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斑羚飛渡教案

斑羚飛渡教案

時間:2023-06-04 10:49: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斑羚飛渡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斑羚飛渡教案

第1篇

一、鉆研教材,課前教學設計反思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就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所以,教學反思是伴隨著教學的全過程,課前開始進行教學設計時,這種反思就已經開始了。課前反思包括每課上課前對教材內容的選取與舍棄、補充與延伸,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思考,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教學方法的確定,對教學媒體的使用,對教學想象的設想,對探究問題的篩選,對學生參與的預測,對教學效果的初評,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失誤、困境的解決與把握等。這些反思都要求教師在課前一一思索,并在備課及教案上反映出來,不留盲區,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課,有的放矢去引導。教學設計中的反思,可以預見自己在設計安排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程度,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思考和準備。

二、創設誘人的情境,課中教學反思

怎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呢?首先要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要有親和力,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在師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真誠的交流,通過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創造性發展。只有寬容,只有愛,才能有教育,才能有更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進學生創造性地發展,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地張揚。其次要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和贊賞學生。這樣能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自信力,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再次要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我覺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

最后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一堂課變得更生動形象,更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愉悅地接受所要掌握的內容。如在教授《斑羚飛渡》這課時,在學生找出“第一對斑羚成功試跳”是最精彩的段落后,就對此段進行精彩研讀。在研讀過程中,我出示Flash制作的動畫,讓學生充分體驗斑羚飛渡的壯美,并對精彩的語句進行深情朗讀,適當地運用了多媒體,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印象也更加深刻,后來的教學中學生很快就探討出了本文的主旨,即“斑羚群體的自我犧牲精神、團隊精神”。但媒體課件的運用應注意恰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由于課堂教學千變萬化,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有助于我們及時調控教學的進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是對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手段的應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內容的反思。

三、自我完善,課堂教學后的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對自己的每一堂課做深層次的思考,在反思中學習,才能自我改進、自我完善,不斷成長。

其次是導入語設計不夠精彩,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改為聽聽flash《月牙泉》歌曲,老師引導:“歌聲傳遞心聲,說說歌者在歌聲里傳遞出怎樣的心聲?”當學生回答出“擔心變化”時,再引導 “不是所有的變化都帶來精彩,有些變化會讓人很心痛。今天我們一起閱讀的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和變化有關嗎?”相信這樣的導入更能引起孩子們情感的共鳴。因為精彩的導入語是每一堂課的提神之筆,我們也應該給予重視。

第2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分層;即時

Feel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Wang Aili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the objective things and the value judgment, the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this link, seemingly ordinary, in fact,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educational wisdom. If teachers can art assessment of student to answer questions,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t demand evaluation objects, evaluation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arning emphases should be different, and immediately effective classroom assessment, appropriate delay summative assessment, can often be the students play a stimulating, feedback, control, guidance role, can igni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learning, can stimulate th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every student can enjoy the joy of success.

【Key words】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stratification; instant

語文課堂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主陣地,在這塊主陣地上,教師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必須取決于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藝術性。

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新的理念的倡導下,語文課堂變得熱鬧非凡,但是仔細審視現在的語文課堂,由于許多的原因,導致課堂評價出現了虛浮和無效的現象,缺失了評價的真實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課堂評價進行認真的反思和糾偏,構建積極有效真實的評價框架。

誤區一:角色迷失的“假評價”

激勵性的評價可以激活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受益,促進他們的發展,在很多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你真棒”、“向你學習”、“你很聰明”,或者教師豎起大拇指,或者是有節奏的掌聲等等。從表面上看,教師已經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注重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整個課堂也顯得異常熱鬧,但是學生在長期的掌聲中,興趣也漸漸淡下去了,原本整齊響亮的掌聲也開始變得稀稀拉拉。

教師公式式的評價是對學生思維成果的簡單肯定,學生的獨特理解和獨特感悟就沒有機會得以體現。這樣的課堂評價所表現出來的,不是學生學習、感悟和建構知識的過程,而是被教師強勢牽引著的模式化的表演罷了,是語文課堂的虛假飾物和華麗的包裝,是形式主義的“假評價”。

誤區二:脫離文本的“空評價”

教學片段:《陳太丘與友期》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一課時,課尾問學生:“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請談談你的看法。”學生甲回答道:“我覺得陳元方是個聰敏,機智,善辯的小孩,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學生乙回答道:“我覺得元方并沒有失禮。因為友人失約在先,不守信用,不僅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遜,沒有禮貌。”學生丙回答:“我覺得元方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小孩。小小年紀就自以為是,客人已經賠禮道歉了,作為一個小孩不僅不接受人家的道歉給大人面子,竟然還當面摔門而去,丟盡了父母的臉面。”教師聽到這樣的話,也只是微微一笑,鼓勵說:“你說得真好!”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確實存在著一群失聽的教師。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教師懷里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個環節,更多的是“作秀”。其實,在語文課堂中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著誤解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會對文本、對作者產生誤解,也常常對教師產生誤解。往往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在消除誤解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就上面的案例,對元方這個人物的分析,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認識上的差異,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評價。假如我們對學生的發言不耐心傾聽,不結合文本加以辨析,一昧盲目鼓勵,看似對學生發言的尊重,實則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缺乏針對性的評價,怎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呢?如果我們都像案例中的教師那樣,在分析文本人物時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加以辨析,使學生形成模糊的認識,那么對學生今后分析事物、辨別是非、認識世界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適時、靈活、有針對性地運用精湛的評價語言,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我認為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評價語言要分層把握、即時有效、適度延遲終結性評價等三個方面。

一、評價語言要根據學個體情況分層把握

1、對學習語文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有鼓勵性 。

有困難的學生通常表現在理解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學習態度方面存在問題。老師要從他們身上去發現讓他們自己認同的優點,進行準確的評價;發現閃光點,使他們打消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激發努力學習的愿望。

曾聽一位老師在上課時,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這期間有好幾個學生都提出了幾個重復的問題,這時老師評價說:“重復的問題不要提。”顯然這種評價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果老師能換個說法:“噢,你是認為這很重要,想再強調一下,對嗎?如果你還有不同的問題可以再提出來。”這一親切、鼓勵的話語不就能有效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了嗎?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由于受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的理解不可能十分準確、全面,這時教師就要以充滿愛心、飽含鼓勵的話語加以引導,這樣既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更有效地參與學習。

2、對語文感悟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有誠摯的欣賞性。

感悟能力一般的學生在班內占多數,他們的學習態度端正,學習上有發揮的潛力,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教師豐富、生動的評價語言能讓這些學生處于一種積極亢奮的狀態,這個時候的他們所釋放出的熱情和潛能就能使他們努力向班里的優等生靠攏。同時他們也需要聽到如其分的評價,通過老師的評價,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從而取長補短,完善自我。課堂評價語言就應側重對他們學習態度的鼓勵與欣賞,對知識正誤及學習方法的點評。等待時機,在他們表現好的時候給予最大限度的表揚。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充滿信心,從而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3、對語文感悟能力強的優等生,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有啟迪性。

感悟能力強的學生既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而且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課上,他們所需要的是超越其他同學對文本的理解深度,獲取由一定難度的新知識,要體會學識上超越同齡人的,要享受獲得更高水平知識的樂趣。

如在教學《斑羚飛渡》時設置了如下的話題:

教師問:“對于老斑羚舍生幫助壯年的、幼小的斑羚躍過懸崖的做法,對此,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說:“我覺得那只鐮刀頭羊最愚蠢,它完全可以不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撥去。”

教師:“為什么?”

學生說:“因為它是領頭羊,它應該繼續活下來帶領那些得以生存的斑羚群。再說,它舍生救下那些斑羚后,那些得以繼續生存的同伴也不會感激它。”

此時有不少同學紛紛表示了贊同。

教師說:“那么,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你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來救你嗎?如果他們不來救你,你怎么想呢?”

學生甲回答:“我會想,爸爸媽媽真狠,平時都說愛我,關鍵時候不來管我了!”

有學生乙說:“我可是希望爸爸媽媽來幫我一把的,有他們在我身邊,我才有戰勝困難的信心。”

學生丙說:“我認為老斑羚舍身救小斑羚是愛自己種族的行為,只要能夠保留住自己的種族,死了也值得!”

教師說:“是啊,說得多有道理啊!”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移情體驗,讓學生置身其中,將心比心,從而感受到老斑羚這樣做的勇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了無痕跡,自然貼切,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在課堂上,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與作者出現暫時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時候,教師要有“大語文”的視角,巧妙地開發生成性的資源,通過富有詩意的評價語言,巧妙地嫁接到學生學習的主干上去,這樣才能使課堂活躍而又不失秩序。

二、評價語言即時有效

1、有效即時的評價語言,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

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最能體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和諧程度,語文課堂是“人文關懷”的最佳場所。因為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對話具有隨機性和突發性的特點,教師要根據課堂氛圍敏銳的作出反應。因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課堂評價來維持,即時有效的課堂評價語言能使課堂氣氛保持民主、平等、愉快和積極的和諧氛圍。

如在執教《口技》一課時,正講到興致處,有位學生突然模仿狗叫的聲音,頓時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學生嚇得耷下了腦袋,偷眼望著講臺,等待老師嚴厲的批評。這時教師并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和顏悅色地說:“這位同學情不自禁地模仿了起來,看來是被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文中藝人高超的技藝所感染,我們再回到課本來,繼續學習課文精彩的描寫。”

學生會隨意而發,我們教師不能隨意處理。教學要合理對待突發的課堂事件,靈活地運用評價語言,如:真誠的贊美語;鼓勵的身體語言;安慰和解困的幽默語言;啟發思維的引導語言等,這樣的語言能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課堂。總之,尊重、理解、寬容的課堂評價語言,是和諧課堂文化的前提,課堂教學才能成為師生充滿真情的生命歷程。

2、有效即時評價的評價語言,使課堂生成更加精彩。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有別于其它學科,真實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有生成,這是由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而決定的,也是由師生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所決定的。語文教師就應該是一個善于把握課堂生成情景的人,是一個懂得傾聽,點撥和引導的人,特別是要運用有效即時的評價語言,把每節課都視作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生成的過程,上出精彩的語文課來。

在學《故鄉》一文時,老師要求學生用讀來表現刺猹的情景。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老師說:“你讀得這么響,猹早被你嚇跑了,你還有機會刺嗎?”學生馬上領悟到該讀得輕一點,于是第二個學生讀到位了,老師又評道:“呀,你真比閏土還厲害!”在這種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下,每個學生都趣味盎然,參與熱情十分高漲。原因就在于指出學生的不足時,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辭加以表達,使課堂妙趣橫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了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得到了發展。

教育家斯塔佛爾曾說:“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有效的“即時評價”不是簡單的褒貶,而是注重點撥、啟發、引導的藝術性,而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判斷和增長能力的關鍵所在,這種有效性不僅是課堂生成向良性發展,而且達到了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致使語文課堂更精彩。

三、適當延遲終結評價語言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免犯這樣的錯誤:一聽到學生的答案和自己所想的一樣,就萬分激動,高度贊賞,“非常正確”脫口而出,過早的對學生的答案作終結性的評價,扼殺了學生與發展思維的火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引導發言者和其他同學一起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并即時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給予鼓勵,延遲課堂教學中的終結性評價,這樣能有效地增加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許多好學生是教師評價的結果。

第3篇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會發現總有一些學生不會提問,自上學期以來,筆者對我校初一年級小班240名學生的調查表明,經常向老師提問的學生占6.9%,有時會向老師提問的學生占65.2%,從來沒有問過問題的學生占28%。

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把教學內容全都理解、沒有任何疑難問題可問了嗎?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維活躍,他們頭腦中弄不懂的問題很多。那么,他們為什么不向老師質疑呢?據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膽小、緊張,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責備或被同學取笑;二是有些學生不善于提問,他們只是虔誠而認真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現成知識,不善于思索和懷疑,因而也就感到無問題和無疑問;三是學生受知識、年齡的限制,難以把握知識要點,難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師不鼓勵不支持學生質疑。出于狹隘的師道尊嚴,有的老師怕被學生問住,面子上不好看,久而久之,限制了學生質疑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對此,教師應采取措施,對具體問題作出具體的指導,使學生真正做到敢問、樂問、善問。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之見。

一、明確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必要性

1、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分階段目標閱讀一項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可見具有提問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技能。

2、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主體性教學的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離開學生的主體性,語文教學活動將一事無成,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其主動自覺的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失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好方法。

3、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學生閱讀的需要。

從閱讀心理學角度來說,學生提出問題的是有價值的。它的最大的價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認為,積極的理解包括用問題來對課文進行反應,并在隨后的閱讀中去尋求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因此,學生提出問題比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養提問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4、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形成創造性思維的途徑。

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亞里士多德曾經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一個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說明他的思維是活躍的、積極的、主動的,說明他善于聯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說明他有一種勇氣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膽質疑的,更是表現其果敢的創新意識,而這一點,是一個創新人才所具備的重要素質。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二、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對策

1、創設和諧的環境,使學生有“疑”敢“問”

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有問題就會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課堂中的提問是教師的專利,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按教案設計的環節一步步地進行,學生就可以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教學中只求課堂紀律好,不求真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只求傳授知識,不求探究理由;對學生問題意識的萌芽視而不見,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存在,導致課堂無法形成濃厚的質疑氛圍,不能真正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學習的良好局面。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松、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有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提問。許多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學習行為示以滿意的微笑,點頭稱贊,拍肩鼓勵,以及口頭表揚,都會給學生增強新的動機力量。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就會消除心理障礙,毫無顧忌地勇于提問。因此,教師要采取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只有這樣,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

當然,面對學生的提問,我們一定要堅持正面引導、表揚為主的原則。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問題的學生,也要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度。正如于永正老師所說:“這種適時、真誠的鼓勵,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的支撐點,是加快思維的興奮劑,是開竅的電火花。”千萬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訓斥、批評,要知道,一旦挫傷、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提問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話。 轉貼于 2、激發良好的興趣,使學生想“疑”樂“問”。

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聯系著的。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的因素。學習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對感興趣的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認識過程或活動過程變得積極主動,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它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和從事某種學習活動的一種精神力量。“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會給學生帶來疲倦,沒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蘇霍姆林斯基語)

對此,教師平時要深入學生,具體了解他們學習上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摸清他們的思路脈搏,因勢利導把握好問題空間,學會運用下列辦法:(1)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形式的多樣性;(2)善于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3)教學難度水平要適中,使學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激起學生樂問的興趣。

3、創設條件,讓學生見“疑”必“問”

傳統的教學模式“滿堂灌”,根本沒有時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也就難以提出問題。要引導學生有“問”,首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不獨占課堂。教師應知道哪些東西要講,哪些知識應留給學生去探索,盡量采用少講、精講、講重點、破難點的方法,給予學生時間、機會去閱讀,思考、討論、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采用教師——學生,學生——教師這種縱向提問的形式,也要采用學生——學生橫向提問的形式,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質問、討論、辯論,從而造成一種既有獨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討;既有自主學習,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圍。其次,創設情境。成功地創設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認知失調,使學生產生一種知識的“缺陷感”和“饑餓感”,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學習《斑羚飛渡》時問學生: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個狩獵者,目睹了斑羚飛渡的壯烈場面后,你會怎么想、怎么做?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活躍,議論紛紛,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再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故意出“錯”,給學生創設思考的機會,從而愿意思考問題,多提問題。這種“錯”的教學方式應用好,其效果不亞于正面的闡述。

4、啟發引導示范,讓學生能“疑”會“問”

許多學生覺得沒有問題可問,主要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加以引導示范,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找準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提問。如教《死海不死》一課時,我問學生:“題目中兩個‘死’的含義是否相同?最后一句‘死海真的要死了’中,后一個‘死’又作何解釋?”當學生對此問題作出合理解釋時,教材的重點便把握住了。

(2)揭疑式提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看似矛盾的話本身就容易讓學生產生疑問。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無人關注過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已死了的確切消息)。為什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注定他必死無疑)。通過提問,讓學生體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轉彎式提問。在課堂提問中,要善于將問題拐彎抹角、改頭換面地提出,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錢夢龍老師在教《愚公移山》時,對“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沒有直問其意,而是來了個曲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感到疑惑之余,悟出“且”是將近的意思,愚公沒滿九十歲。這樣既使課堂妙趣橫生,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何樂而不為呢?

(4)創造式提問。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一位教師在教《故鄉》時,講到少年閏土月夜看瓜的一個細節,問:少年閏土聰明機靈,可為什么沒有刺到猹?生1答:猹皮太滑,難以刺中。生2答:月光下瓜朦朧,看不太清。生3答:作者要表現的不是少年閏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閏土純真活潑的童趣。生4答: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豈不太煞風景?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多角度思維,推出了各種各樣答案,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洞口县| 揭阳市| 准格尔旗| 乐昌市| 乐东| 交城县| 岳阳市| 闽侯县| 潜江市| 泸定县| 紫云| 天津市| 卢龙县| 松江区| 连城县| 三门峡市| 华容县| 石首市| 瑞金市| 定南县| 赤城县| 灵石县| 手游| 灵寿县| 疏附县| 会东县| 宁陵县| 黄山市| 锡林浩特市| 北海市| 开封市| 木兰县| 麻阳| 贞丰县| 昭平县| 云林县| 锦屏县| 长治市| 思南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