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實現自我價值

實現自我價值

時間:2023-06-04 10:48: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現自我價值,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實現自我價值

第1篇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賞與贊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因此,作為中職教育者的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在關心、關懷學生的基礎上,真誠地欣賞學生的長處,贊美學生的優秀品質,使其克服自我失敗的固有思想,逐步完善自己,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一、要善于欣賞學生,激發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1.欣賞學生,不吝惜愛心的投入

調查發現,大多數中職生之所以學習成績低,大部分是由教師、家長的批評不當、生病或者家庭缺失,在學習上缺乏恒心、自由散漫等原因造成的。中職學生絕不是“天生愚笨”。每一個職教工作者都必須從思想上摒棄舊的觀念,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學生往往都很在乎老師的評價,在意老師是否能公平、公正,實事求是,一視同仁。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學會換位思考,欣賞和信任學生,不吝惜愛心的投入,使學生們覺得老師在乎他、關心他,沒有放棄他,自己也有優點,變學生被動接受管理為主動自我管理,實現自我價值。欣賞是實現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成功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2.善于欣賞,就要善于用放大鏡去放大學生的優點

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平等的人;不僅欣賞學生的優秀品質,也把學生的缺點和失誤作為良好的教育契機。一個好教師,就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長,找到每個學生的優缺點,然后對癥下藥。每個學生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特別對于班主任來說,要隨時隨地拿著放大鏡,放大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引導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比如筆者班里的學生小劉,無心向學,是出了名的逃學大王,并且極端厭惡勞動,常與社會中不務正業的人來往、游蕩,對老師的善意教育傲慢無禮。為此,師生關系一度陷入僵局,班級工作難以開展。一次偶然的募捐活動,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全部的零用錢捐給了患病的同學,這在班中是唯一的一個。為此,筆者在班會上抓住他的善行大做表揚。筆者用賞識敲開了他緊閉的心門,在多次以情以理的教育下,他終于被感化,并表態下定決心改邪歸正。通過深入接觸,筆者發現他很有寫作的基A,于是多次認真輔導,把他的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公開表揚。

后來,他不再逃學,成績隨著自身的努力在上升。學習對他來說,有了更重要的意義。拿著放大鏡,真誠地欣賞學生,可以讓師生間多一份融洽,少一點隔閡,可以構筑起和諧師生關系的平臺。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做個善于欣賞的老師,讓中職學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走出“上中職沒出息”的陰影,喚醒他們沉睡已久的自信與自尊,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一朵獨特的花。

二、要善用贊美,激發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贊美是欣賞學生的自然流露,是對欣賞的鞏固。叛逆的中職生,一般都渴望得到關注,所以作為中職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在其他學生面前中肯地指出你試圖教育的學生的優秀品質,贊美他的行為和思想,讓他知道你對他的關注,讓他知道你對他的關懷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從而激發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熱情。但是在贊美學生時不要凡事都空泛地說:“你真棒”、“有進步”,一定要注意方法。

1.實事求是,拿出真誠來贊美

贊美一定要實事求是、誠心誠意,切忌虛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目的。對學生的贊美要發自內心,面帶微笑,語氣肯定,讓他從內心深處體會到你的稱贊是真誠的。因此,教師贊美學生,一定要把握“度”,既不能人為地拔高、摻水、使假;又不能蜻蜓點水不著痕跡。教師如果贊美學生,夸大其詞、添枝加葉、有意拔高,不僅起不到激勵學生、啟發學生學習興趣之目的,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有位哲人說過:“只有真實的贊美,才最能打動心靈。”

比如:一個學生的成績始終一般,但卻寫得一手好字。如果你稱贊他“成績不錯”,他就會覺得你的稱贊不是發自內心而覺得你很虛偽,對你的態度也不會友好;反之你稱贊他寫的字非常漂亮,與眾不同,他就會接受,愿意與你接近、溝通,并受到很大的鼓舞。(下轉第55頁)

2.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適時贊美

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我們教師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及時地贊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從而發揮其內在的潛能。用學生的閃光點去贊美,學生會感到一種滿足,會全面地審視自己,會意識到自己有所不足。同時,也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產生逐漸完善自己的愿望。

3.抓住每一個微小進步,及時贊美

學生學習中的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稱贊,學生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贊美。肯定進步,這樣會讓學生們認為老師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他。如果孩子認識到只有他表現得很好,才能得到老師對他的注意,他們就會盡量表現得更好,以得到老師的贊美。

抓住學生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來及時贊美,讓學生長期生活在和諧、溫暖、相互信任、相互贊美的氛圍中,就能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方法、研究新問題。

4.根據生活瑣事,具體贊美

教師對學生的贊美要從學生的生活瑣事入手,實事求是,不要單純地說:“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是個好學生”之類的話,因為這會讓學生覺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而這是很不現實的。贊美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良好的行為習慣來源于生活,所以你必須特別強調那些使你滿意的具體生活瑣事,你的贊美越具體,學生對哪些是好的行為就越清楚,遵守這些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通過把教室打掃得干凈、守秩序、謙讓、禮貌等生活瑣事進行贊美,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例如,學生小范清潔工作認真細致、不怕苦不怕累,筆者適時表揚。學生小龍不斤斤計較主動承擔黑板報的設計工作,筆者及時表揚,并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膀。這樣的贊美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從而達到了規范行為之目的。

5.創設成功,時時贊美

目前在學校的各種獎勵中,“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等只是少數表現突出、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所享受的殊榮。大多數的學生只能“望獎興嘆”,很少受到獎勵。如何獎勵這大部分學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呢?在實際工作中,筆者本著“跳一跳可摘桃”的教育理念,有意識地在班級里設立多種小活動,通過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來鼓勵學生,除了學習方面,他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表現得很好。這樣他們也能燃起希望的火花,產生躍躍欲試的努力愿望。

第2篇

摘 要:大學的作用在于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關鍵內容在于促進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而幫助大學生發現自我價值也是學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從目前的現狀上來看,很多大學生在自我價值的認知上出現了迷失,所以本文旨在從自由觀的理論入手,探討當代大學生如何處理好自由觀和自我價值體現的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自由觀;自我價值體現

自由,是比愛情和生命更有意義的崇高理想,也是人類進步過程中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標。“自由觀”是以“存在先于本質”為前提和出發點的。實現自由的途徑是自由選擇,自由是絕對的,具有無限性、獨立性和選擇性。自由是責任的必要前提,責任是自由的必然結果。享有一份自由需承擔一份責任。這也使得現代大學生自我價值的體現需要從正確認識自身入手,這也是現階段存在著的主要問題。

1自由發現和自我價值

同志在清華大學100周年慶典上,對我國的青少年寄予了很高期望,提出青少年需要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德才兼備,處理好個人和社會間的關系,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通過這一觀點可以看到,保持個性需要對自身負責,也需要對社會負責,如果缺少了這一理念,那么自我價值也無法體現出來。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標志,也需要清楚地認知到這一點。作為大學,其職責就在于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2自由觀理念出現的問題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以最常見的曠課情況來說,很多學生都會出現遲到早退的情況,甚至出現曠課。而與之相對應的一些集體活動也不參加,這些學生通常都以“自由”為行為的借口,對自己的行為并沒有進行有效約束,最終導致很多學生出現了課程學習不過關的情況。另外這種懶惰的情緒導致學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這對于自己的人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往往會導致各種不良結果。

3如何實現自我價值

3.1自覺

自覺可以在自由的基礎上充分體現。雖然大學生的心智在這一年齡段已經趨于成熟,但是他們畢竟沒有經過社會的歷練,對于社會的了解程度還不夠,可以說,他們正處在一個“心理過渡”時期,對于自身還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位和認識。其實,最好的自我認知方式就是自覺,在自覺中進行不斷反省,從而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總結經驗和教訓,在思考中不斷完善,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以學習來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決于其自覺性。作為當代大學生,不僅應該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合適的課程來增值自己,還應該針對于某一學科的關鍵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并以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為最終目標。

3.2自強

自立自強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他們立足于社會的基礎,是被社會認可的重要條件。其實在大學階段,學生已經基本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他們也應該有足夠的自由來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小學和中學階段,他們對于社會、學校、父母的依賴程度都有了明顯的變化,無論是在生活節奏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獨到的一面。而自強的核心內容在于自我價值的體現,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各項學校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來培養自身的自立自強能力,除了文化學習以外還要注重人際交往,學會如何去為社會服務,投入社會的浪潮中,利用知識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這對于自身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3自律

自律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約束,是在自由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導向。有些人存在一些誤區,認為約束學生行為是政府和社會的責,理應由國家法律法規來調節,高校校規校紀不屬于法律,學校沒有權力和必要來約束學生學習以外的行為。但是實際上,作為全面發展的人才,約束其實是自身的一種自律行為。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律不僅是對他們意志力的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思想上的考驗。沒有約束的自由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自由和自律本身也是兩個不沖突的態度。就好比我們放風箏,風箏飛得再遠再高,終究還是需要我們抓緊手中的線。換而言之,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也需要一根線來進行約束和管理,而自律就是這一根線。自律的人在行為上不需要他人過多地進行約束,能夠有效地對自我行為進行判斷,究竟是應該還是不應該。所以真正的自律并不是一種捆綁式的束縛,而是在一種約束下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的做法,它會給予大學生更多的“自由”。

3.4自尊

自尊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促進。而自由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學生需要了解自己身上需要承擔什么責任,需要正視自己的尊嚴。自尊是一個人優秀品質的體現,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點。現代大學生需要清醒認識到自尊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只有具備了自尊才能在社會的浪潮中不被卷走。

4結語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的促進和支撐。當代大學生應當正確理解自由的含義,樹立科學的自由觀,在遵守合理的校規校紀的前提下活出自我,追求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大學生更應該從自身做起,改變態度,以正確的自由觀和自覺意識為基礎,提升自強能力,具備自律精神,體現自尊態度,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為社會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賈云飛.論正確自由觀與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關系[J].時代教育,2014,03(08):20.

[2]高裕民.關于人生觀教育的思考――人的價值和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J].金融科學,2011,02(01):89-93.

[3]汪宏,竇剛,黃希庭.大學生自我價值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12,29(03):597-600.

[4]王磊,鄭雪.大學生自我價值感領域權變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7(04):434-440.

第3篇

【關鍵詞】 大學生 自我價值 學校教育 沖擊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越來越被人們認同、接受并實施者,人本教育的的不足之處也越來越顯露出來。有人就擔心人本教育中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倡導尊重學生個性是不是會凌駕于團體法則與集體之上,是否會對學校教育帶來沖擊。的確,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思想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學校用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當代的大學生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如何看待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對學校教育的沖擊,是每個教育者應思考、正視的問題。為此,近年來,我們學院針對教育中遇到的這方面的問題,不斷的思考、實踐、修正、落實,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并持之以恒的在行動中實踐著這一課題。

1 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突顯學生的中心地位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那時,很少有人提出質疑。近年來,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撞擊中,使很多教育者明白傳統教育模式收效甚微,“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價值,逐漸被眾多教育者接受,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驗證著。

1.1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職業學院教學內容的設置是為學生提供就業必備的知識與能力的需要,促進學生個人成長、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進而達到促進人性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在這方面,我們做了許多嘗試。以經管系課程設計為例,我們讓學生參與到其中。第一步,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從調查情況看:在公共課與專業課兩大類中,學生明顯偏重于專業課的學習;在公共課中,學生又特別喜歡趣味性課程,如語文、體育、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等;專業課中,學生又特別注重基礎學科與技能課程的學習,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計算技術、會計模擬等。

第二步:為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需求,我們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課的基礎上,大力開設選修課,并堅持在每一學期結束后對學生問卷調查。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厭學、逃課現象,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以后的課程設置提供了一手材料。

1.2 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我們的教育者習慣于師生間的主客體的關系,教師滔滔不絕的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應洗耳恭聽,灌輸式教學模式在今天仍主導著我們的課堂。素質教育我們喊了多年,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們也明白。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于是,許多教育者喊出了師生間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興趣性,應該是知識交流、個流、情感交流的過程。如今,教育者如何有效使之落實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是當務之急。在此方面,我們也不斷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推廣,主要措施有:

①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技能訓練課程中,教師在必要的理論點撥后,引導學生進入實際訓練操作中,在練中點撥、糾正、示范,直至學生完成、熟練為止。②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是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掌握者,教師的權威性應該放下。

教學在融洽平等中進行,教師是一位愿意幫助學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本著這一點,我們堅持學生對教師課堂評價制度,從教師的態度、課堂氣氛、學生的愉悅感、學生的建議等幾個方面,本著事實求是、改進教學的態度評價課堂教學,以便讓教師能準確了解自己與學生的現狀,促進教學。

2 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即情感教育是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

在情感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有個誤區,認為這是管理者與輔導員的分內之事,其他教育者無需過問。其實不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每個教育者如要保質保量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你就繞不開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問題。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此,我們學院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全天候接待學生咨詢,并定期不定期開辦心理健康講座;各系各班級都制訂了自己的健康教育計劃,采取觀察——調查——交流——溝通——解決——鞏固一系列措施。觀察:任課教師或學生干部及時發現苗頭,匯總到系或輔導員處。調查:對學生不良情感進一步確定,并弄清其發生的原因。交流:找時機讓學生愿意說出自己的心事。溝通:學生說明原因后,教師應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并談談若是自己遇到此事會怎么處理。解決:教師給學生多提供幾種解決辦法,讓學生參考,以便能正確處理情感問題。鞏固:教師要有耐心,跟蹤調查學生情況,及時處理可能的反復現象。

3 理性的行為習慣養成是學校教育的難點

我們不時聽到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難管。先看一組課堂現象:睡覺的、說話的、接手機發短信的、遲到逃課的、頂撞教師的等等;再看一組課外現象:說臟話的、打架的、上網吧的、談情說愛的等等。對大學生的教育,簡單粗暴的方法已很難收效,往往會越管越糟,最后無法收拾。如何解決這些不良現象,困繞著眾多的學校和教育者。難到真的束手無策了嗎?其實行之有效的辦法還是有的。有人就提出,某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原有基礎上的改善即效果,不期望一兩次的教育就改掉。

3.1 制訂合理的學院規章制度是理習慣養成的保證。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完善與合理的學院規章制度并非矛盾。我們倡導的是養成學生健康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理性的行為標準,而不是對學生的放任自流。那是對人的一種不負責任的心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新學期伊始,輔導員都要組織學生學習學院的規章制度,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習慣,使學生行為規范化,就是要明確告訴學生: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

3.2 建立學生自我評價制度。教師對學生有評價標準,同學之間有評價標準,學生也應對自己有評價的權利。幾方面的評價結合起來,然后對學生作出較公正的評價,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接受教育,并在自我評價中反省自己的行為,接受大家監督。堅持在每學期期中、期末兩次發放學生行為調查表,例如:

上面調查表格可用做教師觀察記錄表、同學之間互評表、學生自我評價表。不要擔心學生互評與自評時是否真實,調查過程的本身就已經起到了提醒、監督、反省的作用。同樣,我們也不要把一兩次的調查看成靈丹妙藥,包治百病,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本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教育任務。

第4篇

論文摘要: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個人作為客體對自己的需要的滿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不是個人的自我價值,而是個人作為價值主體對社會價值的占有和享用。每個人都應該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的自我價值的高度統一,并且努力使個人的社會價值大于個人的自我價值。

個人價值問題是決定青少年個人追求導向的重要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人們通用的價值觀點(以下簡稱“通用觀點”)包括兩個方面,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種“通用觀點”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人們的價值觀產生著誤導。

一、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和客體是確定的

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這里的個人是價值的客體,社會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同樣,在“雷鋒”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關系中,雷鋒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雷鋒的社會價值,這里的“雷鋒”是價值的客體,“社會主義中國”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雷鋒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還是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就應當是社會的價值。這里的社會是價值的客體,個人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同樣,在“雷鋒”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關系中,“社會主義中國”對“雷鋒”的尊重和滿足應當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這里的“社會主義中國”是價值的客體,“雷鋒”是價值的主體,“社會主義中國”對“雷鋒”的尊重和滿足是價值。

在一個確定的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通用觀點”認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是價值的客體,社會是價值的主體。同時又認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個人也是價值的客體。“通用觀點”把“貢獻”與“索取”兩個相反的價值關系的客體都說成了個人,把“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中本來是主體的個人當作了客體,丟掉了作為客體的社會,顯然是錯誤的。

二、價值的確定和歸屬

價值的確定者是主體人。客體不是價值的需求者,并且作為客體的物也沒有判斷的能力。所以,價值不是由客體來確定的。主體人是價值的評價者、確定者。可見, “人是一切價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為主體的人們的需要各不相同,評價價值的標準各不相同,對價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們的不同的價值觀。

價值屬于客體。價值作為積極作用是由客體發出的,是作用于主體的。但是,價值的歸屬不是一個所有權的問題。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這里的價值的客體是個人,價值的主體是社會。責任和貢獻是由個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會并由社會享用的。所以,這個價值屬于客體的個人,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還是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應當是社會對個人的價值。這里的價值的客體是社會,價值的主體是個人。尊重和滿足是由社會作出的,是作用于個人并由個人享用的。所以,這個價值屬于客體的社會,尊重和滿足是社會對個人的價值。在一個確定的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通用觀點”認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責任和貢獻屬于客體的個人,是正確的。但是,同樣在這個確定的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卻認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的自我價值。這就把本來屬于客體的社會的價值,歸屬于作為價值主體的個人,顯然是錯誤的。

三、什么是人的自我價值

“通用觀點”認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正確的闡明了個人的社會價值。但是,卻錯誤地認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的自我價值,沒有正確闡明究竟什么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個人的價值是客體的個人對主體的人類、群體、他人和自己的需要的滿足,是對主體的人類、群體、他人和自己的積極作用。個人作為客體對主體的人類、群體、他人的需要的滿足是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作為客體對自己的需要的滿足,對自己的積極作用,是個人的自我價值。一個人用自己勞動創造滿足自己需要的程度越高,個人的自我價值就越大;反之,個人的自我價值就越小。人們創造個人的自我價值,就是堅持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自尊自立,自力更生。我們應當鼓勵人們創造較大的自我價值,反對不勞而獲,反對寄生和剝削。

四、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不是個人的價值

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雖然不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并不是與個人價值毫不相關,而是與個人價值息息相關,密切聯系的。首先,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作為價值主體對社會的價值的占有和享用。在價值關系中,個人不僅作為價值的客體,而且作為價值的主體。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靠自己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必須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才能存在和發展。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個人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是作為價值的主體對社會的價值的占有和享用。其次,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任何個人,只有得到生存和發展,才能有可能實現個人價值。如果一個人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就不能生存和發展,更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不是個人價值,而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再次,任何個人只要對社會產生了積極作用,也就實現了個人的社會價值,社會就應該對他的社會價值給予承認和肯定。社會根據個人的社會價值,給予個人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和尊重,這是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承認和肯定,是個人價值實現后的一定程度的體現。

五、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關系

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的自我價值之間密切聯系,并且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滿足相互關聯。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主要區別是價值的主體不同。個人社會價值的主體是人類、集體和個人,而個人自我價值的主體是自我。

個人的社會價值離不開個人的自我價值。因為,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一點也不能自己滿足自己,完全靠社會來滿足。那么,這個人不僅沒有個人的自我價值,也不可能有社會價值。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有些創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滿足自己,還需要社會來滿足。那么,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卻不可能為社會做出任何貢獻,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社會價值。所以,只有在個人一生能夠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礎上,才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價值的基礎上,才可能有個人的社會價值。

個人的自我價值也不能離開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和社會是相互需要、相互滿足的關系。任何一個人,總是作為價值的主體得到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才能生存和發展。那么,個人不能只作為價值的主體,享用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必須作為價值的客體對社會作出任何貢獻。如果只享用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而不創造個人的社會價值,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就會遭到社會的反對,也就不能很好地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因為,任何人自己滿足自己,都不是離開社會而獨立實現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實現的。離開了社會,個人就無法滿足自己,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第5篇

1對象與方法

1.1被試對象選取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的方式選取被試對象。其中體育教育專業被試者選自武漢體育學院本科生,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5份,有效回收率為83.3%。高水平運動員大學生被試者分別選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工業大學,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9份,有效回收率為86.0%。

1.2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問卷為黃希庭等人編制的《青年學生自我價值感量表》j,該量表包含總體自我價值感、一般自我價值感和特殊自我價值感三個分量表,其中一般自我價值感和特殊自我價值感又分為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兩種類型。特殊自我價值感又分為人際、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幾個方面。該量表共包含56個項目。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676~0.916,表明本研究中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1.3數據的錄入與處理本研究中所有的數據錄入與分析均采用SPSS11.5軟件。

2結果

2.1描述性統計分析表1為高水平運動員和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分別在總體自我價值感、社會取向一般自我價值感、個人取向一般自我價值感、社會取向特殊自我價值(人際、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價值感)和個人取向特殊自我價值感(人際、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價值感)維度上的平均分與標準差(見表1)。

2.2性別與類型的交互作用分析以性別和被試的類型(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對高水平運動員)為自變量,以總體自我價值感為因變量,進行2X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性別有男性和女性兩個水平,被試的類型有高水平運動員和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兩個水平)。統計分析表明:性別與被試類型之間交互作用顯著,F(1,239)=4.164,P<0.05。由于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簡單效應分析的結果表明:在男性中,高水平運動員與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在總體自我價值感水平上存在邊際差異顯著,F(1,239)=3.79,P=0.053,男性高水平運動員的總體自我價值感低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男生,如圖1所示。以社會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為因變量,進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統計結果表明: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241)=6.301,P<0.05,性別上的主效應不顯著,F(1,241):0.033,P>0.05,性別與被試類型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F(1,241)=7.134,P<0.O1。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在女性被試這一水平上,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與高水平運動員的社會取向一般自我價值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1,241)=7.95,P<0.O1,女性高水平運動員的得分顯著高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女生,如圖2所示。以個人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為因變量,進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性別•76•的主效應不顯著,F(1,237)=1.260,P>0.05,被試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F(1,237)=0.658,P>0.05,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237)=0.074,P>0.05。特殊自我價值感方面,分別以個人取向的人際、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以及社會取向的人際、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為因變量,進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個人取向的特殊自我價值感方面,在人際自我價值感上,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242)=6.358,P<0.05,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F(1,242)=5.707,P<0.O1。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在女性這一水平上,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與高水平運動員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1,243):5.000,P<0.05,女性高水平運動員得分顯著高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女生。個人取向的心理和道德自我價值感上分別存在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40)=8.196,P<0.O1,,(1,240)=7.179,P<0.O1,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具體表現為女性被試的個人取向心理和道德自我價值感顯著高于男性被試。個人取向的生理自我價值感上,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交互作用也不顯著。在個人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方面,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245)=6.362,P<0.05,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F(1,240)=8.021,P<0.01。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在女性這一水平上,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與高水平運動員在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上存在顯著的差異,F(1,245)=8.84,P<0.01,表現為女性高水平運動員得分顯著高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女生。社會取向的特殊自我價值感方面,在人際自我價值感上,存在性別上的主效應顯著,F(1,240)=7.061,P<0.05,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心理自我價值感上,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240)=5.645,P<0.05,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F(1,240)=12.925,P<0.001。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在體育教育專業這一水平上,不同性別的被試之間在心理自我價值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F(1,240)=7.83,P<0.01,在男性被試和女性被試水平上,體育教育專業與高水平運動員之間均存在顯著的心理ca我價值感差異,,(1,240)=4.57,P<0.05,F(1,240)=12.47,P<0.001。其中,對于男性被試,高水平運動員的得分顯著低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男生,而對于女性被試,高水平運動員顯著高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女生。在道德自我價值上,存在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43):6.010,P<0.05,女性顯著高于男性。在生理自我價值感,性別和被試類型的主效應均不顯著,兩者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在社會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方面,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240)=4.176,P<0.05,性別與被試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F(1,240)=11.06,P<0.Ol。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在體育教育水平上,不同性別的被試之間存在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上的差異,F(1,241)=3.75,P=0.054。無論是在男性還是女性被試水平上,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與高水平運動員在社會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1,241)=5.09,P<0.05,F(1,241)=8.34,P<0.001。具體表現為:男性高水平運動員的得分顯著低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男生,而女性高水平運動員的得分顯著高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女生。

3結論

與討論通過問卷法進行研究表明:男性高水平運動員的總體自我價值感低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男生;在社會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上,個人取向的人際和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社會取向的心理和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上,女性高水平運動員的得分顯著高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女生;在社會取向的心理和家庭特殊自我價值感上,男性高水平運動員的得分顯著低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男生;在社會取向的人際和道德價值,以及個人取向的心理和道德價值感上,女性被試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性被試;其他方面,高水平運動員和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

第6篇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 自我價值 大學生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7

1 引言

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職業價值觀也將是他們未來職業生涯中的人生尺度。從建國初期至今,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大學生就業政策的進一步改革,當今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又呈現出多樣性、復雜化的特點。

2 價值取向多元化,并具有矛盾性

當今的中國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自身需要帶來了價值取向上的差別,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逐漸多元化發展,這一點從每年大學生畢業流向上就可以看出來。多種就業方式讓大學生有了眾多的選擇機會,雖然在眾多就業方式中有熱門和冷門,但是大學生就業不再集中在黨政部門、行政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而是分流到各行各業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多樣的選擇說明大學生擇業思想越來越開放,不會拘泥于一種形式,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中國社會面臨著傳統的思想觀念迅速地被突破和瓦解,同時各種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涌入、形成、變化的形勢;另一方面,對于這樣的局面我們的社會還沒有確立一種主導的、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多元化的趨勢當中,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處于個人主體性和現實客觀性的矛盾沖突之中:主體意識增強、注重自我價值實現和自身的發展,同時也重視物質利益和經濟因素;深受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的教育,同時又面臨競爭和淘汰的壓力;崇尚大公無私、服務于祖國發展的精神,同時又面對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帶來的物質誘惑;期待更多的挑戰,在戰勝困難中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同時由于保守思想的禁錮而缺乏動力等等。以上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上的困惑和矛盾。

3 擇業自主性增強,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觀念更加開放,“挖掘自己的潛力”、“實現自身價值”都是現如今耳熟能詳的詞語,這說明現在的人們自我意識得到提升,大學生也不例外。相較于傳統的職業價值觀,當今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有了重大的突破,他們不再把工作僅僅看成是謀生的手段和對社會作貢獻的需要,而是認為工作是一項事業,是發展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并且把工作和生活是聯系在一起來看待。所有關于大學生擇業方面的調查數據都顯示出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能否發揮自己的才能”、“是否具有發展前途”、“能否實現理想目標”、“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成為了大學生們在擇業過程中十分注重的因素。不僅如此,對于工作地點的生存環境、人文環境、領導素質也在考慮的范圍之內。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們擇業過程中希望能找到能實現自我價值又能有益于身心發展的工作。

這種自我意識的提高,表明了大學生在職業觀念上的進步,關注自身的發展為職業生涯注入了動力,既有利于大學生發揮才能、實現抱負,又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的是,絕大部分大學生擇業時將個人需要與興趣的滿足、自我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優先于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這也是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被認同的一種體現,與我們國家集體主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是相矛盾的。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們把實現個人價值與服務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又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4 擇業觀念更加理性化,但也隱含功利化色彩,缺乏創新

當代大學生對待職業的心理更加成熟,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認同“雙向選擇、自主就業”這種就業模式的。大學生以市場為導向,加上學校和各級政府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依靠招聘會、廣告媒體網絡、信件、社會關系等等多種方式尋找就業機會,求職積極主動性、自主擇業意識明顯增強,并且在此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自我,心態更加成熟,就業觀念更加明確。

與計劃經濟時代職業基本終生不變的情況不同,現在的大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存環境,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工作性質、地理環境、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勞動強度、個人發展和喜好等綜合因素進行多次雙向選擇,直到找到自己最合適、最喜歡的職業為止,就業過程正從過去的“一步到位”向“逐步到位”轉變。大多數學生對“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短期過渡性擇業”的觀點表示認可。一方面,可以說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在現階段嚴峻就業形勢下的理性表現;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會使得大學生擇業目標更趨短期化、功利化,比如說就業后經常“跳槽”、工作不具有長期性、對人生沒有整體的規劃和目標、理想信念的淡化等。這一點在大學生對工作單位、工作地域的選擇,以及對待村官、支教等政策的態度上也得以體現,人們的選擇依然趨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層次的工作,追逐個人利益。

同時,大學生的創業創新精神迫切需要得到加強。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直到現在,大學生群體愿意選擇以創業方式來就業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四,傳統擇業觀念中穩定高于一切的意識仍然影響著當今的大學生們,職業風險意識、創業精神和勇于接受挑戰的意識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5 結束語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的矛盾和就業制度的變化對大學生群體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只有認識清楚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才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宏,王運來,王艷春等.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9):90-92.

[2]黃麗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新理念探析――從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變化談起[J].大家,2010,(2):170.

第7篇

關鍵詞:實驗技術人員;自我價值;心理狀態

On the ways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s’ improving self-worth

Qian Jun, Zhu Hong, Wu Hongbo, Cao Daxing, Wu Yahua

Jiujiang colleg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technician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with feelings of low self-worth, inferiority complex, inertia complex, anaclisis and weari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elf-worth, laboratory technicians should develop positive views on self-worth, keep a good mentation and change their perspective towards learning as well as develop extensive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ng.

Key words: laboratory technicians; self-worth; mentation

實驗技術人員是高校中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不是教師,也不是管理人員,而是融教學、管理為一體的實驗教師[1]。在傳統觀念中他們屬于“教輔人員”,因而長期以來,實驗技術人員處于學校工作的附屬地位,社會認可度不高,人員素質低下,隊伍不穩定,自我價值感低。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對實驗室的功能、規模、裝備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較高層次的要求,實驗技術人員隊伍的建設也隨之得到重視,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對實驗技術人員應達到怎樣的高度以適應這種變化,進行了較多的探討。但如何提升實驗技術人員的自我價值感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式有哪些,卻較少有人關注。我們試從自我價值感及實現方式探討實驗技術人員的素質問題。

1 實驗技術人員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個體對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納的心理傾向,是自我概念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多數研究者認為自我價值感是一個多維概念;是一個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包括自我敬重和自我接納的程度[2]。實驗技術人員普遍不肯定自己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為自己的能力是低下的,更無工作成就感。這種認知,使實驗技術人員具有持續負向的自我感覺,他們自我敬重和自我接納程度低。從行為角度看,他們具有膽小慎微、唯唯諾諾的特點,不愿努力改變現狀,更傾向依賴于他人的支持和批準。這種認知和行為的偏差,是實驗技術人員自我價值低下的表現,使他們具有負面的心理傾向,導致實驗技術人員在學習、工作中存在自卑心理、依賴心理、惰性心理及厭倦心理。

2 實驗技術人員自我價值感低下的心理狀態

2.1 自卑心理

長期以來,高校存在著“重理論、輕實驗”的傾向,這與實驗教學附屬于理論教學課程的結構有關。因而,理論授課教師是教學隊伍中的主體,自然被重視和被人們尊重。教師和科研人員則一般被人尊稱為學者,實驗技術人員則被稱為“教輔人員”,即輔助相關的任課教師準備和指導實驗課,甚至一些實驗技術人員被作為勤雜人員使用[3]。這種工作崗位的差異,造成了實驗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低,缺少一定的認可與尊重,導致實驗技術人員對自己重要性的不肯定和不被接納的負面心理傾向,產生了自卑心理。

雖然現在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得到重視,但目前許多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隊伍,仍是由低學歷、低職稱或者是引進人才的家屬及教師隊伍中不稱職者組成,從這種隊伍的整體素質來看,無法與高學歷、高職稱、高能力的教師隊伍相比,使實驗技術人員在教學成果、科研課題、、考核等級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教師隊伍,他們始終沒有成就感,也導致了實驗技術人員的自卑心理。

2.2 依賴心理

由于實驗技術人員無論在學歷教育知識的積累方面,還是在更新思想觀念、掌握前沿科技,擴大知識面及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遠不如理論課教師隊伍,導致實驗技術人員依賴心理強。具體表現為:在實驗教學中被動依賴理論課教師的安排,無法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更不具有自主創新的思維;實驗管理工作中被動聽從領導吩咐,不愿主動承擔額外的事務;科研及論文撰寫更是依賴別人幫忙“搭名”。

2.3 惰性心理

針對高校實驗技術人員的許多政策都不健全,如職務評聘、津貼分配、進修深造、激勵機制等方面,實驗技術人員難以得到“厚愛”。尤其是在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考核方面,沒有一個很好的定量考核標準。由于各高校實驗技術人員均實行坐班制,工作時間與行政人員相同,而工作性質卻不同,既有實驗室管理工作,又有實驗教學、實驗準備工作,還要擔負一些瑣碎和繁雜的其他工作。目前尚不能客觀衡量和有效監督,只能依靠其自覺性。因此多數實驗技術人員普遍感覺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工作沒有動力,存在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現象,導致實驗技術人員應付了事,敷衍塞責的惰性心理。

2.4 厭倦心理

厭倦心理的產生是由于實驗技術人員普遍感覺到了工作的壓力,表現在幾個方面:(1)隨著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深入,優化實驗教學體系,減少驗證型實驗的內容,增加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實驗以及學生自擬題目的實驗,已在許多高校實施。這些實驗的準備對實驗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簡單的實驗器材準備,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實驗內容、實驗步驟的可行性等方面,能夠正確指導學生,這種實驗準備工作給實驗技術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2)因為學生人數增加及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的建立,一些實驗移至周末和晚上進行,增加了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量。(3)由于實驗室的管理工作頭緒眾多、事務繁雜[4],如實驗教學秩序的正常維持,實驗室的安全與衛生,實驗儀器設備的維護,實驗耗材的申報,實驗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等,而實驗技術人員相對不足,使得實驗室工作量大,責任大。(4)目前各高校對實驗室硬件投入越來越多,精密貴重儀器也越來越多,實驗技術人員不僅要維護好、保養好這些儀器,還要會使用、會調試,這給實驗技術人員帶來一定的壓力。(5)隨著高校實驗室建設的加強,對實驗技術人員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完成實驗教學、實驗室管理工作外,還要求實驗技術人員具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學習意識、管理意識、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安全意識[5]、教學意識、開放意識、創新意識[6]。這些高要求、超負荷的工作量,使實驗技術人員身心疲憊,導致實驗技術人員的厭倦心理。

3 實驗技術人員提高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

提高實驗技術員的自我價值要從學校與個人兩方面努力。學校層面需從政策上、制度上以及激勵機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給予重視。個人層面需做到以下幾點。

3.1 樹立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要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自我價值感,最關鍵的一點是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自我評價和定位。雖然實驗技術人員的“先天”條件低于理論課教師,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特質中的強項,分析自身特點及所處實驗室的工作環境,以及實驗工作的特點,給自己準確定位。相信自己可以是“人才”,雖然成不了拔尖創新人才,成不了教學名師,但也可以成為一個有用人才[1]。如可根據自己的長處成為實驗技能、實驗資料管理、實驗儀器維護、實驗清潔安全等職業人才。擁有積極的自我價值觀,尊重自己,也能為他人所尊重,形成對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納的心理傾向。

3.2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實驗技術人員應準確了解、判斷、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針對不同的心理,進行相應的心理調整。對自卑心理的調整應進行自我認知的重建,改變“我不如教師,我能力差”等自挫性的認知,在工作中只要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就要進行自我表揚,以此來激勵自己;對依賴心理的調整可制定現實可行的、靈活的目標,如爭取獨立完成實驗教學工作,獨立完成論文撰寫等,擺脫依賴他人的習慣;對惰性心理和厭倦心理,要學會采取客觀、樂觀的態度,正視壓力事實并進行積極的思維,尋找緩解壓力的方法及解決問題的途徑。

3.3 改變對學習的認識

實驗技術人員由于學歷、知識結構等原因,對學習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認為學習是僅僅局限在對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因而認為學習的目的只是片面地提高自身學歷水平。其實只要做學習的有心人,處處皆學問。因為學習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除了理論知識學習外還有很多學習內容,如管理能力的學習、動手能力的學習、生活知識的學習、新生事物的學習等。學習形式也不是單一的,可以采取耳聞、目睹、口述、手撰、心悟等多種形式。而且將學習與實踐聯系在一起,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斷地豐富、充實、完善自我。

3.4 建立廣泛的溝通途徑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作為群居動物,具有人際交往的需要。作為實驗技術人員個體應建立廣泛的溝通途徑,如實驗技術人員相互之間的溝通,與教師、各部門管理人員、領導、學生、外界人員的溝通等。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不僅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也可增進人際理解,開闊心胸,還可增加思維方式,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廣泛的溝通也是團隊合作的基礎,是協作完成任務的保證。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廣泛的溝通途徑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會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從而大大增強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壓力和心理沖突,起到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翟麗萍,王文俠,王麗艷,唐萬俠.高校實驗技術隊伍素質提高難的原因分析[J].民營科技,2010,12:206.

[2] 陳高山,黃希庭.青年教師自我價值感及其培育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9,1:79.

[3] 張少.高校實驗人員激勵機制的缺陷與對策[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137.

[4] 王德廣.地方高校實驗技術人員職業壓力構成與緩解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0,9:57.

第8篇

關鍵詞:公平理論公平差別閾公平標準公平敏感度

一、亞當斯的公平理論

長久以來,組織的管理者都在為一個現象所困擾,那就是他的下屬總是抱怨說受到了不公道的待遇,這種抱怨持續下去會使大家都很不滿意,給組織的正常運轉造成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人就干脆一碗水端平,使成員們的待遇都一律平等,這就是所謂平均原則。

然而,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并沒有解決問題,不公平的抱怨依然此起彼伏,有時甚至愈演愈烈。人們認識到,簡均不能解決問題。于是,J.斯塔西.亞當斯在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論。

亞當斯認為在一個組織中,成員們考慮的并不僅是收入在量上的單純相等,而是將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Input)和從中得到的成果(Outcome)進行比較,然后再將比較的結果和其他人進行相應的衡量,如果相等,那么就產生了公平感,否則就會感到不公平。當感到不公平時,人們就會采取措施來進行糾正。

組織的成員們用來進行對比的他人被稱為參照物(Referent)。參照物的選擇是公平理論的關鍵。

(一)選擇時可能會依據以下四個標準

1、組織內部位置或地位相同的人;

2、組織外部位置或地位相同的人;

3、組織內部位置或地位不同的人;

4、組織外部位置或地位不同的人。

(二)公平理論指出,當員工感到不公平時可能會采用下面五種選擇中的一種或同時幾種

1、歪曲自己或他人的投入或產出;

2、采取某種方式的行為使他人改變投入或產出;

3、采取某種方式的行為使自己改變投入或產出;

4、選擇不同的參照物;

5、辭去工作。

(三)公平理論提出了與不公平報酬有關的觀點

1、在計時工資制下,當職工感到報酬過高時會提高生產的數量和質量;感到報酬過低時員工的努力程度會降低,這時產量更低,質量更差。

2、在計件工資制下,報酬過高的員工產量較低而質量會較高;報酬過低的員工產量較高但質量較差。

二、公平理論的發展——公平差別閾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的俞文釗教授在對全國各地不同類型組織的845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公平差別閾模型。俞文釗教授認為產生不公平感的并不是收入差距本身,而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即收入差距的過大或過小超出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當兩個人條件不同時,無差別分配和懸殊差別分配都會產生不公平感,只有適度差別分配才會讓人感到公平。公平差別閾就是剛剛能使兩個條件不相等的人產生公平感時的適宜差別的比值。在俞教授的調查中發現67%的員工認為適當差距的分配比例是公平合理的,100%的員工認為與管理者的比例差距應為1:2,66%的被調查者覺得公平差別閾為1:3時也還算可以接受。

俞教授還認為影響公平差別閾的因素主要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因素,文化因素,職務因素和職稱因素。這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從不同側面影響著公平差別閾,調節著人們對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力。其他如年齡,性別,個人努力程度,責任心,對組織的忠誠度等也會產生一些影響,但要么在統計上不顯著,要么難以量化,所以未作進一步研究。

西方有學者為解決公平公式不相等的問題提出了“機會概率”的概念,他們認為收入不相等是因為個人的機會不一樣,在公平等式中加入機會概率變量,于是有:(npOP)/IP=(noOO)/IO, 對這一式子變形可得(OP/IP)/(OO/IO)=no/np, 該式和公平差別閾模型的定義基本一致。

三、公平理論的實質——公平標準

個人獲得和失去公平感的方式是各不相同而富于變化的。這主要表現在對參照物的選擇和量化上。個人可以同時選擇多個參照物來進行比較,也可以隨時對參照物進行更換。在選取了參照物后對其究竟投入和產出了多少并不是完全了解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要完全了解也不可能。因此對他人投入和產出的估計更多出于個人的主觀想象,一般是投入低估而產出高估。面對這樣高度的不確定性甚至好象是隨意性,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呢?

參照物是不確定的,參照物的指標也是不精確的,這說明個人在體會公平感時進行比較的并不是客觀實際,而是自我心中產生公平的標準,不妨簡稱為公平標準。當個人投入與產出的比率達到或超過這個標準時,就會產生公平感,否則就會覺得不公平。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只是這種標準在現實生活中的投射,一旦個人發現參照物已經不再和自己的公平標準相契合時,就可能會放棄原有的參照物而去另尋新的合適的參照物。這樣就解釋了參照物不斷變化以及參照物本身指標的不準確性或叫做扭曲的原因。因為個人在選擇參照物時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詳細了解其精確數值,只要在感覺上和自己的公平標準相契合就可以了。

四、公平敏感度和從眾心理

人們在面對不公平時表現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有的人會感到受了極大的委屈,一定要找回一個公道;有的人則無所謂或者發發牢騷算了。國外學者提出了“公平敏感度”的概念。他們認為不公平感的實質是人們在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后產生的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的強度因個體而不同。公平敏感度就是個人對公平感的偏好程度,它反映了不同的個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對不公平因素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公平敏感度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標志,它反映了公平標準的幅度。

影響公平感的還有“從眾心理”這一因素。從眾心理指的是生活在群體中的人會傾向于認同群體中多數人的意見而放棄自己原先不同的意見,即使對自己先前的意見并沒感到什么不對。人的不公平感會在周圍人的反復強化下不斷增強,這在實質上是對個人公平敏感度的提升,使公平標準的幅度縮小,從而感到原本覺得還算公平的事,現在無法接受。

五、公平標準的核心——自我價值

究竟什么是公平感?為什么人們要對公平感孜孜以求呢?在上文中已談到,公平感就是人們在對自己和他人的投入產出比例進行比較感到滿意的心理上的舒適感。這種舒適感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能給人帶來物質上的利益,為什么人們要去努力追求呢?我們先來看看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5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高層次的需求比低層次需求有更大的激勵作用。他認為人的需求是按以上順序依次產生的,只有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后才會滿足高層次的需求。這一點已被許多現代學者所質疑,他們發現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同時有這5種需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和需求層次理論相對應,所謂的公平感正是需求層次中對自我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人生活在社會中,是種種社會關系的聚合體,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獲得別人的認可,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公平感的獲得正是個人對自己在社會中定位的確認過程。而這種定位的依據——公平標準在實質上就是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人都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一定的認識,看自己是否對社會有用。這種對自身價值的認識產生于社會,也必須在社會中進行檢驗。一般來說,對自己的定位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在先入觀念的影響下,在潛意識中肯定自己的定位是正確的,只不過需要在現實中予以驗證而已,這就是人們來尋求參照物進行比較的原因,但是當人們發現并非如此時,對自我價值的定位就會產生威脅,從而產生緊張感,這就是不公平感。

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并不是天生的,和社會沒有交往的人不會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人們認識自我價值先是通過對過去經驗的體會,通過對過去投入和產出的比較的估算來預計自己將來的收益;另一方面是通過和周圍的人進行比較,這樣過去的經驗和周圍的人就成了參照物。因此,所謂參照物的選取過程無非就是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過程。

六、恢復公平感——對自我價值認識的調節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看到所謂公平感就是對自我價值的確認。因此,要恢復公平感也就是對自我價值認識的調節。

(一)消除威脅自我價值的因素。當人們感到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會產生緊張感,因此我們只要找到產生威脅的這些因素加以消除或使人相信這種威脅并不存在,就可以有效的使公平感恢復。

(二)從其它方面滿足個人自我價值認知。我們已經知道自我價值的實現不一定要通過物質來體現,通過鼓勵、表揚,提供培訓機會,職位晉升等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降低個人的自我價值認知。通過對員工直言不諱的批評,給予員工力不勝任的工作,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點,可以使員工降低對自我價值的評價,從而產生新的平衡。需注意的是這種方法雖然會回復平衡,但容易使人產生沮喪感,挫傷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Stephen.P.Robins,Organization behavior,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J.W.Newstrom,組織行為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第9篇

論文關鍵詞:醫院;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

當前,國內主流媒體不斷爆出醫患糾紛,社會不再視醫務工作者為“白衣天使”,對其責難頗多。而醫務人員則感覺工作倦息,缺乏安全感,沒有積極性。長此以往,對衛生事業的發展必將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激勵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其自我價值感就成為重要的議題。

本文將探討公立及民營醫院員工的工作價值觀、總體工作滿意度相關的影響因素,及其對醫務人員心理和行為的影響為醫院的管理層面和醫務人員的個人層面解決問題提供科學依據。Super…認為,工作價值觀是影響個人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的主要因素,可視為價值體系中的一環,凡與工作有關的個人人格特質、需求、情感、內在驅動力、理念、重要性的判斷都可視為工作價值觀。而工作滿意度指個體對所從事工作的一般態度,可以幫助組織進行組織診斷和績效評估,提高員工的心理健康保障與工作質量兒,也是診斷組織管理現狀的探溫針。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對江蘇、福建省的5家公立及3家民營醫院的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219份。

1.2研究工具問卷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第二部分為工作價值觀問卷,采用洪睿萍編制的問卷,此問卷由七個分量表所組成,每個分量表三題,共2l題。信效度方面,內部一致性CronbachOt系數為0.9492。第三部分的工作滿意度問卷采用WeiSS等1976年編寫的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問卷(MsQ)簡版,共2O個條目。包括內在滿意度、外在滿意度和一般滿意度三個維度,以加權平均的方式衡量“整體工作滿意度”。采用Uke~s評分法,從“非常不滿意(1分)”到“非常滿意(5分)”該問卷在護理研究中的Cronbacha系數分別為:內在滿意度0.820,外在滿意度0.823,一般滿意度0.849。重測信度分別為:內在滿意度0.759,外在滿意度0.733,一般滿意度0.757。

1.3統計分析調查數據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描述分析、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對象一般情況表(表1)。

2.2整體工作滿意度與價值觀的描述分析

從表2可知,兩類醫院的醫務人員的工作滿意度水平均較低,整體工作滿意度均未達滿意程度。相對而言,公立醫院人員的滿意度分數均值高于民營醫院。

由工作價值觀描述統計結果可知(表3),公立及民營醫院醫務人員對于工作價值觀各維度的重視程度的均值均大于4分(表示“重要”)。而且,公立及民營醫院醫務人員最重視的價值觀都是“環境價值”。相比之下,公立醫院員工重視程度較低的維度是“自我價值”,而民營醫院醫務員工重視程度較低的則是“安定價值”。此外,公立醫院工作價值觀各維度均值均高于民營醫院。

2.3醫院性質與工作價值觀、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以Pearson相關分析檢驗變量間的平均值、標準差,以及兩兩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來預測各變量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并以結果分析自變量間是否存在高度相關情況,并予以排除,以保證后面的統計分析更精確(各變量的相關系數值見表4)。

從表4可知,在醫院性質與工作價值觀各維度的相關分析中,醫院性質與自我價值呈正相關(r=0.321,P

在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各維度的相關分析中,整體工作滿意度與和自我價值、環境價值、安定價值三個維度,均呈正相關,r介于0.237—0.384之間(P

2.4回歸分析

2.4.1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由相關分析已知,整體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價值觀的三個維度均呈正相關。已有的研究證明,個人特征會影響工作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將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做為控制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探討工作價值觀的各維度對整體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以工作滿意度的整體工作滿意度為因變量,以自我價值、環境價值、安定價值為自變量,采用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檢驗回歸模型的F值可知,回歸模型均具有解釋變異能力(F=6.173,P0.05,表明安定價值對于整體工作滿意度無影響。

2.4.2工作價值觀與醫院性質的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醫院性質和工作價值觀的自我價值有相關,與環境價值、安定價值無相關。因此,將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做為控制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探討醫院性質對手自我價值、環境價值、安定價值等維度的影響程度,分別以醫院性質為自變量,以自我價值、環境價值、安定價值為因變量,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

檢驗三個回歸模式的F值可知,回歸模型1(F=3.597,P

3討論

3.1了解醫務人員的工作價值觀,可以預測其工作滿意度工作價值觀是個人對工作的需要的體現,從總體上影響個體的工作態度,影響其對于組織的承諾,而組織承諾是員工工作態度的表現形式之一。

由前述分析可知,工作價值觀中的自我價值、環境價值維度的各項目能有效地預測其工作滿意度,即醫務人員對于自我價值、環境價值的重視程度愈高,其工作滿意度愈高。這是因為,當個體了解其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并加以重視后,自然會為收入與職位努力工作。過程型激勵理論(公平理論、期望理論、差距理論)認為,如果組織能給予適當的回饋,肯定個體努力后所獲得的結果(例如:成就感、薪酬、升遷機會),會提高其對工作內、外或整體的滿意程度。而安定價值并不能有效預測工作滿意度,這也符合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安定價值應歸于保健因素,缺乏保健因素會造成員工不滿意,而增加保健因素僅可以防止不滿意,卻無法使員工滿意。

3.2不同性質醫院醫務人員工作價值觀不同

研究發現,醫務人員對于工作價值觀各維度重視程度都較高,最重視的工作價值觀均是環境價值。這說明,醫務人員重視工作時能否與同事產生良好互動及人際關系、組織的薪酬福利分配及其他制度是否完善。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這些都屬于較高級的需要層次J。相比之下,民營醫院醫護人員比公立醫院更重視自我價值(包括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以及尊嚴取向),這表示其重視工作時是否能不斷獲新知與自我成長、發揮創造力、實現人生目標、展現個人才華、滿足個人成就感,并贏得他人尊重以及擁有管理權。在環境價值方面,兩者重視程度都很高,并無統計學差異。

3.3醫院性質影響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

在工作滿意度方面,兩者整體工作滿意度均未達到滿意程度。醫院性質對于員工工作滿意度有影響,且民營整體工作滿意度高于公立醫院。說明民營醫院的運作模式,使其員工對于工作獨特性、創造性,、工作職責的大小、工作的穩定性、安全感等方面;工作升遷、所得報酬與贊賞、組織的政策與實施方式技術上的督導,以及人際關系的好壞等方面;工作的環境設備與同事的關系的滿意度均高于公立醫院。已有研究也證明,當個人的需求與組織文化一致時,其滿足感最高。

第10篇

教師職業幸福感(The teacher occupation well-being)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這一特定職業中,基于對幸福的正確認識,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實現自身和諧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自我愉悅的生存狀態。

一、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因素

1. 中學教師理念滯后。教師把人類文明的薪火通過自己的手傳給新的一代,使人由一個無文化的自然存在而喚發出人性的光輝,這樣高尚而有意義的事業和職業,會使人體驗到一種崇高感、使命感和教師職業幸福感。學生的道德成長、學業進步和對社會的貢獻,都是中學教師生命意義的確證,同時師生之間在課業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情感交流都是別的職業所難以得到的享受。中學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只有充分認識這種精神性質才能發現包圍自己的人生詩意,才會體會到深刻持久的精神幸福感。但是許多中學教師由于教育理念的滯后,直接導致了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乏。

2. 中學教師理想功利。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如果一個人想要追求和獲得幸福感,那么他必須要實現自我價值,這樣教師職業就是最好的載體。然而自我價值的實現又要以職業的價值認同、本身所具有的實際才能、個人興趣意愿為前提條件,但現階段的大多數中學教師只是把教師作為一種普通的謀生職業,而不是真正對教師職業感興趣,更不考慮自己需要所在和自我發展。這樣,一些中學教師面對來自多方的壓力和繁重的重復勞動,參加工作時的新鮮感很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職業倦怠感,甚至到最后對教師職業變得麻木不仁。

3. 中學教師壓力過大。現在有些家長十分短視,只要學生的分數成績,對學生的行為養成和道德教育比較忽視,希望教師能夠代替家長的角色,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個別問題學生遲到早退曠課,抽煙喝酒早戀,家長配合不力,教師教育效果有如隔靴搔癢。有些家長覺得學生成績不好是老師沒負好責任,對老師態度惡劣,有甚者與老師爭吵,到學校鬧事,使得教師職業幸福感蕩然無存。有些中學因為人事編制緊張,許多教師都是超課時教學,有的還要跨學科、跨年級授課。

二、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培養策略

樹立科學職業價值觀。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要為自己當初的入門選擇負責。其實,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還能堅守操持,那就是幸福的選擇。很多中學教師之所以感覺不幸福,就是因為他們堅持一定要從事自己最喜歡的職業,聲稱在尋找與等待自己最愛的職業,他們沒有嘗試去協調自己的第一感覺與現實的差異。有些中學教師因為當前的不理想不幸福而埋怨當初的選擇,其實就是他們沒有樹立科學的教師職業價值觀。教師是一種職業,除了經濟功能,還有培養學生成才的成就感,提升自己溝通與表達能力的自豪感。教師不僅僅為了生存,更多地為了學生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把教師當成一種事業,有強烈的使命惑、飽滿的事業心、高度的成就欲,擁有堅定的職業信念,始終保持平和愉悅的工作心境,去突破自我,從教育教學工作的成功中享受做老師的樂趣與激情,讓生活充實、生命有意義、人生有價值,從而產生幸福感,成為一個幸福的中學教師。

提升職業自我認同水平。每一位中學教師都應從心開始,自我感悟體驗教師職業幸福。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工作的最大幸福在于培養能夠超過自己的學生。中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群體,較之一般職業人有著更強烈、更高質量的精神需求和專業認同感。要想讓中學教師更多地體驗職業幸福,首先要提升他們的專業認同水平,避免教師把自身的角色定位在“無人稱的社會角色世界”中。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能否獲得職業幸福感,需要一種幸福的生活觀念和職業境界,協調好現有生活狀態與期望生活狀態。中學教師要不斷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將自己的個性價值觀融入課堂,視教學過程為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保持積極心態,成就自我價值。中學教師要把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與學生的幸福成長聯系起來,并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生命價值的體現,此時教師就會獲得精神自由,自然就會獲得職業幸福感。中學教師要不斷反思,不斷地認識自我,建立良好的職業自我認知,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張揚自我個性,真正地實現自我價值,在成功的教育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職業幸福感。

舒緩教師過重職業壓力。教育主管部門要以實際行動提升中學教師的社會地位,特別是提高社會輿論正面關注度,杜絕媒體將教師群體中的少數丑陋特例放大大肆宣揚,從而有益于提高中學教師的幸福感。中學教師承受著來自學生安全、新課程教學改革、教師考核、績效工資改革、崗位設置、職稱評聘、社會家長理解的壓力,中學生正處于不穩定的青春期、叛逆期,教師對這些學生管理、教育的難度與壓力,是大學、小學都無法比擬的,中學教師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因此,當前要特別關注中學教師的職業壓力,提供有效的培訓和指導,有針對性地提高中學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解決學生青春期成長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中學教師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發揮自己的職業潛力、尋求自我發展的平臺和事業成功的需要,我們要更多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迎接挑戰、展示能力的機會,讓他們在挑戰、成功、發展中獲得職業尊嚴,從而提升其教師職業幸福感。

增強教師感知轉化現實能力。教師是一個具有高文化素質、較強的獨立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群體,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充滿激情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去完成。幸福是一種行為主體的內在精神體驗,當教師將職業與自我生命相融合的時侯,會感受到工作所帶來的無窮樂趣,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心中會充實且洋溢著幸福。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體驗與提升,不僅影響著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與職業生涯,而且也影響著學生對幸福感的體驗和對幸福的理解。教師的教育幸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對本職工作由衷地熱愛,充滿幸福感地執教將會帶給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學業發展與未來成長都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這種持續的職業幸福感能夠促使教師將潛在的能力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同時內心充滿幸福感的教師才有能力去進行自我反思,通過不斷地重建和探索,他們從內心生成一種自我管理意識走向現實行動。

第11篇

你過得開心嗎?是否常遇到特別堵心的事?你遇到過被欺騙、被冒犯、被欺負的情況嗎?總的來說,你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滿意嗎?你總體的幸福感又如何?當你認真地回答這些問題時,你已經可以大體上評價你的生活質量,并知道自己是不是跟很多人一樣,活得很累。

中國人活得究竟有多累

中國人活得尤其累,不只是傳說或人們日常的感受,更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幸福研究的權威專家、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教授英格爾哈特最新的研究結果,在52個國家進行的持續性調查(平均為17年)中,幸福指數在40個國家中有所增長,只在12個國家中出現了下降。總體平均,認為自己“很幸福”的人增加了近7個百分點,但是,中國臺灣和大陸卻占據了在此期間幸福感百分數下降最為嚴重的兩個位置,期間中國人的生活滿意度也排在負增長的倒數第6位。

《人民論壇》2010年12月(上)的對6235人的調查結果表明,自認為屬于弱勢群體的網友為73.5%,黨政干部、知識分子和白領員工自認為弱勢的比例也高達45.1%、55.4%和57.8%。筆者2010年12月29日對相關網站調查截取的即時結果為,在2648名參與調查的網友中,90%的選擇了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其中弱勢感很強烈和比較強烈的占到84%。

為什么中國人活這么累?為什么世界多數國家幸福指數增長,而中國反而反向降低且程度進入最底的行列?英格爾哈特教授試圖用發展和自由與幸福的聯系來分析幸福的強度和變化趨勢,但顯然難以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在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財富積累大踏步進步,個人選擇空間明顯擴大而制約相對減少的情況下,幸福感卻反而明顯下降了。

活得累的社會根源

人要想活得從容,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活出自己的價值,一個是能夠獲得安全感。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才會成為真正的“幸福者”。遺憾的是,在中國現實的社會與文化條件下,要想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其實非常困難,這就正好解釋了為什么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有機會成為“幸福者”。

中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獲得安全感的困難到底在哪里呢?

人能否感覺到自我價值決定于兩方面要素,第一方面的要素是核心和關鍵,即一個社會作為外部環境怎樣判定一個人的價值,這種判定傾向發揮著引導人們怎樣評判自我價值的作用。長期的封建傳統和獨特的中國文明史,使中國社會養成了深厚的權威主義價值傾向。也就是說,現實社會傾向于用種種直接或間接、外顯或潛隱的方式,從一個人所占據的地位和擁有的資源來判定其價值,而缺乏一般性的文明、平等、尊重、平權和尊嚴的概念。近年來,雖然中央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但是與強勢群體相比,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還不能得到諸多保障。由于這種價值取向的存在,人們從自我意識誕生起,就存在著強烈的需要自我被承認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驅使人們不斷尋找和建立一個又一個可以顯示自我價值的標志,特別是具有社會公認價值的金錢和官銜,并不斷進行各種社會比較,以期建立自己的相對優勢,得到社會環境的價值承認。

這種從社會權威主義環境價值取向衍生出來的價值追求傾向,又派生出來了簡單功利導向的金錢至上主義價值觀,即一切都必須還原到金錢,金錢成為了通用價值尺度,一切價值和榮譽,都必須由金錢的強度來衡量。為此,金錢成為了壓倒一切的追求。本來,追求金錢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但金錢主義使人的這一本性掩蓋了本來與之平行的另外一種“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從中國社會市場經濟實施以來頻發的環境污染、廣泛的食品毒化事件和醫療系統之種種超出想象力的怪象看,很容易發現,一個社會本該自然存在的人與人之間作為同類的善意,已經廣泛而深刻地被金錢追求所擊垮。其他同類,褪變成了賺錢的工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祖訓,早已被對金錢的欲望所淹沒。

一個社會消除權威主義的最好良方,是取消特權和制約權力,讓社會尊重的不再是權力和位置,而是人人都有可能通過自身努力達成的成就和事業。社會在實際運作之中呈現出多重的使人們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價值導向,權威主義才能逐步弱化和退出影響的主導地位。

安全感是一種不用自我警惕和隨時準備實施自我保護的放松狀態。當你過馬路時汽車給你讓道,司機還示意請你先行的時候,你體會的是安全感。而司機看到你要過馬路拼命鳴笛和加速,你體會的則是不安全感。平時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隨時可以委托責任,你體會的是安全感,而你的隨身提包或電腦一離開視野就可能被盜,你則體會不安全感。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安全感的提醒中體會到壓力和擔憂,你的生活伴有長期的和廣泛的不安全感時,會隨時處于一種防衛狀態,心力也不斷耗費,活得很累,是這種狀態的自然結果。

活得累的文化根源

活得比較累,與其說是外在生活壓力過大所致,毋寧說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追求使然。再追求,再累,也要更上一層樓。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看來,中國人具有一種不完全自覺地置身于現實生活壓力當中的習慣。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命旅程似乎注定要面對永遠也翻越不完的崇山峻嶺,永遠也克服不完的艱難險阻。所以,我們中國人感到活得比較累,不是一時的“累”,而是日積月累的“累”,是一種難以為繼的“累”,是一種習慣性的“累”……

如果我們被權威主義和簡單功利主義所誘導,總試圖用達成某種經濟和地位的方式來確立自己的價值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甚至為此不擇手段。那么我們會發現,即便我們達成了我們渴望的成就,一次性的滿足之后依然是失落,我們依然無法建立自己所渴求的穩定自信。不顧一切成功實現升官發財的人會猛然發現,升官發財遠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讓我們變換了參照環境,自我的命運,仍然在前途的不確定中風雨飄搖。

重要的一點,中國人無信仰,欲望無止境,內心浮躁,沒有基本共同的價值觀念。心中無信仰,精神無依托,內心常常充滿困惑,不敢肯定自己,為人言所累,大多數人都躡手躡腳,戰戰兢兢,每走一步,說一句話,都要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者做的不說,說的不做,努力假裝自己很正統,很高尚,常常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作的事,為面子、為名聲,往往也不為自己,更不為他人。

人生的結果是由歷史、文化、環境、社會和自我多方面因素造就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我們想得到什么,也無論我們的欲望有多強烈,我們最終得到的,不是我們想得到的,而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個人對自己命運能夠做的,是建構讓自己的愿望成為現實的被社會公理支持的邏輯,增加讓愿望成為事實的理由。

第12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

其非常重要的一條價值指向還有基本特色就是當前對人的關注。因此可以說,人自身的價值一直以來都是在其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課題。從某種程度上講,思政教育其價值其實就是人的價值,換句話說其實就是對人自身的發展及其實效性的研究。通過對中的思政教育價值同人的價值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認識,來深入性的探討當前中思政教育價值的實現的具體規律以及基本特點,進而形成在一條在思政教育領域中實現人的價值的重要路徑,這對于加強和改進當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思政教育價值同人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內在統一性

從其理論本質上講,人們曾經就當時的思政教育價值發起過討論,也產生過懷疑。應該說,要想真正意義的對思政教育價值進行正確的論證和闡述,就需要從其自身價值同人的價值這兩者之間的一致性來重新認識。其實思政教育價值其根本本質就是不斷的適應人類的發展和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所以思政教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表現。思政教育對于整個人的意義來說,有著基礎性作用,但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門,人們開始對這些思政教育所帶來的意義產生了一定疑問。究其原因,其實并不是指在社會實踐中,思政教育同人的本質想脫離,相反恰恰是在思維以及理論方式上,思政教育的價值同人的價值相背離。所以如果要想真正意義上掌握思政教育的真正價值,勢必要依賴人的價值。

從某種層次上說,思政教育價值同人之間的價值,兩者之間關系有著較為深刻的聯系以及一致性。而這種聯系又從以下兩個方面表現出來:①思政教育其真正的價值最終是通過人的價值體現出來的。②人要實現其價值勢必要從思政教育這個層次中體現出來,換句話說,在實現思政教育價值過程中,其真正的本質其實就是對人的整個自身價值的追求與實現。換言之,思政教育價值其實等同于人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包含著人的自我價值實現和人的社會價值實現這兩個方面。不管怎樣,思政教育作為當前的一種有效的教育實踐,擁有著自身的價值。可這種價值勢必是需要人的價值來體現出來的。具體來講,思政教育價值其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同人的價值的具體實現其實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價值的實現并不是同步的,相反而是一種相互促進以及長期積累的結果。

二、思政教育價值是當前實現人的價值的基本規律

從其內容上講,這兩種價值之間存在著內在一致性,換句話說,我們所說的思政教育的實踐過程其實就是人自身價值不斷實現的一個過程。而思政教育作為一項擁有者價值型以及科學性的時間,其本身擁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從某種層次上看,這種規律其實是當前思政教育穩定健康的發展的一個基礎條件。而思政教育對于人的價值實現其實是思政教育不斷追求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實踐活動,所以它屬于一政治教育體系,本身擁有者一定規律性,而對于實現人的自身價值以及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思政教育在對人的自身價值進行實現時,其最主要的規律其實是內化規律。所以從這個層次上說,思政教育是實現整個人的價值的基礎規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人自身的思想問題以及精神問題。而這就需要我們將在整個思政教育中符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的道德以及規范還有觀念和思想等,在經過一定方法和手段處理的基礎之上,使得這些思想以及道德還有規范等轉變成為受教育人員實現自我價值的行為指南。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思想的力量,通過一定方式轉化成為能夠改變世界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力量。那內化規律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從整體來看,這種規律是一個相對復雜、抽象的過程,其內容主要包括分析以及感受還有選擇與接受等內容。而這里所講的感受,其實就是指受教育人員在整個自我價值實現過程當中,對于外界信息進行相應體驗和感覺的同時,形成一種表象。而所謂分析,說的是受教育人員在實現自身價值的整個過程中,對于那些已經接受到或者是感覺到的相關信息進行相應的分析和判斷,進而對其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念還有道德規范等進行認識,從而形成全新的認識。

三、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中思政教育價值同人的價值的基礎之上,通過對思政教育中實現人自身價值的實際規律進行探索和研究,來實現和促進人的整體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俊萍,肖新發.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本質規定與實現途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09)

[2]駱郁廷,王若飛.也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邵阳县| 阿拉善左旗| 文山县| 天镇县| 永修县| 中西区| 西乌珠穆沁旗| 乌什县| 临安市| 云霄县| 义马市| 桐梓县| 榕江县| 黄平县| 洛宁县| 治县。| 中牟县| 许昌市| 胶南市| 宣城市| 徐州市| 运城市| 娱乐| 定边县| 岐山县| 湛江市| 曲阜市| 内乡县| 巴林右旗| 桦川县| 邮箱| 天全县| 四子王旗| 绥阳县| 沭阳县| 绥德县| 罗甸县| 溧水县| 思南县|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