(Harold Innis)這兩位學者提到,被稱為是最早介紹媒介生態的概念和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影響的人。 劉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被看作是紐約學派最早的代表人物。紐約學派并不象多倫多學派那樣所指的是一所單獨的學校,而指的是紐約這個城市中的媒介生態學者的群體。紐約學派早期的成員包括紐約大學的奈爾.波斯特曼(Neil Postman)和尼斯卓姆(C. Nystrom)、哥倫比亞大學的Louis Forsdale、福德哈姆大學社會研究學院的約翰. 庫克(John Culkin)、皇后學院的Gary Gumpert 和 Charles Weingartner、曼哈頓的Tony Schwartz等等。紐約大學的奈爾 波斯特曼(Neil Postman)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態”概念并將其建設成紐約大學一門課程的學者 [5]。雖然芒福德的確將媒介與傳播學、文化、科技和城市放在一起研究,但實際上,他無論是在媒介研究領域還是在傳播學領域都沒有被視為一個偉大的先驅者。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大眾傳播和城市化是大眾社會研究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談到技術,芒福德的技術理論對多倫多學派的媒介技術理論是有影響和關系的。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生態學”一詞是德國媒介學家E.海克爾1869年提出的;eco-源自希臘文,意思是“家”或“生活場所”,-logy意思是“學問”。海克爾在其動物學著作中定義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后來,在生態學定義中又增加了生態系統的觀點,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 [6]。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芒福德將媒介與生態聯系在一起,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很多其他的媒介生態學家僅僅只是將生態學作為了一種隱喻,但芒福德卻將人類生物學和科技學上的一些習慣轉化為了研究過程中具體的、可行的方式。而在芒福德之前把生態與人類文化研究聯系在一起的學者是戈德斯(Geddes)。戈德斯的思想對于芒福德和英尼斯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戈德斯(Geddes)是一位蘇格蘭的生物學家,他的理論涉及到了植物學、生態學以及古生物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人類學、宗教研究、城市學等等諸多領域。戈德斯的“人類生態”的觀念在芒福德歷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的興趣范圍的確定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人類生態學”是戈德斯(Geddes)思想中被人們常常提及的一個。 多倫多學派的英尼斯和麥克盧漢同樣也受到了戈德斯的影響,戈德斯對那些芝加哥學派的著名人物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戈德斯(Geddes)也通常被看作是紐約學派和多倫多學派之間聯系的橋梁。戈德斯的“人類生態學”理論的論題在芒福德早期的作品中反復出現 [8],并且成為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一書的中心主題 [9]。甚至有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是戈德斯而不是芒福德或英尼斯 [10]。但是,不管怎么說,在英尼斯和芒福德的思想里,媒介環境的概念都已經產生并且明確了。 不少學者往往對媒介生態學的一些論點有所誤解,草率地以科技決定論一詞來作否定。例如,傳媒生態學創始人之一的麥克盧漢的理論,從六十年代起,就一直受到西方馬克斯主義學派學者的抨擊,不斷的攻擊其理論沒有考慮到傳媒的政治經濟背景,缺乏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的認識媒介。當然,這些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之批評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些批評者提出的問題,是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不是傳播的問題。 3、國際媒介生態學研究的進展 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研究各種媒介的符號和信息本質以及傳送特性,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延伸和變遷。媒介生態學者所研究的問題大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例如﹕在人類還沒有文字之前,他們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對當時的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信息?基于什么理由他們會如此定義?當時的人是如何去建立其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什么是他們的歷史觀和知識論?文字的產生、新媒介的產生對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有什么樣的沖擊? 蘭斯.斯瑞特(Lance Strate)與凱薩.曼孔盧姆(Casey Man Kong Lum中文名:林文剛)是現在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蘭斯(Lance)的研究著重在媒介生態思想的研究;凱薩(Casey)的研究著重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和變遷,并且他的研究以中華傳媒與文化研究為中心,以各種傳媒的發展和其符號、信息特性為依據,來分析歷史、政治、社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們在2002年4月在《新澤西傳播學雜志》上主編了一本有關「媒介生態學的學術淵源的專輯,該專輯中的七位學者主要圍繞媒介生態學研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11]。 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日本也很早就受到關注,六十年代,最早提出“信息產業”的梅倬忠夫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展開對信息社會的研究的。不過,日本學者倒是一直沒有準確地使用“媒介生態”這個概念,而更多地用的是“媒介環境”,由于信息科學和社會信息學在日本比較盛行,使得日本的媒介研究也多少帶有信息科學的色彩。在媒介環境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東京大學的社會情報研究所和在九十年代末成立的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其中,2001年出版的由月尾嘉男和濱野保樹、武邑光裕合編的《媒介環境原典1851-2000》 [12]一書是比較有價值和份量的媒介環境研究著作。 三、 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位,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1、媒介生態系統(media ecosystem) 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最核心概念是媒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態系統一詞是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的 [13]。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并處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這樣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生態系統 [14]。 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媒介系統、社會系統和人群,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媒介與個人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受眾生態環境;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媒介制度與政策環境;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媒介的行業生態環境;媒介與經濟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則構成了媒介的廣告資源環境。媒介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在現實生活中,城市和區域也在變化,變得移動化和虛擬化。媒介變了,環境變了,媒介與社會、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也將發生變化。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到媒介的工作方式和受眾的接受方式。媒介生態系統變化也會導致社會生態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瓶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媒介生態系統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人類活動范圍可分為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單位一般以城市或區域來劃分。應該是基于某個區域或城市范圍內的媒介個體、媒介種群以及媒介與個人、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我們經常把“媒介生態”和“媒介環境”的概念混淆在一起,難以分辨。那么,這兩個概念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媒介生態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媒介環境則是一個相對中觀的概念,有時這兩個概念又是交叉的,我們采用“媒介生態環境”這個概念也許更恰當。環境是相對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環境。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媒介環境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生活環境和傳播環境。對于媒介自身的生存發展來說則是媒介的生態環境。它在宏觀上研究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媒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研究媒介環境中的媒介變遷、轉化和傳播規律,探索它們對人與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等。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的區別是:前者著眼于媒介環境的整體,而后者側重于媒介彼此之間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很相近,但前者突出人類在媒介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媒介生態系統的構成 媒介是多樣化的和大量的,媒介生態系統的劃分方法也是多樣的。地球上的媒介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通訊、網絡、計算機等;每天運行在郵電系統中的郵件有數以千億計;每天發行的報紙也數以億計;人類擁有的電話有數十億部;更有數十億臺電視供人們收拾節目;數億臺電腦連著因特網在不停地進行著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媒介的種類則更多,它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結構,它們的傳播方式也變化多端。 由于媒介變化太快,媒介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我們可以按照媒介的發展分為早期的“新聞媒介”到“大眾媒介”,到“傳播媒介”,再到“信息媒介”的概念,還可以按內容分為新聞媒介、娛樂媒介、通訊媒介和網絡媒介;也可以簡單地分為紙質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報社是媒介,報紙也是媒介;電視臺是媒介,電視機也是媒介;到底哪個是媒介呢?看來,每種媒介的分類方法都有不周全之處。 在媒介生態學中,我們可以參照生物學家的辦法來劃分媒介系統。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的發展歷史、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式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將生物分為若干界。當前比較通行的是美國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5界系統。中國生物學家陳世驤于1979年提出6界系統 [15]。 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媒介系統劃分法是:我們可以按照媒介在社會信息系統的傳播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把媒介生態系統劃分為六界:媒介符號系統、媒介資源系統、信息處理媒介系統、信息儲存媒介系統、信息傳播媒介系統和信息接收媒介系統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時會使這六界媒介系統之間相互轉變和融合。 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 一界 二界 三界 四界 五界 六界 媒介系統 媒介符號系統 媒介資源系統 媒介管理與規范系統 信息處理媒介系統 信息傳輸媒介系統 信息接收和儲存媒介系統 科技 數字化 網絡化 宣傳部 硬件、軟件 光纖、衛星 芯片、納米 文字、圖片 廣告、讀者 新聞出版署 報社 發行網 新聞紙 語音 廣告、聽者 廣電局 廣播電臺 電波 收音機、磁帶 圖、聲、文 廣告、收視 廣電局 電視臺 微波 電視機 圖、聲、文 廣告、收視 廣電局 有線電視臺 光纖電纜 電視機 圖、聲 廣告、觀眾 廣電局 制片機構 發行網 錄像機、VCD 圖、聲、文、數字 廣告、使用者、消費者 電訊局 計算機 因特網 計算機、芯片 圖、聲、文 廣告、收視 廣電局、電訊局 衛星電視臺 衛星折射器 電視機、芯片 圖、聲、文 廣告、觀眾 文化部 制片廠 電影院 膠片、VCD 圖、文 購者、讀者 新聞出版署 出版社 書店 書
3、媒介生態學的主要任務 第一,探索全球范圍內媒介生態變化的規律。媒介生態環境總是不斷演化的,媒介形態變異也隨時隨地發生。為使媒介生態環境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向不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媒介生態環境變化的過程、基本特性、結構形式和演化規律等。 第二,揭示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同媒介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信息系統,媒介系統為這個巨大的信息系統的運轉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的子系統,其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內容資源的生產等。人類通過生產和消費信息的活動,不斷影響社會環境也不斷影響媒介系統。環境既是媒介的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媒介的資源。正如美國傳播學家德弗勒和鮑爾.洛基奇(L.DeFleur and Ball─Rokeach)指出的:媒介生態關系的形成“一方面在于目標﹐另一方面在于資源。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部分意義就在于個人﹑群體和大型組織為了達到個人和集體目標,必須依賴其它的人﹑群體或系統控制的資源,反之亦然。”[16] 人類生產和消費信息資源的過程是異常復雜的,但必須使社會的信息資源足夠豐富和信息傳輸渠道保證暢通,整體的社會環境才能保持相對平衡。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媒介環境發展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必須考慮傳播規律和媒介生態環境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探索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媒介生態環境變化是由媒介技術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它們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須研究信息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以及進媒介形態的各種變化。同時,還必須研究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同社會信息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可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控制信息污染和信息生態危機。 第四,研究媒介生態危機和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發達國家對應信息危機和媒介生態問題的研究包括幾個方面:60-70年代主要是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的治理;80年代側重研究信息安全和信息犯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媒介產業的數字化和全球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媒介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媒介生態環境問題的因素很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媒介生態環境的整體出發,利用信息系統分析和媒介生態的規律尋找解決媒介生態問題的最優方案。 任何媒介的生存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同類媒介之間有互助有競爭,不同媒介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競爭關系。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空間、資源與社會環境。媒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對周圍環境和條件的各種需要,如受眾資源、傳播技術、廣告資源和傳播制度等。各種媒介所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表現為媒介的特性。因此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媒介系統與媒介種類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的社會信息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成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四、關于媒介生態學發展的思考 2002年11月,筆者去美國參加全美傳播學大會,并應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會的邀請參加了他們的學術活動,與幾位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學者蘭斯(Lance Strate)和凱薩(Casey Man Kong Lum)等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我發現我們與美國學者之間對媒介生態研究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的立足點是從人出發,研究方法上以文化研究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為主,但豐富多彩且多元化,研究的面也很廣很雜;而我們國家的媒介生態學研究目前的切入點,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學。以下是筆者關于媒介生態學研究地發展和趨勢的一些思考。 1、 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如果我們需要對媒介生態學的研究范圍進行確認的話,是否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 studies)是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以及人與媒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媒介生態學研究媒介的種類、系統結構、功能、行為以及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 媒介生態學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類:一個部類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另一個部類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研究人與媒介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可能把這類研究稱為媒介環境學更恰當。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媒介生態學體系。人與媒介環境的研究是把媒介環境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它的運作規律以及人與它的相互關系;媒介與其生存環境的研究則是把對媒介的生存發展影響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文環境、市場競爭環境等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研究,研究媒介與此之間的互動問題。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研究接近于前一種研究,日本的媒介環境學研究也側重于這種研究;而我國學者對媒介生態學關注和研究則更傾向于后一種研究。 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分支學科的展開有多種架構。比如,按所研究的媒介類別分,有報業生態學、電視生態學、網絡生態學等。也可以按媒介所處的環境類別分,有國內媒介生態學和國際媒介生態學,美國媒介生態學、歐洲媒介生態學、亞洲媒介生態等。還可以按媒介生態發展的歷史分,有古代媒介生態研究和當代媒介生態研究等。還有一些應用性分支學科:如媒介經營生態、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環境管理、農村媒介生態、城市媒介生態等。 2、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媒介生態學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媒介研究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等是在媒介研究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媒介研究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 現在,這些研究方法與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綜合而成現代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體系。呈現出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統計調查和計算機的應用,使媒介生態學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媒介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對復雜的傳播現象進行定量分析,從中找出規律。 3、媒介生態學的創新與拓展 媒介生態學研究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一方面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進入微觀領域,涉及個體媒介的傳播、經營、管理等各個層次;另一方面,媒介生態系統又越來越全球化,研究也在走向宏觀;微觀和宏觀各層次之間又都有密切聯系。因此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具有綜合性。 研究深度在不斷加深。我們對西方媒介生態學理論的了解也不斷深入。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觀點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了,而芒福德的“技術就是容器(container)”的觀點對于我們則比較陌生 [17]。容器技術是經常被忽視的一種技術形式,與工具和武器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不同,技術即容器的觀點與媒介環境和技術系統這些觀點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工具、武器和機器是男性文化的符號,“容器”則顯示出女性文化符號的特征,有機體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繁殖是女性文化的特征,同時也是“容器”的特征,從而擴展為建筑和城市的特征。這種理論在芒福德對女性器官延伸的論述中得到體現。芒福德將城市看作是“母性的擁抱”、“容器的容器” [18]。 4、關于學科的交叉 媒介生態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日益顯著。例如,由媒介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看,媒介生態學是傳播學和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交匯點;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媒介生態學又是心理學與統計學的交匯點;在方法論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離不開社會調查和統計分析,更離不開數學的方法和信息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基本是借鑒生物學,而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研究角度則可說是社會學、經濟學等共同交叉的研究。 在《藝術與技術》 [19]這本書中,芒福德提到了科技和生物之間的緊密聯系:“人類的技術發明與其他生物的有組織活動之間存在著很多的類似之處:蜜蜂按照工程學的原理來筑巢,電鰻能夠產生電壓很高的電擊,蝙蝠早在人類之前就懂得使用它們的雷達在夜間飛行”。在《技術和人類發展》這本書中,他表達了一種更深層的觀點,認為科技是生物器官的一個部分。芒福德認為科技和生物學的融合在后現代文化中既是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作為一個美學問題提出來的,科技和生物之間的分離是人為的,是機械化和工業化的結果。使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不是工具、工業或勞動,而是語言、藝術和游戲 [20]。 5、媒介生態系統的保護 世界上的媒介生態系統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媒介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媒介作為“社會公器”,它在大眾傳播中的任何生態失控或失衡都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關系造成破壞。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保護媒介生態,否則我們將會受到懲罰。 媒介生態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保持媒介生態平衡的方法和規律。綜合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和整體概念,就像系統論所提到的那樣: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現象是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控制論卻是將其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傳播和反饋來達到控制的目的。加強對社會信息系統的認識,搞清媒介生態系統結構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從生態整體出發,對媒介生態系統“人為地施加有益的影響,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系統最優結構和最高功能,以實現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最大的生態效益。[21]” 6、確立我們的媒介生態觀那么,我們怎樣對待媒介生態呢?確立怎樣的媒介生態觀呢。媒介生態的基本觀念有一些是人類共通的,比如生態系統的理念,互動的理念,生態平衡的理念等。確立正確的媒介生態觀念,對于化解媒介生態危機,正確而科學地管理媒介系統,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媒介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邵培仁教授曾提倡要樹立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媒介生態的整體觀、互動觀﹑平衡觀﹑循環觀、資源觀。他認為,不這樣就會破壞媒介的生態資源,進而危害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最終也使媒介失去了自身的奮斗目標和用來與社會進行交換的資源。[22] 芒福德在他的頗有爭議的“龐大機器”理論也提到媒介生態的觀念問題。“現代的權力國家實際上僅僅只是古代“龐大機器”政權——軍隊系統的升級和放大而已,只是一部完全由人組成的勞動機器而已,只是組織人力去修筑金字塔的埃及法老而已”。芒福德指出古代與現代龐大機器最為重要共同特征是“隱藏在古代和現代龐大機器之下的意識形態是為了加強權力的規模與擴大控制范圍,而毫不顧及生命的需要與意義”[23] 。芒福德在他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反抗著這種意識形態。 在我國,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目前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已經積累了一批成果,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借鑒和啟發。但是,我們未必一定要走北美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路子,北美的研究思路與理念和我們之間有不小的差距,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媒介生態學研究正在探索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媒介市場正企盼著文明的媒介生態。童兵教授對我國媒介生態狀況的改變充滿了樂觀:“隨著入世后保護期的縮短,政府角色的逐步轉換,中國新聞法制同國際法的接軌,受眾對傳媒需求的變化,一個文明的媒介生態和更為開放的傳媒市場的新格局必將在人們的期盼中呈現。目前這種前景已端倪初現” [24]。 最后,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要有保護媒介生態的意識。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要以生態的觀念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總之,媒介是條魚,是有生命的東西,很神奇,也很脆弱。不是木頭,不是石頭,不是機器,不是工具,你記住了:媒介是條魚! 注釋: [1] 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新聞界》2001年第5期。 [2] 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國傳媒市場新格局”,a.com.cn/ 2003-1-6 [3] 張立偉 李之俠 楊飚 鄧斌:“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 [4] Nystrom, C. (1973). Towards a science of media ecology: The formulation of integrated conceptual paradigm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viersity. [5] Lance Strate and Casey Man Kong Lum, Lewis Mumford and Ecology of Technics, 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8, Number 1, Spring 2000. [6] R.達若著,張紳等譯:《生態學概論》,甘肅人民出版社,蘭州,1981。 [7] Novak, F. G., Jr. (Ed) (1995). Lewis Mumford and Patrick Geddes: The correspondence. London, EnglandL Routledge. [8] Mumford, L. (1934).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9]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0] Kierk, G. S. (1983). The nature of Greek myths.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 [11] Lance Strate and Casey Man Kong Lum, Lewis Mumford and Ecology of Technics, 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8, Number 1, Spring 2000. [12] 月尾嘉男和濱野保樹、武邑光裕 編:《媒介環境原典1851-2000》,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年4月。 [13] 蔡曉明、尚玉昌 編著:《普通生態學》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4] 涂長晟:“生態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2002年版。 [15] 陳閱增 葛明德:“生物學”,《中國大百科全書》2002年版。 [16] [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大眾傳播學諸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第339-340頁。 [17] Mumford, L. (1967).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I: 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Harcourt and World. [18] Mumford, L.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New York, NY: Harcourt and World. [19] Mumford, L. (1952). Art and technics. p.17,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 Mumford, L. (1967).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I: 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Harcourt and World. [21] 孫彥泉﹑蔣洪華:《生態文明的生態科學基礎》,《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22] 邵培仁:“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新聞大學》2001年第4期。 [23] Mumford, L. (1970).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II: The pentagon of power.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4] 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國傳媒市場新格局”,a.com.cn/ 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