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人際交流分析

人際交流分析

時間:2023-06-05 09:55: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際交流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際交流分析

第1篇

【關鍵詞】 護理學生交流能力;教學方法;改革人際溝通

1 前 言

事實上,人際溝通是人和人之間交往的必然途徑,也是人融入到社會中的基本技能之一。但是從很多實況來看,如今很多學生依然不會交流,交流成為了社交中的一個致命弱點。因此,最近一些年很多護理學校開設了人際溝通課,但因為該課中的內容比較分散,處處受到限制,根本沒有達到提升學生交流能力的目的。因此,對人際溝通課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而提升護理學生的交流能力勢在必行。

2 改革人際溝通教學方法

對于人際溝通教學來說,傳統的做法被各種因素所限制,根本就不能夠實現增強學生交流能力之目的。因此就要對人際溝通課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進而該教學按照計劃一步一步地促進學生的交流,并且學生之間還能夠相互了解交流技能與特長。即是在給護理學生傳授理論同時,還要安排出系統、詳細的訓練計劃,讓學生在學習理論同時還能夠親身體驗交流。從該課程中逐漸學會交流技巧以及經驗。對于人際溝通課的教學方法改革大體是按照三個步驟制定出訓練目標以及方法。

2.1 和平常人之間的交談技巧訓練 相比和病患者交流,和其他人交流要容易得多,因此首先要具備和平常人交談能力。在訓練交談技巧上主要就是尋找熟悉之人,按照課程中所學之時及生活或者工作話題交談40分鐘以上;在整個交流中學生要學會提問、傾聽、沉默、關心以及觸摸等等各種技巧。具體采用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按照2個人自由組合成一個組,到指定的地點交談。交談之后還要和輔導教師進行探討。其一是學生做一個自我介紹,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要巧妙的運用溝通技巧,進而提出遇到的各種問題;其二輔導老師應該依據交談情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其三學生要根據本次討論講訴自己的親身體會,并且寫出各自的書面報告。同時輔導教師還要從學生中篩選出具備代表性的幾個范例,在全班中提出來供大家討論,并請這些學生對自己的切身體會做出具體的分析

2.2 和病患者進行交流技巧訓練 事實上交往中最為困難的就是病患者,因此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一定要掌握和病患者進行交流技巧訓練。首先要制定出交流計劃及操作計劃,還要和病患者正常交流作為主線,在核對好病患者姓名及床號之后,就要先給對方來一個自我介紹;要深抓病患者的心態給予鼓勵,而且要考慮到下一步的操作力度以及速度,從各個方面進行心理安慰。在交流重要盡可能傾聽病患者的心聲,要時刻站在病患者角度去引導對方交談,同時還要具備察言觀色之能力,一旦覺察到這個問題讓對方不高興,就要及時打住,在交談中要靈活應對且具備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致使交談輕松舒暢,讓別人感覺到清晰且具備說服力,多訓練這種交流必然有效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而且還能夠得到病患者的認可。

3 改革方法之后的效果

3.1 教學體會 事實上人際溝通課教材中并沒有直接講訴如何實施人際溝通,因此在進行各種交談之前就要制定出計劃書,讓交流內容步驟程序化、規范化,對于學生而言,都是通過初學到熟練這個過程,一直到最終付諸于實踐之中,這就需要一個全面、科學及系統與反復訓練過程。而且交談之后還要和病患者訪談,聽聽他們的意見才能夠知道那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3.2 新方法優勢探析 按照傳統傳授模式大都是把人際溝通內容融入都課程中去,必然導致各個方面的知識都會涉及到重疊及缺乏系統性,而且傳統模式大都注重教授理論,學生根本沒有到社會上進行實踐機會,導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學到的知識,更不具備將這些知識使用在實際之中的能力。但是使用了改革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將人際溝通理論使用到實施中,有效將利率傳授到學生腦海中,還要將目標、步驟以及評價及實踐指導相結合,學生在接受人際溝通教學知識過程中,不斷在實際中應用,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該課題的溝通技巧、采用活潑、生動教學模式,制定有目的的交談及各種角度的扮演,致使學生好像身臨其境,進而體驗出和他人之間交往過程。而且學生按照自定的計劃書,必然讓整個計劃去交流,進而展現出個性化解釋內容,而且經過實踐中多次練習,必然越來越熟悉,學生就會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采用改革后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操練也能夠讓學生按照要求實施解釋。

在教學中采用了改革的教學方法之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過去很多學生大多不敢和其他人放開溝通,更不明白怎樣才能夠進行交往。尤其是在操作之中,也不知道如何給一些特殊人群做解釋及交談。但是在教學中采用了改革之后的教學方法,許多學生普遍反映較好,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和其他人交流,能夠和陌生人有效交談。

4 結束語

人際之間的交流是人們日常中不能缺少技能,而且具備較強實踐性,更是護理上必不可少的。只有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讓護理學生通過有效訓練之后,明白怎樣和其他人交談,怎么和其他人自如、輕松及充滿自信和其他人交談,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才能夠做好護理工作,讓病患者的滿意。

參考文獻

[1] 劉志宇,Liu Zhiyu.培養人際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衛生職業教育,2009,24(18).

[2] 王永紅.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原則及求職技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7).

[3] 黃振元.醫學高職生人際溝通知識需求狀況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0).

[4] 程艷,張宏.丁學玲采用三環模式提高專科護生溝通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2).

[5] 鄭一瑾,余桂林.曾靜香高等護理教育中職業行為模擬訓練的實施[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1).

第2篇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理解;處理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elationships and Processing Research

HAO Wen-qing,NIU Yong-hong,JI Xin,CHEN Jiao,LUO Xiao-ying,ZHANG Tong,WANG Yuan,LI Jing,GUO Shuang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us the deeper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adopt measure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ethodsUsing multistag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ampling a total of 364 college students,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use the IBM SPSS 19.0 software for analysis. ResultsIn the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relationships,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is not optimistic,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Conclusion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be targeted to take measures, close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at in a "normal state of harmon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Understanding;Handle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拓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要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大學生校園生活會遇到各種困擾因素,人際關系問題在所有困擾因素中處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學校園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無疑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定位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個人發展也起到重要的影響[1]。大學生團體處于一個與社會半接軌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與高中生與社會人士皆有不同,他們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與同學的關系,與老師的關系,與家人的關系以及與室友的關系。對于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每個人理解及處理的方式均有不同。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為四川省某高校在校大學生,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研究對象。第一層從學校各專業隨機選擇5個專業,按照專業分層;第二層在每個專業按照年級分層,最后在各年級面向全體同學隨機抽取研究對象,發放問卷400份。

1.2方法 在同學的幫助下,調查員對被調查學生隨機發放統一制定的調查問卷,采用當場發放當場回收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①調查對象的一些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專業,家庭所在地等。②分別對調查對象對4種類型人際關系的理解及處理的調查。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IBM 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收據的整理及分析。

2結果

2.1調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9份,回收率為97.25%。回收問卷中有效問卷364份,有效率為93.57%。

2.2一般情況 364名在校大學生分布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占比例分別為29.7%、23.6%、19.5%、27.2%。來自5個專業,分別是臨床醫學、護理、法醫、影像、檢驗。來自四川省內的有244人,占67.0%,省外的有120人,占33%,比例符合該校實際人口比例。

2.3在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現狀及分析,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有48.9%的同學認為自己的人際關系現狀很好,自己很滿意,而僅有4.7%的同學覺得自己的人際關系很糟糕。總體來說,該高校在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處于一個較好的水平。

2.3.1與同學的關系 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與同學的關系處理的較好,有40.9%的同學經常與班外的其他同學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來擴大他們的交友圈。81.6%的同學提倡要經常與同學通過一些活動來聯絡感情。

2.3.2與老師的關系 66%的同學認為自己與老師有距離,很少與老師溝通交流,他們對師生關系的理解定位于上好課就行,沒有更進一步的接觸。當對老師有意見時,57.1%的同學選擇不會主動與老師交流。

2.3.3與家人的關系 63.5%的同學認為自己與家人的溝通狀況很好,他們與父母都會主動與對方聯系,1/2的同學在想家的時候與父母的聯系明顯增加,他們認為上大學之后,與父母的關系與之前相比有所改善。

2.3.4與室友的關系 大部分同學覺得與室友的關系很好,他們有很好的適應能力,能在短時間內適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他們與室友產生矛盾時,能從自身尋找原因,及時化解矛盾。90.7%的同學認為聚餐等寢室內活動對增進感情是很有必要的,他們很樂意參加。

3結論及對策

從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在4種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的現狀是很不樂觀的,而對于與同學及室友之間的關系,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好的處理。以上情況可以反映出一個現象:當今大學生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疏遠同輩群體影響突顯。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與教師交流溝通的技巧,進入大學之后習慣了家長和中學老師的主動關愛和溝通,還不習慣自己主動與老師交流,不知道怎樣有效地與教師交流,缺少交際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害怕自己的某些語言或行為得罪老師,于是不愿主動與教師交流。然而,同輩群體之間交流起來則不存在太多的顧忌,有心事或困難時更愿意與同伴傾訴,在同伴中尋求心理的共鳴[2]。研究表明同學人際關系存在性別差異,女生在處理與同學的交往關系時表現得普遍好于男生。究其原因,體女生在交往中,性格上相比男生的針鋒相對的特點更顯含蓄,因此也更易贏得他人的好感;②語言表達能力上的差異,女生在言語能力上要優于男生,這一方面是由先天因素所決定的:女性在大腦中與處理語言相關的普通神經細胞比男性多 15%~20%[3]。在校大學生上大學之后,與父母的關系與之前相比有所改善。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了一個相對來說獨立的空間,沒有了父母的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外,遠離家鄉在外求學的他們更加珍惜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而不認為那是沒完沒了的嘮叨。

總而言之,當代在校大學生對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理解與處理的方式皆有不同,針對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有關部門應根據相關情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概括地來講,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應該包括性格,環境,交際能力,學校的教育模式以及理解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為了促進在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在學生自身方面,應該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多參加一些學校舉辦的集體活動,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在多方面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爭取做一名21世紀的新型優秀在校大學生。在學校和社會方面,應該多為大學生們提供自我發展的平臺,可以適當開設一些有關人際交往方面的課程,老師們也應該在教授課程之余,主動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溝通,拉近師生距離,使當代大學生與老師的關系處于一種"亦師亦友"的和諧狀態。

參考文獻:

[1]張寶軍.以規范和疏導為依托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報,2008,(3):228-232.

第3篇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scale compiled by Zheng Richang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network usag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342 students in Yan'an University, the purpose i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network usage on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關鍵詞:移動網絡;大學生;人際關系

Key words: mobile network;college studen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3-0161-02

0 引言

移動網絡時代不僅具有簡單的通訊功能,同時摒棄了以往手機通訊與無線網絡的通訊障礙,手機網絡以其便捷性的信息供給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隨著大學生對手機網絡的頻繁使用,特別是社交網絡的使用,例如QQ、微博、微信將人們的現實人際交往搬到虛擬的網絡世界,導致現實世界的人際關系萎縮,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1 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1.1 移動網絡

移動網絡是以移動電話為終端,通過公用語言進行交互信息傳輸而形成的信息網絡[1]。移動網絡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信息傳遞靈活快速已經成為當今信息時代重要的通信手段。2G、3G、4G、WIFI的出現是對移動網絡功能的日趨完善,適應了人際交往中的任何需要。

1.2 移動網絡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影響

1.2.1 移動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在吳曉云[2]的調查研究中顯示,網絡交往拓寬了大學人際交往范圍。Peris等人通過對由66名被試組成的聊天室研究,發現網絡交往是完全有益的,網絡人際關系是對現實人際關系的拓展[3]。陳朝陽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大多采用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和衣著裝飾來表情達意但由于所處區域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存在的不同,而造成一詞多義的窘境[4]。現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自主觀念極強,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好沖動,不能良好地適應。而網絡背景下,他們通過符號化的語言進行人際傳播,緩解了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沖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5]。

1.2.2 移動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在網絡交往中,人與人的間接交往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弱化了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王莉、盧桂桃[6]的研究顯示現代網絡交往模式契合了大學生交往心理需求,大學生投入更多時間進行網絡交往從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導致現實交往能力的降低。徐進[7]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擔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通過人際互動,這些角色得到鞏固完善。而網絡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群體。同一個體以不同角色在不同地點與不同對象進行交流。然而在多重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角色轉換過于頻繁時,就會出現心理危機,導致角色發生混亂,甚至人格障礙。

1.3 研究目的

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人際交往已成為普遍的現象,但移動網絡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對自控力相對薄弱的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困擾,本研究敘述了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特點,并考察移動網絡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關系影響,本研究采用標準化量表和自編問卷隊大學生進行調查,考察當代大學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2 研究設計

2.1 被試

本研究根據要求,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對延安大學大一至大四學生進行調查,共抽取四個年級360名同學進行施策,施策過程中被試沿用一套指導語匿名完成問卷。有效問卷342份,有效率95%。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鄭日昌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和自編的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問卷,《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主要考察了人際困擾的嚴重程度,包括28道題,量表分為交談行為、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異往四個維度,每道題以“是”和“否”來回答,答“是”得1分,“否”得0分,總分和各維度得分越高,說明人際困擾程度越高。

3 數據分析及結果

3.1 大學生在四個維度上人數分布情況分析

統計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各分數階段人數百分比,對各階段所占人數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處于低分階段的占59.4%,即存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擾較少,32.5%的學生與朋友相處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擾,7.6%的學生人際困擾程度嚴重,0.5%學生在心理上出現較為明顯的障礙。對各分數階段所占人數做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在四個區間上人數的分布有顯著不同。

3.2 大學生手機上網時間與人際關系困擾之間的分析

對不同手機上網時間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水平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較,結果見表1與表2。

注:“1”代表2小時以內,“2”代表2-5小時,“3”代表5小時以上.

結果顯示:每天使用手機時間不同的學生在人際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在人際關系困擾程度上,上網控制在2小時以內的學生與2-5小時的學生、5小時以上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2小時以內的學生的人際困擾程度低于2-5小時以內的學生和5小時以上的學生(p

3.3 大學生上網對現實交流程度影響與人際關系困擾之間的分析

對大學生上網交流程度影響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和表4。

注: “1”代表非常普遍,“2”代表時常,“3”代表偶爾.

有不同程度交流損失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的四個分量表和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認為減少了交流時間這一現象非常普遍的學生在交談行為、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異往上存在的困擾要多于認為這一現象只是偶爾程度的學生,在交談行為、異往和總分量表上的困擾多于認為這只是時常現象的學生,在認為減少交流是時常現象的學生在交談行為、待人接物和總分量表上的困擾要多于認為這只是偶爾現象的學生。

3.4 大學生人際關系在人口統計學各變量上的情況

經過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現實人際關系在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是否獨生方面都不存在顯著差異。

4 結論

在人際關系中59.4%的大學生存在的人際困擾較少,32.5%的學生與朋友相處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擾,7.6%的學生人際困擾程度嚴重,0.5%學生在心理上出現較為明顯的障礙。

手機使用時間不同的學生在人際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上網控制在2小時以內的學生的人際困擾程度低于2-5小時以內的學生和5小時以上的學生。

有不同程度交流損失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的四個分量表和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認為減少了交流時間這一現象非常普遍的學生在交談行為、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異往上存在的困擾要多于認為這一現象只是偶爾程度的學生,在交談行為、異往和總分量表上的困擾多于認為這只是時常現象的學生,在認為減少交流是時常現象的學生在交談行為、待人接物和總分量表上的困擾要多于認為這只是偶爾現象的學生。

5 調試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建議

5.1 規范合理運用網絡

就目前而言,學校校園網的建設比較快,學校應根據大學生本身的特點設置一些和他們學習、生活和相關的內容,積極發揮大學生社團的作用,把學生興趣引導到合理的軌道上來。

5.2 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大學生更愿意說出心里話,而由于網絡的時空較大,更便于進行團體輔導、心理幫助、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等等。

5.3 加強師生聯系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具有正性的激勵作用,教師做好學生的榜樣。

5.4 加強現實生活中學生之間的聯系

鼓勵大學生發展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組織各種集體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了解,增加合作解決問題,建立積極向上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顧海燕.手機網絡對高職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0.

[2]吳曉云.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影響的現狀及對策[J].嘉興學院學報,2002,14(5):62-65.

[3]Peris, R. , Gimeno, M. A. Online Chat Rooms Virtual Space of Interaction for Socially Oriented People[J].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2(5).

[4]陳朝陽.網絡對人際交往心理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6,29(4):1019-1012.

[5]黃燕華.因特網對當代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1):064-065.

第4篇

關鍵詞: 網絡 大學生 人際交往

一、引言

交往,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簡言之,人際交往就是在社會生活活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溝通,信息情報交流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23歲之間,正處于青年期的初、中期,這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與穩定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大學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

現在網絡正在日益深入大學生的生活,這個由鼠標、鍵盤和導線連成的網絡世界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學生豐富了生活、開闊了視野,為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網絡人際關系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正確認識與使用互聯網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分析互聯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二、網絡影響著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象

大學生上網已經相當普遍,網上交流就是大學生上網的一個重要目的。大學生于網絡上的人際交往,由于網絡的超時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時間越地域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沒有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甚至沒有國界,因此網絡大大豐富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能使用網絡交流的人大致是這么一些群體:一是中小學生,這些剛剛接觸電腦的青少年對網絡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沒有太多的電腦或者網絡知識和人生閱歷,大學生們會覺得中小學生在網絡上瞎胡鬧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與中小學生在網絡上交流。二是大學生本身,他們具備一定的電腦與網絡知識,對網絡的各種功能好處有充分的體會。一項調查表明,當遇到有趣的事或煩悶、苦惱的事首先告訴的人是同伴的大學生高達76.6%,據有關調查,大學生本身就是其網絡交流的最主要對象。三是在崗的中青年,他們在工作余暇也會經常在網絡上逗留消遣。這類人有著豐富的工作和生活經驗深深吸引著大學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會覺得在校大學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學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業的青年,這些人部分已經有一定的電腦知識,能領會網絡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經歷也會讓大學生覺得好奇,而待業青年在網絡交流中或消磨時光,或另有各種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對方是幼稚還是成熟,或者還可以感動一下大學生的純潔。因此這類人也會是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重要對象。

網絡交流的這些群體,決定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偏向于這么一些類型:必須是經常使用網絡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電腦和網絡知識,有一定的社會經歷和共同語言。大學生太注重與同學等同齡青年之間的橫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視與教師、家長之間的縱向交往,他們與長輩之間的交流很少,從而形成一道無形的“代溝”。網絡交往在進一步縮小大學生橫向交往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這種代溝。因為從大學生的交往范圍上看,他們在網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個小范圍的同輩之間的交往,而與成人之間的社會互動相對很少,代際之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所以網絡人際交往不僅減少了大學生與同齡人之間的橫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學生與教師、家長之間的縱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縱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種困境,久而久之,將不利于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

三、網絡改變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

大學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隨著他們社會交往內容的擴展、范圍的拓寬,從單一向多樣化發展。交往形式多樣,除了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形式,還注重非語言交往形式,例如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姿態、聲調、禮物、衣飾等來交流思想情感。但當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中間環節多了網絡成分,這一切就開始發生了變化。網絡給的只能是在顯示器上顯示的書面語言,沒有非言語的參與,這使得大學生通過網絡來排解心情和進行交往成為“隔靴搔癢”,并不能治本。大學生只是在這樣一種虛擬的環境中,體驗著一種虛擬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種虛擬的滿足中,以屏幕為界來回避直接面對矛盾。然而網絡畢竟是網絡,它是虛擬的現實,就像人不可能像槍戰電影里面那樣幸運,在現實中有時候沒有選擇的余地。網絡可以給你許多選擇,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價,然而到處充滿人個性的釋放,也許和現實中的他們一點都不一樣,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過是過眼煙云,頃刻即逝。

四、網絡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并非七拼八湊的,而是依據一定的指導思想,并在一定原則支配下進行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則,二是互利互惠原則,三是信用原則等。但是在以計算機為終端的網絡中,由于匿名性而隱去了身份,許多現實社會中的規范、規則、道德在虛擬的世界中凍結,這樣就給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學生提供了恣意表現自我、放縱自我情感的平臺。據相關調查,42%的大學生并不認為網上撒謊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學生基本同意偶爾在網上說粗話沒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學生基本同意在網上做什么都可以無所顧忌。大學生使用網絡進行人際交往,這些交往的原則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網上交流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顯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學生在網絡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為大學生在網上公開、坦白地發表觀點意見,當然會要求平等對話。至于尊重與否就難說了,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喜歡尊重你,或者我高興我心情好的時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謂?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誰,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難說,因為在網絡上交流的雙方,誰也不知道對方是誰,你有你說話的權利,同樣的,我愛說什么愛怎么說,誰也管不著。我們經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罵的現象,而且是越罵越起勁,好像這樣能使彼此越高興,這樣談何尊重?

2.網絡對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則的影響

大學生網上交流大多都是抱著一定的目的的,或簡單的傾訴,或有問題求助,或就只是為了消磨無聊的時光。網上交流多半可以讓他們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只要你說,就會有人聽,傾訴終于不愁是唱獨角戲了,讓人心理得到慰藉;有問題求助的,也會有網友提供建議的,當然到底這些建議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實踐去證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時光就更好辦了,因為有許多大學生和你一樣,也想找個人來隨便說說,找點有趣的話題,共同度過這個百無聊賴的時刻。就這么看來,大學生網上交流還真是互利互惠原則的,只不過到底這利有多少,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聽你傾訴,你會想到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用心在聽我說話,或者聽半天一點反應都沒有,這樣你會領悟到唱獨角戲的悲涼;有許多人給你建議,那得自己首先判斷篩選一番,這無疑使面對難題的人再加一道難題;消磨時光是最容易不過了,互相順便說說,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原來可能覺得這兩個小時難熬,結果聊聊,一天也就這樣過了,多簡單,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網絡大大降低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信用度

據有關調查,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學生并不認為網上撒謊是不道德的,這說明差不多半數的大學在網上交流都覺得撒謊很正常。許多大學生認為在網絡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認真,因為你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并認為對方也經常是造假的。網絡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現實中的“恐龍”。甚至有人利用網絡交流欺騙大學生的感情和財產,比如上面說到的待業青年,這部分人當中就有經常在網絡上伺機行騙大學生的,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學生的純真和同情心,欺騙他們的錢財。據報道有一個女大學生上網聊上了一些社會上的網友,她覺得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來當這些人中有人出現了“困難”,急需錢的時候,這女孩毫不猶豫就把她家里幫她準備的學費借給了人家,結果錢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繼失蹤了,銷聲匿跡了!她一年的學費就這樣煙消云散了!可憐的她家境也貧寒,一下子更困頓了,這對她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和災難啊!諸如此類事情,在網絡上已經是屢見不鮮了,在網絡上的人際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可見,網絡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平等不夠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在網絡面前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以至于讓人懷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結語

網絡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時尚性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科研帶來利益的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也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大學生要正確認識網絡的虛擬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態,認真考慮日常的人際交往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不要過分依賴網絡,而忽視身邊存在的現實,否則網絡就會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越來越狹窄,越來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將會是我們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一道新難題。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夏俊.大學生網絡交往問題及教育導向策略研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12.

第5篇

[關鍵詞] 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實踐研究

隨著高職高專新生的數量不斷升高,對學校和社會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新生在入學階段的人際交往如果得不到良好發展,就會對個人人際交往造成重重障礙,還會影響到正常的校園生活和學習。但是,高職高專新生的人際交往普遍存在各種問題,如果不能夠將這些問題很好地解決,將會給高職高專新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

一、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特點

1、人際交往范圍狹窄

高職高專新生的人際交往范圍普遍比較狹窄,他們大多數都是從職業高中畢業之后進入到高職高專院校進行學習的,因此,這些剛入學的新生人際交往對象主要是同學、家人和老師,基本沒有機會能夠與社會進行接觸。而且,高職高專新生的交往對象以同一個宿舍的同學或者班級同學為主,朋友和玩伴的范圍也基本局限于同學之間,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交往溝通較少,這就導致了高職高專新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大大縮小,隨著生活壓力和課業壓力的增加,有些新生在學習之余還需要外出打工來支付自己的學費,緩解家庭的經濟負擔,剛入學就沒有時間與其他同學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由此更進一步縮小了高職高專新生的人際交往范圍。

2、人際交往情感較強

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過程中較輕的情感性本質是指這些新生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以情感交流為主。情感作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重要表現具有明顯特征,由于高職高專院校剛入學的新生大部分處于18-20周歲之間,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夠成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更容易突出強烈的情感,缺乏理智思考過程。高職高專新生在選擇朋友時主要以有共同話題的對象為主,朋友之間談論的話題也主要集中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喜歡將自己的秘密與朋友分享,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高職高專新生會將個人情感寄于朋友和同學身上,由此,他們的交往過程具有較強的情感性。

二、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障礙

1、人際交往的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指的是人們在自我認知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阻礙了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主要表現為對自己過高的評價和對他人過低的評價。高職高專新生與他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經常存在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各個方面都比其他同學差,包括生活狀態、學習成績、經濟條件等等。這種錯誤的自我認知導致高職高專新生在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無法體現自己的價值,經常低估了自己的交往交流能力,將交往中遇到的問題無限放大,即使遇到小小困難就會停止不前,更不能充分體現自我的優勢和價值,由此造成了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出現障礙。

2、人際交往的人格障礙

高職高專新生由于都是剛剛步入學校門檻,自身受到的教育與高年級的學生具有明顯差距,這些高職高專新生的日常任務就是不停學習,部分新生家里也沒有給予很好的經濟支持,他們根本沒有條件和資金來發展自己的興趣,當進入高職高專院校學習時,無法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學和朋友,也很難融入到其他高年級或學校組織的娛樂和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對他人態度冷漠,由此阻礙了高職高專新生與他人的人際交往。而且,在高職高專新生中,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各不相同,這也是導致他們與他人無法交往的原因之一,高職高專學生已經成年,性格基本確定,大多數剛入校門的新生性格內向、沉悶不語,不懂得也不愿意與他人交往,這些都是阻礙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的原因。

三、高職高專新生人際交往實踐對策

1、改善認知偏差,奠定交往基礎

高職高專新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經常存在自卑、恐懼、膽小的心理,或者自我、自私的狂妄心理,這都是由于沒有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應該切實加強對高職高專新生的心理輔導,使得他們能夠正確地了解自己,公正地對待他人,在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不斷總結自己的問題,正確審視自身的優勢和缺陷,端正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位置。

2、養成良好品質,增強人格魅力

高職高專新生個人品質的好壞與人格是否完善能夠直接影響人際交往,促進人際交往的前提是能夠形成良好的叫我品質。因此,應該幫助高職高專新生逐漸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質,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

3、掌握人際交往技巧

首先,高職高專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講究語言藝術,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新生在實際人際交往中更應該學會掌握語言交流的時機、場合及談話分寸。其次,高職高專新生應該把握好人際交往時機,運用非語言的藝術來獲得交往成功,更要注重與他人交往溝通是自己的面目表情變化、眼神聲調變化和交流空間距離等等。

四、結論

第6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分析;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2-0065-0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各民族的共同進步,民族團結成為當今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是各民族團結發展的前提,是和諧社會的保障,可以促使少數民族人群更好地融入社會,加強各民族的繁榮發展。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普通本科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人數為112.23萬人,占學生總數的比重為7.86%,該數據近幾年也在逐年上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力軍。他們在人際交往能力上的提高對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的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僅能減輕他們交流中的心理負擔,減少各民族差異性所帶來的交往障礙,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各民族同學之間乃至于各民族之間更加團結,使民族地區能夠長期穩定共同地發展。由于多種原因,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與漢族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大連民族學院為例,通過長期的探析與研究,尋找到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與解決辦法,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通過在大連民族學院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年時間,發現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都存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調查分析這一群體存在的普遍問題、根本原因,可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找到癥結所在,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一、現狀調查分析與實踐過程

大連民族學院的在校生來自全國31個省份,具有56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學生占60%以上,來自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學生占80%以上。為了更清楚、更透徹地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我們主要采用了網絡問卷調查、紙質問卷調查以及面對面訪談三種方式進行具體的調查實踐,并做了詳細的策劃和充足的準備。

(一)網絡問卷調查

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網上調查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調查范圍更全面,調查方式更便捷。我們通過網絡調查的形式在各專業、各年級選取一部分同學共發放網絡問卷240份,收回239份。

(二)紙質問卷調查

考慮到紙質問卷可以更直觀、更準確地收集調查數據,我們在校園里人流量較大的地點發放紙質問卷,并由調查人員現場指導,待被調查者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我們共發放紙質問卷265分,收回260份。后期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

(三)面對面的交流

我們對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和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等進行了深度訪談,詳細了解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深入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與思維方式,并且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以及在人際交往上的情況。最后我們匯總、整理談話內容,并對談話記錄進行分析。

我們不僅針對少數民族同學調查,同樣也對漢族同學進行調查,將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加以對照,得出更有意義的數據分析結果。至調查結束,我們總計發放調查問卷50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499份,其中包括漢族學生問卷80份,有效回收率為98.81%。;并且與30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存問題分析

經過以上的一系列調查,我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內心壓力、焦慮情緒和自卑心理普遍比漢族大學生要嚴重。他們在與同鄉或同民族的同學交流時很流暢、很自然,但面對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人們時就會變得不那么自然。溝通少、不能互相理解,就很容易導致一些誤會和不愉快,從而影響同學們之間的關系。

他們的問題雖然因人而異,但同時也具有相似性與普遍性。經過整理、分析,我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民族心態的矛盾性

一個民族的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文化、地域環境的影響下會形成不同的理念和心態。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不會有意識地先去辨別對方的民族成分,但少數民族大學生來到文化多元的大學環境,不僅要接受以漢文化為主流的校園文化,又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時還要維持本民族的文化,多種文化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態受到影響,產生矛盾的心理狀態,從而表現出抑郁、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疏通,會越來越嚴重,導致各民族同學之間交往不順暢。

(二)風俗習慣的差異性

高校大學生的組成是多元化的,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各個民族。民族自治地區多年來形成了各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等,這些客觀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風俗習慣,而不同的風俗習慣會直接影響各民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際與溝通,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阻礙同學們之間的感情。為此我們做了進一步調查分析,在調查中,近七成的同學認為、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等風俗習慣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

(三)語言障礙帶來的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一般少數民族大學生接觸漢語的時間較晚,在大學之前一直生活在民族語言或地區方言的語境中,對漢語接觸太少,漢語水平較低。在日常生活中,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想與其他民族同學交往就只能使用漢語,而不是讓漢族和其他民族學生使用本民族語言,這就會使少數民族學生的人際交往面積縮小、范圍變窄,限制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子里和特定的人群中,只局限于同寢室、同班級的部分同學和個別同鄉之間的交流,能夠跳出這個圈子與其他人廣泛交往的學生很少。

(四)家庭原因產生自卑心理

經調查,高達71%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常失眠、焦慮等。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除了個別地方在旅游業的拉動下經濟繁榮發展、現代化程度較高,很多都屬于經濟落后和發展緩慢的貧困地區,那里的教育資源、科技水平、社會發展等都非常滯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從這樣的環境或貧困家庭來到現代化的大學校園中,與城市里條件優越的學生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感到自卑,從而影響人際交往。再加上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交流溝通能力方面的培養、鍛煉,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性格內向、心理問題難以排解,使人際交往問題更加嚴重。

三、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途徑

(一)開展民族地區游學活動

"游學"指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進行學習和游覽,是文化的融合,思想的交融,是高校素質教育和家庭成長教育的良好補充。開展民族地區游學活動可以讓大學生體驗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方式,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可以接觸到自己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從未接觸過的事物。通過直觀地感受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發自內心地理解少數民族學生、尊重少數民族,從而在與少數學生的交往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在此過程中也起到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開展團隊式科技競賽和民族特色文體活動

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搭建人際交往的平臺,創造人際交往的機會。鼓勵動員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大學生挑戰杯、數學建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專業特色的學科競賽等科技學術活動,在此過程中通過團隊交流、師生溝通、作品答辯等環節使他們直面人際交往、逐步建立自信,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特色文體活動方面,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活動,例如,狩獵比賽、珍珠球、蹴球、剪紙、各種民族歌舞等。在高校中開展民族特色文體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大學校園文化,還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同時少數民族學生在本民族活動中不僅可以建立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還可以讓其他同學更加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

(三)增設人際交往理論課程和訓練營活動

我國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是長輩說教式,學校的教育是老師灌輸式,學生的素質教育缺失,在大學專門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課程并未普遍開設,即使有也僅是選修課而已,能夠作為必修課開設的很少。而且很多學生由于課業繁重,不會選擇此類課程。加大人際交往課程和訓練營活動的開設是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惑、問題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之處,老師可以將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問題進行整理、歸類,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改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正確認識,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典型案例的分析、講解,指導同學們在短時間內了解人際交往的要素和技巧,掌握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人際交往訓練營可以讓同學們相互學習,加深了各民族同學之間的了解,增進了各民族同學之間的溝通。學生參與訓練營活動,不僅檢閱了所學知識,提高了漢語水平,而且鍛煉了交際能力,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團結。

(四)擴展人際交往的實踐鍛煉平臺

要有效地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提升,在大學期間擔任各種職務、參與各類活動都會對人際交往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例如:擔任班委和學生會干部,參與社團的建設、管理和運營,參加各類社團活動接觸不同的人員,參加掛職鍛煉、社區義工等社會志愿服務,在此過程中,同學們需要自己去面對各種挫折、解決各種事情、處理各種問題,這些崗位可以直接鍛煉同學們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等,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學校和老師應給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廣泛地參與其中。

四、結束語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富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青年一代。他們在大學期間能否學好專業理論知識、提升思想認識層次、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不僅關系到本人今后的生活幸福,更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繁榮昌盛和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因此,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掃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使得各民族同學和睦相處,才能維護社會平安穩定、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數[DB/OL].

.

[2]阿榮.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1(21).

[3]李丹,李全勝.淺談學生社團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的作用[J].科技資訊,2010,(28).

第7篇

目的了解分析人際關系對醫學類獨立學院大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于2014年3月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利用自制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問卷、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河北聯合大學冀唐學院(現更名為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的4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使用SPSS17.0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共收回有效問卷375份,經SPSS17.0數據軟件進行分析后,結果顯示,被測者的校外朋友數量、遇到困難時的首選求助對象、與輔導員老師的交流頻率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的抑郁評分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被測者的抑郁情緒與對同學的信賴度、與一般同學之間的關系融洽度、同寢舍友的關系滿意度以及對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顯示出極強的相關性,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調查結果表明師生溝通交流頻率和校外朋友數量對大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影響相對較小,同學之間的關系融洽度對大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影響相對較大。

關鍵詞

獨立學院;大學生;抑郁情緒;人際關系

抑郁情緒是人們遇到生活挫折、精神壓力時自然產生的一種情緒,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其已成為最為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而且仍有進一步嚴重的趨勢[1]。大學生群體雖然處于生理、心理各方面迅速發展的階段,但仍不成熟,同時也面臨著諸如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問題。而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相比,獨立學院學生面臨著更多的問題,譬如高昂學費造成的家庭經濟負擔[2];社會對所獲文憑的認可度不高;就業壓力更加巨大等等。相關研究已經證實,抑郁情緒的產生與個人人際關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3],本研究將通過對構成人際關系的各個因素的逐條的單因素分析(大學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量、和一般同學間的關系、同寢室舍友相處的融洽程度、對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校外人際關系、遇到困難時的首選求助對象、與輔導員老師的交流頻率),來研究影響獨立學院大學生抑郁情緒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便更好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衛生建設提供有益的幫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本次調查于2014年3月隨機選擇河北聯合大學冀唐學院(現更名為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的4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調查問卷386份,剔除填寫不完整的問卷及連續重復選項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75份,問卷有效率93.75%。在所有有效調查問卷中男生人數為183人,占調查總數的48.8%,女生人數192人,占調查總數的51.2%。

1.2工具及方法調查問卷共有兩部分組成,分別為自制大學生校園人際關系調查表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人際關系調查表從7個因素分別對大學生人際關系進行研究,以此作為進行單因素分析的依據。抑郁自評量表是信效度經過驗證的國際通用量表含有20個題目,分四級評分的自評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其特點是使用簡便,并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按照中國常模,分界值為53分,即低于53分的為無抑郁情緒,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2結果

在375名調查對象中,抑郁自評量表得分高于53分的共有138人,占總比例的36.8%,其中男生75人,女生63人。按照自制人際關系調查表的7項選項對其抑郁情緒的產生進行單因素分析。

2.1在校園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身邊,融入全新集體的生活,以往研究表明[4],生活環境的改變容易引起人們內心情緒的波動,這時在身邊的同學的作用便顯得尤為突出。本次調查按照被訪者在校園中擁有值得信賴的同學數量分為三組,分別為:在校園中擁有沒有值得信賴的同學;在校園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為1~2人;在校園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為3人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園中沒有值得信賴的同學的受訪組中,6名受訪者全部檢測出了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100.0%;在校園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為1~2人的受訪組中,90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50.0%;在校園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為3人以上的受訪組中,42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22.2%。經卡方值檢驗,χ2=41.059,P<0.001,按α=0.05的水準,可認為大學中值得信賴的同學數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與同學的關系融洽度大學生活中,同學間的關系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校園人際關系之一[5],也被認為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6]。本次調查按照被訪者與同學間的關系融洽度分為三組,分別為:與同學間相處關系融洽;與同學間相處關系一般;與同學間相處關系惡劣。調查結果顯示,在與同學間相處關系融洽的受訪組中,33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21.6%;在與同學間相處關系一般的受訪組中,102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46.6%;在與同學間相處關系惡劣的受訪組中,3名受訪者全部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100.0%。經卡方值檢驗,χ2=29.412,P值<0.001,按α=0.05的水準,可認為與同學間的關系融洽度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

2.3對同寢室室友的關系滿意度同寢關系是較之同學更為密切的關系,以往研究表明,良好的同寢關系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更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心理成長。本次調查按照被訪者與同寢室友人際關系的滿意度分為三組,分別為:對同寢室人際關系感到滿意的;對同寢室人際關系感覺一般的;對同寢室人際關系感到不滿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對同寢室人際關系感到滿意的受訪組中,18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14.6%;在對同寢室人際關系感到一般的受訪組中,90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41.7%;在對同寢室人際關系感到不滿的受訪組中,30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83.3%。經卡方值檢驗,χ2=61.701,P<0.001,按α=0.05的水準,可以認為同寢室室友的人際關系滿意度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4對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任何人都必然要參與社會交往,對自身社交能力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身的社交能力,以往研究表明[6],存在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本次調查按照被訪者對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分為三組,分別為:至今仍對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曾經對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現在已經克服;自始至終對自身的社交能力都很自信。調查結果顯示,在至今仍對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的受訪組中,63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75.0%;在曾經對自身社交能力有過不自信情況的受訪組中,75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7.9%;在始終對自身社交能力很自信的受訪組中,沒有檢測出有人存在抑郁情緒,抑郁情緒檢出率為0.0%。經卡方值檢驗,χ2=106.955,P<0.001,按α=0.05的水準,可以認為對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2.5校外朋友數量作為在校大學生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就是校內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而作為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影響相對較小的校外人際(校內朋友按人際關系劃分歸入同學關系組)關系,同樣不能被忽視[7]。本次調查按照被訪者校外朋友的不同數量分為四組,分別為:校外朋友數為5個及以下的;校外朋友數為6~10個的;校外朋友數為11~20個的;校外朋友數為21個及以上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外朋友數為5個及以下的受訪組中,3名受訪者均檢測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抑郁情緒檢出率為100.0%;在校外朋友為6~10個的受訪組中,42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7.8%;在校外朋友為11~20個的受訪組中,66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4.4%;在校外朋友為21個及以上的受訪組中,27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9.1%。經卡方值檢驗,χ2=5.850,P值=0.119,按α=0.05的水準,可認為校外朋友數量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2.6與輔導員的溝通交流頻率輔導員扮演著在大學校園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社會角色,應起到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的作用[8]。本次調查按照受訪者與輔導員溝通交流的頻率分為三組,分別為:經常與輔導員老師進行交流(每周2次及以上);與輔導員老師交流頻率一般(約每2周一次);很少與輔導員老師進行交流(每月1次或頻率更低)。調查結果顯示,在經常與輔導員老師溝通交流的受訪組中,24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50.0%;在輔導員老師交流頻率一般的受訪組中,36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1.0%;在很少與輔導員老師溝通交流的受訪組中,78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7.0%。經卡方值檢驗,χ2=5.436,P=0.066,按α=0.05的水準,可認為與輔導員老師的溝通交流頻率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見表6。2.7遇到困難時的首選求助對象大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能否妥善的對此進行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9]。本次調查按照受訪者在遇到困難時所選擇的求助對象的不同分為三組,分別為:向輔導員老師求助的;向同學求助的;向朋友求助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向輔導員求助的受訪組中,21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46.7%;在向同學求助的受訪組中,105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35.0%;在向朋友求助的受訪組中,12名受訪者檢測出存在抑郁情緒,占該群體比例的40.0%;經卡方值檢驗,χ2=2.434,P=0.296,按α=0.05的水準,可認為遇到困難時選擇的求助對象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見表7。

3討論

人際關系指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屬于社會學的范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方面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方面[10]。考慮到大學生生活在校園之中,故而本次調查忽略了親屬關系、雇傭關系、戰友關系及同事關系等方面的考量,僅對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及師生關系進行調研。從本次調查結果總體上看,屬于同學關系的因子項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的影響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屬于師生關系和朋友關系的因子項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的影響均不具備統計學意義。這一結論與以往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11],下面我們將對以上三種關系進行逐一分析:

3.1同學關系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20名受訪者表示與同學間的關系相處融洽,占總受訪人數的32.0%,而對同寢室間室友關系表示滿意的人數僅為105人,占總受訪人數的28.0%,突出反映了90后大學生處理同學間關系的能力較差的情況,分析其中原因,大學生群體大多自我意識強烈,考慮自我較多,考慮他人較少,容易因生活小事彼此間產生矛盾[12],如果不能妥善的進行處理,很容易導致產生抑郁情緒[13]。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375名受訪者中,有282名受訪對象表示對自己處理與同學間的社交關系有過不自信或至今仍無自信,占全部受訪者比例的75.2%。也在側面反映出了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能力較差的事實,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個隱患[14],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2師生關系調查結果顯示,經常與輔導員老師溝通交流的受訪者人數為48人,占總受訪人數的12.8%,當遇到困難時選擇輔導員老師作為首選求助對象的受訪者人數為45人,占總受訪人數的12.0%。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組檢出中,與輔導員老師溝通交流頻率頻繁的受訪組的抑郁情緒檢出率為50%,在三組分組中檢出率最高;當遇到困難時選擇輔導員老師作為首選求助對象的受訪組中抑郁情緒檢出率為46.7%,同樣在三組分組中檢出率最高。隨經卡方檢驗證明,此兩項因素對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影響均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但調查數據反映出的現象需要引起重視,即大學生與輔導員老師的交流率不高,而輔導員老師對大學生的抑郁情緒的產生也未產生足夠重要的心理干預作用。以往研究成果表明,這一現象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15]。

3.3朋友關系調查結果顯示,校外朋友數量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當遇到困難時選擇朋友作為首選求助對象的受訪者人數為30人,占總受訪人數的8.0%。經過卡方檢驗,此因子同樣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其中原因,大學生主要人際關系依然是校園內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校外朋友關系在日常人際關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低,使得該因素對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影響相對較小[16]。

4結論

第8篇

關鍵詞:手機短信;文本功能;文本結構;文本規則

中圖分類號:G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7-0098-02

作為一種顯在的社會語用形式,手機短信近年來已經引起不少研究者的關注。本質上說,手機短信是借助電子媒介介質開展的應用寫作活動,它首先意味著應用寫作的新變化、新趨勢。手機短信的廣泛使用,促使日常應用寫作成為幾乎人人必需的能力,使自從電話、手機等電子媒介廣泛應用以來人們正在日漸疏離的語言文本寫作重新回歸生活,成為一種擁有眾多寫作主體、強大文本功能、復雜文本特征的應用文體。作為一種新文體,手機短信并不僅僅意味著傳播媒介的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其文本寫作中功能及特征的變化。

一、手機短信的文本功能

系統功能語言學[1]在研究語言時重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將這種關系視為語言運用而形成的系統,在寫作活動中具體呈現為文本系統。任何一個文本系統都具有三個最核心的概念,即功能、結構、環境。“寫作的目的就是設計文本系統,它首先要根據環境確定文本功能,然后根據特定功能設計和優化結構。”[2]對于寫作活動而言,一般情況下功能決定結構。這意味著只有先分析文本功能,才能更好地觀察和理解文本的結構。手機短信的文本功能主要包括知行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一)知行功能

知行功能,即韓禮德所謂語言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是指人們用語言來談論對世界的經驗,用語言來描述周圍發生的事件或情形。用“知行功能”代替“概念功能”的表述,則更為明確地說明一個文本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無外乎“知”與“行”兩個方面:一是告知某種情況、知識或問題,可統稱為“知”的方面;二是告知如何行動,使讀者知道如何去做,這里的“行”是一種廣義的行,不僅指實踐行為(所做),還包括心理行為(所想)和語言行為(所寫、所說)等。知行功能往往是文本的主要功能。手機短信最初就是以傳遞信息的強大功能而被人們所接受的,在其所傳遞的信息中最常見的便是使對方有所“知”、有所“行”。

(二)人際功能

人際功能是指人們用語言來和其他人進行交往,以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人際功能作用于主體之間,它是特定寫作語境中各主體(作者、讀者及協作者)之間角色關系的表現,對協調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況下,手機短信并不為某種具體的知行功能而寫作和傳播,而是為了增強人際關系,旨在表達祝福、感謝、歉意、欣賞等情感,或者并不為傳遞某種具體的情感,僅僅為了愉悅和開心。人際功能在文本中既可以直接交代、顯性表達,也常常通過文中所傳達的事件、事理、行為,以及文本風格等間接方式,隱性地顯現主體的角色關系。

(三)語篇功能

語篇功能是指文本語言的組織和安排功能,是文本的形式功能,作用在于輔助上述知行功能和人際功能的實現。語篇功能就是通過詞、句子、段落及整體篇章組織和安排文體的功能,其中既有直接的、顯性的方式,也有間接的、隱性的方式,共同輔助文本的知行功能和人際功能得以實現。

知行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共同構成了文本的“三大元功能”。所謂“元”功能,意指其核心地位和不可或缺性,三大元功能在文本中交織在一起,共同為文本寫作的目標服務。其中,知行功能和人際功能是文本內容方面的功能,著眼于信息的傳遞和關系的表達;語篇功能是文本形式方面的功能。作為一種重要的人際交流和社會交往方式,手機短信文本三大元功能的協調和配合,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傳播的實際效果。

二、手機短信的文本特征

系統功能語言學重視人們實際使用的語言,無論是否符合語法規則,在其看來都是值得研究而且必須研究的。手機短信研究中首先引起關注和爭議的,恰恰在于其語言運用中對常規的變異化處理。常規和變異是互為存在的兩個概念。如果將語言使用中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規則視為常規,那么違背這些規則的表達方式就是變異。手機短信在多變的社會語境和具體的言語交際情景中,常常對語言的常規進行變異,從而形成一種典型的語言變體。其文本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體的跨類兼容

這里,文體限指體裁,即文本類型的特征。在語用常規中,每一種體裁都有自己特有的意義潛勢和形式特征。手機短信寫作中對文體常規的變異,表現在借用、套用、戲仿常規中不可能使用的文體,從而制造陌生感、新奇感,以產生特殊的文體效應。文體變異現象在手機短信中被大量使用,有時是整篇使用,有時是部分使用,有時甚至在同一文本中交叉雜糅,從而形成手機短信在文體上的跨類兼容特征。

(二)語體的靈活開放

語體是指文本所使用的語言的體式特征,即通常所說的語言的表現方式,既包含語言表達方式(口語/書面語;非正式/正式),也包含修辭手法,還包含語言符號形式等。手機短信的寫作者在語體使用上常常具有更明顯的自主性,能根據接收者與自身的關系親疏、所傳遞信息的性質以及發送短信的目的等等來選擇語體。因此,與其他社會語用形式相比,手機短信的語體呈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用語常常打破常規,為語言的表意功能創造出無限多樣的可能性。具體體現在口語與書面語相互滲透、修辭手法大量使用、語言符號多元開放等幾個方面。

(三)風格的豐富多樣

風格是指文本的氣質品格類型。它是語體的一種最高境界,當一種語體的品格穩定地發揮到極致,并與文本的其他因素形成有機整體時,才會形成風格。風格并不限指個人文章的風格,不同文本、不同語體的某種品格的穩定發揮,也會顯現一種風格。盡管篇幅有限,但由于使用頻率高,手機短信短小精悍的文本在風格上也漸趨成型,并逐漸呈現出風格多樣化的特點。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風格特征:簡約凝煉、繁復豐滿、柔和婉約、樸素平白、嚴肅莊重、幽默風趣、含蓄蘊藉、明白曉暢,等等。

三、手機短信的文本規則

手機短信儼然已不單純是一種語言現象,它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在文本結構形式上對舊有語言機制和思維方式的變異,已形成其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系統,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語言習慣。盡管如此,手機短信的寫作和傳播并非無章可循,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方式,手機短信要想更好地實現其寫作目標和傳播效果,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

(一) 手機短信應遵循的規則

1.目的性原則。手機短信的交流對象十分明確,寫作和發送短信的目的和意圖往往也是很明確的。對應我們前面分析的文本功能,手機短信的目的或在于讓接愛者有所知進而有所行,或在于溝通關系聯絡感情,或在于互通有無愉悅生活。在有限的篇幅內要把目的、意圖表達清晰,就必須在文本結構和內容上認真把握。

2.合作原則。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指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這就是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表現在手機短信交流過程中,遵循合作原則就是要建立發送者和接受者的交互性。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短信發送者在發出短信后都會期待對方的及時回應,接收者的回應往往又會引發發送者的回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你一言我一語的不見面的對話交流,這也是手機短信為人們所喜愛的重要原因。

3.禮貌原則。禮貌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手機短信作為一種人際交往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流活動,更應該遵守禮貌原則。禮貌原則不僅體現在短信的內容上,也體現在文本結構上,文體、語體的恰當選擇才能保證短信文本的“得體”,語言文字的合理組織才能保證文本意義的有效傳達。

(二)手機短信如何遵循規則

強調寫作與交流中重視并遵循一定的文本規則,與手機短信開放多變的文本結構,二者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強調要遵循規則,并不意味著要統一手機短信的文本結構。某種程度上說,手機短信文本的種種不規范特征,恰恰是其存在的價值和被人喜聞樂見的原因。因此,對其寫作規范的強調應慎重,不能簡單地統一化之,而應研究如何根據手機短信的功能分類進行有區別地逐步規范。

能否保證這些原則在功能多樣、結構開放的手機短信寫作中很好地實現?對此的信心來自手機短信交往方式符合中國人交流模式的心理機制。中國人普遍存在著含蓄內斂的性格特質,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采取委婉、迂回的方式,在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上更傾向于采納間接的人際傳播模式,盡量回避面對面的直接的人際交流。手機短信這種無需“身體在場”的非面對面的交流模式很好地適應和解決了這種間接傳播的需要。表白愛戀、傳遞情感、發出邀請、表達歉意,類似這些對中國人而言很難當面完成的人際傳播,通過手機短信的純文本交流都變得更加大膽、直白和流暢。“由于強調間接傳播,所以受者捕捉那些非表層意義、模糊意義的敏感度就成為十分關鍵的因素。”[3]中國人交往中重視間接傳播的特點,使受者成為中心,強調受者對信息須具有足夠的解讀能力。這意味著手機短信要想更好地協調規則和變異之間的矛盾,必須首先掌握和提高對接受者的分析能力,在進行短信寫作和發送時,充分研究接受者的讀解能力和語言習慣,有針對性地區別對待。否則,將有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無法解讀信息、溝通有障礙等情況,這將導致傳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1978.

第9篇

關鍵詞:網絡;工具性;娛樂性;社交性;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7-0110-02

引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加快發展,網絡迅速普及。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手段,它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對人際交往的作用不容忽視。那么這種影響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一直存在爭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的觀念都是錯誤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的影響也不例外。它給社會生活造成的影響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從人類自身出發來看,主要取決于個體利用網絡的目的是什么及怎樣利用網絡。

一、目前網絡對人際交往心理影響研究的現狀

目前關于網絡對人際交往心理的影響,主要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合理的網絡利用是填補生活空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系。網絡活動在提高生活質量和豐富程度的同時,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網絡我們除了可以獲取大量快捷、方便的信息外,還可以進行交流,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以網絡為媒介的人際交流成本低,而且有利于網上親密關系的形成。與傳統的面對面的交流相比,這種網絡虛擬關系不受年齡、外貌,職業等的限制。人們可以加入與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絡團體中,以此獲取所需的社會支持、社會認同和歸屬感。Kaveri和Patricia在2001年調查了由失聰的個體組成的網絡討論組[1]。結果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社會支持的個體在討論組中表現得更為活躍,而且他們從這種活動中確實收到了有效的幫助。此外,電子郵件作為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可以擴大個體的社會交際面,并鞏固已經存在的人際關系,如與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的家人和朋友保持交往。

另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的使用使人們的身體變得懶散,減少了人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縮小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人們整日坐在電腦前,減少了與家人的交流,導致社會退縮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對于青少年來說,過度的網絡使用會惡化他們的社會關系,增加和家人沖突的次數,不利于個體社會化的發展。Kraut和他的同事對73個家庭的169個名被試的網絡使用做了追蹤研究[2]。結果發現,過多的網絡使用會使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減少,使現實生活中的交際圈縮小,還會導致孤獨感的增加。他們推測說,盡管網絡使用使人們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活躍,但它的確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導致網絡的弱連接代替了現實生活中的強連接。崔麗娟和劉琳也在研究中發現,個體上網交友會導致社會孤立與社會焦慮[3]。

任何夸大網絡的正面和負面作用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人們利用網絡的目的及方式是影響網絡社會效力的關鍵。

二、網絡功能類型劃分

現有研究通過探究人們的網絡服務使用頻率劃分其功能類型。Hamburger和Ben-Artzi通過因素分析顯示了網絡服務的三個因素:社交服務、信息服務和娛樂服務[4]。Hills和Argyle的研究發現了網絡服務的四個因素:工作、娛樂、社交、在家庭中的使用[5]。李秀敏和陰國恩將網絡的功能類型分為四種:信息類、技術類、休閑娛樂類、刺激類[6]。CNNIC2007年7月的最新調查認為,網路的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信息渠道(如網絡新聞)、溝通服務(如電子郵件)、娛樂服務(如網絡音樂)及生活助手功能(網上求職)。

綜上所述,個體利用網絡的目的可分為以下三種:工具性、娛樂性及社交性。其中,以工具性為目的的活動,如網頁瀏覽。以娛樂性為目的的活動,如網絡游戲。以社交性為目的的活動主要指網絡交往方式,如聊天室。

三、人們使用網絡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其影響就不同

(一)以工具性目的為使用網絡的出發點

網絡有“信息的超級高速路之稱”。它為我們提供的便利是其他任何工具都無法相比的。對成人來說,可以利用網絡查找專業信息,或進行在線教育。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通過信息檢索為專業發展提供便利。另外,還可與同學進行在線交流,在獲取自己所需信息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已形成的人際關系。對于青少年來說,網絡的使用可以加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動機。但也有研究指出網絡的工具性目的同樣具有負面影響。陳朝陽認為若人們上網的目的是獲取信息和享受娛樂,那么網絡的社會效果則類似于電視。同看電視一樣,運用家用電腦意味著身體的懶散且限制了人們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7]。

對社會性發展較成熟的大學生來說,適當的網絡利用可以獲取所需的信息,有利于促進自身主動性的發展。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正處于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刻。若在家長的監督下合理利用網絡,不但有利于學業成績的進步,對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但不合理的網絡利用則會造成社會參與的下降和現實人際交往的退縮,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以娛樂性目的為使用網絡的出發點

利用網絡進行娛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時尚。根據娛樂形式和內容的不同,大體可分為非交互式和交互式兩種。前者主要指多媒體娛樂,如網絡音樂。后者主要指網絡游戲。網絡游戲具有互動性和多向交流性的特點,實際上也屬于一種社交服務。目前網絡游戲對現實人際交往心理的影響主要以消極作用為主。網絡游戲的使用會引發社會焦慮。在虛擬世界中,短暫交往需求的滿足會使現實人際交往面臨更大的障礙。陳小普認為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只滿足于網絡世界的虛幻環境,會逐漸失去對現實環境的積極參與意識,導致真實社會活動減少,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個性心理特征[8]。

近年來,暴力網絡游戲大量涌現,對使用者的現實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暴力電子游戲會提高年輕成人和兒童的攻擊水平,增強了玩家的攻擊性情感、生理喚醒和攻擊行為,并減少親社會行為。Griffiths,Davies和Chappell認為,與成人網絡游戲玩家相比,青少年更偏愛網絡游戲中的暴力,更可能為網絡游戲荒廢學習,對人際交往產生不利影響[9]。

利用網絡合理地進行娛樂、休息,有利于個體身心放松,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或工作中去。但若是將網絡娛樂特別是網絡暴力游戲作為生活的中心,則會造成不良后果。

(三)以社交性目的為使用網絡的出發點

以社交性目的為使用網絡的出發點即指“網絡交往”。研究發現網絡不僅是信息的超級高速路,已經成為強有力的社交領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我國的網民中,網絡社交群體占網民總體的45.8%,經常使用網上聊天、電子郵箱、博客等社交類網絡服務。

陳朝陽(2006)認為,如果網絡主要用于人際交往,那么網絡的影響可能更類似于電話。青少年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和陌生人進行在線交流。相反,網絡同電話一樣為同齡人之間關系的保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道。研究表明,84%的信息使用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有聯系的個體之間,是和交往范圍內的關系親密的人進行交流的工具[10]。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正面臨著與別人建立和保持親密關系的成長任務。網絡交往是他們與朋友、家人和親屬保持聯系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網絡,則會導致現實交往范圍的縮小和強連接的破壞。

綜上,區分網絡交往對人際交往心理的影響是積極地還是消極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網絡使用者交往的對象來說,包括兩種:與熟悉或親近個體的交往及與陌生人的交往。對前者來說,網絡只是一種通信工具,它加強了人們在感情上的溝通與交流。比如老年人身邊可能很少有人整日陪伴,再加上步入晚年,更容易產生孤獨感。網絡對他們來說更是一種溝通工具。另外,很多家庭買電腦都是為了與在外地上學的孩子保持聯系。這些都說明網絡的使用并沒有降低人們的社會生活參與度。相反,它加強了個體之間的強連接。對于后者來說,網絡交往的影響主要看兩個方面:是否影響了現實社會活動的參加和人際交往。若是網絡使用者整日端坐在電腦旁邊進行機械的人機交流,那么必然會導致社會退縮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之,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擴張。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來研究取向

(一)網絡使用效果評估指標的進一步探討

現在對網絡使用效果的評估基本上以使用者每周的上網時間作為主要參考,即每周上網時間越長,網絡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負面影響越大。這種評估手段簡單而片面,不利于對網絡效果的深入研究。

(二)網絡與孤獨感因果關系的研究

關于網絡的使用與孤獨感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還較少。網絡的使用使人們變得更加孤獨,還是孤獨的個體更容易使用網絡?另外,對人際交往感到焦慮的個體更喜歡參加網絡交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感覺網絡交流讓他們更有控制力嗎?這方面需要深入探討。

(三)不同網絡群體使用效果的異同

網絡對不同的個體,如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特別對于身體殘疾的個體而言,網絡他們的影響可能有別于對正常個體的影響。因此,不同群體網絡使用的心理機制及影響的異同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Kaveri,S.,Patricia,G.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J].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22:7-30.

[2]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elser, S., Mukopad-

hyay, T.,Scherlis, W.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and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9):1017-1031.

[3]崔麗娟,劉琳.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3(6): 64-66.

[4]Hamburg, Y.A., Ben-Artzi,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

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441-449.

[5]Hills,P.,Argyle, M.Use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19,59-70

[6]李秀敏,陰國恩.大學生上網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性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

[7]陳朝陽.(2006).網絡對人際交往心理的影響[J].心理科學, 29(4):1019-1021.

[8]陳小普.網絡游戲與交往成癮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危害[J].校園心理,2009,07(1):08-10.

第10篇

關鍵詞:小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163-02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識經濟大放異彩,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日漸減少,人際交往問題開始暴露在世人眼中。不僅是成年人,少年兒童也成了網絡社會的“受害者”,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網絡聊天工具,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也日趨顯現。根據北京市青少年咨詢服務中心對6萬多人次的調查,人際關系方面存在問題的占了42%,而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占27%。在小學校園里,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生活在不被集體包容的感覺中,有的性格過于內向,與同學接觸率低,關系疏遠;有的成天懷著恐懼心理,沉默寡言;有的則膽大妄為,常與同學發生矛盾。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差,屬于“人際交往障礙學生”。在我們班,也有這樣一些孩子。

(一)現象一

小楊,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理應是個能讓大家看一眼就喜歡上的孩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卻令人擔憂。從一年級開始,她就不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由于成績不理想,同學們越來越不待見她,甚至嘲笑她。久而久之,平時也沒用什么朋友,下課后,其他同學都在走廊和操場上盡情玩耍,只有她一個人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寫作業時,她不喜歡把自己的本子給別人看,總是用手把寫的內容擋住。當老師看她的作業時,就會表現出一臉的不情愿,神情十分緊張,生怕自己有什么做錯了。她對情緒的表達也很讓人擔憂,批評她時只是撅著小嘴,夸她時臉上也不會有任何笑容。

(二)現象二

小宋,看似機靈乖巧的她卻是全班“最不受歡迎的女生”。從小就與其他孩子處不好,任性、調皮、多話、愛插嘴、愛搗蛋、愛挖苦人……幾乎所有的不良習慣在她身上都有體現。任家長和老師對她苦口婆心,但她依舊沒有改變,班里的孩子也依舊那么不喜歡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兩個孩子的交往障礙呢?

為此,我專門走訪了她們的家長,通過訪談,才得知由于小楊是外地孩子,盡管活潑可愛,可是上幼兒園時被其他本地學生看不起,老師也不喜歡這個話多的外地小女孩,久而久之,她便變得沉默寡言,不愿與人交流。小宋的父親常年不在蘇州,母親一個人把小宋帶大,由于自己工作較忙,有時無暇顧及,便直接放在小區的游樂場,任小宋自己玩耍。上了小學之后家長才發現長期“放養”的結果就是小宋的“人來瘋”。家長對于孩子是無計可施,孩子卻覺得在家中感受不到親情和溫暖,只有去外面玩耍才能找回自由和快樂。

二、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成因分析

小學生與同伴的關系是水平的關系,學生在處理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能力直接體現了其心理健康水平。現根據小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標準來分析學生相互交往中的心理健康狀況。

1.學生自身因素。學生是具有個性的人,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氣質類型,各種氣質類型的孩子若不區別對待,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許會因為沒有因材施教而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影響。

2.家庭因素。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現代社會,家庭條件日漸富裕,父母工作日趨繁忙,孩子與家人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后,就很難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

3.學校因素。雖然學校推廣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但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往往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受成績的影響,學生間競爭激烈,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老師也是在各方面的壓力下,一切向分數看齊,一些言行不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決小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對策

鑒于目前的情況和學生的社會交往的特征,必須加強對小學生社會交往的教育;加強小學生的交往教育,指導小學生的交往實踐,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針對以上小學生人際關系的心理障礙成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開展學校心理咨詢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一個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學校在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可建立學生心理輔導機構,一方面可以全盤掌握全校學生的心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對一些特殊的孩子進行心理咨詢,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學校還可以利用家庭與學校協會的一些宣傳及有針對性的心理講座,讓家長也對心理咨詢和能夠理解和幫助學校開展的工作。

2.轉變教師角色。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是師生交往、同學交往、學生與家長交往及學生與社會交往。而班級是學生日常相處、緊密聯系的最基礎群體,是學生人際交往的搖籃。教師必須重視本班人際關系現狀,了解學生交往的特點,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3.培養實踐交往的能力。事實上,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和每個同學友好相處。平等正視并尊重交往問題學生,放大他們的交往優勢,培養他們的交往實踐能力,無疑是拯救問題學生的一劑良藥。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促進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雙向交往。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同樣也是,只是她們現在還很嬌嫩,很柔弱,但只要我們教師用溫暖的陽光去呵護,用甘甜的雨露去滋潤,用最大的愛心與耐心去等待,總有一天,我們會傾聽到花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林甜密.淺談小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2011,(26).

第11篇

【關鍵詞】 實習生;人際關系;溝通

[Abstract] To know the medical inter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hospital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with 177interns on the job. It has been found that poor communica-tion is the root cause for interpersonal disharmonious.Accumulating language skills, taking the school teachers’consults,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 the humanities course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put theory into actual communication are suggested .

[Keywords] medical in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醫學實習生從學校進入臨床,面臨著要處理醫療環境下的各種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交往建立起的心理上的聯系,它反映的是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距離以及相互吸引力與排拒的心理狀態。本文所研究的醫學實習生人際關系是指實習生在醫院與病人、醫生以及同學交往過程中所建立的各種聯系紐帶。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學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因此,關注醫學實習生的人際關系現狀是很有必要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院2006 級臨床、口腔、麻醉、護理、影像、檢驗專業共190 名實習生,其中,男生53 人,女生124 人;臨床專業30 人,口腔專業39 人,麻醉專業23 人,護理專業48 人、影像18 人、檢驗19 人。

1.2 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法,對實習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為輔。共發放問卷190 份,收回有效問卷177 份,回收率93.15%。

2 結果統計

2.1 醫學實習生與病人的人際關系現狀

表1 中通過對實習生與每個病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調查顯示,他們傾向于每天與每個病人交流6~10分鐘,人數占總人數的49.2%;與病人溝通超過10 分鐘的實習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8.8%,居次;與病人交流在1~5 分鐘內的實習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2%,居后。通過對實習生每天與多少病人交流的調查顯示,每天與3 個及以上的病人交流的實習生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56.5%;每天與1~2個病人交流的實習生人數居次,占人數的41.2%;也有少數實習生在一天里沒與一個病人進行過交流,占總人數的2.3%。表1 還顯示,實習生在與病人進行交流時,感到不自然、緊張、氣氛不融洽的人數均在總人數的20~25.5%。

2.2 醫學實習生與同學的人際關系現狀

表2 顯示,有29.9%的實習生會過分地羨慕或嫉妒同學;有25.4%的實習生與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會感到孤寂或失落;有6.8%的實習生在與同寢室的同學相處會感到不融洽。

2.3 醫學實習生與醫護人員的人際關系現狀

表3 顯示,實習生在醫院遇到困難時,74%的同學會請求醫護人員的指導;剩下的實習生要么完全依賴醫院的老師,要么總是試圖獨立去解決困難。在另外的兩個調查項目中,有27.7%的實習生討厭某醫護人員或感到被醫護人員討厭,有5.6%的實習生在與醫護人員相處時感到不融洽。

3 原因分析

通過上表所示,在與病人、醫護人員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方面,雖然大多數實習生處理得較好,但也有27.7%以下的同學感到與病人、醫護人員、同學之間相處不融洽。筆者認為出現此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的溝通不夠。在與病人的交往方面,實習生和病人的關系維持時間較短,加之現實中醫患關系的緊狀況,很難讓病人和其家屬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實習生產生一種信任的態度。另外,有的實習生在與病人溝通時不積極,語言表達不清楚,學生角色沒有轉換到醫生角色,這些因素導致雙方人際關系不夠融洽。在實習生和醫護人員的交往方面,有的醫護人員沒有明白自己在實習生面前是老師或前輩,他們的言行會影響著實習生的成長,他們的言行不得體,會引起實習生的反感。

同樣,有的實習生也沒明白自我在實習階段應該充當既是學生又是醫生輔助的角色。在學校學生只需要等著老師講解就行,在醫院由于醫護人員要忙于醫院的事務,這就需要實習生主動地與老師溝通,沒有積極地溝通,雙方就容易造成隔閡。在實習生和同學的交往方面,由于性格、生活經歷不同,處在同一個環境下就要求實習生必須有容納、溝通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就會導致心理失衡、人際關系失調。

4 對策研究

4.1 在學校人文課程里面納入溝通教育并引起學生的重視[1]

醫學生的專業課程比較繁重,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因此,即使有的人文課程里面納入了溝通教育,學生也不一定重視。所以要引起學生對溝通教育的重視,鼓勵其把學到的理論用到實際交往中去,如結合臨床實習需要,將人際溝通的平等尊重、真誠守信、互助互利、寬容等原則運用到與醫生、病人和同學交往中去。[2] 無論在見習、實習還是課堂中,給學提供一個一定時間內模擬溝通的平臺,使其在這樣的平臺中得到溝通訓練。

4.2 實習生應加強語言表達的自我學習

希波克拉底說:醫生有三樣法寶,語言、藥和手術刀。語言對于醫生而言很重要是因為醫生在與病人溝通時離不開語言的準確表達。其實,只要與人溝通,都離不開語言。實習生應加強語言表達的自我學習,以虛心學習的態度,不斷地積累豐富內涵。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其他醫護人員對病人是如何進行語言表達的來學習,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多讀書、看報、多與別人交流等方式去總結語言表達的技巧。

4.3 主動、虛心地向帶習老師請教

實習生要處理好人際關系離不開帶教老師的指導。無論是專業知識、人際交流技能,還是目前的醫療形勢、人的心理調整等方面,都需要那些有著熟練經驗的帶教老師的認真指導。[3]帶教老師對實習生有指導的責任,他們也希望增強實習生的能力,只是對于他們指導學生的態度和精力,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因此,實習生不要以帶習老師忙或其它原因沒有關注到自己而放棄對自我的鍛煉,而是更要積極地、虛心地向帶習老師請教,提高自己的醫學技術,正確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 宋丹妮,張建國,楊揚等.醫學生溝通能力與和諧人際關系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 116-117.

第12篇

關鍵詞:人際傳播;網絡傳播;微信熱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功能與其他用戶交流。至2013年10月24日,據騰訊微信統計,其用戶數量已經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1]那么隨著微信作為自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微信聯系朋友,維系朋友間的關系,乃至通過微信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在網絡人際傳播發展和演變的今天,與其他網絡媒介相比,微信人際傳播更加便捷與高效,能在廣泛的范圍內傳播個體之間快速建立起人際傳播關系。隨著社會化網絡服務的出現,現實世界中“熟人的熟人”的關系被逐漸轉移到了網絡上。[2]社會個體通過微信把“新朋”和“故友”、附近的人、同時搖晃手機的人都聚合在了一起,形成以每個手機為聚集點的網絡人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隨著人際傳播的進一步發展,網絡上的個體會逐步傾向于用這個交際圈來分享和獲取信息。那么,這種微信建立起來的人際傳播圈是否牢固,本文從人際傳播的視角,對微信熱進行冷靜分析。

1微信熱背后人際傳播情感活動誤讀與缺失

網絡人際傳播中的情感活動是指在傳播過程中傳者和受者對傳播符號信息屬性解讀之外,還需對傳播符號所蘊含的情感因素的接收、理解、體會及反饋。在現實社會中,這些表達感情的符號可以是語氣、語調、眼神、表情或背景資料等等,在微信的傳播活動中,這些表達情感的符號可以是微表情、圖片、文字等等。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具備傳遞感情的動作、表情、眼神等非語言傳播符號被納入情感傳播符號體系,但由于網絡人際傳播渠道的限制,非語言符號傳播功能受到較大程度的誤讀或弱化。即使是微信推出的語音聊天,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誤讀情況。所以說網絡人際傳播側重的是傳遞信息,但表達情感方面,與面對面的交流仍有較大差距,傳播者的情感交流呈現碎片化狀態。概括來說就是“網絡人際傳播中的情感活動缺失是伴隨網絡人際傳播特殊方式的普及而形成的一種情感活動傳遞不完全的特殊狀態。”[3]

盡管網絡人際傳播的傳播符號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傳播符號相似,但是傳播主體選擇其作為傳播情感的靈活性降低,傳播的保真度也難免降低,傳播主體間的注意力不能保持完全一致,對傳播符號的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容易導致信息流失,且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其連續性和穩定性較差,這是導致網絡人際傳播中主體間情感活動的缺失的主要原因。網絡人際傳播中情感活動的缺失對傳播效果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文字雖然具有很強的表達功能,但是并不能完整的表達情感。圖片、視頻等呈現的影像是對現實情境的模擬和再現,不能全面還原真實而全面的事物原貌。因此,網絡人際傳播在這方面的缺陷并不能輕易克服,只能在技術許可的范圍內盡量模擬現實社會人際交往情境。

2微信使用中網絡人際傳播的隨意性

依據網絡人際傳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將微信中的人際傳播分為三種類型:陌生人之間的傳播、熟識朋友之間的傳播以及工作伙伴之間的傳播。那么陌生人之間這種網絡人際傳播就有很大的隨意性。

(1)傳受雙方個人形象的隨意性。由于很多時候網絡人際傳播的參與者處于不同的時空中或者根本素未謀面,再加上網絡人際傳播參與者具有隱匿性,這就導致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傳者和受者都會根據自己對對方的判斷對自身形象進行加工,以影響對方判斷,從而導致傳播雙方的關系朝已有的預期方向發展。比如外在形象、說話的語態、遣詞造句等都可能是加工出來的虛假形象,以此來獲得對方的認可。

(2)傳播內容的隨意性。在微信的使用中,由“附近的人”“漂流瓶”和“搖一搖”而建立起來的溝通渠道,屬于偶然的網絡人際傳播,此類傳播也大量存在,這種情況下的傳受雙方目的不是十分明確,或者說沒有明確的交友目標,只為消耗

暇時間。那么傳受雙方在這種傳播中往往沒有明確的傳播目標,隨機性比較強,個人在這種網絡人際傳播中只是在隨意的發送信息,如果恰巧遇到對方對此也十分感興趣,那雙方關系有被進一步拉近的可能,如果沒有找到共同話題,彼此還是陌生人。

3微信使用中網絡人際傳播信息辨別誤差隨處可見

在以微信傳播媒介的過程中,傳受雙方處于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彼此不能進行面對面的傳播,個人無法對對方傳播的信息做準確的判斷,不能依靠既有的社會常識或知識儲備進行判斷,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傳播者說謊或歪曲事實的可能性。出于一些目的,網絡人際傳播雙方往往也會傳播虛假信息,這些虛假信息被用以論證某些觀點和事物的合理性,促使傳播對象增加對某些事物或觀點的認同感。與其說這是微信使用中的人際傳播信息誤差,不如說是網絡傳播共有的弊端。因此,人們在使用諸如微信這一類型的社交傳播應用程序時,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即自媒體使用素養,實事求是,而不能以訛傳訛、散發謠傳,積極宣揚真實信息,需要有目的地規避其弊端。參考文獻:

[1] 微信[db/ol].百度百科.

[2] 段潤.網絡人際傳播的衍進[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黄浦区| 东阳市| 股票| 汕头市| 唐河县| 西平县| 温宿县| 泾源县| 吉木乃县| 霍州市| 永和县| 永靖县| 平凉市| 舟曲县| 黄梅县| 汤原县| 西城区| 永靖县| 荆州市| 如东县| 琼中| 民乐县| 广宁县| 苍南县| 卢龙县| 湟源县| 永春县| 报价| 洛宁县| 格尔木市| 禹州市| 乌审旗| 安西县| 邳州市| 松潘县| 宿州市| 文昌市| 宜昌市| 榕江县|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