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8: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黃帝內經視頻講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00年6月社會學碩士畢業后,我來到浙江一家地市級媒體工作。之前其實對新聞單位沒有什么具體印象,甚至都沒到新聞單位實習過;當時只是覺得自己文字功底還可以,在讀書時也有幾篇文章公開發表,于是找工作時就斗膽找到了新聞單位。沒想到,剛工作一個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壓力,記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說:“不知道自己在這個崗位上能堅持多久?”如今,10多年過去了,我還在新聞單位的一線工作著,業務日趨熟練,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績。
后來,我留心了“壓力感”這件事,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職場新人是在工作一個月后感到工作壓力的。此后,隨著工作環境和業務流程的不斷熟悉,“壓力感”會變化:適應得好,“壓力感”會逐漸減輕;反之,“壓力感”會逐漸加重。也許這個現象可以為在新聞單位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同仁提供一點參考。
關于“壓力感”的來源,我以為新聞行業最主要的一個壓力源來自績效考核方面:每個月都有量化的“工分”考核,有業務排名,有末位淘汰,還有重點稿考核,好策劃考核,錯別字處罰……各種名目繁多的考核手段往往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我絕不是想全盤否定量化考核制度,但必須指出所有的量化考核共有的一個致命缺陷——對人的潛力、創造力無法進行量化。新聞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的壓力源是來自新聞事件: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突如其來的采訪任務,截稿時間的擠壓……都會給新聞工作者帶來壓力。
在各種壓力的刺激下,媒體人自身內在的一些性格缺陷、人格弱點會進一步顯露出來,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擔:緊張、焦慮、不安、壓抑、恐懼等各種情緒會隨之而來;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形成心理障礙(如失眠、抑郁等),嚴重影響媒體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此時,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人格弱點,了解自己的壓力應對模式有什么特點,就成為當務之急。在缺少足夠的心理健康知識情況下,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選擇。
尋求幫助:走出心理“亞健康”的關鍵
實際上,筆者的親身經歷帶有幾分幸運: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學的都是社會學專業,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我《社會心理學》(1995)和《心理咨詢與治療》(1997)這兩門課的老師孫時進教授是國內第一位研究催眠術的臨床心理學博士,稱得上是業內權威之一。甚至在進入大學前的1992年,我還自學了《社會心理學》大學教材的內容。較早了解到一些心理學專業知識,為后來處理自己的職業壓力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坦率地說,在進入新聞單位最初的兩三年,我也和其他人一樣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曾有一段時期我連續失眠20多天,每天只能入睡4個小時。那時我明確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就找了在一所大學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學長給我做心理輔導,又及時找到當地的心理衛生機構進行診斷。此后,我的失眠癥狀得到了明顯緩解。后來,通過不斷參加體育鍛煉,以及找當地名中醫進行調理,我的身心狀態逐漸好轉。近幾年,隨著自己對新聞業務、工作環境的熟悉度不斷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加,壓力感有所減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確實是走出心理“亞健康”的關鍵一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標準,一個人如果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無法正常工作、學習或生活,就應該考慮他是否得了抑郁癥,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的幫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1%,即每9人中就有一人患抑郁癥。在職業壓力日益加重的中國社會,患抑郁癥就像得了感冒一樣稀松平常,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支持系統:走出心理“亞健康”的支柱
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非常重要。心理障礙和其他生理疾病一樣,不能“臨時抱佛腳”,而要靠平時對自身心理健康的細心呵護。
所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支持系統包括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鄰里、老師、上下級、合作伙伴,等等;當然,還應當包括由陌生人組成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每一種系統都承擔著不同功能:親人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朋友較多承擔著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則與我們進行業務交流。
表面上看,每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都差不多,但如果深入觀察,每個人從中獲得的支持卻有很大的差異:有人在個人支持系統中與他人共享生活,充滿幸福感和愉悅感,遇到困難時總能獲得及時而有力的幫助和支持;而有些人則不然,他們雖然和別人一樣也擁有客觀存在的關系網絡,卻與其中的人相處得很糟糕,在陷入困境時也迅速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為什么?這是因為,社會支持系統是需要人去努力建立并維護的。否則,即使在“親人”這種天生最為密切的血緣關系中,也有可能得不到支持,更有甚者,還有可能受到致命傷害。
與其用不斷取得的成就來取代不安全感,不如先學習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獲得溫暖、愛、歸屬與安全感。有專家曾經支招說,你有幾個可以在凌晨三點打電話交流的矢口心朋友?如果有三個以上的知心朋友,說明你的社會支持系統是強有力的。反之,在這方面就需要多下功夫。
心理健康方面的社會服務機構,也是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臨床社工(港臺地區居多)、綜合性醫院的心理門診等,都是可以借助的社會力量。
多管齊下:走出心理“亞健康”
媒體人肩負的責任重大,媒體人的心理健康水準,某種程度也會影響到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筆者建議,宣傳部門和媒體管理機構,包括媒體人自身,部應高度重視媒體人的心理健康,多管齊下,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媒體人的心理健康水準。
1 隨時記錄自己的夢境
前幾年國內有一本養生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鄭幅中)就在書中提倡這樣一種方法。巧合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心理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用的也是同樣方法,他大概記錄了自己的幾萬個夢,終于了解了自己的潛意識。
對于夢境的解釋,首先應以了解其中蘊含的情緒為主。需要提醒的是,夢中出現的“人物”,都是自己人格的內在組成部分,和現實生活中的那個“人”關系倒不大。臨床心理學博士朱建軍教授有本書《你有幾個靈魂》,說的就是每個人的“人格”及“子人格”之間的關系,值得一讀。
2 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對自身心理狀況的判斷方法
找機會去聽聽心理健康講座,看心理健康的書籍或網上視頻,向懂心理學的人士請教,都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準的有效方法。
看勵志類的電影電視,也是一個有趣且有效的方法。有報道稱,英國著名心理醫生貝爾尼·弗德爾的客戶中有位商人,幾乎每晚看一遍《第一滴血》來勵志。現在已升到董事長的職位;還有一位客戶十分喜歡《告別有情天》,因為它使她明白如果自己不能勇敢地改變現狀,生活就會始終像一潭死水。
據說弗德爾醫生還開出了一些獨特處方——
癥狀:缺乏堅強的意志,處方:好萊塢經典作品《洛奇》。
癥狀:缺乏信心,處方:澳大利亞輕喜劇片《穆麗爾的婚禮》。
癥狀:有婚外情的痛苦,處方:奧斯卡最佳影片《廊橋遺夢》。
癥狀:因缺錢而沮喪,處方:好萊塢喜劇片《錢之坑》。
在國內,《士兵突擊》等電視劇也是不錯的勵志片。想進一步學習心理咨詢方法的同仁,電影《心靈捕手》就是很好的教材,里面涉及多種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經典流派及方法。
值得稱道的是,《中國記者》雜志連續12期刊登《心理咨詢師手記》,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富開創性的做法,應把這項功德無量的好事繼續做下去。比如,可以在“記者網”上開設心理健康板塊或論壇,一方面公布一些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件或視頻資料,SCL-90心理測試量表等,推動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網上論壇、QQ群、微博等新媒體手段,積極推動媒體人的心理健康互助,讓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識、受過一定專業訓練的媒體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互助過程中,遇到那些有比較嚴重心理障礙的媒體人,還是應積極建議他們去專業機構接受定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3 積極投身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緩解心理壓力,宣泄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這個觀點已經得到了多方面的驗證。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媒體人當中積極開展健身運動,也是提高媒體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如何找到適合媒體人職業特點和工作節奏的健身方式,確實是媒體管理部門和媒體研究者需要花精力解決的課題。對于沒有運動習慣的許多媒體人來說,國家體育總局正在推廣的八段錦、五禽戲等健身氣功,節奏舒緩,安全可靠。是比較好的健身方法。
4 通過中醫進行調理
其實,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問題,中醫的“情志療法”說的就是心理治療的事情: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都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黃帝內經》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之說,也是這個道理。
衛生部前些年開始積極倡導“治未病”的理念,借鑒的就是《黃帝內經》中的先人智慧。前幾年,我開始關注中醫養生,也在本地找名中醫進行咨詢,發現確實有效。建議媒體同仁可以多關注中醫學界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喜歡自學的朋友可以找《求醫不如求己》(全套4冊)來看,也可以通過新浪讀書頻道等渠道了解該書內容。
5 積極籌建媒體人的心理健康防護網絡
記協是廣大媒體人的“娘家”,建議各級記協與時俱進,從戰略高度關注媒體人的心理健康,通過努力提高媒體人的心理健康水準來提高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