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急救護理流程

急救護理流程

時間:2023-06-05 09:55: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急救護理流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急救護理流程

第1篇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4(c)-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es.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 and maintaining airway patency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emergency procedures);the injury assessment,recovery of effective circulation process,dynamic condition monitoring,preoperative preparatio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emergency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first-aid success rate,mortality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 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emergenc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25.7±9.6) min,(40.2±10.6) min,(50.2±13.6) min,(42.4±12.8) min and (17.6±5)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0.8±12.3) min,(66.7±15.8) min,(70.9±16.4) min,(64.2±14.1) min and (25.5±7.6)d].The first-aid success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100.0%)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0.0%).The mor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0.0%)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5%).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raumatic shock;Influence

創傷性休克屬于臨床急診常見的病癥之一,青壯年男性的發生率較高。創傷性休克對于患者生命危害較大,如果不能及時地進行救治,很容易威脅生命安全。創傷性休克急救的原則是“急救優先于診斷”,根據患者休克早期的臨床癥狀,盡可能快的解決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問題。創傷性休克多見于比較嚴重的傷勢,此類患者早期處理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正確的、合理的急救護理流程顯得尤為重要。創傷性休克病情變化迅速,有效的急救護理流程可以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急救時間,更好的提高患者預后水平。急救護理流程更加符合以患者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降低了由于嘈雜急救場面影響救治效率,急救護理工作從簡單的搶救逐步變為患者全方位、全過程的無縫隙鏈接,提高了護理服務意識和護理工作質量。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擬探討急救護理流程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影響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診科收治的8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依據急診護理流程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常規的急救流程)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0~77歲,平均(45.6±12.2)歲;創傷情況:骨折20例,車禍傷10例,刀砍傷5例,重物砸傷5例。觀察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2~75歲,平均(46.8±11.7)歲;創傷情況:骨折22例,車禍傷9例,刀砍傷6例,重物砸傷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急救流程,主要針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情況進行急救流程的調整,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保證醫護之?g信息傳遞及時,做好患者急救的配合工作。觀察組采用急救護理流程,具體如下。①做好患者傷情評估[1-2]。護理人員通過正確的評估患者傷情,統籌安排急救護理工作,在遵照醫囑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搶救效率,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為患者提供正確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操作的完整性,一些嚴重的創傷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道堵塞,容易出現窒息,如果有需要對口腔內的分泌物、血塊進行清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患者氧氣供應。如果患者出現舌后墜,護理人員通過舌鉗拉出舌頭,將口咽導管放入其中。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則需要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進行輔呼吸。對于呼吸驟停的患者給予人工呼吸,采用呼吸中樞興奮藥物,提高患者呼吸運動,高濃度吸氧做好輔呼吸。②恢復有效循環流程。為患者建立2~3個相對較大口徑的靜脈通道,不同的管道保證患者獲得大量的血液、液體的補充。根據患者需要,測定中心靜脈壓,保證中心靜脈壓12 cmH2O[3],說明可能有心排血量相對減少,發生肺水腫,要及時降低輸液量。當患者的血壓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情況;②觀察兩組患者急救時間、住院時間情況;③觀察兩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情況[9-11]。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急救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創傷性休克患者在進入急診室之后,實施6個步驟,主要包括保證呼吸道暢通、觀察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觀察患者的脈搏、心率、血壓、末梢循環和口唇顏色變化、神經系統臨床癥狀、肢體運動情況,肢體是否出現畸形、出血,尿量的變化情況,根據上述表現,對患者做出初步診斷,對患者護理重點內容進行確認[12]。

本研究通過分析8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急診護理流程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常規的急救流程)40例和觀察組(急救護理流程)40例。急救護理流程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其可以避免忙亂搶救場面,從簡單的護理配合急救[13-15],變為全方位、全過程無縫隙服務鏈接,有利于護理工作質量提高和高質量服務意識的建立,從而更好地提高急救護理工作效率。由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癥狀,護理人員要注意選擇輸液的部位。對于一些有肝臟、腹膜外傷、出血、骨盆骨折患者,要盡可能避免從下肢靜脈輸血、輸液,盡可能為患者選擇上肢靜脈穿刺。創傷性休克患者病情變化快速,為了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需要加強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的觀察,準確地進行判斷[16]。

第2篇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5-0154-04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care

ZHU Weiwei1 SUN Linh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emergency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chest pain relief time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short-term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CQQC), and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was assessed by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Family members evaluate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an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est pain relief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QQC and Barth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family emergency ca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all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Optimization of procedure; 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進展快,致殘率及致死率高,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可導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該病是我國急診多發病和常見病,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患者冠狀動脈持續堵塞引起血流中斷,部分心肌嚴重缺血缺氧發生局部壞死。近年來該病發生率有所增高,病死率也日益上升,這與人們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不健康等息息相關,目前該病已經成為我國人民健康頭號殺手[1]。即使獲得有效治療也可能遺留神經功能缺損,對患者后期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越早有效治療越能緩解神經功能損害,因此快速急救尤為重要。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應盡量減去不必要的就診流程,爭取最快給予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并縮短搶救時間,提高療效[2]。傳統急救護理程序難以滿足急救要求,優化急診護理作為近年來急救護理新模式,能有效簡化護理流程,避免冗長繁雜的護理流程延緩救治時間,并能根據患者病情簡化就診程序,顯著提高療效,因此頗受關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筆者所在市的兩所三級甲等醫院所救治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均由MRI或CT檢查確診,按急救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0~74歲,平均(62.3±2.8)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0~76歲,平均(65.1±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3]: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突發暈厥、意識障礙、頭痛;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出血性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嚴重腎、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流程進行護理,護理人員接到出診電話后準備接診,根據患者病情、病史、年齡等情況給予院前急救,直到患者送至醫院;接診人員按醫生要求進行給氧、建立靜脈通道、監護心電圖、糾正水電解質、抽血化驗等護理操作,待確診后可送至導管室觀察,準備術前工作。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①建立急救應急小組,由輔助科室人員、后勤人員、醫生、護士組成,成員工作資歷必須超過4年,具有團隊合作意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小組人員進行流程培訓。②建立急救流程,預檢、評估影像設備轉運狀況,進行術前準備等;為每位患者建立時間表,記錄急診至治療前整個過程。③院前急救與轉運中護理流程優化。接到求救電話后5 min內發車,護理在途中與患者家屬聯系,安撫其情緒,告知院前簡單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項,例如患者絕對臥床,給予心理安慰以緩解患者恐懼、慌張心理。到達現場后立即行吸氧、輸液操作,緩解心肌疼痛,檢測生命體征[5]。現場急救完畢后立刻轉運,途中搬運動作應快速、平穩,患者仰臥,頭部朝向前進方向并偏向一側;行吸氧、心電監護、心肺復蘇,觀察其呼吸、神志、心率變化,準備隨時搶救;途中聯系接診人員,簡要說明患者病情,使其快速做好搶救及手術準備。接診流程優化:實施首診護士責任制度,第一負責為接診護士,使其負責全程各項護理工作,對疑似心肌梗死者應在患者入院前10 min中準備搶救室、病床,入院后快速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等,行心肌標志物、血常規等檢測,了解病史、發病時間等綜合情況,進行綜合診斷。④術前準備。確診為心肌梗死后立刻行左下肢靜脈通道建立,放置留置針,用泛影葡胺做碘過敏實驗;給予300 mg氯吡格雷和5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右腹股溝備皮,協助患者更衣、排尿等事宜,進行心理干預[6]。⑤送往導管室護理。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等評估轉運風險,選擇合理轉運流程。由責任醫生和責任護士親自送往導管室,并攜帶患者病歷、搶救記錄、護士記錄,攜帶搶救設備和監護儀,與導管室人員完成病情及搶救經過對接。⑥術后護理工作。手術完畢后為患者安排出院,提供空氣流通、安靜、衛生、舒適的康復環境,減少外界因素打擾,確保患者充分休息;按醫囑監督患者用藥,確保藥物劑量、用藥時間均與醫囑完全符合,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用藥后反應,若出現不良反應需第一時間聯系醫生并處理。

1.3觀察指標

隨訪2個月。記錄患者住院時間、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觀察2 h內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胸痛?解時間以評估短期預后。使用中國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評估表(CQQC)評估患者生活質量,使用Barthel指數積分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8]。使用院內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評估本次護理滿意度,由患者家屬進行評估,包括服務態度、病情觀察、醫護配合、急救流程、急救技術,各項25分。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救治中重要環節用時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分診評估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2.2兩組急救短期效果比較

觀察組2 h內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胸痛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提示觀察組取得的短期預后更好(P均

2.3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度評估結果比較

觀察組服務態度、病情觀察、醫護配合、急救部流程、急救技術滿意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2.4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分值、日常生活能力及梗死再發、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CQQC分值及Barthel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均

3討論

3.1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國際公認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約10%~13%,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趨勢,是心源性死亡主要原因[9]。急救“時間窗”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及預后有關鍵作用,因此及時有效的急救治療和急救護理均對患者病情改善和預后有重要影響。傳統的護理流程雖然能清晰概括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初期搶救過程,但傳統流程僅針對患者主要癥狀給予被動性處理,未明確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工,缺乏醫護合作,未科學預測病情進展,缺少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護理工作是被動且局限的,缺乏預計性[10-11]。優化急診護理護理是在院前急救和臨床護理路徑基礎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點、急診科特點和現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急救護理,達到預期護理目標,為急救爭取了更多時間。

3.2醫護協作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中的意義

國內研究報道醫護協作形式下的急救護理流程優化能使急救重要環節用時明顯縮短,能有效提高短期急救效果,提高12 h血管再通率,并有效緩解胸痛[12]。本研究中觀察組住院時間、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分診評估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均

3.3各個環節優化帶來的效果

第3篇

【關鍵詞】 地震急救;院前急救;護理救治;護理進展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817-01

地震等災害造成了大量需要緊急救治的創傷傷員,并且有著傷情重、合并傷多、病死率高等特點。08年的汶川地震、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13年的雅安地震等絕大多數的受傷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救治和護理;在進行搶救時,傷員身體因遭受重創,生理功能嚴重耗竭,如救治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院前急救中護理人員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自然災害和緊急情況下按照護理流程科學有效地完成大量傷員的院前急救是個重要挑戰,為提高醫護人員在地震等自然災害前的護理應對能力,本文將最新護理進展進行了研究并做了簡單的綜述跟各位同仁分享。

1 院前急救護理[1]

1.1 準確判斷 值班調度人員要第一時間接起電話,迅速應問清突發事故的相關情況,如發生事故地點、人員傷亡情況、聯系方式、報警者是否在現場等信息,準確判斷事件性質,制定出最佳的搶救方案。

1.2 快速應對、科學調度 醫院要按事件級別最快就近派車,接警后馬上組織安排第一分隊前往現場處置,然后根據需要組織第二分隊前往。指定最先到達人員中的資深醫生為臨時現場調度員,要求盡快查明現場情況并反饋醫院。

1.3 現場救護

1.3.1 檢傷分類 本著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準確進行病情判斷,按傷勢的輕重緩急進行分類,盡快把危重傷員篩選出來,在第一時間內采取救治措施,護理人員重點觀察患者面色、意識、肢體活動情況及變化,判斷其生命體征,果斷正確地配合搶救。對于生命體征穩定的輕傷員,可以適當延期處理或轉送醫院,從而提高各類傷員的救治效率。

1.3.2 現場搶救 護理人員要做到急救護理措施到位,第一時間內攜帶必要的急救設備趕到現場,對危重傷員采取準確的搶救護理措施,如患者的擺放、靜脈通路的建立、心肺復蘇術的應用、止血、包扎、抗休克、氣管插管、心電監護等,這些措施對搶救危重傷員生命、減少傷殘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3.3 快速轉移 根據傷者病情需要和就近救治的原則,對傷員要快速、安全轉移。在轉移時輕重傷員要合理搭配,這樣可大大提高傷員轉運效率。

1.4 轉運途中監護 轉運途中醫護人員要充分利用車上設備對患者實施生命監護、吸氧或通氣,保持氣道通暢,全程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傷者生命體征,果斷采取必要的搶救護理措施。與此同時,多數傷員對突如其來的傷害都表現的驚慌、恐懼,護理人員要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克服他們的心理障礙,這樣便于穩定患者病情,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2 院前急救護理在突發事件中的應用

特大地震等突發事件后因房屋設備受損導致輔檢、手術、監護功能缺失,無法滿足危重、手術、產婦等病員的救治,使護理人員感到茫然,產生無用感;災難發生后,門診及住院病人猛增、工作環境艱苦導致醫護人員體力透支;恢復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不確定等各種因素使護理工作的正常運行變得極為重要。醫院除了做好常規急診護理的工作以外,在關鍵時期要更加突出的做好:急救分工、安全管理、護理信息管理。

2.1 急救分工 急救分工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實際實際情況,做出最合理的分工。如在汶川地震中四川安縣人民醫院護理部分工中包括:物質供應組、簡易手術區、治療組和危重區。[2]

2.2 安全管理 對病人進行常規的詳細登記,可適當的將護理人員分組,如在第180醫院護理部的1389例[3]突發事件傷員的院前急救中分為了4組:指揮組、文書組、救助組、后送組。短的時間內對突發性大批傷員進行現場施救。及時規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的關鍵保障。作為護理人員需要認真對待護理常規,認識到護理流程救治的重要性。

2.3 護理信息管理 做好護理常規信息管理,包括入院、死亡、出院、轉出、留院等各種過程管理及信息管理。與此同時也要做好政府指令轉送異地病人信息統計,對轉出和接收做好詳細的備注,并及時的進行匯總,提交分管護士長。

3 提高院前急救護理的水平以及損傷控制技術應用

3.1 提高院前急救護理的水平 院前急救護理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為后續救治創造條件是一個動態且不能割裂的整體過程。[4]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護理管理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系統地利用護士的潛在能力和其它有關人員、設備和社會活動的過程”。應不斷完善護理管理。制定重大突發事件護理應急預案,并不斷完善,動態管理。院前急救護理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患者的愛心、過硬的業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

3.2 損傷控制技術的在護理中展現 損傷控制(damage control,DC)技術應用于地震致嚴重創傷傷員的院前急救護理,并制定了嚴重創傷傷員的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DC技術應用于創傷院前急救護理,做好科學規范護理流程并量化各階段時間,從而保證了護士在搶救過程中的明確分工,也確保了護理工作急而有序,快速高效,為后續院內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4 結 論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減少傷殘,特別由于突發事件中院前急救的突發性、緊迫性、艱難性等特點,做好應對地震這類突然重大事件的護理的院前急救,現代急救醫學的時間觀以及規范化急救護理變得尤為突出。作為護理人員掌握好規范的護理救治過程,不僅能夠提高應對這類突然事件的能力,也為日常的護理水平的提高做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艷紅,魯傳龍.我國院前急救的特點及現況[J].中華保健醫學志,2009,11(14):25-27.

[2] 汪英.“5.12”特大地震護理應急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8,5(7):201.

[3] 王瑜.突發事件成批傷員現場急救程序的研究[J].護理雜志,2005,22(2):70-80.

第4篇

關鍵詞:院前急救;成功率;護理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們應用急救護理流程搶救患者2814例,對急救病歷資料進行分析,為加強院前急救護理,提高院前護理質量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臨床資料 本組男1584例,女1230例, 1-91歲。出診人員均為我急診搶救中心的專職醫護人員。

1. 2方法

1. 2. 1 應急意識及反應能力

掌握好出車時間,縮短急救半徑,減少急救反應時間。接到呼叫電話,重點詢問患者主要癥狀及相關生命體征的重要表現,詳細地址及聯系方式, 5min內出診,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

1. 2. 2 急救評估措施

①現場評估。原則:果斷迅速,分秒必爭,詢問、檢查、評估、搶救、治療、轉運同步進行。a.詢問病史,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詢問發病時間、誘因、意識、面色、肢體運動情況; b.按DRABC程序檢查傷情, D指危險程序, R指各種反應,A指呼吸通暢,B指有無呼吸, C指循環生命支持: c.用"三清"方法評估病情,即聽清、看清、問清,盡可能在1min內完成。

②現場急救措施。成批傷員,分清主次,遵循“四先四后”原則,即先重傷后輕傷、先止血后包扎、先復蘇后固定、先救治后轉運。所有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達現場第一時間開始搶救,開通靜脈通道,給予解痙、鎮痛、止喘、止血等對癥處理。維持呼吸功能,吸氧,外傷止血、包扎、固定等處理,對呼吸、心跳驟停者,立即開始心肺復蘇,盡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③安全轉運及途中監護。a.安全轉運:遵循輕、穩、快及保證患者安全的方法進行轉運,熟練掌握"三要三不要":要先在原地搶救患者,不要隨便搬運,只有在包扎、止血、固定后方可搬動: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昏迷患者舌后墜,不要采用平臥位搬運;搬運過程要平穩,不要過度顛簸,確保患者安全。b.途中監護:充分利用救護車上的設備對患者實施生命支持與監護,轉運途中患者隨時會出現病情變化,應對患者進行持續的心電監護、給氧或機械通氣,保持有效呼吸功能。發現病情變化要及時采取緊急措施,妥善固定各種管道,防止脫落、扭曲、受壓、堵塞等,保證治療護理的連續性,盡量使用靜脈留置針,確保有效的靜脈通路。

④法律意識及責任制。院前急救有其特殊性,是高風險的醫療護理行為,準確、客觀、真實地記錄接聽電話的時間,出診及到達時間,作為院前急救歸檔文件之一保存非常重要。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均由急診科人員兼職,實行院前急救護理流程的模式,即從出診,到達現場,現場急救轉送到急診科,院內急救,醫護人員實行首診負責制,更好更快地為患者服務,真正體現了"綠色"的全程服務。

2結果

2814例中,內科1390例(63. 64% ),心腦血管病841例,呼吸系統340例,消化及其它209例;外科522例(23. 89% ),多發傷134例,顱腦傷118例,四肢傷164例,腦部56例,腹部及其它50例;婦產科154例(7. 1% )。心肺復蘇86例,心腦血管病30例,外傷28例,不明原因猝死20例,其它8例,成功13例,死亡73例。

3討論

威脅生命的突發急癥大多發生在院外,院前急救護理成為急救重要環節,而正確合理的院前急救護理流程的執行又是其中的重點。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強化急救護理流程的執行:

①強化急診意識,提高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快速反應能力。院前急救具有隨機性及突發性,其特點及核心是快速反應,迅速出診,爭分奪秒,及時準確地搶救,確保各個環節都暢通無阻。在2008年內院前急救的2814例中,均能按我院向市民承諾的,接到呼叫電話后5min內出診,在出車過程中能做到一個"急"字,強調一個"快"字,落實一個"救"字,分秒必爭地進行院前急救工作。

②加強急診護理隊伍的專業培訓,提高護士業務素質。院前急救已成為急診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挽救急、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環節,急診科的護士必須具有良好的業務素質,高度的責任感及同情心。強化急診意識,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以班前示范、集中上課及重點輔導相結合,充分調動護士學習的積極性,熟練掌握各種搶救儀器的使用,特別是救護車上的便攜式除顫器、人工呼吸機、監護儀、心電圖等的應用。同時要有較全面的護理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在院前急救的工作中,必須服從統一安排,密切與醫生配合,做好患者的搶救工作。

③安全轉運及途中監護。搬運時方法要正確,要適當,如方法不正確,不當,往往會使患者癥狀加重或發生并發癥。疑有頸椎損傷時,要給患者使用頸托,保持被動;胸腰骨折患者,應使患者身體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平移放在擔架上;四肢開放性骨折者,用敷料包扎止血后,夾板外固定或下肢固定在對側健康肢體,上肢固定在軀干,才能轉送回院;顱腦損傷、昏迷患者給予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分泌物堵塞氣道;休克患者在搬運過程中切忌頭高腳低,運用正確的搬運方法及安全的,才能避免在轉運過程中再度損傷。途中加強監護呼吸道非常重要,窒息是患者可能立即致命的威脅,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暢是創傷急救處理的重要環節。重危患者常因舌后墜,痰液血液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要及時清理口腔中的分泌物,才能保證有效的氧療。

④強化護士的法律意識。院前急救是醫療特殊搶救的陣地,在病情突發、緊急的情況下,如不能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常會發生糾紛。因此,我們進行強化服務意識教育,強化風險意識,強化法律意識教育。

實行院前急救護理流程模式,推行醫護首診負責制,從出診到現場,現場急救、轉送、院內急救中在急救護理流程運用后,使危重患者的救治變得更暢順,減少了院前急救,急診科醫護人員反復多次熟悉病情,交接觀察的繁瑣程序,便于治療的連續性,能真正起到危重患者綠色通道的作用。院前急救,急診科救治,中心ICU監護治療,"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是危重患者醫學專業進步的必然結果,從而提高危急重患者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王春菊,蔣鵬.心肺腦復蘇的搶救護理進展[J].齊魯護理

雜志,2005, 11(8A)

[2] 王忠勇. 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模型中血氧與血乳酸濃度監

測的價值[J]南通醫學院學報, 2009,(06)

第5篇

1方法

1.1研究基礎:我院已基本完成了直升機空中救護體系的構建,現有5個直升機臨時起降點,覆蓋了本縣交通不便的幾個鄉鎮,做為日常訓練輔助運行基地。直升機空中救護調度中心已開通了覆蓋全省的空中救護熱線─96966。醫院專門設置了空中救護專項基金承擔飛行成本費用,也用于無法承擔高額空中救護費用的困難患者。以上項目的啟用為我們開展此項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

1.2工作條件:我院于2010年10月購置了由空客公司生產的EC120型和EC-135型直升機共三架,2011年3月初,取得國籍登記證、適航證和電臺執照。已于2014年8月簽訂了先進的直升機機載醫療急救設備,包括轉運呼吸機、吸引器、監護儀、微量注射泵以及緊急氣道管理器械等等。現有飛行員10名,機務人員10名,高級工程師1名,翻譯3名,為日常上機培訓與出診提供堅實保障[5]。首批赴德國ADAC空中救護(AllgemeinenDeutschenAutomobilClubLuftrettung)培訓基地進行專業培訓醫護人員已學成歸來,他們已具備創傷急救、氣道管理、心肺復蘇等急、危、重癥搶救技能及急救資源管理能力。

1.3工作思路。按照“借鑒成功經驗、探索自我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查閱文獻、外派學習等方法,在我院空中救護體系的框架下,通過以下步驟完成直升機空中急救護理管理模式的構建:建立空中救護相關護理制度、制定空中救護護理操作流程及規范、編寫空中救護護理常規、建立空中救護護理培訓手冊、編撰直升機空中急救護理教學大綱、編撰直升機空中急救護理培訓教案。

2初步成效

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我院直升機空中急救體系的支撐下,我們已初步完成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人員梯隊建設,已有3名護理人員取得德國ADAC空中救護專業培訓合格證書,7名護理人員取得本院空中救護專業培訓證書,以上人員并均已完成了超過60小時的上機模擬培訓;制定了直升機空中救護急救物品、藥品管理規范,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人員職責及工作流程,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規范的編寫,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模擬培訓教案的編撰;經過對3例患者的成功救治,我們不斷總結不足,初步形成了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控制標準,力爭達到救護質量的持續改進。

3預期目標

通過不斷努力與改進構建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管理模式,助推空中急救事業向著專業化及常態化發展;形成直升機救護護理規范與培訓教案;儲備一定數量的直升機空中救護護理專業人才及師資力量是我們的目標。

4面臨機遇

我們相信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直升機救護優勢凸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空中救護事業將會得到迅猛發展,這也必將給我們的空中救護護理事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所以構建完善直升機空中急救體系下的護理管理模式還需我們繼續努力探索。

作者:蘆志英 劉國強 康亞平 劉召 單位:河南新鄉宏力醫院

第6篇

【關鍵詞】 院前急救護理; 重型顱腦外傷; 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8-0103-03

doi:10.14033/ki.cfmr.2015.28.049

重型顱腦外傷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3~8分,傷后24 h意識惡化并昏迷超過6 h,或外傷后昏迷超過6 h,是神經外科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病癥[1]。多見于交通事故、高處墜落、意外傷害等。患者入院病情危重,傷后1 h是緊急救治的黃金時間,若不及時救治,常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預后。急診科是各種急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場所,也是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救治的第一站,更是搶救患者的高效集合體,其中急救護理干預在患者的救治中占有重要作用[2]。因此,探討急救護理干預在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可以為急診科危重患者的救治護理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均在受傷12 h內入院治療,經CT檢查確診,經急診科緊急救治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去大骨瓣減壓術和/或顱內血腫清除術。80例患者中,男64例,女16例,年齡27~65歲,平均(43.65±15.74)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外傷原因:車禍53例、高處墜落16例、摔傷7例、打擊傷4例;術前CT掃描: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裂傷46例、顱內血腫合并腦挫裂傷17例、硬膜外血腫合并腦挫裂傷9例、顱內血腫6例、彌漫性軸索損傷和原發性腦干損傷2例。納入標準:(1)入院時間為外傷后12 h內;(2)無心、肝、腎、肺等臟器嚴重復合傷;(3)既往無精神、心理疾病,認知功能正常;(4)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排除標準:(1)外傷后到入院時間>12 h;(2)嚴重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3)無名氏、無家屬陪伴者。兩組患者的麻醉、手術方式、性別、年齡、外傷原因、CT結果和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急診科顱腦外傷的常規護理,即立即保持呼吸道通暢,鼻導管或面罩吸氧,開放外周靜脈,監測血壓、心電圖及脈搏氧飽和度,留置導尿管,必要時協助醫生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護送患者做CT檢查,遵醫囑護送患者入手術室進一步治療等。觀察組實施急救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組建急救小組 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的急救護理小組,1名三級崗護士為小組副組長,1名責任護士(二級崗護士)和1名一級崗護士為組員。組長負責小組重型顱腦外傷有關知識的培訓、考核,并全面指導、協調患者急救護理的各項工作,副組長與組員具體參與急救護理的實施。

1.2.2 急救準備與評估 急診科接到120通知后,立即啟動急救小組,檢查各項搶救設備與物品,并準備到位,如吸引器、供氧裝置、急救藥品、呼吸機、氣管插管用具等。患者入科后,小組立即詢問病情,了解外傷過程,重點檢查呼吸、心跳、神志、瞳孔等,評估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按照流程緊急救護。

1.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持呼吸道通暢是救治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第一要務,患者入科后立即將患者頭偏向一側,清理口腔異物、分泌物,鼻導管吸氧或面罩吸氧,上呼吸道梗阻者給予口咽通氣管,若呼吸功能不全,立即協助醫生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記錄通氣效果。

1.2.4 維持循環功能 建立外周粗大靜脈通道,必要時協助醫生行深靜脈留置,確保靜脈通路通暢。遵醫囑積極完善術前準備,抽血、備血,輸注晶體液、膠體液,輸注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顱內壓,積極糾正失血性休克,遵醫囑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1.2.5 病情觀察與護理 仔細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并記錄,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監測血壓、心電圖、呼吸、脈搏氧飽和度等,及時發現異常變化,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記錄輸注甘露醇、速尿的效果,如瞳孔大小、尿量等,積極防治應激性潰瘍、墜積性肺炎、胸心綜合征等并發癥。

1.2.6 轉運護理 因病情需要進行CT檢查,小組提前與CT室電話聯系,做到檢查環節的無縫銜接。急診科救治后需轉入手術室進一步手術治療,轉運期間加強生命體征監護,并攜帶簡易呼吸囊、氧氣袋、監護儀等,確保轉運安全。并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及時做好心理疏導,減輕家屬的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急救時間(接到120電話至入科急救護理時間)、等待手術時間(急救護理至入手術室時間),觀察兩組的家屬護理服務滿意度和急救流暢性。急救流暢性是指急診科急救現場的救治秩序,總分為5分,0分為急救現場凌亂,醫護人員慌亂、無序;5分為救治現場安靜、有序,醫護配合佳[3]。護理服務滿意度=(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的急救時間和等待手術時間比較

干預組的急救時間和等待手術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

2.2 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和急救流暢性比較

干預組的家屬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P

3 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是由于外力作用于頭部產生的一系列病變,直接損傷導致腦挫裂傷、腦震蕩等,間接損傷包括顱內血腫、腦水腫與腦腫脹等,后者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進一步加重間接損傷,升高顱內壓,最后引起腦疝。其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是腦組織缺血缺氧和腦神經細胞變性、腦實質壞死等,臨床表現主要是頭痛、嘔吐、昏迷等[4]。文獻[5]認為,一定的急救護理模式(評估、診治、計劃、實施與評價)應用可以提高護理效率,使急診護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及制度化,有效縮短救治時間,挽救患者生命。因此,加強急救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診治和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表明,干預組急救時間、等待手術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急救護理干預有效提高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救治時間,為手術時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與張陽等[6]研究結果相似。干預組通過組建急救護理小組,使救治護理有了組織保證,同時,小組成員加強重型顱腦外傷有關知識學習,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干預能力,盡早完善術前診斷與準備,并與CT室、神經外科醫生及時溝通,確保救治過程順利,從而提高護理效果,縮短救治時間。周染云等[7]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救治中運用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明顯縮短救治時間,且可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說明護理干預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救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點。本研究顯示,干預組家屬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而且急救流暢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急救護理干預改善護患關系和護理流程,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干預組熟練運用護理專業知識,緊張、有序救治、護理,同時對患者家屬及時給予心理干預,緩解了其不良情緒,從而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8]。急救小組運用嫻熟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護理技巧,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進工作流程,不僅縮短了急救時間,而且明顯提高急救流暢性,最大程度地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和促進術后預后。霍晶晶[9]在腦出血患者救治中運用急救護理干預,顯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說明急救護理干預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但由于急診科急危重患者眾多,護理人員人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研究結果,需要醫院行政部門予以重視,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綜上所述,急救護理干預明顯縮短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急救時間、等待手術時間,提高家屬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和急救流暢性,值得在急診科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呂洋,劉亮.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院前急救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5):417-419.

[2]唐芙蓉.嚴重創傷患者急救護理中使用一體化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4):97-98.

[3]羅書蘭,余利丹,曹婷,等.急救護理流程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2):1722-1724.

[4] Sheriff F G,Hinson H E.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ICU[J].Semin Neurol,2015,35(1):42-49.

[5] Pollack C V Jr,Amin A,Ford W T Jr,et al.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ABSSSI):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and Care Transi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Hospital[J].J Emerg Med,2015,48(4):508-519.

[6]張陽,劉明曦,趙燁,等.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顱腦損傷的療效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6):853-854.

[7]周染云,范燕娜,王國權,等.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15,32(3):51-54.

[8]諸小華,覃海森,吳月英.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23):54-57.

第7篇

關鍵詞:院前急救;護理;風險因素

隨著近幾年各種災害的發生,院前急救已充分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各類突發急救事件決定了急救護理工作的高壓力和高強度,從事院前急救的護士長期處在這種高應激的工作狀態,或多或少增加了護理風險[1]。本文從院前急救護理的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護理的風險因素分析,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和建議并進行探討,目的是為了加強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質量,減少或規避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護患糾紛的發生。

1院前急救護理風險因素的主觀方面

1.1對院前急救護理工作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工作責任心不強 有些護士認識不到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缺乏認真觀察患者病情,不主動、隨時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還有護士對院前急救護理工作得過且過,沒有對自己的業務、技術、操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認為護士長嚴抓細管是小題大做,過于小心謹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工作上的漏洞、錯誤、差錯等。

1.2院前急救護理人員自身素質欠缺 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門新興學科,從事院前急救護理人員大都沒有進行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崗前培訓,有些護士來自剛進醫院的新護士,在醫學基礎知識只是停留在教科書上,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各種護理操作技術不熟練。

1.3實踐經驗不足 實踐經驗豐富的護士在處理各種急、危、重癥患者時往往游刃有余,但各醫院隨車出診的護理人員大部分以剛進醫院的年輕護士為主,他們的實踐經驗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在教科書上學到的哪些及實習期間所看到、學到的一些,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

1.4心理素質差 院前急救的護士往往是單獨工作,當著眾多圍觀群眾,患者自身疾病原因或護士自身心理因素等均會造成護士心理緊張,從而導致操作失敗;其次,由于院前急救環境差,現場或救護車內搶救給護士操作帶來諸多不便,同時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救護車上顛簸,患者病情變化不易察覺,給搶救和護理增加了難度。

1.5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 沒有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各項護理操作技術、技能的練習,對有些操作技術隨心所欲,違反技術操作規范,從而導致操作失敗或錯誤。

1.6在人際關系、與人溝通上存在欠缺 院前急救護士不僅要處理好醫、護、司三者的關系,同時還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屬搞好關系,學會溝通。護士必須要具有靈活應對的能力,要根據不同的患者及家屬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2客觀原因

2.1工作量大,非護理性工作多 無論事故發生地在那里,現場情況多么復雜,院前急救護士都要攜帶沉重的搶救設備、急救藥箱等趕赴現場救治患者,有時現場無家屬、朋友及其他人,護士還必須要擔當擔架工抬運患者等一些非專業技術性工作,這樣就造成體力消耗大、易疲勞等。

2.2自身安全存在一定風險 近幾年,救護車發生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并且造成醫護人員的傷亡,這樣對從事院前急救的護士多少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還有有時院前急救環境的危險性,如火災現場、毒氣泄露現場、房屋倒塌現場、不明爆炸物現場、高速公路等,都會對護士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還有要面對不同患者的血液、嘔吐物和各種傳染性疾病,由于職業暴露的幾率較大,稍不小心或個人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被感染某些疾病;另外有時還要面對一些酗酒、打架斗毆、吸毒、精神病患者等,由于這些患者情緒激動失控、不理智時,偶爾會被這些患者責罵和毆打,護士長期處在恐懼、緊張的環境中工作,沒有安全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2]。

2.3生活無規律 頻繁的倒班不僅打亂了自己的正常生理規律,黑白顛倒,導致白天精神差,易疲勞,總有睡不醒的感覺,晚上又不易睡著,嚴重者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影響家庭的和睦。

2.4院前急救護理人員準入機制和崗前培訓機制不健全 在院前急救機構中,對從事院前急救護理人員及新進的護士沒有進行崗前專科培訓、理論考試、技能考核等,就容許她們從事院前急救護理工作,這樣會導致院前急救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參差不齊,業務素質難以提高。

2.5急救人員的管理存在不合理 好多醫院的"120"司機由醫院的辦公室或后勤部門管理,這樣很容易造成在急救出診過程中司機和醫護人員存在配合不默契,甚至誰都不聽誰指揮現象;另外有些醫院從事院前急救醫護人員缺乏固定,都是一些定期輪轉的醫護人員,急救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些醫護人員存在這樣思想,反正以后自己又不干院前急救專業,在"120"輪轉3個月或6個月,沒必要了解、學習院前急救知識、急救技術,只要把這幾個月混完就行了。

2.6缺乏制度約束和管理 有些醫院缺乏各種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造成護理工作無章可循;或者有些醫院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但存規章制度不完善,對制度的執行缺乏管理力度,不能落到實處,流于形式。

2.7法制觀念不強 醫護人員不分場合,說話隨意性大,對患者的病情判斷不準確,過早的向家屬及患者承諾;還有沒有職業道德,不注意對患者的隱私進行保護。

3干預措施

3.1加強院前急救護士專業技術、技能的培訓 急救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練好各種基本技術和操作,熟練掌握各種基礎護理操作、專科搶救技術及各種高新技術。要求護士除了在救護車行駛過程中要做到靜脈輸液一針見血,一次成功。同時還要熟練掌握各種急救技術,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針對年輕或專業技術欠熟練的護士,由護士長、高年資護士進行陪同跟車出診,對出診過程中各個環節進行指導、講解,提高護士的觀察、急救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及意識。

3.2加強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培訓 很多人認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務就是以最好的技術和最快的速度搶救患者,另外護理人員要逐步提高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技巧,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患者及家屬焦急的心情,形成和諧的護患關系;另外還要加強服務意識,以高度的愛心、同情心、責任心為患者服務,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懼和不安[3]。

3.3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倡導 "以人為本,服務為民,救死扶傷,奉獻拼搏,愛崗敬業,弘揚"無私奉獻、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護理工作無小事"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想患者所想,時時刻刻牢記一個"急"字,強調嚴格的"時間"觀念。對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3.4建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 制定規范、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崗位職責和各項護理操作規程,規范急救護理工作程序,重抓質量管理;制定嚴格的出診護理流程,推行出診護理細節管理,讓護理人員的每一項操作都有準則、有標準、有依據。

3.5強化法律意識,加強法制觀念 不定期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護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知識,使護理人員系統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維法。

3.6注重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護士長在科室建立樂觀向上、文明和諧的工作氛圍。護士長要經常與護士們交心、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疾苦、委屈,肯定每一位護士的優點和工作成績,同時對她們的心理壓力來源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調動護士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她們的工作熱情,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應對每一次出診任務。

4結論

院前與院內急救在地點、空間、人員、目的、要求以及診治、護理措施上有很大的不同。院前急救護士們所承受的壓力相比院內也大的多。在院前急救護理中,所有操作都是一個人完成,碰到操作難題時沒有上級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但是,只要我們高度重視,積極引導,樹立責任重于泰山的職業理念,加強她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服務質量,以強烈的急救意識,豐富的急救經驗,嫻熟的急救技術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制定嚴格的急救流程,堅持推行護理細節管理,使急救護理規范化,注意減輕護士們的工作壓力,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堵住護理操作失誤和漏洞,就可以使院前急救護理的風險降低到最小。

參考文獻:

[1]謝婉儀,李仲賢.急救課程手冊[M].香港圣約翰救護機構,2006:13.

第8篇

摘要目的:探討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隱患及相關對策。方法:對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隱患的68例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出診不及時有14例,占20.59%;急救反應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現場存在安全隱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設備不齊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術不熟練有7例,占10.29%;運輸途中存在安全隱患有5例,占7.35%。結論:規范院前急救各環節的流程,并針對院前急救安全隱患采取及時、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病人的救治質量,極大限度地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 院前急救;安全隱患;對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52

院前急救是病人到達醫院前的醫療救護,是急診醫療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醫療體系的薄弱環節,它具有社會性、隨機性強、時間緊急、流動性大、急救環境條件差、病種復雜多樣、體力強度大、以對癥治療為主等特點,很容易造成醫療糾紛。為了探討院前急救安全隱患的相關預防對策,本研究選取相應急救病例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采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隱患的68例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出診不及時有14例,占20.59%;急救反應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現場存在安全隱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設備不齊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術不熟練有7例,占10.29%;運輸途中存在安全隱患有5例,占7.35%。

2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隱患因素分析

2.1出診不及時在接聽求救電話后到救護車開動的時間段里,接聽電話人員未能及時通知齊全出車人員(醫師、護

作者單位:510800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急診科

黃玉梅:女,本科,主管護師

士、擔架工人、司機)出診;或醫師、護士正在搶救危重病人,不能及時出診;擔架工正在轉運病人等不能馬上到位等原因延緩了出診的時間。

2.2急救的反應較慢由于一些工作人員經驗不足,加之打急救電話的病人及家屬心情迫切緊張,無法詳細詢問病人的住址,導致救護車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到達目的地,延緩了病人的救治時間,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病人死亡;在接聽電話時未能及時詢問病人的情況,對病人的情況沒有進行及時評估,導致攜帶的物品不足以應對病人的疾病治療,導致延誤救治。

2.3急救現場存在安全隱患在急救的過程中,急救環境條件差,情況急,干擾大,如在高速公路、建筑工地、中毒現場等,影響病人的救治質量。

2.4急救的設備不齊全由于某些藥物的存放存在不安全因素,在院前急救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衛生條件差等情況,再加上醫院可攜帶的急救物品、急救器材等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導致對急救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影響。

2.5急救的技術不熟練一些醫護人員在急救過程中,由于

缺乏經驗及應急處理能力,經常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緊張時一些護理人員未能及時正確地使用儀器設備,有效地建立靜脈通道,對病人造成嚴重影響。

2.6運輸途中存在安全隱患沒有根據病情選擇正確的搬運工具及安排合適的,導致病人的二次損傷加重病情;轉運途中路況不良,車內照明不佳,對病人的病情觀察不細致,或者醫師坐在副駕駛位置,未與護士一同坐在病人旁邊觀察其病情,導致病情變化不能及時搶救。此外,一些缺乏經驗的護理人員,在運送時沒有拉起床欄,對不合作的病人沒有及時使用約束帶,導致病人出現摔倒等現象[1]。

3相關對策

3.1及時有效接聽求救電話設專人接聽求救電話,力求在電話響3聲內接聽,接聽電話要沉著冷靜,準確接聽,盡量引導病人或家屬說出事發地點附近顯眼的建筑物,如酒店、學校、商場等標志,以便救護車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問清楚病人現時狀況,進行簡單分診,按病情的性質派出相應專科醫師出診,對于情況緊急的在電話中指導家屬有效、簡單的初步處理方法,并留下聯系電話以便隨時聯系。

3.2做到及時出診配備專業的司機及醫護人員,在接聽求救電話之后,醫護人員要在2~5 min內出診,救護車配有通訊工具,根據電話中所提供的地址和電話,及時與病人或家屬聯系,從而保證路線的準確。醫師在電話中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做好評估工作,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準備好儀器和急救物品等,保證到達現場及時使用,提高病人的搶救成功率[2]。

3.3加強急救技能培訓定期對急診人員進行理論及現場技能培訓,定期考核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等技能,提高應急能力及服務質量[3]。制定院前急救操作流程,鞏固急診護士急救知識與急救技能操作的綜合應用,提高應變能力和困難處理能力[4],提高現場急救水平。

3.4加強溝通注重病人和家屬的感受,做好病人和家屬的心理疏導,降低其緊張、恐懼帶來的不適;及時、簡明、扼要地介紹各種治療、護理措施;在轉運前應向病人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說明途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諒解,確保急救順利進行。

3.5安全轉運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搬運工具,并安置合適的;搬運過程中要注意保暖,蓋好被子,系好安全帶,踩好剎車輪,手扶擔架車,保持擔架車平穩、固定;經過現場急救,病人的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后可實施快速、平穩的轉送,應盡量減少搬動,實行就地的原則[5]。救護車司機要減少車輛的搖擺及顛簸,避免急剎車及急加油的現象,整個轉送過程,醫護人員全程陪同,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隨時給予相應的急救治療[6]。轉送危重病人時,途中電話聯系急診科護士,備好床位、急救物品及儀器,通知相關搶救人員到位,等待迎接病人。

3.6強化風險意識醫療行為本身非常特殊,搶救的及時性都非常重要,而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員需要面對復雜多變的情況,包括病人的隱私、病情等,如果在護理過程中不多加注意的話,則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后情況,應該對病人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充分認識到工作的高度風險性,對病危病人進行及時的治療和護理[7]。搶救時要嚴肅、認真,避免談論與病人病情無關的話題,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并書寫好出車登記及搶救護理記錄。

3.7規范救護車的管理包括車況的管理及車上環境、急救藥品、儀器等方面的管理。每日車班護士接班時要嚴格檢查所有急救設備、急救藥物及材料,及時補充所缺物品,確保院前急救物品齊全[8],做好登記、交接班工作。保持車內環境整潔,救護車結束任務返回急救站后,依據《醫療垃圾分類處理辦法》分類處理垃圾,如轉運的是傳染性病人,嚴格按《傳染病終末消毒辦法》進行消毒[9]。救護車司機對車輛做好保養,保障急救通暢。

3.8良好的心理素質院前急救過程中,護士面對各種變化要沉著、冷靜、穩重、嚴肅,做到臨危不亂,緊張而有秩序地完成各項工作。

4小結

綜上所述,充分認識院前急救安全隱患,規范院前急救各環節的流程,運用快速高效的急救護理措施對病人進行及時救治,能夠有效改善病人的預后,極大限度地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同時重視院前急救,提高院前急救質量,也是不斷發展急救醫學的一項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周麗萍.院前急救護理安全隱患與管理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18):2819-2820.

[2]王建民.急性昏迷患者158例急診急救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7):106-107.

[3]劉小紅,徐小文,沙銀娟,等.模擬出車現場對提高急診護士院前急救能力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1,25(1C):268-269.

[4]徐亦男,花海明.院前急救安全性相關因素的探討[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2):1617-1618.

[5]黃文伶,梁平華,彭愛明.急性重型顱腦損傷73例的急救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5):65-66.

[6]宋明浩,李志祥,陳碧.高血壓腦出血院前急救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1):132-133.

[7]劉凈,張世清,王慧斌.急診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0,34(8):617-618.

[8]易艷.院前急救救護車及急救物品的細節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1,26(1):19-20.

[9]李帥.規范院前急救護理管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2):119-120.

第9篇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應用效果

心血管病被認為是“富貴病”,致病原因是生活質量改善、飲食結構多樣化和環境變化等[1]。CCD患者的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有數據顯示:約27%的CCD患者在救治前死亡。說明救治時間可影響其生存率,需要盡早診斷與治療。急救護理是保證CCD搶救效果的主要途徑,本研究主體來院治療的1038例CCD急救患者,旨在探究CNP急救護理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主體為來院治療的1038例CCD急救患者,分A組和B組,均519例。其中,A組男304例,女215例;年齡56~79歲,平均(60.54±1.58)歲。B組男306例,女214例;年齡55~78歲,平均(59.65±1.72)歲。比較并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B組的方法選用常規護理:評估癥狀與表現,初步判斷CCD的類型和危險度;根據疼痛部位、性質、持續時間等表現制定搶救方案;遵醫囑用藥,清理呼吸道,科學調整呼吸機參數;維持電解質與體液平衡;控制感染等。A組的方法選用CNP急救護理:

1.2.1院前急救監測患者癥狀與心電圖,使其臥床休息,禁止主動活動。定時監測血氧飽和度、血壓和心電圖,創建靜脈通路,評估循環、氣道與呼吸等體征,記錄其發病時間與病史。

1.2.2監護室護理入院后,開通綠色通道,直接進入監護室,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生命體征、病情等。搶救室內放置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和吸引裝置,通過語言鼓勵和肢體動作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緊張感,使其嚴格臥床休息。

1.2.3并發癥護理持續監測心電圖,若出現室性心律失常,應給予利多卡因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應給予阿品脫治療,房室傳導阻滯者應放置臨時起搏器。搶救完成后轉送至普通病房,囑其充分休息,告知注意事項,規避高危因素。

1.2.4相關知識教育向患者與家屬講解CCD疾病知識,使其了解疾病特征、急救方法和臨床護理等知識。講解CNP表格內容,護理流程明確各項搶救環節的時間要求,告知患者在不同時間段的配合要點。每日定時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其護理需求,并個體化指導。

1.3觀察指標

記錄急救時間,觀察心律失常、猝死、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

1.4分析統計學

數據處理選用spss16.0軟件,時間表達為[x±s],檢驗方法為t值,幾率表達為[%],檢驗方法為x2值,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結果

2.1對比急救時間

A組的急救時間為(29.65±0.87)min,B組為(55.15±0.95)min(t=450.971,P=0.000)。

2.2對比不良事件率

A組中,出現5例(0.96%)心律失常,2例(0.39%)猝死,7例(1.35%)心肌梗死,不良事件率為2.70%(14/519);B組中,出現11例(2.12%)心律失常,4例(0.77%)猝死,12例(2.31%)心肌梗死,不良事件率為5.20%(27/519)(x2=4.292,P=0.038)。

3討論

CCD發病急,具有高致殘率與死亡率,需要立即給予搶救治療。CNP護理的理論基礎是循證醫學,其基于傳統護理,優化護理流程,可實現系統化和規范化護理服務[2]。CNP護理以表格為指導,明確規定各個環節的搶救時間,可縮短護理操作時間,贏得最佳搶救時機。結果同孫宏[3]等研究相符。可見,CNP急救護理可縮短CCD患者的急救時間,避免發生不良事件,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溫桂華.臨床護理路徑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6):91.

第10篇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狀動脈某支急性閉塞或嚴重狹窄導致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臨床上常表現為嚴重而持久的胸部悶痛(部分患者無疼痛),常并發心衰、休克與心律失常,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盡早給予急救護理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1]。

1 臨床資料

1.1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接收院前及院內急性心肌梗死87例,其中男62例,女25例,年齡在38~80歲之間,平均年齡58歲。

1.2 癥狀表現 接診時癥狀輕重不同,發病時間長短不一。大多數患者是急性發作,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劇痛,持續半小時后用藥仍不見緩解,疼痛性質增重,伴周身冷汗,煩躁不安,常見的放射到左上肩、上肢或頸部,有恐懼或瀕死的感覺。部分患者會出現胃腸道癥狀,胃腸道癥狀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重癥者可發生呃逆。

2 急救護理

2.1 一般急救護理

2.1.1 評估病情 如在醫生未到之前護士接診時應詢問患者發病原因,主訴癥狀,檢測生命體征(TPR、Bp、瞳孔神智),考慮心肌梗死或可疑心肌梗死,應予多功能心電監護或做心電圖檢查進行分析,發現心率變異或ST段改變等,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急救護理,若發現患者室顫或心跳停止即予除顫等立所能及的相關處理。

2.1.2 吸氧 采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4~6 L/min,合并左心衰時可在濕化瓶內加入20%~30%酒精高流量吸氧,吸氧可使心肌缺氧狀態改善,避免面積擴大,減少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發生。

2.1.3 鎮靜止痛 遵醫囑予杜冷丁50~100 mg im或嗎啡2~10 mg靜止解除疼痛,避免因為疼痛反射引致血壓升高、心動過速等而增加心肌耗氧量使梗死面積擴大。

2.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 采用硅膠或軟留置針,遵醫囑給予強心利尿,糾正心律失常等藥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鈉、西地蘭、酚妥拉明、速尿、利多卡因等。患者輸液速度宜緩慢持續靜點,否則單位時間內血容理的驟增,易引起心衰。控制液體出入量,留置尿管記錄出入量,及時發現患者血壓下降尿少,心律失常等癥狀立即報告并協助醫生相應處理。

2.2 院前溶栓治療護理 溶栓越早越好,故對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前盡早溶栓意義重大。對有劇烈胸悶等心肌梗死臨床癥狀,心電圖ST明顯提高,無內臟出血或近期無手術及外傷史,立即遵醫囑溶栓:口服阿司匹林0.3 g,5%葡萄糖注射液00~150萬u靜脈滴栓,30 min滴完,溶栓前監測并記錄生命體征,尤其是心電圖情況,以便用藥后作比較,溶栓后注意觀察如胸痛有否緩解,心電圖ST段有否恢復或下降等。

2.3 安全護送患者入院治療 護送患者入院前,必須先進行評估病情,測量生命體征1次,評估氧管、尿管、靜脈留置管等管道是否固定通暢。然后,攜帶院內診箱、簡易呼吸面罩、氣管插管用物、動態心電監護儀等急救用物,在醫生護士護送下送住院。轉運途中應注意避免平車顛波,注意保暖,注意詢問及觀察患者神志、面色、監護儀等情況,一旦發生險情立即投入搶救。

參 考 文 獻

[1] 王維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早期溶栓的護理.天津護理雜志,2004,12(1):27.

第11篇

1.1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1)院前急救及到急診科現場猝死患者,目擊者認為發生猝死時間在3min內(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傷患者);(2)心肺復蘇成功標準:心臟恢復自主搏動和(或)自主呼吸,竇性心律超過12h;(3)復蘇成功時間是指從開始胸外心臟按壓進行心肺復蘇,到自主心跳恢復并成功維持時的時間。選擇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現場猝死患者58例為觀察組,男40例,女l8例;年齡32—67(40.58±12.63)歲。另選擇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現場猝死患者116例為對照組,男78例,女38例;年齡3l~65(41.66±12.40)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實施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急診護理流程,根據醫囑進行急診搶救護理工作。觀察組按急救護理路徑實施搶救。由科主任及護士長在臨床路經基礎上,根據國內外心肺復蘇的治療護理最新進展,制訂現場猝死患者急救護理路徑。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按2005心肺復蘇指南對病情進行快速評估判斷,確定無心跳呼吸后立即進入急救護理路徑。院前現場第1步由護士1min內給予清理呼吸道開放氣道(置El咽通氣管)并置呼吸氣囊,然后由護工或司機協助按壓呼吸氣囊(在急診科或醫院內搶救可由另~名護士行呼吸氣囊輔助呼吸),由醫師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第2步要求護士在2min內建立靜脈通路(首先選擇上肢較大血管進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針)。2min內行心電、血壓、血氧監測;并遵醫囑用藥,同時做好除顫準備。第3步根據患者不同狀況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觀察指標比較

2組患者復蘇成功時間、搶救成功率及復蘇后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4-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問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43.1%(25/58)高于對照組的22.4%(26/116),平均復蘇時間為(12.84-3.2)min短于對照組的(18.94-3.6)min,并發癥發生率為58.6%(34/58)低于對照組的72.4%(84/11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

第12篇

關鍵詞 內臟破裂 失血 休克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急診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急、重、危傷病員進入醫院以前的醫療救護[1]。它具有社會性、隨機性強、時間緊急、流動性大、急救條件差、病種復雜多樣的特點,要求先救命、后治病。所以,院前急救必須遵循以對癥治療為主的原則,使患者身體處于相穩定的狀態,轉運途中實施監護,延緩患者的病情,使其到達醫院進行救治。2005年1月~2010年9月收治內臟破裂導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4例,轉運成功率100%。其護理體會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14例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齡18~56歲,平均37歲。脾破裂6例,肝破裂1例,胸系膜血管破裂2例,輸卵妊娠破裂出血4例,多器官損傷1例。發病原因,交通事故6例,墜落傷2例,打架斗毆刀刺傷2例,異位妊娠4例。均為突然發病后呼救“120”接診,接診時均神志清楚,表情淡漠,10例血壓

結 果

通過現場急救,傷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全部轉運到本地醫院進行手術治療。術后7天痊愈出院。

院前急救護理

現場急救:護士到達現場后立即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對病情初步評估,協助醫生對傷病員進行急救處理,具體措施包括:①的安置,將患者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或屈膝側臥位;②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選用靜脈留置針,快速補充血容量,遵醫囑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保證重要臟器的供血;③防止差錯事故發生,執行口頭醫囑時必須聽清、看清、問清,校對藥物名稱、劑量、濃度、用法、注意藥配伍禁忌,保留空安瓿以便檢查;④松解衣領,解除氣道壓迫頭部仰伸,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氧氣吸入;調節車廂溫度,適當保暖;禁食;向家屬交待病情,在轉運途中可能發生的意外,由家屬簽字同意緊急轉運。

轉運途中的監護:待患者血壓回升后,立即平抬上救護車,搬運時動作輕柔,上車時頭在前腳在后,轉運途中患者取休克,即頭和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腦血流[2]。盡量避免劇烈顛簸,安全迅速行車,充分利用車上設備對患者進行有效救護,給傷員以持續生命支持和監護。注意各種管道,如氧氣管、輸液管等的護理,保證通暢和無菌操作。做好各種搶救、觀察、監護記錄,回院后向接診醫生交班。

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病情復雜,癥狀嚴重,發展迅速,患者及其家屬的心態和求醫心理復雜多樣,最突出和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焦慮和恐慌,此時患者及其家屬視醫護人員為救星,護士要有良好的應急能力,溝通能力,既要沉著、冷靜、又要敏捷、忙而不亂[3]。首先穩定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避免慌亂給患者帶來不良刺激,同時安慰患者及家屬,盡量減輕和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積極配合搶救。

緊急通知院內急救小組:病情評估后立即電話通知院內組織搶救,聯系化驗室、B超室、血庫等準備急救,手術室做好術前準備,到院后及時開展手術。

討 論

內臟破裂是由一種物理力量而產生的機體臟器損傷,往往在意外發生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死亡。專家把這段時間稱為“黃金時段”。院前急救護理主要針對這段時間而產生的急救技術,要求護士要有強壯的體質,快速反應能力,要求在現場和轉運途中能及時采取準確、有效、不間斷地緊急救護,為進一步救治贏得時機,本組14例院前急救獲得成功主要重視以下幾方面:①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各種急救物品準備齊全,藥品定期檢查、定量、定位、定人保管及時補充,班班交接記錄。②規范院前急救流程:院內成立急救小組,規定接到呼救電話后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就地搶救,按照休克搶救流程,平臥保暖,建立靜通道,補充血容量,氧氣吸入,監測生命體征等一系列程序化搶救措施,使搶救工作忙而不亂,轉運成功。③培養護士的急救能力和心理素質:急救工作隨機性強,條件差,給護理工作帶來困難,對年輕護士是一種挑戰,首先,以老帶新,從各方面對她們進行培訓,培養她們的急救意識,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的服務理念,訓練護士在不利的工作環境中沉著、冷靜,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急能力,爭分奪秒的運作,才能切實提高搶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在內臟損傷破裂出血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求護理人員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操作水平,還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勝任急救工作,日常應加強學習,提高應急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陶紅.急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邢台县| 游戏| 玉林市| 天等县| 林西县| 雷山县| 三亚市| 焦作市| 宜君县| 囊谦县| 盐池县| 德令哈市| 和田市| 富宁县| 自贡市| 平塘县| 新宁县| 中牟县| 佛山市| 竹溪县| 巢湖市| 浮山县| 喀什市| 稻城县| 光山县| 涞水县| 碌曲县| 岗巴县| 团风县| 布尔津县| 永仁县| 文成县| 乳源| 长寿区| 桂东县| 梁山县| 谢通门县| 平定县| 陆川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