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7: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道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之后,越來越重視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通過對鄉村道路的設計,能夠有效的激活當地的經濟發展,不僅要進行設計,而且還要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進行完善道路系統。鄉村道路景觀是當地文化特色的載體,能夠充分展示出文化的內涵與特色。本文就對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的鄉村道路景觀設計初探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闡述。
一、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的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遵循的原則
在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要想有效的設計鄉村道路文化景觀就必須要堅持一定的原則,才能保證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
(一)遵循文化性原則
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首先必須要遵循的是文化性原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道路文化景觀向著城市化的標準來設計,完全忽略了鄉村特有的優勢。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鄉村特有的文化氣息,它是一個鄉村所蘊含的一種文化,這種鄉村文化是不能摒棄的,應該要遵循文化性的原則才能更好的保證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
(二)遵循美觀性原則
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不僅只遵循文化性的原則,而且在堅持文化性的基礎上應遵循鄉村道路文化景觀的美觀性,鄉村道路是一種公用的設施,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樞紐。充分利用因地制宜,能夠有效的融合周邊的環境進行鄉村道路文化景觀的設計,通過利用鄉村的有限資源,把美觀合理的融入到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去。
(三)遵循安全性的原則
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還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則。安全在鄉村道路設計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有效的保證鄉村道路的質量,這是鄉村道路設計的基礎;然后要重視在營造鄉村道路景觀環境提高鄉村道路的安全;最后根據鄉村道路設計的標準,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能夠有效的緩解人們的疲勞,進一步的確保了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安全性。
(四)遵循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平衡性的原則
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要遵循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平衡性原則。在設計中,要以最少的成本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要注重生態環境效益,把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控制在最小化,能夠有效的改善鄉村道路的環境,進一步構建了綠色通道,設計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有著均衡的鄉村道路。
二、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的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文化的重要性
鄉村道路景觀是鄉村景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鄉村道路景觀的設計不僅僅只是人們對其功能的滿足,而且還要在鄉村道路景觀設計中挖掘出鄉村特有的文化以及內涵,不僅能夠對特有的文化進行宣傳,而且能夠通過文化元素促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的能夠有效的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鄉村文化
鄉村道路景觀是道路與周邊環境的一種相互融合的景觀體系,要想有效的體現出鄉村的文化,就必須在鄉村道路景觀設計中,充分展現出鄉村文化的特色。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文化氣息,要想更直觀更有效的體現出中國文化,就必須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鄉村是文化之根,只有對新農村進行一定的文化建設,才能使得鄉村文化繼續發揚光大,通過使用合理的設計方法,能夠最大化的彰顯出鄉村文化的資源。但是,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越來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鄉村風格,就很難體現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氣息;在鄉村道路景觀設計中,注重鄉村文化的設計,更加有效的體現出鄉村文化的重要性。
(二)能夠促進鄉村的發展
鄉村道路最終的功能就是交通,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能夠采取合理的位置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文化,能夠滿足當地人們和游客的欣賞需求。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鄉村旅游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通過合理的設計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能夠有效的吸引游客,激發游客對當地的興趣,進而能夠有效的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為建設新農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對美麗鄉村的建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三、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的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途徑
在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要想有效的、合理的設計鄉村道路文化景觀,就必須要對鄉村文化進行一定的塑造,首先要對鄉村文化進行合理的定位,其次根據鄉村道路進行文化景觀設計,最后,通過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能夠有效的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就通過以上三點進行分析。
(一)對鄉村文化進行合理的定位
在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設計鄉村道路文化景觀,首先要對當地的鄉村文化進行合理的定位。文化在一個鄉村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對文化價值的目標的構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保證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能夠使得三種關系共同發展。鄉村文化是一種精神需求,只是表面的一種符號,要想有效的發揮出鄉村文化的價值,必須要利用物質作為載體,能夠從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認識到鄉村文化所特有的價值與內涵。
(二)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
1、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必須要充分體現出文化的重要性,將文化元素合理的融入到鄉村道路景觀設計中,更加有效的發揮出所特有的文化氣息。在鄉村道路設計中,通過利用地形形態或者是歷史人物形象對鄉村道路來命名,這種做法不僅展現出來當地的文化價值,而且還能有效的吸引游者,進而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2、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只有將植物融入到設計中,才能更加充分的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鄉村道路的合理設計,進而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選擇,使得植物能夠滿足鄉村道路文化景觀的設計,同時,植物還有著一定的文化寓意。在設計中,選擇合理的鄉村植物為主,不僅能夠適應植物的生長,而且還能有效的體現出當地植物的文化,從而體現了當地生態美和鄉村特色,進而有效的促進了鄉村產業的發展。
3、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將景觀的造型以及主題融入到設計中,也能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文化內涵,通過將鄉村特有的文化元素應用到景墻中,不僅發揚了當地的文化,而且還能增加了人們生活中文化的需求。
(三)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通過將文化元素融入到鄉村道路景觀設計中,不僅有效的宣揚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文化內涵,而且還能有效的促進當地各種產業經濟發展,能夠有效的進一步的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以及精神需求。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中,通過將文化元素融入到鄉村道路景觀設計中,不同的鄉村道路連接著另一個鄉村道路,而且還連接著不同的文化。在景觀設計中,對文化進行一定的思考,能夠把設計放在文化和景觀上,能夠打造出和而不同的鄉村道路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謝偉強.回歸自然的特色鄉村道路[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3)
[2]許大為,喬敬雅.鄉村道路景觀――宏觀規劃,微觀設計[J].低溫建筑技術,2013(01)
;當前我國對于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因此,應該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本文主要從鄉村規劃的角度分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
:鄉村規劃;新農村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鄉村規劃建設應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
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
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較為重要的任務在農村。應該不斷加強農業以及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有著十分重
要的現實意義以及深遠影響。在解決農民各類生產生活問題的基礎之上,應該切
實做好鄉村規劃,使得鄉村的建設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鄉
村建設規劃的實施這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應該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應該從當
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應該堅持節約以
及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也應該方便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新農村
建設,才可以在農民擁護的基礎之上不斷穩步地向前推進。
1111、鄉村規劃的現狀、鄉村規劃的現狀、鄉村規劃的現狀、鄉村規劃的現狀
1.1、對鄉村規劃缺乏充足的重視
鄉村規劃長期得不到重視,缺少相關規劃部門支持和經費投入,鄉村規劃先
天不足,比較薄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規劃法的推動下,鄉村規劃得
到了快速發展,各地紛紛開展鄉村規劃工作,現在一些地區已經有了鄉村規劃,
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地區沒有進行鄉村規劃。
1.2、理論同實際脫節
鄉村規劃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突出問題是照搬城市規劃
模式,忽視農村實際,盲目規劃和拆建,以致規劃和建設工作受挫。部分地區村
莊建設規劃標準過高,難以實施,被村民譏稱“中看不中用”。
2222、鄉村規劃的具體措施、鄉村規劃的具體措施、鄉村規劃的具體措施、鄉村規劃的具體措施
2.1、突出規劃引領,在規劃設計上下功夫
科學規劃村莊布點,在現有基礎之上與城鎮規劃相統一,重點發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學取舍、合理布點。精心編制村莊設計,根據村莊特點,在實用、美觀、
特色的基礎上將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有機統一。以鄉村旅游為主的經濟型村莊,
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等項目,建成宜業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設實效上下功夫。
規劃上體現一村一品,根據地理地貌環境,以及民習民俗,編制具有特色的
村莊、村民住宅方案。建設上以農民自愿為主對破舊單體建筑進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繕,避免大拆大建,要圍繞村莊文脈傳承和自然生態風貌保護,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當地鄉風民俗,保護村莊自然肌理,從村莊路網、空間布局、住宅及
院落組臺、綠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營造濃郁的鄉土風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態建設上下功夫
新農村的建設,環境整治是關鍵。抓好生活環境的改善,圍繞農民群眾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開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舊房屋、院墻,清垃
圾、清污泥、清雜物,實現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和公共設
施配套化,建立“戶集、村收、鎮街運輸、區處理”城鄉垃圾一體化模式,健全
村莊衛生長效保潔機制。
2.4、突出興業富民,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
新農村建設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加快推進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行一村一策,鞏固和
擴大農業產業化基地,做大做強農業種植、農業休閑旅游等產業,形成鄉村建設
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創新,在鄉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農村的建設不是簡單的人民生活富足、村莊環境整潔、鄉村環境優美,更
重要的是鄉村文明,是群眾素質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健全村民代表會議、
村務公開、村民理事、村級財務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強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
員會等組織建設。
2.6、突出規劃原則,在編制標準上下工夫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新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過去的農村建設規劃標準
已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要求,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借鑒,又不能按照城市
規劃生搬硬套,為提高村鎮規劃編制質量和標準,必須堅持以下四項原則,一是
統一規劃,逐步實施。正確處理村莊現狀、近期規劃建設、和長遠發展規劃的關
系,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合理確定村鎮發展建設規模、速度,使其與人口和
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類指導。對村鎮規劃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區域特色、
經濟條件、產業特點和資源優勢。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眾意愿,尊重自然環境注重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和生態環
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勢多樣、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莊。四是
建設節約型村莊,堅持立足實際,適當超前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范圍,保護耕地和
減少自然資源浪費,加強村民精神物質文化建設需要,提升村莊建設品位。
3333、鄉村規劃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的重要性、鄉村規劃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的重要性、鄉村規劃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的重要性、鄉村規劃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農村建設,不僅僅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部署,也是提升農民幸福指
數的有力抓手,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更是展示新農村形象的有
效載體,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在建設之中應該堅持堅持以人為本、規劃引領、
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城鄉一體、整體謀劃的原則。既要著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尊重農民的意愿,開展整村推
進,逐步配套完善,既堅持了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便于農民生產
生活和體現地方特色。
4444、結語、結語、結語、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以鄉村規劃作為重點,做好資金籌措,通過村民參
與決定、設計以及監督實施,如此才可以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才可
以在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
新農村。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
[1]藍燕.充分發揮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鄭州航空工業
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12-13.
[2]吳小偉.鄉村旅游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淺析[J].安徽農業科
學,2008,27:12042-12044.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鄉村文化;城市文化;困境;重構研究
1 鄉村文化發展受到城市文化整體沖擊的原因
1.1 鄉村文化缺失主體
鄉村文化缺少主體就會在發展中遭到城市文化的沖擊,主體性只有在經過實踐后方能突顯,并且是鄉村文化的基礎支撐。鄉村文化可以鑒定主體是否存在。文化服務于民,用之于民,同時人又是文化的主體,民俗民風是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力量。簡單來說,鄉村文化精英指的是了解鄉村文化和鄉村地方風俗的人員,這些精英熟練掌握鄉村的人文風情,對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人大量涌進城市,從而造成鄉村文化主體的流失。僅此一點,與鄉村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占壓倒性優勢。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鄉村文化研究者逐漸遠離鄉村,鄉村文化主體的缺失造成鄉村文化發展的中斷,導致鄉村文化的慢性流失。
1.2 鄉村文化日益邊緣化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城市文化一直處于優先發展的位置上,并且現下社會主流中也推崇城市文化的發展。兩者相比較之下,鄉村文化不夠大方得體,由此被劃分到邊緣文化中。城鄉之間的差異經相關學者研究得出一個專有名詞,那就是“城鄉文化距離”。建立之初實施了城鄉二元制度,再一次加劇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差異,深化了城鄉差距的意識。城鄉一體化并不是單純的城市取代農村,如果直接取代必然會發生城市文化全面覆蓋、吞噬鄉村文化的現象,不管是人才方面的管理還是文化深度的統計,從始至終都是單方向流入。
1.3 鄉村文化認同感疏離
文化認同感可以讓人取得一種歸屬感,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相斥相融,是一種文化排斥另外一種文化的基本反映,而這種反映的終極目的就是排除異己,維護自身文化的統一。在城市文化一體化進程中,城市文化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卓越性,鄉村文化由于先天不足就會自然而然地倒向城市文化,農民從一開始就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維邏輯、人際交往和價值觀念都在逐漸發生改變。同時,鄉村文化低俗的一面被肆意放大,對田園中的鄉村生活產生了影響,種種低俗的鄉村文化沖擊著鄉村淳樸的風氣。
2 鄉村文化發展會受到一些內部制約
2.1 鄉村文化環境的封閉性
鄉村文化發展環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村落的形成一般在偏遠的地方,缺少相對方便的與外界來往的機會,造成信息閉塞,經濟滯后不前。這種先天的封閉環境,造成了鄉村文化的局限性,鄉村文化的封閉性無法給鄉村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鄉村文化的封閉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源于一開始對鄉村文化的否定,起初就落后的鄉村文化,經過時代的發展,鄉村文化就更加滯后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束縛的解除,長久居住在鄉村的人們可以自由穿梭于城市之間,同時由于城市的各方面條件都優于鄉村,致使大量鄉村文化精英人才流向城市。
2.2 鄉村文化人格的依附性
鄉村文化重要的特征就是依附性,文化人格的依附性究其根源就是農民對土地的深深熱愛,自給自足的小型農民生產經濟,導致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在土地上。從村落形成開始,土地便是農民的掌中珍寶,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這片家園早就有著深深的依附性。長久形成的鄉村文化致使農民不注重時代的變遷,重本輕末是固有的思想,村民思想過于保守,自然而然缺少創新精神。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居住生活工作,自然而然會形成自己的交際圈。因為經濟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也不能正確地解答鄉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對“神靈之說”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2.3 鄉村文化變革的滯后性
鄉村文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傳統鄉村社會本身具有封閉性和穩固性。鄉村文化的滯后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源于一開始對鄉村文化的否定,導致起初就落后的鄉村文化,經過時代的發展,就更加滯后了。原本的生活方式決定了鄉村文化的滯后性與遲緩性,各方面的信息閉塞加大了文化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鄉村文化研究者逐漸遠離了鄉村,鄉村文化主體的缺失造成鄉村文化發展的中斷,導致鄉村文化的慢性流失,同時加劇了鄉村文化的滯后性。
3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重構鄉村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3.1 鄉村文化重構的現實需要
鄉村文化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變現出明顯的自信不足,鄉村文化還需要文化重構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傳統的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相遇時,會遭受嚴重沖擊。由于鄉村文化建設不夠,工業化進入鄉村后會大量破壞鄉村的生態文化,從破壞生存環境開始,最后改變村民的思想。工業化會導致鄉村文化構造的瓦解,并且在快速的現代化建設中,由于盲目引進先進的文化構架,迷失了自己,從而破壞了鄉村文化。所以,為了解決上述種種問題,我們需要做出科學、正確的價值引導,杜絕鄉村文化的虛化現象發生。
3.2 鄉村文化重構的路徑選擇
鄉村文化的重構有多種途徑,我們需要設定一種并為之發展。先從農業的現代化生產開始,因為物質所具備的生產方式會控制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鄉村文化始終是貫穿村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鄉村整體經濟的生產方式的革新以及提高鄉村生產力水平來達到鄉村文化重構的目標。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鄉村文化還需要文化重構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以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經濟的發展。鄉村文化重構不單單是經濟發展的問題,還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重構可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現代高科技,同時也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
3.3 建立城鄉文化互補機制
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城鄉文化之間的互補機制,避免鄉村文化徹底消失的辦法就是重構鄉村文化,大力宣揚鄉村文化的優勢,并著重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增強農民的保護鄉村文化的意識。城鄉一體化不是城市化鄉村文化,更不是鄉村化城市文化,而是要在城鄉文化之間建立一種互補機制。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應取長補短,互相摒棄陋習,傳承各自的優勢。鄉村文化始終是貫穿村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能也不應被城市文化全部取代。
4 結語
鄉村文化需要不斷地創新,逐漸融入城市文化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城鄉文化的互補機制,并且保留鄉村文化中淳樸的一面,鄉村文化還需要文化重構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同時大力宣揚鄉村文化的優勢,并著重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共同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永林.論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現代與傳統[J].民俗研究,2013.
[2] 楊洪林,姚偉鈞.鄉村文化精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11.
[3] 李文君.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中國文化認同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根據以上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視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建立健全鄉鎮文化站的功能,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從當地情形出發,制定鄉鎮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活動深度,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鄉鎮黨委政府要提高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鄉鎮基層文化工作
有些少數鄉鎮黨委領導,由于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是經濟條件制約的情況下,鄉鎮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工作發展滯后。因此,加強鄉鎮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鄉鎮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做好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認識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鄉鎮文化站要保持與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密切聯系,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起行政及業務的指導作用
文化站也要積極配合上級舉辦的各種科學、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向上級反饋鄉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收集各種信息,進行必要的文化活動內容的調整與活動形式的更新,及時將外面先進的信息資源傳遞到鄉村,使農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與時俱進。
三、加強文化站隊伍的建設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關鍵,鄉鎮文化站的文化員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首先要加強自身成員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函授班及加強個人業務自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同時,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學技術,加強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頭腦,使農民能信任自己,讓他們產生親切和依靠的感覺。只有這樣,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設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單元,村落文化是溝通社會與家庭的橋梁,村落文化是農民學習和傳播知識的理想場所,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載體,村落文化的發展便于農民直接參與,增進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調動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精神,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前哨陣地。因此,鄉鎮文化站應隨時與農民保持聯系,了解農民的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與農民一起根據當地的人文特點和經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五、企業文化的建設
應對企業文化與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企業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鄉鎮企業的崛起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必將有力地推動鄉鎮文化以至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藝手段和方式,協助企業組織一定規模的業務活動和聯誼活動,協助培訓文藝人才,圍繞企業文化開展宣傳,擴大企業的知名度,使有關企業從中利益,樂于在經費上對農村文化事業作出反饋。這就為文、企雙方長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新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六、鄉鎮文化站要做伯樂,及時發現人才,培養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帶頭人
文化站的成員不能呆在辦公室里,必須保持走鄉串村的良好習慣,甚至到田頭地邊去與農民交流,做農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幫助鼓勵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有條件的村要加大對文化室的投資力度,建力各類活動室,使農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學習。
綜上所述:鄉鎮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復合型基層文化單位。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絡為布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關鍵詞:鄉村景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1 鄉村景觀概述
鄉村景觀主要是指以田園景觀為主要元素,里面蘊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處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間,鄉村景觀由于受到的污染相對較少,其主要的自然元素有:山川、河流和樹木等。主要的人文元素有:人類、村落和動物等。設計人員在進行鄉村景觀建設中,展現出一種不刻意雕琢之美,深刻地體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實現了對自然生態的保護。
2 風景園林中鄉村景觀融入的原則
2.1 保護和規劃相結合原則
在風景園林的建設中,建設鄉村景觀,能夠充分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利于實現保護自然資源,應該在自然景觀的建設基礎上,建設鄉村景觀,在保護鄉村景觀的同時,追求視覺上的享受,追求鄉村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有效結合。
2.2 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的原則是指在風景園林中有效地融合鄉村景觀,展現各地景觀的縮影,體現了鄉村景觀的多元性和多樣性特點,有效地融合地方的藝術特色,并注重對鄉村各元素的搭配,展現出園林景觀的協調性。在進行鄉村景觀融入的過程中,要注重融入田園風格和私家田園風格,展現出風景園林融入鄉村景觀后所體現出的藝術特色。
2.3 協調性原則
協調性原則在運用過程中,體現了較強的人文景觀和鄉村景觀元素,要想提升風景園林景觀的獨特性,應該促進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和歷史因素的統一,既要展現出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又要展現出景觀的協調統一性,實現風景園林景觀的經濟性和社會效益性。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歷史文化和民族習慣,實現兩者的協調統一性。
3 鄉村景觀融入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對策
3.1 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和西方設計經驗
在風景園林中融入鄉村景觀,必須要保護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實現傳承鄉村景觀,充分體現出鄉村的特點,西方國家重視在風景園林中融入鄉村景觀建設,實現了人們對舒適環境追求的夙愿。西方的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中的融入,給中國的設計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其主要的內容有:耕地、牧場等,營造了良好的農村氛圍,更加突出園林設計的特點,符合現代人們對環境舒適性的追求。
3.2 融合鄉村農業耕作景觀
鄉村景觀的建設并不是單純地進行自然因素的創造,而是更好地展現農村文化、風俗和經濟水平,是人們通過不斷努力,實現改造農村自然景觀的過程。現代化的景觀建設中,改造農村自然景觀,還需要注重保護環境,保留農村最傳統的歷史風貌,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實現農村自然景觀和農業建設的保護工作。同時,還需要在鄉村景觀內融入農業元素,增加園林建設的真實感,通過種植農業植物,實現對農村景觀的還原。
3.3 融入鄉村田園景觀
風景園林能夠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舒適的環境,向人們展示出獨特的自然環境,使人們感受到強烈的美感和愉悅的心情。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可以通過在園區內還原鄉村景觀中的平臺和矮墻,打造出原生態的鄉村風光,使人們在城市中就可以體會到鄉村景觀的美。另外,還可以在風景園林中融入鄉村綠色通道式和混合類鄉村景觀建設,展現出鄉村的獨特性。當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可以運用科學技術來輔助鄉村景觀的還原,為鄉村景觀的重現提供條件。設計師在進行歷史和原生態還原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打造更加生態和多元化的風景園林建設。
一、前言
教育是人類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類別,其中小學教育占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學校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學教育在身體素質方面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外,還重在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在小學時期培養孩子對預防疾病和身體健康的保護是很重要的。
2.小學教育在學習知識方面的重要性
小學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熟練掌握學習技能,開發智力的重要時機。
3.小學教育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重要性
小學是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培養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重要節點。
(二)學校小學教育的意義
小學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鋪路石,不僅關系到未來個人的前途發展,還關系到民族的興衰,“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教育尤為重要。
二、廣西偏遠山區小學教育及管理現狀
廣西地處中國南方沿海,四周地勢多為山地與高原,多山的地形環境和復雜的水文特征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帶給偏遠地區農村的小學教育不可磨滅的影響。與城市相比,偏遠山區的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城市小學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校教育更加嚴格,也越來越多樣化。從小學開始,學校和家長就注重開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發展的全面性了。
根據政府規劃的城市小學的建設標準,除了基礎的教學教室外,城中的小學還另設有美術教室、音樂教室、計算機教室等多功能教室。學校的選址大都在交通方便、地勢開闊、環境優美的地帶。學校的師資力量雄厚,大多數教師教齡長,畢業于高校,有專業的從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
城市的小學教育偏向人性化,更注重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除了培養孩子的基礎教育知識外,課外的拓展活動也成為了小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項學習。小學教育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越發趨于完善。
(二)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現狀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遠和經濟發展的滯后,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廣大群眾關注的重點,偏遠山區的小學教育管理有以下現狀:
1.鄉村學校生源缺少造成學校教育困難
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擴大和城市教育資源的豐富,使得農村的大量人力物力向城市輸出。這些輸出使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人口出生率降低、勞動力缺少。生源萎縮,學校招生困難,鄉村學校教育管理艱難。在廣西,很多偏遠山區一個鄉里只有一所小學,整個學校人數幾乎不過百。據數據統計,在一個轄管7、8個村,人口達4千多人的廣西中等山區張鄉只建有一所小學,每年中途離校的多達3、40人,而每年招收的生源不過20幾人。張鄉10年在校學生人數為160人,11年為120人,12年為100人,每年幾乎以20多人的速度在遞減。
2.鄉村小學教師老齡化,師源缺乏問題嚴重
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生活環境艱苦,鄉村教師工資待遇低、發展機會少,這些造成了農村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在廣西一些偏遠的小山村里一個學校只有一兩位教師留守,山區的教師年齡普遍偏高。據統計,在廣西偏遠山區50多歲的老齡化教師隊伍占教師隊伍80%的比例。偏遠山區學校資源不足,經濟實力差,無法吸引年輕的高素質的教師來教學。而在城市中更多優質的教師隊伍流向高校,使得城市鄉村教育更加二元化。鄉村學校師資隊伍因沒有新鮮血液加入,思想守舊,教學理念陳舊,使得鄉村教育更加落后。
3.鄉村學校辦學經費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農村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只有受教育讀書這一條途徑,小小的教室,已經成了他們放飛夢想的地方。可是有時候因為學校的辦學經費不足,學校設施落后,硬件設施跟不上,軟件設施如圖書以及與教學課本相配套的資料等缺乏,使得孩子們的教育不完善,教學素質低下。這樣不平等的教育條件也體現了教育的地域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三、廣西偏遠山區小學教育及管理的對策
解決廣西偏遠山區小學的教育管理問題,改善學生的教育學習環境刻不容緩。針對偏遠山區的教育管理問題,本人有以下幾個簡要的對策概述:
(一)政府的資金投入要滿足鄉村教育的發展需求
偏遠山區小學的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吸引高素質教育人才進入鄉村教師隊伍。因資源的分布不均,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集中投入在城市里,使得每年都有許多骨干教師從鄉村學校流向城市學校,所以加大政府對鄉村教育的投資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有效的教育機制,改善校園環境
降低鄉村小學生的生活學習費用,義務教育貫徹始終,讓貧困生也有學上,以此擴大生源。改善教育機制包括改善校園硬件和軟件設備條件,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大教育資源投入。
(三)加強建設標準化的師資力量,提高校園的教育質量
提高偏遠山區教師的工資待遇,適當放寬教師編制,招聘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多樣化教學,讓孩子全面了解不同課程的知識,對緊缺的課程教師可選擇區域性的調配。
四、總結
相較于城市中現代化的小學管理教育體制,農村的教育管理體制方針還需要加強完善。這些完善不僅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和相關政策的扶持,還需要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全社會人民的廣泛支持和關注。
關鍵詞:鄉村旅游;解說系統;滿意度;優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5)01-0035-04
A research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ourist satisfactionanalysis
-Case study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Li Se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4 , China )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commentary element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and weak performance were "Scenic spots commen-tary content", "scenic region traffic and scenic attractions guide" and "interpretative signs layout" and soon.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desig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s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解說系統是旅游目的地諸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務功能、使用功能得以發揮的必要基礎¨。一個優秀的旅游解說系統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效果,增加市場美譽度和重游率。文章選取三江縣丹洲景區作為研究地,通過對游客的實地調查,運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結合SPSS數據分析軟件,分析游客對鄉村旅游解說系統的滿意度,在此基礎上提出鄉村旅游解說系統的優化方案,為構建合理高效的鄉村旅游解說系統提供理論支持。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研究區概況
丹洲景區位于三江縣融江下游一個四面環水的島上。景區內的丹洲村屬多民族、多姓氏雜居的村落。景區內民風淳樸,文物古跡眾多,環境優美,素有“家家盆景,戶戶奇石”的美譽。丹洲景區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4A級景區、廣西歷史文化名村。景區的游客類型以自駕車散客為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SPSS17.0對游客的社會屬性以及對景區的旅游解說系統的總體滿意度評分進行相關分析;并運用IPA法,對各解說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現性進行評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景區的鄉村旅游解說系統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于對丹洲游客的問卷調查。調查實施時間為201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丹洲景區游客較為集中的丹洲書院、東門城樓、北門城樓、碼頭、返程渡船等地對游客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并輔以人員訪問,共隨機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17份,其中有效問卷295份。
調查結果與分析
游客對丹洲景區旅游解說系統的總體滿意度分析
游客對丹洲景區旅游解說系統的整體評價中,有47.7%的游客認為一般,有16.6%的游客表示滿意,有35.7%的游客表示不滿意。這說明丹洲景區目前的旅游解說系統有待完善。
利用SPSS17.0對游客的社會屬性與對景區旅游解說系統的總體滿意度評分進行相關分析,見表l。
從分析結果看,游客對丹洲景區解說系統的總體滿意度與性別、年齡、職業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與學歷.收入和出游方式負相關,其中學歷與游客滿意度的相關性較為明顯;游客的學歷和收入越高,滿意度越低;團隊游客相比散客滿意度高。
游客對丹洲景區旅游解說系統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現性評價的IPA分析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與績效表現分析。首先,確定所要考核的觀測變量和考核分值范圍;然后,分別確立各觀測變量的重要性(I)及其表現性(P)的分值,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見表2。
在表2的基礎上,畫出標有刻度的lP圖。游客對18項解說要素重要性評分值的總平均數為M(I)=3.68,表現性評分值的總平均數為M(P)=3.16。所以本文在分析時用I=3.68和P=3.16作為象限的分界線(圖1),將IP圖切割成四個象限。圖1中的小黑點表明解說要素的位置,數字“l”至“18”分別代表18個解說要素。
第1象限要素分析第1象限的要素表現性和重要性都很高。落在第一象限的4項要素分別是“2.導游員服務態度好、熱情大方”、“5.導游詞對主要景點、土特產及美食進行解說”、“12.景點、景觀解說內容簡明、準確、生動”、“15.交通節點指引標識內容清晰,導引性強”。根據數據分析也看出,除第15項之外,其他3項,重要性和表現性的差值較大。因此,景區應加強導游員的培養與培訓,通過導游員這扇窗口,使丹洲的風物人情更好地展現在游客面前。
第Ⅱ象限要素分析第Ⅱ象限的要素表現性高而重要性低,包括“6.標示牌所選材質與環境協調”、“7.標示牌顏色美觀,與環境協調”、“9.標示牌的高度合理”、“16.旅游接待設施標識內容清晰,導引性強”、“18.環境及安全管理解說標識內容清晰,警示性強”5項。其中第“6、9、18”項的表現性與重要性的差值為負值,說明丹洲景區對于這幾項的建設較為完善,現狀優于游客的心理預期,在今后的建設中這幾方面不必再過于強調。
第Ⅲ象限要素分析第Ⅲ象限的要素表現性和重要性都比較低,包括“1.導游員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善于與游客進行溝通”、“3.導游詞包含丹洲的歷史背景及發展現狀”、“4.導游詞注重對丹洲生態美學價值的介紹,引導游客欣賞”、“8.標識牌樣式與環境協調,趣味性強”、“13.景點、景觀解說內容圖文并茂”5項。這5項中,第1項比較接近第Ⅳ象限,且表現性與重要性的差值達到了1.32,在今后的建設中,對導游員的培養與培訓仍需加強。
第Ⅳ象限要素分析第Ⅳ象限的要素重要性強,而表現不佳,包括“10.標示牌的位置布局合理”、“11.景點指引標識牌內容清晰,導引性強”、“14.景點、景觀解說內容突出景區特色”、“17.一般便民設施標識內容清晰,導引性強”四項。第“10、11、17”項對游客起到至關重要的導引作用,假若建設得不完善、不科學,則直接影響游客的游覽效率和旅游感受。經調查發現,不少游客在游覽即將結束時還沒找到閩粵會館、丹洲書院,而非常具有鄉村生態美的“融江沙洲”在整個解說系統中形象模糊,首次登島的游客根本無從知曉。游客對第14項“景點、景觀解說內容突出景區特色”的行前期望較高,而其表現性在各項要素中居倒數第5位,亟待引起景區管理部門的重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鄉村旅游主要以散客為主,游客對自導式解說系統的依賴性較強,對景區交通及景點導引、景點解說內容、解說牌的布局、導游員的自身素質等解說要素有較高期望;這些解說要素和游客的期望均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
鄉村旅游解說系統優化研究
解說內容突出鄉村旅游的“鄉村性”主旨
鄉村旅游的本質特征是鄉村性。鄉村旅游解說系統的解說主旨是對“鄉村性”的解說。丹洲景區的鄉村性體現在沙洲、柚林、小院、奇石、美酒、臘味等風物上,這是真正打動游客的“丹洲特色”。目前,丹洲景區的景點、景觀解說內容較為平淡,只對古城墻、城門、丹洲書院等文物古跡進行簡單交代,而游客感興趣的丹洲風物卻鮮有提及,沒有突出景區的“鄉村性”特色。可針對具有丹洲特色的重陽酒、蜂蜜、柚子茶等鄉村風物進行詳細的解說,再配以趣味性的解說設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領略到鄉村旅游的價值所在。
構建景區多層次的解說信息模式
丹洲景區現有的解說信息較為單一,在美感度、生動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待加強。筆者認為,除交通導引等服務性的解說信息外,景區應對其他旅游解說信息進行分層,從淺層次知識傳播型解說到中層次技能傳授型解說,再到高層次情感價值型解說。針對不同的解說層次,運用不同的手法,設計相關解說信息。如知識傳播型解說信息的設計應簡潔生動,技能傳授型解說信息的設計應強調游客的參與體驗,情感價值型解說信息的設計要能觸動游客的心靈,使其產生共鳴。
解說媒介的多元化
景區目前的解說媒介以解說牌為主,比較單一。應結合景區多層次的解說信息,打造多元化的解說媒介。如解說牌、參與性的解說設施、互動型的解說平臺、向導式人員解說等等。調查中有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兒請導游,并且如果只是花錢請人帶個路,就沒有必要了。說明游客仍希望享受到高質量的導游服務,但景區的導游服務與游客之間沒有建立便捷的服務通道。作為一個管理完善的景區,應擁有高素質的導游隊伍,為景區的旅游解說系統錦上添花。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how to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ighteenth big spirit, with the help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large span, with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englai city tourism industry upgrade, big changes.
Key words: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當前如何全面落實十精神,如何借助旅游產業大跨越的東風,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推動蓬萊鄉村旅游大發展,實現我市旅游產業的大升級、大轉變,成為我們必須研究和做好的重要課題。2012年2月蓬萊市委、蓬萊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蓬萊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著力將鄉村旅游打造成為我市旅游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新名片。 因此,當前如何全面落實十精神,如何借助旅游產業大跨越的東風,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推動蓬萊鄉村旅游大發展,實現我市旅游產業的大升級、大轉變,成為我們必須研究和做好的重要課題。
一、蓬萊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
蓬萊共有575個行政村,自然景觀秀美,歷史積淀深厚,文物古跡眾多,既有沿海漁村,又有山區村落;既有海鮮、蘋果、櫻桃、葡萄等地域特產,還有“八仙宴”、“蓬萊小面”、“鲅魚水餃”、 “碗”等傳統美食,鄉村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蓬萊是山東省魚家樂產業的發祥地,蓬萊的鄉村旅游業自魚家樂起步,在十余年的培育和發展中,我們不斷破除單純就既有旅游資源抓旅游的認識,大膽創新,既發展壯大了傳統的歷史文化游、漁家樂游、民俗文化游,又拓展了新興的葡萄酒體驗游、生態游、鄉村特色游等。當前,木蘭溝村、馬家溝村、和圣生態農林業科技示范園、和易農業生態園等一大批鄉村旅游景點活躍開來,并呈現出喜人的發展勢頭,成為蓬萊休閑旅游產業重要而又獨立的特色品牌之一。木蘭溝村和馬家溝村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富有特色的休閑活動還被評為“逍遙游―好客山東最美鄉村”。截至2012年,蓬萊市發展漁家樂小院300多戶, “農家樂”4200余戶,培植賞花節、采摘節、民俗文化節等鄉村游項目23個,年吸引游客100萬人次,創造綜合效益兩億多元。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全市鄉村旅游還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體系單薄、經營規模小,持續時間短,服務水平欠缺,人才隊伍短缺等問題,依然是我市大旅游框架下的短板而必須解決。
二、“美麗鄉村”建設給我市鄉村旅游帶來的契機
(一)觀念和思路的大轉變,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注入合力
2012年全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發展城市旅游”的口號,要求做好七項工作,實現蓬萊旅游產業的“六大轉變”,最終實現城市旅游的發展目標。通過前段時間的宣傳、動員,全市上下解放了思想,達成了較高的發展共識,營造了強大合力和濃厚氛圍。各村、各部門積極行動,對建設美麗鄉村抱以巨大的熱情,這種共識和熱情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合力。
(二)環境的大改造,為鄉村旅游的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一年多的美麗鄉村建設,鄉村軟硬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是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市堅持分類指導,加快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功能化改造和景觀化提升。二是把村風文明作為提升村居形象的軟實力,強化宣傳引導,創新工作載體,深入扎實推進,把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作為“蓬萊美麗鄉村”創建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努力實現群眾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
(三)資源的大整合為鄉村旅游的大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蓬萊市委、市政府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規劃先行、突出本地特色,邀請了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國際休閑產業協會、中國旅游報等單位的專家,統籌全市資源,編制了《蓬萊市鄉村旅游發展重點片區規劃》。“規劃”提出,以建設”蓬萊美麗鄉村”為目標,依托“外土內洋”的民居文化、時尚浪漫的葡萄酒文化、獨具特色的鄉土飲食文化和低碳宜人的生活環境,打造中西合璧、最具洋味兒的美麗鄉村。
三、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全面促進鄉村旅游的大發展
(一)科學定位美麗鄉村的發展方向,為鄉村旅游打下基礎
美麗鄉村是鄉村旅游的基礎。美麗鄉村的發展定位,關系鄉村旅游的品質。在實施中,一是必須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城鄉一體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全域旅游是蓬萊市委市政府的發展戰略,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順應這一趨勢,不能把建設美麗鄉村理解為建設“世外桃源”。事實上,鄉村的美,既體現在自然之美,也體現在現代之美。我們要在前幾年建設農村新社區的基礎上,繼續以農村社區化為導向,通過農村宅基地置換和農民住房改建,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鎮集聚,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化經營發展,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進一步向農村延伸覆蓋,使鄉土文明融入現代文明,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二是必須注重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品質。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風光、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集觀光、游覽、娛樂、休閑、度假和購物為一體的一種旅游形式。
(二)凝聚美麗鄉村建設合力,為鄉村旅游提供保證
政府引導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保證。注重政府引導,避免政府包辦,一是要增強對美麗鄉村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宣傳提高城鎮化水平、推進鄉村旅游大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性;二是要組織開展鄉村旅游資源普查、評價和確認工作,制定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管理辦法。要真正落實《蓬萊市鄉村旅游重點片區規劃》的實施,確保我市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三是要創新體制機制,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鼓勵各類資本以轉讓、承包、租賃等方式,參與旅游資源開發建設,支持個人和組織利用荒山、荒坡、荒灘、廢棄礦區等開發旅游項目,引導好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
(三)加強引進和培訓力度,為鄉村旅游提供人才支持
我市可以以特聘方式組建旅游產業發展專家智囊團,加強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研究。健全職業培訓機制,與旅游高等院校聯合,定向輸出專業人員在職培訓,爭取高等院校在我市設立旅游學院和培訓基地。建立旅游職業學校與旅游行政部門、旅游協會、旅游企業的聯席會議和聯系點制度,根據旅游市場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旅游人才的培養和教育。要優化和配強旅游行政管理領導班子,定期對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中層以上干部進行輪訓。
(四)完善營銷策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品牌
我市的鄉村旅游要想贏得大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營銷策略。一是從目標定位上看,我市的鄉村旅游離不開蓬萊的大環境,因此營銷中依然要強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宣傳。二是從營銷模式看,要更加重視整體營銷,實施差異化的目標市場戰略。三是在營銷手段上,要加強網絡營銷。四是在營銷產品上,要精選品牌產品,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品牌,例如:木蘭溝風情游,葡萄酒體驗游,和圣生態游,抹直口漁家樂游等。
關鍵詞:四川鄉村生態旅游;必要性;意義;主要策略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就是用生態旅游的理念為指導,對鄉村實施生態旅游開發,目的是不斷優化和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的同時使得普通農戶在經濟上得到更多的收益。四川因為地處長江的下游,所以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從這個層面講,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的必要性
(一)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都還有很大分歧,從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來看大概可以這樣來理解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那就是鄉村生態旅游就是憑借鄉村社區這種特殊的活動場所,依靠鄉村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這種特有的旅游資源,以不斷優化和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的同時使得普通農戶在經濟上得到更多的收益為目的而開發的旅游形式。
(二)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的必要性。四川特有的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多樣的自然條件為四川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四川鄉村生態環境,提升村容村貌。四川很多的鄉村的地理環境位置的非常適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可以使得農民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可以提高農民對保護地域特色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還可以在當地政府統一實施生態工程規劃的指導下使農村面貌得到提升。其次,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可以使具有四川特色的鄉村生態得以可持續發展。為了能開發好一個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就必須要充分運用好生態學原理及環境美學等,然后在做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對其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這樣就不但可以能極大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且也對實現鄉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非常有利。
最后,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可以使農民的收入持續提高,從而有效提高四川鄉村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素養。因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使得很多的生態資源可以持續重復利用,所以農民從中也得到了具體的實惠,為農民走致富路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比如四川省長寧縣就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使全縣20000多人實現了脫貧,農民收入也大幅提高,甚至在長寧縣的一半以上鄉鎮都把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了本鎮的主導產業。另外,因為生態旅游的發展使得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農民都能從良好的居住環境中感受到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再就是因為鄉村生態旅游的從業人員大多是知識素質不高的農民,為了能適應自己的從業需要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對普通話、英語及電腦知識的學習,這就從根本上提升了鄉村農民的文化素養。
二、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應采取的主要策略探析
四川可以利用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類型多,富有特色,很多的資源甚至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目前積極采取措施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一)不但要重視對鄉村生態旅游硬環境的建設,而且也要重視對其軟環境的建設。可以說四川是長江上游最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很多的生態旅游資源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天然條件加快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科學定制鄉村生態發展規劃,盡力多打通重點旅游景區的內外交通環線,這樣就可以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及同周邊旅游景區的連接性,從而為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創造良好硬環境。另外,獨特神奇的自然及人文環境是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重要依靠和重要的軟環境,所以必須要對其加以重點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鄉村生態旅游的繁榮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四川鄉村生態旅游必須要走特色化之路,以便能增強吸引力。四川鄉村生態旅游開發不僅僅要開發品種多樣的生態旅游產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要充分利用好四川山深、林茂及原生態特別濃郁的特點發展民俗體驗、探險及徒步等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這樣可以通過一定的差異化競爭來突出鄉村生態旅游產品的天然樸實及綠色清新,從而有效增強旅游地的吸引魅力。
(三)四川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必須依靠和發動當地農民積極參與。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讓農民充分參與,要讓農民成為建設和服務的主體。為此,首先要給當地農民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以便調到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就是要想辦法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保護參與農民的利益。最后就是要不斷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對其進行科學健康的引導,不斷提升農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質。
(四)四川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必須要遵循可持續原則。四川具有豐富的天然及人文環境,所以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固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可持續原則。要堅決避免過度使用或浪費公共資源,要切實保護好鄉村原有的有限的不能再生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對于重點文物及民俗文化要特別保護。在具體的鄉村生態旅游開發中,只有這樣嚴格遵循可持續原則才能確保四川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更加健康持續。
參考文獻:
[1]蔡軍,阮娟,陳其兵,災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鄉村生態旅游規劃---以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生態旅游規劃為例,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3期
[2]諸丹,唐建兵,四川省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7期
關鍵詞: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7.9;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504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4
The Valu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of Southern Jiangsu
WANG Zhi-min1,XIE Yuan-fang2
(1.Tourism Department of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Jiangsu, China; 2.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rural culture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uthern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its uniqu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Both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inseparable. Tourism resources of Sunan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mutua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local culture should be adhered to as the core reg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fac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Multi-leve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對靜謐和諧的農村田園生活產生向往,鄉村旅游隨之產生。鄉村旅游在提供自然景觀享受的同時,能夠提供一個集舒適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旅游產品,正好彌補了在繁華城市生活或者工作的人們的需求,因此能快速崛起。鄉村旅游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相對于城市生活的;鄉村旅游獨有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鄉土文化。世界旅游組織將文化旅游排在21世紀五大時尚旅游產品的第二位,僅次于海洋旅游,即可見文化在旅游業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江蘇省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創造性地提出了農家樂、農業生態園等旅游模式,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蘇南農村的外界環境和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原有模式下造成的環境污染正逐步減少,經濟的生態化、科技化加強。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促進了蘇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蘇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斷提升,但由于蘇南鄉村旅游缺乏總體規劃,旅游特色不強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如何抓住國家加強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提供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對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更好地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12]。
1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蘇南是指江蘇省南部的地區,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地,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組成部分,自古便有“魚米之鄉”和“人間天堂”的美名。蘇南地區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別是水鄉文化吸引著來自各地的人們,近年來,蘇南地區加大對鄉村旅游業尤其是挖掘水鄉文化資源的投入,從建筑、飲食、文化、精神、制度等層面著手,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鄉村旅游模式,給蘇南地區的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根據研究的需要,依據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同層次按照三分法進行劃分,將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分成鄉村物質文化、鄉村制度文化和鄉村精神文化三大類旅游資源。
1.1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是鄉村文化最直接的載體,表現在鄉村的建筑、各種工藝、技術等一系列具有可視性、可觸性的產品,如鄉村田園景觀、建筑特色、飲食文化、手工藝術品等。鄉村田園景觀中,蘇南地處“長三角”的核心區域,介于長江與錢塘江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平原和洼地;蘇南地區有一定的山丘地帶,出現了大量的茶園、瓜果園和花卉園,形成了一種恬靜而和諧的鄉村韻律。在鄉村建筑上,蘇南鄉村仍然保持著傳統的雅致、清秀的風格,大多數依水而建,再加上青翠的樹木林立兩旁,村舍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蘇南地區水產豐富,農作物品種繁多,其中以蘇南船菜最具地方特色。就飲食文化而言,蘇式糕點也非常出名,故有“春來酒釀餅;夏來薄荷糕;秋食酥皮月餅;冬則麻酥糖”之說。蘇南地區的茶文化也極為講究。如今鄉村手工藝品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蘇南地區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技藝精湛,不勝枚舉,代表性的就有蘇州檀香扇、宜興紫砂陶、無錫泥塑工藝品以及蘇繡藝術品等。
1.2 鄉村制度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民俗習慣和禮儀規范,這些傳統的禮儀制度雖帶有傳統的封建色彩,但卻也足以代表一個區域的特色,可以成為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如鄉村權力制度、禮儀制度以及空間規劃制度等都能體現一個區域特有的風采。為了加強地方凝聚力同時防御外敵,一般會建立地方性的制度規范和權力組織,游客通過對權力制度的感知,能夠體會到鄉村的凝聚力與親和力,加強對現代社會制度的理解和認知。在蘇南地區,禮儀文化也很受重視,每一種禮儀基本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要求,如蘇州舊式婚俗禮節就有“六禮”之說。在鄉村空間規劃布局上,每個地區也獨具特色,蘇南鄉村大多為臨水型,大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置身其中,處處可感受到鄉村的和諧與寧靜。
1.3 鄉村精神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精神文化是其他鄉村文化存在的支撐,是鄉村居民價值觀的體現,是一個群體性的情感反應,它通常通過鄉村節日文化、鄉村家庭生活、鄉村藝術文化得以體現。鄉村節日文化是蘇南文化旅游資源中極具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蘇南地區的春節、端午等節日的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端午龍舟競賽等,節目豐富,受人歡迎。其他諸如祈求豐收和好運的傳統習俗,至今仍在沿襲。鄉村家庭文化生活作為一種個性文化,包括家庭的娶妻嫁女、一日三餐、相互關系等,在蘇南鄉村家庭組成趨向于小型化,在這種家庭模式中,游客能夠感受到親情的溫馨以及家庭和睦的重要性[3]。蘇南地區物產豐富,自古就養育了眾多的文化藝術名人,江南四大才子、草圣張旭、民間音樂家阿炳等都出生在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古老的民間傳說,傳統的舞蹈雜技等,都能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2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評估
在對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價值評估時,應遵循三個方面的原則:客觀性原則,即在對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評估時要做到實事求是;系統性原則,即在進行評估時,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綜合考慮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自然、經濟、社會影響;典型性原則,即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如果只考慮全面性原則會導致效率低下,因此評價時對某些特點應進行高度概括。在具體開展價值評估時,應從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兩個方面展開。
文化價值是人們在感受鄉村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在精神、心理方面產生的認知的提升和同感上的滿足,包括觀賞帶來的愉悅感。令人拍案叫絕的剪紙藝術、惟妙惟肖的畫像、玲瓏剔透的石雕,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讓人感受愉悅的作品,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在于其蘊含著人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蘇南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無不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
對于蘇南鄉村文化的認知,更多集中在其文化價值方面,對于其經濟價值的挖掘,是近些年來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的,主要反映在鄉村旅游和旅游商品兩個方面。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外商投資下發展迅猛。游客到鄉村旅游,在游玩的同時也會購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蘇南地區的蘇繡、紫砂壺等尤其受人喜愛。以位于張家港市南豐鎮的永聯農耕園為例,其年均接待游客18.5萬人,2014年“五一”當日更是突破了萬人大關。品種繁多的地方性特產也空前暢銷,年銷售收入可達17 200萬元。原來的荒地現在成了旅游景區,帶動農民就業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收益。可見,鄉村文化資源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3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蘇南地區除了自身條件優越外,還由于其緊靠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在某種程度上,鄉村文化旅游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比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
3.1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良好基礎和優勢
蘇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較早,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較快,2013年全省30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有13個在蘇南,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絕大部分也集中在蘇南。除了先發優勢,蘇南地區對旅游產品的定位也要高于其他地區,一些旅游景區在開辦之初就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在旅游產品的策劃中設計了一些游客可以親身參與、親自動手的項目,這些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評價。當地人們對蘇南地區文化的認同也是其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前無錫市提出要建立一個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這些觀點也都是建立在人們對蘇南地區文化高度認同的基礎上。龐大的農業從業人員也為蘇南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基礎,正是有了這些從業人員的努力和支持,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才得以不斷開發和發展。
3.2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
鄉村文化旅游主要包括文化觀光型和文化體驗型兩種模式。文化觀光型模式主要提供田園景觀、手工藝產品、農產品等的觀賞性活動,如觀光園、民俗風情園等,這也是蘇南地區在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前期開發的主要模式。蘇州旺山建立了生態農莊,無錫雪浪山建立了生態景觀園等觀光休閑型農莊,但這些休閑農莊大多數還停留在“看”的層面,內容形式比較單調,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漸漸有所降低。文化體驗型模式注重游客的親身體驗,主要有游客進入農家體驗農家生活、親手制作手工藝產品等,這種模式能給游客更高的客戶體驗和滿足感,漸漸成為農村旅游的發展新趨向。在蘇州鎮湖旅游區,游客們可以親自動手向當地人學習刺繡;在無錫太湖花卉園,可以體驗插花、采茶制作等,這些活動集觀光、體驗于一體,參與性強,更能吸引游客。
3.3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不足之處
近些年來,蘇南地區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旅游區的開發種類也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系統性規劃,文化產品的建設、觀光層次的設計和產品的文化特征難以充分體現,大大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如一些景區雖已開發,但未結合自身的特殊歷史背景,只是簡單跟風設計,致使景區的同質性越來越嚴重。蘇南地區的農業生態園雖受人歡迎漸成特色,但由于在同一城市中項目重復建設,以至于客流量被大量分散,各景區的聯合效應被削弱。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還表現為文化深層次挖掘不夠,經營方式較為粗放。蘇南地區的先輩們創造了一系列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跡,這無疑是當地的一筆無法替代的巨大財富,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蘇南地區歷史文化的發掘力度還遠遠不夠。這與當地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粗放式的經營方式有一定的聯系,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過度重視規模化,缺乏對質量的重視,一味地追求發展速度,必然會忽視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
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缺乏,對鄉村旅游認識存在誤區也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一大不足之處。一些鄉村旅游區大肆置辦娛樂設施,修建現代星級賓館,使當地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間縮小,生產和生活秩序受到影響;另有部分鄉村居民為提高生活水平將特色化的傳統民居改建成華麗洋房,使鄉村特色逐漸消弭。旅游服務中,由于許多從業人員為當地居民,未經過專門的培訓,在與游客相處方式上、語言交談上主要以當地的習俗為主而忽略了不同地區人們的習俗差異,與游客的心理預期存在一定差距。這種情況破壞了鄉村整體形象,降低了鄉村景觀美學價值和外部吸引力,對農村旅游的長期發展不利。
4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
隨著鄉村文化在旅游中的運用越來越多,各種問題也日漸顯現,在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遵循系統規劃和地域特色相結合的要求。蘇南鄉村文化旅游極具發展潛力,應通過確立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規劃思想,堅持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加強鄉村文化旅游設施建設等措施來加強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4.1 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原則
在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時首先要把握系統規劃的原則,也就是在進行旅游景區規劃時要有一個宏觀的指導,保證各個景區服從系統的整體性規劃要求,各個景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能夠協調動作。在進行系統性規劃時,要考慮到鄉村文化與生態協調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給鄉村生活帶來一些影響,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活的相互影響,發揮鄉村旅游帶給鄉村生活的積極作用。在進行系統性規劃時,必須結合旅游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情況,減少對鄉村固有特點的破壞,更好地將情與景相結合,發揮地域文化特色[4]。另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最大程度地爭取鄉村居民的支持,并對其進行培訓,讓鄉村文化旅游也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讓當地居民參與到鄉村文化旅游的建設中,以建設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區。
4.2 蘇南鄉村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潛力分析
從旅游資源角度進行分析,以蘇錫常三市為例,當地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資金投入也很充裕,這些都為蘇南鄉村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其次,從發展角度對鄉村旅游進行分析,鄉村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是建立在人們對城市生活方式日漸厭倦,渴望尋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因此,鄉村文化旅游最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形式。蘇南地區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稍加深入挖掘,再加以豐富的文化旅游產品來提升當地旅游的吸引力,必然會使蘇南鄉村旅游文化蓬勃發展。
4.3 優化蘇南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基本對策
4.3.1 確立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規劃思想 蘇南地區經濟發達,但各地鄉村旅游無統一管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布局和整體規劃,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導致投資項目存在跟風效應,各地景區設計相似性高。應通過打破地域限制,注重區域產品整合,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加強統一規劃,實現整體有序發展。
4.3.2 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來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資源 在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時,應考慮到鄉村文化的地域性,培育核心鄉村旅游主題項目,開發衍生旅游產品,營造景區大環境,提高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層次,對于各地不同的名人風格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區。蘇南地區既能培養出全國富商,也能誕生舉世文豪,蘇南鄉村文化旅游開發中如果能夠將這兩種“冰”與“火”的特征結合起來,則能開發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給游客一個全新的感受。
4.3.3 加強鄉村文化旅游設施建設 人們在感受鄉村文化,感受當地特色風俗的同時,也需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因此在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時還要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重點建設好生態旅游停車場、大型游客中心、生態游步道、生態旅游廁所等。在保證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建設,但并不是要求進行原始化建設,而是應考慮到游客的不同需求,建設游客滿意的文化景區,提高游客的滿意率和返游率。鄉村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鄉村在發展中切不可盲目模仿大城市而丟棄自身的原有特征,在文化旅游設施建設中要做到鄉村化與城鎮化相結合。
4.3.4 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時要堅持多層次性綜合開發 在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一方面要堅持市場導向的作用,開發出具有鄉村文化內涵的、游客喜愛的旅游產品,通過有效探索商業模式,多渠道、廣角度推介旅游市場,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贏;另一方面要注重鄉村文化的多層次綜合開發,加強客戶滿意程度[5]。如鄉村文化中農家菜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但在開發農家菜時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人們口味上的區別,有所保留,有所創新,在保證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滿足現代人的飲食需求。在旅游商品方面,要注重當地工藝品的開發,在傳統服飾的制作上可以讓游客參與到創作過程中,在鄉村制度方面要加強與游客的溝通,制定便于與游客交流的制度,提高游客的參與度。關于當地特色節慶也可以發展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并加強宣傳工作,吸引各地游客,提升當地經濟和社會效益。
4.3.5 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我國鄉村旅游業的基層工作者很多都是由農民組成,他們在與游客的交流方式上還存有不足。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盡可能地減少服務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才能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對于那些負責景區規劃的管理人員,則可以通過研學合作的方式,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為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保障。
5 結語
鄉村文化作為吸引廣大國內外旅游者的珍貴旅游資源,值得大力開發。在保持鄉村旅游資源鄉村特性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性規劃和深層次開發,構建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互動機制,倡導當地全民參與,充分發揮當地旅游組織的積極作用。在保護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建立種類豐富的鄉村文化旅游模式,促進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湘輝,劉凌凌.淺議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J].價格月刊,2008(12):48-50.
[2] 李 霞.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鄭州為例[D].河南開封:河南大學,2013.
[3] 鄧燕萍,劉克紓.鄉村文化意境與鄉村旅游產品營銷[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85-87.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種模式,根據《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征求意見稿),我國鄉村旅游將“形成領域寬廣、規模較大、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大格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推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三大目標。由此可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充滿機遇,前景廣闊。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動關系分析自鄉村旅游產生之時起,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們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根基,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發展就會受到制約。而作為衍生物的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則是非常深遠的,是二者關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促共進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鄉村性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內核,是鄉村旅游的拉力源。鄉村旅游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就是鄉村獨有的人居環境、田園風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風和生產活動等城市所不具備的要素。大凡鄉村旅游都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人文生態景觀豐富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如筆者所在的湖北省荊州市的桃花村鄉村旅游就是發端于曼妙嬌艷的遍野桃花;張新場村鄉村旅游則因楚國高等級貴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騰飛的翅膀。全國各地鄉村旅游發展得好的地區,也都因有良好的鄉村性生態環境,如四川郫縣友愛鄉鄉村旅游是在發展園藝、盆栽、林果的基礎上嫁接鄉村旅游;浙江省淳安縣立足于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特色民俗、節慶發展鄉村旅游;云南省根據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出鄉村旅游的多種不同發展模式。
2、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保護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內在要求;同時,鄉村旅游發展增強了農村經濟實力,當地政府和農民有能力對旅游環境資源進行投資,提高資源環境質量。
(1)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鄉村自然生態環境處于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中心層次,也是鄉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現形式。沒有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鄉村旅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鄉村旅游應充分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不能被破壞、不能被挪作他用,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推行綠色生產、保護農田、保護野生動物、關閉土法工廠和采礦廠等,有效地保護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
(2)促使鄉村人文生態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改善。鄉村人文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品位提升、內涵延伸的著力點,鄉村旅游開發主要就是對人文資源的開發。鄉村人文生態環境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古跡、古鎮、古建筑、飲食、語言、服飾、特產、手工藝、民俗、民風等。這些都是鄉村文化的魂寶,是深深吸引鄉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帶給旅游者極大的體驗、教育、休閑、娛
樂享受。沒有開發鄉村旅游之前,這些豐富資源可能會被埋沒、不受重視、遭受人為破壞或經歷風雨摧殘而日益破敗、凋毀,其巨大價值白白閑置或流失。許多鄉村旅游地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一些傳統的、“土得掉渣”的東西被視如珍寶,有效地被保護起來,如對歷史古跡、古鎮、古建筑進行復古修繕,對當地傳統習俗、特色有意識地加以保護,對那些瀕臨淘汰的民族手工藝加以繼承和延續。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財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護起來。(3)促進村容改善。一是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發展鄉村旅游就有了動力、能力和積極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動要求改水、改電、改廚、改廁,就有了村鎮整體規劃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潔、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鎮應運而生,鄉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二是交通越來越暢通。過去鄉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腸小道”、“泥濘崎嶇”、“坑坑洼洼”,“外面的進不來,里面的出不去”;開發鄉村旅游后,這種狀況得到極大改觀,鄉村旅游地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綠化走進鄉村人家。過去綠化似乎只是城市的專利,鄉村就是“土里土氣”。開發鄉村旅游后,人們在村落道路兩旁植樹,在自家庭院種花種草,美化家園,努力營造出更加清新、優美的村容村貌,綠化在鄉村愈益受到青睞。
(4)促進鄉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農民求知熱。受鄉村旅游的外來影響以及從業素質需要,學文化、學技術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許多村民學起了普通話,甚至外語和電腦,互聯網也已進入一些農民家庭,成為他們收集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農民環境意識大大提高。可觀的收益使農民認識到了鄉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農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由從前的不感興趣、不關心發生重大轉變,環境保護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注重衛生健康也成為農民的一種生活習慣;三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文明化發展。鄉村旅游的外來和示范效應明顯促進了鄉村居民思想觀念的更新和開放,農民樂意嘗試和接受新的生產方式方法,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也有意識地參照城市模式改掉陋習,養成衛生習慣,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農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積極性提高,樂觀熱情,熱愛家園,在旅游鄉村,人與自然顯得日益和諧。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相互制約。
;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滯后制約鄉村旅游的發展。沒有優越的鄉村性生態環境,鄉村旅游自然難以啟動。啟動了鄉村旅游后如果不對生態環境進行有力保護和建設,則鄉村旅游必定難以持續發展。鄉村生態環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缺少對生態環境的足夠重視,面對急劇膨脹的相對于未開發旅游之前的成倍數增加的人流、物流、車流所帶來的各種污染無所作為,特別是農家樂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無節制、無處理的情況。如武漢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邊的旅游賓館飯店和農家樂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覽活動船舶的油類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經營活動的東側水域水質明顯較無旅游經營活動的西側水域差,這樣不僅使得人們對旅游地的環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還要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價,可能形成被動保護局面。此外,開發鄉村旅游后如果不對鄉村性生態環境進行深入挖掘、加強建設,也極易失去吸引力。特別是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如果不突出,鄉村旅游很難持續興盛。如湖北荊州市桃花村鄉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開發,只能在桃花盛開的前后若干天形勢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無幾,非常冷清。
(三)鄉村旅游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巨大沖擊。鄉村旅游往往肩負當地“以旅扶貧”“、以旅促農”的重任,在經濟增長的趕超心態下,極易短視,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若鄉村旅游的開發、發展未經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忽視環境影響評價與區域規劃,缺乏科學管理、監控,將導致生態環境諸多負面效應。
1、鄉村自然環境壓力增大。主要表現為:(1)環境承載力超標。每個旅游地具有明顯的游覽時間集中性,每個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環境承載力。外來人數增加,意味著環境承載量擴大,對環境產生負影響,環境效益逐漸減少。當旅游人數的增長超過環境承載力時,旅游環境將遭到破壞甚至嚴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產生。鄉村旅游帶來陡增的人流、物流,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嚴重污染水體、土壤、植被、大氣。一是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類塑料制品及包裝物(塑料袋飲料瓶、快餐飯盒等),還有爐渣、煤灰、廢紙、口香糖等;旅游區內的飯店、旅館產生的有機垃圾,包括剩茶剩飯、瓜果皮核、菜根菜葉、人畜禽糞便、動物尸體等,這些廢棄物如果未經處理而隨意堆放,則對水體、土壤、植被等都將產生嚴重污染;二是廢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沒有處理設備的情況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圍,直接污染水體、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資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費現象。大量客流、車流的進入,旅游地水、電、燃料、日用品、糧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處于無節制狀態,生活資源壓力大,有悖于節約型社會建設精神。
轉貼于
2、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飯店、賓館和旅游設施工程建設會導致旅游區的自然景觀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災頻發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生態遭受重創,建設過程中過多使用推土機、挖掘機,有的干脆先將現狀夷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種樹鋪草、亭臺樓閣一應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園林綠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檔次、大投入,或南轅北轍,北方地區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區模仿蒙古牧區景觀,對現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進行大肆破壞。旅游者過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環境,對自然生態也是一種嚴重摧殘,如在旅游地過分踐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隨意拍照、喂食和參觀野生動物會極大地改變動物的生活習性。
三、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思考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環境的互動關系中,互促共進是我們的根本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正確有效地規避二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關鍵的是要保護和建設好鄉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鄉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這需要鄉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前提,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強宏觀管理。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必須擔負起統領者的重任,發揮好管理協調作用。首先,要做好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旅游之間的協調發展規劃。二者的協調,要求規劃先行,并在其指導下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政府部門要充分調查和研究,對交通優勢、資源優勢、環境承載力和市場潛力進行科學論證,做好鄉村旅游環保評估,突出環境效益,加強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準確進行鄉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產品開發。第二,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發展的環保法規體系,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指導和監管,以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鄉村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要加強鄉村旅游的有序引導和扶持。要嚴格項目審批、環評、環保治理等制度,強化動態監督管理;加大生態環保的宣傳和教育;推進環保節能,支持節能節水減排,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對鄉村旅游環保投入給予必要扶持,重點是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和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構建行之有效的協調和監督機制,可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門工作組,形成鄉村旅游環保工作合力。
(二)鄉村旅游地必須堅持綠色環保、內涵型經營。各鄉村旅游地經營者(包括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民)的作為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鄉村生態環境,他們是鄉村旅游生態環保措施的身體力行者,肩負著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
因此,鄉村旅游經營者要堅持生態環保經營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環保意識和素質,積極配合當地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規劃和環保要求,不亂排亂放廢棄物,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鄉村游;要以身作則,引導和監督游客行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點及設施邊緣等重要場所樹立醒目警示標牌,適時恰當地提醒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鄉村旅游地應密切關注景區游客容量,協調好游客集中期間的各項工作,使游覽活動處于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之內。此外,鄉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環境要效益,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以豐富深厚的文化生態提升鄉村游的魅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鄉村游客應加強環保自律。游客作為鄉村旅游的消費者,其行為方式同樣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鄉村生態環境,是外來的重要影響因子。因此,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更要靠廣大旅客支持,游客應該提高意識,遵守社會公德和旅游地規章制度,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旅游局就“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公開征求意見.2009.7.2.
[2]蒙睿.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觀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7.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
群眾文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各級領導的認識水平、決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鄉村群眾文化建設方面,各領導干部絕不能僅僅將職責局限在為村民辦幾件好事,要把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精心策劃,傾力組織,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交流溝通平臺,充分發揮文藝隊伍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這就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須要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文化工作擺在戰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果。
(二)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樣式,提升吸引力
要想順利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各鄉村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經常性工作上,督促各文藝活動隊利用好勞動的空余時間,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升各項活動的吸引力。首先,更新活動內容,不斷提高活動質量。如文藝表演、送圖書下鄉和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等,這些內容健康、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且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其次,利用各重大節假日積極開展慶祝活動和各種文體比賽。如正月里的舞龍、端午節的包粽子比賽等,這些活動對于人民群眾來說難度并不高,并且還能促使人民群眾在活動中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相互提高,既增進了鄰里關系,又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多元投入,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資金保證
為提升群眾文化活動質量,各級財政部門每年必須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鄉鎮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村文化人才的培訓,把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建設與農村的休閑旅游文化結合起來,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如每年必須投入一定的經費購置適合農民提高自身素質需求的書籍和雜志,以充實文化站、農家書屋的內容,真正發揮鄉村文化陣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級相關部門還要給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供一定的免息貸款,為贊助、支持群眾文化活動的企業提供適當的減稅優惠,提升贊助企業和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以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舉辦高水準的文化活動項目,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四)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隊伍的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為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水平,各級部門應將文化館、文化站隊伍建設納入議事日程,切實落實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相關政策,保障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以此調動其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戶,特別要重視培養年輕的專業文化人才,形成農村老、中、輕相結合的良性專業人才隊伍梯隊,防止出現人才斷層和老齡化現象,通過對其實施系統的培養,充分發揮他們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五)結語
中國的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是城市和鄉村的共同發展。對于鄉村的群眾文化建設而言,其既是當前農村、農業、農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要求和重要內容,同樣關系著社會的穩定、繁榮和發展,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可以這樣說,只有認識到文化發展特別是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其付諸行動,努力搞好鄉村群眾文化建設,才能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從而使我們的祖國屹立于世界之林。
作者:張春娟 單位:浙江省仙居縣福應街道辦事處文化站