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河道治理的建議

關于河道治理的建議

時間:2023-06-04 10:4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河道治理的建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河道治理的建議

第1篇

關鍵詞:河道;清淤疏浚;生態護岸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0-89-1

1 農村河道存在的一些問題

水域面積逐年減少。在舊村改造等一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護和治理規劃,不少村中的小河溝、小渠塘,被人為的縮窄、廢棄甚至填埋,造成農村水域面積不斷減少,使美麗鄉村缺少“水”的靈氣,嚴重的還直接破壞了水系構成,造成水系連通不暢,一遇雨水天氣就受澇成災。

水環境逐年變差。受上游水土流失影響,農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縮等現象,加之農田生產、鄉鎮企業、畜禽養殖業等生產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擴大的影響,使農村河道水體污染進一步加重,造成生態退化、水環境變差,使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下降,直接影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管理薄弱,管護責任劃分不清。農村河道分布廣,上下游涉河各村難以協調,多數處于“無管護主體、無管護制度、無管護人員、無管護經費”的“四無”狀態。一些群眾管護意識不強,將生活垃圾直接丟棄在河道之中,類似塑料袋等一些無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懸浮在河面上,情形觸目驚心。

專業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單一。隨著河道治理中生態、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觀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為集水利、環境、生物、園林等多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而縣內相關專業設計、施工、管理的機構和人才相對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過程中,更多河道被人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態的特性。

資金投入不足。由于農村地廣村稀,加之歷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農村河道整治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僅有的一點資金,只能解決最基本的防洪防沖問題,無力顧及河道的管理,很難在水景觀、生態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2 農村河道整治的一些成功經驗

近年來,從事河道治理工作的人們開始逐步轉變觀念,在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鑒參考。

2.1 河道形態的治理

河道的開挖、清淤治理要盡量保留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形、地貌,對河道中原有灘地、沙洲都要加以保護,以營造受人類影響極小的生態“孤島”。切不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為追求防洪的安全,去“改造自然”,甚至“截彎取直”、將河道人為線性化、渠道化。

2.2 河道斷面的治理

提倡緩坡,對直立的鋼筋水泥防護,一般只在有特殊要求的河段構筑,盡可能的采用緩坡,為此河床原有內外連通的質地。也就要求在河岸護坡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多孔的生態材料,目前,采用較多的是干砌塊石、卵石的做法。

2.3 生態植物措施的應用

隨著建設生態河道理念的興起,生態、植物措施河道工程得到應用。出現了不少如生態砼、格檳擋墻、生態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也有采用純植物護坡的設計和實踐,在一些區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4 親水及景觀建筑物融入

通過筑堰抬水,形成湖面,增設親水設施,同時在堤防建設中景觀建筑物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它可以進一步拓展堤防功能,使用防洪工程由單一防洪的功能向休閑、旅游等綜合功能轉變。

3 河道綜合整治的建議

3.1 關于項目管理方面的建議

要成立統一的機構。整合水利、農辦、國土、建設、環保等涉及農村水利、農村環境各部門,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截污治污、環境衛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形成的資金、技術合力,綜合治理;落實河道長效管理。建立農村河道長效保潔工作的新機制和新舉措,強化河道長效保潔管理,并加大河道保潔的監管力度,達到河面無雜草、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河岸無垃圾的保潔目標;加大宣傳。加大宣傳項目建設意義,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提高環境意識,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維護河道整潔,為未來項目建成鞏固成果先打好基礎。

3.2 具體整治措施方面的建議

3.2.1 要清淤疏浚保證河道暢通 通過清淤疏浚不僅加大河道行洪能力,也可清理淤泥、垃圾,從而改善河道水環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像疏浚渠道,一味追求河流通暢。要盡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蜿蜒性,對河道中原有灘地、沙洲要加以保護,以營造生態小島。

3.2.2 岸坡整治工程 在整治岸坡進行護岸設計的時候,要根據不同河段的特點,因地制宜的選擇合理的斷面設計。主要可以用以下幾種備選的斷面:

斜坡式漿砌石生態護岸。主要用于山溪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同時有一定建設空間的河段;斜坡式鵝卵石生態護岸。下部結構采用當地鵝卵石砌筑,上部結構進行植物防護,主要分布河道流速相對較緩,與當地的旅游業相結合;直立式漿砌石護岸。主要適用防洪、防沖要求相對較高,受地形限制;自然植被護岸。主要分布在農田等生產區以及對護岸要求不高的河段,遵循“故道治河”原則,以河岸整坡為主,保持河道彎曲、平順、生態、自然形態。

3.2.3 水系連通工程 在一些水系發達的村莊,水系連通工程可使水系暢通,提高水系的防洪排澇作用、同時通過筑堰抬水,形成湖面,親水性,并引配水能力,連通溝塘河渠,實現“村繞水,水環村”,將有利于改善水質。

第2篇

關鍵詞:淺談 ,山區 中小河流,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U49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隨著大江大河治理已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小河流防洪問題顯得十分突出,由于防洪基礎設施不足、規劃滯后、河道管理缺位,近些年,其洪災損失已超過大江大河,成為主要表現形式,對此,中央高度關注,200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開展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當年的重要工作內容。2008年9月9日,規計司會同水規總院在長沙召開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會議,布置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同時,石柱縣納入第一批試點縣開展工作。十二五期間,我縣規劃治理中小河流項目共12條,規劃治理河道長度43公里,已實施完工4條。

一、目前我縣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問題1、河流規劃和前期工作不足

多數中小河流規劃階段基本情況不明,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治理目標和任務不明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社會財富日益聚集,都對防洪保安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前期規劃治理目標和任務已不能滿足河流現實治理和管理的需要。

2、防洪基礎設施薄弱, 河道萎縮嚴重中小河流的特點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漲暴落。由于多處中小河流, 特別是河流沿岸的縣城、重要集鎮和糧食生產基地的防洪設施少、標準低, 甚至很多處于不設防狀態, 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較大洪澇災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嚴重, 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攔河設障、向河道傾倒垃圾、違章建筑、亂搭亂建等侵占河道的現象日漸增多, 淤積嚴重,多年又未實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縮嚴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對所在地區城鄉的防洪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3、分布比較偏遠,地質條件復雜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山區、城鎮,交通不便利,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開展。經濟發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質條件復雜,如泥石流、山體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嚴重制約了我縣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4、民眾的環保意識不強,河流人為污染嚴重由于現階段民眾受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限制,使得整體環保意識不強,民眾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污水、生活和生產垃圾、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都是對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從已實施完工的鄉鎮場鎮段,特別是集鎮范圍內河段,采用格賓網護腳護坡,一旦洪水過后,整個河段出現“五彩斑斕”的現象,沿河的塑料垃圾口袋全部掛在格賓網上,一片狼藉。5、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管理機制落后長期以來,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資機制和渠道, 治理資金嚴重不足, 特別是石柱縣屬國家級貧困縣,財力拮據,配套資金縣財政不能足額到位。后期管護經費和管護人員落實不到位。許多的水利設施的管理水平還是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水利專業技術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術隊伍嚴重不足。

6、干支流綜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中小河流眾多, 控制面積較大。受局部地形氣候條件的影響, 部分地區突發性暴雨洪水產生的機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較大。目前流域防洪體系的建設存在重干流輕支流、重骨干輕配套的問題, 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護, 長期受到中小支流的沖刷, 影響其防洪能力。只有在治理好中小河流, 通過控槽固灘, 控制河道主槽的擺動, 才能保證骨干防洪體系安全, 發揮其防洪能力。因此, 通過中小河流的治理, 對其洪水進行有效的控制, 使河流順暢,這不僅能夠起到滯洪、蓄洪的作用, 而且對干流洪水的不利遭遇起到部分減緩作用。7、建管結合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石柱縣屬典型山區縣,河床比降變化大,洪水陡漲陡落,大部分項目主要落在人口密集的集鎮,集鎮可用建設用地很少。結合生態功能,占地面積較大。從項目實施情況看,一是大部分項目征地拆遷賠青工作難度大、推進慢,嚴重影響中小河流治理進展。二是在加上拆遷培青費用需地方資金配套,該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拮據,項目配套資金壓力大。三是治河理念有待進一步創新。工程設計中護岸標準不夠高,綜合防護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建設管理不夠規范。水利部門技術力量不足,管理能力薄弱,項目資金使用、質量與安全、檔案管理等還不夠規范。五是建后運行管理薄弱,中小河流日常管理嚴重滯后。同時,河道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內確權劃界難度大。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議

針對我縣中小河流項目存在的問題,建議:一要繼續抓好項目前期工作。切實搞好項目規劃設計,搞好河道治理與生態建設、城鄉建設、人文景觀等規劃的統籌銜接,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切實發揮中小河流治理的綜合效益。二要積極籌措資金。在加大對上爭引力度的同時,加強水利建設基金的籌集和使用,切實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并積極搭建融資平臺,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保證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三要強化建設管理。進一步落實“目標管理、節點控制、督導檢查、年度考核”工作制度,切實強化節點管理,強化調度督導,強化整改落實,推動全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順利實施和規劃項目如期實現。

1、綜合治理, 統一規劃對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必須科學論證, 全面規劃。根據防洪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 按照相應規范標準, 給洪水足夠的通道, 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逐步治理最終根治洪澇災害。規劃要針對河流治理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按照統一規劃, 綜合治理的原則, 從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 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則、任務、治理目標和規劃方案, 選定治理的總體方案及主要布局和實施程序。規劃過程中, 需要注意整體與局部, 上下游, 左右岸, 各地區、各部門的關系; 需要協調近期與遠期的關系;干支流治理、主體工程與配套工程的關系; 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關系; 河流治理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等。必須加強實事求是, 強調重視河流的基本情況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規劃治理的成功經驗, 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 分批次、分重點地進行有序、有效的規劃治理。2、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結合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問題,處理好理順河勢的關系。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理措施。從當地的防洪實際出發, 找準需要治理河流的重點河段、關鍵環節與薄弱部位, 采取經濟、適用、有效的措施, 優先解決最突出的問題, 講求治理效益。

3、因地制宜,生態結合

石柱縣屬典型山區縣,河床比降變化大,洪水陡漲陡落,集鎮可用建設用地不是很多。工程設計時考慮了生態功能,但占地面積較大,工程建設地點主要在縣城及重點集鎮,沿河已成建筑較多,征地、拆遷難度大,費用高,工程建設施工難度較大。建議設計單位因根據工程實地實際情況出發,在保證防洪達標的基礎之上,結合規劃適當增加生態景觀。

4、防洪生態,標本兼治

(1)、河堤整修為治標,興建控制性工程為治本,要標本兼治。如我縣的龍河、馬武河、官渡河這樣的山區河流,洪水具有突發性,來去較快。由于兩岸堤防多由砂土筑成,受流速較大洪水沖刷,堤腳極不穩定,堤身易失穩。如我縣剛完成的沙子場鎮河段治理工程中,堤腳設計全埋入設計河床內,護坡腳就被洪水沖毀,對于山區河流,建議堤腳應至少高于設計河床0.5-1.0米范圍內。

(2)、河道工程實行分類治理。擬分城鎮、鄉村兩類按不同模式的進行治理:a、城鎮類,注重人水和諧,以突出生態、親水、景觀為主,工程以植物和適當硬化相結合;b、鄉村類,結合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以生態、實用、親水為主,工程以適當硬化和植物護坡相結合;特別是集鎮范圍內河段,采用格賓網護腳護坡,一旦洪水過后,整個河段出現“五彩斑斕”的現象,沿河的塑料垃圾口袋全部掛在格賓網上,一片狼藉。建議對集鎮段采用漿砌石護腳,砼框格生態護坡對山區河流較為實用,既達到美觀效果,又達到防洪作用。

(3)、努力實現生態河道建設與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有機結合。要把河道工程作為城鎮、農村優美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要在新農村建設工程中注重生態問題,用科學的態度去實施生態河道建設,真正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5、加強水利職工隊伍建設, 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術隊伍積極主動的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機制,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華創造寬松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同時,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加大水利專業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水利職工的政治、業務素質,培養和選拔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頑強、技術精湛的水利職工隊伍,以適應水利建設發展的需要。6、廣泛發動群眾,廣開投資渠道各級政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調動廣大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組織群眾,遵循“誰受益,誰治理,誰投資”的原則,動員沿河單位和群眾按照統一規劃,對相關河段實施科學治理。廣開投資渠道,增加河道治理資金來源。

7、認真貫徹水利部印發的《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的頒布,對于深入貫徹落實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對于進一步加強基本建設項目資金監管力度,提升基建財務管理水平,規范中小河流項目的資金使用管理,切實保障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資金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促進水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結束語中小河流的治理, 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問題, 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理規劃。從當地的防洪實際出發, 以保護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沿岸城鎮和基礎設施、大中型灌區的防洪安全為目標, 要統籌銜接好中小河流治理與山洪災害防治的關系, 統籌兼顧中小河流治理與河道管理, 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防洪與排澇, 近期與長遠的關系;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既有效防御洪水, 又安排好洪水出路, 要統籌處理好中小河流治理與城鎮發展、河流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 統籌協調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與河流下游防洪標準的關系。要因地制宜, 區分輕重緩急, 分期分段開展治理。

參考文獻

[1]、互聯網。探討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2]、邱發模淺談中小河流治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12)

[3]、苑海馥;劉維艷淺談中小河流的綜合治理。吉林水利. 2010(10)

[4]、裘 濤、黃建超、黃邵軍 山區性河道生態型護的運用(中國科技信息2007(10)

[5]、王鵬,白海濱,蔡永鋼,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的設計方法《現代農業科技》2010(02)

[6]、黃凱文,方建飛,山區河道堤防設計探索(浙江水利科技)2012(07)

第3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文重點針對當前河道的污染和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強河道管理優化資源的配置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關于河道管理以及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河道管理;問題;優化資源配置;對策

河道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技術含量高、工作難度大,其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防洪安全,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同時要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依法查處影響大的典型違章案件,使執法查處違章案件形成聲勢;審批管理涉河建筑形成氣候,使涉河建設的規劃管理真正步入法制化軌道。

1 河道管理存在問題

我國工業企業的發展、城鎮化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和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對河流水環境的破壞加劇,河道管理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下面幾點。

1.1 河道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國家相關法規的設立和管理體制的設置,使大小河流長期處于幾個部門的共同管理,形成職能交叉、配合不力、責任落實不到位等管理格局,體現在城區主河道、偏遠地區的小支流上超標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體、生態,人為損壞堤岸、河道景觀設施,點燃河道荒草圈地種菜,攀折河邊綠化帶花木等等,有禁無止。盡管《河道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法》、《公用設施管理條例》等法規都有明文規定,但類似事件還是接連發生,難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不統一,管理責任沒有落到實處,管理措施銜接不上,相關部門各自為政制約依法管理河道。

1.2 環保意識不強河道生態污染嚴重。部分群眾環保意識不強,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丟棄動物尸體、堆積植物秸稈等,使河道變成“藏污納垢”之處,污染了河道水體破壞了水生環境,傷害了河道生態健康,誘發各種疾病。

1.3 城鎮化建設沖擊河道依法管理。各地政府為解決城鎮住房、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改造升級所需土地,爭先向河道開戰,非法侵占河道灘地、水域、護岸地、護堤地等。且建設標準不高,降低了城鎮防洪能力,違犯了涉河工程項目審批監管法規程序,對依法管理河道產生沖擊。

1.4 圍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職責履行。近幾年,一些地區不考慮損毀土地地理條件,也不進行復墾可行性論證,借用國家土地復墾政策和資金,違法自然規律圍河造田,實施移民搬遷,占用護岸地、護堤地并向河道內延伸,使河道灘涂濕地萎縮,河流沼澤化進程加快,地表徑流調蓄困難,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種類減少,汛期人傷房毀等惡果,嚴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職責履行。河地區部分村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在當地土地管理部門的支持下,對河支流灘地大面積圍墾,擴大村組耕地面積,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場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基下沉、墻體出現裂縫,圍墾的土地布滿了砂石。

2 河道管理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與建議

河道長效管理是指在整治河道的同時,根據“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針,按照“整治一條河道,管理一條河道”的指導思想,以健全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作保證,實現河道管理專業化、規范化、社會化、科學化,確保河道工程設施完好,河道工程長期安全運行,以持續充分發揮其效益。針對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達到長效管理的目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河道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其社會性、服務性特征明顯。因此,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加強對外宣傳力度,把河道管理工作與文明小區、文明村鎮的建設相結合,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推行護河公約,進一步擴大市民參與度,讓社會了解河道管理工作,認同河道管理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在河道管理隊伍中要引進既懂專業知識又懂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并加大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強他們對河道應急管理的能力。

2.2 專業化養護,市場化運作。河道維修養護遵循“經常養護、及時修理、養重于修、修重于搶”的原則,將河道維修養護分為工程性養護(包括河道管理范圍內的護岸、擋墻、河床、道路、排水設施養護,以及河道保潔、綠化、景觀等附屬設施的養護) 和非工程性養護(包括通過采取物理、化學、生物等養護措施開展的水體人工增氧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等) 兩方面。將河道工程管理和養護的機構、人員、經費分離,有計劃、有步驟地把河道工程的維修養護任務推向市場,將維修養護單位由事業單位性質轉變為企業性質,維修養護任務的分配由指定轉變為招標確定,維修養護形式由分散化轉變為專業化、社會化。

2.3 堅持創新,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首先,轉變管理手段,制定管理方案,落實管理措施,在改善河道生態上下功夫,綜合運用人工濕地處理技術、水生態修復技術、生物膜除污技術,恢復和建設由河岸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濕地及沼澤生態系統組成的河流生態系統,為構建人與自然共同演進、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服務;其次,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河道整治與管理理念的同時,聯合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加大對河道整治、管理中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力度,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支持河道整治與管理工作;再次,體制創新,取得政府有關部門支持與配合,實現河道管理職能統一,杜絕“責任不清,任務不明”現象,提高河道管理效能。運行機制創新,實現“管護分離”,使政府有關部門的主觀能動性與工作熱情得到充分發揮,推動河道長效管理機制的形成。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河道管理是一項社會性、公益性作為,對于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各級政府要將其當做重點工作去抓,使河道發揮其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借中央文精神的東風,廣泛調查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運作方案、政策,落實管理責任和專項經費,增加人員編制,為加強河道管理做好支撐。

參考文獻

第4篇

【論文關鍵詞】荒地排河;現狀;問題;治理;實施方案

1河道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1.1河道概況

1.1.1河道現狀。荒地排河開挖于1970年,位于獨流減河以北,起自石化泵站(乙烯泵站),沿獨流減河左堤北側,經大港發電廠,穿津歧公路,在大港發電廠循環河北側,東至擋潮閘入海,全長16.7 km,負責獨流減河以北、北環路及上高路以南、八米河以東、海濱大道以西范圍內的排水。排水范圍內主要有天津石化公司、100萬t乙烯、油建公司、大港發電廠、新泉海水淡化公司、古林街、石化園區、開發區、生活區、港東新城,正在建設的南港輕紡園,排水面積61.39 km2。

1.1.2水利設施情況。現有六米河、十米河、城排明渠、板橋河4條河道匯入荒地排河;沿河座落石化泵站(16 m3/s)、大乙烯排水泵站(13.8 m3/s)、十米河泵站(16 m3/s)、城排泵站(6 m3/s),4座泵站的排水能力為51.8 m3/s。wWW.133229.Com南港輕紡園的雨水、污水的排水規劃正在編制,如果不開辟新的入海河道,其雨水、污水只能入荒地排河。

1.1.3歷年治理情況。荒地排河從開挖至今,對解決該區域的排水問題發揮了很大作用。近幾年來,雖然先后建設了大港發電廠節制閘、海口擋潮閘,并對險堤段和入海口淤積進行了治理,但河道治理與大港經濟社會的發展相比仍較為滯后。

1.2存在的問題

1.2.1設計斷面小,排水標準低。原河道負責排除荒地、農田的積水,排水采取自流形式,設計標準低,排水時間長[1-2]。

1.2.2地權與河道管理分置,年久失修。該河上段占地屬津南區,由三角地指揮部管理,長3.3 km;中段占地屬大港管理,長6.47 km;下段占地屬塘沽,由鹽場管理,長5.43 km。由于種種原因,3個行政區沒有對河道實施有效管理,造成堤防及沿河水利設施破爛不堪。

1.2.3淤積嚴重,排水不暢。由于水土流失和海潮挾帶泥沙沉積的影響,河道的淤積深度在1.5~2.5 m之間;另外,汛期多發位時,河道水位被潮水頂托持高不下,水位抬高,雨水不但不能入海,反而會造成漫溢,淹泡臨河低洼的區域。

1.2.4排水面積加大,增加了排水壓力。由于沿河企業、園區、城區的快速建設,使地面截留、滲漏減少,而企業的外排水標準高,導致排水量大幅增加[3-4]。

2治理的必要性、目標及規模

2.1治理的必要性

2.1.1城區排水的需要。天津石化100萬t乙烯、南港輕紡園、陸港橡膠等一批大項目相繼落戶大港,東部城區建設正在加速,原先的農田、荒地、坑塘,正在快速轉變為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城市。由于用地性質改變,排水標準也應相應提高。初步測算,荒地排河的流量達到70 m3/s時,才能滿足排水要求,而現狀荒地排河的最大排水能力只有10 m3/s,遠遠滿足不了城區發展對排水的要求。大港城區附近另一條入海河道是獨流減河。獨流減河全長68 km,是大清河主要入海河道,擔負著保衛天津市區防洪安全、渲泄大清河洪水入海的重要任務,大港段河道還擔負著引黃濟津和南水北調的引水任務,排水壓力比較大。

根據有關規定和河道上下游的實際情況,大港城區及企業的雨水不能向獨流減河排水。一是獨流減河水質要求。根據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函[2008]9號《關于對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區劃的批復》的要求,萬家碼頭至十里橫河段日常期間2010年應達到ⅴ類水水質目標(飲用水輸水期間2010年應達到ⅲ類水水質目標),十里橫河至南北腰閘段2010年應達ⅴ類水水質目標。由于各單位排水不能保證達到ⅲ類或ⅴ類水質要求,因此向獨流減河排水不符合天津市水功能區劃的要求。同時,該段河道是引黃濟津和南水北調的重要引水河道,一旦入獨流減河的水質影響引水水質,不但影響市區居民的引水安全,而且將產生極其不好的政治影響。二是獨流減河汛期行洪要求。獨流減河負責大清河水系的泄洪,遇有上游洪水經獨流減河泄洪時,設在獨流減河左堤的口門必須封堵,避免發生險情,以確保天津市區安全。三是對沿河企業單位的影響:①對大港油田和北京地下儲氣庫的影響。自大港電廠南北腰閘建成后,為保證大港電廠安全生產(水位要求、水中無雜物),除上游洪水下泄外,北腰閘不允許開啟。因此,排入獨流減河的水無法入海,只能囤積在河道內,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漫灘現象,直接影響大港油田油井和北京地下儲氣庫的正常生產。②對大港發電廠的影響。由于大港發電廠機組按海水冷卻設計,冷卻水中若有大量的污水對機組的腐蝕非常嚴重,不利于機組設備的正常運行。③對沿河生產單位的影響。沿河自然養殖戶較多,葦地魚池數千公頃,若排水造成污染,養殖戶索賠損失,引起群眾上訪事件,引發社會不穩定。因此,荒地排河成為大港城區雨水排外的唯一河道,具有保證城區排水安全的重要意義。

2.1.2水環境治理的需要。當前,濱海新區快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荒地排河做為城區外圍唯一的入海河道,河道的水環境與城市發展不協調。因此,必須對荒地排河進行綜合治理。

2.2治理目標

完善設施,提高功能,確保區域排水安全;推進水環境治理,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和諧[5]。

2.3治理規模

2.3.1工程任務。全面治理荒地排河石化泵站(大乙烯泵站)至入海口16.7 km河道。

2.3.2治理規模。根據企業排瀝標準及各排水口入河流量,兼顧長遠發展,進行分段設計:①十米河以上段工程治理規模:石化泵站排水流量16 m3/s,乙烯泵站排水流量13.8 m3/s,河道排水流量按30 m3/s考慮。②十米河至板橋河段工程治理規模:十米河以上排水流量30 m3/s,十米河泵站排水流量16 m3/s(正常運行12 m3/s),城排泵站排水流量6 m3/s,該段排水流量按50 m3/s考慮。③t型河口至擋潮閘段工程治理規模:t型河口以上河段排水流量50 m3/s,板橋河匯入排水流量20 m3/s,該段排水流量按70 m3/s考慮。

3工程實施方案

3.1設計依據

工程等級和排瀝標準參照《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荒地排河治理工程按ⅳ等工程進行治理。遵循的主要規范、標準及文件有:《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天津市大港區河道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基本資料來源是2008年12月實測帶狀地形圖和縱橫斷面圖地面附著物調查成果。

3.2河道縱向布置

(1)石化泵站(乙烯泵站)至電廠鐵路涵洞(0+000~6+820)段:按現狀河道的走向進行布置。

(2)鐵路涵洞至板橋河(6+820~8+450)段:按新挖河道進行考慮。

(3)t型河口至擋潮閘(8+450~15+200)段:按現狀河道的走向進行布置。

(4)擋潮閘以下2 km段:按現狀河道走向進行布置。

3.3橫斷面設計

(1)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0+000~3+800):長3 800 m,按規劃部門的要求,河道南側預留10 m寬用地,北側預留60 m寬用地,采用矩形斷面,河道上口寬45 m,占地寬55 m。

(2)城排泵站至電廠鐵路涵洞(3+800~6+820):長3 020 m,該段地形較為寬闊,采用寬淺式斷面,河道上口寬80 m,占地寬110 m。

(3)電廠鐵路涵洞至板橋河(6+820~8+450):長1 630 m,南側為電廠住宅樓,北側是建國村住宅區,建議采用矩形斷面,河道上口寬60 m,占地寬80 m。

(4)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8+450~9+770):長1 320 m,河道向西側擴挖,采用寬淺式斷面,河道上口寬75 m,占地寬100 m。

(5)油田桁架至擋潮閘(9+770~15+200):長5 530 m,河道向北側擴挖,采用寬淺式斷面,河道上口寬95 m,占地寬110 m。

(6)擋潮閘到入海口(15+200~17+200):長2 000 m,以清淤疏浚為主。

3.4建筑物改造

沿途建筑物改造17處,其中:鐵路方涵5處,需擴建3處,改建為橋1處,拆除1處;擴建節制閘2處;擴建導虹1處;左右堤需新建閘涵7處;新建交通橋1處、桁架1處。

3.5管道切改

需要切改管道19處、89條。其中沿河管道20條,跨越河道管道64條,穿越河道管道 5條。

3.6工程占地

工程共計占地140.08 hm2,其中利用原河道37.96 hm2,新增占地102.12 hm2。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共占地2.75 hm2,新增乙烯項目部0.21 hm2,新增津南區1.29 hm2;城排泵站至電廠鐵路涵洞共占地18.15 hm2,新增津南區11.55 hm2;電廠鐵路涵洞至板橋河共占地33.22 hm2,新增大港24.16 hm2;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共占地13.04 hm2,新增占地13.04 hm2,古林街上古林村、建國村12.19 hm2,大港電廠0.85 hm2;油田桁架至擋潮閘共占地13.19 hm2,新增建國村9.23 hm2;擋潮閘至入海口共占地59.73 hm2,新增塘沽42.64 hm2。

3.7工程投資估算

3.7.1主要工程量。河道治理:清淤土方92.47萬m3,挖土方78.96萬m3,漿砌石21.46萬m3,砼1.08萬m3,復堤土方65.04萬m3。建筑物改造:沿途建筑物共17處,其中:鐵路方涵5處,需擴建3處,改建為橋1處,拆除1處;擴建節制閘2處;擴建導虹1處;左右堤需新建閘涵7處;新建交通橋1處、桁架1處。管道切改19處、89條。

3.7.2投資估算。工程總投資約6.08億元,其中,河道擴挖、堤防加固1.35億元,建筑物改造0.47億元,管道切改0.44億元,地上物賠償0.11億元,工程占地2.95億元(新增占地1 02.12 hm2),綠化、景觀0.32億元,臨時工程0.15億元,獨立費用0.29億元(設計費0.04億,建設管理費0.05億,預備費0.20億)。

3.7.3工程治理計劃。分2期實施:一期工程投資4.85億元,主要實施河道清淤、擴挖、筑堤,管線切改,建筑物改造,土地占用賠償。二期工程投資1.23億元,主要實施堤防護砌、綠化及景觀建設。

3.8實施計劃及投資匹配

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根據區域內各單位排水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進行資金分配籌集,按排水面積計算,各單位需投入的資金情況在工程實施前另行計算統計。

4效益與管理

4.1效益

荒地排河治理工程實施后,可以帶來多方面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幾點:為各大企業的排水提供可靠的保障;完善原排水系統的功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最大程度減少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保持生活生產的正常秩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生態環境,達到綠化、美化、環保的目的,實現人水和諧。

4.2工程管理

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大港水務局按照《天津市河道管理條例》的規定統一管理,并做好日常維護,以保持河道的設計排水能力;依法行政,嚴格控制排水口門,確保排水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兵.試論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對策及其改進[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5):194-195.

[2] 李明生,肖仲凱,董小濤.石化行業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特點與對策[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0(2):7-8.

第5篇

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中小河流建設對策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in Yichang Cit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 P3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基本情況

宜昌市位于長江北岸、三峽東口。全市共轄五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個縣級市(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五區(夷陵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總人口406萬,其中城區人口159萬;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828平方公里。作為世界水電之都,宜昌擁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境內河流眾多,根據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數據統計,全市承雨面積3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64條,極易形成洪澇災害,中小河流治理任務緊迫而艱巨。2009年以來,國家啟動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截止2012年底,宜昌市共有16個中小河流項目先后納入規劃實施,目前,已經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完工的有9個項目,余下的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實施中。

2存在問題

2.1 片面地追求“三面光”

在中小河流前期試點項目方案設計中,設計單位往往采取“三面光”硬化河道,即河道底部及兩岸均采用混凝土、漿砌石等方式硬化,片面地追求防洪效益,破壞了河流的土壤和植被,動植物均無法在某一區域長期生存,使得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原來生機盎然的河流成了流動的死水。

2.2一味的加長加高堤防

為了防止洪水的侵害,滿足排水的需求,有的縣市為了保護沿河老百姓處于河灘中的田地,要求設計單位縮窄原有的河道斷面,采取加高河堤的方式解決防洪問題,使得本來可以通過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河道縮窄到只能通過十年一遇的洪水。一旦遇到超標準的洪水,往往造成堤毀田淹,甚至是屋毀人亡的慘劇。

2.3隨意裁彎取直河道

為了增加有效用地,少數建設單位往往采取將河道裁彎取直的方法。使得原先縱向的碗蜒性、橫斷面形狀的多樣性的河流變成了直線型的渠道性河流。破壞了河流的自然屬性,導致汛期洪水流速增大,加劇了對河流兩岸的沖刷,造成崩岸險情不斷發生。同時,使得河流的儲水能力嚴重降低,一遇枯水期,河流斷流、干涸的情況時有發生。

2.4修建攔河壩

有些河流穿過的集鎮,為了營造水景觀,建設單位認為的在河流中間設置一道或多道壩,將河流從中截斷,人為設置橡膠壩、翻翻板閘、攔河壩等,雖然一方面從外觀上增加了一定的水景觀,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水體自然蒸發量,減少了區域內可利用的水量,同時,降低了水體流動速度,容易造成水化,加速河水污染惡化。

3有關建議

3.1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各級單位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認清形勢,充分認識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意義,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要求出發,從實現農村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高度出發,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前期規劃工作,按照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明確治理目標和建設標準,協調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同時兼顧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在確保沿線居民生產生活安全的前提下,盡量采取生物措施,努力營造水清、岸綠、生物多樣化的綠色健康河流,充分發揮河流的綜合效益。

3.2認真抓好項目前期工作

建設單位要高度重視初步設計工作,設計單位資質要符合要求,要嚴格按水利部、財政部印發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設計指導意見》開展工作,確保設計深度滿足規范要求。各項目法人要加強與設計單位溝通,項目沿線情況要調查清楚,測量要準確到位,設計方案要科學合理,不能盲目硬化、渠化河道;嚴禁侵占河道和裁彎取直,破壞河道自然形態和河道功能。

3.3進一步加強建設管理

工程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要嚴格按照“四制要求”,加強建設管理,建立健全質量和安全保證體系,采取“巡檢”、“飛檢”等手段加強質量監督。特別要切實落實項目法人負責制,項目法人要加強對相關建設法規及通知文件的學習,規范項目管理。要按照《湖北省中小河流治理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辦法》、《湖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變更管理規定》以及《關于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規定,強化基本建設程序,完善設計變更,做好現場監管工作。

4相關思考

中小河流治理問題,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社會穩定,關系民生的一件大事,為了搞好中小河流建設管理工作,筆者認為應該抓好以下工作關系:

4.1理清好中小河流建設內容與其他方面的關系

中小河流治理的目的是提高中小河流重點河段的防洪減災能力,保障區域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內容是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護岸護坡等。中小河流治理必須突出重點,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我們在實施項目建設時,要劃清建設內容與其他部門的關系,不能把交通道路、交通橋梁、城鎮污水管道、城區園林景點等非防洪工程納入建設內容。

4.2把握好防洪與生態的關系

中小河流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也涉及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一是要保護河流自然蜿蜒形態。在設計方案時,要禁止侵占河道和裁彎取直,保留河流的縱向連續性和連通性、保持河流縱向蜿蜒和橫向形態的多樣性。二是要兼顧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工程建設。設計方案是要注重與周邊環境及生態景觀相協調,努力營造親水環境,減少硬化、渠化措施,多考慮生態復合型材料。城鎮區域的項目,在確保專項資金用在防洪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可以整合吸納各類建設資金,打造親水環境,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農村地區的項目,可結合攔蓄水工程,提高洪水資源化利用水平,增加農業灌溉用水、促進糧食增產,同時可以改善水生態環境和鄉容村貌。

4.3處理好建設與管理的關系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小河流涉河建設項目逐漸增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淤塞嚴重,違法采砂、攔河設障、垃圾傾倒、違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現象也日漸嚴重。某種意義上講,中小河流長期興于建設、疏于管理是導致中小河流洪澇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我們在抓建設的同時,要充分認識維護管理對鞏固治理成果、長期發揮工程效益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做好工程管理體制的建立和管護資金的落實。同時,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中小河流管護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臧加倫. [嫩江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分析].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2

2 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討].工程建設與管理,2010.4

3 彭一濤.[中小河流治理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江西水利科技.2012.9

4 劉穎新. [合肥市中小河流治理對策與思考],江西水利科技.2012.3

5 趙潤豫,韓虎,李玲.[北方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問題探討].水事論壇,2011.3

第6篇

一、江蘇省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實踐

實施細則明確了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實施對象、簽署時機、省市縣三級水行政部門審查簽署權限以及申請、受理及審查簽署程序與監督管理方案,規范制度實施。二是制定了《江蘇省骨干河道名錄》。對全省范圍內的河道水系進行了梳理,確定了727條骨干河道名錄,提出了河道分類體系,用于指導河道建設、管理事權劃分工作;提出了河道等級劃分標準,用于區分不同等級河道治理、保護、管理要求;提出了河道功能體系,用于規范河道功能管理。分別明確727條骨干河道的類別、級別、功能及排序,2010年經省政府批復向全社會,并在新版江蘇省水系圖上增加了河道分類屬性。據此,明確了廳負責審查簽署規劃同意書的河道(河段)、湖泊名錄和范圍。三是完善了江蘇省水利規劃體系。近年,編制完成了《江蘇省防洪規劃》《江蘇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江蘇省湖泊保護規劃》等省級重點規劃,報省政府批準實施;根據國家安排,編制了中小河流、大中型涵閘、泵站等專項規劃,在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中強調了工程措施研究,為骨干河湖上水工程建設提供規劃依據。2011年中央1號文件作出加快水利發展改革決定后,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水利現代化規劃編制與審批工作,形成了省、市、縣三級水利現代化規劃體系,基本明確了“十二五”“十三五”水利工程建設重點項目。2013年,又啟動了17個區域的水利治理規劃編制工作,重點研究防洪、治澇、調配水工程方案,為區域水工程建設提供規劃依據。四是建立了規劃同意書制度管理體系。明確由廳規劃計劃處負責制度的實施與管理,廳規劃辦公室具體負責水工程規劃論證報告的技術審查。同時,明確了管理程序與審查簽署要求,初步規范了論證報告編制內容與深度要求,加大了省對市縣工作指導力度,開展了審查審批人員和規劃論證報告編制人員的技術交流與培訓。目前,江蘇省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實施取得較大進展。其中,對相關行業實施的水工程項目,已全面實施了規劃同意書制度;對流域性河湖上實施的水利工程項目,強化了規劃論證,大力推進規劃同意書審查簽署工作;對區域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在立項環節技術審查中,強化了規劃相符性審查。現已簽署的規劃同意書,涉及河道、堤防、涵閘、泵站、航道、船閘、橡膠壩等多類工程,初步建立起制度實施的有效機制,基本保證了各類水工程建設符合水利規劃的要求。

二、新形勢下應強化實施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

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水利部出臺的《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加快水行政管理職能轉變部分,要求大幅度減少水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江蘇省水利廳也出臺了《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實施方案》,對深化江蘇水利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系、保障江蘇水利現代化目標實現和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安排。深化水利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水利建設責任主體看,國家正在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強分級水利治理事權劃分,原則上采取一般性轉移支付調節,在此情況下,屬于地方事權的水利治理項目,實施主動權主要在地方,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需要落實相應的監督管理措施,防止地方利益給流域或相鄰地區帶來不利影響。從水工程項目投資與實施主體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水工程的投資主體和實施主體將進一步多元化,而水工程具有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特點,往往投入大、占地多、社會影響廣,需要政府實施有效的社會管理,并提供相關服務。從水及河湖水系自身特性看,水工程建設具有流域性、區域性效應特點,在確定水工程的功能、規模、選址、實施時機及其調度運行方案時,需要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關系,兼顧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以及防洪、治澇、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功能與布局,平衡等各相關方的利益與影響。因此,新形勢下,依據水法、防洪法,在加強水利規劃制定的同時,繼續實施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強化工程項目立項環節規劃管理,既符合政府改革的總體要求,也符合水利管理的特點,法律依據明確,將促進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更高效、更規范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體系。基于對水利規劃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印發《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實施方案的通知》后,2014年1月,省發展改革委與水利廳對改革水利工程項目審查審批管理工作進行了研究,發出《關于加強區域水利治理項目審查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區域水利治理工程審批管理權限下放后,強化水利規劃管理,明確對列入國家或省專項治理規劃、省區域治理規劃的區域水利治理項目,在報請審批可行性報告時,須附具有審批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規劃同意書。由此,對區域水利治理項目,在省級審批權限下放后,水利規劃管理仍然得到有效落實。

三、對推進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的思考與建議

盡管江蘇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該制度實施時間較短,認識不夠統一,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方面。在管理層面,一是規劃同意書制度與水利工程項目前期管理制度、建設項目防洪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排污口設置論證等制度,在適用范圍、管理對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疊,造成被其他制度替代規劃許可管理的現象。對水利專業知識了解不深的其他部門和社會公眾,也提出涉水行政許可制度分類合并實施的建議與要求;二是在中央政府層面上,目前國家發展改革等綜合部門尚未在項目立項審批環節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僅水利部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約束力不夠強;三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對規劃同意書制度執行監督管理不到位,對違規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在技術層面,一是規劃依據不充分,一些規劃論證深度不夠,不能起到規劃指導的作用,一些規劃沒有履行行政審批手續,對社會的約束力不強,不同類型規劃、不同層級規劃在治理標準、規劃布局、工程任務等方面還不夠協調,帶來規劃相符性分析的困難;二是規劃論證標準體系不健全,“水工程規劃論證編制導則”尚未出臺,現有流域綜合規劃編制導則還比較概要,而專業規劃編制導則匱乏,導致規劃論證報告編制規范性不強。針對當前規劃同意書制度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一是加強水工程建設規劃管理法規建設。雖然防洪法、水法都規定了規劃同意書制度,但較為原則,可操作性不強;水利部出臺的《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管理辦法(試行)》,限于部門規章,權威性不足,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威懾力不強,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建議聯合國家發展改革等綜合部門,共同出臺水工程建設水利規劃許可規章,使規劃同意書制度成為更具權威性和普遍約束力的一項制度。或統籌研究防洪治澇布局與調度、水資源開發利用與調度、河湖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規劃許可管理制度,制定綜合的水利規劃管理條例;亦可聯合國家發展改革等綜合部門出臺建設項目水利規劃許可規章,強化規劃統一管理。同時,加強上級對下級規章、政策性文件的合規性審查,保證各級各類規章制度的協調。二是協調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劃管理權限。在合理劃分各級政府水利事權的基礎上,根據權責對等的原則,進一步協調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查簽署規劃同意書的河流(河段)湖泊名錄和范圍;同時要求,上級簽署規劃同意書前征求相關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下級簽署的規劃同意書定期向上級備案,保證制度協調推進。三是進一步規范規劃同意書受理、審查、簽署程序。按照管理審批權限受理規劃同意書申請,對非水利類的水工程,項目必要性由有關綜合部門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確認,受理前,建設單位須提交相關許可文件。申請材料審查時,要重點審查工程與流域(區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的相符性,工程對公共利益、利害相關人和其他水工程利益影響分析的合理性,以及補償補救措施的可行性,保證工程任務、標準、規模、調度運行符合有關規劃、規范及其他管理規定的要求,保證工程實施不危害公共利益、利害相關人和其他水工程利益,或得到有效補償、補救。在行政許可文件中,除明確規劃許可意見外,還要明確工程設計、施工、竣工驗收、運行管理等階段的監督管理要求,落實后續監管主體和責任。四是進一步規范規劃同意書申請材料。區分水工程項目的等別與其水利規劃依據的充分性,分別明確申請材料格式、論證深度和論證單位資質要求,形成技術導則,對管理要求進行規范。對水利規劃依據充分的,在水工程的(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備案材料)或項目建議書中落實規劃相符性分析和相關利益方影響分析等規劃論證內容,可不單獨編制規劃論證材料;對沒有水利規劃依據的,或工程建設任務、規模等規劃依據不足的,編制規劃論證報告;對與流域、區域水利規劃布局關系不大的中小型水工程,可編制規劃論證表,簡化論證要求。五是進一步強化水利規劃工作支撐。根據有關水利規劃管理辦法,優化水利規劃體系,強化規劃編制、審批、修訂管理。兼顧流域水系關系和行政管理層級,合理確定流域、區域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定位,形成覆蓋完整、布局協調的工程規劃體系,支撐規劃相符性論證。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預測和現狀水利工程調查等基礎工作,深化規劃方案論證比選,提高規劃成果質量。強化規劃審查批準,嚴格按審批權限規范審查審批,提高規劃效力。建立規劃滾動修訂機制,響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水情變化,及時優化工程布局和調度方案。六是強化執法監督檢查。建立定期備案、定期檢查、重點項目日常督查相結合的監督檢查制度,檢查制度實施到位情況和管理規范性,評價規劃同意書申請材料、規劃論證報告、專家審查意見、行政許可文件的質量,依法查處制度執行缺位、論證深度不夠、行政許可不合規等問題,提高制度執行水平。

四、結語

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是保證水工程建設符合流域(區域)水利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的重要制度,是規范水工程建設立項管理的有效措施。在加快水行政管理職能轉變和推進水利事權劃分的背景下,繼續實施規劃同意書制度很有必要。規范規劃同意書制度實施,需要進一步加強水利規劃管理法規建設,協調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劃管理權限,規范規劃同意書受理、審查、簽署程序,把握規劃論證與審查的重點與深度,完善水利規劃體系支撐,建立有效監督管理機制,有序推進制度實施。

作者:葉健 周萍 喻君杰 單位:江蘇省水利廳 江蘇省水利工程規劃辦公室

第7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為根本出發點,結合行政區劃調整,推進環保工作重點從污染控制轉向全面治理,集聚人力、財力、物力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影響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污染嚴重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二、綜合整治目標

我市練江流域綜合整治總的目標是:兩年初見成效,四年控制污染,六年水質達標。通過整治,使練江汕頭段水質達到《廣東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試行)方案》功能目標要求,做到水流清澈,生態平衡,為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提供合格安全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要求:到2**5年,練江汕頭段水質有所改善,發黑、發臭的水體明顯減少,達到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Ⅴ類);到2**7年,練江汕頭段水質有較大改善,達到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要求(Ⅳ類);到2*1*年,練江汕頭段水質達到良好水平,符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用水要求(Ⅲ)。

三、綜合整治工程任務

汕頭市練江流域綜合整治工程總投資19.43億元(“*”期間9.93億元,“十一五”期間9.5億元),其中潮陽區12.*6億元,潮南7.37億元。整個整治工程任務分為六個方面:

(一)嚴格控制工業污染

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嚴格限制印染、造紙等行業的發展,練江流域原則上不得新建水污染型項目。鞏固和提升“一控雙達標”達標成果,堅決取締“*小”和新“六小”企業,并防止其死灰復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推行清潔生產、合理布局工業,從源頭控制和未端治理相結合的方式控制工業污染。要嚴格實施流域總量控制制度,至2**5年,要實現所有工業污染源廢水排放總量控制在1998年水平,排放濃度達標,CODcr削減5148噸;至2*1*年,要實現所有工業污染源CODcr排放總量控制在2**5年水平。要嚴格按照國家6部委關于整頓不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的環保行動要求,推動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實現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練江流域水質保護規劃》要求對污染嚴重企業實施停產治理,我市被列入停產治理企業有23家,見表1,其中潮陽區8家,潮南區15家,潮陽區和潮南區政府要依法責令未按要求進行治理的企業停產治理,污染治理設施建成后,經區環保部門驗收合格,才可恢復生產,擬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的企業,也應在城鎮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后才能恢復生產。實施工業污染控制工程,約需投資*.16億元。

(二)狠抓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潮陽區、潮南區政府應抓緊做好轄區鄉鎮排水管網詳細規劃,并組織各鎮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狠抓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按期完成整治任務。

潮陽區:至2**5年底,需投入4.2億元,建成棉城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及和平、谷饒污水處理廠,增加污水處理能力14.1萬噸/日;至2*1*年底,需投入2.61億元,建成潮陽區棉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貴嶼、銅盂鎮污水處理廠工程,增加污水處理能力1*.46萬噸/日。

潮南區:2**5年底,需投入2.82億元,建成峽山、兩英污水處理廠的一期工程,增加污水處理能力6萬噸/日;至2*1*年底,要投入3.71億元,建成峽山、兩英污水處理廠的二期工程、隴田、井都、成田、司馬浦、陳店、仙城、臚崗鎮等污水處理廠,增加污水處理能力14.87萬噸/日。

我市練江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總投資13.34億元,共建設污水處理廠14座,日處理能力45.43萬噸,詳細工程計劃見表2。

(三)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步伐

潮陽區、潮南區政府應加快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潮陽區:至2**5年底,要投入32**萬元,建成潮陽區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處理能力5**噸/日;至2**7年底,要投入26**萬元,建成谷饒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貴嶼、銅盂、和平鎮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場,全面實現生活垃圾的安全處置。

潮南區:至2**5年,需投入12**萬元,建成潮南區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處理能力35*噸/日;至2**7年底,要投入22**萬元,建成兩英、隴田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井都、成田、司馬浦、陳店、仙城、臚崗鎮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場,實現生活垃圾的安全處置。

本屆政府期滿,我市練江流域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需投資*.92億元,共需建設14座垃圾填埋場,詳細工程計劃見表3。

(四)實施河道整治

潮陽區、潮南區政府應按照省水利廳確認的任務要求和規定期限,全面規劃建設水利設施,在練江河道兩邊修筑石堤,河道清淤清障,改造截洪工程為可調控分洪水利設施,利用海門灣橋閘外潮水清污等工程措施,開展練江河道綜合整治,加大練江的流量和流速,恢復練江的自凈能力,定期清理江面水浮蓮,逐步改變練江污染面貌。

潮陽區:要完成三項工作任務:一是2**5年底前,投入1.98億元完成棉城護城河綜合整治工程,包括8.6km河道清淤、護岸加固、沿岸綠化等;二是2*1*年底前,投入*.918億元,完成潮陽區19.6km城市堤圍防洪工程的建設。投入1.4*59億元,完成練江35.15km江堤防護工程的建設;三是完成海門橋閘-銅孟溪西段的清淤清障工作。

潮南區:2*1*年底前,要完成兩項工作:一是投入*.38億元,完成潮南區22.2km城市堤圍防洪工程的建設;完成青洋山橋-銅孟溪西段的清淤清障工作。

我市練江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共需投資4.68億元,整治江段85.55km。

(五)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控制

全面開展創建生態示范村(鎮、場、園)活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重點解決禽畜糞便和秸桿綜合利用、農藥化肥過量施用和農村垃圾、污水污染問題。

(六)深化貴嶼鎮環境污染整治

潮陽區政府應加強貴嶼鎮廢舊電器拆解業環境污染整治,加大“三個禁止”力度,嚴把固體廢物進口關,堅決取締無證經營,全面落實持證經營。2**4年底前要全面清理污染死角,建成汕頭廢舊電子電器綜合處理中心,并配套集中治理設施,強制拆解污染工序入區作業,大力發展無污染或少污染產業,徹底摘掉污染帽子。要完成貴嶼鎮環境綜合整治,包括內溪河整治、汕頭廢舊電子電器綜合處理中心建設等,需投入資金*.33億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機構。潮陽、潮南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將練江流域綜合整治工作提上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兩區分別成立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分管建設和環保的副區長為副組長,練江流域各鎮政府和區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轄區內綜合整治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兩區在整治過程中需協調的有關事項,確保兩區綜合整治工作得到穩步推進。

2.制定整治方案,切實落實責任制。潮陽、潮南區政府要結合新編制或修編的城鎮總體規劃,做好練江流域城鎮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詳細規劃,結合實施汕頭市環境保護“*”計劃,在原《潮陽市練江流域水質保護規劃實施方案》和本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城鄉建設、水利建設和景觀建設,制定本區的練江流域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兩區政府應將整治方案的實施與政府任期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結合起來,將整治的工作任務分解下達到各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領導小組每年要對整治方案的年度落實情況進行檢查,針對存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3.要加大對流域工業水污染源的監管力度,確保達標排放。對《規劃》提出的停產治理企業,潮陽區和潮南區政府必須按照程序依法對其實施停產治理,達標排放才能恢復生產。

4.建立多元化環保投入機制,保證整治資金投入。整治方案的落實關鍵是資金到位,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制定激勵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

⑴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共需投入資金14.26億元(其中潮陽區7.39億元,潮南區6.87億元),鑒于投資金額大,而目前我市各級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建議:一是潮陽區將棉城、和平及谷饒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潮南區將峽山、兩英及隴田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衛生填埋場分別捆綁納入治污保潔工程,所需資金以區為單位向國家開行、商業銀行貸款或采取BOT方式,解決大部分資金投入問題;二是潮陽區的貴嶼、銅盂及潮南區的井都、成田、司馬浦、陳店、仙城、臚崗等8個一般鎮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集中填埋場的建設,所需投入資金2.78億元,可通過招商引資或發動企業籌資參股等方式解決,實現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化融資、市場化運行和企業化管理;三是按照國家三部委頒發的《關于印發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意見的通知》的要求,盡快開征城鎮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今后按“保本微利”的原則,逐步提高以上二項收費標準,為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籌措資金;四是爭取國債資金和省環保專項補助資金等上級各項資金支持;五是積極利用世行、亞行等國際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和贈款,加快練江流域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⑵練江汕頭段河道整治三項工程已列入省水利建設三大會戰計劃,所需2.7億元(其中潮陽區2.32億元,潮南區*.38億元),除按省的計劃由省、市補助部分資金外,不足部分由區自籌解決。棉城護城河綜合整治工程及貴嶼鎮內溪河整治所需2.21億元,建議由潮陽區政府爭取省水利專項資金支持;設于貴嶼鎮的汕頭廢舊電子電器綜合處理中心建設資金*.1億元,建議由潮陽區政府爭取省環保專項資金支持。

第8篇

關鍵詞:圩區建設水自然保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識碼: A

一 引言

圩區建設是按照洪澇分開、高低水分開、內外水分開、控制內河水位的原則。通過圈圩筑堤建閘控制、設站排水的方法,防止外河洪水侵襲,排除圩內澇水,從而達到防洪、排澇的目的。圩區建設是平原低洼地區提高防洪標準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圩區建設工程既有防洪堤,又有排澇站,洪時能擋,澇時能排,這一“攻防兼備”的功能奠定了圩區建設不可替代的基礎。對低洼地區來講,圩區工程看似治標,實則治本,它可以達到防洪保安的最終目的。但是,當前我國的圩區建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沒有進行有效的規劃、無秩序建設、圩區水質量惡化等等。

二 我國圩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1 規劃不符合實際

由于諸多原因,流域、區域防洪規劃尚未對圩區治理格局、排澇動力等提出指導意見,圩區規劃與流域、區域防洪規劃存在不協調性。如遇流域性洪水平原地區眾多圩區泵站在汛期集中外排圩內澇水,造成圩外河道水位漲幅加快,并使洪水迅速匯入流域、區域骨干河道,增加流域、區域防洪壓力。例如2007年7月無錫市地區普降暴雨,無錫市城市大范圍已形成,在巨大的圩區排澇動力作用下,外河望虞河水位猛漲,7月5日望虞河琳橋水位4.13m,(鎮江吳淞基面,下同),逼近望虞河堤防設計行洪水位,如遇太湖洪水,將對望虞河排泄流域洪水造成巨大壓力;同時,無錫市外排圩內澇水也導致運河水位抬高,運河水位高于無錫地區運河以南地區水位,導致運河以南地區澇水難以排入運河,加之太湖藍藻事件的發生,澇水不允許入湖,直接造成了運河以南地區防洪除澇壓力。

2 圩區水環境惡化

圈圩筑堤阻止了洪水對圩區的威脅,同時也破壞了河網水系完整性,阻斷了自然水域生態系統和水體自然流動交換,水質下降,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給水環境和水域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例如:在城市河道兩岸大量采用防洪墻的型式,這種型式的堤防以較小的斷面、較少的占地面積和良好的防汛功能,在圩區建設中占有一定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水相隔的缺陷。又如:在河道岸坡大量使用混凝土和塊石的硬質護岸,加固了岸灘,卻失去了河流自然豐富的特色,生物的生存環境受到影響。再如:在目前堤防整險加固工程中,大量采用深層地下連續墻的隔滲方式,雖然滿足了防洪功能,卻引起了人們對河流與城市地下水循環和交換問題的憂慮。

3 機電設備老化嚴重

盱眙市大多數泵站建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但經過近二三十年的運行,機埠、線路、機泵等老化失修嚴重, 據初步調查, 目前機電設備老化失修現象約占總數的30% 左右。盡管各級政府每年會安排一小部分資金用于電氣設備和機電設備的更新,但由于機電設備的老化是一個漸進和動態的過程。因此,對泵站更新改造已刻不容緩。

4 運行維護經費缺乏

由于圩區仍有不少村級集體經濟相當薄弱,隨著稅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兩工”的取消,農村水利的投入嚴重匱乏,管理維護經費更是捉襟見肘。據測算,湖州市全市圩區的年運行維護經費約在4500萬元左右,而實際用于圩區的維護經費尚不足500萬元,由于缺少資金的支撐,圩區的安全正常運行已經難以為繼。

三 對策與措施

1 與區域防洪工程相配合

平原河網地區,圩外骨干河道排水功能非單一性,既排區域澇水,也排流域洪水,這就要求圩區治理應對骨干河道排水能力、排水要求等方面有所研究。只有明確了解流域骨干河道排水能力、排水要求等關鍵因素,在研究圩區格局時,才能有的放矢。如果流域骨干河道在洪水期間本身就存在排水不暢、規模過小、阻水嚴重等各種不利因素,仍進行圩區治理,進一步縮小調蓄水面,將圩內澇水排至骨干河道,抬高骨干河道水位,既危及流域防洪安全,也使區域內一部分不需圩區治理的地區需進行圩區治理,同時還會造成圩區本身防洪安全。

2 統一規劃,分期實施

由于圩區格局與河道格局具有相互關系,在一個大型平原河網地區,采用什么樣的圩區格局應與河道格局全面、統一、系統的來考慮,做到圩區、區域及流域治理整體最優。圩區治理,如不考慮流域及區域骨干河道整治,將造成圩區規模布局不合理,產生外江水位抬高過大,危及流域及區域防洪安全;流域、區域河道整治如不考慮圩區治理的因素,骨干河道整治的規模將偏小,達不到骨干河道整治的目的,圩區治理后,仍需重新進行骨干河道整治。

因此,圩區治理、流域及區域骨干河道整治統一規劃,提出的圩區治理和骨干河道整治措施才具有前瞻性、經濟性、全面性。否則,必有所欠缺,不是最優方案。規劃實施時,應考慮分期實施的原則,骨干河道整治可考慮優先實施,力求在骨干河道排水條件改善的前提下,再實施圩區治理,避免圩區治理帶來骨干河道水位抬高的負面影響。

3 圩區建設工程與水環境保護工程相互利用

以前在河道上設置了排澇站,大部分不考慮再設通水涵閘,這樣在每年的非汛期時段和非排水時段,該處就成了斷頭洪,影響了河道內外水系的溝通,降低了圩區內外水體自由溝通交換的能力,從而影響圩區水質。今后在水利規劃中,在有排澇站布置的河道口門上均配套通水換水涵閘,使得在非汛期和非排澇期,聯圩區或城鎮區的內外河道水系溝通交流,盡量減少防洪工程對水環境的影響通過疏浚河道,挖除底泥,不僅可以增大防洪排澇調蓄功能,還可以減輕淤泥二次污染,有利于改善水環境。

一方面,圩區河道整治是圩區建設的重要部分。在整治疏理外部區域大水系的同時,重點整治圩內水系河網,使內部水系能循環暢通流動。在大的水系環境中,水系與內部水系既相對獨立,又可相互溝通交換水體。另一方面,理順區域水系是水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各區域要分別整理出幾條骨干引排和調換水的河道,盡量減少死浜、死河,基本做到每條河道能進水能出水,給水體創造流動的客觀條件。

因此,應該根據防洪排澇和水環境調水功能綜合要求,大力整治圩區引排水骨干河道,全面疏浚淤淺河道湖蕩,疏通斷頭河浜,新開部分排水河道,理順區域水系環境,盡量使圩區內每條骨干河道能快捷通暢地引進清水、稀釋并排出污水及澇水。

4 加大投入,建立資金籌措機制

圩區建設,難點在于資金籌措。根據中央和浙江省水利廳關于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新要求,應建立以各級財政為主導,受益區農民積極參與籌措的投入新機制。為此建議省級財政出臺圩區整治補助政策,加大補助力度,補助水平應不低于農業綜合開發同類項目補助標準,不低于工程總投資的40% ;市縣區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圩區建設,配套資金不少于工程總投資的40% ; 受益鄉鎮村合理負擔,受益群眾通過“一事一議”方式籌措解決。

參考文獻:

[1]顧星雨.孫麗娜.陳巍莉.蘇州圩區的治理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26)

[2]周嵐.圩區工程探討[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校報,2004,16(4):7~8,

第9篇

田疇交錯,有名的風景區。山水交融。山與水都各具特色。山,小而玲瓏,秀麗而多姿。景區內有著名的麟”鳳”龜”蛇”四山。因此被賦予了更多秀色和靈氣。更因水而興,因水而盛,因水而美。

幾步花圃幾農田。當年副總理為題詠的瑰麗詩篇,真山真水到處是布局更天然;十里河灘明如鏡。已勾畫出山水美的倩影。

送下游一江清水”實踐中,環境治理戰略的指導下。當前各地城市河流“有河皆濁,有水皆污”大背景下,河也遭受到污染,俗話說:水是城市的眼睛和靈魂。確實.一座城市有了水,才充滿生機和靈性,缺少水,便顯得單調和乏味,所以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詣社會的重要舉措,優化發展環境、改善人居環境的惠民工程,關系群眾的安全和健康,關系本地城市形象和競爭力。

一、河水環境現狀

近年來,為保護河。各級政府先后多次投資,共計1200多萬元,建設了貴州省首家生活污水處理廠,使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為此,污水處理工程被建設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評為全國優秀項目,區的十大成就”之一。該工程采用土地處理系統工藝,處理的主要工藝為通過截流將污水通過集中沉砂池,機械輸入9.5公里的灌渠中進入不同的沉淀池,分別進行厭氧和氧化,經過水產養殖利用,最后作為農灌水排入農作土地。經過處理后的污水,其水質達到日本農灌水水質標準。

由于人口、工業均很少分布,河流經市區黨武鄉、石板鎮、鄉和鎮等鄉鎮。水庫以上河段。水質良好,屬于清潔水平。水庫下游,由于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兩岸和周邊地區,因此這一段主要表現為生活污水造成的典型的有機(生活)污染,表現為DO溶解氧)總磷和大腸菌群均不達標。結果造成下游的市中曹水廠的飲用水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水質屬于輕度污染。

二、河環境治理對策

(一)治理目標。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歡”為河環境治理總目標。河安就是河防洪設施要全面達到五十年一遇標準,確保防洪安全;水清就是要達到河溪水清澈、水質良好;景美就是要進一步抓好河沿岸景觀工程建設,做好綠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歡就是要創造人水和諧環境,使市民傍水而歡、親水而樂。

(二)治理思路。河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系統工程,必須通過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結合,治標與治本方略兼顧,各相關部門和鄉鎮聯合行動,采取綜合措施,落實長效機制,計劃通過3年努力使文溪水環境有明顯改善,通過5年整治基本達到治理目標。

(三)具體對策。

1、建立健全管理協調機制。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澇、污水截流、水質監控以及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水利、建設、環保、創建等相關部門及各相關鄉鎮的相互配合與大力支持。目前的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利主管部門,難免勢孤力單。為此建議,一是加強領導,成了文溪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由各相關部門和新城區管委會、安文深澤等單位組成,明確各自職責,明確工作計劃和任務,相互配合,齊抓共管。二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好整治與管理相脫節的矛盾。由于水環境管理內容多、任務重,既有堤防、橡膠壩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職責,因此建議成立河環境管理機構(如河道管理站),確定編制和人員,明確管理的內容和職責,同時縣財政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使管理工作長效有序。三是健全相應的切實可行的責任考核與激勵機制,明確水利、城建、環保、創建等各相關部門及各相關鄉鎮在河環境綜合整治與管理中的職責,確保整治工作協調有力,確保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2、盡快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整治。以推進生態養殖、提高畜禽養殖排泄物綜合利用率為目標,集中開展河上游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專項執法檢查和整治。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2007〕63號)和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專項執法檢查的通知》(環辦〔2008〕41號)要求,按照省政府《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中有關農業農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對河上游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進行專項檢查和整治。總的整治思路是“關停一批、搬遷一批、整治一批”。

3、切實加快污水截流管網建設。主要有以下四點建議,一是考慮到河水質生活污染比重較大的實際情況,建議加大生活用水特別是餐飲及休閑服務業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總水價中的比重,通過提高使用成本,提倡節約用水,控制水資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總量。二是建議加快老城區污水截流管網改造。按照老城區管網改造規劃,逐步健全污水截流管網,實施雨污分流,確保工業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區區河道,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努力增加城市污水處理率。三是建議深澤和新城區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臺口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考慮到縣城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新城區新建污水處理廠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結合今后磐安至深澤段公路的改造,因此初步建議深澤和新城區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臺口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4、重點加強污水排放監控。一是要繼續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握好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加強對列入淘汰目錄中污染水環境的設備、工藝的監管,對違法違規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化工、印染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及時責令停業、關閉或搬遷。注重以水定項目、定地點、定發展,實施水環境保護一票否決。二是要加大現有污染企業的治污力度。嚴格污染企業設備淘汰制度,定期檢查、公布污染企業被限制或禁止生產的生產工藝及設備的使用期限,加大對嚴重超標排放污染企業的監管和查處力度,對污染嚴重的企業要下決心“關、停、并、轉”,從嚴控制文溪沿岸工業企業的污染排放總量。

5、穩步推進文溪防洪工程設施建設。一是針對城區堤防建設需求,分清輕重緩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穩步解決防洪安全問題;二是盡早實施小嶺坑口橡膠壩和下宅橋橡膠壩改造工程,使城區河道全部得以綠水環繞;三是進一步落實好文溪安保設施,完善警示提示標語,及時補充沿溪救生設備,打造好人水和諧環境。

三、總結

但該區域根據發展規劃下一步還將以發展房地產開發、旅游、會議展覽等產生生活污染的第三產業為主,盡管河下游(主要指水庫以下)目前已經呈現生活型的有機污染。因此對河流域實施以生活污水治理為主的綜合治理應是今后重點要考慮的問題。政府應該大力加強河流域的功能定位及環境建設問題,同時市民也要深刻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一起綜合治理好環境污染,來確保市民都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如果沒有西子湖,很難設想。有人間天堂之譽的杭州還會那么旖旎多姿;同樣難以想象,如果沒有河,被贊為高原明珠的還會這樣嫵媚動人。

第10篇

*期(20*〜20*年)是我省水利建設飛速發展時期,在國家計委、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水利廳黨組緊緊圍繞新時期治水新思路和中心工作,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真抓實干,明確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在重大水利項目的建設、“五江一河”重點河段的堤防建設、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20*年至20*年水利資金使用情況

20*〜20*年爭取中央、省及市縣水利資金總投入133.43億元,其中:中央資金47.49億元,省級資金16.61億元,市(州)縣自籌39.47億元,銀行貸款29.85億元。

主要用于以下水利項目建設:

(1)."五江一河”堤防工程99497萬元;

(2).病險水庫除險加固76179萬元;

(3).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71404萬元;

(4).水土保持工程61048萬元;

(5).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工程104080萬元;

(6).重點大型水利工程573933萬元;

(7).骨干水利工程86248萬元;

(8).其他水利建設工程57445萬元;

(9).水利前期工作3902萬元;

(10).節水示范工程10317萬元;

(11).小農水專項工程190293萬元。

截止20*年,全省累計建成各類水利工程61.77萬處,(其中: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03座,小(一)型水庫1007座,小(二)型水庫5567座);蓄引提水能力達到248.62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累計達到2503.25千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累計達到5030.75千公頃;累計解決飲水困難人口(*期)383.63萬人;達標堤防1135.86公里。以上水利工程的建成,為全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確保糧食安全創造了條件,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2.水利資金管理情況

為加強水利資金管理,我廳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財經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出臺了《*省水利國債專項資金管理規定》(川水發〔**〕50號)下發市州;轉發了國家計委、財政部、水利部關于對水利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舉辦了培訓班對市、州項目單位財務人員進行水利資金管理與核算的培訓。全省水利資金基本做到了專戶管理、專賬核算和縣級報賬,國債資金還實行封閉運行。我廳每年都要組織監察、審計、財務等相關部門對全省各類水利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各市、州水利局也要組織檢查組對各縣水利資金項目進行專項檢查,檢查工程進度、質量、資金使用與管理以及資金到位情況。

堅持水利資金審計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所有水利項目在竣工后,都要接受審計部門審計,才能進行竣工驗收。部分重點項目還接受省財政的評審監督。近年來,從審計部門審計的結果看,全省水利資金使用管理情況是好的,擠占、挪用水利資金現象得到了竭制,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或不能完全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利建設任務重與水利資金投入來源有限的矛盾突出。

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期國家投巨資進行水利建設,我省每年財政投入近5億元,省財政每年新增農業投入加大了水利投入。但由于水利基礎脆弱,財政投入與實際需要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病險水庫整治除已整治和列入中央投資安排的大、中型和重點小(一)型水庫整治計劃外,目前,我省還有50座小(一)型水庫、399座小(二)型水庫需要整治,需要投入資金7.2億元。這部分投資主要靠地方財力自籌解決,而地方財力有限,基本為吃飯財政,這一矛盾就制約了病險水庫整治的進度。

②全省已成水利工程干渠配套設計為89529.46公里,已配套63951.68公里;干渠防滲應防60072.22公里,已防30445.74公里,需要投入數百億元資金,而每年投入僅1億元左右。

萬畝以下渠系配套設計為31.4萬公里,到20*年底已配套22.2萬公里,財政投入355.2億元(包括群眾投勞折資),目前還有9.2萬公里渠道未配套,需要投入184億元,按照目前每年投入不到1億元計算,還需安排200年左右。如:長寧縣支斗農渠1700公里,已防滲硬化渠道僅500公里,縣財政每年安排40公里渠道整治,需要30年才能完成。

③據統計,20*年底全省有619.96萬人飲水困難,截止20*年底已解決383.63萬人的飲水困難,尚有236.33萬人飲水困難。按照目前中央和省財政每年安排資金力度,在*期還不能解決,要延到“*”期才能徹底解決。

根據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評價體系》標準,據調查復核,我省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為3144.57萬人,需投資125.79億元,這部分投資主要爭取國家投資。

④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9665.84千公頃,截止20*年底已治理5030.75千公頃,還有14635.05千公頃需要治理,還需要投入巨資才能使全省的“山更綠、水更清”。

⑤全省有堤防3263.35公里,保護著1116.09萬人,538.02千公頃耕地,20*年底累計已建成達標堤防1135.86公里,還有2127.9公里堤防需要達標整治,才能防御特大洪災,保護人民財產、生命安全。

成都市城市防洪總體規劃20*年7月經水利部審查通過,整治河道338.6公里,以及相應的排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總投資16.9億元。截止20*年底,已完成6.01公里的河道整治,還需整治河道332.59公里,需投入資金16.1億元。

2.占用水利工程設施及有效灌溉面積得不到補償,造成水利資產損失和國家投資的浪費。

20*年由省政府研究室牽頭,水利廳、國土資源廳、農業廳等部門參加組成的*省占用有效灌面情況調查組,調查報告中反映:**年至20*年全省共占用有效灌面215萬畝,占全省水利工程有效灌面3754.95萬畝的5.72%,占全省耕地面的3.22%,占近5年來減少耕地面積826.6萬畝的26%;**年至20*年,全省占用、損毀水源工程2378處,占用、損毀渠道4335.6公里,占用、損毀渠系建筑物10107處,水利固定資產損失達10.85億元。經調查測算,通過工程措施開發一畝有效灌面平均需投入2500?D3000元,按**年以來全省占用有效灌面215萬畝計算,就有國家和集體投入的53.75〜64.5億元資金浪費和損失。

成都市近五年,因城市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等原因,有效灌面減少39.74萬畝,平均每年凈減有效灌面8萬畝。據成都市新增灌面典型調查的投資估算,以興建水利工程條件較好、投資較省的湔江堰灌區為例,新增灌面畝平投資3222元,如果按目前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按占一還一政策進行新增有效灌面建設,近5年被占用的39.74萬畝有效灌面,其投資將超過12.8億元。因此,有效灌面被無償占用,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水利行業都損失巨大。

《20*年*省水利統計年鑒》反映,20*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9.07千公頃,而減少就為18.97千公頃。20*年減少的灌面幾乎抵銷了20*個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造成近6億元投資損失。

占地對水利工程設施的隨意占用破壞,使農田灌排設施被破壞,嚴重影響了灌排功能的正常發揮,一方面造成旱澇保收基本農田面積急劇下降,危及糧食生產安全及社會穩定;另方面各級財政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修建的水利工程設施,建成的旱澇保收基本農田被大量占用和破壞,得不到應有補償,使國家資金投資效益銳減,造成了國家投資的浪費,增加了國家的負擔。因此,建立占用水利工程設施及有效灌面的補償機制是有效保障水利資金投資效益的根本措施。

3.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和農業稅后,縣、鄉、鎮自籌資金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來源缺乏。

“九五”期間,全省平均每年投工14億多個,群眾每年投資水利建設達23億元。“兩工”取消后,群眾的投工和投資基本沒有了,而公益性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更多的主要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的資金投入。

農業稅取消后,縣、鄉(鎮)政府無力進行水利項目的配套。由于現行政策要求項目所在縣、鄉、鎮進行籌資配套,目前一些地方已出現了部分鄉、鎮拒絕搞水利工程情況。由于政策變化,建議水利工程應提高國家投資比例,減少地方配套比例,或不要求配套,以國家投入為主,減輕農民負擔。

鹽亭縣兩岔灘水庫、三臺縣魯班水庫灌區渠系配套工程總投資1.96億元,國家補助30%僅為6000萬元,地方配套達1.4億元,由于地方財政困難而無力解決自籌資金,造成工程建設緩慢,嚴重制約了工程效益的發揮,農民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

4.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用于水利建設較少。

按照《國務院關于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8號)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174號)精神,據調查,20*年全省各市、州、縣財政應計提土地出讓金凈收益15%達3.436億元,而安排用于水利建設僅20*〜3000萬元,其中,宜賓市安排了1100萬元土地出讓金用機壩堤防建設。

土地出讓金相當大部分是占用水利工程設施及有效灌面而取得的,因此,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5%應主要用于水利建設,對占用水利工程設施及有效灌溉面積的相應補償。

三、建議

1.集中財力,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省財政應適當集中市、州、縣財政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凈收益,調整土地出讓金凈收益支出結構,應重點安排用于水利骨干工程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病險水庫整治、農村人畜飲水等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出臺《占用水利工程設施及有效灌溉面積補償辦法》,建立占用有效灌面補償機制。

根據《水法》和水利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占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補償辦法》及《*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按照“有償占用”、“等效替代”和“誰占用、誰補償”原則,對占用有效灌面及造成的灌溉工程設施功能喪失進行補償,實行有償占用;對直接占用灌溉工程設施,根據占用時間、工程等級和工程設施的規模大小進行補償或修建等效替代工程;明確補償責任,誰占用、誰補償,做到有法可依。

3.出臺征收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籌集堤防建設資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國家設立水利建設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維護和建設。受洪水威脅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加強本行政區域內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可以規定在防洪保護區范圍內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受益范圍明確的堤防、護岸、水閘、圩院、海塘和排澇工程設施,河道主管機關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業等單位和農民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其標準應根據工程修建和維護管理費用確定。收費的具體標準和計收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成都市測算每年可籌集1.3億元,用于成都市河道治理,減輕全市的洪澇災害。

第11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中小河流;地質勘察;問題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當前勘察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小河流的勘察設計其實并不復雜,但由于受設計理念、勘察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審查過程中發現問題比較多,修改時間長,甚至出現整個設計重做的現象。存在問題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勘察與設計嚴重脫節。

眾所周知,世界上任何建筑物都建立在地基之上,土建工程設計都離不開工程地質條件,脫離工程地質條件做設計,那只是空中樓閣,經不起實際的檢驗。這個道理每個工程技術人員是應該懂得的,但實際工作中勘察與設計卻往往脫節,勘察沒有為設計服務,設計不以勘察為基礎,缺乏設計依據,二者各打各的板,各唱各的調,不能有機結合。在山區河流中,基本是以沖刷塌岸為主,很多地方地質條件簡單,只要簡單的護護坡就行了,設計上往往是大動干戈,建堤防修擋墻,嚴重脫離實際。俱如此類的問題很常見,浪費了人力物力,耽誤了工期。

(2)勘察工作缺乏針對性。

工程地質勘察的一般程序應當是在設計和地質共同踏勘的基礎上,由設計提出勘察任務書,地質專業根據具體情況和任務書的要求布置勘探工作,有針對性進行勘察。但在各地提出的資料看,沒有針對地質問題和險情隱患布置勘探工作,比如堤基存在滲漏問題,堤內沒有布置鉆孔,沒有針對滲漏問題做有關的水文地質測試,坍岸段沒有在河岸坡取樣做土工試驗,缺乏土層的基本地質參數,設計穩定計算的依據不足。

(3)勘察精度和深度不夠。

勘察的精度和深度是相輔相成的。筆者認為,通俗地理解,勘察精度是勘探工作量的多少,勘察深度是對地質問題的研究程度和地質資料的可信度。

土和巖石相比,土層的性質變化較大,有很大的隨機性,不同地區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差別較大,有些地區從來沒有做過試驗,也沒有類似工程經驗,物理力學指標無法依靠類比來提取,有些資料提出的地質參數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在這些地區應當在查明土層結構的基礎上,適當取樣試驗,提出的地質參數才有依據。對于存在地質問題和險情隱患的地方應有勘探點和地質剖面,在這方面普遍存在勘察精度不足的問題。由于精度不夠,勘察深度就無從談起了。

2、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技術原則建議

2.1適度掌握勘察精度

很大程度上勘察工作的精度決定著勘察工作的成敗。中小河流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來說,地質條件比較簡單,地質問題比較明確,新建建筑物不多,出現工程安全的可能性較小,在執行規程規范的過程中應做到“松緊有度、重點突出、解決問題”,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其勘察精度和深度可根據具體工程實際略低于以上規程規范的要求”,作為線性工程,堤防勘察規程是我們應執行的基本依據,但我們又不能完全去照搬執行,其理由:一是中小河流一般達不到三級堤防標準,參考執行即可;二是規程本身也留有余地,如沿堤線鉆孔間距,初步設計宜為(100~500)m,大家要注意“宜”的意思,不是強求,在地質條件簡單的堤段可放寬,當然在復雜的地方要加密。關于土層參數問題,指導意見提出如果有同類數據可以類比提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沒有同地區同類型的數據就需要做適當的試驗,但樣品的多少不一定完全按規程要求,只要每層土有代表性的數據即可。

2.2正確使用勘察方法

勘察方法在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存在最多的問題,提高勘察水平,加強勘探工作的針對性,首先要正確掌握勘察方法。

2.2.1地質調查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調查是任何勘察工作都離不開的一項基本工作,是勘察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特別是對中小河流治理勘察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比盲目打幾個鉆孔有更大的作用。地質調查一定要根據河流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因不同地區的河流有不同的特點。根據地域特點分為平原河流與山區河流。山區河流其主要特點是坡降陡,流速快,流道不規則,兩岸以沖刷、坍岸為主,在平緩段又存在河道淤積問題,一般沒有作前期勘察設計和系統的治理工作,沒有防洪設施或防洪標準很低。地質應當首先作全線調查,將岸坡按土質岸坡和巖質岸坡進行分類,再將坍岸段進行詳細劃分,列表說明。

2.2.2盡量使用輕型勘探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一般長度有數公里到十余公里,點多線長,勘探場地復雜,不宜大量使用重型勘探。一定要在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布置勘探工作,宜按以下原則進行:對平原區河流堤防工程、山區河流有建筑物和擋土墻的地段,應采用鉆機進行鉆探,鉆探深度宜進入堤基及建筑物基礎以下一定深度,以查明巖土層分布和持力層性狀為宜。對于較為簡單的護岸和疏浚工程,可采用鑼紋鉆和坑探為主,只要基本查清岸坡土層結構、基本性狀、河道淤積層物質成分就滿足要求了。

2.2.3要適當進行土工試驗

中小河流絕大多數項目只與土層有關,很少涉及到巖石地基,因此巖石一般不需做試驗,必要時可提經驗參數。對于堤防工程和建筑物應將現場試驗和室內試驗相結合。現場試驗主要在鉆孔內進行,試驗項目一般有孔內注水試驗、標準貫入和動力觸探試驗,要在孔內適當取樣進行室內土工試驗。對于護岸工程,可在探坑內由地質人員現場取樣做室內試驗,室內試驗項目可適當簡化,如顆粒分析可不做或少做。

3、資料整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不能遺漏內容。

勘察報告內容一定要全面,該闡述的內容不能遺漏。比如山區河流,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簡述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類型和發育程度,現在我們的報告普遍缺少該部分內容。如果是在七度地震區,地基存在粉細砂層,就必須進行振動液化評價,勘察報告可根據標貫擊數做出判斷,不能缺失該內容,否則報告就不全面。河道疏浚應對疏浚河段的土層結構和級配作出粗略分析,提供土層疏挖類別。

(2)要突出重點。

許多勘察報告把基本地質條件說了一大堆,但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到最后還是不知所云,這樣的報告沒有說服力,不能為設計提供支持。為什么要進行治理,首先是存在問題,到底存在哪些問題,一定要作為勘察報告的重點闡述,要分門別類,按樁號列表說明,為設計處理提供依據。

(3)簡化劃分土層。

筆者建議堤防工程還是要根據室內土工試驗來分類,有些特殊土完全是由試驗指標來確定的,如淤泥質土,要同時滿足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兩個條件。滲透系數與顆粒組成有密切關系,因此,堤防工程的土工試驗要有顆分、物理力學等全部指標,要進行所有物理力學試驗。其他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可由地質人員現場進行土的分類定名,試驗內容可適當簡化。

第12篇

關鍵詞:城市化、排水系統、影響因素、超前規劃、強化管理

Abstract: in the drainage system lags behind the relative speed of the city, in addition to city rain intensity, urbanization runoff has obvious influence outside, specific the urban water system condition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restricting city drainage. Urban river function conversion lags behind, the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design, management inadequate, leading to the city water points are increasing. Suggestions for system research, appropriate leading planning drainage system, break departmental segmentation state,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system, can change the passive state of urban drainage.

Keywords: urbanization, drainage system, the influence factors, advance planning, strengthen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 S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城市化對城區設計暴雨強度影響明顯

1.1南通市暴雨類型

南通市暴雨形成的過程比較復雜,從宏觀物理條件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東海、黃海水汽、強盛的氣流上升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

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和下墊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暴雨。引起南通市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梅雨、臺風雨、局部暴雨等。

(1)梅雨:南通市位于南北暖冷氣團經常交錯的地帶,氣旋性降水最為發達,6~7月活躍在我市的“梅雨”是南通地區暴雨的主要組成部分。

(2)臺風雨:每年7~9月常受臺風或臺風倒槽影響而產生臺風暴雨。

臺風過后,空氣濕潤,遭遇冷空氣南下,形成局部暴雨。

(3)局部暴雨:城市化通過城市熱島效應、阻礙效應、城市凝結核效應等影響城市的降水機制。

1.2城市化引起短歷時暴雨強度增大

城市化使城市下墊面不透水面積增加,含水量減少,同時城市建筑材料熱容量大,易于儲熱,不利于散熱,人類活動也向大氣中釋放大量熱量,形成巨大的人為熱源,造成城區氣溫高于郊區,形成城市熱島。城市熱島效應促使城區上空大氣層結構變得不穩定,易于產生熱力對流,易于產生對流云及高強度對流性降水。

城市化發展促使城區地面粗糙度增加,當氣流由郊區向城區移動時,城區中高低不一的建筑物如同屏障,使空氣產生機械揣流,空氣運動受到明顯影響,導致城區降水強度增大或降水時間延長。

其次,城市化使空氣污染物增多,城區空氣混濁度高于郊區,塵埃及廢氣的微小顆粒長期漂浮在空中,易于吸收水汽,形成較多的云凝結核,從而有利于形成云內膠性不穩定,進而起到促進增雨作用。

城市化形成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比較明顯的是我市夏季比較頻繁的強對流天氣引起的局部雷陣雨。

經過對南通市城區主要降雨量站資料歷年比較分析,城市化使城區降雨強度明顯增強。

城市化使城區地表熱容量,地表粗糙度加大、城區空氣冷凝核增多,使暴雨幾率增加。

近二十年雨量強度與80年代之前雨量強度相比,在不同歷時、不同重現期99組數據中,總體偏大17%。

其中歷時越短、偏大越多,說明城市化對短歷時暴雨影響明顯。

歷時(分鐘) 5 10 15 20 30 45 60 90 120

偏大比例(%) 25.1 22.2 20.2 18.8 16.7 14.8 13.4 11.7 10.5

2城市化使城區產流強度增大

2.1城區下墊面透水能力減小

城市化使原有透水地面由大量相對不透水地表代替,如混凝土地面、瀝青、磚鋪地面等。

混凝土地面、瀝青地表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裂縫(如施工、使用過程中形成的裂縫)滲透雨水,極易飽滿。磚鋪地面主要通過磚縫等吸收雨水,進入管網。

2.2城區產流總體增大

2.2.1城區產流與一般地面產流的共同點是,均需要滿足地表滲透。城市產流系數與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成正比。

即降雨強度小于下滲強度時不會產流;短歷時降雨一般不會產流,較短歷時,較小強度降雨首先滿足各種地表的滲透;長歷時降雨初始階段不會產流。

2.2.2南通地區為濕潤地區,雨季降雨頻次較大,土壤相對濕潤,產流系數較大。

經過城市化建設后,地表固化比例由原有30%左右提升至70%-80%。暴雨后高強度產流面積增加一倍以上。

由于城區不透水地表比例大幅增加,在滿足初始滲透后均為產流,城區暴雨后產流總體增大。

2.2.3城區產流增大,增大比例與城市單位面積建筑物密度成正比。由于產流系數增大,產流總體增加約15-20%。

道路、廣場等全固化區域產流系數約為0.8-0.9,產流增加30%以上;

居民小區、辦公、廠區等綠化率20-30%,產流系數0.7-0.8

水面產流1.0,產流增加15%左右;

公園等地區產流系數0.5-0.6,產流增加5%左右。

3城市化使城區匯流峰值增大

3.1城區匯流組成特點

一般區域匯流主要包括坡面匯流和河道匯流。坡面回流分為地表和地下匯流。城市匯流則包括地表、管網、河道三部分,由于入滲與地下的徑流比例很小,地下匯流基本可以不計。

3.2城區地表匯流普遍加快,進入管網水量增多。

南通市為平原地區,地勢平緩,原地表主要為農田、或草地,地表匯流通過田溝、水渠進入河道。城市化后,為了保證設計區域設計暴雨雨后免除積水,部分區域地面人為加高形成一定坡度,使地面匯流速度加快;其次固化地面比例提高,固化地面糙率減小,固化后坡面匯流速度加快。

城區除了少數低洼區域,地表匯流總體加快。

由于城區固化率逐年增大,地表產流增多。其次城市化后原地面部分水塘、水渠、河溝等被填埋,原有地面滯水功能消失,產流直接進入城市管網,使管網接納水量增多。

雨后單位時間內進入管網、河道的水量逐步增大。

3.3城區現有管網壅水、滯水增多

城區現有管網在規劃、設計中對城市化產生的產匯流變化考慮不夠充分,導致部分區域節點管網匯流速度和流量不能滿足城區地面產流、匯流需要,形成局部管網壅水、滯水。

老城區壅水、滯水點主要集中于老管網覆蓋區和新老管網銜接區。老管網覆蓋區如虹橋等7處,新老管網銜接區主要包括世紀大道與工農路交叉口、外灘北苑等處。

港閘區、開發區10多處管網壅水、滯水區域主要由于對城市化導致的產匯流特點估計不夠充分所至。

3.4河道蓄、排能力下降,功能轉換滯后

3.4.1高低水系分割,排水通道不暢

南通市城區瀕臨長江,為長江口沖積平原區,城區成陸先后不一,地勢高低不同,呈北高南低,分為高、中、低水系。各水系間由涵閘控制。

高中水系排水需要通過低水系河道進入長江,因此低水系泄洪河道排澇壓力較大。為了保障低水系防洪、排澇安全,高中水系的洪澇排水受到限制。洪澇期間,首先要騰空低水系河道容量,方可承擔高中水系排水。

3.4.2排水受制于潮汐特性限制

長江南通段為長江近河口段,受海洋潮汐響,其潮汐在口門外為正規半日潮,口門內為正規半日潮。南通長江潮每日兩起兩落,平均潮差1.93m,長江的潮汐特性為城區排水提供了基本的引排水動力條件,但在漲潮段潮位高于內河,限制了排水時間。

3.4.3城市化使河道排澇能力下降

南通市城區現有河道除原有古城濠河外,其余河道為原城郊農業灌溉、排澇河道,排澇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但隨著城區擴展,河道淤積或被占用,復核排澇標準目前均低于20年一遇標準。

導致城市河道排澇標準降低的原有主要有:

①城市建設、河道老化導致河道過水斷面減少。如建設項目占用河坡,梯形斷面改為矩形斷面或“u”形斷面;建設項目臨時占用河道,臨時涵洞過水能力下降。河道淤積導致河底標高普遍提高。

②部分河道淤積或填埋,城區蓄水能力下降。如南通市著名的端平橋菜場。

4城市排水系統規劃、管理相對滯后

4.1排水管網規劃建設滯后

南通市城區擴張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基本是以點帶塊、以塊帶面的方式,公共基礎設施規劃或設計,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超前預見不足。往往在區域規模形成一定的規模后才能夠進行規劃建設。

部分規模較大的新區或開發區雖然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但標準相對偏低、建設管理滯后。

其次,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原有的排水系統被破壞,但新的排水系統尚未建成。

4.2河道功能轉換滯后

南通近幾十年新建城區河道基本為原農村灌溉、排澇河道,防洪、排澇標準相對較低。城市化后,地表固化比例加大,產流增多,其次排水壓力加大。

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河道標準大部分不僅沒有得到提高,由于建設項目的占用,河道淤積、使河道的排澇設計標準反而較大下降。

適應城市排澇、防洪標準的河道體系尚未建立。

4.3城市管網設計城村分離、 新老分割、項目分割

城市擴張建設一般以點、線、塊的方式推進,在設計建設過程中,由于投入機制的限制,難免出現新建區域公共設施與周邊農村地區分割或與尚未改造建設的老區分割。

部分建設區域由于行政區劃或投入主體差異的原因,項目設計標準不一,造成項目分割。

4.4管網設計與河道設計分離

城市排水管網設計由市建設部門主管,河道排澇及防洪設計由水利部門主管。各行業采用的規范、標準不同,銜接不當,采用不同行業標準計算的排澇設計差異較大。特別是河道排澇標準相對滯后,不能適應城市河道功能的特點。

4.5河道、管網建設管理維護滯后

城市河道、管網均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河道、管網沒有相應穩定的維護、監管機構或監管維護力量薄弱,不能解決面廣量大的河道、管網運行過程中問題。

5對城市排水系統規劃建設的建議

5.1開展城市暴雨及產匯流研究

城市化對城市暴雨特性影響顯著,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南通市城區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城市暴雨強度逐步增強。經過近三十年的暴雨資料分析,已經初步率定了南通市城市暴雨強度推薦公式。

南通市城區下墊面變化顯著,雨后產流簡單采用過去的水文或市政設計經驗公式計算產流量,誤差大,不能合理確定產流量。其次南通市城區水系組成復雜,水工建筑物控制較多,匯流特點與小流域天然河道匯流差異顯著。建議設立代表性產匯流小區進行專題研究。

5.2全面合理定位城市河道功能

南通市土地資源十分緊缺,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道路改造拓寬、景觀建設、房地產開發等,占用河道、水面現象時有發生。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態系統主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系統。必須對南通市現有城區河道用地進行有力的保護和恢復。

南通市城市建設近十年發展較快,特別是城市河道水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效果,特別是對南通市古城環河濠河進行了封閉式治理,城市河道成為了城市景觀的主要組成部分。

但對河道功能的定位缺乏全面性,對河道分段封閉治理的方式使河道的蓄、排水功能沒有得到發揮。

5.3適當超前、統籌規劃城市排水系統

南通市是一個新興發展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蘇南同類型城市10左右,隨著沿海開發進程的推進,城市化的進程還將加速推進,并持續較長時間。所以需要適當超前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排水系統要結合南通的氣候、水文條件,超前10-20年規劃。

在暴雨強度公式重新率定的基礎上,提高排水系統設計標準。

根據城市規模擴大的現狀,改變小城市特點的北引南排的單一排水線路和方式,減輕低水系地區排水壓力,增加排水線路和方式。

其次排水系統規劃建設,需要國土、城市建設、水利、環保等部門需要相互配合、綜合規劃。

5.4會診易積水區域,采取綜合措施。

南通市城區現有十多處易積水區域,成因復雜。每年暴雨期極易形成雨澇、積水,對區域交通、居民生活、商業經營等造成較大影響,阻礙了區域城市功能的發揮。

對于不同地區積水成澇的原因及治理方案要全面分析,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對于老城區以疏通水系、還原河道,更新、改造、排水系統為主,低洼地區增建排澇泵站;新建新區以提高規劃設計標準,強化管理為主。

5.5強化管網、河道等排水設施管理維護

南通市新舊城市排水管網、河道普遍存在管理維護薄弱的問題,部分新建管網、新近疏浚河道,在很短時間內被破壞、堵塞,但沒有相應機構或機制查處、恢復。要建立類似供電、通訊、道路等公共設施的監管、維護機制,對于功能復合的河道體系,不僅納入水利、航道工程管理范圍,還要納入國土、城建、環保等管理范圍,相關部門保證相應功能的正常發揮,相應部門就有責任進行相應功能的監管和維護。

參考文獻:

[1] 夏宗堯 ,評城市暴雨公式統計中若干問題,《中國給水排水》,1997.05

[2] 卜繼勘,關于城市防洪規劃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城市道橋與防洪》,2003.05

[3] 劉 偉,城市暴雨地面積水量分析研究,【學位論文】,長安大學,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阳谷县| 广宁县| 尼玛县| 遂川县| 吉木乃县| 永丰县| 乌苏市| 长沙县| 大庆市| 垣曲县| 沁阳市| 肃南| 许昌县| 都江堰市| 元朗区| 沐川县| 利津县| 鹤岗市| 汝阳县| 田阳县| 建阳市| 会同县| 丹巴县| 玛纳斯县| 湄潭县| 双柏县| 牟定县| 于田县| 卢氏县| 宁陵县| 黔南| 都昌县| 金坛市| 贵溪市| 出国| 镇坪县| 宜宾县| 大厂| 金塔县|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