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規劃設計方案

規劃設計方案

時間:2023-06-04 10:49: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規劃設計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規劃設計方案

第1篇

根據項目用地布局以及規劃目標,構建“一軸三點”的空間規劃布局。一軸為森林公園,從誠德路中段開始貫穿基地至怡福路,是規劃的核心所在,在2萬平方米的森林綠軸內滿布綠化,打造森林般的園林景觀。三點為為企業總部辦公塔樓的交通核心點,分別規劃在天寧路、人昌路及怡福路中段,結合地下車庫出入口,成為各總部辦公的形象入口。“一軸三點”作為規劃骨架,連接起了八棟高層辦公樓及其商業裙房。八棟辦公塔樓全部南向布置,與基地周邊道路形成45度角。塔樓布置以爭取最大景觀面為原則。塔樓辦公人員及車輛出入口與商業部分完全分隔,自成體系。而商業裙樓面向城市及規劃的森林綠軸充分展開,獲得最大商業展示面,在誠德路設置主入口,吸引人流進入基地內部,在怡福路兩角位規劃兩個商業次入口。在基地內部營造完全步行綠色商業區域,結合森林綠軸的森林般景觀園林,打造獨特的內庭院式景觀商業空間。利用2萬m2的綠化形成有別于其他商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綜合交通規劃

項目的交通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區內機動車交通系統設計項目毗鄰廣珠西線及佛山一環,東部距200m左右為105國道,交通便捷。為保證辦公的私密性及商業的整體氛圍,在天寧路、人昌路及怡福路中段規劃設計機動車開口,結合地下車庫出入口,車輛除可于辦公塔樓大堂處回旋外,不能進入基地內部。

2.靜態交通系統設計機動車停車主要以地下車庫形式為主,輔以少量地面綠化停車。在天寧路、人昌路及怡福路中段規劃設計的士停靠站。設置智能停車系統,讓停泊車輛的人能準確找到車位,提高效率,節能減排。

3.人行交通系統設計基地內部完全為人行范圍,在2萬平方米的森林公園內設計宜人的人行系統,地下、地面步行通道以及地上高架步行系統通過設置臺階、樓梯、電梯、自動扶梯連成上下方便的立體的、連續不斷的無障礙步行系統。

4.下沉廣場設計下沉廣場位于基地中部,開口于誠德路。以配套商業、停車場為主,整合商業、休閑、展示、綠化等功能于一體,形成立體商業模式,豐富商業空間,改善地下停車環境,拉動停車庫人流進入商業體。

三、綠色建筑設計

項目包括了6棟高度100m的高層建筑和2棟138m的超高層建筑。除了常規的建筑功能和外觀設計外,設計團隊重視在設計中貫徹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采取了以下主要設計措施:優化大樓的朝向,最大限度面向南面,避免西向朝向的建筑;西、南立面采用遮陰處理,冬季獲取太陽光用于保溫;建筑設置空中庭院,有效組織自然通風;每棟建筑設置綠化屋面系統;提高大樓的隔熱效果,有助于降低制冷負荷,協助雨水管理;雨水回收,為非飲用水需要提供了水源。通過以上措施處理,力爭在項目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材等),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一個集商業和辦公兩位一體的綠色建筑的典范。

四、景觀設計

在設計團隊看來,景觀設計的核心是營造公共空間和營造自然互相融合,在景觀設計中插入共享的公共空間,森林體驗空間,與提供交流的場所互相穿插,相互融合。本項目規劃按所處位置及功能的不同,通過軸線的控制,設置了既相互聯系又具有統一性的三大景觀區:

中央森林公園區域的核心是一個2萬m2的中心綠化區域,也是一個多功能的公共開放的綠地。建筑周邊的人性化小廣場具有適當的引導性,將人們引導進入城市中的一片難能可貴的綠化休憩廣場。充分考慮讓顧客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即景觀在被觀賞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觸的機會,充分調動人們參與其中,放松心情,愉悅心靈,這樣也正體現了中央森林公園的重要作用,滿足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

五、結語

第2篇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以鼓勵創業為突破口,對民營經濟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消除一切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弊端和政策規定,努力營造民營企業人員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的良好發展氛圍;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促進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使民營經濟盡快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縣域經濟的主體力量,形成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的新局面。

(一)增加值:**年達到190億元,增幅11.8%;**—年,年均遞增15%,**年達到250億元,**年達到38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目前的48%提高到60%。

(二)工業增加值:**年達到103億元,增幅14.4%;**—**年,年均遞增16.5%,**年達到140億元,**年達到220億元。(三)出口產品交貨值:**年達到29億元,增幅18%;**—**年,年均遞增20%,**年達到42億元,**年達到72億元。(四)就業人數:**年達到80萬人,增幅6.6%;**—**年,年均遞增5%,**年達到88萬人,**年突破100萬人。(五)勞動者報酬:**年達到73億元,增幅14.1%;**—**年,年均遞增14.5%,**年達到96億元,**年達到145億元。

二、主要任務(一)扶持發展規模型民營企業。引導民營企業克服“小富即安”意識,不斷增加投入,大力開拓市場,擴大生產規模,提升企業檔次,力爭每年都有一大批個體工商戶轉化為私營企業,一大批私營企業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2.依法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督管理。民營企業要依法經營,依法納稅,并按有關規定為職工繳納養老、失業、醫療等各項社會保險費,切實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消防、安全、勞動和環境保護的監察管理,確保安全文明生產。3.高度重視民營企業家的教育培訓工作。要結合實施國家“銀河”培訓工程,選擇若干高校作為民營企業家培訓基地,開辦適應民營企業家特點的各類進修班和學歷教育班,有計劃地安排他們進行系統培訓。要積極為民營企業家參加各類專業會議、出國考察交流創造條件。要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激勵各類人才到民營企業工作,對民營企業引進人才,實行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同樣的戶籍管理、檔案管理、職稱評定、住房和子女入學入托政策。4.建立工作質量考核獎勵和督查制度。要建立全面、規范的民營經濟發展統計制度,制訂有效的考核機制,把發展民營經濟納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并對成績突出的縣(市、區)、部門和有功人員予以表彰獎勵。市委、市政府每年對民營經濟工作開展專項督查。

第3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

0.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加強對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方案的探究,分析發展的方向和問題,制定有效的措施,能夠有效的保證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水平,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推動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方案的基本目標

通過系統規劃,能夠讓農村景觀充分反映中國鄉村景觀的特色和類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經濟還比較緩慢,在農村景觀改造中的力量還比較薄弱,大多數情況主要是依靠農民自身的經濟實力來對新農村建設進行改造,其中具有隨意性、盲目性和分散性。這種情形不符合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需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建設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景觀種類。

加強對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注重設計方法的研究,保證能夠進行統一、多樣的規劃,進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景觀類型。對于農村景觀規劃應該在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并且在規劃中合理的考慮農田的占用問題,不要對當地的整體生態環境形成破壞,不要對當地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擾。在規劃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該結合人民群眾和設計團隊共同的意愿前提下進行,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長遠效益相互統一,共同發展。

2.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的基本原則

2.1生態美學原則

在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過程中,對于生態的水平過程和垂直過程都具有景觀擴散交替的空間美和時間的動態美。生態美學原則主要是強調盡可能少的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在原有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立景觀規劃,同時維持農村生態系統的平衡,科學合理的對農村的土地和相關的空間、物質進行整合利用,進而構建安全、舒適、美好、健康的環境與空間。

2.2可持續原則

在新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對于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能夠為子孫后代留下可創造和發展的空間。在新農村建設的景觀規劃中,主要可以體現為:整理農村空閑的土地、保護耕地以及科學的規劃,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保證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2.3整體綜合性原則

在新農村景觀規劃中要將景觀當成一個整體進行管理和思考,權衡各方的利益,要能夠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維持當地的經濟的發展,對一些資源合理的利用。農村景觀的規劃過程中應該對所處在的地域環境作為發展的根本,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體綜合性的改造,從而吸引城市的游客,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增長。

3.我國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3.1生態環境保護不力

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過多的注重旅游景點的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忽略了新農村發展中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現在的農村的生態系統遭受到破壞,空氣指數升高。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狀況不單是從新農村的發展規模和農村基礎建設的合理規劃來判斷,最重要的還要看新農村的生態環境是否健康。國家在對農村的生態建設上制定了多個法律法規,根據我國的現狀,這些法律法規在實施應用中,相關部門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不夠重視程度,農村發展的復雜性,使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能很好的落實到位。

3.2新農村建設模仿嚴重

我國各個農村的發展狀況不同,一些經濟實力不強的新農村,為了能夠吸引游客,提升農村規劃的質量和水平,去模仿城市或者其它新農村規劃比較完善的模式,抱著拿來主義的思想,對農村大肆的進行改造,造成大多數的新農村特點上出現雷同。新農村的大量模仿現象,使得大多數新農村規劃部門沒有根據農村自身的實際情況,破壞了農村本身的生態系統。

3.3規劃的隨意性

新農村的建設,先要對農村的整體進行有效的規劃,農村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農村的規劃對基礎設施、農村的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等都應該包括在內。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規劃的隨意性比較常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一、農村規劃的領導替換,使得原有的農村規劃設計方案取消或是修改,新來的領導對接手農村的發展和規劃不夠了解,造成農村規劃隨意性的產生。二、在新農村規劃和建設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能夠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加大對旅游事業的開發,在當地的部分區域規劃和改造上,對相關的人員打開后門,新農村的規劃不能很好的監管,造成新農村規劃的隨意性,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

4.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方案的實施措施

4.1充分利用自然生態

在新農村的建設景觀規劃設計中,根據農村發展的方向,應該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多加考慮。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基礎應該是基于環境保護上,在新農村的規劃上,有關部門應該根據農村的生態環境的分布進行有效的新農村規劃,在農村建設中對于涉及自然生態的區域可以針對性的制定建設和保護方案。新農村的發展可以利用自然生態形成旅游區,旅游區的建立不僅可以增加財政收入,而且還可以推動周邊區域的發展[1]。這種方案的實施,對農村的自然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有關單位針對生態保護重要性進行宣傳,普及生態保護的措施,農村的原生態的保護,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創建生態環保型新農村。

4.2科學規劃新農村

新農村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新農村的規劃主要內容包括生態經濟環境的發展,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村人口的分布等。在新農村規劃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農村生態保護性的開發提出有效的方案,建設可循環的良好生態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在新農村的規劃過程中,根據新農村的經濟的發展規劃,對農村的各項數據進行調研,成立規劃調查組, 調查農村的經濟狀況,農村的人口和農村的生態環境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規劃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規劃,參照農村經濟發展體制和農村生態活動的指標,合理的確定農村的生態功能和農村的經濟功能,對生態資源的規模和多少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布置,使得整個新農村的規劃能夠建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3]。如組織和匯集農村規劃人才對農村規劃方案進行制定。政府根據的農村標準規劃,聽取民眾的意見,讓新農村村民對規劃內容方向有個大致的了解,從而更好的推動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更好的進行。

4.3建立完善新農村景觀建設管理制度

為了確保景觀規范設計方案能夠在新農村建設中有效實施,開展有效的新農村建設,加大對景觀規劃設計的探究,建立完善的新農村景觀建設管理制度。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制定合理科學的管理制度,以確保新農村景觀建設景觀規劃設計方案有序開展。一方面,要組織健全的管理機構,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 政府應該扮演主導地位,新農村自身也要做好的建設工作的準備,利用餐飲、娛樂以及旅游等相關的產業來吸引外來的游客,進行反哺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社會與建設方面能夠統一、可持續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方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科學規劃新農村、建立完善新農村景觀建設管理制度能夠有效的保證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水平,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推動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曉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種制度選擇: 社區型企業―山西省龍門村的啟示[J].管理世界,2013,12(07):15-26.

第4篇

龍城雙語學校位于洛陽核心區,洛陽龍門站南側。基地南至騰飛路、北至廣阜路,東臨阜成街,西臨復興街,建設用地101657.504。長樂路穿越地塊中部,將整個地塊分割為兩個方形地塊。沿阜成街西側、騰飛路北側分別為28m和30m寬的城市綠化帶,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這兩側不允許開設出入口。

由于長樂路橫穿地塊中部,將完整的校園用地一分為二,這給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何合理布局教學、運動、住宿、行政四大分區,使各功能分區之間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如何解決大量學生長期頻繁穿越長樂路時交通與安全的矛盾,既要保證市政道路交通暢通無阻又要保證學生的安全,是我們本次規劃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

二、規劃設計思路

設計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小學建筑設計規范》(GBJ99-8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

經過對現狀及周邊環境、規劃設計要點、任務書以及相關法規條例的認真研究,本次規劃的設計指導思想為:“整合優化的資源利用,構筑功能合理的系統,融合環境空間體驗與教育文化內涵,創造現代校園氣息”。

1.整合優化的資源利用

基地呈平行四邊形,建筑物的布置會產生許多邊角地塊,如何最大化的使用土地,合理布置各功能建筑是實現優化資源的根本途徑?;貎鹊某鞘械缆酚謱W校功能分區產生了負面效應。合理解決以上兩個矛盾將為學校爭取雙重優化的室內、室外環境,合理資源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校區欠佳的用地條件在為規劃者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為形成獨樹一幟的特點創造了機遇。我們的對策是:利用78班教學樓、實驗樓以及相應教師辦公室、行政樓使用數量的相互組合,結合課間學生的活動場所及各個建筑物的出入口布置,使基地內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建筑布局,形成校園獨特的機理、空間特征及沿街景觀,真正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

2.構筑功能合理的系統

系統是形成校園空間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組織原則是進行功能分區,道路網絡,空間使用,活動組織的設計準則。在龍城雙語學校的規劃中,我們不僅僅關注物質空間及景觀的有機組織,同時注意人的活動的連貫、便利。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理念貫徹在功能組織,景觀組織和活動組織等方面,力求形成良好的用地布局。

3. 融合環境空間體驗與教育文化內涵

本次規劃充分體現了校園環境是學生第二課堂的理念。在整個規劃中注重了供交往與活動的開放空間設計,形成了完整的開放空間系統與公共活動系統。把校園的功用性與師生學習生活的體驗性相結合,通過功能結構、空間邏輯、感性建筑形態與環境氣氛的有機融合,來促進教學活動與文化生活的開展,從而使校園體現秩序與律動的雙重結合。

4.創造現代校園氣息

貼近時代氣息,力圖創造一個多樣化體驗所交融的校園環境氣氛,利用格柵、玻璃等現代材料將景觀與建筑相互穿插,創造簡潔、明快、自然、樸實的校園氛圍。

三、校園總體特色

從本次規劃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中心景觀軸――生生不息、永世傳承

基地中部設計了一條22m寬的公共活動帶,將校區最主要的功能區以便捷路線串通,通過大面積綠化及休閑、交往活動設施的設置,空間對景及空間節奏的把握與設計,體現了“生生不息的學習態度與永世傳承的文化知識”的時代特征。

2、交通流線――人車分流

由于本基地被市政道路分為了兩個部分,設計沿圍墻各規劃了一個外環路作為機動車流線,并在長樂路上設計了對開的車輛出入口以方便兩個校區車輛的聯系。在人流交通上學生及教師通過連廊、生態軸和廣場空間作為步行交通流線,與環路互不干擾,自成系統。在南北兩校區的人流連接上采用地下通道來保證人流不受城市道路的干擾,安全、通暢。

3、行政樓及行政廣場――獨立、安靜

本次規劃將行政樓沿騰飛路布置,將重要位置留給教學區,突出了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使行政樓獨立安靜,體現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低調的處世態度。

4、平面布局――“軸――核――群”與“廊――庭――院”

本次規劃中,依據中學活動要求設計了軸(教學軸、生活軸、生態軸)――核(教學核、生活核、集會核)――群(各建筑組群)的活動系統,并使其與通廊、庭院、院落等各空間結合互動,使空間景觀與人的活動互為依托、想互激發,達成“空間的人化、人化的空間”。

四、功能組織分區設計

1、功能分區系統

本項目在功能需求上分為四大部分:教學區、行政辦公區、活動區及生活區。考慮到洛陽市總體規劃上騰飛路作為城市主干道,阜成街是重要軸線,故將行政區規劃在南校區東南角,利于樹立學校形象,將教學區結合學校主要出入口布置,能使其遠離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干擾。由于龍城雙語學校是全寄宿式中學,為保證學生及老師下課后的就餐及休息的交通流線順暢,將食堂沿長樂路布置,靠近車輛出入口,方便食堂原料及廢棄物的輸運;宿舍安排在北校區北側,自成一區,使各功能使用明確,互不影響。在北校園的西南側規劃為運動場,一方面減少體育課對教學區的影響,另一方面靠近生活區,便于學生們課后的各種活動。

2、道路交通組織

根據研究,中學校園中車行交通居于次要地位,重要的是組織好校園內部各種人流交通,并使機動車能方便到達各建筑入口。因此,設計采用了外環式機動車道,避免機動車穿行對學校核心區的影響。

根據對基地區位的分析、規劃要點及洛陽南站周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我們將主、次要出入口分別規劃在復興路上。其中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南校區,主要供教學區及行政區使用;次要入口設計在北校區,主要供生活區及活動區使用。

在靜態交通方面,我們在主出入口處留出了一定的緩沖空間,規劃了部分機動車停車位與非機動車停車位,滿足接送學生的家長們臨時停車的需求。在行政辦公樓南側規劃了機動車停車位,便于教職工及外來辦事車輛的停車要求。考慮學生是全寄宿的模式,故在宿舍附近規劃了非機動車停車位。

3、綠地空間組織

在整個空間構架內,采用綠軸、庭院、院落合理的組織綠地空間。具體的綠地系統規劃通過步行系統、空間節點、院落組合與人的活動規律有效結合,層次分明、結構清晰,使校園處處生機盎然。

4、景觀系統規劃

本次規劃突出了生態景觀設計,為學校的人文活動提供依托,形、生態、空間的良好互動,主要規劃了“一主軸,兩副軸”。中心景觀主軸貫穿南北兩個校區,其景觀性、交通性的功能使兩個校區渾然一體,體現校園的完整性。在南北校區的出入口結合廣場、景觀長廊形成了兩副軸,通過與主副軸的相互穿插,構架了整個校園的景觀靈魂。各空間的景觀設計注重收放與對景的處理,結合兩側建筑達到步移景異的多層次效果,并采用傳統的園林對細節空間的塑造和創意,豐富景觀環境。

5、建筑群體設計

合理、有序、豐富的活動有賴于合理的活動系統規劃。設計運用了傳統建筑空間中的“園”、“院”、“庭”以及“天井”來組織整個建筑群落。建筑沿中軸對稱,通過軸線的設置引入主要人流線路,使人流在進入建筑之前能夠得到開闊豐富的空間體驗,對空間層次的藏與露、引導與暗示、主從與重點等傳統造園手法的實施也創造了條件,使人們在穿越其中時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聯想和回應。半圍合的建筑空間結合教學使用功能的組合營造了豐富活潑的校園庭院。以院落組合為校園空間序列,以連廊將校園建筑穿插組合,結合樸實的外墻磚構成校園整體的質感,融建筑、規劃、園林、藝術于一爐,形成了多進院落連通、空間層次豐富、景觀環境幽雅、交流氛圍濃郁、整體協調秀美的校園環境。

第5篇

關鍵詞:電網規劃;方法;供電區域

中圖分類號: U665.12 文獻標識碼: A

1 供電模式

目前應用較多的電網建設模式為典型設計模式和通用設計模式。典型設計方案主要包括初步設計階段的變電站典型設計方案、配電站典型設計方案、線路典型設計方案等。通用設計方案則主要包括變電站、配電站、線路等組成模塊的施工設計方案。

近年來提出并得到推廣應用的供電模式是規劃設計階段的典型設計模式。本文供電模式為界定了電網結構、供電單元和電網裝備等供電系統主要組成要素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案,深度介于電網規劃與初步設計之間,屬于典型設計范疇供電模式以電網規劃理論、規程規范為支撐,在電壓等級匹配、供電半徑優化、電網布局優化等基礎上,對電網結構、供電單元和電網裝備等供電系統主要組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圖 1 為供電模式制定方法,圖 2 為供電模式要素。

供電模式將典型設計拓展到了電網規劃設計領域。目前施工設計階段和初步設計階段的典型設計方案服務于供電單元的標準化建設,供電模式則從電網建設的源頭入手,服務于全供電系統的標準化建設。

2 區域供電

區域供電中的“區域”是指需要規劃或建設的供電區,供電分區及一個或多個用戶占用的區塊、子區域。在應用供電模式編制某地區電網規劃方案時,需要以該地區用電需求為出發點。區域供電充分考慮各區域供電需求的差異化,以供電區域需求為核心制定區域電網規劃方案,在各子區域規劃的基礎上形成全規劃區的規劃方案。

區域供電思想可概括為:按照區塊功能、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等條件將供電區劃分為不同層次、相互關聯而又相互獨立的供電區域;根據各供電區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負荷、經濟、資源、環境、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分情況采用合理的電壓等級、電網結構、設備型式、生產管理及用電服務技術手段;考慮供電區域特別是相鄰、相嵌套區域的供電系統的相互影響及制約因素,采用由下至上的規劃設計順序(即先規劃較低電壓等級電網再規劃較高電壓等級電網)制定各供電區域的電網規劃方案,最后通過優化組合制定全供電區的電網規劃方案。

電網規劃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電網之間相互影響又相互獨立。

2)各供電區域/用戶的供電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又相互獨立。

3)各級變電所/配電站的分布由用戶/供電區域或下級電網決定。

4)電網接線/結構由上級電網及本級變電所的分布情況決定。以上特點表明在規劃某電壓等級或區域/用戶電網時可相對獨立地規劃另一電壓等級或區域/用戶電網,同時也表明完全可以由下往上制定電網規劃方案,而電網接線特別是高壓電網接線需要考慮上、下級電網布局,即在規劃中需要考慮上、下級電網的相互影響。

電網規劃設計特點表明從用戶/區域出發采取由下至上的順序進行規劃具有理論及技術的可行性,電網規劃設計實踐也證明了基于區域供電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法符合電網發展規律,切實可行并且易于實施。

按照區域供電思想,全供電區電網規劃方案的制定包含縱向組合和橫向優化 2 個過程。縱向規劃是從用戶到供電區域,然后再到全供電區的過程,或者說從低壓到中壓,再到高壓的過程,為組合過程;橫向規劃是對供電區域某電壓等級規劃方案的制定過程,如制定變電站分布、變電站規模及高壓電網結構方案等,為優化過程。

圖3 為基于區域供電思想進行電網規劃設計的流程。區域供電思想可為模式化電網規劃提供理論支持。

3 模式化的電網規劃設計

3.1 可行性分析

模式化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法基于區域供電思想,從區域供電需求出發,選擇相適應的供電模式制定電網規劃方案。該方法采用由下至上的規劃設計順序,制定各供電區域的電網規劃方案,進而優化組合確定全供電區的電網規劃方案。按照經濟水平、負荷性質、區域功能等對供電區域(含供電分區、子區域)進行劃分,并可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供電區域,實際供電區域可以分解為 1 個或多個典型供電區域。同類型供電區由于負荷特性、供電需求等各方面與某典型供電區域相同或相近,可直接采用該典型供電區域的供電模式。因而,采用區域供電思想進行電網規劃時,各區域可采用相應的供電模式同時進行規劃。

3.2 供電區域劃分與分類

不同供電區域有不同的供電需求,不同的供電需求對供電模式有不同的要求。應用模式化規劃方法編制規劃方案時,需要對供電區域進行劃分和分類,區域劃分時應考慮與可采用的供電模式適用條件的一致性,以便進行供電模式選擇。具體劃分及分類方法如下。

供電區域劃分。

供電區域可以按行政區劃、區域功能或地理方位等標準進行劃分:

①以行政區劃為標準進行供電區域劃分。

從全國范圍看,供電區域可以省、市、縣為標準進行劃分,在同一個縣以行政區劃為標準可將供電區域劃分為縣、鄉(鎮)、村 3 個層次的供電區域。

②以區域功能為標準進行供電區域劃分。

區域功能主要有居住、工業、公共設施(包括行政辦公、商業、體育、醫療、教育科研、文化娛樂及其他公共設施)、農業生產、農副業加工、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等。以區塊功能為劃分標準,可將供電區域劃分為居住區、工業區、行政辦公區、商業區、商住混合區、醫療用地、教育科研區、文化娛樂區、農業生產區、農副業加工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等。

③以地理方位為標準進行供電區域劃分。

依據地理位置的獨立性、特殊性等條件,可將供電區域劃分為縣城、城郊、開發區、鄉鎮中心區、鄉村、自然村等。

3.3 供電模式制定

選擇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供電區域,制定出該類供電區域的規劃設計方案,并作為同類型供電區域的供電模式。

供電模式的制定主要考慮 3 個方面:

1)適用條件和范圍。該方面主要考慮供電模式適用的經濟水平、負荷水平、負荷性質、地理環境等。

2)典型供電區域的電壓等級。根據供電區域負荷水平,按需要的最高電壓等級對區域進行分類,并制定該區域最高電壓等級電網的規劃方案,該規劃方案即為此類區域的典型供電模式。

3)供電模式的深度。電網規劃方案可包括電網布局/結構、接線方式、供電單元以及裝備等各方面,也可只包括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較簡單的供電模式可以只包括電網接線方式。為提高供電模式對具體規劃方案的指導性,供電模式的深度宜適當向初步設計深度靠攏。

3.4 典型供電模式的選擇

根據劃分后的各供電區域的相關指標(如經濟水平、負荷水平、負荷性質、需要的電壓等級等)選擇相適應的供電模式。供電模式選擇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電壓等級。根據區域負荷水平確定該區域需要的電壓等級,并在相應電壓等級的供電模式中選取該區域供電模式。如某工業園區需要的最高電壓等級為 110kV,如果只需制定 110kV 電壓等級電網規劃方案,則直接在 110kV 供電模式中選??;如果需要制定 110、10 kV 電壓等級的電網規劃方案,則需要對供電區域進行劃分,并選擇合適的 110、10kV 電壓等級供電模式。

2)對供電可靠性、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原則上供電模式選擇時需要參考同類型區域的供電模式,但由于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可以根據供電可靠性、環境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供電模式。

3)深度和適用性。

3.5 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步驟

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步驟具體內容如下。

1)按照常規電網規劃設計方法收集、整理資料,然后將規劃區按行政區劃、區塊功能、地理環境等條件將其劃分為不同層次、相互關聯而又具有獨立性的供電區域,并進行負荷預測。

2)選擇與各供電區域相對應的供電模式。

3)將選定的供電模式與各供電區域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具體規劃方案。

4)將各供電區域規劃方案進行組合優化,制定規劃區的電網規劃方案,并對各供電區域的規劃方案進行調整,調整方法如下:①先將某中壓供電區域包括的各低壓供電區域電網規劃方案進行組合,并確定配電變壓器的分布情況。若只需制定低壓電網規劃方案,則不需進行以下各步驟。

②根據配電變壓器的分布情況,對該中壓供電區的中壓電網規劃方案進行優化,并對各低壓供電區域的電網規劃方案進行調整。

③重復①、②,制定所有中壓供電區域的中、低壓電網規劃方案。若只需制定中、低壓電網規劃方案,則不需進行以下各步驟。

④將某高壓供電區域的各中壓供電區的電網規劃方案進行組合,并對上級變電站布點、供電范圍及主變容量等進行優化。

⑤重復④,制定所有高壓供電區域的變電站規劃方案,并對各中壓供電區域的中壓電網規劃方案進行調整。

⑥依據高壓變電站規劃方案,提出高壓電網的上級電網規劃建議,并制定高壓電網接線方案。

⑦形成包括不同電壓等級涉及電網布局、供電單元和電網裝備各要素的電網規劃方案。

圖 4 為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流程。

3.6 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方法的特點

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方法與傳統電網規劃設計方法既一脈相承,又具有自身特點:

1)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方法根據區域、用戶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供電模式形成電網規劃方案,是一種由下至上或電壓等級由低到高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法。

2)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方法采用縱向組合、橫向優化的方法實現全地區的電網規劃方案編制,符合電網建設的規律。

3)對相同、相近的供電區域采用相同的供電模式,符合電網規劃的精細化管理、集約化發展的要求,可以促進電網標準化建設。

4)可提高電網規劃設計效率和規劃質量,并可拓展現有電網規劃邊界。

4 結論

1)基于區域供電思想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法,采用由下至上的規劃順序,從供電區域出發制定區域電網規劃方案,依據供電區域的供電需求、特性選擇同類典型供電區域的供電模式,在各供電分區規劃的基礎上形成全規劃區的規劃方案。

2)區域供電思想及模式化電網規劃方法具有理論及技術的可行性,符合電網規劃規律,且易于實現。

3)作為典型供電區域電網規劃方案的供電模式,具有可復制性、移植性,可以應用到相同類型、相似供電區域的電網規劃設計中。

4)模式化電網規劃方法有助于電網標準化建設,能夠滿足電網規劃的精細化管理、集約管理和“大規劃”的要求,同時也是一種集規劃、設計于一體并拓展了現有電網規劃邊界的優化規劃方法。

5)模式化電網規劃設計方法主要適用于配電網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1] 肖峻,羅鳳章,王成山,等.電網規劃綜合評判決策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電網技術,2005,29(2):9-13.

第6篇

關鍵詞:電網規劃;風險評估;可靠性

中圖分類號: U66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 電網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問題日益成為用戶和電力部門共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 世界各地多次爆發的大規模停電事故給人民生活、社會安定帶來了巨大沖擊, 保證系統的可靠供電成為電力部門的首要任務.

本文將風險評估理論應用于電網的規劃設計,提出了對電力系統事故發生概率和事故后果進行綜合評估的模型和算法。通過工程案例應用分析,論證了風險評估方法在電網規劃設計中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為發展和完善傳統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一、引入風險評估的必要性

目前電網規劃設計研究大多數集中在滿足未來負荷需求的基礎上,確定待建輸電線路的數量和位置以使總的投資成本最低這樣一個問題。在這種規劃設計思路指導下,規劃設計人員將根據未來電源和負荷的預測情況,構建合理的電網框架結構,并通過常規的短路電流及穩定校驗等電氣計算,最終確定所采用的規劃設計方案。這種規劃設計方案的比選原則,主要考慮了初投資等電網規劃中的經濟性問題,對系統的可靠 性則 普遍 采用 N-1安全準則校驗,并且僅考慮預想事故發生后的靜態安全約束。因此,必須在電網規劃中對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后果進行綜合評判,這里將引入系統風險的概念。風險和可靠性存在若干相通的含義,分別描述同一事實的兩個方面。更高的風險意味著更低的可靠性,反之亦然。風險定量評估的目的在于建立表征系統風險的指標,即能夠綜合考慮失效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這些事件發生后果的嚴重程度。顯然,一種可行的選擇就是在工程規劃、設計、運行和維修中引進風險管理,以使系統的風險水平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二、風險評估模型和指標計算

對電網規劃方案的風險評估,可采用狀態枚舉法或蒙特卡羅模擬法。蒙特卡羅模擬法便于處理負荷的隨機變化特性,計算量幾乎不受系統規模和復雜程度的影響,但其計算時間較慢;而狀態枚舉法一般用于元件失效概率較小或者運行工況較為簡單的情形。由于在電網規劃設計階段,更著重于各個規劃方案之間的橫向比較,而對模型和參數的準確性要求不高;另一方面規劃設計出的方案往往具有較強的承載風險能力,因此本文采取在應用上更為靈活的狀態枚舉法進行系統規劃方案的風險評估,同時制定合理的簡化原則以降低計算的復雜程度。

2.1 風險指標計算方法

基于潮流過負荷校驗的風險指標計算是指,利用n-r預想事故掃描(潮 流 分析)確定系統的失效狀態(線路過負荷或者節點低電壓),進而進行風險指標計算。具體方法和步驟如下:(1)建立多級負荷水平根據系統年負荷預測曲線,將負荷水平劃分為若干等級并形成相應的分析案例。對每一級負荷水平案例分別進行風險指標計算。(2)利用枚舉技術選擇并確定系統狀態系統狀態概率按下式計算:

其中:P(s)是僅考慮元件停運事件的系統狀態s的概率;nd為在系統狀態s中不可用的元件數;n為系統元件總數;Ui、Uj是元件i與j的與停運相關的不可用率:

式中:λi為元件與停運相關的失效率(失效次數/年);μi=8760/MTTRi為 元 件i與 停 運 相 關 的 修 復 率 (修 復 次 數 /年 );M T T R i為元件i的平均停運時間(h/次);fi為元件i的平均停運頻率(停運次數/年)。在實際計算中,fi和MTTRi均可由歷史統計數據獲得,λi由式(2)經變換后求取:

(3)預想事故分析針對給定狀態進行潮流過負荷/節點低電壓校驗。如果系統存在過負荷線路或低電壓節點,則記錄該狀態為一個失效狀態。針對過負荷的線路,調整系統中各發電機的出力以消除過負荷,如仍然存在過負荷的線路,根據各負荷節點潮流靈敏度確定需要削減的負荷量。①計算系統和分項風險指標根據各級負荷水平下分析結果計算風險指標。

①負荷削減概率PLC

其中:Fi是多級負荷模型中第i個負荷水平下系統全部失效狀態的集合;NL是負荷水平分級數,由實際負荷數據確定;Ti是第i個負荷水平的時間長度(h);T是負荷曲線的時間期間全長(h),通常為一年。

②期望缺供電量EENS(MW·h/年)

其中,C(s)是狀態s的負荷削減量(MW)。

③期望負荷削減頻率EFLC(次/年)

其中,m(s)在不考慮降額狀態時即為系統元件的總數。

④負荷削減平均持續時間

ADLC(h/次 )

式(4)~(7)適用于各個母線、分區或整個系統的指標計算。對于母線/分區指標,Fi是只涉及到與某一母線/分區負荷削減相對應的系統失效狀態集合;對于系統指標,則是與任意母線負荷削減相對應的系統失效狀態的集合。

2.2 風險指標計算簡化原則

(1)預想事故重數簡化

隨著預想事故重數(r)的增加,系統枚舉狀態的規模也急劇增大,嚴重妨礙了風險指標的有效計算。為此,采取如下簡化原則:1)假定位于不同區域的線路故障關聯性很小,從而忽略其后果分析,即只考慮位于同區的多條線路同時發生故障;2)對于3重以上事故,假定其發生概率趨近于零,從而可忽略其后果分析,即不再計入風險指標計算當中;3)如果一個r重事故掃描的判定結果為失效狀態,則假定與該事故相關的(r+k)重事故掃描的判定結果均為失效狀態,且負荷消減量相同,從而忽略其后果分析。

(2)負荷水平等級簡化

事實上,在進行多級負荷水平的風險評估時,應針對負荷曲線上的所有負荷水平分別進行分析,再根據負荷水平持續時間進行指標匯總,但負荷水平的多樣性將直接導致計算分析規模的擴大。

三、電網規劃設計的風險評估應用

首先,在明確的規劃設計準則和清晰的規劃設計目標指導下進行電網規劃設計;其次,根據現有電網進行風險評估后的結果與相關的技術分析以及規劃時間跨度內的負荷水平與發電規劃,再結合電網運行人員的長期運行經驗,提出有針對性地強化電網的有效措施,制定可行的規劃設計方案以滿足未來電網可靠性要求;最后,借助于風險評估工具對制定的每個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可靠性預測分析與經濟分析,最后依據總的投資成本最小或成本效益比最大的原則確定最佳規劃設計方案。

四、結語

本文將風險評估理論與電網的規劃設計相結合, 提出了綜合電力系統故障發生概率和故障失效后果進行系統風險評估的模型和算法。通過對電網規劃設計方案風險指標的計算, 實現了在電網規劃設計中量化處理可靠性問題的目標, 進一步完善了傳統的電網規劃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孫強,張運洲,李雋,王樂,曾沅.  電網規劃設計中的風險評估應用[J].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2009(06)

第7篇

關鍵詞:規劃設計 招投標

中圖分類號:TU723文獻標識碼: A

一、規劃設計評標辦法法律支撐

1、《工程建設項目勘察設計招標投標辦法》(八部委2號令)

2、《建筑工程設計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89號)

3、《建筑工程方案設計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建市[2008]63號)

二、相關評標辦法介紹

國家住建部《建筑工程方案設計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建市[2008]63號)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建筑方案設計評標方法主要包括記名投票法、排序法或百分制綜合評估法等,招標人可根據項目實際確定評標方法。

1、記名投票法:評標委員會對通過符合性初審的投標文件進行詳細評審,各評委以記名方式投票,按招標文件要求推薦1至3名合格的中標候選方案,經投票匯總排序后,得票數最多的前1至3名投標人作為合格的中標候選人推薦給招標人。根據《建筑工程方案設計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建市[2008]63號)第三十三條規定,如果評標委員會認為各投標文件未最大程度響應招標文件要求,重新招標時間又不允許的,經評標委員會同意,評委可以以記名投票方式,按自然多數票產生3名或3名以上投標人進行方案優化設計。評標委員會重新對優化設計方案評審后,推薦合格的中標候選人。

2、排序法:評標委員會對通過符合性初審的投標文件進行詳細評審,各評委按招標文件要求推薦1至3名合格的中標候選方案,并按第一名得3分、第二名得2分、第三名得1分的方式投票,經投票分數匯總排序后,得分最多的前l至3名投標人作為合格的中標候選人推薦給招標人。

3、百分制綜合評估法:招標人采用百分制綜合評估法作為設計項目評標方法的,技術部分權重一般不低于85%;商務部分權重一般不大于15%,且應當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①招標文件應當明確規定評標時的所有評價因素,需量化的評價因素及其權重應當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和細化。

②評標委員會對投標文件中投標技術文件進行評審(如采用暗標方式評審,投標技術文件在開標時應當進行保密、編號處理)。投標技術文件經評審、分數統計后進行投標商務文件評審,投標商務文件采取明標方式評審;

③投標技術文件(暗標)編號所對應的投標人名單應在評標委員會對各投標人提交的投標技術文件和投標商務文件評審打分完畢、總分匯總后進行開啟。

④投標技術文件和投標商務文件分值匯總、標明排序并經評標委員會確認后,按招標文件要求確定1至3名合格的中標候選人推薦給招標入。

三、嚴把最高限價審定關,嚴格設計費管理

為控制工程造價,節約建設資金,同時保證規劃設計的質量,我們要求所有進場招標的規劃設計項目均須設置招標控制價。由于縣財政評審中心對規劃設計項目不予評審,我中心會同規劃部門、財政部門、紀檢監察部門依據《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02年修訂本)》及建湖市場同類項目價格,確定了《建湖縣規劃、建筑、綠化景觀、市政等設計招標最高限價表》。所有進場招標的規劃設計項目招標控制價均不得高于該最高限價表確定的最高限價,在確保設計方案高質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了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規劃設計招投標現狀

為進一步加強管理,維護設計市場公平競爭,我科室在赴外地學習交流的基礎上,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支撐,在結合我縣規劃設計現情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綜合評估法以及記名投票法作為我縣規劃設計招投標的評標辦法,并逐步運用到實踐中加以修改完善。

五、三種評標辦法的適用情形

1、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

根據《工程建設項目勘察設計招標投標辦法》,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可以作為實施性方案設計招標的評標辦法。一般適用于技術方案設計較簡單、投標單位實力均衡或招標人對技術方案沒有特殊要求,僅僅用于深化設計及施工圖設計的招標項目。如建湖縣城南新區西塘河風光帶沿線閘站、內河駁岸工程勘察設計項目和,上岡水廠二期擴建工程設計項目,設計內容較為簡單單一。

2、綜合評估法

招標人采用百分制綜合評估法作為設計項目評標方法的,技術部分的評審內容一般為:規劃設計指標、總平面布局、工藝流程及功能分區、建筑造型、結構及機電設計、消防、人防設計、環境保護、節能、造價估算等;商務部分的評審內容一般為:設計資質及管理體系認證、設計業績、項目設計組人員及業績、設計人的服務承諾等。如建湖縣南部片區控制詳細規劃設計方案項目,由于是控制性規劃,用綜合評估法能更好的體現建筑構思與創意,以及規劃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

3、記名投票法

第8篇

1、第一步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設立,房地產開發公司設立階段的法律程序

2、內資房地產綜合開發公司的設立、公司設立準備、申請資質等級審批、申請辦理企業名稱預先核準、辦理工商注冊登記、辦理稅務登記

3、外資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設立,申請批準項目建議書、辦理企業名稱登記、送審合資或合作合同、章程、申領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辦理企業登記

4、房地產開發公司設立階段的相關稅費,企業法人開業登記費、企業法人變更登記費、企業法人年度檢驗費、補、換、領證照費

5、第二步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立項和可行性研究,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立項和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法律程序,選定項目,簽定合作意向書、初步確定開發方案、申報規劃要點、申報、審批項目建議書、編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申報、審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6、房地產開發項目立項和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相關稅費,可行性研究費、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執照費

7、第三步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市政配套

8、房地產開發項目規劃設計和市政配套階段的法律程序,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規劃設計,申報選址定點、申報規劃設計條件、委托作出規劃設計方案、辦理人防審核、辦理消防審核、審定規劃設計方案、住宅設計方案的專家組審查、落實環?!叭龔U”治理方案、委托環境影響評價并報批、建設工程勘察招、投標、委托地質勘探、委托初步設計、申報、審定初步設計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建筑是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興土木的熱潮,一大批各種類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爭奇艷,使城市的景觀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城市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使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顯得尤其重要。三者之間關系處理的好壞對城市的形象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城市規劃設計是一門正逐步完善和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在實踐中安排城市發展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相對關聯的實用性學科,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建筑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建設任務要求和工程技術條件進行全面設想,并根據其功能具體確定建筑物的空間組合形式和詳細尺寸,構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和面問題。同時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城市規劃管理是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政府行為來對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監督、管理,并對二者之間發生的矛盾加以協調解決。

二、正確處理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一)科學對待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是一種設計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健康發展進程的社會實踐。因此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包括從策劃到維護的所有內容。

在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類型。城市規劃設計內容日趨綜合,方法包容性更強,從單純注重形態的設計發展到綜合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必須強調“城市規劃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是將不同的物體(包括建筑物)進行聯合,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設汁者不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還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一個城市建設的好壞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基礎,也是建筑設計的依據。

(二)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美國有位城市規劃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把它置于一棟房子中;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設計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建筑創作繁榮的同時,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快速發展中,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時對人文的關注、對環境的關注顯然不夠。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慮建筑物所處的環境。例如希臘的愛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島,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攝影家和畫家,被稱為“藝術家之島”。整座島上布滿了十分簡單的希臘式的民居,連警察局、醫院、飯店都化整為零,成為民居式建筑尺度。幾百年來,島上的居民始終恪守一個規則:所有建筑均不超過三層,所有外墻均為白色。這種熱愛自然、相互協調的觀點,已經形成了一種設計理念??梢?,在城市規劃設計的指導下,注重周圍環境的協調,即使是最簡單的建筑設計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壞對一個城市的形象影響也是很大的。應該盡快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組織一些專家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評審,一是看建筑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規劃設計的要求;二是對建筑設計方案本身進行評審,看它的設計思想是否符合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選出好的作品。

第10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探討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ing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produce's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living space. People live, work, learn and other social activities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city, so the scienc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 urban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separately from the city planning design in urban whole construction work, how to coordin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and dealing with building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ity planning to discuss the desig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technique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Design; explore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屬于宏觀的,它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區域,如何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設計,又如何設計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擺在城市建設設計人員一項緊迫而富有挑戰性課題。

1、城市規劃設計在城市整體建設工作中的意義

1.1計劃作用。城市規劃設計方案是根據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總體設想和宏偉藍圖來制定和執行的,并結合城市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實際情況。另外,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項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體建設的具體實施計劃,以及分期實施計劃,將城市整體建設活動進行有序的編排,確保各項建設活動能夠按計劃進行。

1.2有效促進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穩步進行。城市整體建設工作包括的內容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人文、治安等諸多方面,而且具體工作的執行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的共同參與與協助 而城市規劃設計方案中將各項工作具體化,并且將建設職責落實到具體的部門或單位,有效保證了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秩序,進而促進整體建設工作的穩步進行。

1.3對城市建設的調控作用。城市規劃設計對城市建設的調控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主要在兩方面:對城市各項公共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調控;對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的調控。城市規劃設計對城市建設的調控過程,既有近期調控,也有中期和遠期調控、經濟實力強的城市,規劃調控的城市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很快實施,可作短期調控:經濟實力薄弱的城市,則需考慮對項目的用地進行中遠期調控。

2、如何科學協調和處理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的關系

從我國現代化城市整體建設的角度進行分析,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具有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密切聯系。建筑設計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而城市規劃設計對建筑設計則具有科學的指導性意義。

在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設計是一門正逐步完善和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是對城市土地利用進行控制,對城市空間布局空間發展的合理組織,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產環境,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手段,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

2.1科學分析待城市規劃設計的整體方案。城市規劃設計是一種設計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健康發展進程的社會實踐,因此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包括從策劃到維護的所有內容。在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類型,根據阿普爾壓德的觀點,城市規劃設計內容日趨綜合,方法包容性更強,從單純注重形態的設計發展到綜合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必須強調,城市規劃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是將不同的物體進行聯合,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設汁者不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還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

2.2重視城市規劃設計對于建筑設計的指導作用。城市規劃設計的實質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協調城市功能布局以及進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著眼點遠離建筑物質形態而偏向于社會的整體平衡,是一種強調總體協調、彼此相關而不突出個體的政策過程取向。但具體城市的建設大都還是由許許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關的個體項目構成。如建筑設計或是小范圍的外部空間設計,一個委托人,一份設計書,一筆資金就可以達到目的。在屬性上,這種設計主要反映業主及其能對建筑建造過程產生影響的那些人的思想與價值觀念,而忽略了整體效應與彼此間的聯系,是一種有突出個性的工程產品取向,如果人們直接以城市規劃設計去指導微觀的項目建設和建筑設計,極易造成彼此間的脫節,并直接導致環境品質的下降,中間層面的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兩者間聯系的紐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2.3立足于建筑設計,提升城市規劃設計的總體質量。建筑是基礎,城市規劃設計對建筑設計起著引導作用,通過規劃將建筑組合形成有機的建筑群體空間,因此在對建筑進行設計時應考慮環境問題,具體處理方法是:a.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b.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感受塑造空間。

2.4加強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實施與管理。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F代中國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間機理特征,具有了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劃分,每個區內的建筑密度、高度、體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異,形成了整體的不均質。粗獷的空間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都有新的變化。這說明空間肌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生產、生活和技術相適應。

2.5建立健全的城市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重要的建筑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壞對一個城市的形象影響也是很大的。應該盡快建立健全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組織一些專家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評審,一是看建筑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規劃設計的要求;二是對建筑設計方案本身進行評審,看它的設計思想是否符合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選出好的設計。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客觀角度而言,城市規劃設計系統的劃分了城市各區域的功能,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是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基礎,也是必要的先決條件之一。城市功能布局在城市整體規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衡量城市規劃設計方案是否科學、合理的關鍵指標,因此,在我國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與建設中,規劃管理部門及規劃師要深刻認識到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功能區域劃分的內外在聯系,以保障城市整體規劃方案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規劃 設計 優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傳統的建筑規劃設計, 主要是憑經驗、知識或運用模糊的思維方式, 對方案的性能及效果作出粗略判斷, 采取自我質疑、推敲與論證, 從而提出自認為滿意的方案, 在此基礎上接受各種形式的評議和審定, 達到優選的目的。這種憑個人經驗定性的推論過程, 將方案內外因果關系簡單化, 難免使評價有失實之處, 另外, 由于個人經驗、知識的局限性, 以及個人心理的失常狀態( 如猶豫、專斷、折衷、偏見、顧及情面和看風使舵等) 的干擾,往往使評價工作失誤較大, 尤其是當今建筑規劃設計的新發展, 要求建筑規劃設計者逐步拋棄傳統的方法, 而采用辯證的邏輯思維方法和運用建筑的邏輯語言進行設計。

二、建筑規劃設計優化中應重點關注的要素

1、文化要素

建筑的文化特質與內涵,廣泛涉及到歷史、文脈、民族、地域風情、風格定位、建設單位的組織文化等諸多方面,且往往難以用明確的語言來加以表述。對文化要素的正確把握與合理表達通常是建筑設計的難點之一。中標方案能得到評標專家的認可,一般會在文化要素的詮釋方面有獨到的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已全面到位。在方案優化階段,建設單位與設計單位均應對文化要素給予充分關注,并通過反復的溝通與論證,以準確把控建筑的文化定位與建筑格調。

2、功能要素

在招投標之前,由于尚無建筑方案雛形,建設單位對功能需求的描述往往是粗線條的,大量技術指標尚有待細化與明確。因而,在方案優化階段,需要基于中標方案對功能要素進行梳理,并逐一驗證落實。同時,力爭通過功能集成,碰撞、激發新的想法和創意,使功能更趨完善與優化。

3、成本要素

目前成本指標已成為限額設計的一項硬性約束,必須加以嚴格控制。然而,在投標階段,設計單位的關注點集中在建筑專業,建筑估算往往僅能達到匡算深度。在方案優化階段,需要結合具體的中標方案,對建筑成本要素進行分析,并基于成本限額指標對功能、材料、結構形式、技術標準等進行全面優化與協調。

三、建筑規劃設計優化的風險與原則

1、堅持并充分發揮專業人員的主導作用

優化不成反遭劣化的原因可能來自多方面,但非專業因素過多地干預甚至主導優化過程是其中一項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建設單位的參與熱情或領導的主觀意愿不知不覺中影響或壓制了建筑師的創作空間;另一方面,中標單位也常常存在任務完成式的被動工作心態。雖然建筑設計方案優化是一項需要多方參與、博采眾長的活動,但也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為確保優化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來自各方面的的意見與建議必須要經過建筑師的整理、甄別與過濾后,通過專業的設計手段與技術舉措加以落實。

2、識別并堅持中標設計方案的精髓,避免顛覆性的修改

設計招投標制度對中標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確規定的,且大型重要項目的中標方案一般都經過了建設單位高層領導的認可,所以不能敞開來優化,而是應該充分挖掘、識別、提煉出原有中標方案的亮點,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礎上開展設計優化

四、建筑工程設計優化重點

1、建筑工程設計方案的綜合優化

建筑工程設計方案的優化以工程功能需求出發,以技術先進性、工程造價嚴謹性、財務審核規范性為重點,科學的進行設計方案優化。通過對施工技術的先進性的設計,科學的應用現代建筑施工技術,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達到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投資的目的。通過工程造價嚴謹性控制,達到工程造價對施工的指導目的,為施工成本控制奠定基礎。通過財務審核規范性對工程造價、施工資金使用等進行控制,達到工程投資的科學使用,避免職務侵占、偷工減料等情況的發生。同時科學的建筑工程設計方案優化還需要對施工過程材料進場數量、進場時間、堆放場地與堆放方法的進行設計優化。通過科學的進場數量設計減少材料進場過多造成的場地占用、資金占用以及材料管理費用。通過科學的堆放場地設計能夠有效減少施工過程二次運輸費用,提高施工效率。

2、建筑工程設計方案質量管理部分的優化

建筑工程質量設計與優化首先要對建筑施工質量管理組織架構進行優化,構建以法人為主的、專業技術人員與專家為主導地位的、基礎質量管理人員為管理基礎的全方位質量管理架構。同時建立健全的質量管理規章制度體系,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質量管理與技術管理規程進行具體化與細化,以此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可靠性,做好質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注重質量管理工作的連續性與全過程管理執行力,為確保工程質量奠定基礎。

3、建筑工程設計方案的質量優化與管理

建筑工程設計方案的質量優化與管理對建筑投資企業與施工企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為了提高工程設計質量、滿足設計規范要求、達到高標準工程的關鍵。建筑工程設計方案的質量優化是通過人員優化、項目設計管理優化以及科學的統籌安排來完成的系統工作。設計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基礎,并對每個設計人員的專業項目進行整合,是專業人員的強項得到發揮,以此提高設計方案質量的提高。項目設計管理過程要抓住重點與關鍵點、對項目設計的方案圖、施工圖、預算等進行重點控制,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設計方案質量。設計過程中還要通過優化統籌安排工作、提高設計效率與各環節的交接,對交叉工作進行統籌安排。通過設計工作的統籌安排提高設計工作效率、縮短設計時間。對于工程設計中需使用新技術、新材料的,還要加強對可行性的分析與驗證,對比同類工程中新技術新材料使用情況確保工程質量。設計部門或企業還要加強自身設計人員綜合水平與素質的優化,通過在職學習、交流等方式提高設計人員的綜合水平,有針對性的對專長人員進行培訓。建筑設計方案的優化管理對設計項目的方案有著重要的意義,建筑設計方案的確定不僅僅是為了評選好的方案,優化選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設計方案運行中進行優化管理。當建筑設計方案選取后,按專業部分進行優化、細化、量化而后運行。建筑設計方案優化管理,旨在于打破舊的、固定不變的教條,采取積極地動態管理方法。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在于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與管理。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關鍵在于建筑設計思想目標的確立,建筑設計思想的優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因此,建筑工程設計部門或企業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通過人才培養提高建筑工程設計方案質量、提高優化水平,以此提高企業的綜合市場競爭力。

結論

綜上所述,建筑規劃優化設計作為一個全面的、綜合的課題,離不開設計的周密部署與嚴格實施。設計人員應從建筑美學和消費者較高使用需求的視角出發,采用價值工程的原理進一步探析設計方案,不斷地提高建筑結構的使用價值,完善建筑結構的多樣化功能,樹立系統優化的前沿理念,最大限度地追求優化設計的整體效益,大幅度增強優化設計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永波.建筑工程設計方案優化概述[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8,1.

第12篇

關鍵詞: 城市規劃設計 決策支持 技術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stainable city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o do this task, not only ne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ield synergy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there are a number of decision support technology and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ity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project, the special needs of decision support, and based on this, some important decision support technolog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can use and method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cision support; technical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的決策需求

人類聚居的城市,可以看作是由互相關聯的價值體系和各種活動構成的復雜、動態的有機體,它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出了給排水、交通、土地使用、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等特定學科領域或學術問題的范疇。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要求不同決策者能夠充分理解和把握城市這個有機體之中眾多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而且能夠在項目進展的不同段,使包括城市居民在內的各方相關人士能夠有效地參與到決策過程之中。傳統的以個人創作加專業小組討論式的規劃設計決策過程,以及圖紙和模型等表達手法,已經無法滿足可持續城市環境規劃設計項目的復雜要求,它需要更加先進而有力的決策支持,這尤其體現在項目設計方案的三維視覺化表達、項目進程中的互動交流與過程控制、以及項目建成后的環境影響分析與環境預測等三方面。

(1)三維視覺化表達

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提倡多專業、多背景、多層面相關人群共同參與的規劃設計過程;其中,清晰的表達和順暢的交流是決策成功的關鍵。傳統上,規劃設計方案通過各種專業設計圖紙、技術文件以及手工模型來表達。對于普通市民或非專業人士來講,前兩者往往很難理解,人們更希望看到模型。但手工制作模型耗時費力,而且成品很難做進一步調整,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決策過程需要能夠將復雜的專業術語和項目成果轉化為直觀的三維、動態視覺語言,并將其中各類因素及其關系清晰表達出來的技術,以及有助于專業人員在項目進展過程中不斷進行多方案比較、調整和改進的視覺化手段。

(2)互動交流與過程控制

如前所述,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強調多方參與的設計過程,而眾多不同背景的決策人群必然對當地自然、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因素有著多種不同的理解、愿望和需求,同時,規劃設計方案的形成與各種內外因素之間也有著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在方案進展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方便操作的互動交流平臺,以促進項目參與各方全面了解信息、互相理解愿望、最終達成決策共識。

(3)環境預測與環境分析

在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項目中,人們需要較為清楚地了解項目的實施對未來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對服務設施的影響,對城市居住人口密度的影響等等。對這些影響能夠做出準確預測和綜合分析的技術將成為項目設計決策的重要依據。

2 適應以上需求的當代決策支持技術與方法

當代的規劃支持系統(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簡稱PSS)最早由哈里斯(B. Harris)提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得到逐步應用,進入21世紀以來,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也逐漸增多。盡管大多數還處于研究階段,但也出現了少量比較實用的、甚至是商品化的規劃軟件。其中所采用的一些新興的技術與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和滿足可持續性城市環境規劃設計對決策支持的需求。

(1)視覺表達類

首先,三維模擬仿真技術能夠很好地適應對規劃方案視覺化的需求,它們比傳統手工繪圖的直觀性、準確性更強,當代的三維模擬仿真技術可以創造高度精細的三維模型,使人們能夠直觀、方便地對方案進行多視角度,多層面的觀察、比較、評論和修改(圖1)。其次,數碼合成技術正成為輔助方案視覺表達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優勢在于幫助實現規劃設計方案與現實環境的有效對比與融合。例如,可以拍攝現有街景或建筑的數碼影像,然后通過數字合成技術,在現有真實環境的照片中插入虛擬設計元素,如街燈、樹木、草皮、輕軌、自行車道、以及商業零售、住宅、辦公等沿街建筑,使設計元素與現有環境融為一體。通過合成圖像,設計者或城市居民都能直觀地看到現有街道未來會改變成什么樣子。此類技術在體現逐漸變化的效果方面尤其有效。第三,除了三維、動態的可視化工具之外,在平面和靜態的表達中對數據的可視化仍有很多細的方面可以探討。我們知道,人類的視覺系統對圖表比數字、文字敏感得多, 有效的可視化表現形式可以“減少繁瑣的數據錄入工作量, 從而讓分析家、城市規劃者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在信息分析處理上”。二維的可視化表達形式包括:圖表、餅圖、二維圖、符號表、氣泡圖、積聚圖、散點圖表格等。 研究表明“在城市規劃中,信息的輸出采用多種可視化類型勝于一種可視化類型”,而選擇何種可視化的形式應當“依賴于個人想完成的任務即一種可視化形式只適合于某一特定的信息表達”。

(2)互動交流類

網絡技術無疑是當代不同人群之間互動交流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通過網絡可以收集各類人群對規劃設計方案的反饋意見,直至成為市民積極參與城市環境規劃的重要途徑。例如,規劃管理部門可以將某規劃設計項目的幾個不同方案(如交通線路的鋪設、人行道的拓寬、裝飾街燈的安裝等)做成與現有街道實景相融合的數碼合成圖片放在網上,供人們比較、討論、反饋意見和評分等(如:從-10到10代表從最不喜歡到最喜歡),從而為選擇規劃方案或對其做進一步修改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3)過程控制類

當代新興的過程控制技術與方法可以有效地支持規劃設計的決策過程。例如,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能源辦公室共同開發了一種過程控制工具PLACE3S,強調共同參與,幫助建立了城市各方人士共同參與規劃設計項目的決策平臺;同時,還明確設定一套體現城市價值觀和發展目標的規劃設計原則,包括:土地綜合利用、利用社區現有設施、創造“可行走”的社區、支持市民參與規劃、設計決策過程等十項可操作的原則,幫助決策者從不同方面比較和調整規劃設計方案。

(4)環境分析類

對環境影響的分析和評估在可持續性城市設計環境規劃設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的環境分析技術大多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開發和建立起來的。GIS是基于場地信息的地圖軟件,能夠提供視覺化的數據,具有查詢、分析和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夠創造和編輯地理信息。它已經被發達國家廣泛應用于城市和區域規劃之中,近年來,在我國的規劃設計研究部門也逐漸得到應用。該軟件可以分別打開或關閉位于不同層的信息,從而可以分別從人口結構、交通方式、潛在開發模式對地方資源的影響等進行分析。對不同空間信息的結合、對比和分析,使人們很容易根據現有條件,對不同的場地發展規劃做出定位、鑒別、質詢和管理。

城市規劃中對GIS 技術的應用,不僅是輔助繪制規劃圖紙,而且是 “直接用于編制規劃方案、城市規劃管理與決策的過程中”。利用GIS可以通過地址、郵編、城市、國家等一系列信息來查詢某街區建筑的特定信息,及其與當地其他建筑的關系等。它還可以用于分析一段時間的發展變化情況,從而鑒別項目對一個地區的環境狀況、基礎設施以及經濟承載力的需求和長期影響等?;贕IS技術提供的強大空間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將之與統計分析軟件的統計分析功能進行有效集成,還可以建立基于空間統計分析的可持續發展定量分析評價模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共和县| 涟水县| 确山县| 新津县| 顺平县| 白水县| 永年县| 武宁县| 金昌市| 建德市| 平度市| 罗田县| 长宁县| 永寿县| 德昌县| 淳化县| 镇康县| 明星| 闽清县| 紫金县| 德保县| 名山县| 兴安县| 城市| 静海县| 方山县| 奈曼旗| 临泽县| 周至县| 安多县| 重庆市| 嵊州市| 集贤县| 忻州市| 西乌| 台江县| 四会市| 高邮市| 九龙城区| 琼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