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8: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湯姆索亞歷險記啟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書描寫了十九世紀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小鎮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小主人公湯姆索亞和他的小伙伴幼稚而又認真的言行可以給我們很深的啟示他們討厭牧師騙人的鬼話不喜歡學??菰锏慕逃c循規蹈矩的大人和孩子唱對臺戲他們聰明活潑正直勇敢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在正義與邪惡一較量中在危機降臨的時刻他們能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
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于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沖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里,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兒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的小說。馬克?吐溫寫作時取材于自己兒時在故鄉——漢尼拔小鎮上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覺十分真實有趣,孩子們或許能在書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們也能在書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時的味道。所以,這本書是老少皆宜的。
書中充滿著童真,童趣,可能與作者的經歷有關。作者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正因為這樣才會把小時候的所見所聞寫得如此淋漓盡致。馬克?吐溫以一個孩子的經歷,細致地描寫,處處透著童趣。成年人看著,也能重新體驗一下童年的生活。
初一:獅子寶貝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名著閱讀 創新學法
一、我來摘抄
新課改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以前盲目地學,讀名著不是簡簡單單地讀,而是要有目的地去讀。平時我們講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說在讀書時要適時進行圈點勾畫。實踐證明,讀書文摘卡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名著的方法。我就七年級上冊《湯姆·索亞歷險記》設計了如下的讀書文摘卡。
其他的文學名著也可以設計相似的讀書文摘卡。名著雖然很長,但文摘卡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以后學生一看到文摘卡就能回憶起各章節主要內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不同的名著在文摘卡的設計上也可有所創新。
二、我來表演
新課改強調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在學名著時我讓學生就相關的故事情節來表演,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也增強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都知道,學生不是演員,他們沒有表演的經驗。那怎么辦呢?首先,我讓學生來觀看名著拍成的電視電影。如《西游記》被拍成了好幾個版本的電視,我找到了新舊兩個典型的版本讓學生觀看,進行比較。學生們因為喜歡看電視,以前也有一些基礎,所以講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其次我還提醒學生,電視電影不能代替名著,我們在模仿的同時,還要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學生對表演很感興趣,下面我就順水推舟,安排一些文筆功底較好的學生來編劇本。這是表演的前提,我還特意指導學生練習劇本的寫法,讓他們注意接受其他學生合理的建議,我和導演物色了劇本所需要的演員,利用活動課時間安排學生排練。比如在《西游記》“三打白骨精”的表演中,許多中等生積極參與,還有一些平時表現不太好的學生也加入了表演,盡管只是做了群眾演員,但他們也樂在其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和磨合,這些學生配合得非常默契,更能與人友好相處,班上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少了。學生們在表演中加深了對名著的理解,在合作中明白自己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同時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三、我來寫作
新課改要求學生學以致用。作文在語文試卷上占很大比重,這就對我們學生的寫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在編寫劇本時就有許多不同的見解,由于名著大多是古代的內容,有些情節學生無法還原,如果按照原著來就沒有辦法表演,于是大家就按照實際情況大膽地進行了改寫。改寫往往是在對作品的情節、內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進行的,它能體現出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賞析能力、想象思維能力及綜合寫作能力。有機會改寫名家大作,改變人物命運,重塑人物形象,學生往往表現出很高的寫作熱情。例如班級有學生就《格列佛游記》中的“小人國”、“大人國”、“飛島”等內容加入了科幻成分,最后變為一部科幻類小說,我就覺得很好。
一、以學生為本,選好課外讀物
如何選擇適當的課外閱讀材料呢?教師在選擇時往往會從個人的教學經驗出發,將自己認為較合適的作品提供給學生,然而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要求和想法不一定與教師的相符。在選擇供學生閱讀的讀物時,我們堅持五個原則:a)思想性強, 內容健康;b)材料難易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c)題材涉及面廣,趣味性強;d)文章體裁多樣化;e)語言地道、規范。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有不同的選擇。因此,我們選材時必須先將讀物讀一遍,選擇一些故事性強的小說,由于小說中描述的內容來源貼近生活,使得學生仿佛在讀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于是能和書中人物產生共鳴。這種相關性(Keller)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長久維持。
二、激發閱讀興趣
孔子曾說過,對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一方面能汲取新的營養,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復習或檢驗已學過的知識。課外閱讀之所以有別于課內,還因為這是在一種全新的條件下進行的“趣味學習”。許多心理學家的有關實驗證明,通過簡單的機械性的重復進行記憶的結果,往往易于遺忘,而在作為一種藝術享受的愉悅心情下記憶的效果會好得多。這一點是課內學習無法代替課外閱讀的地方。抓好課外閱讀的必然收獲是學生能更好地消化課內雙基,提高他們活用語言的能力,這正是新課標所要求達到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策略的實踐
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入方式,閱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獲取信息、進行學習或娛樂的最基本途徑。在國內各類語言測試中閱讀理解題占考試內容的很大比例,這說明閱讀能力的高低是檢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主要方面之一。然而閱讀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很普遍,這主要是由于學習者未能掌握和使用適當的策略。因此,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發展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有效的閱讀策略。
閱讀過程是“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Goodman, 1967)。預測是閱讀過程的重要一環,對文章主題和體裁的預測,可以借助文章的標題,因為標題是文章的靈魂,也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拿到一本小說,我們要求學生不要急于讀,應先從小說題目入手,讓他們猜測小說可能會寫什么內容,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閱讀White death之前,我們就組織學生就其小說內容進行預測,學生們對于題目的White 各有所想,有的說White代表白色污染,有的說代表假的,有的說代表,他們都迫不及待地希望馬上把小說讀完以有個明白。
其次,要求學生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影響閱讀速度的不良習慣主要有:指字閱讀、有聲閱讀、擺頭、眼停過頻、回視等。不良習慣會影響其閱讀速度,導致有限的閱讀量。因此我們要求學生盡量擴大視幅,按詞組、意群甚至句子為單位閱讀。遇到單詞盡量不查詞典,可根據上下文意思或構詞法等方面的知識快速判斷該詞的含義,實在不懂的詞再查詞典,這樣會更快地理解小說內容,加快閱讀速度。
再次,讀后理清小說的基本線索,人物關系及其故事結局,整體把握小說意思。通過閱讀啟發學生思考:(1)你從這本書里學到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諺語或格言歸納總結)(2)你喜歡或討厭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3)你還可以再把這個故事續寫下去嗎?
最后,鼓勵性的賞識表揚。一部分同學寫得很好,擁有同一類書卻闡述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體會,如 《苔絲》、《愛瑪》、《魯賓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三個火》、《簡愛》、《艱難時世》 、《霧都孤兒》、《忠實的朋友》等。此刻,老師們可以把好的作文張貼在墻上,供同學閱讀欣賞。這樣,他們的肯定或欣賞都會讓他們欣喜不已,會更加努力去開展課外閱讀。
四、營造良好環境
教師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他們閱讀的方法本身就是營造良好環境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這里再重點談兩點。
1. 獲得各科教師的支持。高中英語課外閱讀當然是英語老師該管的事。可如果認為它僅僅是英語老師的事,那就不對了,它需要所有老師的關心支持。有些老師可能會反對課外閱讀,更有可能會禁止學生閱讀課外書。這樣,學生閱讀的熱情和興趣還會高嗎?英語教師辛辛苦苦調動起來的閱讀積極性又被一盆涼水澆滅了。
2. 獲得家長的支持。高中英語課外閱讀的時間大部分在家里。家長在學生課外閱讀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首先,應當讓家長明白,學生們的閱讀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然后讓家長知道具體的做法:給學生創造安靜的讀書空間,給學生選擇足夠的好書,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
五、讀后感悟,讀以致用
目前閱讀教學的目標似乎就是掌握應試技巧,就是能夠選擇正確的標準答案。陷入這種誤區的閱讀教學必然抹殺閱讀作品本身應該帶給讀者的愉悅,更扼殺不同閱讀個體對作品不同的解讀自由和權利。學生在閱讀小說后,被其內容所感染,必然會有強烈的表現欲,我們及時為學生提供條件,引導學生寫故事梗概或讀后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發揮學生的個性才能,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因為有藍本可依,學生寫作就不至于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中的高不可攀。
論文關鍵詞:馬克·吐溫,《亞當夏娃日記》,《圣經·創世紀》,仿擬
馬克·吐溫是美國偉大的小說家和幽默大師,他最著名的是他的兩部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1876)和《哈克·貝恩芬歷險記》(1885)。他后期的一部小說《亞當夏娃日記》雖不及前兩部小說出名,但是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優勢。《亞當夏娃日記》是馬克·吐溫為懷念其已故的妻子而作的一部小說。這篇小說共有三部分組成,《亞當日記摘要》,《夏娃日記》和后來的《在伊甸園一天》,其中前兩部分是小說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們論文討論的重點。這篇小說以《圣經·創世紀》為藍本,卻一反《圣經·創世紀》中,以原罪和懲罰為主導的主題,它以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為主要人物,以簡單質樸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寫作形式——日記為表現形式,記錄了亞當和夏娃從相見、相識、到相知的感情歷程。
《圣經》作為宗教的產物,它更多的是向人們傳達一種神圣的宗教思想,宣揚上帝的偉大,神圣,萬能和無所不知,警告人們違背上帝意志的后果。在《圣經·創世紀》中,作者用簡潔的語言向讀者描繪了上帝驚人的創世之舉和第一對夫婦犯下“原罪”的后果,卻沒有描寫當事人亞當和夏娃的內心活動。然而在馬克·吐溫的筆下,亞當夏娃的故事不再是一個犯罪和受罰的悲劇,相反在《亞當夏娃日記》中,亞當和夏娃如我們普通的人一樣,他們經歷了相識,相知,相愛,結婚和生子的愛情長跑小論文,他們的故事成為浪漫的愛情傳說。亞當,夏娃,雖然他們沿用了《圣經·創世紀》中的名字,然而無論是在行為上還是思想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仿擬是英語語言學修辭學的一個分支。這是一種巧妙、機智、而有趣的修辭手法。它有意仿照人們熟知的現成的語言材料,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創造出新的語、句、篇來。它可以用來諷刺嘲弄,也可以創造出幽默詼諧的效果。最早仿擬是有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提出的,當時僅限于詩歌范圍,后來經過學者的發展,逐漸用于各種文體當中。其中小說的仿擬就是其中產物之一,尤其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尤為盛行,馬克·吐溫應該就是受此影響。仿擬,決不是簡單、機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現成的材料進行變動、寓以新意的一種創新用法。這種仿擬修辭手法往往都有一定的針對性,或順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變動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獨特見解,或傳達辛辣的幽默感和諷刺意味,或達到幽默詼諧的目的。本文作者試圖運用仿擬理論對《亞當夏娃日記》小說中呈現的主要人物亞當、夏娃和未出現的上帝為主要研究對象,來分析《亞當夏娃日記》對《圣經·創世紀》的仿擬。借此來研究作者在這部小說中所運用的幽默技巧和蘊含的宗教思想,以及作者想借此表達對待婚姻和女性的思想情感。
《亞當夏娃日記》對圣經人物夏娃的戲仿
女權主義一直致力于追求男女平等,試圖去改寫男性作者筆下扭曲的女性形象。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女權運動非常盛行,她們呼吁男女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平等,包括政治,經濟。作為一個敏感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必定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那么夏娃或許就是馬克·吐溫筆下女性的代表,借此來表達他對女性的態度。
夏娃作為人類的第一位妻子,在《圣經·創世紀》中總是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她幾乎沒什么語言,僅有一次當她被問道為什么要吃“禁果”的時候,她回答是蛇誘惑了她。整個創世紀的故事只是為了告訴讀者上帝創世的偉大和人類“原罪”的來源。夏娃是亞當的一根肋骨做成的,這就決定了她地位的低下,她必須服從與亞當,這個人類第一個男人的管轄。然而,在馬克·吐溫的《亞當夏娃日記》中,夏娃卻是另一種形象。正如亞當在他的日記中寫到“在我看來,她還非常年輕,只是一個小姑娘,許多地方得原諒她。這個小姑娘興趣盎然、滿腔熱情、活潑可愛。這個世界對她來說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也代表著神秘和歡樂。”(《夏娃摘自亞當的日記》,15)
夏娃在《亞當夏娃日記》中再也不是一個沉默不語,只懂服從的女人,她積極樂觀,非常健談,而且還承擔起了給伊甸園中所有事物命名的重任,甚至她把伊甸園的名字也換成了“尼加拉瓜瀑布”。就像她在日記中寫到,“最近幾天,我替他做了給所有事物命名的工作,這就大大減輕了他的負擔,因為他在這方面毫無天賦,顯而易見,他是十分感激的……當我一看見動物,立刻就知道它是什么小論文,根本不用想,一個恰到好處的名字就會閃過我的腦際。完全像一種靈感,毫無疑問,那就是靈感,因為我敢肯定,半分鐘之前我腦子里絕對沒有那個名稱。我似乎只需要看一看動物的形體和它行動的模樣,便可知道它是什么動物。”(《夏娃日記》,12)然而在《圣經·創世紀》中,亞當是唯一具有命名權的人,而且是在夏娃出生之前,所有動植物的名字已經命名好了。《亞當夏娃日記》中,夏娃取代亞當命名事物,對于《圣經》記載是一種反叛,同時也挑戰了上帝的權威。在這里,夏娃與亞當是平等的,甚至她在某些地方是優越于亞當的。
《圣經·創世紀》中的夏娃總是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她默默聽從與上帝的安排,同時又必須服從她的丈夫亞當的夫權。然而在馬克·吐溫的筆下,夏娃熱情,好奇,積極。她對周圍的事情充滿了好奇心,星星和月亮是她最喜愛的事物,因此它們短暫的消逝令她非常的傷心。也正是她的好奇心,才有了亞當夏娃的愛情故事,因為亞當是那么的木訥,孤僻,他一點都不關注夏娃,甚至還要盡量避開夏娃。然而對于夏娃來說,亞當首先是一個新奇的事物,她的好奇心驅使她慢慢的去了解亞當,認識亞當,到最后相知相愛。可以說,沒有夏娃的積極,好奇,就不會有人類第一對夫妻的出現。相對于木訥遲鈍的亞當,夏娃對新事物的認識是有一定的天賦的,她還發現了火,火焰,而且還創作了自己的座右銘,例如她被火燙著的時候,她說“曾經被火灼傷過的人會躲避火”。
相比于亞當來說,夏娃更像一個人類的始祖,她發現未曾發現的,創造未曾出現的。
在與亞當的愛情歷程中,夏娃表現的非常積極和勇敢,這與《圣經·創世紀》中的形象是完全相反的。在《圣經·創世紀》中,夏娃是沒有決定權的,在上帝的權威下和亞當的夫權下,夏娃只是一個默默的承受者,充其量是亞當的一個助手而已。然而在《亞當夏娃日記》中,夏娃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愛情。當她第一次見到亞當時,她就主動去引起亞當的注意小論文,主動去示好,甚至不惜去嘗試“禁果”,就如她說的,“若是能讓他高興,傷害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馬克·吐溫的筆下,夏娃是現代女性的代表,她熱情,奔放,積極,勇敢,勇于追求自己喜歡的,而不受時代枷鎖的束縛,而且善于發覺新事物。她遠遠超過了那個木訥,靦腆,只懂得修筑小木屋的亞當。這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男權社會還盛行的社會,是一個勇敢的挑戰。
《亞當夏娃日記》對圣經人物亞當的戲仿
亞當作為《圣經·創世紀》中一個地位稍略于上帝的人物,在馬克·吐溫的筆下顯得異常的遲鈍和無趣。當夏娃第一次出現在他的生活中時,他卻抱怨,“有只長發的動物老是在我身邊閑蕩,或在身后跟蹤著我。我可不喜歡這樣,因為我習慣獨來獨往,我希望它能同其他動物待在一起。”(《亞當日記》,1)這充分顯示了亞當不樂于接受新事物。對于夏娃,他只是把她看作與其他動物一樣的一個新種類,對她并沒產生任何興趣。正如他所記載的,“那個新動物說,它的名字叫夏娃。反正無所謂,我也沒有理由反對。它說如果我想要它來,就喊那個名字。那個名字顯然引起了我的重視,那確實是一個美妙的字眼,值得重視。這家伙還說它不是什么家伙,而是“她”。我不這么認為。其實,不管‘它’或‘她’都與我無關,只要‘她’離我遠遠的,不要聽到‘她’的嘮叨就好了。”(《亞當日記》,2)從亞當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高傲,這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男人也特有的一種品質,在他們看來女人的地位是遠低于男人的,女人必須服從于男人。此外亞當夏娃的相遇與《圣經》中的描寫也是截然相反的。在《圣經·創世紀》中,是上帝把夏娃帶到亞當面前,亞當立刻就說夏娃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馬克·吐溫對《圣經·創世紀》的改寫,顛覆了男人為中心的社會觀念,也影射了作者對女性追求平等的支持。
在《亞當夏娃日記》中,亞當并不是《圣經》中那個按照上帝形象創作的完美形象,他也沒有命名的天賦。就如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而我根本就沒有機會替任何事物命名。那個新動物總是在我開口之前就說出了新看見的東西的名稱,我想抗議都來不及。”(《亞當日記摘要》,1)在《圣經》中,亞當被賦予命名的天賦,而且命名的工作在夏娃出世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然而這里的亞當,愚鈍小論文,木訥,除了知道筑建自己的小木屋以外,似乎沒有別的能力,他似乎還沒有夏娃,人類的第一個女性聰明伶俐。
另外,亞當沒有審美觀。他只關心事物是否有實用價值,并不在乎它的美觀。夏娃在她的日記中寫到,“……他對花毫不在意,他把花稱為垃圾,全然分不清花的種類,而且他還以為那樣的感覺才算得上高貴。他對我漠不關心,對花熟視無睹,對日暮黃昏之時那斑斕多彩的天空也無動于衷——難道他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只知道搭建窩棚居住以避開美妙而清潔的雨水嗎?”(《夏娃的日記》,14)亞當是上帝創造的完美產物,他應該具有欣賞美的能力。然而,在《亞當夏娃日記》中,亞當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有優點也有缺點。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男女地位的態度,男人并不優越于女人,相反在某些方面,男人還要通過女人來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亞當夏娃日記》對圣經人物上帝的戲仿
在《亞當夏娃日記》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卻完全消失了,這對《圣經》的權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圣經·創世紀》中,上帝是處于中心的人物,他創造了世間的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他預見了原罪,懲罰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整個圣經故事告訴人們,上帝是萬能的,是無所不知的,人類必須遵從上帝的意志才能獲得救贖,否則就會受到上帝的懲罰。馬克·吐溫通過仿擬,讓萬能的上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的愛情故事,首先他肯定了人類,尤其是女人的重要性;其次他也挑戰了上帝的權威,影射了他對宗教的懷疑態度。
小結
十九世紀的美國,各種思潮蜂擁而至,達爾文的進化論,女性主義,超驗主義等都傳入了美國,人們的思想也開始發生轉變,尤其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完全顛覆了上帝創世的神話,因此人們的思想也開始發生動搖,人們的宗教觀也走進了迷惘。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馬克·吐溫對這些新事物的嗅覺應該是最靈敏的。這在他的《亞當夏娃日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方面,他表達了對基督教的信仰,在小說里他給讀者呈現了亞當,夏娃主要的人物,伊甸園場景,禁果,還有引誘夏娃的蛇和該隱小論文,亞伯;另一方面,作者采用“仿擬”向讀者講述了一個不同于《圣經》故事中的亞當夏娃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思潮的一個反應。首先,他對女權主義提出的男女平等是持支持態度的,夏娃就是他心目中理想女性的代表,美麗,勇敢,聰明,熱情,開朗。其次,對圣經故事的改寫,挑戰了基督教的權威,諷刺了那些束縛了人類幾個世紀的教條主義的迂腐。再次,作為曾經的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從來沒做過任何違背上帝的事情,卻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妻子和女兒,這也讓他對基督教提出了質疑。
《圣經·創世紀》告訴人們,女人是原罪的罪魁禍首,這種謬論伴隨著女人走過了幾個世紀,它束縛著女人的成長,把她們限制在一個狹隘的生活空間,“男人的賢內助”,“家中的天使”,“第二性”,“他者”便是女人們的地位,然而她們一直處于失語的狀態,無權為自己辯解。馬克·吐溫重塑了女人的形象,也提高了女人的社會地位在《亞當夏娃日記》中,這促使當時的人們對女人的地位還有基督教的權威不得不進行深思,同時對現代這個社會也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的。
參考文獻:
【1】Habib, M. A. R.. A History of Criticism: FromPlato to the Present. The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2】Selden, Raman, Peter 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圣經》,中英文和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南京: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2010年6月。
【4】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