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5: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083-02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持續下,個體能夠保持生命的活力,具有相對積極的內心體驗,而且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使得個人身心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穩定的情緒、積極的心態、自信好強、獨立堅強、敢作敢當的勇氣,以及活躍的思想等人格特征。換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必須要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心理結構,要能夠在各種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
(一)個性特征
一個人的心理面貌集中反映在他的個性上,個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個人色彩濃厚、穩定的心理傾向與心理特點的總和。個性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以及做事的風格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通常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神經質等現象,并且心理問題越嚴重,表現出的特征越明顯。相關調查顯示,個性越穩定的學生,越不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同樣,性格開朗、外向型的個性能夠有效減少心理問題產生的幾率,而情緒缺乏穩定性、相對倔強的個性則會增加心理問題產生的幾率。與此同時,掩飾性維度將個體對社會的認可程度有效反映出來,掩飾性越高的個體,對于社會認可的需求也就越高,這些個體在為人處事方面也就比較全面地考慮社會的行為規范,即面臨著較小的社會壓力,心理問題也就比較小。因此,個性特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應對方式
所謂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進行緊張精神的擺脫時,進行自我調節的素質。應對方式對個體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對方式屬于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對壓力與后果的嚴重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個體心理健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應對方式與大學生的身心癥狀有著密切相關,積極應對能夠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應對的作用恰恰相反。與此同時,情感應對方式也與學生的心理狀況相關,諸如逃避等消極應對方式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身體功能、社會功能等降低;諸如勇敢面對等積極應對方式則很有可能會提高身體功能,使得人際關系得到改善。因此,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問題,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而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夠將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好,還有可能增加心理問題產生的幾率。
(三)心理素質
當代大學生的閱歷比較淺,社會經驗嚴重不足,而且有大量的獨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同時缺乏正確的認識,很有可能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潮的影響,進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他們害怕失敗,當面對較大的挫折時,往往會產生心理障礙。也有一些學生由于遺傳因素導致的個體形態相貌差異,不能夠正確認識,進而出現心理失衡現象。實踐證明,自尊水平較高的學生比較自信,更能夠得到大家的信任;自尊水平較低的學生,具有多樣性的破壞行為,往往對好朋友表達的感情不給予相信。
(四)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好的大學生能夠合理安排學習工作,主動調節學習情緒,將學習的壓力放在適度水平。大學是學生由以往的學習階段進入到創造階段的過渡時期,在探索性與專業性方面都有所增強。與此同時,大學校園還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競爭非常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學生適應不了嶄新的學習環境,逐漸出現了焦慮和抑郁等現象,而與中學老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大學老師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課本往往只是輔助而已。很多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接受這種變化,進而逐漸出現了消極的心理。同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大學生就業逐漸市場化,傳統包分配的就業模式早已被摒棄。此外,大學生的數量飛速增長,很多學生面對壓力逐漸失去了信心,這也是導致學生抑郁、焦慮的原因之一。
(五)生活習慣
大學生生活習慣的好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體育鍛煉被廣泛認為是保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此同時,由于受到時間的允許,以及科學技術的積極影響,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日益增多,進而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相應的影響。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焦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計算機網絡的影響。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越來越高的不良心理健康發生率逐漸引起了社會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研究表面,心理健康水平低是當前影響大學生學習成績、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退學率日益增高等問題的重要原因。心理問題嚴重的大學生甚至出現了自殺的行為現象。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逐漸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的任務。
(一)加強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輔導屬于常見的心理干預方式之一,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的輔導方式之一。加強個別心理輔導的著重點是矯質性目標,其屬于心理障礙干預的關鍵性手段。心理障礙干預的主要方式包括認知療法、放松療法、森田療法,以及領悟療法等。通過有效的個別心理輔導方法,能夠進一步將心理問題行為矯正,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大學生的退學率,以及自殺率等。
(二)加強團體心理咨詢
所謂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心理咨詢活動。團體咨詢具體指通過對社會實際情景中的人際交往進行模擬,促進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觀察、認知,以及探討、調整等方式來使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得到改善,日漸學習新的行為方式與生活態度,最終使得良好的適應過程得以發展。在心理咨詢的團體活動中,通過發揮集體的力量,以及有效的心理咨詢,定能夠科學解決大學生共有的心理障礙,進而實現每一個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自我適應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得大學生健康成長。
面對當前日益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團體心理咨詢措施。有的大學通過對松弛與認知行為技巧的團體咨詢活動進行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待活動結束之后,接受團體心理咨詢治療的學生在焦慮水平、壓力水平,以及悲觀程度上都有效降低。實踐證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團體訓練,不僅能夠使得大學生的抑郁與焦慮狀態得到改善,而且還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與此同時,通過采用認知療法進行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能夠使得就有神經質傾向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因此,團體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不僅能夠及時有效地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夠有效解決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促進大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大學生活,使得神經質傾向得到有效矯正,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此外,從事團體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還必須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能力,由于心理咨詢屬于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與學校,所以從事心理咨詢的教師與醫生多只是經過短期的培訓而已。
1.心理教育
各大高校在進行團體心理咨詢活動時,可以展開科學心理教育,諸如每個月進行一次心理知識講座,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心理健康節活動。同時,還可以將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到大學生的必修課中,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有效的培養。
2.心理預防
各大高校要在每一屆新生入校之后都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而且要定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諸如問卷、測試等調查,一旦發現存在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要及時給予矯正,通過談話等方式預防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3.心理訓練
各大高校要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健康人格的科學培養,適度調節情緒,逐漸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樹立自尊、自主、自強的意識。實踐證明,進行了心理訓練之后,大學生在強迫、抑郁、焦慮等方面的癥狀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的大學通過將感情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分析,以及社會心理學等課程作為選修課在教學中落實,結果顯示學生在強迫、抑郁,以及心理焦慮等方面的表現比接受課程教學之前好很多,教學結果非常樂觀。因此,心理訓練在高校心理教學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提高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三、總結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在各大高校都在擴招的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小覷,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僅有學生自身的因素,更有生活環境、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面對諸多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必須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心理問題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才,滿足社會、國家發展的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賈維鵬,楊占全,閆莉琴,劉力麗,高顯蘭,岳彩玉,韓利元.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6).
[2]王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6,26(4).
[3]舒曼,袁愛清,徐紫云,徐朝亮.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因素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6).
[4]陳華.527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4).
[5]張付全,唐秋萍.醫科大學生心理衛生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 現狀成因 教育對策
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使處于特殊時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人數不斷增加,且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復雜。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對新環境適應困難,依賴性強。第二,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許多學生沉溺于上網聊天或玩游戲,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和考試焦慮。第三,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大學的人際關系比中學時代要復雜,部分學生很難適應,因此,會產生孤獨感,自我封閉,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四,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五,抑郁心理。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這些問題多出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身上。第六,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準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眾心理嚴重。第七,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2.1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社會環境因素看,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2.2學校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活是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做到生活自理,又有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但由于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少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過不慣集體生活,從而感到孤獨寂寞、壓抑和焦慮,各種心理問題隨之產生。
2.3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于家庭”。
3.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面對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我們應加以高度重視,及時了解大學生心理動態,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時預防和排解,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谝陨戏治?,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使這項工作扎實地開展下去。
3.1學校方面采取的措施
3.1.1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高校心理輔助工作力度,將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落到實處。
高校首先要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其列入學校主題工作的議事日程,為有關部門開展工作提供保障。另外還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制訂規范的實施計劃,突出明確的目標,并建立起一套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績效評估體系。要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職能,利用學校教育組織形式的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對學生實施有計劃的主動性教育,如課堂教學、學科滲透、行為訓練、團體輔導等,以實現教育目的。配備一定數量的由心理學專業教師和醫務人員等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在知識、技能、時間等方面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3.1.2采取各種途徑,磨煉大學生意志,提高情緒的調適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開放、人才競爭的時代,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稍遇挫折就出現心理緊張,產生心理障礙、情緒消沉、精神不振,這樣的人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人才。磨煉意志,提高心理素質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徑。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并總結教訓;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如果學生在這些方面的鍛煉加強了,那么他們將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他們自我教育能力也將隨之而提高,感情沉穩,自制力增強,在很多情況下能自己擺脫心理負擔,掃除精神障礙。
3.1.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氣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3.2家庭方面采取的措施
3.2.1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子女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后盾和精神支柱。
3.2.2家長與學校主動溝通,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經常主動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與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成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7):67-68.
[2]盧勤.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1):107-110.
[3]陸凌云.聊天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教書育人,2007,6:12.
[4]聞青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與途徑.兵團教育學院學報,1999,9(1):96-97.
[5]華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與途徑.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20(4):120.
關鍵詞:醫學院校;殘疾學生;心理健康
1醫學院校殘疾大學生整體情況
由于殘疾學生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對健康的渴望,他們希望通過醫院專業課程學習來提高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水平。雖然部分醫學專業由于臨床操作的需要,會在招生時對殘疾學生進行限制,但醫學專業仍然是殘疾學生報考的主要專業之一。很多殘疾大學生因生理缺陷和家庭貧困,出現了敏感、自卑、缺乏自信心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成為生理、心理“雙困生”。醫學院校殘疾大學生的主要殘疾形式包括肢體殘疾、小兒麻痹后遺癥、脊柱彎曲、身體癱瘓、腿腳不便及視力衰弱等。雖然絕大部分殘疾大學生可以在學校提供的便利條件的保障下完成學業,在同伴的幫扶下保證生活自理,但相比其他學生,殘疾大學生因為自身原因會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到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分析醫學院校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易發心理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完善人格,也是培養身心健康的醫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環節。
2醫學院校殘疾大學生主要心理困惑
2.1渴望被接納與自我封閉的矛盾心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影響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當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人際交往的需求,而且成為占優勢的需要?!睔埣泊髮W生和普通大學生一樣渴望擁有穩定的社會支持,以此減輕內心的孤獨感,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環境,應對挫折。但是受限于身體狀況和人際交往中的失敗經歷,在敏感多疑以及自卑心態的影響下,殘疾大學生在遇到傷害或者預感可能遭受傷害時,往往選擇自我封閉,逃避學校和班級的活動,懼怕競爭,內心常有遭受歧視與不公正對待之感,這種心態會影響到生活、學習及身心健康。
2.2極度消極的抑郁心理
生理自我作為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到個體自信心的建立與發展。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疾病,也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因此,生理缺陷一方面能夠推動個體朝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方向積極進取;另一方面生理缺陷帶來的自卑導致個體遇事容易過度放大自身不足,過低評價自我形象、能力以及品質,忽略自身優勢[4]。自卑猶如雙刃劍,殘疾大學生因周圍人的無意舉動、言行受到傷害時,因為自尊心很強,內心容易感受到偏見和歧視,長此以往會誘發抑郁心理,逐漸對生活失去興趣,以消極態度應對外界,整日無精打采,難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2.3過分尋求認可的偏激心理
殘疾大學生面對激烈的學業競爭、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未來就業壓力等時,容易寄希望于取得更優秀的成績來獲得認可,以彌補生理缺陷。他們堅信唯有不懈努力才可以改變人生,將周遭的嘲笑甚至歧視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是一種“升華”的心理防御機制。但長此以往容易將個人置于自己營造的精神世界中,因自我要求過高而積壓大量負性情緒不能及時疏解,演化為自負與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尤其是進入大學后,成績不再是評價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落差感導致部分殘疾大學生采用“外歸因”的心理認知模式來評價現狀,將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其他人,這也會加劇其尋求認可的偏激心理。
2.4“就業難”背景下的焦慮心理
當前環境下,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對殘疾人來說更是如此。2009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聯合《關于進一步做好高等學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級殘聯及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要把促進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殘疾人就業工作的首位,盡快摸清底數、重點研究、提出對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規范就業服務,為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實現就業和穩定就業創造條件。雖然國家在政策層面對殘疾人的就業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部分醫療操作需要較好的身體條件,有些用人單位存有顧慮,實際招錄過程中依舊存在不公平現象。就業困難容易引起殘疾大學生對專業選擇的后悔心理,而急于就業則會產生焦慮心理。不良心態與自卑心理相互作用,更容易誘發心理問題。
2.5渴望愛卻又不敢愛的矛盾心理
殘疾大學生情感豐富,心思細膩,向往美好生活,渴望體驗愛情,收獲幸福。生理缺陷造成了殘疾大學生特有的一種自卑形式———“性自卑”,即在戀愛中或追求愛情中存有渴求與回避的矛盾心理。這種渴望愛卻又不敢愛的矛盾心理會帶來內心沖突,進一步加劇了自卑心理。雖然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消除人際交往、尋求認可中的自卑心態,但是很難消除愛情中的自卑心態,如果被拒絕或者失戀,造成的沖擊往往更為強烈,嚴重者會一蹶不振,誘發心理障礙甚至極端惡性行為。
3醫學院校殘疾大學生心理干預方式
3.1加強對殘疾學生的引導
自我封閉、退縮是殘疾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面對內心情緒的波動、情感的變化以及消極的體驗,他們常常選擇逃避、否認和壓抑的應對方式,長此以往會影響身心健康。所以,要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室的作用,采取團體訓練,鼓勵參與集體活動、融入團隊等方式,幫助殘疾大學生融入集體。對于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學生,要積極引導,做好心理咨詢的評估、指導工作,必要時可以尋求教學督導的幫助。
3.2建立醫學院校殘疾大學生心理檔案
目前,我國高校在新生入學之時都會開展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工作,醫學院??梢源藶槠鯔C,結合測評結果,對殘疾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約談,系統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心理檔案。對于存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個體咨詢;對于存有心理障礙或者疑似精神障礙的學生,要密切關注并做好及時轉介與定期干預工作。要重視對心理檔案的保密和完善,對于高危人群要及時發現、及時疏導。
3.3成立殘疾人學聯組織,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殘疾人學聯組織的成立,可以為殘疾大學生提供平等交流、相互支持的平臺,可以發揮朋輩教育的優勢。組織成員年齡相近、境遇相似,通過平等無約束的對話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殘疾大學生面對人際交往、學習壓力、挫折應對、情感問題等時,出于多種因素考慮,可能不會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專任教師也很難及時了解其心理動態,而同輩人之間的傾聽、共情、相互支持可以有效幫助其及時宣泄負性情緒。此外,殘疾人學聯組織通過開展活動,積極宣傳,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殘疾大學生這個群體只是生理不同于其他大學生,但并非“特殊群體”,應該被平等對待。
【關鍵詞】 醫學類大學生 心理健康 調查分析 大學生調查問卷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hanXi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hen Yong1.2 ,Du Xin’ai1 ,Xiong Yongmin1*
(1.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2.Shaanxi Energy Institute University, 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lear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Methods: The international UPI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health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1400 medicin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Shanxi Energy Institute University. Results: UPI showed that the screening rate of class Ⅰ students who had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 was 21.2% (292/1376), the screening rate of classⅡ students who may be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 was 35.9% (494/1376) and the screening rate of class Ⅲ students who didn't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 was 42.9% (590/1376).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ere associated with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dmission volunteer satisfaction and so on. Conclusi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ser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satisfa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o launch specific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 Medical class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055-02
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國際上高等院校廣泛采用調查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用表。現階段醫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職醫學生更是面臨著就業的危機。此外,我國的醫學高職教育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與社會上其他的普通高校在管理方法及學校建設等方面相比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此高職醫學生在社會適應、人際交往、學業深造、戀愛、就業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1]。本研究采用國際通用的UPI,對醫學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其對了解醫學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學校制定教育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在校醫學類大學生1376人,其中男生584人(占42.44%), 女生 792 人(占57.56%),男生平均年齡20.17 歲,女生平均年齡 19.78 歲;來自城市學生 322人(占23.40%), 來自農村學生 1054人(占76.60%)。
1.2 調查方法:采用UPI問卷調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在校醫學類大學生1400人,在全校隨機抽取42個班,以班為單位采取整群抽樣。由不同心理咨詢老師宣讀指導語,講解調查目的和意義,要求學生當場獨立筆答完成?,F場回收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1376 份, 有效率為 98.28 %。
1.3 UPI分類標準:UPI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 包括是性別、年齡、家庭來源及錄取志愿滿意度等;第二部分由60個項目構成,包括身心狀況的56個癥狀題, 其中8、16、25、26是關鍵項目;第三部分是輔助題, 了解被測者對自己身心健康的評價及主要困擾的問題[2]。根據項目得分將受測學生分為Ⅰ類、Ⅱ類、Ⅲ類。第Ⅰ類學生:UPI總分≥25分;第25題做肯定回答者;輔助題中同時至少有兩項做肯定回答者;符合其中任意一項的為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需盡早進行心理干預及心理治療的學生。第Ⅱ類學生: UPI總分為20-24分; 8、16、26題中有一題做肯定選擇者;輔助題中任意一題做肯定選擇者;符合其中任意一項的為可能存在某種心理問題,但不嚴重,需引起心理咨詢機構注意的學生。第Ⅲ類學生:不屬于第Ⅰ類、第Ⅱ類者為目前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
1.4數據統計分析:以雙錄入法錄入數據以控制數據的準確性,用 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為0.05。
2 結果
2.1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頻數分布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類大學生UPI總分分布統計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在0-25分范圍內分數的分布呈遞增趨勢,而25-50分之間呈遞減趨勢。提示調查對象的大多數存在心理問題或潛在心理問題(Ⅰ類學生篩選率為21.2%,Ⅱ類學生篩選率為35.9%)。應加以重視,及時疏導改善,嚴重時要給予適當的心理治療。
2.2 大學生UPI篩選率: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類大學生UPI篩選率結果見表2,Ⅰ類篩選率為21.2%,Ⅱ類篩選率為35.9%,Ⅲ類篩選率為42.9%。結果提示醫學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2.3 不同性別、城鄉差異和錄取志愿滿意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不同性別、城鄉差異和錄取志愿滿意度對學生UPI調查篩選率影響的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女生的Ⅰ類、Ⅱ類篩選率均高于男生,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6.76 p0.05);不符合志愿學生的Ⅰ類、Ⅱ類篩選率明顯高于符合志愿學生,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7.97 p
3 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類學生Ⅰ類篩選率為21.2%(292/1376),略高于全國大學生抽樣調查有心理障礙的20.23%[3],提示醫學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必需進行心理治療,并將此群體作為重點監測人群。對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Ⅱ類學生,應進行心理疏導,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本研究通過探討不同群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發現醫學類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性別、城鄉差異、錄取志愿滿意度等因素有關。從性別上看,女生的Ⅰ類、Ⅱ類篩選率均高于男生。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很多,可能與女生不善于表達、情感細膩、性格等有關[4]。從城鄉來源來看,來自城市或鄉村的學生UPI篩選率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目前不斷發展的經濟狀況有關。從錄取志愿的滿意度上看,不符合志愿的學生Ⅰ類、Ⅱ類篩選率明顯高于符合志愿的學生,提示錄取志愿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影響。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因為達到理想的奮斗目標, 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投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 而非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則近期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從而產生心理障礙[5]。
4 建議
4.1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構建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系統,建立三級網絡機構體系,一級網絡為大學生心理咨詢室、二級網絡為各系黨團工作站、三級網絡為班級心理委員。制定相應的工作制度,規范工作程序,確保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使其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導與干預。
高職醫學類新生入校后,應及時進行心理健康篩查,通過篩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分類,分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和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兩類,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干預后,定期進行約談、隨訪觀察心理咨詢或心理干預。
4.2 培養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
要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須擁有一支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目前醫學高職類院校專業的心理教師人數極少,擁有心理咨詢資格的老師不多,主要心理咨詢工作仍以心理疏導為主,對一些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具備專業的解決能力。建議對不具備心理咨詢資格的老師進行專業的培訓,通過學習盡快獲得大學生心理咨詢資格。另外應該同專業的心理咨詢學?;蜃稍儥C構合作,使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得到專業規范、及時有效的干預治療。
4.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與心理健康宣傳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及講座,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結合醫學生特點應開設心理學相關課程,定期舉辦主題心理健康講座,正確引導高職醫學生科學合理的消除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危害,從而將以往的被動心理咨詢局面轉變為主動心理咨詢,使心理問題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至于將較輕微的心理問題,發展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狄霜梅.醫學類告知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及促進措施研究[J].科學文化,2013,4(240):190-191.
[2] 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R].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48-349.
[3] 秦.高職新生心理委員UPI測查分析研究[J].新余高專學報,2010,15(1):85-87.
[4] 劉暢.基于UPI量表的醫專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差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5):155-156.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出現了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學科建設滯后、理論基礎薄弱,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評價標準構成了理論研究層面的原因;而心理測驗工具的選擇和使用不科學,心理測評的操作過程不規范,心理測評的評價指標混亂則構成 了實踐操 作層 面的原因。
科學評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然而,隨著相關研究的日漸增多和深入,我們卻發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越來越令人困惑。大學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不適,其主要的心理問題有哪些?研究者給出的答案差異極大,甚至相互對立、相互沖突。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而言,有的研究認為不足 10%,有的在20%~30%,有的則高達 60% ~70%¨’。這種研究上的分歧,事實上已經造成了廣大教育工作者認識上的混亂,極大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實踐的發展。因此,及時對其進行反思與匡正,不僅是學術上的慎重選擇,也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需要。
一、 問題與反思——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混亂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二是實踐操作層面的問題。
1.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
(1)學科建設滯后,理論基礎薄弱,基本概念曲解混亂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理論研究的不成熟。從目前心理學的發展看,心理學本身許多基本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善解決,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則存在更多問題。由于學科建設滯后,理論水平偏低 ,導致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些基本范疇,如心理健康、心理異常、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界定模糊,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詮釋和規范使用。究竟心理健康(問題)的本質是什么,研究者的理解是不同的。即研究者不是在同一語境下理解心理健康 (問題)的,他們屬于不同的話語群體。這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混亂的根本原因。
“作為學術研究,概念的界定、辨析是最基本的工作。因為,概念不僅是思維的工具——有了概念才能作出判斷、形成命題、進行論證 ,也是學術探索的成果——在對概念作出的界定和使用中包含著論者的學術主張,概念的演變往往標志著學術思想的演變。一切研究成果不但在概念中積累,而且理論也借概念和范疇而發展” ??梢哉f,基本概念的日臻完善準確,標志著相應學科的日益成熟;而概念界定模糊混亂甚至曲解,必將導致對事物本質認識的隨意性,最終妨礙它的科學發展。因此,進行心理健康研究,首先必須科學界定心理健康等基本范疇,只有這樣,研究者才能有共同的語境和論域,才能有效地開展對話和交流,才能避免一些爭執和誤解。
(2)缺乏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標準體系
要評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首先必須要有區別與鑒定心理健康(或異常)的標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心理健康標準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目前,我國學者判斷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有六種:統計學標準、社會學標準、主觀經驗標準、生活適應標準、醫學標準和心理學標準。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評價標準不同,研究結果出現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沖突的現象也就成為必然。受多樣化評價標準體系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也是紛繁多樣,遠未達成共識。究竟學生出現什么樣的心理或行為可以界定為心理健康(或異常),研究者的認識是不同的。這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混亂的又一重要原因。
2.實踐操作層面的問題
(1)心理健康評價工具存在的問題
第一,心理測評工具的選擇隨意性強,差異大。目前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常用的測驗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和與心理健康有關的人格量表。前者如癥狀自評量表 scL 0、抑郁自評量表 SDS、焦慮 自評量表 SAS等;后者如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 MMPI、艾森克個性問卷 EPQ、卡特爾 l6項人格 因素評定量表 16PF、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心理健康測查表 PHI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sCL90.其次是 MMPI、EPQ、UPI等。
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必然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相關研究顯示:以 UPI和 SCL 9O對同一群體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 UPI的陽性檢出率遠遠高于 SCL904 J。另一研究采用 SDS和 CES—D對同一組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SDS的抑郁癥狀檢出率為 17.38%,遠遠低于 CES—D的檢出率43.93% 。由于心理測評工具使用混亂,導致心理測評的結果相互矛盾。表面上看,這些研究似乎針對的是同一個問題,而實際上它們來源于不同的測評工具,其結果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只有采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進行標準化的測量及評價 ,其研究成果才能與他人及文獻進行比較 。
事實上,每一種心理測驗工具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論基礎和適用范圍。如果缺乏對其理論基礎、測驗內容及用途等的正確理解,必然會導致測驗工具的濫用。以 scI9O為例自 1986年建立 中國常模后,sCL90得 到了廣泛 的應用在所有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中,運用 SCL90研究的文獻占到70% ~80%。但由于缺乏對其理論、用途和內容的正確理解,近年來在該工具的使用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scL90是否適用于判斷、比較大學生等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受到質疑。研究者指出:scL90作為準則參照測驗,其設計的初衷主要是用于衡量門診及部分住院病人的 自覺癥狀和嚴重程度。它能較好地反映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變化,但并不適于判斷比較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顯示:scLJ90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測量時,其信 度高,但實證 效度差。相關研究 顯示:以scL90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幾乎所有的指標均高于常模。因此,以 scL90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評估工具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測驗工具本身不完善。心理測驗工具是人們構建的結果,測量對象與工具之間并不具有同一性。理想的測驗當然是包含所有能反映測量特質的行為,但事實上即使是再好的測驗,也只能反映測評對象的部分屬性,而且描述的只是現狀,并不能揭示現象背后質的原因。因此 ,心理測驗本身具有不完全、不穩定 、不精確的特點。
而在我國,心理測驗存在更大問題。由于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常用的測量工具多是從西方引進的。西方的量表產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其本身并不成熟,即使在解釋其 自身的心理、行為上還存在許多問題 ,而在其他國家 ,則存在更大的局限性。相關研究顯示:以 MMPI和 EPQ用于中國人樣本 ,結果發現中國人測謊一項得分特別高。這一結果并不表明中國人更會 自我掩飾,研究發現 MMPI和 EPQ的測謊題對西方人可以起到測謊的作用,而對中國被試則是無效的,它只是另一項人格或臨床的指標。在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Bond發現,中國人 自我概念的得分總是低于西方人0 ;White&Chan也發現,即使在 中國文化價值中較重視的一些因素,中國人自我概念得分仍低于西方人” 。研究者指出,這一結果并不意味著中國人自我概念差 ,它反映的只是一種文化的差異而已。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許多西方量表并不適合中國人 ,對量表僅做一些語言上的修訂便應用到臨床和實踐中是不科學的?!叭ノ幕钡难芯糠妒奖厝粚е虏豢茖W的研究結果。
(2)心理測驗的操作過程不規范,缺乏標準化目前,評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本方法有心理測驗法、觀察法、會談法、產品分析法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心理測驗法。而心理測驗實質上是對行為樣組的客觀和標準化的測量。標準化是指測驗的一致性,即測驗的編制、實施記分及分數解釋的程序的一致性,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所有被試的測量條件相同,所獲得的測評結果具有可比性。從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的實踐情況看,心理測驗的實施極其混亂,無論是測試環境、測試手段、操作技術、指導語還是研究取樣等都缺乏標準化。
(3)心理測評結果的處理和解釋存在問題
第一,心理測驗的評價指標不統一。標準化測驗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計分、評分的標準化??陀^統一的評價標準,才能保證所有被試的測評結果具有可比性。而當前,在心理健康測評中,心理測驗的評價標準極其混亂。以 scL-_90為例,該工具的陽性篩查標準就有多種:①因子分標準:有的以至少一項因子分蘭1為標準,有的則以至少一項因子分 ≥2或 至3為標準;② 以總分或總均分(GSI)為標準:有 GSI至1.28(GSI室 X±1.96)或 GSI至 1.09(GSI至 X±1.50)幾種 ;③復合標準:以總分或總均分和至少一項因子分超標為標準 :如 GSI 1.22或至少一項因子分 2。不同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得出不同的測評結果。相關研究顯示:以 SCL一90對大學生測量 ,如果以至少一項因子分至 1為篩查標準,則陽性檢出率為 29.2%;以 GSI 1.09為標準,則陽性檢出率為 16.6%;以 GSI至 1.22或至少一項因子分耋2為標準,則陽性檢出率為 4.4%_I 。
第二,常模老化。常模是測驗分數相互比較的標準,是解釋測驗結果的參照指標。常模過時、樣組分布偏態、樣組規模過小等都會影響測驗結果的解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定中使用的測驗工具大多存在常模老化的問題。如scL—90、EPQ的常模修訂于 1986年;MMPI、16PF的常模修訂于 1988年。根據心理測驗的理論要求,常模應在樣本組和時間上有代表性,一般應每五年進行更新,及時修訂常模對科學解釋測驗結果有重要意義。
二、應對與變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定科學性的現實途徑
1.夯實研究基礎——加強理論研究,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發展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O世紀 8O年代建立以來,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總體上看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仍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尤其是,我們至今仍未形成適合本土的、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體系,這已成為制約心理健康研究及實踐最為重要的因素,所以,構建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體系,建立必要的學術規范已勢在必行。
所謂的學科體系,是指“學科研究對象的結構模式和反映研究對象各組成部分客觀邏輯關系及其運動、變化、發展的系統理論” 。學科體系的形成不僅是學科獨立的標志,而且也是學科領域 內相關研究科學化、專業化的必要保證。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所涉及的基本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的確立;二是研究方法的確立;三是理論體系的構建。
未來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發展應注意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一是要有比較完善、嚴密的概念、術語和范疇體系。二是各概念系統、基本命題和框架結構之問必須按一定的邏輯構成有機整體,而不是機械堆積或拼湊而成。”我們認為,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必須對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問題展開全面探討,如基本的范疇、術語,學科對象、學科性質、學科邊界等,各學科積極參與,眾多學者的積極討論、交流,必將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科學發展。
2.優化研究隊伍——提高研究人員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
心理測評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只有那些接受過專業訓練且具備一定心理測量經驗的人員,才能保證測評工作的科學性及測評結果的應用價值。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當前,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員極其短缺且良莠不齊。有些人員的專業能力差,職業道德和知識產權的意識非常薄弱。所以,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建立相應的行業準入制度已勢在必行。
3.提升研究水平——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定工具的本土化建設
引進國外成熟的心理測量技術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一味地盲目照搬,缺乏批判力的移植復制,只能使我們離科學越來越遠。正是出于對當前心理測評領域“過度西化”、嚴重忽視文化差異的“文化遲鈍”、“文化色盲”現象的不滿,學者們發出了心理測量本土化的呼聲。
西方的心理測驗,體現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當它用于本土社會時,它是有效的,而當它用于其他文化語境時,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認識上的曲解和誤讀。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是}肖除文化差異 ;二是編制中國 自己的心理測驗,其實質就是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不是另起 “爐灶”,另建一套體系,也不是搞狹隘的民族主義,拒絕與世界學術對話,其最終的目標是以本土文化為依托,積極吸取和改造西方心理科學的合理成分并不斷創新,在遵守基本學術規范的前提下,構建中國特色心理測驗工具,并最終為世界心理學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當前 ,在這方面我們已陸續開展了一些研究,如針對一些高校濫用心理測驗工具的現象,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制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評價量表”,目前在積極推廣中。
4.實施科學管理——推進心理測評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
在發達國家,心理測量等行業管理已納入法制化軌道,有嚴格的心理學準入制度,對心理測評人員的資格認定,測驗的編制使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等都有嚴格規范。比如,美國心理學會(APA)與教育測量理事會(AERA)等共同制定了《教育與心理測驗標準》,使美國的心理測評從混亂走向有序。我國目前尚缺乏這樣一個標準。盡管中國心理學會早在 1992年就出臺了《心理測驗管理條例》和《心理測驗者的道德準則試行條例》,對心理測驗的控制和使用、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 、職業道德等做了規定,但實際上形同虛設 ,現階段,我國的心理測驗的使用還處在一個十分混亂的狀態??梢哉f心理測評行業管理的癱瘓狀態,法制化建設的滯后,是導致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混亂的根源。所以,當前應盡快將心理測驗納入法制化軌道,并盡早出臺行業標準。只有這樣,我國的心理測評才能從混亂走向科學化、規范化,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獲得健康 、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繼亮,彭華茂."-3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2,(1):14~20.
[2]張志勇.情感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413~424.
[3]師曉寧,劉曉紅,徐燕,等.心理測驗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4):281~283.
[4]王建中.UPI與 SCL一90對 同一群體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3):1l7.
[5]劉賢辰,唐茂芹,陳琨 ,等.SDS和 cEs—D對大學生抑郁癥狀評價結果的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1):19.
[6]解學慧.心理測量本身及其在應用中的問題 [J].心理科學,2007,(2):422~424.
[7]單茂洪.正確使用SCL一90、16PF量表測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2):81—82.
[8]王金道.SCL一90量表使用的現狀及檢測心理健康的異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51~52.
[9]張志勇,羅珊紅.大學生 SCL一90測查結果的比較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2):77~78.
[10]Eysenek SBG,Chan J.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Hong Kong VS England[J].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1982,(3):153~160.
[11]Bond MH.How language variation affects inter~cu1.tural differentiation of values by Hong Kong bilingual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2):57~66.
[12]White,Chen J.A comparison of self—concept scoresof Chinese and White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J]. Journal of N on—White Concerns in Personnel and Guidance,1983,(4):138~141.ter,2000,(3):l~l1.
[13]毛富強,毛冠名,李 潔.研 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初步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1):36—38.
【關鍵詞】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Zhang Yonglei, Liu Yao, Dong Xiangyu, et al. Guiyang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on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All SCL-90 factor score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youth norm in China but Relationship(P<0.01). Girl students were also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SCL-90 factor scores of the rural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with bad economic conditions were higher than urban students and with fine economic conditions stud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nationality.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is low.
【Key words】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45%[1],而少數民族大學生更是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值得重視。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生長環境、文化背景、經濟狀況、學習基礎等各方面的不足,同時又要面對激烈的競爭,觀念的沖突,各種思潮的起伏,不斷加劇的生活、就業壓力,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等,都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為此,我們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足夠的重視,進而為提高少數民族乃至漢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1.1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師大等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測試,獲有效問卷978人。
1.1.2 調查對象均為自愿參加活動,通過面談排除人格障礙,無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測試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現場調查,測試前心理調查人員對協調人員進行培訓,在專業心理調查人員的指導下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團體測試,要求學生獨立作答,完成后當場收回。
1.2.2 問卷分析 分別將有效問卷輸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軟件系統,計算其數據。
1.2.3統計學方法 對以上數據進行檢查檢錯后輸入SPSS 11.0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態檢驗、方差齊性檢驗、U檢驗等統計處理 。
1.3 調查工具
1.3.1 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年級、來自城市/農村、經濟情況、文/理、郵件。
1.3.2 采用的問卷 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編制,共有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量表采用5級評分(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2]。
2 結 果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全國常模SCL-90的比較:除人際關系無顯著性差異以外,其它各因子得分均明顯高于全國常模(P<0.01)。見附表。經濟較差的少數民族大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高于經濟較好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不同性別之間SCL-90的比較:女生在各因子得分上均明顯高于男生,有顯著性差異。不同生源SCL-90的比較:來自農村的學生各因子分均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有統計學意義。不同民族間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不同專業間的比較:理科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得分高于其它專業(P<0.05),其它均無顯著性差異。
3 討 論
通過對本次調查的分析,我們看到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整體不容樂觀。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占有很大比例,而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的山區,長期生活的相對封閉,以及經濟條件差、交通不便利等因素導致信息、知識、文化思想更新的相對緩慢,加上一些傳統的限制,從而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發展[3]。而當他們面對新的陌生的環境時,缺乏健康、積極的應對方式及心理圖式和解決此類問題的其他相關經驗,從而產生心理上的緊張、焦慮、恐懼及精神病性癥狀和行為上的手足無措。另外,經濟條件的好壞對心理健康水平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可能體驗到更多、更嚴重的焦慮和不安,更覺得難以克服所面對的困難及由此產生的無能為力。就可能由此導致經濟較差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經濟較好的學生更低,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生活更簡單、知識更缺乏、經濟條件更差、對將來的更迷??赡軐е滤麄兏偷男睦斫】邓絒4]。
很多研究都表明女生較男生有更多的心理問題,可能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同樣在我們的研究中,貴州少數民族大學女生的心理問題相對男生顯得更突出和嚴重,我們認為女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更多的采取逃避、壓抑、否定等防御機制[5],更少的去直面解決,從而壓抑的沖突、矛盾對其心理產生更大、更久的影響。而在各民族之間不論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經濟條件等各方面無明顯差異,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顯示差別不大。在各專業的比較中只有理科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上得分較高,有統計學意義。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相似的環境,可能是在大學學習中,理科學生逐漸養成獨自思考、沉默少言、缺少交往的習慣,因而在人際關系敏感上得分較高。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而各高校的心理健康輔導機構和機制尚不健全,為此,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格和體格至關重要。
4 參考文獻
[1]鄧冰,熊敏,朱焱,張碧昌.貴州地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貴州醫藥,2003.7.27(70):667-669
[2]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25
[3]劉彩誼,王擇青,武國城,等.特殊作業環境下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醫學雜志,2003,28(7):597-598
[4]李丹琳,崔玉紅.中醫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l0(6):424-425
Abstract: University level, is their psychological maturity, personality and tend to improve and st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self-development goals and career goal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and mental h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critical role in tal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心理健康 分析 教育對策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alysis education strategy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問題分析
1、適應新環境
對于剛剛步入憧憬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們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與新的學習環境所有展現在大學生面前的都與以往高中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面對新的生活,很多大學生連一些簡單的、基本的勞動都不愿意去做。另外,在學習上,高中的教育只是把考上大學作為學習的目標,其教育是強制的,封閉的,而如今大學校園里,很多大學生在這種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對于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動機不是很明確,自由散漫,對于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一時間無法接受,這樣就會容易出現彷徨、苦悶的消極心理狀態。
2、人際交往困難
初入大學,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大學生們離開了父母,走進了集體生活,都渴望得到屬于自己的一份親密友情關系,而現實他們卻偏偏缺乏這種人際交往的技巧,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一方面大學生們存在著地域文化的差別,另一方面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很少從其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樣一來,他們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友誼,從而使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了傾訴對象,容易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也時常感到自卑,越來越缺乏自信心,心理壓力也在不斷地增加。
3、情感和戀愛困惑
當前,大學生正處在生理發育的青春成長時期,在大學期間,談戀愛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但是他們對于什么是真正的愛情,自己該尋找什么樣的愛情都感到迷茫與困惑,同時他們缺少生活經驗,情緒上容易沖動,所以很容易導致心理苦悶等現象,一旦失戀,他們很難從痛苦中走出來,常常因為感情處理不當問題而陷入痛苦迷惘而不能自拔,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4、學習與就業壓力
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再加上最近的金融危機風暴,對于自己將來的就業,當代大學生們不自覺的就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對于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們,在校園里,大學生們一邊急于自己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另一邊他們更加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他們往往認為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畢業后就應該得到一份工資待遇豐厚、環境優越的工作,然而現實與理想是有差距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極易使他們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和悲觀情緒從而由此產生就很多心理問題。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會因素
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這個變革包括幾千年沿襲下來的文化觀念的變革,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不穩定階段,面對眾多的挑戰,他們心理素質的脆弱,社會經驗的缺乏,在發展變化迅速、高效率、快節奏和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出現各種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難免。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主要是表現在父母期待、父母個性特征、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父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和都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特點、心理素質。
3、自身因素
大學生正處在情緒和情感最復雜的動蕩時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難以適應各種環境,在外界誘因(如父母期待)的作用下,形成自我期待,通過正確的自我調節才會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自己的認知態度,自我意識、個性特征和情緒也都影響著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對策
1、正確認識心理健康與德育輔導的必然聯系
(1)學習輔導
學習障礙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要向學生及時介紹大學學習的特點,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良好的學風;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優化學生的智能結構。
(2)生活輔導
主要包括環境適應教育、人際關系和情緒情感等問題的指導。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個人感情問題,了解愛情的本質,擺正愛情在生活中的地位,樹立健康正確的戀愛觀,并進行有關性心理衛生知識的科學教育。
(3)人格發展教育
培養人格健全的全面發展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因而人格發展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腳點。要使學生了解健康人格的標準,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富有正義感與同情心的良好個性品質。
2、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
(1)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教育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全體學生懂得心理衛生的基本依據,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介紹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其成因,,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
(2)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一個人對挫折的心理反應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往往反映出心理素質的高低。挫折教育要使學生了解挫折與人生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挫折喚起的心理防御機制,從而增強大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提高他們適應現實環境的能力。
3、提高校園文化生活建設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會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因此學校要加大對學生們的課余文化生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桂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思考,刊載《教書育人》,2005年第4期
【Key words】The mainland university;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Mental health
隨著西部大開發,現代化進程在新疆的推進,以及高校擴招和少數民族照顧政策等,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趨于異地就讀。這些學生較多來自偏遠、落后、貧窮的地區,貧困生甚多。近幾年,國家對于新疆學生的重視與扶持力度逐漸加強,特別是專門增設助學貸款,開展當地貧困幫扶活動等,以緩解學生家庭經濟壓力。然而,新特的地理環境與社會人文環境,使得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較漢族大學生存在特殊性與復雜性,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差異性。本文旨在探討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為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提供參考。
1 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國內有學者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心理狀況進行研究,研究結果[1-9]提示,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低于全國大學生,明顯表現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敵對、焦慮等。其中,在“女性”、“醫學類”或“貧困類”群體中可能更為突出,且表現出較高的疏離感和較低的主觀幸福感。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是第一次遠離家鄉和親人去適應新的環境。他們首先面臨著環境的改變,這增加了與陌生人群和不同民族的接觸頻率;其次是語言環境的改變,這增加了學習溝通和交流的難度;再次是生活習慣的適應,這意味著調適與隨俗;最后是面臨著新的人際關系圈,這也是頗具挑戰的嘗試與鍛煉。面對當下多元的社會環境,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經歷著文化、經濟、就業、觀念等多方面的變化與挑戰。
1.1 新環境適應中的挫折心理
對于大部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內地求學意味著遠離家人與同族,獨自面對嶄新的環境和挑戰。新疆大學生初來乍到,人地生疏,語言不暢,外表獨特,風俗各異,飲食不同,這給他們提出了很多挑戰。首先,不流暢的普通話,加上完全聽不懂的粵語,巨大的言語鴻溝橫跨在民族學生之間,一方面,影響了彼此溝通的有效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嚴重打擊了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心,可能引發新疆大學新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其次,大部分少數民族有清真飲食的習慣,與漢族學生飲食差異較大,部分學校專門開設了清真食堂,雖基本解決少數民族學生飲食問題,但一方面,飲食品種不多,少數民族群體的幸福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這也在無形中給少數民族學生貼上了標簽,隱形中強調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不同。再次,新疆人五官立體,眼神深邃,顯而易見的外貌特征使得他們常常被身邊的同學貼上少數民族的標簽,成為“特殊”群體,這也導致新疆生在學校的生活中容易產生心理不適應。這種心理不適應不僅表現在外顯的語言交際和生活習俗上,還表現在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等內在沖突帶來的一系列心理體驗上,而這些對他們的心理感受和行為導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0]。最后,也正是這些挫折心理,很容易使得新疆大學生抱團取暖,而這也影響民族文化的進一步融合。
1.2 人際交往中的防御心理
在內地高校中,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占比較少,歸屬感較漢族學生弱。在面對嶄新的環境時,出于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容易與周圍的異族學生產生距離感,對周圍的人事物持觀望態度,甚至可能疏遠他人,在行為處事上表現較為被動。而特別是當他們未能調整自我心態,適時適應環境時,便更容易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不自信與防御,甚至可能出現人際回避。在校園生活中,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往往傾向于將主要的人際圈設置在本族內部,這也使得該群體的人際交際圈更加封閉和局限。
1.3 學習上的兩極化態度
由于母語的不同,加上長期的語言習慣,相對于漢族學生,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學習壓力,最終順利完成學業。而這往往容易導致兩極分化:部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動力十足,整天埋頭苦讀,努力爭取獎學金等,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學習壓力過大,也較少參與集體活動,這類學生容易因學業上的壓力和得失而出現偏極端的行為,筆者曾接觸過此類學生:新疆維吾爾族學生阿普杜艾尼(化名)非常希望能轉專業,大一時認真學習,幾乎不參與班級活?櫻?當他轉專業失敗時,氣餒失望,曾一度表示想退學打工;此外,也有部分學生自暴自棄,學習懶散,常曠課或逃課,回避學習,貪圖享樂,大學初期悠閑自在,但也往往容易在大學中后期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4 就業職場的迷茫心理
對于內地高校的大部分新疆學生而言,大學畢業后更愿意選擇回家就業。除了對于家人的不舍與家鄉的回歸,原因也包括:一方面,盡管在各大城市,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和京滬一代,就業資源較多,但他們可能較難融入到這種民族文化氛圍里面,而且部分地區對新疆人的接納程度有待提高;而另一方面,新疆地區相對資源較少、條件落后,人才的素質高與新疆地區的資源設備現狀不匹配,畢業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返鄉后能從事的工作有限,甚至可能大材小用,這就容易引發矛盾迷茫的心理。
2 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2.1 社會環境中的民族偏見
近年來,新疆恐怖分子暴亂案件頻頻發生,社會各界對新疆人群的印象多停留在“切糕”、“暴力”、“砍殺”等不良事件,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社會大眾對新疆群體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如“不好相處”、“兇狠”等,并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偏見與防御的心理。同樣,在內地大學校園里,部分漢族學生在與新疆人初次接觸時,可能在無形中會戴著一定程度的“有色眼鏡”看待新疆同學,這種潛在的偏見往往在民族學生的交流中隔起了一層難以穿透的膜,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漢族學生與新疆民族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在相對陌生的環境里,“同是天涯淪落人”,新疆民族學生間的民族情感容易被放大和鞏固,而同時,該群體的情感漏洞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2 文化差異下的觀念沖突
“當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接觸時,變化必然產生,調整自己才能理解和適應周遭的環境,但正是這個調整的過程給人們帶來了負面的情緒?!盵11]個體在面對文化的差異時,積極的圖式是資源整合和自我突破,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自我與環境的接納和包容。這種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在飲食、習慣、風俗、語言表達等。然而,這種圖式背后的文化差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文化差異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外部與內在觀念沖突,進而引發個體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現在其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與人際關系等問題上。事實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環境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更傾向于與本民族或本區域學生形成小團體,主要基于人際交往中的相似性原則,即群體間語言習慣、觀念、飲食等的相似性。
2.3 經濟狀況下的心理壓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心理狀態。那些從新疆貧困區里走出來的大學生,當看到大城市里的繁榮與發展時,一方面,部分學生可能會更加發憤圖強,埋頭苦學,兩耳不聞窗外事,爭取出人頭地,但往往可能給自己過大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部分學生也有可能在現實的壓力與差距面前,變得更加自卑,在民族差異和異地求學的基礎上,更覺得低人一等,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甚至屢屢掛科,進而加重自卑心理。這些學生往往人際交往圈也比較窄,甚至可能常獨來獨往,衍生出人際、學習、情緒等綜合性問題
3 提高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措施和建議
西部建設重點在人才建設,作為西部人才的主力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西部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具體建議如下:
3.1 加強班級骨干培養,充分發揮一線作用
日常生活中,與學生最近,相處時間最長的便是班里的學生群體。其中,作為輔導員或班主任的得力干將,班級學生干部是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幫手,要加以重視和培養。培養一支積極主動、聰明能干的班級干部隊伍,充分發揮班干部與宿舍長的一線作用,真誠有愛地“關注-關心”班級新疆少數民族同學,及時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積極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班級活動和團體互動中,積極協同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努力促進班級民族學生融合與交流,并就特殊情況與客觀問題及時主動向輔導員老師或班主任反應。
3.2 開展專題培訓,大力提升輔導員處理民族學生問題的能力
內地高校大部分輔導員老師或班主任都是漢族,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思想心理狀態了解有限,認識不深。高校應積極組織專職老師開展新疆文化專題學習,促使專職老師進一步加深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開展民族學生工作,通過主題班會,談心談話等方式,加強與新疆民族學生的交流和互動。
3.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
高校要積極利用好校園文化陣地,創設有利于各民族大學生共同發展的校園環境。開展民族學生團結團體活動,創設友好的環境,營造真誠的氛圍,促進民族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民族學生創設認識社會、學習漢語、展示才華的平臺,促進文化融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有利于開展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情緒健康教育平臺的重要作用,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情緒心理的成熟。
3.4 培育和塑造積極人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我教育
教育者應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面對不同民族學生群體時,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幫助民族學生尋找自我內在的積極人格品質,并加以鼓勵與培養。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導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積極客觀地進行自我引導和教育,揚長避短,進一步培養民族學生適應新環境、接受不同文化的能力。而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努力尋找不同民族間在價值觀上的結合點,并通過增強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實現民族間的融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獨立學院“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綜合評價
一、研究背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經成為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只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有所了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擬從主成分分析的角度出發,以獨立學院“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數據為例來探討哪些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對獨立學院“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進行綜合評價,從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啟示。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紹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來多個變量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從數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降維處理技術。假定有n個樣本,每個樣本共有p個變量描述,這樣就構成了一個n×p階的數據矩陣。如何從這么多變量的數據中抓住主要的變量指標呢?要解決這一問題,自然要在p維空間中加以考察,這是比較麻煩的。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就需要進行降維處理,即用較少的幾個綜合指標來代替原來較多的變量指標,而且使這些較少的綜合指標既能盡量多地反映原來較多指標所反映的信息,同時它們之間又是彼此獨立的。那么,這些綜合指標(即新變量)應如何選取呢?顯然,其最簡單的形式就是取原來變量指標的線性組合,適當調整組合系數,使新的變量指標之間相互獨立且代表性最好。如果記原來的變量指標為x1,x2,…,xp,X1,X2,…Xp是原始變量經過標準化處理的值(因為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存在指標的量綱不同,所以在計算之前先消除量綱的影響,而將原始數據標準化),它們新的綜合指標為F1,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以及指標來源
根據上文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本文以獨立學院“90后”大學生為例,考慮到統計數據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指標,具體為: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經濟條件、家庭重大事故、社會轉型,“90后”學生價值觀多元、獨立學院學費高昂、獨立學院學生更需要認可、社會競爭,就業困難、學習壓力、教師教育方式、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物質條件、所學專業、情感問題、人際關系、身體生理疾病、家庭支持、個性。將其分別設為變量x1,x2,…,x18,運用軟件SPSS18.0將這些變量標準化為x1,x2,…,x18。(具體數據見附件所示)
(二)數據處理以及計算結果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計算特征值、方差貢獻率以及各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向量。利用SPSS18.0軟件,求解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各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向量,各地區的綜合得分。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每個載荷量表示主成分與對應變量的相關系數,具體數值如表2所示:
四、結果分析
由表1可知,前11個特征值累計貢獻率達到85.753%,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故選取前11個特征值。得到主成分的表達式為:■。為了對獨立學院“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以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以前11個主成份變量組成一個綜合評價函數。具體函數為:Z=42.793F1+7.599F2+6.306F3+…+2.609F10+2.488F11。具體數值,如附件(表3:主成分)。由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并且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個人心理因素。
參 考 文 獻
[1]張富洪,李斐,盧文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劉建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8-0026-04
[作者簡介]郝梅(1980―),女,碩士,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學業與職業教育。
近年來,隨著“90后”進入大學,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群體成為社會學家及教育家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在諸多研究中,有些專家認為獨生子女作為家庭唯一的孩子,家人過度的關注和保護導致他們心理脆弱,易產生心理問題;非獨生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性格上的獨立和自主使得他們能較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不易產生心理問題,因而指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且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態不如非獨生子女。然而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健康狀況上不存在差異。面對不同的研究結果,本文以近三年入校的大學新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進行調研比較,希望通過研究不僅能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有清晰的認識,而且也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的教育提出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隨機抽樣,選取近三年入校的5380名大學新生,其中2011級1882名,2012級1678名,2013級1820名;男生3574名,女生1806名;獨生子女2958名,非獨生子女2422名。
(二)研究工具
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為早期發現、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1]其評量標準分為三類,第Ⅰ類反映被試可能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需要盡快得到咨詢與指導;第Ⅱ類反映被試可能有一般心理問題,被試應受到關注;第Ⅲ類反映被試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用于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2]該量表共90個條目,包括感覺、情感、思維、意識等,每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制,主要統計指標為該量表的十個因子得分和量表總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態越差,其中單項分≥2表示被試呈現“心理問題”,單項分≥3表示被試呈現“心理障礙”。
(三)研究程序
在新生入學后一個月后,由專職心理咨詢師組織進行團體測試,測試前用統一指導語詳細說明測試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則,測驗結果運用SPSS17.0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
(一)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三年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Ⅰ類問題上所占的比率為52.14%和47.86%,在Ⅱ類問題上所占比率為54.05%和45.95%,在Ⅲ類問題上所占比率為55.58%和44.42%,這表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存在一定心理健康問題,且近三年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三類問題上的人數比率沒有太大差異,整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成穩定趨勢。
(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總體情況比較
在SCL-90問卷各因子的調查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各項因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2)。
(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存在心理問題人數的統計
近三年,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數所占比率從3.9%~23.3%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5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偏執、敵意、抑郁;非獨生子女從4.1%~24.2%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見表3和表4。
(四)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礙人數的統計
近三年,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3的人數所占比率從0.4%~2.9%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敵意、偏執、抑郁;非獨生子女從0.4%~2.2%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見表4)。
三、討論
本研究表明近三年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態整體并不樂觀,需要繼續得到社會的關注,同時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雖然有所不同,但兩者沒有明顯的差異性。這與Fallbo對1925―1984年發表的有關獨生子女的研究的分析結果相似。[3]我們認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相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有些不同,但是無論源自哪種家庭結構的生長環境對于人的成長來說都有利有弊,而當我們談到獨生子女的時候會認為他們具有孤僻、自私、自我等特點,源于我們對于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這點在包蕾萍[4]的研究結果中也得到了印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存在性格上的優勢與不足,會遇到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很多都是共性的,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存在,如強迫、人際敏感等,但也因群體的獨特性而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不同,比如獨生子女敵意、偏執、抑郁等問題較明顯,而非獨生子女抑郁、焦慮、恐怖等問題較明顯。
四、結論
通過相關數據的整理與分析,確定近三年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兩者之間無論是在心理問題的人數比率上,還是在心理問題的狀態上并無太大差異。
參考文獻:
[1] 辜美惜.應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UPI量表對我國的調查[J].社會心理科學,2010(5):214-216.
[2] 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8):13-19.
【關鍵詞】民族類院校;心理健康;調查方法
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特點與非民族院校大學心理特點雖有其共性,但由于特殊的區域文化、和民族風俗文化在三理矛盾期上也表現出自身的特點,例如民族學生由于一般出在地域偏遠、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市場經濟發育滯后,教育觀念有待更新,民族學生在理想和現實表現得更為突出,民族院校學生到了高校之后會面臨重新比較平衡的過程,先前的優越感在與非民族學生相比較的過程中會出現自卑心理,由于較弱的基礎教育及自身綜合素質與教育資源豐富的學生相比有明顯的劣勢,表現為想學好但又學不好的狀態,在一定程度給民族學生學業帶來了一定的適應困難,在生活上每個民族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民族地區學生在人際交往、學習適應和就業方面有較多的心理問題。
一、國外研究
國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價值取向、服務范圍、隊伍建設、實施途徑等方面存在鮮明特點;在服務理念、研究范式、研究內容、工作實踐等方面出現新的趨勢。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非常重視學校心理健康研究。美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已具相當規?;芯苛勘矶鄻踊?、研究內容多維化、研究范式實證化是其主要特征。深入研究并借鑒其先進的理念和做法,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諸多有益的啟示。
二、國內研究
(一)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許多研究者爭相研究的一個話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社會的飛速發展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聲日益高漲,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愈益彰顯其獨特的作用。大學生是承載著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從一定意義上講,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也正是他們想要有所作為、渴望有所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一種代價。為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代價,不僅需要大學生自己的努力,而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從社會發展來看,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往往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而突顯出來的。全面審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教育實效性來看依然堪憂,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隊伍、教育質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尋求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時展中不斷獲取自身價值和存在意義的必然選擇。從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更多更好的幫助。
(二)國內民族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受學業、生活方面的影響,也許會有更為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但具體來看,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在擇業觀念、戀愛觀念、人際適應、學習適應方面的狀況明顯好于少數民族男大學生,而在發展創造力、自我觀念方面的狀況則明顯差于少數民族男大學生。少數民族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民族差異非常顯著。漢族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明顯的優于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尤其表現在擇業觀念、發展創造力、人際適應三個方面。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生源差異十分顯著。在少數民族女大學生中,來自農村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明顯的好于來自城市的,尤其表現在戀愛觀念和學習適應方面。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年級差異極其顯著,尤其表現在擇業觀念、人際適應、戀愛觀念方面??偟膩碚f,其心理健康狀況隨著年級的升高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三)Scl90自評癥狀量表
癥狀自評量表,又名90項癥狀清單(SCL-90),同時也叫做癥狀清單(HSCL,編制年代早于SCL-90,作者為同一人,HCSL最早版編于1954年)。于1975年編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更能準確刻畫被試的自覺癥狀等特點。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緒、思維、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該量表可以用來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診斷,也可以做精神病學的研究??梢杂糜谒u,也可以用于自評。
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著高于其他同齡群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于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么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
(二)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于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三、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一)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于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于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和創新,在于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子女今后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四、小結
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了解身心發展狀況。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 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成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