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5: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寫人的記敘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記敘文 敘事 寫人 故事 人物
所謂記敘文,就是記人或敘事的文章,把生活中讓人或歡笑或落淚的凡人小事,以及想象中的傳奇故事演繹為以情動人的精彩華意。
一、寫事要是這個事,寫人更要像那個人
記人和敘事,人物形象的刻畫必須以事情為依托,事情的過程又得靠人物實現。
記敘文的本質特點是故事性,記敘文是用來講故事的。記敘文寫的就要是這個事,寫人更要寫得像那個人,那個人是故事中活生生的那一個。記敘文寫作,關鍵是由故事營造和人物塑造決定的。這是記敘文首要解決的問題。但很多同學沒有滲透其中的道理,將記敘文中的事與人寫得不完整,文章缺少故事,人物單薄,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比如一學生習作《我的父親》原文和修改升格片段。
原文語段:因要出黑板報,所以放學后留下來。我打電話回去,卻沒有人接。打爸爸的手機,也不接。不過我想爸媽看到我沒有回家就知道了我留在了學校,也沒有去多在意什么。
當我正努力快速地在黑板上寫著的時候,我媽來找我了,她告訴我爸爸工作的時候手受傷了,傷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著我媽來找我,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心里特別難受而又特別溫暖,仿佛看見了那個等待我回家的人。
升格語段:因要出黑板報,放學后留下來了。天晚了,下起了雪,當我正努力完成最后的任務時,媽媽來找我了,她說爸爸工作時手受傷了,傷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著我媽來找我,這會兒還在家門口等我回去呢。雪正越下越大……雪花紛飛中,路燈的朦朧光下,父親在家門口不停地徘徊著,他不時看看手腕上的手表,嘴里還好像念念有詞,見我們走近,父親大步跑來說:“總算回來了,再不回來,我都要去找你們娘倆了。下回不要這么磨蹭,讓人等得心焦……”
我靜靜地端詳著父親,他臉上寫滿了喜悅,好像已經驅走了傷口的疼痛,融化了正越飄越大的雪花……
技巧:記敘文寫的就要是這個“事”。記敘文中怎樣記敘好一件事情呢?首先要學會沒事找事,選擇和主旨有關的、自己熟知的、可以寫好的事。生活里總有故事,故事可以平凡,因為平凡孕育偉大。故事也可以不平凡,因為不平凡體現獨特,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段選取父親擔心“我”,讓媽媽接“我”并等“我”回家的事,意在凸顯“父愛”主題。其次要有所事事,把事寫好。不可泛泛而談,空空而論,以免沖淡記敘文文體特質,更不要根本沒事,文體落空,我們要就事寫事,寫事成事。本片段寫了“我”,父親,母親三個人,用母親的言行襯托父親,寫細寫活了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再加上環境的烘托、映襯,用環境點染人物的心情,點染人物的形象,點染故事氛圍,點染故事的性質,用環境使父親形象躍然紙上,父愛主題感人深化。
二、讓記敘文的人物立體可觀,形象可感
寫記敘人離不開寫人,寫人要讓人站立起來,鮮活起來,寫得有血有肉,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是“事中人”這個對象的具體行為,是人具體行為的形象呈現。所以要寫好事,就要先寫好人,怎樣寫好人呢?首先要描繪人物自身的肖像、神態;其次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使人物塑造更立體;最后必須運用修辭來勾勒人物個性。當然還可通過他人、他物襯托,彰顯事中人。這樣人物才能由平面走向立體、由立體走向深刻,故事才能符合邏輯,情理亦能變得透徹。
欣賞優秀片段《拒絕平庸》:閑來無事,先生應幾個親友的請求,開了個小小的作文輔導班。本來先生只打算收幾個學生的,可不知誰走了風聲,這個好友那個親戚,一來便是一打。先生推辭不得,像退休前一樣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問先生:“您不累,先生。”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這么多人。”轉而又一笑,“罷了,罷了,在為這些孩子燃燒我這老蠟燭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絲絲溫暖,本來可以釣魚,打麻將的先生,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用心在準備每一份材料,我脫口而出:“先生好偉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馬屁。”
技巧點撥:想要寫好記敘文中的人物,關鍵在于細化、慢化寫人。兩個片段都要注意從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情緒等各方面細節化,慢鏡頭地刻畫人物,人物語言貼近生活,幽默風趣。無論是敘述交代先生生活狀態,還是與先生的溝通交流,無一不神行畢現,如立紙上。
關鍵詞:初中英語 寫作訓練 寫作方法
一、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內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語寫作課,就必須有的放矢地讓學生知道寫作的內容、寫作的要求,因此,對記敘文寫作內容的分析是勢在必行的。記敘文是初中英語寫作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文體,所謂記敘文,就是以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的一類文體形式,一般來說,記敘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寫人物為主的,圍繞人物來組織材料的文章,這類型文章可以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一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二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記敘文,即圍繞事件來組織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為中心去寫一個人的活動過程或幾個人的活動過程;三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這類型的文章主要以“物”為中心,來記敘一件事情。在英語寫作訓練中,要寫好記敘文,需要掌握以下幾點:1.要寫清楚記敘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時間、地點、事件。2.寫作時要明確中心,突出重點。3.記敘文要按照一定的敘述順序進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敘述。4.英文的敘事有時態之分,因此,記敘文一般為記敘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過去時進行敘述,但是也要按照具體要求、具體情況而定。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并要圍繞這個“人”的某一性格特點或者品質特點進行描寫,這樣才能有所突出的進行記敘。
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物、原因、結果),應該注意描寫先后順序以及記事的相對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開始、發展、及結局;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應該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寫的層次,以及人與物的情感交融;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過狀物來表達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寫作過程中,對主題要審準,審清,經過細致觀察后,按一定順序和層次進行切題的敘述,大部分敘述文依據某事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經過進行敘述。對人、地和物的描寫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寫,如對人物,應客觀上描寫其外貌,在此基礎上,突出其才能、特點、外表及內心是描繪其特長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對事物的描寫,可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也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進行。
二、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
以下將以“my best friend”為題目,分析如何進行寫作指導。
首先,采用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復習七年級上冊《good friends》一課的重要詞匯及短語,并利用多媒體展示于同學們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 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讓學生跟著進行朗讀,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寫作話題,我們已經學習了《good friends》一課,剛才也復習了文章的重點詞匯及短語,相信大家對“friends”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們要進行的寫作訓練,就是圍繞著“my best friend”為題目,進行的寫作訓練。請大家先擬好提綱,然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你們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作的要求為:
介紹一下你選擇朋友的標準,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運用你學過的一些形容詞的比較級,60詞左右。
接著讓同學紛紛進行發言,先作口頭語言的交流練習,有同學開始發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還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
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經過這樣的口頭練習,學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脈絡及內容,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則會下筆如有神了。
三、結束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聽與讀的技能屬于語言信息的輸入過程,是語言的接受技能,而說與寫則是語言信息的輸出過程,是語言的生成技能。非常明顯,語言的輸出是建立在輸入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與寫作能力,就必須加強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只有達到了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才能有效地圍繞所理解和吸收的口頭及書面信息開展說和寫,以達到提高學生整體英語運用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建立在聽與讀的基礎上寫作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參考文獻:
1.趙永青 從語篇思維模式看英文寫作教學,《現代外語》2005.2
2.林才回 行動研究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11
鑒于以往每年試題都保持一定連續性的特點,我們結合近年來語文中考作文的研究,重點對2008年的中考作文“記敘文”備考給出如下建議——
在記敘文“思想健康,有中心,有內容,條理清楚,語句通順;寫真人真事,真情實感,寫人敘事渾然一體,議論、抒情適當穿插”這一整體目標指導下,下面我們采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來達到取得佳績之目的。
關于描寫
人物描寫要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使人物有血有肉。如一位同學在題為《忘不了他》中這樣寫道:“……黑暗中,老人佝僂著背,用力而有節奏地拽著鐘繩。老人中等身材,背稍駝,黑白摻雜的頭發胡亂地倒在頭上,黑瘦的面頰上幾顆不很明顯的麻子躺在皺紋里,然而并不覺得難看,反而更顯得老人溫和慈祥”,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調動了外貌、神態、動作等描法,立體化地表現了這位老人的獨特身份和個性特點而沒有臉譜化。
環境描寫,切記它們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為了襯托人物形象,渲染當時氛圍,抒發作者感情服務的。如教室停電的場景描寫:燈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變得一片黑暗。差不多與此同時,“啊——”幾十個同學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喊叫。頓時教室里嚷成了一鍋粥。“早不停,遲不停,偏要在這個時候停,真見鬼!”“距離中考只有418小時了!”“電老虎可真不長眼!”“同學們,安靜點!”這是班主任王老師的聲音。教室里漸漸恢復了平靜,“你們看外面多美啊!‘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為什么不到外面去賞月,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呢!”被譽為“詩人”的張偉提議。“好!”很多人表示響應,一個一個走出了教室。這時,有人點燃了一支蠟燭,幾個女同學開始聚在燭光下繼續看書了。”這段描寫刻畫出學生們從對停電的埋怨、無奈,繼而忙中抽閑欣賞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悅心情,描寫真切、到位。
敘事寫人
記敘文寫作離不開寫人敘事,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側重于通過敘事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如《這堂課真難忘》寫道:“朋友,別哭,我永遠是你的依賴;朋友,別哭,你永遠在我心靈的最深處……”隨著歌聲響起,我們的主題班會“心靈的交流”拉開了序幕。“今天召開這個主題班會的目的,就是讓大家表達自己的心聲,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班長的話音剛落,施紅就走上了講臺……這段話就表達了全班同學相互友愛,彼此牽掛的真摯情誼。敘事為主的記敘文側重于敘事,通過具體生動又有時代特色的典型事件的記敘來反映時代和人物的精神風貌。
關鍵詞:記敘文 寫作 積累詞匯
在英語教材中,特別是初中,每課都有顯眼的話題,談論不同的事情。因此,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換口味,學生們積極好奇地動手,動口和動腦來學英語。然而,學生們在寫作天地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難。例如:(1)束手無策。(2)不知道怎樣用英語表達出來。(3)學生對自己的構思寫出來的內容沒把握。
要改變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學生用英語寫記敘文出現的問題。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積累和探究了一些值得師生借鑒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如下:
一、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一些知識。例如:記敘類文體常稱為“記敘文”。它是一種通過真實地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文體。記敘文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因果五要素;講究真實性,這是一種社會真實,同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真實有著本質的區別;以記敘、描寫為主要的表達手法,同時兼有抒情、議論和說明等。其結構上主要以時空為序,也兼有邏輯式,情感式;語言具體簡潔、含蓄;它主要作用于讀者的情感。記敘文的寫作要強調:內容真實,所記敘的人物、事件、景物都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真人真事真景,不允許進行藝術想象和虛構。
二、了解記敘文主要通過記敘和描寫人或記事的。
人物記敘主要要求寫出人物的性格,使文章的主題得到整準確、鮮明、深刻地表現。英語教材中,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述、心理描述和行為描述等。如:
(1)描寫人的性格時,用kind 、friendly、selfless、serious、forgetful、cruel、careful、careless、greedy、optimistic等詞。
(2)描寫人的外貌特征時,常用tall、short、fat、thin 、strong、weak、handsome、beautiful、gentle、pretty、ugly等詞。
(3)描寫人的心理感受時,常用pleased、happy、glad、sad、lonely等詞。
(4)描敘人物的家庭成員時,常用grandmother 、grandfather、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cousin等稱呼。
(5)描敘人物的職業時,常用assistant、businessmen、teacher、student、carpenter、cook、clerk、driver、engineer、guide、office-work、policeman、postman、farmer、soldier、singer等詞。
根據題目的要求,首先讓學生明確描寫的目的,恰如其分地潑灑筆墨;其次要使美在真實自然中流露,要重點突出,特點鮮明,再次把作者主觀的愛憎感情 “潤物無聲”地滲透到自己的描寫中 ,有鮮明的傾向性。所讓學生可選用以上的褒、貶詞描敘,以增強作者的情緒來體現主題思想。
三、事件記敘文的寫法特別注意把事件發生、發展和結實的過程寫完整,變化明白,把記敘的要素一一告訴讀者,使記敘的內容有一定的完整性;線索清楚,要有一條貫穿全文的脈絡,把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凝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波瀾起伏,記敘不能一馬平川,平鋪直述。而要 跌宕生姿,以加深讀者對內容的印象。這樣使讀者對該事件有個清楚的完整的了解。
四、寫人敘事類英文題時,指導學生分組說一說或同桌商討,各抒己見,自由聯想,不受限制,理清思路。教師在作適當的講述和歸納,使學生對題目的主要內容和大體框架有全面的了解。要提高合作寫作的效率,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每個都有發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得到發揮。因此,學生在寫作表達時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五、英語寫作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和句型。關鍵要學生大量閱讀英語積累詞匯和句型,在閱讀中認真觀察詞語不同語境或句型中的不同用法。隨時鼓勵學生把已掌握的詞匯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真正做到用詞恰當,語法正確,語句通順,言簡意賅。
中學課本均屬精讀內容,學生應把課本中的知識學透記熟,把課文背熟,夯實英語基礎,為寫作打好語言基礎。通過背課文(1)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課文背得越熟,便理解越深刻,知識就會鞏固得越好,學生會從中得到成功的經驗,激發嘗試寫作的意識。(2)能增強學生英語 語感,正確的英語語感不但能幫助學生正確的閱讀文章,理解文意,也能幫助學生準確得寫作。(3)有利于學生模仿寫作,背課文,一些句子就會在心中生根發芽,學生就會有意無意地模仿這樣的句子進行寫作。課文中的句子是 非常規范的,學生的 模仿寫作也會較規范,記憶中的句子也是學生寫作時處理句子的依據。
六、教師安排學生觀看英語電視節目,從中吸取教益和積累素材及模仿語言和語調,還可以使學生得到心情的放松。學生繪聲繪色地寫出教師意想不到的英語作文來。
七、教師善于指導學生在眾多報刊和書籍中尋找適合自己閱讀的英語短文和故事。學生在閱讀體味到讀書的快樂,吸取書中的詞語,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英語思考能力,同時也在搜集寫作素材。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1)善于運用詞典。詞典是學生身邊最近的老師,它會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的生詞問題,應培養學生用詞典的習慣。(2)指導學生善于猜詞。英語中許多詞有多個詞義,通過上下文可判斷出具體某個句子中應選擇的詞義,要求學生堅持課外閱讀,不斷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
八、教師要勤寫教學范文,批閱學生的例文后把范文寫在黑板上,用屏幕放映出來,讓學生跟自己的作文進行比較,模仿或借鑒老師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另外,不少英語報刊上有英語作文講評欄目,那些是幫助學生寫作的極好教材,其中列舉的錯誤往往是學生容易和經常出現的錯誤,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減少和避免在寫作重犯類似的錯誤,提高其寫作水平。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勤于寫作實踐。老師要給學生在課堂上留有足夠的寫作時間并恰當指導。開始引導學生盡可能的多 寫,不要怕出錯,錯誤可以原諒,學生只有反復練習才能粗中取精。另外教師要經常表揚學生,哪怕是寫對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老師恰當給予表揚或鼓勵。學生對寫作充滿信心,倍添學習寫作的勇氣。學生對寫作有畏難情緒,老師的鼓勵和贊揚不僅能和諧師生關系,也能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愛,對英語學科的愛,對英語寫作的愛,能夠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記敘文常用的五種表達方式是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分析研究五種表達方式的應用技巧,正確理解五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對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非常重要。在記敘文閱讀中我們要能準確識別這五種表達方式,并能結合文章內容賞析表達方式在表情達意上收到的藝術效果。
【概念闡釋】
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還要輔以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
敘述是通過一般記敘和述說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紹給讀者,把分散的場景或事件的片斷貫穿起來,使讀者對事件的全貌和發展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記敘文中的描寫是指在需要具體刻畫的地方,對人物或事件、環境作繪聲繪色、細致入微的刻畫,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使讀者獲得具體深刻的印象。敘述和描寫常常結合起來使用。
記敘文中的說明常用來說明某種事物狀態、性質、功能等特征。應該注意的是:記敘文中的說明從整體上看仍是為寫人敘事服務的。
記敘文中的議論一般是先敘后議,使讀者提高對所敘人物(事情)的認識,增強文章的思想深度。有的先議后敘,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對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記敘文中,作者不直接對所敘人物(事情)發表議論,而由文章中某個人物去發表議論,作出評價。
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還有一種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滲透作者的感情。
【閱讀指導】
記敘文中常用的表達方式在文中一般有如下作用:
一、敘述。介紹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事跡等,敘述事情的發生、發展或變化過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要注意:倒敘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淡和結構的單調;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內容更充實。
二、描寫。通過描寫美麗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風光來抒發感情;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內心世界來表現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通過描寫人物活動的自然或社會環境交代背景,推動情節的發展,渲染氣氛,來幫助刻畫人物性格,襯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寫有的結合各種修辭手法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以突出強調描寫的對象,有的則是運用白描,使文字樸實,簡練,干脆。
三、議論。常穿插在敘述、描寫之中,用以點明或更鮮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它可以幫助渲染環境氣氛,刻畫人物,同時還能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閱讀記敘文,抓住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句子,才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依據,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五、說明。常用來說明某種事物狀態、性質、功能的特征。補充記敘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就是為了把事情講得更清楚,同時也為中心服務。記敘文中說明的作用,也要結合其目的來分析。
不論哪種表達方式,在分析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以及其本身所用的表現技巧等,這樣才能做到分析全面,準確。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白玉盅
林清玄
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難以形容的,它晶潤透明,在陽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連它長卵形的疣狀突起,都長得那么細致,觸摸起來清涼滑潤,也是玉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它是清朝寫實性玉雕的代表之作,歷來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細寫實之美,我覺得最動人的是雕這件作品的無名藝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結合,確實是一個驚人的靈感。
苦瓜俗稱“錦荔枝”“癩葡萄”,白玉苦瓜表現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覺得它還不能完全表現苦瓜的內容,以及苦瓜的味覺。苦瓜切開也是美的,它的內部和種子是鮮紅色,像是有生命流動的鮮血。有一次我把切開的苦瓜擺在白瓷的盤子里,紅白相映,幾乎是畫筆所無法表達。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涼意,那也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不管苦瓜有多么美麗,它還是用來吃的,如果沒有吃過苦瓜,誰也設想不到那么美的外表有那么苦的心。我年幼的時候最怕吃苦瓜,因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著的中藥,總覺得好好的鮮美蔬菜不吃,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種著幾株苦瓜,有時抗議無效,常被媽媽通告苦著臉吃苦瓜。說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實是因為家中的苦瓜生產過剩。
畫家席德進生前也愛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還能下廚;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請客都親自做這道菜,上市場挑選最好的苦瓜,還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細心地搗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飽滿結實,或蒸或煮,別有風味。一次,畫家請客,我看到他在廚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時,真覺得人生的享受無過于此。我們開玩笑地把畫家的拿手菜取名為“白玉盅”。如今畫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隨他去了。我好幾次吃這道菜,總品不出過去的那種滋味。
苦瓜真是一種奇異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結合,這種結合恐怕是造物者“美麗的錯誤”。以前有一種酸酸甜甜的飲料,廣告詞是“初戀的滋味”。我覺得苦瓜可以說是“失戀的滋味”,戀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戀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個人不能嘗苦,那么也就不能體會到那苦中的美。
我們都是吃過苦瓜的,卻少有人看過苦瓜樹。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長出累累的苦瓜,農民正在收采,他們把包著苦瓜的紙解開,采摘下來,就像在樹上取下一顆顆的白玉。我站在田邊,看著挑籃中滿滿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動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遠遠比故宮櫥窗里的苦瓜還令人感動的。
我買了一個剛從田里采下的苦瓜,擺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幾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與透明,吃起來也絲毫不苦,風味盡失。這使我想起了人世間的許多事,美與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創作不能說是美麗的錯誤,它是人生真實的一個小影。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有改動)
1.第二自然段畫線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2.請分析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敘述自己年幼的時候最怕吃苦瓜的作用。
3.找出第五自然段中直接說明“白玉盅”的制作過程的句子。
關鍵詞: 生活教育 記敘文 教學現狀 教學策略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近代學者陶行知是探討教育與生活關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奠定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基礎。“生活即教育”這一理論直接且非常鮮明地回答了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最核心的問題,即生活與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陶行知在揭示“生活即教育”內涵時,曾經這樣說道:“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兩層含義:一方面是說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是在社會之中的,另一方面是說教育和學校要為生活p社會服務,教育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教育的過程要與生活過程和社會過程聯系起來,“生活教育”說到底就是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在“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有三點最基本的內涵,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生活,教育要為了改造社會生活而存在,兩者密切相連,生活決定教育,只有當教育與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本身脫離了生活,那么就稱不上是教育。教育任務是不斷提高現實生活質量,使生活不斷向前和向上發展。“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核心思想。“社會即學校”指的是學校必須與社會進行密切聯系,從而擴大學校對社會的影響。這個主張有兩個意思:首先,必須把社會與學校這兩者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把學生從學校這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中解放出來,使學校對學生教育的作用不再單一地局限在學校內;其次,要把學校辦成更加貼近社會實際情況的,從而影響社會發展。“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指的是知行合一,行,就是做,是實踐;做是第一,知才是第二。這樣就改變了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社會和實際的弊端,把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生活力及創造力的軌道上,做到學以致用。
陶行知認為,教育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應該為這個社會生活服務,在改造社會生活中發揮最大作用。
二、社會生活與作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極強的社會生活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源自于生活,與生活同在。其中語文教學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寫作教學更是如此:命題、寫作、批改、講評等各個環節,這幾個環節都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了相關的規定,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學生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越充實,作文內容越豐富。現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行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2]。由此可,生活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初中生記敘文寫作同樣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有了生活,才能有所思和有所感,才能更好地寫作記敘文。
作文教學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其實是用語音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思想。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p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培養個性且完善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三、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現狀
記敘文是對生活中人、事、景和物的敘述及描寫,是表現日常精彩生活的最好載體。記敘文寫作是初中作文教學和作文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進行考場作文的首選文體。初中語文新課標對初中生寫作記敘文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3]。然而,我校初中生記敘文寫作現狀令人擔憂,無論是教師的寫作教學,還是學生的作文,都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
寫作教學沒有系統性,記敘文教學也是如此。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具備多方面條件,包括生活素材的積累、體驗及感悟,從文章的構思、選材、立意、布局謀篇等方面進行培養。這是需要多方面進行訓練和提升的,教學沒有可操作的、指導性強的理論和實踐指導。現今語文教學中出現“重閱讀輕寫作”的現象。寫作教學應該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由于閱讀教學篇目很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作文教學難度大,對教師素質要求高等因素造成上述情況。在作文教學中,長期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學生個體的情感表達。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作文的命題還是講評,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往往把作文寫作視為任務,勉強應付,很難喚起寫作激情,導致作文質量不高,作文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和僵化。
就學生作文而言,其中存在許多問題。按照常理,經過小學訓練,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對記敘文寫作和訓練應該駕輕就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寫作水平令人擔憂。
第一,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不愿寫作,記敘文寫作也是如此。一是學生視寫作為任務,而不是出自內心情感的表達。二是一些學生不知道寫什么內容,或確實不會寫,也寫不好。
第二,作文題目相對比較平淡p老套,學生所選材料范圍比較狹窄。為鼓勵同學們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老師往往會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如“那一次,我 ?搖 ?搖”;“?搖 ?搖的滋味”;“我學會了?搖 ?搖”;“我不后悔?搖 ?搖”等。按照常理,如今學生都曾感受過童年的歡樂或成長中的一些小坎坷,都經歷過一些成功的喜悅或者失敗的痛苦,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讓人感動或讓人憤慨的人和事,雖然平凡,但是印象深刻,能夠暢所欲言……然而,一些學生所敘的事情或者胡編亂造、離奇虛假;或者是一些年舊舊事;或者套用一些范文,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寫父母,就是我半夜發燒,父母送我去醫院;下雨天爸媽給我送雨傘;晚上父母為我蓋被子。寫同學,不是大雨天同學不惜自己淋雨把傘借給我,就是和同學發生一些矛盾,當自己醒悟過來想重歸于好時,發現同學已到異地求學……總之,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當然就無法把生活素材靈活運用到作文當中。
第三,作文語言不夠生動,描寫十分蒼白,缺少細致描寫。記敘文是記事和寫人的文章,通常用的是敘述型語言和描寫型語言。記敘文語言既要求文字通順、表達流暢,又要求語言具備一定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要求在敘述的基礎上,將描寫的人物和景物的存在及變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和如臨其境。但是,我們從初中生的記敘文中可以發現,不少學生無法將一些細節描寫出來。因此,刻畫的人物比較單板干癟,描寫的場景不夠生動。
第四,學生作文審題立意能力不強,立意較為膚淺。記敘文的立意是通過寫人和記事表現作者中心思想,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同學們往往缺乏審題意識,不注意文章的立意,隨意盲目地寫作,以致偏題、離題,或者立意相對膚淺、幼稚,沒有深度。
由此看來,初中記敘文寫作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
四、初中記敘文“生活化”寫作教學策略
生活教育理念主張教育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與兒童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首先強調生活是寫作的創作源泉,寫作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其次倡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及套話。記敘文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對初中記敘文寫作現狀的分析,發現初中生普遍對記敘文寫作不感興趣,這是制約初中生記敘文寫作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教師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師在命題時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作為背景進行作文命題。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到不同身心發展階段的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命題時應該注意這一點。葉圣陶先生說:“凡是賢明的國文教師,他的題目應當不超出學生的經驗范圍,他應當站在學生的立腳點上替學生設想,什么材料是學生經驗范圍內的,是學生所能寫的、所要寫的,經過選擇才定下題目來。”[4]由此可見,教師所起的命題是要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的。其次,積極評價,進行多樣化評價,從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教師在給學生作文寫批語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個原則――以鼓勵為主。他們一次一次地寫了那么多篇作文,總有幾篇相對而言是寫得較好的,教師應該適當地給予贊賞,多采用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也可以創辦班級刊物展現班級優秀作品,甚至編寫班或個人的優秀作文集。同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向報紙、雜志投稿。這些方式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二,充實學生的生活。《新課標》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充實的社會生活是記敘文寫作的源頭活水。在平時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走出教室,走進校園,感受四季變化,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也可以把語文書中的一些篇目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從而了解內心變化。更可以從閱讀中積累生活素材,現在很多中學生的課業任務十分重,平時過著學校p家里兩點一線的生活,直接經歷的生活十分有限,此時則應該多閱讀,通過閱讀等間接方式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總之,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和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給寫作創造更多源泉,使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有東西寫,有所發揮。
第三,在課堂上開展片段寫作訓練,從而提高學生整體記敘文寫作能力。寫整篇作文十分重要,從作文審題開始,可能需要大量時間。因此可以根據具體所學課文,結合寫作訓練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片斷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例如,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了很多經典課文,可以當堂模仿并訓練,也可以根據作文各個環節進行片段式訓練。從作文的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謀篇到行文等各個方面加以指導,完善記敘文寫作各個環節。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記敘文寫作更是如此。然而,在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引導學生自覺關注社會生活,感悟社會生活。因此,同學們的記敘文寫作往往脫離生活實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導教育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兒童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強調教育過程與生活過程要有一致性。因此,我們需要用這種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694.
[2]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8.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也是英語作文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文體。它一般包括兩種:事實記敘文和想象記敘文。事實記敘文是寫真實的事情,常用一般過去時;想象記敘文是寫虛擬的故事,常用一般現在時。它們的特點都是通過對人物、事件和景物的描寫,表現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有明確的中心思想;②記敘要清楚明白;③線索要清晰;④要有恰當的敘事角度;⑤選材要詳略得當。
具體地說,記敘文寫作要把握以下幾點:
1.記敘文所記敘的事件必須相關連。要有開頭(beginning)、中間(middle)和結尾(end)。在必要時加入沖突(conflict),以使情節曲折,跌宕起伏。一般說來,寫記敘文應把握好六個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因)、how(怎么樣)。初中階段多為敘事短文,一般應包括where、who、what這三個最基本的東西。
2.寫作時觀點的掌握非常重要。記敘文常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兩種人稱記述。用第一人稱的角度記敘,使人感到親切,讀者很容易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相信真有其事。這種形式常用在寫自傳、本人的經歷或記敘耳聞目睹的事件;用第三人稱的角度記敘,使人感到客觀。這種形式常用在對重大事件的客觀報道以及記敘他人的經歷或事跡。
3.常見的敘述方式有:①順敘。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或時間順序進行敘述。②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敘述,然后再按照事情的順序敘述下去。③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的線索中斷一下,插入有關的另一敘述。④夾敘夾議。一方面敘述事情,一方面對這件事情加以分析或評論。
My Boyhood
My boyhood has gone and can never come back. ①Yet I still can not forget those happy days of boyhood.
My boyhood was filled with laughter and joy.
②My family is not rich, but as there is only a boy in the family, I become my parents' best treasure. Mother is a teacher of Chinese. She is my first teacher, too. Moth- er knows a lot of interesting stories. ③I well remember I often asked Mother to tell me stories. Sitting by her after supper, I listened to her with fascination. How I liked those tales told by Mother! They always brought me to a different world.
When I fell sick and had to be in bed, my parents were then the most unhappy in the world. They took good care of me, and did all kinds of things to make me happy. Mother didn't leave me until I got well again.
④I also remember once Father brought me a little cat. I named her Mimi. She was yellow in colour. I made a comfortable bed for her. It was a small basket full of cotton. Mimi liked it very much and slept in it quietly.
Mimi loved to run in the garden and play with a ball. I was glad that I had a friend to play with every day.
The thought of my boyhood is like a dream.
譯文
我的少年時代
我的少年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但我永遠忘不了那些幸福的時光。
我的少年時代充滿了笑聲和歡樂。
我的家庭不富裕,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于是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母親是漢語老師,她也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知道許多有趣的故事。我記得:我總喜 歡讓母親給我講故事。吃罷晚飯,我總是坐在她的身邊,入迷地聽著。我是多么喜歡那些故事啊!這些故事總是把我帶到某種異乎尋常的世界。
當我有病,不得不躺在床上時,父母就很痛苦。為了能使我康復,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使我快樂。母親一刻也不離開我,直到我恢復健康。
曾記得父親給我帶回一只小貓,它長著黃色的毛,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我用裝滿棉花的籃子給它做了個舒適的床。“”非常喜歡它并且在里面靜靜地睡覺。
“”愛在花園里跑,愛耍球。我很高興能有它這樣一個朋友每天陪我玩。
我的少年時代像一個美麗的夢。
佳作點評
選取少年時代幾件平凡的瑣事來表達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事雖小,但小中見真情。結構上前后照應。文章寫的有條理,層次分明,語句寫得簡潔而達意。文章中使用得最佳的詞語和句型有:first teacher,a lot of, listen to,/told by…,have to,take good care of,make…happy,be like等。此外,還恰當地使用了賓語從句(that),時間狀語從句(until)等。這些均值得讀者學習。
現在談談標數碼的幾個句子:
(一)教學現狀。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普遍處于無序狀態,高耗低效現象極其嚴重,且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作文教學的隨意性與無序性是導致學生寫作能力不如人愿,直至語文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現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將閱讀與寫作分開編寫。寫作教材將高中的寫作訓練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第一冊),按照寫作心理的幾個方面編排,力圖使學生掌握寫作規律,提高寫作能力。第二階段(第二至五冊),主要培養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的能力,培養寫作幾種常用文體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嘗試文學小創作。第三階段(第六冊),按照寫作過程的幾個方面編排,力求使學生把握書面語言表達的規律,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第一階段編排的序列為:感受與思考、想象與聯想、再現與表現、個性與創新。第二階段編排的序列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其他各種文體(散文、詩歌等)。第三階段編排的序列為:立意與選材、思路與結構、文體與文風、本色與文采。很顯然,教材編排是從寫作的三個角度來體現其序列性的。但教材序列的不合理性也是顯然的:第一,教材中三個階段的劃分是按時間的線性來進行的,而在寫作實踐中這三個序列不是線性發展的。尤其是第一、第三兩個階段的安排,各用一學期時間且是第一學期和最后一個學期,分別從寫作心理與寫作過程來要求學生掌握寫作規律和表達規律,其不可操作性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階段目標難以達成。第二,寫作教材內容與閱讀教學內容錯位。如第三冊閱讀教材是詩歌與散文,而寫作教材卻是兩個單元的議論文。讀與寫相背離是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與能力的形成的。第三,寫作技巧的指導沒有得到重視。這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寫作技巧指導無本可依,進而盲目隨意。目前作文教學較多地以高考為指揮棒,師生都急功近利,更使寫作指導忽略了學生寫作能力的逐步建構過程,寫作學習偏離了方向,甚至于在壓題虛構上耗費精力,這不僅本末倒置,而且也扼殺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結果當然是事與愿違。
二、重建高中作文教學序列的構想
(一)目標定位
高中作文教學應遵循定向原則,即高中三年有明確的總目標,每學年、每學期乃至每單元都要有明確的分目標,這些目標環環相扣,形成合理梯度。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寫作部分要求“作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力求有創意”;“理清思路,確定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根據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語言要規范、簡明、連貫、得體”;“養成觀察、積累、思考和多寫多改的習慣”;“作文每學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于3萬字。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絡、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根據這兩份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要求,我認為高中作文教學的目標可以理解為:
1.培養學生敏銳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并能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在真切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激發寫作欲望。學會各種搜索寫作素材的方法。
2.掌握相應的寫作知識,能根據思想與情感的表達需要恰當地選用文體,自如地展開聯想與想象,自如地運用寫作技巧。
3.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發現其中的本質。能辯證地思考,力爭能創造性思考。
4.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自由地、有個性地表達,并且能進行創造性表達。
(二)教學序列
1.高中作文教學四項目標分解內容及其序列:
(1)積累生活素材:觀察與感受生活(觀察方法、積累素材的方法)――思考生活(思考身邊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會)。
(2)寫作知識:第一,文體知識: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其他文體(散文、小小說、隨筆、寓言故事等)。第二,章法技巧:立意、選材、思路、結構。
(3)思維能力:聯想能力、想象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4)表達能力:表現、再現、文采。
2.各學期作文教學內容及序列:
(1)高一上學期:熟練駕馭記敘文文體;積累生活素材,學會觀察與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正確地選材與立意;表達上恰當地運用再現與表現。序列安排:五次記敘文訓練的內容:①了解觀察生活的途徑,訓練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養成積累的習慣。以寫人為主,恰當地運用各種寫人的技巧,力求寫出人物的個性。②正確處理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訓練學生思考生活,從生活素材中提煉出自己的獨到認識。以敘事為主,力求敘事完整流暢。③熟練地運用再現與表現,敘述清晰流暢,描寫繪聲繪色,說明簡明扼要,抒情議論能成為文章的點睛之筆,揭示與升華作品的主題。④再現與表現做到能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⑤寫出有個性的記敘文。重點表現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初步訓練創新思維。散文寫作訓練一次,訓練目標為寫景抒情,學會借景抒情,托物抒懷。
(2)高一下學期:訓練記敘文和說明文。記敘文三次,說明文兩次,創新作文一次。記敘文訓練目標為寫出人物的個性、寫出事件的波瀾;說明文的目標為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創新作文的目標為訓練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序列安排為:①訓練記敘文,寫出人的個性,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傳神地刻畫人物的心理、肖像、言行或細節,自如地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手段,寫活人物。②訓練記敘文,敘述出事件的波瀾,學會運用懸念、倒敘、巧合等手段。③訓練記敘文,合理安排文章結構。掌握開頭、結尾與過渡的技巧,巧妙地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與議論。④訓練說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合理地安排好說明順序,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⑤訓練說明文,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恰當地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描寫的表達方式。⑥創新作文訓練,力求寫出學生的個性。
(3)高二上學期:訓練散文
四次,詩歌一次,個性作文一次。學期目標為:掌握散文寫作方法與技巧。訓練想象與聯想能力、再現與表現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序列為:①散文,訓練聯想能力。運用各種聯想方法,拓寬文章的思路,豐富和加深文章的內容。②散文,訓練想象能力,運用想象開拓思路,豐富表現內容,塑造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③散文,訓練形散神聚、開合收放的技巧。④散文,訓練“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化理為事等構思技巧。⑤詩歌寫作,訓練選擇典型意象用簡潔且富有韻味的語言含蓄地表達思想情感。⑥個性作文,訓練創新思維。
(4)高二下學期:掌握議論文寫作方法與技巧,嘗試小小說寫作和寓言故事寫作。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了解常見的作文題型及審題方法。寫作訓練六次。議論文三次,小小說、寓言故事各一次,個性作文一次。序列為:①議論文,訓練有理有據地說理。積累相應的事理論據和典型的事實論據。②議論文,訓練有條有理地論證,掌握議論文常用的幾種思路。③議論文,訓練辯證地分析事物。④小小說,嘗試選擇恰當的角度虛構人物和故事情節來反映生活。⑤嘗試寓言寫作,學會寓理于事。⑥話題作文,學會話題作文的審題,嘗試以寓言故事言理。
(5)高三上學期:自如地寫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散文文體,嘗試札記、隨筆和社會生活評論的寫作,掌握文章的修改,寫升格作文。全面提高寫作能力。寫作訓練八次,序列為:①記敘文,較為自如地運用寫人敘事的技巧,力求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動人。②說明文、議論文,訓練圖畫作文的題型。針對一幅漫畫或一幅哲理性圖畫寫作說明文和議論文。訓練聯想或想象能力,條理清楚的說明能力,對生活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說理能力。③散文,處理立意與選材、構思與結構的能力。④針對上次寫作的散文進行修改,寫作升級作文。訓練作文修改能力。⑤札記、隨筆寫作,訓練學生用這種寫作方式提煉思想,積累素材。⑥嘗試社會生活評論寫作。⑦材料作文,區別材料作文與讀后感、話題作文的不同,掌握這種題型的審題與寫作方法。⑧個性寫作。
(6)高三下學期:訓練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應試能力。按照高考大綱中寫作能力的要求,前五個學期的目標是基礎等級,本學期則力求達到發展等級。即: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寫作訓練八次。①話題作文,訓練審題、擬題以及文體選擇。②話題作文的變化類型,訓練此類作文的寫法,在文體形式上嘗試創新。有文采地表達。③訓練圖畫作文,了解圖畫作文的不同形式及應試措施。④訓練材料作文,訓練準確審題,在內容上嘗試創新。⑤訓練續寫與改寫,訓練想像能力與創造能力。⑥訓練話題作文,重點訓練辯證思維與有文采地表達。⑦升級作文,訓練考場作文修改能力。⑧話題作文,訓練結構藝術與語言藝術,講究巧妙的開頭與結尾及恰當地選擇表達方式。
3.訓練形式。
記敘文的寫作應該注重“以情感人”。但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學生寫人記事類的作文干癟枯燥,甚至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實感。這種情感的貧乏,使學生作品既無文采,又不能打動讀者的心。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怎樣才能更好地實施記敘文教學,讓學生寫出“獨抒性靈”的好作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記敘文寫作要體現“生本”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是“生本”理念的基本內核,這一理念也是作文教學應該遵守的準繩。眾所周知,作文是最富個性化的思維活動與情感表達,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作文的主體應是學生自己,作文教學必須“以學生自我”為中心,將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性位置上,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二、走生活化的道路,尋找記敘文寫作的“源頭活水”
那么,怎樣才能在記敘文教學中落實好“生本”理念呢?筆者認為:走生活化作文之路,是尋找記敘文寫作“源頭活水”的必由之路。
由于缺少生活經驗,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即使有一點生活的感悟,也不能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這是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要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須有一個尋“源”取“材”的過程,這個“材”和“源”應來自于生活。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這就是說,生活即寫作的源頭活水。學生作文必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只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就會有話可寫,有情可發。
三、重情理事的思辨,拒絕記敘文寫作的平庸膚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記敘文寫作要有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和思辨,有自己對生活的情感體味,有自己對生活的審美情趣,才能走出平庸和膚淺。正如有人說:“作文就是要滿足學生生命個體的生存、生活、精神、交往、審美等各種不同的需要,是學生每一階段的情緒生活的不同反映和對生活的個性體驗。”作文教學要善于引導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審視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諦,使文章承載深邃的思想,不至于停留在對生活表象的描述,顯得蒼白與膚淺。
還是在這次以“家鄉景,家鄉人”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寫家鄉人的時候,能抓住人物共同的特點,大處著筆,重點勾勒,最好能對人物做深刻的思考,寫出家鄉人特有的精神風貌。有同學以《我眼中的家鄉農民》為題,寫出了眼里這樣的家鄉人:
“……家鄉農民不知何是情人節,何是圣誕節,他們只曉得一年就只有這樣一個令人最高興的節日,他們得好好備備,即使吃不了那么多喝不了那么多,但年三十兒他們全都不約而同地備好了,一家比一家備得齊全。然后整個正月男女老少都圍在向陽的墻根里扎堆兒,老少爺們兒拿著“牛九”玩得不亦樂乎,有時興起,便當著眾人吼一段秦腔,粗獷的聲音沖出荒蕪的戈壁灘,回蕩在大地上。女人則拿著針線活兒嘮家常,說誰誰誰的針線活兒做得真好,誰家的收成不錯……雞毛蒜皮的事兒嘮得樂此不疲。”
家鄉農民毫無顧忌地快樂著,他們知道,這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日子,而非外人眼中的簡單,窮,他們用一個正月養精蓄銳,等待來年重新煥發光彩。”
正是由于生活的觀察多了,情、理、事的思辨多了,學生情感的體驗才變得豐富而深刻,這樣的文章,才值得一看,才耐看。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唯有飽含真摯濃郁之情,才能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所以,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感受、體悟生活,發掘出生活中蘊蓄的情感特質,從而寫出內涵豐富、深刻雋永的佳作。
四、依靠生活的積累,抒寫“獨抒性靈”的記敘文
首先,要鼓勵學生觀察并抒寫生活。作文之“源頭”,是一種積累,它來自于生活。正如有人說:“作文的動機源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是生活的情趣打動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內心在律動的同時,忍不住產生一種‘我要表達’的沖動。”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生活入手,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寫出自己的情趣。
其次,要養成學生勤于練筆的習慣。生活中有形形的人,各式各樣的景,層出不窮的事,只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積累生活的素材,作文時就會言之有物,得心應手,妙筆生花。正如茅盾所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養成勤于練筆的習慣,學生就會筆頭熟練,素材豐富,寫起作文來自然就會有米下鍋,減輕寫作的難度。
關鍵詞:角色體驗教學方法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a)-0192-01
角色體驗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角色體驗這一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所謂角色體驗,是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特殊情境的創設,指導學生以主體扮演客體的角色,或是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即移情性理解,以此達到使學生能深刻理解文本、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記敘文閱讀中運用角色體驗的教學方法呢?
1 分角色朗讀
朗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一個最基本的環節,語文教材為朗讀教學提供了導向與素材。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初步熟悉文本、了解文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探討。分角色朗讀是記敘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朗讀方法,分角色朗讀不只是簡單的分配一下角色,而應是在學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分角色朗讀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感情,分析人物語言的語音、語速、聲調、語氣等,并指導學生反復練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角色朗讀中真正進入文本,深入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任務的內心世界。
2 情境體驗
(1)引導學生憑借表象進行想象。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書面的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還原成作者所描繪的畫面,使學生產生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心理狀態,調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展文本的內涵。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學重點之一是父親為“我”過鐵道買橘子的片斷,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應先讓學生朗讀此段,并勾畫出描寫父親動作的詞語和句子,如:手的動作—— 兩手攀著上面:腳的動作—— 兩腳再向上縮;形體的動作—— 慢慢探身下去;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等等。然后由教師充滿感情的朗讀此段,并要求學生在閉眼傾聽的同時,在腦海中積極建構作者所描繪的畫面:“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肥胖的身軀、步履蹣跚、艱難的爬過鐵道—— 探、攀、縮、傾……”這種形象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好像親眼看到了年老的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這樣,父親的形象會更加突出,栩栩如生。
(2)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放飛想象的鑰匙,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形成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達到使學生能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3)換位體驗。在記敘文教學中,還可以運用角色換位的方法,讓學生把自己假想成文本中的角色,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從而產生情感共鳴,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
如《背影》一文,教師可以這樣加以引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加以想象—— 你就是文中已20歲的朱自清,年老的父親親自送你去車站,給你找座位、談價錢、囑咐茶房照顧你、爬鐵道、買橘子……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蹣跚的腳步,作為兒子的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兩分鐘后,請把你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問題的角色體驗,使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覺得自己仿佛就是文中那感受著濃濃父愛的朱自清。因此,暢談感受時,學生就會在不自覺中調動已有經驗,聲情并茂的代角色言說,從而進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
換位體驗這一環節,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 補足省略
在閱讀寫人記事類的記敘文時,還可以用改換人稱的方式來加以賞讀。比如冰心的《小橘燈》一文,對小姑娘的刻畫是通過他人的眼光來加以描寫的,那么,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以小姑娘的口吻來敘述故事,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小姑娘,揣摩其心理,來進行角色體驗。這樣,文本中所省略的部分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比如:父親失蹤、媽媽生病、家境貧困,面對這些,小姑娘是怎么想的;對父親給進步學生送信一事,她又是什么態度,對未來有何期盼等等,這些“留白”的填充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與角色之間心靈溝通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文本加以拓展和再創造的過程。
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語言積累,將文本進行一次創造性的加工,這個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4 編寫課本劇
閱讀教學中,對于寫人記事類的記敘文,可以讓學生以編寫課本劇的形式來加以賞讀。設計人物對話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既可借用文本中的語言,也可以在尊重原作風格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補充文本中省略的人物對話。編寫劇本這一環節,可在課下分組進行,人人動筆,然后選出組內代表作品,參加班內評選,最后把選出的優秀“劇本”在班中交流,并張貼在展示欄中。
編寫劇本這一過程,其實就是體驗角色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感悟、理解,恢復了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并能通過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或補充相關知識,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體驗了文本中人物的經歷和內心世界。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的人生閱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 表演課本劇
為了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可在編寫課本劇的基礎上,讓學生加以形象的“表演”。“演員”和“導演”提前報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然后學生互評,推選出你心目中的理想角色,最后投票選定。排練在課下進行。表演結束后,讓學生寫出演出心得或觀賞心得。
表演這一環節,“演員”通過與文本中人物的親密接觸,不僅熟悉了文本,而且可以深入到人物的感情世界,真正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過了把癮。表演中,當學生真正沉浸在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之中時,這種親身體驗是最真是、最直接的,是別人所體會不到的。而將文本中的人物搬進課堂,真實地呈現在學生們面前時,不僅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而且可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拉近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受到的情感熏陶更真實可感。這種角色體驗將文本情境和文本經歷巧妙移接到了學生身上,使學生感同身受,更立體的豐滿了文本中的形象。
“記敘文”這個名字是一個時代的概念,它源自于20世紀前期中國“”后語文學科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后。當時一些優秀的語文教師希望教給中小學生一些基本的寫作樣式,從而根據豐富的社會文章寫作樣式,綜合提取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幾種最基本的通用寫作體式。
其實,傳統的記敘文大多可以歸入“散文”名下,而“小說”也可納入高考“記敘文”寫作復習之中。因此,我們的“記敘文”暫且可以分為四種體式:一般記敘文、寫人記事散文、小小說、故事新編。“劇本”“寓言故事”因其特殊,故暫不提供專門體式。
“一般記敘文”其實是“寫人記事散文”之一種,但是,為了應合一些讀者的認知,我們將其從“寫人記事散文”中抽取出來與之并列。現厘定“一般記敘文”基本標準為:敘一件事,寫一個人,表達一個中心,主要運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
“三一式”一般記敘文的基本構思可以根據事件發展邏輯分為三個操作環節:事前――事中――事后。
(1)“事前”:鋪墊伏筆。“事前”有兩種情況,一是事件發生之前的背景、準備,二是事件發展前期的基本狀況。無論是“之前”還是“前期”,都屬于開頭部分,主要作用都是為主體部分作鋪墊,為主題表達、人物形象刻畫作伏筆。
(2)“事中”:飽滿敘描。這是文章的主體,通常占全文五分之三的容量。主體部分主要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表達主題。由于重心不在“敘事”上,因此事件流程處理上要運用精選、截取、放大等技法。“放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描寫”,寫出細節,融入情感。
(3)“事后”:畫龍點睛。這是事件的結尾部分。考場寫作對“主題”要求比較高,最后是畫龍點睛的重要時機。結尾部分的畫龍點睛有兩種情況:一是“暗點”,即通過最后的敘述描寫含蓄表達出主題;二是“明點”,即直接用簡潔的抒情議論語句表達主題。
本策略成功運用的關鍵在三處:
(1)事件具有“主題價值”。世上千千萬萬種事件,大致可分三種:有內涵的事件,有趣味的事件,沒有什么內涵、趣味的事件。這樣的區分主要看其側重點。對于高考寫作而言,更多的是需要選擇“有內涵”的事件。當然,“內涵”也分層次,同樣是父母之愛,精神的幫助可能要高于物質的關心、身體的關心;身體的關心也分情況,高考前的體檢事件可能要強于一次感冒的吃藥。
(2)人物具有“情思價值”。一般而言,人物的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理性價值,一是感性價值。一個陌生人的舉止可能引發我們思考,親人的一個動作可能觸發我們感情的河流。一般記敘文更多的要關注人物的“抒情價值”,就是關注熟悉的人,尤其是親人;關注一個能表達主題的細節,而不是全面寫一個人的方方面面。
(3)描寫具有“渲染價值”。優秀的“一般記敘文”最大的亮點在于描寫。這里的描寫主要體現在兩類:一是人物描寫,一類是環境描寫(景物、場景)。人物描寫一定要為刻畫人物某一方面性格特點服務,環境描寫一定要為人物、主題服務。二者都要精當,有渲染力。
我們怎樣過母親節的
①我們決定為“母親節”舉行一次特別慶祝。它能讓我們意識到母親為我們成年累月地操勞,她吃足苦頭和付出犧牲,全是為了我們的緣故。
②為慶祝這一節日,父親決定休假一天,不去辦公室;姐姐安娜和我也請了假,不去大學上課;妹妹瑪麗和弟弟威爾也待在家里,不去中學上學。兩個姑娘覺得穿上我們最好的衣服慶祝這個盛大節日真是太好了。因此她們倆都買了新帽子。母親親手把兩頂帽子都好好裝飾了一番,它們看起來漂亮極了。父親為我們兄弟倆和他自己買了幾條活結絲領帶作節日紀念,好讓我們時常想到母親。我們本想給母親買一頂新帽子,可后來發現她好像更喜歡她那頂舊的灰色無檐帽,不想買一頂新的,因此只好作罷。
③按原來的計劃,我們決定在吃完早飯之后給母親一個意外的驚喜,那就是租一輛車帶她去鄉間美美地暢游一番――這種享受她在平時幾乎是無福消受的。可父親突然想到一件比帶母親去鄉間游玩更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去釣魚。我們也都覺得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對母親來說更棒一些,再說,父親恰好在頭一天買了一根新釣竿,而且他還說要是母親樂意的話,她可以用它釣釣魚玩。
④可是,當車開到家門口的時候,我們意外地發現車子好像根本沒那么寬,因為我們事先沒有考慮到父親的釣魚簍、釣竿,我們沒法一人不漏地坐進車里。父親叫我們不要管他,他叫我們不要為他三年來沒真正休過一天假而過意不去。安妮和瑪麗兩位姑娘表示樂意留在家里準備午飯,威爾和我本來是該留下來的,可遺憾的是我們對做飯一竅不通,留下來啥用都沒有。就這樣爭來爭去,最后的決定是讓母親留下,讓她在家里好好地休息一天,同時也做一做飯。好在母親對釣魚沒什么興趣。再說,盡管天氣晴朗,但戶外還是有點涼意的,父親很擔心母親同去的話弄不好會著涼。于是,我們為母親歡呼三聲,然后就開著車上路了。母親站在走廊上目送我們離去,一直到再也看不見我們為止。
⑤我們在山間玩得實在是太痛快了,這你完全可以想見。父親釣到各種各樣大大的魚,威爾和我也過了一把釣魚的癮,姑娘們在溪邊遇到很多小伙子,他們是她們的朋友,和她們神侃了好久。我們回到家時已經很晚,差不多是傍晚七點了。母親把晚餐溫在火上等候著,以便我們回來時剛好可以熱乎乎地端出來。只是她先得替父親拿毛巾、肥皂以及他的換洗衣服,因為他每次釣魚回來都是一身臟兮兮的。另外,母親還得幫兩個女兒收拾一下,這些事兒夠她忙一陣子的。
⑥最后總算一切準備就緒了,我們在餐桌邊坐了下來。晚餐實在是太豐富了――有烤火雞和圣誕節的各種美味。席間母親不得不時不時地起身,前前后后取這取那地忙個不停。
⑦吃完之后,我們都想為清理餐桌和洗碗助一臂之力,可母親說她確實很樂意由她干這事兒,于是我們只好讓她去干,因為為了使她高興,我們怎么說都得順從她這一次。
⑧在我們上床睡覺前和母親吻別的時候,她說,這是她有生以來過得最最快樂的一天。我感到她這樣說時眼里含著淚水。
雨過天會晴
①媽媽,雨過之后天會晴,請讓我做你的太陽。
②天尚是靛藍色,路燈在水塘中映出搖曳的、昏黃的光。柏油馬路像是一面銅鏡,鏡中那個世界光怪陸離,泛著漣漪。風就這樣毫無阻擋地橫沖直撞,逼得路上撐著傘的行人匆忙躲閃。聒噪的鳴笛聲擾得我憤憤地用手指敲打著傘柄,一些水珠應聲蹦落。眼前的車燈刺得讓人瞇起了眼,它們猖狂地想要照亮整個世界。一輛又一輛,晃過眼,沒有一輛愿意減速――媽媽的電瓶車就這樣被卡在了路中央。時間像是凝在半空的焦糖布丁,執拗著絲毫也不愿流動。
③“別急啊,等那邊紅燈了就能走了,不會遲到,放心。”媽媽在雨中明顯地打了個冷戰,但唯一的一把傘,在我手上。燈光從遠處投來,媽媽的背影像被鑲上了一道金邊,發絲在燈光中舞動,像是鎂光燈下穿著薄紗旋轉的舞者。依附著發梢的水珠閃耀著夢幻的光芒,比鉆石要柔軟,比星星要溫暖,似乎能映出一個光明斑斕的童話世界,就像媽媽曾在我夢里種下的那樣。我發誓,那是我見過的這世上最美的絲線,串起那珍珠般的雨滴,也串起媽媽騎車載我上下學的每一個日日夜夜。
④我看得癡了,回過神的一剎那,那顆水珠在媽媽的一個冷戰中翩然墜落,發梢像是受驚的小鳥,也驚慌地上下晃動著,晃動了周圍的空氣。接踵而至的是那刺耳的鳴笛聲和冷酷的車輪碾壓著水塘的哂笑聲――依舊沒有車愿意讓一讓我焦急卻又膽怯的母親。突然很想沖著那些鐵皮玩意兒吼一句,然后像女俠一樣帶著媽媽乘著青云從這條“大江”上飛越過去,留下一個個亮晃晃的“大眼睛”愣在原地。可惜我不是什么女俠,不會什么輕功。我只是默默地把傘撐過媽媽的頭頂。那一剎風和雨冷冷地打來,眼前水汽迷蒙,已然看不清那個鑲著金邊的背影。
⑤“干什么呀?你撐吧,你待會兒上學呢!別淋雨,會感冒的!”媽媽試圖推開傘,腳在踏板上直跺。
⑥“沒事兒,這傘大,我淋不著。”我邊說邊用袖管抹去臉上的雨水,卻似乎仍看不清那道光。
⑦終于有車在媽媽面前停下來,我感激地望著那片溫柔的光暈。媽媽費力地蹬了幾下,那團光暈一點點向后倒退著。
⑧媽媽,雨過之后天會晴,我想做你的太陽,蒸干那些年冰冷的雨水,照亮那天你的背影和你眼里的光。
本文通過母親在雨中為“我”送考的事件,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與愛。文章從“我”的視角出發,飽含感情地寫了雨中媽媽與“我”一起在路上等紅燈的一件小事。文章淡化了情節,抓住了雨中的種種辛酸與感動,完成了媽媽給“我”撐傘、給“我”愛護到“我”為媽媽撐傘的轉變,思路清晰自然。
(1)“事前”:鋪墊伏筆。開頭第①段用一句簡潔的比喻句點題,為下文埋下伏筆。
初中語文教材本身就安排了作文訓練的序列,我們為什么還要自己構建教學序列呢?那是因為教材為我們構建的作文訓練序列是針對作文教學的普遍規律與要求,在實際教學中缺乏針對性。
人教版舊版的作文訓練以內容作為訓練序列,與課本內容脫節,與學生生活脫節,看不出各單元的作文訓練之間有什么聯系,且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學生根本不感興趣的,如“追尋人類起源”,“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蓮文化的魅力”、“戲曲大舞臺”等語文活動,并沒有寫作指導,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的能力達不到的。
人教社的新版教材對作文的安排雖然目前無法窺之全貌,但從一二冊看,基本以寫作要求為序,七上安排了從生活中學習寫作、說真話抒真情、文從字順、突出中心、條理清楚、發揮聯想和想象六個單元的訓練,七下安排了敘事要完整、抒發真情實感、寫人要抓住特點、表達自己的看法、描寫要生動、勤于修改六個單元,這較舊版有很大改進,但我們依然看不出作文各單元訓練之間有什么聯系。而且作文涉及綜合能力,而學生作文水平又差異甚大,按教材的序列訓練,有的學生可能早就能運用某種技巧,而有的學生可能終身也無法形成某種作文能力。
而且在每一次的作文訓練中,以什么樣的訓練程序才是科學有序的,教材幾乎沒有作出安排,這就導致了作文訓練長期的低效。
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學經歷讓我明白了兩件事:一是作文水平是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些能力我們絕不可能在單位時間內實現,不少甚至是終其一生也無法實現;二是寫作內容應該以生活為源泉,凡學生感到有話可說的作文、特別是不說不快的作文,作文的質量普遍較高。
于是我們就有了根據教材內容重新構作文訓練的必要。我構建的作文訓練序列包括:
一、寫作訓練的程序序列:審題――立意――構思――擬提綱――行文――交流――修改――發表
在這個序列中,前五個是傳統作文的寫作過程,后三項是筆者根據經驗加上的。我認為只有加上后三項,每次作文訓練的過程才能稱之為完整。
這個程序保證了作文訓練的高效。寫作訓練的效果取決于興趣、強化與習慣。發表能激發興發興趣。寫作、交流、修改、發表是一個對作文訓練不斷強化的過程。每次按這樣的程序訓練,能養成學生寫作的良好習慣。
二、整個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的總體訓練序列:想寫――會寫――寫好
作文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涉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智力活動,任何一次作文訓練都是綜合性的訓練,加之學生的作文水平差異甚大,很難簡單地按“想寫――會寫――寫好”的作文訓練序列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教師作為指導者,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年級和大多數同學的作文實際,各有側重地加以訓練。
㈠想寫的系列。主要在初中一年級進行,以讓學生想寫為核心,將作文教學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重點解決有寫的、語言表達與單項的寫作技巧等問題。大體構建四個序列:
1.寫人系列。寫自己,寫同學,寫老師,寫親人,寫陌生人。
2.寫事系列。寫課堂及課間、假日等的大事小情。
3.讀寫結合系列。目的是將寫作與閱讀教學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⑴仿寫――縮寫――改寫――續寫――擴寫等。
⑵對文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作評價。
⑶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思想情感進行概括。
⑷與文中人物的對話。
⑸對課文中突出的表現手法寫出心得體會。
⑹寫讀后感。
這個訓練序列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表達的愿望,且能促進對課文的理解。
4.片斷訓練與技巧運用結合系列。
所謂片斷訓練與技巧運用結合,是指在作文片斷訓練中,每次讓學生突出地運用某一技巧,使之提高寫作的質量。
單純的片段訓練缺乏明確的指向性,會讓一些語文水平極差的同學依然感到困難,也無法克服學生寫作中不會運用寫作技巧的弊端。片斷訓練與技巧運用結合,使訓練的指向性更明確,可將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技巧分散在各次的訓練中,從而不斷提高作文的表達能力。
筆者的訓練序列是這樣構建的:
⑴將事寫得波瀾起伏。要求掌握敘事曲折的基本方法,針對的是初中生敘事平淡的弊端。
⑵讓人物動起來。訓練學生的動作描寫能力,針對的是學生所寫的人物不夠鮮活,缺乏生氣從而導致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平淡乏味的現狀。
⑶讓人物語言鮮活起來。要求把握語言描寫的基本技巧,針對的是學生寫人物語言的學生腔與千人一面的弊端。
⑷將人物寫得有“波瀾”。 要求突出地運用心理描寫,讓學生掌握將人寫得有“波瀾”的簡單技巧,針對的是學生寫人最容易寫得平淡無奇的現狀。
⑸情景交融。掌握寫景抒情的基本方法,針對學生寫景狀物困難的現狀。
這五個片斷訓練,針對的是學生敘事、記人、寫景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最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會寫的系列。本系列主要在初二年級進行,以文體為序,讓學生把握文體的主要特征,在寫作時主要進行入格訓練。所謂的“格”一是指文體,二是指該文體最基本的結構形式,三是指該文體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我的教學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入格訓練,會讓作文變得簡單容易,也容易讓寫作基礎薄弱的同學產生作文興趣,并讓他們在短期內提升作文質量。
在會寫階段,我構建了兩個系列:
一是進行文體的規范訓練系列,二是借鑒中入格系列,前者是基礎,二者是深化。
㈠文體規范訓練系列
對學生進行文體的規范要求是指為學生提供各類文體最基本的寫作模式,讓學生按最基本的文體寫作模式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構建最基本的篇章結構,體現文體的要素,正確運用最能體現文體特征的表達方式。
1.記敘文基本模式訓練。這可以分為寫人與敘事基本模式訓練。
2.說明文基本模式訓練。可分為事理說明文與事物說明文基本模式訓練。
3.議論文基本模式訓練。
㈡借鑒入格訓練系列
讓學生在借鑒中入格是指在入格訓練的第二階段,讓學生借鑒優秀例文,在寫作中充分突出文體特征。
1.記敘文的借鑒訓練序列
⑴如何敘事。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學生難以將事情敘述得搖曳多姿,難以將事情敘述得感人至深,難以在敘事中做到以小見大,更難以通過系列小事表現一件大事,于是筆者找出相應的例文,作出了相應的訓練安排。
①針對學生敘事平鋪直敘的弊端,借鑒方冠晴的《高貴的捐贈》。
②針對學生不知如何將事敘得感人的弊端,借鑒唐順瑛《一碗牛肉面》。
③針對學生記敘平淡而思路不清晰的弊端,借鑒肖復興的《兩角錢》。
④針對學生不會圍繞一個中心事件寫系列小事的弊端,借鑒梁實秋的《北平年景》。
⑵如何寫人。學生寫人容易犯的毛病一是通過二三事表現人的品格或性格不能從多角度表現人物;二是不善于運用技巧寫人,使人物顯得單薄,內容比較空泛;三是不善于突出人物的特征;四是不善于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質。
①針對學生記人卻不能表現同一主旨的弊端,借鑒張國龍的《我不認識你,但我記得你》。
②針對學生不會運用技巧和詳略不當的弊端,借鑒鮑爾吉?原野的《信任開花》。
③針對學生不善于寫出人物特征的弊端,借鑒敬一丹的《閑話閑說崔永元》。
④針對學生不會突出人物精神品質的弊端,借鑒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⑤針對學生不善于運用所積累的材料作文的弊端,借鑒中考優秀作文《挺胸而立》。
⑶如何寫景抒情狀物。寫散文不是初中作文練習的重點,但散文選材靈活,表達方式多樣,更便于表現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在中考中容易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故筆者也進行了相應的訓練設計。
①針對學生不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來寫景的弊端,借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
②針對學生不會選取角度的弊端,借鑒《換個角度看冬天》。
③針對學生不善于寫景抒情的弊端,借鑒趙敏的《小鎮》。
④針對學生不會寫以物喻人文章的弊端,借鑒《子夜曇花》。
2.說明文借鑒
⑴針對學生不會準確平實地寫事物說明文的弊端,借鑒《海上花園里的生態殺手》。
⑵針對學生不會生動地寫事理說明文的弊端,借鑒《向沙漠進軍》。
3.議論文借鑒
⑴針對學生不會運用并列式論證結構的弊端,借鑒陳群的《理想的階梯》。
⑵針對學生不會寫遞進式論證結構議論文的弊端,借鑒《人的價值》。
⑶針對學生議論文語言枯燥乏味的弊端,借鑒富蘭克林的《哨子》。
三、寫好的系列。本系列訓練主要在初三進行
我構建了這樣的訓練序列:
㈠寫出個性。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見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自己高尚的境界,寫出自己的視野,寫出自己的博學,寫出自己的風格。
㈡寫出精巧的構思。
1.指導學生做到記敘文構思的精巧
⑴片斷組合寫人訓練。
⑵運用小說基本結構構思敘事訓練。
2.指導學生做到議論文構思的精巧
⑴按對比論證的結構構思訓練。
⑵按并列式的結構構思訓練。
⑶按遞進式的結構構思訓練。
㈢寫出技巧
1.突出的技巧運用訓練。所謂突出的技巧是指運用了某種技巧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最常用的技巧有對比法、襯托法和類比法,初中學生可重點掌握前兩種。
2.引人入勝的技巧運用訓練。所謂引人入勝的技巧是說運用了某種技巧能能使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其主要方法有曲折法、逆挽法等。
3.生動傳神的技巧運用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渲染法和比喻法說理。
㈣寫出亮點
1.記敘文寫出亮點訓練。
2.將議論文寫出亮點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