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長城和運河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案是一種融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及分層評價練習于一體的、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載體。教學案實質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教與學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的一種重要媒介。教學案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學什么”、“怎樣學”,力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教學案編寫首先做到學習目標明確,且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其次,注重學生探究。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可設計一個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以及對教材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教學案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我提出幾點看法。
一、重視教師引導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的。教師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教會他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教學案進行教學重在教師的“導”,要引導學生去自學、去合作、去探究。
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教學案,在上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并引導學生學會看書,用好教材,找出重點,采用圈、點、評、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或符號對預習情況作出記錄。教師還要求學生把探究結論填寫在適當位置,并把自學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帶進課堂。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教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于那些淺顯的問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對那些難度較大、學生無法完成的問題,討
論交流也得不出什么結果,這時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對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探索求得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展
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如在學完《秦王掃六合》這一課后,要求學生正確評價秦始皇,有學生認為秦始皇是暴君,有學生認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這涉及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教師向學生指出:評價杰出人物時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評價歷史人物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教師教給學生評價人物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探討秦完成統一、開創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修長城開靈渠的影響,進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績和過失,最后總結性地評價秦始皇,并達成共識:“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創立者,功大于過,是我國封建社會有作為的皇帝。”教師的及時引領,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重視課堂生成
教學案的運用一般遵照以下步驟:教師設計學生預習課堂實施課后鞏固等。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序。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執行預設的教案,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預設標準答案的順應和認同。教師一旦碰到了生成性問題,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到自己預設的教學設計中來。教學案是教師對知識傳授方法的教學預設,教學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是在動態中生成的,而不是課前一錘定音。其形成是教學前不斷改進、教學中反饋矯正、教學后日臻完善的動態生成過程。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因勢利導改變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為動態生成。如在學《昌盛的秦漢文化》一課中“地動儀”這一內容時,有位學生說:“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不具備預報地震的功能,地震發生了才知道,沒什么用。”面對這個不和諧的聲音,教師馬上指出,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地動儀能測驗千里之外的地震方位,等于告訴人們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對破除迷信有積極的作用。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利用物體的慣性來拾取大地震動波,進行遠距離測震的。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它是懸垂擺原理,同吊燈對地震的反應一樣。這個原理至今仍然用。對現代測定地震儀器提供了借鑒。在運用教學案教學時,教師只有充分預設,才能及時捕捉學生稍縱即逝的疑問、想法等精彩瞬間,并及時引導點撥,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三、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教學案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的填空、習題的堆積,不能把教學案當成變相練習,因為這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加重學生負擔,與素質教育相違背。“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么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呈現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觀性強而在課堂教學應用手段中見長。在運用教學案進行教學的同時,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案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生用來進行自主學習的材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過程、學法指導、達標訓練、思維拓展等環節。學生利用教學案課前獨立看書、自學、思考和探究,對教材首先有一個初步了解。這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一些圖文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并引起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關注和思考。如在學《繁盛一時的隋朝》時,教師先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我們今天所說的京杭大運河開掘始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并稱為中國古代兩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在學生對大運河歷史變遷和促進南北交通等方面有了一定認識之后,教師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進船》
材料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
然后要求學生思考:大運河的開通導致隨朝滅亡,這種說法對嗎?從而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就會認真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去。
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必須以良好的感性認識為前提。多媒體把不可再現的歷史現象重新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將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信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